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优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优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论文摘要:卓越课堂是最优化的课堂形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对课堂深层次、全方位地把握,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形成人人参与、主动学习的活动形式,创建一个和谐得学习共同体。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探究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重视教学建模能实现教学创新,使教学真正达到促进学生的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卓越课堂 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共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形成人人参与、主动学习的活动形式。目前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就是学习方式的改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课改研究的主要目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但教学实践中,传统的教学意识依然存在,学生在学习中反映出来的情况令人担忧,由于学习方法的不恰当,导致学习效果不佳。近年来,我校课改的研究与探索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一定的关注和思考。本学年,教师们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围绕“卓越课堂”行动计划,开展了“参与,合作、探究”的课题研究活动。
课堂是实施学习活动的主渠道,提高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能力是学习活动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而懂得方法和技能,加强训练又是提高学生学习的关键。于是我们教研组教师以“课堂教学”为重点,努力探究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以“双主共学”为理念,建构“问题导学、探究体验、展示交流、检测反馈”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习方式的改变,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们发现:数学教学建模,就是建立数学教学的模式,并以此模式思考教学的目标、方法、进程以及预计其效果,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其实,在教学中重视数学教学建模能使教师实现教学创新,促使其专业发展,也能使教学真正达到促进学生的发展的目的。下面就谈谈我们对建立“数学教学的模式”的一点体会和想法。
一、经历发现问题的过程
问题是思维的核心。只有提出了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教师备课的重点就是根据学生的设计好有效的问题,起
到纲举目张的效果。数学问题可以由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起点提出来,也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来发现。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探索自己发现、提出的问题具有更浓厚的兴趣。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老师创设了一个“套圈游戏”的问题情境。大家先是随意站着投圈,发现这种方式很不公平,于是要求按规则站。但有的规则也不公平:如果站成一横排,越是两边的学生越是“吃亏”;如果站成正方形,四个顶点处的学生最不好投„„同学们发现如果站成圆形,对大家就都很公平。问题自然也就产生了:为什么站成圆形对大家就公平了呢?圆到底有什么特征呢?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究圆的特征的兴趣,自然过渡到了探究体验的环节。
二、参与探究体验的过程
“探究体验”是指学生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运用自己的方式去思考、探索,并在同伴之间交流自己的发现。这一过程包括三个学习活动: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如在“比的基本性质”的教学,教师先请学生说一些比值是2的比,并将这些比按前项从小到大排列,引导学生观察得到初步规律:“前、后项都变了,比值不变”,就产生了疑问:“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的呢?”接着请同学们在学习小组内讨论,要求学生对这些算式任选几个作为研究对象:先独立思考,寻找其中的规律;然后在小组内依次发言;最后小组同学共同提炼本组的意见向全班交流。这一过程中,学生研究的是自己提供的学习材料,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探究欲望,并在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中发现规律,充分展现思维过程,充分表达意见,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三、注重展示交流的过程
注重数学交流,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是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化。这一环节是在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后由小组同学共同提炼本组的意见向全班交流的过程。在交流时,教师要教会学生做到正确的角色定位:首先,培养学生专心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有自己的见解。其次,培养学生敢说的勇气,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说话时声音响亮,条理清楚,语句完整,语言精练且重点突出。最后,培养学生适时转换的能力,在交流活动中,既不能成为旁听者,更不能只注重表达自己的见解,而忽略了别人有益的建议。要将说与听有机结合起来,有所倾听,才能有所表达,有了听与说,才有对知识的理解。
在小组合作学习后的交流时,代表小组进行交流的同学,不仅要汇报自己的观点,还要概括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集体探究成果,也可以代表他们组,提出疑难问题向同伴和老
师请教。在交流时,其他同学要注意倾听,以便对交流的内容进行评价,并对他们的发言提出质疑或补充他们的不足,培养学生边听边想、先想后交流的习惯,提高交流的水平与交流的效果。
四、落实应用拓展的过程
“应用拓展”是运用在探究中所获得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进一步提高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应用拓展,要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要解决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设计开放题的基本方法是:
1、条件开放:条件不足或多余。
2、结论开放:有多个合理的答案。
3、策略开放:有多种合理的策略。同时要注意开放性问题的趣味性、综合性、现实性、实践性。例如学习“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后,教师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课后探索:将一个正方体纸盒沿着棱剪开,但6个面仍要连在一起,问有多少种不同的剪法?
五、完善检测反馈的过程
课堂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习的水平的提高,更要关注对探究活动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既要有教师评价、同学互相评价,更要激发学生自主评价、反思;教师在检测时,既要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数学学习水平方面的表现,更要反思自己在数学思想、数学策略上的领悟。例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课堂小结时请学生谈体会,经过引导,学生体会到:“面对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这样的新问题,根据商不变规律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用旧知识解决了新问题。”这样使同学们在数学思想、数学方法上有所领悟,他们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也就有了基础。
第二篇:优化美术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果
优化美术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果
优化美术课堂教学结构,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每一个美术教师苦苦追求的目标。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注重活动的趣味性和学生的主体性,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忽视了活动的有效性,那就会导致活动流于形式,这样不但学生基本能力得不到培养,而且教学任务也难以完成。我下面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
一、尊重教学条件与教学内容的实际
开展课堂教学,应该以尊重教学条件和教学内容的实际为前提,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真实有效。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课堂上,我们在选用各种教学媒体时,应遵循“简单、实际、经济、易操作”这一基本方向,以是否适合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为基本出发点,就像广告说的:不选最贵的,只选最“适合”的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使课堂回归自然。
我现在担任一年级和四年级的美术教学任务。四年级的学生美术基础薄弱,而进入高年级后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美术技能,在处理教材上就要循序渐进。在操练时,也是有选择的进行,不是一味地为了追求课堂上看似热火朝天其实是绣花枕头般的花样教学,应将重点放在基本能力、审美情趣、技能技法的学习。
二、尊重学生的实际状态
在开展课堂教学时,我们还应充分重视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实际状态。学生的学习状态有时并达到教师的期望,学过的东西学生并没有掌握好,有时又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许多课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识,学生已经知道得清清楚楚了。所以,课堂上,我们要随时随地关注学生的反应。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我们宁可不讲,让学生先放松一下,活动一下。学生没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一般也不能往下讲另一个问题。也就是说,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拿四年级1班和3班来说,1班只有15个学生,课堂互动没有3班那么活,气氛比较沉闷。1班更倾向于教师的讲解,而9班更倾向于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那么平时上课有些环节上的处理,我在1班就会稍微压缩活动环节,多鼓励学生回答,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而3班则采取让学生多动手,并鼓励他们多动手的手段。一段时间下来,按照学生的实际状态这样教学,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三、教学形式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而要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作支撑。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有效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才能使学生对新知识和技能的感知鲜明、完整和深刻,但是有的课堂活动太过频繁,密度过大,学生忽略了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因而课堂教学的效率大打折扣。一堂课并不是一堆或有趣或无趣的活动的无序集合,而应该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活动序列,这些活动相互强化和巩固,从而使学习朝着教师努力的方向发展。无论教师采用何种教学形式,都要将教学内容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使每个活动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能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这样才能有助于语言知识的学习、语言技能的掌握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才能使学习与活动实现有机结合,使教学任务在活动中得以完成。
四、美术教师要做到“让学生喜欢你的美术课,让学生喜欢美术学习”。
我们的课堂如果能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让学生觉得自己是课堂的主人,学生有成绩时能够得到及时的鼓励,即使没有成功也能让他觉得自己一定会成功,那么,我们的学生就会喜欢学习美术,做到这些,那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一定会是有效的。
总而言之,“课堂活动是实际的、千变万化的;课堂是质朴的、创新的、激昂的;课堂是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是情不自禁地从灵魂深处流露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的发源地。” 让我们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做到适时适度,切实可行并富有成效。唯有如此,才能使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活动从“表里不一”走向“表里合一”,从而真正持久地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效果,共同追求真实、有效的课堂教学。中学美术课堂教学实效性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新时期的美术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强调自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强调情感体验,注重学习过程,通过美术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最终使其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终生受益。这种教育要求美术教师在教学中重新定位角色,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辅导者,协同合作、师生互动、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教学中需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重视学生对美的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培养。那么如何有效地开展美术课堂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呢?在十几年的教学中,我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注重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设计实用有效、生动有趣的美术活动,让学生在情境教学中获得审美愉悦,提高美术课堂教学实效性。
一、利用音像情境,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让学生通过聆听、观察、想象、思索,进入情境。美丽的画面,优美的旋律,生动的解说,让学生沉浸在对美的享受中,不仅调动学生多感官的参与,更增添了欣赏的美。“润物细无声”,美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生成。例如,在《美丽的色彩》一课中,我首先放映了大自然的录像片,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妙无穷。春天---鸟语花香;夏天---绿草浓荫;秋天---收获季节;冬天---雪飘冰封;同时播放音乐《海之诗》、《鸟之诗》、《山之诗》等,学生对大自然中美的色彩进行重新认识和感受,然后用彩色挂历纸拼贴出自己对大自然色彩的理解、感受和认识,因为挂历纸色彩丰富、变化多,选择、准备方便,可以得心应手。我指导学生将五颜六色的色彩分成不同的色系:黄色系中包括深黄、浅黄、米黄、橙黄等。蓝色系包括深蓝、鲜蓝、浅蓝、蓝灰等;用色系的观念拼贴出的画面色彩比单色拼帖的画面色彩要丰富得多,从而使学生丰富了色相知识。这么丰富的颜色组成画面,哪些颜色是后退的,哪些颜色是前进的,又有色相、明度、纯度的对比及色性的知识,还有色彩的过度、色彩对比中的协调方法等。学生用色块拼贴出自己对大自然色彩的理解与认识,探索和运用色彩知识,把自己的画面拼贴出理想的效果,使大自然的色彩一一反映在画面上。有贴《花的海洋》、《七彩人生》、《梦》、《中国魂》等抽象的色彩画面。有象油画的笔触效果,斑斑点点。有象马赛克的镶嵌画。从画面效果看出,学生的思维境界不但毫无顾及地打开了,而且达到高度的概括,把大自然中色彩的和谐与均衡,对比与协调更加典型化、概括化。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再如,欣赏蒋兆和的《流民图》时,我播放了闵慧芬的《江河水》。那如泣如诉的辛酸曲调,把学生带入那苦难的岁月。看着画中在日本侵略者铁蹄的蹂躏下的中国难民扶老携幼,背井离乡的情景......。再品味那沉重的压弦显示的江水呜咽的声浪,难道不是人们对日本侵略者血泪控诉吗?这种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融合,让学生产生“如见其面”“如临其境”的审美效果。音乐里激动人心的情感,往往升华为永远飘扬在人们眼前的境界。使学生情感得以升华,受到难以忘怀的艺术享受。然后让学生谈认识,讲体会,在声和色的交融中,把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赏析引向深入。感受就更加深刻,情感上受到感染,思想上受到教育,心灵上受到陶冶。此种情景适合大部分美术课程的教学。
二、利用诗歌情境,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得斯“把绘画称为无声的诗,把诗称为有声的画”。中国山水画家强调“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可见诗歌与绘画这二种艺术真称得上水乳交融了。把诗歌引入美术课堂,依据学生的丰富想象,把诗歌与绘画联系起来,去领略诗情画意,增强审美感受。例如,在《山水画的意境》一课中,直接引入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让学生充分体会线之美。利用大自然曲线和直线组合的美景,让学生在提高对线的认识基础上想象,并画成一幅诗意画,体会线在自然美与艺术中的作用,从而体会中国画的笔墨情趣,进一步理解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之美。再引用“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唐诗,让学生感受如画的诗意里美丽的色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明丽和谐,两个黄鹂点缀在一树翠柳间婉转歌唱,真是有声有色。一行白鹭直冲向深邃广阔的青天。千里积雪覆盖的西岭“含”于窗内,奔流滚动的长江之畔停泊着待发的航船,谓之动静相衬。联想绘画,领悟诗中用色的妙处,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就会跃然纸上。诗画结合,使学生达到更高的意境和审美享受。此种情境适用于中国画、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如《有品格的花卉》等课程。
三、利用表演情境,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每个人的劳动与创造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赞美,学生更是如此。老师肯定的眼神,会意的微笑,赞赏的动作,都会如一屡春风,吹拂他们求知的心扉。学生们会觉得老师不仅是良师益友,而且是合作伙伴,甚至是服务者。这样学生才会展其个性、施其才华,积极主动地参与美术学习,使课堂始终充满生命的活力。例如,在《多姿多彩的服装》一课中,让学生在课前穿上自己喜欢的衣服,在课堂上展现自己。讲台就是“T”型台,有的学生大胆的走下讲台,走着模特步,穿行在桌椅间,不时引来哄堂大笑,有的同学还组合摆起造型来,做为教师的我,也不时的走上一圈,教室里传出热烈的掌声......这时,教师因势利导,肯定学生的表演。讲解形体美,造型美,色彩美,色彩搭配美......为设计多姿多彩的服装打下良好创作氛围。表演情境的创设适用的教学内容很广泛,尤其是以欣赏为主的课业类型,这种情境还可应用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等,如《非洲你好》、《吉祥 幸福——民间美术欣赏》《走进博物馆》等课程中。
四、利用环境情境,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环境是学生学习美术,心理发展的客观条件,对其心理和教学效果影响很大。因此,我为学生创设了优美且极富感染力的艺术环境,力求“人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的效果。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满足更多学生自我表现、自我满足的欲望,我在美术教室内布置展示学生各类作品,美术课尽量在美术教室上,美术课学习什么内容,美术教室展示的就是与之相关的知识和大量的学生作品,充满诗情画意的美丽环境,这既拓宽了学生的美术文化视野,又让学生处于“耳濡目染,不学而能”的艺术氛围中。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环境,能激发学生内心的主动求知,主动求发展的欲望。此种手法在任何美术课业中或多或少进行应用,非常能体现美术教学的直观性和学科特色。
关注尊重每一个学生,为他们创设一个展示的舞台,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发挥自身的创造潜能,积极实践,在体验中感受美、创造美。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美术课堂教学对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起到很大的作用。美术教师所做的就是要把握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悉心研究教学教法,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艺术。以上是我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创设美术教学情境,提高课堂实效性的四个具体方面,与各位共同探讨。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将与各位一起继续探索、研究、实践,不断提高中学美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第三篇:如何提高教学效果
如何提高教学效果
在即将完成新课程培训时,我就如何提高教学成绩,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必须吃透教材,这是传道授业的第一步。只有吃透了教材才能讲得出来,才能讲的学生心服口服,才能使学生真正的理解知识、记住知识,才能赢得学生的敬重,才能达到亲其师信其道。要想吃透教材就得先通读教材,在通读教材的过程中注意前后知识的衔接,注意到不同版本的联系。然后是深入教材,拓宽思路,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他们在想什么,他们应该想什么,怎样解决他们在想的与应该想的之间的矛盾。这样才能使知识更具有条理性、深刻性、完整性,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其次上好每一节课,争取使每节课都像优秀课的标准看齐,这就必须在授课时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班学生的特点、班风的特点因地制宜选择教学方法,即使同一教学内容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尽管这样自己会累一些,但收到的效果很好。尤其是在做练习的课上,在练习过程中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如:做选择题,常用排除法,排除时要坚持三个原则,即排除与现实不相符的、排除与课本知识不相符的、排除与题干无关的。再如:回答主观题要坚持四步走,即第一步,阅读材料和设问确定考查的范围;第二步确定设问中的限定;第三步列提纲,明确都答什么,先答什么,后答什么;第四步书面表达。在练习过程中还要培养学生举一 1 反三的能力、迁移的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逐步消除死读书、读死书的现象,这样就会使学生越学越轻松,越学越爱学。
第三、控制好课堂纪律,维护好课堂秩序,抓住课堂听课效率。因为没有纪律作保障,课讲得再好也不会出效果,纪律涣散会直接影响学习成绩的提高。利用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句话及时将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拉回到课堂中来。
第四、正确认识和对待后进生,要对他们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成绩的好坏不单单靠几个尖子生,更要靠大多数中下等生和后进生,只有使大多数学生各方面都得到进步才能保证课堂纪律有序进行,才能提高整体的教学成绩,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篇:优化教学设计,增强教学效果
摘要: 当今是一个变革、创新的时代,教育承受着诸多挑战,课堂教学一直是教学基础,如何在课堂教学的环节中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成为我们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作者作为一名高中教师,一直在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并力求获得更大的突破。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教学环节 改进方法
1.教学现状
1.1教师与学生主体的错位
1.1.1教师在教学环节处于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
在多年的教学环节中一直在倡导“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但传统教学,一直采取的模式是教师始终占主体地位。教师在整个的教学环节中一直是学习的组织者、控制者,有着对学生成绩的绝对评判权,对学生的学习不能做到真正放手。
1.1.2教师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缺乏引导,主导地位体现不明显。
在教学过程,有些时候会给学生留有一定的自学空间,但在这个空间里,对学生的引导作用明显不足。比如:大部分中学都安排自习时间,自习时间的安排其实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结果,自主学习变成了“放任学习”,有的老师要么给学生提供几个自学的问题,要么就在旁边静观学生自学。
1.2对教材掌握不当
在新的教学理念中,教材仅仅只是一种参考工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对教材进行整合再加工,使其符合学生的学习现状,让学生对其内容易于把握,使得教材更富有操作性。目前很多教师对教材的内容不进行思考,一味照搬和移植,以至于内容脱离了学生的认知,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
1.3备课环节不充分
1.3.1对教学目标认识不清。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方向和指标,在教学过程中,呈现和明确的教学目标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但不少的教师在备课环节,对教学目标的重视度不够,以致在教学的讲解中产生问题。
1.3.2教学起点的设定不当。
所谓的教学起点就是每节课从哪里讲起,是在什么基础上产生的。教学起点的设定一定要以学生现有的基础作为入手点,但一部分教师在备课环节对教学起点认识不清,忽略了学生的已有知识和个体差异,一味地按照自我的理解对教学起点进行设定。
1.4关注与调控的能力缺失
1.4.1学困生得不到良好的关注。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认识到,课堂是全体学生的课堂。课堂中存在一部分学困生在所难免,学困生的出现就好像乐章中不和谐的音符,但这些不和谐的音符一定不能被忽略。
1.4.2教学缺乏有效的调控。
教师在教学环节往往对调控的重视程度不够,产生一定的教学秩序混乱,这样的情形的产生,自然就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措施
面对上述所产生的教学现状,试图找到一些好的途径和方法解决这些问题。笔者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一直秉承新的教学理念,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在教学的过程中尝试采用程序教学模式。例如:
2.1在化学键的教学中首先按知识点编印自学提纲“举例说明何谓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本质有什么区别·“”如何区分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质区别是什么·”教师用较短的时间进行提问检测学生的自学情况,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鼓励学生进行讨论。
2.3以图表的方式帮助学生分析推理、层层递进,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转换角度思考问题。
3.教学建议
3.1明确课堂的主体范围
课堂作为实现教学目的的特定场所,是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组织起来的,通过一定的人际交往与互动,借助相应的教育教学设施、环境和活动,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和经验,推动智力、体力、道德、美感等发展,逐步实现社会化。教师和学生是共同组成课堂的“双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成为教学的引导者,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时对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自主思考、动手操作,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遇到疑难尽量组织小组讨论,让他们归纳总结。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对事物的理解力,在这种模式下的学习可以脱离大量的“题海战术”。
在进行小组分配的过程中,要注重不同学生在课堂中的互动是不同的,尽量给优等生和困学生相互接触和交流的机会,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暗示,让他们沿着教学目标探讨下去,而不至于脱离讨论主题。
3.2对教材进行二度编排
照搬照抄地教材利用,无法让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教学的过程中把教材当做实现教学目的的工具,尽量选择适合教学目的的教材,将其充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只有教师把内容吸收融化掉,才能掌握住重难点进行分析讲解,更有利于在教学的环节中进行知识的传授。根据学生的总体状况进行教材的二次整合,编排出能反应现状的教学讲义。
3.3强化对备课的认识
“备课花工夫,上课显神通”。备课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措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和关键。在备课设计中要强化目标意识,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用先进的科学性的教育观指导教学实践,使目标教学意识确确实实转化为教学行为,避免在教材整合中盲目整合,造成目标模糊。
在教学课堂设计中,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关怀,充分从学生的现状出发,在课堂设计中努力寻找教学突破口,发现一个亮点,调动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
3.4关注学困生的行为细节
在新的教学理念中,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要强调对学生学习能力和水平的培养,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调控。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组成的课堂,无法避免学困生的出现,在教学的环节中要加强对学困生的关注和指导。单纯对学困生的课堂提问并不是对他们的关注,而要真正了解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并对相关问题有效解决,让他们参与到教学的讨论中。
总之,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寻求适合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设计,增强教学效果。
第五篇: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点尝试论文
现代教育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思想道德及意志、品德的综合教育和全面培养的过程。从科学教学的角度来讲,“优化教学过程就是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着名教育家巴班斯认为,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和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最好的教学方法和形式,从而在规定的时间内,使学生在教育、教学和发展三方面获得最大可能的效果,这就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笔者结合初中作文教学的内容,从知识的引入,启发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作文教学过程的再优化,科学处理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题目、写法四个基本要素的相互联系和互动关系,探究作文教学的规律,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过程优化结构;才能真正的提高作文课堂教学效果,展现学生个性,实现作文教学效果的优化。笔者就这个问题反复思考,进行一些肤浅的尝试,仅供同仁教学参考。
一、优化教学过程要有优化的教学设计
当前优化教学过程的标准是:教学效果佳,时间消耗少,精力耗费少,过重精神负担少,经费花费少。那么,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从不知到知,从不完全知到比较完全知,并把前人认识转化为自己认知过程。因而,优化教学设计则是优化教学过程的前提。
优化教学设计就是要有整体优化的意识,它包括教材选择,教法安排,教师水平,学生自身素质,以及学生原有的写作水平,学生中写作水平的差异等。因此,优化教学过程,应从教学设计入手,而不是只注重几次作文题目指导的教学。一堂作文指导课质量的高低,不但要看学生在写作方法上掌握情况如何,写作态度及写作兴趣怎样,还应看学生在思想品质、文化底蕴,以及写作技巧知识方面有没有得到提高。
传统的作文教学就其方法而言,采取教师先指导,学生后起草、修改、誊抄,然后由教师批阅——评讲。结果是学生只管听评讲了事。教师不愿去亲自按评讲的优劣,再让学生进行提高性的重写过程。实际上,这一过程是一个再提高的个性展示过程。为此,我做了整体设计,即期中考试前指导,如何能使自己的作文写得夺目亮丽——考后再评讲——再指导,为学生总结经验教训并合作探究考场作文再提高的写作方案。之后,再对教学设计不断的改进和优化,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也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
二、优化教学过程就是要提高教学效果
作文教学的优化,是对作文教学过程中的各个因素、环节进行优化选择和组合,从而使教学过程达到最佳效果。笔者认为在作文教学中要优化教学过程就是要:
1.作文前的指导。
在期中考试前,我作了“如何能提高作文成绩”的写作指导。其中,写作技巧中有一项是“采用小标题写法”可提高作文分数。它的主要特点是条理分明,结构醒目,能给读者一目了然的感觉。小标题如果命得得体,可引人入胜,不妨可在考试作文中一试。
如此简明的导语把学生引入一方绮丽的天地,让他们品尝到知识之花的芬芳,采撷知识圣果的魔力。然后师生互动,请学生质疑问难,师生共同参与,合作探究其写法的奥妙。因此,给学生带来了尝试这种写法的盎然兴趣。
2.重新去热爱,探究写法奥秘。
(1)激发学生反思自己的考场作文,精心引导学生“再去爱一次”。
期中考试批阅试卷后,发现我班果然有采用“小标题”写法的文章。我做了认真的教学反思。在反思过程中发现,居然有百分之三四十的学生敢大胆尝试,真的令我喜亦令我忧。令我欣喜的是,有的学生作文成绩接近90分;令我忧的是,有一部分学生“小标题”命得不尽如人意。采用小标题的写法这把火是老师点燃的,可如何让它烧得轰轰烈烈,而又温暖持久,并成为写作历程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呢?这对我是一次憾动,对学生是一次大胆创新的尝试。
为让学生在这方面真正的成熟,我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对已写出的文章重新去热爱。为让学生喜欢而又娴熟地掌握“小标题”的写法,我又作了优化过程的设想与实践。决定用一节课的时间把期中考试的作文题探讨如何重写,然后再去实践。
众所周知,“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做一名教师,就是要能让凝固的岁月动起来,让感动常驻心田,并努力向这个世界贡献一份让人感动的思想和情怀,爱心与诗意。
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
为创设作文再指导的教学情境,我精心设计一段导言,就如磁石吸铁,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带入思维的知识之门,从而为新课内容顺利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渲染了课堂的气氛,激起学生思维探究的学习兴趣,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活力。
考后再次指导作文的教学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是否知道苏小妹在结婚洞房花烛之夜的故事,其中两人作诗答对的对联是:“双手推开窗外月,一石击破水中天”。还有当今流行的一首歌曲题目是《让我再爱你一次》,我想借它山之石来攻世间美玉。也就是说,利用同学们在考场上写出的作文,来探究“小标题”写法的奥秘;对同一作文题再修改、再提升、再做一次。同学们:你愿意对考场上写的作文“再爱一次”吗?问题的抛出,犹如一颗石子投进平静的水面,学生探究再提升自己作文水平的涟漪也随之荡漾开来。(2)合作探究,百炼成钢绕指柔。
我国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就是说,教学要教学生去发现疑问,提出问题,从而再引导学生去解决疑问。一切理论都应与实践相结合,才有实际意义。我请学生分别反思自己写的考场作文,有无问题,问题的关键在哪里,有无改进的举措,对于好一点的作文如何提升文章质量等等。先反思后交流。特别是对少数学生的作文不知如何才能提升,在老师的点拨下,集思广益。在合作探究中使学生智力得到开发,写作水平得到提高。既而达到提高作文教学效果之目的。
例如,我班学生刘元同学的作文,小标题分别是“宁静——幸福”、“投入——幸福”、“情感——幸福”、“劳动——幸福”。不难看出,结构完整、醒目,但仔细推敲在所命的小标题并不是很得体。比方说“情感——幸福”就显得牵强附会,况且内容对小标题也只是泛泛而谈。不过这次考试,她起到夺分的良好作用,30分的作文,她得了26分;即100分的作文得了近90分的好成绩。
就这篇作文而言还能再提高作文质量吗?几经同学专题讨论,共同拟定了这样三个小标题:“宁静是种幸福”、“竞争是种幸福”、“劳动是种幸福”。老师让她和同学们一样再重写自己的作文。功夫不负有心人,她重写的作文更让人耳目一新,不仅结构完美,命题醒目、得体,而且语言也更加经典、优美,内容更加充实而贴近生活。读来朗朗上口,更令学生叹为观止。
由此可见,语文教师重视作文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可把作文课堂教学创造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继而达到学生愿写、乐写、会写的效果。俗话说得好,“攻玉可借它山之石”。也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言:“在教学中,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同时,也达到了掌握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
三、优化教学过程还要及时反思
优化课堂反馈要及时,信息交流渠道要广泛,体现出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可以进行多项信息交流的特点。老师应作为评价过程中的主导者和信息的传递中心。把握好时机,及时调控,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控制教学过程,及时带给学生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精神。
为此,本人已作了优化过程,亦提高教学效果的尝试,并及时反思该过程的成功与失败之处,以激励今后的优化教学过程的再创新。细经反复思忖,本人优化教学过程的成功之处是:
其一,用写作的基本理论知识,去指导学生,同时,引导学生反思本次作文的成功之处与失误之点,并进行同题作文的再指导。比如,结构清晰、醒目的“小标题写法”对初中学生来讲是“窗外月”,如何用一节课的时间去启迪学生互动、合作探究,并对原作进行再创新——列出贴近大标题又更具特色的“小标题”。即让学生“重整旗鼓”,创造出一片“艳阳高照的佳境”。因此促成学生既掌握“小标题”这一写法,又使学生写出更优秀的作文。
其二,是两次写作同题作文,提高作文的质量,激发学生主动思索,愿重写、乐重写、会重写。对“小标题”写法这个“窗外月”,用一节课时间的再评讲与再指导,激发学生对原作文再修改的兴趣,这一优化过程,达到了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即达到正可谓“双手推开窗外月,一石击破水中天”的教学效果。
诚然,对于学生作文中的选材与小标题还欠完全吻合与得体的现象也在所对难免。本人将在今后的作文指导中再探讨。
综上所述,优化教学过程,而要遵循古代学者陆九渊“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的理论,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往往活跃于疑路的交叉点。就此生发开去,激起思维的火花。至于一次考试的作文再让学生重写势必画蛇添足。其实则不然,学生会思维飞扬,议论风生。再者应让学生明白,适时允许突破教材的束缚,让学生具有驾驭思维、逻辑、表达、思辨、交际和创新等的能力则是教学最本质的核心。教师重视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则是显而易见的。“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只是笔者的一点尝试。还望同仁在这方面继续再尝试、再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