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培训-学生学习》——公共课作业
什么是学习?相信每个人对此都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学习是掌握知识,有人认为学习是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进步,还有人认为每一天的生活都是学习。不管是哪种学习,我们都希望学习不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而是快乐的、有意义的:我们的学习应该既能贴近我们的生活,符合我们的能力水平,又能让学生从中感受快乐,有所收获,思想政治课教学更应如此。
例如,在进行必修四《哲学生活》“树立正确人生观”课堂教学时,通过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和大汉奸汪精卫两个历史人物作对比,启发学生了解“树立正确人生观”的意义。文天祥起兵抗元、誓死不屈,作《过零丁洋》诗,最后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身殉国,流芳百世,受世人景仰。而汪精卫不顾民族存亡,国家安危,与日本侵略者“同舟共济”,也作《过零丁洋》一诗,其最后两句为:“凄然不作零丁叹,检点生平未尽心。”甘作奴才,成了一条断了脊梁的癞皮狗,受历史的唾弃,而遗臭万年。通过举例对比,使学生知晓,人生观就是人们对生活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并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若教师运用了大量相互对立的观点和材料,启发学生对比,同时教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会使学生从中受到启迪,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总之,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注重实践性,突出活动性,体现参与性,弱化理论性,强化感悟性,通过个性化、多样化的设计,使有趣、有效、有用这三个要素在学习中互相影响与交织。让学生从中感受快乐,有所收获。
第二篇:公共课作业
作业1:截止提交时间:2014-6-30 23:59:59
课程中关于师德和师爱的典型案例给了我们哪些启示?您认为师德的魅力从哪里来?举例说明对待学生“问题”的教师行为艺术。
作业要求:
(1)为方便批改,请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最好先在文档编辑word软件里编辑好,再提交到答题框,操作不要超过20分钟)
(2)字数要求:400字以上。
(3)支持原创,谢绝抄袭和雷同,抄袭的作业评定为“不合格”。
(4)考虑到网络平台的开放性,建议文中不出现人物的真实姓名。
第三篇:公共课模块2作业
公共课模块2作业
1、结合自身谈谈在学习者特征分析的方法和实践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2、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传统教学设计,建构主义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方案所体现的教育思想。1.在学习者特征分析的方法和实践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学习者特征分析是简要分析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及能力水平、对教学内容的了解程度、信息技术掌握程度、应用水平等,学习对象分析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准备情况及其学习风格,为学习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学习目标的阐明、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方法与媒体的选用等教学外因条件适合学习者的内因条件提供依据,从而使教学真正促进学习者智力和能力的发展。学习者的特征涉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与智力因素有关的特征主要包括知识基础、认知能力、认知结构变量等;与非智力因素有关的特征则包括兴趣、动机、情感、归因类型、焦虑水平、意志、性格以及学习者的文化和宗教背景等。
了解学习者的原有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是为了确定当前所学新概念、新知识的教学起点;分析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变量则是为了据此判定对当前学习者是否适合采用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所以,对学习者特征进行认真分析为后续教学系统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众多研究表明: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在激发儿童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方面具有很多潜在的优势。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环境的优势,有效地激发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力。为每个学习者单独设计一套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或学习方案,既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学习者之间有区别,但毕竟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在学习方面还是会表现出很多共同的特征,在具体的教学设计实践中,我们可以根据学习者的相同特征来设计教学方案的基本内容和框架,可以根据学习者的不同特征在某些设计要素上增加可选择性,以此来最大限度地适应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分析班级中不同层次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班级学习困难的影响因素,对需要进行特殊处理的事情加以说明,对需要特殊帮助的学生加以说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每天与学生见面,对学生比较了解,教师对于学生的认知能力一般是采取“预估”———根据原来对学生的了解、接触所得到的印象作出估计,一般不需要做复杂的分析工作。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我们现在所讨论的是信息化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法,因此,在学习者特征分析的时候我们还应重视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者的技能要求、认知心理特点和个性心理特征。
2、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传统教学设计,建构主义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方案所体现的教育思想。
1.传统教学设计主要面向教师的教(1)教学目标分析——确定教学内容及知识点顺序;(2)学习者特征分析——确定教学起点,以便因材施教;(3)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教学方法、策略;(4)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教学媒体;(5)进行施教,并在教学过程中作形成性评价;(6)根据形成性评价得到的反馈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策略加以调整。2.建构主义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地学(1)情境创设——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情境;(2)信息资源提供——提供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信息资源(教学资源),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建构;(3)自主学习策略设计——自主学习策略是诱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的内在因素,其作用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达到自主建构的目标;(4)组织协作学习——通过协作交流、思想碰撞、取长补短深化学生的意义建构;(5)组织与指导自主发现、自主探究——在建构知识意义的基础上,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发现式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3.学教并重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取两者之长(1)教学目标分析——确定教学内容及知识点顺序;(2)学习者特征分析——确定教学起点,以便因材施教;(3)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4)学习情境设计;(5)教学媒体选择与教学资源的设计;(6)在教学过程中作形成性评价并根据评价反馈对内容与策略进行调整。注意:在环节(3)中已涵盖建构主义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与自主探究等策略的设计;在环节(4)和在环节(5)中则包括了情境创设和资源提供的要求。
传统教学设计通常也称为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主要面向教师的“教”,其主要内容是研究如何帮助教师把课备好、教好、其教育思想倾向于以教师为中心。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师对整个教学活动的监控,有利于系统科学知识的传授,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对于学生全面打好学科知识基础是有利的:不足之处是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建构主义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也称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其教育思想倾向于“以学生为中心”,强调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发现。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大有好处,但忽视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体现了双主原则,它将两者有机结合不仅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与创新能力的训练有利,对于学生健康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也大有好处。我比较认同这种教学设计,但由于学生基础差,学习主动性差等,教学难度较大,实施效果不佳。
第四篇: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公共课 模块一作业
一、为什么要制定《教育规划纲要》?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制定教育规划纲要,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作出的战略决策,是对我国未来十年教育事业发展进行的全面谋划和前瞻性部署,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随着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科技、教育、人才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面对国际竞争、国内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新要求,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制定实施国家教育战略,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充分发挥教育重大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更有力的人才保证和人力资源支撑。
1.制定《教育规划纲要》,是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2.颁布实施《教育规划纲要》,是提高综合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3.制定《教育规划纲要》,是满足人民群众新期盼、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迫切需要。
4.制定《教育规划纲要》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为什么要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的途径有哪些?
(一)为什么要提高教育质量:
质量是教育发展的生命线。增强质量意识,在加快教育发展的同时,把提高质量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并向高水平方向努力,才能赢得社会的认可,从而促进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地发展。教育发展的核心是提高教育质量。
1.提高教育质量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关键环节。提高教育质量是面对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新形势,面对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新期盼的战略选择,反映了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迫切要求。教育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人才,才有一流的事业,才有一流的国家。
2.提高教育质量是新世纪世界教育总的价值取向,世界各国都把提高教育质量放在教育发展的首位。
3.提高教育质量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变革十分剧烈,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只有掌握人类创造的基本知识并不断更新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个人的才智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4.推进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教育质量是重点。无论是国计还是民生,提高质量都是当前教育战线最为紧迫的任务,我们必须切实把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到提高质量上来。
5.提高教育质量是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要求的关键。
因此,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教育事业的永恒主题,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关键。
(二)提高教育质量的途径:
1.提高教育质量,必须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大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2.提高教育质量,就要遵循教育规律,遵循儿童青少年的发展规律,改革培养人才的模式和改善教育教学方法,要着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和修改发展的统一,强化能力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造性思维,中心思想就是提高教育质量。
3.提高教育质量,必须树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主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的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
4.提高教育质量必须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
5.提高教育质量,必须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6.提高教育质量,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推动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
三、联系实际,谈谈怎样实现“育人为本”?
“育人为本”是教育的生命和灵魂,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诉求。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要求教育不仅要关注人的当前发展,还要关注人的长远发展,更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要求教育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我校“以人为本,以管理为财富,以高质量的九年教育为孩子一生奠基”的办学理念充分体现了“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1.坚持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我校切实落实学校德育工作的首要地位,保障德育管理体系完善机制管理畅通。发挥学生会、团委、大队部的作用,深化基础道德教育,整合德育、班团委、学生会、社会等多方资源,打造我校青少年形象(小学部“阳光少年”,中学部“博雅青年”)工程,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和文明程度;培养真正有教养的中学生,将礼仪习惯真正内化成为日常的行为。
2.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我校在日常工作中中,不仅开满、开足国家规定的各种课程,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而且多角度、多层次地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同时,我校还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投入10余万元资金建立了心理工作室,设置专职心理教师,提供专门场所,通过心理咨询、团体训练、心理宣泄等途径,帮助学生解决所遇到的心理困惑,促进学生在良好的心育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3.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我校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倡导建立多元化课程体系,创新形式生动的课堂模式,对学生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不断提升学生学校学习生活的幸福指数;进行有效教学研究,做好课堂教学改革,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健身娱乐的时间;鼓励学生质疑,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思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让他们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空间思考,做感兴趣的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分化,在学习中了解自己,确立学习目标、生活目标,增加学习的内动力,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育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归根结底就是要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四、为什么要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大力推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不仅是
社会公平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其他公平的前提和基础,是保障人的发展的起点公平。因此,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是体现社会公平的一面旗帜,没有教育公平,就谈不上社会公平。
1.教育公平对于推进社会公平具有重要作用。对个人来讲,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和基础。教育公平对于促进经济公平、就业公平同样意义重大。通过教育可以提升人的生产能力,促进就业,带来社会公平,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
2.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核心环节。教育公平是社会给予全体社会成员自由、平等地选择和分享公共教育资源的一种权利和发展状态;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也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核心环节。
3.教育公平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以包括教育公平在内的社会公平为重要基础和重要前提的。要振兴民族大业,建立和谐社会,教育公平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将更加突出。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实现途径。有了教育机会的均等,有了教育过程的公平,有了教育质量的公平,社会弱势群体才有可能与社会其他阶层在同一起跑线上起跑,才有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可能。
4.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是当今社会最受关注的民生问题。促进教育公平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客观要求,是教育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促进教育公平,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
第五篇:小学继续教育公共课作业
1.什么是教育反思?教育反思的内容包括有哪些?
答: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作为思考对象,通过观察、回顾、诊断等方式,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决策、教学方法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总结教学经验,思考教学活动中的成绩与不足,并提出改进的对策,以便进一步调整教学。教学反思被认为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记录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优点
(二)写教育教学中不足、失败之处
(三)记录整理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记录课堂中的突发事件和记录学生的问题和建议
(五)课后重写“教学设计” 2.什么是教育案例?它有哪些特征?
答:教育案例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偶发事件、有意义的、典型的教学事例处理的过程、方法和具体的教学行为与艺术的记叙,以及对该个案记录的剖析、反思、总结。
教育案例应包括如下特征
(1)情境性教育案例能反映出事件发生的特定的教育背景,即特定的教育情境。(2)完整性教育案例能把事件臵于一个时空的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说明事件所发生的时间、地点、角色,及对事件的处理策略和处理结果等,生动、完整地叙述教育故事的全过程。(3)典型性既具体又特殊,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并包含一些戏剧性的矛盾冲突。教育过程中问题的提出必须有典型性。
(4)启示性教育案例能反映教师工作的复杂性与特殊性 , 教育事件始末均能揭示教师的内心世界。如态度、动机、理智、困惑、需求等,给大家以启示和警示的作用。
(5)指导性教育案例对问题的解决方法有较先进的思路,有理性的分析和科学的思考,对大家的实践和教育行为有普遍的指导作用和推广价值。
3.教育案例与其他教育文体的区别是什么?
答:
(一)教育案例与论文的区别
从文体上看,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可举不同的事例,但都是为了论证同一个观点,案例则以归纳总结规律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从写作的思路看,论文是为理论找事例,是从抽象到具体的演绎思维过程,案例是通过事件找理论,是通过故事说明道理,是对已发生的教育过程的反映,是写在教育教学之后,是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思维过程。
(二)教育案例与教案、教学设计的区别
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育教学思路,是对即将发生的教学活动的设计与说明,重在预测;而案例是对已经发生的教育事实的追述与思考,对已发生的教育过程加以反映,写在教之后,是结果,重在反思。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一个是结果。
(三)教育案例与教学实录的区别 案例与教学实录的体例比较接近,它们的区别也体现了案例的特点和价值。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从上课到下课师生的语言、动作、效果要尽可能详细地描述出来,是针对一节课的记录,而案例是根据撰写目的和功能,对教育情景有所选择地记录,一般以片断记录为主,可以针对一节课,也可以针对几节课存在的共同问题的课。
(四)教育案例与教后记的区别
教学后记是教师在上完一节课后及时记下课堂上发生的事件或自己的感受,这只是教学事件,可作为案例写作的素材,但并不是每篇教后记都值得作案例,还要加以选择。案例是围绕主题、经过选择和取舍、更系统的教学后记。
(五)教育案例与教学随笔和教学反思的区别
教学随笔写作形式比较灵活,通常是作者一节课后(或活动)的有感而发,不像案例那样有规范的几部分要求,可以说是写教育故事的散文。教学反思一般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或自己的困难,目的是为了引起自己对问题的思考和教学行为的改进;而案例的指向可以大到分析几节课,也可以小到分析一堂课或一节课中的一次活动;可以详细叙述事件发展的长期过程,也可以着重说明某个情境片段。
(六)教育案例与教育叙事的区别
教育案例可以说是由教育叙事和案例分析与问题讨论三部分组成,教育叙事就是案例中的案例事件部分。案例中的一个案例事件可能包含有一个教育叙事,也可能包含有几个教育叙事。
(七)教育案例与教育叙事研究报告的区别 第一、两者所包含的要素差异
案例一般有这几个要素:案例题目、主题背景、情境描述、问题研究、评析反思,而教育叙事研究报告只有三个要素:
(1)有鲜明和引人入胜的问题。(2)有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
(3)有解决问题过程中或过程后的理性反思。第二、在综合性方面的差异
教育叙事研究报告不像案例那样一定要有主题,只需要有问题即可。教育叙事研究报告通常只有一个典型教育事件。教育案例通常有反映与主题有关的不同问题不同案例事件。目的是为了对同一个主题、几个小经验进行串联和整合。
第三、在内容结构方面的差异
教育叙事研究报告只需要有反思,而案例除有反思(即案例分析)外,还要在反思基础上提炼出“启示”。案例还要提供一批需要讨论的问题。
4.教育案例的划分依据有哪些?它又可以具体分为哪些类别?
答:教育案例在分类的过程中,因着眼点不同、侧重面不同均可分为若干类,但不管怎样分类,因不同类型之间的案例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所以不可能截然分开。
依照教育的任务可划分为:教育类、课堂教学类、品德修养类、音美类、教育活动类、教育管理类、教育科研类、教师培训类等
依照教育案例研究的对象可分为:描述性案例、说明性案例、证实性案例、探索性案例等
依照教育案例的介入属性,又可将其划分为:意外式案例、主题式案例、综合式案例等 从传统学科分,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教育学案例、心理学案例、教育管理案例、教育经济案例、教育立法案例等 从应用角度出发,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研究用案例、教学用案例
从内容覆盖面的宽窄,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一事一例的专题案例、多侧面描述的综合案例
按篇幅大小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短篇案例、长篇案例(1500 字以上)
从表现形式上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提示型案例、研究型案例、实录式案例、摘要式案例、点评式案例、书面文字案例和影视表演实录案例等
5.教育论文的常见类型有哪些?分别具有什么特点?
答:常见类型有:研讨型论文、经验型论文、述评型论文、报告型论文、学位论文、叙事研究报告
它们各自的特点分别是:(一)研讨型论文研
讨型论文是针对教育理论或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或薄弱环节进行专题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解决方法的论文。它的关键是“立论”,这是所有教育论文的基本特点和基础。
(二)经验型论文
经验型论文是针对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体会,进行分析、概括、抽象、提炼,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写出的论文。这是中小学教师最常见的论文类型。
(三)述评型论文
述评型论文包括综述性论文与评析性论文。它是在归纳总结别人在某一学术问题或某一研究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分析、评析,进而发表自己的见解的一种论文。包括读后感、对新理论新观点的阐述。
(四)报告型论文
报告型论文是指描述或阐述教育实践研究中某一固定程序的论文。主要有调查报告、经验总结报告、实验研究报告。
(五)学位论文
目前在职攻读学位的老师越来越多,也开始关注学位论文这一文体。撰写这类论文,选题要求比较严格,一般篇幅较长、分量较重,论题必须与之相适应;它所提出的论点,就是对论题的创新见解;选用的材料要达到必要、确实、新颖、充分、协调的选材标准;它特别强调新事实、新理论、新数字、新动态,整个内容要富于很强的理论性、创造性、论证性,以体现浓郁的理论色彩;在结构上,可参照一般学术论文构成的基本型安排整体结构
(六)叙事研究报告 教育叙事研究的要点:
(1)叙事应该有一个主题。叙事的“主题”是从某个或几个教学事件中产生,而不是将某个理论问题作为一个“帽子”,然后选择几个教学案例作为例证。
(2)教育叙事形成的报告是一种“教育记叙文”而不是传统的教育“论文”。这种教育“记叙文”比传统的教育“论文”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并由此而体现它的研究价值。
(3)叙事研究报告以“叙述”为主,但是在自己“反思”的基础上写的,“夹叙夹议”,能够更真实、深入地反映研究的全过程和作者的思考。
(4)教育叙事对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思路,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既是一种指导参与式培训,又是一种探究式培训。
6.教学反思有哪些形式?请选择你常用的三个形式进行举例说明。答:教学反思的形式有七种:
1、课后备课
2、反思日记
3、课堂观摩
4、专家会诊
5、行动研究
6、教学后记
7、案例研究
如反思日记就是教师在一天的教育教学工作结束后,写下自己的感悟,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引以为戒的教训并与其他教师共同分析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缺点。另外教师在教育教学后主动征求意见,其中包括学生的反映,并详细记录教育教学的背景、效果,上课的具体感受,存在的问题以及通过反思后得出的解决办法等。由此不断地积累,不断地反思,坚持数年,教师定会达到源头活水的境地。
如教学后记就是教师在教学结束后,对教育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结合教育教学过程的观察,进行全面的回顾和小结,将经验和教训记录在教案后,作为反思的一种基础和雏形,作为教师今后系统化反思的依据。
如课后备课就是课后,教师要根据教师教学中所获得的反馈信息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教案,进一步明确课堂教学改进的方向和措施,同时使有益的经验及时得到提炼和升华,不断增强教育效果。
7.请结合自身体验,谈谈教育反思对教师成长的作用。答:教育反思对教师成长的作用: 1.问题意识的培养
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许多教师由于缺乏问题意识,常常发出没有课题可研究的感叹。于是,有些学校科研贪大求全、标新立异、课题至上,致使口号理念满天飞,而教学现场所存在的实际问题无法进入科研课题,科研的本真目的受到扭曲。因此,要想达到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目的,中小学校开展教育科研必须从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出发,让教师在自己的亲身实践中生发出问题意识,通过研究日常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和疑难,为教学实践扫除障碍,并提升自己的科研素养。
一篇高质量的教育反思,首先要选择好切入点。而切入点就是在稍纵即逝的现象中捕捉问题。因此,教师在进行教育反思活动时,首先要学会做一个有心人,经常琢磨,学会在貌似没有问题之处发现问题,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2.批判性思维习惯的养成。
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载体,教育反思虽然始于某一现象或问题,但并不只是就事论事的思维活动。作为研究的教育反思,它让教师在实践中能够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讨论问题”的思维习惯,使教师批判和研究的意识贯穿到日常具体的教学工作中。通过反思,教师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提升自己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实现由“经验型”向“研究型”、“学术型”和“创造型”角色的转换。3.教学实践合理性的追求。
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是学校教育永恒的主题,教师对自身实践合理性的追求也永无止境。教育反思能让教师学会发现问题、分析探讨问题、解决处理问题的方法;引领教师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养成自己的问题意识、批判性思维习惯,培养教师综合的教育智慧和能力;提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空间,让教师成为教育的思想者、研究者、实践者和创造者。
总之,教育反思作为一种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科研范式,能够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行为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增强自信心,消除职业倦怠感,从而形成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8.在学完长方形面积之后,三年四班的同学们很想知道教室里黑板的面积有多大,下课后他们去问数学王老师黑板的长和宽,王老师笑着对他们说:“我也不是很清楚啊,你们能不能想办法量一量呢?”学生们面露难色,对老师说“我们没有那么长的尺子啊。”老师提示他们:“可不可以用小尺量大长度,或者用其他物体来量,再测量物体的长度呢?”学生们受到启发,一起思考讨论后,问题迎刃而解。请结合这个教学片断,选择一个恰当的反思点进行反思。
答:这位教师能够让学生实践、体验,在实践、体验中思考、交流,最后解决数学问题。教师没有给学生现成的答案,也没用亲自动手去测量黑白的长和宽,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测量,让学生自己体会胜利的喜悦。
《数学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是一种活动教学,有两层含义:
一是数学活动是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特点,需要学生用内心的体验与创造的方法来学习数学。创设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建立起自己的数学理解力时,才能真正懂得数学,学好数学。
二是数学活动是学生自己构建数学知识的活动。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强化储存的过程,而是用原有的知识处理各项新的学习任务,通过同化和顺应等心理活动和变化,不断地构建和完善认知结构的过程。因此为了鼓励学生构建和发展认知结构,必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教学活动,包括思维参与和行为参与,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把重视结果的教学,转变为重视过程的教学。
9.案例作为一种文体,有它自己的写作结构,阅读下面的经典教育故事,将它写成一篇完整的教育案例。
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
陶行知先生在育才学校当校长时,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 一天,陶行知在校园里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巴砸自己班上的男同学,陶行知立即制止了他,并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放学后,王友早早地来到校长室门口准备挨训。这时,陶行知走过来了。他一看到王友,就掏出一块糖果递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了,而我却迟到了。” 王友惊愕地接过糖果,目不转睛地看着陶行知。这时,陶行知又掏出一颗糖果递给王友,说:“这块糖果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的时候,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励你。” 王友更惊愕了,他不知道校长到底想干什么。这时,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王友的手里说:“我已经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证明你很正直善良,并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
王友听了非常感动,他失声叫了起来:“校长,你打我吧,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又掏出一块糖果递给王友,说:“你能正确地认识错误,这块糖果值得奖励给你。现在我已经没有糖果了,你也可以回去了。”
教学案例:
四块糖的故事
陶行知先生在重庆日军大轰炸的时候办了一所育才学校,他担任学校校长。学校有一个孩子叫王友,他是一个非常淘气的孩子王。
有一天,陶行知在校园里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巴砸自己班上的男同学,陶行知立即制止了他,制止了以后,告诉王友说:“王友,你放学以后到校长室来”。
放学以后陶行知办事去了,从外面赶回来,一看这个王友就在校长室门口等着他。然后陶行知就把他叫进校长室,从兜里掏出一块糖给王友,他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按时来了我迟到了,所以我奖励给你一块糖”。
王友惊愕地接过糖果,目不转睛地看着陶行知。
王友接过糖还不知道怎么回事,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他说“这块糖也是奖励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用这个土块砸同学你马上就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
王友就接过来。接过来以后陶行知变戏法一样又掏出一块糖,他说我已经调查过了,你用土块砸的那个同学是因为他不遵守游戏规则,他欺负女生,你砸他说明你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所以我再奖励你一块糖,这时王友已经得到了三块糖。
话音还没落,王友就捧着这三块糖就哭了,他没想到陶行知用这样的方式对待他。他说,校长我错了,因为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对他采取这种方式。
陶行知听完以后笑了,又掏出一块糖,他说:“为你能正确的认识自己的错误,再奖你一块糖”,然后告诉他现在我的糖没了,咱们的谈话也结束了。怀揣着糖果离开校长室的王友,此刻的心情不难想象。学生打人了,陶先生没有批评,没有斥责,没有让学生先写一份检查,更没有唤其家长来校“共同教育”,而是让学生一步步地完成了对自己错误的认识过程。这四块糖不仅让学生认识到了错误,更发掘了学生的四个优点:守时、尊重人、正义感和勇于认错。这种巧妙的教育艺术如春风般拂过学生心灵的土壤,留下一份温暖,培育了一份感动。
陶行知用奖励的办法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充分说明他是一个富于爱心和智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是艺术。现在我们有多少教师在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教育学生啊,我们怎的应该扪心自问,我们的工作不仅仅是教授知识,更是塑造灵魂。我们的教育又有多少艺术性呢?学生需要陶行知这样的教师,社会呼唤陶行知这样的教师。
教师对犯错学生的宽容,最能引发起学生心中的愧疚感,对老师产生感激之情,下意识地改掉自己的毛病。因此,宽容教育是最成功的教育形式,带着爱心与宽容心走向学生心中的教师,必将成为最成功的教育大师。
10.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写一篇教育反思或教育案例。(要求:真实可信,符合反思或案例要求,字数约1500字左右)
答: 英语教学作为一门语言的教学,其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言语技能,即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其课堂教学具有不同于其他课程课堂教学的特点。我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根据中学教材的内容编排突出了对这种能力的培养,采取了指导性的学案模式,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双向运用。英语的课堂教学应当反映这种特点,以用为主,树立一种“大英语教学观”,让英语教学走出课堂,走向社会。
首先是教师观念的转变。英语教师要转变的第一个观念是:英语教学不是语言知识的教学而是言语技能的教学。过去,由于考试指挥棒的影响,英语教师过分强调英语知识的教学,结果培养了一批“哑巴英语”“聋子英语”。这次中学英语教材的改革为教师观念的转变奠定了基础。然而传统考试的“余威”仍在,考试依旧是教学的指挥棒。作为一名英语老师,是应该懂得如何在这两点找到一个平衡点。值得高兴的是中学英语教学大纲适时进行了调整,明确规定将降低语法试题的难度,减少知识性的客观题,重点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在言语运用中学习语言。
教师观念转变的第二个方面是:由以本为本向以用为本转变。英语语言是一门不断发展的语言,现代科技的发展为它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英语教材只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基础、媒介,学生要学好英语就必须融入英语的海洋,跟上英语发展的步伐。因此我也时常在教材教学的基础上随时把鲜活的英语输入教学,让学生能够感受英语,能够使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例如当今流行的email(电子邮件),surf on the internet(网上冲浪),clone(克隆),netizen(网民)等。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单
一、呆板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而且不能体现语言的生动性,而多种教学方法可以刺激学生的不同兴奋点,抑制大脑疲劳。计算机辅助教学使教学方法的运用有了广阔的天地。无论哪种教法,其基本出发点是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应当是学堂,是学生学习的天堂。课堂教学应当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英语学习的特点决定了讨论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特殊意义。英语课的讨论法应具有更广泛的内容,更自由的民主气氛,不但可以讨论本课的问题,而且可以用英语发表自己的见解,纵论国内国际的是是非非。而讨论课是在考验老师对整个课堂的驾权能力,在平时教学活动中,经常有学生在讨论课时不用英语,或者是说与本堂课毫无联系的话题,这需要老师时常督促。
在这一年的教学活动中,我觉得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维持课堂纪律,如何使教学活动在一种轻松,民主的气氛下进行。到底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用何种姿态面对学生。老师在不能体罚的情况下,还能采取哪些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这些都是我要思考的问题。
宽容也需要智慧
骄阳似火,“热,热,热……”烦人的蝉儿在拼命地恬噪,酷热难耐的天气让人汗流浃背,也让学生养成了随身携带冰冻雪碧的习惯,并且将这一习惯带到了课堂上。
下午第一节课,我的课渐入佳境,“咚”,一只雪碧瓶掉到了地上,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掉转头,你望望我,我瞧瞧你,大家面面相觑,谁也不说是谁掉的。我扫视了一下教室,说:“别着急,天很热,老师的汗衫都湿了,我也有点干渴。下课,咱们再喝水,好吗?”同学们轻声地笑了起来,课继续进行着。
刚讲了一会儿,“咚”,又一只雪碧瓶掉到了地上,这时同学们都一齐朝后
排靠墙根那位同学望去。他的脸“腾”一下红了,不好意思地站起来:“老师,我本来想……”课堂上时间很宝贵,我马上接上话茬:“我知道你想把雪碧瓶收起来,没关系,请坐下先听课,好吗?”他如释重负地坐下,同学们好象也松了一口气,毕竟是我给他们第一次上课,他们对我的脾气还不是很了解啊。离下课还有两分钟左右,“咚”,第三只雪碧瓶又掉下了地。这一次,同学
们齐刷刷地看着我,似乎在等待着什么。“同学们,我们应该感谢这几位同学,他们在为我们的课堂伴奏呢,只是音调太单调了一些。” “哄”,同学们都会心地大笑了起来,同时鼓起了掌。
第二节课,当我再跨进这班教室时,却意外发现所有雪碧瓶都摆放在教室后面的一张课桌上,就好象一排排严阵以待的列队士兵,整整齐齐的。我见了笑了,同学们也笑了,这节课在我们愉快的交融中很快结束了。是啊,我在处理雪碧瓶掉地这件事,前后总共用了不到两分钟,既没有耽误讲课,又调节了课堂气氛,还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作为老师,你宽容学生,不仅要有大度的胸襟,平和的心态看待学生,还要有幽默的机智和灵动的语言引领学生,这样学生才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