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孤儿怨(影评)
《孤儿怨》影评
在看的过程中,我才知道其实这部电影并不是之前我所认为的那样,是一部恐怖片。按类型来说,它更接近于《电锯惊魂》那种带有血腥画面的悬疑惊悚片。电影以女主角的梦境开场。一开始,我总是提防着画面中突然蹿出的恐怖场景,后来发现电影中其实并没有这些一般恐怖片常用的套路,我也就放心地向前挪挪身子,凑近电脑屏幕一点。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天气的关系,随着情节的深入(尤其是在 Esther在女主角面前暴露邪恶的本性后),我竟然开始不由自主地发抖,并给这部电影上了第一个标签:重口。
可以说,女主角一家原本的生活是十分幸福的,虽然小女儿Max是聋哑人,但一家人也算是其乐融融。小女儿的残疾让女主角有着不小的阴影,她开始酗酒,而致使第三胎的意外夭折(电影中没有明说,但从情景台词中可以推断出来)。女主角Kate深感愧疚,一直无法摆脱这个阴影。而这一切,也正是这一家人打算收养孤儿的原因。“I wanna take the love we felt for Jessica and I wanna give it to somebody who really needs it.”女主人Kate如是说。很可惜,他们没有迎接到他们真正所想的那个“somebody”,孤儿Esther的到来成为了这个家庭悲剧的开始。当孤儿院的修女被Esther用榔头残忍地砸死后,我知道,从这一幕开始,接下来的情节将不会是平静的。
我不想过多地去复述电影的情节,一部电影,很难通过第三方的描述将电影本身所要阐述的东西表达出来。这部电影真正恐怖的地方不在于其并不多见的血腥画面,而在于角色本身所营造的氛围。孤儿Esther是一个年仅9岁的女孩,她看上去甜美、聪明、懂事,却有着一份不合那个年纪的成熟,甚至可以说是成熟得可怕。随着她做出的一系列残忍的事情,她身上的诡异气质就愈发明显,不禁让人脊背发凉。那种明明成人才会具有的残忍、暴力、阴暗却不合时宜地在这个小女孩的身上展露无遗,这种反差让人感到绝望和深深的恐惧。在影片接近尾声,也可以说是高潮时,Esther的真实身份才明朗。她并不是什么小女孩,而是一个已经33岁的患有罕见侏儒症外加什么荷尔蒙失调的精神病人还是一个暴力狂。而这也可以解释她在杀害养父前对他说的那些暧昧的话,不然电影就在另一方面真正重口了。现在,形式对立已经很明显:男主角之前一直被Esther蒙在鼓里,对自己妻子的劝告也不予理会,甚至认为妻子是因为喝酒才会胡言乱语。而他被Esther用刀捅死,直到最后一刻才震惊地发现一直以来是自己错了。而Kate早已看清了Esther的本性,影片尾声便是两个女性之间殊死的斗争。这个时候又不得不提Max,如果不是她在书屋下推开想要砸岁她哥哥的Esther,小男孩早就遇害;如果不是她在结冰的湖边开的那一枪,Kate或许也难以生还,可以说,Max这个年幼的却十分勇敢的小女孩,救了她的哥哥和妈妈。每当看到Esther用哄骗或是威胁让Max帮她做事,总是心疼这个无辜的小女孩。
影片还是以Esther的死亡而告终,Kate抱着穿着睡衣的Max站在寒风中,不远处有警察开着探照灯向她们走来。不管怎么说,她们总算胜利了,在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后。在将Esther踢入湖中前,Kate吼出的“I’m not your fucking Mommy!”也算是给这个惊悚的收养孤儿的故事画上了一个句号。
只是满目疮痍。
第二篇:孤儿怨影评
孤儿怨Orphan
有人说,邪恶、自私、残忍、憎恨、善妒、欺骗,都是人性。有人说,真正的惊怖并非来自想象的灵异世界,而是身边这个熟悉得常常让我们视若无睹的尘世人生。于是,借着人性或恶魔的名义。明明该属于成人的阴暗,如若投射到天真烂漫的孩童身上,又该增添何等的恐惧?
人之初,性本善--飘洋过海之后似乎再也站不稳脚跟。至少,依据许多的的恐怖惊悚片,看似天真无邪的儿童,心里大多都藏着杀人犯罪的小算盘。或许是天使面孔魔鬼心肠更具冲击力,或许是年纪尚小还未理清正义邪恶观,又或许是对爱无法解释的独占欲,在成人看来应当手无缚鸡之力的孩子,却成了让人恐惧的代名词。
她总是聪明、冷静、高智商且彬彬有礼,还缺少了同龄儿童的愚蠢、幼稚和任性;她独立、有序、爱干净,她一直安静、乖巧、低眉顺目,或许因为在孤儿院长大,总带着几许纤弱、可怜的样子。也许这是个太早熟的孩子,可毫无疑问,和胡闹大嚷的同龄人相比,她似乎更为省心。然而本该天真可爱的年龄,却摊上毛骨悚然的诡异,比起掺杂血腥暴力,这样的阴森更让人脊背发凉。
剧中那个小女儿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她表面上选择了屈服,否则她会死得很惨,并且她有语言听力障碍,在这部剧里,只有她是年龄最小的,而且又有先天的残疾。但是她却是最勇敢,头脑最清晰的。知道先如何保护自己,再去保护家人。在那个孤儿要用石头砸碎她哥哥的头时,是她奋不顾身推倒了孤儿,在医院里,也是她赶紧跑去她妈妈身边去提醒她妈妈……在最后她妈妈和孤儿在冰面上对抗时,也是她拿起了枪,虽然有些胆怯,但还是开了枪,不然他们全家的命运会和之前那些受害家庭一样,惨遭灭门。
在这部戏里,小女孩和33岁的“孤儿”其实都有同样的智慧,只是表达方式不同,立场也不同。一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心理变得扭曲;一个站在大局上考虑,勇敢的保护家人,必要的时候也懂得低眉顺眼。如果没有小女儿的坚强果断地判断能力,不知又要有多少家庭惨遭不幸……
这部电影以恐怖片类型为基础,但发展出复杂的心理剧,情节令人出乎意料。
第三篇:孤儿怨观后感
孤儿怨
看的过程中,心里一直很紧。
明白了欧美人对待成人的态度和小孩的态度不同。
小孩,都是教育加爱。
对大人的爱和对小孩子的爱不同。
做人要感恩,对于没有父母的孤儿更是如此,对于天生条件比别人不好的人也是如此。做人要诚实,片中的孤儿故意隐瞒自己的岁数是个什么心态。
片中男女主角两个人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多,是由于不能够信任。
这个片挺血腥的,又有些恐怖。
看完此片,才知道父母对孩子的爱有时就像孩子对父母的依靠那般纯粹。
剧情大概是:一对夫妇,有两个孩子A和B。一个女儿B因为妻子的酗酒掉到湖里引起听说障碍。妻子的酗酒引起第三个小孩没出生就死了。
为了摆脱上述情况引起的这种悲观的情绪,夫妇两决定去领养一个小孩。由于小孩C的乖巧,C被夫妇两领养到家。但是接着一连串的奇怪的事情由此拉开了序幕。C穿着奇怪,在学校里不惹人喜欢。C在家,引起A的讨厌。C和女主角也相处的一般。
很快,女主角和男主角在C的挑拨离间之下,间接的越来越不相信彼此。特别是男主角一直相信女主角误会C。
C从滑梯上推倒同班同学,被B看到。C利用B杀死原来收留她的孤儿院的员工。C和B一块儿藏杀死员工用的工具,被A看到。A去窝藏地点寻找证据时被C报复,放大火烧A。A重伤去了医院。女主角再次对男主角说不愿意收养C。男女主角发生争论。女主角被注射镇定剂。男主角带B和C回到家中。C的真实面目显露出来。C开始浓妆打扮,勾引男主角。男主角对C的行为很不满,拒绝。C被拒后,决定杀人。
女主角在医院接到她之前联系的c的之前收养所的电话,C原来是一名侏儒症患者,已经33岁,而不是夫妇两认为的9岁。原来C之前还杀过9个人,有暴力倾向。勾引原来的男主人不成,纵火杀死过原来那家收养过她的家人。女主角赶紧驱车回家,边开车边要把这个消息告诉男主角。可是为时已晚。男主角被杀害了。强忍住悲痛,女主角去寻找B。B很聪明,藏了起来。但是一不小心,发出了声响,为了救B,女主角现身。为了救妈妈,B现身。女主角拼尽全力,把C打晕,抱着B往湖边跑去。刚以为脱离魔爪,谁知C追赶过来,拿了一把尖刀准备刺死女主角,女主角与C在一块儿厮打,B为了救妈妈,原本准备开枪打C,因为年纪小,没有射准,射到了湖面上。冰冻的湖面炸开了一个洞。C与女主角在水里厮打,女主角借用刀片刺到C。C暂时下落。女主角迅速从湖里爬出,怎奈C抓住女主角的一条腿,C对女主角乞求到:妈妈,救我。女主角对C说:谁是你妈?狠狠地朝C的脑袋踢了一脚,可恶的C沉到了水里。故事结束。
第四篇:赵氏孤儿影评
说实话,不怎么喜欢他的电影,总给我商业气息太浓的感觉。如果说国外电影的商业体现在植入广告,那这也需要编导的一番思量,而他电影中的商业似乎是藏在戏的骨子里了,即使没有植入。回到正题,我们撇开演员的演技不说,从屠岸贾这个角色在戏中表现出来的睿智、多疑来看,他根本没有理由不知道那个孩子就是赵氏孤儿。这不是观众的感觉,而是从程婴,程妻,以及公孙大人脸上的表情上可以很明显得可以感觉到的。也许是这三者的扮演者在戏中的表现力太强了,也可能是屠岸贾大智若愚吧,可是这样总给人一种很可笑的感觉。再者,从情节的设计来看,很是狗血。我之前有接触过这部电影,看过一些相关的报导和预告片,所以对故事的情节有大概的了解,从电影的一开始我就在寻找电影要告诉我们的东西,母爱?仁爱?哪怕是畸形的父爱„„可是直到结尾,完全没有找到能让我有所感触的东西。比如说从一开始的庄姬自刎,到后来的程妻护儿,都没有让我感觉到那种母性的伟大,从影片的一开始,其实就直接给这两位女性的命运标上了记号,她们没有选择。看完片子后,我也在网上查找了一些网友的看法,在这个过程中,我却有了惊人的发现。以下便是众多网友挑出来的“刺”,虽说有些过于偏激,不过我选取的可以说是难以原谅的错误:
1、马蹬:马蹬的发明不早于汉代,而影片中不断出现。2、2、毛笔:毛笔的普遍使用不早于秦代,而程婴却用它来作画。3、3、长剑:春秋时铁器非常珍贵,普通士兵的武器就是金属(如青铜)头的矛和戟
4、战车:该故事是中国春秋时期,将军作战是车战,还没骑兵,赵氏孤儿却一骑斩数人。
5、面条:开篇程婴吃的是什么,面条,而中国人发明面条是唐朝的事了。不要说网友的眼睛犀利,只能说是制片方的不仔细,这都是历史知识缺乏的缘故。其实在很多地方根本不需要使用这些有争议的东西,比如可以用煮牛肉来替代面条,用刻竹片来替代毛笔作画。这些都很容易做到,而他们为什么给网友留下了话柄,这个值得反思„„
也许事物就是在不断犯错的过程中发展的吧,希望陈导演的下一步片子不要让我们这些关心中国电影的影迷们失望。
第五篇:赵氏孤儿 _影评
电影本来就不是纪录片,不需要完全写实,电影应当是以事实为原型制作出来的艺术品。
《赵氏孤儿》也许没有完全符合史实,但它是件成功的艺术品。看过之后,眼前浮现的,心中感触的,不是那个乱世的仇和很,而是浓浓的人间亲情。这里面有程婴对自己亲生儿子的爱,对赵氏孤儿的爱,屠岸贾对继子的爱。还有庄姬对孩子的爱,“长大后不要让孩子知道他父母是谁,过平民百姓的日子”足以证明她用自己的死来挽救这个孩子,不是为了让他给赵家报仇,而是为了让他好好的活着。
同时,这个片子也展示出了人性的光辉,这种光辉贯穿始终,给人的心灵以冲击。其实,人天性都是自保的,谁都首先要考虑自己,“愚忠”的行为也许在那个年代解释的通,但用我们现代人价值观绝对解释不通。观众也一定不喜欢。所以影片的很多人物行为处处在体现人的自保天性,韩厥开始说“我不杀这个孩子,别人就得杀我”,程婴最初想先救自己孩子出城,韩厥以为赵氏孤儿死了,指责程婴的背叛同时后悔自己牺牲的不值。屠岸贾对于程婴的判断,也是基于人都自保的这一出发点:“若是程婴自己的孩子,你不会把它交到我的手上....”——但是,人性又是可以被点燃的。也许最初只是一点点火光,到后来它可以变成一团熊熊的烈火,用它明亮的光辉给所有犹豫不决的人指出一个方向。剧中人物的所作所为就是被这一方向指引,发展完了整个剧情。如果说最初庄姬舍掉自己性命名救孩子是因为母爱的天性的话,那么后来其他义士为了挽救赵家孤儿自己所做出的种种,绝不是源于天性或愚忠,他们是被点燃,被激发的。程婴,韩厥是被庄姬感动,程婴最后一刻都没有说屠岸贾手里的是自己的孩子,是被公孙先生感动,韩厥对程婴的一拜,是被程婴感动…
剧中不存在导演的刻意编排,从始到终,人物的所作所为都不牵强。我觉得这正是此部片子的难得之处,现在我们这个社会越来越缺乏感动,因为人们的价值观越来越理性。感人的东西往往不可信,可信的东西又往往不感人,可是人们内心又需要感动,这样这个世界才生动,心灵才不苍白。央视年年都要评“感动中国”足以证明。
所以,导演也在处处寻找感动。原剧本被改编之后旨在体现朴实又伟大的人性,它冲击人心但是值得相信。这部电影事后有人评价是煽情,因为它“赚足”了观众的眼泪,其实人们不晓得,他们是已经被感动,为人性光辉的一面感动同时也为人性中平凡的亲情感动。每个人的感动,与其说是为别人的所作所为,不如说是为自己的内心。因为自己已经能感受的到它,因为相信它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因为相信这颗感动的心开始让眼中的世界变得更加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