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进城务工妇女生存情况调研建议
**县妇女总人口为9.3万,其中,妇女劳动力为4.5万,占全县劳动力总数的48%;**县在外务工人员2.2万,其中,在外务工的妇女劳动力1.2万,占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54%。为全面了解**县进城务工妇女的生存状况,通过调查发现,进城务工妇女的生存状况表现良好,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总体评价
1、进城
务工妇女保持了中国优良的传统美德。进城务工妇女大多数为年轻人,她们从农村来到开放的城市,思想观念、生存标准、生活习惯等方方面面都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和影响,她们在不断学习新鲜事物,接受现代观念的同时,进一步发扬光大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优良传统,她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她们团结友爱、乐于助人。
2、进城务工妇女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她们多数从事餐饮、服务、保姆等简单的服务性工作,有一部分在城里出早市、摆摊床等工作,其就业形式多为雇工,只有极少数从事经营管理和技术工作,工作极为艰苦。但她们普遍珍惜工作机会,以其诚实肯干、任劳任怨的良好品德,获得了用工单位或雇主的青睐,很多人逐步在城市站住了脚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她们身上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3、融入城市的愿望强烈。大多数进城务工妇女对自己当前的工作生活状况满意或比较满意;不少人希望自己成为城里人,几乎100%的希望自己子女成为城里人。
4、进城务工妇女勤劳致富的愿望强烈。许多农村妇女都是因家庭经济困难而纷纷进城务工,她们打工主要靠传统的血缘、地缘人际关系网络、通过“资深”农民工介绍,一轮带动一轮滚动方式进城。她们进城务工的目的是为了多挣钱,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她们克服了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和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怀着改变命运的强烈冲动,以自己的劳动和汗水为自己也为社会和城市创造财富。她们中有一部分通过在城里打工积攒了一些资金,学会了一技之长,或回乡创业或在城里立住了足,这些都进一步刺激了农村妇女外出务工以脱贫致富的愿望。
二、存在的问题
1、忙于生计,对国家方针政策的关注理解不够。有的进城务工妇女长年不看或看不到电视报纸,没有机会参加正规会议学习,对国家政策的宣传存在村社鞭长莫及,社区管不了,企业和雇主不重视,本人没精力,导致出现宣传的真空地带,有的甚至滋生了无政府主义思想。
2、社交圈窄,精神生活相对贫乏。进城务工妇女由于步入城市时间较短,以及工作、生活范围较小等因素,她们的社会交际圈狭窄,精神文化生活单调。她们经常交往的多数是同单位的打工姐妹,个别的与同乡相联系,这就注定了她们获取社会信息的渠道非常狭窄,制约和影响着她们自身的发展,阻碍着她们融入周边环境,感觉自己是城外人。加上较低的工资收入,生活处于贫困化的边缘,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参加文化娱乐活动,精神生活相对贫乏。
3、普遍缺乏安全感、稳定感。一是工作不好找。她们就业几乎全是通过老乡介绍或个人寻找,政府劳务市场提供的就业机会不多,到职业中介去又普遍担心上当。二是收入太低。据调查,在城区餐馆服务员月收入450元左右,保姆400元左右,如果不管吃住,扣除生活成本后所剩不多,更谈不上购买住房了,所以大多数住的是单位集体宿舍。即使如此低的工资也经常被用工单位欠薪、骗薪。三是工作强度大。餐饮服务员一月只能休息1-2天,商业服务员有的一天工作长达10-12小时,其他工种执行8小时工作制的也不多,有的企业或雇主以实行记件工资来迫使她们加班。四是没有社会保障。进城务工妇女最大的问题在于保险方面。一般所在单位只负责工伤事故方面,其它如生病之类的则由自己负责。因而导致许多进城务工妇女因治病而生活困难。只有少数正规单位愿与她们签订合同,很多私营企业或个体雇主千方百计以“农民工多是临时工”为由拒签合同。很少有企业或业主愿意为农民工买养老保险。特别是对医疗问题,农民工反映强烈,“小病靠拖、中病去治,大病等死”的情况普遍。五是政府管理和服务不到位。很多进城务工妇女遇到困难会去找亲戚朋友帮忙或忍气吞生声,而不是找政府相关部门;她们也很少参加当地党团和工会等组织。由于上述原因,进城务工妇女普遍存在焦虑感,对将来缺乏良好预期。
4、进城务工妇女依法维权意识淡薄。许多进城务工妇女不知道应该签订劳动合同,一旦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不懂得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合法权益。
5、普遍存在离乡背井导致的家庭问题,心理负担重。进城务工妇女远离家乡到外工作,离开年迈的父母、年幼的孩子,有的甚至夫妻天各一方,她们既要辛勤的工作,又要操心留守父母,操心留守孩子的成长和学习。有的家庭几年都难得团聚一次,出现父母无人赡养、孩子不能健康成长、夫妻关系不和睦等家庭问题,外出务工妇女心理负担重。
6、歧视仍然存在,易滋生不满情绪。一是城里人
第二篇:进城务工人员培训
影响进城农民工就业、收入的因素及对策研究
------------------
钟春华李东风
引言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加速向城市(镇)和农村非农产业转移。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推算,2000年,中国大约有7600万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打工,这部分人几乎占城镇全部就业者的1/3(蔡昉,2003)。到2005年,根据国家统计局、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最新调查推算,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规模已达1.2亿,其中进城农村劳动力约1亿人(刘军等,2005)。2006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国务院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胡晓义透露,目前我国农民工人数已达2亿,其中进城农民工有1.2亿;还有0.8亿人虽然没有离开农村,但是已经不再从事传统意义上的农业,而是从事加工业等非农产业。计量分析表明:在我国1978年~1997年年均9.4﹪的GDP增长中,有接近2个百分点是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带来的,劳动力流动对GDP增长率的贡献度接近20﹪(蔡昉等,1999)。农民工进城务工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自己的收入较在农村务工有所增长,这从表面上看是一件互利双赢的好事,但在繁荣经济的背后存在诸多的不和谐现象,突出的表现如农民工总体收入水平较低,劳动环境差且劳保措施缺乏,工作时间长,医疗、教育、居住没有保障等,这些问题已阻碍经济发展。
二、数据分析
1.分析进城务工农民工年龄、婚姻与受教育状况、就业的关系
表1进城农民工的性别、年龄及婚姻情况
男性女性
全部
平均未婚已婚平均未婚已婚
年龄(岁)28.328.723.331.727.522.532.9
20岁以下(﹪)12.57.719.90.820.438.92.320岁~24岁(﹪)27.924.857.36.532.950.315.7
25岁~29岁(﹪)21.324.315.529.216.47.425.3
30岁~34岁(﹪)19.322.23.932.414.72.926.435岁~39岁(﹪)9.711.31.916.67.10.513.540岁~44岁(﹪)4.14.80.57.42.80.05.6
45岁以上(﹪)5.24.91.07.15.70.011.2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2003年7月~9月对北京、石家庄、沈阳、无锡、东莞等五城市的城市外来劳动力问卷调查数据计算.从以上数据可知,我国进城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28.3岁,其中男性平均为28.7岁,女性平均为27.5岁。在20岁以下这个年龄段的外出务工人群中,男性只占7.7﹪,而女性比例高达20.4﹪,由此引发了笔者的两点特别关注:(1)低龄就业导致受教育水平低。按照我国适龄入学儿童年龄推算:7岁~13岁读小学,13岁~16岁读初中,16岁~19岁读高中(含中专、技校等中职教育),那么此年龄段的外出女性群体能够接受的教育程度至多为高中(或者类似的中职教育),根本不可能接受高等教育,而实际上大部分女性接受的教育都停留在九年义务教育的边缘——初中阶段。
(2)20岁以下的外出人群中,未婚女性占绝对优势。这些未婚女青年大多想趁年轻没有负担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然而她们中的大部分人由于没有一技之长,没有学历学识支撑,只能从事一些技术含量很低并且工资报酬也很低的工种,如企业流水线上的工人、餐厅服务员、保姆等。据有的问卷调查显示:88﹪的女性农民工认为自己可以适应城市的生活并且愿意留在城市;64﹪的女性农民工表示想和城里人结婚而留在城市。基于此想法,大多数年轻女性农民工认为年轻漂亮是她们目前的最大资本,在所谓“学得好不如干得好,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非主流思想作用下,她们中较少人愿意从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上充实自己,反而更愿意从外形上武装自己。
20岁~30岁年龄段是外出务工的主体力量,无论男女几乎都占总量的一半。表1显示:以25岁为界限,无论男女都经历了一个结婚高潮,单身率均下降了42﹪,25岁以后的女性外出务工人数明显下降,直至45岁以后才渐高于男性。针对这一现象,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谭深认为,从外出类型来看,未婚者与已婚者的差别是很大的:未婚男女的外出基本属于个人的自主性领导,而一旦结婚成家,男外女内、男主女辅的性别分工就立刻鲜明起来,结婚成家的责任感鼓励男性外出务工,却是女性外出务工的制约因素,即使夫妻同出,往往也是丈夫先出,然后回来接妻子,形成妻子的从属流动。
31岁~45岁青壮年年龄段外出务工男女比例接近,男性略多于女性。数据显示,以35岁为分水岭,超过该年龄段而外出务工的人数明显减少,直至45岁比例才有所回升。该年龄段
外出务工呈现以下特点:(1)夫妻共同外出比例增加;(2)进城务工经商人数增多;(3)条件允许的家庭会把适龄入学儿童带入城市接受教育。
分析人力资本含量对职业分布、工资收入的影响关系
表2农村进城劳动力城市本地劳动力
连续变量均值标准差均值标准差均值差异
受教育年限8.723.0511.712.892.99
离散变量百分比百分比百分比差异
受过培训9.8913.363.47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2001岁~2002年对上海、武汉、沈阳、福州、西安等五城市的城市以及外来劳动力问卷调查数据计算。
由表2可知,城市本地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均值为11.71年,按照小学6年,初中高中各3年计算,他们平均接受的教育程度为高中(或类似的中职);农村进城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72年,按上述学习年限推算,他们平均受教育程度为初中,两者从年限上相差了3年,从受教育层次上相差了一个层次。同时城市本地劳动力接受过专业培训的数量13.36﹪远远高于同期的农村进城劳动力的9.89﹪。表2清楚地呈现了一个客观事实——农村进城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含量远远低于城市本地劳动力。
表3农村进城劳动力与城市本地劳动力的职业分布与受教育年限
“白领”职业“蓝领”职业
就业比例(﹪)受教育年限(年)就业比例(﹪)受教育年限(年)
进城劳动力7.710.8892.308.7
4城市劳动力32.1712.7567.839.29
高工资行业低工资行业
就业比例(﹪)受教育年限(年)就业比例(﹪)受教育年限(年)
进城劳动力5.239.3394.778.88
城市劳动力23.1611.9776.849.9
3资料来源: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长表1﹪抽样数据计算。
结合表3的数据可以明确得出职业分布、薪酬与受教育程度之间的关系,即受教育程度越高,从事的职业越好并且薪酬越高。
表3中的白领主要是指“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办事员和有关人员”等;蓝领主要是指“商业、服务业人员”、“农林牧渔水利生产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以及“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等。由分类可知:白领的工作单位大多具有稳定、高收入、高福利、社会地位高等特点;而且白领从事的职业大多是复杂的脑力劳动,要求从业人员的学历学识较高。蓝领的工作单位大多具有不稳定、收入水平偏低、福利待遇偏低、社会评价不高等特点;蓝领从事的职业大多为简单的体力劳动,因而对从业人员的学历水平要求不是很高。
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可将劳动依照其复杂性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所谓简单劳动就是不需要经过专门培训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胜任的劳动;而需要经过专门的学习和培训才能从事的劳动称之为复杂劳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有这样的论述:“复杂劳动是比社会平均劳动较高级复杂的劳动,是这样一种劳动的表现,这种劳动力比普通劳动力需要较高的教育费用,它的生产要花费较多的劳动时间,因此,它具有较高的价值。”从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受教育程度可以决定人们能否从事相对应的复杂劳动或简单劳动,从而影响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关于教育程度与工资收入之间的关系,可以参阅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劳动工资因业务学习有难易、学费有多寡而不相同。”他认为由于受教育和训练的程度不同,技能最高的白领雇员工资可以是技能最低者的农场劳动者工资的9倍之多。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受教育程度与收入的正比关系愈发明显。1990年,小学文化程度就业者与大专文化以上学历就业者的人均收入之比为1:1.2;1996年该比例为1:1.5;同时小学文化程度就业者与大学本科学历就业者的人均收入之比为1:1.7。教育的重要性仅通过受教育者的职业、工资这两个指标就已经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进城农民工也像城市本地劳动力那样重视教育问题,只是广大农民工群体最关注的是子女的教育问题而非对本人人力资本的投资。2008年《江南都市报》对江西籍农民工做了一个问卷调查,发现他们最担心的问题之一是子女的教育问题,90﹪以上的农民工希望子女能在城市接受教育,几乎没有人关心自己受教育的问题。2007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了农民工最关心的问题依次是:工资水平(79.2﹪)、工作环境(46.9﹪)、工作时间(44.7﹪)、社会保障(39.4﹪)、工资偿付(25.5﹪)、孩子入学(23.6﹪)、买房(22.7﹪)、劳动合同(17.1﹪)。绝大部分农民工在关注自身低水平工资、抱怨工作辛苦的同时,却极少有人深层次反思低工资产生的原因,极少从自身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改善农民工低收入现状的政策建议
1.加强进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
虽然我国进城农民工的数量年均达1200万~1300万,但农民工整体技能水平不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人数虽高达3200万人,但其中参加过培训的人不足10﹪。而与此同时的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等国家此比例均达70﹪以上。面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这股历史洪流,应对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拓展,伴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日益
深入,通过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素质、提高农民工就业竞争力的任务迫在眉睫。
对于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而言,让他们花三、四年时间去接受高等教育,以提高自身文化水平几乎是不现实的事情,财力不允许、时间不允许、精力不允许,因而对他们因地制宜地实行短期技能培训才是切实可行的。
对农民工进行培训,增强其人力资本含量的同时,应注意培训内容设置的合理性,理论知识不能太多,实践的比例应占得大些。在这方面,浙江衢州保姆培训模式十分值得借鉴。衢州龙游模环培训中心在20天的短期培训内,按照7:3的时间比例,安排实践操作与理论知识学习,大大增强了保姆实践操作能力。理论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基本法律知识、安全知识、护理知识、家庭餐饮知识、家电基本原理、衣物熨烫知识、花卉护理知识等;实践学习的内容主要是通过设置模拟教室、情景模拟等方式进行实践操作。2004年衢州龙游县培训保姆1853人,输出1621人,输出率为87﹪。输出保姆的平均月工资为700元,比同期的一般保姆多200元~300元左右(2004年南昌市场上保姆的价格为400元~500元)。粗略计算龙游县输出1600人,每人年工资7000元(以10个月计算),那么龙游县保姆总收入为1120万元,整个衢州市保姆的年收入约为6000万元。
在职业技能培训的作用下产生了一批知名劳务品牌,如“六安保安”、“攸县的哥”、“长垣厨师”、“林州建筑工”等。在深圳,有3万多保安是安徽六安人,60﹪以上的“的士”司机是湖南攸县人;素有“厨师之乡”的长垣县有2.3万人在全国各地主厨掌勺,“建筑之乡”林州市有14.5万人活跃在全国各地的脚手架上。品牌就是生产力,现如今许多精明的企业对农民工的技能要求都比较高,而且越来越重视知名培训品牌,于是部分企业招工人员表示只从培训学校招人,没有经过培训的劳动力一概不要。
培训后找工作比以前要容易而且工资水平更高,这是广大农民工的共识。在广东,普通农民工的月薪只有800元左右,但有汽修技术的人员工资可达2000元~3000元,技术好的人员工资可达3000元~4000元。一般工程师的月薪只有2000-3000元,但模具专业的高级技工工资水平高达8000元~10000元。通过学习增强技能,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改善工资、福利水平,不失为进城农民工迅速改变命运的好路径。
2.地方政府应积极组织、引导、帮助农民工就业
地方政府要在组织、引导、帮助农民工就业的过程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努力实现政府与个人的双赢。农民工外出务工,为城市创造了财富,为农村增加了收入,为城乡发展注入了活力,从而成为工业带动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发达地区带动欠发达地区的有效途径。
劳务输出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许多地方政府已经意识到劳务输出的重要性,于是纷纷由政府出面争取劳务订单。2004年3月,长沙市市长等政府官员南下广州、深圳推介该地区剩余劳动力,为农民工寻到8.68万个岗位。4月,他们北上找到2.3万“北京饭碗”。5月,东进上海,签下2.48万就业岗位。在成功实施四次劳务推介后,一共为该地区谋求13.46万珍贵的就业机会。这意味着这些农民工家庭每年可以直接增加万元收入,全市可以增加13亿元劳务收入。用人单位也十分喜欢政府出面组织的劳务推介会,这样一来可以减少由于零星招工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进城务工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更加放心。
政府在帮扶就业上有独特的整合资源优势。笔者以衢州龙游县保姆培训运作模式为例进行分析。整个技能培训是由县农办组织的,首先由县妇联对广大有意向从事保姆行业的农妇进行宣传,鼓励动员她们参加培训。在妇联报名缴费之后,农妇们开始在县培训中心进行短期培训。乡政府是培训的具体负责机构,除日常管理之外,还负责从妇保医院、职业技术学校、经贸局等单位聘请教师授课。农妇们进行了一段时期的培训学习后参加由县劳动部门、农函大等机构组织的考试,考试合格发给相应的证书。毕业后想进城务工的农妇们可以通过政府提供的就业平台(衢州有关政府部门已经与杭州、上海、义乌等城市的多家家政公司签订了用工协议)较顺利地就业,节省了大量搜寻工作的成本,深得进城农民工群体的赞赏。
衢州保姆培训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政府的牵头下,培训费用的承担呈现“多主体”的特点,分别由农民、政府、用工单位、培训学校等多主体共同承担。本着“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大凡培训机构的费用都是由受益者——农民工个人承担,但衢州政府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使培训费用按照“政府拨一点,联系部门助一点,用工单位补一点,培训学校让一点,受益个人付一点”的倾民政策向农民工群体倾斜,从而鼓励更多的农民工参与培训。这样的实惠政策不但吸引了大批农民工前来培训,而且做大做强了培训学校,市场订单式的运作模式满足了用人单位的用工需求,政府则从一系列的惠民措施中发展了地方经济。
第三篇:进城务工证明[推荐]
进城务工证明
兹有我村
屯
同志需要进城务工,现介绍到河池市技工学校参加(汽车驾驶员、汽车维修工、车工、钳工、焊工、数控车床操作工、维修电工、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摩托车维修工、计算机操作员)职业技术培训。
特此证明
县
乡(镇)
村委会
****年**月**日
关于申请垫支培训鉴定费的报告
市技工学校:
我现到贵校参加 培训,因经费困难,请求学校给予垫支一部分培训鉴定费(金额: 定申报取得的培训费补贴中抵扣。
特此报告,请批准!
元),今后从学校按规
年 月 日申请人:
第四篇:外来务工妇女情况调研报告
近年来,区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在创造了巨额财富的同时,也为社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尤其是义堂和朱保两镇的板材产业,吸引了等地的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到2012年底,常住人口5.4万的义堂镇,外来务工人员已达到10万余人,这其中30%以上的人员是女性,成为经济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人力资源。近期经过对义堂镇部分板材企业的调查,对外来务工妇女的生存和发展状况作了初步的思考与探讨。
一、目前外来务工妇女的现状及特点。
外来务工妇女作为外来务工人员中的一个群体,她们的生存和发展状况正逐步为各级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单位所重视,并已采取多方面的措施来改善外来妇女的生存发展环境。
2、劳动环境及劳动强度。外来务工妇女多数从事的是板材业的贴面、修补等工作,全部按照计件工资的方式获得报酬,每天工作一般在8—9小时,每个月休息的时间为2—3天。工作在企业厂房中的外来务工妇女,除了长时间的忙碌在工作线上以外,每天所面临的最大人身伤害威胁就是噪音、粉尘和甲醛等有毒化合物。
3、生活条件及安全保障。通过调查发现,所有的板材企业都设有职工宿舍和餐厅,水电免费,规模较大的企业还专门设有“夫妻房”,但还约有40%的外来务工妇女在外自己租房居住。所有的企业都给所属的工人买了意外伤害保险,但其他险种基本没有涉及。通过调查还发现,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竟然未给务工妇女签定劳动合同,更不用说各种保险了。
5、业余生活。一些大企业在职工业余生活方面做得较好,定期举办生产技能比赛、体育项目比赛,卡拉OK大赛等活动,对获胜的选手除公开表彰、发放奖金外,还组织员工及家属外出参观旅游。与此相对应的是,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在丰富职工业余生活方面,基本没有任何举措。另外所有的企业在餐厅、操场等公共场所都配有电视和宣传栏,但使用率相对偏低。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虽然外来务工妇女的生存发展环境逐步得到改善,但仍有一些问题不容忽视。
1、劳动权益保障问题。对于外来务工妇女来说,能够为其提供劳动权利保障的就是劳动用工合同,但调查发现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仍有待提高。调查中发现,有的妇女尽管签订了劳动合同,但对合同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约定的内容不十分清楚,对用人单位一些显失公正的条款全盘接受。当发生合同纠纷时,多数女工选择了沉默。虽然是计件工资,但外来务工妇女每天工作时间在8小时以上的比例较高,噪音、粉尘和甲醛等有毒化合物又无时不在侵蚀着她们的身体,而对此,外来务工妇女基本上都采取了默认的态度,以保住目前的工作岗位。
2、社会保险、卫生保健问题。在企业与外来务工妇女的雇佣过程中,只有少数企业能按照人性化的管理来考虑职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大部分企业受利益的驱动,在对劳动数量及质量做出明确规定的同时,简单的确定了所应给付报酬的数额,社会保障问题根本不予考虑。参保内容大多只限于意外伤害保险。此外,落后的传统观念、薄弱的卫生保健意识及社会保障条件的制约严重影响着外来务工妇女的健康。她们大部分人不注意甚至不了解“四期保护”(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也没有条件做妇科病检查,平时生病也很少去正规医院就医。
3、业余生活问题。广大的外来务工妇女在对个人收入比较满意的同时,她们的精神生活方面也越发地显得比较苍白。她们心中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打工挣钱。而每个企业似乎也抓住了这一似乎合理的要求,纷纷使出各种“解数”,调动起女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尤其是在一些中小企业,报纸、广播、网络等媒体基本与广大的务工妇女无缘,各种文体活动也是全年皆无。每个月的工作日当中,除了厂房、宿舍就是餐厅、厕所,繁忙的工作让她们连闲聊的兴趣也没有了。广大的务工妇女在闲暇的时间,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商场,购物成了她们的最爱。
4、部分自己租房居住者给社会增添了不安定因素。由于饮食习惯、卫生习惯等原因,相当一部分务工妇女选择了在外租房居住,这给她们的生活起居提供了便利。但随之也出现了非法同居、偷盗等一些社会问题,这虽然只是极少数人的行为,但却给整个社会大家庭增加了不和谐的音符,同时也让当地人对外来务工妇女的总体印象在心理上留下了阴影。
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5、各种妇女组织基本呈空白状态。除个别大企业外,所有的被调查企业均未设有相关的妇女组织。随之相关的妇女政策教育也就滞后。调查显示,约有一半的妇女对《妇女权益保障法》一知半解,甚至有的妇女对成立外来务工人员的妇女组织持反对意见。
三、建议和对策
由于外来务工妇女的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关系到经济发展的进程,关系到构筑和谐社会的大局,因此,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及时针对问题采取对策。
1、加大执法监督力度,推进相关政策法规的落实。建议有关部门严格监督企业执行《劳动法》和相关政策法规。采取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的方法,深入劳动用工单位,对外来务工人员劳动合同签定情况、工资发放情况、休息权执行情况及社会保险缴纳情况进行检查,对未签订用工合同的企业要予以经济处罚,并补签用工合同;对于随意延长工时、占用务工人员法定休息日的用工单位要按规定及时纠正;对确实需要延长工时和占用休息日的,要按规定给务工人员加薪;对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要按规定缴齐。同时加大对流动人口尤其是分散流动人口的管理力度,确保社会的安定。
2、加大对外来务工妇女的特殊权益的保护力度。建议卫生、劳动、工会等部门定期对企业女职工保健和劳动保护工作进行检查,企业每年要抽出专门资金对外来务工妇女进行妇科疾病普查,对外来务工妇女的“四期”保护,严格按照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执行,对不具备设施和条件的企业,应采取积极措施达到标准要求。
3、、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外来务工妇女的良好氛围。要重视发挥新闻舆论在维护务工妇女合法权益方面的导向和监督作用,利用媒体开设专题、专栏,宣传外来务工妇女的积极作用,宣传她们的创业典型。政府和有关企业每年应表彰奖励外来务工创业、就业典型。在外来务工妇女中,妇联组织应开展“外来妇女创业、就业明星”等特色评选表彰活动,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外来务工妇女的氛围。
4、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外来务工妇女的综合素质。劳动、致富办和妇联组织在对外来务工妇女进行岗前技能培训的同时,把提高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作为重要内容,使外来务工妇女在务工前就具备较强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的能力。组织外来务工妇女定期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在外来务工妇女中开展“比学习,比技能”竞赛活动,激发她们的工作热情,提高她们适应岗位需求的能力和水平。
5、健全妇女组织,畅通维权渠道。建立健全外来妇女女职工委员会或外来妇女职工代表小组,将妇女组织组建在生产一线,并加强对此类组织的领导,以利于代表和维护女工权益。建议劳动仲裁部门对外来务工妇女的劳动争议案件开辟绿色通道,作为特殊问题特殊解决;妇联组织采取送法上门、公布投诉热线、建立维权服务中心或咨询服务站等形式,畅通维权的渠道。
第五篇:关于进城务工妇女权益问题的调查报告1
关于进城务工妇女权益问题的调查报告
泥巴纯情
为深入了解广东省农村妇女进城务工后的权益实现状况,我所对广东省妇联权益部下半年在全省范围内展开的进城务工妇女权益问题的研讨专题进行全程跟进调查了解。在了解的过程中我们先后深入到广州市太和镇、石井镇、汕头市和东莞东城、石龙等地,走访了广州市、汕头市的部分进城务工妇女集中的企业,如美华酒店、新海霸酒店、金凯悦等酒店及社区商服企业,通过个别访谈、调查问卷等形式,对进城务工妇女权益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了解。期间,除听取劳动、妇联及企业等有关方面的情况介绍外,还与50多名进城务工妇女进行了面对面访谈和座谈,并组织了有500人参加的问卷调
查。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进城务工妇女的基本情况
据调查统计,进城务工妇女的年龄在16-25岁之间的占38.4%,26-45岁的占55.8%,46岁以上的占5.8%;未婚的占48.8%,已婚的占51.2%;初中以下文化占75%,高中占23.5%,大专占1.5%;团员占37.4%,党员占4.6%。进城务工妇女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进城务工妇女大多数为年轻人,她们从农村来到开放的城市,思想观念、生存标准、生活习惯等方方面面都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和影响,她们愿意学习新鲜事物,强烈要求改变自身的状况。她们中大多数人急于赚钱,以帮助家中解决目前的贫困状况,其中有一部分想通过在城里打工积攒一些资金,然后学习一技之长,或回乡创业
或在城里立足。
(二)是进城务工的妇女中75%的人为初中以下文化,她们深知自己的文化水平低,不能承担技术性和较高层次的工作。她们大多数有求知的欲望,愿意有机会再继续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层次和工作技能,以使自己同城里人融为一体。她们中的一部分人已逐渐适应城市生活和工作,有的成为工作单位的骨干,有的准备在条件具备时独
立创业。
(三)是进城务工妇女多数从事餐饮、服务、保姆等简单的服务性工作,有一部分在城里出早市、摊床以及环卫等工作,基本上是缺少劳动技能的低层次工作,经济收入偏低。她们大多数的收入在1000-1300元之间,主要是中小餐饮企业和家庭保姆,只有极少数在相当规模的大酒店工作,工资能达到1500元以上。
(四)是进城务工妇女由于步入城市时间较短,以及工作、生活范围较小等因素,她们的社会交际圈狭窄,精神文化生活单调。她们经常交往的多数是同单位的打工姐妹,个别的与同乡相联系,这就注定了她们获取社会信息的渠道非常狭窄,制约和影响着她们自身的发展,阻碍着她们融入周边环境,感觉自己是城外人。加上较低的工资收入,生活处于贫困化的边缘,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参加文化娱乐活动,精神生活相对贫乏。
二、进城务工妇女权益保障工作
各级党委、政府、妇联组织及用工企业为保护进城务工妇女权益作了大量工作,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是为进城务工妇女权益提供政策保障。各地认真贯彻执行《广乐省农民工工资保障规定》,并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出台政策。如汕头市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若干意见》,东莞市由工会牵头联合市经贸委等七家单位联合下发了《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试行办法》。这些文件明确规定保护进城务工人员平等的就业机会、办理社会保险、务工工资、子女就学等多方面权利,为包括进城务工妇女在内的务工人员权益保障提供了政策依据。
(二)是把维护进城务工妇女权益作为妇联工作重点。各级妇联组织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将维护进城务工妇女权益作为工作重点,采取了有效措施,有力地维护了进城务工妇女的权益。宣传法律、政策。各级妇联组织把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作为重要内容,帮助妇女提高法律素质。石龙、太和、大岭山、等地、县妇联利用社区、村屯的板报、广播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与进城务工妇女权益密切的妇女权益保障法、婚姻法、劳动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法律援助条例和制止家庭暴力的决定等法律、法规。为提高进城务工妇女的健康意识,省妇联与企业合作,聘请妇科专家,为进城务工妇女讲授女性健康知识,免费提供常规身体检查和妇科疾病普查,为她们建立医疗档案;各级妇联在进城务工妇女相对集中的社区建立“妇女维权站”、“维权点”,及时受理进城务工妇女有关权益的投诉和求助,同时,充分发挥妇联组织以信访投诉中心、维权热线为主的咨询投诉网、以法律援助中心为主的社会救助网络作用,帮助进城务工妇女解决劳资、侵权和婚姻家庭等各类纠纷问题。在各级妇联 组织的宣传教育下,进城务工妇女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所提高。如石龙镇务工妇女王某,因讨要工资被老板殴打致伤,她首先想到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及时到当地妇联投诉,妇联立即与当地公安机关联系,对老板作了处罚,并讨回了所欠工资。
(三)是为进城务工妇女的工作、生活提供保障。在调研中我们感到,多数企业和基层组织比较重视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保护工作。在调查走访的企业中,规模较大、管理正规的企业能够与务工人员签定劳动合同,并足额按时发放工资,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较好的生活条件。如金凯悦酒店不仅对务工人员进行技能培训,给予较高的工资待遇,还为进城务工妇女提供了较好的食宿条件,实行半月发放工资
制。
三、进城务工妇女权益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虽然进城务工人员的生存发展环境逐步得到改善,但仍有许多问题不容忽视。
(一)劳动权益保障问题
据全省21个市(地)妇联的不完全统计,2006年以来县(市、区)以上妇联共受理进城务工妇女投诉案件386起,其中关于工资和工作时间长等直接侵犯务工妇女劳动权益的投诉案件就有197起,占投诉案件总数的 51 %。劳动权益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是劳动合同问题。对于进城务工妇女来说,能够为其提供劳动权利保障的就是劳动用工合同,但一些企业认为务工人员来去自由,没有必要签定合同,当用工单位与务工人员之间发生劳动纠纷时,务工人员的权益常因没有签定用工合同而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在被调查者中,有338人没有与雇主签定劳动用工合同,占被调查者总数的67.6%。在台山市妇联的调查中,发现有41%以上的进城务工妇女没有与用工单位签定劳动合同,致使进城务工妇女在打工过程中的一些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台山市一名务工妇女经熟人介绍找到一份做家庭保姆的工作,工作时不慎摔伤,由于没签定合同而未得到应有的赔偿。
2.是工资问题。进城务工妇女的工资发放情况呈逐渐好转趋势。被调查者中,有 330人的工资能够得到足额按月发放,占66%。另有 170人不能足额按月领取,占被调查者总数的34%,其主要原因是雇主以种种借口克扣务工妇女工资。据台山市某酒店一名务工妇女反映,虽然签定合同时规定每月工资1000元,但到头来常因地没擦干净扣掉几十元甚至上百元,每月拿到手的工资只有800多元。有的企业从工资中扣除一部分作为“保险费”,变相收取抵押金。据端州市劳动局统计,截止到上半年,全市共拖欠外来务工人员工资1200万,涉及5333人,其中有40%左右是女性。茂名市妇联调查结果显示,被用工单位克扣和拖欠工资的进城务工妇女占被调查者总数的20%和40%左右。许多家庭急需她们打工赚钱供养子女上学或给老人看病,因此解决克扣和拖欠进城务工妇女工资问题是保障她们权益的首要问题。
3.是劳动强度大,时间过长。由于企业行为不规范,进城务工妇女常超强度、超时间劳动,严重影响了她们的身心健康,甚至引发职业病。进城务工妇女除个别综合素质较高,能够在比较正规的企业 谋一职外,大多从事宾馆餐饮或其他服务行业,劳动时间长,多数每天工作在8小时以上。据统计,只有32.6%的被调查者每天工作在8小时以内,其余的被调查者每天工作在8小时以上,其中 33%的人工作时间在10小时以上;只有 33.2 %的被调查者能够每周休息1天,其余根本没有休息日,甚至没有节假日。茂名市妇联的调查结果显示,进城务工妇女每天工作9-10小时的占41%,工作在10个小时以上的占27%。据端州市劳动局统计,从事餐饮服务行业的务工妇女每天工作时间在8小时以上的比例达61%以上,其中每天需要工作12小时以上的比例近10%。几乎所有企业都无偿地占有了进城务工妇女超出工作时间和休息日内的劳动,对于这一部分应该享有的权利,务工妇女基本上都采取了默认的态度,以保住目前的工作岗位。超强度的工作量及非法延长工作时间,严重违反了《劳动法》及相关劳动保护规定,但这一做法普遍被一些企业沿用,成为不成文的规定。
(二)教育问题
教育问题是进城务工妇女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这其中既有她们自身受教育的问题也有她们的子女受教育问题。自身教育问题主要是没有机会和条件进行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甚至在进城打工上岗前也没有接受过技能培训。据对调查对象统计,有57%的人在进城务工时没有接受过任何培训,100%的被调查者依然停留在原有文化水平上,没有机会继续学习。在端州市的100份调查问卷中,只有21人接受过岗前培训,有79人未接受过岗前培训。进城务工妇女的子女教育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随父母一同进城的务工人员子女只有 一少部分能够同城市孩子一样入学,在我们的调查中,有 64.2%的被调查者子女不能同城市孩子一样入学,其中有的要交纳较高的学费,有的为了省钱选择较差学校入学,有的仍留在农村就学。
(三)卫生保健问题
落后的传统观念和薄弱的卫生保健意识,特别是务工人员的医疗保障条件,严重影响制约着进城务工妇女的健康。她们大部分人不注意“四期保护”(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也没有条件做妇科病检查,平时生病也很少去医院就医。在访谈中了解到,她们对疾病的态度是小病挺一挺,大病拖一拖,实在没法再去医院。被调查的500名进城务工妇女中,有318人生病不舍得花钱医治或没钱医治,占被调查者的63.6%。从城市医疗保险上看,进城务工妇女是边缘群体,缺乏社会医疗保险和救济。
(四)社会保险问题
在养老、医疗、生育、工伤、失业这五项社会保险中,只有少部分企业为进城务工妇女办理其中的一两项保险。在调查中问到“你所在单位是否为你交纳了社会保险”时,有近60%的人回答未缴纳,其余40%是正在办理或已经交纳。而其参保内容只限于养老保险。对于那些从事个体经营的进城务工妇女来说,社会保险更是空中楼阁。在企业与务工妇女的雇佣过程中,双方在很大程度上都存在着短期行为,大部分企业受利益的驱动,在对劳动数量及质量做出明确规定的同时,简单的确定了所应给付报酬的数额,社会保障问题根本不予考
虑。
(五)人身权益问题
调查中我们发现务工妇女的人格尊严和人身权利方面还存在问题,有些雇主定的规章制度名目繁多,如端州市一名进城务工妇女在为顾客洗车过程中,被怀疑拿了顾客20元钱,洗车行的老板娘将其叫到更衣室进行搜身,叫其将衣服脱至只剩下胸罩和内裤,使这名务工妇女的人身权利和人格尊严受到了严重的侵害。这名务工妇女向有关部门作了投诉。在妇联组织的支持帮助下,为务工妇女讨回了公道。
四、几点建议
(一)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农民工、农民工进城光荣的氛围。进城务工妇女是一支重要的人力资源,在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给进城务工妇女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管理、同教育、同服务、同维权资格。发挥舆论宣传作用,宣传进城务工妇女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宣传她们的创业典型。在进城务工妇女中,妇联组织应开展“十佳新市民”、“农村妇女转移创业、就业明星”等评选表彰活动,努力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农民工进城、农民工进城光荣的氛围。
(二)加大执法监督力度,推进相关政策法规的落实。一是定期对《劳动法》及相关法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建议有关部门严格监督企业执行《劳动法》和相关政策法规。采取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劳动用工单位,对进城务工人员劳动合同签定情况、工资发放情况、休息权执行情况及社会保险缴纳情况进行检查,对未签订用工合同的企业要予以经济处罚,并补签用工合同;对于随意延长工时、占用务工 人员法定休息日的用工单位要按规定及时纠正;对确实需要延长工时和占用休息日的,要按规定给务工人员加薪;对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要按规定缴齐。二是加大对进城务工妇女的特殊权益的保护力度。建议卫生、劳动、工会等部门定期对企业女职工保健和劳动保护工作进行检查,严格按照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执行,对不具备设施和条件的企业,应采取积极措施达到标准要求。三是为进城务工妇女子女教育提供保障。建议教育、公安等部门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情况进行
检查,保证相关政策的落实。
(三)加大培训力度,提高进城务工妇女的综合素质。一是搞好上岗前的培训。各级劳动、农转办和妇联组织在对进城务工妇女进行岗前技能培训的同时,也应把提高妇女工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作为重要内容。二是突出抓好进城务工后的教育。依托社区学校组织进城务工妇女定期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在进城务工妇女中开展“比学习,比技能”竞赛活动,提高她们适应岗位需求的能力和水平。三是畅通维权的渠道。建议劳动仲裁部门对进城务工妇女的劳动争议案件开辟绿色通道,作为特殊问题特殊解决;妇联组织采取送法上门、公布投诉热线、在社区建立维权服务中心或咨询服务站等形式,畅通维权的渠道。
(四)建立长效的工作机制,为维护进城务工妇女权益提供保障。一是加快小城镇城市化进程,使进城务工妇女就地转化为城市居民,鼓励大、中城市适当放宽进城务工妇女户籍管理标准,给予进城务工妇女创业典型以优先落户的优惠政策。二是各部门要将维护进城务工 妇女权益作为今后一项长期工作来抓,把优先解决进城务工妇女权益问题作为一相重要工作纳入日程,对于工作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应通过召开有关部门联席会议方式解决。三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采取分层分类、优先解决重点问题、重点领域等方法,尽快将进城务工妇女的医疗、养老、工伤、生育方面的保险纳入城镇医疗保障体系,解决进城务工妇女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