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二十韵

时间:2019-05-13 16:19: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教学二十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教学二十韵》。

第一篇:语文教学二十韵

语文教学二十韵

叶圣陶

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孰善孰寡效,贵能验诸身。

为教纵详密,亦仅一隅陈,贵能令三反,触处自引伸。

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

学子由是进,智赡德日新。文理亦畅晓,习焉术渐纯。

操觚令抒发,二事有可云,多方善诱导,厥绩将无伦。

一使需之切,能文意乃申,况复生今世,交流特纷纭。

二使乐其业,为文非苦辛,立诚最为贵,推敲宁厌频。

常谈贡同辈,见浅意殷勤。前途愿共勉,服务于新民。

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孰善孰寡效,贵能验诸【之于】身【在教学实践中理解、掌握和创造】。为教纵详密,亦仅一隅陈【教材和教师的讲解再详密也只是一些例子】。贵能令三反【培养学生具有举一反三的能力】,触处能引伸【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并具有创造性】。【以上4韵为总论, 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培养学生具有举一反三能力的启发式教学,集中体现了“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指导思想】

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疏狂态度不可取。陶语有多解,这里取“疏狂”意,强调语文教学要重视精读】。甚解岂难致【达到】?潜心会本文【即精读】。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循其思路得其真谛】。作者心有境,入境始与亲【入其境界才能与作者有同样感受,即真切理解作者所反映的思想感情和社会生活】。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唯文通彼此【作者与读者】,譬如梁与津【文章是读者了解作者的桥梁和渡口】。学子由是近【按这些桥梁和渡口前进】,智瞻【逐步提高】德日新。文理亦晓畅,习焉【反复练习成为习惯】术【读写技能】渐纯。【以上8韵论阅读教学,强调掌握作者思路和进入作品境界的精读。精读要达到的目标是:智瞻、德新、理畅、术纯。最后一韵论及阅读和写作的关系,有过渡作用】

操觚【作文。觚本义为酒器,又指古代写字用的木简】令抒发,二事【后由分述】有可云:多方【先说明不限二事,只是二事为主】善诱导,厥【其】绩将无伦【比】。一使需之切【二事之一,使学生认识作文为学习和工作的需要】,能文意乃申【作文是为了表达思想感情】。况复生今世,交流特纷纭【现代社会更需要交流】。一使乐其业【二事之二,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为文非若辛。立诚【充分表达自己思想感情】最为贵,推敲宁

【怎能】厌频【要细心推敲。反复修改】。【以上6韵论作文教学。强调“需之切”“乐其业”。即提高认识,培养兴趣,激发学生作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常谈【谦词】贡【献】同辈【语文教师和语文教育工作者】,见浅【谦词】意殷勤【深挚】。前途愿共勉【永远进取】,服务为新民【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育新时代所需要的新人】。【以上2韵为结束语,致勤勉之意,表奉献之心】

【叶老的语文教学思想,代表了我国20世纪上半期语文教学思想发展的最高水平。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语文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发展,整个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发展,国内外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交流和借鉴,语文教学思想在各个方面也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我们对叶老的语文教学思想,既要充分继承,又要继续发展】

以意逆志

【出处】:《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近义词】:以己度人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别人的心思。

知人论世

【出处】:《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示例】:不过倘要研究文学或某一作家,所谓“~”,那么,足以应用的选本就很难得。◎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指鉴别人物的好坏。

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出自《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孟子的这一原则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历代文学批评家所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说:“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知人论世,应当是“论世”第一,“知人”第二,进行文学批评,也必须知人论世,才能对作品作出正确的评价。孟子的这一原则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历代文学批评家所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

第二篇:语文教学二十韵

《语文教学二十韵》读书随笔

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朱海珠

聆听沈大安老师的讲座,使我受益匪浅。沈老师引用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中“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告诉我们解读文本要虚心涵咏,潜心会文。并指出“解读文本也不必一味靠自己冥思苦想,查阅必要的资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作家生平介绍、写作时代背景、作家的其他作品、作家创作意图的阐述,以及前人对这部作品的评论,无一不是我们打开文本大门的钥匙。”

今天,我再次研读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学二十韵》,颇有体会。我觉得叶老的每句话,是那么熟悉,又那么新鲜,似乎在指导着我们搞课改。他曾经以睿智的目光穿越深邃的时空,以他对语文教育真谛的深刻把握,透视语文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阐述着有关语文教育的真知灼见。课改是历史的发展,对过去应该是批判的继承。叶老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语文教学思想,很值得我们学习继承。

一、潜心会文,不求甚解 ——“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

叶老强调“不求甚解”,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真谛。可以说,语文是模糊的教育,解读文本关键12个字“细读文本,潜心会文,不求甚解”。传统的阅读教学重积淀,强调的是“吟诗诵文”;重感悟,强调的是“熟读精思”。古人曰:“熟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说,诗文读得熟了,则不用说解其义,自然而然就能心领神会。宋代著名学者朱熹说过:“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朱自清先生也认为,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其意义的一半在声音里头。1

他说:“要增进学生了解和写作白话文的能力,得从正确的诵读教学入手”。细想之下,的确如此。一篇文章内含的情感、思想、意境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读者,靠讲解、分析,靠老师的告诉,即使学生接受了,充其量只是一个词语、“一顶帽子”、一个概念(诸如“热爱祖国”、“乐于奉献”、“见义勇为”等),而少有深切的体验、情感的共鸣、思想的升华。而要达到这个境界,非得靠反复吟诵、入情入境、自读自悟不可。例如:课文《第一场雪》第四自然段,从多方面生动的写出了这第一场雪之“大”。教学时我没有采用诸如“找找看,课文中那些词语说明雪下得很大”的常用方法,而是通过让学生一遍又一遍的朗读,要求让“听者”感受到雪的大。我用“谁能把雪读得大些”、“我觉得这场雪下得还不急”这类直接、形象的语言鼓励学生反复读,读中去体会“开始„„不久„„一会儿”说明了时间的短暂,烘托了雪来得急;我用语言来渲染当时冬夜的静寂,把学生带入到特定的情境中,指导学生读好“不断的簌簌声”、“偶尔的咯吱声”,学生在朗读中真正感受到:静中微响,愈显夜静,愈显雪大,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越来越认识到:教师再好的讲解只能是自己的感受,绝对代替不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我们应该相信:“文中自有情在,读中自能悟情。”

二、切己体味,虚心涵咏——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阅读是有本可循的,只要立足文本,顺着作者的思路,进入作者的胸境,就能悟透文中的原意。教师首先要用整个心灵去浸润文本,聆听文本的声音。所以,教师要做到对教材、教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结合,走出教学崇拜,用自己与文本的心灵密语汇聚成独特的教学视野。通过批读以“明重点、抓特点、思学路,心悟其意,心融其境。” 但是,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不是单纯的自

我理解和赏析,起码要注意两点:一是目的性和对象性——教师是为了指导学生的阅读而读,因此要学会换位思考,时时处处替学生着想;二是重构性——教师需要从导读的角度对课文进行教学论的再加工。即把自己的阅读思路转化为指导学生阅读的思路,把自己的阅读感悟转化为学生的内化体会,把自己的阅读行为转化为课堂上的导读行为。在《珍珠鸟》一文中,它描写的是人鸟相亲动人的历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渗透人文教育。人文素养这一点,相信很多教师都可以成功地引导学生去理解体会,但学生的思维是扩散多维的,学生也许会问:“老师,小鸟好可怜呀,被困在笼子里,多没自由„„”教师千万不要认为学生是在捣乱,对于学生来说,这是正常的心理活动。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要换位思考,替教学对象学生着想,预测学生提问的各种问题。

三、语语悟神,读中传情——“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

叶老在他的《语文教学二十韵》里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你细读文本的时候,不要把一个字轻易地放过去。作者为什么用这个字、这个词、这种句式而不用别的?要去细细地体会它的神韵所在。这样,语文教学就不会变成一个空洞的、说教的东西。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该注意的地方我们往往容易疏忽。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有一句话说“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这里有一个非常值得推敲的词——“敢”。敢还是不敢?小女孩一整天都不敢,为什么?现在这个时候又敢了,又为什么?这么一个字,如果你真抓住了,可以引出一连串对这个小女孩悲惨命运的思考。叶老讲的这个方法,我觉得应当作为文本细读的重要方法。作者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情感,我们要通过语言文字来触摸作者的心境、心绪、心态。

教师还应要求吟诵玩味,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进入作者的意境、传达文字的情趣、抒发自己的感兴、演绎文章的旨趣。学生如能达到这个程度,就是诵读达到了另一境界——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叶圣陶语)。悟到了情,还要传达出情,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语言渲染、音乐背景、实物再现等手段,带动学生多种感官,使情动于中,形之于声。例如,在学习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时,我通过音乐、语言、画面把学生带入了美好的暮春田园。“你看到了那金灿灿的菜花地了吗?你闻到了菜花的阵阵香味了吗?你听到了孩子们的声声欢笑了吗?”三个问题,伴随着美妙的乐曲调动了学生多种的感官去唤起记忆中的感知,“菜儿黄,蝶儿飞,孩儿戏蝶欢”的场面形象的出现在学生的头脑中时,我就要求学生不要用语言而是通过朗读把你仿佛看到的景、所能体会的“情”表达出来,即“读中传情”。

读文悟情的过程,从朗读开始到美读结束,其间,始终以学生的自主读书、自我感悟贯穿其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

一点思考:

叶老一再强调的“潜心会文”、“切己体察”、“虚心涵咏”,就是细读,细想,沉下去,全身心地跟文本去接触。不过我觉得,细读虽然要抓词抓句、抓表达方式,但还是需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否则很容易抓住一句话,一两个词,片言只语,断章取义,也无法对学生一些独特的理解作出判断。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还是很重要的。正如藤春友老师说的那样,在文本细读的时候,要防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第三篇:中班语文教学设计国韵诵读

中班语文教学设计国韵诵读

教学目标:

1、背诵—识字词:

(1)篇:能发音准确的背诵本课内容。

(2)词:

(a)认识“阳光、花朵、开放、万紫千红、色彩、彩蝶”6个词。

(b)能用“阳光”“花朵”分别造句说话,达到一句话主谓宾说完整。

(3)字:认识“阳、光、放、斗、红、色、香、彩、气、明、开、争”12个字。

2、人格修养:

让幼儿感受春天大自然的美好。

3、知识传送:

对于6个词中不好理解的加以讲解。

4、看图说话:

一次发言能说2——3句话以上,能表达一个意思。

同时目标:

1、萌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了解春季的特征。

2、教育幼儿要保护环境、保护花草树木。

教学用具:双字卡片、教学挂图、小贴画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一、调整状态、导入课堂

律动;《手指歌》

拇指最大是爸爸,爸爸开汽车,嘀嘀嘀;爸爸旁边是妈妈,妈妈洗衣,搓搓搓;个子最高是哥哥,哥哥拍球,嘭嘭嘭;哥哥旁边是姐姐,姐姐跳舞,啦啦啦;个子最小就是我,我敲小鼓,咚咚咚。

二、整体输入

复习上一次课的内容

(1)教师范读

(2)教师领读

A匀速跟老师读三遍

B男小朋友读

C女小朋友读

D小朋友跟老师竞赛读

E学老师把小魔棒拿出来点着读两次

F吹着小螺号来读

G快速读

H慢速读

J整体齐读

(3)第一次建立脑图像

三、字词分割

a)接尾巴

b)飞词尾

c)半空板指读

d)飞词头

e)第二次建立脑图像 f)空板指读

四、定位识字

a)抽认字卡(先顺抽,后混抽)b)点字游戏 c)谁不见了

第四篇:《寄李十二白二十韵》原文及翻译

原文: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文彩承殊渥,流传必绝伦。

龙舟移棹晚,兽锦夺袍新。白日来深殿,青云满后尘。

乞归优诏许,遇我宿心亲。未负幽栖志,兼全宠辱身。

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

才高心不展,道屈善无邻。处士祢衡俊,诸生原宪贫。

稻粱求未足,薏苡谤何频。五岭炎蒸地,三危放逐臣。

几年遭鵩鸟,独泣向麒麟。苏武先还汉,黄公岂事秦。

楚筵辞醴日,梁狱上书辰。已用当时法,谁将此义陈。

老吟秋月下,病起暮江滨。莫怪恩波隔,乘槎与问津。

译文

当年有位洒脱狂放之人名叫李白,人称谪仙。看到他落笔,风雨为之感叹;看到他的诗,鬼神都为之感动哭泣。从此李白之名震动京师,以前的困顿失意自此一并扫除,并被玄宗召入朝廷任翰林;他那惊天地、泣鬼神的诗篇必将万古流传。他陪玄宗泛舟,一直到很晚,最后被皇帝赏赐锦袍。玄宗经常召见李白,李白颇受宠信。后来他因受奸人诬陷而被赐金放还,途中与我相遇。李白既没有隐藏自己的远大志向,又能在受宠和被放逐的不同境遇中自保。我与他相遇后,李白非常理解我的洒脱不羁,我也十分欣赏他的坦荡胸怀。我们夜里在梁园饮酒起舞,春季则在泗水纵情吟唱。虽然才华超群却无用武之地,虽然道德崇高却无人理解,虽然才智堪比东汉祢衡,但命运却如穷困失意的原宪。李白投靠永王肯定是生活所迫,有人传说他收了永王的重金,这实属造谣。但是他却因此被流放,长期漂泊。几年之间屡遭祸患,心中必然悲伤。苏武最终返回汉廷,夏黄公难道会为暴秦做事吗?遭受君主冷遇,李白也曾上书为自己辩护。如果当时事理难明,就让李白服罪,那么,现在谁又能将此事上报朝廷呢?晚年时,李白犹自吟诗不辍,希望他早日康复,多作好诗。不要埋怨皇帝寡恩,而要上书朝廷,了解事情的真相。

第五篇:人教版语文一年级对韵歌

《对韵歌》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在“识字教学的建议”中明确指出: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的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所以本学案的设计结合识字课的特点,图文结合,将汉字学习与认识事物建立联系,感知汉字的演变过程,运用多种识字方法,激发探究汉字的兴趣,培养学生识记汉字的方法,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对子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古代有一个叫陈文杰的人,他非常聪明,因为对对子对得好而当上了钦差。你们想不想像他一样来对对子?那老师就出两个满足你们的愿望。天对(地),黑对(白)。看来咱们班的小朋友也很聪明,对子对得真不错。今天,我们来学一首儿歌《对韵歌》。(板书课文题目:对韵歌。)指导朗读“韵”字。

二、识字教学,图文结合

1.试读之前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指导学生预习生字。每天放学都布置任务让学生回家后读课文划生字,认读下来口头组词。第二天讲新课的时候我总是先把字词的预习情况做好检查,让学生知道老师布置了作业是一定要检查的,让他不敢有偷懒的心态。)2.试读对韵歌,并交流在试读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3.学生再次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圈画本课的生字,不会的请教同桌或老师。

4.指生读课文,纠正朗读不正确的字音。

5.指导学生学习“对”字。(1)屏显第一句,指生朗读。(2)出示“对”字。个别读,齐读。(3)认识“对”字的部首,指导书空。(4)启发学生说一说“对”的反义词。6.指导学习“云”“山”“虫”。

(1)出示一组图片(大屏幕出示图片:图上有云、山、虫),让学生猜一猜这是文中的哪一句?不知道的可以看一看课(2)学生汇报这是哪一句,并齐读。(3)交流画了哪几个生字。

(4)指生领读这三个生字。重点指导“云”和“虫”。(5)学习“云”和“虫”的字理。

①激趣:这几个字你们都已经认识了,这几个字还非常有趣呢!大家认真观察,看看它们是怎样变来的。(屏幕出示“云”和“虫”的字理演变图)②学生发表感想。

③小结:古人特别聪明,根据物体的某一部分的特点,一点点写出了汉字,汉字多有趣呀!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还会学到更多的汉字知识呢!

(5)给“云”和“虫”两个字扩词。(7)把生字放回句子中指生个别读,齐读。

6.指导学习“雨”“风”“花”“鸟”。7.理解词语。(1)出示最后一句,指生朗读。

(2)去掉“对”字,再指生朗读。教师相机出示成语:山清水秀、桃红柳绿。

(3)理解“山清水秀”的意思。

①出示课件。(播放春季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②学生交流欣赏感受。教师启发:当你看到类似这样的美景时就可以说“山清水秀”。

③介绍家乡山清水秀的地方。

(4)理解“桃红柳绿”。①出示图片,看图片读词。

②说一说:()的桃花,()的柳树。③齐读最后一行。去掉“对”字再读。④个别读,齐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重视突出识字教学。教师出示美丽的图片,并紧密地联系生活实际,巧妙地引导学生识记生字,加深学生对生字、词的理解,有效避免了学习的枯燥,使教学变化灵活,生动活泼。

三、加强巩固,写字教学文。1.开火车读生字。

2.读成语:山清水秀、桃红柳绿。3.读要求写的生字。4.指导书写。(1)认真观察,思考:怎样才可以把这三个字写得更漂亮?(2)交流写这三个字的小窍门。

(3)交流书写时需要同学们注意的地方。教师相机强调三个新笔画。“云”字第三笔是“撇折”;“虫”字的第五笔是“提”;“山”的第二笔是“竖折”。

(4)教师范写,学生观察。(5)学生练写,交流反馈。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练习,在教师的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所以在起始阶段,必须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四、反复诵读,拓展延伸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对韵歌》。可以拍拍手,也可以同桌对读等。2.男女生对读。3.师生对读。4.共同拍手读,能背下来的可以不看书。

5.小结:对韵歌这种独特的语言表现形式,同元曲汉赋、唐诗宋词一样,散发着中华民族的无穷魅力,让我们踏上对韵的快车远航吧!6.出示设计意图:

语文知识的学习贵在“积淀”。学生在一一对应的对韵吟诵中,再一次巩固识字,既高效地完成了识字的任务,又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体会对韵歌的韵律美,体验事物之间对应的奇妙感觉,促进积累。拓展的课外对子,更能极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文化积淀。

教学反思一些对子,试1.采用学生喜爱的教学形式,充分利用多样灵活的识字载体,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到汉字表意的丰富,提高了识字效率,扎实有效地完成识字任务。2.多种形式、扎实有效的读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在一次次读书、一次次交流中落实到具体的语言文字上,使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

3.去“对”字,把“山清水秀”“柳绿桃红”变成新的创新形式。这不但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词义,而且潜移默化中激发了学生积累成语、诵读成语的兴趣,可谓一举多得。着一起拍手读一读。7.汇报朗读。

8.小结。巩固生字的读音,做贴字游戏。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请学生读,读后把生字卡片贴在黑板上。再指名读生字卡片,读对的就把卡片奖励给他,让他把生字贴在拼音下面,其他同学当裁判共同参与。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不带拼音的生字卡片。2.指名读儿歌。

二、书写生字

1.要想写好每个字,光能按笔顺描下来是不够的,还要认真观察每笔在田格中的位置,这样才能把字写得更好。2.请大家先认真观察4个字的每一笔在田格中的位置,然后独立写一个。(书上田格中的字)3.学生提出认为难写的字,师问:你们认为哪个字难写?(水)4.学生看老师是怎样写的?

5.请学生书写田格中的第二个字。教师巡视,个别辅导,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6.学生评议。

下载语文教学二十韵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教学二十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一年级语文对韵歌教案

    我上学了教案 设计说明 《我上学了》是初入校园的小学生的第一个语文学习内容,设置目的是帮助小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对学校生活产生兴趣和向往,实现从幼儿到学生的角色转换。为此......

    语文教案青塘荷韵

    《清塘荷韵》教案阳原二中 白宇军 《清塘荷韵》教案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线索,体会文中作者感情的起伏变化2、品味荷之韵:张扬生命的强者,彻悟生命的智者3、讨论探究荷花在中......

    《对韵歌》教学设计

    《对韵歌》教学设计一.复习导入师:孩子们,这段时间咱们跟拼音王国的许多字母宝宝交上了朋友,隔了一天,你还记得它们吗?生:记得。师:拼音宝宝们可不相信,它们要考验考验你们,看看是不是......

    对韵歌教学反思

    《对韵歌》的教学反思 工农学校 宋宏伟 本节课的内容是以对子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学习语文的乐趣。教学过程中利用课件结合文中图画的讲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能够让学生较为快......

    《对韵歌》教学反思

    《对韵歌》教学反思 一年3班 康雅丽 汉语拼音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学生识字、阅读、学好普通话的工具。然而让刚入学的儿童掌握一组相对单调、枯燥、......

    对韵歌教学反思

    《对韵歌》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能力,再次学习《对韵歌》时,通过初步渗透《对韵歌》“意思相对,字数相同”的基本特点,让......

    对韵歌教学反思

    快 乐 识 字 ---《对韵歌》教学反思 吴莎莎 语文教学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活学生的思维,驰骋学生的想象力,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对于《对韵歌》这节读......

    对韵歌教学反思

    《对韵歌》教学反思 一年级五班马渭丽 《对韵歌》是孩子们上一年级接触的第一首小儿歌,它的风格是通俗易懂,简洁明快。儿歌里有七个二类字,三个一类字。这些字他们基本上都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