第一篇:让教育回归元本——读《教育是没有用的》有感
让教育回归元本——读《教育是没有用的》有感
这是一个远离元本的时代。
本可以顺产,却来个剖腹;本可以母乳喂养,却来个三聚氰胺奶粉;本可以徒步有氧运动,却来个尾气制造阴霾;本可以和谐养生,却来个心理斗争……
我们的教育也难逃其劫——
本可以快乐成长,却让书包压得喘不过气来;本可以愉悦阅读,却让孩子戴着脚镣跳舞;本可以如植物一般自然生长,却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著名学者吕叔湘先生曾作过这样一个类比:教育的性质类似农业,而绝对不像工业。工业是把原料按照规定的工序,制造成为符合设计的产品。农业可不是这样。农业是把种子种到地理,给它充分的条件,如水、阳光、空气、肥料等等,让它自己发芽生长,自己开花结果。
但即便是农业有时也难逃其劫——
江西一年收获两季水稻。人们只吃第二季大米,第一季几乎没人吃。由于怕耽误第二季,农民会使用各种方法包括化肥农药对第一季揠苗助长。而对于第二季,由于没有压力,农民就顺其自然成长。其结果就是第二季大米好吃有市场。我想,有孩子的家庭不妨让您的孩子成为第二季。因为,不是所有第一都好。
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再看一个农村母亲的教子之道——专家采访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村母亲,问她是怎样教育成功孩子,让孩子考上清华大学的。没想到这问农村母亲的回答却让专家们大跌眼镜:
“考上清华就叫好?学费贵着呢!读完大学不知道能否找到工作。”
“您平时是怎样教育孩子的?”
“我没有啥教育啊,我只是让他老实做人,踏实做事。”
“比如做事,您有没有比较特殊的方法或方式?”
“没有。不过,这孩子打小我让他做的事,我先做一半,剩余的让他自己看着办。比如,穿袜子,我帮他穿一个,筷子掉到地上,我只捡一个。”
这位母亲回答显然不像专家想象的那样有什么高深的秘诀,但细心思考,<莲~山课件>这位看似没有知识的母亲却有着不寻常的文化。先是交给孩子为人处事,再是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让孩子养成生活等方面的好习惯。那学习呢?其实,一个人如果他的为人处事、生活习惯渐趋优秀时,学习的习惯和品质也就不在话下了。
这样的观点我们很容易在《教育是没有用的》一书中找到。相信许多人都会和我一样对这样的一本书的书名产生质疑:教育是没有用的?!作者林格说:传统或者流俗的教育理念,往往夸大了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是无所不至、无所不能的,一切教育目标都可以通过教育技巧实现,这恰恰也是当前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冲突的内隐症结所在。
笔者认为:现行教育更多充斥着分数、名次、重点、次重点,但人于社会,却是由其综合素质所决定的。
试举一例:我的孩子上小学一年级时,我们接送孩子都是提前,但有一次孩子却说:“妈妈,你能不能迟一点再来接我”。我们有点疑惑。
“反正你们就迟一点再来接我嘛。”我们答应了孩子的要求。
第二天放学时间到了,家里的电话响了。
“妈妈,我现在在学校向你们汇报,我放学了,你可以来接我了。”我们一听,才知道我们卖给他一张电话磁卡,孩子为的是有一个机会可以自己去打电话。
这件小小的事情却给我们很大的震撼:孩子渴望独立,渴望尝试。我们老是在孩子自己需要或喜欢自己去尝试的时候帮他们包办了一切,比如叫醒、提书包、整理学习资料、卫生打扫,等等,殊不知,我们表达了对孩子的关爱的同时,却也让孩子失去了一个个锻炼的好机会。、孩子上幼儿园大班的时候,我们带他去订报纸;今年订报纸时,我们只带到了邮局门口,他就轻车熟路地进去办手续。什么是养成教育?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莲~山 课件>让孩子做同一样事情时他能一点一点的进步,直到我们达到想要的预期效果。我们家长或者教师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替孩子设计好未来,然后要求孩子去实现,这恰恰是对教育本质的违背和对孩子天性的劫持。卢梭说过:教育就是生长。这就意味着教育本身的目的及时生长,而非其他。老子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这里的“一”就是教育根本,具体而言,就是提升生命质量,寻求教育之根。
那真正教育的元本是什么呢?
作者林格说:真正的教育,绝不仅仅是讲道理,传授知识,更不仅仅是开发孩子的智力,而是把自己精神的能量传递给孩子,维护孩子的心力,让他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一个能承担后果、应对变故、改善自身和环境的人。
比如:许多家长总喜欢向孩子碗中夹自己想让孩子吃的菜,但孩子却是拒绝,许多时候孩子都是堵着气吃饭,再好的饭菜到了这个时候就没有什么胃口了。怎么呢?改变菜的做法,颜色搭配考虑孩子兴趣,在鼓励、游戏中让孩子尝试。
比如做家务,只要孩子能完成,不妨让他做一点,比如摆放碗筷,比如整理自己的房间,比如浇花等等。孩子做家务最起码有几个好处:一是培养孩子家庭成员平等意识;二是培养孩子劳动习惯;三是让孩子初步观察生活,为说话表达积累素材。
再比如提到看电视,许多家长就头疼,我们也曾经非常苦恼,想了一些方法,都觉得不大科学,目前我们的做法是:让孩子明白看电视是一种休闲,也是一种学习,所以看电视也要投入、认真;二是让他自己学会安排时间,比如每天看多时分钟,你自己根据频道节目安排,但不能太集中;三是跟他一起看节目,比如“超级变变变”等有益的节目;四是用节目内容作为交流的话题,引导孩子。这样一来,孩子就会觉得看电视跟学习语文数学其实也是一样重要,看电视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
还有许多……
我很欣赏林格的这句话;最好的鞋就是你穿在脚下但并不时刻感觉到它的存在,最好的教育就是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并在他们需要我们帮助的时候才出手。
在寒假的午后,一本《教育是没有用的》让我更感阳光的温暖与可爱……
第二篇:让教育回归元本——读《教育是没有用的》有感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让教育回归元本——读《教育是没有用的》有感
让教育回归元本——读《教育是没有用的》有感
这是一个远离元本的时代。
本可以顺产,却来个剖腹;本可以母乳喂养,却来个三聚氰胺奶粉;本可以徒步有氧运动,却来个尾气制造阴霾;本可以和谐养生,却来个心理斗争……
我们的教育也难逃其劫——
本可以快乐成长,却让书包压得喘不过气来;本可以愉悦阅读,却让孩子戴着脚镣跳舞;本可以如植物一般自然生长,却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著名学者吕叔湘先生曾作过这样一个类比:教育的性质类似农业,而绝对不像工业。工业是把原料按照规定的工序,制造成为符合设计的产品。农业可不是这样。农业是把种子种到地理,给它充分的条件,如水、阳光、空气、肥料等等,让它自己发芽生长,自己开花结果。但即便是农业有时也难逃其劫——
江西一年收获两季水稻。人们只吃第二季大米,第一季几乎没人吃。由于怕耽误第二季,农民会使用各种方法包括化肥农药对第一季揠苗助长。而对于第二季,由于没有压力,农民就顺其自然成长。其结果1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就是第二季大米好吃有市场。我想,有孩子的家庭不妨让您的孩子成为第二季。因为,不是所有第一都好。
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再看一个农村母亲的教子之道——专家采访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村母亲,问她是怎样教育成功孩子,让孩子考上清华大学的。没想到这问农村母亲的回答却让专家们大跌眼镜: “考上清华就叫好?学费贵着呢!读完大学不知道能否找到工作。”
“您平时是怎样教育孩子的?”
“我没有啥教育啊,我只是让他老实做人,踏实做事。” “比如做事,您有没有比较特殊的方法或方式?”
“没有。不过,这孩子打小我让他做的事,我先做一半,剩余的让他自己看着办。比如,穿袜子,我帮他穿一个,筷子掉到地上,我只捡一个。”
这位母亲回答显然不像专家想象的那样有什么高深的秘诀,但细心思考,<莲~>这位看似没有知识的母亲却有着不寻常的文化。先是交给孩子为人处事,再是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让孩子养成生活等方面的好习惯。那学习呢?其实,一个人如果他的为人处事、生活习惯渐趋优秀时,学习的习惯和品质也就不在话下了。
这样的观点我们很容易在《教育是没有用的》一书中找到。相信许多人都会和我一样对这样的一本书的书名产生质疑:教育是没有用的?!作者林格说:传统或者流俗的教育理念,往往夸大了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是无所不至、无所不能的,一切教育目标都可以通过教2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育技巧实现,这恰恰也是当前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冲突的内隐症结所在。
笔者认为:现行教育更多充斥着分数、名次、重点、次重点,但人于社会,却是由其综合素质所决定的。
试举一例:我的孩子上小学一年级时,我们接送孩子都是提前,但有一次孩子却说:“妈妈,你能不能迟一点再来接我”。我们有点疑惑。
“反正你们就迟一点再来接我嘛。”我们答应了孩子的要求。第二天放学时间到了,家里的电话响了。
“妈妈,我现在在学校向你们汇报,我放学了,你可以来接我了。”我们一听,才知道我们卖给他一张电话磁卡,孩子为的是有一个机会可以自己去打电话。
这件小小的事情却给我们很大的震撼:孩子渴望独立,渴望尝试。我们老是在孩子自己需要或喜欢自己去尝试的时候帮他们包办了一切,比如叫醒、提书包、整理学习资料、卫生打扫,等等,殊不知,我们表达了对孩子的关爱的同时,却也让孩子失去了一个个锻炼的好机会。、孩子上幼儿园大班的时候,我们带他去订报纸;今年订报纸时,我们只带到了邮局门口,他就轻车熟路地进去办手续。什么是养成教育?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莲~山 课件>让孩子做同一样事情时他能一点一点的进步,直到我们达到想要的预期效果。我们家长或者教师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替孩子设计好未来,然后要求孩子去实现,这恰恰是对教育本质的违背和对孩子天性的劫持。卢梭说3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过:教育就是生长。这就意味着教育本身的目的及时生长,而非其他。老子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这里的“一”就是教育根本,具体而言,就是提升生命质量,寻求教育之根。那真正教育的元本是什么呢?
作者林格说:真正的教育,绝不仅仅是讲道理,传授知识,更不仅仅是开发孩子的智力,而是把自己精神的能量传递给孩子,维护孩子的心力,让他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一个能承担后果、应对变故、改善自身和环境的人。
比如:许多家长总喜欢向孩子碗中夹自己想让孩子吃的菜,但孩子却是拒绝,许多时候孩子都是堵着气吃饭,再好的饭菜到了这个时候就没有什么胃口了。怎么呢?改变菜的做法,颜色搭配考虑孩子兴趣,在鼓励、游戏中让孩子尝试。
比如做家务,只要孩子能完成,不妨让他做一点,比如摆放碗筷,比如整理自己的房间,比如浇花等等。孩子做家务最起码有几个好处:一是培养孩子家庭成员平等意识;二是培养孩子劳动习惯;三是让孩子初步观察生活,为说话表达积累素材。
再比如提到看电视,许多家长就头疼,我们也曾经非常苦恼,想了一些方法,都觉得不大科学,目前我们的做法是:让孩子明白看电视是一种休闲,也是一种学习,所以看电视也要投入、认真;二是让他自己学会安排时间,比如每天看多时分钟,你自己根据频道节目安排,但不能太集中;三是跟他一起看节目,比如“超级变变变”等有益的节目;四是用节目内容作为交流的话题,引导孩子。这样一来,孩子4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就会觉得看电视跟学习语文数学其实也是一样重要,看电视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还有许多……
我很欣赏林格的这句话;最好的鞋就是你穿在脚下但并不时刻感觉到它的存在,最好的教育就是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并在他们需要我们帮助的时候才出手。
在寒假的午后,一本《教育是没有用的》让我更感阳光的温暖与可爱……
第三篇:读《教育是没有用的》有感
读《教育是没有用的》有感
这几天中午在我姐家吃饭,也忘了是我的推荐,还是我姐自己买的。她的床头放着林格著的《教育是没有用的》的一书,我又翻开看时,真有种爱不释手的感觉。它可以是教育人剥去现在教育的迷雾,仰望教育的晴空,为所当为,少为或不为“没有用的教育”,诸如:仅要分数的扎扎实实的应试教育;摁着牛头吃草的强迫教育;被动灌输、机械训练,毁坏学生想象力的教育;加班加点的恶补,损害学生健康的教育等等,这样的教育是没有用的,甚至从长远看是有害的,赶快像山东省那样对“伪素质教育”强力叫停,出重拳,规范办学行为,寻找有用的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那么,什么是有用的教育呢?
有用的教育应使孩子心中春意盎然。真正有用的教育要回归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心灵感应心灵的过程。林格先生认为:真正的教育,绝不仅仅是讲道理、传授知识,更不仅仅是开发孩子的智力,而是把自己精神的能量传递给孩子,维护孩子的心力,让他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一个能承担后果、应对变故、改善自身和环境的人。有用的教育是一种鼓舞、一种激励。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用洁净的灵魂去感应另一个灵魂,传递精神力量,宁静致远。
有用的教育应使孩子像野花一样生长。著名文学家冰心老人说:“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教育者唯一要做的事情,是保护甚至捍卫孩子的主动性。有用的教育就是教育者要成为麦田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玩。几千几万的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就是在那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是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做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我们的责任就是像农夫看护自己的庄家成长一样,让庄稼合乎时令自然成长。
有用的教育是唤醒人性光辉的。有用的教育是把学的知识都忘记后仍保留的那些东西,那些东西是成长和发展的元素,诸如:善良、正直、自信、包容、进取等,正如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回答记者提问:“在您的一生里,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的呢?”这位白发苍苍的获得者平静地回答:“是在幼儿园。”记者感到非常惊奇,又问道:“为什么是在幼儿园呢?您认为您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呢?”诺贝尔奖获得者微笑着回答:“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认为,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所有在场的人对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回答报以热烈的掌声。有用的教育就是合作共享、学会思考等,这些是终身受用的。
有用的教育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教育。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他说:“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作者经过实验论确定了六大行为习惯是家长和教师都要特别关注的:1)把一件事情做到底;2)孝敬父母;3)说了就一定努力去做;4)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5)认真写字;6)从错误中反思自己。好的习惯可以成就精彩的人生。
此外,有用的教育培养个性化的教育。为每位学生量身定做,按着他们的最佳才能区打造一条通向他们潜能的通道,让他们的才智发挥到极致;有用的教育其目的是教是为了不教,让孩子们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活、学会创造;有用的教育,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的去尝试去摸索,其要义是让孩子们得到自由、充分、和谐全面的发展,既为孩子的现在负责——让他们充满自信的健康成长,又为他们的明天负责——让他们的未来幸福和谐,可持续的生态化的发展!
第四篇:读《教育是没有用的》心得
谁在毁坏孩子
——读《教育是没有用的》心得体会
“谁在毁坏孩子的想象力?!”
当手中的书页翻到这里时,我冷不禁打了 寒颤,林格先生那掷地有声铿锵的话语抽打着我„„教师、难道教师的教是在毁坏孩子的想象力? 看书中写道: 想象力与大国崛起
这里,我想把想象力当作 一个重点 来探讨。毫不客气地说,如果我们的教育控制了孩子的想象力,所 有的知识传授都是 徒劳无功的。有一句俗话叫“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分数 “芝麻”,想象力 “西瓜”。
是想象?想象是 心理过程。
通常把人们在外界现实刺激的 下,在头脑中对记忆的表象 加工和改造、和 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叫做想象。这里需要注意的有三点: 外界现实刺激主要 为言语的调节或物质的刺激,记忆的表象主要是 感知过的材料 实践经验等,和 新形象则是将大脑中旧
重新,从而构成新的,是 智力活动。,想象是 形象思维。
想象在本质上是 形象思维,是构成 性思维的基础。比如,读到“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一幅壮美的图画,而且每个人脑子里的画面都各不相同。每个人在想象的时候,都借助原来脑子里的表象 了加工和。再比如,当 读到“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时,大多数人并 经历过 的情境,却能在头脑中产生一幅奇异的图景来。这幅 从未感知过的图景,用 熟悉的“枯藤”、“小桥”、“古道”等表象构成的。想象 是以记忆表象为原材料加工改造而成,但记忆表象只是对 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简单重现,而想象则是以 新形象为特征的。
在人的智力活动中,想象占有的地位。想象力是人类独 才能,是人类智慧的生命线。优秀的想象力
杰出人才来说是必需的。人的大脑 四个功能部位:感受区、贮存区、判断区和想象区。人们运用前三个部位功能的机会多,而应用想象 机会少,人仅仅应
用了 想象力的15%。可以说,想象能力应用多少是评价 人智力高低的标准。爱因斯坦16岁时曾问 “ 有人追上光速,将会看到
”,以后他又设想“ 人在自由下落的升降机中,会看到
”。他在想象力的基础上,的逻辑思维和严密的数学推导,创立了 论,诺贝尔奖,世界上最 的科学家。
发明家,他的成就在 程度上应归功于想象力。爱因斯坦 也说,想象力比知识更,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最近几年,我国 优秀学者都在做一项有意义的课题——关于大国崛起的原因分析,但大多 分析了经济、科技 的原因,忽略了深度分析教育的原因。
比如,人们时常问究竟是
了强大的美国,究竟是 发达的科技,的机制,以西部牛仔为模式的冒险精神? 学的鼻祖奥斯本说:“是想象力 了强大的美国。”也 说,一切都应当归结于人脑的想象力。一切教育、科技、经济的发达,都离不开想象力,即使 的机制 为人的想象力的展翅高飞留下了足够的空间,所谓人才的自由流动,生产要素的 活跃,创业的 活跃等等,其内在原因
人的想象力的空前释放。
作家郑渊洁有一段话很精彩:“这是禁忌相继崩溃的时代,没人拦着你,你 拦着,你的禁忌越多,你的成就就越少,人只应有 禁忌——法律,除此之外,越肆无忌惮越好。” 可是,的教育,不善于培养人的想象力。教育学者,我关注到 重大的问题—— 的想象力到哪里去了?
每个孩子 充满想象力的天才
一位美国美术教师来到昆明 教学交流,她
孩子的画技非常高,布置的 练习都画得栩栩如生。有一次,她出了 “快乐的节日”的命题让孩子们去画。结果,她
孩子都在画 同样的事物——圣诞树。她觉得很奇怪:怎么大家都在画圣诞树? 观察,她 教室后面的黑板上画着一棵圣诞树,孩子们正在照着描。于是,她把黑板上的圣诞树遮起来,要求孩子们的想象力创作一幅画来
主题。
没想到,这可令那些画技超群的孩子 难。抓头挠腮、冥思苦想、痛苦万分,无从下笔。最后,这位教师只好又把黑板上的圣诞树露了,这才使孩子们 了任务。那千篇一律的圣诞树应该引起 的深思!为 会 呢?
的孩子画画喜欢问“像不像”,美国的孩子画画则喜欢问“好不好”。两者的区别在于:
“像”是有样板、有模型的,而“好”则的章法。的孩子之 喜欢用“像”来评价形容 的画,自然是父母老师给 灌输了 的价值标准。
任何 孩子 极具想象力的天才。还未经文明熏染和污染的孩子,其思维模式还 被纳入社会公认的体系中,天马行空、稀奇古怪的想法其实正是可贵的想象力的火花。鲁迅说过:“孩子是可敬佩的,他常想到星月 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到天空,他想潜入蚁穴。”
然而,无数充满奇思妙想的孩子长成了思想贫乏单调的成年人,这里要怪责的,自然 孩子,而是家长和老师。
课堂上,老师提问:“雪化了变成 ?” “变成水!”大家异口同声。
小女孩回答:“变成了春天!” 回答是多么富有想象力,又是多么富有艺术性,可居然被判为零分。老师,这 标准答案。
父母问孩子:“树上有五只鸟,被人用枪打死一只之后,树上还剩下几只鸟?”
问题的目的当然是想让孩子回答:“一只也不剩下,都被枪声吓跑了。”
孩子回答:“还有三只。”父母愕然:“怎么 ?”孩子解释:“爸爸被打死了,妈妈吓跑了,剩下三个孩子不会飞。”这是 充满情感又极其现实的回答。可是,父母却大声呵斥:“ 乱七八糟的!你脑袋里从来就没想过正经事儿!”
孩子们记住了“标准答案”,可谁来计算 失去的东西?在讲学时,我曾经反复和校长们探讨,基础教育所要警惕的 问题是,教育是一把好刀,会用的人 优质教育,不会用的人,会把刀变成控制人的“凶器”。
事实上,的教育过程中,一味强调教育的“无所 ”,把知识当作教学的目的,而忽略了孩子学习的 性,其直接后果 控制甚至毁坏了孩子的想象力。教育来说,这应当也算是 人文灾难,这决非耸人听闻。
可是,我要问问 每 思想着的 人: 有 的想象力么?,那么,到底是谁,是 在扼杀着 的想象力?
鲁迅的叹息还在我的耳边回响:
天才!那诞生天才的土壤呢?它们在哪里?
天才诞生的要的因素,想象力,被耗尽了,被扼杀了。可是许多人却在为此沾沾自喜: 有听话的孩子,不会想入非非调皮捣蛋离经叛道,能够 本分忠厚的老实人而
自甘平庸,可是习惯了为此自豪,骄傲!
是传统的一 了。
在 制造出一批又一批听话的孩子的,丢掉了 ? 仅是想象力,还有许许多多的别的更 的东西一同夭折在摇篮里了,连一丝记忆的断片都不会有。
当 小学生说出了“雪化了变成了春天。”的时候,她正美美的享受着春暖花开,换来的却是老师连连地摇头。
于是他也开始重复着和别人一样诸如扶老太太过马路 的平庸故事的叙述。
这可以 高分数。平庸某些时候 高分低能的代名词。
另 孩子在睡觉时对着晒过的松软的被子说:“我闻到了阳光的味道呢。” 可是妈妈回答“快睡觉吧!明天还要上学呢!”
可喜的想象力的萌芽,被冷淡着,着,在不经意间被扼杀了。仅仅
想象力么? 缺少对别人的关爱?
于是 从小就 了刻板的,枯燥的,味道的语言,思维和生活。
于是 的世界诞生了 个乖巧的,善于察言观色的孩子,个被“标准化”的习题“标准化”了的孩子。
既然一切都
定论,答案,只要记住就可以了!只要考上大学。。。老师在 谆谆教诲,家长也在 高压灌输。
,那是怎样的答案?那是怎样的大学?
我要问,一切真的 都 定论了么?我怀疑!我质问!的大学适合 么?
让 的孩子学会如何想象,思考和生活的学校,不念又有 损失么?未必!
还有谁在和我一样地怀疑?在反叛?在大胆地设定,然后大胆地去论证?
生活得更,更有意义,应该再做些 ?
外国人正在做,走到前面去了,远远的落下了。
在干 呢?
睁开眼睛,你会惊出一身冷汗。
被过重的垃圾知识压迫着的学生,被莫名其妙的人际关系束缚着,被世俗的洪流挟裹着,同化着,摧残着的年轻人,到处 老化了的,僵硬了的,脸孔和心灵,你不觉的难过么?你不觉的气愤么?,那充满了活力的,生机勃勃的,想象着,也 着的人在哪里?为 不会是 呢? 人!那么是谁?在广瀚的大海边,在退潮的沙滩上,小孩子不停地用双手
把搁浅在水洼中的小鱼重新仍回到大海里去,他做得很,也很辛苦,汗珠不停地滚落下来,掉到沙滩上。“你为 要 做呀?”有人问他。
“它们会死的。”小孩子仍旧不停地,地做着。“可是有这么多的鱼,你救得 么?” “ 它们确实需要呀!” 是的,人而言,许多东西都
了实在的意义,包括想象 的能力。,“ ”确实需要呀!为
要冷漠视之,要粗暴地将它们扼杀掉呢?
父母的自我更新——学习是,悟道是
父母学习了以后,总想把学到的东西立即用到 的教育实践中,所谓“活学活用”、“现学现用”。
其实真正的学习是学而不用,悟而不用,学的目的是悟,而 用。悟了,就会内化为 的 素养,悟得多了,就能积累 境界和,以后,自然流露 的心态,最好的教育。一学就用,或者学的目的是直接使用,属于浅层次的学习。每 孩子 独立的个体,任何 教育经验都未必适合他,活化的,个性化的流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 极致 文化。为 有那么多不识字的母亲教育出了那么多优秀的人才?她们没知识,但有文化。
地给文化下 定义,但 上可以确认的是:文化
状态,情怀,意识,耕耘,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与交流,最后融会贯通之后,力量,对心灵产生 与感召的力量。教育之 是大智慧,它无形,但胜有形;无用,但大器天成。教育之道是 人们 生活质量之道。我很固执地,教育,要从 家庭教育开始。家庭是孩子生长的土壤,家庭教育土质,是一切教育改革的起点。而 家长,做父母是天彺的义务,不需要 学习怎样教育孩子,再说 的父母,父母的父母都
的学习。。
我曾经从一本人文学书中 到日本与韩国的人文生活,的平均国民素质比 高过许多。请让 暂时放下 民族情绪,去 素质 话题。
这是 客观的事实。欧美 的人
很容易就区别开 人与日本人韩国人的特征。
我觉得这与日韩 的女人结婚后通常呆在家里做全职母亲有着 的关系。
当她们受过 的高等教育之后,回家 照顾看护孩子,陪伴孩子们一起成长,而在,条件的家庭,父母双方都
工作,孩子由祖辈帮忙带,而
代的祖辈,文化程度高的并不多。
经济条件稍好,请内地来的 保姆代劳。而来自农村的保姆受教育的程度普通是 低的。在孩子成长最宝贵的前三年,孩子的气质,及修养的人,孩子的主要抚育人。在,大 的保姆承担着 角色。
这开端的差距。
父母的学习,林格 说:
童话大王郑渊洁说过:“教育孩子就像开飞机,学习过开飞机,十个有九个都会掉下来。”我考察过,比如瑞典,所有要结婚的人 学习的家庭教育功课,学习合格后才能拿着 结业证书去登记结婚。
我 每个家长都应该学习家庭教育理论,马克思说:“法官的行业是法律,传教士的行业是宗教,家长的 是教育子女。”这句话非常。法官,法律,否则 失职; 传教士,以传播宗教为本分,否则 不虔诚;同样,家长,以教育子女为天职,否则 不称职的家长。做父母的,像法官、传教士那样忠于职守,的是,家长 职务是 退休的,是终身制的。
我国有近4亿未成年人,让孩子健康成长,有 美好的未来是 家长 的愿望。但如何 “ 任教师和终身教师”,却 每 家长都清楚。
老一辈人的 教育孩子,有时 是无效的,甚至会招来孩子的反感,时代 了前所未
:
,如此庞大的独生子女群体是人类史上的 奇迹,而人类在面对 玩伴的独生子女的教育,任何经验;
,现在孩子的身体发育大幅度提前,许多新问题 身体
提前以新的面貌层出不穷,使 无法以既 方法应对;
,的社会 大转型期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发,使孩子成长的文化土壤与历史上任何 阶段都不同,财富和竞争概念的灌输,让 孩子提早 成人世界的竞争规则,失去了 应当 真正的童年;
,在电视机前 在网络时代长大的孩子,特殊的心灵生长特征,这是上一辈人 无法理
解和解释的教育现实。
家长的学习,是在 如下两个命题: 母亲文化。母亲在对孩子施以德行、礼仪、品格、气质的养育过程中,以慈母之心和德淑高雅的 对子女人格的浸润。母亲文化的 在于“德、容、言、功”所表达出的社会责任感,厚德在于母亲在操持家务和待人处事的过程中所表达出的通情达理,温厚容让。优秀的母亲 孩子是一片海洋,宏大广博,是安全感和幸福感的来源,是 激励的力量。母性所展示的人性,所表达出的修为和牺牲精神,是孩子永恒的精神教练; 父亲文化。考古学家郭沫若 父字乃斧之初文,其两把板斧,一把是思想和智慧的,一把是方向和力量的。许慎的《说文解字》,父乃率教者,是家庭中定规矩,以理念,以道教子的人。父爱 理性使命和方向的引领,是
精神的输送,父爱的理性越具方向性,对孩子日后的,定力越具指引力,父亲的理性、智慧与责任的,是孩子信仰、性格、动力、精神的基础。
可以说,如何整合这两种文化力量,是当前家庭教育理论的 方向。
篇里,林格对母亲文化的透析充满 古典意味的沉静与美,也让我忍不住再提起那本台湾任兆璋先生著的那本《孩子的心,我懂》里,对母亲简单的描述:母亲是 大学毕业并不,但 是个情绪稳定的人。
情绪稳定,也 善于控制情绪的人。说来简单,对应现实,其实很难。在39页,林格引用拿破拿破仑的话:"能控制好 情绪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将军。”
仅管
点很难,但林格 控制情绪仅仅只是教育者的 功,接下来的修炼道路还漫长着呢。。
同样,107页的“沉得住气,才能 一名教育家”论述也同样精彩。
第五篇:读教育是没有用的心得体会
读《教育是没有用的》心得体会
偶然的机会,在某中学看到“学生是脚、教育是鞋”的条幅,联想到著名教育家林格先生新近出版的《教育是没有用的》一书,些许思绪涌动,陆续记下,望能给望子成龙的老师、家长一点启示。
很多人认为,中国的教育还是“填鸭式”猛灌法,教育战线的同志们按照教育目标,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努力完成。如能在会考中得到名次,就有希望获得殊荣。至于学生最后被教成了什么样子,难以成为教育者最终的目标。中国教育应该怎么搞呢?是按部就班的完成任务,还是中西结合,建立新的教育体系?是继续沿袭“填鸭式”,还是采取更好的方法呢?
林格先生认为,教育应当使每个人的天性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强迫学生接受外来的知识与道德要求,和种树、种庄稼一样,疏松土壤,兴修水利,让根系得到自然发展,教育就是要让人自然自由生长、主动学习。
伟大的启蒙主义学者卢梭说的,教育就是生长,这就意味着生长本身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并没有其他目的,比如将来适应社会、做出成就之类我们耳熟能详的教化,其实并非教育的目的,而是教育者,尤其是家长的强大期望。这些目标,原本应该由孩子去规划,但是现在教育者更喜欢做的事就是,替孩子设计好了未来,然后要求孩子去实现这幅图景,这恰恰是对教育本质和孩子天性的劫持。
林格认为,教师和家长唯一要做的,就是保护孩子的主动性,而不是去控制甚至摧残它。高度尊重人的生命发展规律是一切教育的逻辑起点,也是教育回归本质的起码要求。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和家长素质的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教育者认识到了这一点,这很可贵。但在与教师和家长的交流探讨中发现,还有相当多的教育者对教育的本质和人的发展最基本规律的认知有待提高,这些最基本的概念和知识如果搞不清楚的话,教育者也就无法寻找到教育的切入点。现代教育有两个伟大的使命,一是发现孩子,二是解放孩子。
关于教育的本质,林格先生的体会是,正如卢梭所说,教育就是生长,这和甲骨文中“教育”这两个字的含义是高度一致的。“教”字,上面是一个棍棒,底下是一个子,引喻为“上对下”的影响。影响靠什么实现呢?靠右边的“文”字,“文”在甲骨文当中中间有一个“心”,“育”在甲骨文中则是“孕育新生”的意思。从本源上,教育就是用心灵去感应、孕育、温暖另外一颗心灵,让孩子的心灵充满温暖与阳光。这个感应、孕育、温暖的过程就是一个人被培养和被教育的的过程。我们培养的人才应具备三个维度,即长、宽、高。长,指擅长,人有一技之长,并能不断学习,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宽,指能与人相处和合作。因为我们是一个社会的人,我们的人才必须善于与不同的人打交道,更要有包容之心。高,指一个人人格的构建,“高”决定这个器的容量,是关键,因为教育的最根本目标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可以说,林格先生的观点,首开了对传统教育观念说“不”的先河,让人耳目一新,仔细想来,却是一种理念的回归。当他把“教育是没有用的”作为一个命题来阐述的时候,内心是非常忐忑的,担心师长们批评他“没良心”。最终,回归到教育的根上来、为中国教育进步寻找突破口的顽强理念,战胜了他个人的得失,通过走访了数以千计的学校,拜访了大量的知名教育者家,林格先生以其大胆的言论、全新的观念警世。既是对老祖宗教育理念的诠释,是对当前教育方式的提升,甚至有点“叛逆”。但是,我喜欢这种“叛逆”。
老子曾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而灵”。其中的“一”就是教育之根,也就是提升生命质量,寻求教育之根。随着物质条件的日渐丰富,人们对生态环境越来越关心了,吃要生态,住要生态,玩也讲究生态区,等等。大量的事实表明,返朴归真成为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最爱。“孩子是脚,教育是鞋”,是鞋子去适用脚,还是脚去适用鞋子?还是相互去适用?脚去适用鞋子,难免重踏“郑人削履”覆辙,肯定不可取。那么,用鞋子去适用脚呢?不同的学生智力、控制力、自觉程度、理解能力等等肯定不同,用鞋子去适用脚,意味着教育者要根据所教育学生的数量做不同的鞋子,一个班按照50人计算,老师就得做50双不同尺寸的“鞋子”,即采取50种不同的教育方式,这可能吗?显然是当今为师者难以或无法做到。是因为人多吗?还是采取了全新的教育方式对于升学率没有把握,影响了学校的声誉还是自己的利益?
周德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