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5 13:46: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一篇:小学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而知识创新的基础是教育。如何在小学教学中贯彻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的着眼点是:激活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加与学习研究过程,培养他们善于发现新知识和归纳总结新方法、规律的能力,在学习探索过程中萌发创新意识,形成创新能力。

一.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诱发创新潜能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生只有在紧密、融洽的师生人际关系中,才能对学习产生安全感,并能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因此,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坚持教学民主,热爱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通过展开努力,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得到发展,并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善于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学生提问、答问题、发表意见,即使不符合书上说的、教师讲的,只要有道理就给予肯定。这样为学生创设和谐、民主、愉快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使他们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获得成功的强烈愿望,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血液系效率和培养学生探索、创新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铺路架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影响学习进程与学习效果的内驱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会成为负担,而会成为一种执着追求。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应把学生置于问题的情境中。让学生去面临问题,在问题的唤起下,产生求知情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先设计一道有趣的数学题,在黑板上写出“1、10、100、”问:“谁能加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把这三个数连接起来?”这个问题学生感到很新奇,这三个数分别是一位数、两位数、三位数,怎么能用等号连接起来呢?学生陷入沉思,认真思考后,得出了多种答案:1元=10角=100分,1米=10分米=100厘米„„,此时教师又提出问题:谁能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学生一听,思维更活跃了,纷纷发表了不同意见:1元=1.0元=1.00元,1米=1.0米=1.00米„„,我接着说:像1、1.0、1.00这样的数的大小是否相等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研究这个问题‘小数的性质’。”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悬念,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能力。

2.体验成功,保持兴趣

兴趣的产生和保持有赖于成功。当学生解答了一道难题,或比过去有所进步时,他们都会感到“成功”的喜悦,对数学产生兴趣。此时必然反馈出巨大的内驱力,驱使他们向第二次,第三次„„的成功迈进,从而形成稳定持续的兴趣。所以,要努力创造条件,为各类不同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如:当学生作业工整,正确率高时,在本子上印一朵小红花作为奖励。对回答出色、思考问题有独到见解时,我也及时以热情洋溢的语调进行肯定,向他们投以赞许的目光,向他们点头微笑,或发动全班掌声鼓励等。集体表扬最能温暖孩子的心,最能激发孩子积极向上的求知欲。教师对学生“成功”的肯定,必将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促进学习过程的良性循环。

三.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的根本特点是:教师必须把主题精力集中在科学地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让他们不只是“听”者、“答”者,而且是“问”者、“说”者,不仅是“学”者,而且会从“学”的领域扩展到“教”的参与。

1.让学生学会学习

一个热病要适应未来的需要,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而人的终身学习能力主要在校期间形成和发展,学会学习是终身学习能力的核心内容。因

此,让学生学会学习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基于这种理念,在教学中要十分重视以学生的学法为核心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学习,做学习的主人,从而在教学活动中获得主动的发展,体验学习的成功与乐趣。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先提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想知道哪些问题?学生争着说: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这就促使学生寻求解决三角形面积计算的途径和方法。接着引导学生对解决方法策略提出假设,从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中类推出三角形的面积可能与它的底和高有关,并通过小组合作形成,探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使学生真正会学。经常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必有长进。

2.让学生学会质疑

质疑问难是思维的开端,创新的基础。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常问学生是否有疑问,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和见解。有时学生不会提问题,为了让学生学会质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当教完某个内容时,不妨来个“回马枪”,对学生自认为掌握的内容问个“为什么”,“如果不这样,还有其他什么方法吗?等,鼓励学生打破框框,多角度质疑,标新立异质疑,能在预习中质疑,针对课题质疑,在练习中质疑等。时间长了,也就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当学生有了质疑能力,那么在学习过程中就会不断地产生疑问,提出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合格能力。

3.让学生学会发现

学习活动不仅是获得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也是发现新问题,引发新思考的过程,因此,教师要站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人才的高度,鼓励他们质疑问难,善于“异想天开”。要努力创设情景,点燃思维的火花,要给学生提供诱因,引起学生新的发现。在学习活动中学会发现学会创新。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可创设情境,让学生用“商不变的性质”去发现。

四.动手动脑,培养创新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说:“人身两件宝,双手和大脑。”这说明手、脑在学生学习活动中占重要地位,动手、动脑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办法。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提供各种让学生参与的机会,使学生在参与过程掌握方法,促进思维的发展。例如,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时,先让学生摆小棒,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摆的,用自己的语言把摆小棒的过程说出来。这样既让学生动了手又动了口、又促进了智力的发展。此外,结合数学教学开展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不断探索、研究、总结出新的方法。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懈努力,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

第二篇:小学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黎永凯工作单位:瓦鲁学校联系电话:***

摘要:创新能力是人们革除旧事物,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在现代教育背景下,学校要注重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的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反映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

关键词: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一、国内外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及创新能力的内涵 现今,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大多都采用讲授法教学。国内还是国外的小学数学课堂,讲解法虽仍占主力,但其所占的比率在下降,其他的教学方法越来越受广大师生的欢迎,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最终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大家都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创新的能力,提倡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儿童的个别差异问题。但国外讲求避免“多次单调的重复”,认为教学方法要注重科学有效,要加强理解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练习和复习要得当。而中国讲求熟能生巧,只有多练学生才能掌握的更牢固。各国改革的步子大小不尽相同,对小学数学教学手段的改革也不完全一样。但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人们都很重视应用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因为人们越来越发现这些对于小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了。所以培养小学生数学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创新能力是人们革旧布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发现矛盾、提出假设、论证假设、解决问题以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进一步发现新问题从而不断推动事物发展变化等。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主题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基础教育中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任务。数学教师要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形成。

二、小学数学中开展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创新是小学生潜在具有的一种朦胧意识,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也

[1]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通过重新组织己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在深入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创新思维不再令人陌生。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21世纪的今天,国际竞争的核心将是知识创新能力的竞争,成与败将会看谁拥有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传统的教育由于过于严谨、死板,已不适应时代发展。发展学生个性,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是教育发展的必然,也是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而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培养时代人才的基础。[2]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

[3] 生发展的促进者。” 遵照这样的现代教学理念,教师应创设师生互动的氛围,努力成为

学生发展的引路人。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尽可能地营造创新氛围,鼓励学生驰骋想象,开启心灵,别出心裁,不拘一格,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个性,乐于探索,乐于创新。比如,教师在教学中可多采用举例、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独特地多角度地看问题,以着意培养学生的“有效”思维。

三、培养小学生数学创新能力

1.营造和谐氛围,激发学生的自主创造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创新意识的激发、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新的教育环境。这里所致的教育环境主要指课堂教学环境。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培育学生创新精神的前提,也是判断一所学校是否真正推行素质教育的试金石。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中的情绪与教学效果有直接关系,而课堂教学的情境又是影响学生情绪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努力营造一种创新教育的良好环境和氛围,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使学生在创新的氛围中成为一个真正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角, 少

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这种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过度地突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缺少师生的双边互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走出传统教学模式的误区,努力创设宽松、和谐、民主、合作的课堂教学氛围和师生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4]

学生的创新意识常常体现在一些奇思妙想中,有的也许很幼稚,有的也许太“出格”,但这些都是学生创新思维的萌芽的表现,必须加以珍惜。“教师要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让学生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都有一种轻松感,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发现、创新的乐趣,时时体验成功的喜悦。” [5] 这样能使学生焕发出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需要,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主地去探索和发现的自信心,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要相信学生智慧的潜能是无限的,教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敢于发表意见,有发表意见的时间和空间,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欲望。创新教育就是使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创造能力、并在创造活动中感受到创造的愉快和欢乐。在教学中,要设法为学生安排“创造”的机会,并使各类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如学生在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时,有这样一道题 “39+23”,我让学生的积极展现各自的思路:⑴39+23=39+20+3=29+3=62 ⑵39+23=30+20+9+3=59+3=62 ⑶39+23=39+1+22=40+22=62⑷39+23=40-1+23=40+23-1 =63-1=62 ⑸39+23=40-1+20+3=40+20+3-1=60+3-1=63-1=62 ⑹39+23=(9+3)+(30+20)=12+50=62 „„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畅所欲言,相互学习、启迪,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探索、发现、创新的快乐。

2.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创新意识

学习的过程首先是一个思维的过程,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对周围的很多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好奇心是人类的天赋,“好奇”是创新意识的潜能,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是一种创造的动力和源泉。学生的创新想法、创造活动往往来自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而兴趣和好奇心又往往来自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疑,使学生因 “疑”生奇,因“疑”生趣,去积极探究、创新。

例如,在教学 “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首先我用媒体出现可乐罐、礼品盒、魔方、牙膏盒等实物让学生说说这些物体的形状,并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这些都是学生在生活中非常熟悉的物体,这样引入课题,学生的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然

后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学生每人都有一套学具,在教学中让学生数一数、看一看、量一量等方法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等的特征。我还让学生用小正方体拼出不同形状的长方体,再观察长方体的棱、面的特点。学生那样随心所欲地在课桌上摆弄,看一看,摸一摸,看看能发现什么。那场面可热闹了,学生们个个兴致勃勃,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然后我再引导学生在小组、全班进行交流,介绍自己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参与,对长方体的特点有了全面的了解。我想,一堂好课不仅仅是学生学会某个知识,而应该是一个创新思维的起点。“长方体的认识”一节,学生听到下课铃响时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意犹未尽的神态,发出的是不情愿的长叹,这都说明学生的创新活动没有停止。应该有三分之二的学生还在摆弄学具。试想,他们放学后,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会创造出什么呢?我们应该使学生的创造 欲望形成于课堂,满足于课外,伴随着终生。

又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积计算时有意安排三种实验,即:圆锥与圆锥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在紧张愉快的实验思考之后,有学生回答:当圆锥与圆柱等底等高时,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老师给以肯定和赞扬之后,有学生提出质疑:如果圆锥底面积是圆柱底面积的2倍,则高是它的1/2时,或圆锥底面积是圆柱底面积的l/2,则高是它的2倍时,圆锥体积是不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呢?这个问题,同学们可以从实验中解决。(学生利用教师准备好的实验器材,再次进行实验)。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勇于实践和积极探索的精神,促进知识的深化。

因此,结合小学生好奇心强、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鼓励他们多观察、多动脑,最大限度地把学生引导到参与探索新知识的活动中来,在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帮助他们学会发现和思考问题,了解科学创造的思维方法,从而去体验在学习中发现和创造的乐趣。[5]同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育者要多给学生介绍创新的榜样,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的好奇意识和创新意识,比如,通过给学生介绍阿基米德洗澡时而发现了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瓦特从水开时壶盖掀动受到启发而发明了蒸汽机等科学史上的创新实例,鼓励学生敢于幻想,敢于实验。总之,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激发他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原动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活动时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注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不只是利用数学知识的模仿,而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的形成,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设想,丰富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能得到加强。

参考文献:

[1] 王启东.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数学通报,2001(1):40-50

[2] 王福杰.浅谈数学学科创新能力的培养 [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 2007(2):78

[3] 王欣茹.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学法指导[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07(2):29-30

[4] 董丽华.浅谈小学数学兴趣的保持[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07(2):39-40

[5] 赵华杰.小学数学开放梯队培养创新能力的探究[J].中华现代教育,2007(5):49-51

第三篇:浅谈小学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数学的产生来源于生活实践,数学的教学同样离不开实际的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小学数学教学更是责无旁贷。因此,在扎实训练学生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注重联系实际,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优化小学数学教学,全面提高教学效率。

一、激发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的热情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就是好奇、好动,而“好奇心”正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所以课堂上我努力创设一个愉悦的氛围,使学生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强烈热情,使求知成为一种内动力,萌生创新的意识。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创设了故事情境导入:小红今年12岁,已经过了12个生日。爸爸今年37岁,只过了9个生日,小红问爸爸:“您过生日为什么比我还要少呢?”“你想知道这里面的秘密吗?”这样的导入方法,学生觉得好奇,激发了浓厚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加学习,唤起了学生创新的意识,产生了创新的欲望。

二、重视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创新

创新必须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刻意求新。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空间,凡学生能动手操作的,让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思维中动手。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说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充分让学生动脑思考

由于每个学生对待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敢想、善想、敢于动脑、善于动脑,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给他们留出一份自由自在进行思考的空间,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在学习了分数的认识后,让学生取一张正方形纸,把它折出面积相等,形状相同的4份。大家的兴致很高,很快得出4种折法。这时我并没有急于告诉学生其他折法,而是鼓励他们再想想是否还有别的折法,制造悬念,激起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促使他们进一步思考、尝试,终于又得出了3种折法。

2.让学生想说就说

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而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有一个过程的,分析问题往往看到了、想到了就是表达不出来。针对这种情况,课堂中应充分利用讨论的机会,锻炼学生去说。怎样想就怎样说,说错了再重新说,培养学生慢慢学会说话。如:在学习“时分的认识”一课时,学生对“时针指在8、9之间,分针指在3时,是8时15分还是9时15分就出现了不同意见,我让学生结合自己手中钟表模型分组讨论、探索,最终得出了统一答案。这样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很好地锻炼。

3.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亲自参与、亲自操作实践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学中,加强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有效手段。如:在活动课“有趣的七巧板”中,在制作七巧板之前,先引导学生观察7种图形的大小、位置,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制作。在进行拼图练习时,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在掌握了基本拼图要领后,照着书中图形拼图,继而让学生大胆创新,拼出自己喜爱的图形。在活动中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发展创新意识。

三、发散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形式

发散思维是指一种沿着各种不同方向、不同角度的思考从各个不同方面寻求多种答案的思维方式。在寻求多种答案的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思维的创造成分。

如:在进行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复习课的教学时,结合本班人数出示这样一个题目: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25%,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百分之几?启发学生利用多种方法来解答,学生最后得到了三种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解法来看,学生分析问题角度不同,所得到的解题策略也就不同。

事实证明,只要教师在计算教学中时时处处做一个有心人,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让学生去发现、去创新。那么,学生自我发现、自我创新的知识和方法,印象就会最深,记得就牢,用得就活,使学生从小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创新、学会发展,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作者单位:835707新疆尼勒克县加哈乌拉斯台乡九年制中心学校)

第四篇:小学数学的创新学习能力培养探究

小学数学的创新学习能力培养探究

上传: 曾志辉更新时间:2013-1-7 18:53:2

5学习是一种快乐,创新是一种享受,要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上研究学习的动力,而创新学习是学习重要的动力源泉。所谓创新学习,指的是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于权威,不依循于常规,而是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结合当前的实践,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设计、新意图、新途径、新方法的学习活动。在今天,要创新学习化社会,实现快乐学习的目标,创新学习显得尤为重要。说其偶然,创新学习的提出恰好与时代发展相吻合。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能力呢?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认识: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创新学习的意识。

创新意识是激发学生创新学习的前提和条件,在数学课中,针对新的知识创设情境,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使之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进而主动的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学习的意识。

在学习《6和7的认识》中,我设计了一首儿歌“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没打到,打到小松鼠,松鼠有几只,大家数一数,一二三四五”因为这首儿歌很多小朋友都已经接触过,使得他们读的的时候也特别的有劲,在之后的学习中也会更积极。然后用话题引入:同学们,我们现在把小松鼠们请来做客怎么样,把画好的五只松鼠贴在黑板上,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学生会问,为什么松鼠不下来和我们一起玩呢?师:只要小朋友们能回答出松鼠们出的题目,并让他们满意的话,小松鼠就会跟小朋友们一起玩的。这样使得学生在上课的时候更加积极主动。再让学生自己给松鼠们编位置,然后再请两只松鼠,问学生应该怎么编号,从而引出6和7。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把知识寓于学生熟悉的儿歌中,唤起了学生学习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得课堂气氛活跃,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学习的意识。而学生的质疑问难,创新学习学习意识的苞芽得到了保护,将逐步形成会问、善问的思维品质。

二、问题的骤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创新学习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为“疑问”使学生心理上感到茫然,产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才能实现创新,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且从中找到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就成为创新学习课堂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老师抓住这一问题,让学生讨论着一谚语中逆水应用题的数学内涵。一个小组发言:“逆水行舟是船的行驶方向与水流方向相反,不进意即船的行驶速度为零,而水流速度不为零,两速度叠加,故则退之。”另一组学生马上反问,“船的速度一定要为零,船才能退吗?”等等,学生讨论异常激烈,出现课堂中的高潮,我想通过这样的问题讨论,学生对于在逆水应用题中的速度回有更深的认识。

三、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关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培养创新学习的思维,应当让学生占有足够的自学时间,享有广阔的想象空间。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各个器官都参与到活动中,把学生学习的知识“外化”为感性知识。

在《等腰三角形》一课中,我先让学生在一般三角形ABC中,画出过点A的角平分线、中线、高,在得到它们的概念之后,运用投影变化△ABC顶点A的位置进行试验,让学生观察上述三条线段的变化情况并提出问题:当AC=BC时,会产生怎样的现象?创设了上述问题情境,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从而积极地投入到这一问题的思考之中。

为了解决问题,我让学生画出图形,凭直观发现上面的三条线段互相重合,再让学生画腰上的角平分线、中线、高,通过类比,提出了较为完善的猜想“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线、中线、顶角的平分线互相重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借助了观察试验、归纳、类比以及概括经验事实并使之一般化和抽象化,形成猜想或假设。此时,我又不失时机地进一步提出问题:“为什么等腰三角形的这三条线段会重合在一起?”再一次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说理的方法,从而验证猜想。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样也可以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培养。学生通过参加教学实践活动,可以把思维和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他们的思维得到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步形成会思考、善思考,也使得创新学习的思维得到有利的培养,使得学生对于学习更加感兴趣,改变了教师强制性学习的方式。

四、在动手操作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能力。

多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是新课程改革赋予广大教师的职责。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当学生学习某一概念或法则时,仅仅通过对教具、插图的观察是不够的,还应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实践,通过视觉、触觉、运动觉等,使生动、具体的感性材料作用于大脑,形成表象,以逐步认识事物的本质,达到借助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和发展的目的,而实践作为获取知识发展知识的重要源泉,也是学生创作学习的必要途径。

例如教学“两位数进位加法” 34+28=­­­­­­­­­­­­­­­­­­­­­­­­­­­­­­­­­­­­­­­­­­­­­­ ______时,引导学生这样操作:①在上面摆3捆和4根小棒(表示第一个加数),在下面摆2捆和8根小棒(表示第二个加数),整捆的与整捆的小棒相对应,单根的与单根的小棒相对应,(表示相同数位对齐)。②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先把单根的小棒相加,4根加8根是12根,将12根里面的10根捆成一捆,放在整捆的小棒下面(感知计算方法:从个位算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这样,操作的目的明确,顺序合理,使学生清晰地感知了算理,为抽象概括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打下了基础。

在实践中学习知识,易于遇到新情况,产生新问题,这就是创新的过程,通过思维和体力劳动的结合,双手的精确动作在实践同样精确的设想,就使学习者变成聪明的思考者,而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来获取新知识,也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学习的信心,让学生由实践到理论,不仅明白了计算的法则,同时培养了学生创新学习的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我们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在创新学习的过程中,要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性、个性及创造性,在指导下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提出一些与自己相比有所创新的学习方法与成果,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创新学习的能力。

第五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茅塔小学饶楚华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各行各业的竞争,归根结底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时代的要求,促使我们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更是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下面就如何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些体会。

一、营造宽松的学习气氛,激发创新欲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让学生机械模仿转变为引导学生探索与创新,要让创新真正走进课堂。首先,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把微笑带进课堂,通过教师的言语、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使学生感到老师是可亲可爱的。其次,教师要热爱学生,坚持教学民主,在课内创设一个宽松和谐、充满信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与老师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前提下畅所欲言,各抒已见。同时,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独创精神,对学生的新发现,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也要及时给予肯定,要允许学生学生说错、做错,允许学生随时改变自己的说法和做法,鼓励学生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只有在这样的宽松环境中,才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

二、重视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创新精神。

学生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是他们创新精神的表现。

例如在教学应用题:“有 25 块棱长是 0.6 米的正方体大理石,每立方米大理石重 2.5 吨,如果用载重 4.5 吨的汽车一次运往工地,运走这些大理石至少需要多少辆汽车?”同学们的解答是: 2.5 ×(0.6 × 0.6 × 0.6)× 25 ÷4.5=3(辆),我也认同了这种解法,正要讲下一题时 , 有个学生提出疑问 : 如果 25 块大理石用 3辆汽车一次运完,由于 25 ÷ 3 的商不是整数,又不能超过汽车的载重量,那么在实际运输过程中只能把一块或一部分大理石锯开来,分装在这 3 辆汽车上,而这在实际运输中是不太可能的。所以至少用 3 辆汽车来运是不对的。听了他这种讲法,我感到很惊喜,想不到这位学生能以事实说话,不迷信老师,不迷信题目,不盲目吸收,能独立思考,而且讲得有理有据,令人信服,这正是创新精神的表现。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质疑,并积极地与他们一起探索,去发现更广阔的新天地。

三、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开发创新潜能。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时,教师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别人没想到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

例如应用题“服装厂要做 1200 套服装,计划 30 天完成,实际每天生产的套数是原计划的 1.5 倍,实际完成任务用了多少天?”同学们的列式是 1200 ÷(1200 ÷30 × 1.5)=20(天),我肯定了这种解法的同时,又问:动动脑,还有别的解法吗?通过鼓励求异,学生能积极动脑,认真思考,也有的分小组展开热烈的讨论。过了一会,有位学生举手回答了另一种解法:因为生产的总套数不变,实际的工作效率是原计划的 1.5 倍,那么,反过来计划时间是实际时间的 1.5 倍,列式是 30 ÷ 1.5=20(天)。太妙了,多么富有创造性的思考呀!我就对这位同学进行了特别的表扬和鼓励,并给他记了一次创新分。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开发了创新的潜能。

四、设计开放性题目,培养创新能力。

开放性题目通常不具有定向的解题方法,答案往往不固定或者条件不完备,能给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提高,有利于思维的开拓和深化。同时,开放性题目由于各个要素的开放性,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探索与创新。这样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发挥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小虎家养了 18 只母鸡,五月份下了 450 个蛋,比四月份多下了 36 个。”让学生自己选择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并列式计算。学生经过充分思考能提出以下问题:(1)四月份下了多少个蛋? 450-36=414(个);(2)两个月共下了多少个蛋?

450-36+450=864(个);(3)五月份比四月份平均每只多下几个蛋? 36 ÷18=2(个);(4)五月份平均每只下几个蛋? 450 ÷ 18=25(个);(5)四月份平均每只下几个蛋?(450-36)÷ 18=23(个);(6)

四、五月份平均每只下几个蛋?(450+450-36)÷ 18=48(个)。如此训练,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得到了深化和提高,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并且达到了发散学生思维的目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又如:“新华书店,学校,体育馆在同一条街上,新华书店离学校有 300 米,体育馆离学校有 500 米,新华书店和体育馆相距多少米?”由于三者所处位置不同,解法也完全不同。一种理解:学校在中间,列式是 300+500=800(米),另一种理解:新华书店在中间,列式是 500-300=200(米)。像这类题目,突破了常规思考方法,学生根据现实生活,以自己的理解去解题,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了想象、创造的空间,有利于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教师应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把握知识传授与创造能力培养的结合点,通过适时适度地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将来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打好扎实的基础。

下载小学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贵州省遵义县团溪中学吴克敏 【内容提要】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造就创新型人才,是历史赋予教......

    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课题阶段总结 上传: 朱志明更新时间:2013-1-11 8:00:24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经过实验研究,构建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小......

    《小学数学能力培养》读后感

    《小学数学能力培养》读后感龙港一小 谢树样作者简介:张春莉,女,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核心成员。曾参与研制......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摘 要: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而且教育更应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也是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关注程度也逐渐提升。同时素质教育也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从一题多解、......

    《小学数学创新能力培养》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创新能力培养》课题结题报告 杨凌高新小学 数学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小学数学科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科目,它是承担着培养学生人人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论文关键词】 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培养 课堂教学 素质教育 【论文摘要】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利用新课程标准为教师和学生创造宽松......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 要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当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创设情境,挖掘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