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心理学
在这个案例中,小乐的表现可以说是厌学,也可以说是一种青春期的叛逆心理,是一种常见的中学生心理问题。小乐上课老是迟到,上课看小说、不专心听讲,而且对老师的好言相劝听不进去,这就是叛逆心理的明显表现。最甚的是老师把他的小说撕掉,对他进行罚站,他都没有任何反应,所以老师对他放弃了。
分析小乐的行为,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小乐自身的原因,面对学习没有兴趣,而且对老师的劝告完全不在意,对老师的劳动不尊重,是心理健康的缺失。
其次就是可能还有家庭方面的原因,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样重要,家庭方面的影响对学生的身心有巨大的影响。在学生成长过程,家长正面榜样教育的失准和家庭教育方式方法的失准。第一,在纷繁复杂的社会转型大背景下,家长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是非观念模糊不清,言传身教的正面榜样教育影响力失准,甚至是负面影响。第二,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存在不同程度的教育方式失准,往往出现极端教育方式,不是放任自流、缺失教育,就是严酷拷打,造成心灵创伤或个性偏失。学生的成长环境和成长过程,严重影响学生个性品质。离异、下岗子女受家庭因素影响,情绪低调,心理消极,失去了学习兴趣。幸福和睦的家庭是学生温暖的港湾,而家庭的不稳定,家庭的变故,会使学生的情绪跌入低谷,他们幼小的心灵是不堪生活重创的。随着离异家庭、下岗家庭的增多,这些家庭孩子的学习生活也偏离了正常的轨道,他们普遍认为自己的经济来源根本无法保障,糊口为生已成问题,何谈金榜题名的巨额开销,对于他们那可是天文数字,所以认为学不学习结局都是悲惨的。从而多舛的生活使他们过早地打消了学习的热情,他们只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只是在学校打发日子而已,浑浑噩噩不足怪矣。而且他们心中有被抛弃感和愤怒感,并有可能变得抑郁,敌对,富于破坏性,他们往往还会把这种情绪发泄在其他人身上,他们憎恨社会、憎恨父母、憎恨学校、憎恨他人,在他们心灵的田野上都有阴霾。然后就是学校和老师方面的原因,众目所睹,现在的学生在“考个重点”就是“才”的时代浪潮下,书包是越来越鼓,睡眠是越来越少,拥有一点属于自己的空闲、娱乐时间几乎已变成一种奢望。各校为了在高压下出“才子”,已是绞尽脑汁加尽各种名目的课。除了正常的八节课之外,还附加了早课、晚课(晚课尚有大晚、小晚),双休日和寒暑假也要补课。高中为了确保学生“金榜题名”,晚课竟上至22点。其理由各校
均冠冕堂皇,义正辞严。就连顾名思义的“自习,自习,学生自己学习”的“自习课”也被好心的各科教师抢占一空。真真是苦煞这些“孩子”也,小小年纪就变成了“芦柴棒”、“驼背仔”、“眼镜客”,而这种现象已是越来越普及。就在教委一再发文叫减负的情况下,还是屡禁不止,各校为了自校的升学率,不惜冒险闯禁灯,学生叫这种现象为“天下乌鸦一般黑”,而有的竟给老师起绰号叫“周扒皮”,“考试王”。而导致的后果是学生普遍产生厌学心理,他们认为学习是一个苦差事,太单调,太乏味,活着已没有什么乐趣而言。即使富有拳拳之心的家长们不惜代价“一切从娃娃抓起”,也只能导致许多不堪重负的学生走上了厌学、逃学、出走、痴呆,甚至自杀的道路,更有甚者还发生了不愿服从父母管教而杀死自己亲生父母的惨剧。可见,过重的负荷只能适得其反。虽然“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但风雨过大也不是好兆头。学生该减压了,否则这些祖国的花朵,会过早的凋谢。再说全社会都减压,岂不是都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又何必去担心“果”不如人。
我们组讨论觉得解决的方法有这样一些:首先老师应该各方面了解情况,尽最大的能力了解小乐这样的原因,尤其是家庭方面的;如果是的话应该最大程度的开导他,让他觉得还有人在乎他,让他知道学习的好处,把精力放到学习上;同时与小乐的父母沟通,让小乐有一个利于学习的家庭环境。
还有就是老师的处理方法有些失当,老师批评学生的时候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对事不对人原则,批评不能指向学生的人格,不能损伤学生的自信和自我预期。
2、适时原则,要把握批评的时机,不在大庭广众之下批评学生;不在不了解实际情况时批评学生;不在情绪激动时批评学生。
3、适当性原则,对于非重大错误不妨换成旁敲侧击式的,委婉含蓄的,学生更乐于接受。
4、因人而异原则,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批评方式。
在不得不使用惩罚时,也应该注意这样几点:
1、依据事先制定的奖惩制度,使学生知道自己为何受罚,心服口服。
2、惩罚尽量私下进行,以顾全学生的自尊,惩罚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当众出丑,更不能对学生进行人身攻击或人格侮辱。
3、不可以用罚作业、罚劳动的方式惩罚学生,这样易导致学生对作业和劳动形成负面条件反射,变得厌烦做作业和劳动。
4、施惩必须心平气合,公正公平,不能偏袒或过激,要给学生改过自新的机会,及时帮助学生摆脱犯错误的阴影。
第二篇:心理学
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教学设计
中学生是指接受中等教育的学生,年龄一般为11-19岁左右。中学教育由初级中学(初中)和高级中学(高中)组成。此处我们所探讨的是初中生。处于初中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正处于生理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身体迅速长高、体重也随之而增加,内部生理机能迅速发育,并逐步趋于成熟。由于初中生生理发育的急剧变化,使其心理产生了较大的飞跃。初中生开始成为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的少年,处于一种半成熟期,处于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不自觉性并存交错的时期。因而,了解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并合理设计课堂教学对中学生的教育尤其重要。
认知就是感觉输入的转换、减少、解释、贮存、恢复和使用的过程。认知过程是个体认知活动的信息加工过程。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过程,是属于智能或智慧方面的心理过程。一般认为,认知包括感觉、知觉、注意、思维、想象、创造、问题解决、记忆、语言。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即人们对事物的构成、性能与他物的关系、发展的动力、发展方向以及基本规律的把握能力。它是人们成功的完成活动最重要的心理条件。知觉、记忆、注意、思维和想象的能力都被认为是认知能力。中学生的各种认知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认知水平有所提高。其在认知方面逐步有一下一些特点。
初中生感知觉的变化与发展。初中生在知觉方面表现出许多新特点。首先在知觉整体性和直觉理解性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能自觉地根据教学要求去识别有关事物。其次是知觉的精确性、概括性更加发展,出现了逻辑性知觉。在空间知觉上,带有更大的抽象性,能比较熟练地掌握三维的空间关系。在时间知觉上,他们能更好地把握时间进程和规划自己的活动。它是人适应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按时完成工作和学习任务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观察力发展上,初中生观察的目的性、持久性、准确性和概括性都比小学生有了显著的发展。在理解事物的抽象程度等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同时在不同的阶段要提高相关任务要求,知识性探究的精确性进一步加强,更注重细节的准确性。
初中生记忆的发展。初中生识记(记忆的一个阶段,还有“保持”和“再认”)的有意性更加发展起来。初一年级学生的无意识记常常表现得较明显,对有兴趣材料记得比较好,对一些兴趣不大或困难材料记得比较差。随着新材料和新要求(如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的不断出现,学生逐步学会使记忆服从于识记的任务和材料的性质,因而有意识记日渐占主导地位。从识记方法上,初中一年级学生机械识记方法还起着很大的作用,到了初二年级,学生的意义识记能力就渐快地发展起来。从识记内容看,初中生的形象识记和抽象识记都在发展。抽象识记从初中一年级开始就加大了发展速度。教师可适当安排学生,从简单的基础知识点识记开始,逐步向复杂知识点识记转化,顺应学生的发展特点,提高识记效果。初中生的有成好的学习习惯。记忆使人的心理发展、知识积累和个性形成得以最终实现。
初中学生思维的发展。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从总体上讲处于优势地位。但初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会运用更为新颖古特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是更有目的性和系统性,但大多数还是机械性的。同时初中学生思维的品质尤其是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很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的缺点。在这一阶段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很好的时期。初中学生想象的发展。初中生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初中二年级到初中三年级是学生空间想象力发展的加速期或关键期。初中生想象的创造性成分在不断增加。初中学生想象的现实性在不断发展。想象的内容比较符合现实,富有逻辑性,更加有可操作性、可实践的特点。初中生想象的增长对他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意义重大,对中学生的个性的发展、特点的形成和生活道路的抉择有着重要的作用。比较符合现实,富有逻辑。幻想也具有现实性、兴趣性特点,偶尔也有虚构性。教师要敢于让学生自我探究,敢于发现和创造,不断创设条件和环境,引导学生向未知领域探索。
初中阶段是人的一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各种认知过程都在发展而又都发展得不完善。因而,在教育中,我们既要向他们提出具体的、可行的要求,又不能奢望过高。由于他们已能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因此对他们的教育内容可以具有一定的理论性、抽象性。针对初中生生理发育的特点,要提高他们对自身的性发育所带来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变化的认识。针对他们富于想象的特点,要教育他们区分现实与幻想的界限。针对他们认识上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的特点,教师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用事实说话,使他们心服口服,逐渐改变他们敢于争论却常常缺乏依据,敢做又不善于做的缺点。因此,对初中生进行教育仍然要根据他们认知发展的特点和水平来进行。只有改变他们的认识,才可能改变他们的行为。针对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为提高教学效率我把新的教学理念实践到课堂教学中,现谈谈我对课堂教育教学策略的一点点看法:
—、认真分析学情,把握学生知识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同时,还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目标的确定,要与学生知识水平相符合,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过高过低都不利于的学习与发展。在教学法中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分析学情,充分掌握学生的知识水平,想一想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用怎样的方法和手段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自己的教学顺应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对于农村学生来说,他们见识少,在教学设计中,分析学情,要多站在学生角度想一想。
二、把握知识体系,组织教学环境
为了适应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合理的运用教学心理的规律,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教学要让学生能按照自己的步调发展,体现个别差异。教学内容的实施要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在把握并落实好教学的知识体系的同时,要创造一个“寓趣于教,寓乐于教”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学中乐,乐中学”。提高学习效率。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观察力
新课程在强调“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更突出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的组织,即“过程与方法”目标,要强调学生“怎样学”的设计。在课堂上教师要创设各种情景来培养学生的观察了,激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为了更深地了解他们发现的问题,学生自然会进行自主的学习。
以上就是我根据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对课堂设计的一些看法。
第三篇:心理学
心理学
第一章
走进心理学
1、心理现象: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 2、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研究。这个实验室的建立看成是心理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3、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派别:
(一)、构造主义
冯特,心理学的任务是对心理结构的研究,这个学派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
(二)、机能主义
詹姆斯,安吉尔,杜威
主张研究意识,但认为意识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目的是研究个体适应环境时的心理或意识的功能。
(三)、格式塔心理学
韦特海默,苛勒,考夫卡
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主张以整体的动力结构观来研究心理现象。
韦特海默强调整体的观点
(四)、行为主义
华生,将心理学定性为自然科学的一个纯粹客观的实验的分支。行为主义主张:否认意识(只能研究可观察的外显行为);反对内省法(主张实验法);否认遗传,提出了行为产生的“刺激——反应”模式,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的。
新行为主义
斯金纳
倡导客观的行为主义研究方法
行为主义应该研究情感、思想,并承认遗传的作用,斯金纳的主要贡献是发展了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
(五)、精神分析学派
弗洛伊德
提出精神分析的方法,学派重视动机的研究和无意识的研究并首创精神分析治疗方法
(六)、认知心理学
美国心理学家奈瑟出版了《认知心理学》,标志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强调人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他的行为和当前的认知活动起决定作用。
(七)、人本心理学
人本心理学是由马斯洛和罗杰斯创立
主张人的价值和潜能的发展
4、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教育性原则
5、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观察法、访谈法、测验法、实验法
第二章
心理的生理基础
略
第三章
行为动力
1、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应。
2、动机:为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3、兴趣:是人积极地接触、认识和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
4、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求知的需要(6)审美的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
5、动机的功能
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整的功能
6、动机的分类
生理性动机、社会性动机(成就动机、交往动机)
7、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
人在竞争时会产生两种心理倾向:追求成就的动机和回避失败的动机
成就动机强的人倾向于选择中等难度的工作
8、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
一般而言,人在中等动机强度下活动效率最高。在比较容易的课题中,工作效率有随动机提高而上升的趋势;在比较困难的课题中,动机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9、兴趣的分类:按内容——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
按指向标准——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10、兴趣的品质:兴趣的广度、兴趣的倾向性、兴趣的持久性、兴趣的效能
第四章
认知过程及信息处理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指向性和集中性
2、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监督功能
3、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一心二用甚至一心多用)、注意的转移
4、注意的种类
(1)无意注意: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在外部刺激的作用下,个体不由自主的给与关注。
(2)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也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3)有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经过学习、训练或培养个人对事物直接兴趣达到的。
5:感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6、感觉的规律
(一)感受性和感觉阀限
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阀限: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或刺激强度。感受性越强,感觉阀限越小;感受性越弱,感觉阀限越大。感受性与感觉阀限呈反比例关系
每一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和感觉阀限:绝对感受性和绝对阀限,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阀限。
绝对感受性是指刚刚能察觉出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绝对阀限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
量。绝对阀限的值越小,则绝对感受性越大:绝对阀限的值越大,则绝对感受性越小。
差别感受性指刚能察觉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差异量的能力叫做差别感受性。
差别阀限指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差别阀限的值越小,则差别感受性越大;差别阀限的值越大,则差别感受性越小。
(三)感觉的适应(明适应、暗适应)
感觉适应是指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明适应:当我们从暗处来到光亮处,刚开始会觉得目眩,看不清周围的东西,几秒钟以后才逐渐看清周围的物体。
暗适应:当我们从光亮处来到暗处,开始什么也看不清,若干时间后才逐渐看清周围事物的轮廓 听觉适应 嗅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7、知觉:是指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事物的整体属性的认识。
8、知觉的特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恒常性
9、错觉:是对客观事物错误的或不正确的知觉,即我们的知觉不能正确的表达外界事物的特征,而出现种种歪曲。
第五章
认知过程及信息处理(下)
1、记忆是对人脑的过去经验的保持和提取。
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2、记忆的分类:感觉记忆、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3、记忆系统: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保持时间超过一分钟的记忆。分为程序记
忆和陈述记忆
包括:语义记忆、情景记忆、程序记忆
4、遗忘:是指经历过的事物不能或者是错误的回忆或再认。
5、艾宾浩斯及其遗忘曲线
规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认识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步缓慢,就是说,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
6、影响遗忘的因素:时间因素、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学习程度、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识记者的态度
7、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学习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8、记忆的基本品质包括
9、记忆的敏捷性、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准确性、记忆的准备性
9、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间接性、概括性)
10、思维的种类
(一)根据思维形态,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二)根据思维探索目标的方向,分为聚合思维、发散思维
(三)根据思维的独创性,分为常规思维、创造性思维
11、思维的过程
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
12、问题解决的阶段:
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问题、检验假设
13、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1)问题情境(2)动机水平(3)思维定势(4)原型启发(5)功能固着的影响(6)个性特点
14、创造性:是指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思维过程。
15、创造性思维的阶段
准备阶段、酝酿阶段、豁朗阶段、验证阶段
16、青少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的环境(2)重视个性的培养(3)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4)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5)鼓励直觉思维(6)改变传统的教育质量评价机制
第六章
情绪、健康与调节
1、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2、情绪包括:主观体验、生理反应、外部表现(面部表情、体势表情、言语表情)
3、情绪的功能:信号性功能、动力性功能、感染性功能
4、情绪状态:心境(古语中人们对同一种事物,忧者见忧,喜者见喜,是心境弥散性的表现)
激情:爆发强烈而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应激:出乎意料的紧张和危急情况引起的情绪状态
5、研究情绪的理论:
外周学说:詹姆斯—兰格情绪学说 丘脑学说: 坎农
认知三因素:沙赫特
提出情绪受环境影响、生理唤醒、认知过程
6、情商:相对智商而言,指情感智商的高低。7情商包括:认识自身的情绪、妥善管理情绪、自我激励、认知他人的情绪、善于协调人际关系
第七章 能力与能力测量
1、能力:指做一件事、要完成某种任务所需要的能。
2、能力的种类:(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2)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3)认知能力、元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4)流体能力和晶体能力
3、流体能力和晶体能力
流体能力几乎可以参与到一切活动中去,与基本的心理过程有关的能力,如知觉、记忆、运算速度、推理能力
晶体能力是经验的结晶,是对过去流体能力应用的结果,例如词汇和计算方面的能力都是晶体能力,流体能力是晶体能力的基础。流体能力随机体 的衰老二衰退,隋生理成长而变化。晶体能力的衰退很慢,随年龄的增长不仅能够保持,而且还能有所增长。
4、智力结构理论
二因素论:斯皮尔曼{一般因素、特殊因素} 群因素论 :赛斯顿
智力的三维结构理论:吉尔福特{内容、操作、产物} 多元智力理论:霍华德·加德纳
智力的三元论:斯滕伯格{成分亚理论、情境亚理论、经验亚理论}
5、能力类型差异表现在个人的感知、记忆、思维过程中的认知风格上。知觉方面上差异有三种类型:综合型、分析型、分析综合型
6、测验具备的条件:信度{重测信度、分半信度、评分者信度}、效度、常模
7、一般能力测验(智力测验)
(1)比纳——西蒙智力测验
(2)斯坦福——比纳智力测验:智商=心理年龄生理年龄*100(3)韦克斯勒智力测验:韦氏量表包含了言语和操作,把比率智商改为离差智商
第八章
人格的发展与烁练
1、人格:是一个含义非常丰富的概念,它包括气质、性格、等稳定的心理特征。
2、人格的基本特征: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
3、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反应特征
4、气质类型特征
p173
胆汁质:强而不平衡。
多血质:强而平衡
黏液质:强而平衡
抑郁质:弱性,易抑制
5、气质特征是教育工作的依据
第一是教师要正确对待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
第二是发扬气质类型的积极方面
第三是由于气质不同,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个别对待的方法。
6、性格:定义为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较为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7、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p175
气质与性格是个性心理特征的两个重要方面,区别:从起源上看—气质是先天的,性格是后天的
从可塑性看——气质可塑性小,性格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可塑性较大,环境对性格的塑造作用很明显。
从社会评价看——气质无好坏之分,性格有好坏善恶之分
8、人格特质理论
(一)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特质分为共同特质、个人特质
个人特质分为:首要特质,一个人最基本的特质,渗透于人的一切活动之中,不是众人都有的
中心特质、次要特质
这两种是众人都有的
(二)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16种人格特质
编制“16种人格因素问卷”
(三)艾森克的人格结构维度理论
把人格分为四种类型:稳定内倾型、稳定外倾型、不稳定内倾型、不稳定外倾型
(四)人格五因素理论
包括情绪稳定性、外倾性、开放性、宜人性、尽责行
9、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p181)
“三部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建立人格的基础 自我: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对环境的接触发展起来的。自我是遵循“现实原则”的,因而是从本我中发展出来,又是本我和外部世界的中介,自我不能脱离本我二独立存在
超我:是道德化的自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部分,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遵循“道德原则”。本我的目的在于最求快乐,自我的目的在于最求现实,超我的目的在于最求完美
10、人格测验
(一)结构明确的自陈式测验(1)爱德华个人偏好量表(2)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3)艾森克人格问卷(4)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
自陈量表式
优点——题目数固定,题目内容具体而清楚,因此施测
简单。
缺点——编制时缺乏客观校标。
(二)结构不明确的投射测验p186 罗夏墨迹测验 主体统觉测验 优点——弹性大 缺点——缺乏客观标准
11、人格形成的因素p189 生物遗传因素 家庭环境因素 学校教育环境 社会文化与大众传媒
第九章
个体心理发展与教育
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苏子和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得到改造,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
2、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p197(细看)
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发展的方向性与不可逆性
发展的不平衡性
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发展的关键期
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P206
4、个体发展的影响因素
遗传因素
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
环境的作用 第十章
学习理论与实践
1、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
狭义学习室指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是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才智的过程。
2、学习的特点:学生的学习具有组织性、间接性的特点;有效性;具有年龄差异性的特点
3、学习的分类: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
4、学习理论
(一)学习的联结理论
(1)经典性条件作用说
(2)华生对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发展
(3)操作性条件作用说 ①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②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论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格式塔心理学的早期研究、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
(1)苛勒的完形——顿悟说
(2)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3)布鲁纳的认知——结构主义学习论
(4)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5、学习迁移:顺向迁移——前一种学习对后一种学习的影响 逆向迁移——后一种学习对前一种学习的影响 正迁移——当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影响 负迁移——当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
6、学习迁移理论包括传统迁移理论和现代认知迁移理论
传统迁移理论包括
官能——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说、经验类化
7、学习策略:就是与你共享信息加工过程、用于提高学习效率的任何方法。
8、学习策略: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第十一章
心理与社会生活
1、社会认知:是个体在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观察、了解他人并形成判断的一种心理活动,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来推测、判断其内在属性。
2、社会认知的内容:对他人仪表的认知、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对他人性格的认知、对他人关系的认知
3、印象形成中的效应:首因效应,即是第一印象;近因效应,即是新近印象;晕轮效应,即是“情人眼里出西施”;刻板效应,即是定型效应
4、人际沟通简称沟通,是指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过程,即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
5、人际沟通的结构:信息发送者、信息、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信息反馈
6、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
单方相识阶段、表面性接触阶段、亲密性接触阶段
7、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原则:
相互性原则、交换性原则、自我价值保护原则、平等原则
8、社会助长作用 p261
社会惰化作用
9、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包括:群体方面、情境方面、个人方面
10、去个性化:群体成员失去自我意识,失去被别人评价的顾虑,失去个体感,而淹没在群体、群众之中就叫去个性化
第十二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1、我国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发展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况下主体能对社会做出良好的适应,能充分发挥身心潜能,而不仅仅是没有心理疾病。
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定义: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到最佳状态。
2、心理健康标准:智力正常、情绪适中、意志健全、人格统一、人
际关系和谐、与社会协调一致、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原则、预防与发展相结
合原则、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整体性发展原则
第四篇:心理学
心理学试卷一
一、判断并改错(14分,每题2分)
1、适应是感受性降低的过程。(错)
2、遗忘曲线是由艾宾浩斯提出来的,其进程是先慢后快。(错)
3、保持在人脑中材料,只在数量上发生变化,在质量上很少变化。(错)
4、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属有意识记。(错)
5、明适应是感受性提高,暗适应是感受性降低的过程。(错)
由暗处到亮处,特别是强光下,最初一瞬间会感到光线刺眼发眩,几乎看不清外界事物,几秒钟之后逐渐看清物品,这叫明适应。感受性降低
当我们从明亮的地方走进黑暗的地方,一下子我们的眼睛就会什么也看不见,需要经过一会,才会慢慢地适应,逐渐看清暗处的东西,这一过程约20~30分钟,其间视网膜的敏感度逐渐增高的适应过程,就是暗适应,感受性提高,感受阈值先低后高
6、看见一面红旗,我们能认出它属于再现。(错)
再现是回忆的过程
7、暴怒、狂喜、恐惧属于热情的表现。(错)
激情
二、选择:(14分)
1、人的心理是(c)
A、客观
B、主观
C、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D、以上都不对
2、微弱刺激可使其它感觉的感受性(a)
A、提高
B、降低
C、先提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提高
3、提高记忆效率,扩大短时记忆容量的主要方法是(b)A、复述
B、把小单位联合成大单位 C、避免平时造成遗忘
D、把记忆单位单元化小
4、情绪体验深刻,具有高度敏感性,行动孤僻迟缓,不善交际,这种人属于(d)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5、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是(d)A、绝对感受性
B、差别感受性 C、差别感受阈限
D、绝对感受阈限
6、吃了糖再吃桔子会觉得桔子很酸这是(d)
A、感受适应
B、同时对比
C、不同感受的对比
D、继时对比
7、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为(b)组块 A、9±2
B、7±2
C、5±2
D、6±3
8、正在上课,一位迟到学生推门而入,引起大家的注意是(a)A、无意注意
B、随意注意
C、有意注意
D、有意后注意
9、听表走动的滴答声,时而有时而无这种周期性变化是(d)A、注意的稳定性
B、注意范围
C、注意分配
D、注意起伏
10、人对事物采取的态度,是从该事物是否满足或符合自己(c)为中介的是 A、动机
B、态度
C、需要
D、感觉
11、古语云“忧者是之而忧,喜者是之而喜”说明情绪状态是(a)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焦虑
12、人在快乐与悲哀气氛中,含有快乐与悲哀感,说明情绪和情感具有(b)A、感染性
B、情境性
C、两极性
D、移情性
13、医生根据病人体温、血压、心电图等给予确诊,属于下列哪种思维特性?(a)
A、间接性
B、概括性
C、预见性
D、抽象性
14、每次看见“月晕”就要“刮风”潮湿就要下雨,即得出“月晕而风”“湿润而雨”的结论,属于思维的(c)
A、抽象性
B、概括性
C、间接性
D、情境性 思维特性:{1}间接性:以其他事物为媒介而实现的认识活动。
观云识雨
号脉诊病
⑵
概括性: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及规律抽取出来加以认识。
心理是脑的机能
事能知足心常泰
人到无求品自高
△ 间接性是建立在概括性的基础之上的
(一)两极性
(二)情境性
(三)感染性
(四)社会历史性和阶段性
1、神经元的类型主要有感觉神经元、和。
2、周围神经系统由脑神经、和 三部分组成。
3、心理过程包括、和。
4、人的心理的实质是 对客观现实的。
5、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 的反映。
6、记忆的基本过程有、、和回忆。
7、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和。
8、情绪总是与人的 需要相联系,情感与人的 需要相联系。
三、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并改正。每小题2分,共14分)
1、人与动物心理的不同在于,人有意识,动物没有意识。(对)
2、性格无好坏之分。(错)
3、表象是想象的基础。(对)
4、长时记忆的容量是7±2个组块。(错)
5、遗忘就是永远都无法回忆或再认。(错)
6、心境是指强烈、短暂、爆发式的情绪体验。(错)
7、从注意品质来看“一心二用”是不良品质。(对)
四、简述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注意的功能有哪些?
2、简述影响学生识记的因素。
3、引起心境的原因有哪些?
4、简述意志的品质。
5、简述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6、简述能力与知识的关系。
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试述韦纳的归因理论及在教学中的应用。
2、请对自己的个性进行心理分析,并提出发展建议。
《心理学》试题三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心理是 的反映,是心理的器官。
2、科学心理学诞生于 年,其标志是。
3、人的心理活动内容主要包括 和 两大方面。
4、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 和。
5、知觉的基本特征有整体性、、理解性和。
6、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为 组块,信息保持时间为。
7、意志的良好品质有、、和。
8、在社会评价上有好坏之分的个性心理特征是 个性中最稳定的部分是。
9、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说认为人的智力由 和 组成。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8分)
1.观察学习2.心理 3.条件反射. 4.心境 5.原型启发 6.气质
三、简述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1.绘图说明并评价马斯洛的需要理论。2.根据遗忘规律,如何科学组织复习? 3.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4.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5.举例说明心理冲突的类型,并提出解决的对策。6.如何对学生进行归因指导?
五、论述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1.联系个人实际说明情绪情感与认知的关系。2.用心理学原理分析产生“高分低能”现象的原因。《心理学》试卷四
一、单项选择题(20分)
A 感染性 B 情境性 C 两极性 D 移情性
2、人类主要的社会性动机是(b)。
A 饥饿动机和干渴动机 B 成就动机和交往动机 C 好奇动机和探索动机 D 探索动机和操作动机
3、气质类型在社会上评价是(d)。
A 都是好的 B 都是坏的 C 有好有坏 D 无好坏之分 对客观事物采取怎样的态度,是以某种事物是否满足或符合自己的(c)为中介的。
A 动机 B 态度 C 需要 D 感觉 社会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的心理活动是(b)。
A 情绪 B 情感 C 心境 D 应激
6、后继的学习对等效的学习起影响作用的,一般称为(b)。
A.顺向迁移 B.逆向迁移 C.正迁移 D.逆迁移
(一)正迁移与负迁移;
这是根据迁移性质的不同进行的划分。
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如阅读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写作技能的形成。
负迁移:是指两种学习之间相互干扰、阻碍,如地方方言对学习普通话具有消极影响。
(二)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这是根据迁移方向的不同进行的划分。
顺向迁移:先前的学习对后来学习的影响;
逆向迁移: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无论是顺向迁移或是逆向迁移,其产生的影响都有正负现象。
7、个性是指一个人的(b)。
A 心理过程 B 整个心理面貌 C 气质 D 性格
8、提出需要层次理论的心理学家是(a)。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表明情绪、情感具有(a)特征。A 马斯洛 B 勒温 C 默里 D 罗杰斯
9、“活泼好动”是下列那种表现?(d)A 能力 B 兴趣 C 气质 D 性格
10、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c)。
A 兴奋过程 B 抑制过程 C 兴奋与抑制过程 D 兴奋与诱导过程
11、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抑制型相对应的气质类型是(d)。
A 胆汁质 B 多血质 C 粘液质 D 抑郁质
12、如果 一个10岁的儿童通过10岁的全部项目,还通过11岁两个项目和12岁的一个项目,他的智龄为(a)。参考187页表8-4
A 10岁6个月 B 10岁8个月 C 10岁10个月 D 11岁
13、提出“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的心理学家是()。
A 荣格 B 威特金 C 麦克莱伦 D 马斯洛
14、性格属于下列那种心理现象?(d)A 认识过程 B 情感过程 C 意志过程 D个性心理特征
15、编制16种个性因素问卷的心理学家是(b)。
A 奥尔波特 B 卡特尔 C 吉尔福特 D 艾森克
16、在家庭诸因素中,对儿童性格形成和发展具有特别重要作用的(d)。
A 家庭结构 B 出生顺序 C 家庭的贫富程度 D 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态度
17、智力的核心成分是(d)。
A 观察能力 B 记忆能力 C 创造能力 D 抽象概括能力
18、提出智力三元结构理论的心理学家是(c)。
A 奥尔波特 B 卡特尔 C 吉尔福特 D 艾森克
19、粘液质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基本特征是(c)。
A 活泼型:强、平衡、灵活(多血质)B 兴奋型或不可抑制型: 强、不平衡(胆汁质)C安静型:强、平衡、不灵活 D 抑制型: 弱(抑郁质)20、智力分布呈常态分布是指(b)。
A 人与人之间在能力上没有明显的个别差异 B 智力中等的占多数 C智力超常的占多数 D智力低常的占多数
三、名词解释:15分
1、心理测验法
2、有意后注意
3、短时记忆
4、心境
5、需要
四、简答题 :15分
1、目前关于遗忘的理论观点主要有哪些?
2、简述情绪与认知的关系
3、“高分低能”现象反映的心理学问题是什么?
四、问答与案例分析(32分)
1、顺德区中小学生今年秋季入学时,将统一校服。针对学生和家长的审美争论,该区将于4月19日召开20多万中小学生及其家长进行投票,选出校服的样式。顺德区教育局目前已收到200多款校服样式,今日起将在媒体上公布并接受学生和家长的投票。至今年秋季中小学生入学时,顺德中小学生的校服将不再有重点校、普通校的区别,请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角度出发,谈谈统一校服的利弊。(12分)
2、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是有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还是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请谈谈建构主义学生观。(10分)
3、从个人的经验谈谈怎样才能增加个人魅力吸引?(10分)
《心理学》试题五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8分)
1.自我效能感 2.知觉 3.绝对感觉阈限 4.记忆 5. 注意 6. 创造思维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8分)
1、按照信息加工的观点,记忆可分为、和。
2、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 反映。
3、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心理活动产生的基本方式是。
4、注意的两个重要特点是、。
5、我国心理学界通常把高级社会情感划为、和。
6、意志的品质有自觉性、、和。
7、人的个性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即 和。
8、心理学使用的实验法可以分两种形式: 实验法和 实验法。
三、选择题(有两个答案是正确的,选出正确的答案,漏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2分)
1、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说认为人的智力组成因素包括(1,3)
①G因素 ② P因素 ③ S因素 ④ N因素
g因素(“一般因素”)和s因素(特殊因素)。
2、暗适应现象中个体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1,3)
① 提高、降低 ② 降低、提高 ③ 提高、提高 ④ 降低、降低
3、人的基本情绪包括快乐、悲哀和(1,2)
① 愤怒 ② 恐惧 ③ 厌恶 ④ 喜欢
4、动机产生的条件包括(1,3)
① 需要 ② 兴趣 ③ 诱因 ④ 理想
5、同一感觉相互作用规律主要有(3,4)
① 适应 ② 对比 ③ 联觉 ④ 补偿
6、人的心理现象的物质基础包括(1,2)
① 脑 ② 客观现实 ③ 环境 ④
四、判断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或改正错误,每小题2分,共12分)
1、个体的活动动机越强,其活动效率越高。(错)
2、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提出了著名的情绪认知评估—兴奋学说。(3、智力开发越早越好。(错)
4、心理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错))
5、信息在人脑中的贮存只表现在数量上的变化。(错)
6、人格的形成是强化的结果。(错)
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2、什么是无意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有哪些?
3、简述问题解决思维过程的四阶段理论。
4、简述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5、人逢喜事精神爽,描述了人的哪种心理状态
六、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论述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2、结合实例,分析影响自己性格形成的因素。
《心理学》试题六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心理现象 2.知觉恒常性 3.内隐记忆 4.创造思维 5.动机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7分)
1.科学心理学诞生于:(c)A.1789 B.1897 C.1879 D.1987 2.第一位科学心理学家是:(b)
A.弗洛伊德 B.冯特 C.艾宾浩斯 D.马斯洛 3.马斯洛认为,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是:(c)
A.尊重 B.求知 C.自我实现 D.安全 4.智力的高级表现是:(b)
A.抽象思维 B.创造力 C.观察力 D.创造想象力 5.问题解决的第一阶段是:(a)
A.提出问题 1 B.提出假设3 C.检验假设 4 D.分析问题2 6.记忆的首要环节是:(d)
A.保持 B.再认 C.回忆 D.识记
7.某人稳重踏实,勤奋刻苦,做事认真细致,他(她)的气质类型倾向于:(b A.抑郁质 B.粘液质 C.多血质 D.胆汁质 8.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知觉的基本特性:(b)
A.理解性 B.规律性 C.整体性 D.恒常性 9. 短时记忆的容量为:(c)
A.9±2 B.8±2 C.7±2 D.6±2 10.最能反映人的本质特性的个性心理特征是:(d)A.需要 B.能力 C.气质 D.性格
11、一般把天才儿童智商的最低临界值定为(140)。
A 130 B150 C160 D 170)
12、狼孩的心理障碍主要原因是(c)。
A 素质 B 缺乏营养 C缺乏社会性刺激 D 母狼的影响
13、我国古代对于学习有“温故知新”、“举一反三”的说法,从迁移的观点看,“温故知新”属于(a)。
A.顺向正迁移 B.顺向负迁移 C.逆向正迁移 D.逆向负迁移
14、把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的心理学家是(b)。
A 奥尔波特 B 卡特尔 C 吉尔福特 D 艾森克
15、每次看见“月晕”就要“刮风”潮湿就要下雨,即得出“月晕而风”“湿润而雨”的结论,属于思维的(c)
A、抽象性 B、概括性 C、间接性 D、情境性 16弗洛伊德认为在人格结构中遵循“快乐原则”的部分是(a)
A.自我 B.本我 C.超我 D.意识
三、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改正。每小题2分,共10分)
1.空间知觉是人脑对事物的顺序性和延续性的反映。(对)2.所有遗忘都是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能再认和回忆。(错)3.激情是在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所产生的情绪状态。(对)
激情是指强度很高但持续时间很短的情感,它是一种猛烈、迅速爆发、短暂的情感,如狂喜、愤怒、恐惧、绝望等。
4.性格俗称为性情、脾气。(错)5.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正比关系。(错)
四、简述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 简述人的心理实质。
2. 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 3. 简述问题解决的基本阶段。4. 动机冲突有哪些类型?如何解决? 5. 简述影响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五、论述题(共33分)
1、联系个人实际说明,气质与性格的关系。(10分)
2、一个三岁多的孩子,还不会独立吃饭,每顿饭都要老师喂。削好了皮的苹果、梨,他不会用手拿着吃,如果老师不喂他,他就低着头啃。后来,从他爸爸那儿才了解到,他们怕孩子自己拿着吃弄脏了衣服,所以从小就是大人喂。
还有一个四岁的小女孩,身体瘦弱,经常生病,说话都不利索,可她的母亲却给她同时报了英语班、舞蹈班、绘画班和钢琴班。小姑娘学得不好,妈妈就骂她‘真笨’、‘不争气’。后来听说,这个孩子上学以后成绩也不好。
请运用早期教育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教育现象的看法。(12分)
3、某校一位中学教师走进教室准备上课前,班上一个很聪明但十分调皮的学生走到讲台前翻了翻老师的教案说:“有教案谁不会上课?”那位老师灵机一动,马上说:“给你教案你就能上吗?”这个学生说:“当然能。”“好下一节课你来上,我给你提供教案。”在接下来的那节课上,这个学生虽然很努力上课,但还是失败了。学生满面通红地说:“看来当老师真的不容易。” 那位老师赢了,但却丝毫高兴不起来。后来,他进行了反思:我这样做,无非就是通过一件本来不应该让学生做的事情,让学生自己来证明自己的无能,就是让学生更加臣服于老师的权威。”由此他得出一个结论:这并不是一个成功的教育实践。
一旦在课堂教学中碰到类似的情况,你怎么办?你认同这位教师的观点吗?请发表自己的见解。(11分)
《心理学》试卷七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6分)
1.气质 2.动机 3.性格 4.能力 5.短时记忆 6.应激
二、(每空1分,共20分)
1、思维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 和 的反映。
2、人的神经系统主要分为 和 两大系统。
3、心理是 的反映,是心理的器官。
4、在全部人口中,智力测验的结果是 分布通常呈。
5、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为 组块,信息保持时间为。
6、情绪总是与人的 需要相联系,情感与人的 需要相联系。
7、一个良好的记忆品质应具备、、、等特点。
8、韦克斯勒智力量表包括 和 两个分量表。
9、联想的主要主要规律有对比律、和因果律
三、判断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或改正错误,每小题2分,共12分)
1、认知结构越简单,个体产生的情绪体验就有可能显的越强烈。(错)
2、性格无好坏之分。(错)
3、表象是想象的基础。(对)
4、学习材料的中间部分记忆效果较差,主要是受到倒摄抑制影响。(对)见课本139页,掌握倒摄抑制和前摄抑制
5、心理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对)
6、遗忘就是永远都无法回忆或再认了。(错)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简述知觉的基本特性。
2、简述影响识记的因素。
3、简述艾宾浩斯的遗忘理论。
4、简述注意的功能。
5、简述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6、为什么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每节课的上课时间依次为35或40分钟、45分钟、50分钟?
五、论述题(每小题11分,共22分)
1、试述气质与性格的关系。
2、举例说明遗传与环境对个体能力发展的交互影响。
《心理学》试卷八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9分)
1、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有 的特点。
2、发散思维又称,辐合思维又称。
3、人脑的结构主要包括、、和 四部分。
4、记忆包括、和 三个基本环节。
5、注意的两个重要特点是、。6、1927年,美国生理学家 首先对詹姆士—兰格情绪理论提出了批评。
7、我国心理学界通常把情绪划分为、激情和。
8、意志的品质有自觉性、、和。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8分)
1、意识
2、定势
3、创造想象
4、多血质
5、心境
6、性格
三、简述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绘图说明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效率的关系。
2、如何科学组织复习?
3、简述多元智力理论的基本观点。
4、简述问题解决的四阶段理论。
5、举例说明心理冲突的类型。
五、论述题(共33分)
1、试述气质与性格的关系。(10分)
2、联系自己的心理实际,谈谈学习心理学的体会。(10分)
3、一个三岁多的孩子,还不会独立吃饭,每顿饭都要老师喂。削好了皮的苹果、梨,他不会用手拿着吃,如果老师不喂他,他就低着头啃。后来,从他爸爸那儿才了解到,他们怕孩子自己拿着吃弄脏了衣服,所以从小就是大人喂。
还有一个四岁的小女孩,身体瘦弱,经常生病,说话都不利索,可她的母亲却给她同时报了英语班、舞蹈班、绘画班和钢琴班。小姑娘学得不好,妈妈就骂她‘真笨’、‘不争气’。后来听说,这个孩子上学以后成绩也不好。请运用早期教育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教育现象的看法。(13分)
《心理学》试卷九
一、填空:20分(每格1分)
1、情绪包括_______、______、与应激,而情感则包括_______、_______与美感。
2、德国心理学家_____于_____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3、遗忘产生的原因有_______与_______。
4、知觉的特性有_____、_____、_____与恒常性。
5、望梅止渴属于_第一_____信号系统,而谈梅生津属于_第二____信号系统,尝梅止渴属于__无条件_____反射。
6、“一目十行”说明注意的__广度(范围)____好,而边唱边跳属于注意的___分配性____好。
17、已知重量韦伯K=30 现有60克物体,至少要增加____克才能觉察两者间差异。
8、试卷是非题、选择题属于_______,而问答、填空属_______。
9、我们认为煤比白纸黑属于知觉的________。
《心理学》试题九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8分)
1、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心理活动产生的基本方式是。
2、科学心理学诞生于 年,以 为标志。
3、个性心理特征包括、和。
4、根据知觉反映事物的特性,把知觉可分为、、。
5、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为 组块,信息保持时间为。
6、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说认为人的智力是由 和 组成。
7、体液说把人的典型气质类型分为、、和。
二、名词解释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智力
2、知觉
3、记忆
4、创造思维
5、性格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简述知觉的基本特性。
2、目前关于遗忘的理论观点主要有哪些?
3、简要说明情感的类型。
4、简述情绪与认知的关系。
5、马斯洛需要理论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五、论述题(共分)
1、举例说明引起心境的原因,如何调节自己的不良心境?
2、联系实际说明,影响一个人性格形成的因素。
3、多元智能理论包括哪些因素,它对教学有何启示?
《心理学》试题
十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
1、心理是 的反映,是心理的器官。
2、人的心理活动内容主要包括 和 两大方面。
3、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 和。
4、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反映事物的。
5、意志的品质有、、和自制力。
6、情绪总是与人的 需要相联系,情感与人的 需要相联系。
7、在社会评价上有好坏之分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中最稳定的部分是。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8分)
1、气质
2、表象
3、道德感
4、动机
5、心境
6、心理测验法
三、简述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1、简述人心理的实质。
2、影响解决问题的心理因素有哪些?
3、简述艾宾浩斯的遗忘理论。
4、简述影响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5、一个人应具有哪些良好的意志品质?
6、简述情绪与认知的关系
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影响心境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对不良情绪进行自我调节?
2、联系个人实际,谈谈学习心理学的体会。
3、根据三维度六因素归因理论谈谈怎样的归因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发展
第五篇:心理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体育教学 ——以脑科学视角出发
摘要:近年来,脑科学的研究成为当前生命科学的前沿和热点领域,现代脑科学的研究的许多成果,对学校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为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科学教育领域中逐渐运用,基于建构主义的科学教学模式开始兴起。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体育教学具有创新与发展意义,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基于脑科学知识,探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促进体育教学发展得知:体育教学中应积极主动地进行意义建构;有意义的学习情境与人际关系,适当的环境刺激引起脑的可塑性;协作与交流在体育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建构主义;情境教学;体育教学;脑科学 前言
21世纪脑科学研究成为前沿,基于脑的学习和教学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兴起。脑科学是研究人脑的结构与功能的综合性学科。近年来,我国提倡教育改革,开展新的教育实践,体育运动是促进大脑和身体发展的极好手段。如何良好的开展体育教学,使体育教学水平得到提高显得十分重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最早提出。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1]。传统的体育教学中,通常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学习。根据体育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同时缺乏创造性,学生觉得无聊、匮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理论,对传统体育教学的改革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1.脑科学视角下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随着人们对教育心理学、人工智能、脑科学的深入研究以及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教育理念之一。它深刻影响着我们对于人类学习机制及教育活动的理解,是指导教育实践的重要理论依据,是影响教学理论与实践发展走势的重要力量,它已成为国内外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2]。
1.1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的,而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及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知识获得。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学习者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在学习观方面,建构主义与以往的学习理论相比突出表现出了三方面的重心转移:从关注外部输入到关注内部生成,从“个体户” 式学习到“社会化”的学习,从“脱离情境”的学习到情境化的学习。
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和新知识意义的过程[3]。有关于脑的研究认为人是“意义的建构者”。人脑对于意义的的搜寻不会终止,而是会不断集中[4]。脑和神经元是意义建构的生理基础。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5]。脑是意义的建构,脑的学习是一个寻找与创建意义的过程。大脑在意义进行搜寻过程中,会对有意义和无意义的信息与情景做出不同的反应,对于呈现的信息进行辨别。在学习中,大脑会对信息进行加工储存,从而产生有价值的事物。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情境与意义建构,意义建构的三要素:相关性、情绪、背景模式[6]。大脑皮层具有察觉和创拟意义模式的特征。学习是大脑从混乱中抽取的意义模式。大脑把无关联的信息片段聚合成一个大的信息模式,突出他们之间的关联;激发出人们积极或消极的情绪反应,从而影响人的情绪;学习者的目的是学习有意义与有价值的东西,如果背景模式对学习者生活产生冲击或影响时,学习者就会考虑其学习的内在动机或者丧失到达终点的信心[7]。
综上所述,如何让学习者能够有效的学习。首先,应该将新学习的事物与已知事物进行联系比较,将熟悉的信息与不熟悉的信息相结合。其次,在课程学习中间,适当的增加学习者的背景知识,进行自己的意义模式的建构,使学习者能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与生活背景相联系。
1.2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同时不是静止不变的,在不同的文化情境中会有不同的理解。知识是个体根据不同的经验、不同的情况、不同的时间构建出来。强调知识的动态性,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绝对正确的表征,不是放之各种情境皆准的教条。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人脑在加工信息时,感觉输入具有等级优先性。脑通过对影响生存的信息、产生情绪的信息、新学习的进行加工,形成了工作记忆。人们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下,情绪与理性相互作用,共同支持或抑制学习[8]。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具有良好的情绪感受时,杏仁核会对这些情绪激发产生影响,使学生更容易回忆起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杏仁核也会记住消极的情绪信息,当类似的信息再次进入工作记忆时,就会产生不利于学习者对知识加工学习的情绪。因此,不同的情况下,文化情境不同时,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
1.3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教学的中心,他们根据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积极主动地对所学新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将新内容纳入已有认知体系中并赋予新的意义。强调学习者的学习潜能及其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差异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进行情境的意义建构,互相协作学习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与交流是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学生每个个体经验具有差异性,将自己的想法在整个学习群体共享交流,有利于推进学生的学习进程。学生积极主动的对新知识进行意义建构,从而达到了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教学中一切都要围绕这种最终目标来进行[9]。
1.3.1满足学生的交往需求,提高学习的参与积极性和价值感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注重学生互动,能够使学生卷入学习,提供更加及时、有效的反馈。人际交往需求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学生在与他人一起做事时,会更加投入,对班级和同伴产生更强烈的归属感,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Bruner 指出:如果某一团体为了达到某一目标需要交互性,进行合作行动,那么,就会将个体带入学习状态,将他人带入团体环境的状态
[10]。
1.3.2学生之间进行互动,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元的反馈渠道
脑科学研究表明,理解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仅次于意义的影响。与个人意义相关的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脑本身是很精细的,能够操纵反馈。大脑是自我参考的,它根据完成的动作做决定。学生之间互动学习,有利于大脑接收互动的信号,及时反馈出来,从而使大脑学习更加有效。学生围绕学习问题,进行互动情境下的交流,互相交流意见,达到思想碰撞,激发更多想法和新的观念与知识。
1.4建构主义的师生观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所学知识意义的建构者,教育应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但教师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的课堂中,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中感受自身的价值,还可以是学生感受到自己被关注的乐趣与满足感,此时,我们的大脑会分泌快乐的神经递质:内啡肽和多巴胺,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建构主义的师生观是和谐的,教师在课堂中为激发学生兴趣,就会注意创造更多的师生互动、学生之间互动、人境互动的机会。不仅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热爱,还促进了师生关系、学生之间关系的融洽,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教师在与学生指导过程中,发现更加重要的问题,给予更加精准的指导。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体育教学
建构主义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括哪些主要因素等,因此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可以形成一套新的比较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的主要观点,理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由每个人自己决定,是由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建构”和“解释”的;个人的经验世界又是用头脑创建的,由于每个人的经验多种多样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因而对客观世界的解释或“建构”也是多样化的。
2.1强调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体育学习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教学目标呈现整体化任务,让学生尝试解决。教学内容是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问题制定的教学,教学信息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教学过程师生互动,生生协作。教学方法主要有:支架式、抛锚式、随机通达式、情境化教学,教师负责引导、帮助、指导学生。而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信息加工的主体,教与学的中心。
2.2强调“自上而下”的学习策略 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过程中,应由整体向具体展开,先给学生呈现整体性的任务将他们带入一个较完整的问题情景之中,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尝试自我对问题的解决,从中找出和掌握相关的知识体系和学习方法。在体育学习建构过程中,首先是个人体验非常重要,学生要学习并领会。其次是智力参与。体育建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将自己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再现力都参与进去,形成高水平的智力参与。最后就是自主活动。强调在“运动过程中学体育”,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主动参与意识。
2.3注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
脑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学校重视体育课,加强学生体育锻炼,提供了理论依据。体育运动能改善儿童大脑的可塑性和提高大脑的功能,且该积极影响贯穿个体的整个生命过程[11]。因此,在运动过程中,学习和领悟教材,主动掌握和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会给学生带来更多收获。在教学设计时,为了避免枯燥,可采用多种学习模式,如研究性学习模式、探究性学习模式、接受式学习模式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更多的知识。脑科学与教育技术的密切联系是全方位的,不仅仅局限于上述的理论与实践中,这主要缘于大脑是学习和创造的生理基础,促进学习、改善绩效必然要遵循人的生物本源和思维规律[12]。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新知识,不仅可以劳逸结合,还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3.建议与指导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真理的相对性,重视认识中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学习的多样性、灵活性,要求教学要适应每个学习者自我建构学习的需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四大要素是:情境、协作、交流、意义建构。学习是创建意义的过程,意义的追寻是通过模式化完成的。每个人的大脑都是独一无二的,意义的建构具有个人价值,而情绪具有优先价值,在学习中我们应该创造条件,增加积极的情绪。预先呈现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联系已学的知识经验,更快的进入学习状态,也更适于脑的学习。多感官学习和情境教学更能深刻的促进我们的理解和记忆。
3.1体育教学中,提前告知学生课程任务,鼓励学生预习
课堂的提前导入,是基于脑的学习规律。教师预先告知学生学习内容,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学习,引出学生的观点。教师通过教学,重新建构学生的观点,学生可以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与别人相互交流,将旧有观点暴露于特定情景之下,重新建构新观点。评价新观点运用新观点,对观念变化进行评论。教师可以角色扮演、模拟情形、玩游戏等方式,潜意识的向学生呈现本次课的新的学习内容。提前给学生教学上的提示,通过学生讨论学习,互相探讨揣测本次课的主要学习内容与方向。凯恩夫妇提出意义的两个关键纬度,创造性的洞察力和感觉意义,还有深层意义的核心——意图[13]。脑科学中,对于教学密切相关的学习、情感、记忆等的相关研究,对教学理论与实践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3.2注重师生互动、协作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增加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爱好,同时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也得到了满足与提高。课堂技能练习环节,学生之间互动,结对分享自己的运动体验,小组讨论学习,合作交流。不仅可以改变传统刻板的教学模式,还可以使学习主动参与学习,达到积极进取的状态。教师可以通过利用教学道具或场地器材,使学生人境互动,进行游戏教学、实践、让学生动起来、在行动中学习。这样有助于唤醒学生,降低学生学习的低沉期,增长学生学习的高效期。
我们的脑是在与环境和他人交互作用中发展成熟的,互动是脑的基本学习方式。大脑与环境发生互动时,从环境中发现机遇与挑战,并从中获得反馈,调整自己的行为活动,将有用的信息储存进大脑的长时记忆系统中,在互动过程中,大脑理解和学习到了生存所需的技能,有助于大脑社会性的发展,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与运用新的概念。课堂中,应提前导入教学内容,使学生大脑有提前进入学习状态。
3.3教师应注意对学习环境进行设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资源。
在体育课堂中,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教学设计的提出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人们在毕生发展的过程中,大脑皮层都具有一定的可塑性[15]。因此,创立不同的情境,有利于大脑学习,更好的塑造大脑。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谓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技能或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储就形成了工作记忆,有利于提高学生习得。
3.4进行教学过程中,对教师和学生的合理定位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认知主体通过主动建构获得的[14]。以“学”为中心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强调学习是建构性的,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是学习主体通过活动对体验的内化,是一种现实意义的独特建构。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强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应通过合作、小组讨论、意见交流,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16]。学生在在意义建构过程中,会搜集并分析有关的大量信息和资料,从而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学习和接受新的知识。
教师从之前的教授知识为主变为以指导、辅导学生的学习为主,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指导者。意在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持久的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同时指导学生交流协作。这充分体现了“健康第一,快乐体育”的指导思想,为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打下基础。
4.结语
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中,应积极的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一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热爱,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方法得当,可采用交互式学习、支架式教学、程序式教学。依据适当的情境,是教学过程更加充实多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