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的创新学习能力培养探究
小学数学的创新学习能力培养探究
上传: 曾志辉更新时间:2013-1-7 18:53:2
5学习是一种快乐,创新是一种享受,要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上研究学习的动力,而创新学习是学习重要的动力源泉。所谓创新学习,指的是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于权威,不依循于常规,而是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结合当前的实践,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设计、新意图、新途径、新方法的学习活动。在今天,要创新学习化社会,实现快乐学习的目标,创新学习显得尤为重要。说其偶然,创新学习的提出恰好与时代发展相吻合。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能力呢?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认识: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创新学习的意识。
创新意识是激发学生创新学习的前提和条件,在数学课中,针对新的知识创设情境,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使之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进而主动的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学习的意识。
在学习《6和7的认识》中,我设计了一首儿歌“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没打到,打到小松鼠,松鼠有几只,大家数一数,一二三四五”因为这首儿歌很多小朋友都已经接触过,使得他们读的的时候也特别的有劲,在之后的学习中也会更积极。然后用话题引入:同学们,我们现在把小松鼠们请来做客怎么样,把画好的五只松鼠贴在黑板上,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学生会问,为什么松鼠不下来和我们一起玩呢?师:只要小朋友们能回答出松鼠们出的题目,并让他们满意的话,小松鼠就会跟小朋友们一起玩的。这样使得学生在上课的时候更加积极主动。再让学生自己给松鼠们编位置,然后再请两只松鼠,问学生应该怎么编号,从而引出6和7。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把知识寓于学生熟悉的儿歌中,唤起了学生学习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得课堂气氛活跃,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学习的意识。而学生的质疑问难,创新学习学习意识的苞芽得到了保护,将逐步形成会问、善问的思维品质。
二、问题的骤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创新学习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为“疑问”使学生心理上感到茫然,产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才能实现创新,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且从中找到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就成为创新学习课堂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老师抓住这一问题,让学生讨论着一谚语中逆水应用题的数学内涵。一个小组发言:“逆水行舟是船的行驶方向与水流方向相反,不进意即船的行驶速度为零,而水流速度不为零,两速度叠加,故则退之。”另一组学生马上反问,“船的速度一定要为零,船才能退吗?”等等,学生讨论异常激烈,出现课堂中的高潮,我想通过这样的问题讨论,学生对于在逆水应用题中的速度回有更深的认识。
三、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关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培养创新学习的思维,应当让学生占有足够的自学时间,享有广阔的想象空间。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各个器官都参与到活动中,把学生学习的知识“外化”为感性知识。
在《等腰三角形》一课中,我先让学生在一般三角形ABC中,画出过点A的角平分线、中线、高,在得到它们的概念之后,运用投影变化△ABC顶点A的位置进行试验,让学生观察上述三条线段的变化情况并提出问题:当AC=BC时,会产生怎样的现象?创设了上述问题情境,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从而积极地投入到这一问题的思考之中。
为了解决问题,我让学生画出图形,凭直观发现上面的三条线段互相重合,再让学生画腰上的角平分线、中线、高,通过类比,提出了较为完善的猜想“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线、中线、顶角的平分线互相重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借助了观察试验、归纳、类比以及概括经验事实并使之一般化和抽象化,形成猜想或假设。此时,我又不失时机地进一步提出问题:“为什么等腰三角形的这三条线段会重合在一起?”再一次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说理的方法,从而验证猜想。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样也可以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培养。学生通过参加教学实践活动,可以把思维和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他们的思维得到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步形成会思考、善思考,也使得创新学习的思维得到有利的培养,使得学生对于学习更加感兴趣,改变了教师强制性学习的方式。
四、在动手操作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能力。
多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是新课程改革赋予广大教师的职责。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当学生学习某一概念或法则时,仅仅通过对教具、插图的观察是不够的,还应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实践,通过视觉、触觉、运动觉等,使生动、具体的感性材料作用于大脑,形成表象,以逐步认识事物的本质,达到借助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和发展的目的,而实践作为获取知识发展知识的重要源泉,也是学生创作学习的必要途径。
例如教学“两位数进位加法” 34+28= ______时,引导学生这样操作:①在上面摆3捆和4根小棒(表示第一个加数),在下面摆2捆和8根小棒(表示第二个加数),整捆的与整捆的小棒相对应,单根的与单根的小棒相对应,(表示相同数位对齐)。②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先把单根的小棒相加,4根加8根是12根,将12根里面的10根捆成一捆,放在整捆的小棒下面(感知计算方法:从个位算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这样,操作的目的明确,顺序合理,使学生清晰地感知了算理,为抽象概括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打下了基础。
在实践中学习知识,易于遇到新情况,产生新问题,这就是创新的过程,通过思维和体力劳动的结合,双手的精确动作在实践同样精确的设想,就使学习者变成聪明的思考者,而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来获取新知识,也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学习的信心,让学生由实践到理论,不仅明白了计算的法则,同时培养了学生创新学习的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我们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在创新学习的过程中,要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性、个性及创造性,在指导下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提出一些与自己相比有所创新的学习方法与成果,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创新学习的能力。
第二篇:小学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黎永凯工作单位:瓦鲁学校联系电话:***
摘要:创新能力是人们革除旧事物,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在现代教育背景下,学校要注重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的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反映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
关键词: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一、国内外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及创新能力的内涵 现今,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大多都采用讲授法教学。国内还是国外的小学数学课堂,讲解法虽仍占主力,但其所占的比率在下降,其他的教学方法越来越受广大师生的欢迎,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最终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大家都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创新的能力,提倡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儿童的个别差异问题。但国外讲求避免“多次单调的重复”,认为教学方法要注重科学有效,要加强理解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练习和复习要得当。而中国讲求熟能生巧,只有多练学生才能掌握的更牢固。各国改革的步子大小不尽相同,对小学数学教学手段的改革也不完全一样。但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人们都很重视应用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因为人们越来越发现这些对于小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了。所以培养小学生数学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创新能力是人们革旧布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发现矛盾、提出假设、论证假设、解决问题以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进一步发现新问题从而不断推动事物发展变化等。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主题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基础教育中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任务。数学教师要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形成。
二、小学数学中开展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创新是小学生潜在具有的一种朦胧意识,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也
[1]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通过重新组织己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在深入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创新思维不再令人陌生。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21世纪的今天,国际竞争的核心将是知识创新能力的竞争,成与败将会看谁拥有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传统的教育由于过于严谨、死板,已不适应时代发展。发展学生个性,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是教育发展的必然,也是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而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培养时代人才的基础。[2]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
[3] 生发展的促进者。” 遵照这样的现代教学理念,教师应创设师生互动的氛围,努力成为
学生发展的引路人。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尽可能地营造创新氛围,鼓励学生驰骋想象,开启心灵,别出心裁,不拘一格,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个性,乐于探索,乐于创新。比如,教师在教学中可多采用举例、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独特地多角度地看问题,以着意培养学生的“有效”思维。
三、培养小学生数学创新能力
1.营造和谐氛围,激发学生的自主创造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创新意识的激发、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新的教育环境。这里所致的教育环境主要指课堂教学环境。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培育学生创新精神的前提,也是判断一所学校是否真正推行素质教育的试金石。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中的情绪与教学效果有直接关系,而课堂教学的情境又是影响学生情绪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努力营造一种创新教育的良好环境和氛围,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使学生在创新的氛围中成为一个真正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角, 少
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这种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过度地突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缺少师生的双边互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走出传统教学模式的误区,努力创设宽松、和谐、民主、合作的课堂教学氛围和师生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4]
学生的创新意识常常体现在一些奇思妙想中,有的也许很幼稚,有的也许太“出格”,但这些都是学生创新思维的萌芽的表现,必须加以珍惜。“教师要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让学生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都有一种轻松感,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发现、创新的乐趣,时时体验成功的喜悦。” [5] 这样能使学生焕发出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需要,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主地去探索和发现的自信心,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要相信学生智慧的潜能是无限的,教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敢于发表意见,有发表意见的时间和空间,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欲望。创新教育就是使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创造能力、并在创造活动中感受到创造的愉快和欢乐。在教学中,要设法为学生安排“创造”的机会,并使各类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如学生在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时,有这样一道题 “39+23”,我让学生的积极展现各自的思路:⑴39+23=39+20+3=29+3=62 ⑵39+23=30+20+9+3=59+3=62 ⑶39+23=39+1+22=40+22=62⑷39+23=40-1+23=40+23-1 =63-1=62 ⑸39+23=40-1+20+3=40+20+3-1=60+3-1=63-1=62 ⑹39+23=(9+3)+(30+20)=12+50=62 „„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畅所欲言,相互学习、启迪,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探索、发现、创新的快乐。
2.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创新意识
学习的过程首先是一个思维的过程,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对周围的很多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好奇心是人类的天赋,“好奇”是创新意识的潜能,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是一种创造的动力和源泉。学生的创新想法、创造活动往往来自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而兴趣和好奇心又往往来自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疑,使学生因 “疑”生奇,因“疑”生趣,去积极探究、创新。
例如,在教学 “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首先我用媒体出现可乐罐、礼品盒、魔方、牙膏盒等实物让学生说说这些物体的形状,并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这些都是学生在生活中非常熟悉的物体,这样引入课题,学生的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然
后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学生每人都有一套学具,在教学中让学生数一数、看一看、量一量等方法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等的特征。我还让学生用小正方体拼出不同形状的长方体,再观察长方体的棱、面的特点。学生那样随心所欲地在课桌上摆弄,看一看,摸一摸,看看能发现什么。那场面可热闹了,学生们个个兴致勃勃,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然后我再引导学生在小组、全班进行交流,介绍自己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参与,对长方体的特点有了全面的了解。我想,一堂好课不仅仅是学生学会某个知识,而应该是一个创新思维的起点。“长方体的认识”一节,学生听到下课铃响时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意犹未尽的神态,发出的是不情愿的长叹,这都说明学生的创新活动没有停止。应该有三分之二的学生还在摆弄学具。试想,他们放学后,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会创造出什么呢?我们应该使学生的创造 欲望形成于课堂,满足于课外,伴随着终生。
又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积计算时有意安排三种实验,即:圆锥与圆锥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在紧张愉快的实验思考之后,有学生回答:当圆锥与圆柱等底等高时,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老师给以肯定和赞扬之后,有学生提出质疑:如果圆锥底面积是圆柱底面积的2倍,则高是它的1/2时,或圆锥底面积是圆柱底面积的l/2,则高是它的2倍时,圆锥体积是不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呢?这个问题,同学们可以从实验中解决。(学生利用教师准备好的实验器材,再次进行实验)。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勇于实践和积极探索的精神,促进知识的深化。
因此,结合小学生好奇心强、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鼓励他们多观察、多动脑,最大限度地把学生引导到参与探索新知识的活动中来,在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帮助他们学会发现和思考问题,了解科学创造的思维方法,从而去体验在学习中发现和创造的乐趣。[5]同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育者要多给学生介绍创新的榜样,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的好奇意识和创新意识,比如,通过给学生介绍阿基米德洗澡时而发现了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瓦特从水开时壶盖掀动受到启发而发明了蒸汽机等科学史上的创新实例,鼓励学生敢于幻想,敢于实验。总之,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激发他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原动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活动时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注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不只是利用数学知识的模仿,而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的形成,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设想,丰富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能得到加强。
参考文献:
[1] 王启东.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数学通报,2001(1):40-50
[2] 王福杰.浅谈数学学科创新能力的培养 [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 2007(2):78
[3] 王欣茹.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学法指导[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07(2):29-30
[4] 董丽华.浅谈小学数学兴趣的保持[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07(2):39-40
[5] 赵华杰.小学数学开放梯队培养创新能力的探究[J].中华现代教育,2007(5):49-51
第三篇:浅谈小学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数学的产生来源于生活实践,数学的教学同样离不开实际的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小学数学教学更是责无旁贷。因此,在扎实训练学生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注重联系实际,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优化小学数学教学,全面提高教学效率。
一、激发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的热情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就是好奇、好动,而“好奇心”正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所以课堂上我努力创设一个愉悦的氛围,使学生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强烈热情,使求知成为一种内动力,萌生创新的意识。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创设了故事情境导入:小红今年12岁,已经过了12个生日。爸爸今年37岁,只过了9个生日,小红问爸爸:“您过生日为什么比我还要少呢?”“你想知道这里面的秘密吗?”这样的导入方法,学生觉得好奇,激发了浓厚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加学习,唤起了学生创新的意识,产生了创新的欲望。
二、重视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创新
创新必须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刻意求新。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空间,凡学生能动手操作的,让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思维中动手。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说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充分让学生动脑思考
由于每个学生对待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敢想、善想、敢于动脑、善于动脑,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给他们留出一份自由自在进行思考的空间,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在学习了分数的认识后,让学生取一张正方形纸,把它折出面积相等,形状相同的4份。大家的兴致很高,很快得出4种折法。这时我并没有急于告诉学生其他折法,而是鼓励他们再想想是否还有别的折法,制造悬念,激起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促使他们进一步思考、尝试,终于又得出了3种折法。
2.让学生想说就说
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而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有一个过程的,分析问题往往看到了、想到了就是表达不出来。针对这种情况,课堂中应充分利用讨论的机会,锻炼学生去说。怎样想就怎样说,说错了再重新说,培养学生慢慢学会说话。如:在学习“时分的认识”一课时,学生对“时针指在8、9之间,分针指在3时,是8时15分还是9时15分就出现了不同意见,我让学生结合自己手中钟表模型分组讨论、探索,最终得出了统一答案。这样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很好地锻炼。
3.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亲自参与、亲自操作实践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学中,加强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有效手段。如:在活动课“有趣的七巧板”中,在制作七巧板之前,先引导学生观察7种图形的大小、位置,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制作。在进行拼图练习时,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在掌握了基本拼图要领后,照着书中图形拼图,继而让学生大胆创新,拼出自己喜爱的图形。在活动中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发展创新意识。
三、发散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形式
发散思维是指一种沿着各种不同方向、不同角度的思考从各个不同方面寻求多种答案的思维方式。在寻求多种答案的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思维的创造成分。
如:在进行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复习课的教学时,结合本班人数出示这样一个题目: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25%,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百分之几?启发学生利用多种方法来解答,学生最后得到了三种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解法来看,学生分析问题角度不同,所得到的解题策略也就不同。
事实证明,只要教师在计算教学中时时处处做一个有心人,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让学生去发现、去创新。那么,学生自我发现、自我创新的知识和方法,印象就会最深,记得就牢,用得就活,使学生从小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创新、学会发展,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作者单位:835707新疆尼勒克县加哈乌拉斯台乡九年制中心学校)
第四篇:中职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探究
中职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探究
摘 要: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培养中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举措:一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二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三是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四是培养学生自我监控能力。实践证明,这些举措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中职数学教学效果,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素养。
关键词:自主学习能力;学习意识;学习兴趣;学习方法
现今社会,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人们试图凭借单一知识和技能立足社会已不再可能。所以我们必须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等到我们离开学校后,能够通过自学获得新知识或新技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数学自主学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科学地指导学生,按照教学目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主动创设学习环境、制订学习计划、确立学习目标、选取学习方法、积极参与学习、反思学习结果,通过自我调节的数学学习活动完成具体的数学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1]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一)梳理初中数学内容 做好衔接
基于多年对中职数学教材和初中数学教材的对比研究,发现中职数学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要求与初中存在部分脱节现象。再加上升入中职的学生初中基础不好,导致这种脱节严重化。比如许多学生一元二次方程不会解,函数图像不会画。如果老师对学生“先备知识”不了解,直接讲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内容,即使老师讲得再好,学生也如同听天书。所以老师在开学初要通过摸底测验、个别谈话等方式对学生数学基础做一个了解,同时还要花点时间对初中数学教材中有关数学的知识点做一个了解,以便心中有数。
(二)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降低难度
因为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中职数学教学课时不会像普通高中那样充足,一般周课时只有4节甚至2节,有的专业在二年级就不开设数学课了,所以,我们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使其更加适合中职学生,难度一定要在学生的能力范围内,要让学生觉得我能学会数学。所以我们要围绕专业,以用的上、够用为标准,降低教学要求,以便使学生学有所用,所学知识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岗位需要。将教材中一些与专业无关的或者关联度不大的内容适当删除或者略讲,将一些理论性太强的推理推导过程简化,增加一些专业相关的学生又熟悉的感兴趣的数学知识。
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一)联系生活常识讲解数学 提高趣味性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他们早已厌烦了学习,对于他们来说学习就是混日子,就是学给父母看。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讲解抽象复杂的数学性质、函数、几何等,学生自然是毫无兴趣,睡觉的睡觉,玩的玩。但是如果结合一些学生熟悉、感兴趣的生活中的常识讲解数学知识点,我相信学生的兴趣会很浓厚,很想去弄明白所以然,自然会认真听讲。比如讲指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时,教师可以用折纸游戏引入,一张厚度只有0.1毫米的纸,对折27次(假设纸足够大)后纸张的高度能够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吗?在学过本节课后,计算可知纸张的厚度达到了13421米,其结果学生都很意外,并且普遍反映这节课学得很有趣。
(二)结合专业知识讲解数学 增强实用性
中职学生往往喜欢学习专业课而忽视文化课的学习。比如护理专业,学生认为数学与医学专业课无关,是一门无用的课程,所以许多学生都抱着“60分万岁,61分浪费”的心态学习数学。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有意识有计划地渗透一些医学知识进入数学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是有用的,是跟自己专业息息相关的,学好数学是学好专业课的前提。例如:某患者,女,18岁患“急性扁桃体炎”,需要注射青霉素,开出医嘱进行青霉素皮试,假如你是当班护士,请问青霉素的皮试液该如何配制?因为皮试液以每毫升含青霉素G200-500U为标准,用等渗盐水为稀释液,最终0.1ml皮试液中含青霉素(20U或者50U)。
这样的问题学生很感兴趣,结合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数学知识可以解决。
三、优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一)导学案引导学生课前预习
大家都知道课前预习对于提高课堂听课效果的重要性,但大多中职学生恰恰缺乏课前预习的习惯。怎样让中职学生能够养成每天预习课文的习惯呢?教师们是各显神通,但都难逃“走过场”命运,学生匆匆翻开书本,一目十行扫上几眼,就算预习了,这样的预习就是个形式,根本起不到预期效果,其实,并不是学生不想预习,而是他们根本不会预习,不知道预习什么。笔者发现导学案对于学生预习数学内容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学生在学案引导下,一步一步研读课文,完成学案布置的任务。对于不懂之处,作个记号,带着问题去听课或主动去请教老师,那样往往一语破的,豁然开窍,才能发挥预习的作用。有了学案的引导,避免了学生漫无目的的预习,久而久之,学生便懂得了如何预习,也体会到了预习的好处,自然也就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二)课堂笔记提高学生课堂效率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堂45分钟,知识容量很大,要想当堂彻底消化所有知识显然是不行的。所以老师要教会学生做笔记,通过笔记记录老师所讲重点知识和自己还未彻底理解还需要课后与同学或者老师讨论的问题。但大多中职学生上课时从来不动笔,听好一堂课,课本上干干净净。其实,不是学生不想做笔记,而是不知道要记点什么,所以教师要花费几节课的时间为学生讲解、示范如何记笔记。记笔记不是照抄老师的板书,书上有的内容只需用自己认识的特定符号标出即可,老师补充的内容也要用尽可能简单的词语或符号进行记录。习题课上不能只订正答案对错,而应该对每个选项批注,特别是错误选项要标出错在什么地方。要教会学生用最简单的字、词或符号记下更多的信息,要不然就会出现因为忙着记笔记而影响正常听课。
四、培养学生自我监控的能力
(一)多元化的评价让学生感觉到进步
正确评价学生是一种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是学生坚持学习的动力之一。它可以使学生明确自己取得的进步和存在的不足,并确立进一步努力的方向,树立成功的信心。中职学校就业班级无高考升学的压力,没有“唯分数论”的束缚,所以更加适合开展对学生的多元化评价]实践,改变“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的评价办法。多元化评价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在作业设计中。[4]比如针对中职财会班,在讲授等比数列后,要求学生查阅资料完成主题为“银行贷款复利计息”小论文,要求学生编主题为“房奴”的小品。以上作业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完成作业后,在班级进行评比和颁奖。通过对学生的多元评价,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在数学方面的进步。
(二)可行的学习目标使学生为理想而坚持
人生要有目标,可以是近期的也可以是终极的,要是没了目标或者理想,这个人将失去精神支柱,做任何事都将半途而废,一事无成。所以,我们想让中职学生长期坚持学习“枯燥、抽象”的数学,必须让学生为自己树立一个学习目标。要不然我们的所有努力都将白费。学习目标不必“高大上”。可以是为了摆脱家庭困境,为了超越某个同学,为了学校奖学金,甚至为了让“朋友”看得起自己都可以。有些时候,老师还可以引导帮助学生树立目标,比如我校财会专业,我就给学生讲要读大专必须通过成人高考,而成人高考数学的分数是好拿的。所以许多学生就把考成人高考读大专作为自己努力学习数学的理由。
总之,如今的中职毕业生不但要掌握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具备自主学习、继续学习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实践证明以上举措能够提高学生的中职教学效果,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素养。中职教育受高考升学率指挥棒的影响较小,应借此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将学生培养成具备自主获得知识和进行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伟文.《浅谈如何提高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之我见》.课程教育研究,2015(14).[2] 孙帮然《培养高中数学学困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教育探索,2014(10):23-24.[3] 许海燕.《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研究》.信息教研周刊,2015(2).[4] 陆卫东.《让数学回归生活》.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2010(8):43-45.[5] 陈燕.《浅谈中学数学课堂“愉快教学”》.科教导刊,2009(36):15-16.
第五篇: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策略探究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策略探究
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数学服务生活的重要途径。因此,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能力不是靠强化记忆和反复练习培养出来的。它需要培养学生学会整理信息,学会分析数量关系,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我从以下几点谈一下我的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
数学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因此,不论是教科书里,还是练习题中的问题,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因此,学习数学的起点是培养学生以数学的眼光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创设有趣的、可探索的、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现实情景,引导他们走进情景中,去发现数学问题,并提出数学问题。我们的教材为教学活动提供了大量的情境活动,但教材的情境只是提供了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在教学时,教师要在把握住教材编写意图的前提下,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有创造性、有发展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不要一味的按部就班,当然,更不能脱离教材。
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改变例题,创设学生感兴趣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用连乘解决问题这一课时,我知道我们班孩子很喜欢上体育课,因此,根据他们的喜好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我们每个周有3节体育课,每节课40分钟”然后我问根据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立刻有孩子举起手说,”每个周能有多长时间在操场上体育?”马上又有人说”目前第8个周结束,我们已经上了几节体育课?”很快一个孩子说“这个周结束,我们已经上了多长时间的体育课?“就这样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既复习了旧知又引出了新知,不但培养了孩子提出问的能力,而且还锻炼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去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中解决问题,并初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使他们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和数学的作用,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驱使他们自主参与探究新知、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
四、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能力
解题思路及策略是非常重要的,而对结果的反思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对解决问题的反思,可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并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在学生的学习中,要经常要求学生反思这样的问题:你是怎样想的?刚才你是怎样做的?等等。用这些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逐步具有反思的意识和习惯,以培养认真的学习态度。
“要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数学教师应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同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