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妇女事业蓬勃发展女性地位稳步提高
妇女事业蓬勃发展女性地位稳步提高——***市2011年妇女发展规划年度监测报告
《江苏省妇女发展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妇女规划》)是根据《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和《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妇女规划设置了妇女与经济领域、决策和管理领域、教育科技领域、文化领域、健康领域、社会保障领域、法律领域及环境领域共八大领域,提出了75项主要目标,84项策略措施,8个重点实施项目,20个重点监测的可量化指标。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颁布实施《**市妇女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的起步之年。我市各级党政部门认真按照泰州市妇儿工委的工作部署,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充分认识到新时期妇女工作的重要意义,努力落实“两纲”、“两规”,大力推进规划的实施,妇女发展的各项工作得到较好推进,一些重点指标取得了可喜进展。现将《妇女发展规划》实施情况监测报告如下:
一、我市妇女事业发展状况
1、妇女发展的外部环境持续改善
2011年我市各级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为妇女事业的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初步核算,2011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86.39亿元,增幅达12.6%(可比价);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53万元,比2010
年增长19.2%(现价);财政收入快速增长,财政总收入达到89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339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047元,比2010年分别增长16.8%和18.3%。同时2011年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为8.3亿元,同比增长6%;医疗卫生经费为4.5亿元,比2010年增加1.86亿元,增长70%;妇幼保健经费为156万元,比2010年增加28万元,增长18%;防治防疫控制经费为1335万元,比2010年增加615万元,增长46%;人口与计划生育事务费为3058万元,相比2010年增长25%。
2.妇女参政议政水平进一步提升
一是妇女参政人数、占比保持高位。2011年,我市县级以上人大代表中女人大代表为125人,占26.77%,县级以上政协委员中女委员50人,占16.84%,县(市、区)人大常委中女性比例有2010年的16.13%提高到2011年的23.53%。党委、政府、人大领导班子女干部配备率均为100%,县级党政部门领导班子中至少有一名女干部的比例、乡镇(街道)党政领导班子女干部配备率、乡镇(街道)正职女领导干部占同级正职干部的比例分别为51.3%、100%、7.7%。
二是妇女参与基层民主管理的范围扩大。村(社区)党组织、村(社区)委会各有一名女委员的配备率为97.99%,略低于100%的规划要求。新发展的党员中,女性占比31.4%。
3.妇女科技文化素质逐步提高
妇女发展,教育是关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一直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切实保障男女公民平等的受教育权。2011年我市基础教育得到坚实巩固,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小学五年巩固率、初中阶段毛入学率均为100%,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6.3%。技术女性队伍不断壮大,比重有所提高,科技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不断显现。全市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7万人,其中女性2万人,占29.8%;中高级技术人员为2.2万人,其中女性0.7万人,占31.8%,较2010年均有明显提高。
4.妇女健康与卫生保健服务水平稳步提高
我市认真贯彻执行《母婴保健法》、《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加强妇幼保健机构建设,巩固发展卫生服务网络,切实保障妇女享有各项医疗保健服务和计划生育权利,不断提高女性的生命质量。一是建立健全妇女社会综合管理模式。2011年我市孕产妇、婴儿和儿童死亡率近年来稳中有降,成绩喜人,分别为0‰、3.76‰和5.44‰。二是预防和控制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婚前医学检查是预防和减少出生缺陷的重要预防措施之一,我市婚前医学检查率由2010年的0.32%攀升至2011年的1.08%。三是妇女生存发展环境逐步改善。我市新增指标妇女用化妆品、卫生用品的抽查合格率,儿童的食品、用品、玩具质量和娱乐设施抽查批次合格率均为100%。
5.妇女平等参与经济发展权益得到有力保障
我市认真落实《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妇女平等参与经济发展和平等享有经济资源的保障机制。2011年,我市全社会就业人员为67.4万人,其中女性31.8万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47%。基本实现了《纲要》提出的消除就业性别歧视,实现男女平等就业,保障妇女劳动权利的目标。2011年我市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为
7.26万人,其中女性2.41万人,占单位从业人员总数的33.2%;城镇登记失业人员4100人,其中女性2100人,占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总数的51.2%。高级专业技术人员3000人,其中妇女1000人,占比33.3%。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企业参加工伤保险人数中女性占比分别为27%、36%、45%、40%;城镇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覆盖率为98%。
6.妇女合法权益得到切实加强
市法院、检察院、公安、劳动保障和妇联等部门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妇女儿童对各类不法侵害的自我防范能力,狠抓侵犯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大、要案件的侦破工作,建立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工作机制。2011年我市公安机关共破获强奸案件22起,破获拐卖妇女、儿童案件18起,解救被拐妇女、儿童59人,破获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妇女等卖淫案件27起。2011年我市设立受暴妇女儿童救助站一个,各基层派出所进一步提高家庭暴力案件的受理率,2010至2011年共救助妇女儿童698人。
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努力提高婚前医学检查率,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婚检率的下降,不仅不利于妇儿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也会对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健康水平,提升家庭生活质量带来直接的不利影响。因此,建议:一要加大婚检宣传力度,提高公民优生优育意识。二要加强卫生、民政、计生部门间的合作,联合开展婚前保健咨询和指导活动,实行婚检和婚登一站式服务。三要完善婚检配套服务。积极推行“菜单式”、“点餐式”婚前医学检查项目,注重对受检个人隐私的保护。
2、关注女性弱势群体,努力做好失业女职工的再就业工作。2011年,我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中女性占比51%,未完成《规划》目标。首先,各企业应严格执行国家规定,不得采取提前退休方式变相让女职工下岗;不得随意裁减处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女职工,切实保障女职工的劳动权益。其次,努力拓宽就业渠道,为女性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女性自谋职业,从事个体经济或到私营企业等非公有制单位就业。再次,提高女职工自身文化素质和技术技能,加强在岗学习培训,提高失业女职工的转岗培训率,增强就业竞争能力。
3、提高企业女职工参保比例,保障女职工权益。2011年,我市女职工各项参保比例远低于《规划》目标。各部门应该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劳动部门应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严厉查处违反劳动法规的相关企业;加强劳动法规宣传,增强企业的守法意识和妇女的维权意识。使广大劳动妇女在实现充分就业的同时得到相应的社会保障。
第二篇:增加女性委员比例 提高农村女性地位
增加女性委员比例 提高农村女性地位
——关于常宁市女性进入村两委班子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常宁市妇女联合会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建设不断推进,各级党委、政府和妇联组织高度关注农村女性地位的提高。那么常宁市农村女性的地位到底如何呢?其根本体现,就是看她们在村两委班子中的人数和职位怎样。常宁市村党组织和第八次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已全面完成,带着这个问题,从2011年7月到9月,常宁市妇联以表格统计、开座谈会、个别走访、查找资料等形式,对这次换届中女性进村两委班子的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
调查形成的主要数据是:全市共有760个行政村,换届后村两委中女委员有681名,占村两委成员总数的26.6%。女性委员比上届增加了27人,增加41.3%。这次换届有26名女性当选了村支部书记、村主任,占全市村支部书记、村主任总数的4.27%,比上届增加了8人,增加44.4%。这26名女村主职中,有6名是村书记、村主任一肩挑的。
分析这次调查的情况,这次村两委换届选举,最突出地反映了常宁市农村女性的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进入村两委班子中的女委员就她们的代表。
首先,从调查结果直观显示,农村女性的政治地位提高
了。在今年村两委换届中,衡阳市相关文件中规定了村“两委”的配备要求,即严格任职条件、实行交叉任职、按照“精干高效”的原则严控村干部职数。在这样“苛刻”的条件下,有681名女性脱颖而出,在村两委班子中占据一席之地,总人数比上届还增加了27人。这说明了常宁市农村女性参政议政、参于社会管理的程度有了较大的提高。女主职人员比上届增加了44.4%,这说明农村妇女干部的执政能力有大幅提升。特别是西岭镇超英村尹三莲,经过了党员测评和村民海选双重推荐关口,当选村书记和村主任,两个职务一肩挑.是党员和村民依规依法选举出来的,在党组织和群众中都具有较强的公信力和凝聚力,是优中选优的佼佼者,在村中乃至整个西岭镇都有很大的的政治影响力。
其次,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农村女性的经济地位提高了。这些能够当上村干部的女性,大多数是村里的致富能手和经济带头人,像庙前镇庙前村的支部书记贺秋香,最初是种植烤烟发家致富,盖起了三层的小楼,令村里的老百姓刮目相看。后来她自己富了不忘乡亲们,积极引导村民参加各种科技知识、种养殖等技术培训,带领他们到种殖发展较好的地方参观学习,帮助他们联系小额贷款和拓开销路市场,带动全村一同发家致富。最终也奠定她在村中作为致富领头雁的地位。还有像白沙镇星光村的妇联主任曹翠芝,洋泉镇洋泉村的妇联主任阳雪梅等,她们都是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勤劳致
富,在当地老百姓心中树立了一个勤劳肯干、有经济头脑的女能人形象。
再次,通过调查还发现,农村女性的社会地位提高了。许多女性进入到村两委班子之后,通过职位的锻炼和培训,她们方方面面的能力和素质得到很大提高,其社会影响力和感召力大幅提升,社会地位显著提高。像兰江乡兰江村的袁春梅是一位普通村级妇主任。常宁市妇联推荐她在衡阳市妇女群众工作推进会上作典型发言。她那段《以民为本做妇女群众贴心人》精彩演讲,道出了农村妇女工作的酸甜苦辣咸,赢得听众的阵阵掌声。通过发言,大家对袁春梅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提高了她的社会知名度。同时袁春梅自己也得到很大的锻炼,她自己感觉现在在村里做工作,比以前要得心应手多了。她从人们的言语和眼光中,获得了更多的赞许和钦佩。
常宁市农村女性的地位通过这次村两委换届,得到了明显提高。仔细分析原因,其主要得益于四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法律政策的保障。现在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相关法律和政策保障农村妇女的权益和地位。大到有《妇女权益保障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还有全国妇联及民政部连续下发的《关于充分发挥妇联组织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中积极作用的若干意见》(妇字【2008】14号)、《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妇女参加村民委员会工作的意见》(民发
【2008】206号),都是保障农村妇女的权益和地位的。小到常宁市委、市政府《关于认真做好村党组织和第八次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的通知》,其中规定:“村民委员会成员至少有1名女性,提倡村妇代会主任按照法定程序当选村民委员,是党员的应按党内选举程序任为村党组织成员。村民选举委员会中妇女应占适当比例,妇女代表要占村民代表会议组成人员的三分之一以上”。还有常宁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对返乡农民工创业扶持贷款的政策规定,男的贷5万元,女性可以贷8万元。这些法律和政策无一不向农村女性倾斜。
二是朝流环境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自由、男女平等的思想朝流已经触及到农村的千家万户。计划生育政策的长久实施有利于女性从生子哺育等繁重的家庭劳作中解放来来。还有由于男性外出打工,增加了留守女性代表家庭参与公共事务的机会,使农村女性在公共事务方面的参与程度得到了提高。
三是女性自身的努力。在政策制度的引导和环境朝流的带动下,大多数农村女性走出家庭,走向社会。她们自尊自爱自强自立,勇于奋斗,勇于创新,在奋发有为中找准了自己的位臵,提高了参政议政、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提升了女性的权威。
四是各级领导的重视。为了充分发挥广大妇女在管理村级及社会事务中的重要作用,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专门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村党组织和第八次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的通知》,强调要重视女性进两委工作,新一届村两委班子中原则上要有一名女性干部;市妇联与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联合下发了做好女性进村级领导班子工作的通知;各乡镇党委、政府也相应采取措施,切实加强了对换届工作的领导;各乡镇妇联组织积极参与,在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中也做到:早宣传,早发动,及时掌握村级换届动态,做到宣教先行,典型引路,并做好优秀村级后备女干部进村两委的提名、推荐、参选、竞选工作。
在调查中,还发现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反映出农村女性通过换届选举进入村两委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女性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地位。随着村两委职数的减少,女性的劣势的地位日趋明显,再加上农村的宗族派性和重男轻女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女性进村两委。个别村的村民宗族派性、重男轻女思想严重,致使村民女代表比例低下;特别是有一些村民存有重视男性、轻视女性的现象,使得女性在选举中处于劣势的地位,从而导致一部份优秀的女性进不了村两委。、各乡镇的工作发展不平衡。有的乡镇领导高度重视,措施得力,而有的乡镇领导没有充分认识到女性进村两委的意义,没有把女性进村两委工作摆到议事日程。工作不够深入,具体措施不力。其结果反差非常大。如柏纺镇村女主职
人员有7人。占全市村女主职人员的26.9%,而有的乡镇甚至一村一名女委员的基本配备要求都达不到。
3、农村女性素质不高直接影响到女性进两委的比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市场的转移,农村大量的女劳动力尤其是有一定素质的女青年纷纷的涌向经济较为发达地区打工,农村目前所剩大多是一些年龄较大、文化素质偏低的中老年女性,这样使得女性人选显得特别匮乏,再加上女性自身参政意识不强,在一定程度上也直接影响选举的结果,致使女性在村两委中总的比例偏低。全市女委员占村两委委员总数的26.6%,还不到三分之一,而村女主职人员26人,平均每个乡镇配备一个女主职人员的要求都未达到。
这些问题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妇联组织高度重视,采取相应对策,加大工作力度,增加村两委班子中女委员的比例,不断提高农村女性的地位。
1、加大妇女参政议政重要性的宣传。村委会换届选举是直接体现农民当家作主权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农民群众最为关注的一个问题,应该全面理解换届内容并兼顾各种利益的群体。但是,在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中,不少人认为女性进入村委会班子可有可无,无碍大局,没有从性别意识的角度认识妇女参政议政的重要性。只是简单强调村民自治,而不知道村民自治的内涵、意义及所要代表的是各方
面的利益群体。有的担心女性当选后挑不起大梁,担不起担子,因而不积极甚至不支持。针对此种情况,我们要大张旗鼓地宣传,农村妇女参政议政,是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党的干部路线和政策方面的具体体现,不仅是妇女解放的重要步骤,还是农村基层领导班子建设的迫切需要,有利于做好农村各项工作。妇女在村级事务管理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通过宣传,提高全社会特别是领导干部对性别意识的认识,改变人们传统的对村级领导干部的性别定位,让每一个社会公民都具有性别意识的敏感性,倡导两性平等。
2、采取实际可行措施落实法律规定。《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妇女权益保障法》均非常明确地规定了“村委会成员中妇女应当有适当名额”。但对“适当”的理解,一些地方和部门认为,是地域范围的概念,只要一个地方有几个女性加入就是“适当”。法律界人士认为,有适当名额,首先是要保证每个村委会都有一个女性,才能称为“适当”;如果一个都没有,“适当”就是空话。由于一些部门和领导在理解上的差异,影响了这项工作的落实。今后,在实际操作中,要采取一些实际可行的措施加以落实。如:(1)在推选村民选举委员会时,引导村民会议或村民小组把符合条件的女村民吸收进去。(2)在村民直接提名村委会成员候选人时,引导村民提名符合条件的女村民,同时积极鼓励农村妇女破除封建思想和世俗偏见,勇于挑重担,敢于接受竞
争。(3)在介绍候选人时,引导村民选举委员会积极介绍女候选人的业绩。(4)在投票选举时,组织、教育和引导广大村民尤其是妇女群众正确行使民主权利,把村民拥护的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的优秀妇女选进班子。条件具备的,可探索在选票上注明妇女应有名额的办法。
3、加大对目标群体的能力建设和支持力度。第一,从我们对妇女骨干的培训情况看,不少妇女有参政的热情和能力,只是长期以来抓得太少,培训不够,没有一个让妇女学习、交流和施展的平台。对农村干部的培训本来就很少,即使有这类培训,往往也忽略了性别意识。因此,要加强对农村女性特别是妇女骨干的培训,提高她们的素质,形成女性参政的后备军,改善女性参政的环境。第二,对当选的女村官,要“扶上马,送一程”。各级政府、民政、妇联部门,要争取多种形式对新当选的村委会女性成员进行培训,针对女性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村务管理、村务决策等方面的方法和技能方面的培训,以尽快适应农村工作需要。有条件的地方,要用项目、资金支持等方法,多给她们一些扶持,帮助她们能在较短时间里做出成绩,改变面貌,赢得群众的信赖。对任期内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工作成绩突出的女干部,要及时予以表彰,为连选连任、提高妇女在农村中的地位创造条件。
4、建立农村妇女参选参政的长效机制。提高女性参选
参政工作是一项长期的、需要坚持不懈抓下去的工作。各级党委政府不是只抓一届,而是每一届都要抓。换届前要有组织机构、政策文件和具体措施,要有所达到的方向和具体目标。同时各级都应有女性参政的试点,一级抓一级,层层推动。各级妇联组织要积极做好女性参政前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妇女的自信心、向妇女传授演讲和竞争的技巧,营造浓厚的女性参政氛围。通过具体措施的推动,使女性参选参政的比例不断有所提高。
第三篇:十五期间县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十五”以来,**县委、县政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积极推动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呈现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县级综合实力逐步增强
“十五”期间以来,**县全县上下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到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5728万元,其中:国有经济单位基本建设投资31480万元,分别比2000年的17084万元和11073万元增长2.68倍和2.84倍,年均递增53.6%和56.8%,加强了对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并积极采取用项目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办法,建成了一大批建设项目,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从而使全县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xiexiebang.com文章-http://www.xiexiebang.com 找范文,到xiexiebang.com]
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23502万元(现价),比2000年的106343万元增长1.16倍,年均递增23.2%;全县预算内财政收入由2000年的15018万元提高到15885万元,增长1.06倍,年均递增21.2%。
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们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一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热潮的涌动,县委县政府把“科教兴县”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来抓,推动了科教事业迅速前进。到2005年底,全县仅卫生、工程、农业、经济等专业助理以上专业技术人员有1850人。科教活动在全县广泛开展,比如,大力实施振兴地方经济为目标的“星火计划”项目,组织科技攻关,加强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开发全新技术产品,大力推广应用了农业等实用技术。据了解,近几年技术进步贡献率已达36.5%,全县每年培训技术人员达5万人次以上。
二是普通职业学校、中等专业学校为适应发展需要,采取多层次、多形式办学方式,为社会输送了大批毕业生。2005年,全县有各类学校90所,在校学生49139人;在教学质量、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都得到了加强;全县成年教育在校学生(包括函授)1381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
三是文化及广播电视事业迅速发展。2005年底,全县有专业剧团1个;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20余万册;有调频转播台4座,电视转播台6座,卫星地面接收站233座,有线电视系统9个;已通广播的自然村192个,占全部村的100%,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95.6%。
四是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到2005年,全县有卫生机构25个,卫生床位604张,卫生机构人员945人,医疗条件大为改善,医疗水平不断提高。随着卫生事业的发展,人民健康水平的明显提高,2005年人口死亡率已由2000年的5.62‰下降到4.83‰,平均期望寿命也随之提高到69.2岁左右。
三、人们生活有较大改善,正在由“温饱型”向小康迈进
一是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农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1551元增加到165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0年的4594元增加到7616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2000年的1243元增加到1890元;城市平均每人使用房屋面积由2000年的15平方米增加到42.1平方米;城乡居民存款余额由2000年的35377万元增加到91046万元;职工平均工资由2000年的7083元提高到12107元。到“十五”期末,全县贫困人口已下降到3.86万人。
二是消费观念改变,消费质量提高。其显著特征是农村、城镇居民的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分别为49.9%和39.6%,均比2000年的56.07%和45.6%有所下降,说明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质量有所提高。
四、面临的主要矛盾和建议
(一)经济规模总量较小,产业结构不合理。与周边县市相比,我县的差距首先体现在经济规模总量上,经济规模总量虽然不是决定性条件,但是基础性因素,没有较大规模的经济总量,我县的集聚和扩散功能难以有效发挥。卷烟工业退出县域经济运行序列,对县域经济形成较大冲击,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第二产业增加值、财政税收等指标已倒退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水平。产业结构严重失调,产业比重由2004年的46.3:17.3:36.4变为2005年的44.6:18.5:36.9;目前我县在替代产业建设上虽然取得较好进展,但仍处于初始阶段,替代项目形成现实的经济拉动力还有一个过程,调优经济结构、实现协调发展需要一个较长的恢复期。
(二)产业竞争力不强。一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目前只有10家,且运行质量不高,创利税能力弱。民营工业企业起步晚,基础差,产品和品牌单一,科技含量低,参与市场竞争能力弱,2003年、2004年实现增加值分别为1.58亿元和1.776亿元,处全州之末。二是以传统产业为主,发展层次较低,新兴产业刚刚有一点起色。三是产业支撑点尚未做大做强。缺乏大项目、大产品、大企业的支撑是我县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我县无一家产值过亿元和纳税上千万元的企业。
(三)、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农业程度不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传统农业仍占主导,特色产业基地建设规模小,支撑能力弱,效益不明显,全县目前仅有产业基地16万亩,且管理较为粗放,重发展轻培管的现象仍然严重,“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才刚刚起步。
(四)、科技水平落后,人才缺乏,企业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较弱,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农民的科技素质不高。医疗、养老、失业、工伤、生育等配套改革有待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仍然较大。
(五)、边贸优势正在逐渐弱化。由于宜万铁路、沪蓉高速公路建设与**县擦肩而过,相比恩施州其他县市,我县交通相对滞后,瓶颈制约较为突出,从地缘上讲削弱了我县的区位优势,加之周边地区强劲的发展态势,使我县在区域经济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六)经济外向度较低。我县2004年外贸出口实现零的突破,出口产品以桐油为主,另外,宝石花漆筷、西兰卡普、特色农产品有少量出口。2005年外贸出口额124.6万美元,占全县GDp比例不到1%,出口产品结构较为单一,产品科技含量较低,拥有自营出口权的企业仅有5家。
社会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以上问题将直接影响**县社会事业的发展。因此,在“十一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步入快车道,必须要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精神,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建设湖北“西大门”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实施“一主三化”战略,“打基础、调结构、提速度、增效益”,实现经济结构转型优化;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重点,以科技为动力,构建具有地方资源特色的市场农业经济体系和新型工业经济体系;强力推进交通、能源、水利、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经济发展条件;加快城镇建设步伐,打造具有土家民族特色的人文边城和省级文明城市;以人为本,整体有序推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协调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构建“和谐**”。
第四篇:农民工地位提高(范文模版)
农民工地位提高
今年春节,在中国的上海和广东等地,有数十万农民工自愿选择留在城里过年。为此,当地工会组织特地向这些人发放了慰问金和节日礼品。中国这个向经济困难的职工提供援助的“送温暖工程”早在10年前启动,但以专项资金援助农民工,这还是头一回。以往的援助对象是拥有城市户口、生活困难的职工。今年,农民工也被列入这一范围,足见这些人在中国社会的地位和待遇的提高。1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文件高度肯定了农民工为城市繁荣、农村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做出的重大贡献。在给予农民工以产业工人身份和待遇的问题上,中国做出最新表态,发出更积极的信号。
据统计,中国约有2亿农民工,大多集中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如今,上海200万农民工已加入“外来务工人员综合保险”,无锡市教育局将全市公立学校向所有民众开放,目前,90%的农民工子女都在公立学校上学。▲(摘自2月4日日本《朝日新闻》,原题:中国部分地区给予农民工正式职工待遇,胡连荣译)
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地位
去年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以来,我国农民工群体开始受到广泛关注。之后国务院研究室发布了《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国家统计局发布了《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状况调查报告》,对我国农民工群体不容乐观的生存现状进行了全景式描述,激起很多人共鸣与同情。
上海有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在上海800万从业人员中,农民工超过一半。近年来上海在提升农民工地位方面作了许多努力,今年初上海入选“最受农民工欢迎的十大城市”,是我国许多农民工工作和生活的向往之地。今年“五一”期间还有4位外来农民工首次登上上海市劳动模范光荣榜。总体来看,提升农民工地位是大势所趋,目前还有以下问题亟需着手解决。
一、构建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合作机制问题
要提升农民工地位和改善农民工境遇,需要构建政府主导的,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面力量密切合作的机制。其中,政府是否作为和如何作为起着决定性作用。政府既要为农民工提供基本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如农民工群体的教育与技能培训、法律救济与援助、劳动就业、廉租住房、公共卫生、医疗养老等基本社会权益保障,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等),也要对市场力量主要是用工企事业单位加以舆论引导、行政监管和法律监管,还要为关注农民工问题的社会(民间)力量提供良好的行动条件和环境,对社会(民间)力量的行动提供支持和引导。目前农民工在市场化过程中的各种遭遇,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政府的不作为。而社会(民间)力量在行动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也在很大程度上与政府的不作为有关。越来越多的人们期待政府能发挥更大的积极主导作用,逐年增大对农村公共开支的投入,逐步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公共服务,以此来提高农民的国民待遇。
二、农民工的媒体形象问题
近年来主流媒体正在越来越多地为农民工代言,但是,长久以来大量关于农民工的负面报道严重影响了农民工的形象。不仅很多城里人形成了带有偏见的印象,往往把农民工的形象和贫穷、肮脏、暴力、粗鲁等贬义词联系在一起,甚至在舆论影响下,很多农民工也认同了这种自身形象。即使是那些对农民工心怀善意的人们,在谈到农民工时,潜意识里也往往有一种优越感,认为农民工是需要同情和照顾的弱势群体,而很少有人能够把农民工视为与自己平等的主体,发自内心地尊重和理解农民工。这样的身份认同非常不利于提升农民工的地位和改善农民工的境遇。为了纠正偏见,主流媒体应该加强关于农民工的正面宣传与报道,努力塑造自信、自立、自强、仁爱、积极向上的农民工新形象。
三、农民工的话语权问题
虽然农民工问题开始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但作为一个长期以来习惯于沉默的群体,农民工自身的话语权至今仍然是一个问题,这也直接影响了农民工的群体形象。2006年10月,一名年轻的农民工吕延武首开先河,在新浪网开设了个人博客“中国民工第一博”,迄今已经上传了50余篇文章,这是互联网时代农民工自发争取网络话语权的标志性事件,引起不少农民工的关注。农民工个人博客的出现虽然有助于农民工增强话语权,但由于博客流量有限,难免产生无力感。如何借助主要网站,共同聚焦“三农问题”,是非常富有意义的事情。
四、农民工的组织化问题
农民工的弱势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与农民工缺乏组织的原子化个人生存状态有关,农民工只有被组织起来,才能更有效地改变目前的弱势地位。首先,可以加大对农民工外出务工的组织力度,增强农民工择业的主动性,减少农民工流动的盲目性。在农民工主要输入地建立对农民工的需求信息库,在主要输出地建立劳动力信息库,并加强彼此间的协作与沟通。目前,已有一些基层地方政府、企业和网站在为农民工提供就业培训信息和组织农民工外出务工方面作出了努力。其次,可以支持和鼓励农民工的自发组织行动。目前农民工群体内部已经出现了一些自发的组织行动,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第三,需要提高已经在外务工的农民工的组织化程度。可以充分调动工青妇力量,把游离于体制外的农民工积极分子吸纳到体制内,引导和支持他们开展团结和组织农民工的活动。
五、农民工的教育培训问题
目前已有相当多的农民工意识到自身在文化水平和工作技能方面的不足是影响自身发展的重要原因,渴望通过学习和教育培训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和工作技能,进而改善自身的境遇。但由于大多数农民工工作辛苦,收入不高,在现有条件下,他们往往没有足够的金钱、时间和精力参加学习和培训。目前在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方面,政府还存在缺位现象,政府理应承担起更多的责任。而从教育培训的内容来看,由于农民工多方面的素质都有待提高,因此针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应该是全方位的。从历史上来看,我国平民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先驱晏阳初在国内外长期从事乡村建设和平民教育事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非常值得借鉴。根据晏阳初的思想,平民教育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包括文化教育、生计教育、公共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四大要素。文化教育旨在提高民智,生计教育旨在丰裕民生,公共卫生教育旨在强健民体,公民教育旨在培养民德,以造就具有知识力、生产力、健康力和公德心的“整个的人”。平民教育必须制定实施综合性的、整体性的计划,使教育、生产、健康、自治四大任务联环配合,同时并举。如果我国的农民工教育培训能够从这四方面入手,扎扎实实推进,这将是农民工的福音。
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农民工不应该是被遗忘的人群。如果党和政府能够从解决上述问题入手,着手领导构建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合作机制,改善农民工的媒体形象,增强农民工的话语权,提高农民工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农民工的教育培训,那么农民工的未来地位和境遇将拥有令人鼓舞的美好前景
话题缘起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一大亮点是首次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传递出中央对约占农民工总数60%的80后、90后农民工的高度关注。文件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并将此问题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一个重点。相对来说,新生代农民工对农业不熟悉,同时,他们又特别渴望融入城市生活、城市社会,但从制度到心理到具体措施,我们都还没有做好接纳的准备。对土地没有感情、在城市又不被接纳,让新生代农民工处于“城乡双重边缘化”的尴尬境地。新生代农民工成为我国现代化绕不开的问题,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不解决,我国的城镇化就谈不上,现代化也谈不上,和谐社会更谈不上。我省中山市近年实行的流动人口“积分制”管理办法,无疑是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有益探索,此外,还有些什么措施、从哪里着手来圆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梦,我们特约专家建言
新生代农民工就近进入城镇和工商业就业才是可持续的选择 出路在于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务
解决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这一难题的核心在于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现代产业素养,重点在于加快全方位的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出路在于进行体制创新,提供更加公平的公共服务。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发展既得益于庞大的农民工群体提供的优厚“人口红利”,又面临着反复出现的“返乡潮”、春运难和“民工荒”的困境,如何以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重视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为契机,以《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为导向,以促进农民工融入城镇为手段来化解其就业不稳定难题,化解由此带来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双板结”的困扰,成为当前重要而迫切的课题。新生代农民工的三个特质和三方面利益祈求
对占农民工总数60%多的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的解读有三个关键字:“新、农、工”。“新”是与第一代第二代农民工相比有“三高一低”的特征: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他们在文化程度、人格特征、打工目的、城市认同感、生活方式、工作期望、与农村家庭的经济联系等方面迥然不同,因而在利益祈求上存在重大差异。“农”是因为在现行户籍制度和社会管理方式下,他们仍然具有农村居民身份,与有城市户口的工人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权,同工不同福利保障,不能平等地享受所在城市的公共服务。这显然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平等规则,妨碍城市发展的正常化进程。“工”是他们大多数正在从事现代工商业活动,有一定的现代产业技能,能够接受现代社会理念并且按照现代产业规律从事生产和生活。
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特性变化和技能素质提升,加上农地制度变迁使得他们不可能像父辈一样返乡务农。新生代农民工的特殊性决定着他们的利益祈求有三个基本点,一是追求融入城镇化进程,他们没有返乡务农的意愿,更没有务农的技能;二是追求融入工业化进程,他们因为大多数人往往直接从学校进入外出务工行列,对于现代产业规律的熟悉程度远高于传统农业;三是追求融入现代化进程,更愿意成为现代城市文明的一员,享受现代化进程带来的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生活品质的提升。
让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三个着力点
从供给方看,要融入城镇就要求新生代农民工积极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大力提升自身人力资本存量,提高在融入城镇化进程中的“话语权”,从而提升就业竞争性和稳定性,促使其成为产业升级需要的合格的产业工人。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趋势不可逆转情况下,随着养老保险无缝转移等利好政策出台,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更显得日益重要,没有就业的稳定性,就谈不上融入城镇,也谈不上成为现代市民。没有就业的稳定性,也不利于新生代农民工专用性人力资本的积淀进而影响到他们与资方的博弈能力,造成收入水平长期得不到提升。从需求方看,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进程是吸引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镇的必经之路。值得注意的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的过程不是也不应该是单一的向沿海地区转移就业的过程,附着中西部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新生代农民工就近进入城镇和工商业就业才是可持续的选择。从劳动力需求视角,通过产业升级,形成产业升级与劳动力需求数量和结构的动态优化匹配,通过产业转移,减少外来普工流入沿海地区就业。通过建立人口、产业和就业联动机制,保证劳动力流动方向合理、适度和有效,才是长久之计。
从供求均衡视角方看,新生代农民工及其市民化面临众多现实挑战,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是因为他们的效用和目标函数与以前农民工的差异,导致了他们的劳动供给函数及其在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均衡点与厂商需求之间存在“缺口”而出现“民工荒”等供求失衡现象。虽然他们对城镇的认同感较高,但与城镇劳动力相比,由于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和进入正规就业市场的能
有赖政府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首先是要解决就业问题,其次是要解决住房、子女教育问题,再次是要解决社会保障和公平地享有公共服务问题。这些均有赖于政府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如通过提供公平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由农民身份向产业工人转换问题。通过提供日益平等的社会保障服务,通过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尤其是养老保险跨地区接续政策,打通农民工有序流动就业的经脉,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生老病死问题。通过建立科学的就业景气指标体系,监测就业景气尤其是农民工就业与产业的匹配程度,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异地转移就业和降低就业风险问题。通过体制创新克服户籍、住房、子女教育等制度性障碍,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由农村居民向市民转换问题。创造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法治环境、文化氛围、制度环境,是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镇的根本保证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要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而新生代农民工党员队伍建设,则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方面。作为社会转型期不可忽视的群体,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成长将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抓好新生代农民工党员队伍建设,是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创新城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需要,也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需要。
要关心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成长和全面发展新生代农民工介于农民和市民之间,受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形成了该群体独特的二重性价值取向。从积极方面看,同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消费意识增强,权利意识增强,自我发展意识增强,市民化意识增强,组织化程度提高,培训、学习意识更强;从消极方面看,新生代农民工“厌农”、“弃农”,不愿吃苦,亲情意识、家庭责任意识淡薄,缺乏敬业精神,追求享乐。这种价值取向的二重性现实,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关注他们的心智成长和政治进步;新生代农民工实现政治参与的途径过于狭窄,他们既无法参加农村政治生活又不能融入城市政治生活,成为事实上的“政治边缘人”。新生代农民工“话语权”的缺失又加剧了城市对农民工的排斥,他们的各种利益主张和需求也得不到重视。新生代农民工中的党员和优秀分子,无法参加正常的组织生活和政治活动,从而产生严重的“失去组织感”。
因此,关心新生代农民工政治成长,注重在新生代农民工中发展党员,做好新生代农民工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增强新生代农民工“政治认同感”和“政治归属感”,拓宽他们政治参与途径,实现有序政治参与,是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国家政治生活问题的当务之急。加强新生代农民工党员队伍建设势在必行
加强新生代农民工党员队伍建设是提高基层党组织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客观要求。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成长,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创新的理论与实践,客观上为新生代农民工党员队伍建设准备了物质基础。新生代农民工比一般农民工更自觉地传播新思想、新观念、新信息,更自觉地在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差异中寻求平衡,在农村与城市之间起穿针引线作用,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生力军。重视在新生代农民工中发展党员的工作,将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发挥优势。新生代农民工中的党员和先进分子是这个群体的核心,其先进性的辐射力、影响力有利于推进新生代农民工党员队伍建设健康发展。
几年来,我们党十分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农村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创新。2006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等四个文件,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走上规范性、系统性、程序性轨道。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和党员关怀激励机制新要求,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提升到科学化高度。各地基层党组织积极贯彻中央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摸索出许多切实可行而又效果显著的新方法、新办法,如:流动党支部、网络党支部、党员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电视上网”工程、农村发展党员全程联名推荐制等等,这些成功的做法经过及时的总结、归纳和概括,上升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指导,为新生代农民工党员队伍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党员队伍建设科学化水平的现实路径
科学的制度是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党员队伍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保障。
新生代农民工党员队伍建设的制度体系,主要包括:(1)新生代农民工党课教育制度。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特点,采用生动活泼、内容新颖、方式灵活等办法开展党课教育,培养他们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2)新生代农民工组织培养和发展党员制度。居住地党组织主动配合,对发展对象进行联系、培养和考察,两地党组织及时交流培养情况,共同做好党员发展工作。(3)新生代农民工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制度。城乡一体化统筹管理,以流入地党组织为主,流出地党组织配合,共同对新生代农民工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和服务。(4)新生代农民工党员激励、关怀、帮扶制度。尊重新生代农民工党员主体地位,培养新生代农民工党员的主体意识,维护新生代农民工党员的基本权利,增强基层党组织的亲和力、凝聚力和领导力。(5)新生代农民工党员在居住地发挥作用制度。由居住地党组织提供渠道和条件,流出地党组织和居住地党组织密切配合,共同激励,共同组织,城乡共建。
科学的方法是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党员队伍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必要条件。
应当积极探索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科学地将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引进到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去。比如,运用管理学、组织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基本理论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格特征、生活态度、价值取向等,就可以有效地与他们进行沟通,从而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吸引力、感染力、亲和力。再比如,在信息化时代,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建立网上党支部,通过网上党员之家对党员开展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利用互联网的互动功能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利用手机微博与培养对象和流动党员沟通思想、保持联系等等,都将会大大提高党建工作的效果
第五篇:关于女性地位的英语演讲稿
Ladies and gentlemen, good afternoon.My name‟s Shara, and I‟m very glad to stand here to give you a short speech.The topic is : women should be treated the same in mind.Firstly, I want to figure out why I would have this idea.As we all know, before the bourgeois revolution, all the women in the world had a low status.Women is absolutely weaker than men since they‟re born, and because they are weak, so they can only do little, and that‟s why they‟re not be attached any importance.Nowadays, although women have won many worthy rights and higher position, this kind of thought is still planted deeply in people‟s mind.You may disagree with me, because women can do a great job in today‟s world, and people admit their achievement.Yes, that‟s true, but that can‟t be actually called “be treated the same in mind.” Here are some examples: In China, a new word called “Zhinanai(直男癌)” emerged.It was used to describe a man who think woman can do nothing, and she should obey the order of her husband or boyfriend.In Korea and Japan, most of the people insist that after marriage women should stay at home, doing housework and breeding children.In the western countries, many women can‟t get an equal salary as man...All the examples show us the prejudice to women, and they all come from the traditional idea that I have mentioned.Last year, Emma Watson made a special speech at UN.She said, „No country in the world can yet say they have achieved gender equality‟.So I think, since someone had delivered a gorgeous speech on the international stage, to make the gender equality really come true, we can just start it from treating women the same in mind.No woman can‟t do what man can do, only man can‟t do something women can, isn‟t it? I hope everybody can change your mind after listening to my speech.That‟s all,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