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孙子兵法作业
《孙子兵法》与管理学
第一次选课,基于对管理学的一些兴趣及对一些成功的企业管理者的崇敬,我选了管理学。而《孙子兵法》正是我们管理学老师推荐我们一定要精读的书目。
《孙子兵法》是兵家经典,由春秋末年著名军事家孙武所著,全书共十三篇,包括计篇、作战篇、谋略篇形篇、兵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它们在深刻总结春秋时期各国相战的经验的同时,集中概括了谋略战术的一般规律。而“谋略”正是这篇著作的关键词,作战需要谋略,现代公司管理更需要谋略。要有谋略,只有有了谋略,才可以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才可以统领队伍,使之更好的为我所用。谋攻篇里,孙子曰: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己。这里,孙子説,谋略很重要,用计谋退兵,才是兵家之大胜。
计篇里,孙子曰:将者,智、信、仁、勇、严也。作为一个将领,首先要有智慧,有了智慧才可以拥有信、仁、勇、严,方可带好队伍,取得战争的胜利。
作为一位出色的领导者,“谋略”“智慧”是必不可少的。灵活运用谋略、拥有驾驭谋略之术的人最终才会胜利。要很好的做好权力的制衡,就要运用谋略,分化敌对势力,强化自己的实力,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在实际的管理中,有时会遇见这样的情况:一个董事长,下面有两个副董事长,这两个副董事长实际能力要比董事长强一些,他们两人打算谋划一场政变,将董事长取而代之。这时,董事长怎么办?
孙子兵法给了我们答案,那就是权力制衡,让两位副董事长相互争夺权力,分裂他们,最后让他们落到两败俱伤的地步,自然也就加强了董事长的权力。
地形篇里,孙子曰:视卒如要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这里,孙子充分强调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孙子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管理学的道理,那就是以人为 本,坚持人性化管理。现代的管理,不能只强调制度的管理,那是粗放型的,我们要把制度化管理与人性管理相结合,才是现代管理的真正理念。
形篇里,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必可胜。
这些话告诉我们,在管理别人时先要管好自己。现今的管理,强调自身管理的重要性。人格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以身作则很重要。从大的角度,全面总结起来,孙子兵法许多理论原则,在现代商场上是可以借鉴的。大致概括到以下几个方面。
1、用人之道。当今企业,都提倡以人为本,优秀的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孙子在兵法十三篇中贯穿了人在战争中的决定地位。在《始计篇》中提出“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强调将帅在治理军队、领导部属时要赏罚分明、恩威并重;“智、信、仁、勇、严”是将帅必须具备的五种能力;“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这里的“兵”是“懂得用兵的将帅”,孙子十分重视将帅在战争中的作用,这与现代企业视人力资源为企业的珍宝如出一辙。又如,“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作战篇)这些强调的都是将帅的重要性。其实,对于士卒,也强调了其作用。“视卒如爱子”(地形篇)企业强调团队合作,关爱员工,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归属感也是必要的。“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企业是一个团队,团队合作是企业兴旺发达的重要因素,如果企业内部不能同心协力,必然使更多的资源浪费于内耗之中。
2、企业文化。“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始计篇)战争的决策者一定要在战前做周密的计划,对战争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做出不同的估计和安排,也就是说,要打有准备之仗。这点对人力资源战略和规划作出了很好的诠释,面对日益复杂、变化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组织内更高的员工要求,组住对战略已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规划是一种预测性活动,简而言之“算也”。一个年度开始时,企业要制定本年度的战略,对人员需求、培训、绩效考评、薪酬管理等做好规划、未雨绸缪,就可以从容应付未来的发展变化。如果什么都不准备在当今高速运转的市场环境中,势必淘汰出局!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军势篇)其中要点在“势”而不在“人”。正如将帅看到战争中的“势”一样,企业主管应把握商场上的“势”,及时组织合适的人力,抓住商机,而不是被动地对下属求全责备,人员的组织架构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它必须能因“势”的变化而变化,让合适的人才在合适的位置上,掌握好机会,发挥出作用。这里所讲的“势”与“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虚实篇)中所强调的“势”类似。商场上各种信息瞬息万变,纸上谈兵、墨守成规、按图索骥只能被商场的大海所吞噬。敌变我变,关键在于谁先,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先发制人。
3、激励机制。“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作战篇)要使军队英勇杀敌,就应该激发士兵同仇敌忾的士气;要想夺取敌人的物资,就必须借助于物质奖励。企业若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一个颇具战斗力的团队,就应该提倡一种“同仇敌忾”的企业精神。正所谓“上下同欲者胜”(谋攻篇)一样的道理。企业良好的绩效管理还需要辅之激励手段,如物质奖励。随着人们对需求的不断提高,从生理需要慢慢上升到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所以有时候在会上的一番表扬可能来得更有效。这点于“夫兵形像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虚实篇)中强调的“避实击虚”的效果一样。企业在极力员工时,要尽量做到投其所需,避开员工已得到满足的需求,去满足员工渴望得到的需求,实现激励最大化。
“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行军篇),孙子在治军上强调文武兼施,赏罚并重。在企业管理中,也只有文武兼施,赏罚并用,才能提高员工的生产积极性,使人人争先,个个努力,形成良好的企业氛围。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理论著作,也是中国古籍在世界影响最大、最为广泛的著作之一,具有管理、领导、决策、哲学、逻辑、信息、行为、心理等方面丰富的内容,揭示了治军理论思想、原则和方法,对进行科学管理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第二篇:孙子兵法作业
孙子兵法作业
姓名:汤正 班级:建筑1101 学号:2011611695
《孙子兵法》读后感
《孙子兵法》是春秋末期我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所著的一部军事经典著作。孙武的生卒年月现已不可考。他本是齐国人,后移居吴国,因擅长兵法,被吴国大臣伍子胥推荐给吴王阖庐。孙武将其所撰兵法13 篇献给吴王,阖庐遂以孙武为将,出兵西破强楚,北威齐晋,扬名诸侯之间。孙武最后终老于吴国,葬在吴都巫门外。
《孙子兵法》既是一部军事经典著作,又是一部光辉的哲学著作,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中一份珍贵的遗产。孙子在书中揭示的一系列具有普遍意义的军事规律,不仅受军事学家所推崇,在经济领域、领导艺术、人生追求甚至家庭关系等方面,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春秋吴国孙武后学所辑的《孙子兵法》,不仅阐述高度概括的兵法理论,而且在行军、火攻、用间等篇章中提出多种具体的战略战术。虽然只读过孙武和孙膑的兵书,因此无从全面比较,但内心还是很愿意认同《孙子兵法》作为“兵学圣典”的说法。
作为数千年前的古代兵书,其中很多作战方式早已不适用现代战争,但是它的思想和基本原则,却在生活中常青。现在的社会,无处不是没有硝烟的战场——诸如篮球足球围棋象棋等各种运动和竞赛、残酷的商业竞争、利益争夺的外交谈判、针尖对麦芒的法庭辩论,以及各种求生存求发展的地方。有战场,就有兵法的用武之地。我读兵学圣典,就是想在各种战场中百战不殆。我要将兵书中的思想原则古为今用。
黄朴民先生认为《孙子兵法》一书至少包含四个层次内容的观点,我很赞同,转引概述如下。(参见《〈孙子兵法 孙膑兵法〉序言》,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4页。)1.战争观念,即对战争的基本态度。本书提倡“慎战”、“备战”为核心的“安国全军之道”。开篇即表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强调“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但同时也要未雨绸缪以有备无患。2.战略思想。孙武推崇“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上兵伐谋”攻略;作战行动上强调“势如彍弩,节如发机”“其疾如风”速战速决的刚性战略;在谋略背后,又讲究实力政策——“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胜兵若以镒称铢,„,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谿者。” 3.孙武的战术思想是全书的精髓。“出奇制胜”、“致人而不致于人”、火攻、用间等战术。4.其治军思想至今在军事、商业等多种领域仍有广泛的借鉴意义。如将帅的要求、部队的训练、士兵斗志的调动、和谐军队队的建设等等。
《孙子兵法》共十三篇,我各用几句话叙述一下这次阅读的每个篇章的所感。
《孙子兵法〈计篇第一〉》概述战争的性质、原则及其决胜条件。先曰:“兵者,国之大事„„”以及“兵者,诡道也”,开宗明义。再曰,出战前应“庙算”,“多算胜,少算不胜”。本篇重点讲述决定战争胜败的五个基本原则“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并提出了“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军事名言。
《作战篇第二》、《谋攻篇第三》、《形篇第四》、《势篇第五》,分述各大作战战略。作战篇:“兵贵胜,不贵久”的速战速决思想和“取用于国,因粮于敌”的主张; 谋攻篇: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谋略; 形篇:“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的实力谋划; 势篇:随着情况变化而改变变化无端、出敌不意以及正规一般的战法,从而出奇若“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从而出奇制胜。
《虚实篇第六》、《军争篇第七》、《九变篇第八》、《行军篇第九》、《地形篇第十》、《九地篇第十一》讲的都是战术。唐太宗曾评价:“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孙武十三篇,无出虚实”,意即《虚实篇》是战术讲述之最。“出其所必趋,趋其所不意”,“避实而就虚”。而《军争篇》是我最喜爱的篇章,“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九变篇》与《九地篇》讲的都是九种地形的行动原则和应变处置、攻防进退的具体策略。《行军篇》论述行军作战、处置军队、判断敌情的几十种方法,其实这篇我没有认真看下去,因为感觉太繁琐具体而且并不适用于现代战争和现代社会了。本篇孙武还提出了“令之以文,齐之以武”的文武兼用的治军原则和赏罚适时适度的军事思想。
《火攻篇第十二》和《用间篇第十三》,以“案例教学式”讲述了火攻和用间的种类、条件及其实施方法。火攻,真令人不寒而栗,实为战法中最惨烈狠毒的方法。用间,是不见血的最锋利的鬼刀。孙武在书中对使用间谍津津乐道,并总结曰“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简之实。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皆死。”我想起了《007》和《无间道》,大热天里也寒颤。看来我有妇人之仁啊,这样,能在天地间驰骋翱翔吗?
第三篇:孙子兵法作业两篇
孙子兵法作业
1、孙子战争指导方法论中,有一核心战略思想,即“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拨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的谋攻思想。在此思想作用下,有了“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原则。
所谓伐谋,就是用谋略讨伐。即:用“谋”直接达成战略目的。他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他把“全胜”看作谋攻的最高境界,并把“不战”而“全胜”定作最高目标。
伐交分两个方面:一是利用一切手段,扩大加强已方的政治军事联盟,使已处于得道多助的有利态势。二是努力分化瓦解敌方的政治军事联盟,使其处于孤立无援状态。孙子还强调以积极主动高标准的军队建设及战备,形成了强大作战潜能即实力,直接威慑敌人;并作为伐谋伐交的强大后盾和隐形牵制因素。他说:“威加于敌,使其交不得合”就是指,以实力直接牵制并破坏敌国的外交活动。现在中国就应更多采取伐交的战略思想,瓦解敌国的政治经济联盟,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2、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意思是善于打仗的人,总是先创造条件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捕捉战机战胜敌人。做到不可战胜,就会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敌人出现空隙,就乘机击破它。中国现在还不处在可胜的状态,顾要先养精蓄锐,努力使自己不可战胜,等捕获时机,就可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了。因此,我们现在没必要为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大动干戈,等国强民富之时,疆土回归祖国谁敢说“不”。
第四篇:孙子兵法期末作业
孙 子 兵 法 读 后 感姓名:学号:专业:学院:*** ******** ****** *****
《孙子兵法》
《孙子》,又称《孙子兵法》、《孙武兵法》和《吴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的兵书,作者为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孙武,字长卿。《孙子兵法》,这部我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军事名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之一。曾对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在中国被奉为兵家经典,后世的兵书大多受到它的影响,对中国的军事学发展影响非常深远,在哲学史上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孙子兵法》在产生以前,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的孕育过程。其产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择其要者有以下几点:中国远古以来,特别是春秋时期频繁、激烈、多样的战争是《孙子兵法》产生的源泉;此前已有的兵学理论成果,如《军志》、《军政》、古《司马法》、令典等,是《孙子兵法》跃上兵学峰颠的阶石;春秋时期的社会思潮,特别是关于“道”、“仁”、“阴阳”、“保民”等的理论,是《孙子兵法》形成的文化因素;崇武尚智的齐文化是培育《孙子兵法》这朵军事理论奇葩的沃土。孙武个人的天赋与努力,则是《孙子兵法》产生的主观因素。另外,中华民族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的统体思维、辩证思维、象类思维等思维方式对《孙子兵法》理论体系的构筑起了指导性作用。这是《孙子兵法》之所以产生于中国而不产生于外国,之所以产生于春秋而不产生于其他时期的主要原因。但《孙子兵法》于公元前512年在吴国问世后,并未迅速广泛传播开来,究其原因,大致有吴国王廷对“十三篇”秘而不宣,当时传播媒介落后,社会上重礼轻诈观点对此书的贬斥,其价值未被时人所发现等几个方面。至战国时,此书才开始广泛传播,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孙子热”,所谓“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
《孙子兵法》全书共十三篇,分别为:《始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军形篇》《兵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其中人们最常提及的《三十六计》分别为:第一计:瞒天过海;第二计:围魏救赵;第三计:借刀杀人;第四计:以逸待劳;第五计:趁火打劫;第六计:声东击西;第七计:无中生有;第八计:暗渡陈仓;第九计:隔岸观火;第十计:笑里藏刀;第十一计:李代桃僵;第十二计:顺手牵羊;第十三计:打草惊蛇;第十四计:借尸还魂;第十五计:调
虎离山;第十六计:欲擒故纵;第十七计:抛砖引玉;第十八计:擒贼擒王;第十九计:釜底抽薪;第二十计:混水摸鱼;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第二十二计:关门捉贼;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第二十四计:假道伐虢;第二十五计:偷梁换柱;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第二十七计:假痴不颠;第二十八计:上屋抽梯;第二十九计:树上开花;第三十计:反客为主;第三十一计:美人计;第三十二计:空城计;第三十三计:反间计;第三十四计:苦肉计;第三十五计:连环计;第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孙子兵法》中包含了很多种作战思想,例如:太极的思想“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慎战的思想“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全争的思想“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胜兵先胜而后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先胜的思想“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认为战争是国家大事,关系国家生死存亡,不可不研究明察。“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伐城”,孙子说最上等的作战是运用谋略,其次是运用外交手段,其次是动用军队,最下等的作战是强攻城池。“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孙子认为兵无常势,就好像水一样,形势不同,所以可以因敌人的变化,而取得胜利,方能用兵如神。孙子最早在兵法上提出军事情报的重要性,“善战者,不战而屈人之兵;或全国为上,破国次之”,他主张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即指一方面要用各种方法获取、探取敌方军情、军力、部署、动向、补给,同时将本身的军情严格保密,或发放假军情,虚虚实实,诈骗敌方,令敌方信假为真。而最佳的胜利就是不战而胜。但是严格说来,孙子其实是一个反战者。从《作战篇》中“日费千金”一句可以看出其原因不是他爱好和平,而在于战争是资源消耗战。
《孙子兵法》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书中探讨了与战争有关的一系列矛盾的对立和转化,如敌我、主客、众寡、强弱、攻守、胜败、利害等。《孙子兵法》正是在研究这种种矛盾及其转化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其战争的战略和战术的。这当中体现的辩证思想,在中国辩证思维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孙子兵法》谈兵论战,集“韬略”、“诡道”之大成,被历代军事家广为援用,《孙子兵法》缜密的军事、哲学思想体系,深远的哲理、变化无穷的战略战
术,常读常新的探讨韵味,在世界军事思想领域也拥有广泛的影响,享有极高的声誉。
在现代,孙子兵法的作用远远不再局限于一本军事著作的范畴,它还被广泛运用于政治斗争、商业竞争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越来越多的人们又发现,《孙子兵法》的思想影响超越军事应用,实际上亦是博弈策略的经典著作,如在棋艺对垒或运动竞技方面。《孙子兵法》不仅在世界军事领域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对政治、经济、商业、人事管理和市场策略等与博弈有关的领域亦有指导意义。法国谈论日常生活战略的Michel de Certeau,在《日常生活的战略》一书中,也提到应读中国的经典《孙子兵法》。它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我们办起事来多几分智慧,少走些弯路。
中国历代无数名人对《孙子兵法》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东汉末年,曹操在《孙子略解》的自序中曾写道:“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子所著深矣。” 毛泽东评价《孙子兵法》:“中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子书上'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是包括学习和使用两个阶段说的,包括认识世界中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去决定自己的行动克服当前敌人而说的;我们不要轻看这句话。”又说:“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乃至今天仍是科学真理”。
在其他国家,《孙子兵法》同样受到极高的赞誉。美军总指挥弗兰克斯评价说:孙武,这位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家的幽灵似乎徘徊在伊拉克沙漠上向前推进的每架战争机器的旁边。日本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说:“《孙子兵法》是天下第一神灵,我们必须顶礼膜拜,认真背诵,灵活运用,公司才能发达。”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曾被誉为“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遗孙子”,实为中华千古奇书。自问世以来历来被奉为兵家宝典。《孙子兵法》也是深深扎根于中国的主流哲学,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以“成就人、成就事”为目标的应用科学。时至今日,更是成为商界必备实战手册,不仅可以启迪人作正向思考,更可以开发人,是创新的智慧。
第五篇: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作业论文
由“声东击西”引发的思考
敌志乱萃①,不虞③,坤下兑上③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此计是运用“坤下兑上”之卦象的象理,喻“敌志乱萃”而造成了错失丛杂、危机四伏的处境,我则要抓住敌人这不能自控的混乱之势,机动灵活地运用时东时
西,似打似离,不攻而示它以攻,欲攻而又示之以不攻等战术,进一步造成敌人的
错觉,出其不意地一举夺胜。
毛泽东在游击战战术指导上曾说过,“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驻我扰,敌疲我打”。避敌之锐气,击其惰性。在声东击西中彰显虚虚实实的妙处。所谓兵者,诡道也。在看中国共产党的军史时,才真正领略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气势。从四渡赤水,到飞夺泸定桥,还有在西北大战中夺取军事重镇蟠龙镇,无一不是声东击西战术的应用。战略上以少胜多,战术上以多胜少,而在敌群密集的战场上,要想在敌军的狭缝中集中优势兵力,是十分困难的,因此,调虎离山,声东击西被大量的得到了应用。
在虚虚实实,实实虚虚的统筹帷幄中,三十六计轮番上阵或计计相连,尽显了兵法的艺术魅力,而在三十六计中声东击西的精髓颇见虚实的本质,在历代战争中成为军事家的宠儿。声东击西的策略的应用,往往不是孤立的应用,而三十六计所表述的思想内涵又岂是三十六条那么多,又岂是三十六条那么少?从高度总结的角度来看,三十六计仅仅是孙子兵法思想的具体表现形式而已;而从多角度价值去分析,三十六计给人的启发又是无穷无尽的,怎只三十六条而已?譬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混水摸鱼,暗渡陈仓和调虎离山等所反映的都是虚实的指导思想,而在古时的战争中,这种声东击西的战术又往往和其他的战术相辅相成,显示强大的生命力。试想勾践灭吴,卧薪尝胆,送吴王美女西施,施展美人计,让吴王沉浸在美色之中,明示自己的弱小,而自己却重视生产,整顿军队,最终雪耻,这正是声东击西和美人计的完美结合使用。再如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使章邯误以为汉军将从古栈道出兵,从而使章邯做出了调离陈仓重兵的错误决定,却不料汉军从小小的陈仓蜂拥而出,打得楚军措手不及,溃不成军。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往往是以少胜多,以小的代价获取胜利的良机,而声东击西的策略的运用则使之成为可能。
古人按语说:西汉,七国反,周亚夫坚壁不战。吴兵奔壁之东南陬,亚夫便备
西北;已而吴王精兵果攻西北,遂不得入(汉书四十《周勃传》附)。此敌志不乱,能自去也。汉末,朱隽围黄巾于宛,张围结垒,起土山以临城内,鸣鼓攻其西南,黄巾悉众赴之,隽自将精兵五千,掩其东北,遂乘虚而人。此敌志乱萃,不虞也。
然则声东击西之策,须视敌志乱否为定。乱,则胜;不毯,将自取败亡,险策也。这则按语通过使用此计的两个战例,来提醒使用声东击西的人必须考虑对手的情况: 敌方指挥确可扰乱,用此计必胜,如果对方指挥官头脑冷静,识破计谋,此计就不
可能发挥效力了。黄巾军中了李隽佯攻西南方之计,遂丢失宛城(今河南南阳)。
而周亚夫处变不惊,识破敌方计谋。吴军佯攻东南角,周亚夫下令加强西北方向的
防守。当吴军主力进攻西北角时,周亚夫早有准备,吴军无功而返。
可见,声东击西之计宛如是两军军事首脑的一场生死博弈,使敌方的军事指挥系统陷入混乱状态才是声东击西的目的所在,消灭敌军于不明不白之中。当然,从上面的按语中可看出,对于不同的敌人,其声东击西的效用是不同的,对于像周亚夫一样精明的将领,声东击西反而成了自陷己计的梦魇,但是巧用计,一反常态仍可成功,例如解放上海的时候,解放军就一反常规,不打弱而击强,使实力偏弱的军团不敢前来支援,成功歼灭了上海外围的守军。再例如,毛泽东声东击西,四渡赤水,将敌军弄得晕头转向,成功的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走向了主动的长征之路。
在回顾着波澜起伏的历史时,在走过鲜血未干,血腥正浓的古战场时,我们在赞扬战争是一件艺术的同时,也期盼着这件艺术品不要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的时代,在未来再一次上演。让兵法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彰显其多姿的一面,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因为珍爱和平,所以回顾战争。我辈会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