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教程

时间:2019-05-13 16:41: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心理学教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心理学教程》。

第一篇:心理学教程

一、多选

1、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他是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观察法的有点:a简便易行b所得材料真实。C所需时间较长d难以确定某种行为现象的真正原因。

3.实验法的优点:a能严格控制自变量和无关变量b能主动引发被研究者心理现象c所得数据比较准确、可靠d可重复实验来检验实验结果。

4、问卷法的优点:a不受时间地点限制,b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广泛材料c能够对结果进行数量处理。

5、个体心理一般包括行为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特征三个方面。

6、注意是心理活动队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7、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和规律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8、根据思维的形态,可以把思维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轴向思维。

9、激情是一种短暂而猛烈的情绪状态。欣喜若狂、悲痛欲绝、暴跳如雷、惊恐万状等都是激情的不同表现。

10、根据情感的社会内容,可以把情感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11、意志行动及其特征:a、意志行动是自觉的、有目的的行动。B、意志行动与客服困难相联系。

12、在与异性朋友的交往上,男生在助人、安全和自我表现上高于女生,而女生的自我中心却高于男生。女生更注重自我,男生则更易帮助异性朋友。

13、大学生恋爱心理的特点?浪漫色彩浓厚、自主性较强、公开性突出、情感随意性较强。

14、理想可分为四个方面:职业理想、生活理想、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

15、广义的学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学习的发生是由经验引起的,学习是一种行为或思维比较持久的变化,不能简单地认为凡是行为的变化都意味着学习的存在,学习不仅是人类普遍具有的,而且动物也存在学习。

16、根据学习的结果,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

17、桑代克认为,试误学习成功的条件有三个,即练习律、准备律、效果律。

18、动机有三种功能:唤醒功能、指向功能、激励功能。

19、奥苏伯尔对动机的分类: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20、是威信性动机的是:有的儿童愿意为他所喜欢的教师努力学习(而拒绝为他所不喜欢的教师努力学习);因获得父母、教师、亲友的赞扬而认真学习(因受到责备、奚落、挫伤了自尊心和自信心而影响学习);因师生的友好合作而增进学习的责任感等。

21、美国的心理学家维纳归结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四个原因。

22、加涅将智力技能的获得分为四个由低到高的阶段,分别为辨别、概念、规则、解决问题,其中概念和规则的学习是智力技能的核心成分。

23、发散思维有三个特征:变通性;流畅性;独特性。

24、大学生创造性的培养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校园环境。

25、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心理成分构成的有机整体。

26、我国心理学家把道德行为的发展概括为四个水平:受外在监督的道德水平;模仿性道德行为水平;道德行为习惯水平;独立自觉的道德行为水平。

27、大学生道德行为处于道德行为习惯和独立自觉的道德行为两种水平之间,主要表现在:道德行为的自觉性;道德行为的独立性;道德行为的稳定性。

二、判断

1、高等学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既涉及大学生心理现象和规律,也涉及高校教师的心理现象

2、高等学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既涉及知识和技能教学活动,也涉及大学生的个性和品德培养。

3、高等学校心理学不仅要着眼于个体的心理现象和规律,而且还要研究班集体的群体心理特点和人际关系对高校教育活动的影响。

4、学校心理学是多学科交叉的一个学科。

5、系统性原则就是要坚持系统、全面、整体的观点,把人的心理现象作为一个整体的、有层次的系统,进行多层次的系统,进行多层次多水平多方位的系统分析与研究的原则。

6、发展性原则,就是要坚持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观点进行动态的研究原则。

7、个案法由于只研究一个或几个对象,便于对他们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了解,但由于例数较少,所得结果缺乏代表性。

8、马斯洛对需要层次的概括,前后有些变化。使之成为七个层次,但影响最大的仍然是五个层次的需要。

9、动机与行为的关系比较复杂。同一种行为可能有不同的动机,不同的行为也可能有同一种或相似的动机。

10、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在实践活动中是紧密联系、协同作用的。

11、过去的知识经验是否在头脑中保持,可以通过回忆或再认的方式表现出来。

12、气质是人的天性,无好坏之分。不能决定人的社会价值,也不直接具有社会道德评价的含义。

13、狭义的心理发展则是指个体心理从胚胎期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变化过程。

14、心理的各组成成分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统一发展过程中,但发展史不均衡的。

15、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历程中,在某年龄阶段内,对某种行为的形成最为重要而且也是最适于学习该种行为的时期。

16、现代心理学中对个体身心健康的研究,已经扩展为个体心理从胚胎期到出生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变化过程。

17、学习不仅指有组织的知识、技能、策略等的学习,也包括态度、行为准则等的学习。

18、学习就是通过尝试与错误逐渐建立起情境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学习是一个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

19、诱因是指能引起个体动机的外部刺激或情景,是个体趋向的目标。

20、PQ4R方法是由托马斯和鲁滨逊提出的一种能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的学习策略。PQ4R分别代表浏览、问题、阅读、反思、背诵、复习。

21、规则学习又称原理学习,是在概念基础上更高一层次的学习。

22、左脑功能占优势的人语言能力和计算能力较强,但创造性相对弱一些;右脑型的人操作能力强,想象丰富而生动,思维具有发散性、灵活性,常能表现出探索性和创造性,但计算能力较差。

可见气质类型会影响问题解决的方式和效率。

三、辨析2页

四、简答题

1.高等学校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心理发展

学习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心理

学校群体心理

学校管理心理

2.动机或者工作效率(简答或论述)

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上。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关系可以用倒U形曲线来表示。中等强度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研究还表明,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动机过分强烈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而且动机的最佳水平会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比较容易完成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而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即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这就是著名的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

3.什么是人格?及其特征?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1、稳定性与可变性

2、独特性与共同性

3、个性的整体性

4、生物制约性与社会制约性

4、影响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

(一)遗传因素

(二)环境因素

(三)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

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二因素论;相互作用论。

5、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口唇期;肛门期;性蕾期、潜伏期、生殖器期。

6、思维发展的特点?

1、大学生出于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最终辩证逻辑思维占优势地位;

2、在常规思维发展的同时,大学生的创造思维也有显著发展;

3、大学生还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

7、大学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阶段,具有以下特点?

1、自我明显分化,迅速发展,自我矛盾开始出现。

2、大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增强

3、大学生自我体验丰富深刻,但不够稳定。

4、大学生自我控制有明显提高。

8、认知领域的学习又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9、奥苏伯尔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理论有三个要点:

A判断学生是否进行了有意义的学习,就要看学生学习了知识以后能否进行归类和具体化 B在学生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概念的掌握是一个演绎的过程。

C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准备。

10、加涅的学习条件论

加涅是美国当代教育心理学家,他认为学习是一种将外部输入的信息转换为记忆结构和以人类作业未形式的输出过程,要经历接受神经冲动、选择性知觉、语义性编码、检查、反应

组织、作业等阶段,反馈及强化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学习受外部和内部两大类条件所制约。外部条件主要是输入刺激结构域形式,内部条件是主体以前习得的知识技能、动机和学习能力等。加涅认为,教育是学习的一种外部条件,其成功与否在于是否有效地适合利用内部条件。

11、个人对待自己成功失败的归因影响未来行动的动机。

如果将成功的原因归结为能力和努力的结果,自己会感到满意和信心十足,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果将成功的原因归结为运气好和任务容易,则会产生饶幸和平静的心理,具有降低学习动力的作用。一般来说,把行为结果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会降低个体对后来行为的动力;而把行为结果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内部的、可控因素,则会增强个体对后来行为的动力。

12、知识学习的过程:

包括以下三个阶段:习得、巩固和转化、迁移和应用。

13、知识学习获得的条件:

适当的知识准备;主动加工的心理倾向;外部条件

14、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

15、影响问题解决的个人因素包括?

功能固着;反应定势;知识经验储备;能力;气质、性格。

五、单选

1、高等学校心理学是心理应用领域的一个分支学科。

2、唯物辩证法是指导一切学科研究的最基本的方法。

3、客观主义原则是高等学校心理学研究的根本指导原则。

4、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5、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6、看见一张书桌、听见一首歌曲等都是知觉现象。

7、瞬时记忆又叫做感觉记忆。瞬时记忆的储存时间以毫秒计,一般不超过1秒钟。短时记忆储存信息的时间是1分钟左右,有时也称为操作记忆。

8、梦被视为无意想像的极端形式。

9、记忆的准备性是指在需要时,能把记忆中所存储的知识迅速地提取出来,以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的品质。

10、对青年而言,友谊是一种罪主要的情感依恋和人际关系。

11、学习是由经验所引起的行为或思维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12、操作性条件反射又叫工具性条件反射。

13、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了观察学习的模仿理论。

14、格式塔学派的顿悟说;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15、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将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16、社会动机分成两大类:交往性动机和威信性动机。

17、桑代克以刺激一反应的联结理论基础,提出了学习迁移的相同要素说。

18、1908年由贾德等人提出了经验泛化说,又称概括化理论。

19、非连续技能一般是自我调节的、较少受到外部情景控制的、其准确性可以计数的技能,如:射箭、投篮、举重、跳高等。

20、左脑是处理言语信息,进行抽象逻辑思维、聚合思维、分析思维的中枢。

21、右脑则是处理表象,进行具体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的中枢。

22、道德行为是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

23、皮亚杰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对偶故事法。

第二篇:人际关系心理学教程_名词解释和答案

名词解释

1、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2、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本质上,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正在形成的社会心理学分支或应用心理学分支学科。

3、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4、文献法:指的是根据特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查阅图书资料的等获取相关的信息,从而全面、广泛、系统地了解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

5、观察法:指的是研究者通过感官,对被调查对象进行观察和记录,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6、实验法:指的是有目的地控制某些条件,观察和研究被试对象的活动和而且人们遗忘沟通者要比忘记沟通内容更快一些。

28认知:是人对于外部世界和对自我的种种认识。认知是态度的一部分,是关于态度对象的任何思想、信念和知识等。29认知失调:如果一个人认知与另一个认知相对立,即从一个认知能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这两个认知的关系就是认知失调。人们会因为认知失调而体坐到一种不愉快的驱力状态。

30承诺升级:一个人在数个备择方案中选中一个方案,作出了决定。当衽这个方案之后,发现它是一个拙劣的方案,但他仍会坚持自己作出的决定,把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源投入到导致失败的行动过程中去。这种现象称为“承诺升级”。

31人际印象(人际印象形成):是指认知的主体把有关他人的各种信息综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对他人的整体印象的过程。这种整体印象实际上就是我们在与人的交往中形成的对他人外表、特质、情绪特点和行为方式的整体印象。道为什么。

53自我控制:是个人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它是人所特有的,以自我意识的发展为基础,以自身为对象的人的高级心理活动。54自我实现:指的是使个人潜能获得最充分的发挥。55强化:指的是能加强或减弱我们行为效果的任何东西。

56情景认同:指的是每种社会环境都有一种它所认可的具体社会行为方式。57去个性化:是指处在群体中的人体不是以个人的方式来行动而是溶化于群体中,丧失个体可辨别的一种状态。群体中的去个性化程度将会极大地影响群体中遵从的程度。58遵从:是由于群体成员行为或信念上的改变,这种改变是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的结果。

59社会助长作用:是指他人在场与他人一起活动可以促进行动效率的提高。60感染:由榜样解除内心约束就是行为的感染。变化情况。

32平均模式:是安德森提出的,该模式认为,知觉者是通过把所有单个特质

7、社会调查法:指的是通过直接向被调查对象提问而获取信息的方法

评估的值平均起来形成一个总的印象的。在平均模式中,所追加的新信息其

8、社会测量法:指的是通过制定量表对研究对象的人际关系加以测量的方效用要取决于它比已有的印象更好一些还是更坏一些。

33优先效应:也称为首因效应,指的是在信息呈现顺序中,首先呈现的信息

9、统计法:指的是对经由研究者调查、访问、测量而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比后来呈现的信息在印象形成中有更大的权重。分析的方法

34新近效应:也称为近因效应,即我们所获得的最新的信息会对于形成的印

10、人际特质:心理学家认为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个体的人格象有强烈的影响。

体系形成过程中,形成了其特有的人际关系的基本倾向,称之为人际反应特35晕轮效应是指一旦我们对另一个人形成了一个大体的印象后,我们往往会质。

以与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估价他所有的特征或特点,这就叫做晕轮效

11、符号相互作用论:又称象征性交往理论,是一种强调人类生活和行为意应,也称为光环效应。义的社会生活理论观。符号相互作用论重视语言符号在交往中的作用,强调36定型:是认为某个特定社会群体的所有成员拥有同样的某些特质或特点的对他人行为倾向的预测、估计,要求人们按照自己在交往活动中所担任的角信念。它能强烈影响个体加工输入的社会信息的认知架构。定型发生在各个色来行事,并注重行为效果的反馈。

不同的种族、民族、性别、职业、年龄、地域、心理疾病、癖好、毕业的学

12、自我呈现论:是人们运用多种策略控制和反馈自己外在印象的理论。自校等方面。

我呈现也可称为印象管理。是在戈夫曼以及其他人广泛研究基础上形成的观37自我实现预言:是指人们能够使得其他人按照人们对这些人的期望来行点。它属于社会相互作用理论中的一种,主要阐述人际交往中的自我暴露问动。

题。

38印象管理:是试图控制他人对我们所形成的印象的过程。

13、公平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来的,这种理论旨在社会比较中39印象形成:认知的主题把有关他人的各种信息综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对他探讨个人所作的贡献与他所得到的报酬之间如何平衡的一种理论。它侧重于人的整体印象的过程。研究公平性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因此,这个理论也称为社会比较理论,是社40自我表现:是有意或无意地通过自己的言语和行为向他人显示自己,以达会交换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到印象管理目的的技术。自我表现的目的是在他人心目中建立起良好的印

14、通俗心理学:是海德提出来的,海德认为每一个正常人都是心理学家,象。

都有一些关于人类行为因果解释的基本理论,这些理论是由生活经验积累形41人际知觉:是人体试图了解周围人们的认知过程。

成的,就叫作通俗心理学。

42身体语言:我们的心境和情绪常常反映在身体的姿势,位置和动作中。来

15、社会测量法:又称为社交测量法。这是美国心理学家莫雷诺创立的一种自于它们的非言语线索,称为身体语言,它为我们提供了有关他人的多种有用来测量群体成员之间人际关系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从群体的角度,定量用信息。

地提示整个群体以及各成员在该群体内的好感、反感、冷漠等情感关系。43通俗心理学:海德认为每一个正常人都是心理学家,都有一些关于人类行

16、角色:特指某一个体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一定社会地位以及与之相联系为因果解释的基本理论,这个理论就叫通俗心理学。的符合规范的行为模式。

44归因:是指一个观察者根据外在的行为作出有关行动者或他本人的内部状

17、角色扮演:是指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社会职位、时间场合、面对不态的推论过程。同的交往对象所表现出来的行为。

45归因理论:是关于知觉者推断他人与自己行为的一组理论。它侧重于对人

18、角色期望:是指社会、团体或他人对角色扮演者行为的期待或要求,是的活动因果关系进行分析。人们通过这种理论来理解、预测和控制他们的环个人行为的动机

境,以及随这些环境而出现的行动,从而达到有效地控制人际关系的目的。

19、剧班:是指两个以上的表演者共同组成的表演单位。“折扣原则”,即社会赞许性和非共同效果的综合。该原则认为,特定的原20、角色外沟通:特指私下交往和表演。

因产生特定的结果的作用将会由于其他可能的原因而削弱。

21、态度:是人体对特定对象(特定的人、观念、情境或事件等)所持有的46行为中心偏见:对他人的知觉常常太多地根据行为,而不大根据行为发生稳定的心理倾向。的环境的前后关系来作出。这种现象称为行为中心偏见。海德把这种现象称

22、认知失调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提出来的,该理论主要研究认为“行为”吞没“场”,也有人把这种偏见称为“基本的归因错误”。知各元素之间的关系。费斯汀格认为认知元素之间的关系有三种:认知无关、47显著性偏见:人们常常利用他们最容易获得的刺激来解决纷繁复杂的问题认知协调、认知失调。该理论认为人们会由于认知失调而体验到一种不愉快或任务。一个刺激越容易被某个人获得,这个刺激越有可能被他用来影响答的驱力状态,各个认知元素之间的失调程序受以下几个因素影响:不一致的案,即被他加工而影响反应。同样,在知觉他人的过程中,一个人或情景的认知数、协调的认知数、重要性。易利用性会成为因果归因的关键。这种现象称为显著性偏见。23参与活动法:参与活动要求人们通过活动来改变自己的态度。人们的态度48行动者和观察者偏见:行动者和观察者在归进存在着区别,这种区别主要往往在交往中体现出来,并在交往中得到别人的启发和教育,从而改变。在于我们往往把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外在的或情景的因素,而把他人的行为归24登门拜访(等门槛技术):是一种转变的方法。这种方法认为态度转变必因于内在原因。

须逐步提出要求,从一个小请求开始,然后向大请求过渡,从而达到彻底改49自我服务偏见:指人们常常从好的方面来看待自己,当取得一些成功时,变态度的目的。

常常容易归因于自己,而做了错事后,怨天尤人,把它归因于外在因素,也25团体规定论:是一种态度转变的方法。它认为群体所具有的公约、规章、就是我们常说的:“把功劳归于自己,把错误推给人家”。这显然是一种主观准则等可以有效改变人们的态度。这样,我们可以利用群体的纪委来要求各主义的表现。个成员,使他们改变态度,与群体保持一致。

50自我障碍:是人体为保护自尊而欲使他人注意存在着可能导致行动失败的26全面宣传法:一般来说,要改变个体的态度,既要进行积极方面的宣传,外在原因所采取的一种归因策略。又要进行消极方面的宣传。把正反两方面的宣传结合起来,有助于改变人们51习得无助:人们经受了极端严重或持续的紧张后,我们就会发现一种不寻的态度。这就是全面宣传法。

常的心理现象,即当事件完全在人们自己控制之下时,他们并不努力去控制,27睡眠者效应:一则沟通的说明力随着时间而增长,这个效应就称为“睡眠而是觉得希望渺茫无所作为,从而产生“习得无助” 者效应”。“睡眠者效应”的本质在于人们往往把信息本身和沟通者分离开来,52习得无助的归因含义:当人们感到他们不能控制事件的发生时,他们想知

61模仿:就是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人体仿效他人行为举止而引起与之相类似的行为活动。

62时尚:又称时髦,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上或一个群体中普遍流行的,并被大多数所仿效的生活方式或行为模式。63社会舆论: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众人对普遍关注的社会事件和社会问题公开表达的一致意见,或者说是信息沟通后的一种共鸣。64社会风气:是指社会上或者某个群体内,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相仿效和传播流行的观念、爱好、习惯、传统和行为。65反模仿:是指个体观察了群体中其他人的行为后,采取了一种与他们对立的行为,或者相反而极端的行为。66独立:是指个体对如何行动作出自己的决定,而不是简单地对群体压力作出反应。

67简单的服从:是指人体保留他的个人观念而仅仅改变其公开行为。68内心接受:是指既在公开行为上又在私下态度上与群体相一致的行为。69群众规范:是指群体所确立的行为标准。

70社会助长作用:指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可以促进行动效率的提高。71旁观者效应:是指人体对于紧急事态的反应,在个体单独时以及有他人在一起时是不同的。由于他人在场,个体会抑制利他行为。

72利他行为:是指一处不期望任何形式报答的,自觉自愿的、有益于他人的行为。

73回报规范:也称互惠规范,是指人们应该帮助那些曾经帮助过他们的人,不应该伤害曾经帮助过他们的人。74责任扩散:给对于困境中的人提供帮助,个体必须感到自己有责任采取行动,但当有许多人同时在场的时候,就造成了责任扩散,即个体不清楚到底谁应该采取行动。75社会责任规范:是指我们对于需要帮助的人负有社会责任,我们应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76自我奖赏:是指利他行为发生后,个体会感觉到愉快、自豪、骄傲,感到满足的现象。77自我暴露:就是向别人讲心里话,坦率地表达自己、陈述自己、推销自己。78人际吸引:又称人际魅力,是指个人间在感情方面相互喜欢和亲和的现象,即一个人对其他人所抱的积极态度。79犯错误效应:能力非凡可以使一个人富有吸引力,犯错误使他同普通人更接近,使其吸引力又增加一层。这称为犯错误效应。80强化:是指行为与影响行为的环境(包括行为产生之前的前因和行为产生后的结果)之间的关系,也就是通过不断的改变环境刺激来达到增强、减弱或消失某种行为产生频率的过程。

81人际交往的互补性:是双方在交往过程中获得互相满足的心理状态。82人际冲突:是个体或群体彼此知觉到对方阴挠或将来阻挠自身利益的实现所引起的直接对立的行为。

83比较水平:指的是个体从一定的交往关系中所感觉到的应该获得的结果,这种结果的值受到该个体所了解的所有交往结果的影响。这里所有的结果指的是个体直接体验到的或者是象征性(符号性)体验到的结果。84社会两难情景:是指自私的行为产生个体的得益,但可能导致集体的损失这样的一种情景。85合作:是指相对软弱的个体或群体能通过与其他个体和群体组成联盟,从而达到共同的目标的现象。86报复:是指人们对他人的恶意伤害和侵犯的行为,往往采取同样的方式进行回报。

87建设性冲突:凡是利于人际关系、群体和组织目标实现的冲突称为建设性冲突。

88互动:是指一方或多方的反应取决于或依赖于另一方所说所做的程度。89、人际竞争:个体或群体常常在使他方遭受损害的基础上使自身的成果达到最大化的一种社会行为。

第三篇:学校心理学教程1-11章单选、多选

一、单选题:

第一章 绪论

1.心理学研究的选题标准:A理论性C历史性D社会性

2.中等学校的心理学研究方法主要是教育心理研究法,必须遵循的原则是A学生主体原则

C理论性原则D操作性原则

3.确立研究课题要考虑的课题价值有A历史价值C社会价值D反思价值

4.研究者在教育活动的自然情境中直接观察并记录个体的行为变化,从而了解其心理的科研方法是

A实验法B 观察法C调查法D 经验总结法

5.通过问卷、访谈等多种方式获取有关材料,从而了解被试者的心理的科研方法是()A实验法B 观

察法C调查法D 经验总结法

第二章 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6.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的心理现象是:A感觉B知觉C记忆7.学生一边听课一边记笔记,反映学生具有那种注意品质: A 注意稳定性C注意广度D注意

转移

8.人在知觉中总是力图赋予知觉对象一定的意义,这是知觉的:B恒常性C整体性D选择性

9.引起并维持人的某种活动,以达到一定的目标的内部动力是:A意志C需要D兴趣

10.人脑中出现的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是: A记忆B感觉C注意D表象

11.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是A 意志 C.需要D. 兴趣

12.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A.记忆B.思维 C.注意 D.感觉

13.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是A.感觉C.注意 D.感觉

14.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是A.知觉B.感觉C D.错觉

15.日常生活中人们所说的“甜蜜的歌声”、“沉重的音乐”等现象都是 A.知 B.感觉C.联觉 D.错觉

16.人脑借助于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是A.感觉B.知觉C.注意

17.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属于: A.感觉B.知觉 C.想象 D.感觉

18.没有预定的目的、不自觉的想象属于:A.有意想象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

19.人们经常做梦,梦属于:A.有意想象B.无意想象 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

20.是有目的、自觉的想象是B.无意想象 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

21.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式、模型、符号等描绘,在头脑里形成有关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属于A.有意想

象B.无意想象 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

22.不局限于现有的描述或描绘,在在头脑里独立创作出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属于()A.有意想象B.无

意想象 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

23.想象的过程是对形象的分析综合的认知加工过程,表现形式有B 比较C 抽象D.概括

24.有明确的目的,以随意运动为基础,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是A.思维B.情感C意志 D.认识

25.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A性格C感觉

D.联想

26.个体在认知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属于A.思维特征B 情绪特征C意志特征

D.认知特征

27.个体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属于A.思维特征B 情绪特征C意志特征D.认知特征

第三章 心理的发展

28.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所发生的积极的有次序的变化过程是:A心理成熟B心理变化C心理活动 D心理发展

29.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交织的时期是:A童年期C青年初期D青年期

30.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是:B生理成熟C环境教育D母体的健康

31.皮亚杰认为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B协调C互动D顺应

32.皮亚杰认为个体年龄在4、5岁时正是处于认知发展的:A感知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33.皮亚杰认为个体年龄在10岁时正是处于认知发展的:A感知运算阶段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34.皮亚杰认为个体年龄在12-15岁时正是处于认知发展的: A感知运算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35.思维具有单维思维和思维自我中心的特点的儿童是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的: A感知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36.具体运算阶段(7-12岁)阶段儿童的思维的特点为 A单维思维C 自我中心D.静止性

37.前运算阶段(2-7岁)阶段儿童的思维的特点为 B多维思维C 思维的可逆性D.去自我中心

38.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阶段儿童的思维的特点为A单维思维B多维思维 C 自我中心39.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是A.社会性C平衡性D 顺应性

40.埃里克森把人的一生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其中0-2岁属于()其中2-3岁属于()4-5岁属于

()6-11岁属于()12-18岁属于()18-30岁属于()30-60岁属于()60以

后岁属于()A.信任与不信任阶段B自主怀疑与羞怯阶段C 自主感与内疚感阶段D 勤奋与

自卑阶段 E自我同一性与同一性的混乱阶段 F亲密感与孤独感阶段 G繁殖感与停滞感阶段 H自我完善感与

悲观失望感阶段

第四章 中等学校学生的年龄特征

41.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交织的时期是指A童年期C青年初期D青年期

42.情绪不够稳定,有时又执拗,是哪个年龄阶段学生的情感发展的点: A 小学B 初中D 大学

43.在整个中学阶段,哪个年级是中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期:A初一C高一D高二

44.性成熟是哪个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特征A 童年期B少年期C青年期D 儿童期

45.进入少年期学生个性结构的主要变化在于:A有意注意不断发展C思维的逻辑性

大幅度提高 D意志的自觉性发展很快

46.强烈、爆发的情绪和温和细腻的情感交织是哪个年龄段的情感特征:A 少年期B 青年期青年初期D 青年晚期

47.我国高中生年龄一般在14、15—

17、18岁之间,此阶段又称:A少年期B青年期D青年

晚期

48.心理学家都认为情绪发展最困难、最令人操心的年龄阶段是:A10—12岁C14-16岁

D16-18岁

49.身体发育处于第二次“生长高峰”期阶段的学生属于A小学C高中D 幼儿园

50.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强属于哪个学段的学生想象发展的主要特征A小学C高中D 幼儿园

51.想象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多属于哪个学段的学生想象发展的主要特征A小学C高中D 幼儿园

52.想象的现实性不断发展属于哪个学段的学生想象发展的主要特征A小学C高中D 幼儿园

53.情感内容日益丰富、深刻属于哪个学段的学生情感发展的主要特征A小学C高中D 幼儿园

54.情感的易感性、冲动性和两极性属于哪个学段的学生情感发展的主要特征 A小学B初中C高中D 幼儿园

55.辨证思维获得了明显发展属于哪个学段学生认识发展的主要特征 A小学B初中D 幼儿园

56.敏捷性、批判性、创造性属于哪个学段学生认识发展的主要特征 A小学B初中D 幼儿园

57.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矛盾表现为B理想 与现实的矛盾C 价值观与道德观的矛盾 D 升学与就业的矛盾

58.高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矛盾表现为 A独立自主与依附性的矛盾B理想与现实的矛盾C活动能量与认识发

展不平衡的矛盾D 性的成熟与道德、法制观念的矛盾

第五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59.人和动物在生活中通过练习获得个体行为经验的过程是:B生存C适应D发展

60.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此给予反映的连接,因此其理论被称为:A顿悟说B试误说C刺激反映说

61.桑代克认为学习的过程是渐进的盲目尝试与错误过程,其理论称为A顿悟说刺激反映说

62.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的活动的强化物或用人们喜欢的活动强化不喜欢的活动,被称为A强化原理B定势原

理C桑代克定律D普雷马克原理

63.教师或其他指导者通过强化学习者的每一步成功引导他达到目标,这是维持C强化D消退

64.操作性条件反射形成之后如果停止强化,反应概率则下降,这是A强化B维持C停滞

65.当某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强化时,斯金纳的理论认为这是A强化C停滞D消退

66.程序教学的关键是:A有教师的良好指导B有好的教材D有良好的教学管理

67.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A组织学习B强化学习D检查学习

68.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的研究者是B班杜拉C桑代克 D 布鲁纳

69..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研究者是A斯金纳B班杜拉C桑代克 D 70.提出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三个学习基本规律的心理学家是A斯金纳B班杜拉D 布鲁纳

71.观察学习是由四个阶段组成的。这四个阶段有注意、保持、运动再现和 A兴趣 B需要 C 能力72.“学习即是顿悟”是哪个学派、哪位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 A斯金纳B班杜拉C桑代克

73.信息加工理论的提出者是A斯金纳B班杜拉C桑代克 第六章 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

74.根据动机与行为目标的远近关系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A直接近景和间接远景动机B内在和外在动机C主导

与辅助动机D直接与间接动机

75.根据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A近景和远景动机主导与辅助动机D直接与

间接动机

76.根据动机在动机体系中的作用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A近景和远景动机B内在和外在动机D直接与间接动机

77.出于想通过学业成绩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是:A认知内驱力C附属内驱力D自尊心

78.出于获得和保持长者们或集体的赞许和认可表现出要好好学习的需要是:A认知内驱力B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D自尊心

79.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体的前途相连的学习动机是:A直接近景性动机B间接近景性动机C直接远景性动

机D间接远景性动机

80.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的积极影响起促进作用,是:A一般迁移B特殊迁移D负迁移

81.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的消极的阻碍作用,这是:A一般迁移B特殊迁移C正迁移

82.最早的有关学习迁移现象的系统假说是A 相同要素说C概括理论说D 分析综合说

83.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用以调节学习行为和认知活动的方法称为A 学习动机C学习理论D 学习目标

84.早在1976年提出元认知的是A桑代克斯金纳D布鲁纳

85.元认知能力的核心是A自我认知B自我监控 C 自我观察D自我体验

86.提出自我效能感理论的心理学家是桑代克B班杜拉 C 斯金纳D布鲁纳

87.提出人类最高级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桑代克B班杜拉C 斯金纳88.以认知的观点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解释的动机理论称为A认知理论B人格理论需

要理论

89.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成就动机理论的心理学家是A桑代克B班杜拉D马斯洛

90.最早对桑代克的迁移学说提出反对意见的心理学家是B班杜拉 C 默瑞D马斯洛

91.单瑟洛把学习策略分为基本策略和 A 认知策略B 理解策略C 支持策略D 巩固策略

第七章 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形成92.为了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在教学中采用A启发式B举例说明D讨论

93.教学中观察教学标本、演示、参观等属于:模像直观C语言直观 D启发式

94.变式概念:特征保持不变,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95.学生应用知识、了解课题中的条件任务、课题结构在脑中建立课题映象,此阶段是:A课题内化B有关知

识重现C审题并形成课题映象D课题理解

96.在审题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和回忆使学生头脑中有关的知识复活起来,这个过程是A课题的类化知识的重现C审题并形成课题映象D课题的理解

97.在学生应用知识时,学生通过思考把握具体课题内容的实质,从而根据已有的知识,做出解题方法的判断,这个过程是A课题的类化B有关知识的重现C审题并形成课题映象D课题的理解

98.在感知事物基础上的直观属于B模象直观C言语直观 D动作直观

99.通过教师对相应事物形象化的言语描述,使学生获得相应事物的感性经验的直观形式属于

A实物直观B模象直观D动作直观

100.以事物模拟形象为对象的直观形式属于A实物直观C言语直观 D动作直观

101.通过练习而形成的一定的活动方式是A知识C智力D 智能

102.观念性和内潜性属于何种技能的特征A动作技能C 运动技能 D舞蹈技能

103.学生掌握知识的首要环节和基础是A动机激发B知识应用D知识巩固

104.对所学知识的持久记忆是A概念形成B知识应用C知识理解

105.将已经掌握的知识具体化的过程是A概念形成C知识理解D知识巩固

第八章品德心理

106.们对道德行为准则及执行意义的认识,并能据此进行正确的评价和判断的品德成分是

A道德信念B道德认识C道德品质D道德判断

107.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在体验的品德成分是A道德需要B道德意志

108.在自觉执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时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是A道德习惯B道德毅

力C道德品质D道德意志

109.儿童还不能把自己同外在环境区分开来,而是把外在环境看作是自身的延伸。规则对他来说,还不具有约束

力。皮亚杰称这个阶段的儿童品德发展阶段为A权威阶段B自我中心阶段C可逆性阶段D公正阶段

110.儿童尊重道德的权威,认为服从有权威地位的人就是好的,皮亚杰称这个阶段的儿童的品德品德发展阶段为

A权威阶段B自我中心阶段C可逆性阶段D公正阶段

111.判断行为的好坏是根据行为的具体结果,支配自己行为的是奖励和惩罚。对成人或规范采取服从的态度,缺

乏是非善恶的观念。柯尔伯格称之为A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B相对与功利的道德定向阶段

C好孩子道德定向阶段

112.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具体体现称为 A 行为B 品质D 信念

113.第九章 学校群体心理

114.两个以上的人在同一目标指引和同一规范的约束之下,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活动的集合体称为 A组

织 B 群体 C个体 D 团伙

115.一般说来维系学生正式群体的主要因素是:A主观因素B客观因素C内在因素116.学生彼此间生疏缺乏交往,无明确集体目标对学生缺乏吸引力的集体属下列哪一种:A榜样示范性B简单复合型 C初具雏形D理想成熟性

117.学生情感维系性和心理凝聚性是那种群体的特征A学生朋友群体 B学生假设群体118.彼此相悦相容是班集体的那种特征: A目标特征 B情感特征C认识特征 D行动特征

119.定向统一是班集体的哪种特征B 情感特征C 认识特征D 行为特征

120.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是哪种心理现象的最好写照: A服从B从众C认同D模仿

121.学生班组属于哪种群体A.正式群体B.非正式群体C.假设群体 D.模范群体

122.学生班级中的兴趣小组属于哪种群体A.正式群体B.非正式群体C.假设群体 D.实际群体

123.工人、农民、学生等属于哪种群体A.正式群体B.非正式群体D.实际群体

第十章 心理健康教育

124.心理咨询中最首要的规则是:A关心支持B认真倾听C保守秘密D理解尊重

125.一般来说中学生每次咨询应控制在:

126.心理咨询是A意志行动过程B.认识活动过程C.人际互动过程D.情感活动过程

127.心理咨询具有A组织性 B.纪律性.严肃性

第十一章 教师心理

128.果断地采取恰当教育教学措施的一种独特的心理素质称为B教师认知C教师威信D教师的效能

129.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是A教师的期待B教师的认知D教师的效能感 130.教师对学生积极的期待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是()

A.教师的效能感B师生互动效应C罗森塔尔效应D罗杰斯效应

二、多选题:

第一章 绪论

1.心理学研究的标准是:A社会性2.中等学校的心理学研究方法主要是教育心理研究法,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A客观性原则B发展性原则

D理论性原则E操作性原则

3.教育心理的研究一般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报告

4.确立研究课题要考虑的课题价值主要有:C科学性D明确性E可行性

第二章 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5.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包括:B意志6.表象具有的特征是:A整体性C理解性7.人的需要的特征有C永恒性E自然性

8.知觉的基本特征是:A理解性B恒常性C整体性D选择性E直观性

9.遗忘的基本规律有:10.注意的功能有A E.传导功能

11.注意的品质有 E.注意的直观性

12.引起人的无意注意的刺激物一般具有的特点为D.刺激物的选择性E.刺激物的新异性

13.外部感觉是个体对外部刺激的觉察。主要包括 A

第三章 心理的发展

14.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C平衡性

15.皮亚杰认为适应的实现形式是:B顺从D内化E迁移

16.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阶段包括:D 抽象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

17.皮亚杰认为处于前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的思维特点是:维思维 D静止性E感知特性

18.皮亚杰认为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的思维特点是: A具体逻辑推理E反映事物的转化过程

19.维果斯基认为人类所使用的工具主要有:A文化工具食物工具E心理工具

20.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中的自我所具有的功能有:A 形式更高一级的超我调节本我的需要D 管理不为超我接受的冲动E 调节本我和超我的冲突

21.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中的超我所具有的功能有:A 调节本我和超我的冲突B 调节本我和超我的需要

向理想目标发展

第四章 中等学校学生的年龄特征

22.初中生的想象十分丰富,主要表现为:A想象的有意性日益增强B想象的再造性得到巩固C想象中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多D想象的现实性不断发展E想象的自然性有所改善

23.初中生呈现的,随年级升高由低水平向高水平不断发展的心理特征主要有:

24.现代高中学生的思维具有许多新的品质。主要表现在B发展性D生动性

25.高中学生情感与少儿相比较具有新的特点:A 情感定向基本定型 B 强烈爆发与温和细腻的情感交织并存

26.初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表现为:民族差异 D性格差异乡差异

第五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27.桑代克提出的学习基本规律是习得率D反应率E

28.斯金纳认为有机体的行为可分为:A适应性行为B习得性行为C因果性行为行为

29.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的过程包括;A引导过程30.布鲁纳认为学习各学科时包括三个差不多同时发生的过程:知识的迁移D顺应

31.布鲁纳强调,应让学生掌握各学科的基本结构,包括A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 B学习态度和方法C学科的基本

内容 D学科的体系E学科的原理和法则

32.奥苏伯尔提出的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何种

联系A非人为的联系B人为的联系C实质性的联系D广泛的联系E间接的联系

33.为了促进学生进行快速高效的有意义学习,奥苏伯尔提出的两条教学原则是(B 民

主性原则C 结合贯通原则 D启发性原则 E 量力性原则

第六章 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

34.奥苏泊尔认为学习情境中的成就动机的内驱力成分包括:B成功内驱力C自尊内驱力内驱力E自我提高内驱力

35.班杜拉把期待分为:A能力期待B人格期待C结果期待D效能期待E行为期待

36.学习动机的理论有

37.根据迁移效果把迁移分为:A一般迁移B负迁移C特殊迁移D横向迁移E正迁移

38.根据迁移影响方向把迁移分为:B负迁移C特殊迁移E正迁移

39.根据迁移发生的水平把迁移分为:A一般迁移B特殊迁移E顺向迁移

40.根据迁移内容把迁移分为:A一般迁移B 特殊迁移C 横向迁移D纵向 E顺向迁移

41.早期的迁移理论有B内容充实说E 资源管理说

42.迈克卡将学习策略分为A 动机策略B认知策略C元认知策略D 资源管理策略 E 目标导向策略

43..根据弗拉维尔的观点,元认知的组成成分有 D元认知

策略E 元认知形式

第七章 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形成44.45.46.47.48.49.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有:A动机激发B学习准备学生应用知识的一般过程是:运动技能的形成特征是: 智力技能形成的特征是运动技能形成的阶段包括:加里培林对运动技能阶段划分:声的外部语言阶段 内部语言阶段

50.影响学生应用知识的因素有状态。E知识的巩固程度

51.教学中促进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方法有A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B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C运用变式和比较的方法。D给概念下定义。E揭示事物间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系统化。

52.有效练习的条件有 A明确的目的要求B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C掌握正确的练习速度和质量要求D练习次

数和时间分配要合理 E练习方式要多样化

第八章 品德心理

53..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A 道德目标 54.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阶段划分是:B公正阶段D不可逆阶段

55.科尔伯格把儿童道德判断能力水平划分为: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

56.我国学生道德概念的掌握表现出的形式与水平:

57.我国儿童青少年道德评价能力发展一般经历的过程是: 无道德信念时期道德信念萌芽时期道德信念初步形成时期道德信念确立时期

58.道德情感表现形式有:直觉的道德情感形象性的道德情感理性的道德情感

59.道德意志一般来说表现方式是:节克服道德行为中的困难

第九章 学校群体心理

60.群体特征:

61.群体种类:

62.班集体的类型:;;63.学校群体的心理功能:教育功能;归属功能;认同功能;支持功能

64.影响竞争与合作的因素:

65.在群体中,个体心理与行为会受到在场他人影响而发生变化,表现为:社会助长;社会惰化;去个性化,竞争

与合作从众与服从

66.班集体的形成过程涉及一系列复杂的社会心理问题:集体目标的确立;学生干部的选拔与培养;人际关系的建立;班级活动的开展;行为规范的内化;正确舆论的形成第十章 心理健康教育

67.心理咨询运作方式有:开展心理咨询;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开展心理训练

68.目前国际学术界共同认可的心理咨询的基本态度是:A权力支持 D认真倾听 E

绝对信任

69.学校咨询中咨询发起的方式有:70.咨询中基本沟通技术有:

71.下列属于性行为偏差的有:难

72.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法是:第十一章 教师心理

73.74.75.76.77.78.79.我国教师的职业角色包括:;我国教师教书育人的角色表现在:我国教师的行政管理角色表现在:教师效能感可以划分为:教师威信的主要来源是:自然权利;教师的人格影响;影响教师威信的自然权利因素: 教师成熟的自我意识的结构

第四篇:学校心理学教程1-11章案例分析

王利利是心理学专业大二的学生,他不太喜欢心理学专业,特别不爱学教育心理学,学习成绩不很好。一天,同班同学张晓对王利利说:“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非得下功夫学不可,我妈妈不是师范类学校毕业的,从未学过教育心理学,她从教后走了几年弯路,工作总是事倍功半。后来她下决心学习心理学,特别是教育心理学,终于掌握了教育教学的一些规律,现在工作起来得心应手,一直做班主任工作,是市级优秀德育工作者,省级模范班主任,还兼任学校心理辅导课程。现在虽然已经退休了,但还有一些学校非常热情地邀请我妈妈兼任学校心理辅导课程,我妈妈一天可忙活啦”。王利利听了后,下决心要端正态度,学好教育心理学。

结合案例谈谈中学心理学有助于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高中p5)

在心理学的研究中,曾有人设计“拾柴火”的自然实验,实验对象是保育院的40个学生。实验是在冬天晚上进行的。实验者把湿柴放在附近的棚子里,而把干柴放在较远的山沟里,要求学生必须在晚上去拾柴生火取暖,自己则隐蔽在一旁观察孩子们的动静。冬天的黑夜是寒冷而可怕的,结果发现有的孩子是兴高采烈地到山沟里去了;有的则边走边发出怨言;有的不敢走远,只是到附近的棚子里去取湿柴。后来实验者对他们讲了有关勇敢者的故事,于是到山沟里取柴的人渐渐多了。经过几个月的教育和观察,发现有20个孩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此了解到孩子们的性格差异,有的勇敢主动,有的畏缩图方便;有的动摇,有的则是胆怯。而他们的性格是可以通过教育改变的。

结合案例谈性格的形成。(初中p40)

一位事业有成的公司管理人员赵女士41岁才谈婚论嫁,42岁喜得贵子。然而,她生的孩子不仅体重比一般孩子要轻一些,只有2.25公斤,到孩子17个月的时候进行了智商鉴定,鉴定的结果是弱智。赵女士很难过,也很无奈。

结合案例谈谈生育年龄对子女的影响。初中(p55)

今年14岁的童童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他是班上的生活委员,学习也很好,父母对他要求也非常严格。今年年初,童童的爸爸由于遭遇车祸造成腰椎压缩性骨折,妈妈伺候爸爸在医院住了三个多月。这期间,童童放学后成了无人看管的自由人。放学后经常去上网,他在网上接触许多淫秽的东西,对上网越来越痴迷,有时还包宿,吃住在网吧。这些情况,爸爸妈妈都不知道。今年七月中旬,童童在晚上十点种左右从网吧回家的路上,强奸了一个三十多岁的妇女。童童的爸爸妈妈听到这个消息后悲痛欲绝,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也感到十分震惊。

结合案例谈谈初中生性的成熟与道德、法制观念的矛盾(初中p93)

一天,高二一班班主任张松强正在办公室忙着批改作业,突然有班上的学生近来说:“张老师,马跃的妈妈找您。”张老师忙说:“快请家长进来!”马跃的妈妈进来后显得很不高兴,刚一坐下,就很激动地说:“张老师,我今天来是想与你沟通一下马跃的情况。”“好啊,我先跟您汇报一下。”张老师热情地给马跃的妈妈倒了一杯水。他接着说:“马跃自从上高中开始学习越来越努力,成绩稳步上升。他是班上的文体委员,组织能力很强,班级的文体工作十分出色。他热爱集体,关心同学,大家都很喜欢他。特别是前不久学校举办了一场讲演比赛,马跃夺得了冠军奖杯``````”听了张老师的介绍,马跃的妈妈并没有露出喜悦的神色,她依然心情十分沉重的对张老师发泄起对自己儿子的不满。她说“马跃自从上了高中后,一天比一天主意正,和我的交流也越来越少,你一说他,他不是嫌你唠叨,就是说不要你管,我都多大了。因此,我们娘俩常常处于冷战状态,我很苦恼,这孩子怎么不理解妈妈的心思呢?”“总是这种状态吗?”张老师忍不住问道。“也不是,有时侯他高兴时,也把学校一些事情说个没完没了。”张老师笑了:“这就是高中阶段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是完全正常的。”听 1

了张老师这么一说,马跃的妈妈笑了。

结合案例谈谈高中生的情感发展的特点。(高中P96)

午睡的时间到了,幼儿园的孩子们仍然玩的兴高采烈,谁都不肯躺下睡觉。这时,张老师说:“谁能先躺到床上10分钟,谁就要优先玩玩具,谁今天中午不睡觉,谁下午就不能玩玩具”。张老师的话音刚落,孩子们便齐刷刷地躺下了,不一会儿,就都睡着了。

试用有关学习理论进行分析。(p112)

壮壮今年九岁,他很聪明,也很淘气,刚上小学的时候,学习成绩很好,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可是,壮壮的妈妈对他的要求却异常的苛刻,壮壮得了98分,妈妈非得用得了100分的与他比。无论考试还是平时的作业,只要有一点差错,就非打即骂,并且说壮壮脑瓜子太笨。有的时候在亲友聚会的场合也当着众人的面说壮壮学习不好,是猪脑子、脑积水。妈妈这样的教育方式,使壮壮自己渐渐失去了自信,学习成绩越来越差。

结合案例谈谈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P143)

李老师在教学中想了很多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作业潦草是儿童不良行为李老师对待学生作业潦草采取了这样的办法。对于一次作业工整就加盖一个小红花,连续3次小红花,就加盖一个“一级棒”的大印章,连续2次“一级棒”就奖励小卡通画并上光荣榜,不到半年时间,班级的40多名学生的作业,都写得认真仔细,工工整整,由于粗心、马虎而作错题的现象基本上没有了。

试用有关学习理论进行分析。(p112)

小强非常贪玩,对英语不感兴趣,学习成绩不好,经常不完成英语作业。对此,当乡长的妈妈也无可奈何。一次,小强放学后放下书包就要出去玩,妈妈说:“做完今天老师留的英语作业才可以出去玩。”小强听了妈妈的话,做完了英语作业,高高兴兴玩去了。从此以后,小强的妈妈就采取这种办法教育孩子学习英语,小强的英语成绩有了很大进步。

试用有关强化原理进行分析。(p113)

德西(E.L.Deci ,1971)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让大学生进行一种他们很感兴趣的智力游戏。大学生被分为两组,一组为报酬组,即被试每解决一个智力问题可得到一定的报酬;另一组为无报酬组。结果发现,报酬组的大学生在能够得到报酬的时候解题非常努力,但在后来没有报酬的条件下,则对那一智力游戏不再感兴趣了。

根据动机理论分析上述实验的结果(P139)

小卓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学习成绩不是很好。每当爸爸问起他学习成绩较差的原因时,小卓不是抱怨老师教的不好,就是埋怨同桌干扰了自己的学习,从来不从主观上查找原因。有一次期中考试的成绩不及格,小卓认为试题的难度太大。就这样,小卓的学习成绩始终上不去。

结合案例谈谈归因理论。(P144)

莱珀(M.R.Lepper,1973)等人在幼儿园进行了一项研究:儿童中有一部分人本来很喜欢用彩笔绘画,但实验者对其中一部分孩子进行了奖励,送给被奖励的孩子每人一个小奖杯,这样一来,这些孩子的行为发生了变化:当孩子知道用彩笔绘画再也不会得到奖励时,就不再继续画下去。

根据动机理论分析上述研究的结果(P139)

某中学生平时的学生和生活都很正常,但一到了期未考试复习期间,就心烦意乱,即使想好好复习取得好成绩,但每次都事与愿违。自己感觉比平时用功,但效果不好。问题:试从心理学角度帮助这位同学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把期未复习环节抓好。

这位学生的问题是知识应用的环节出了毛病。(p182)

练习打字的时候,初学者总是一下一下地打,这说明他没有形成打字的技能。当打字的技能形成以后,就能连续地击键了。写字也是如此,刚入学的儿童写字总是看一眼写一笔,但往往写的歪歪扭扭。当掌握了写字的技能后,写一个字的过程中连续的,写的又块又好。

结合案例谈谈运动技能形成的特征。(p186)

射击时,初学者持枪不能保征使用规范的姿势,瞄准时枪晃动很大,当确信已经瞄准目标后,造成击发时动作过大,因而弹着点偏离靶心较大。当动作技能形成以后,完成某种活动所选择的所有局部动作都是为了同一目的,因而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是高度统一的。

结合案例谈谈运动技能形成的特征。(p186)

一位小学教师在给小学生讲动物的概念的时候是这样讲的:“同学们,什么是动物呢?动物就是有生命、自己能活动的生物。例如,马、牛、羊、猪、狗、猫等等。”结果,学生对动物的概念掌握的不准确,他们认为动物都是大个的,像蚊子、昆虫等不是动物。结合案例谈谈概念教学。p174)

12.开汽车对初学者来说,手脚配合是不熟练的,手握变速杆换档时,脚没有及时踏离合器,这样变速过程中便出现了打齿轮现象。当驾驶技术熟练以后,每次变速,其他相应的动作也同时做了出来,这时开起车来便轻松自如了。

结合案例谈谈运动技能形成的特征。(p186)

张老师刚从哈尔滨师范大学毕业,被分配做初中一年级教语文课,当班主任。开学不久,他发现班级的学生表现比较松散,虽然已经开学一个多月了,但学生之间依然是缺乏联系的相对独立的个体。学生彼此之间生疏,缺乏交往,没有明确的集体目标,集体活动离开老师就组织不起来。班级对学生也缺乏吸引力。面对这种情况,张老师十分着急。

问题:结合案例谈谈班集体的类型(p241)

赵老师今年被评为高中年级优秀班主任,谈起他所带的班级,他总是津津乐道:“我带这个班已经三年了,经过老师和同学们的不懈努力,这个班突出的是它有高度的自主性和高度的凝聚力,学生的主体意识很强,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体现在班集体对每个成员有强大的吸引力,集体舆论的质量很高,成员之间交往非常频繁,心理相容,争相为集体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大家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具有优良的班风。”

试谈班集体的类型、赵老师的班处于班集体的哪种阶段。(p241)

朝阳一中初二一班有一个以张强为核心的非正式群体。在这个群体中,大家对问题的看法一致,在学习上互相帮助,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成员之间互相信赖等。但是这个群体也常常使班主任严老师感到伤脑筋,原因是他们的学习都不太好,也常常由于观点不一致而与老师发生冲突,或与班级干部闹对立情绪。严老师曾经两次在班会上批评他们,但几乎没有什么效果,这使严老师感到很茫然。

试谈严老师应该怎样正确对待以张强为核心的非正式群体。p252)

今年五月,张华老师接手了初三一班的班主任,为了做好工作,他首先对班级进行了调查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目前班级的状态进行了评价:班集体有四个主要标志,其一是班集体中具有了能把多数同学团结起来,协助班主任开展工作的学生骨干和班干部队伍。二是同学之间有了共同的感受和语言,交往频繁,相互关心,相互合作。三是班级大多数成员开始关心和参与班级活动,并且愿意为班级活动的成功付出努力。四是班级规范和班级舆论初步形成,班级的影响力、吸引力增大。但是班级的目标还尚未十分明确,学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也不太突出,班集体对成员的约束力和吸引力有限,凝聚力不高。

试谈班集体的类型、张老师的班处于班集体的哪种阶段。(p241)

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小学生在回答“什么是讲道德”这一问题时,他们的回答有“不打人骂人”、“上车不排队不买票是不道德的”,而不能作出概括性的回答。有的学生对“五讲四美”的内容、意义、要求都能讲出来,但却不能体现在自己的行动中。

试谈学生掌握道德概念表现出的水平或形式。(p210)

小芳是初中3年级的学生,她比较聪明,学习也很吃苦,学习成绩一直很突出。可是近

半年来,小芳一到考试就紧张、不安,这使她在考场上出现心跳,甚至头脑一片空白等症状。注意力长时间集中不起来的。而且最近越来越严重了。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差,小芳甚至产生了辍学的念头。

试谈小芳的心理状态极其成因。p278)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于1968年进行了一个心理实验。实验者先对某小学1—6年级全体学生进行了言语和思维能力的测验,然后从各个年级中随机抽取20%的学生,告诉他们的任课教师,说这些学生的测验成绩很好,预示着他们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八个月后,再次对全体学生进行测验,结果发现,这20%的学生全都提高了成绩,低年级提高的更多,教师对他们的评语也普遍比其他学生好。实验取得了奇迹般的效应,罗森塔尔认为这个结果是因为教师对这些学生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是从教师的期望中产生的,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待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这即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

试谈教师期待效应产生的过程和影响

(p311)

赵刚是某工科院校的高才生,去年通过了黑龙江省教育厅组织的非师范类人员申请教师资格的考试,如愿以偿地到一所初中当上了一名人民教师。校长看赵刚的素质不错,又有工作热情,就让他到一个“老大难”班,这个班有几个学生心理问题比较严重,已经换了几个班主任但效果不理想。赵刚没有辜负校长的期望,起早贪晚地抓班级的组织纪律,又结合班里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些规章制度在班级强制推行,对由于有心理问题而违反“纪律”的学生,赵刚不会按照班级心理教育的规律办事 而是把学生叫到办公室很狠地批评。一转眼半年时间过去了,赵刚的班主任工作不但没有什么起色,和那几个有心理问题学生的关系却越来越僵。赵刚十分苦恼地找到校长要求辞去班主任工作。

试谈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p284)

王岩是一名成绩优秀的学生,在一次物理竞赛中名落孙山,从此他情绪低落,学习成绩不断下降。心理辅导老师没有马上指出他的问题所在,而是采取说服教育的方法,给他讲了两个故事。一个是我国乒乓球名将邓亚萍曾一度失败,她并没有灰心丧气,而将眼泪咽下去,刻苦训练,再展雄风;一个是残疾青年张士柏勇敢地面对人生的不幸,成为生活的强者。讲完以后启发王岩思考:在挫折面前,积极的行动应该是什么。

试谈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中的说服教育法。(P285)

第五篇:学校心理学教程 黑龙江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

学校心理学教程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等学校心理学的对象、性质和意义

二、中等学校心理学的性质(单选、判断)中等学校心理学的性质:中等学校心理学兼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性质,以神会科学为主。

三、中等学校心理学的意义(论述)中等学校心理学的意义?或为什么学心理学?

(一)中等学校心理学有助于认识学与教的心理活动规律,科学育人。

(二)中等学校心理学有助于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三)中等学校心理学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四)中等学校心理学有助于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第二节 中等学校心理学的研究策略与方法(多选)中等学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教育心理研究法。唯物辩证法是科学心理学的方法论基础。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4、唯物辩证法原则。

一、中等学校心理学的研究策略(多选)选题的标准:

1、价值性。

2、科学性。

3、明确性。

4、可行性。(简答、论述)中等学校教育心理实验研究的设计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选择与确定课题,建立理论假设。(选择)确立研究该问题的课题,要考虑课题的实践与理论的价值、性质、科学性、明确性与可行性。

2、制定实验研究计划。

3、做好研究的准备工作。

4、实验研究的实施阶段。

5、整理研究资料,分析实验结果。

6、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

二、中等学校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选择)中等学校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二)调查法。(简答)为使问卷法有效,问卷设计时应注意:

1、问题要明确。

2、问题不宜过多。

3、问卷题目应生动有趣、回答要简单。

4、一套问卷应有一定的测验被试回答是否真实的问题。

5、调查范围较大,应通过预测碱性效度和信度的检验。

(三)教育心理实验法。

(四)个案研究法。

(五)教育经验总结法。

第二章 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第一节 认知过程(选择)认知过程包括注意、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它是人类其他心理活动的基础。

一、注意(判断)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选择)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选择功能是注意的基本功能。

2、维持功能。

3、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选择)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判断)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里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2、注意的稳定性。

3、注意的分配。

4、注意的转移。

二、感知觉(判断)感知觉实质上是感觉与知觉的统称。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反映。我们把知觉印象与客观事物不相符合的情况称之为错觉。感觉适应:感受器在刺激的连续作用下(刺激强度不变),感觉会随著时间的延续而发生变化(多数为感受性降低,甚至消失),这种现象就感觉适应。(简答、多选)知觉的基本特征:

1、知觉的理解性。(判断)人在知觉过程中,总是力图赋予知觉对象以一定的意义,这就是知觉的意义性(又称理解性)。

2、知觉的整体性。3知觉的选择性。4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的映像在相当程度上保持着他的稳定性,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三、表象和记忆(选择)表象是指人脑中出现的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选择)表象具有三个特性:

1、形象性。

2、概括性。3可操作性。(选择)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是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

记忆活动是由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三个相互联系的记忆系统组成的。感觉记忆保持的时间大约有0.252秒。短时记忆保存时间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又称为操作记忆或工作记忆。长时记忆存储1分钟以上的记忆。

遗忘的基本规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遗忘的实验研究以来,发现了许多遗忘规律。

1、时间因素。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识记后的最初时间里遗忘速度快,随后逐渐变得缓慢,这就是有名的“先快后慢”规律。

2、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3、学习的程度。

4、材料的顺序。

5、识记者的态度。

四、思维与想象 想象: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想象的分类:根据想象的目的性,可以将想象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无意想象又称为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有意想象又称随意想象,是有目的、自觉的想象。有意想象有两种形式,即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式。模型、符号等描绘,在头脑里形成有关事物的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创造想象是指不局限于现有的描述或描绘,在头脑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选择)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分析与综合是思维活动最基本的认知加工方式。(选择)想象的认知加工过程主要表现形式:

1、黏合。

2、夸张。3典型化。4想象联想。(选择)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一般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四个阶段组成。(简答、论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1、动机水平。

2、问题情境。

3、定势。

4、原型启发。

5、个性因素。第二节 行为动力

一、动机(单选)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多选)动机具有的功能:

1、激活功能。

2、指向功能。

3、维持和调整功能。(多选)需要的几个特性:

1、动力性。

2、对象性。

3、社会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分为五个层次,最低层次是生理需要,中间有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二、意志行动(判断)意志是有明确的目的,以随意运动为基础,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选择)心理冲突大致可分为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和多重趋避冲突。

三、情绪和情感(选择)基本情绪是人与动物共有的(快乐、悲哀、愤怒、恐惧)。典型的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和应激。人类较高级的社会性情感有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第三节 心理特征理论

一、能力 能力的概念:能力是顺利完成某项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多选)按照倾向性不同可以将能力划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是指在不同类别的活动中共同表现出来的能力,如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我们习惯于把他们综合在一起统称为智力。(论述题)能力发展的制约因素

1、遗传。遗传素质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没有这个前提,就没有相应能力的发展。但是,素质本身不是能力,也不能决定一个人的能力,它仅仅给能力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人只有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实践活动才能把可能转变为现实。

2、环境和教育。个体从遗传中所获得的潜能被开发到什么程度应该取决于环境的作用。

3、实践活动。人的能力是在社会实践中最终形成的。

4、能力的个别差异。(简答)能力的个别差异:

1、能力类型结构差异。

2、能力发展水平差异。

3、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二、人格 人格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复杂的统一体。一般认为,人格式个人内在的动力组织及其相应的行为模式的统一体。人格的特征:具有整体性、独特性和稳定性等特征。人格的结构:主要包括性格、气质、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子结构。气质的概念:气质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与生俱来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或秉性)指的就是气质。气质类型不决定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也不决定社会地位和价值,但是影响一个人的工作方式和效率。(判断)性格的概念:性格是个体在对现实的态度极其相应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判断、选择)性格的情绪特征是指个体在情绪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续性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案例)人格的成因

1、生物遗传因素。遗传是人格中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遗传对人格的影响程度随人格特质的不同而异。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环境因素。

4、自然物理因素。

第三章 心理的发展 第一节 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实质和一般规律(选择、判断)心理发展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心理所发生的积极的、有次序的变化过程。(多选、简答)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1、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的过程。

2、心理发展的定向性和顺序性。

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4、心理发展的差异性。

二、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各阶段的主要特征(选择)少年期又称学龄中期。少年期是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交织的时期,有人称之为急风暴雨时期。第二节 心理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的相互作用

一、遗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选择)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必要的物质前提,也影响人的性格的形成与发展。个体的每一步发展都是遗传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生理成熟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1、生理成熟对心理发展有明显的制约作用。心理发展的过程与胜利发展特别是神经系统和脑的发展密切相关。

2、如果机体尚未成熟,即使给予某种训练,也难以取得相应的效果。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楼梯实验有力地说明了生理成熟在机能发展中的作用。

3、可见,在没有达到生理成熟水平之前就训练儿童去掌握某一机能,效果是欠佳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与个体心理发展的关系最为重要。

三、孕妇的身体健康状况对胎儿发育的影响 首先,母体的营养状况与胎儿的发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果在怀孕早期母体营养不良,有可能引起胎儿生理缺陷;后期营养不良,有可能生出低体重儿。胎儿的大部分营养来自母亲当时的营养供给,而非她的脂肪贮存。母亲的年龄对胎儿的影响主要指两种情况:超龄和低龄。生育的最合适年龄是在20多岁,35岁通常被认为是超龄的界限。几乎所有药物对发展中的胚胎或胎儿都有潜在的影响,其中作用大小依使用的剂量、次数、时间机器药物本身的性质而定。

四、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首先,人类除了通过遗传把特有的机能结构传给下一代以外,还要通过语言、文字等方式将人类社会长期发展中积累的精神财富传递给下一代。离开了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儿童的心理是不可能得到正常发展的。其次,遗传和环境、成熟和学习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的作用也不是恒定的。总的来说,遗传和环境因素对心理发展的影响作用是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的现实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五、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社会和教育向儿童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儿童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构成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这就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第三节 心理发展的集中主要理论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判断)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适应是通过两种形式实现的:

1、同化。

2、顺应。个体的认知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感知运动阶段(0—2岁);二是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单维思维。

2、思维的不可逆性。

3、自我中心。

4、静止性。三是具体运算阶段(7—12岁);进入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守恒”概念的形成。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主要有以下特点:

1、多维思维。

2、思维的可逆性。

3、去自我中心。

4、反映事物的转化过程。

5、具体逻辑推理。四是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主要有以下特点:

1、假设—演绎思维。

2、抽象思维。

3、系统思维。

二、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 钱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三、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选择、判断)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的整体。本我有“惟乐原则”支配。自我受“现实原则”支配。超我受“道德原则”所支配。(选择、简答)他根据快感区域的不同把人的心理发展分为口腔期(零至十八个月)。肛门期(十八个月至三岁)

3、性器期(三至六七岁)

4、潜伏期(六七岁至十一二岁)

5、生殖期(十一二岁至二十岁)。

四、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把人的一生的发展划分为以下八个阶段

1、信任与不信任阶段(0—2岁)

2、自主与怀疑和羞怯阶段(2—3岁)

3、主动感与内疚感阶段(4—5岁)

4、勤奋与自卑阶段(6—11岁)

5、自我同一性与同一性的混乱阶段(12—18岁)

6、亲密感与孤独感阶段(18—30岁)

7、繁殖感与停滞感阶段(30—60岁)

8、自我完美感与悲观失望感阶段(60岁以后)。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的积极意义在于:第一,注重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格发展的作用。他十分强调社会因素、环境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第二,对学校教育中人格培养、对精神病预防与治疗都有很多的现实意义。第三,他强调人的发展是一生的事情,体现出他的终生发展观。

第四章 中等学校学生的年龄特征 第一节 初中(中等专业)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我国初中学生的年龄大都在十一二岁至十三四岁,大体与少年期相当,因此初中学生也可称为少年期学生。

一、初中学生主客观条件的变化 少年期生理迅速发展最明显的表征是性成熟,第二性征开始出现。

二、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选择、判断)思维和想象发展的特点

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

1、初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但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的。

2、已形成了可能初步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

3、初中二年级是中学思维发展的关键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想象发展的特点:

1、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强,初中学生的想象多为有意识、有目的的;

2、想象中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多。

3、想象的现实性不断发展。(多选、简答)情感发展的特点。初中阶段正处于情绪、情感发展的转折期,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情感的易感性、冲动性和两极性明显。

2、情感内容日益丰富、深刻。

3、对异性感兴趣。学生个性结构的主要变化在于自我意识有了质的飞跃。(多选)成人感、独立性、评价与自我评价能力的迅速发展史初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特征。(多选)初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性别差异和城乡差异。

三、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矛盾与教育

1、独立自主性的发展与依附性的矛盾

2、活动能力与认识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3、性的成熟与道德、法制观念的矛盾。(1)从心理上看,性成熟的开始时少年发展的显著特点。少年性成熟的时间比过去普遍提前了1—2年。(2)由于少年年龄小,认识水平低,道德与法制观念薄弱,加上少年精力旺盛,好奇心强,感情易冲动,自制力不强,常常可能置道德和法制于不顾,因此很容易犯这方面的错误。第五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学习心理概述

一、学习的含义及分类 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练习获得个体行为经验的过程。

二、学生学习的特点:

1、学生的学艺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

2、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

3、学生的学习以掌握系统的间接经验为主。

4、学生的学习是在班级集体这种特殊的社会群体中进行的。第二节 学习理论

一、行为主义学派的学习理论 桑代克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连接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连结。这种联结是通过“尝试—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过程习得的,也就是说,学习过程是一个渐进的、盲目尝试与错误的过程。因此有人又把他的理论称为尝试错误说,简称试误说。桑代克提出三条学习的基本规律

1、准备律。

2、联系律。

3、效果律。斯金纳的学习理论,斯金纳认为,一切行为都是由反射构成的。强化是指任何能够提高一个特定反应出现概率的事物。强化按其性质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之分。正强化是一种积极的强化刺激,它跟随在有机体行为反应后出现,能够提高该行为再次出现的概率。负强化也是一种刺激,如果它在一种行为反应后被取消或移开,就能提高该行为再次出现的概率。若在一种行为反应之后出现该种强化刺激,就使动物不容易再次出现该种行为反应。在强化的时候,可以使用普雷马克原理,即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或者说用人们喜欢的活动去强化它不喜欢的活动。操作性条件反射形之后,如果停止强化,反应概率就会下降,这就是行为的消退。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观察学习理论: 他认为,观察学习室人类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其核心就是替代性学习和替代性强化。替代性学习就是指观察学习或称模仿学习。替代性强化是指学习者通过观察对示范榜样的强化所引起的行为的变化。观察学习的过程:观察学习是由注意、保持、运动再现和动机四个阶段组成的。

二、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学习即是顿悟。他们认为,没有“盲目的学习”,学习是一种突然的领悟和理解。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1、关于学习的本质(1)他认为学习在于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2)布鲁纳认为,在认知发展过程中,人们通过动作、表象和符号三种特征将新知识纳入自己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中。(3)对于人类的学习来说,最重要的是符号特征。(4)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动作、表象和符号三种表征系统是按顺序前进的,但他们之间不能取代,而是并存互补的。

2、关于学习过程 在学习各门学科时,布鲁纳认为包括三个差不多同时发生的过程:(1)新知识的获得。(2)知识的转化。(3)评价。

3、关于学习的内容 学习内容所设计的是课程方面的内容。

4、关于学习方式—发现学习。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论述)

1、有意义学习他提出有意义学习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和实质性的联系。无意义音节和配对形容词只能进行机械学习。

2、奥苏伯尔根据学习者进行学习的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接受学习是他人将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给学习者,而且多采用言语讲授方式。

3、教学原则 奥苏伯尔提出了逐步分化和综合贯通两条教学原则。

4、先行组织者策略 所谓“先行组织者”,是指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联系起来。加涅的心理加工理论

加涅的学习模型把学习过程看成是有三个系统协同作用的过程。第一个系统式加工系统或操作系统,第二个系统是执行控制系统,第三个系统是预期系统。加涅把复杂的学习过程概括为八个阶段:

1、动机阶段。

2、了解阶段。

3、获得阶段。

4、保持阶段。

5、回忆阶段。

6、概括阶段。

7、作业阶段。

8、反馈阶段。

第六章 学习动机、学习迁移与学习策略 第一节 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概述 学习动机的内驱力成分: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是出于了解和理解事物,掌握和运用知识以及系统阐述和解决问题的需要。内在动机是学习活动最重要的和最稳定的动机。自我提高内驱力是出于想要通过学业成绩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附属内驱力是出于获得和保持长者们或集体的赞许和认可,表现出要把学习或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这是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进行的划分。内在动机是指学习的动机来源于学习活动或学习者自身,无需施加外力的影响就能保持学习活动。这种动机可以在学习活动之中得到满足,在学习活动中就能体会到快乐。外在动机是指由学习者或学习活动以外的因素引发的学习动力。这种动机的满足是在学习活动之外,这时学生的学习不是对学习本身感兴趣,而是对学习带来的其他方面有强烈的需要。

二、学习动机的理论 班杜拉将期待分为两种:一种是结果期待,如一个人认为只有自己较好地完成任务才能获得高报酬,那他就很可能认真努力地、较好地去工作。另一种是效能期待,如一个人认为自己有能力把这项任务完成好,且做好之后能得到较高报酬,那么他会认真地去工作。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个体成败的经验;一个是个体的归因方式。个体成败经验有两类:一类是个体成败的亲身经验或直接经验。一般来说,成功的经验会提高自我效能感,反复的失败则会降低自我效能感。另一类是个体成败的替代性经验。归因理论 是以认知的观点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解释的动机理论。人们对行为的成败原因的分析主要可归纳为四方面的因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这些因素又可进一步归纳为三个维度:控制性、稳定性和因素来源。一般来说,把行为结果成败的原因归于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会降低个体对后续行为的动力;而把行为结果成败的原因归于内部的、可控的因素,则会增强个体对后续行为的动力。第二节 学习迁移

一、学习迁移概述 一般认为,学习迁移时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学习迁移的种类:

1、根据迁移的效果,可把学习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2、根据迁移的影响方面,可把学习迁移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3、根据迁移发生的水平,可把迁移分为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

4、根据迁移的内容,可把迁移分为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不论何种迁移都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之分,即正迁移和负迁移。

二、学习迁移的理论 早期的迁移理论

1、形式训练说是最早的有关学习迁移现象的系统假说。

2、相同要素说。根据这一点,两项学习任务间之所以有迁移,是因为他们之间有共同的元素。

3、概括化理论

三、迁移与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努力贯彻一下教学原则

1、加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教学

2、注意教学材料和教学内容的编排

3、在进行教学时,应具体分析所要教授的内容适合何种迁移。

4、在教学中应注意启发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

5、有意识地教会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帮助他们掌握学习中有效的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

6、通过反馈和归因控制等方式使学生形成关于学习和学校的积极态度。第三节 学习策略

一、学习策略概述 研究科归纳为三种观点:

1、学习策略是学习的程序、方法及规则。

2、学习策略是学习的信息加工活动过程。

3、学习策略是学习监控和学习方法的结合。我们认为,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用以调节个人学习行为和认知活动的一种抽象的、一般的方法。当代认知心理学把知识分为三类:一是陈述性知识。二是程序性知识。

3、三是策略性知识。学习策略的分类:

1、单瑟洛的二分法。单瑟洛把学习策略分为基本策略和支持策略。

2、迈克卡的三分法。迈克卡将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3、温斯坦的四分法。(1)认知信息加工策略。(2)积极学习策略。(3)辅助性策略。(4)元认知策略。

二、典型的学习策略 认知策略主要包括复述策略、精致策略和组织策略。所谓的元认知是以认知过程本身的活动为对象,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即个体对自己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和控制。元认知结构: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元认知能力的核心是自我控制。元认知能力的提高:

1、让学生每天记学习日记。

2、增强学生对他人及自己认知过程的意识。

3、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质疑。

4、知道学生监控、评估自己的理解能力。

5、向学生提高练习和反馈的机会。

6、要求学生意识到与学习效果有关的四个因素。

7、指导学生进行反思。

第七章 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形成 第一节 知识的学习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包括知识的理解、知识的巩固和知识的应用三个环节。

一、知识的理解 含义:知识的理解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首要环节,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影星学生知识理解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具体—抽象化程度。

2、学习材料所包含的属性的多少及其关系的复杂程度。

3、教师教学方法的影响。

4、学生的年龄因素和思维发展水平。

5、已经掌握的相应的概念和原理的正确程度。知识的理解与教学

1、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2、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3、运用变式和比较的方法。

4、给概念下定义。

5、揭示事物间联系与区别,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系统化。

6、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直观教学有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言语直观三种主要的形式。实物直观是指在感知实际事物基础上进行的直观。模像直观是指以实物模拟形象为对象的直观。运用变式和比较的方法

1、变式是指在呈现某一事物时,交替变更它存在的形式,使该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不断地变化,而本质特征保持不变,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2、教学中运用变式有助于学生区分事物的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避免感性材料的片面性,以利于正确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变式是从材料上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计较则是从方法上促进理解。

二、知识的巩固 为了促进学生对教材的这种初步识记,教师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2、讲授生动形象,增强识记材料的直观性。

3、使要记住的材料成为学生行动或思考的直接对象。

4、引导学生把视、听、读、写结合起来。

5、注意材料的系统性。指导学生采用正确的识记和复习方法,根据记忆和遗忘规律,要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1、要及时识记和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3、反复阅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

4、复习方法多样化

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活动。

三、知识的应用 学生应用知识的一般过程

1、审题并形成课题映像。

2、有关知识的重现。

3、课题的类化。课题的类化就是把课题归类,即学生通过思考把握具体课题内容的实质,找到它与头脑中相应的知识结构的关联,把当前课题纳入到同类事物的知识系统中去,从而根据已有的知识做出解地方法的判断。影响学生知识应用的因素:

1、知识的理解与巩固程度。

2、课题的性质。

3、智力活动的方式和水平。技能的种类:

1、运动技能和智力技能。运动技能或称操作技能,是指将一系列的实际动作以合理完善的方式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智力技能或称心智技能,是借助于语言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方式。

二、运动技能 通常把运动技能分为两大类:

1、连续的运动技能。

2、不连续的运动技能。运动技能形成的特征

1、动作的连续性。完成动作是否连续是运动技能形成的重要标志。

2、动作的协调性。

3、动作的完善性。运动技能的形成阶段:

1、认知——定向阶段 2 动作系统初步形成阶段 3.技能完善和自动化阶段。

三、智力技能的特征

1、观念性

2、内潜性

3、减缩性 智力技能形成的阶段 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宁提出智力活动分阶段形成的学说,把智力技能的形成看成是一个从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内部的心理活动转化的过程,即内化过程。这个过程经历了五个阶段:

1、活动的定向阶段。这个阶段也称之为智力活动的准备阶段。

2、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

3、出声的外部语言阶段。

4、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5、内部言语阶段 智力技能的培养:

1、指导学生以正确的途径和方法解决问题。

2、按照智力技能形成阶段的程序组织练习。

3、促进分析、概括能力和思维灵活性的发展

第八章 品德心理 第一节 品德概述

一、品德与道德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道德的个体化,指个体依据道德规范在一系列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道德是社会现象,是由社会舆论力量和内心驱使来支持的,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二、道德的心理结构 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方面构成的。人们在具有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的条件下,是否会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往往取决于个人的道德意志的水平。

三、品德形成的基本理论 儿童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2、权威阶段(6—8)岁。

3、可逆性阶段(8—10岁)。

4、公正阶段(11—12岁)。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儿童的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又包括两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特点:对是非的判断取决于行为的后果,或服从于权威、成人的意见,同时主要考虑自身的利害关系,包括第一、二阶段。阶段一: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阶段二:相对与功利的道德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特点:个体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能够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来思考道德问题,已经开始意识到人的行为必须符合群体或社会的准则,已经能够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此阶段包括第三、第四两个阶段。阶段三:人际协调的道德定向阶段。阶段四: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到的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特点:个体不只是自觉遵守某些行为规范,而是以普遍的道德原则为行为的基本准则,考虑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严,其道德判断已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此阶段包括第五、第六两个阶段。阶段五: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阶段六: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科尔伯格指出,这六个阶段依照次序进展,不能超越,但每个人发展的水平和达到最高阶段的年龄是不同的。同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达到最高水平。他认为个体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除成熟因素外,还依赖于智力的发展和社会经验的获得。第二节 中等学校学生品德的培养

二、中等学校学生品德的培养 主要表现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方面。学生对道德知识的掌握,常常以道德概念的形式表现出来。掌握到的概念同掌握其他概念一样,也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学生的到的概念的掌握表现出三种水平或三种形式。

1、具体的道德概念。

2、知识性的道德概念。

3、内化了的道德概念。道德信念是坚信道德规范的正确性并伴有情绪色彩与动力性的道德观念。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是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是道德认识的外部表现。儿童和青少年的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一般经历以下过程:

1、从他律到自律。

2、从评价他人到评价自己。

3、从结果到动机。

4、从片面到全面。道德情感的表现形式一般有以下三种类型:第一,知觉的道德情感。第二,形象性的道德情感。第三,理性的道德情感。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

1、知情结合,促进道德情感的发展。

2、充分利用优秀的文艺作品和具体生动的榜样的作用,引起学生道德情感的共鸣。

3、在具体情感的基础上阐明道德规范,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概括和深化。

4、通过移情训练的方式来促进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表现:

1、控制和调节个人的愿望。

2、道德的动机战胜不道德的动机。

3、对道德情感的自我调节。

4、克服道德行为中的困难。道德意志的培养

1、使学生获得道德意志的概念和榜样,产生锻炼道德意志的愿望。

2、通过实践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

3、培养学生抗拒诱惑的能力。初中阶段是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的关键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道德行为训练应注意:

1、向学生讲清训练的目的、意义和必要性,激发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

2、创设各种条件,促使良好的品的行为有重复出现的机会,尽可能 地避免和排除不良行为的重复出现像。

3、依靠集体舆论和采取一定的教育措施,防止训练中出现松劲、不耐烦和偏离目标的现象。

4、及时让学生了解练习的结果和进步的情况。

5、正确、合理地使用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等强化措施将有助于提高行为练习的效果。第三节 学生品的不良及其矫正

二、学生品的不良的矫正措施

1、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2、保护自尊心,激发集体荣誉感。

3、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抗拒诱惑的意志力。

4、抓住转变的关键时机,促使矛盾转化。(选择)品德的不良学生的转变,一般要经历醒悟、转变、反复、稳定四个阶段。

5、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第九章 学校群体心理 第一节 群体心理概述

一、群体心理的一般问题 群体的概念 群体又叫社会群体,是两个以上的人在同一目标指引和同一规范的约束之下,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活动的集体,还可称为团体。群体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1、共同目标。

2、共同的情感。

3、共同的价值规范。

4、一定的组织机构。群体的分类 按照群体内各种相互作用的目的和性质等不同,可以把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指有着规定的正式结构、定员编制,有特定的组织目标,根据正式文件和章程而建立的群体。非正式群体是指自发形成的,没有明文规定和定员编制,成员间以喜爱、兴趣、需要等相容或一致为基础而形成的群体。所谓松散群体,是指成员间的关系不以共同活动的目的、内容、意义和价值为中介的人群集合体。联合群体,其特点是成员有共同的活动,但这种活动只有个人意义,成员间的关系是以对每个成员具有个别意义的群体活动为中介的。群体发展的高级阶段就是集体。学校群体的心理效能

1、教育功能。

2、归属功能。

3、认同功能。

4、支持功能。

二、班级与班集体 班集体及其特征

1、定向统一是班集体的目标特征。

2、集体主义取向是班集体的价值特征。

3、令行禁止是班集体的行动特征。

4、彼此相悦相容是班集体的情感特征。班集体的类型

1、简答聚合型。

2、初具雏形型。

3、理想成熟型。教师在班集体建设中的职能和作用

1、教师是班集体建设的教育者。

2、教师是班集体管理和建设的组织者。

3、教师是班集体建设的领导者。

4、教师是班集体良好人际关系的创造者。第二节 学生非正式群体及教育管理

二、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特征

1、学生非正式群体规模小、人数少。

2、学生非正式群体规范的无形性以及较强的约束性。

3、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情感维系性和心理凝聚性。

4、学生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的权威性。

5、学生非正式群体内部信息传递的畅通性和随意性。

三、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积极功能

1、非正式群体能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精神上的满足。

2、非正式群体可以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有助于正式群体的形成和巩固。

3、非正式群体可以为学生个体提供及时而侧地的物质和精神援助。

4、非正式群体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提高,促使给个性和谐发展,人格更加完善。

四、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消极功能

非正式群体由于频繁的交往和聚拢、消极模仿、外来影响等因素,逐渐形成了其群体文化,如江湖义气、帮派意识,一些学生产生了畸形甚至错误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人生信仰和行为方式等,不听教师和家长的教育,不遵守校纪校规,缺乏学习热情和兴趣,追求吃喝玩乐的生活方式。这样的学生非正式群体若得不到及时的教育管理,就易发展成为对社会具有破坏性的群体。

五、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与管理

1、消除误解和偏见,正确认识学生非正式群体存在的客观性。

2、区分各种非正式群体的不同性质,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处理原则和方法。

3、对学生非正式群体实行目标改造,使之纳入正式轨道。

4、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集体活动,充分发挥广大学生的特长和才干,尽量满足每个学生多层次的需要。

5、重视对核心人物的转化教育,注意重点突破,以点带面。

6、嘉庆班集体建设,依靠集体的力量进行教育。

7、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育人网络,优化教育管理环境。

第十章 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节 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分为:团体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团体补救性心理健康教育、个别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及个别补救性心理健康教育四种基本类型。第二节 中等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 中等学校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其表现是随着考试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出现慌乱,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考试后又持久地不能松弛下来。学生焦虑症状产生的原因:学校的统考;升学的持久的、过度的压力;家长对子女过高的期望;学生个人过分地争强好胜;学业上多次失败的体验等。

二、中等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学校心理健康的途径

1、渗透学科教学中。

2、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活动课。

3、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转变观念,科学地看待学生的心理问题。

2、创设良好的班级心理环境。

3、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舆论氛围。

4、协调科任教师及家长的教育力量,齐心合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5、重视家庭教育,开设家长学校。

6、其他途径。第三节 学校的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的性质和特点表现在以下方面:

1、心理咨询是一种人际帮助活动。

2、心理咨询是一个人际互动过程。

3、心理咨询具有“心理性”。心理咨询的运作方式

1、开展心理咨询工作。

2、开设心理辅导课程。

3、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4、开展心理训练。心理咨询的几个基本问题

1、心理咨询的基本态度:肯定的尊重,共感的理解。

2、心理咨询的规则:保守秘密。

3、心理咨询的基本技术:首先要接受,然后要适当地给予反应,接下来给予支持,再提问给予一定的指导、援助。

4、心理咨询中的记录。

5、咨询时间 50—60分钟。

6、心理咨询发起的方式:时机性咨询、特定咨询、定期性咨询和求助性咨询。心理咨询过程中的基本沟通技术

1、接受。

2、反应。

3、支持。

4、提问。

5、指导。

第十一章 教师心理 第二节 教师的职业行为

教师效能感的概念:教师的效能感也称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指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

三、教师对学生的期待 教师的期待是指教师在理解学生的基础上,会对每个学生未来发展的潜力有所推测。教师期待效应产生的过程:首先,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行为,个性特征和在人际交往中的表现形成对某个学生的期待。其次,当学生接受了教师行为中暗含的期待后,就会根据教师的期待表现出相应的行为。在师生相互作用过程中,教师不断坚持按自己的期待去影响学生,而学生也会逐渐向着教师期待的方向发展。第三节 教师的威信和心理素质

一、教师威信的概念和作用 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教师威信来自两个方面:

1、自然权力,即由于教师的身份地位所带来的威信。

2、教师的人格影响。

三、教师的心理素质 教师机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善于因势利导。

2、善于随机应变。

3、善于对症下药。

4、善于掌握教育分寸。教师的教育能力

1、教师的专业知识。

2、教学监控能力。

3、言语组织和表达能力。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不长,语言恰当,使学生能力理解而又不分散注意力;(2)注意内容之间的联系、表达的层次和顺序,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知识组织成一个整体。(3)言语表达要富有感情,在雨点的变化和面部表情上能反映出真挚的感情。(4)通俗易懂,善于把复杂的东西讲得简单,吧抽象的东西讲得具体。(5)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基础,采取有针对性的表达方式和言语内容。

4、组织、管理能力。优秀教师应具备以下主要的人格特征:

1、成熟的自我意识。

2、强烈的责任心。

3、富有创新精神。

3、积极健康的情绪。

下载心理学教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心理学教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共心理学教程复习题(5篇)

    现在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的最大竞争对手变成了公办教师队伍,生源大战的结果受伤害的谁?是中国的教育体制和广大家长和学生。这样下去后果不堪设想,该管管了!现在的管理只能停留在文......

    心理学

    单选题: 1、“送你一朵赞美花”活动属于(A)方面的活动。 A. 自我认知 B. 自我体验 C. 自我体验与认知 D. 自我接纳 2、下列属于自我体验与认知方面的活动是。(D) A. 镜中的我 B.......

    心理学

    在心理学的众多发现中,有不少发现新鲜,甚至有些神奇。现在有人总结出心理学研究中的10大神奇发现。 1、出国激发创造力 该不该出国?心理学研究告诉你。2010年6月,美国马里兰大......

    心理学(定稿)

    大学生心理压力、社会支持及其与 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 院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专业:计算机网络 班级:09级2班 姓名:xxx 学号:x91602xx04 2011年5月31日 摘要 本研究的......

    心理学

    平顶山学院2008—2009学年 学生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 公示名单 我校2008—2009年优秀学生奖学金、单项学生奖学金、“欧伯”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的评......

    心理学推荐

    《心理访谈》 《金牌调解》 《心理学入门》 《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而且最好是美国人写的版本),倒是可以读一读 张德芬《身心灵三部曲》苏......

    心理学

    1. 【网络心理学:互联网有没有让你变得更浮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当人总是面临太多选择的时候,会烦躁甚至焦虑不安,因为 在大量选择面前人会感到无从选择或倾向于去计算得失。......

    心理学

    心理学 第一章 走进心理学 1、心理现象: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 2、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