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心理学学习的体会
教育心理学学习的体会
在师大学习教育心理学,收获很多,学习到了许多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对自己曾经的教学工作行为进行了一定的反思。通过学习,能使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多的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理解学生的行为,用科学的方式引导学生热爱学习,懂得学习,并且能够成为自己的未来的设计师。
在学习中,我发现学习动机理论的应用,对职业中学的学生尤为重要。职业中学的学生大多是学习上的失败者,他们很少有学习的成功,也就没有了学习的动机和热情。运用学习动机理论,适当地采取一些策略,能够更好地让我们的学生关注学习,关注发展,关注自我突破。
通过杨帆老师的讲解和教材的解读,我懂得了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好奇心。
认知好奇心是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核心,是一种追求外界信息、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内驱力,表现为好奇、探索、操作和掌握行为。“情境”不仅指实际生活情境,还包括模拟交际情景、表演情景、直观教具情景、想象情景等。情境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最有效手段,还是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积极参与的好方法。
2、运用强化原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a、为学生设立明确、适当的学习目标
b、正确运用奖励与惩罚
c、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果
3、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
a 教师要教育学生认识竞争的利弊,教给学生公平竞争的方法或手段,教会学生学会竞争。
b 按学生的能力等级进行竞争,让每个学生都有获胜的机会
c 进行多指标竞
d 提倡团体竞争。
e 鼓励个人的自我竞争和团体的自我竞争。
懂得这些理论之后,我们就需要把它转化为具体的实施行为,设计不同的主题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才能获得更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甚至是教育教学的灵感。
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第二篇:《教育心理学》学习体会
《教育心理学》学习体会
在双休日中,我通过教师发展平台选了《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也对学习中的很多方面有了新的认识,下面是我学习的心得体会: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本学科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对教育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这也是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在整个心理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教育心理学主要分为四个模块,一是学习的本质,二是学习的过程,三是影响学习的因素,四是教学与管理。其中,学习与学习理论是学科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既介绍了学习的本质,并对不同的流派提出的学习理论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我认为这部分内容相当重要,它让我开始了对学习的思考,第一次去尝试理解人类是怎样学习的。行为主义、认知派、人本主义、构建主义等对人类的学习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其中的很多观点都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在佩服和敬仰这些伟大的心理学家的同时,我学会了用辩证的方法来看待问题。他们提出的理论基本都能在某一方面对问题得到很好的解释,但也必然会在某些方面有所欠缺。仔细深入的思考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对我们的学习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人类学习机制的探索之路上仍然有很多未解之谜。
关于认知领域的学习过程和行为领域的学习过程,我主要学习了六个方面的内容:知识的学习、学习策略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动作技能的学习、学习的迁移、品德的形成。这是对认知领域和行为领域的学习过程的详细介绍。这几方面的内容都是很实用的。而且我个人对这方面的内容比较感兴趣,所以很喜欢学习这部分的知识。
掌握知识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也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知识的定义,知识的分类,知识的表征形式,以及元认知和概念学习,这些关于知识学习的内容让我对“知识”二字有了不同的认识,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没学习之前虽然觉得自己很清楚什么是知识,但却不能用准确的文字表达出来,学习了教育心理学后才知道知识是指存在于语言文字符号中的信息,或者说是主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形式。学习了这门课程后,感觉到自己的专业素养提高了,能用心理学的一些术语和理论来解释学习中的一些现象。在不经意间就会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现实联系起来,尝试着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去理解、解释。
学习策略的学习这章内容,我认为非常重要,虽然在我们的日常学习中经常会使用某些策略,但从未系统的考虑过,经过学习,我们可以系统条理的了解我们在学习中所使用的策略。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这部分知识给学生进行学习策略辅导,帮助不善于使用学习策略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更加轻松愉快的学习。
智力和创造力是个体差异和个性化的重要表现,也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智力和创造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智力的测量。对于如此抽象的智力,心理学家设计出了一个又一个量表进行量化,对神奇的智力进行测量,这让我感受到了心理学的魅力所在。教育心理学把心理和教育融为一体,把心理学的理论应用到教育中来,真正实现了它的价值。对于创造力的培养也让我有很深的感触。随着年龄的增长,创造力似乎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幼儿的创造力水平很高,而成年人的创造力水平则比较低。
对于动作技能的学习,知识的迁移,以及品德的形成等方面的内容也同样让我获益匪浅。例如:知识迁移的学习定势说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了解了这个理论以后,可以知道我们在以后的学习和教学中,善于运用已有的学习定势,因势利导,促进新的学习和问题解决,同时,还可以避免由于学习定势对问题解决带来的干扰。
总而言之,通过这一时期对《教育心理学》的学习,我收获良多。不仅有专业知识的积累和专业素养的提高,而且对很多学习事件有了崭新的认识和感悟。
第三篇:学科教育心理学学习体会
学科教育心理学学习体会
李谦陈经纶中学嘉铭分校
作为一名毕业四年的教师,说起来对于学科教育心理应该并不陌生,大学期间曾经认真的学习过教育心理学,但是那个时候,完全是对于一种新知识的心态,认真,能够理解,但是只是浅层次的。通过这一次的网上学习,认真的阅读了学科教育心理学的书籍,可以说受益颇多,因为在跟学生深入相处了这四年之后,再看书中的每字每句都觉得发在内心的感同身受,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也让自己更深入的了解了学科心理学的重要性。
我现在主要面对的是初中的学生,像我现在的学生就是七年级的孩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从人格发展阶段来说正是处于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的阶段,他们会进入到“我是谁”这个话题的讨论,通过长时间的思考和交流,来发展自己的“同一性”,而同一性是有关自我形象的一种组织,它包括有关自我的动机,能力,新年和人生观的形成。可以说这个阶段是孩子未来能发展成什么样的人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通过对自我的探索,确立关于自我的形象,确定自己的能力,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如果在这一阶段得不到很好的引导,那么孩子可能就会形成错误的自我认识,从而确立了错误的人生目标,不能真正的发挥自己的所长,而是错误的在自己的短处屡屡受挫,导致对人生,对生命的失望。
同时我也发现现在的七年级的孩子,很多是由于独生子女,加上优越的家庭条件和家长的过分保护,使得这些孩子的心理年龄很多还停留在小学阶段,那么如何尽可能快的让他们的心智成熟起来,真正的进入到这个同一性与角色混乱的阶段,从而使得教师可以针对他们的特质进行有目的的引导,使学生能够在初中阶段逐渐的获得同一性,确立正确的自我认识、能力认识和人生观,是我急于解决的问题。那么为了让孩子们打破独生子女还现在社会环境给孩子造成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我积极的尝试了通过小组活动来让孩子们进一步打开心扉,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学不是用从外部控制人的行为,而应该用于创造各种能够促进人的独立自主和自由合作学习的条件。”然而,我们的传统教育模式更多的是通过讲授、训练反复的操作,从而达到学生熟练掌握的目的,这样的教育结果就是学生的知识量很大,知识掌握的也很牢固,但是很多时候,不能真正的将知识灵活的应用,这是源于他学习的过程就是不灵活的,所以怎样给学生创造一个灵活的学习环境,能够让学生进行独立自主和自由合作学习的环境一直是我思考的一个问题,在初中学段的地理基础教育中,由于是非中考学科没有中考的压力,让很多学生对于地理学科不抱兴趣,如果再以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可能更难引发学生的兴趣,所以我在我校倡导小组合作学习的契机下,将这样的创新学习模式进入地理课堂,但是通过阅读大量的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我也知道了很多小组合作更多的是流于形式,那么我也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实践,开拓一种小组合作在地理课堂应用的新模式。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站在讲台上以传统的形式讲授知识的课堂领导者转变成为课堂的服务者,服务的对象就是学生,作为教师在课堂上,要为学生开展小组的合作研讨提供基础知识和方法的指导,或是通过学案以及相关问题的设置,给学生的合作研讨指引方向,明确线索,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的、快速的、顺利的进入的合作讨论的过程中,也就避免了学生因为不知道讨论什么,不知道怎么讨论但是又必须听老师的话进行讨论只能无奈的假装的现象。从被动的小组合作转向主动的小组合作,同时教师在小组合作展示的环节中也可以通过一定的技巧来提升学
生小组合作的动力,比如,在进行展示的时候,多叫潜力生进行展示,由于潜力生的系数是最大的为2,所以优秀生、潜优生也愿意让潜力生进行回答为小组挣得更多的积分,对于潜力生来讲,小组荣誉的压力也能成为他学习动力的一部分,所以很多潜力生都变得更加积极主动,甚至能够形成各组潜力生互相竞争的良好局面。
通过这一节课的实践,从内在小组的组合上进行改革,旨在调动学生学习、交流、互帮互助、教学相长的意识,变开展形式为唤醒内在的动力,这对于小组合作模式是一种本质上的改革,配合相应的小组量化积分标准,以及教师在教学设计上以及教学环节上的呼应,将小组合作模式从内在机制到运行模式再到评价机制都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使得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真正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灵活的学习环境,能够让学生进行独立自主和自由合作学习的环境。
第四篇:《数学教育心理学》学习体会
《数学教育心理学》学习体会
-----南顶张敏
非常有幸在丰台分院听了北师大朱文芳老师的《数学教育心理学》的课程。朱老师的课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不论是从学生数学能力方面入手探讨,还是系统地阐述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种种因素,其出发点都是和我们这些中学老师讨论如何教好数学,并启发中学生怎样学好数学。对我们的教学很有启发性。
朱老师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数学的本质、数学学习方法、数学教师的特征和数学学习的环境等方面来研究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因素,很有针对性,引起了我对教育心理学的兴趣,搜集了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相关文章,也得到了一些教学方法问题的启发。
我们经常埋怨学生:“教过那么多遍的题目,你怎么又不会做了?”通过阅读有关教育心理学的书籍,我终于找到了答案。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实际上有三种原因。
第一层原因:“对某项知识的记忆弱(不熟悉)”。有三种表现第一种是“忘了”,表现为在学习了某一单元的数学知识之后,如果教师与学生在一定的时间限度内,同时看一道需要综合应用该单元知识才能解答的数学题,然后再回忆。可以发现,他们回忆的能力相差很大”,一些学生回忆不起来;另一种是“似曾相识”,例如学生不能独立完成作业,面对某个问题时,他就是想不起应该用哪个定理或公式。但是如果给他看解答,他又恍 1
然大悟:‘原来是这样,我应该会的呀!’也就是说知识还在脑海里但就是找不到;还有一种是“欲言难吐”,在完成某项作业时,学生确实是知道需要用到的知识,而且对它并不陌生,但一时就是讲不出来。过后,只要有某种提示(哪怕是十分微弱的暗示),有时甚至是自发的,突然就想到了该用的知识。
三种“记忆弱”都导致“信息提取失败”,“记不起、用不上”。怎样让记忆由弱变强呢?首先,出于良好组织结构中的、具有紧密联系的知识的提取,比那些只有松散结构的、随机联系的知识的提取要容易得多。也就是说,要对所学材料的意义进行充分的加工,通俗地说,就是要深刻理解知识的意义。这种深加工是学生对相应知识的意义以及它与相关知识之间联系性的一种深入、细致的思索,是对知识之间相互联系性的多方向、多途径的推敲。所以抓知识结比抓知识点效果会更好。
其次,“要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即通过深加工,使得抽象的东西获得具体内容的支持,使概括的原理建立在丰富的背景之上。使那些‘不可捉摸的东西’在学生的心目中变成‘看得见摸得着’而有意义的东西”。为何啰嗦的讲授和枯燥的题海效果不好?为何课改要提倡营造生动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探究实际问题,原因就在这里。
再次,要从整体上把握信息,既要记忆知识的结果,也要记忆知识的过程。这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过程是情境性的,会产生前一条所说的好处;另一方面过程就是知识的推导过程即新
旧知识的联系,即使某个公式忘了,学生就可以依据这一加过工的结构,把已经忘记了的公式推导出来。这就是课改强调过程与方法的道理之一。
第二层原因:不教不学数学思想方法则是记忆弱的深层原因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结论形成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它指引着数学学习活动的进程,是非常重要的‘信息提取线索’,而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就是‘信息通道’”。这是因为数学思想方法是“程序性知识”,它告诉我们“做什么、从何做起、怎么做”,所以具有“线索”和“通道”的重要特性。人的长时记忆空间是无限的,每个学生实际上都“记忆”了非常多的知识,只是它们常常象藏在深山里的宝藏,没有“线索”和“通道”是找不出它们的。如果在教学中,过程与结果并重,并把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放在首位,很好地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充分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数学结论的理解和掌握可以水到渠成,使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时找到有效的信息提取线索,形成最佳的信息提取通道,成功地提取需要的数学知识。这让我们从记忆的角度又一次认识到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重要性。
第三层原因:学习目标不明、学习动机不良是最深层原因。部分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我为什么要学数学?我为什么要学这堂课的数学内容?我的数学学得怎么样?怎样才能改善我的数学学习?我的数学学习方法有哪些优势和不足?我离自己学好数学的目标还有哪些差距?怎样才能更快更好地达到我的数
学学习目标?”这些问题学生是糊涂的,也不愿意去想,我们老师就要引导学生去思考这些问题了。只有这个原因解决了,才能更好的解决前两个问题。
朱文芳老师打开了我研究教育心理学的大门,让我更客观的理解了学生的“难处”,为我下一步的教学找到了可以攻克的方向,我想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会更多的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教学,更好的将教育心理学融入到教学中去。
第五篇:《学科教育心理学》学习体会
《学科教育心理学》学习体会
我学习了《学科教育心理学》这本书后深有感触。《学科教育心理学》课程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学习心理,第二部分是学科的教与学。这与我们的教育教学息息相关。学习以后使我的业务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对学生的心理以及学与教的心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只有老师和学生们的积极配合,才能达到教学的完美结合。学科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把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两个分支学科结合起来,阐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的习得过程,以及教师如何为学生有效学习创设适当条件,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学习的心理学新学科。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一方面深刻的体会到教与学这是两个相互影响和促进的过程,对于我们重点研究学校教学或更细些的课堂教学和我们这么多年的学习生活体会是一致的;另一方面,我也认识到教学它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在每一个过程都应当有正确的理论去指导,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教与学的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相对应的,教与学的心理学则研究在教育教学条件下教师与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应用。
学科教育心理学揭示出教育过程中应当了解学生的特点,并且阐述了这些特点对教学过程会产生何种影响。作为一名教师,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学会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学习将是他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事情。
教与学应是不分离的,它就是一个共同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教学的实质。学会全面地去洞察一切,学会将教学置于“共同体”中,学会在整体中去把握;不再教学分离,既要认识到自我的局限,又要善于去发掘自身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表达能力、思辩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则永远是教学最本质的核心。
明白了学习的本质是人类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超越,我很认同“终身学习”和“学习社会化”的观念和模式。在学校,学习的不是死的知识,而是学习的能力,学习要伴随着人的一生,要学会学习。没有智慧,知识本身是没有用的。学习不仅是课堂中的事,要创造学习化的社会,我们个人也应该学会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让学生更新了本身原有的学习观念,以前只是注重知识,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了情感,态度,方法,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而这些方面是很重要的;注重学习活动的创新性,以前习惯于接受老师或书本的现成知识,懒得思考。因为只要掌握了老师讲的东西就一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也在一定程度上滋长了自己的懒惰情绪,而现在要转变成发现式,创造性学习,探索未知的领域。
学习不仅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而且需要建立灵敏,完善的反馈调节机制,通过对学习评价理论的学习,更新了评价观,评价决不仅仅是考试,老师的评语。同时也要重视自我评价,而它才是学习过程的出发点与归宿,只有更多地进行自我评价,才能形成自我意识,获得自我超越。
学习的过程,首先要端正态度,在学习上勤奋,踏实,一丝不苟,在此基础上,要寻找并掌握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也就是“巧学”,有些学生整天埋头苦读,虽精神可嘉,但事倍功半,收效甚微。人们看重的是成效,结果,没有人会同情这类人。从来没有救世主,这类学生要从书本,题海的泥潭中走出来,寻求科学的学习方法,做到“会学”,而不是“死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通过学习《学科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我获益匪浅。相信有丰实的理论来指导自己如今的教育教学实践,我的教育教学实践的路也会走得越来越扎实,越来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