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术学院关注聋哑儿童教育
美术学院支持地方聋哑儿童教育
阜阳市颍上县王家玉孤残儿童养育院是王家玉老人在1994年独自创建的非盈利机构,该福利院收养孤残儿童,聘请专职人员照顾。今天的王家玉老人已经收养了200多名孤残儿童,其中还有一部分聋哑儿童。现实问题不得不让这位沧桑老人去思考这些孩子以后拿什么去面对自己的生活。虽然社会对福利院有一定的资助,但是这些孩子长大成人后的生活自理才是根本出路。
为此,美术学院团总支从2006年开始组织大学生对王家玉孤残儿童养育院进行帮扶实践,并开展了一系列相关活动。主要有: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开展募捐、宣传;为该院专门举办了2008年慈善公益元旦晚会;2008年11月在美术学院团总支倡议下,青年志愿者协会在校园开展募捐活动,并于11月16日带着募捐物品慰问了福利院;发挥大学生美术专业特长,对福利院的聋哑儿童进行了书画、国画培训。另外还根据自身专业特色,与商福利院商定了对其长期义务支教,特别是对其聋哑儿童的关注。
截止目前,美术学院已派出多批大学生对王家玉孤残儿童养育院儿童在国画、书画、简单设计创作等方面进行指导,发挥了大学生的专业特长,并使其得到了支教实践锻炼。王家玉孤残儿童养育院的儿童除在生活上得到了美术学院大学生的关心,同时在绘画和设计能力上也不断提高,为其今后升学和就业做好准备。美术学院大学生支教实践活动,得到了王家玉孤残儿童养育院和当地政府的一致好评,并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影响。
第二篇:关注聋哑儿童心理
关注聋哑儿童心理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宣传、教学、训练、咨询等手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世界,根据自身的条件建立起有益于个人与社会的生活目标,在学业、职业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得以充分发展,从而获得最佳的生活适应。聋哑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与发展都与心理素质的发展水平有密切的联系。了解和掌握聋哑学生的心理,及时发现聋哑学生的心理异常现象,并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有助于我们有的放矢地对他们进行教育,从而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一、聋哑学生心理异常的主要表现
1、判断是非的能力差,易上当受骗。由于聋生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无法对语言文字进行深刻地理解,知识水平和理论水平的偏低,造成他们的道德观念较为模糊,片面主观地看待周围发生的事情,无法正确地、深刻地判断是非、好坏、善恶、美丑,易于受到社会上坏人的引诱,模仿了社会上不良的道德行为,并把其作为良好的道德行为来效仿。
2、意志力薄弱,易产生自卑的心理。在学校里,老师的批评,可能导致聋哑学生离校出走,甚至放弃学业。在家里,父母一两句过重的话语,可能导致聋哑孩子离家出走,对父母不理不睬。在社会上,不愿和健全人多接触,生怕别人嘲笑,对自己没有信心。
3、依赖性强,不善于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当遇到困难时,不善于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坐等老师抄给他们标准答案或干脆抄袭他人的作业,完成学习任务的自觉性不高。
4、自私自利,排斥他人。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他人的利益、处境、心理感受,与别人(包括家长、老师、同学、邻居)关系疏远,常发生冲突。
5、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所学知识容易遗忘。
二、聋哑学生心理异常的原因
(一)家庭方面
1、遗传因素的影响。调查表明,多数聋哑学生都是母亲在怀孕的时候,身体多病,服用副作用较大的药物造成的或是在出生后的婴幼儿时期注射各种有损听觉的针药导致。生理上的耳聋,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如因听觉受损,致使他们上课时容易视觉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
2、家庭教育的影响。一是无教育现象。大多残疾儿童要么闲散于社会、整天无所事、到处闲逛、自生自灭,要么被锁在家中,与外界隔离,更有少数残疾少儿整天跟着父母出入庙宇,求神拜佛,听信江湖郎中的信口雌黄,神丹妙药,延误学习的时机。二是教育不当。有的家长虽有心让自己的的残疾孩子接受教育,但由于不了解残疾儿童的身心特点或无法与残疾少儿正确交流,不能进行科学有效的教育;有的盲目追高,按正常儿童的标准去要求他们;有的方法简单、粗暴,动辄拳脚相加;有的对孩子百般呵护,要什么给什么或者悲观失望,对孩子不闻不问,放任自流。如此种种不但达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相反地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残疾少儿的自信心、自尊心,滋生了娇生惯养等陋习,形成任性、自私、孤傲、胆怯、自卑、撒谎等异常心理。
3、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一是有些家长不能正确对待孩子的现状,不面对现实,带着孩子东奔西跑,让孩子一会儿上小学,一会儿上特殊教育学校,搞得学生身心疲劳、精神紧张;二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家长不顾孩子的生理条件,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总希望孩子能创造奇迹,能和健全人一样生活,致使孩子的学习压力加大。学生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是引起心理异常的重要原因。
(二)学校方面
1、教师心理惩罚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在:一些教师责任心不强,或不负责任,或缺乏理智,或不懂得学生心理特点和思想教育方法,对学生,尤其是学习成绩不好又常常违反纪律的聋哑学生,进行简单、粗暴的训斥、挖苦,给学生造成心理伤害。
2、教育成效的影响。有的教师对学生的学业成绩看得特别重,对自身所付出的劳动,希望能有较高的回报率,盼望个个学生取得好成绩,由于一味地追求教学效率,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3、教师对批评和赞扬的度把握不好。如对常受教师表扬的聋生,一旦受到教师的过重批评,他们就会在心理上造成创伤,心理承受不了这种压力,有的甚至离校出走。
4、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高年级的聋哑学生的行为和各种习惯,直接影响着低年级的聋哑学生,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语言交往方式。如高年级的个别同学,因为某种原因受到老师的批评,于是就哭闹、拒食甚至告诉老师:“我不想上学了,我要回家!”低年级的个别学生对这种行为就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盲目效从。
(三)社会方面
1、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聋哑学生虽然听不见、说不出,但他们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同样也受到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上出现的种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使一些聋哑学生对于道德情感和美感有不正确的理解。他们更易受到拜金主义浪潮的冲击,盲目追求高水平的物质享受,滋长自私自利、好逸恶劳等习气。
2、受成人的影响。聋哑学生的模仿能力特别强,社会上一些成人的举动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如成人抽烟、酗酒、赌博、染发等,他们也会效仿。
第三篇:关注留守儿童教育
对“留守儿童”教育方法浅探
代寺镇中学 张兰
通过对本班留守儿童的摸底排查,发现他们的思想状况大致分为三类: 一是优秀型。这些学生学习认真,遵守校纪班规,对人有礼貌,善解人意,自觉性很强。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现监护人有一定的文化程度,监护科学有力,在家受到了良好的启蒙教育。
二是波动型。这些学生的表现时好时差,波动性极大。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现监护人文化程度不高,监护力度不够。有时管一管,表现好一点;有时放松,出现反弹。
三是问题型。这些学生不遵守学校纪律,学习极不认真,调皮捣蛋,日常行为较差,偷拿东西、厌学、逃学现象时有发生,对老师及现有监护人的教育当作耳边风,时有“敌对”、“抑郁”、“恐惧”等表现。这部分学生中有90%以上的父母都双双外出。
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采取了相应教育措施。
一是深化德育课程改革,构建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新模式。即,推广构建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三五一”和“两纵三横”育人模式。
1.“三五一”育人模式,其主要内容就是做到三个坚持、五个建立、一个评比。三个坚持即:
⑴坚持开展“五个十”活动:唱会十首优秀歌曲;观看十部优秀影片;阅读十本优秀书籍;会讲十个英雄人物的事迹;牢记十字文明用语。
⑵坚持开展“一带十”结对帮扶活动:即每一位教职工定向帮助十名双亲都在外的留守儿童。如,教师们通过书信、电话、座谈、共度周末等形式从思想上、情感上、物质上帮助这些留守儿童等。
⑶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利用班级宣传栏,开辟《留守儿童天地》栏目;开展“献爱心”活动。培养留守儿童关爱他人、团结互助的美好品质;开展以“热爱家乡”为题的社会调查;还注重对留守儿童的个性特长培养;开展诚信教育活动;开展“底线道德”教育活动等。
五个建立,即: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建立家长委员会,加强家校联系;建立亲情联系站;建立代管家长责任制度;建立留守儿童自主管理模式。
一个评比,即:根据学校拟订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制度》、《班务工作制度》、《代管家长工作细则》等相关制度,认真进行考核评比、阶段性总结和反思。
2.“两纵三横”模式
“两纵三横”育人模式中的“两纵”是指“个体、班级”两级对象,而“三横”是指“学生、教师、监护人”三方对象,即:按班级、个体两级梯度模式纵向进行教育;按学生、教师和监护人三方平等模式横向教育,简称“两纵三横”。
另外,还十分注重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比如,从关爱着手,强化“三心”教育。用真挚的爱对待留守儿童,在工作中强化“三心”教育,即爱心、细心、恒心。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爱,心灵的孤寂带来了很大的精神压力。经过我细心观察发现:这类学生既自尊又很自强,情况各不相同,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性格差异较大。所以在对待留守儿童的教育上还因人而宜,采取疏导、启发的方式,晓之以理,导之以法。部分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有时学习纪律容易出现波动、反弹,教师应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注意对他们教育的持续性、有效性,以达到促使他们健康成长的目的。
又如,用赏识的目光善待每一个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因为父母的疏远,大多行为习惯差,没有学习兴趣,缺乏学生应有的朝气和活力,往往容易受到老师的指责,同学的唾弃,因而失去信心。在教育中我们应该留心观察,尽力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和同学赏识的目光中,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在内心渐渐地形成肯定自我的意识。这种由外到内“你能行”的环境就内化成为“我能行”的积极行为。
通过一段时间持续努力,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留守儿童的自理能力和良好习惯正在形成,他们和非留守儿童一起快乐而满足地学习、生活着。
浅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关爱
目前,我国农村孩子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存在着满足度较低,地区性失衡等现象,这是由经济因素衍伸出来的教育新问题。一些农村发展相对滞后,特定的经济条件和文化水平等因素,让教师和学生中“一切为了跳出农门”的教育观大行其道。同时,“重功利、轻人格”的农村家庭教育也应该引起关注。许多农村家长和孩子之间亲情感缺失,感情交流淡漠。特别是“留守儿童”这一农村弱势群体的出现,涌现出很多“隔代扶养”,“单亲扶养”的儿童,他们常常会因公办教育的歧视排斥以及对家庭中其他成员的陌生感,而需面对更多的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具体而言,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
目前,对留守儿童的监护方式主要有隔代监护,单亲监护、亲戚监护、同辈监护和自我监护几种。其中,以单亲监护为主;其次就是隔代监护。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在这些留守儿童中普遍存在着学业失教,生活失助,心理失衡,道德失范,安全失保,感情缺失等问题。有些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必要的监护和关爱,其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其心理个性会发生异常,少数未成年人甚至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从了解中发现,只有极少数的父母担心孩子不学好,干坏事。其他父母对此均未曾提及且不加深思,难道是对自己孩子的信任、放心,知道他们肯定不会学坏?还是这些父母们压根就是疏忽了这一点?许多在外务工的父母对留守孩子的思想道德状况重视不够,使留守在家的孩子们多生长在放任自流、教育和情感缺失的环境中。家长对子女的关爱多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层面,给足零花钱,买新玩具,苛求高分数„„而对孩子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却不加重视,甚至压根儿就没有考虑到。这一切就造成许多留守孩子思想道德建设上的空白。
隔代监护情况相对也比较明显。父母长年在外,留下年幼的孩子,交给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带养,这对原本受教育不全面的农村儿童及青少年的学习,成长极为不利。农村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因受文化水平的限制,不能及时有效地辅导孩子的学习、功课。另外,他们老一套的教育方式也很难适应现代社会下孩子的成长。或是过分溺爱,或是放行自由,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孩子性格的培养,遏制他们个性的发展。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视。长久的分离,会导致这些留守儿童性格孤僻,感情淡漠,尤其与父母之间,交流渐少,距离渐远。严重的甚至出现心理失衡。青春期的孩子们最需要正确有效地引导,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容易受外界物质因素的影响。父母常用金钱来弥补与子女的情感交换。这就造成了一些小孩把钱看得比较重,淡漠了与父母的情感。
“留守儿童”都处于青春发育期,体格没有健全,这样,孩子们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没有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对外来伤害的防范能力。这就需要那些为人之父母的,充分发挥自己的保护职能,为孩子营造一个较温馨,安全的成长空间。父母一旦长期在外,监护人监护不到位,保护职能缺失,造成监护质量较差,很容易导致孩子对长辈或其他监护人缺少信任感和安全感。
面对眼前的这个在未成人中处于弱势的特殊群体,针对他们特殊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必须用新形式、新途径、新方法,切实为“留守儿童”做实事、做好事、做他们乐于接受的事,细心体察“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尊重“留守儿童”,了解“留守儿童”、贴近“留守儿童”,把握好“留守儿童”的成长规律,充分利用好家庭、学校,从根本上找出解决问题的出路,切实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出良好优越的社会大环境。
学校是孕育人才的基地,是承载梦想的摇篮,是撒播爱心的殿堂。在有序、规范的教学活动中,学校应尽最大努力将“关爱留守儿童”这一工作具体做到位。有爱心,懂教育的老师还可以做“代理家长”,对家庭功能缺位的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引导。根据孩子心理特点,多给他们一些关爱和鼓励,多运用先进事例来引导他们奋发向上,提升培养孩子道德成长意识,使留守的孩子们有较好的亲情和教育补偿。
古语有云:“养不教、父之过”。正如马克思曾经说过的:“家长的行业是培养和教育子女”。为改变眼前贫困的生活环境,给孩子们提供更优越的物质享受,父母们不惜常年在外,拼命挣钱,然而,留守儿童中出现生存危机和道德失范的问题,家长们却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怜天下父母心,整天都“望”着子女成才,却忽略了正确的引导教育,常常会事与愿违。父母应当给“留守”在家的孩子更多关爱,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孩子全面健康发展上。
未成年人是我们民族未来的希望之星,祖国的栋梁之才。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是和成人社会的关心、爱护与牵引密不可分的,但学生们绝不能反之成为被动的受教育者,成为成人教育的执行者,他们是成长的主体,是教育的主体,他们应该参与教育的全过程。“热爱生命、尊重生命、保护自己不受伤害”,乃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之基本要义,也是家庭和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现代社会赋予父母教育与监护未成年子女的神圣职责。除了学校与社会教育外,为人父母者在给孩子遮风挡雨的同时,更必须教孩子掌握最基本的预防意外,远离危险的知识与具体方法。这样的自我保护教育,就理所当然成为每一个未成年人,尤其“留守儿童”从小就得在家庭、学校、社会中学习的最基本的内容。
学校、家长应密切配合,在提供良好外在环境基顾上,鼓励留守儿童自己探究成长的心路里程,充分发挥和调动他们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帮助孩子树立志愿者精神,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感召下,他们将努力学习,在不断完善自我个性,提升心理承受能力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校园心理文明建设和社会公益活动中去。这样,便能很好地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教育能力和水平,并发挥其自主参与的热情与积极性,锻炼孩子们的社会活动能力,由“要孩子健康成长”转换成“孩子要健康成长”,做到内外因相结合,知和行相统一,真正使德育工作做到孩子们的心里去。
共同的期待给了我们共同的追求,共同的追求给了我们共同的渴望。“留守儿童”这一群体已经出现,但我们绝不能让一个“留守儿童”成为“问题孩子”。我们坚信,在全社会共同努力和关爱下,沐浴着祖国灿烂阳光,感受着社会大家庭温暖的“留守儿童”,都将会健康茁壮地成长,我们伟大祖国的明天也将会更加辉煌美好!
浅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关爱
一、关于“留守儿童”
目前,我国农村孩子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存在着满足度较低,地区性失衡等现象,这是由经济因素衍伸出来的教育新问题。一些农村发展相对滞后,特定的经济条件和文化水平等因素,让教师和学生中“一切为了跳出农门”的教育观大行其道。一些苏北地区的“名校”,升学率远远高于苏南,而在心理教育体系的构建上,却普遍师资投入不足,教育方式简单而空洞,远远不能满足孩子们最起码的受教需要。同时,“重功利、轻人格”的农村家庭教育也应该引起关注。许多农村家长和孩子之间亲情感缺失,感情交流淡漠。特别是“留守儿童”这一农村弱势群体的出现,涌现出很多“隔代扶养”,“单亲扶养”的儿童,他们常常会因公办教育的歧视排斥以及对家庭中其他成员的陌生感,而需面对更多的心理问题。
为此,笔者所在“爱心彩虹”义务教服务团一行七人,前赴泗阳县众兴镇贾庄小学,进行了为期12天的支教活动及对当地留守儿童生活情况、成长状况进行了实地调研。一项项调查结果令人堪忧,一系列样本数据使人们不得不重新正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近年来,经济发展态势一跃千里,尤其在我省苏南地区表现更为突出,而苏北部分布区,则因历史、地理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发展相对滞后。为了改变贫困的现状,改善家庭的生活条件,大量的苏北农民(多数为青年农民)纷纷背起行囊,常年在外务工经商,把孩子留在家里,让祖辈或亲戚扶养。从此,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空巢”群体——农村“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具体而言,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服务团在贾庄小学,以四五年级两个班的学生为样本,以座谈对话的方式进行,展开了一系列的调查。
根据统计结果显示,“留守儿童”占样本总数的56.2%,这一比例远超出预料,服务团随及针对这部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及心理成长状况,进行了更为深入的调查,其调查结果如下:
(一)总体现状
目前,该地区留守儿童的监护方式主要有隔代监护,单亲监护、亲戚监护、同辈监护和自我监护几种。其中,以单亲监护为主,约占78.6%;其次就是隔代监护,约占19.2%。
(二)孩子们的心声
当问及父母不在身边是否感觉安全时,30.5%的调查对象选择不是很安全,10%左右选择一点也不安全,选择很安全的也占了27%,选择父母在与不在身边都一样的占28%。
被问及自己性格是否会因为“留守”而受影响时,约存46%的学生选择了很受影响或是有一些影响,36%左右选择不受影响,其他则选择了不知道。
在问到现在的生活中,觉得自己缺少什么时,约有30%的学生认为生活中缺少父母的爱,18%的人认为缺钱,另外,还有10%左右的学生认为缺少管束,28%的人则认为缺少自由。
另外,在这些学生当中,58.3%的儿童不想让父母外出;希望和他们一起生活;57.1%的儿童认为住在一起的亲戚没有父母对自己好;72%的孩子希望能被父母带到打工的地方一起生活;50%的儿童表示遇到烦心事或困难会闷在心里,不愿意告之别人,他们认为代管人对自己约束较少,教育也少。
(三)父母们的回答
在采访部分学生家长时,我们得知:约有60%-70%的父母给家中配有电话或手机,半个月或二个月和孩子联系一次,但也有10%的父母平时很少联系,仅在过年过节时回家呆上几天;在问及“在外打工,最担心孩子什么”时,38.5%的父母担心孩子没有照顾,怕不安全,21%的被访者担心孩子身体有病,24.3%的被访者担心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只有16.5%的父母担心孩子不学好,干坏事。
二、关注“留守儿童”
看着一行行令人深恩的数据,听着一句句发自肺腑的话语,想着一朵朵含苞待放的“花朵”,不禁想问,是何原因导致这些孩子如此脆弱、无助?家长们的外出,到底对孩子们的成长有多大的影响?一系列问题迎面而来。
众所周知,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情绪波动最为激烈的阶段。这种情绪的波动如果能得到及时的察觉和调节,就只会成为生命历程中的一种“成长痛”,这种痛楚就不会给他们带来心健康的损害,相反,它会让孩子们在日后的生活中增强一份适应社会的能力。但是,如果这种痛楚并未得到及时的援助且不断积累、激化,就会造成伤害,既有不同程度的自我损伤,也有进一步发展成危害社会的潜在隐患。社会权威统计显示,青少年的犯罪率、自杀率逐年升高。一个个痛彻心扉而又意想不到的恶性事件在周围频频发生,这一切的一切正在向人们昭示,青少年(特别是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与其将来的成长之间实际存在着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关系。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在这些留守儿童中普遍存在着学业失教,生活失助,心理失衡,道德失范,安全失保,感情缺失等问题。有些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必要的监护和关爱,其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其心理个性会发生异常,少数未成年人甚至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从调查结果中发现,仅有16.5%的父母担心孩子不学好,干坏事。其他父母对此均未曾提及且不加深思,难道是对自己孩子的信任、放心,知道他们肯定不会学坏?还是这些父母们压根就是疏忽了这一点?许多在外务工的父母对留守孩子的思想道德状况重视不够,使留守在家的孩子们多生长在放任自流、教育和情感缺失的环境中。家长对子女的关爱多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层面,给足零花钱,买新玩具,苛求高分数„„而对孩子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却不加重视,甚至压根儿就没有考虑到。这一切就造成许多留守孩子思想道德建设上的空白。
隔代监护情况相对也比较明显。父母长年在外,留下年幼的孩子,交给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带养,这对原本受教育不全面的农村儿童及青少年的学习,成长极为不利。农村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因受文化水平的限制,不能及时有效地辅导孩子的学习、功课。另外,他们老一套的教育方式也很难适应现代社会下孩子的成长。或是过分溺爱,或是放行自由,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孩子性格的培养,遏制他们个性的发展。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视。长久的分离,会导致这些留守儿童性格孤僻,感情淡漠,尤其与父母之间,交流渐少,距离渐远。严重的甚至出现心理失衡。青春期的孩子们最需要正确有效地引导,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容易受外界物质因素的影响。父母常用金钱来弥补与子女的情感交换。这就造成了一些小孩把钱看得比较重,淡漠了与父母的情感。
“留守儿童”都处于青春发育期,体格没有健全,这样,孩子们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没有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对外来伤害的防范能力。这就需要那些为人之父母的,充分发挥自己的保护职能,为孩子营造一个较温馨,安全的成长空间。父母一旦长期在外,监护人监护不到位,保护职能缺失,造成监护质量较差,很容易导致孩子对长辈或其他监护人缺少信任感和安全感。
三、关爱“留守儿童”
当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党和国家领导人更是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提升到了战略高度,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下发,关心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已成了全民关心的、事关国家民族未来的“希望工程”,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的那样,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关系到亿万家庭的“民心工程”。
面对眼前的这个在未成人中处于弱势的特殊群体,针对他们特殊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必须用新形式、新途径、新方法,切实为“留守儿童”做实事、做好事、做他们乐于接受的事,细心体察“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尊重“留守儿童”,了解“留守儿童”、贴近“留守儿童”,把握好“留守儿童”的成长规律,充分利用好家庭、学校、政府、社会这一网络式的关系,从根本上找出解决问题的出路,切实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出良好优越的社会大环境。
(一)政府关爱
社会的安定和谐,有序运作离不开政府的正确指引。同样,对于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的弱势人群,更离不开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相关部门应强烈化其领导职能作用,从宏观进行分析、引导,解决这一难题。
1、政府部门应及早出台系列关爱留守儿童的政策措施。及早构建实施适合农村教育环境和教育特点的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拓宽教育形式,以便对农村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的知识、心理、道德和经验等有充分的了解和尊重,营造出平等、友善,和谐的心理教育环境。
2、政府要对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强化农民工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及其重要性,让农民工家长学会与孩子沟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科学、正确的方式,发挥家长对孩子的独特的教育功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另外,对留守儿童的代理监护人的素质教育也不容忽视,特别是隔代监护家庭中的老年监护人,应当采取适当的形式,对他们进行不定期的培训,让他们了解科学育人的知识,提醒老年监护人,爱孩子,但不能溺爱。
3、政府部门应尽快完善和健全社会教育和保障机制。一方面,可以从经济层面上,帮助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对农村部分贫困家庭进行一定的基金扶助;另一方面,应当为农村打工一族在城市提供一个良好的后台环境,解决农村务工人员子女在城里的受教育问题,让农村孩子不再留守,可以跟着父母一起进城既可以享受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又能够接受较好的教育。
(二)学校关爱
学校是孕育人才的基地,是承载梦想的摇篮,是撒播爱心的殿堂。在有序、规范的教学活动中,学校应尽最大努力配合政府,响应号召,协助部门,充分发挥学校教书育人的优势,辐射农村,将“关爱留守儿童”这一工作具体做到位。
1、学校要积极响应政府“对农村家长的教育观念与方法进行引导和教育”的号召,建立并健全“家长学校”机制。家长学校“要正常办学,经常开展活动。要立足新情况,创新办学形式。在学习时间上,可以采取农忙与农闲相结合,在授课方式上,可以采取点与面相结合的模式;在考核方式上,可以采取笔试与口试相统一的方式;在活动形式上,可以采取授课与活动相结合。通过多种方法,多种渠道,转变父母的教育观念,提高教育质量,拉近留守儿童与家长之间交流沟通的距离。
2、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的个人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并针对留守孩子的性格,家庭等不同的特点进行分类管理,建立成长记录卡,加强与家长的联系,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生活上和心理上的关注。在与家长的联系方式上,可以通过电话、网络、书信等形式,内容上突出孩子的学习情况,心理状况,老师的建议以及家教知识宣传等等。有条件的地区或学校可以建立一个“留守儿童之家”,对所有“留守儿童”实行封闭式管理,减少孩子们孤单独处的时间,避免部分儿童与社会上不良青年接触的现象。使孩子们日常的学习生活都在学校统一管理下有序进行,并让每一个留守儿童不再孤单,不再无助,在学校同样的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
3、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孩子们,体格还没有健全,加上保护能的缺失,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没有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对于外来伤害也没有防范意识。学校的主要职能除了教学以外,还肩负着保护的职能。学校要强化对少年儿童的教育义务,防止教师、同学歧视留守儿童,保证农村留守儿童能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不把一个“问题孩子”推给家长,留给社会。
4、学校要充分利用有效资源,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增加留守儿童与教师接触的机会,使留守儿童得到学校和老师更多的关心与帮助。教师应经常对走读留守儿童进行家访,更多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状况,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学校除了配有各班班主任之外,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能有专职的心理辅导老师,或是聘请有爱心,懂教育的老师做“代理家长”,对家庭功能缺位的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引导。根据孩子心理特点,多给他们一些关爱和鼓励,多运用先进事例来引导他们奋发向上,提升培养孩子道德成长意识,使留守的孩子们有较好的亲情和教育补偿。
(三)家庭关爱
古语有云:“养不教、父之过”。在确,为人父母者生儿育女不仅仅是传宗接代的需要,更是为社会、国家和民族培训优秀接班人的需要。正如马克思曾经说过的:“家长的行业是培养和教育子女”。为改变眼前贫困的生活环境,给孩子们提供更优越的物质享受,父母们不惜常年在外,拼命挣钱,然而,留守儿童中出现生存危机和道德失范的问题,家长们却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怜天下父母心,整天都“望”着子女成才,却忽略了正确的引导教育,常常会事与愿违。因为,为人之父母,就应当从现在起给“留守”在家的孩子更多关爱,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儿童全面健康发展上。
1、家长要转变观念,切实负担起责任,破除“只要给孩子留下更多的钱,让孩子有接受更高教育的机会,就是对孩子负责”的思想;树立“孩子的教育和全面健康发展需要家长的精心呵护和全面关怀”的理念。
2、有条件的父母,应该把孩子接到身边,让其在打工地接受义务教育,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条件。一时无法把孩子接到身边的,要认真从孩子成长需求的角度出发,寻找和确立孩子的监护人,细致地落实孩子的被监护权。平时一定要常回家看看,并尽量多地与孩子联系,创造更多的时间与机会与孩子沟通、交流,在情感上多给孩子慰藉。
3、父母要掌握较科学的教育方式,不能一味溺爱或过分严格。孩子取得好的成绩,做了好事,应予以适当精神鼓励,若是犯了错,万不可拳脚相加,要多分析、引导、沟通,从思想道理上进行教育。父母要让孩子体会到不在身边的亲情和温暖;让他们知道,父母的辛劳,都是为了他们能更好地生活,接受更高的教育;让他们真正从心里理解父母。只有这样,孩子们心中的结才会自然解开,去接受来自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关爱与教育,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四)自我关爱
未成年人是我们民族未来的希望之星,祖国的栋梁之才。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是和成人社会的关心、爱护与牵引密不可分的,但学生们绝不能反之成为被动的受教育者,成为成人教育的执行者,他们是成长的主体,是教育的主体,他们应该参与教育的全过程。“热爱生命、尊重生命、保护自己不受伤害”,乃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之基本要义,也是家庭和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现代社会赋予父母教育与监护未成年子女的神圣职责。除了学校与社会教育外,为人父母者在给孩子遮风挡雨的同时,更必须教孩子掌握最基本的预防意外,远离危险的知识与具体方法。这样的自我保护教育,就理所当然成为每一个未成年人,尤其“留守儿童”从小就得在家庭、学校、社会中学习的最基本的内容。
学校、家长应密切配合,在提供良好外在环境基顾上,鼓励留守儿童自己探究成长的心路里程,充分发挥和调动他们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帮助孩子树立志愿者精神,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感召下,他们将努力学习,在不断完善自我个性,提升心理承受能力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校园心理文明建设和社会公益活动中去。这样,便能很好地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教育能力和水平,并发挥其自主参与的热情与积极性,锻炼孩子们的社会活动能力,由“要孩子健康成长”转换成“孩子要健康成长”,做到内外因相结合,知和行相统一,真正使德育工作做到孩子们的心里去。
共同的期待给了我们共同的追求,共同的追求给了我们共同的渴望。“留守儿童”这一群体已经出现,但我们绝不能让一个“留守儿童”成为“问题孩子”。我们坚信,在全社会共同努力和关爱下,沐浴着祖国灿烂阳光,感受着社会大家庭温暖的“留守儿童”,都将会健康茁壮地成长,我们伟大祖国的明天也将会更加辉煌美好!
第四篇:关注留守儿童教育1
关 爱 留 守 儿 童,共 建 和 谐 校 园
彭泽私立新星学校——留守孩的新家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长期外出打工,留在农村和祖父、母或其他亲属生活或单独生活的孩子。
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留守儿童逐渐成为农村学校教育的一个难点。他们年龄小,自理能力差,缺少父母应有的关爱,教育的几大环节中,家庭教育这个环节处于空白。留守儿童的出现引发了一系列的基础教育问题,如流生、问题少年等,不仅影响到这些孩子本身的健康成长,也影响到农村人口素质,影响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国策,是一个值得思考和关注的社会问题。我们彭泽私立新星学校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应运而生,我校是经彭泽县教育局批准创办的一所集幼儿园、小学、初中一体化的全日制、封闭式、准军事化管理的寄宿制学校,一、我校留守儿童的基本概况。我校招生对象主要是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年龄分布在5-16岁之间。近几年来,我县外出务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呈几何极数倍增,打工收入占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的71.8%。在1680名被调查对象中,父母双方或单方均常年在外务工的留守生共1400人。占85%,父母中有一方阶段性外出务工的比例更大,占在校生的绝大部分,我县留守儿童群体非常庞大,总体比例很高。
二、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教育确实存在一些负面影响。统计数据表明,留守学生在学习成绩、智力水平、身体发育、思想品行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明显差于其他学生,而存在障碍、缺陷的比例则明显高于其他学生,整体状况不容乐观,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习较差。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过低,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高,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缺乏硬性约束,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从调查情况来看,有90.2%的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在一起,委托其他亲戚或熟人监护的仅占9.8%。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特别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近50岁,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2、性格缺陷。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打工地以广东等沿海地区为主,常年在外奔波,从事的多是体力活或小生意,收入微薄,生活艰苦,劳动强度高,空闲时间少,因而回家频度极低,与留守子女联系较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而青少年正处于情
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另外,通过调查发现,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外出父母则管不够,舍不得管,留守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而且随着父母外出时间长短而发生变化,一般显示为时间越长,性格变化越快,且年龄越小,变化越大。
3、缺乏亲情。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较为复杂,其中情感缺乏问题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研究表明,亲子抚养比隔代抚养和寄养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同时,根据调查和座谈的情况,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龄越大,越表现出对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强烈需求,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留守儿童监护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有心事时,留守儿童选择的第一倾诉对象是教师,第二为同伴,第三才是监护人。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畅通的倾诉渠道,更需要正确的引导。但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种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解决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旦形成了畸形心理,进行矫正教育则比其形成过程更艰难。
4、行为偏差。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调查中发现,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对留守孩的种种行为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难以控制。
5、价值扭曲。打工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这是不争的事实,但部分外出打工者急切致富的心态迅速膨胀,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特别部分父母们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据调查,部分留守孩子产生了厌学情绪,认为读书无用,自己父母也没读什么书,同样天南地北挣钱,部分学生开始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钱,热衷于吃喝玩乐,在学习中往往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精神,得过且过,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
6、安全隐患。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但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在全国各地,留守儿童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甚至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也时有报道。
为了给彭泽的“留守孩”创造一个广阔的成长、成才的空间。让“留守孩”(指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子女)能与其他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让每一位家长在外放心、安心的工作,让每一位学生获得一生的成功!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留守孩子 “离开父母不乏亲情,留守在家不缺关爱”,让学校成为留守孩的新家。
(一)管理有实效,温暖孩子的心
1、成立组织机构:学校成立由校长、主任和班主任组成的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认真落实到位。学校对学生坚持全日制、封闭式、准军事化的寄宿制管理。杜绝学生上网吧、游戏厅、舞厅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游玩社会活动场所及打架斗殴、吸毒等不良社会现象的发生,促使每位学生平安、健康、快乐的成长。▲实行月假制度:每个月放四或五天假(每个月28日下午放假,下个月2号下午返校),月假回家、返校,校方专门安排车辆接送,如因家长在外工作等特殊情况,部分学生可留住学校,学校将安排专门的生活老师照看。▲除月假时间,其余时间均在学校,每星期天由学校统一安排休息活动,每个月学校将放映两场电影,每个学期学校将组织一次学生外出郊游活动。▲正常学习期间,学校实行班主任全天候管理,早、晚读、日记、自修均有专门教师到班辅导,学生如因事外出须坚决严格执行请假制度,不得擅自外出。▲学校食堂配有专业厨师及工作人员。▲宿舍配有专门的生活教师管理,实行生活老师“专门学生责任制”(生活老师负责学生起居、饮食、穿着、衣服洗换及生活方面安全等,并与学生住在一起)。▲夜晚有专业保安24小时巡查,以保证校园内安全。▲校园内并设有专职校医24小时为学生服务。
▲、丰富留守孩的课余生活,组建课外活动小组,邀请住校的教师组织、指导他们阅读课外书,看电视、看报,组建男女乒乓球队、篮球队、象棋等,让想家、想父母的孩子住得牢,又能提高相关素质。
▲、建立留守孩专项档案。加强对留守孩的心理疏导,建立留守孩专项管理档案,详细记载这些学生的思想、品行、学习、身体、心理、行为习惯、闪光处以及他们父母的通讯地址、电话,第二联系人(亲戚)电话,并做到定期查访,给这部分学生以更多的“偏爱”,注重对每位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确立一名有丰富经验的教师担任全校心理指导老师,处理留守孩的来信,来访,心理咨询等。
▲、重点结对。父母双双外出务工,而又没有相当可靠的人作为监护,学校对这样的重点留守孩进行与教职工一一结成对子,代为监护孩子的学习与生活情况,保持家庭教育的完整性,这样家长可以跟教师经常保持联系,共同教育孩子。
▲ 确保“三个优先”:(1)学习上优先辅导。班级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2)生活上优先照顾。教师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食堂要注意营养搭配均衡,有益身体发育。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3)活动上优先安排。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二)活动有特色,留住孩子的心
根据父母外出务工子女这一比较特殊的教育群体,我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活动,促使这部分孩子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带动了学校整体地发展,也留住了孩子的心。
1、开展读书读队报活动。
2、举办文化艺术节、体育节、感恩节、读书节等,丰富孩子课余生活。
3、利用各种传统节日,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为了培养孩子们尊敬长辈,富有爱心的心美好心灵,我校在三八妇女节时,要求孩子:“对妈妈说一句贴心的话、向妈妈献一束自己采(扎)的花、帮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的三个一活动。在过年时,要求留守孩给爸爸妈妈 “写一封信、自制一张贺年卡、说一句祝福的话”的三个一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4、举办生动有趣的竞赛,以赛促练,提高能力。为了提高孩子自我管理能力,自理能力,大队部在低段举行系鞋带比赛,在住校孩子中举行叠被子比赛,为提高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让孩子在生动有趣的竞赛中得到锻炼,提高能力。
5、组织参加课余培训班,满足部分家长和学有余力孩子的要求。在学校要求除班主任外,班级任课教师也要特别关爱留守儿童,对他们进行定期家访,与监护人交流。学校少先队、团支部开展“我的父母在外打工”系列感恩教育活动,引导留守儿童理解父母,当好家庭小主人。社区联动的“义务妈妈”方式较好地改变了“学校教育+社会影响=零”的状况。
总之,留守学生是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全社会都要关心、关爱留守学生,关注留守学生问题,学校更应该站在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政治高度,扎实解决好留守学生问题,为社会培养出一代合格的接班人。学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努力探索促使留守学生健康发展的工作思路,对他们要严慈相济,使留守学生享受到同其他学生一样的教育和关爱,利用“留守”这一资源,教育留守学生学会自理、自立、自强,自律,锻炼他们的意志,培养坚韧、独立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促使他们健康的茁壮的成长。
第五篇:聋哑教学
浅谈高年级聋哑学生语文课文教学
李少玉三台县特殊教育学校四川、绵阳
***
[内容摘要]:长期以来,在聋生语文课文学习教学中存在着教师主
导地位突出,学生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的问题。反
观现有的聋人教学实际,结合自身学习和实践,在深入挖掘聋生主
体作用方面开展积极探索,拟从以下两点谈谈如何在聋生语文教学
中贯彻好教师的引导作用,而非绝对的权威。
一、了解学生在课文
中遇到的困难,是有效帮助他们读懂课文的基础。
二、将抽象的文
字形象化是帮助聋生读懂课文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特殊教育 聋生 手语 影视艺术手法 绘画艺术手法 表演
艺术手法
聋哑学生在阅读、分析课文时,遇到的最大困难是读不懂课文。
而聋哑教材高年级语文具有课文长、生词和熟字新词多、课文内容与
现实生活相距较远等特点,就个人教学实际经验分析,认为教学中应
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了解学生遇到的困难,是最有效帮助他们读懂课文的基础。
(一)聋生在阅读课文时,读不懂课文有不同的层面。接受能力
较差的学生见到课文,只是满篇字的拼凑,他们阅读时有很多词语是
没能力为它们正确断词的,如:《看月食》一文中有这样一句:“„„
银光落在河面上,„„”,因为手语的引导,他们就将其分开读成:
“银”、“光”、“落”、“河”、“面上”,断词都成问题的学生应该说他
达不到本册教材应有的知识能力起点要求,谈不上阅读分析课文。接
受能力稍好的学生,首先,他们不理解熟字组成的新词的含义。往往
没弄清楚新词的含义。毕竟,他们脑海里还有个以前曾经学过的,他
们认为正确的字的意义。如:“他一天白干了。”“白”、“干”这两个
字以前学过,但在本句的意思就不是“白色”加“做”两个意义的简
单组合。其次,这些学生阅读课文时,很难从文字的表述中,在头脑里建立相应的情景想象。特别是伴随时空、情节变化、发展的情景就更难想象了。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的心绷得紧紧的。这怎么忍受得了呢?我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会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起来。我不敢朝他那儿看,不忍眼巴巴地看着我的战友活活地烧死。但是我忍不住不看,我盼望出现什么奇迹-------火突然间熄灭。我的心像刀绞一般,泪水迷糊了我的眼睛。”阅读这段话时,学生们很难想象当时是怎样一种情景,也弄不清这段话所包含的几个变化:一是时间变化,即邱少云的战友看到他刚被火烧着时到他看到邱少云在烈火中牺牲时,这里有个时间的跨度。二是心理变化,即邱少云的战友看到他刚被火烧着时的心理反映及他看到邱少云在烈火中牺牲时的心理反映也发生了变化。由于聋生很难对文字表述的情景做再造想象,遇到课后练习题1:“我的心绷得紧紧的”,这是“我”什么时候的心情?这时候,“我”的内心活动是怎样的?题2“我的心像刀绞一般”,这是“我”什么时候的心情?这时候,“我”的内心活动又是怎样的?这样的问题,就没办法回答。对于理解能力较好,基础较强的聋生,他们也存在一些困难,上面所谈到的困难他们也存在,只是相对理解能力差的学生他们要好一些。他们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虽读懂课文大意,但概括能力差,没几个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阅读过的文章的大意;二是从表面上理解课文,往往不理解课文深层的含义;三是主动发现并解决课文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不强。
(二)聋校教材所选的很多课文,其历史背景与现代社会有一定的距离,这给聋生阅读理解课文带来了一些客观困难。如《凡卡》一文,讲述的是俄国沙皇统治时期,像凡卡这样过着苦难生活的人的故事。现代的孩子,包括这些失聪的孩子,他们不愁吃也不愁穿,要他们设身处地的体会凡卡的所作所为所思,真正在他们心灵深处产生一
定影响,从而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日子,同情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对于手语的表述教学不是一见容易的事。
(三)聋校高年级课文中有许多代词,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聋生时常不理解代词代什么?特别是指示代词和连续几个不同意义的代词运用在一句话中,往往给聋生理解全文意思带来较大的困难,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如老舍的《小麻雀》一文中,连用了三个代词,指代小麻雀,每个代词所指的意义是什么,学生都弄明白,对理解全文是很重要的。在这里要指出的是我们有相当一部分聋哑学生,在阅读和理解课文时不能借助工具书,不愿意与同学讨论等等,这也是他们阅读课文困难重重的主观原因。但学生之所以这样,与聋哑学生的生理缺陷和教师所运用的学习指导方法不符合聋生教学,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二、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是帮助聋生读懂课文的有效途径。
从以上文字中,我们了解了聋生阅读、理解课文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我们要帮助聋生读懂课文,最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克服以上所谈到的各种困难。如何帮助他们?将抽象的文字形象化是最有效的途径。
(一)教学中合理运用非文学艺术手法可以收到较好效果。
1、影视手法的运用:
在前文的例子中,我们知道聋生要较好的体会朝鲜战场上所发生的事情,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组织学生观看有关朝鲜战争的电影,一边看电影一边指导学生理解“火力点”、“火力警戒”等词语,更重要的是通过电影艺术,重现了当时战争的场面,让学生形象的体会到战争的严酷,有了这样一个形象情节做基础,再去读课文抽象的文字,他们就可以变得容易一些,理解得也准确、清楚一些。如《大海》一文,要让聋生理解大海的样子和特点,以文字去解释文字,无论教师使出什么招数,比划多少手语,也没办法给他们讲清楚,若组织学生观看电影《海洋》,一边看电影,一边认识大海壮阔及归纳其特点,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2、绘画手法的运用:
绘画手法是聋校语文教学中方便、效果好的一种将抽象文字形象化的方法,其作用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1)快速理清课文的线索、脉络。如学习《北京》一文,绘制一张天安门的平面图,就可将错综复杂的文字描述转换成直观的视觉形象,使聋生能较好的理解课文。
(2)帮助理解课文难点。如学习《詹天佑》一文,画出居庸关,八达岭隧道开凿的方法示意图,就使课文这个难点迎刃而解了。
(3)加深认识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如学完《我的妈妈》一文,可以让学生画出自己妈妈或者家人的肖像画,体会他的淳朴可亲。画出劳作的样子,体会他的勤劳。画出他关心自己的样子,体会她无私爱。
(4)领会修辞手法的作用。学习《荷塘月色》一文中“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可用线条勾勒出荷叶和舞女的裙共有的圆形、舒展张开、高高耸立的形状,借以帮助聋生体会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
3、表演手法的运用:
表演艺术是以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形式来表现形象的,他能提供鲜明而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真实而具体的活动场景,如:小品、哑剧、角色扮演和人物静态模仿等。聋校语文教学中运用较多的是哑剧、角色扮演等形式,通过这样的形式,可以较好的帮助聋生理解课文中人物的动作,神态等。如学习《两只狮子》一文,找学生分别扮演懒狮和勤奋的狮子,一方面加深对狮子特点的印象,另一方面通过模仿它们的动作、神态,帮助聋生理解它们的区别,从而引导学生分析它们之所以有这些特点的成因,进而引导学生从深层去理解课文。
(二)重视聋生阅读方法的指导、阅读畏惧心理疏导是帮助他们读懂课文的重要环节。
聋生上了高年级,时常会发现他们上语文课不带字典、词典等工具书,也发现他们学过的课文里,书上干干净净没留下多少记号。从这点出发,我们会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懂阅读的一般方法,作为教师要指导他们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第一,每个学生要准备一本《现代汉语词典》,培养他们勤查词典的习惯。第二,打开课文,要做好如下几件事:给课文自然段编号,给生字、新词注拼音;通过查字典理解词语意思,仍然不懂的做好记号;逐句逐段的仔细阅读课文;尝试给课文分段、写段意、归纳中心。看课后练习题,在草稿本上试着回答,不会的做好记号。注重其自学和自己理解课文能力的引导和培养,也更有利于他们将抽象的文字形象化帮助聋生读懂课文。
在几年的聋生语文教学尝试中遇到了诸多问题,也尝试用各种方法解决这些问题。然而在聋生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语文教材不完善,手语表述力匮乏,聋生语文考试与评价不规范等个人能力无法改变的问题。当然问题的出现是工作进步的动力,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将进一步致力于这方面的探索与思考,力争走一条求真务实的特教之路。
参考文献:
《现代特殊教育》作者:张瑾 上海出版社
《特殊教育概论》作者:刘春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聋校语文》十册、十一册、十二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稿件信封左上角 注明 论文参评稿 随稿邮费用汇款原件。留复印件。
成都市上南大街49号吉祥大厦6楼四川教育报刊社
陈玲收610041
费用成都市陕西街26号 四川教育报刊社
四川教育报刊社
(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