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孔子的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启示

时间:2019-05-13 16:11: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孔子的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启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孔子的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启示》。

第一篇:浅谈孔子的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启示

浅谈孔子的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启示

单位:九龙坡区西彭二中

姓名:陈丽红

日期:2010年11月9日

浅谈孔子的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启示

主题:孔子思想对教育管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启示 关键字:孔子教育教师启示

时下重庆市专门组织人员编纂了《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并作为本市中小学、中职学校教师继续教育公共课培训教材,从而在全市掀起了一股重温国学,让国学启迪教育的热潮。而说到国学对中国教育的影响,不得不首推孔子了。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其学说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进程,还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成为东方人品格和心理的理论基础。以孔子为代表创立的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基础,时至今日仍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积极作用。现就孔子思想在教育方面的影响,浅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孔子的思想对教育管理的启示。孔子认为治国治民,政治、军事、法律都不可缺少,但最根本的还是教育,他把教育放在很高的地位。孔子认为教育可以把社会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传播到民众之中,从而对政治产生重大影响。《论语 为政》载‚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这就是说,通过教育把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风气传播开来,就会影响政治。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后简称《国纲》)中,也明确指出,教育是民族振

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

径。强国必先强教。这说明党和国家对教育是高度重视的。要发挥好教育的作用,应该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 述而》),这是指教学内容的四个基本方面。其中‚行、忠、信‛都是道德教育的要求。孔子还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论语 学而》),首先要求做一个品行符合道德标准的社会成员,其次才是文化知识的学习。所以,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道德教育占首位,文化知识的学习必须为德育服务,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在《国纲》中指出,我们的战略主题是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先。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

要给所有的学生创造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孔子提倡‚有教无类‛。春秋以前,平民是没有资格入学接受教育的。孔子创办私学,在教育对象上进行了相应的革命,实行‚有教无类‛(《论语 卫灵公》)的办学方针,这是孔子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指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高贵、优越的思想。在《国纲》中也提到要缩小校际差距,解决择校难;解决进城务工子女在当地升学考试等。我想也应该是让学生享受同等教育权利的一个体现。

孔子的思想对教师的启示。孔子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将毕生精力贡献于教育工作,敏而好学,具有丰富的实践

经验,重视道德修养,是一位尽职的好教师,是后世教师学习的楷模。《论语》中很多篇章都可以看到孔子对师德修养的相关论述,带给后世为师者莫大的启示。

对学生的教育,不仅要言教,更要注重身教。孔子通过严以责己,以身作则来感化学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充分说明了身教的重要性。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教师把学生造成什么人,自己就应是这样的人‛。的确,如果教师能做到以身示范,虽没有言语的说教,仍然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要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孔子对学生充满期望,他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者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论语 子罕》)这里包含了青年人超过老年人、学生超过教师、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发展观点。孔子相信学生的潜能,认为学生可以超过教师,鼓励学生。他说‚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卫灵公》),面临着实行仁德的事情,可以不必对老师谦让。在我们当前的新课改活动中,要让学生动起来,首先就得相信学生,这是对孔子思想的传承和发扬。

教师要不断学习,努力创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为政》)。教师必须自己经常温习故业,融会贯通,做到有新的领悟、新的体会、新的发现,才能胜任教学工作。教师不仅给学生以知识,还要使学生独立求知,独立思考,并能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这样才算是好的教师。他说:‚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小子勉之‛(徐干《中论 活学》)。

孔子的思想对学生的启示。孔子在《论语》的第一句话即‚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论语 学而》)意思是说,学习了,然后再经常温习、练习、实习,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获得了成果,内心感到快乐与满足,不也令人喜悦么? 学习本身是不断实践的过程,要反复地学习实践才能牢固地把握所学的知识。对所学的知识熟练了,融会贯通了,便可举一反三,告诸往而知来,从已知探未知。故,学而时习之。这一思想对我们的学生无异于一剂良药。

要学思结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为政》)只学习不加思考就会迷乱而不明,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空泛而不实。这种见解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已初步揭示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在二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也不得不感叹这一概括的精辟。

要诚实谦虚好问。孔子认为知识问题来不得虚伪和骄傲,他有一句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为政》)。要求学生具备实事求是的态度。他还说:‚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论语 阳货》)。认为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传播,这是对道德的背弃。孔子反对‚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的求学态度,本来没有,却装着有,本来空虚,却装着充实,这是不好的。他主张‚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 子罕》),不凭空猜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自以为是。当对问题的研究还不充分,没有把握做判断时,应当存疑,不可想当然。要做诚实的人,持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曾预言,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科技发展将会突飞猛进,这取决于四个有利因素:经济实力的强大、决策者的决心、大量的青年人才、良好的传统。而在传统方面,杨老先生更看重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在教育方面的深远影响。孔子不仅属于历史,也属于当代!

参考资料:

《论语》《国学经典和教育读本》《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开明出版社

第二篇:洛克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启示

洛克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启示

洛克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启示

刘红梅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摘要]:洛克的教育思想无一不代表了当时资产阶级的利益,对英国社会甚至欧洲社会都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英国人的风度和气质得益于洛克《教育漫画》的广泛传播。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洛克教育理论中所倡导的绅士教育目标,塑造了传统英国人的全部性格。用其思想来省视当今中国的教育,我们仍可以得到莫大的启示。

[关键词]: 洛克;教育思想;中国教育;启示

一、洛克简介及教育思想

约翰•洛克(1632~1704)是17世纪英国的哲学家、政治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主要著作有:《政治论》《人类理解论》《教育漫画》《贫穷儿童劳动学校计划》。他出生于一个律师家庭,父亲是一个清教徒。1652年进入牛津大学的基督支委会学院,学习哲学、物理、化学和医学,先后获得牛津大学的文学硕士及医学学士学位。当时学校主要负责人都支持资产阶级革命,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家庭教育及熏陶,使洛克形成了同情资产阶级革命的政治倾向。曾担任英国著名政治家沙甫伯利伯爵的秘书、医生及孙子的家庭教师,深受其政治思想的影响。洛克的教育与他的社会政治观、哲学观有密切的联系。

在社会政治观上,他坚持国家起源于契约及自然权利的理论,对自然权利的具体内容他概括为:平等权、自由权、生存权、财产权。特别是强调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与生存权同样重要。提出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原则,并将国家权利划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对外权。他是第一个(也是唯一)将自由提到“其余一切的基础”这样的高度来认识的思想家。这一思想不仅在当时英国发挥了重大作用,同时也给整个世界的资产阶级革命带来了深远地影响。

在哲学上,继承并发展了培根以来的唯物主义经验论,论证了“白板说”,否定了天赋道德原则。他在《教育漫画》中这样写道:“我敢说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人类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洛克对教育的重视。

在教育思想方面,洛克认为教育的目的仍是培育一位合乎社会的需要的标准绅士,藉由教育洗礼后的绅士人才,能使国家繁荣、进步。他认为绅士必须具备体魄、德行、礼仪、勇敢和智能这些不可或缺的良善品质。所谓的绅士教育,主要透过“德行”、“体育”及“智育”三方面配合而成。在三者间“德育”仍是首要的关键。他在《教育漫画》中认为,“教育上难于做到而又具有价值的一部分目标是德行,直接的德行……其余一切的考虑与成就都应退避都应该让它一步……一位绅士在德行上应具备„勇敢‟、„礼仪‟、„智慧‟、„克欲‟等品质”。在体育层面上,洛克说道:“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身体健康同精神健康同样重要,不善于用心的人做事决不能遵循正当的途径;身体孱弱的人就是有了正当的途径也决不能获得进展。”他认为从小就要对幼童实施锻炼,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从事体育活动,使其有健全身心发展的基石。在智育发展上,他认为这只是很其次的。由此可知,洛克认为“良善德行”、“人格”比知识的汲取更为重要。

此外,洛克还提出了技术教育的思想。洛克认为教育的目的除了培养一位绅士外,技艺教育及手工的培养亦不可或缺,他认为绅士还应具备一到两门技艺,特别是手工技艺。

二、洛克教育思想对当今中国教育的启示

(一)在德育方面的启示。

我们一向奉行“德育为首”的观念,一个人首先必须要是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从中国的封建教育思想开始,“德”便在教育目的中占据了首要位置。在五千年文化底蕴的熏陶下,德育为首的教育思想已在每个中国人的头脑里根深蒂固。纵观我国德育德历史,有多少不是和专制、惩罚联系在一起,从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到现在的道德禁令与家长、教师专制,青少年的道德缺失、家庭关系冷漠、青少年犯罪的低龄化、高智能化、团伙化等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无一不昭示着中国教育思维的失败。

洛克在《教育漫话》中这样提到,“一个绅士必须具备理智、礼仪、智慧和勇敢这四方面的道德品质”。培养理智,就是能够运用理智去驾驭和支配自己,克制自己的欲望,顺从理性的指导;礼仪的培养指的是要让儿童学习礼貌、礼仪和风度,懂得人情世故,会接人待物,要文质彬彬,高雅友善;智慧的培养指的是一种本领的培养,它使人能干而有远见,善于处理具体事物,要把孩子培养成坦诚、公正和智慧的人;勇敢的培养,洛克认为勇敢和坚韧是绅士必备的美德,是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的品格,为此需要从小锻炼孩子的胆量,使之能忍受痛苦,克服怯懦、脆弱的本性,能够做到刚毅、果断和勇敢。

所有的这一切都是我们需要的、希望得到的,而单单靠我们现在使用的说教、惩罚、道德禁令是无济于事的。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洛克有关这方面的思想,他主张对儿童实施德育时,家长要做榜样和示范,要充分练习好的行为使之成为好的习惯,要和儿童讲理,还应该给儿童奖励,这包括尊重、称誉和赞扬。他反对体罚,认为体罚应尽量避免,但必要的责备、斥责也应该保留,但不可挫伤儿童的自尊心。在具体的操作上,洛克并不要求

放弃自己的权威,而是主张在孩子儿童时代及早有力的行使父权,以培养孩子日后获得独立所需的自律性。而孩子一旦进入青春期,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良好关系就能在孩子成年后保持下去。洛克还指出,做父母的应在孩子精神最薄弱、最容易支配的时候进行教育,不能放纵不管,流于溺爱(这正是中国广大父母在教育孩子是所存在的问题)。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要去培养他运用自己的意志、理智去克服欲望的能力,应尽早培养儿童自制的脾气,父母、导师都要以身作则,不能流于说教和肉体的惩罚,应让儿童尽量避免接触坏的榜样。也就是说,德育最好的方法是形成一种学校、教师、家庭、家长和社会的综合教育体系,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氛围,才有望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二)在智育方面的启示。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泱泱大国,是世界历史上现存的少有的文明古国之一。我们有着丰富的文化宝库。早在几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便发现了知识的重要性。文人、知识分子在我们心目中一直占据着一个崇高的位置。重学习、重知识的思想一直沿袭至今。而随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国际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具有高知识水平的人才在国际竞争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别国教育在时代的要求下迅猛发展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却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泥潭,“学生只看重学习成绩,缺少对人和社会的关心,学生缺乏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修养,甚至身心得不到健康发展;学生缺少丰富的个性和创造性,缺少创造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的学术视野不宽,学术基础不牢;过重的功利主义导向,全面素质培养与基础训练不够,过强的共性制约,使学生个性发展不足。”

针对上述情况,中国果断实施了“素质教育”,但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应从何处着手、怎样培养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什么素质?在社会当中仍争论不休,也许我们可以从洛克的思想中得到一些启发。

在智育方面,洛克强调培养有学问的人。他要求绅士一方面通过多方面的学习研究获得知识、增长学问、发展智力;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各种技能技巧的课业去获得技能技巧,洛克认为儿童不仅要学习阅读、书写、图画、速记、外语、神学、地理、算术、天文、几何、历史、伦理学、法律、逻辑、修辞、自然哲学等知识,还要选择地学习舞蹈、音乐、击剑、骑马、图画、园艺、细木工、熏香、油饰、雕刻、铁铜银工、刻板、琢磨.安配宝石或琢磨光学玻璃、商业计算等。在具体的方法上,洛克认为关键要让孩子爱好知识,尊重知识,在于使学生采用正当的方法去求知,去改进自己提高求知欲望,要加以鼓励,“儿童无论问什么问题都不应该制止他、羞辱他、讥笑他,而应尽量向他解释,让他懂得。”同时采用称誉的方法,让儿童感到自己名誉得被尊重。另外,给儿童的答复不应是虚妄的,为了引导儿童得好奇心,还可以故意使他们看到新奇得事物。洛克反复的强调智育的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要根据儿童的不同特点来进行教育。

因此,现在还简单重复地把相同的知识用不同的方法传授给不同的儿童的教育者们,现在还用统一的标准来压制儿童的天性,简单地用学业成绩衡量学生好坏实施课堂专制的老师们,是你们该觉醒的时候了。

(三)在体育方面的启示。

回顾历史的时候,我们可以想象大唐盛世之时,四海归服的宏伟场面,我们也可以想象弯弓射大雕的成吉思汗及辽阔无边的祖国疆土。中华民族是一个不缺乏强悍勇士的民族,可不知道为什么一顶“东亚病夫”的帽子扣到了我们的头上。中国是一个13亿的人口大国,在这片并不辽阔的土地上,已不能容纳下更多的人了。于是,一条禁令从天而降,中国并没有因此强盛,人口素质也并没有因此而提高。“东亚病夫”的帽子又一步一步地向中国的儿童靠近。日本小朋友和中国小朋友一同进行友好夏令营的案例,大家也许都还记得,但是对中国人口素质也特别是儿童身体素质的普遍不理想,又有多少可行的措施在运用、实施,光靠几个领导将几句话是无济于事的。中国人口素质要提高,必须从人民大众的思想意识上着手,下面我们来看几个洛克有关这方面的思想。

洛克非常重视健康教育,他提出“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我们要工作,要有幸福,必须先有健康。在具体的操作方法上,洛克认为身体健康是靠锻炼出来的,对幼儿的锻炼做父母的应该尤为关注,如:幼儿最好不戴帽子,特别是晚上睡觉的时候,对幼儿的脚每天要用冷水洗一洗,鞋子要薄,能透水;饮食应该极为清淡,极简单,最好的食物是牛奶、粥、面包、蔬菜和水果,三岁前应尽量避免肉食;要从小开始进行户外运动,呼吸新鲜空气,多运动、少睡眠、少吃药,衣服不能过紧或过暖;卧床要硬,以锻炼身体。这样,可经以把孩子培养成强壮、勇敢又坚定的人,而且他还指出身体强壮的标准是能吃苦耐劳。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洛克主张在极小的时候(甚至是以出生)就应该对儿童进行体育锻炼,等到儿童发育全才进行锻炼已为时已晚。因此,那些还怀抱这他们的宝贝,生怕被风吹、日晒、雨淋的家长们,那么因儿童还尚小就放弃了对他们进行教育训练的家长、老师们,请你们放放心,让我们的孩子们在自由的阳光雨露小茁壮成长。

(四)对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启示。

中国是一个最喜欢走独木桥的国家,每年都有几千万的人在同一座桥头竞争。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也可在这些前加上重点二字)已成为几乎所有的中国家长为自己的子女们设定好了的生命轨迹。如果你没有通过那座独木桥,你必须永沉江底,随波逐流至少在父母与旁人眼里,你不是一个好孩子。由此,应试教育之风在国内盛行,即使有些家长认为应试教育不好,但为了孩子的好出路,他们宁可选择应试教育,而不屑你什么素质教育。而这几千万人同挤一座独木桥的现象也给国家的教育带来巨大的压力。改变传统的观念,努力发展职业教

育,无疑成了缓解这个压力的一大法宝,职业教育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现今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多数皆强调培养一技之长,以便使其在社会中具有谋生的功能,然而这样具有实用偏导的教育目的,忽略了职业技职体系学生全人发展空间。

洛克认为,一个社会所真正需要的人,即绅士,除了必须具备在德育、智育、体育三个层次上良善的品质外,还必须培养他在基础手艺的技能,技艺教育的陶冶仍实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他这里所指的技艺教育是在一定的德育、智育、体育水平上的技艺教育,而决非纯粹的技艺教育,正如没有道德的黑客是我们不需要的一样。因此,从洛克的教育思想中,又为我们提供了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的另一处深思,那就是“全人教育”的理念,德行、健康、智能与技艺兼备的发展,由此从而建立技职教育以“专业技艺为花蕊,通识为花瓣”,培育“博雅专业人”的新典范。

(五)对我国课程设计的启示。

受苏联的影响,新中国成立的中小学课程只有单一的学科课程,课程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在以学术性课程为主,实用性课程、适应地方需要的课程、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的课程薄弱,在一定程度导航表现出了脱离实际、脱离社会、脱离生活;必修课过多,对学生要求过于统一,缺乏弹性,各类学科的比例不够合理,体育、音乐、美术学科比较薄弱,社会科学类的学科比较薄弱;课程门类过多,课时总量偏高,学生的课业负担较重,不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总之,旧的课程结构无法完成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艰巨任务。

顺应时代的潮流,中国从2000年起开展了新一轮基础课程的改革。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了解中国历史和国情,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对国家和命运具有责任感;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准则,具有民主和法制精神;形成初步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适应学习化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乐于创造、勤于动手,具有关心和保护人类环境的意识和行为;身心健康、体制强壮、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情趣。

从中我们已看出了中国教育开始重视对学生进行技能技巧方面的培训,但这些技能技巧似乎仅仅是限于音乐和美术及学习其他一些课程所必要的技能上,对生活中实际需要的技能却只字未提。我们培养的人首先要能在社会中很好生活的人,比如,一个人在实验室里他可能完成许多试验,面当他一走出实验室,连日常生活中换电泡都不会或是一点点小小的机械问题就不能解决的话,我不认为他受到的教育是值得的。

洛克认为儿童不仅要学习阅读、书写、图画、速记、外语、神学、地理、算术、天文、几何、历史、伦理学、法律、逻辑、修辞、自然哲学等知识,还要选择地学习舞蹈、音乐、击剑、骑马、图画、园艺、细木工、熏香、油饰、雕刻、铁铜银工、刻板、琢磨.安配宝石或琢磨光学玻璃、商业计算等,同时,他还强调了出国旅行在教育中的重要作性。因此从小学开始设制手工课和思维训练课是十分必要的。

三、洛克教育思想的局限性

从《教育漫话》等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洛克教育思想是具有妥协性的。他的唯物史观还不彻底,仍然相信上帝的存在;他歧视劳动人民,主张给他们设立劳动学校等,比如,在对儿童的教育中,谈到榜样的作用,洛克坚决反对儿童接近仆人,认为仆人都是粗俗的都是不好的榜样。同时,虽然他主张要及早发现儿童的气质,用不同的方法去对待教育不同的儿童,但他彻底否认了学校教育,也是值得考虑的。

但从其思想的局限性中,我们仍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教育不是分阶级贫富的,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家庭教育对儿童一生的成长有着至关重大的作用。同时,良好的学校教育也是没有可能。

四、结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前进发展,教育中将出现越来越多新的观点,这也正是教育发展的一个标志。对此,我们无须悲观,在回顾了历史上诸多教育家的思想历程之后,我们仍能从中受到莫大的启发。洛克是世界教育史上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之一,他的绅士教育思想、技艺教育思想对当今中国的教育仍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⑴《教育漫话》,洛克著

⑵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与当今素质教育》,郭齐家著

⑶中国教育信息网—专家论坛

(4)《简析洛克“绅士教育”的目的与作用—兼谈全民教育背景发展与内涵》,胡燕琴

第三篇: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对当前教育改革的启示

由电影《孔子》引发对当前教育的思考

在课后我们观看了电影《孔子》,感触颇深。首先通过这部影片我们从各方面了解了孔子,以前我们对孔子的了解仅限于《论语》,可是这部影片通过对孔子如何从政以及在政治方面的才能,让我们了解了一个不一样的孔子。最重要的是从电影《孔子》中引发了我们对当今教育的思考。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是师德高尚的一代宗师。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培养了一大批博学多才的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提出并形成了一系列比较完整的、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比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等等,这些理论不仅在当时行之有效,对于今天教育改革仍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和借鉴。

一、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孔子首倡“有教无类”,他主张不分贫富、贵贱、地域和民族等条件,每个人都可以接受教育,是中国教育史上主张教育平等的第一人。“有教无类”思想的实施,打破了学在官府的钳制,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使得文化下移,加快知识流动,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有教无类”,即教育公平,是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安定,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关键环节。古代孔子的“有教无类”主张的提出后,培养了大批人才,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百家 争鸣的新局面,表现了鲜明的人民性、开放性,具划时代意义,孔子之后的孟子又沈“夫子 之设科也,往者不追,来者不拒,苟以是心志,斯受之而已矣(《孟子·尽心下》)唐宋以后 兴起的书院制度,在教学中实行“门户开放”政策,若有名师来书院讲学,其他书院或外地 书院的师生都可来听讲,而不受地域,贫富,年龄、学派的限制,也体现出儒家教育强想的 “大教育观”

在我国,满足了一部分对象接受良好教育需求的同时,还应该及时向处于不利地位的“弱势群体”进行必要的教育补偿。我们应当把基础教育作为重中之重,尤其是加大对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倾斜,同时,努力促进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必须坚持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加大对老少边穷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扶持力度,进一步扩大教育公平,全面提高国民素质。

二、启发式教学思想

孔子是古代教育史上首创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从孔子的《论语》中可以看出,他对学生态度和善,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总是认真地回答,为了能让学生透彻地理解,他总是用浅显的道理启发诱导学生,让学生受益很深。孔子曾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这是在告诉学生,做事要按道义,即不刻意强求,也不无故反对,不分远近,一视同仁。孔子启发式的教育方法,对我们现今教育是很有启示的。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我们的许多教师课堂上一讲到底,满堂“灌”的情况屡见不鲜。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没有自己学习、消化的时间。课堂上,“主体”变成了“客体”,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这实在是有悖于教学规律的。我们必须学习和领会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思想,像孔子那样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启发诱导,充分体现和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三、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孔子更是独树一帜,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中无人能与之相比。实施因材施教的关键是对学生有深刻而全面的了解,准确地掌握学生各方面的特点,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孔子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十分注重观察、研究学生。他采用的方法有“听其言而观其行”,即通过观察和与学生谈话进行全面了解。在因材施教方面,孔子做到了对每个学生的个人情况、家庭情况都有所了解。然后依据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分情况施以教育。

今天,我们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和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如一的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由于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家庭教育、社会影响及天赋不同,这样就会在学习中出现“好、中、差”三类不同的学生。我们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分类指导,以真诚的态度平等地对待他们。与此同时,教师在生活和学习中,要善于观察,观察他们的性格、爱好、专长以及心理状态的表现。也可以通过调查,来掌握每位学生的真实情况。教师在根据每位学生的知识水平的接受能力,提出不同问题,交给他们不同难度和份量的作业,达到好生吃得饱,差生不费力,使他们人尽其才。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使他们都能得到提高。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中,同时也要求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这就要求教师不要片面追求升学率,不要遗弃差生,更不能讽刺排挤他们,做到诲人不倦,充分开发他们的智力。在帮助与关心的同时要多鼓励,少批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使他们真正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提高了素质。

四、阐述学与思的关系

学与思的紧密结合是孔子教育原则的重要出发点。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和思考是学习活动的两个方面,只学习不思考必然一无所获;反之,过多思考而不学习必然陷入困殆的境界。孔子强调把学与思统一起来,把感性认识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是孔子最为强调的和重视的,他善于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渗透和指导,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

综上所述,孔子开创了我国古代教育的先河,为我国现代教育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我们要从中获得启示,得到启迪,合理的吸收;对于其中还不成熟的过于保守的部分,我们要加以完善,以适应社会发展,使之更好的为教育现代化服务,推动我国教育的变革和新跨越。孔子不但建立了系统的教育理论,更重要的是他有着大量的教育实践和成果,这些成果正是其素质教育思想的结晶。其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对中国现代教育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这些原则和方法与当前“素质教育”以及新课程改革要求有很多相通之处,对当代“素质教育”的发展和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理应得到科学的继承并加以创新利用。为了进一步推动教育改革,我们可以充分地借鉴孔子教育思想中的精华部分,用之于教育改革的实践中。孔子教育思想是建立在实现人与人之间充满仁爱的大同世界社会理想基础之上的教育思想体系,是孔子为实现其社会理想,培养德才兼备的仁人君子,以教育为手段,传播其仁爱思想,最终达成人人受教育,社会高度文明,从而实现其理想社会目标的精神诉求。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借鉴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将有多方面的积极影响和有益启示。

第四篇:孔子主要思想

孔子主要思想

孔子主要思想有:仁、礼、孝、中庸之道、君子人格的塑造、教育、天命、治国安邦等思想。

1、仁

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以“仁”为核心,但“仁”具体指的是什么?孔子没有给出一个统一的概念。“仁”的基本要点是“爱人”:

(1)、“恭、宽、信、敏、惠”,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孔子认为“仁”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准则,他倡导立足于对人的关爱,以教化的方式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2)、孝悌。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这是他实践仁的方法。

(3)、“忠恕”之道,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一定要由自己的难处或愿望想到别人的难处愿望,同时,尽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总之,从统治阶级,到家庭,再到个人修养,“仁”无所不在。体现在日常的点滴生活中,具体应从小事做起,落实到个人的一切行为中。圣人的仁德之心是随时随地都会流露出来的。孔子还认为,每个人都有为仁的愿望,“仁者,人也”。为仁的关键在于个人的主观努力,“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2、礼

(1)、“礼”的内涵: “礼”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制度,孔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范。孔子告诫统治者要依礼行事,对人民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达到和谐的“礼”治境界。二是个人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服从于制度之“礼”。孔子认为,“正”就是合礼,在日常生活中,就算细小之处也要讲究合礼。如“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

(2)、“礼”与“仁”。礼的内核是仁,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德基础上的礼,讲制度、讲规范,都是为了坚守伦理道德。

(3)克己复礼: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由欲望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约束自己,达到“礼”所规范的要求,从而达到“仁”的道德境界。“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克己复礼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仁政。

3、孝

“孝”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孝”指尊敬顺从父母,“悌”指尊重兄长,是古代处理家族内部两大关系的基本要求。

(1)、孝与仁的关系。孔子认为孝悌是仁之本,一个人只有在家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在外才不会犯上作乱,做出悖礼的事情;只有敬爱父母,才可能在此基础上,推己及人,关爱他人,实现“仁”。孔子认为,“仁”是由“爱人”,即家庭的孝悌关系开始,逐步扩展的。(2)、如何做到孝?

孔子认为,“孝”不仅仅是指子女在物质上赡养父母,更重要的是从精神上和情感上去慰藉、尊敬和善待父母。因此,孔子在“孝养”的基础上提出了“敬”、“爱”、“顺”的观点。

“敬”指的是子女要发自内心尊敬父母,和颜悦色侍奉父母,“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爱”指的是子女关怀、体贴父母和温暖父母。:“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顺”指的是子女要承顺于父母,尽量不触犯父母,但孔子同时强调“顺”不是对父母毫无原则盲目顺从。“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无怨。”

4、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儒家的重要思想,是孔子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①强调处事有“度”,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注意避免“过”与“不及”。“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②强调不可则止。处理事情要注意分寸。“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③主张在实际应用中时常变通,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但要认同最高标准——“中”。变通是手段,稳定是目的。

④要宽容包纳,和而不同。和而不同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黄金规则,具有普遍的意义。⑤“中庸”与“和”的精神实质:“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对待社会问题时要做事适度在矛盾中求统一。这样可以使人与人之间关系保持稳定,有利社会安定。在今天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有借鉴意义。中庸不是无原则地调和,而是在一定得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与和谐。中庸不同于折中主义。

5、君子人格的塑造

(1)、“君子不器”。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必须具备多种才能,不能只像器具一样,而应“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也就是说,君子应以道义作为做人的根本,按礼仪来实行,用谦逊来表达它,用忠诚来完成它,否则就谈不上君子。

(2)、君子要重视自我修养。曾子认为,君子重视仁德修养还必须注意三方面的规范:一是“动容貌,斯远暴慢矣”;二是“正颜色,斯近信矣”;三是,“出辞气,斯远鄙倍矣”。也就是说,君子要严肃自己的容貌,端正自己的脸色,注意自己的言辞。只有这样才能使人对你尊敬,信任,温和。

(3)、君子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君子有三畏”“君子有九思”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对君子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三点:一是要随时注意戒除个人的欲念;二是处事中要有敬畏之心,防止肆无忌惮;三是认真处理,随时严格要求自己。

(4)、君子要重义避利,追求道义。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之间的差别还在于具有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不同的人生追求。他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5)、君子不党。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同时还要“和而不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一种和谐的共生关系;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6、教育

(1)、关于教育指导思想。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即受教育者不应分贵贱、贤愚,应该机会均等。这一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扩大了教育对象,使教育扩及于广大平民,这在当时无疑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2)、关于教育的基本方法。

①主张“因材施教”。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②诱导式的启发教育。不要求学生死读书,而贵在触类旁通,即所谓:“告诸往而知来者”。“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即:不到他苦苦思索而想不通时,我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讲而讲不明白时,我不去开导他。例举一个道理而他不能类推出三个道理,我就不再教诲他了。

③注意循序渐进,即:“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这种使学生竭力钻研,“欲罢不能”的情状,正是对循循善诱启发教育的写照。

(3)、关于教育的培养目标。

在孔子看来,进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义礼净化人们的灵魂,协调人们的社会行为之外,其重要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仁义之心的“仕”、“君子”,以为当时的社会服务,这就是他著名的“学而优则仕”思想。

7、天命思想

“天命”即尊天信命。孔子强调天人合一,主张畏天命。他认为人的一切全在天地掌控中,人须秉持天道而行,不可胡为妄作。“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把“畏天命”当做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之一。

孔子天命思想中很重要的一点是:遵循自然规律,保持乐观心态,“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另外,孔子赞成敬鬼神,但不盲目肯定,也不盲目否定。“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8、关于治国与安邦

(1)、治国的根本在于“人伦纲常”。齐景公问孔子怎样治国,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要治理好国家,君主必须像个君主,臣子必须像个臣子,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

(2)、治国的前提在于君主要严于律己。孔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即君主要治理好国家,必须端正自己本身,严于要求自己。如果己正,管理国政就不会有什么困难,如果自己不端正,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就不可能去端正别人,其国家也无法治理。

(3)、治国的基本方法在于“选才、富国、育人,立法”。有一次,孔子到卫国去,冉有给他驾车,孔子说:卫国的人口真多啊!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这里孔子强调在卫国这样一个众多人口的国家,要治理好它,首先要让他们富起来,然后使他们再受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

(4)、治国的基本原则:讲究信用,爱护人民。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即治理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认真对待政事,并讲究信用,取信于民。同时还要节省俭用,爱护人民,役使人民要不违背农时。

孟子的主要思想

1、性善学说:

这是孟子全部思想的基础。孟子认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就是人类文化规范——仁、义、礼、智的萌芽和根本。人的善性是先天固有的,并非后天形成的。“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但他同时也不否认后天环境对人性的影响。他认为后天的环境可以改变先天的心性,后天的恶习,可以使人丧失善性他认为善性起初只是一种道德的萌芽,必须经过自我修养,才能发展成为完美的道德。人可以通过学习、教育等修养过程达到道德境界。

2、“仁政”思想:

孟子继承并发展孔子“仁”的思想,从其性善论出发,提出了“仁政”、“王道”的政治学说。“仁政”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就是国君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心和爱心,能够“与民同乐”,使人民的生活安定。主要体现在养民、教民两方面。

孟子认为养民首先要制民恒产,使百姓拥有土地;其次,还要使民以时,统治者在征用劳役时要做到“不违农时”。养民是解决百姓的生计问题,教民则是解决百姓的道德问题。“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另外,孟子的“仁政”学说,包含了对人民的重视,即民本思想,也就是说把人民看作是国家政治的根本。天子之所以为天子,是因为他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3、理想人格:

孟子学说中还有不少关于理想人格的思想,如“人皆可以为尧舜”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第五篇:孔子思想

1、在孔子的思想里,有强烈的“夷夏观”,这种观念是大汉族主义的源头

2、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

3、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

4、自省 忠信

5、孔子这里是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统治百姓出谋划策。

鲁迅曾经指出:“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

6、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

7、孔子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庄重威严、认真学习、慎重交友、过而能改等项

8、无改于夫之道。孔子说一个人当父亲死后,三年内都不能改变他父亲所制定的那一套规

矩,这就是尽孝了。其实,这样的孝,片面强调了儿子对父亲的依从。

9、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合理性的。

10、“信”和“恭”都要以周礼为标准,不符合于礼的话绝不能讲,讲了就不是“信”的态度;

不符合于礼的事绝不能做,做了就不是“恭”的态度。

11、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12、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13、尽孝时不应违背礼的规定,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孝。可见,孝不是空泛的、随意的,必

须受礼的规定,依礼而行就是孝。

14、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

15、只有先做后说,才可以取信于人。

16、身居官位者,应当谨言慎行,说有把握的话,做有把握的事,这样可以减少失误,减

少后悔

17、荐举贤才、选贤用能,这是孔子德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18、孔子认为,信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点。

19、“仁义礼智信”为儒家“”,提出“仁、义、礼”,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20、参加祭祀的人,应当在内心有虔诚的情感。这样看来,孔子主张进行的祭祀活动主要

是道德的而不是宗教的。

21、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待人忠恕,这是仁的基本要求,贯穿于孔子思想的各个方面。

22、孔子一贯主张谨言慎行,不轻易允诺,不轻易表态,如果做不到,就会失信于人

23、仲由字子路,端木赐 ,字子贡

24、孔子主张“君子周急不济富”,25、中庸之道加上君子之道,是儒家的灵魂所在,也是中华文化的灵魂所在。

下载浅谈孔子的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启示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孔子的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启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简论孔子仁爱思想对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建设的启示

    简论孔子仁爱思想对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建设的启示 论文摘要 孔子仁爱思想是世人立身处世的基本行为准则,至今饱含巨大伦理价值优势,成为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宝贵资源,对大学......

    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启示(五篇范文)

    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启示 语教121 45号 郑利芳 二千五百年前,来自泰山山脉的北风吹动着一位倚仗凝思的老人的衣角,他一丝不苟,多少个斗转星移后迎送着一个个朝阳。他就是万世......

    杜威实用主义流派思想及对中国教育反思

    杜威实用主义流派思想及对中国教育反思 【摘要】:以杜威为核心的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传入中国以后,即对当时以及其后一段时期内中国的教育改革产生了广......

    对孔子美育思想的一点看法

    对孔子美育思想的一点看法 江苏省丹阳市第五中学 陈方敏 美育,即审美教育。这个概念虽然是近代以来才从西方引入(王国维、蔡元培首倡“美育代宗教”),但在中国古代,就一直有着美......

    对孔子的仁义思想的评价

    对孔子的仁义思想的评价 《论语》•学而:“有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儒家的仁义。也就是是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论......

    孔子外交思想

    孔子外交思想之我见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又称东周时期)是中国外交实践蓬勃发展、外交思想流派百家争鸣的时期,原因是中国在这一时期经历了西周衰微、各个独立......

    孔子思想论文

    孔子,是我们的教育家,思想的指导者。孔子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在这崭新的世纪里,和平成为了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核心。接下来小编搜集了孔子思想论文,仅供......

    有关孔子思想论文

    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人。孔子的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仁学思想。以下是“孔子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