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年畜牧统计报制度及指标计算
附件10
2012年畜牧统计报制度及指标计算(参照公式)
(一)产量计算标准
猪肉产量80kg/头,牛肉产量150kg/头,羊肉产量(山羊12kg/只,绵羊15kg/只),禽肉产量(蛋鸡1.2 kg/只,肉鸡1.5 kg/只),鸡蛋产量11 kg/只,鸭蛋产量13kg/只,鹅蛋产量13kg/只,牛奶产量3 吨/头,蜜蜂产量20kg/箱。
(二)出栏数计算
生猪全年出栏:上年年底存栏数×200%
牛全年出栏:上年年底存栏数×30%
羊全年出栏:上年年底存栏数×60%
家禽全年出栏:上年年底存栏数×60%
兔全年出栏:上年年底存栏数×300%
注意:能繁母猪存栏与生猪存栏比例要大于10%,并且小于15%!
第二篇:统计指标汇总
统计指标
一、汽车运输量统计
汽车运输量是汽车运输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他是社会总产品的一个组成部份。
(一)、旅客运输量统计指标
1、客运量 是指汽车运输企业在报告期内实际运送的旅客数量。其计单位为:人。
2、旅客周转量 是指汽车运输企业在报告期内实际运送的旅客人数与其相应的旅客运输距离乘积之和,其计单位为:人公里。将一名旅客运送一公里即得1人公里。其计算公式为:
旅客周转量=∑(实际运送的旅客人数×旅行距离)=实际运送的旅客人数×旅客平均运距
3、旅客平均运距
旅客平均运距 是指报告期内平均被运送的距离。其计量单位为:公里
4、旅客平均运距=旅客周转量÷客运量
5、换算旅客周转量 1吨公里=10人公里
(二)、货物运输量统计指标
1、货运量是指在报告期内实际运送的货物重量,其计量单位为吨。
2、货物周转量是指在报告期内实际运送的每批货物重量分别乘其运送里程的综合数。
其计算公式为:
货物周转量=∑(货物的重量×货物的距离)
3、货物平均运距(公里)=货物周转量(吨公里)÷货运量(吨)
四、原始记录
原始记录是通过一定的表格形式,对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所做的原始数字(或文字)记截,它是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真实反映,是未经过加工整理的第一手材料。例如客运行车路单,它是重要的原始记录,应加强管理,严格真实填写,并作为报表的基础和来源。五、营运汽车运用情况统计
运输生产各个环节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因而汽车运用情况所设置的统计指标也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一)、汽车运输能力及运用程度的统计和计算,称为汽车运用情况统计。汽车运用情况统计的目的,就是要经常地反映汽车实际运用状况,反映与分析运输生产各环节的工作质量及其对汽车运输生产效率的影响,为管理工作提供必耍的信息:借以检查监督汽车运输企业的营运状况,并为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提供基本资料。
(二)、汽车运用情况的统计指标
1、总车日
指报告期内每天在用营运车辆的累计数。计算单位;车日。计算方法;一辆营运车辆,不管其技术状况是否完好,每保有一天即计为一个车日。在报告期内,营运车辆无增减变化时,总车日为营运车数乘上报告期日历日数。营运车发生增减变化时,新增车辆,以入籍并取得有关证件之日起开始计算:报废车辆,自批准之日起不再计算。
计算公式;
总车日=∑(每辆在用车辆×报告期日历天教)
2、完好车日
指报告期内总车日中,营运车辆技术状况完好,不需要进行修理或维护即可参加运输的车日。包括实际出车工作及由于各种非技术原因而停驶的车日。计算单位:车日
计算公式;
完好车日=总车日-非完好车日
3、非完好车日
指报告期内总车日中,因技术状况不好不能出车的车辆所占的车日。包括正在进行或等待进行维护、修理及待报废车辆所占的车日。计算单位;车日。
4、工作车日
指报告期内完好车日中,实际出车工作的车日。计算单位;车日。
计算方法;
一辆营运汽车,只要当天出过车,不管其出车时间长短,出车班次多少和完成运输量多少,也不管是否发生过保养、修理、停驶或中途抛锚等情况,均计算为一个工作车日。
1、停驶车日
指报告期内完好车日中未出车工作的车日。计算单位;车日。
2、总车吨(客)位日
指报告期内每天实际在用营运客货车标记吨(客)位的累计数。计算单位:车吨(客)位日
计算公式;
总车吨(客)位日=∑(每辆车的总车日×标记吨(客)位
3、平均车数
在报告期中企业的实际营运车辆可能增加或减少,故用报告期末车辆数不能真实反映报告期内车辆的实际数量。要反映企业在报告期中平均每一天实际保有的在用营运车数,就需要计算平均车数。计算公式为:
平均车数(辆)=报告期总车日÷报告期日历日数
4、平均总吨(客)位
指报告期内平均每天所拥有的车辆的总吨(客)位 计算单位:吨(客)位 计算公式;
平均总吨(客)位=总车吨(客)位÷报告期日历日数
10、总行程
指报告期内车辆在实际工作中所行驶的总里程数,不包括为进行保养、修理而进出修理厂试车的里程。计算单位;车公里
总行程=重车行程+空车行程
总行程=平均车日行程×工作车日
11、总行程载客量
指报告期内在用载客车辆的总行程载运能力。计算单位:客位公里。
计算公式为:
总行程载客量(客位公里)=∑(单车总行程×标记客位)
12、完好率
指报告期内完好车日在总车日中所占的比重。计算单位:%。
计算公式:
完好率(%)=(完好车日÷总车日)×100%。
13、工作率
是指报告期内工作车日在总车日中所占的比重。计算单位:%。
计算公式:
工作率(%)=(工作车日÷总车日)×100%。
14、平均车日行程
.是指报告期内平均每一个工作车日车辆所行驶的里程,是车辆速度性能利用与出车时间利用的综合性指标。
计算公式:
平均车日行程(公里)=总行程÷工作车日 总行程=平均车日行程(公里)×工作车日
15、实载率
是指报告期内车辆自载换算周转量占其总行程载货(客)量的比重,用以反映总行程载货(客)量利用程度。计算单位:%。
计算公式:
实载率(%)=(自载换算周转量÷总行程载货(客)量)×100%
16、车吨(客)位产量
是指报告期平均每个吨(客)位所完成的换算周转量。计算公式:
车吨(客)位产量(吨、人公里)=自载换算周转量÷汽车平均总吨(客)位
车吨(客)位产量(吨、人公里)=报告期日历日数×工作率×平均车日行程×实载率
17、营运车燃料消耗统计指标及计算(1)、燃料实际消耗量:是指报告期内营运车辆进行运输生产实际耗用的燃料数量。不包括保养、修理作业和试车时所消耗的燃料数量。其计算单位为升。它是行车燃料消耗统计中最基本的总量指标,是计算平均消耗和进行统计分析的基本指标,也是计算运输成本的依据之一。
(2)、单位燃料消耗量:是指营运车辆运行一定里程或一定的周转量平均实际燃料消耗量。
按运行里程计算
百车公里燃料消耗(升)=燃料实际消耗量÷(总行程÷100)
燃料实际消耗量=百车公里燃料消耗(升)×(总行程÷100)
按周转量计算
千人公里燃料消耗(升)=燃料实际消耗量÷(换算旅客周转量÷1000)
燃料实际消耗量=千人公里燃料消耗(升)×(换算旅客周转量÷1000)
千人公里燃料消耗(升)与实载率成反比。
燃料节约或超耗量(升)=燃料实际消耗量-燃料应耗量(定额)
负数为节约数量(-),正数为超耗数量(+)
保本实载率,是指报告期运输车辆所产生或测算的总成本,与之相适应(或与总成本相等的)实载率。
第三篇: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指以货币表现的农、林、牧、渔业全部产品和对农林牧渔业生产活动进行的各种支持性服务活动的价值总量,它反映一定时期内农林牧渔业生产总规模和总成果。1957年以前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包括了厩肥和农民自给性手工业(如农民自制衣服、鞋、袜,自己从事粮食初步加工等)。1958年及以后,林业中增加了村及村以下竹木采伐产值;牧业中取消了厩肥产值;副业中取消了农民自给性手工业产值,增加了村及村以下办的工业产值; 渔业中增加了海洋捕捞水产品产值。1980年及以后,在副业中增加了农民家庭兼营工业商品部分的产值。从1984年起村及村以下工业产值划归工业。从1993年起取消副业,将野生动物的捕猎划入牧业,野生植物采集和农民家庭兼营商品性工业划归农业。从2003年起,执行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包括了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林业中增加了森林采运业产值。农业中取消了家庭兼营商品性工业产值,将野生林产品的采集划归林业。第一次农业普查以后,由于畜牧业产品年报数据与普查数据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根据农业普查结果,对畜牧业年报数据和畜牧业产值进行了修正。2010年执行《统计用产品分类目录》,对2009年的农业、林业产值做了相应调整。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计算方法通常是按农、林、牧、渔业产品及其副产品的产量分别乘以各自单位产品价格求得;少数生产周期较长,当年没有产品或产品产量不易统计的,则采用间接方法匡算其产值;然后将四业产品产值及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相加即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粮食产量指全社会的产量。包括国有经济经营的、集体统一经营的和农民家庭经营的粮食产量,还包括工矿企业办的农场和其他生产单位的产量。粮食除包括稻谷、小麦、玉米、高粱、谷子及其他杂粮外,还包括薯类和豆类。其产量计算方法,豆类按去豆荚后的干豆计算;薯类(包括甘薯和马铃薯,不包括芋头和木薯)1963年以前按每4公斤鲜薯折1公斤粮食计算,从1964年开始改为按5公斤鲜薯折1公斤粮食计算。城市郊区作为蔬菜的薯类(如马铃薯等)按鲜品计算,并且不作粮食统计。其他粮食一律按脱粒后的原粮计算。1989年以前
全国粮食产量数据主要靠全面报表取得,1989年开始使用抽样调查数据。
棉花产量指全社会的产量。包括春播棉和夏播棉。产量按皮棉计算。不包括木棉。油料产量指全部油料作物的生产量。包括花生、油菜籽、芝麻、向日葵籽、胡麻籽(亚麻籽)和其他油料。不包括大豆、木本油料和野生油料。花生以带壳干花生计算。
水产品产量指人工养殖的水产品和天然生长的水产品的捕捞量。包括海水的鱼类、虾蟹类、贝类和藻类以及内陆水域的鱼类、虾蟹类和贝类,不包括淡水生植物。水产品产量是通过各级水产和统计部门逐级上报取得数据。1995年及以前,贝类中牡蛎按鲜肉计算;蚶、蛤、蛙按5斤鲜品折1斤计算。1996年以后则统一按鲜品计算。
猪、牛、羊肉产量指当年出栏并已屠宰、除去头蹄下水后带骨肉(即胴体重)的重量。包括全社会范围内的产量。1996年以前为全面统计并逐级上报数据。1996年第一次农业普查以后,根据普查结果,对畜牧业主要年报数据进行了修正。1999年以后,国家统计局在部分地区开展了猪、牛、羊、禽等主要畜禽品种的抽样调查,并用抽样数据作为国家定案数据使用。未开展抽样调查的地区和品种,仍使用各级统计部门逐级上报数据。2007年,根据第二次农业普查结果,对2000—2006年畜牧业主要年报数据进行了修正。2008年,建立了主要畜禽监测调查制度,猪、牛、羊、禽等主要畜禽数据均以抽样调查数为法定数据。
期初(末)畜禽存栏头(只)数指报告期初(末)农村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和国营农场、农民个人、机关、团体、学校、工矿企业、部队等单位以及城镇居民饲养的大牲畜、猪、羊、家禽等畜禽的存栏数。数据上报方式及数据调整情况同猪、牛、羊肉产量。
农作物播种面积指实际播种或移植农作物的面积。凡是实际种植有农作物的面积,不论种植在耕地上还是种植在非耕地上,均包括在农作物播种面积中。在播种季节基本结束后,因遭灾而重新改种和补种的农作物面积,也包括在内。目前,农作物播种面积主要包括粮食、油料、棉花、麻类、糖料、烟叶、药材、蔬菜、瓜类和其他农作物等十大类。
有效灌溉面积指具有一定的水源,地块比较平整,灌溉工程或设备已经配套,在一般年景下能够进行正常灌溉的耕地面积。在一般情况下,有效灌溉面积应等于灌溉工程或设备已经配备,能够进行正常灌溉的水田和水浇地面积之和。它是反映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指标。
农用化肥施用量指本年内实际用于农业生产的化肥数量,包括氮肥、磷肥、钾肥和复合肥。化肥施用量要求按折纯量计算数量。折纯量是指把氮肥、磷肥、钾肥分别按含氮、含五氧化二磷、含氧化钾的百分之百成份进行折算后的数量。复合肥按其所含主要成分折算。公式为:
折纯量=实物量×某种化肥有效成份含量的百分比
农业机械总动力指全部农业机械动力的额定功率之和。农业机械是指用于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初加工、农用运输和农田基本建设等活动的机械及设备。农机总动力按使用能源不同分为以下四部分:
柴油发动机动力:指全部柴油发动机额定功率之和;
汽油发动机动力:指全部汽油发动机额定功率之和;
电动机动力:指全部电动机(含潜水电泵的电动机)额定功率之和;
其他机械动力:指采用柴油、汽油、电力之外的其他能源,如水力、风力、煤炭、太阳能等动力机械功率之和。
这个指标的统计数据主要来源于农机部门。
第四篇:人工成本主要指标和计算分析(定稿)
人工成本主要指标和计算分析
一、人均人工成本
1. 人均人工成本
人均人工成本表示用人单位雇用一名职工所要支出的平均人工费用水平。这一指标可以用于一个企业,也可以用于一个行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工成本水平。即行业平均人工成本或社会平均人工成本。国际劳工组织统计发表的各国人工成本指标,就是按行业分类的平均人工成本额。
计算公式为:
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人均人工成本=同期同口径职工人数
通过这一公式,可以分析企业间人工成本的结构差异,对各自竞争潜力和用工效率产生的影响,为调整人工成本使用方向和提高使用效益提供参照。
2. 人工成本指数
(人均)人工成本指数,可以反映企业人工成本在不同投向上的变化、权衡其利弊得失、进而按照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竞争需要,规划今后人工成本的重点投向。
计算公式为:
(人均)人工成本指数=本期(人均)人工成本额-上期(人均)人工成本额 ×100%/上期(人均)人工成本额
二、人工成本比重
企业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是企业、行业、国家间商业竞争的重要指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的竞争主要是质量和价格的竞争,其中价格的竞争主要是成本费用的竞争,而成本费用的竞争又主要是人工成本的竞争。所以,一些有经营意识的企业家都把人工成本占总成本费用的比重作为决定企业盈亏的主要指标来抓。行业和地区也是如此。
计算公式为:
(总成本中)人工成本比重=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同期成本费用总额×100%
三、劳动分配率
劳动分配率是企业人工成本占企业增加值的比重,增值是由折旧、税收净额、企业利润、劳动者收入等四部分组成。其计算公式为:
劳动分配率=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同期增加值总额×100% 劳动分配率指标一般只能在同行业不同企业之间进行分析比较,或对同一企业的不同时期进行比较。
劳动分配率这一指标的弱点是增加值统计的难度比较大。现在折旧率的主动权由企业自己掌握,所以它只能作为辅助分析指标使用。
四、人事费用率
人事费用率是企业人工成本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其计算公式为:
人事费用率=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同期销售(经营)收入总额 ×100% 人事费用率是反映人工成本效益的相对指标,它的倒数表明每投入一个单位的人工成本能够实现多少销售收入。但是,销售收入中包含物化劳动的转移价值,受企业有机构成,产品的结构影响很大,用于横向比较不如劳动分配率能说明问题。
劳动分配率和人事费用率存在共同的缺陷,一是两者都是价值指标,受价格涨落干扰较大,影响纵向比较的直观性(除非使用不变价格)。二是都是相对指标,不能反映企业工资和福利的分配水平,不能在劳动力市场上显示其竞争力。因此,企业应加强人工成本的管理和控制,重视人工成本的核算,将各个指标加以组合,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核算,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全面掌握人工成本的过去和现状,比较其投入和产出,规划好本企业的人工成本战略。
五、人工成本利润率
人工成本管理是为了强化宏观工资分配调控,也是为了刺激企业生产和发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让职工工资与企业经济效益同步增长。所以,需要一个人工成本与经济效益结合的相对指标,这就是人工成本的利润率。其计算公式为:
人工成本利润率= 一定时期内企业利润总额/同期企业人工成本总额×100% 对企业或企业主管部门来讲,人工成本利润率的变动趋势,基本可以说明企业经营状况环境的变动趋势。如果人工成本利润率下降就应分析其原因,如果由于产品卖不出去,就应赶快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如果是因为原材料涨价或人工成本过快增长,就应采取措施,努力降低物耗成本或人工成本。
六、人工成本系数 在社会平均人工成本费用的考核比较工作中,由于各地区、各行业的情况差别很大,仅用一两个指标是很难说明相互的人工成本利润关系及差距,所以可以借鉴市场经济国家通行的复合财务系数计算方法,采用人工成本系数作为不同企业、行业和地区的社会人工成本比较的参考标准。其计算公式为:
人工成本系数=(人工成本指数×相应权数)+(人工成本比重×相应权数)+(人事费用率×相应权数)+(劳动分配率×相应权数)
公式中:
(1)合成人工成本系数的主要构成是上述指标中的四个主要相对数指标。(2)“相应权数”在综合测算基础上给定,权数之和等于1。
在同一地区或行业内,如果某一个企业的人工成本系数排位发生较大的变动,则说明该企业的整个经营管量状况一定发生了大变化;如果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或居高不下,则说明该企业经营状况一定出现了不可逆转的恶化。
七、总人工成本工资含量
总人工成本工资含量指标是人工成本结构指标,它说明工资成本占人工成本的比例。其计算公式为:
总人工成本工资含量=工资总额 ×100%/人工成本总额
总人工成本工资含量指标只能说明工资在人工成本中的结构比例关系的变化,企业应根据指标的变动,分析其中具体的结构性变动原因,并采取措施加以调整。
第五篇:评估名词和指标计算
评估名词和指标计算
来源:评建办搜集整理
录入日期:2006-2-12
(本文由评建办搜集整理,主要根据评估指标体系、高职高专评估委员会秘书处“评估问题答疑”、教育部教学评估中心在线答疑、陈德祺教授等专家评估讲座。有不当之处请指正。)
1、学校类别
原则上按校名,特殊情况下可按学生比例,由专家决定(陈德骐教授解释)。另一种说法是:如果不能判定学校类别的,应以当年建校批文为准来判定是综合类、工科类、还是财经类学校。
2、学院规模
学院规模一般分为自然规模和折算规模,自然规模是指各类别及层次的全日制在校生的自然人数相加所得的学生总人数。折算规模是按各类学生当量数计算的规模。
各类学生的当量数折算办法为:普通专科生为1,成人脱产班为1,函授生为0.2,夜大生0.5,一年以上非学历教育(含进修生、自学考试助学班学生)为1,中专生为1。计算生师比、生均教学经费、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时,用不含夜大,函大的自然规模计算。
3、学院规划
学院规划一般有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专业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发展规划和校园发展规划。
4、教育观念
是人们对教育中的一些事物的观点,如教育价值观、发展观、人才观、质量观等。
5、学院的定位
是指在一定时期学院的发展目标、类型、层次、办学形式、服务面向等方面的定位。学院要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的条件,找准学院的位置。
6、教育思想
是对办什么样的教育和怎样办教育的总的看法,是对教育宏观的、理性的认识。
7、教学中心地位
教学中心地位应该体现在:
①学校党政领导是否重视教学工作,深入教学第一线,经常研究、解决教学工作中的问题;
②教学经费比重处于什么地位,有没有稳定来源;
③非教学部门为教学部门服务的程度;
④学校有哪些体现教学中心地位的政策,执行如何;
⑤学校党政一把手是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落实得如何。
8、产学结合教育的界定
①干部、教师对产学研结合的认识和参与程度;
②产学合作的有关组织和协议对合作内容的描述;
③教师参与企业科技攻关、培训等服务状况与成果;
④企业干部、技术人员参与学校专业设置、培养方案研究、教学过程、学生就业等状况;
⑤对学生的培养不仅要有合作协议,而且还要有整套实际的教学及实训工作过程记载及对学生的评价。
9、生师比
生师比按不含评估学期的前一个学年计算。(绿皮书P277之23)
学生数按各类全日制学生的自然人数计算。
教师数=专任教师+校内“双肩挑”教学行政人员+兼职教师+返聘教师。
这里的“兼职教师”包括主要观测点2.1.3特指的兼职教师、外校或社会兼课教师(临聘)。“双肩挑”教学行政人员指任课的校、处领导及非教师编制的教学行政人员。系、部正副主任属专任教师,按专任教师管理的并签有劳动合同的外聘教师和返聘教师计入专任教师。
计算生师比时,兼任教师(包括:兼职教师、“双肩挑”、返聘教师)的折算人数:
兼任教师数=兼任教师总学时数÷240
(绿皮书P277之22)
(学时数按学年计算,一学期120学时折算1人;一学年240学时折算1人。实践教学1周=15学时。双肩挑人员也要折算,见绿皮书P249)
本校与外校联办学生在外校(联办校)学习,但招生指标,学籍,毕业证的颁发在本校的学生不计入学生总数,联办学校的师资,校舍,场地等办学资源也不计入相关项目。(绿皮书P276之12)
非专任教师按是否任教并规范管理、相对稳定计算,不是按学校外聘教师信息库计算。(绿皮书P277之27)
10、兼职教师
主要观测点2.1.3的兼职教师不是指学校内兼课的“双肩挑”教学行政人员、返聘教师以及外校的兼课教师,而是特指“学校正式聘任的,已独立承担某一门专业课教学或实践教学任务的校外企业及社会中实践经验丰富的名师专家、高级技术人员或技师及能工巧匠。”
11、青年教师
指40周岁以下的教师。年龄计算截止到评估学期的前一学期末。
12、在读研究生
计算青年教师学历结构时,良好、合格标准可包含在读研究生、省教育厅人事处举办的高等学校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学位教师进修班(学制2年)结业或在读,优秀标准则必须是已经取得研究生学历或学位者方可计入。
13、高级职称
一般指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高级政工师。良好、合格标准中,原中等专业学校批准改建高职6年内,原中专的高级讲师也可计入高级职称人数,改制超过6年的高级讲师不再计入。
14、专任教师
是指具有教师资格证、从事理论课程教学和专门从事实践项目指导与实践训练指导的实验或专业技术人员。
评估强调教师在岗而不是在编,因此,计算专任教师时,按专任教师管理的并签有正式劳动合同的外聘教师、兼职教师和退休返聘教师均可计入“专任教师”。
既从事行政工作又从事教学工作的具有高教教师资格证书的双肩挑人员可以作为专任教师,在进行统计和分类时这类双肩挑人员可同时出现在专任教师名册和行政人员名册中。(与第9点解释有矛盾)
“专任教师结构”中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包含“实践指导教师”。“实践指导教师”按专任教师管理的可计入专任教师,否则不计。(绿皮书P277之17)
专任教师的周学时≤12按不含评估当学期的上一学年计算。(绿皮书P277之20、28)
相近专业的教师可以交叉使用,如某老师既是甲专业的教师,也可以是乙专业的教师,但分析专业教师状况时不能交叉统计。(邢永昌2006-3-3在教育部高教教学评估网的答疑)
15、教学和科研成果
专任教师或兼职教师的教学成果必须是在本校教学过程中完成的,科研成果必须是与所任课程有关的,专兼职教师有这样的成果都可以计算。(绿皮书P277之30)
16、双师素质教师
指具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
⑴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其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
⑵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
⑶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
⑷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
按专任教师管理的“双师素质”教师应当有教师资格证书并符合上述所列条件。列为专任教师的企业专家不要求有教师资格证书。
“双师素质”由校领导组织校内专家作定性分析,专家组进校后也要作定性分析。
17、实验实习指导教师
实验实习指导教师任职条件应根据指导项目的技术含量区别对待。纯技术操作的指导教师一般应具有技师职称,至少是高级工技术等级的能工巧匠。其他实践指导教师则应具备所指导专业技术的中级以上职称。
“评估问题答疑”中的解释是:由学校规定,学校对实训指导教师应该有明确、具体的要求。专家组进校后要作定性分析。
18、专业带头人
专业带头人必须是专任教师。(绿皮书P277之30)
19、教学行政用房
包括教学及辅助用房和行政办公用房,不包括学生宿舍。教学行政用房、校舍的面积按建筑面积而不是实际面积计算。有时一个大楼内既有图书馆,又有计算机房,甚至行政办公室,这种综合性建筑可按各自占有的建筑面积计算。
20、建筑面积计算
学校租赁的其他单位的房舍,有长期合同且属自己独立使用的可以计算。(绿皮书P277之36)
21、教学仪器设备
教学仪器设备是指单价高于800元的仪器设备(合格可含订有一年以上合同期的租赁的仪器设备),计算生均仪器设备值时,用不含夜大函大的自然规模计算。
生均仪器设备值,工科、农林院校,合格标准为≥4000元/生,优秀标准为≥5000元/生
22、教学设备利用率
教学设备利用率不作定量指标,作为定性指标考察,由专家组根据实际情况分析确定,因为计算很复杂。但是若发现利用率太低或设备没有使用痕迹的专项,必要时就需计算。
23、图书馆藏册数
图书馆藏册数=纸质图书+折算后电子图书
总册数:理工农医类,合格为15万册,优秀为25万册。
生均册数:工科、农、林院校,合格为60册/生,综合院校,合格为80册/生。生均册数是指纸质图书,不含电子图书和电子光盘等折算。(有一种说法是生均册数包括电子图书,总册数不包括电子图书)
图书馆藏首先是生均册数要达到高职(专科)基本办学条件指标的“合格”标准,其次是总册数要符合要求。
图书馆生均面积,馆藏书册数,开放时间达到有关规定„„中的“有关规定”在蓝皮书的文件及图工委均有规定,可参见教高〔2002〕3号文件《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及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组织拟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指标》(征求意见稿)。(绿皮书P277之32)
24、藏书量
藏书量以印本图书的“册”为当量,这些图书必须是被分类、编目并入藏为读者可以利用的。
其它载体类型文献的折算办法为:
期刊、报纸每一合订本算为1册;
缩微胶卷1卷为1册;
缩微平片10片为1册;
幻灯片每50片为1册;
视听资料(含录音带、录像带、电影片、影碟等)每盘为1册;
光盘未注明册数的每片按1册计;
软盘每个软件包为1册;
电子图书按所订购的种(册)相应为1册;
电子期刊以每种的一个为1册;
未注明册数的数据库按1GB为200册计。
25、按专业要求藏书
藏书的分类方法,应由学校图书馆按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组织拟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指标》(征求意见稿)要求分类。
26、教学经费
教学经费指近三年事业费决算表中列支的:
教学仪器设备购置费
图书资料购置费
教学业务费(含实验费、实习费、资料讲义费等)
教学差旅费
体育维持费
教学设备仪器维修费
教学改革经费
课时补贴费
教学成果奖励(绿皮书P257)
教学交流活动经费(绿皮书P257)
校本教材编写(绿皮书P257)
等等
生均值按各全日制在校生的自然人数分别计算。(绿皮书P257)
27、教学目标
也称为教学任务,是指教学过程中所追求的结果。
28、教学文件
教学文件至少包括专业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实验实训实习大纲及指导书、教学日历等。“基本齐全”指文件的齐全率不低于95%。
29、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
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主要是指:教学计划与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日历等执行情况是否吻合;教学计划变动是否频繁;必须调整时是否有规范的申报和审批手续。
30、英语等级考试要求
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B级均算。
31、累计通过率
是指(考试通过学生数/应届全部学生数)的比率。
32、专业剖析
由专家组抽取一个强项专业和弱项专业剖析,或称为主体专业和新建专业。但已经由上级立项或鉴定的改革试点、精品或示范性专业不再检查。一般不剖析尚无毕业生的专业(但也不一定)。对较弱或较新的专业主要查基本条件(专业论证、教学计划、设备、师资等方面)。
专家解释:专业剖析是按照评估指标体系的标准来进行的。专业剖析不搞另一套打分,而是从纵向上来采集信息,与面上采集的信息结合起来作综合判断。2006年版广东省评估指南绿皮书提供了专业剖析要点和专业剖析指标体系,有些学院按这个体系准备专业剖析。
33、新办专业
是指毕业生超过一届不足三届的专业。
34、主体专业
是指代表学院水平的专业。
35、试点专业、教学成果的时限
没有时间上的限制,不必是在三年以内的。
36、人才培养模式
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含培养规格)而采取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与运行方式,它们在实现中形成一定的风格或特征,具有明确的系统性与规范性。人才培养模式也可以解释为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即是培养什么人)和基本培养方式(怎么培养),它(培养什么人和这样培养)集中体现了高等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决定着所培养人才的根本特征。从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特征上分析,它规定了教学内容选择、整合的方向,同时也制约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用。从外延上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培养模式的组成部分或者说要素。如果说培养目标是导向性要素。那么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就是实质性要素,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凭借性要素。
37、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象、图形、动画等信息的技术。
“百名学生配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座位数7个”是指两者加起来共7个。
38、学生期末考试卷
包括所有考试课程期末试卷和主干课程的考查试卷。邢永昌教授答疑:有些学校有一些课程(包括选修课)是采取考查方式考核学生学习成绩,没有统一的试卷,有的采取的是小论文、学习小结等,学校也规定了各专业统一考试课程不得超过一定比例,以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这种情况下应实事求是对待,向专家组说清楚。
39、专业(专业基础)、基础、公共课的划分
许多学校的教改实践已打破三段式的课程体系,但高职高专教育改革各校情况不一样,目前还未形成统一的课程体系,例如专业课有的称为“技术课”、有的称为“专业技术课”、有的称为“职业课”,很难统一,因此,沿用“老三段”的称法,统一暂用“专业课”提法。各校自行归类,其内涵各专业应是明确的。
40、实践性教学
是指使学生加深对专业理论的理解、获得包括职业技能、技巧和职业道德的职业从业能力,并且有自我发展能力,从而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培养目标的一种实践活动。主要的实践教学形式有:参观、调查、练习、实验、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
41、实验、实训课程开出率
是指每门课实际开出的实验、实训课的课时数与每门课按教学计划规定应开出的实验、实训课时数之比。
42、管理队伍
管理队伍包括校领导,教务处、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等管理人员,系(院、部)主任、教研室主任和专职学生工作人员等。
43、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包括目标确定、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建立、教学信息的收集(统计与测量)以及评估、反馈和调控等环节。
44、录取新生报到率计算
看两项指标:
1、报到人数÷招生计划数;
2、报到人数÷发出的录取通知书数。
还要根据省内对报到率的统一解释,观察学校在省内所处位置。
45、毕业生就业率
包括签约率、上岗待签约率、自主创业率和升学、出国率。
46、近二、三年
评估时间所在学期不计入。
47、大多数
评估方案中提到的“大多数”,可按2/3左右来掌握。
48、对学校综合评价在省内处于较高水平
从学校获得的各种奖励、受到的各种表彰及省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统计等方面来判断其在省内处于什么水平。(绿皮书P276之11)
49、特色
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特色应当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大,效果显著。特色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应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得到公认。特色可能体现在不同层面:
(1)体现在总体上的治学方略、办学观念、办学思路;
(2)体现在教育上的特色——教育模式、特色专业、人才特色等;
(3)体现在教学上的特色——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环节等;
(4)体现在教学管理上的特色——科学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等。
50、创新
主要是指在办学过程中,针对人才培养各方面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根据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规律和趋势所作的前瞻性的研究和实践,并在人才培养的实际中得到应用,产生明显的效果。
51.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
不提供样卷(评估材料汇编蓝皮本供参考)。问卷调查应该在自然状态下随机取样。
52.“学生评教”原始材料的归档位置
多个指标中要求提供学生评教材料,该材料主要归档在质量控制材料中。
53.校内、校外实验、实训基地一览表
分专业列出,标明实训项目和利用率,利用率按专业分学期统计,应统计一个学年的。学校应提供实训指导书。(绿皮书P276之38)
54.全校专业设置一览表
该表中“分年级学生数”是指目前在校的三个年级学生数,而不是专业开设以来各年级学生数。(绿皮书P238之41)
56.文科类专科学校的实验、实训如何考核?
按教学计划规定考核。(绿皮书P238之44)
57.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应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与身体心理素质。业务素质已体现在其他的一、二级指标中,这里指的是其他三种素质,主要体现在:
① “两课”教改及成效;
② 课内外进行思想道德、文化素质教育状况。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课程在文学、历史、哲学、艺术、语文 五个学科的定位状况;
③ 心理咨询工作开展状况;
④ 科技、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状况。(陈德祺教授)
58.职业能力考核
要注意三个问题:
(1)各专业均建立了与本专业培养目标相匹配的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制度。要求学生考取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与高职高专教育的层次相适应,即考取高级技能证书或其他与高等职业教育相匹配的职业资格证书。但是,对有些专业还要有一个争取和等待的过程。因为还要与社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接轨。暂时可以考取中级技能证书,但必须争取尽早匹配。
(2)与社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接轨。
(3)通过率达到标准。
①通过率不是取证率。通过率按人算,不是按证算,1个学生取得几个证书,但只能算1人通过。
②通过率应在毕业班统计。
③通过率要与该省、市、自治区的最高、最低及平均通过率进行对比。
(陈德祺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