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汶川地震网络传播论青少年新媒介素养

时间:2019-05-13 16:04: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汶川地震网络传播论青少年新媒介素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汶川地震网络传播论青少年新媒介素养》。

第一篇:从汶川地震网络传播论青少年新媒介素养

从汶川地震网络传播论青少年新媒介素养

李文明吕福玉

【提要】本文围绕汶川大地震信息传播过程中“80后、90后”对网络媒体的使用情况,从地震信息的瞬间传播,论证了新媒介素养的基本义蕴——新媒体的媒介资源和媒体传播的综合运用能力与技巧;从赈灾传播的正面实例,阐释了新媒介素养的主要功用——媒介参与即“释放”与“赋权”,并从危机传播的反面实例,剖析了新媒介素养缺失所造成的严重危害。

【关键词】汶川地震网络传播新媒介素养

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使我们的同胞遭受了猝不及防的巨大灾难。所幸的是,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在全世界善良人们的帮助下,以惨重的损失为代价,在许多方面均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从汶川大地震相关信息的网络传播中,我们足以对中国青少年的新媒介素养培育问题,引出一些有益的经验与教训,从而推动媒介素养教育之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本文拟围绕汶川大地震的信息传播过程中,“80后、90后”对网络媒体的使用情况,透视我国青少年的新媒介素养。

一、从地震信息的瞬间传播论证新媒介素养的基本义蕴

80后、90后,这是两个背负期望与争议的群体。作为独生子女,他们被寄予了颇高甚至过高的期望;作为当代青少年,他们又被视为自私的、追求享受的甚至“垮掉的一代”。然而,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地震灾难面前,他们以让世人期许以久和赞赏有加的行动,表现出相当的新媒介素养,为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提供了典型的范例。

地震发生后仅5分钟,腾讯网即通过QQ弹出窗口,发出了第一条地震消息。新浪、搜狐、网易、中华网等大中型网站以及千龙网、荆楚网等地方新闻媒体网站,均在地震发生后15分钟左右便发出了相关报道。万瑞数据的监测显示,5月12日下午15:00~16:00,各家网站的访问量呈爆炸式增长。网民们通过论坛、QQ、贴吧、社区等互动途径,形成了自己的舆论圈。无论是交流震感,还是询问平安,涉及地震的有效信息,都在瞬间传递了出去。无数的80后、90后在网络上发帖,呼吁大家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共渡难关;网络媒体特别是新华网、人民网等官方媒体网站中那些年轻的编辑、记者们,更是加班加点,无怨无悔地工作„„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爱国、团结、大爱、支持、奉献等,在这些年轻人的血脉中流淌着。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亦在本次突发事件传播中经历了历史性的嬗变,跻身为中国社会的主流媒体之一。

台湾学者曾指出,媒介(medium)与媒体(media)常被视为同义词,这自然并没有错。但严格说来,媒介系素材,媒体则是呈现素材内容的管道或地方。其间的区隔,若按Shannon & Weaver在1949年提出的传播模式来分析,属於“中介”者,都是媒介;属於资讯来源或传播者,则被视为媒体。照此分析,语言、文字、印刷、声音、影像等素材,被视为媒介;书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及其刊播机构,则被视为媒体。而网络既是媒介,也是媒体。其中,数字化资讯系媒介,互联网(Internet)属媒体。对于新媒体来说,媒介是研究媒体的重要资源。[1]有鉴于此,所谓新媒介素养,应当包括新媒体的媒介资源和媒体传播的综合运用能力与技巧。按照胡翼青的理解,媒介素养的本体意义最重要的得突出两个方面:其一是它所强调的受众信息接收行为的主动性;其二是它本身可以不断提升、不断完善。因此,媒介素养不是一个静态的结构或结果,而是一个动态的行为与过程,它可以改变传播的进程。他提出,尽管所有传播都会涉及信息但并非所有传播都会涉及媒介,因此,以信息素养的研究来取代媒介素养,似乎更容易在传播理论中形成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2] 因为在传播理论中,如果说“议题设置”重在提出问题,“公共新闻”强调解决问题,那么,“媒介素养”则考虑吸收公众来一起解决问题。这符合大众传媒“公器”特质的要求。[3]

美国新媒介联合会将新媒介素养定义为:“由听觉、视觉以及数字素养相互重叠共同构成的一整套能力与技巧,包括对视觉、听觉力量的理解能力,对这种力量的识别与使用能力,对数字媒介的控制与转换能力,对数字内容的普遍性传播能力,以及轻易对数字内容进行再加工的能力。”[4] 有人认为,这一定义,意味着媒介素养的转向,即从“媒介批判意识”到“新媒介交往能力”的转变。[5]美国马萨诸塞州韦勒斯里拜伯森学院的瑞尼·赫伯斯(Renee Hobbs)教授指出,作为动态的过程,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涉及信息的获取能力、分析能力、评估能力和传播能力四大方面。[6]据介绍,日本媒介素养体系的特征在于侧重“传播能力”,其媒介素养教育的出发点是强调视听能力和制作能力,媒介素养实践的着力点是“社会行动者网络”的构建。这几个方面与欧美国家重视培育“批判性思考能力”的思路有一定的区别。笔者认同这样的观点:中国的媒介素养

1教育应当借鉴日本的思路,构建符合国情的媒介素养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7]

1998年,美国学者约书亚·梅罗维茨(Joshua Meyrowitz)就把媒介素养划分为三种类型:内容素养(content literacy)、语法素养(grammar literacy)、媒之素养(medium literacy)。“内容素养”是最为基本的内容,主要指媒介所呈现的信息,包括节目制作以及节目中的行为模式等。“语法素养”针对的是每种媒介所使用的独特的“语言”以及生产要素,主要涉及媒介所独有的“语法”以及这些语法和生产要素如何与内容相配合。如:印刷媒介要素包括纸张尺寸、版面划分以及分段等;摄影时则要考虑景深、构图、抓景以及快门速度;广播要考虑音量、音调、混响和渐隐;而影视则包括切换、变焦、特写以及镜头长度等。“媒之素养”针对的则是每种媒介相对固定的特点,主要涉及单个媒体作为一种存在物或环境对传播的影响,例如通过email、电话或面对面的接触所进行的特殊交互行为等。[8]

在汶川大地震的信息传播过程中,80后、90后表现出超强的网络传播能力。他们利用互联网与同龄人及社会各界紧密交往,凭借突出的信息获取、分析、评估和传播能力,以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素材为媒介,同广播、电视和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相互呼应,在网络上不断汇集各类统计数据和多媒体文本,普及相关知识,开展疑问解答,并整合来自灾区民众第一线的各种“草根”播报以及通过手机等人际交流渠道所进行的相关信息资源,同官方渠道的信息资源相配合,形成了来自于多个层面的立体性的信息披露和交流机制,营造了空前公开、透明的地震信息传播格局,为抗震救灾的顺利推进助了一臂之力。[9]

值得一提的是,地震灾害发生后,80后自由作家韩寒直奔成都,用自己的博客发布相关信息,发起网上赈灾捐助,并动用各个渠道的力量往灾区运送急需的手电筒、帐篷等。

不难看出,在信息时代,中国青少年已不再只是“网络的被动接受者和受害者”,而正日益成为网络的主动使用者和受益者。他们正通过网络的“媒介化”过程,逐渐实现自己的社会化,完成自己的“成人礼”。这无疑是新媒介素养的题中应有之义。

目前,中国社会民主化进程需要积极的、负责任的、具有批判精神和社会参与意识的公民。新媒介素养着眼于公众的媒介使用能力、批判能力和参与能力,意味着公众在受众-媒介关系中具有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受众同媒介相互建构对等的一方,对于推进中国的政治民主,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而媒介素养,正是存在于受众-媒体这一二元结构之间的隐性结构[10],值得结合具体的案例,从正反两方面展开分析。

二、从赈灾传播的正面实例阐释新媒介素养的主要功用

在汶川地震中,通过互联网协助赈灾有两个典型事例:帖助空降与拯救军嫂。

实例1女孩网上发帖助军用直升机成功空降汶川

5月14日上午,家在灾区茂县的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食品科学系大二女生张琪,从收音机里听到救援部队正在汶川寻找空降地点的消息后,立即想起好友左婷家后山上有一块俗称“大平头”的空地适合空降。她火速跑到网吧,写下了《希望大家顶起来!》的帖子,分别贴在百度汶川吧和QQ群里:

有个地方特别适合空降!请救援人员速到那里。就在距离汶川县城往成都方向仅7公里的七盘沟村山顶。俗称大平头,是一块平坦开阔的山顶平地。最主要的是,那里地势平坦视野开阔,下山后离县城仅七公里而且有新旧两条公路直通汶川县城。那里原本是打算修建大禹祭坛的地方。很适合直升机降落。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消息,请广大网友顶起来。千万不能沉,如果可以请帮我把这条消息报上去,我用尽所有办法也只能发到这里了。谢谢,请救救我的亲人。电话135××××××××。知道救灾前线联系方式的网友见到后请速汇报情况,请求支援!多谢!

很快,这个帖子在各个QQ群中广泛传播,并迅速在网上流传开来。5月15日,经过近2000次的转载后,《新闻晨报》记者从网上看到该帖,迅速把它传送到四川省抗震救灾临时指挥中心。指挥中心军方指挥人员电话联系到张琪,了解了“大平头”的地形。核实情况后,军方根据帖子信息迅速展开勘查,并最终成功空降汶川。这一帖子,为及时选择机降场获取了重要数据,赢得了宝贵时间。这对时间就是生命的救援行动来说,可谓弥足珍贵。

实例2拯救军嫂王琢

5月14日下午,一名奉命开赴四川抗震救灾前线的武警战士,于整装待发前,在网上留下这样一个帖子: 为什么现在电视上不播报江油地震受损失的情况?我老婆现在7个月的身孕,没有食物和水,今天上午联系了一次,已经饿的[得]不行了,急需求救。现在也没有救援队伍去江油,电视上一次江油的灾情也没有报。

我也是军人,我们部队现在待命准备去四川汶川救灾,我愿意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去救灾区的老乡,可是我老婆确[却]没有人救。我马上就要出发了,也许很难联系她。虽然无论怎样我都会尽全力去汶川抢救灾区老乡,可是希望在江油的老乡也能跟[给]她带点吃的,哪怕一瓶矿泉水也行,求求老乡了。她现在在马路湾中国电信的门口公路上的一辆货车上,叫王琢,是老师。求各位老乡帮忙。

一位首先看到这一留言的网友,立刻以《一个去汶川救灾的军人恳求!》为题,四处转发该求救信。通过

博客、QQ群,该帖以滚雪球般的速度迅速转发,最终被大型门户网站置前,引起大范围的关注。网友们纷纷向媒体和救灾指挥部反映情况。5月15日,王琢由江油警方找到,军嫂得到妥善安置。

台湾学者吴翠珍在《媒体教育不是什么?问与答》中,曾提出“释放”和“赋权”两个概念。按照她的解释,释放(liberating),指个人在心智上能够穿透媒体所建构的迷障,不被媒体左右;更能进行社会参与,使用媒体表达对公共事务的关心,促进公民民主素养。赋权(empowerment),则指个人有自主能力去分辨、选择、评估媒体及其内容,通过理性的思考与对话,去影响、督促媒体改善内容,乃至培养公民产制创意的、良性的、教育的信息,共同建构社区品位(connnumty standard),从而提高社会的文化品质。

就“释放”而言,上述两个实例,分别是对广播和电视这两种传统媒体相关赈灾报道的具体因应。在实例1里,当广播中传出救援部队正在汶川寻找空降地点的消息后,大专女生手里有相关情况可以提供,但限于广播这一传统媒体反馈功能的局限,女孩选择了以网络发帖的方式来进行社会参与。这不仅表达了她对公共事务的关心,也体现了其新媒介素养,而这正是当代社会中公民应具备的民主素养之一。在实例2里,当电视上对四川江油的地震受损情况缺乏播报之际,武警战士对身陷灾区并已怀孕7个月的妻子爱莫能助。情急之下,他索性求助网友。全国各地的不少网友见贴后,自发地通过各种手段发起寻找,终于解除了这位军人的后顾之忧。网络传播不仅释放了这位军人的关切、焦急、恳求之情,而且指出了传统媒体赈灾报道的盲点,也为网友透过虚拟的网络世界参与现实社会的赈灾活动提供了一次具体的机会。不难发现,这两个实例所释放的,不光是80后、90后在大灾大难面前的个体心智,更是当代青年的群体力量。

就“赋权”而言,“这类研究问题得到媒介素养学者青睐的原因之一是媒介参与可以让受众‘利用’媒介特点来维护个人权益、服务社会,从而体現出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资源动员能力。”[11]上述两个实例的本质,正在于通过利用网络媒介的特点,既维护了个人权益,又参与了赈灾动员、服务了社会大众。“可以说,媒介素养的学术研究与社会实践所关心的终极问题是如何使一种认知理念化为公众行动,媒介参与行为只是其中一类,但却是受众通过所谓‘赋权’强化其自身社会行动能力的有效途径。”[12]这清楚地显示,在网络时代,“弱社会关系”正超越“强社会关系”,日益成为青少年社会化的助推力。

有报道说,由“我们的文明”组委会主办、中国青少年社会服务中心承办的“汶川大地震遇难者网络公祭”活动,于5月18日14时28分隆重开始。网友的献花、留言在公祭网站上如潮水般涌现,令人心碎,令人流泪,令人感动。中国青少年以主动积极的媒介参与,诠释了新媒介素养的丰富内涵,凸显了新媒介素养的实际功用。

三、从危机传播的反面实例剖析新媒介素养缺失的严重危害

在本次地震信息的网络传播过程中,作为反面典型,也有两个突出的实例:“预测”地震、大骂地震。实例1“水命红颜”发帖“预测”5月12日中国将发生地震

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一篇题为《我预测2008年5月12日中国将发生地震》的帖子在国内论坛、博客中广为传播。该帖最早出现在武汉社集网“武汉业主论坛——渭水城”中,发帖者的网名为“水命红颜”。作者称:

我是一名地质工作者,根据我所掌握的资料,也和国外的一些同行进行了交流。我预测,2008年5月12日中国将发生地震,地震的大致位置会在四川和湖北中部,可能整个中国都有震感。但我的预测不能在官方公布,因为没有实际证据,怕引起恐慌。我是武汉人,据我预测,震中应该离武汉不远,希望看到此帖的武汉老乡能及时通知亲友。大家作好防护措施。

网页上,帖子的发布时间为5月7日,部分跟帖也显示为5月9日。从表面上看,该帖的确发布于12日地震前。但经查证,发帖人系武汉社集网的工作人员,名叫刘波。12日地震发生后,刘从国外网站看到了有关四川地震的图片,便产生了通过加工该信息来炒作网站的念头。他以“水命红颜”为网名,在自己管理的论坛上对国外的帖文进行了重新编辑,并利用自己管理网站的便利条件修改了一些网民跟帖的时间,从而形成了该帖发布于地震发生之前的假象,制造了一个弥天大谎。真相被揭露后,刘已被社集网开除。那个所谓5月7日预测地震的原贴上作为预测证据的图片,其实是5月12日地震当天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网站上公布的地震数据截图。

实例2辽宁女孩因停止娱乐活动不能上网玩游戏而大骂四川人

5月19~21的全国哀悼日期间,一段长达4分多钟的视频,在网络上激起人们的公愤。一个自称是辽宁人的女孩因停止娱乐活动不能上网玩游戏而大骂四川地震,被网民称为“禽兽女骂四川人民”:

四川受震的朋友们你们大家好,我是一个来自辽宁的一个普通的小女孩儿吧。我对你们就是说四川受震吧,也有一个怎么说,表示同情吧说不上,开心吧也说不上,有点幸灾乐祸的感觉。实话就是这种感觉的。

……

一些网友迅速启动“人肉搜索”,锁定这女孩系沈阳人。有报道说,该女孩很快被警方拘留。

一般而言,突发事件报道均系危机传播。危机时刻,既可以激发普通人的善良本性和大义之举,也可能触发某些人的阴暗心理和丑恶言行。在危机传播中,由于匿名等因素,网络信息往往泥沙俱下、鱼龙混杂,需要网友特别是青少年网友具备较高的新媒介素养。透过互联网在抗震救灾中所发挥的特殊作用,我们既可以看到网络传播的发展和进步,也可以看到网络媒体存在的一些问题,诸如网上报道差错不少、网上谣言还有市场、网上漫骂与人身攻击时有发生,甚至还出现了借赈灾进行网上诈骗的现象等。上述两例之所以典型,就在于其均有故意炒作之嫌。不过其手法并不新鲜。此前网上有关福建风灾造成某公司员工伤亡的虚假信息和“雅阁女”等靠“骂”成名的所谓“网络红人”,无不反映了新媒介素养缺失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严重危害了网络传播的公信力。

好在从某种程度上说,网络媒体具有一种“自我净化机制”。诚如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金兼斌所指出,总体而言,在信息公开、争论充分的公共领域中,理性将压倒非理性,正义将盖过邪恶和不智。同时,必要的监督、引导和干预机制也是重要的。[13]

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进步则中国进步。作为网络的主要使用者和中国的未来,80后、90后的总体品质及新媒介素养,在本次汶川大地震相关信息的网络传播过程中得到了检验。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同网络媒体一道,完成了质的嬗变。这也意味着大难兴邦,我们网络媒体的未来必将更加美好,我们的当代青少年必将实现新的超越,我们的祖国一定会更加繁荣富强。

注释

[1]认识媒体,http://.cn,2008-04-0

3[8]白龙飞:《十年:追寻媒介素养教育本土化的轨迹》,《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第2期

[9]李文明、吕福玉:《论突发事件的电视传播——以汶川特大地震前期电视报道为例》,《国际新闻界》2008年第5期

[11]、[12]陆晔、郭中实:《媒介素养的“赋权”作用:从人际沟通到媒介参与意向》,台湾《新闻学研究》第92期,2007年7月

[13]张世福、孙光海、赵治国:《汶川大地震:中国网络媒体的嬗变》,《网络传播》2008年第6期

(李文明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新闻传播研究室主任、高级编辑

吕福玉四川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315100,浙江省宁波市学府路1号,***,lwm86@sina.com]

第二篇:关于“网络新媒介文化传播的利与弊”的调查报告

关于“网络新媒介文化传播的利与弊”的调查报告

一.活动内容

鉴于学校为丰富我们大学生的实践经验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经过讨论我们选择了“网络新媒介文化传播的利与弊”这一主题进行调查研究。首先我们对“网络新媒介传播文化的利与弊”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1)网络新媒介文化传播的利:

1.可以快速、准确的为我们提供资料

2.节省了书本的纸质资源

3.网络文化可以共享

4.可以辩解的获取即时信息

(2)网络新媒介文化传播的弊

1.使不良文化信息快速传递

2.需要网络工作者及网络秩序维护者,耗费人力

3.一旦网络连接间断就无法获取文化信息

4.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会连带病毒

同时为反映广大任命的看法观点,我们设计了一份有关“网络新媒介文化传播的利与弊”的问卷调查,详细内容如下:

关于“网络新媒介文化传播的利与弊”问题的问卷调查 姓名:年龄:性别:

工作或学习单位:

接触网络的时间:

每天平均上网的时间:

对网络新媒介文化传播的利与弊观点:

我们选择在文化活动中心发放问卷调查表主要是考虑到该地方的人口流动情况较好,并且基于该地方的年龄分布较均匀。在长达25天的调查活动过后,我们对人们填写的调查表进行分类汇总、分析总结。同时,在活动过后,我们总结经验,大家提出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病一起想办法解决。最后,在我们五个人的共同努力下,此次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二.调查资料

我们通过网络、书籍、问卷调查表等形式收集相关信息。我们的调查资料如下:

据《中国INTERNET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对2177份网上问卷的统计可以得出,经常使用互联网的主要是中学生和部分大学生,占41.3%。许多家长和老师甚至一些专家都对互联网持保守或反对态度。

网络是指用物理链路将各个独立的工作站或主机相连在一起,组成数据链路,从而达到资源共享和通信目的。

网络的诞生: 网络是通过各种互联网服务提供全球人类生活品质,让人类的生活更辩解和丰富,从而促进全球人类社会的进步。并且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让人类最便便捷地获取信息,找到所求,让人类的生活更快乐。

网络安全:网络安全是一个关系国家安全和主权、社会的稳定、名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的重要问题,它是一门涉及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密码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应用数学、数论、信息论等多种学科的综合性学科。

三.调查结果

经过调查,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点:

1.网络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的使用价值是不同的,例如:未成年人利用网络主要是玩游戏、上网看动画片;青少年则用于网络聊天、上网查询与学习有关的内容以及看电影、听歌;中年人主要用于查看即时新闻、了解当前时事政治、国家经济政策;老年人使用网络的人数比较少,但是也有一些人应用网络进行下棋等娱乐活动。

2.网络对于不同地域的人的使用情况也是不同的。这里的“地域”指的是农村和城市。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农村人使用网络的人数远少于城市居民,而且农村使用的人集中于青少年,一般都集中在网吧。城市里的电脑比较普及,所以各个年龄阶段的人都使用,且应用的领域比农村丰富。

3.虽然不同的行业部门侧重于不同的领域,但是他们对于网络的需求量还是很大的。经过调查对于他们网络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便于行业之间的交流,能够促进他们企业的发展。所以社会上对于网络人才的需求量还是很大的,各种电脑培训学校或培训班应运而生。

4.根据上网时间的调查统计,青少年的上网时间较长,有些人甚至沉溺于网络,由此会造成巨大的社会负面影响,对家庭带来很大的危害,对个人的身心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不利于学习和人际交往,使得性情偏激、性格孤僻。有些人甚至步入歧途,导致严重的网络犯罪。由于其影响之大,所以一般父母在提到网络时都抱以消极的态度,极力地避免自己的孩子过多接触网络。

网络对于我们是利大于弊的,只要我们能够把握好尺度,合理有效地利用网络,网络新媒介文化传播是极其重要的。

四.经验体会

很多人都说大学就是一个社会,而结束了这次实践活动的我最想说社会也是一个大学。在这个社会中,只要我们乐于学习,不断进取,我们也能提升自己的各方面能力。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发问卷调查表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面带微笑、很友好地配合我们,并且即使他们接受了调查,他们的观点也是写得相当简单、不具体。面对这种状况,我们有些许的灰心,但是由于团队的凝聚力,由于队员们的相互鼓励、支持,我们还是把这次活动按照活动计划进行了下去。我们这次活动在某些方面的不足会为我们下次的活动能够积累丰富经验的。首先,在发放问卷调查表时,我们也同样需要面带笑容、友善地为他们讲解一下我们的活动目的与必要性,让他们尽量地理解我们、帮助我们。同时,我们的问卷调查表本身出得也有一些问题。比如说问得不太具体,反而将问题留给了被调查者。另外,在人与人的理解中,我发现我也变得开朗了,能承担起一些事了。能独立地思考问题并能悉心地听取他人的不同见解。

社会其实就是一门学问,在这门学问里,我们要学的还有很多。只要我们探索、钻研、锲而不舍地学习,我们也能读懂这门不易的学问,并从中得到锻炼,从而使我们不断长大、成熟以致是我们能立足于这个社会。

五.理性思考

获取信息的媒介有多种,例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等一系列新型文化传播媒介应运而生。当然,每件事物都有它有益的一面和有害的一面。网络也是如此,它是一把双刃剑。作为新时代的我们要做的就是了解它的有益之处,利用它的作用,并且尽量避免它有害的一面,减少由于网络信息传播带来的危害,从而最大化的、最有效益的驾驭网络。

其实网络对于我们还是利大于弊的。它可以延伸我们的视听,开阔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文化生活,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这是网络的主要作用。另一方面,网络则成为了一种新的犯罪证据,成为低俗文化传播的一种新的媒介,并在侵蚀着我们的生活道德法则,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当然这是次要方面。

有句话叫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最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需要给网络一片净土,切实地充分利用好它给我们带来的便捷。

第三篇:从汶川地震的央视报道看政治传播

从汶川地震的央视报道看政治传播

摘要: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中央电视台反应迅速,及时作出准 确、全面、客观的报道,从报道效果来看,中国媒体面对突发事件的政治传播日渐成熟,发挥了较好的媒体宣传和 舆论引导作用。本文系统的分析了央视对汶川地震报道的特点,并阐述了突发事件中政府、媒体和公众三者的互 动。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政治传播会更加紧跟时代步伐.关键词:汶川地震;央视报道;政治传播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 里氏8.0级特大地震,中央电视台反应迅速,迅速派遣 记者、摄像前往灾区,此次报道中中央电视台力求客 观、高效、透明,起到了很好的舆论引导作用。5月12 日,新闻频道在地震发生后32分钟首发新闻,52分钟 后即推出直播特别节目《关注汶川地震》,从5月12日 15:20-5月13日20:00,节目跨度超过26小时,以“同 一主题不间断播出”,对白天和午夜时段实施了直播 全覆盖“。其中,自5月12日22:00起,综合频道还与新 闻频道实现了同步并机播出。直播节目首播新闻200 余条次,成为国内外新闻媒体获取震区新闻的主要信 息源。直播报道第一时间满足了观众的信息需求,并 及时进行权威发布,对于地震的流言及时辟谣,稳定 了人心。” ① 这一次对地震的报道,我们可以看出中央 电视台在对突发事件的电视新闻报道和政治传播方 面已经成熟.一、突发公共事件与政治传播 汶川地震属于突发公共事件,突发公共事件是指 “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 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 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四 类:(1)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 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 等。(2)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 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 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3)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 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 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 的事件。(4)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和涉外突发事件等.② 所谓政治传播,从其字面意义上来说,就是指政治 信息的传播。广义的政治传播不仅包括大众媒介参 与的政治信息的传播,而且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的渠道 对政治信息的传播。狭义的政治传播是指大众媒介 产生以后政治信息的传播,也就是大众传媒产生以后 政府和公众之间进行的政治信息的传递和反馈“,政治 传播是政治家、新闻媒体和公众之间有关信息传递的 一个交互式的过程。” ③ 大众传媒出现之后,政治传播从 内容到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而一般意义上 的政治传播指的是狭义的政治传播,也即大众传媒参 与的政治信息的传播。政治传播可以定义为,一定的政治传播主体(民众、政治家、政府或政治组织)运用有 意义的符号,通过大众媒介与政治传播的对象之间进 行的政治信息的传递、接受、反馈的行为和过程。政 治传播者一般通过多通道、多媒体、多符号传播政治 信息,来推动政治过程,影响受传者的态度与行为.一旦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大众媒体的信息传播发 挥着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之 时,公众处于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状态,紧张、恐慌会引 起严重的后果,及时准确的信息传播有利于让民众了 解事态的发展,稳定民心,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大众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信息传播,很大一 部分是政治信息的传播,特别是在以政府为主导,大 众传媒是政府和执政党的喉舌,国家对媒体和舆论实 施严格的控制的情况下,政府占有权威的信息源。报 道什么、报道多少取决于政府公开什么、公开多少;以 及政府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做了些什么,采取了 什么行动,这些都属于政治信息传播的范畴。因此,媒体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报道对事态的发展、大众舆论 的引导以及政府形象的塑造都有重大的意义.二、央视对汶川地震报道的特点 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大众传播媒体的运作机制和 危机应变能力就受到严峻考验。从央视对汶川地震 这一突发公共事件的报道,窥一斑而见全豹,从中可 以看出当前媒体对突发事件的政治传播的特点: 1.迅速实效 迅速实效是突发事件报道的生命,是突发事件新 闻价值得以凸显的主要原因,是衡量突发事件报道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民众掌握信息的平台,是争夺受众 的关键所在。虽说中央电视台自2003年伊拉克战争 现场直播以来,现场直播已经成为一种应对突发事件 的常规性工作机制,但很少有能这么快的.12日汶川地震发生在14点28分,新华网在18分 钟后即5月12日14点46分29秒发布消息。15:00,中 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整点新闻头条报道地震消息,在与 国家地震局保持紧密联系的同时,及时介绍地震后当 地百姓生活秩序、交通及市政设施等状况,并不断递 进更新来自震区的最新消息。此间,新闻频道将15: 00整点新闻版面顺延至16:00,推出直播特别节目,深 入关注震情。在当地通讯严重受阻的情况下,新闻频 道第一时间播发成都现场最新画面.④ 央视在15时播出的第一条与灾情相关的新闻,距 离地震发生只有32分钟。随后,在经过仅20分钟的 准备后,15点20分开始,央视一套和新闻频道取消原有节目,开始直播特别节目《关注汶川地震》,此时距 离地震发生只有52分钟。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央视一套和新闻频道已经正式启动了24小时直播,打 破了原有的节目板块,形成全天候播出的“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特别节目,并以播报、访谈、连线等形式,同 时借助画面、图像等手段不间断地向观众提供灾情信 息,呈现政府与民众齐心协力抗震救灾的场景.⑤ 同时,第一批赶赴灾区的记者已经启程甚至亲临 一线,以高效的报道在第一时间把灾情传达给观众.在温家宝总理乘坐的飞机降落成都10余分钟后《,温 家宝总理赶赴四川灾区在专机上发表重要讲话》就在 央视当晚的《新闻联播》节目中及时播出了,准确传达 了中央对救灾工作的指示,影响全国.汶川大地震后,中央电视台迅速启动抗震救灾报 道应急机制,全方位、高密度地展开抗震救灾报道,及 时发布灾情权威信息,全面反映救灾工作进展,大力 报道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和亲切关怀,报道灾 区各部门抗灾救灾的措施成效,生动反映抗灾救灾中 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广泛报道各地区各部门支援帮 助受灾地区的感人事迹。央视如此高的工作效率使 许多重要资讯得以在第一时间报道,使

公众在第一时 间了解灾情信息,为政府立即开展抗震救灾指挥工作 提供了可靠的平台保障,也帮助政府掌握了灾情发布 的话语权和主导权.2.公开透明 对媒体而言,重大突发事件尤其是对灾难性事件 的公开报道,一直处于相对被动的状态。很多突发事 件的报道,要么语焉不详,闪烁其词,没有公众想获知 的信息;要么言不及要,避重就轻,不披露大众关注的 核心内容。在当代中国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对 灾难报道的控制是比较严格的,灾难发生后的责任主 体与传播主体都把灾难当成所谓的“负面新闻”而刻意 回避,也许只是几句话的一个通报,群众想知道的往 往听不着,群众很难从媒体了解灾情的最新情况。像 1976年唐山大地震死亡24万多人的事实,直到事隔

三 年之后的1979年底才首次披露。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特别是2003年非典事件的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 府信息公开条例》终于在2008年5月1日正式施行.这次报道空前的透明,媒体对信息的公开程度是 大幅度的。报道中,媒体公开的信息很广泛:随时发 布死亡人数,实时播出救灾的进展情况,及时通报救 援队伍情况和中央的最新部署,公布救灾款项的信 息,公布灾区急需物资情况和数量,关注幸存者的生活情况和受伤者的救治情况......在新闻中,不掩饰、不 夸大地播报死者数目、伤者数目、城市损毁程度、遇到 的困难及救援进展程度等等.另外,从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起,国务院 新闻办、四川省政府每天举行一场新闻发布会,分别 邀请政府职能部门的有关负责人以及有关领域的专 家,发布灾情震情及救灾动态信息,公开回答中外记 者的现场提问,而且对每场新闻发布会都进行现场直 播,不遮掩,不回避,真实而公开,透明而权威。葡萄 牙《快报》在《另一个中国》一文中高度称赞中国媒体 对灾情报道公开、透明,并说“这次地震检验了中国领 导层的能力”.3.全面持续 中央电视台对汶川地震的报道形式多样、内容丰 富。有反映震情灾情、死亡人数的即时消息,有反映 抗震救灾感人场面的通讯、特写,有报道抗震防震、卫 生防疫基本知识的介绍,有现场采访,有连线访谈,有 重点新闻节目,也有全频道整体直播。在直播初期,央视的报道集中在报告最新消息、救人救命上,以满 足公众对信息的需要。从16日开始,央视对地震的直 播进入突发事件的常规报道阶段,报道的主题逐渐向 防疫、灾民安置等议题过渡.中文国际频道开设的《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 直播专题除整点新闻追踪最新动态外,重点围绕灾区 群众安置、灾区防疫等内容展开解读,有关专题重点 报道中国政府妥善安置灾区群众的不懈努力;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国际频道编译播出《抗震救灾进行时》 等系列专题片,展示中国政府和军民上下一心、抗震 救灾,以及全国人民捐款捐物、支援灾区的感人事 迹。《科技博览》60分钟特别节目《灾后心理干预》,分 析灾害后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提供心理疏导的科学 方法和建议;《心理访谈》聚焦地震灾区开展的“我要爱 ”心理援助行动,广泛传播心理救灾知识;《健康之路》 关注地震灾害后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社会与法频 道近期推出特别报道《抗震救灾进行时》播发第一线 消息,《今日说法》特别节目《和你在一起》、《道德观察》 特别节目《生命的救助》、《法治视界》特别节目《5·12 亲历者说》,《携起手来重建家园》和《向抗震救灾英 雄致敬》两部标语短片,以及《有你有我有家园》 抗震救灾公益广告等。同时,CCTV还十分重视发挥 新媒体的传播优势,CCTV.COM网站联合新浪、搜狐、腾迅等各大门户网站第一时间引用CCTV的直播专 题信号,并专门推出了“中国汶川抗震救灾网”,重点打造《寻亲问友》、《领养孤儿》等20多个版块,受到广泛 关注。据统计,5月12日至23日,央视网共发布新闻 15100条,图片6700张,视频6529条,时长约335小 时,推出的抗震救灾报道页面日均访问量达2.06亿页 次,最高达2.47亿页次.⑥ 中央电视台24小时持续报道持续量大。四川汶 川大地震以来,中央电视台多个频道中断正常节目,持续直播抗震救灾情况。截至5月20日,中央电视台 各频道推出的直播特别节目总时长达676小时,创电 视直播史纪录。其中,综合频道、新闻频道分别直播 151.5小时、156.5小时,中文、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国 际频道分别直播126小时、80小时、69小时、54小时,经济频道直播25小时,科教频道、社会与法频道分别 直播7小时。此外,中央电视台播出新闻9330条、时 长258.5小时,播出专题节目78期、时长29.5小时.⑦ 形式多样、全方位的报道,深度观察和分析的专 题节目,与动态信息高密度的播出规模互补,不仅满 足了受众实时的信息需求,也使人们对关注的热点有 了更为立体的认识,这一突发事件的政治传播做到空 前优秀.4.科学人性 在这次CCTV对四川汶川大地震的直播过程中,CCTV快速反应,确立了以“综合”型报道为主的整体 直播策略,在直播的过程中报道的核心是灾害,第二 个层次是受灾者的个体生命及国内外的援助,第三个 层次是专家解读、答疑释惑、心理疏导,第四个层次是 社会动员、卫生防疫、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和环境污 染等话题。这种直播的模式在于表情丰满,图层丰 富,信息传播及时立体,新闻语言的表情也更趋理性 化.在报道中,感性和理性的把握恰到好处。没有一 味地报道悲痛、哀伤和泪水,也没有过多地说教。极少 涉及财产损失方面的数据,所有数据都是与“人”密切 相关的,包括成功营救的人数、不幸死伤的人数、各地 救助捐款的数目,以及道路、通讯、电力等方面恢复的 数据。救灾报道和心理援助宣传相结合,更加科学和 人性化,体现了对生命的极大尊重和政府“以人为本” 的执政理念。《金融时报》在一篇社论中称,中国政府在 这次救灾中展现了对人权的基本尊重.5.震撼感染 突发事件发生后往往会带给人们绝对震撼的感 觉。而利用先进的电视手段将震撼场面或更深层次 的内涵表现出来是电视相比广播和报纸的优势之一。一张张鲜活的图片,一幅幅冲击视觉的画面真实 可信,富余震撼效果.以“生命大营救“”、救灾快报“”、新闻特写“”、DV 回放”等形式及时播出的画面素材,以艺术的形式展 现了人文关怀。直播中插入救灾动感画面、中央领导 同期声、生动的现场声等,有效烘托了报道气氛。无 数民众被央视的报道感动得热泪长流,在感动中加入 到抗震救灾的行列中。央视的主持人赵普也在直播 之时,忍不住留下了泪水。这种感染力能通过电视媒 体这样一个“图、文、声”并茂的媒介传达出来,通过“动 之以情”的手法,有效地达到传播效果.正如国家民政部一位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所说,这次救灾借助现代传播技术,使社会救助力量得到了 更好的凝聚,提升了救灾的整体水平。政府借助传媒 的力量,提升了人气,树立了威望.三、三者互动,实现良好的政治传播 央视对汶川地震的报道,给了我们许多的启发.从政治传播的含义中可以看出,在政治传播过程中有 三个主要因素,即政府、媒体和公众。政治传播是这 三个要素之间进行政治信息传播和反馈的过程。由 突发公共事件的特点决定,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就要 求这三者形成互动的三角关系,互相影响制约,发挥 各自优势,使事态向好的方面转化,实现良好的政治 传播,维护和提高政府形象.1.政府与媒体(1)政府对媒体的控制与依赖 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恐慌、谣言、舆论压力等一系 列不利因素都会朝向政府,而媒体是把双刃剑,既能 “灭火”,也能“助燃”。所以“,危机突发期政府必须包 媒体管理纳入危机管理的范畴,在满足媒体信息需要 的同时实现危机管理的目标”.政府应采取公开与控制相结合的原则,为媒体提 供相应的新闻空间,把权威性信息及时通报给相关媒 体,满足媒体的需要,控制媒体发挥积极作用,降低媒 体的消极作用。我们国家建立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 度,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起到了及时向媒体通报信 息的作用。同时,政府也要依赖媒体向公众传递有力 的、也是政府希望向公众传递的信息。借助媒体有效 引导舆论,使政府的舆论导向与公众的舆论导向基础 趋于协调一致.(2)媒体对政府的支持与压力 在突发事件中,媒体的积极作用在于:按照传播 的自身规律,对突发事件进行实事求是的报道,及时传递信息,避免恐慌和恶化,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有 效引导舆论,正确树立政府形象。这些积极作用都会 对政府的决策和行动给予支持和宣传。而如果控制 不当,媒体也会产生一些消极作用,如夸大负面影响,破坏公众情绪,瓦解社会心理防线,激起负面情绪,造 成人的精神松懈,危害社会稳定。这些消极作用都会 对政府造成一定的媒体压力,如果处理不当,会造成 严重的后果。所以,政府与媒体要形成二者良好的互 动,政府要对媒体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媒体也要 发挥积极作用,确保对突发事件的正确报道和政府形 象的维护.2.媒体与公众(1)媒体对公众的信息传播 在突发公共事件政治传播中媒体与公众关系上, 媒体占主导地位,媒体发布什么样的信息,怎样发布,直 接关系到公众接受到什么样的信息以及接受到多少 信息。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新闻媒体是公众获取危 机信息的基本渠道。如果媒体缺席或失语,公众则会 通过其他渠道获得信息,可能导致所获信息的不实或 片面,造成不良后果。所以,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媒体 要作出迅速及时的报道,做到不缺席,不隐瞒。注重 报道的真实性和导向性,做到客观、公正、积极,让真 相跑在谣言和恐慌的前面.(2)公众向媒体的信息反馈 突发事件发生后,公众可以向媒体提供大量的信 息反馈,包括事件之内的公众反馈事件发生时的真 实情况和事件之外的公众反馈急于了解的事件态 势。特别是处于事件之中的人民群众对于事件本身 可能有自己的看法,媒体及时将大众舆论反馈给政 府,对政府了解社情、民情可以起到积极作用。当人 民群众中存在有不满情绪时,媒体及时反馈这一信 息,政府可以据此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突发事件的影 响扩大.3.政府与公众(1)政府给公众以信心 在突发事件发生期,由于信息的不透明和形势的 紧迫,公众的不信任很容易非理性的膨胀,政府的公 信力和政治认同最容易缺失。所以,政府必须树立强 势的政府形象,以理性的判断和果断的行动给公众以 信心。积极调动社会资源,全面抗击危机.(2)公众给政府以信任 公众在突发事件中,则要以理性的判断和分析甄 别来自各个渠道的信息,正确的对待事态的发展,充分信任和积极配合政府采取的对突发事件处理措施,抗击恐惧,阻断谣传,凝聚力量,齐心合力,共同度过 危机.政府与公众的互动,在网络媒体出现后,达到了 极致。互联网为加强政府与公众的政治沟通提供了 方便,在危机事件发生期,政府可以借助网络公布事 件发展情况、宣传最新采取的行动措施;同时,借助互 联网的交互性,政府可以直接与公众对话,在网上就 某个措施或计划的实施与公众一起讨论听取公众的 意见,公众可以及时地发表看法,为政府决策出谋划 策,反应事件发展的情况、公众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 他们的所需所求。网络背景下的新型政治沟通都极 大地缩短了政府和公众之间的沟通距离,使双方的互 动更直接、更真实、更快捷、更多样,使得政府的形象 更具亲和力.从央视对汶川地震这一突发公共事件的报道中,我们看到了中国媒体面对突发事件的政治传播有了 很多新的突破,打破了许多旧的传播模式,更加成熟 并逐渐趋于国际化。在突发事件发生期,政府、媒体 和公众三者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是政治传播顺利开 展、突发事件成功解决、政府形象塑造和维护的基础 和关键。

第四篇:关于网络新媒介文化传播的利与弊研究的调查报告

《关于网络新媒介文化传播的利与弊研究的调查报告》学院:***

班级:***

姓名:***

前言

社会实践的参加者:**

实践的主题:关于网络新媒介文化传播的利与弊研究的调查

时间:2011.1.25~2011.2.05

地点:***街头

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背景

网络新媒介文化传播有速度快、普及率高和易被青年人接受等特点,它可以更好的传播和普及我们原有的文化,使广大人群受益。但是,正因为网络传播有速度快和普及率高的特点,一些文化信息如过激的言论、媚俗的文学作品、不健康的视频等也会被迅速传播,并会影响到一大批人。而这样的结果是我们不愿意也不想看到的。目前应当严格审查网络新媒介文化传播的内容,控制好它的质量。

二.调查与结果 频我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在泰兴市中心逛街的行人进行随机问卷调查,问题包括:1您接触网络的时间;2您觉得互联网是目前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的必需品吗;3平均您每天上网的时间是?;4 从您的心理需求角度,您认为网络媒介最需要有哪方面的特征;5在您看来以上您每天必上的网站在目前最需解决的问题是;„„等问题进行调查。通过调查发现,现在人们对于新文化传播的利弊是能够正确对待的。

三.网络新媒介文化传播的利与弊

(一)正面影响、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便利

网络的出现改变了大学生传统的学习模式,过去大学生基本上是教室、寝室、图书馆三点一线的生活。学生要查寻资料,往往只能在图书馆才能实现,而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猛增,各高校图书馆都感到压力很大,许多学生往往很难借到自己想要的图书。网络正好解决了这一个难题,在因特网上,大学生不仅可以很方便的查到自己专业知识方面的有关信息,通过“网上冲浪”了解到国际国内形势;-1-

通过校园网大学生还可以了解到学校的相关政策,知道学校的重大安排,大家普遍所关心的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

网络对大学生的生活也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如就业方面,过去大学生毕业为找到一份比较称心如意的工作,往往疲于“赶场”,到处参加人才交流会,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而现在他们只要通过上网就可以查阅到不少有用的信息,采取发Email 的方式或者事先与单位取得联系,这样就大大减少了行动的盲目性。既减少了经济损失,又节省了更多的学习时间,可谓是一举两得。

2、为大学生与社会之间构筑信息通道

大学校园作为知识和信息传播的主体阵地,肩负着振兴民族的重任。建设信息化校园,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随着高校校园网与国际互联网的成功整合,一条将大学生和社会二者紧密相连的信息通道得以建立。今天,借助校园网,大学生既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有关学校的学术动态、教学科研成果等情况,同时还可以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通过网络及时传递给老师和学校领导。通过校园网与国际互联网的联结,大学生即使足不出户,也尽知天下大事。大学生渴望更多地关心国家、了解社会,网络无疑为他们开启了一扇理想的大门。

(二)负面影响、迷恋网络,导致学业荒废

学生登陆互联网本来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而且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这也是必然的选择。然而,学生在网上用于调查资料和专业学习的时间却微乎其微。在学生上网比较集中的那些网吧,一眼望去10 个上网的学生有9 个是泡在聊天室或联众游戏网等网站上。他们上网不是为了搜集资料,而是把网吧变成了“聊吧”,更有甚者是在上网算命。不少学生晚上上网“兴致勃勃”,白天上课“无精打采”,学习效率可想而知了。、网络的虚拟性造成了人际关系日渐疏远

虚拟性,是网络的一个重要特点。在网络中一切的事物都是虚拟的,然而正是网络的这一特性,使得我们的网民们具有了虚拟的身份,而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却变得冷漠起来。一些不法分子也正是利用这一身份,在网络中上演着一个个闹

剧和骗局。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思想往往都比较简单、幼稚,充满着理想化。网络的虚拟性则对他们的人际关系的形成造成不良的影响。3、网上的不良信息,毒害着广大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我们知道,互联网极大地缩短了知识和信息传播的时间和周期。同时,形式更加生动、方法更加简洁、范围更加广阔、效率更加高速。互联网己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方式。然而,由于法规的滞后,管理被动等主观和客观的种种原因,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从封建迷信、色情暴力到流言蜚语再至反动言论,不一而足。

首先,网上“黄”毒泛滥。虽然几乎每个网吧的入口处都挂有公安部门颁发的“安全证书”和“禁止进入非法网站,谢谢合作”的招牌。但实际上一到后半夜,值班人员便无精打采地守在门口。有人来了,发发上机证;有人走了,收收费;其他时间,就趴在桌上睡觉,把公安局的法规早己忘记到了九霄云外。其次,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网络作为意识形态的传播工具,在网上大肆散布封建迷信和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言论,与我们进行争夺阵地、争夺群众的激烈斗争。国内的一些不法分子也把网络作为与我们党和国家对抗的工具和渠道。大肆散布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虚假信息,迷惑群众,混淆视听。毒害了群众,也毒害着当代青年大学生。网络上的反动、迷信言论应引起我们的警醒!

四.问题与建议

(一)网络文化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1、知识产权受到严重的侵犯。

由于网络处于一种虚拟状态,因此知识产权的维护受到了极大的挑战。网上大量的音乐、书籍、杂志多是免费的,没有支付版权费。网络文本的可复制性也致使知识产权的维护成为一大难题,而目前关于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也时有发生。

2、“恶搞”成时尚,虚假信息泛滥

由于人人都可以参与,门槛低了,文化的质量就难以得到保证。假消息充斥网络,网络游戏凶杀暴力非常突出、低俗恶搞流行,网络色情泛滥„„这些已经成为阻碍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绊脚石。恶搞一词甚至成了2006年最流行的十大

词汇。恶搞中最著名的就是《闪闪红心――潘冬子参赛记》,将一部反映革命的片子搞成参加流行歌手大赛,足见其低俗。

3、反动势力的干扰破坏、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

美国的奥尔布赖特有一句话,“有了互联网,对付中国就有办法”。像奥尔布赖特这样的敌对势力境内外都存在,他们随时想着如何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和干扰破坏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据统计,在境外有2000多家反动的中文网站,里面有xxx、民运分子,这些中文网站背后有强大的经济支持和推动。这些都对国家安全存在着潜在的威胁,所以更是要加强对网络文化建设的管理。

4、网络技术落后,跟不上发展的需求

据统计,我国目前有九成五的用户都是采用美国微软的窗口系统,中国使用的大部分芯片也从美国生产的。例如英特尔及国际商业机器(IBM),这一现象不但不能促进网络文化长足健康的发展,而且使得我国的网络信息安全缺乏保障。

(二)加强网络文化管理的对策

对于加强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胡锦涛总书记给予了高度的关注。胡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以创新的精神加强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网络文化的开放性不可避免地导致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因此我们在肯定网络文化快速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好处的时候,也需要采取具体的措施来防止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

1.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网络的秩序要维持,除了靠网民的自觉外,法律法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法律法规的严酷性和强制性,对于扰乱的人具有一定的威慑作用。另一方面,有了完善的法律法规,对于那些诚心扰乱的人,不至于无法可依。

2.强化网络“把关人”的作用

网络虚假信息的泛滥,需要“把关人”重新担当起把关的作用。把关人不仅仅是要对信息进行过滤、筛选,还要担当起监督的责任。通过对信息的把关来达到净化网络信息环境的目的。首先,培养网络文化的中坚力量是强化“把关“作用的重要举措,通过这些骨干力量来引导网络文化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再次,成立网上评论员队伍,以便在网上的舆论出现不良导向的时候引导舆论。目前,我们国家也已经有近万人的网上评论队伍。

3.加强技术创新,研发自己的网络系统

据统计,我国目前有九成五的用户都是采用美国微软的窗口系统,中国使用的大部分芯片也从美国生产的。例如英特尔及国际商业机器(IBM)。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我们国家的信息安全完全没有保障,网络文化的发展依赖的是外国的技术和系统,没有自己拓展的余地。所以要向胡总书记号召的那样:以创新的精神加强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只有研发出自己的品牌,才能真正的将技术优势转换成国家的软实力,我们国家的信息安全才有足够的保障,我们的网络文化才能真正的灿烂起来。

4.提高网民的素质

网络文化是我们大家共同创造出来的,也需要依靠我们一亿多的网民共同去维护。号召网民朋友自觉的起来维护一个安全可靠有序的网络环境。平时有意识的进行爱网护网的宣传活动。倡导全体网民共同来打造一个文明健康的网络文化形态。

五.总结

无论如何网络新媒介文化传播已经逐渐普及,我们要做的就是能够正确看清网络文化传播的利弊,兴利除弊,让网络为我们服务,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第五篇:关于网络新媒介文化传播的利与弊研究的调查报告

《关于网络新媒介文化传播的利与弊研究的调查报告》 社会实践参加者:孙梦雅、王倩、李宇杰等6人

实践的主题:网络新媒介文化传播的利与弊

实践地点:常熟步行街、亮山工程等人流密集处

实践时间:7月23—7月25号

在人类发展史上,电子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已有一段相当长的历史。但是,以计算机为载体的互联网,不知从何时开始,悄悄地进入、并且融入我们的生活。现代的社会发展,对于互联网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依赖程度。我们关于网络新媒介文化传播的利于弊也进行了相关的调查研究,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网络文化的利与弊(网络文化的利弊)积极影响

(一)正面影响、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便利

网络的出现改变了大学生传统的学习模式,过去大学生基本上是教室、寝室、图书馆三点一线的生活。学生要查寻资料,往往只能在图书馆才能实现,而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猛增,各高校图书馆都感到压力很大,许多学生往往很难借到自己想要的图书。网络正好解决了这一个难题,在因特网上,大学生不仅可以很方便的查到自己专业知识方面的有关信息,通过“网上冲浪”了解到国际国内形势;通过校园网大学生还可以了解到学校的相关政策,知道学校的重大安排,大家普遍所关心的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

网络对大学生的生活也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如就业方面,过去大学生毕业为找到一份比较称心如意的工作,往往疲于“赶场”,到处参加人才交流会,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而现在他们只要通过上网就可以查阅到不少有用的信息,采取发Email 的方式或者事先与单位取得联系,这样就大大减少了行动的盲目性。既减少了经济损失,又节省了更多的学习时间,可谓是一举两得。

2、为大学生与社会之间构筑信息通道

大学校园作为知识和信息传播的主体阵地,肩负着振兴民族的重任。建设信息化校园,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随着高校校园网与国际互联网的成功整合,一条将大学生和社会二者紧密相连的信息通道得以建立。今天,借助校园网,大学生既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有关学校的学术动态、教学科研成果等情况,同时还可以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通过网络及时传递给老师和学校领导。通过校园网与国际互联网的联结,大学生即使足不出户,也尽知天下大事。大学生渴望更多地关心国家、了解社会,网络无疑为他们开启了一扇理想的大门。

(二)负面影响、迷恋网络,导致学业荒废

学生登陆互联网本来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而且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这也是必然的选择。然而,学生在网上用于调查资料和专业学习的时间却微乎其微。在学生上网比较集中的那些网吧,一眼望去10 个上网的学生有9 个是泡在聊天室或联众游戏网等网站上。他们上网不是为了搜集资料,而是把网吧变成了“聊吧”,更有甚者是在上网算命。不少学生晚上上网“兴致勃勃”,白天上课“无精打采”,学习效率可想而知了。

目前,在成千上万的大学生“网迷”中,不乏“玩物丧志,走火入魔者”。在校大学生因故退学者大多与网络有关。很多网吧的老板为学生提供通宵上网游戏服务,学生经常是一个甚至数个通宵泡在网上!更有甚者,少数学生因滥交网友而丧失了性命,演绎了不少悲剧。显然,长此以往,这对培养国家建设人才有百害而无一利。、网络的虚拟性造成了人际关系日渐疏远

虚拟性,是网络的一个重要特点。在网络中一切的事物都是虚拟的,然而正是网络的这一特性,使得我们的网民们具有了虚拟的身份,而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却变得冷漠起来。一些不法分子也正是利用这一身份,在网络中上演着一个个闹剧和骗局。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思想往往都比较简单、幼稚,充满着理想化。网络的虚拟性则对他们的人际关系的形成造成不良的影响。据统计,互联网在全球的使用者己将近两亿。其中不少人是为了学习和工作,但大多数却不是以获取信息为目的,而是为了结交朋友。今天,在大学生的生活中除了男友、女友、笔友称呼之外,又多了个新名词-网友。这种交往并不是那么简单,因为把人们聚集在一起的技术同时又使他们远离,就像当初的电话、传真一样。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很容易地和世界各地的人聊天。也许正是因为大

家不见面的原因吧,有时人反而能把自己的心理话说出来。不过,当每个人把自己有限的精力投入在网络中去的时候,他就很容易把自己完全置身于一个“虚拟的世界”,对周围的人和事都视而不见,人际关系逐渐疏远。

网上的“虚拟身份”还常常会演出不少闹剧和骗局。互联网给许多人创造了一个情感的封闭空间,使人们从现实中解脱出来。但若将所有的情感寄托在网络中又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有许多大学生抱怨:当自己的真实性别被网友知道后,往往会惹来许多麻烦,所以她们往往以男性身份上网。网络上所导演的闹剧增加了人们的情感信任危机,这个问题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网上的不良信息,毒害着广大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我们知道,互联网极大地缩短了知识和信息传播的时间和周期。同时,形式更加生动、方法更加简洁、范围更加广阔、效率更加高速。互联网己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方式。然而,由于法规的滞后,管理被动等主观和客观的种种原因,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从封建迷信、色情暴力到流言蜚语再至反动言论,不一而足。

首先,网上“黄”毒泛滥。虽然几乎每个网吧的入口处都挂有公安部门颁发的“安全证书”和“禁止进入非法网站,谢谢合作”的招牌。但实际上一到后半夜,值班人员便无精打采地守在门口。有人来了,发发上机证;有人走了,收收费;其他时间,就趴在桌上睡觉,把公安局的法规早己忘记到了九霄云外。其次,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网络作为意识形态的传播工具,在网上大肆散布封建迷信和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言论,与我们进行争夺阵地、争夺群众的激烈斗争。国内的一些不法分子也把网络作为与我们党和国家对抗的工具和渠道。大肆散布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虚假信息,迷惑群众,混淆视听。毒害了群众,也毒害着当代青年大学生。网络上的反动、迷信言论应引起我们的警醒!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渐渐地走进人们的生活,有人认为在网上发邮件、查寻资料、下载软件、购物等,大大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也有人认为网上出现了一些黄色内容,虚假信息对人们的精神世界造成了消极的影响,更严重的是有些学生沉迷于网吧中,严重影响了学习和健康。

国务院颁布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明确规定,不得接纳未成年人进入营业场所。业主认为市场交易的原则是自愿原则,消费者有自主选

择权,我们尊重未成年人的意愿和选择,有何错?一些网迷认为,网络消费完全是个人的行为,与国家和社会无关;一些家长则认为条例的颁布,说明网络文化弊大于利,应该取缔;学校认为这是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

我觉得家长们的观点是错误的,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网络发展给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利,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利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网络是利大于弊的。

而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作为未成年人来讲辨别能力比较差,网络上的一些负面影响,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限制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网吧,是对青少年的有效保护。

当下最流行的一句话是要以***主席的“八荣八耻”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来提高自己的道德评价标准。其中有两项是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而这两项就要求我们青少年要正确的对待网络,运用网络带来的利处。适当的运用互联网,查询资料、下载软件等。要坚决反对利用网络做不符合中学生身份的事。要科学的掌握网络的一些技能,为自己的健康成长做准备。

网络,一个科技发展的产物,也是信息时代的标志。作为我们中学生,理所应当对其进行追求、探索。

这尽管是一个虚拟的空间,但它的方便、快捷、灵活等多种优点,拓展了我们的知识面,给予了我们敖游的空间。它的出现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思想方法,在我们的生活中给予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坐在家中即可浏览众多网上图书馆丰富的图书收藏;几秒种内,便可收到相隔万里的来信,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各地各种祥细的、自已想知道的信息;通过各学校开办的远程教育网了解更多的知识等等。正由于网络的这些优点,才受到越来越多的表少年的青睐。}

但又有许多人认为中学生上网弊大于利,的确网络是一个复杂的东西,它的内部充满各种信息,像反动、暴力、黄色,这类鱼龙混杂的东西太多了,我们中学生自主能力有限,实在难以抵御网络惊人的吸引力。}

但网络是一个新生事物,的确中学生的自制力和网络的吸引力,可以说两者根本是无法匹敌的。网络的吸引力是无穷的,而中学生的自制力是有限的。据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不完全统计,以学习为主要目的上网的中学生,美国占总数的20%,英国为15%,中国仅仅为2%。这惊人的对比,恰如其分地说明了中学生的自制力不如网络的吸引力。它好象刚出生的婴儿,终究是需要细心的扶持的,在正确的教育、指导下,长大成人,建设国家、作出贡献。但偌是像现在这样,抑制了学生上网,不就好象将这婴儿杀死在摇篮里吗?中学生上网的人数很多,部分人受到不良影响,这正说明了是否受到不良影响取决于自身的素质与意志。俗话说得好:“人正不怕影子歪。”只要我们有不靠近这种沉溺人思想的网络传播的意志,自然也就不会受到其影响了。

利弊的区别在于你如何运用它,以及如何合理安排好时间。如果是用于成天打电子游戏,不分昼夜,肯定是弊。如果用于学习:利大于弊。如果用于聊天、游戏:弊大于利。网络代表着文明的进步。网络是一个奇妙的东西。那里有浩翰的知识海洋任你遨游,有瑰丽的艺术之葩争奇斗艳;足不出户可知晓天下大事,鼠标轻击即购来中意之物;享受与世界各地的友人“聚会”聊天的乐趣,体会发张“贴子”可得到八方援助的喜悦„„

网络可以提供电子邮件、信息查询、文件传输、网上聊天等信息服务,是学习生活工作的好帮手,但网络是把双刃剑,也有不足的一面:网络游戏、沉湎聊天、黄色网站是三大社会公害。

网络信息良莠不齐、泛滥成灾,垃圾信息对学生整体素质造成冲击;网络传播成为诱发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冲突与失范的重要因素,如虚拟的网恋,让不谙世事的学生上当受骗;“网络上瘾症、孤独症”等网络技术副产品使一些学生行动变异、心理错误乃至生理失调,造成身心危害;网络语言的大量使用强化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对其民族文化素养造成冲击。

这就是网络。掌握好它就能更快的到达成功彼岸,误用了它,将陷入了无底深渊难以自拔。我们必须兴利除弊,让网络为我们服务,使我们的生活更方便,更精彩。

下载从汶川地震网络传播论青少年新媒介素养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汶川地震网络传播论青少年新媒介素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