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少年背同学上学整整八年

时间:2019-05-13 15:25: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5岁少年背同学上学整整八年》,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5岁少年背同学上学整整八年》。

第一篇:15岁少年背同学上学整整八年

亲爱的奕棚:

你好吗?这周妈妈比较忙,信写得迟了一些,你心里盼望妈妈的信吗?这次,我给你讲一个令人非常感动的真实的故事,希望你好好地耐心地看一看。

15岁少年背同学上学整整八年 故事发生在某个中学初二(10)班的两个学生身上,略显稚气的同学叫吕希庆,今年15岁,他背上的同学叫刘晓,今年17岁。

8年前,来自希望一村7岁的吕希庆和希望二村9岁的刘晓成为小学一年级同班同学。一入学,残疾的刘晓就引起了吕希庆的深深同情:这个小朋友的腿怎么这样啊?因为患有先天性疾病,刘晓双下肢残疾(当时他的腿还能艰难地挪动,几年后病情越来越重,渐渐失去行走能力了),下课了,同学们都小鸟一样到校园里撒欢,而他却只能孤单单地呆坐在教室里。天性善良的吕希庆就主动凑过来陪刘晓说话,两个原本陌生的孩子很快就熟起来了,刘晓要挪动着上厕所,吕希庆说,“我扶着你去。”

刘晓第一次有了开心的微笑。有了吕希庆的帮助和陪伴,他的性格慢慢开朗起来。

刘晓每天上学、放学都要靠妈妈接送。一天,学校提前下课,而刘晓妈妈还没来,天又下起了雨。班里的同学都走光了,吕希庆没有回家,他陪伴着刘晓。看刘晓焦急的样子,吕希庆说,“要不我背你回家吧。”因为要绕过一道沟,到刘晓家有几里路,吕希庆背着比他大两岁、重许多的刘晓艰难地在雨中的泥泞的土路上行走„„正准备到学校去接孩子的刘晓父母,在家门口见吕希庆背回了刘晓感动得掉泪,非要留吕希庆吃饭。怕家里大人担心自己,懂事的吕希庆摆了摆手,打着伞跑回家了。因为劳累,出了一身汗,又遭了雨淋,吕希庆患了重感冒,发高烧,怕父母担心,他什么也没说。

后来,刘晓的腿的病情加重,几次大的手术也没有好转,连慢慢挪动也不能了,吕希庆成了刘晓的“腿”,刘晓想去哪里,吕希庆就背他到哪里。他对刘晓的妈妈说,“阿姨你放心吧,学校里我来帮助他。”

刘晓比吕希庆大两岁,也比吕希庆高大、沉重。开始,单薄的吕希庆背起刘晓很费劲,摔跤是常有的事。但吕希庆为了保护刘晓,常常不顾自己,胳膊、腿常被碰得青一块紫一块。

每天早上,吕希庆早早来到学校等刘晓,刘晓的妈妈把儿子送到学校,吕希庆就接过来,背着刘晓去上课。从小学到初中,他们两个一直是同桌,每次升了级他们也会要求坐在一起。吕希庆每天要帮刘晓做好多事:交作业、打水、爬楼梯上二楼多媒体教室,下课的时候,背他上厕所,或者背着他到校园里与同学们一起活动。

吕希庆的心很细,每一个细节他都想着刘晓。一次期中考试,要到二楼去考,吕希庆背着刘晓爬楼梯,走到半路已经很累了,但他咬牙坚持,努力控制着呼吸平稳。到了楼上的教室,把刘晓放下,他转身出教室,“呼哧、呼哧”大口地喘气。同学问他怎么了,他说没事。其实他是怕刘晓看到他喘不上气来心里不安,影响了考试。

中午吃饭的时候,吕希庆飞快地打回两个人的饭,让刘晓先吃,自己飞快地去打热水,常常打水回来饭都凉了。同学们说,吕希庆打饭比谁都快,手拿饭盒,来回飞奔,他是怕饿着刘晓。一次他跑着回来,与别人撞了个满怀,饭都洒了,回去重打,但饭快没了,打回的饭仅够一个人吃的,他推说一点也不饿、不想吃饭,都让刘晓吃了,自己饿了半天肚子。有一段时间,刘晓因为生病,有时一节课要去三次厕所,一天要去十几次,吕希庆就背着他一次次来回。多年来,两人已非常默契,不用说话,一个微小的动作、一个眼神,吕希庆就知道刘晓需要什么帮助,马上放下书本帮他去办。

就这样,吕希庆背了刘晓8年。

吕希庆的妈妈说,开始几年,家里对希庆帮助刘晓的事并不知情,他一直瞒着家里人。吕家与刘家是两个村的,也没有任何亲戚关系,此前并无来往。吕希庆上学早出晚归,家里人已习惯,他常常身上有磕碰的伤,回家都说是不小心造成的。

四五年前的一天,吕希庆郑重地对妈妈说,“妈妈,我在外边做好事帮助人呢。”妈妈高兴地说,“好啊,我们支持你。”但听希庆说他每天背一个比他大的孩子,背了好几年了,她心疼地掉了泪。

爸爸知道了消息,半天没说话,奶奶爷爷知道了,一夜没睡觉。几个大人都心疼孩子,但谁也没有阻拦他。

秘密“公开”后,吕希庆就更起劲地帮助刘晓。

两个孩子的父母都是农民,家里都是靠种地和父亲当建筑工维持生计。刘晓每年要花一两万元治疗费用。吕希庆的妈妈也有病,家里的日子一直也很拮据,连农村里都很普及的电话都舍不得装。妈妈常常内疚地对希庆说:“你和刘晓这么要好,但咱家日子也紧,他治疗手术的费用咱家也帮不上忙。”

■两个孩子的约定 人生路一起走

班主任马丽老师介绍说,两个同学的表现都非常好,吕希庆非常热心,除了帮助刘晓,还经常帮助别的同学,班里的脏活、累活,他总抢着干。刘晓虽然残疾,但性格很阳光,读了许多书,学习一直很优秀,经常给同学们讲题,下课的时候,同学们都喜欢围着他,听他说话。汶川大地震,两个家境都不很好的孩子带头从不多的生活费里各自挤出10元钱捐款,村里捐款时,吕希庆又特别要求父母为他代捐10元,村里人都夸这孩子仁义。

刘晓的学习成绩一直在年级名列前茅,吕希庆也一直是班里前10名。刘晓学习好一些,就经常用帮助吕希庆学习的方式来回报他,刘晓自信地说,我要带着他考上大学。

刘晓爱好文学,已写了三部中篇小说,他希望能当一个作家。两个人约定,考一所高中、一所大学,然后到一个单位工作,永远在一起。吕希庆说,其实刘晓一直也在帮助着我,他刻苦、勤奋、聪明,我很佩服他。

刘晓的妈妈说,一家人非常感激吕希庆的大恩,他的帮助使原本因残疾而孤僻内向的刘晓变得开朗、乐观。

吕希庆也在影响着身边的人们,同学们开始以为他们是亲戚,知道了真相后都很感动、敬佩,都抢着帮刘晓,他们所在的班级多次被评为“先进班集体”,吕希庆年年被评为“校园雷锋”,去年还获得“校长特别奖”,学校号召全校向吕希庆学习。“做凹面镜,汇聚阳光,发射光芒,温暖身旁。”这是吕希庆写在本子上的格言。他说,想想过去自己帮助刘晓走过的道路,心中总是充满了快乐。

奕棚,如果你是吕希庆,你会怎么做?你也会象他那样善良、懂事,那样热心帮助别人吗?妈妈多么希望你能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男子汉!妈妈相信你一定能做到,为你鼓掌!为你加油!

永远爱你的妈妈

2009年6月10日

第二篇:惠州妈背瘫痪儿上学八年如一日的求学路(最终版)

惠州妈背瘫痪儿上学:八年如一日的求学路

在中山大学心理学系就读的陈斌,每天都由妈妈背着他去坐轮椅,一起上学 惠州妈妈李惠云背瘫痪的儿子上学风雨无阻,儿子如今考上中山大学,李惠云说,她会一路这样背下去 文/羊城晚报记者 董柳

图/羊城晚报记者 黄巍俊

她蹲下身子,轻轻地整理儿子的鞋带,随后将儿子的双手并作交叉状放到自己胸前,瘦弱的身子一发力,慢慢地站了起来,稍作挪步后,将肥胖的儿子小心翼翼地放到轮椅上„„ 这些动作,李惠云重复了8年。如今,她和儿子的身影又出现在了中山大学大学城校区。无论是艳阳高照,还是阴雨霏霏,校园里一辆轮椅车的旁边,总有一位中年妇女如影随形。

8年里,李惠云用朴实的行动,回答了一个问题:当时光走远,青春的脸庞历经岁月雕饰后,母爱还能不能穿越沧海桑田,在无常的世事面前始终如一?

象牙塔里的母子身影

6点刚过,中山大学大学城校区东苑宾馆214房里,亮起了一盏灯。在天蒙蒙亮的校园里,灯光显得形单影只。

穿好衣服,洗漱完,48岁的李惠云把儿子从床上叫醒,帮他穿好衣服后,再背他去洗手间。随后,她将儿子背回按摩椅上。按摩椅插上电后转了起来,而李惠云一手按着儿子的腿,一手揉搓着腿部肌肉。

帮儿子洗漱完后,李惠云到学校食堂打来早餐。和儿子一起吃完后,她收拾好碗筷,开始将儿子上课要用到的书本放进一个背包里。

7点半一过,李惠云便招呼着“得准备走了”。儿子会心一笑,没有作声。她蹲下身子,轻轻地将儿子脚上的拖鞋换掉,系紧鞋带后,将儿子的双手并作交叉状放到自己胸前,瘦弱的身子一发力,慢慢地站了起来,稍作挪步后,将肥胖的儿子从床上轻轻放到轮椅上,再将轮椅两边的脚踏板移到前面。儿子遥控着轮椅车准备出门,李惠云背上背包,顺手拿上房间里一张红色的小凳子后锁上了房门。十多平方米的房间,本是博士生才有的待遇,但学校为了照顾母子俩,特意安排了一间给他们。

一身红白相间的花格子上衣,再加上推着轮椅车,时而在左边,时而在右边,走在校园里的李惠云,格外引人注目。过马路时,她东张西望,趁着没车,推着轮椅车加速通过。

当同学们向母子俩打招呼的声音越来越多时,就意味着教室快到了。在教学楼入口,李惠云与保安打了声招呼后,掏出钥匙,径直走到保安旁边,将一副锁在铁栏杆上的课桌椅打开,用纸巾擦拭后搬了起来——每逢在大教室上课,害怕人多座位少,她将儿子安排在自带的桌椅上学习。

扛着桌椅走过几条走廊,便来到了教室外。“来得有点早。”李惠云有点不好意思说。教室外的走廊里,依稀飘来授课老师抑扬顿挫的声音。窗外的阳光投射进来,将李惠云的影子拉得很长。

下课铃一响,里面的同学们鱼贯而出。她将儿子推进教室,然后将自带的桌椅搬到教室最前面,放置好后,走到后门,弯腰背上儿子,越过十几级台阶,将儿子放到最前面的座位上。从背包里拿出课本后,她又将背包整理好放在桌椅后边,之后,默默回到教室最后面,坐到自带的红色小凳子上,等候上课铃的敲响。

这些,几乎是8年里每一个早晨的缩影。平凡家庭里的不幸事

1993年,李惠云的第二个儿子出生于惠州,丈夫为其取名为陈斌。小时候的陈斌,无忧无虑。但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陈斌读小学一年级时,阴影便开始笼罩这个本来无比甜蜜幸福的家庭。有一天,小陈斌发现,当自己蹲在地上后,再站起来便会很吃力。

刚开始,小陈斌也没有认为是大事。然而过了几天,情况依然没有好转,小陈斌甚至发现,以前轻松就能站起来的简单动作,现在却变得异常艰难,“蹲下去后就站不起来了”。

小陈斌告诉妈妈这一情况后,李惠云带着他到医院做全身检查:化验、肌电图„„结果终于出来了,李惠云犹如遭受晴天霹雳。

医生告诉她,陈斌得了一种名叫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的病。这种病多发于儿童,在临床上以缓慢进行性发展的肌肉萎缩、肌无力为主要表现,没有特效的治疗办法。随着年龄的增长,病情可能会发展。

李惠云记得,那个穿着白大褂的医生临别时告诉她和儿子,平时要多锻炼,尽力减缓病情发展,以后科技发达了,总会有办法的。

突然得知儿子患上了奇怪的不治之症,李惠云感觉天要塌下来一样。从那后,李惠云开始关注电视、网络上对这类疾病的治疗消息。当她在电视中得知北京一家医院可以用肌母移植的方法治疗时,她收拾好行装,带着儿子,踏上了北上的列车。

在北京,陈斌共做了四次肌母移植,每次都是用针将肌肉细胞扎进去,每次的扎针都要持续两三个小时。

在同病患斗争的日子里,母子俩苦中作乐。在天安门广场、天坛公园里,都留下了他们的脚印和记忆。数张拍摄于彼时的照片显示,陈斌满脸稚气,摆弄着各种姿势,他的旁边,是皮肤白皙、身材微微发胖的妈妈。

惠州妈背瘫痪儿上学:八年如一日的求学路

更多

来源:羊城晚报

发表时间:2013-11-11 08:07

一天最多汗湿三套衣服

肌母移植的治疗效果,像昙花一样,短暂出现后很快消失了。

考虑到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再加上这种治疗方式对孩子的伤害,李惠云在儿子做完第四次肌母移植后放弃了。她带着儿子又返回广东,再见白山珠水时,李惠云有点失落——这里是他们怀揣着梦想出发的地方。

“每半个月就回广州开一次药。”回到惠州,为了儿子治病,李惠云半月往返广州与惠州一次。

2005年,12岁的陈斌就读小学六年级,这年,他彻底丧失了行走能力。从此,李惠云担负起了背儿子上学的任务。

为了背儿子上学、放学,李惠云每天要往返家里与学校数次。特别是陈斌读初中、高中时,由于上课的时间是早上7点半左右。李惠云每天把闹钟定在5点半。起床后,天还没亮,她简单运动下,洗漱完后,在5时50分叫醒儿子,背儿子上厕所,再按摩、帮儿子洗漱,然后是吃早餐。

做完这些,她用自行车推着儿子上学。把儿子送到学校后,自己再回家做家务等杂事。中午快放学时,她把饭送到学校,将儿子背到学校专门安排给他们的房间里休息。下午上学前,李惠云再将儿子背进教室,然后回家做活儿。下午放学前,她再次前往学校,将儿子用自行车驮回到没有电梯的楼下,再由她背到5楼家里。

“做实验课就更麻烦了,通常是我上课前打电话或发短信给我妈,让她过来。如果老师临时决定上实验课,妈妈就赶不及来,那我一般选择不去上。”陈斌说,班上的一位大个子曾在班主任的安排下尝试背他去上实验课,可大个子憋得满脸通红,仍然背不起来。

初二时的一场意外,陈斌的班主任建议李惠云将自行车改装成三轮车。那天,刚好是陈斌读初二才上了19天课的日子,李惠云像往常一样载着儿子去上学。可快到学校时,一位初一的女生骑着自行车从后斜插了过来。“哐”的一声,陈斌被撞到一边。医院检查后确认是腿撞断了。两三个月后再次回到学校,班主任建议李惠云将自行车改装成三轮车。

对于李惠云来说,夏天对她的考验更大。夏日的惠州,天气炎热,有时气温达到三十五六摄氏度,由于家住五楼,李惠云一天最多时要在上午、中午、晚上各背儿子上楼一趟,每背一趟儿子,总会汗湿一套衣服,因而最多时,她一天要换三套衣服。

“我还会一直地背下去” 唯一的一次缺席,是2009年陈斌读高一那年。

2009年国庆节前一个月,李惠云由于要住院动手术,她的丈夫请假回来照顾母子俩,干起了背儿子上学的活。

第一天背儿子下楼时,由于背不习惯,腰力不够,李惠云的丈夫背得很是吃力。第二天,丈夫找了一个异地务工人员来背,讲好每天30元,可是背了一两天,那位异地务工人员就甩手不干了,说加钱也不愿意,陈斌太沉了,背不动,自己“身体吃不消”。

“后来他爸背了20多天。因为每层楼之间有个转弯的地方,他就拿着个小凳子,背一会儿歇一会儿。”为了不影响丈夫打工,李惠云休息了半个月、病还未完全康复便又开始背儿子上学了。看到妻子背儿子上楼比自己快,丈夫在后面佩服不已。

如今,陈斌的体重由小时候的大约54斤,蹿升到如今的130多斤。而李惠云八年如一日,以约110斤体重的瘦小身躯,扛起了这份母爱。

这让不少人感到不可思议。有人曾问李惠云:你也不高大,怎么背得动呢?一位老太太更是对李惠云直言相告:你背起儿子,我在后面根本看不到你的身影,全部被你儿子挡住了,“看到心里慌慌的,生怕跌倒了”。

八年里,好学的陈斌从来不迟到、不旷课,而李惠云就像影子一样跟着他,风雨无阻。

有时走在大马路上,突然间风雨大作,李惠云和陈斌瞬间便被淋湿。这时,只得冒雨赶路回家。在家楼下,她留下陈斌,先上楼把自己身上的湿衣服全部换掉,穿上干衣服后再下楼,一步步地将儿子背到五楼家里。等回到家时,刚换的一身干衣服又被渗湿了。

“作为一个母亲,(这是)应该尽的义务。他不小了,我也不小了,但是遇到了就要面对。”回看昨日之日,李惠云如今已归于平静。

2012年9月,陈斌以高于广东理科一本线49分的成绩,被中山大学心理系录取。李惠云跟随陪读、照顾儿子。她背着儿子上学的身影,从惠州延伸到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中山大学大学城校区。

校园里,一位坐着轮椅的胖学生旁边,总有一位瘦弱而慈祥的母亲:她留着齐眉的刘海,昔日白皙的皮肤已然黝黑,皱纹过早地爬到了这张饱经风霜的慈母脸上。

“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会一直背下去。”李惠云说,只要她还背得动,只要儿子还需要背,她会一路这样走下去!

第三篇:背爸爸上学观后感

《背爸爸上学》观后感

陈炉镇双碑小学四年级高佳媛指导教师:王艳萍

昨天下午,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看完了电影《背爸爸上学》。这部影片讲述了甘肃省一个贫困农村家庭朴实又伟大的亲情,看了之后 , 我的心犹如波涛翻滚的大海 , 久久不能平静.影片中有姐弟二人,弟弟叫石娃。他们的妈妈很早就去世了,就靠爸爸一人来抚养着这两个孩子,他们家很穷。一天,爸爸对他们说:“马上又要开学了,姐姐要上初中了,石娃也要上小学了。我们家的条件你们也清楚,我供不起两个孩子一起上学。不要怪我,还是老办法来决定你们的命运吧!”于是,爸爸拿来出一个带把锅放在桌子上,用力地转运起来,等锅停下来后,锅把对着谁,谁就去上学。结果对锅把对着弟弟了,幸运的石娃就得到了上学的机会。

石娃每天走过一长段土路,过一条大河,再走几条山路才能到学校。有一天,下着倾盆大雨,他来到河边时,看到波涛汹涌的河面他有些害怕,犹豫着站在岸边。这时,他的一个同班女同学打着一把小红伞也来到河边。石娃看了看他的同学,就勇敢走进河水中。他的同学看到他这样,也跟着下水了。走到河中心,石娃突然发现他的同学被洪水冲走了,只有那把红色的小伞漂在水面。石娃害怕极了,一连逃了几天学,爸爸知道后痛打了他一顿。第二天,爸爸带着他去上学,到了河边时,石娃还是害怕地不敢过河,爸爸就背着石娃去上学。

姐姐也给了石娃无私而伟大的爱。生活上,姐姐像一个妈妈那样照顾着石娃。后来,家里没有钱,姐姐就宁愿把自己嫁给一个比她大很多的丈夫,换取一些石娃的学费。还好,功夫不负有心人,石娃很争气考上师范,但不幸爸爸却中风了。爸爸为了不给石娃带来负担,想跳井自杀,还好被石娃救起来了。最后,石娃做了一个决定,背爸爸上学。

看完这部电影我心里很难受。石娃他们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那么认真地学习,况且还有那么多孩子上不起学。我们在这么好的条件下,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今后 , 我一定要象石娃学习, 学习他那自强自立的精神 , 做个坚强的孩子.我相信 , 石娃能做到的 , 我也一定能做到!

第四篇:八年班雷锋式好少年

八年班雷锋式好少年——郑佳瑶先进事迹材料

2013年3月18日,经过八年全体同学的民主测评,郑佳瑶同学被评为了本的雷锋式好少年,的确如此,郑佳瑶同学作为八年级的一名普通的学生她却用勤劳的双手,聪明的头脑为自己的学习生涯谱写了诸多荣誉,品学兼优、能力突出,敢于向困难挑战,永不言败、追求上进,下面就让我们回眸过去,去追寻他雷锋式的人生足迹,看看这个朴实、勤劳、智慧的男孩,是如何向老师、同学散发出雷锋式的精神。

一、同学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班级的事情,就是我的事情。

郑佳瑶同学不仅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而且心地特别善良,乐于助人,他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同学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班级的事情,就是我的事情”,虽是班级的普通一员但他却经常是以班为家,把班级的同学当作自己的兄弟姐妹,所以,班级无论哪能一位同学有困难他都会热心帮助,帮助同学们解决生活上和学习上的困难,在他的带动下,全班同学都行动起来,掀起了学雷锋做好事不留名的高潮。

由于我班大多数学生都是住宿生,因此,每当扫雪、除草等劳动时,借工具就成了老大难的问题,她就主动到他住户的前邻后舍帮着借工具,有时一人带四五把工具,去年冬秀,频繁降雪,每当瑞雪飘飞的早晨,你都会看到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郑佳瑶同学背着书包,扛着除雪工具早早的来到校园,而且她还不怕脏、不怕累,带动王义雪、丰光同学主承担了我班彩砖上垃圾筒的清理工作,她默默无闻的工作,深得老师和同学的好评,她曾经被评为何源中小学校的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她就如春天里绽放的花朵,越开越灿烂。

二、我离不开这个班

她与相夕相伴的班级、老师、同学有着深厚的感情,她积极参加学校,班级举行的各级各类活动,比如她参加了2013年秋季的拔河比赛,她在赛场上挥洒着热泪与汗水,由于她与全体同学的共同努力,最终获得了八年组第二名的好成绩,她又与同学们在冬季的踢毽子比赛中,获得了八年组第一名的成绩,只要学校、班级有活动,她都会主动参加,她还积极参与班级的纪律、卫生检查,为班级多次争得了纪律、卫生流动红旗,同时,她又是一个诚实守信,礼貌待人,尊老爱幼的优秀学生,她能够按照《中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严格地要求自己,并且她在学校举行的中学生守则、规范测查中获得了全校第一名,郑佳瑶用自己无声的行动证明了“我不能离开这个班”。

三、追求更高的目标

郑佳瑶同学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虽然得到了老师的赞许,同学们的拥护,但她在成绩面前从不骄傲,她将自己的成长与班级的成长结合起来,相信她会用勤劳的双手,聪明的头脑,高尚的人格,去开拓自己更蔚蓝的天空,去迎接更加灿烂的明天。

第五篇:恰同学少年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

姓名:王影 专业:市场营销 学号:21103022032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一如这首词一样《恰同学少年》是一部红色经典青春励志电视剧。这部电视剧讲述了以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等为代表的优秀青年为寻求理想而奋发向上的斗志,敢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与情怀以及改造旧中国与世界的雄心壮志。他们发奋读书学习,关注社会发展,心系祖国动态,敢于挑战权威打破传统,他们一个个朝气蓬发,胸怀天下。他们的故事深深吸引着我,震撼着我,激励着我。现在的我与当时的他们年龄相仿,他们的胆识与气魄让我深感敬佩。如果时空穿越我愿与他们一起度过那艰难而又充满激情的恰同学时代。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那时的毛泽东他们大多都是农民家庭的孩子,家境贫寒,一家人的温饱问题尚难解决,求学之路更是坎坷艰难。庆幸的是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免收了学杂费,才让这些孩子有书可读,有学可上。纵观自身,恐怕许多人有愧于心。我们不愁吃不愁穿,不用为学费发愁。我们的学习环境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天堂。我们生活在改革开放、物资丰富的新社会,我们物质上充裕,却难免精神上的贫乏。上了大学的我们学习能力却在逐步丧失。衣食不缺的我们无须为明天的生活发愁,却反而常常失去理想,更缺乏社会责任感。在大学甚至是中学,虚荣攀比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因为失去奋斗的目标与动力而沉溺于网络的人也比比皆是;怠于现在的努力而寄未来的希望于歪门邪道者也大有所在。虽然生活中少有如剧中刘俊卿之辈,但刘俊卿却是当代大学生精神弊病的集中和写照。在剧中,他的所作所为让人厌恶,生活中,他所代表的思想问题却不得不让人警示。

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少年时的志趣思想,往往预示着一个人一生的前进方向。而电视剧中所描述的毛泽东的少年时代,给了我们大学生无限启示,我们生活安逸,往往迷失了方向,忘记了最初的梦想。杨昌济在为同学们上第一节课的时候就问了每个同学的理想是什么,有的说想做战国时的大将关羽,有的想做老师,有的想顶立在天地之间做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才。可是我们的理想是什么呢?我们不会在像小时候一样做着这样那样不切实际的梦,可是身为大学生的我们毕业后能做什么,恐怕很多人都不敢在轻言了。

梁启超曾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这句话的确是不可争辩的真理,也是这部剧集的最好见证!正是因为有了湖南一师的那群,优秀少年,才有了之后的富强中国!我们大学生应从中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有所行。在当今以和平和发展为主题的时代,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成为革命家,但放眼天下,我们依然应当有用于国家与社会;远观未来,我们更有属于我们的时代任务,即使对于个人,我们也应不断自我完善,立志树节,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

看完《恰同学少年》让我对毛泽东又有了重新的认识。他曾经也是那么的狂放不羁与离经叛道。他爱读书爱学习爱提问爱思考的精神令我深深折服。还有他那一呼百应的魄力,和特立独行的作风——在风雨中锻炼,迎着风雨歌唱,用冷水洗澡。这种越是风霜雨雪越是敢于挑战的勇气与毅力不得不让人钦佩。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背后所付出的努力与汗水是常人所不能及的。他在湖南第一师范院校的几年十分耐人寻味,他和他的同学们满怀崇高理想,一起登岳麓山,一起玩橘子洲,一起到湘江游泳……,他们关心国事;他们忧国忧民,指说江山社稷大事;他们爱憎分明,激浊而扬清,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常形之于文字;他们蔑视权贵,视当时那些祸国殃民的封建军阀如粪土,严厉地痛斥他们的行为。

令我佩服的还有毛泽东的师生情谊。他与杨昌济的师生情谊,与黎锦熙的师生情谊都是值得歌颂的。他们的师生情是一辈子的不解之缘。尊师重教本来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从小学就接受到的思想,可是就连这种小学教育我们没能学好,我们应该感到惭愧,有些同学见到老师甚至连招呼都不打,尊师最起码的要求我们都没有做好。这不能不说是我们的悲哀。

同样我也敬佩毛泽东和他同学之间的友谊,不管是毛泽东为了帮朋友顺利考入第一师范而代写入学考试试题还是萧子升帮他练字,还有他数理化不及格时蔡和森的真切教导,都让我们对他们纯洁的友情深感敬畏。他们之间的交往从不考虑个人利益得失,都是为对方设身处地的着想。这样的友情在这个利欲熏心,唯利是图的时代显得弥足珍贵。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是未来的主人翁,我们已成年已经明白什么是责任,不管是对家人还是对自己我们都该勇于承担起属于我们的那份责任,好好读书认真学习,珍惜大学四年时光,学有所成。毕业后的若干年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才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下载15岁少年背同学上学整整八年word格式文档
下载15岁少年背同学上学整整八年.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恰同学少年

    观恰同学少年有感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一部少年毛泽东的求学奋斗史不仅让我们这群正值书生意气的少年观后赞叹不已,更引导我们树立了服务社会的远大理想。特别是对于像我这......

    恰同学少年(合集)

    恰同学少年今天的太阳和昨日的不一样。太阳淋浴下的大家却也敢说:日光也是有黑子!我收藏着一叠信集。它虽不像邮集那般能给人无限的快乐,也不一样影册一般能带来人难忘的回忆......

    恰同学少年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 每当看到毛泽东的照片,他总是高高在上,气势蓬勃,身后的光芒十分耀眼。当我看到«恰同学少年»这本小说后,我发现,毛主席其实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高高在上,他......

    恰同学少年

    恰同学少年 ——之蔡和森、刘俊卿人物剖析与对比 班级:高2013级12班姓名:郭欢 指导老师:于飞 研究背景: 相信在看过‘恰同学少年’后,很多人都概叹一代伟人毛泽东、蔡和森、......

    恰同学少年(合集)

    《恰同学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学生读本》 作为一名中学生的我来说,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一下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的话,那就是道德。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必须......

    恰同学少年

    恰同学少年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

    恰同学少年

    恰同学少年 许多年前的那个深秋,橘子洲上,有个人望着远去的湘江,写下了一篇《沁园春》。近百年过去了,那个人的光辉伟绩已是尽人皆知。今日,我们像他当年那样青春年少,在飘扬的五......

    恰同学少年

    快乐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尽管如此,美好的回忆还是留在了我们的记忆里。曾经初三的生活,我们奔波于家和学校之间,可我们并不枯燥:“Class is over。”在英语老师宣布下课,并抱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