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内控的角度建立财务控制措施
从内控的角度建立财务控制措施
在企业的成长期,他们通常从一些简单财务控制着手,例如减少琐碎的现金花费,或检查支出账目是否正确。而根据美国财务专家韦森(Mendlowitz Weitsen),这些做法只能带来短期的利益。如果企业追求的是长期的成长及利润,应该从下列方向着手。
1.不要太快付现。企业常常为了获得供货商及债权人的信任,很快的付现,虽然这样会获得很好的债信,但也会使公司减少可使用的现金,最后导致公司增加额外的借款。以六十天到期的应付账款为例,其实在十天内付清,与在四十天内付清是一样的。所以宁可在弹性的范围内,保留多一点现金运用,也不要急于把应付账款付清。
2.增加送货的速度。顾客越快拿到货品,就有可能越快付钱,这样可以增加公司的现金,而且快速送货也增加顾客再次订货的可能。因此,公司要谨慎追踪顾客从订货到送货之间的流程,寻找是否有延误及缺乏效率的地方,尽快解决问题。
3.考虑不同的财务支出方式。在购买资本设备时,厂商常为了避免支付利息的麻烦,而采用付现的方式来购买。其实,如果用长期投资的财务方式来考虑,根据设备使用年限,使用分期付款,缴付利息的方式,不但可以增加收益,也可以适当保留公司可用的现金。
4.减少存货。通常销售很快以及销售量很大的产品,存货不会很多。反而是销售很慢的产品,拥有很多的存货。由于销售量难以准确预测,造成这些存货的产生。存货占据了公司可用的空间,增加管理的成本,公司应该经常检查哪些存货过多,尽快将存货卖出,甚至亏钱也无所谓。至少出清存货可以立即获得现金,以及可用空间,减少公司的管理费用。
5.了解顾客的信用。避免顾客延期支付货款,最好的方法是作一份关于应收账目的报告,定时检视这些报告,并将过期或有问题的账目标示出来,立即打电话通知顾客。考虑雇用专责人员来负责这项工作。有些厂商以为顾客不喜欢这种催款的电话,其实只要训练员工以合宜的礼貌应对,顾客并不会产生反感。
6.瞄准大型债务人。尽管厂商再怎么注意,还是有一些账款无法收回。其实,厂商可以不用太早放弃这些债务,因为有些顾客的资产比公司净值还多,仍然具有偿债能力。这时公司可与这种大型债务人商讨偿债的方法,并维持以后的交易。在还没完全清楚状况之前,不要轻易放弃债权。
7.控制薪水水平。人事成本通常是公司重要的支出之一,为了避免人事费用过度膨胀,公司应该要注意加班费的给付是否恰当。过度频繁的加班可能代表没有效率。另外一方面要注意员工的生产力。是否可以减少员工人数而维持同样的生产力?是否可改进设备来增加员工的生产力?这些看起来很细微的项目,却是许多公司忽略的重要做法。作好健全的财务管理,积少成多,才能累积公司成长的实力。
第二篇:如何建立财务内控体系
如何建立企业财务内控体系?
1.可靠的凭证制度;
2.完整的簿记制度;
3.严格的核对制度;
4.合理的会计政策和会计程序;
5.科学的预算制度;
6.定期的资产盘点制度;
7.适时适用的监督考核制。
具体地讲,财务内控制度体系框架可分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原则性的财务、会计制度
1.会计核算制度:
(1)会计核算的体制;
(2)主要会计政策;
(3)会计科目名称和编号;
(4)会计科目使用说明;
(5)会计报表种类及其格式;
(6)会计报表编制说明(附注)。
2.财务管理制度:
(1)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制;
(2)货币资金管理;
(3)往来结算管理;
(4)存货管理;
(5)短期、长期投资管理;
(6)固定资产管理;
(7)在建工程管理;
(8)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管理;
(9)其他资产管理;
(10)销售收入管理;
(11)成本费用管理;
(12)盈利及分配管理;
(13)财务会计报告与财务评价管理。
(二)综合性管理制度
1.账务处理程序制度(对会计核算基本流程,有关会计事项处理的必需手续以及具体操作规范作出规定);
2.财务预算管理制度;
3.会计稽核制度;
4.内部牵制制度(根据需要,对会计核算中需强调的内部牵制、制约程序作出集中的规定);
5.财产清查制度;
6.财务分析制度;
7.会计档案管理办法;
8.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
9.对子(分)公司等所属单位的财务会计管理办法。
(三)财务收支审批报告制度
1.财务收支审批管理办法;
2.重大资本性支出审批与授权审批制度;
3.重大费用支出审批与授权审批制度;
4.财务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四)财务机构与人员管理制度
1.财务管理分级负责制;
2.会计核算组织形式;
3.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
4.内部会计人员管理办法(含会计工作岗位轮换管理办法、会计人员委派管理办法等);
5.对违反财经纪律及企业财会规章制度事项的处罚规定。
(五)成本费用管理制度
1.费用报销管理办法;
2.成本核算办法;
3.成本计划管理办法;
4.成本控制管理办法;
5.成本分析管理办法;
6.成本费用考核管理办法。
第三篇:从财务角度分析食堂改革方案
从财务角度分析食堂改革方案
第一种方案:食堂归公司管理,人员工资归公司发放。具体操作如下:
1、实行饭票制,饭票由财务部控制,每月由行政部门从 财务部领购饭票,饭票出售的 款项上缴财务部。财务部对领用的饭票进行登记管理。
2、3、员工用现金从行政部购买饭票,凭借饭票用餐。食堂开支款由指定人员定期到财务部支取。食堂收到的 饭票每星期五下午送财务部。财务部对收回的饭票进行登记管理。严紧员工用餐时食堂人员不收票或者收到饭票不送财务部,一经发现,追究其责任,从严处理。
4、食堂人员要严控用餐标准,每人每餐按3.00元标准制作,不得浪费和超标。
5、财务部月底根据 食堂开支和收入来核算用餐标准,按此标准来考核食堂人员。
6、食堂采购的菜、大米及佐料等必须有相关的凭据。凭据需采购人签字报销,行政部负责监督,财务部审核。总经理审批。以此凭据冲销暂支款。采购人员不得多报虚报等弄虚作假行为,行政部和财务部可对其采购行为实施市场调查,一经发现有违反行为将严肃处理。
第二种方案:食堂实行承包制。具体操作如下:
1、食堂承包给个人,由食堂所 产生的 支出和 收入与公司无关,食堂人员工资由承包人发放。
2、食堂承包人和公司签订承包合同,保证员工用餐标准(一荤两素一汤),价格按3.50元一餐。如有特殊情况需要调整价格的,需经公司同意方可。
3、员工用餐多支付的1.00元由公司在工资中按实际出勤给予补助。
4、食堂承包人必须保证食品的安全,如发生中毒和其他有损用餐人员身体健康的情况,由食堂承包人负责,与公司无关。
第四篇:从内控角度解决新三板挂牌常见问题
摘要:中小微企业在新三板挂牌持续火热,而随之也暴露出各种问题,包括财务规范及内控机制等方面的缺陷。就接触过的较为集中的问题是三个方面,一是股东个人业务与公司业务混合;二是收入确认不符合规定,成本与之不匹配;三是同业竞争。通过分析形成这三个方面问题的原因、在实际业务中的表现及消除这些问题的影响的方法,总结出这些问题实际上都可以归结为内控方面的问题,只有规范内控制度才能真正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 新三板; 常见问题; 内控机制
最近几年,新三板市场持续火热。新三板全称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公司,其前身系中关村非上市股份报价转让系统,2012年扩容,2013年挂牌,2014年做市制度的实施引爆新三板,挂牌公司和融资额都出现了爆发性增长。截止2016年5月16日,挂牌公司7167家,总股本4178.19亿股。与如此火爆的新三板行情相反的是,新三板2014年、2015年年报披露时,却频频报出各种年报延迟披露、临时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事项,而这些延迟披露、更换会所的原因也是五花八门。不难看出,其背后隐藏着的是财务规范、内控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等一系列的问题。面对众多还站在新三板的门外跃跃欲试的众多中小微企业,如何在跨入新三板的行列前就将这些财务规范隐患扼杀。本文旨在从财务会计的角度,通过总结接触过的新三板项目过程中通常会遇到一些财务问题的梳理,最后终结为拟新三板挂牌企业应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并按照内部规范的规定对前期不规范的行为进行还原,来真实反映财务报表数据,才能助其顺利挂牌,并在挂牌后仍能顺利运行,符合监管及对外公开披露的需求。
一、常见问题分析
作者认为,目前大多有意挂牌新三板的中小微企业都是民营企业,而国内的民营企业有个普遍的现象就是,法人和法人代表不分,追求个人利润最大化,于是各种避税手段纷纷上场。集中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一)公私不分,股东个人的收支与公司业务混淆
对于挂牌的中小企业中,大部分是私营企业,公司、个人之间往往有着大量的交易,如借款、如代公司支付各种费用等。这种行为,一方面这是大部分中国的私营企业主的想法,企业就是他的,没有必要严格区分股东与企业之间的行为;另一方面,通过借贷或者将个人的消费由企业来承担,从而抽取企业利润,规避通过股利分配而需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同时可以抵扣企业所得税。而如果需在三板挂牌,就需要严格区分公司股东个人、公司两者的关系,不应混为一谈。
首先,绝对杜绝股东占用公司款项,如有发生及时归还。股东占用资金,一个是股东本身出资不到位,在首次出资后抽逃了资金;一个就是股东占用公司的资金,将其投入到公司股东的其他业务中去,获取利益流入个人口袋。股东占用公司资金,就是侵害了公司的利益。公司可以利用这些资金进行投入再生产,而由于股东没有切实履行应有的出资义务,或为了个人利益将其抽取后用于公司以外的事项,就是对公司利益的损害。根据全国股权系统2015年发布的《挂牌审查一般问题内核参考要点(试行)》,合法合规性的核查下就包含对出资是否存在瑕疵的审查,需要核查出资瑕疵形成的原因,对公司的财务影响,以及其后弥补瑕疵的行为是否合法,以及会计处理是否符合规定;在关联方资金占用中,需要核查关联方、实际控制人、控股股东是否存在关联方资金占用的情况,并披露其发生及解决情况。所以对于股东占用公司资金的,应在公司挂牌前解决,并考虑占用资金的时间长短、金额大小等,考虑支付一定的资金占用费。
其次,部分业务的收支通过个人账面结算。由于申请挂牌的企业中大部分是中小企业,没有严格的财务收支制度,往往按照最方便快捷的方式来进行业务操作,货款的支付、收取可能通过个人账户,并没有通过公司开立的银行账户,而个人账户中包含了个人的交易记录又包含了公司的交易记录,无法严格区分。就会导致帐外的收入或者成本费用没有在公司报表上体现,最终报表反映的不是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所以必须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区分公司业务,不得通过个人账户收取、支付款项。对于前期已存在的事项,需要将个人账户的对账单中与公司相关的交易整理出来,恢复到公司账面,并由此形成的债权债务进行清理。当然有些业务比较特殊,如公司在天猫开设的支付宝账户进行充值,是无法通过银行实现的,只能利用个人账户进行,则应该将该个人账户仅用于充值服务,从公司账户打款到该专设的个人账户,再有该个人账户打款到支付宝帐号,该个人账户不得挪作他用,并有专人保管,定期对账。
最后,与公司、公司股东之间的资金流、交易往往最多的形式是现金。大额的资金流入或者流出如果通过现金实现的,往往背后有股东的操纵,当然不排除其行业交易习惯是现金交易的外,但是这里强调的是大额,行业交易习惯是现金的行业往往是少量、频繁的交易。之所以股东、公司间的交易喜欢用现金,系由于现金没有轨迹,不像银行存款,可以通过银行对账单反映交易时间、交易对象等。故而现金交易容易被怀疑成是虚构交易。所以一方面要避免现金交易,另一方面对于不开避免的现金交易,应建立现金交易的管理制度,每天的现金及时解现,收款和解缴的人不应该是一个人,形成牵制制度等。
(二)收入的确认,成本的匹配是最集中的财务问题
对于大部分中小企业来说,为了节约公司的成本,聘请兼职人员或者不具有财务基本知识的亲友担任财务工作,主要职责就是出具报税报表,完成每月的报税任务;有些虽然聘请了专职的财务,其账务处理的目的也仅是为了满足税务需要。由于担任财务工作人员的不专业及报表使用目的仅考虑为了报税需要,所以一旦需要启动新三板申报工作时,就会出现各种财务问题,其中最难解决、最花时间,也是最普遍的就是收入的确认和收入与成本的匹配。
首先,在准备进行新三板挂牌前,对公司来说出具报表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提供给税务部门,所以这些公司的财务眼中,他们报表编制都是为了满足报税的需要,于是乎一些符合会计准则的规定但与税法的规定相悖的,就均按照税法的规定处理了。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报表的编制是依据会计准则而不是税法。最简单的就是,普遍的财务都认为收入确认的时间点是开具发票,因为税务上申报时就要求申报的收入与开具的发票都一致。而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收入确认得判断的重要依据是风险与报酬的转移,而根据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规定》增值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1.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为收讫销售款项或者取得索取销售款项凭据的当天;先开具发票的,为开具发票的当天;2.进口货物,为报关进口的当天。显然收款是税法上判断纳税义务发生的重要时点,而会计准则上收款未必发生了风险与报酬的转移。既然两者的不同,就需要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的收入确认条件重述财务报表,既然对收入进行了重述,那么相应的成本也需要按照与收入匹配进行重述。其次,既然为了满足保税需要,就要进行税务筹划。于是通过延迟或者提早开票,将收入应归属的会计期间随意分配;不考虑当期已确认的收入与成本之间的关系,随意结转成本;通过暂估成本等行为,推迟所得税的缴纳等,导致出具的财务报表收入与成本不匹配的。
这也是目前新三板前期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所需花费的工作量最大。如何拨乱反正,业务不同的公司往往会采取不同的策略,但大致的思路都是差异不大的,一方面是首先确定符合会计准则规定的收入确认方式,按照收入确认的方式,划分各期间的收入,然后配比正确的成本,如生产型企业通过完整的实物盘点,按标准生产法下计算成本,倒推各期的存货;如提供劳务的企业,可以按项目归集成本费用,做到收入与成本的一一匹配。
(三)同业竞争
目前接触过的拟新三板企业另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股东同时拥有其他与拟挂牌企业业务相同或者是相似的企业。原设立多个业务相似或者相同的公司可能是为了避税,或者是为了享受税收、注册地园区的补贴等。
首先,如果拟挂牌公司从事的业务的交易对象也非管理规范的企业,那么就可能存在随意签订交易合同,原与拟挂牌企业签订的合同,最终却由可能是股东控制的另一家企业完成,或者相反;或者业务收入体现在拟挂牌企业,但是相应的成本却体现在另一家股东控制的企业等等。这就导致了拟挂牌企业业务不具有独立性。
其次,即使拟挂牌公司的交易对手都是规范企业,但是作为公司股东也会希望通过公司间成本费用的分配,达到利润最大化,税赋最小化。如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人与费用承担人不一致,人工成本与实际使用人不一致等。
拟挂牌的企业在同一控制人下同时存在其他业务相同或相似的企业,通常认为构成同业竞争。同业竞争是指公司所从事的业务与其控股股东(包括绝对控股与相对控股,前者是指控股比例50%以上,后者是指控股比例50%以下,但因股权分散,该股东对上市公司有控制性影响)或实际控制人或控股股东所控制的其他企业所从事的业务相同或近似,双方构成或可能构成直接或间接的竞争关系。
在企业实际经营中,同业竞争的存在必然使得相关联的企业无法完全按照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来平等竞争,控股股东利用其表决权可以决定企业的重大经营,如果其表决是倾向于非公众公司,对中小股东来说是不公平的。所以通常,对于这些同业竞争的企业采取的策略通常是关、并两种手法。所谓关,即关闭这些业务相同的企业,这个适用本身这些公司没业务,比如仅是为了获取补贴而设立的公司,后续没有业务发生,或者设立后没有开展过业务;所谓并,就是由拟挂牌企业出资收购股东的股权,将其纳入合并范围,这比较适用非拟挂牌企业本身承接特定客户的业务,无法转给拟挂牌公司等。
但是在采取关、并手段前,拟挂牌公司和非拟挂牌公司之间的业务关系,则应遵循还原的准则,应属于谁的收入成本就应划分到谁的账面。
二、总结
从上述问题的发生的原因到最终解决的办法,实际都可以归结为一个,即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出现公私不分,个人业务与公司业务混淆的原因,其一缺乏健全公司治理结构,管理层和治理层合一,他们控制了整个公司的运作,没有人对管理层的工作成果进行监督;其二,缺乏业务层面的控制,如现金管理制度等,管理层可以随意支配使用现金,对现金的使用也没有限制。虽然原来的管理模式符合初创期公司的成本、流程精简的需求,但是一旦公司不断壮大,必定需要匹配的内部控制流程配套。
出现收入与成本不匹配的问题,其中不乏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的原因,而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公司本身没有建立起与完善财务核算体系相匹配的内控流程,采购入库没有入库单,销售出库不获取对方的签收,对于存放在的委外加工物资不进行跟踪管理。都是在内控流程环节出了问题。
而设立同业竞争公司,规避税收,更是内控的缺陷。收入成本张冠李戴,在设定完整的内控制度下是很容易被发现的,且是不容许的。而公司正是利用这种不完善的内控才得以实现这种移花接木的。
上述三项均缘于内控制度的不完善,而要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也唯有建立符合公司的内控制度后,按照该制度将以前的事项进行还原。个人业务与公司业务的混淆,可以建立公司治理制度,现金管理制度等,将个人业务从公司业务中剥离;收入与成本的匹配问题,则要梳理的生产销售流程,确定收入确认的时间点,据此匹配对应的成本;而同业竞争,则应建立关联交易制度,分析交易的实质和必要性,并进行关、并等操作。
第五篇:财务内控制度范文
财务内控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财务内部控制,有效规避和防范公司经营风险,促进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公司相关财务管理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各级机构。公司各级机构财务人员均应当遵守本制度。
第三条 财务部是公司财务内控管理制度的主管部门,负责财务系列具体内控管理工作。
第二章 财务内控管理的总体目标和要求
第四条 财务内控管理的总体目标:
1.确保公司日常财务运作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制度的要求;
2.保证公司稳健经营、持续发展的方针能够贯彻执行; 3.识别、计量、控制各项经营风险、资金风险和财务风险,确保公司稳健的运行;
4.保证公司资产的安全,各项报告、统计数字的真实和完整; 5.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保质保量完成公司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
第五条 公司内部控制建设的基本要求: 1.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的规定; 2.从公司实际出发,切实可行,行之有效; 3.覆盖财务管理各个环节和流程;
4.保持各项制度之间的协调和衔接,避免产生矛盾和冲突; 5.具有良好的预防性,能够有效避免、防范或减少公司经营风险; 6.符合相互制衡的原则,任何人、任何岗位、任何环节都必须按照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既定程序或要求规范运作。
第三章 财务内控管理内容 第一节 财务架构及岗位设置
第六条 财务部架构及岗位设置,应当符合规范、合理、精简、高效的原则。财务部制定财务部基本职能规范,制定所属岗位人员的具体工作制度、考核标准和管理要求,并实行目标考核管理。
第七条 财务部在设置岗位时应充分考虑不相容岗位分离原则,建立完善的财务内部岗位监督机制。
第八条 财务部应实行亲属回避制度和重要岗位轮岗制度,各级机构出纳岗、资金管理岗的持续任职时间原则上不得超过两年。
第二节 财务管理控制
第九条
财务部根据公司整体发展规划及财务内控要求,制定公司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及实施细则。
第十条 公司实行全预算管理制度。各级机构的预算编制、执行、修正必须在公司标准的整体预算框架范围内。
第十一条 财务部对分支机构实行分级授权管理制度。各分支机构应当在上级机构授权范围内进行财务经营管理。对超出授权范围的事项,不得擅自进行决策。对于财务重大事项,应执行重大事项上报制度。
第三节 会计核算控制
第十二条 公司实行统一管理,分级核算的会计核算体系。第十三条 会计核算必须按照会计制度规定,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反映资产、负债、收入、成本费用及利润,及时提供合法、真实、准确、完整的会计信息。财务人员不得随意改变资产、负债的确认标准和计量方法,不得虚列、隐瞒或提前、推迟确认收入,不得虚列、多列、不列或少列费用成本,不得随意调整利润的计算方法。
第十四条
会计帐务处理必须执行规范的操作程序,确保帐帐、帐证、帐实三相符,不得伪造、变造会计凭证和会计帐簿,不得设置帐外帐,不得提供虚假会计报表。
第十五条 应定期核对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保证其一致性,发现问题应及时核对及更正。
第十六条 各级机构负责人应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会计资料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对会计基础工作负有领导责任。不得以任何方式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人员伪造和变更会计凭证、会计帐簿和其他会计资料以及提供虚假的会计报表。
第十七条 会计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各岗位的人员应实行定期轮岗,一人不能身兼不相容的两个岗位。第十八条 会计资料应按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立卷归档、妥善保管。在规定的保管期内,任何人都无权决定销毁。
第十九条 会计核算管理具体要求按《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执行。
第四节 资金管理控制
第二十条
公司资金管理原则为“限额控制、集中管理、统一调拨、统一运用”。
第二十一条 公司银行帐户管理实行“事前申报、事后报备”制度。
第二十二条
公司资金采用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模式。资金调拔应严格履行审批手续。未经审批,不得调拨。
第二十三条 公司应加强财务印鉴的管理。财务专用章由专人保管,个人名章必须由本人或其授权人员保管。严禁一人保管支付款项所需的全部印章。
第二十四条
各级机构对于网银授权证书(开展网上银行的机构)、保险柜钥匙应专人妥善保管、不得随意交与他人保管、使用。
第五节 财务会计系统内控
第二十五条 公司应构建以满足财务日常核算为基础,服务财务管理为目标的财务会计系统。
第二十六条 通过完善的财务会计系统,加强财务内控管理,明确各级机构、各级人员的财务职责、权限等。
第二十七条
建立财务系统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岗位职责任分离制度。
第六节 财务内审
第二十八条 公司应设立财务内审岗位,编制财务内审计划,建立财务工作现场常规检查及专项检查的制度。
第二十九条 各级机构应当每年对辖内机构财务管理执行情况至少进行一次自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不留隐患。
第三十条 公司应采用非现场检查方式,采用合适的方法及管理工具,通过对分支机构财务数据的收集、汇总、分析,及时的发现机构财务管理问题并予以更正。
第三十一条 财务负责人任职期满或任期内办理调动、免职、辞职、退休等手续前,必须进行任期经济责任稽核,并在作出稽核结论后,方可办理有关手续。
第三章 附 则
第三十二条
本规定由财务部负责解释。第三十三条 本规定自下发之日起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