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读孙子兵法
我读孙子兵法
结缘《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13篇,共5900多个字。这部书的名字大家都很熟悉,许多名句也是脍炙人口,比如:“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战而屈人之兵”、“兵者,诡道也”等等。
我第一次知道孙子这个历史人物,还是读小学低年级的时候。我小的时候,不像现在,看的都是动画片,而是经常花一两分钱到书店去租小人书看。其中有一本讲的是孙子“吴宫教战”的故事。
这个故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有记载。说的是孙子奉吴王之命训练宫女,他把180名宫女分成两队,让吴王最宠爱的两个妃子当队长。但是,孙子说东,她们偏向西。开始,孙子还有耐心,认为是自己没有交代清楚。后来发现是那两个妃子成心取笑他,于是下令把她们杀了。吴王求情也不行。
“于是,阖廬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我真正看这部兵法,还是在上大学的时候。历史系的学生要学的一门基本课程是《历史要籍》,我就是在这门课上接触到《孙子兵法》的。但是,我是学世界史的,当时对《孙子兵法》并没有多大兴趣,能够背上几段《孙子兵法》,充其量是完成老师的课程作业而已。那时,我不大知道,《孙子兵法》既是一部讲大战略的军事哲学著作,又传授了“用兵之妙,存乎一心”的作战指导思想,是兵书中的经典。如果用《四库全书总目》的话说,它是“百代谈兵之祖”。
真正促使我认真读《孙子兵法》,并且把它当作“百代谈兵之祖"来研读,是看了蒙哥马利与毛泽东会面的记录。
1961年9月,英国元帅蒙哥马利第三次来华,毛泽东在武汉东湖会见了他。会见中,蒙哥马利盛赞了《孙子兵法》,并建议将这部兵书作为全世界军事院校的教材。
蒙哥马利当着毛泽东的面盛赞《孙子兵法》,或许也有恭维的成分。但是,他是军人,更是一个名将,能够在中国众多兵法中挑出《孙子兵法》来称赞,还是能说明他对这部兵法有较深的了解。
后来,我听了一名美国海军中将的讲演,他竟然引用了孙子所说的“奇正之术”。记得当时,他说的是“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孙子兵法·势篇》)。“势篇”是《孙子兵法》中最难懂的,而“奇”和“正”则是“势篇”中最难懂的,那位美国将军竟然运用得十分恰当,一下子引起我对《孙子兵法》的兴趣。于是,我开始认真读这部书。
之后我一直读了20年。
写给农耕民族军队的兵法
我读《孙子兵法》,最主要的体会是:这是一部农民军事理论家写给农耕民族军队的兵法。
《孙子兵法》开篇第一句就是:“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里是说,战争关系到国家的存亡、人民的生死、民族的兴衰。孙子认为,要想打赢战争,就要“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要在敌人没有防备的地方发动攻击,要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时候采取行动,这才是军事指挥艺术的奥妙与精髓。
然而,孙子又说:“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
既然认为只要打赢就是硬道理,为什么还要强调,谋攻的最好办法,是不用兵就达到目的呢?
这个问题直到我研究对比世界史范围内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军事行动特点之后,才恍然大悟:《孙子兵法》最初是写给农耕民族军队看的书!
农耕民族是以农为本的人类集团,农业是其生产基础。农业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人们必须春播秋收、锄禾日中、汗洒沃土。只要风调雨顺、适时耕作、不误农时,就可有稳定的收获,衣食有余。而要进行适时农耕,就必须有安定和平的环境,不能有“动”、“乱”,否则就无法适时农耕,农耕经济秩序就会失控。
但是,由于农耕社会经济生活秩序的失控,如王朝的衰落,要求战争作为一种最后的也是最有效的手段来恢复社会经济生活的平衡。而且,游牧民族发动的掠夺战争,也需要用战争来抵御。
这种既需要、又排斥的心理冲突,使得农耕民族既希望取得战争的胜利,又想把战争对社会的破坏限制在最低的程度。于是,他们在用兵上追求“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高境界。即“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既取得战争的胜利,又最大程度地减少战争造成的损失。
这就是“慎战”的思想。
相比之下,游牧民族却无论如何也提不出这种军事理论。成吉思汗的铁骑曾经打到亚平宁半岛,然而,在用兵上,他追求的最高境界只是“百战百胜”。
实用的兵法
我读《孙子兵法》第二个最深的印象是这部兵法的实用性。
《孙子兵法》最吸引外国人眼球,并且竭力要达到的境界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现代国际关系中许多新概念,如威慑、预防性外交、合作安全等,目的都是实现这一理想境界。
上个世纪90年代,海湾战争以后,美国出现一批新生代军事理论家。其中一个名叫戴维·德普图拉的上校,提出“改变使用军事力量的思维方式,以追求战略效果为出发点来制定作战计划和实施军事行动”的理论,并被定名为“基于效果型作战论”。
其实,“不战而屈人之兵”就是追求“基于效果型作战”的最终目的,即“以尽量短的时间和尽量小的投入,求得最大的战略效果。”《孙子兵法》的实用性,就在通过一切有用的手段,哪怕是诡计,达到胜利的目的。
孙子直言不讳地说:我用兵,主张用诡诈的办法,而且只有依靠诡计多变才能取得作战的胜利。这就是:“兵者,诡道也”;“兵以诈立”(《孙子兵法·军争篇》)。
在你死我活的战争中,要想打赢,就得想方设法地骗对方,不让对方知道自己的真实意图,而不能简单地用道德衡量人的行为。战争中唯一的规则就是没有规则!春秋时的大思想家韩非子说:“战阵之间,不厌诈诡”(《韩非子·难一》)。罗贯中受韩非子的启发,在他的《三国演义》第46回,用诸葛亮之口,借识破周瑜将计就计利用曹操派蔡和与蔡中诈降的计谋,称之为“兵不厌诈”。这个成语至今仍在使用。
19世纪德国著名军事家赫尔穆特·毛奇的军事理论文章中有一句叫:“先计算,后冒险”,这个观点已成为各国军事操典必须奉行的原则。比毛奇大2000多岁的孙子,早就认为打仗必须仔细筹划,看看有多少有利条件,有多少不利条件,如果筹划不周,就无法打胜仗,即“多筭胜,少筭不胜”(《孙子兵法·计篇》)。
为什么孙子认识这个问题这么早?因为,孙子是农耕民族出来的军事理论家!他深深地知道:农耕民族是靠天吃饭的。农业经济非常脆弱。如果发生了让地种不下去的战争,卖儿卖女还是好的,“人相食”都不奇怪了。可是,战争又不可能没有。于是,农耕民族打仗最先做的,就是算计一下,合不合算和怎样才能合算?
《孙子兵法·作战篇》开头就是讲:要想打仗,至少要“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孙子站在农民的角度算计,“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孙子兵法·作战篇》)。就是说,即便是军纪严的军队,他们去打仗也需要“人吃马喂”,而这些都需要钱。一旦某地驻扎了打仗的兵了,那里的粮价一定会涨起来。如果是军纪不严的军队,老百姓就更惨了。
所以,孙子才认为最好不打仗就把事情解决了。当然,如果矛盾到了只有打仗才能解决的程度,那也没有别的办法,只好应战了。不过,“故兵贵胜,不贵久”(《孙子兵法·作战篇》)。就是说,只有速战速决,而不是旷日持久地打仗,才是最合算的。
“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孙子兵法·作战篇》)。“司命”是什么?这是传说中天上的文昌宫里主管人生死的星宿。这里,孙子用比喻手法说,领兵打仗的人,你们手里攥着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和国家的安危,可千万要小心呀!
巴顿将军说:“和平是军人的坟墓。”有人把这话告诉蒙哥马利元帅,问他有什么感想。蒙哥马利说:“巴顿的伟大之处在于,有了他,发动战争的敌人才失败;而我的作用在于,因为我的存在,敌人不敢发动战争!”我欣赏巴顿,但是却认为蒙哥马利比巴顿更理性。军人不
能为了体现自身的价值,或者实现自己的成就感,就希望天天打仗,连年征战。在这个问题上,孙子讲得明白:“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孙子兵法·作战篇》)。他告诉我们,没有哪一个将领为了显示自己的指挥艺术,而希望战争打得时间越长越好。
1982年,马岛战争爆发。阿根廷总统加尔铁里是军人,会打仗;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出身大家闺秀,不会打仗。可是,曾经扬言“女人不会走入战争”的加尔铁里总统却败在撒切尔夫人手里。英国特混舰队司令伍德沃德手里拿着撒切尔夫人给他的三条指示之一,就是“不要轰炸阿根廷本土,速战速决。”
既然这句话反映战争效费比关系,那么如果能够利用它,改变战争力量的大小变量,则更是一种大智慧了。
毛泽东喜欢看古书。他是否仔细研读过《孙子兵法》全13篇,我不清楚。然而,这个一天军校也没有上过的领袖,却把“兵贵胜,不贵久”这句话用到了极致。在抗日战争时期,他根据日本军队打得起却拖不起的特点,提出了“持久作战”理论。后来战争的发展和结果完全证实了毛泽东的预言。孙子讲得明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孙子兵法·作战篇》)。就像《游击队之歌》里唱的:“没有枪,没有炮,自有敌人给我们造;没有吃,没有穿,敌人送上前„„”事实就是这样。
《孙子兵法》过时了吗?
在现代战争条件下,《孙子兵法》过时了吗?很多人有这样的疑问。要叫我说,具体到某种特定的战争环境,具体到某次战斗,《孙子兵法》是一部“没用”的书!
方才还说,《孙子兵法》是兵法中的经典,实用性很强,为什么竟然又有此结论?
因为,写兵法的初衷是给军人看的。从这个意义上,中国军人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军人都幸运,因为中国是一个兵法大国。从先秦到清朝,兵书达4000多篇。中国军人从来不缺军事教科书。
然而,在中国历史上,从汉匈战争到南北朝,从“五胡乱华”到宋金战争,从元灭宋到清灭明,会兵法的中原农耕民族,总是被不会兵法的周边游牧民族所打败,甚至征服。于是,历史出现一个悖论:懂兵法的人往往败在不懂兵法的人手下!
既然是写给军人看的书,而军人看了却打不了胜仗,《孙子兵法》不就是“没用”了吗?
其实,这是一个荒谬的逻辑!然而,这个荒谬逻辑的背后却包含了严肃的道理!
孙子不同孔子和孟子,他不是一事一议地阐述儒家的思想观点。而是用洗练的笔调、深邃的思想、严密的论证,对他以前几乎所有的军事与战争知识做了总结,进而在这个基础上,提炼出的有关军事与战争问题的一般性原则。无论是从对军事和战争问题的基本认识,还是从方法论上,都可以说,孙子是古代的军事哲学家。
哲学是居于知识最高层面的东西。它是从对具体事物的观察与分析得出的抽象认识,但是却
不能再简单地从原路回去指导实践了。同理,《孙子兵法》有着很强的实用性,但是它不能从最抽象的谋略一下子去指导具体的实战。
要想打胜仗,光有兵法是不够的,国家的实力和潜力、军队的强弱、武器装备、民心士气、机制等等都会对战争的胜败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所以,作为军人,学习《孙子兵法》应该结合战例,用战争史上的成败得失认识和领会《孙子兵法》阐释的军事哲理。作为老百姓,学习《孙子兵法》应该注重它提出的一般哲理。比如孙子提出的“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知行统一观;“致人而不致于人”,即争取主动,避免被动的行动原则,以及“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之类的层次性和系统性分析方法等等,对于提高我们的整体素质和思维能力都是很有帮助的。
第二篇:兵无常势 我读孙子兵法
兵无常势
——我读《孙子兵法》
一、兵法简介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髓富赡,逻辑缜密严谨。作者为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孙武(字长卿)。一般认为,《孙子兵法》成书于专诸刺吴王僚之后至阖闾三年孙武见吴王之间,即前515年至512年。全书分为十三篇,是孙吴初次见面赠送给吴王的见面礼。[1](事见司马迁《史记》:”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吴王阖闾。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
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留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军事思想对中国历代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其已被译成日、英、法、德、俄等十几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享有“兵学圣典”的美誉。
二、兵法思想简述
《孙子兵法》是一部堪称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典范的军事理论著作,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一本涵盖了战争的所有战术方法和战略思想的军事科普书,相反,孙子兵法具有极强的针对性。
要想读懂孙子对战争的把握,欣赏孙子的战争艺术,就得对当时的国际形势有所了解。我凭什么这么说呢?要想弄清楚当中的来龙去脉,这还要从头说起:
孙子约生在公元前535年,这时正是春秋末期,而战国时期即将到来,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战争序幕即将徐徐展开,所谓“春秋无义战”,此时的一切战争都是为了攻城掠地,确立霸权。
当时的“国际”形势是这样的:周王室衰微,众诸侯国争雄,春秋五霸刚上演完了四霸,正等着第五霸上台。而这前四霸,分别为:第一霸,公元前656年,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第二霸,公元前632年晋文公城濮之战,践土会盟;第三霸,公元前624年秦国独霸西戎;第四霸,公关前606年楚庄王问鼎中原„„此时,老子的道家思想随着周王室的衰微而无人问津,孔子正为自己的儒家学说周游列国,法家尚未成形,纵横家还未出现,可兵家已初露端倪„„
楚国自从称霸以后,日渐衰落。公元前522年,楚庄王的儿子楚平王即位。他诬陷太子建谋反,于是杀了伍奢和他的一个儿子,并追杀太子建和伍奢的另一个儿子伍子胥。后经辗转,伍子胥到达吴国,吴国公子光正想谋权篡位,于是在伍子胥的帮助下杀了吴王僚,自立为王,即吴王阖闾。
此时的吴国处境艰难,东有越国、北有齐国、西有楚国„„而越国一直是吴国的死敌。伍子胥到达吴国后,一直劝吴王阖闾先伐楚、再讨越,最终称霸天下。与此同时,曾为齐国贵族且从师鬼谷子的孙武为躲避齐国的贵族内斗居家迁往吴国,伍子胥与孙武相遇后一见如故,认为这就是成就霸业不可或缺的人才,于是推荐给吴王。孙子一见面,先上兵书十三篇,同时表明态度“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2](出自:《计篇》)在吴王面前表演性的“演阵斩美姬之后”孙子被任命为上将军,封为国师。孙子也果真有真才实学,不负众望。在公元前512年,他指挥了旨在清除内患的“养城之战”;公元前506年,他指挥着吴军深入敌国千里,奔袭汉水,威逼楚国首都郢都„„在柏举歼灭楚军二十万,使楚国元气大伤,随后又攻占郢都。至此,吴国声威大震,成为南方强国,使北方的齐、晋也畏惧三分。吴国的主要目的是伐楚,而孙子的兵法主要是给吴王阖闾出谋划策的,这就使《孙子兵法》的针对性极强,具有了如下的几个特点:
1、只谈侵略战争,不讲被侵略战争;只讲得势而发起进攻,不讲无势而不得不应战;只讲速战,不说持久战、游击战、人民战争。
2、只讲战争能否使自己的利益集团获得利益,而不去讨论战争的争议性与非正义性。
3、只讲慎战和千里奔袭,不讲对抗与消耗。
4、只讲“陷重于害,投之无所往”,使士兵处绝境而激励起士气,不讲保家卫国,为民族,为生存而奋勇杀敌,不讲将士们的自豪感和荣誉感。
正是出于上述战争目的,孙子在第一篇中就强调得“势”[3]。继而才慢慢展开各种战略思想和其他具体的战术方法。(原文: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因利而制权”,即为“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兵者,诡道也。”军事是一门以变制变的艺术,是无法只靠着“未战而庙算”[4]来进行作战的(原文: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矣),古往今来的一切战争根本就没有从头至尾完全按照原定计划来取得最终胜利的,固然说“良好的计划是成功的一半”。但思维与现实、理论与实践、计划与变化之间的差别,使得无论我们的计划多么详尽和缜密,不管我们的愿望多么美好和真实,都不可能消除这种差别。战争中地方的变化是无穷的,而我方应对这种变化也有着无穷的变量,短暂的战争瞬间,演绎着无穷无尽的可能性,因此在实际进入战争状态后,一切要在实战的变化中制服敌人,“迫使另一个国家屈从于自己意志”,[5]拿“因利制权”来对付诡道。(这是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为战争所下的定义,虽然这部著作是过去一个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有些方面已远远落后于今天——此为鲁登道夫在《总体战》中所作之评价。)
然而“得势”仅是打赢一场战争的外部条件,它要和速战、全胜、正合奇胜、避实就虚以及在行军地形等等内部方面的战术战略、行军用兵之道一起构成战争的多维度模型。内外互为因果,互为表里,不可分割。
虽然孙子指挥策划了一场在情理上说不过去的争霸战争,但是不得不说,孙子并不是一个战争狂人,“能不打就不打”是他的战争信条,即便这样的信条并不是纯粹的出于'世界和平“的目的。这方面,在他的“慎战”、“全胜”、“不战而屈人之兵”等方面表现的比较明显。《孙子兵法》全文第一句,首先提出:“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表明战争、国防对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无论这是一个侵略性的还是爱好和平的国家。继而又提出“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此类指挥艺术的核心为消耗敌人,保全自己,同时施以仁义。孙子明白,他的部队需要的是征服而不只是占领,况且“五行无常胜”。对于这一点,亚历山大意识到了,拿破仑也意识到了,于是在运用了战争这个有限的手段之后,他们马上对已占领的地方施行开明政策,他们明白,既要破坏,也要建设;既要战胜,也要统治。而反面教材也不是没有,比如国民党。抗战胜利后,日本军国主义终于被赶走,老百姓们终于又见到了中央军,然而这个朝思暮想、久别八年的中央军一边搜刮民财、一边忙于内战,根本没有心思想着老百姓,老百姓们“想中央,盼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于是最终结果,就是忙着发财的国民党垮台,忙着土地改革的共产党掌握了政权。
三、古老兵法的的现代意义
当今时代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世界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战略格局在向一种新的形态过渡,人类社会此刻正酝酿着重大变革。这是一个快节奏的时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但同时也是一个充满着矛盾和陷阱的时代,是一个强调“适者生存”的时代。当今时代的竞争,不但是激烈的竞争,同时也是趋向于无序状态下的竞争,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导致冲突的隐患增多,在竞争关系总充满着更多不确定性,这种无序的竞争状态充满着机遇和挑战,充满着神话和偏见,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正在被改变,原有的游戏规则正在被改写。
每个经历过或了解过近二十年历史的人,都会深刻地感受到这个世界的变化。相信没有人敢说,历史上还有哪个二十年,发生的变化比这二十年更大。促成沧桑巨变的原因当然数不胜数,但只有为数不多的原因被人们反复提及。然而对于战争而言,真正意义上在近二十年改变历史的,首推海湾战争。
一场战争改变世界。把这样的结论与一次发生在局部地区并且仅仅持续了42天的战争联在一起,似乎有些夸大其词。不过,事实的确如此,无须一一列举1991年1月17日之后开始出现的所有新名词:只需举出前苏联,波黑,科索沃,克隆,微软,黑客,英特网,东南亚金融危机,欧元,还有世界上最后的也是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这些就足够了。
纯粹意义上的战争作用的缩小,并不意味着战争的终结。即使身处所谓后现代、后工业时期,战争也不会被彻底的解构。它不过是以更复杂、更广泛、更隐蔽、更微妙的方式重新侵入人类社会罢了。就像拜伦在悲悼雪莱的诗中所说的那样:”什么都没有发生,不过是经历了一次海水的幻化而已。“经过现代技术和市场体制幻化的战争,将更多地以非典型性战争形态的方式展开。换句话说,在我们看到军事暴力相对减少的同时,青定会看到政治暴力、经济暴力、技术暴力的增多。但不管是何种形式的暴力,战争就是战争,外观的变化并不妨碍任何战争对战争原理的遵循。如果我们承认新的战争原理将不再是”用武力手段强迫敌方接受自己的意志“,而是”用一切手段,包括武力和非武力、军事和非军事、杀伤和非杀伤的手段,强迫敌方接受自己的利益"的话[6],这就是变化。(有关论述在《超限战》中有专门研究)
发生于上世纪的海湾战争,带给我们的不只是新技术革命,高新武器装备带来的感官和心理冲击,随着精确制导、卫星定位等技术装备的突飞猛进,各种军事理论也像雨后春笋一般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然而,在经历一系列的刺激之后,人们反而冷静了下来,人们自问,在看似形势一片大好的今天,下一次战争何时何地将以何种形式爆发?胜负将如何分配?
战争是所有人类行为的一部分,它是一种社会性活动,纵观人类历史,是一个从野蛮到文明的进程。此进程的特点就是人类对于文明的向往,它是人性的一种欲望,更是人性的追求。于是,对于“人类虽然需求的是和平与发展,却总是发生战争“的问题的答案就不难推出了。很简单:战争作为和平与发展的反动,其本身目的不管如何,但带给人类的客观效果却从反面推动了向文明的靠近。于是,战争与和平、建设与破坏总是相互纠缠在一起,伴随着人类的全部历史,直至今天。也就是说:战争的根源在于,人类追求和平,所以有战争。社会发展是以而动态的平衡,战争既是天平失去平衡的表现,也是再造平衡的手段。比如,正是因为有了两次世界大战,才产生了维护和平的国际法、战争法和联合国;正是因为美国先后在朝鲜和越南吃了亏,才使它十几年内安分守己,而又是因为十几年的闭门思过,又让它放开胆子打了一场海湾战争,随后有露出本性,弄起了新干涉主义和新军事革命。
美国是唯一一个参与了二十世纪及二十一世纪的开端十年八场大战争的国家[6](分别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以及最近的利比亚战争),其中不乏是发起者,这就使我们不得不将焦点聚集于美国身上。
美国自认为是上帝恩赐给人类的光辉的榜样和楷模,于是,要让世界更随着它而发生一个突变的革命。因此,除美国以外的国家都是幼稚与不成熟的,是需要美国加以呵护、教育或教训、修理的,美国的领导地位是绝对必要的,谁要是反对美国的模式,那肯定就是反人类的、反民主的、反自由的、反人权的、反„„,是应该被“炸回新石器时代”[7]去的(引自美国人的《现代启示录》)。
美国的冷战思维以意识形态的分野为借口,以自由民主为旗号、以人权高于主权为理由,干涉世界上所有国家、地区和人民,并且在他国大肆豢养“美分”[7](“美分”即为受到西方和平演变思想毒荼,并热衷于诽谤、贬低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颂扬和传播西方价值观的网络傀儡。PS.我班小黑就是一个,虽然他极力否认这一事实),并妄图通过互联网的力量扳倒一个主权国家[8](2012年总统候选人洪博培在一次演讲中提出了这一想法),明眼人都明白,这一切都只是美国为自己谋私利的手段,才是美国的实用主义真面目及其惯施的伎俩,如此而已。
可以预见的,二十一世纪的前二十年,世界基本上是以和平与发展为主,而过了二十年以后,到了2030年以后世界局势又会是怎样呢?历史可以告诉未来。
有人断言[9](《C形包围》中有详细论述),在被盛世、崛起、和谐等迷幻药熏得迷迷糊糊、形同梦游之后,2030年,中国即将被肢解!中国四周全是狼群,并且中国此次在劫难逃。以下列举了中国遭遇危机的部分理由:
1、中国周边环绕着一条连续的“破碎地带”,包括军事基地、军事联盟、核武、赌场和毒品包围中国,再加上恐怖主义等问题。日本评论家宫崎正弘作为局外人,“旁观者清”,他花上一年的时间深入调查后发现:中国是一个“完全被地缘政治包围的国家”。
2、美国站在20世纪军事和政治成就的基础上,准备在21世纪建立世界帝国。美国在20世纪打败了日本、德国和苏联;要在21世纪完成帝国大业,还要率领欧盟日本和印度,瓦解和除掉阿拉伯世界、俄罗斯和中国。
3、干掉对手,最终还是为了占有对手的财富。阿拉伯世界是石油;俄罗斯也是,还有其他财富;中国则除了直接的财富之外,还有人力资源。美国是帝国主义阶段的资本主义。贪婪的欲望促使它占有全世界…… 4、1840年中国财富积累到顶点,欧洲工业力量转化为武装力量,第一次全面洗劫中国;1894年,中国在洋务运动中又积累起一定的财富;日本将崛起的工业力量转化为武装力量,第二次洗劫中国;今天,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又积累起一定的财富,美国又组织对中国的战略包围,种种迹象表明,第三次对中国财富的洗劫又将开始。5、20世纪,世界财富同时也是世界战略焦点转移经历了三次:前半叶在欧洲;
七、八十年代到中东;九十年代至今在亚太。战争跟着财富走,所以,20世纪上半叶两次世界大战在欧洲;中东二十多年中大战爆发了七八次;现在,亚洲的战争就将开始。日本已被经济打压下去,四小龙也经历了金融危机,中国怎么可能游离于战争规律之外?
6、从另外一个角度讲:20世纪初英国经济危机,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29年的金融危机,导致1939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当前的金融危机,谁说不会导致战争?
7、在世界财富与战争规律之外,中国的没有自动转化国防自卫能力的GDP是“泡”,而美国和其他国家具有武装转化能力的GDP则是“炮”。战争从来就是各自“GDP”质量的对撞,而不是数字的对抵;
8、战略产业空心化,将导致国家没有骨头和牙齿,只有肥肉。中国的发展以房地产和金融为主驱动,暗藏危机。2030年,中国的城市化将完成,同时,美国和欧洲的新型军队建设也将完成。又是一个外部武装力量和中国财富的同步增加的危险过程,因此,“大泡”对“大炮”,中国的大劫难将在此时来临。
9、“中国是世界睡觉冠军”,中国国民精神的萎靡、贪图安逸、畏惧怯战,将更加刺激强者的胃口,导致对中国的第三次瓜分提前到来。
10、一旦中国被肢解,中国庞大的人口将被美国当做炮灰,与俄罗斯同归于尽。
或许是杞人忧天,但孙子从一开始就教导我们“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对于这样的未来,既然提出就必须要重视,防微杜渐,即便它可能看起来和2012世界末日一样不切实际。但是,近些天来的中日钓鱼岛之争、美国重返亚太、南海问题等又的的确确为中国的未来布下了悬念。
不过,有人类发展的历史和经验来看,战争确实不可避免。如同剥洋葱,当我们从当前全球局势的宏观角度仔细分析,就不难找到地区争霸之争、民族权力之争、宗教之争、资源之争、贫富之争、文明之争;再往下,是各式各样的矛盾重叠着的种种冲突与局部战争,如叙利亚问题、埃及问题;再往下是琐碎而从未间断的外交摩擦、经济纠纷、口角龃龉„„
革命与改革、整体与区域、强权与熏染的冲突是引发战争的具体原因,虽然有人惧怕大棒、也有人贪图胡萝卜,但当温和的渐变模式与暴力革命式的、与挥舞大棒强制推行的模式相冲突时,战争将不可避免。
在危机面前,该如何保卫我们的中国,这应当是比美国电视剧、日本电影、韩国小丑更加值得我们关心的问题,这就是一部两千多年前的《孙子兵法》为我们带来的现代启示。
四、大国青年的看法
几个外国人如是说:
2005年前,孙子写下了这部在中国历史上奇绝非凡的著作。……我从内心里感觉到,如果我们的近代军政领导人研究过这部天才的著作,越南战争就不会是那种打法;朝鲜战争就不会失败;蛛网登陆就不会发生;伊朗人质问题上的丢脸的事件就不会出现;大英帝国也就不会解体;很可能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可以避免。至少可以肯定地说,两次世界大战不用打得那样残酷……被那些称为将军的魔鬼们愚蠢地、无谓地断送掉生命的几百万青年就会正常地走完他们生命的路程。
——[美] 著名作家 詹姆斯·克拉维尔(James clavell)
倘若早二十年读这本书,就不至于造次亡国之痛苦。
——德皇 威廉二世
《孙子兵法》是一针见血地道出了人类生存的竞争社会本质的书。……施以深刻洞察人类心理而获取的智慧为基础的。人类的心理从古到今是不变的,因此,孙子的学说,在人与人、人的群体与群体之间所竞争的方方面面,是可以超越时代而加以应用的,这样说并非夸张过分。
——[日] 会田雄次 《廉洁可辱》
如今在我国掀起了不大不小的孙子热,学习孙子蔚然成风。这当中媒体当然也起了推波助澜作用,媒体说:“海湾战争美国之所以打赢,是因为在多国部队中有个中国人,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孙子。”按说学习《孙子》,是一件好事,但我们不能盲目的高兴,这种现象的出现并不表明我们一下子对中国传统的文化与哲学思想产生了多么大的崇敬心,而是和当今人们崇尚学习计谋、学习“诡道”有关,于是在我们加入了WTO后,“天道酬勤”变成了“天道酬诡”、“天道酬邪”。学习孙子的人大约有四种:一是军事家;二是企业管理者;三是心理学家;四是跟着感觉走,喜欢凑热闹的人。前三种与学孙子似乎还沾着边,而第四种只是为了随大流,跟军事没有一点瓜葛。无论哪一种,爆炒孙子的结果只是背会了几句格言,没弄懂其精神、更没品到其神韵。再说,真的将军事理论放到经济建设、商业经营和认识交往中去那一定是弊大于利,那干脆将《孙子兵法》说成是经济法、商业法、人权法、交际大全好了,为什么要说成是兵法呢?前文已经说了,孙子兵法有很强的针对性。每个行业其个性就是个性,不能将其大一统成了共性。殊不知,商业往来靠的是诚信,人际交往靠的是理解,兵戈相接才是依靠诡道,战争特有的属性岂能乱用?
对于《孙子兵法》,我以为:会做人者可以学,不懂做人者不要学,不能一门心思想学骗人的法子。而凡是学习的都应明白,学《孙子兵法》,是学习讲兵法的孙子,是学习他对兵法的认识、研究它对兵法的态度、体会他对兵法的情感、评为他在军事领域里那种龙吟渊底、马啸长空,纵横捭阖、御风而行的境界。而我们的军事专家也只有进入这种境界,才能使中国的国防立于不败之地。
这就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
即为:百战不殆的境界;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境界;因利制权、出奇制胜的境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境界;霸王之风的境界„„
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从积贫积弱渐至初步的富强与昌盛,走过了无数的辛酸和凄楚,迈过了不忍回首的自卑与狂妄„„而今,我们可以自豪地说:这一切都是我们自己走过来的,是甜是苦都是我们的亲身经历、都是我们民族的财富„„青春无悔!
要自尊、要自强,首要的问题是军事力量强大;而军事力量是建立在经济实力的基础之上的;经济是来自科技的领先与科技实力的不断增强:科技的领先其实就是人才的领先。人才如何领先?
那就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创新思维和创新思想,这是只涅槃后的火凤凰。
我们需要的是有知识、有温暖、油品的、有理想、有气质、爱祖国、明是非、相信真理、坚持真理的人才。中国人路无论怎么样都要中国人自己咬紧牙关挺,都要我们发挥才智,挥洒汗水,探索一条、毫不动摇的坚持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复兴之路。有的人住进了别墅后,不挺了;有的人开上了奔驰,不挺了;有的人跑到国外,不挺了;有的人自以为是,只知神侃,崇洋媚外,天天宣传“我们根本不行„„”
„„
不要再对这些人报什么幻想,一个国家的前程从来都着着实实的落在人的脊梁上。中国的新一代,中国青年将会创造一个更好的未来。
杨瑞铭
2012年12月18日
参考资料:《兵无常势》
见君 著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9年版
《超限战》
乔良、王湘穗著 解放军出版社 1999年版
《战争论》
克劳塞维茨著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2年版 以及网络资料:《C型包围》、《总体战》、《盛世狼烟》等
第三篇:读《孙子兵法》
~-7-6 字数:2884《孙子兵法》是春秋末期我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所著的一部军事经典著作。孙武的生卒年月现已不可考。他本是齐国人,后移居吴国,因擅长兵法,被吴国大臣伍子胥推荐给吴王阖庐。孙武将其所撰兵法13篇献给吴王,阖庐遂以孙武为将,出兵西破强楚,北威齐晋,扬名诸侯之间。孙武最后终老于吴国,葬在吴都巫门外。《孙子兵法》的主要思想和内容出自孙武。但后人因《汉书·艺文志》著录《吴孙子兵法》有82篇,图9卷,而多认为13篇是曹操削除繁冗,取其精粹而成。又有人因《汉书·艺文志》著录的《齐孙子》,即《孙膑兵法》久已失佚,后世流传的只有一部《孙子兵法》,而认为13篇出自孙膑之手。不过,在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一部《孙膑兵法》和《孙子兵法》的残简,以及记载孙武言行的70余枚竹简后,学者们已多倾向于13篇应出自孙武之手,82篇则是孙武后学所著,是用以补充和解释13篇的。《孙子兵法》共有13篇,各篇均有其主题思想,但又构成一完整的思想体系。《计》篇论述的是能否进行战争的问题。孙武指出,战争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道”、“天”、“地”、“将”和“法”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五项基本要素。“道”指使人民与统治者同心同德;“天”指昼夜、晴雨、寒暑等气候时节和天命、人事、道义;“地”指土地和地势、地形的高下、险要、平坦、距离的远近,攻守进退的利弊;“将”指将帅的智谋、赏罚必信、爱抚士卒、英勇果断和军纪严明;“法”则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职责的划分和管理,以及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孙子认为,从这五要素出发,根据国君是否贤明,将帅有无才能,“天”、“地”二方面的条件如何,法令能否贯彻实行,兵力强弱与否,军队是不是训练有素,和赏罚是否分明,可以预知战争的胜负,从而采取适当的对策和相应的行动。《作战》篇主要阐述的是如何进行战争。孙子认为,战争的消耗和战费的开支是十分庞大的,战争旷日持久势必危及国家的存亡。所以,他主张速胜。此外,为弥补己方的消耗和削弱敌国,他又主张“因粮于敌”,“胜敌而益强”。《谋攻》篇主要论述了如何进攻敌国的问题。孙子主张以尽可能小的代价,去取得最大的成功,即力求不战而胜,不靠硬攻而夺取敌城,不需久战而毁灭敌国。所以,为实现这一目标,他就特别强调以谋略取胜,指出:用兵的上策首先是以政治谋略取胜,其次以外交手段取胜,再次是使用武力取胜,下策才是攻城。而要做到这一点,就不仅需要知己,还要做到知彼。《形》篇主要讲如何利用物质之“形”来保全自已,取得完全的胜利。孙子认为,只有先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等待和寻求战胜敌人的时机,才能夺行战争的胜利。当取胜条件不足时,应采取守势,当取胜条件具备时,则应采取攻势。因此,会用兵的人善于使自己处于不可战胜、必胜无疑的地位,擅长于创造战胜敌人的机会。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掌握胜败的决定权,他所战胜的是已经注定要失败的敌人。而上述足以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物质之“形”,便是由国土的大小所产生的物产、军资、土卒的多少,以及军事实力对比的强弱。《势》篇主要阐述如何造成有利的态势,来压倒对方。孙子认为,只要选择有才能的将领,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干,以自己的军事实力为基础,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有力态势,士卒就会勇猛无比地战胜敌人。而要造成有利的态势,就必须正确组织和部署兵力,善于指挥调动军队,擅长出奇制胜,即以正兵当敌,以奇兵取胜。“奇”、“正”是相辅相生的关系,它们的变化是无穷的。所以,要出奇制胜,就应善于因时、因地、因事制宜,根据情况的变化,改换奇正的战法。此外,要造成有利的态势,还必须善于故意向敌示弱,诱敌以利,以达到欺骗和调动敌军的目的,造成战胜敌军的有利时机。《虚实》篇主要论述指挥作战如何争取主动权,主动灵活地打击敌人。孙子认为,要取得主动,就要善于诱敌以利,调动敌军而不被敌军所调动,就要善于了解敌情和隐瞒我军的意图、行动和用兵规律。如能做到这些,就能掌握主动,集中我军兵力,分散敌军兵力;利用敌军的弱点和错误,以众击寡,避实击虚,因敌而制胜。《军争》篇论述的是如何通过机动掌握主动,先于敌人造成有利态势和取得制胜的条件。孙子认为,两军相争时,最困难的莫过于要懂得将迂曲视为径直,以不利为有利,比敌人后出动而先到达必争之地,先敌取得制胜的有利条件。孙子还指出,要先敌取得制胜的条件,必须避免轻率冒进,把握各国的动向,了解道路、地形,重视向导,善于欺骗敌人,根据情况分散或集中使用兵力,擅长指挥军队,根据军队的土气、军心和军力,因敌而变,去夺取胜利。《九变》篇主要论述如何发挥指挥上的灵活性。孙子认为,灵活性的基础在于对利弊进行全面的衡量。只有认识这一点,才能设法威胁、挫折和困扰敌国,以利诱敌,才能常备不懈,使敌无机可乘。只有全面看待利弊,在有利的情况下看到不利的因素,在不利的情况下看到有利的因素,方能根据具体情况,趋利避害,采取相应的对策和行动。《行军》篇主要讲述了如何配置、组织军队,观察判断敌情和团结将士。孙子认为,行军作战必须占据便于作战和生活的有利地形,善于根据地形配置兵力,必须对敌情进行周密细致的观察,善于深谋远虑,从现象到本质,对各种症候作出正确的判断。孙子还指出,将帅只有在取得士卒的信任后,才能用教育和惩罚相结合的方法训练好士兵,率领全军去争取胜利。《地形》篇主要论述在不同的地形条件下如何指挥军队的行动。孙子认为,地形是用兵的辅助条件。将帅应重视地形,善于利用有利地形,避免不利地形。在此基础上,将帅如能做到知己知彼,正确判断敌情,以夺取胜利为行动的唯一准则,并能使全军上下团结一心,服从指挥,那就能无往而不胜。《九地》篇论述了在九种不同的作战地区指挥作战的原则。孙子认为,在不同的作战地区,将帅应根据地形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行动。用兵的原则在于善于发现敌人的可乘之隙,乘其不备,迅速行动,集中兵力,抢先攻占其战略要地,以压倒敌军的抵抗。《火攻》篇主要指出火
攻的目标、种类,发火的物质和气象条件,以及实施方法。孙子认为,火攻只是辅助军事进攻的一种手段。所以,火攻者应利用纵火所引起的敌军的~,适时发起攻击,发展并扩大战果。《用间》篇主要论述使用间谍的重要性及其方法。孙子认为;是否了解敌情对战争的胜负具有重要影响。要先知敌情,只能求诸间谍。只有大圣大智大仁大义之人才能使用各种间谍,获得广泛的情报。《孙子兵法》既是一部军事经典著作,又是一部光辉的哲学著作。它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中一份珍贵的遗产。孙武在其书中揭示了一系列具有普遍意义的军事规律,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军事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不仅深受战国以来历代军事家的重视和推崇,对他们的军事思想和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在世界军事思想领域内也拥有广泛的影响,享有极高的声誉,至今仍有其不可抹煞的科学价值。《孙子兵法》虽不可避免地受到它所处时代的限制,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瑕不掩瑜,这些缺陷并不能掩盖它的光辉,丝毫也无损于它的伟大。
第四篇:读《孙子兵法》有感
读《孙子兵法》有感
《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成书最早、内容最完备、学术价值最高的兵书,被后代称为“兵经”。它不仅广泛运用于各种领域,而且在当今社会它更像是一部教会我们为人处世的指南。
翻开目录《孙子兵法》共有13篇,各篇均有其主题思想,虽然短短十三篇,却是孙武呕心沥血,花十年创作而成,可谓字字斟酌有力,兵家之道至今为世人所传唱与研究。综观全书13篇,我们发现,孙子所追求的是最高军事理想境界。用兵做战是一种诡诈之术,这是《孙子兵法》中极为重要的战略思想,它体现着一种辨证思维的方式。在战争中这种战术是克敌制胜的常用法宝。即使在现代战争中仍被各国广泛运用,经久不衰,这足以证明孙子军事思想的科学性.伟大的新中国开创者军事指挥作战家毛泽东也是借鉴《孙子兵法》的许多原理、原则,将其运用于作战当中,取得了许多胜利。
《孙子兵法》通篇以智慧为本质特征,孙子的每一句话都是智的凝聚,谋的浓缩,人们可以从《孙子兵法》的深邃哲理和智谋中,领略观察事物的辩证思维原理,树立战胜对手的竞争意识,学到处理人事百端的策略手段,掌握摆脱困境的行为方法。在对积极人生的探索中,人们能从《孙子兵法》中得到激励和获得奋发向上的力量。“物竞争天择,适者生存”,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人生如同战场,要生存,就要不停地战斗,不仅要同社会环境作战,同困难和挫折作战,同尚未认识的事物作战,同自己的思想观念作战,还要同命运作战。在这些战斗中,移植和借鉴《孙子》的原理,对于我们把握人生的主动权,在“死生之地,存亡之道”(《计篇》)的人生之路上立于不败之地,争取美好的人生,将不无裨益。诚如马来西亚孙子兵法学会会长吕罗拔所言: “《孙子兵法》的确并非万能,也非'天下无敌'。不过有了它,你有一个蓝图,你起码会处变不惊,你会逢凶化吉,你会稳坐钓鱼船,你会创新,在杰出伟大的同时,你会有崇高的品行,而流芳百世。” 《孙子兵法》虽然看完了,离精通感觉很遥远,但它留给我们的是一辈子的财富。细细品味,从中汲取精髓,把它运用到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就能收获其他书本上没有的做人、做事的道理。
第五篇:读《孙子兵法》有感
读《孙子兵法》有感
《孙子兵法》既是一部军事经典著作,又是一部光辉的哲学著作,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中一份珍贵的遗产。孙子在书中揭示的一系列具有普遍意义的军事规律,不仅受军事学家所推崇,在经济领域、领导艺术、人生追求甚至家庭关系等方面,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初读《孙子兵法》,只觉得晦涩;再读《孙子兵法》,脑袋会思考了,好象是有那么回事。如今,又捧起《孙子兵法》,想写点感悟,与专业相关的东西。
我记得别人这么说:商场如战场,很贴切的比喻。《孙子兵法》是套源自战场的理论,那么在商场上,我们对其加以变通的理解,很多理论、原则都可以借鉴。
用人之道。当今企业,都提倡以人为本,优秀的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孙子在兵法十三篇中贯穿了人在战争中的决定地位。在《始计篇》中提出“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强调将帅在治理军队、领导部属时要赏罚分明、恩威并重;“智、信、仁、勇、严”是将帅必须具备的五种能力;“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这里的“兵”是“懂得用兵的将帅”,孙子十分重视将帅在战争中的作用,这与现代企业视人力资源为企业的珍宝如出一辙。又如,“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作战篇)这些强调的都是将帅的重要性。其实,对于士卒,也强调了其作用。“视卒如爱子”(地形篇)企业强调团队合作,关爱员工,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归属感也是必要的。“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企业是一个团队,团队合作是企业兴旺发达的重要因素,如果企业内部不能同心协力,必然使更多的资源浪费于内耗之中。《孙子兵法》在用人方面的独到之处,“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智勇作为将领内在素质可以量化考核,为将者的差别只在高低之分。在《始计篇》中提出“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强调将帅在治理军队、领导部属时要赏罚分明、恩威并重;“智、信、仁、勇、严”是将帅必须具备的五种能力;“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这里的“兵”是“懂得用兵的将帅”,孙子十分重视将帅在战争中的作用,这就如一个领导的艺术。又如,“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作战篇)这些强调的都是将帅的重要性。其实,对于士卒,也强调了其作用。“视卒如爱子”(地形篇)一个单位,或者班级强调团队合作,关爱下属,培养他们的忠诚度和归属感也是必要的。“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一个单位或班级也是一个团队,团队合作是重要因素,如果不能同心协力,必然会出乱子。当然班级中,学生还是以教育为主,不能去之。
企业文化。“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始计篇)战争的决策者一定要在战前做周密的计划,对战争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做出不同的估计和安排,也就是说,要打有准备之仗。这点对人力资源战略和规划作出了很好的诠释,面对日益复杂、变化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组织内更高的员工要求,组住对战略已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规划是一种预测性活动,简而言之“算也”。一个开始时,企业要制定本的战略,对人员需求、培训、绩效考评、薪酬管理等做好规划、未雨绸缪,就可以从容应付未来的发展变化。如果什么都不准备在当今高速运转的市场环境中,势必淘汰出局!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军势篇)”其中要点在“势”而不在“人”。正如将帅看到战争中的“势”一样,企业主管应把握商场上的“势”,及时组织合适的人力,抓住商机,而不是被动地对下属求全责备,人员的组织架构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它必须能因“势”的变化而变化,让合适的人才在合适的位置上,掌握好机会,发挥出作用。这里所讲的“势”与“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虚实篇)中所强调的“势”类似。商场上各种信息瞬息万变,纸上谈兵、墨守成规、按图索骥只能被商场的大海所吞噬。敌变我变,关键在于谁先,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先发制人。
激励机制。“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作战篇)要使军队英勇杀敌,就应该激发士兵同仇敌忾的士气;要想夺取敌人的物资,就必须借助于物质奖励。企业若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一个颇具战斗力的团队,就应该提倡一种“同仇敌忾”的企业精神。正所谓“上下同欲者胜”(谋攻篇)一样的道理。企业良好的绩效管理还需要辅之激励手段,如物质奖励。随着人们对需求的不断提高,从生理需要慢慢上升到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所以有时候在会上的一番表扬可能来得更有效。这点于“夫兵形像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虚实篇)”中强调的“避实击虚”的效果一样。企业在极力员工时,要尽量做到投其所需,避开员工已得到满足的需求,去满足员工渴望得到的需求,实现激励最大化。
“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行军篇),孙子在治军上强调文武兼施,赏罚并重。在企业管理中,也只有文武兼施,赏罚并用,才能提高员工的生产积极性,使人人争先,个个努力,形成良好的企业氛围。《孙子兵法》是商战中的“圣经”,特别是在今天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飞速过度的时代,也就是在各个行业的商战中从一统“周天子”天下的局面向“春秋”再飞速向“战国”发展的时代,《孙子兵法》对我们的企业家们更具有深渊的指导意义和实际的使用意义。
孙子兵法十三篇,襄括了兵战之中各重要方面的问题,以朴素的辯证分析了兵战中应采用的方式与方法。《孙子兵法》既是一部军事经典著作,又是一部光辉的哲学著作,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中一份珍贵的遗产。孙子在书中揭示的一系列具有普遍意义的军事规律,不仅受军事学家所推崇,在经济领域、领导艺术、人生追求甚至班级管理等方面,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孙子兵法》只读一遍等于没读,多读多思考,才能发觉其中无穷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