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银监会完善存贷比监管 抑制银行突击吸存
中国银监会完善存贷比监管 抑制银行突击吸存 摘自:金融市场中国新闻网[微博]2013-10-11 18:03
中新网10月11日电 据银监会网站消息,《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公开征求意见。银监会表示,存贷比监管难以全面反映银行流动性风险等问题,银监会不断对存贷比监管加以完善,在抑制银行突击吸存、降低存款波动性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为促进商业银行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维护银行体系的安全稳健运行,中国银监会起草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流动性办法》),《流动性办法》将存贷比纳入,作为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之一。
存贷比是《商业银行法》规定的法定监管指标。从国内外实践来看,存贷比在管控流动性风险、控制信贷过快增长和维护银行体系稳定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经营模式和金融市场 的发展变化,存贷比监管也出现了覆盖面不够,风险敏感性不足,未充分考虑银行各类资金来源和运用在期限和稳定性方面的差异,难以全面反映银行流动性风险等问题。
为适应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变化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多元化的趋势,银监会不断对存贷比监管加以完善,如将小型微型企业贷款专项金融债所对应贷款、支农再贷款从存贷比分子中扣除,并从2011年开始推行月度日均存贷比指标,在抑制银行突击吸存、降低存款波动性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
鉴于存贷比是《商业银行法》中的法定监管指标,《流动性办法》仍将存贷比纳入,作为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之一,并与《商业银行法》中的相关表述保持一致。同时,银监会高度重视改进存贷比监管的相关工作,密切关注金融深化和金融创新的发展以及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将在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充分听取业界意见的基础上,按照与时俱进、积极稳妥、逐步完善的原则,不断完善存贷比监管考核办法,并积极推动立法机关修订《商业银行法》。(中新网金融频道)
第二篇:村镇银行存贷比监管要求相关文件1
中国银监会关于当前调整部分信贷监管政策促进经济稳健发展的通知
(银监发[2009]3号)
各银监局,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银监会直接监管的信托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国内经济下行的风险,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8]126号),近期,银监会在认真梳理现行各项信贷政策、法规、办法和指引的基础上,根据当前形势需要,对有关监管规定和监管要求做适当调整,加大信贷监管政策支持力度,促进经济稳健发展。
一、支持发放并购贷款。为满足企业和市场日益增长的合理并购融资需求,规范商业银行并购贷款行为,银监会近日发布了《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可按指引要求开展并购贷款业务,支持企业兼并重组,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有关商业银行要按照依法合规、审慎经营、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开展并购贷款业务,在构建并购贷款全面风险管理框架、有效控制贷款风险的基础上,及时支持合理的并购融资需求。
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各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含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要按照《中国银监会关于银行建立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的指导意见》(银监发 [2008]82号)要求,设立小企业信贷专营服务机构,对小企业不良贷款、信贷综合成本、责任认定等进行单独考核,形成有特色的激励约束机制,并提高培训专业队伍的能力。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尤其是大型银行要继续认真落实小企业金融服务“六项机制”,在扩大现有小企业信贷服务成果的基础上,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力度。推动落实对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贴息等扶持政策和多层次担保机构的建立,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创新信贷产品,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2009年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小企业贷款增幅应不低于全部贷款增幅。
三、加大涉农信贷投入力度。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切实提高激活农村市场在拉动内需中重要作用的认识,自觉加大支持“三农”力度。根据当前工作实际需要,对涉农类贷款实行有区别的信贷管理和考核政策,银行业监管部门将对涉农贷款中的不良贷款进行单独考核,并尽快出台相应具体办法。推动落实对涉农贷款的贴息制度以及减免营业税、放宽呆账核销条件等税收政策,健全完善支农信贷投放机制。允许村镇银行在成立五年以内逐步达到存贷比考核要求。结合农户生产经营特点和农业生产实际情况,按照“标杆不变、适度微调、简化程序、区别对待”的原则,对于确因受灾等不可抗力因素导致不能按期还款的,允许展期。对于信用记录良好的,展期贷款可确定为关注类贷款。研究制定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发展林权质押贷款业务、加强农村地区银保合作的意见,完善农村融资、结算、信息网络和金融服务功能,明显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着力加大灾后农民住房重建金融支持力度,确保所有符合条件的灾区农房重建信贷资金需求得到满足,做到应贷尽贷。
四、鼓励实施贷款重组。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对基本面较好、信用记录良好、有竞争力、有市场、有订单但暂时因为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而出现经营或财务困难的企业予以信贷支持,支持其实施贷款重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根据企业的生产规律、建设周期和进度以及信用记录、违约处罚措施等科学合理确定贷款品种、贷款利率和贷款期限。在严格五级分类准确度、把握好偏离度和严格监管的前提下,允许根据实际对贷款的品种、期限进行科学调整,并落实好相应担保措施,做好合同相应修订工作。对符合下列条件的贷款,鼓励银企双方友好协商,实施贷款重组:投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和重点扶持的行业;借款人客户评级优良,且未发生实质性的、不可逆转的不利于贷款偿还的变化;借款人以往三年以上或注册经营以来一直有稳定正经营性现金流或危机过后预期收入仍可恢复至或超过正常水平,足以作为还款来源;借款人在所在行业和所面对的市场中有明显的技术、成本或人才优势,主业突出,需要转型或市场转向,但其相应潜在市场巨大;在原贷款期限内未发生恶意拖欠利息、挪用贷款等情况;重组后还贷期限内担保、抵质押权不会丧失或削弱,而通过其他方式处置将导致贷款担保或优先受偿权丧失等。
在坚持五级分类标准不变的前提下,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完善内部评级体系,对正常贷款(包括正常类和关注类)进行细分,整体分类可从5级扩展为9-12级,以提高贷款分类的科学管理和精细化管理水平。对地震灾前贷款因灾需要延期的,按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汶川地震灾前贷款因灾延期偿还有关政策的通知》(银发[2008]392号)有关规定办理。
五、拓宽项目贷款范围。对以下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已列入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的发展规划且有紧迫融资需求的项目,银行业金融机构应予以积极的信贷支持:已批准开工,相关担保措施和资金来源已落实;有稳定现金流或预期收入作为还款来源;项目股东资信状况良好。对符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导向、项目业主信誉良好、相关政府部门已同意开展项目前期工作或已列入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的项目,在项目资本金能按期按比例到位、各类风险可控及贷款回收安全的前提下,允许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一定额度内向非生产性项目发起人或股东发放搭桥贷款。对政府类项目或涉及大额风险集中度超限的其他类较大型项目,应鼓励组成银团或通过信贷资产买卖等方式导入中小银行在内的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银团贷款分散集团客户风险和贷款集中度风险。同时明确项目贷款不得借新还旧。
对部分集团客户多个公益性项目的融资需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必须逐个评估项目贷款风险,并逐个考核其成本与贷款质量状况,评估项目之间的关联性,估算可能产生的一切负面影响和风险,落实相应的风控安排,确保贷款能够通过未来现金流得到偿还,不得发放打捆贷款。
六、支持信贷资产转让。针对当前形势下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资产结构差异及其结构性调整的要求,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贷款买卖调整资产结构,合理配置信贷资产。依照本通知,允许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前提下按市场原则真实地转让、购买信贷资产,不得提供担保或安排任何显性或隐性的回购条件。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信贷资产转让业务应当严格自律,规范转让流程,促进业务健康可持续发展。
七、允许有条件适当突破存贷比。对资本充足、拨备覆盖率良好、仅仅存贷比较高的中小银行业金融机构,在综合考虑大额风险集中度、信贷资产质量和内控状况等因素下,对2009年存贷比控制指标给予适当的灵活性。具体容忍度可由银行业金融机构提出申请,报经属地监管局同意后报银监会备案。
八、支持创新担保融资方式和消费信贷保险保障机制。按照《担保法》、《物权法》有关规定,只要担保机构通过有关监管部门的融资担保资格认定,能够足额、审慎地承担融资担保责任,银行业金融机构都可与之合作。允许对担保机构审慎授信,但本行直接使用其担保服务的除外。在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发展农村多种形式的信贷产品,督促指导农村金融机构开展林权质押贷款业务。同时,通过发展农业贷款保证保险、拓展农村保险保单质押范围和品种、对参保农户实施信贷优惠等措施,进一步加强银保合作,积极解决农村“担保难”问题。
要根据消费信贷的具体特点,推动建立科学的保险保障机制,加大对汽车、家电等消费信贷的支持,开发创新保单质押等相关产品,促进拉动内需。
九、科学实施贷款责任追究。按照“管法人、管内控、管风险、提高透明度”的监管理念,既要坚持科学界定贷款管理责任,又要注重防范道德风险。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在继续抓好不良贷款比率下降的同时,从紧控制不良贷款余额。依据银监会《商业银行授信工作尽职指引》相关规定,对严格遵守有关法规,“三查”独立,勤勉尽职,只是由于受此次危机冲击而导致市场突变造成贷款质量不同程度下降的,经确认,可免除有关信贷人员的相关责任。对管理人员,重点追究其在授信和贷款管理中相应的玩忽职守及道德风险责任,可参考相应管辖范围内不良率与不良余额等整体变化情况予以问责,具体问责程序和问责结果由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决定和处理。涉及违法违规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依法依规追究其责任,需移送司法部门调查的,应及时移送和报告。银监会及派出机构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相关问责程序和结果进行监督,对于处理不当的及时予以纠正。
十、支持信托公司和财务公司业务创新发展。为适应扩大内需、支持重点行业发展的需要,支持符合一定监管评级要求、货币性资产充足的信托公司以固有资产独立从事私募股权投资业务,但投资额度上限为净资产的20%。调整《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中关于信托计划向他人提供贷款不得超过其管理所有信托计划实收余额30%的规定,支持符合一定监管评级要求的信托公司,对其集合信托贷款比例考核放宽至50%。调整《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加强信托公司房地产、证券业务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银监办发[2008]265号)中有关房地产金融业务的规定,对符合一定监管评级要求、经营稳健、风险管理水平较高的信托公司,适当放宽对开发商资质、资本金比例等的要求。支持信托公司开展与企业兼并、收购、重组有关的投资银行业务。根据风险可控、成本可算、信息充分披露的原则,积极推动信托公司开展如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资产支持信托等直接融资型创新业务,重点支持民生工程、生态环境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行业龙头企业及具有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企业的有效需求和科学发展。
2009年1月10日
第三篇:村镇银行存贷比监管要求相关文件2
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做好当前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工作的通知
(银监办发〔2009〕136号 2009年4月2日)
各银监局(西藏除外):
自2003年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以来,全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支持“三农”发展的同时,自身综合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在监管、改革和发展方面均取得突出成绩。当前,面对严峻的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按照银监会2009年工作会议和全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工作会议精神,以保持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为中心任务,增强有效监管的科学性与针对性,提高应对金融危机和防范化解区域性、系统性风险能力,确保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稳健高效运行。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坚守风险监管底线,科学把握监管尺度,切实增强监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坚守风险监管底线
1.在今年取消信贷规模控制情况下,要按照“分类必须准确、拨备和资本必须充足、风险管理和核呆力度必须到位”的工作要求,严密防范信用风险。各级监管机构要不断加强风险监测和预警能力,紧盯风险迁徙趋势,督促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加强风险管理,严防区域性甚至系统性金融风险,严防群体性事件和重特大案件发生。
2.继续坚持不良贷款“双降”、拨备水平持续提高、存量不良资产有效处置的监管目标,持续化解存量风险。2009年末,全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要力争较年初下降3个百分点,达到13%左右。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整体提高10个百分点,达到50%以上,其中,拨备严重不足(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30%以下)的机构在2008年基础上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至少再提高15个百分点。历年亏损挂账要消化200亿元,力争使年末余额减至450亿元以下。各地要依据本地实际,采取针对性措施,切实有效予以落实,并力争在完成达标升级规划目标基础上进一步取得突破。
3.高度关注贷款集中度风险。资本充足率达标机构,要严格执行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不超过10%和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不超过15%的监管标准。对集中度超标的,属地监管机构应督促其制定整改方案,限期达标。资本充足率未达标机构,特别是资本充足率为负数的机构,原则上不许新增大额贷款,但对于符合国家相关政策、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涉农信贷需求,在落实有效担保、切实防控风险的前提下可适度支持,具体限额由属地监管机构按贷款总额一定比例并结合资本实力、风险情况加以确定。
(二)按宽严相济要求科学把握监管容忍度
1.实施差别化不良贷款考核政策。对不良贷款率低于5%的机构实行“双控”考核,其中,2008年底不良贷款率在3%以下的,允许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略有反弹,但2009年末不良贷款率应控制在3%以内;不良贷款率在3%-5%之间的,2009年末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应控制在2008年底水平。对四川、甘肃、陕西地震重灾县区机构,实行不良贷款“双控”考核,三省银监局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重灾县区机构三年达标升级规划目标,并将调整结果于4月底前报银监会备案。
2.适度放宽优质机构存贷比限制。对于资本充足率8%以上、拨备充足率100%以上、不良贷款率5%以下、涉农或小企业贷款比例超过50%的机构,报经属地监管机构批准后,2009年年中存贷比可放宽至85%,年末仍要保持在75%以内。允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存贷比在开业后五年内逐步达到75%的监管标准。
(三)扎实做好案件防控治理工作
1.成立专门组织,认真部署三年案件防控工作。银监会将成立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案件防控治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案件防控治理工作总体规划和政策制定工作,并协调有关单位和部门完善案件查防协调联动机制。各级监管机构要建立相应组织机构,按照属地监管原则,督促指导辖内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案件防控治理工作。省级联社(含省级农村银行机构,下同)要成立以理(董)事长为组长的案件防控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根据银监会整体部署和要求,结合当地案件排查情况和防控治理工作实际,制定具有前瞻性、系统性、实效性的2009-2011年案件防控治理实施方案,做好任务分解工作,将各项治理措施落到实处。
2.抓住风险重点,持续开展以合规经营为重点的深度排查。各银监局要督促省级联社在今年上半年继续认真组织开展“回头看”深度排查活动,重点查找前段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工作薄弱环节。要结合自身实际,将当前案件风险突出的大额贷款、顶冒名贷款、住房(汽车)按揭贷款、担保贷款、委托贷款、票据融资、重要凭证、IT系统等作为排查重点。一经发现违法违规问题,要依法严肃查处,逐项落实整改,彻底消除风险隐患。
3.建立严密的内部防范案件体系。
一是要明确法人机构是案件防控责任主体,理(董)事长、主任(行长)是案件防控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定位。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原则,把案件防控责任分解到机构负责人、部门、岗位、人员,层层签订案件防控责任书,建立健全全员案防工作机制。
二是今年内要完成对规章制度的全面梳理,进一步完善内控制度,细化业务操作流程,切实堵塞制度和管理漏洞。
三是建立岗位自我约束、业务流程监督、合规稽核部门监督检查、业务管理部门条线监督及IT系统技术防控的案件风险“五条防线”,切实防堵各类案件发生。
四是要按照“自查从宽、他查从严,尽职免责、失职重罚”的原则,执行鼓励自查、尽职免责的责任追究政策。对自查发现的案件,在领导责任追究上可从轻处理,原则上不再“上追两级”;对已经尽职、经确认没有管理责任的,可不追究领导责任。对被动发现案件,以及反复发生同质同类案件的,必须严格“一案四问”和“上追两级”落实责任。对损失金额百万元以上责任性案件,县联社(银行)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必须引咎辞职;损失金额千万元以上的,地市级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必须引咎辞职,没有地市级管理机构的,要严肃追究省级管理机构相关高管人员管理责任;损失金额超亿元的,省级联社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必须引咎辞职。
五是将案件防控与监管机构市场准入、监管评级相结合,凡新发生百万元以上责任性案件的县、市联社和农村银行机构,依法取消理(董)事长、高管人员任职资格,暂停或停办有关业务,暂停新的准入事项,当年监管评级不得超过三级。
二、坚持分类监管和达标升级考核,提升监管工作有效性
(一)进一步加强达标升级考核工作
1.做实做细进步度考核。各银监局要按照相关要求全面完成2008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评级和监管报告撰写工作,并报送银监会。在此基础上,继续推动三年达标升级工作,以法人或县(市)为单位实施进步度考核,按季通报分类排队情况。对问题突出或主要监管指标反向异动的机构,及时进行监管提示,采取针对性监管措施。
2.实行达标升级与行业管理挂钩政策。指导省级联社对辖内机构实施分类管理指导,制定行业分类管理达标升级规划,并与监管部门达标升级规划相衔接,进行进步度考核。考核结果要与辖内机构财务支出、利润分配及高管人员考评、薪酬收入等事项挂钩。对因不勤勉尽职导致连续两年未完成达标升级目标任务的机构高管人员,责令引咎辞职。
(二)加强非现场监管预警能力
1.夯实非现场数据基础。加强数据审核和检查力度,继续提高非现场数据真实性和报送质量,督促省级联社组织做好新企业会计准则试点和实施工作。对弄虚作假、数据严重失实的,要依法追究机构高管层及相关人员的责任。
2.加强风险监测。结合宏观经济环境及银行业风险变化,加强对各类风险的预测、预警和预判,精确揭示不良贷款、票据融资、理财业务等关键风险点及其迁徙情况,跟踪分析各类机构信贷投向投量情况。今年,银监会将建立重点联系行(社)制度,各银监局要在辖内选择1家有代表性的机构,并于4月15日前将机构名称和联系人报银监会合作部。重点联系行(社)要按月向银监会报告宏观经济形势对业务发展及风险控制产生的影响,不定期反映业务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等情况。
3.加大对高危机构的风险管控。各银监局要密切关注高风险机构的风险状况,建立突发风险应急机制,对6C级机构逐家制定应急预案,快速、妥善处置重大风险,确保当地社会金融稳定。
(三)提高现场检查的针对性和精确度
各银监局要按照银监会印发的现场检查计划认真部署,统筹安排检查项目,在检查范围和机构选择上力求重点突出、针对性强。
1.加大关键风险点的检查力度。要坚持以非现场监管为导向,重点强化对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省级联社管理风险的现场检查,持续加大对高风险机构的检查频度和检查深度。对各种线索进行监控和深查,对发现的可疑资金动向要追踪检查,注重依法运用延伸调查权,把各种问题和风险隐患查实、查准、查到位。
2.注重现场检查整改力度和整改效果。要大力推行现场检查整改落实跟踪制度,做到现场检查意见和持续监管要求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落实。
(四)强化不同类别机构的政策激励与约束
1.继续对优质机构实行监管激励政策。鼓励符合条件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通过开办新业务、异地设立分支机构、兼并重组高风险机构等方式创新发展。
2.在改革发展中加大高危机构风险化解力度。在对5、6级机构实施贴近式监管的基础上,支持地方性投资公司按照监管要求,以阶段性持股方式入股,置换其资格股或补充资本金,帮助优化股权结构,提高资本充足度。
(五)完善联动监管工作机制,强化纵横协同监管能力
1.按监管业务流程搞好跨部门横向联动。要结合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特点,建立以非现场监管为中枢,有效连接市场准入、现场检查、风险处置、行政处罚、案件治理、金融服务监管的联动机制,通过工作会商、信息共享,做到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发挥监管合力,提高监管执行有效性。
2.按属地监管原则搞好跨区域横向联动。为适应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跨区域发展要求,按照“属地监管为主、明确报告流程、加强横向协作”的原则,建立并表(分)局与属地(分)局的双向沟通协调机制,共享非现场监管数据和现场检查情况,切实做好并表监管,通过定期监管会谈等方式就重大紧急问题进行磋商。
3.按机构对象搞好纵向监管联动。对省级联社有关重大事项,在继续坚持银监局属地监管和不调整行政许可事项的基础上,实行银监会与银监局的纵向联动监管。从今年起,省级联社发生高管人员变动、股权变更、注册资本变动等重大事项时,银监局要事前与银监会沟通后,再办理行政许可事宜。必要时,银监会可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专项调查和检查,并视情况采取相应监管措施。
(六)加强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风险监管工作
1.合理调配监管资源,加强属地监管力量,建立属地和并表监管机构的联动机制,真正做到放得开、管得住、办得好。
2.落实主监管员制度,建立监管日志和巡查走访制度,重点强化对大额贷款的风险监管,督促机构对大额贷款逐笔逐户落实风险防范措施,确保主要风险指标在任何时点均达到监管要求。
3.鼓励主发起银行组建单独事业部或内部管理部门,对其控股的村镇银行和贷款公司进行统一管理。
4.指导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加快建立与其业务性质、规模及复杂程度相适应的风险管理框架和组织机构,建立严密的主要业务内控机制。
三、按照现代金融企业要求,稳步推进各项改革,促进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有效增强内在活力和服务水平
(一)科学规范省级联社履职行为,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
1.督促省级联社履职重点向服务转换。进一步督促省级联社加快职能转换节奏,根据县、市联社“四自”(即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和自担风险)成长能力,强化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职能,逐步将履职重点由管理向服务转变。
2.督促省级联社加强对辖内机构的分类管理。各银监局要指导省级联社在今年6月底前制定并实施辖内机构分类管理办法。指导级省联社主要通过制度管理和行业审计落实监督责任,将管理重心转移到管理薄弱、风险较大的机构。协调组织加快风险处置,并支持其优化股权结构,改善公司治理,增强自主经营能力。
3.严格规范省级联社业务经营行为。省级联社开办服务性业务,必须充分尊重辖内机构法人意愿,坚持市场原则,严禁以行政手段占用辖内机构资金,严禁违背辖内机构意愿集中平调资金,严禁违反监管规定从事业务经营,严格控制省级联社从事债券投资的结构和规模。
(二)推进产权改造、法人治理和内部控制完善,促进法人机构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
1.在保持股金总体稳定的前提下,加快推进资格股向投资股改造。有条件的机构可以改制为股份制企业;暂不具备条件的机构,要着力压缩资格股,提高持股集中度。从今年起,各地不再增扩资格股,年底前力争全国投资股比例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
2.大力推动机构跨区域兼并重组。重点推进对高风险机构的并购重组工作。支持资本充足、内控严密、经营稳健的优质银行业金融机构吸收合并6B、6C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帮助消化存量风险。允许优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控股参股其他金融机构。支持地市级及以上城市的城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兼并重组。
3.探索建立适合小法人机构特点的法人治理模式和内部控制体系。要加快建立符合现代金融企业要求和农村金融特点的法人治理机制,按市场原则改革“三会一层”产生机制,健全相应的评价制度和效率评估体系。指导省级联社以省份为单位制定内控建设规划,以县为单位逐家梳理规范内控流程,按现代金融企业要求转换经营管理模式。
(三)围绕保增长扩内需促发展,进一步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
1.确保信贷资金的投向与投量,支持“三农”有效需求。结合银监会印发的《关于当前调整部分信贷监管政策促进经济稳健发展的通知》(银监发〔2009〕3号)要求,在信贷投向上,按照扩大内需要求和“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原则,持续增加涉农信贷投入。确保有效的农户贷款、小企业贷款投放,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发展。在信贷投量上,通过调整信贷结构,控制非农贷款增长,确保涉农贷款特别是农户贷款的合理增长,力争涉农信贷投入增量高于上年水平,增幅高于各项贷款平均水平。
2.围绕扩大内需创新支农服务。
一是在继续做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业务的前提下,依托各级组织力量,搭建信息需求互动平台,开辟返乡创业信贷绿色通道,引导和帮助农村青年就地创业、农民工返乡创业,做好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金融支持工作。
二是继续推进落实小企业贷款“六项机制”建设,重点做好家电下乡、农机购置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等金融服务工作,为扩大农村消费市场提供金融支持。
三是探索支持发展林权质押贷款、农村地区银保合作等业务,完善农村融资、结算、信息网络和金融服务功能,明显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3.持续加强对地震灾区金融服务。对灾区机构因灾形成的不良贷款分账管理、单独考核;支持依法自主重组或减免债务,坚持用好、用活国家对灾区的各项政策,加大对灾区农房重建、农业生产和农民就业等民生领域的信贷支持。继续组织做好对口支援工作,积极协调对灾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支持政策。
二○○九年四月二日
发布部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发布日期:2009年04月02日 实施日期:2009年04月02日(中央法规)
第四篇: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银行并表监管的通知
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银行并表监管
指引(试行)》的通知
银监发〔2008〕5号
机关各部门,各监事会办公室、各银监局,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邮储银行,各省级农村信用联社,银监会直接监管的信托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
现将《银行并表监管指引(试行)》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请各银监局将本通知转发至辖内各银行业金融机构。
二○○八年二月四日
银行并表监管指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对银行及其附属机构的并表监管,防范金融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并参照《企业会计准则》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 本指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商业银行及其附属机构(以下统称银行集团)。附属机构是指由银行控制的境内外子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以及按本指引应当纳入并表范围的其他机构。
第三条 本指引所称并表监管是在单一法人监管的基础上,对银行集团的资本、财务以及风险进行全面和持续的监管,识别、计量、监控和评估银行集团的总体风险状况。
第四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按照本指引对银行集团进行并表监管。
第五条 商业银行的控股股东应当满足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的审慎监管需要和相关要求,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定期向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提供重要信息。
第六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通过与境内证券、保险等其他监管机构建立的监管协调机制,协调监管政策和措施,实现监管信息共享,最大程度减少监管重复和监管真空。
第七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通过与境外相关监管机构加强协调合作及信息共享,确保银行集团的境外机构得到充分的监管。
第二章 并表监管范围
第八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遵循“实质重于形式” 的原则,以控制为基础,兼顾风险相关性,确定并表监管范围。
第九条 根据母银行是否控制被投资机构,下列被投资机构应当纳入并表监管的范围:
(一)商业银行直接拥有或子公司拥有或与其子公司共同拥有被投资机构50%以上表决权的被投资机构。
(二)商业银行拥有被投资机构50%以下的表决权,但与被投资机构之间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将其纳入并表范围:
1.通过与其他投资者之间的协议,持有该机构50%以上的表决权;
2.根据章程或协议,有权决定该机构的财务和经营政策;
3.有权任免该机构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的多数成员;
4.在被投资机构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占多数表决权。
(三)在确定能否控制被投资机构时,应当考虑母银行和子公司持有的被投资机构的当期可转换公司债券、当期可执行的认股权证等潜在表决权因素,确定是否符合上述并表标准。对于当期可以实现的潜在表决权,应当计入母银行对被投资机构的表决权。
(四)其他有证据表明母银行实际控制被投资机构的情况。
控制,是指一个公司能够决定另一个公司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能据以从另一个公司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
第十条 当被投资机构不为母银行所控制,但根据风险相关性,被投资机构对银行集团整体风险的影响程度,符合下列情况的被投资机构仍应当纳入并表监管的范围:
(一)具有业务同质性的被投资机构,其资产规模占银行集团整体资产规模的比例较小,但该类被投资机构的总体风险足以对银行集团的财务状况及风险水平造成重大影响。
(二)被投资机构所产生的合规风险、声誉风险造成的危害和损失足以对银行集团的声誉造成重大影响。
第十一条 被投资机构属母银行短期持有且对银行集团没有重大风险影响的,包括准备在一个会计之内出售的、权益性资本在50%以上的被投资机构可以不列入并表监管的范围。
第十二条 银行集团应当向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报告并表范围及并表管理情况。
第十三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有权根据母银行股权结构变动、风险类别及风险状况确定和调整并表监管范围并提出监管要求。
第三章 并表监管要素 第一节 资本充足率并表监管
第十四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要求银行集团在并表基础上符合《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及其他相关规定的要求。这些要求包括并表范围、资本充足率计算、监督检查要求和信息披露规定等内容。
第十五条 资本充足率并表监管中对集团内部资本投资以及集团对外资本投资应当采取适当的处理方法。这些处理方法包括:并表轧差处理、资本扣减处理、风险加权处理和比例并表处理等,具体要求按照资本充足率有关监管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了解银行集团内部母银行与附属机构以及附属机构之间是否存在交叉持股以及相互持有次级债等合格资本工具的情况,并确认这些情况在计算银行集团资本充足率时已得到正确处理。
第十七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了解银行集团内部,特别是母银行是否通过发债等方式筹集资金用于对附属机构的投资,并对这种情况可能为银行集团稳健性带来的负面影响予以充分关注。
第十八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要求母银行及附属机构对银行集团以外的资本投资在计算银行集团资本充足率时予以扣减,或采取其他审慎的方法进行处理。
第十九条 当银行集团将合并报表产生的少数股东权益计入监管资本时,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对这部分少数股东权益予以关注,重点分析少数股东权益持有者的稳健性和这部分少数股东权益对银行集团的支持程度。
第二十条 当银行集团难以准确掌握并计量附属机构中非银行金融机构风险暴露对监管资本的要求时,应当采取资本扣减等审慎的处理方式。与此同时,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还应当通过与其他监管机构的信息交流,了解此类附属机构的风险状况以及对银行集团资本充足水平的影响。
第二十一条 银行集团应当将母银行对附属机构中非金融机构的资本投资进行扣减,或采取其他审慎的处理方式。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还应当进一步对此类附属机构的资产负债、杠杆比率和对外担保等情况进行分析,就其对银行集团整体资本充足率水平的影响进行判断。
第二十二条 对没有达到并表资本监管标准的银行集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提出相应的监管要求。包括要求银行集团制订具体的资本充足率改善计划,限制银行集团的风险资产增长速度和对外资本投资。必要时,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可以提高对母银行资本充足比例要求,以保证整个银行集团的稳健性。
第二节 大额风险暴露并表监管
第二十三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要求银行集团在并表基础上管理风险集中与大额风险暴露。这些要求包括建立大额风险暴露的管理政策和内控制度,实时监控大额风险暴露,建立大额风险暴露的预警报告制度,以及与风险限额相匹配的风险分散措施等。
第二十四条 银行集团大额风险暴露是指银行集团并表后的资产组合对单个交易对手或一组有关联的交易对手、行业或地理区域、特定类别的产品等超过银行集团资本一定比例的风险集中暴露。
大额风险暴露不仅包括银行的表内外业务,还包括银行集团纳入并表范围的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经营中形成的风险敞口。
第二十五条 银行集团应当根据自身的资本和资产负债规模, 制定集团层面的大额风险限额,并持续进行并表监测,通过相关报告制度,确保集团的管理层及时识别总体资产组合中的风险集中程度,并按照有关管理制度对风险集中度较高的资产采取风险分散措施。
第二十六条 银行集团的管理信息系统应当包括针对集团层面的所有大额风险暴露的信息集中管理体系,特别是逐步建立和完善包括附属机构中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内的大额风险暴露的集中信息监测,实现客户、行业、地区、特定产品等不同维度的信息集中管理,以有效汇总和识别总体资产组合中各种风险的集中程度,并按照要求向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报送并表口径数据。
第二十七条 银行集团并表后的单一客户或单一集团客户的大额风险暴露接近或达到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制定的有关风险集中度监管指标的限额时,银行集团应当向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报告,并采取必要的风险分散措施。
银行集团应当制定相关的政策、程序来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集团层面不同类别的产品集中在同一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暴露。
第二十八条 银行集团的管理层应当有效识别集团层面上大额风险暴露最为集中的行业领域、地理区域等相关信息,结合行业或区域经济周期波动等因素,分析判断这些风险集中可能给银行集团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二十九条 银行集团应当对某些特定类别产品的风险集中情况对集团层面的影响进行分析,监测附属机构从事包含杠杆率、期权等具有信用放大效应的结构性融资产品的信用风险暴露,以及因风险因素之间相互关联而产生连锁影响的特定产品的信用风险暴露。
第三十条 跨境经营的银行集团,应当逐步建立国家或地区风险评估体系,按借款国家或地区分列和分析债权,根据银行自身的规模和业务特点、借款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和稳定性、银行的风险分布和业务多样化等条件,规定不同国家或地区的风险限额,并保持国家或地区风险限额管理职能的独立性。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关注银行集团在并表基础上的国家或地区风险限额管理的合理性。
第三十一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通过与其他监管机构的信息交流,了解银行集团的附属机构中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大额信用风险集中状况及相关监管机构对此的判断,在此基础上督促银行集团将内部银行与证券、保险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对同一客户风险暴露进行统一管理。
第三十二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关注银行集团中金融机构以外的附属机构大额风险暴露情况,分析判断此类机构风险暴露可能对银行集团带来的影响。
第三十三条 对银行集团内部大额风险暴露管理存在缺陷以及大额风险暴露比例超过相关规定的,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采取必要的监管措施。这些措施包括依法限制有关业务发展,要求银行集团采取必要的风险分散措施等。
第三节 内部交易并表监管
第三十四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对母银行与附属机构以及附属机构之间交叉持股、授信和担保、资产转让、应收应付、服务收费以及代理交易等形式的内部交易进行监管,关注由内部交易产生的监管套利以及对银行集团稳健经营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三十五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关注通过内部交易形成的风险转移,特别关注非银行机构与银行之间的风险转移。
第三十六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要求银行集团建立监测、报告、控制和处理内部交易的政策与程序,要求母银行董事会定期审查集团内部交易,并及时报告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
第三十七条 银行集团内部的授信和担保条件不得优于独立第三方。银行集团内部金融机构对非金融机构的授信,非金融机构应当提供有效、足额担保。
第三十八条 银行集团内部的资产转让应当以市场交易价格为基础。
第三十九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分析银行集团内部应收应付账款往来,识别其有无真实的业务交易背景,评估对资产负债、收益以及监管指标的影响。
第四十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关注银行集团内部通过提供服务的收费业务,评价其是否属于市场价格及其对盈利水平的影响。
第四十一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了解银行集团内部不同机构向同一客户提供不同性质的金融服务,评价是否通过客户形成了间接形式的内部交易以及对集团稳健性的影响。
第四十二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要求银行集团按照相关规定在年报中及时、充分地披露内部交易情况,包括内部交易的内容、规模、范围以及对集团的影响等定量数据和定性描述。
第四十三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分析银行集团内部交易是否执行正常业务标准,是否通过交叉销售或信息共享损害客户利益。
第四十四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向银行集团提出改进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等方面的监管措施,以加强内部交易的管理。对于可量化的内部交易,应当予以轧差或剔除。
第四十五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在综合评估银行集团内部交易的基础上,对于违反有关规定或对集团造成重大风险的,可要求其限期整改。
第四节 其他风险的并表监管
第四十六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要求银行集团采用适当的方法,对境内外各类附属机构的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等进行评估,综合分析其对银行集团可能产生的影响,并采取相应措施,避免局部的、单一的风险进一步蔓延扩大,对整个银行集团的安全构成威胁。
第四十七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要求银行集团对流动性风险进行并表管理。流动性的并表管理既要考虑银行集团的整体流动性水平,又要考虑单个附属机构的流动性水平及其对银行集团的影响。对于跨境设立的附属机构,还要充分考虑资本管制、外汇管制以及金融市场发展差异程度等因素对流动性的影响。
第四十八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评估银行集团的流动性管理政策是否充分有效,压力测试是否合理,关注并分析银行集团总体负债集中度对流动性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判断银行集团整体流动性风险应急预案的充分性和可操作性。
第四十九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关注银行集团中单家附属机构对母银行以及对银行集团流动性的影响,就母银行对附属机构提供的流动性支持安排进行分析,以判断这种安排可能对母银行流动性带来的风险。
第五十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要求银行集团对市场风险进行并表管理。银行集团应当充分认识到母银行与境外分支机构、附属机构之间存在的法律差异和因资本管制、外汇管制等因素造成的资金流动障碍,并对其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进行相应调整。为避免造成对市场风险的低估,母银行与其存在资金流动障碍的分支机构和附属机构之间不能进行轧差处理。
第五十一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关注附属机构所产生的风险和损失对银行集团的声誉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并要求银行集团采取相应措施有效控制声誉风险。
第五十二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与其他监管机构及时交流信息,了解银行集团中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等其他风险的水平及其风险管理状况,以及相关监管机构对此类附属机构相关风险状况做出的监管判断。
第四章 并表监管方式
第五十三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的并表监管应当重点关注银行集团的整体情况,关注母银行与附属机构以及附属机构之间的交易,关注非银行业务及境外业务可能带来的风险。
第五十四条 并表监管包括定量和定性两种方法。
定量监管主要是针对银行集团的资本充足状况,以及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等状况进行识别、计量、监测和分析,进而在并表的基础上对银行集团的风险状况进行量化的评价。
定性监管主要是针对银行集团的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因素进行审查和评价。
第五十五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对银行集团设立附属机构的准入申请应当充分考虑银行集团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并表管理能力。对于公司治理结构不利于内部信息传递和实施并表监管措施的银行集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有权不批准其设立附属机构。
第五十六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通过非现场监测与分析,全面掌握银行集团总体架构和股权结构,充分了解其全球的业务活动,通过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框架,对其从事的银行业务和非银行业务可能带来的风险进行全面评估。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特别关注单一法人数据与银行集团并表数据的差异,识别内部交易的来源、规模及风险程度。
第五十七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依法对银行集团实施现场检查,或根据监管协调机制、双边监管备忘录委托其他监管机构等方式对境内外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现场检查。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每年制定银行境外机构的现场检查计划,并视具体情况通过延伸检查、与其他监管机构沟通或联合检查等形式掌握境外机构的风险情况。
第五十八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和完善银行集团的风险评级体系,综合考虑银行和附属机构的评级结果,以及并表的盈利状况、资本充足状况、综合财务状况和管理能力,定期对银行集团实施风险评价和预警。
第五十九条 对于违反资本充足率、大额风险暴露、对内部交易的风险暴露等并表的审慎监管标准的银行集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要求银行集团立即采取补救措施并按照规定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
第六十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密切关注银行集团的控股股东以及集团内附属机构对银行集团财务状况和风险状况的重大影响。
在银行集团的安全性和稳健性受到影响的情况下,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依法要求银行与控股股东、附属机构和其他关联方之间及时实施风险隔离措施,包括限制向控股股东分红或进行股份回购,限制资产转移等。
第六十一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根据并表监管情况,组织银行集团和外部审计师参加并表三方会谈,讨论监管和外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交流并表监管关注事项。
第六十二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致力于与境内外银行、保险、证券等其他监管机构共同推动监管原则、监管政策和监管标准的协调和监管信息共享。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根据监管协调机制和安排,通过与境内外其他监管机构的定期监管会谈等方式保持良好沟通,就重大紧急问题进行磋商,协调现场检查的范围和方式等。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可与证券、保险等其他监管机构签署监管信息交换协议,并通过高效的电子信息平台共享监管信息,包括检查报告、风险评估报告和日常监管信息等。
第五章 跨境并表监管
第六十三条 根据并表监管的需要,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依法对银行集团的境外机构实施跨境监管。
第六十四条 银行集团设立或收购境外机构,境外机构升格、撤销、合并或重组、增减资本金或营运资金、调整股权结构及股本方式、转让股权等事项应当根据有关规定经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审查批准。银行集团应当事前向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向境内其他监管机构及东道国监管机构提出相关申请。
第六十五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定期或不定期评估东道国的监管环境。如果东道国监管机构监管不充分,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将根据跨境监管合作框架的有关规定,对相关银行集团采取以下监管措施:
(一)市场准入限制措施,如依法禁止或限制银行及附属机构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境内设立机构,限制其业务范围等。
(二)采取特殊的措施予以弥补, 如通过跨境现场检查或要求母银行或外部审计师提供额外的信息等。
(三)必要时,经东道国监管机构批准后,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可依法要求母银行关闭其相关的境外附属机构。
第六十六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定期获得银行集团中境外附属机构的相关信息,并确定东道国的管理规定是否存在信息传递障碍。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可视情况禁止或限制银行集团及其附属机构在这些国家和地区设立机构并开展业务。
第六十七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可与境外相关银行监管机构以签订双边监管备忘录或其他形式开展监管合作,对实施跨境监管做出安排。
(一)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根据银行集团境外机构的风险状况,不定期访问境外机构所在国家和地区,与东道国监管机构交换监管意见。
(二)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在进行跨境现场检查前,应当就检查计划、检查目的、检查内容等事项告知东道国监管机构。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在完成跨境现场检查后,可将检查结果和基本结论告知东道国监管机构。
(三)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作为母国监管机构,对境外机构采取清算或关闭、责令调整高级管理人员、取消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等重大监管措施之前,可与东道国监管机构进行沟通。
(四)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作为母国监管机构,可视情况将重大监管措施的变动情况告知相关东道国监管机构。
(五)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与境外相关监管机构交换的监管信息,应当遵循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以及双边监管备忘录的约定。
第六章 银行集团的并表管理
第六十八条 银行集团应当建立和健全并表管理的组织架构,建立清晰的报告路线和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明确并表管理的职责、政策、程序和制度。
第六十九条 母银行的董事会承担并表管理的最终责任,负责制定银行集团并表管理的总体战略方针,负责审批和监督并表管理具体实施计划的制定与落实,并建立定期审查和评价机制。
第七十条 母银行的高级管理层负责并表管理的具体实施工作,包括执行董事会关于并表管理的战略方针和决策,制定并表管理制度,对并表管理体系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测和评估,建立和完善内部组织架构,确保并表管理的各项职责得到有效实施。
第七十一条 母银行与附属机构以及附属机构之间应当采取审慎的风险隔离措施,建立健全防火墙制度。
第七十二条 母银行应当按照会计准则和相关规定编制合并会计报表,对反映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股权变动状况、风险状况等会计信息进行并表处理。
第七十三条 母银行及其附属机构应当根据其组织架构、业务规模和复杂程度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各类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同时还应当及时识别和管理多种跨行业的风险,提高资本配置效益。
第七十四条 母银行应当建立和完善符合并表管理要求的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及时、准确、全面获取附属机构的相关信息,并在产品、部门、地域和集团整体层面集合风险管理信息,从而对银行集团的整体风险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和管理。
母银行应当确保将非银行类附属机构纳入并表管理,特别对于境外的非银行业务,应当通过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内部审计、与境外其他监管机构的信息沟通等手段获取管理信息,并评估其风险状况以及对银行集团的影响。
第七十五条 母银行应当确保附属机构具备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并形成有效的系统支持和信息传递,能够实现其对附属机构的有效管理。
母银行应当建立附属机构的重大事项报告制度,附属机构应当向母银行及时报告发生的严重亏损或大额坏账,出现的大额或造成重大损失的舞弊和欺诈事件,以及其他监管机构对附属机构采取的重大监管行动,包括东道国监管机构对境外机构采取的重大监管措施等事项。
第七十六条 在信息透明度较低国家和地区或通过复杂架构开展业务的银行集团,母银行的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应当加强对重大风险的识别、计量和监测和控制,并定期对相关业务和架构的合理性进行评价。
第七十七条 母银行及其附属机构应当建立与其规模、性质和业务范围相适应的内部审计机制,银行集团的内部审计应当对并表管理信息进行检查核实,重大审计结果应当通过母银行向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报告。
第七十八条 银行集团原则上应当聘请同一会计师事务所对附属机构进行外部审计。确需由不同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的,银行集团应当尽可能保证外部审计标准的一致性和审计内容的可比性。
第七十九条 母银行应当按照监管规定向母国监管机构提供并表管理信息。母银行应当有适当的人员负责向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提供及时、准确和完整的并表监管信息。并表监管信息主要包括:
(一)银行集团组织架构的详细信息,包括境内外附属机构的名称、持股比例、主要经营类型,以及重大股权、并表范围和组织架构的变动情况等。
(二)银行集团并表的监管报表和指标以及有关风险分析报告。
(三)关联交易和内部交易、其他监管机构的监管措施等重大事项。
母银行应当在会计结束4个月内向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报送审计报告。
第七章 附
则
第八十条 由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设立的其他各类机构与其附属机构所组成的集团,其并表监管工作参照本指引执行。
第八十一条 本指引中的“以上”不含本数,“以下”含本数。
第八十二条 本指引由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负责解释。
第八十三条 本指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中国银监会关于完善银行理财业务组织管理体系有关事项的通知
中国银监会关于完善银行理财业务组织管理体系有关事项的通知
银监发[2014]35号
各银监局,开发银行,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
为进一步规范银行理财业务发展,完善理财业务组织管理体系,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银行业金融机构(以下简称银行)应按照单独核算、风险隔离、行为规范、归口管理等要求开展理财业务事业部制改革,设立专门的理财业务经营部门,负责集中统一经营管理全行理财业务。
二、单独核算是指理财业务经营部要作为独立的利润主体,建立单独的会计核算、统计分析和风险调整后的绩效考评体系。理财业务经营部同时要对每只银行理财产品分别单独建立明细账,单独核算,并应覆盖表内外的所有理财产品。
三、风险隔离是指理财业务与信贷等其他业务相分离,建立符合理财业务特点的独立条线风险控制体系;同时实行自营业务与代客业务相分离;银行理财产品与银行代销的第三方机构理财产品相分离;银行理财产品之间相分离;理财业务操作与银行其他业务操作相分离。
(一)理财业务与信贷业务相分离是指理财产品的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相对应,独立于银行信贷业务;本行信贷资金不得为本行理财产品提供融资和担保;理财业务应回归资产管理业务的本质。
(二)自营业务与代客业务相分离是指自营业务与代客业务分别开立独立账户;分别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流程和内控制度;代客理财资金不得用于本行自营业务,不得通过理财产品期限设置、会计记账调整等方式调节监管指标。
(三)银行理财产品与银行代销的第三方机构理财产品相分离是指银行销售上述两类产品时应有相互独立的准入、考核、推介和销售制度等;代销第三方机构产品时必须采用产品发行机构制作的宣传推介材料和销售合同,不得出现代销机构的标识。
(四)银行理财产品之间相分离是指本行理财产品之间不得相互交易,不得相互调节收益。
(五)理财业务操作与银行其他业务操作相分离是指银行开展理财业务服务应有独立的运作流程、业务凭证、销售文本、销售管理信息系统;应有获得业务资质的专门理财人员;应在营业场所(包括网上银行等)设立有明显标识的服务区域。
四、行为规范是指银行开展理财业务应符合以下行为规范要求:
(一)销售行为规范。销售行为规范是指银行必须严格落实监管要求,不得提供含有刚性兑付内容的理财产品介绍;不得销售无市场分析预测、无风险管控预案、无风险评级、不能独立测算的理财产品;不得销售风险收益严重不对称的含有复杂金融衍生工具的理财产品;不得使用小概率事件夸大产品收益率或收益区间;不得以不正当竞争手段推销理财产品;不得代客户签署文件;不得挪用客户资金;不得将其他银行或金融机构开发设计的理财产品标记本行标识后作为自有理财产品销售。
银行应在销售文件的醒目位置提示客户“理财非存款、产品有风险、投资须谨慎”;应制定专页的风险提示书和专页的客户权益须知,内容应包含产品类型、产品风险评级及适合购买的客户评级,应示例说明最不利投资情形和结果,应对客户风险承受能力进行评估,并抄录风险确认语句等,应明确客户向银行投诉的方式和程序;应在销售文件中载明理财产品的投资范围、投资资产种类和比例,以及合理的浮动区间;应载明收取各种费用的条件、方式和收取标准,未载明的收费项目不得向客户收取;销售文本中出现收益率或收益区间字样的,应当在销售文件中提供科学、合理的测算依据和测算方式,并提示客户“预测收益不等于实际收益,投资须谨慎”;对弱势客户进行风险承受能力评估时,应当充分考虑客户年龄、相关投资经验等因素;应按照理财产品的五级风险评级和客户风险承受能力五级评估相匹配的原则,将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客户。
(二)投资行为规范。一是审慎尽责地管理投资组合;二是建立投资资产的全程跟踪评估机制,及时处置重大市场变化;三是充分评估资产组合可能发生的流动性风险,建立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应急预案;四是代表投资者利益行使法律权利或者实施其他法律行为。
(三)运营行为规范。一是及时、准确地在全国银行业理财信息登记系统上进行信息报送,并对所报送理财信息的准确性承担相应责任;二是做到理财产品全流程的信息充分披露,强化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持续性披露;三是建立专门的理财业务会计制度;四是建立独立的理财业务管理信息系统;五是对每只理财产品开立托管账户;六是合理设置理财产品的募集期和清算期;七是建立独立的托管机制。
五、归口管理是指银行总行应设立专门的部门负责理财业务的经营活动,建立集中统一管理本行理财业务、制定各项规章制度的机制,具体包括:理财产品的研发设计、投资运作、成本核算、风险管理、合规审查、产品发行、销售管理、数据系统、信息报送等。
六、理财业务事业部制应具备以下特征:
(一)在授权范围内拥有独立的经营决策权,在经营管理上有较强的自主性;
(二)有单独明晰的风险识别、计量、分类、评估、缓释和条线管理制度体系;
(三)拥有一定的人、财、物资源支配权,可根据业务发展需要自主配置资源;
(四)拥有一定的人员聘用权,建立相对独立的人员考核机制及激励机制。
七、银行开展理财业务经营活动应符合以下审慎监管要求:
(一)主要监管指标符合监管要求;
(二)具有良好的信息技术系统,能够支持事业部的规范运营与银行理财产品的单独核算;
(三)制定了理财业务风险监测指标和风险限额,并已建立完善单独的会计核算和条线内部控制体系;
(四)有符合相应资质且具有丰富从业经验的从业人员和专家团队;
(五)在全国银行业理财信息登记系统中及时、准确地报送理财产品信息,无重大错报、漏报、瞒报等行为;
(六)银行业监管法规规定的其他审慎要求。
八、银行开展理财业务销售活动应按照风险匹配的原则,严格区分一般个人客户、高资产净值客户和私人银行客户,进行理财产品销售的分类管理,提供适应不同类型客户投资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的产品,严格风险自担。
对于一般个人客户,银行只能向其提供货币市场和固定收益类等低风险、收益稳健的理财产品;银行在对高资产净值客户和私人银行客户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后,可以向其提供各类风险等级的理财产品。
九、银行应将理财业务风险纳入全行风险管理体系管理,并对理财业务事业部风险管理的健全性和有效性承担最终责任。
十、银行可积极探索建立理财业务的风险缓释机制,增强风险抵御能力,促进理财业务平稳健康发展,依法保护投资者利益,防范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
十一、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按照法人属地监管原则推动银行理财业务事业部制改革。
十二、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根据审慎监管要求,综合运用现场检查及非现场监管等监管措施,按照理财业务相关监管规定,对银行理财业务的运营情况进行理财业务监管评估,并将监管评估结果纳入对银行的监管评价,作为机构监管评级的重要依据。
十三、银行应于2014年7月底前向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报告已有理财业务开展情况以及事业部制改革的规划和时间进度,并于2014年9月底前完成理财业务事业部制改革;未按时完成理财业务事业部制改革的银行,监管部门将采取相应审慎监管措施。
十四、银行违反上述规定开展理财业务的,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将按照违反审慎经营规则进行查处。
十五、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事业部制改革,依照本通知执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外国银行分行开展理财业务参照本通知执行。
2014年7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