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石油地质勘探 复习材料1
第一章
1、石油的概念:又称原油,是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由各种碳氢
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可燃有机矿产。实质是混合物,主要为液态烃类。
2、石油的族分:饱和烃、芳香烃、非烃和沥青质
3、石油的元素组成:主要是碳和氢,其次是硫、氮、氧。
4、姥鲛烷和植烷是重要的生物标志化合物。
5、随着油气运移距离的增加,原油中含氮化合物的绝对丰度降低。
6、石油的物理性质:颜色、相对密度、粘度、荧光性、溶解性、旋光性
7、天然气的概念:是指存在于地壳岩石空隙(孔、洞、缝)天然生成的以烃为
主的可燃气体。
8、天然气产状:聚集型:气藏气、气顶气、凝析气分散型:溶解气、煤层气、固态气体水合物
9、凝析气概念: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部分液态烃逆蒸发而形成的气体,称为凝析气。
10、油田水类型:苏林分类法
11、油层水:气、液态烃,甲苯/苯>1,甲苯酚为主>0.1mg/L,环烷酸为主
非油层水:仅CH4,甲苯/苯<1,苯酚为主,无有机酸
12、时代老的石油,C12富集,δ13C 低。
13、碳同位素应用:油源对比、识别海相与陆相原油、判别油气成因类型、分析
油气运移方向
第二章
1、储集层分类:按岩类分为:碎屑岩储层、碳酸盐岩储层、特殊岩类储层
2、孔隙概念:岩石中颗粒(晶粒)间、颗粒内和充填物内的空隙。空隙中的粗
大部分,既影响储存流体的数量,也影响岩石渗滤能力。
3、喉道概念:沟通孔隙的通道,主要影响岩石渗滤流体能力。
4、原生孔隙:在沉积成岩过程中与岩石本身同时生成的孔隙。包括粒间孔隙、岩层层理、层面间的层间孔隙和喷发岩中的气孔等。碎屑岩类储层主要储集空间。次生孔隙:沉积成岩之后的后生变化过程中形成的孔隙。由于化学、物理等
作用,使岩石组分溶解、收缩、破裂等产生的孔隙。溶蚀孔隙、收缩孔、裂隙等。
5、有效孔隙:连通的毛细管孔隙和超毛细管孔隙。
有效孔隙度:岩石中相互连通的、在一定压差下允许流体在其中渗滤的孔隙
体积占岩石总体积的百分数。
有效渗透率:岩石孔隙中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其中每相流体的渗透率,称有效渗透率。
6、孔隙度与渗透率关系:孔隙直径越小,渗透率越低;孔隙复杂,渗透率低;
孔隙喉道复杂,细小和弯曲度大,渗透率低;孔隙度高,喉道粗者,渗透率高;
孔隙度高,喉道细者,渗透率中;孔隙度低,喉道细者,渗透率低。
7、排驱压力:压汞过程中非润湿相流体开始大量排驱孔喉中润湿相流体所需的最低压力。
8、影响物性的因素:碎屑岩颗粒的矿物成分、碎屑颗粒的粒度和分选、碎屑颗
粒的排列方式和圆球度、胶结物的性质与多少、粘土矿物在砂岩中的分布形式、胶结方式、成岩后生作用、超压对储层物性的影响、埋藏时代及埋藏史
10、成岩后生作用:风化、溶蚀、构造、压实、变质、胶结
11、盖层的类型:
区域性盖层:遍布在含油气盆地或坳陷的大部分地区、厚度大、面积广且分布较稳定的盖层。
局部盖层:分布在盆地的某一部分,或某些局部构造范围的盖层。
12、盖层的封闭机理:物性封闭、超压封闭、烃浓度封闭
13、影响盖层有效性因素:盖层的岩性、厚度、韧性、分布范围和连续性
第三章
1、圈闭概念:圈闭是地下储集层中能够阻止油气继续向前运移,并且在其中聚集起来的一种场所。圈闭三要素:储集层、盖层、阻止油气继续运移,造成油气聚集的遮挡物。
2、圈闭的度量:圈闭的大小取决于圈闭的溢出点、闭合面积和闭合高度。
3、油气藏概念: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油水界面,是油气在地壳中聚集的基本单位。
第四章
1、生成油气原始物质:脂类、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木质素
2、干酪根概念:沉积岩中不溶于非氧化型的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固态有机质。
3、干酪根类型:I型干酪根:生油气潜能大,以油为主 Ⅱ型干酪根:生油气潜能中等,油气皆有 Ⅲ型干酪根:生油能力较差,以气为主
4、门限温度:生油母质开始大量向石油烃类转化时的温度。
门限深度:生油母质开始大量向石油烃类转化时的深度。
5、油气生成动力条件:温度作用、时间作用、催化作用和放射性作用
6、有机质演化基本特征及产物:生物化学生气阶段(甲烷、未熟油、干酪根、生物气)热催化生油气阶段(液态石油)热裂解生油气阶段(湿气)深部高温生气阶段(干气,CH4)
7、生油岩(烃源岩)概念:产生并足以形成工业性油、气聚集烃类的细粒沉积。
8、生油岩(烃源岩)类型:泥质岩、碳酸盐岩、煤烃源岩
9、烃源岩地化特征常用指标:有机碳、氯仿沥青A、总烃含量
10、油源对比概念:是指油、气与生成的源岩之间的对比,或不同油层中油气之间的对比。
第二篇:石油地质勘探 复习材料2
第五章
1、初次运移:油气自生油岩向储集岩中的运移。
二次运移:油气从烃源岩排出后的一切运移过程。
2、初次运移相态:游离油相,气溶油相,水溶相。
3、初次运移动力:压实作用形成的瞬时剩余压力,烃源岩内部异常高压,烃类的浓度梯度。
4、运移通道的类型:孔隙、裂缝、孔洞。(孔隙、微层理面、微裂缝)
5、二次运移的相态:石油主要呈游离相,少量气溶相和水溶相;天然气主要呈游离相,少量水溶相和扩散相(分子形式)。
6、二次运移的动力:动力:浮力、水动力、构造应力、扩散力、毛细管力。
阻力:毛细管力、重力、水动力、吸附力。
7、流体封存箱的概念:沉积盆地内相互独立的流体密封单元称为异常压力流体封存箱。
第六章
1、油气形成的基本条件:充足的油气来源,有利的生储盖组合,有效的圈闭,良好的保存存条件。
2、六大要素:生、储、盖、圈、运、保。
3、有利的生储盖组合概念:生油层中生成的油气能及时运移到良好储集层中,同时盖层的质量好,能保证运移至储层中的油气不
会逸散。
4、圈闭的有效性:在具有油气来源的前提下,圈闭聚集油气的实际能力。
5、油气的差异聚集:p2306、凝析气藏:地下为气态,开采到地上为液态的气藏。
7、深盆气藏概念:盆地中央或坳陷深部致密砂岩中气水关系倒置的动态圈闭气
藏,是一种特殊的非常规气藏。
8、天然气水合物:是在特定的低温和高压条件下,甲烷等气体分子天然地被封
闭在水分子的扩大晶格中,形成似冰状的固态水合物。(特征
是体积小含气量大。)
9、次生油气藏:先期存在的油气藏由于各种地质作用遭到破坏,其中的油气发
生再运移,在新的圈闭聚集形成油气藏,这样形成的油气藏称
为次生油气藏。
原生油气藏:原来的油气藏则称为原生油气藏。
10、油气藏破坏作用:
A、物理作用:构造运动:构造升降,断裂作用。
地层水:水力冲刷,水洗作用。
渗漏和扩散
B、化学作用:高温,氧化
C、生物作用:生物降解
11、油气藏形成时间的确定:
A、根据圈闭形成时间确定油气藏形成时间,B、根据烃源岩主要排油期确定油气藏形成时间,C、根据饱和压力确定油藏的形成时间,D、流体包裹体法,第七章
1、含油气盆地:地壳上具有统一的地质发展历史,发育着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及圈闭条件,并已发现油气田的沉积盆地。
2、含油气系统的概念:在任一含油气油盆地内(凹陷内),与一个或一系列烃源
岩生成的油气相关,在地质历史时期中经历了相似的演化史,包含油气成藏所必不可少的一切地质要素和作用在时间、空间上良好配置的物理——化学动态系统。
3、油气聚集带:同一二级构造带中,互有成因联系,油气聚集条件相似的一系
列油气田的总和。
4、油气田概念:受单一局部构造单位所控制的同一面积内的油藏、气藏、油气
藏的总和。
5油气盆地、含油气系统、油气聚集带、和油气田的联系与区别:
第八章
1、裂谷盆地概念:是地壳或岩石圈在引张作用下减薄、破裂和沉陷形成的盆地。
2、前陆盆地:前陆盆地是指发育在收缩造山带与相邻克拉通之间,平行于造山带呈狭长带状展布的不对称的冲断挠曲盆地。
第三篇:煤地质勘探复习
煤地质勘探复习******科学院
1.富煤带:在同一聚煤盆地内含煤性往往差别很大,一般把同一含煤岩系剖面中煤层发育较好的且相对富集的块段在空间上呈条带状分布称为富煤带。
2.富煤中心:在富煤带内虽然煤层累计厚度较大,但任然存在着差异性,其中含煤厚度最大的部位称为富煤中心。一条富煤带可以有一个或者多个富煤中心。
3.煤田:在一个聚煤区范围内,在同一地史过程中形成具有连续发育的含煤岩系,其分布有规律可循,经后期改造保留下来的面积一般为几十到几百平方公里广大地区。4.地史成煤期:早、中侏罗世.石炭纪.晚三叠纪.二叠纪.白垩纪.第三纪.第四纪.地史形成工业意义的时期:石炭二叠纪,侏罗纪,早白垩纪,第三纪。5.煤变质作用可划分为:深成变质作用,浆变质作用(接触变质作用、区域岩浆热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
6.煤田普查与勘探的技术手段:遥感地质调查,地质填图,山地工程,钻探工程,地球物理勘探。
7.勘探工程施工原则:
勘探区的各种勘探工程的施工顺序应按照由已知到未知,先地面后地下,先浅后深,由稀而密的原则安排,同时也必须结合具体情况灵活掌握运用。
1)由已知到未知的原则:根据已进行过研究和揭露地区的地质资料,来推断未揭露地区地质情况而依次布置的勘探工程。(这条原则常运用于新区的煤田普查工作、地质构造复杂的地区和掩盖式煤田追索弟子构造和煤层露头等,根据已知勘探工程资料逐步向未知地区布置和施工勘探工程)
2)先地面后地下、先浅后深的原则:即先进行地表和浅部的地质工作,在搞清和掌握地表和浅部的地质特征和规律的基础上,分析和推断地下深处的地质变化再进行深部勘探工程的施工。(这是因为掌握地表及浅部地质特征后有利于指导深部的地质勘探工作。地表及浅部的地质规律可以通过地质填图或采用山地工程,经直接观测与研究获得第一手资料,而这些资料最为正确可靠)
3)由稀而密的原则:指勘探工程的间距应随着不同勘探阶段要求的提高而相信地加密。在同一个勘探阶段内,勘探工程的施工也应由稀而密,除优先施工主导勘探线工程之外一般先施工基本工程后施工加密工程。(这是因为采用由稀而密的原则有利于选择资源条件好、勘探或开发比较有利的地区,避免造成勘探工程的不必要浪费)8.勘探工程中的“三边”原则: 1)“三边”工作:指煤田地质勘探过程中的“边勘探施工、边分析研究资料(核心)、边调整修改勘探设计”。这是我国煤田地质勘探在实践中创造发展起来的重要经验。2)运用地质“三边”工作的必要性: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多变性,再加上人们认识能力有限,为了在编制勘探设计时客观把握地质情况预测的准确性,必须在勘探施工过程中运用地质“三边”工作予以纠正。
3)具体做法:随着勘探工程施工的进展,及时分析研究获得的新资料,并逐步对客观地质现象取得新的认识,作出新的分析与判断,不断调整和修改原来的勘探设计和施工计划。4)运用地质“三边”工作的意义:认真做好“三边”工作不仅能加强地质勘探的施工管理,全面提高地质工作质量,加快勘探进度和降低勘探成本,而且还能为及时提交优质地质报告奠定有利基础。
5)核心工作:地质资料的及时调整和分析研究。一般要编制一套地质“三边”的综合图表,主要是第一性地质资料和数据的审查、校对、保证原始资料的齐全、完整与准确;然后是对各类勘探工程获得的地质资料和数据进行及时的编录和综合整理。
6)其他:在掩盖式煤田的综合勘探工作中也需与物测队密切合作,共同做好“三边”工作,考研考点复习备考指南考研全年规划如何选择专业院...使地震与钻探工作紧密结合,指导双方的施工,以提高勘探效果。9.煤田地质勘探阶段划分:
根据地质特点和与煤炭工业基本建设程序相适应的原则煤田地质勘探工作划分为四个阶段:找煤阶段(初步普查)、普查阶段(详细普查)、详查阶段(初步勘探)、精查阶段(详细勘探)。1)找煤阶段:找煤应在煤田预测或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其任务是寻找煤炭资源。预查的结果,要对所发现的煤炭资源是否有进一步地质工作价值做出评价,并计算;预查发现有进一步工作价值的煤炭资源时,一般应继续进行普查;找煤未发现有进一步工作价值的煤炭资源,或未发现煤炭资源,都要对工作地区的地质条件进行总结
2)普查阶段:普查是在找煤的基础上,或已知有煤炭赋存的地区进行。普查的任务是对工作区煤炭资源的经济意义和开发建设可能性做出评价,为煤矿建设远景规划和下一阶段的勘探工作提供依据。
3)详查阶段:详查应在普查的基础上进行,根据煤炭工业规划的需要选择资源条件好,开发比较有利的地区进行,其主要任务是为矿区开发总体设计提供地质资料。其成果是保证矿区规模井田划分不致因地质情况而发生重大变化,并要对影响矿区开发的水文地质条件 和其他开采条件作出评价。
4)精查阶段:精查一般应在矿区总体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其主要任务是为矿井设计提供地质资料,一般以井田为单位进行。其成果要满足选择井筒、水平运输巷、总回风巷的位置和划分首采区的需要,保证井田境界和矿井设计能力不致因煤质资料而影响煤的既定工业用途。10.煤田勘探技术手段
煤田普查与勘探的技术手段主要有:遥感地质调查,地质填图,山地工程,钻探工程,地球物理勘探。
1)遥感地质调查:是综合应用现代遥感技术来研究地质规律,进行地质调查和资源勘察的一种方法。它从宏观的角度,着眼于由空中取得的地质信息,即以各种地质体对电磁辐射的反应作为基本依据,结合其他各种地质资料及遥感资料的综合应用,以分析、判断一定地区内的地质构造情况。在地质填图、地质构造的调查研究及新的矿产资源远景区寻找等,提供了可靠资料和取得很好的效果。
2)地质填图:是运用地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在含煤地区进行系统的地表地质调查和编制成各种地质图件的全部综合性工作。是在实际观察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或在航空像片和遥感影像地质解译并结合地面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是煤田普查与勘探最重要最基本的技术手段。适用于暴露式煤田,或覆盖层厚度不大的煤田进行。在厚覆盖层的掩盖区进行地质填图时,只能根据物探和钻探资料绘制基岩地质图来完成。有条件时均应开展航空地质填图,并积极应用遥感地质调查配合地质填图。建立国家数字地质图数据库是发展地质填图工作的必然趋势。
3)山地工程:在地质测量过程中,工作区被不太厚的表土层覆盖时,为了查明表土层下煤系、煤层、煤质及地质构造等,以便使地质资料正确可靠,而利用人工方法揭露这些地质现象的工程。可划分为探槽、探井、和探筒三种。有时为了节省工程开支,又要达到了解勘探区的目的,应充分利用区内生产小窑及老窑进行清理,实地进行系统观测和调查,收集提供勘探区地质与开采技术条件的资料。
4)钻探工程:是利用机械转动带动钻具向地下钻进成直径小而深度大的圆孔。通过钻具从孔内取出岩、煤芯进行观测和取样,从而获得各种完整、全面、可靠的地质资料,对勘探区进行含煤底层、煤层、煤质及地质构造等方面的研究。钻探工程是煤田普查与勘探常用的主要勘探手段,占整个勘探区绝大部分工作量,是获得地质资料的主要来源。根据施工深度划分为浅孔、深孔。根据钻进方式划分为直孔、定向斜孔。根据地质目的分为探煤孔、构造孔、水文孔、取样孔、定位孔等。目前正发展适用全液压钻机和设备自动化,普遍采用绳索取芯
钻进,提高钻进效率和取芯质量,同时改革钻进方式、钻头和钻进工艺。
5)地球物理勘探:是利用岩石矿体的物理性质(如密度、磁性、电性、弹性、和放射性等)对地球物理场产生的异常,通过仪器测的物理场的变化,完成找矿与解决其他地质问题的一种技术手段。它是当前煤田普查与勘探工作中优先适用的先进技术手段之一,尤其在全掩盖区的普查与勘探过程中,运用钻探与物探相结合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主要包括地面物探与钻孔测井。地面物探方向数字化、高分辨率、高效率方向发展;孔间物探技术提高了勘探精度,扩大解决地质问题的范围;在测井方面推广使用声波、中子、和数字测井技术,提高了对煤层、岩层、底层产状和断裂构造方面的解释精度。11.煤层划分对比方法:
煤层对比:是指根据对比标志,研究、分析判断不同地点两个或两个以上煤层或煤组相互对应关系的工作。是煤田地质勘探、生产勘探和煤矿开采的基础地质工作。用于查明煤层层序、厚度及其变化,了解煤系和煤层的原生及后生变化,煤质及其变化,进行煤层评价,判断构造,计算储量,指导矿井开发生产等。主要方法
①标志层法有一定特征、厚度小、横向变化不大的岩层,均可作为标志层。当厚度稳定、结构及成分特征明显时,煤层本身亦可作为对比标志。标志层按其稳定程度可分为区域性标志层、全区性标志层及局部性标志层 3类。标志层法是煤田地质勘探中常用的对比方法。②岩相-旋回特征对比法在对含煤岩系详细研究基础上,选择测绘一个相-旋回标准剖面。在其他有关剖面上,首先找出若干个控制性旋回,进而划分小旋回,逐步与相-旋回标准剖面对比。此种方法多用于海陆交替相含煤岩系。
③古生物法当含煤岩系剖面富含动植物化石时,可根据一定的种属、具一定特征的动植物化石或一定组合的动植物化石群进行对比。此种方法不能用于哑地层。
④微古生物法含煤岩系中含有介形类、轮藻、牙形石等微体古生物时使用的对比方法。⑤孢粉法根据含煤岩系中的标准类型孢粉、孢粉组合以及具有特殊孢粉成分的标志层进行对比。此种方法适用于岩浆活动破坏轻微、煤层未受构造强烈破坏、煤化程度较低的煤。⑥煤岩特征对比法根据煤岩组分、宏观类型、显微组分含量及其变化,以及煤层结构等煤的宏观和微观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某些特殊夹石层,如粘土岩夹石有时也可作为对比依据。此种方法可靠,使用较多。
⑦岩矿特征法根据岩石的矿物成分、含量变化以及矿物的标型特征进行对比。有时石灰岩不溶残渣、粘土染色分析结果和不同粘土矿物的百分含量亦可用于对比。此种方法在掩盖煤田地质勘探工作中有重要意义。
⑧微量元素法对含煤岩系岩层和煤灰中微量元素进行光谱分析,根据微量元素共生组合特征和百分含量进行对比。它是一种辅助方法。但当其他方法达不到预期对比效果时,可作为一种主要方法。
⑨结核法结核在含煤建造中的分布有一定规律,其特征和含煤性有一定关系,特别是同生结核在一定程度上可视为聚煤条件的指标。因此,可利用结核的物质成分、大小、结构、构造、表面特征、结核与围岩的分离程度,以及结核系数等特征或统计数据对比岩、煤层。
⑩测井曲线法煤与其他岩石物性上往往有一定差异,因而可以根据测井曲线类型,寻找物性标志层进行煤层或煤组对比。常用的有电阻率曲线、自然电位曲线、密度测井曲线和天然伽马曲线等。
其他方法进行煤层对比时,除在特定条件下采用单一对比方法外,一般选择若干种方法进行综合对比,以求准确。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生产实践中也将产生一些新的对比方法。如中国的“岩石煅烧法”,岩石在一定温度下煅烧一定时间,因其中有机质被消除,原来颜色相同或相近的岩石则
显示了不同特征,进而与标准煅烧样品比较进行煤层对比。12.煤层型别划分:
依煤的厚度、结构及其变化和可采情况煤层稳定程度和划分为一下四类:
1)稳定煤层:煤层厚度变化很小,变化规律性较明显,结构简单至较简单,全区可采或基本全区可采。
2)较稳定煤层:煤层厚度有一定变化,但规律性较明显,结构简单至复杂,全区可采或大部分可采,可采范围内厚度变化不大。
3)不稳定煤层:煤层厚度变化较大,无明显规律,结构复杂至极复杂,包括一下三点: ① 煤层厚度变化很大,有突然增厚、变薄现象,全区可采或大部分可采。② 煤层呈串珠状、藕节状,一般连续,局部可采,可采边界线不规则。③ 难以进行分层对比,但可以进行层组对比的复煤层。
4)即不稳定煤层:煤层厚度变化极大,呈透镜状、鸡窝状,一般不连续,很难找出规律,可采块段分布零星;或无法进行分层对比,且层组对比也有困难的复煤层。
第四篇: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石油勘探论文
1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1.1石油地质勘探技术中的可膨胀套管技术
可膨胀套管技术开发与20世纪80年代,而后在90年代初由壳牌公司提出,可膨胀套管是一种由特殊材料制成的金属钢管,其具有良好的塑性,其在井下可通过机械或者液压的方式使可膨胀套管在直径方向上膨胀10%-30%,同时,在冷做硬化效应下提高自身刚性,可膨胀套管技术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使用同一尺寸套管代替原来的多层套管成为可能,实现一种小尺寸套管钻到底的目标,是复杂的深井能较顺利的钻到目的层,最大限度的降低钻井工作量,从而降低钻井成本,可膨胀套管技术应用将使传统的井身结构发生重大的变革,实现钻更深的直井和更长的大位移井,从而更经济的达到储层,可膨胀套管的优点是可以封堵任意一个复杂的地层,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多个复杂地层与有限套管程序的矛盾,使复杂的深井能较顺利的钻到目的层,也从根本上解决了大尺寸井眼钻速慢的问题。
1.2做好石油地质勘探新技术的研究工作
加强对岩石物理分析技术、复杂构造及非均质速度建模及成像新技术、高密度地震勘探技术、储层及流体地球物理识别技术、非均质储层地球物理响应特征模拟和表征分析技术、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技术、井地联合勘探技术、时移地震技术、深海拖缆及OBC勘探技术、煤层气地球物理技术、微地震监测技术等石油物探新方法新技术研究。同时,需要将石油地质勘探的技术链从勘探技术研究向研发、应用一体化相结合的方向转变,从而极大的提高我国石油勘探研发能力的提高。现今,石油勘探新技术主要有物探技术、测井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空中遥测技术与光纤传感技术等方面。其中,物探技术主要包括反射地震技术、数字地震技术和三位地震技术等,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新的高分辨油藏地震技术四维监测技术被发现与应用,很高的促进了我国石油勘探能力的提高,在勘探能力提高的同时也极大的降低了生产、勘探的成本。而测井技术在极大的得益于电子、机械与无线电技术的发展,测井技术的发展极大的提高了井下勘探数据的采集和处理能力,使得勘探过程中测井的精度与深度以及测量的效率大幅的提升,更好的为石油勘探服务。虚拟现实技术则是指使用计算机建模技术来将勘探过程中收集到的数据使用三维动态模拟图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能够极大的降低勘探的成本,同时能够有效的提高勘探的效率。空中遥测技术与成像技术的结合能够有效的提高勘探的效率,通过飞机在低空飞行时对于地下地层的测量能够使勘探更为快捷、方便。石油勘探新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提高勘探的效率、可靠性以及能耗等,极大的促进我国石油勘探能力的发展。其中石油地质类型是石油勘探的基础。
2结语
现今,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加速,对于原油的需求在逐年增加,使得我国的石油勘探面临着重大的压力,因此,做好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现今,石油地质勘探技术已经演变为多个学科相结合的重要学科,我国需要在石油地质勘探领域继续极大投入,更好的保护我国在油气资源领域的开发工作,保障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五篇:浅谈如何给非石油专业教好《石油地质勘探概论》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谈如何给非石油专业教好《石油地质勘探概论》
作者:宋璠 苏妮娜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第18期
摘要:对于石油高校目前给非石油专业开设的“石油地质勘探概论”课程,学生由于从未涉及地质专业、石油专业相关课程,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一定困难。通过近几年授课经验总结,认为授课教师应该从激发学生兴趣、突出知识重点、大量穿插油田实践经验以及重视实践教学等方面不懈努力,让学生掌握石油地质勘探的核心知识以及基本工作方法,为毕业后从事石油及相关行业的工作奠定基础。
关键词:选修课 非石油专业 地质学 石油勘探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6(c)-0152-01
“石油地质勘探概论”是以中国石油大学为代表的石油高等院校给非勘探类、非石油工程类专业开设的公共选修课或限选课,选课学生大多来自中文、数学、外语、物理等基础理论专业,从未涉及地质专业、石油专业等课程。该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地质学基础知识,掌握有关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等石油地质学基本理论,为毕业后从事石油及相关行业的工作奠定基础,因此在石油高等院校备受同学们青睐。但是,由于课程综合性强,知识点多而杂,加之学生其它基础课任务较重,在学习该课程过程中表现出一定困难。通过近几年授课经验总结,笔者认为有必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所学知识毫无兴趣,那么即便教师讲得再有条理,也不能取得很好的授课效果。因此讲授一门课程,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这种教学方式不是仅在绪论部分或结尾部分应用,而应该贯穿整门课程。教师在准备每一堂课时,应该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共鸣的环节,调动学生对每一堂课的积极性。例如在地质学课程部分,将自然界的地质现象拍摄后穿插到课件中,可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笔者曾带领学生重识校园,其目的并非介绍校园的文化历史,而是要求大家寻找身边的岩石、构造等地质现象,从实践环节出发掌握课堂知识,取得了较好的授课效果。在油气勘探方面,从石油资源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常生活中的必要性以及石油前辈们的奋斗历史入手,对石油勘探产生兴趣,其教学效果远远超过照本宣科。例如笔者曾组织学生一起观看《李四光》、《王进喜》等石油前辈传记电影,激发学生对石油行业的热爱之情。突出知识重点
“石油地质勘探概论”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课程,要使非石油专业学生在一学期全部掌握,具有很大难度,因此,必须突出每章的知识重点。在地质学部分,要求学生把握“内动力地质作用—外动力地质作用”这一条主线,而对于其中每一种类型的地质作用,学会分析其成因、作用特点、作用结果,即抓住了“牛鼻子”;石油勘探部分是课程的重点,应要求学生把握“油气生成—储集—运移—聚集—寻找”这一条主线进行学习。其中,生油部分应把握油气生成的环境和成油母质、油气生成的深度与温度、每个生油阶段的主导作用力以及产物;油气储集部分应把握存储油气的孔隙空间以及油气渗滤的通道;油气运移部分应把握油气初次运移以及二次运移的相态、动力、方向、通道四大要素;油气聚集部分应把握油气藏的类型以及每种类型油气藏的度量方法,学会编制油气藏平面及剖面相关图件;石油勘探部分应把握区域勘探、圈闭预探、油气田评价勘探和滚动勘探开发四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及工作方法。总之,对于每一项要素,要求学生会分析其形成条件(环境)、主导因素、形成过程、研究手段,即可掌握油气勘探的精髓[1-2]。3 大量穿插油田实践经验
通过近几年授课经验总结,授课过程中大量穿插各大油田实践经验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主要原因有:(1)石油高校的学生许多都来自油田,从小耳濡目染了长辈们对石油工作的奉献精神,因此对油田的实际工作十分感兴趣;(2)许多石油高校学生毕业后仍想回油田工作,而油田实际工作与课本上所学知识相比更为具体,因此需要对油田实际工作有所了解;(3)油田实践工作生动、形象,目前已发展到涵盖了各个领域的先进技术,例如高精度成像测井、高分辨率三维地震采集、四维动态地质建模等,这些生动形象的图像知识与枯燥的书本文字相比,更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笔者通过近几年的努力,逐渐形成了一套穿插油田实践的授课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搜集整理不同类型油田与课程有关的地质、油气资料,例如岩心、薄片、图件、数据表等,在课程中安排习题让大家实际动手做工作。将实际油田的含油砂岩岩心以及铸体薄片图像引入到油气储层部分的课程中,让每位同学亲自摸一摸岩心实物、看一看砂岩薄片中的微观孔隙结构世界,让同学们真正理解什么是真实的油气储集空间,学生表示相关知识记忆很牢。(2)石油地质专业的学生学期末都有去油田实习的机会,能够亲自观摩油田实际工作,并动手操作个别环节。但是非石油专业的学生并没有这样的机会,因此将油田实习课程全程录像,在涉及到课程章节的时候播放给学生观看,可以帮助大家迅速建立感性认识。(3)邀请油田专家或工作人员穿插讲课,重点针对某一知识点深入剖析,实践表明学生对这种新颖的授课方式十分感兴趣,对所学知识能牢固掌握。重视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的目的是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深挖科学创新潜力。“石油地质勘探概论”在地质部分和油气成藏部分各包括2次实践课程,地质部分要求学生综合所学知识进行矿物岩石标本的鉴定,以及对基本的构造图件进行分析,油气成藏部分要求编制油藏平面图及剖面图,明确油气藏的类型以及度量方法。由于实验准备工作较复杂,实验课在一些课堂不被重视,仅授课教师随堂演示,学生并不能亲自动手操作,甚至还存在故意跳过实验课的现象,这些都对学生掌握知识十分不利。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实践教学,鼓励同学们“敢想、敢做、求真、务实”的精神,通过个人摸索总结规律,这样获得的认识记忆尤其牢固。
对于石油高等院校而言,无论任何专业的大学生,都有必要掌握几门石油主干专业课。石油地质勘探是石油工业发展的基础,也是认识石油、掌握石油的第一门课程,因此,教师应运用合理科学的方法让原本枯燥的书本知识变成一堂堂生动精彩的讲座,使学生学好基本的油气地质知识,培养地学素养,丰富和完善知识结构,为将来从事油气勘探、开发、企业管理等工作奠定必要的石油地质学基础,从而为我国石油行业的发展增砖添瓦。
参考文献
[1] 石玉章,杨文杰,钱峥.地质学基础[M].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