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财务战略角度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浅析中小企业困境问题
【摘要】我国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后金融危机时期的到来,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财务困局问题越来越凸显。本文将从分析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进而从生产经营成本、融资难题、中小企业自身素质及政府扶持政策四个方面具体分析造成目前中小企业困境的主要原因,并给出相应的措施与策略。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困局融资难题政策扶持体系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革新技术的重要生力军。但是随着后金融危机时期的到来,世界经济形势和国内经济形势总体上十分严峻复杂,各种快速增长中被掩盖的矛盾不断凸显。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着劳动力成本攀升、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土地供应日趋紧张、人民币升值、出口减缓等等诸多挑战,以及中小企业自身发展规模、筹资结构、内部管理和财务风险管理战略等方面的制约,共同形成了目前中小企业的财务困局问题。本文将从成产经营成本、融资难题、政府扶持政策及中小企业自身素质四个方面具体分析形成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经营困境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给出相应的措施与策略。
一、中小企业的界定及发展概况
1.1中小企业的界定
面临新形势,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于2011年6月18日联合印发了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把中小企业划分为中型、小型、微型三种类型,具体标准根据企业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等指标并结合行业特点制定。将我国中小企业分为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等16个细分行业。以工业为例,从业人员100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40000万元以下的为中小微型企业。其中,从业人员300人及以上,且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为中型企业;从业人员20人及以上,且营业收入300万元及以上的为小型企业;从业人员2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300万元以下的为微型企业。
1.2中小企业的发展概况
截止2011年5月,我国拥有全国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约4000万户,占整个注册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销售支出、完成利税占总量的57%和40%;流通范畴中小企业占全国批发网点的90%以上。提供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完成了我国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近年来的出口总额中,有60%以上是中小企业提供的。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我国中小企业主要分布在批发和零售企业、制造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
二、中小企业的困境分析
2.1外因分析
2.1.1 生产经营成本上升
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进一步加深,世界经济形势和国内经济形势总体上十分严峻复杂,受国内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的影响,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着劳动力成本攀升、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土地供应日趋紧张、人民币升值、出口订单大量减少、运输费用不断增加等等诸多挑战,使得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普遍上升。但由于其大多处于价值链生产的低端环节,成本的大幅上升使很多小型微利企业面临关门倒闭的困境。
2.1.2融资渠道单一。
融资困难一直都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资料显示,内部融资为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但其有限的内部积累无法满足企业发展壮大的资金需求;外部融资中无论是银行贷款还是证券市场直接融资,但都由于中小企业自身规模小、经营风险大,多分布于劳动
密集型行业等原因,使得中小企业难以获得所需资金。且中小企业由于其资信状况不良,均面临着较高的融资成本,实际融资成本高于约定利率。
2.1.3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遭遇重创的外向型中小企业亟须融资渡过难关,各地担保公司蜂拥成立,数量急速膨胀。在急速膨胀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健全的担保管理体系,且缺乏足够约束,使许多地方的担保业经营不规范。出于盈利的考虑,许多担保公司打着理财的旗号,从事担保主业之外的民间借贷活动,不但违规高息揽储,也向一些资金紧张的小企业发放高息贷款。在一些民间资金充裕的地区,一些担保公司的担保业务只是“招牌”,实际的角色都是资金掮客,是地下资金拆借的主要中介机构。因此,从其实施情况来看,都没有切实满足中小企业的实际需求。
2.1.4政府扶持力度较小
除此之外,我国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够。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老牌经济发达国家,政府主要以宏观手段来间接扶持小企业。利用法律来消除不利于中小企业公平竞争的障碍,通过制定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引导商业银行和民间的资本投向小企业。而以日本为代表的后起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则偏重于微观经济的调控。由政府集中必要的财力,通过设立一整套政策性金融体系,形成了中央与地方共担风险、担保与再担保保险相结合的全国性多元化、多层次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直接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相比于国外各国,我国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比较小,以及现行有关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体制也不够完善。
2.2内因分析
2.2.1中小企业组织形式,管理制度不健全
我国的中小企业由于受自身的内部组织形式、管理模式和产权结构的限制,无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多为家族化管理模式、个人主业制和合伙制管理,缺乏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企业内部控制及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方式不科学,管理理念落后,使经营管理和投资理财能力有限。
2.2.2财务管理不科学
中小企业领导者受其自身素质的影响,财务管理理念薄弱,企业内部缺乏有效财务管理制度、预算及成本控制制度,财务预警机制不健全,筹资及投资结构不合理,财务杠杆不能发挥适当的作用,使得企业经营管理和投资理财能力有限,风险管理能力差,竞争力弱。
三、对策
3.1逐步建立多层次的中小企业融资市场体系,长远来看,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这一问题,就必须消除我国银行业的国有垄断,逐步开放市场,大力发展服务于中小企业的中小金融机构,规范民间资本,建立多层次的中小企业融资市场体系,逐步完善我国现有融资体系,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3.2加大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
现阶段,政府应继续完善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机制,发挥其强制性作用,运用行政手段,一方面对中小企业进行政策性的引导,推动社会资源向中小企业流动,积极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加强对现行银行信贷体系的引导与监管,促使各大中型商业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快中小企业的发展。
3.3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信用担保体系
首先,政策性担保公司要发挥担保主渠道作用,不仅要为国有大中型企业提供担保,也要服务于辖内众多的民营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与此同时,担保机构还要适当降低担保门槛,吸引中小企业积极投保。其次,加强对民间担保公司的监管,积极推动担保机构参与信用评级,不断改善自身的资信状况,提高自己的信用等级,增强银行对其的信任度,真正为中小企业解困。
3.4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面临后金融危机时期的种种机遇与挑战,中小企业应积极响应政府政策,努力实现其经济发展发放的转变,由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向产业链高端转移,通过技术进步与创新,不断研发新产品,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提高产品的经济附加值,提高资源利用率,最终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3.5加强中小企业自身素质
中小企业应加强自身企业文化的建设,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有效的财务管理模式,实行严格预算及成本控制制度,提高企业经营管理和投资理财能力有限,风险管理能力。同时,要加强企业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与整体素质。,
第二篇:换一个角度看中小企业融资难
换一个角度看中小企业融资难
发布时间:2009-5-
5信息来源:
中小企业旺盛的生命力是创造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奇迹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同样成为经济发展、市场繁荣和就业扩大的重要基础,其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9%,工业新增产值占到全部工业新增产值的70%,提供的出口占出口总额的68%,交纳的税收占全部税收收入的48%。全国专利的66%是由中小企业发明的,74%以上的技术创新由中小企业完成,82%以上的新产品由中小企业开发。另外,中小企业还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机会。可见其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但是融资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瓶颈。2004年底重庆市企业调查人对全市283户中小企业开展的相关调查显示,65%的中小企业认为资金需求难以得到满足。2004年1~6月,283户中小企业户均资金缺口达1,346万元,与2003年6月相比,缺少资金的中小企业比重增加了15个百分点,资金需求缺口扩大。2006年1季度四川省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更加突出,信贷资金只占资金来源的12%左右,2006年全省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缺口约400亿元。
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国家高度重视。2002年6月29日全国人大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小企业促进法》,人民银行2002年8月9日出台了《关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务院以国发〔2005〕3号文件发布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银监会2005年7月28日印发《银行开展中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努力推进“六项机制”建设。2006年银监会进一步加强对银行业贷款集中度的考核,督促其转变盲目垒大户的做法;同时建立符合小企业贷款特点的贷款分类、不良贷款问责考核等差别化的体系;完善小企业贷款统计制度,统一小企业标准,制定差别化的贷款政策,实施符合市场各行业的定价机制,适当放宽和取消小企业信用贷款的限制。银监会及其各监管局还均成立了完善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和专题研究小组,四川银监局出台了《推进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十五条措施》。成都市委、市政府也先后印发了《成都市委关于推进中小企业融资工作的意见》、《成都市政府关于推进中小企业融资工作的配套文件》、《成都市推进中小企业融资工作试点企业管理实施意见》、《成都市推进中小企业融资工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成都市中小企业融资试点暂行收费办法》、《成都市推进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实施办法》、《成都市中小企业融资信用信息库建设实施意见》、《关于解决我市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几点意见》。中央和地方政府、银行业监管机关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关切之心、急切之情跃然纸上。
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商业银行尽了很大努力。积极开展对中小企业的融资业务,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而且可以促使商业银行缓解流动性过剩困扰,革新经营模式,调整信贷结构,降低信贷集中度,分散贷款风险,从而有助于商业银行自身调整发展战略,获得持续健康发展。因此中、外资商业银行都十分重视拓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国家开发银行启动了中国商业可持续微小企业融资项目;北京市商业银行提出,要建设成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特色银行;兴业银行明确宣称,中小民营企业是该行真正的客户群体;民生银行宣布将在上海专门成立中小企业金融部;工商银行总行信管部负责人告诫,把握住中小企业,也就把握住了未来中国社会中最有朝气的经济主体;农业银行2006年4月专门召开小企业信贷工作座谈会,制订了《中国农业银行小企业信贷管理办法(试行)》,并对各级分行如何做大做强小企业业务提出了8点具体要求;建设银行则将发展中小企业业务作为战略选择,纳入了战略发展纲要;2005年12月份渣打银行成都分行甫一开业,就宣布以中小企业为其重点客户,并于2006年在中国首推极具特色的中小企业奖。各家商业银行还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办法、评级授信制度,积极创新抵押担保办法和信贷产品,简化业务流程,选择部分分行开展中小企业融资业务试点。
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近年每逢全国和地方各级人大、政协召开会议,代表们的相关提案总是连篇累牍。各种专业和非专业的报刊杂志则热烈讨论、大声疾呼,并进行了各种分析,开出各种处方。
作为当事主体——中小企业本身更是使出浑身解数,东家求、西家告,有的甚至铤而走险,不惜作假账、进行商业贿赂以求获得贷款支持。
然而,尽管政府重视,社会关注,企业渴盼——政府发文了——但不能强迫银行贷款;专家分析了——但许多观点陈旧,思路雷同,角色错位,隔岸观火;银行高层有思路了——但机制不对,基层不动,效果不好;企业努力了——拉关系,找政府,求银行,但收效甚微。以成都市为例,全市2005年1季度累计增加贷款56.9亿元,其中基础建设贷款、短期建筑业贷款和个人消费贷款共计增加68.1亿元,超过了全部贷款增量,大多数中小企业所获贷款有减无增,呈现负增长。尤其是流动资金贷款严重短,2004年,成都市企业中短期贷款仅增加21.1亿元,增幅同比大幅下降,少增142.8亿元;2005年1季度,短期贷款仅增加1.7亿元,同比少增8.4亿元。足见问题的严重性。
尤其在当前,我国储蓄存款已高达十多万亿元,是全世界储蓄率最高的国家,国内银行尤其是大银行拥有巨大的资金存量,普遍面临流动性过剩的困境,正在通过降低分支行上存资金利率等杠杆鼓励放款,但众多需要资金的企业照样得不到银行的贷款支持。中国有钱,银行有钱,为什么中小企业贷不到款呢?主流说法是中小企业缺乏有效抵押担保,财务报表不真实,管理不规范,规模小、利润低,多属家族式管理等等。这些说法也许都有道理,但都不是真正的症结所在。换言之,如何破解中小企业贷款难呢?
诚然,设立各种官方的非官方的担保基金从而缓解中小企业担保难、减免中小企业融资相关税费从而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扩大商业银行利率浮动范围从而使商业银行获得风险补偿空间、政府牵线搭桥从而使银企双方沟通信息;商业银行降低准入门槛、缩短决策链条、制订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政策、开发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信贷产品、探索新的担保形式等等都有利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然而,事实证明,这些举措、手段均非治本之策,不能从根本上真正有效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实践中的困局亟待方法的突破、视角的转换。
治病,关键是要照准病因。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要害是要找准症结。那么——
一、中小企业要获得银行贷款究竟缺少什么?
通过与大型、特大型企业融资的对比研究和大量的实证分析,我们认为,中小企业贷款难的症结不在政府,也不在银行,而是在中小企业自身的局限,它们有5个缺少:
(一)缺少对银行的了解。在许多人眼里,银行都一样,要贷款,写份报告送到一家或多家银行去,或者请政府、人民银行协调,坐等结果就是。其实,这样的效果并不理想,是企业不了解银行的典型表现。商业银行都具有信用中介职能,都要发放贷款。但不同的银行放款的政策不同,放款的条件也不同。企业要贷多少款,要贷哪种类型的贷款,要贷多长时间,不同的银行都有不同的要求。银行对企业所在的行业是否支持?企业的规模效益是否达到某家银行的标准?银行负责人的经营指导思想是存款偏好还是贷款偏好,有无贷款审批权、有多大权限等等,在贷款前,企业或多或少都应该有所了解。
了解银行,还应当了解银行发放贷款的关注点。银行最担心的是安全问题,到期能否收回贷款。只有银行确信它的贷款在企业那里是安全的,才可能放款。担心企业不还钱,这是从主观上说的,是有钱不还,这是企业的诚信问题;担心企业还不起钱,这是从客观上说的,是无钱可还,这是企业的能力问题。怎么办呢?怎么消除银行的顾虑呢?要有信誉,要诚信。借款虽然是公司,但有钱不还的原因是人,是企业负责人。因此,企业的经营者要有诚信,要有好的人品,要有好的口碑,做到不赖帐,少官司,少经济纠纷,不要大赌博。这些都会影响银行对企业负责人的判断。怎么来证明企业不会无钱可还呢,要向银行展示企业的正常经营状况,要向银行提供第二还款来源即抵押物予以证明。
了解银行,还应当明白银行真的是“嫌贫爱富”、“嫌小爱大”、“嫌弱爱强”吗?从表象观察,现实生活中的银行的确如此。但从深层次观察,不能简单地这样认为。至少从银行发放贷款的目的是为赚取利润这个意义上看,并不完全是这样。五粮液该大吧,是够富够强的了,但宜宾的所有银行都只向五粮液一家发放贷款,必然出现的只可能是两种结果:要么把五粮液撑死,要么把银行饿死。很简单,五粮液是不能承受那么多贷款的,贷款是要付息的,没有哪家银行说五浪液很好,你需要贷款我都不收利息,因为银行的贷款资金是有成本的,不可能不收息,无限量地贷款所产生的无限量贷款利息会压死五粮液的。当然,五粮液是不会这样做的。它自有资金充裕,在银行有大量存款,不需要银行的贷款。而银行筹集的资金如果不能转化为生息资产,不发放贷款,银行是要亏损的,因为它要为存款支付利息,所以,银行只有向那些非五粮液们发放贷款生息,否则就不可能持续经营。非五粮液们就不一定都富都强都大。我们的观点是,企业不富不怕,不大也不要紧,不强也不关事,重要的是准确界定这家企业的条件适合哪家银行的贷款标准。不同的银行有不同的目标客户群,有不同的贷款发放条件,对众多的银行机构来说,“富”、“大”、“强”是没有统一尺度的,是相对的。就是同一家银行,针对不同的贷款品种也有不同的标准。企业要选择的是适合自身情况的那家银行,那个贷款品种。贷款是为了生产和经营,哪家金融机构出来的钱都可以满足这一需要。
有家企业长期是工商银行的客户,贷款也在工行,但工行不能够再向它追加所急需的贷款,政府和人民银行在金融机构中进行协调,农村信用联社有意向其发放1500万元贷款。然而该企业经营者认为,自己生产高技术含量的工业产品,企业规模也不小,本人又是当地知名企业家,怎么能到农村信用联社去开户、融资呢?心里瞧不起农村信用社。这个想法就有问题了,对工行来说这个企业就是不富不强不大,但对农村信用联社来讲,已经足够富足够强足够大了。
按大银行的标准,多数中小企业是很难达到放款要求的。县域经济中的中小企业,要从国有银行贷到款是非常困难的。可以这样说,在县域中小企业领域,国有控股金融机构的信贷融资是无所作为的,众多中小企业长期被置于银行资金浸润不到的旱地上。因此,中小企业要学会和信用社打交道,要学会和新型的股份制银行打交道。企业在不同的阶段(资产规模、销售数量、利润水平、影响力大小)需要贷款时,要学会与不同的银行打交道。
要了解银行,还要找对银行。要向愿意提供中小企业贷款的银行提出申请,尤其要向那些不排斥不抵触中小企业贷款,对中小企业没有偏见的行长所在银行申请贷款。求稳畏惧风险的行长是不愿意向中小企业贷款的。
(二)缺少在银行的信誉。资本在本质上是逐利的。银行是企业,也要实现利润。但经营货币这一特殊商品,就是经营风险,稍有不慎,本金都难以收回,所以银行发放贷款非常谨慎,要采取各种防范措施,包括充分考察企业经营状况。国内外银行其实都在遵循一个准则:不向不熟悉的客户发放贷款。很多企业抱怨银行不向它们贷款,但找过真正的原因了吗?有的企业要贷款时去找县长、找市长,找政府协调,找人民银行安排,这种观念过时了,过时十年了。银行是企业,是企业就有自主经营权,在向谁放贷的问题上银行是自主决策的,政府领导也不可能行政命令银行发放贷款的,否则就属于违法干预。说到底,银行不了解企业就不可能把钱借给企业,企业要从银行获得贷款就必须让银行了解自己,建立自己在银行的信誉。
在让银行了解企业这个问题上,许多企业经营者心里其实是矛盾的——经营状况好的企业把真实财务信息全部提供给银行,担心税务部门获悉了得多交税;隐瞒收入和利润吧,银行又认为企业经营情况不好,不贷款。经营状况欠佳的企业就更难了,虚报收入和利润要多交税,如实披露财政状况,贷不到款。这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不要埋怨银行不来了解你,不要埋怨银行不正眼看中小企业,因为很少有中小企业敢剥光一切伪装让人家看个够。所以说,主要原因在企业自己,不要只是埋怨银行。
(三)缺少明确的还款来源。有人说,我们有房产、土地作抵押,银行为什么不贷款给我?这也是对银行不了解的表现。银行发放贷款是为了收回货币资金,不是为了获取实物资产,它和当铺不一样。因此,银行是否贷款给你,首先要考察你的现金偿还能力,即有无第一还款来源。什么是第一还款来源,就是企业依靠正常经营收入偿还银行贷款的能力。一个经营不正常,亏损的企业,再有充足的抵押物也是难以获得银行贷款的。只有当银行经过考察,认为企业具有第一还款来源后,才可能对贷款有意向。这时,还需要企业提供第二还款来源作保障,即抵押或保证,目的是增强还款的安全系数。当企业不能靠第一还款来源还款时,银行出于无奈,通过处置抵押担保物收回贷款。由此可见,不能说有房产、土地抵押就能获得贷款,也不能说房产、土地抵押对获得贷款不重要。
银行非常重视第一还款来源。这是银行决定是否贷款的关键因素,也是是反映企业总体经营情况的重要指标。企业还要有明确的第二还款来源,这是银行防范企业经营道德风险的保障,满足上级行放贷条件的需要。
那么什么是第二还款来源呢?一是抵押物包括不动产和动产:房产、地产、机器设备、运输设备等。二是质押物:存单、债券、股票、股权、收益权等。三是信用担保:第三方担保如保函、信用保证等。第二还款来源的作用在于当借款企业不能以生产、经营收入偿还借款时,用以归还银行的贷款。为什么银行很重视抵押担保?银行在放款时很难彻底、全面了解企业真实情况,贷款后也难以完全掌控贷款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于是借助第二还款来源作为增加贷款资金安全度的保障手段。
(四)缺少可信度高的财务信息。财务信息是证明企业具有第一还款来源的重要依据,直接左右银行是否贷款的态度。银行贷款审批机构和审批人主要依据企业财务信息和相关资料判断企业优劣。而夸大和隐瞒财务信息是普遍现象。企业要到银行贷款,就要用银行的视角来衡量自己。企业经营者不能以为自己天天在企业,公司是自己开的,自己就完全了解企业了。要知道,对自己经营管理的企业的了解是一回事,对自己经营管理的同时又要贷款的企业的了解又是另一回事。比如,本企业在同行业中的位置?本企业所处的行业是国家行业指导政策的哪一类?财务报表反映的企业是什么状况?外部尤其是银行对本企业的评价是怎样的?
许多中小企业经营者不看财务报表,更记不清楚财务报表的一些重要数据,不了解财务报表反映的企业是什么形象。这是对企业不了解的典型表现。不贷款则罢,了解真实经营数据就已经足够;倘若要贷款,就一定得要记住报表上的那些主要数据。那些数据反映的企业才是银行眼中的企业。银行是从财务报表及相关资料中来了解、认识、评判企业的。企业经营者不了解、不记得那些数据,银行与你沟通时,就会对你产生错误的结论,要么认为你在说假话,要么就认为企业财务报表和资料是假的,只有这两种结论。而这两者任何一种,都将导致银行不向你发放贷款。除非你的财务报表和真实经营情况完全一致。如果一个企业经营者对自己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能清楚地用数字表述的话,效果会非常好,银行管理层会认为这个经营者精明、能干。银行人员天生对数字感兴趣。
(五)缺乏真正的金融顾问。金融是一门深奥的学问。与银行交往需要专门的技巧。而目前的问题是企业与银行缺少一个沟通渠道,缺少一种沟通方式,缺少一家沟通中介。对于企业的信用、实力、素质,项目的可行性、可操作性,银行不仅仅要听企业自身表述,还要听行业主管部门、行业专家发表权威见解,以一种源于“大家说”的沟通方式为项目把脉,把第一道关。同时,企业千差万别,各行各业千姿百态,以银行的视角,如何了解企业所在行业、市场前景,怎么了解、了解多少?这都必须借助于一个适当的沟通渠道。
借脑是掌握金融、把控银行贷款的捷径。国外有很多金融服务公司、企业诊断公司、企业顾问公司,把银行和企业聚集到一起,架起一座桥梁。所以,企业关键是缺乏金融顾问。金融顾问了解银行的信贷政策、工作流程、放款心理;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诚信程度、还款记录、发展趋势。所以它们能有效帮助企业让银行了解,帮助企业规范管理让银行放心,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财务形象让银行信任,帮助企业守信履约让银行贷款安全。
形象地讲,金融顾问可以成为企业的耳朵——听金融政策、收集金融信息;成为企业的眼睛——看金融运行的方向、观察银行贷款投放的变化;成为企业的脑袋——思考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途径和有效方式,协助企业对筹资进行策划,提供防范来自银行危机的方案;成为企业的嘴巴——为企业融资提出建议、帮助企业与银行交流沟通。金融顾问还普及宣传国家金融方针政策,提供银行信贷、结算、存款、外汇、票据、利率等信息,向企业传授与银行交往的技巧。
二、中小企业怎样获得银行贷款?
企业要发展,应当适度负债。企业负债是形成企业资产的主要渠道,是抓住机遇乘势发展的基础。要负债,当然首选向银行贷款。因为银行资金利息低,并且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那么如何才能获得银行贷款呢?
(一)积极在银行积累信誉。所谓企业在银行的信誉,是指由企业一段时间内在银行办理各项业务而形成的一种记录。主要包括企业在银行办理的各项结算(转账收支、现金存取、票据收付、资金汇兑等)、存款存取、贷款借还业务情况。作为一个正常经营的企业,都有这些金融业务。
企业要有在银行积累信誉的意识。银行目前主要依靠从企业负责人的言谈举止来揣测其诚信程度,从项目计划书的编撰水平写估价企业对项目的认知和把握程度,到现场去看企业的厂房、设备、人员来分析项目的可实施性、可操作性。银行对企业的信任从零开始,从问好开始,大家都很累,大家都很难,成功率很低。通常银行对企业资料的思维链条都是:否定—肯定—信赖—认可,有多少好企业在这种思维下因资料的漏洞而被银行拒贷?!所以中小企业一定要在对各家银行有所比较和了解后,在自己感兴趣并且今后有可能得到支持的银行办理业务,而切忌无事不登三宝殿,平时不与银行往来,座支现金收入,以收抵支,随便找家银行办理业务,将大量结算和存款放在不能支持本企业的银行,缺钱时再找银行。这样企业就无从积累信誉。
积累信誉要首先积累财富。仅靠宣传和包装而没有真实内容的企业,现在已很难在银行获得贷款了。作为一个企业,要想今后向前发展,就要不断地积累财富。企业是壳,财富是核,是内容。一个空壳企业是不可能获得长久发展的,也是不可能获得银行的信任的。积累财富的过程当然也就是创造财富的过程。但仅仅创造财富还不够,要把创造的财富累积在企业。因此,企业家们应当认真做事,精于管理,善于营销,脚踏实地地把企业做实做强,夯实基础。在实现企业效益的同时,不能把利润都分配了,不能通过成本处理把企业赚的钱都转移到股东、企业经营者的个人口袋里了,将企业的血抽干。股东、企业经营者按照法律规定分配红利,适当从企业获取一定的资金用于个人需要或放在个人账上是个可以的,但不能过度。企业是什么,是法人。是法人,就应当有血有肉,就应当身强体壮。董事长(总经理或老板)是什么,是法人代表,是企业这个法人的代表。是代表,就应当站在企业法人的角度为它着想,要培育壮大它。要把企业实现的效益尽量多地用于再生产上,如补充资本金,添置设备,购置厂房或土地,进行技术改造等。这样,企业创造的财富就比较多地积累在企业了,财务报表也好看了,容易赢得银行的信任。同时随着财富的不断积累,银行要求的第一还款来源和第二还款来源都有保障了。
积累信誉更要在银行积累信用。一家企业成立后,只要开始生产经营,就可以而且应该在银行办理业务。在银行办理业务的过程,就是积累信用的过程。企业从创办那天起就要指定财务负责人与银行建立起联系,在银行办理业务,了解银行的信贷政策,为今后贷款作好准备。首先,选择一家或两家银行开立账户,并开展存款、取款、转账、汇兑等业务。此时如何选择银行呢?开户的银行信贷政策要不排斥本企业所在行业;该银行不歧视小企业;该银行负责人对中小企业发展前景看好;该银行负责人与本企业有或可能有联系等。不宜选择多了,一两家银行就够了。在多家银行开户可能降低在银行积累信用的效应。其次,把存款存在开户的银行。存款多少、余额大小根据企业的情况决定,重要的是资金的进出要经过银行,形成现金流记录。这不仅让银行能够通过现金流了解企业经营情况,而且多家企业的这种现金流就构成了银行稳定的存款来源。另外,能把企业相关人员的个人存款也存在企业的开户银行更好。存款业务,不要因为自己一时不贷款或其他银行公关就随便转移。第三,公司的结算业务要在开户银行办理。尽量不要坐支现金,不要冲抵票据。否则会大大减少银行对企业真实经营情况的了解。
积累信誉还要在银行创造信用。所谓创造信用,就是要为在银行贷款创造条件。仅靠企业正常经营、自然发展是很难获得银行贷款支持的;仅靠简单地在银行办理正常的一般存取款业务和结算业务,也还是很难获得银行贷款支持的。不要等伯乐的到来,而要把自己打造成千里马,一匹正在飞奔的千里马。所以企业要主动创造信用。通过创造信用引起银行高层对本企业的关注。企业不但要用正常经营的现金流和结算业务在银行按传统方式积累信用,而且要用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现金流和结算业务到银行创造信用。例如某公司支付一笔货款,最直接的方式是从银行账户转账或汇兑。但为了在银行积累信誉,它可以采用全额保证金签发银行承兑汇票的方式处理,既支付了货款,又节约了财务费用,更为重要的还创造了在银行的信用。本来这些业务是可以没有的,是企业为银行创造的业务机会,是银行非常欢迎的。对银行有利,对企业也有利。
积累信誉也要创造机会。通过创造机会引起银行高层人士对本企业的关注和认同。银行其实也在不断地寻找他们眼中优质客户。企业就要利用各种机会,甚至创造机会,把企业塑造成银行眼中的优质客户。银行眼中的优质客户,既是脚踏实地干出来的,也是通过适当宣传、包装创造出来的。争取把企业纳入当地政府重点支持名单,提高企业在本地区的知名度;积极参加政府的各种会议、活动,树立企业和企业负责人的正面社会形象;根据企业生产经营需要适度地进行宣传,包括新闻报道和广告;有意识地参加银行举办的活动等,都是在银行创造信用的机会。
(二)提供适当、真实的财务信息。银行对企业的优劣判断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和资料的分析。报表数据失真是个普遍现象,也是银行最不相信企业的地方。夸大了的和缩水了的财务信息都不是银行希望的。企业应当规范自己的财务管理行为,比较真实地反应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所谓真实,要求企业会计制度健全,财务数据可靠,会计核算合规;所谓适当,是指企业财务数表和资料的修饰只要不违反《会计法》是允许的。企业财务报表的真实是指主要收入和支出是比较完整真实的,只要没有明显的巨大的虚假都算真实。其实,企业的财务报表是允许进行适当的修饰的。不要机械、简单地理解真实,一个企业的财务报表绝不仅仅是企业生产经营数据的简单记录,而应当是按照有关规定,经过有经验、真正懂财务的会计人员精心编制而成的。企业负责人要清楚地知道财务报表数据反映的自己的企业。缩水了的财务报表数据反映的企业,企业负责人更应该知道。企业负责人对本企业相关的数据了然于胸并能清楚表述,能很快赢得银行人员的好感。
怎样让银行相信自己的财会报表是真实的?那就要求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健全、资料齐备,帐、表、资料互相不矛盾。财会人员有专业知识,良好的表达能力,非常熟悉企业财务报表反映的所有数据,并且能够解答疑问。经有公信力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并还要能证明是纳税报表。
如何面对真实报表带来的税收问题?涉及的税收问题也是完全可以有所作为的。通过充分利用各种税收优惠政策,通过运作是能达到合理节税的目的的。仅靠收入不入账,账外账等手段解决税收问题的做法已过时了,是一种原始的又包含很大风险的野蛮方法。高智商节税进而使企业财务报表数据真实可靠,这样企业的起点就非常高了。当企业负责人向银行说,我们提供的报表就是纳税的财务报表,则能在很大程度上消除银行的疑虑。
(三)注意与银行人员交往的方法。要坚决克制“如饥似渴”、“迫不及待”,防“喊穷哭苦”,防“乱夸海口”、“乱拍胸口”,防“不给回报”。还要树立企业负责人良好的社会形象。企业负责人及管理团队的素质是银行信用等级评定进而决定是否贷款的重要因素。银行一般关注企业负责人是否赌博、婚姻状况、做事风格、人际关系、文化程度、敬业精神。回报和忠诚度,是当前银行在发放贷款前后非常重视的事项。回报是指银行发放贷款除了收取利息外,还希望企业另外给予业务机会,银行要利用贷款这个杠杆撬动更多的业务和收入。忠诚度是指银行在用贷款支持企业发展后,能够长期地与之交往以获得收益,反感企业在壮大后抛弃自己,投奔其他银行。对此,企业要理解,并且要掌握这种心理,进而有预案地设计许多银企双蠃的方案。毕竟银行也是企业,不管是国有银行还是农村信用社,他们都有经营指标的考核,并且是和员工收入紧密挂钩的。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回报和忠诚,只要操作得当是不会增加企业经济负担的。
(四)要诚实守信。所谓守信,就是指中小企业负责人在经济生活中一定要恪守信誉。在当今的中国,企业的信誉己是非常重要的了。很难想象一个不诚信的企业和企业负责人能够在银行获得贷款。首先,要维护企业作为一个独立法人的信誉。要在整个金融系统没有贷款逾期、欠息等不良记录。要没有偷税、欠发工资、长期拖欠水电费等明显记录。要尽量减少因自己未履约而导致的经济纠纷、诉讼案件。要在社会各界没有大的负面形象。其次,要精心维护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的信誉。主要应注意个人在社会各界的形象口碑、经营管理能力、婚姻状况、是否赌博等。还要真正做到诚信,信守承诺,避免不良信用记录。
(五)控制负债区间。企业要发展,应当负债,这业已成为共识。不负债的企业很难得到快速发展。但目前的问题是,许多企业负债过高,使自己丧失了再负债、再获得贷款的能力。当我们不能再得到银行贷款时,要先审视一下自己的负债情况。
负债高低,不是简单用绝对额表示的,银行最关注的是资产负债比例,是负债率。负债率也不是一个固定比例,针对不同的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有所不同。银行不希望企业过度负债,不希望企业的贷款超过了企业的“体重”,即一定的比例、偿债能力。在现实经济中,一般情况下企业的负债率达到50%就是警戒线了。兴业银行更是规定贷款余额不能超过企业身价的30%。作为企业,都希望能借助银行的支持快速发展;作为银行,则认为企业应该循序渐进地发展,希望企业的贷款增长、自有资金增长、销售收入增长、利润增长都能有机协调进行。可以设想,如果一个企业只看见贷款在不断增加,而自有资金、企业资产没有多少增加,其后果是非常危险的,银行是绝对不可能再贷款的了。
如果企业负债已经比较高了,又要靠继续贷款寻求更大的发展,有什么办法? 那么途径有三:增加自有资金即资本金;企业重组;调整负债结构,降低银行负债比例。
我们的研究结论是,银行不了解和不信任是中小企业贷款难的根本原因。解决的办法是,让银行了解和信任中小企业。就这么简单。
(作者项超 成都大三投资有限公司)2006-09-20
第三篇:从OA看中小企业信息化
国内中小企业受到自身条件以及意识方面的限制,信息化起步较晚。由于OA系统属于信息化管理基础应用系统,使用简单、投入相对较小,大多数中小企业往往选择从OA着手,逐步进入信息化。过去我们发现,中小企业实施OA系统容易走进两个极端,一种是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缺乏信心,抱着浅尝辄止的态度,去选择那些价格便宜、功能一般的OA产品,这样实施的结果往往是:OA产品功能有限、性能不稳定,系统上线后作用不明显,企业失去进一步信息化的信心。另一种是对企业信息化管理过分自信,贪大求全,选择那些功能繁多、名气颇大、价格不菲的OA产品,这样的企业往往容易陷入OA系统的应用困境,花费过多精力在OA系统,信息化被严重搁置。
承元OA建议:中小企业信息化,首先应该认清形势,然后结合自身管理现状,最后制定相应的实施规划,从OA系统开始,分阶段的实施,由浅到深循序渐进,才能取得全局的胜利。
1、企业信息化培训是提高企业整体素质、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工作;
2、从OA系统开始,逐渐引进其它的信息化应用系统;
3、结合企业自身管理特点对部分管理软件进行二次开发,修改计划中某些难以适用当前工作所需的部分,使之能与企业当前的管理现状较好地融合在一起;
4、管理者的心态要及时调整,企业信息化获得企业内部领导、管理人员和职工的支持,尤其是管理者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对软件产品的选择不只是选择产品质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选择未来长久的合作伙伴关系的问题。从这样观点的高度出发,软件的选择,特别OA软件选择可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OA产品性能稳定,维护要相对容易;
2、功能既要能满足企业长期发展成长的需要,又要能满足未来多样化的需要;
3、选择的公司要拥有完整的售后服务机制,可以提供升级、定制等二次开发服务;
4、尽量选择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上线的OA方案;
5、在各方面的条件都一致的情况下,优先选择成本较低的。
中小企业信息化从OA开始已经是一种共识,承元OA建议用户选择技术先进的平台型OA,不仅提供实用的个性化OA产品,同时提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架构平台。
第四篇: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中俄文化差异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中俄文化差异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然而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尴尬的局面。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对各国文化因素的了解尤为重要,了解对方民族文化,求同存异是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跨文化交际中中俄文化的差异。
一、年龄的文化差异
俄罗斯人无论男女老少都不喜欢谈论年龄。特别是女性,他们常把女人的一生分为六个阶段:婴儿、女孩、姑娘、年轻的妇女、年轻的妇女、年轻的妇女(ребенок、девочка、девушка、молодая женщена、молодая женщена、молодая женщена)。俄罗斯人常对任何暗示年龄的问题都非常敏感,甚至会引起情绪波动。稍微上了一些年纪的妇女通常会流露出困惑,甚至会略带愤怒的说:―Да что же вы все время подчеркиваете мой возраст?‖(为什么您总是强调我的年龄呢?)
在中国,―老‖往往意味着经验,意味着成熟,不带有感情色彩。此外,中国人对自己的年龄并不保密,而且几乎每个年龄段都有自己通用的成语来形容。如:而立之年、不惑之年、耳顺之年、花甲之年、风烛残年等等。
二、敬谦用语的差异
中俄两国文化有着不同的评判标准和实现方略。汉文化中的礼貌特征是尊重、谦逊、态度热情和文雅。汉文化中的礼貌准则强调贬己尊人、称呼恰当、出言文雅、说话力求双方和谐一致、在德、言、行等方面要尽量增大他人的益处。俄罗斯人突出个体和个人价值,提倡个人的自信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同的文化心理和礼貌方式往往影响到彼此的交际,如果把汉文化中认为极礼貌、极客气的词语带入俄语会话,虽然遵守了谦虚准则,但却会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比如受到别人称赞时,中国人大都先自贬一番,习惯用―哪里,还差得远呢‖,―不行,不行,哪里比得上您‖等一类的谦词做答。俄罗斯人对于这样的言语行为会感到莫名奇妙,不知所云。
三、中俄词语间韵意的差异
由于中俄两国文化背景、生活习性的不同,导致两国人民在交际过程中有很多障碍,尤其是一些习惯用语。如俄语中的шляпа,除表示―帽子‖这个基本词义外,还有特殊的附加意义,喻指―萎靡不振、无能的人‖。这是由于在古俄罗斯只有富人戴帽子,穷人却没人买帽子,而富人又都很懒散,从而衍生出这种次生意义。现今俄罗斯人开玩笑说:―Я—шляпа‖,对于初学俄语的学生来说可能很难理解,―帽子‖与评价一个人之间的关系。在中国,帽子除了指日常的服饰之外,我们所说的―戴绿帽子‖,俄罗斯人也会象陷入云里雾中,疑惑不解,这是由于俄罗斯人根本无法理解―戴绿帽子‖和妻子有外遇能扯上什么联系。
中国人认为喜鹊是报喜的鸟儿,是吉祥的象征,认为―喜鹊枝头叫,喜事要来到‖。在传说中喜鹊是成人之美的瑞鸟,天上的织女七夕渡银河与牛郎相会,就是喜鹊来搭桥。所以有―搭鹊桥‖和―鹊桥相会‖。俄语中的―сорока‖(喜鹊)在俄罗斯人的印象中指的是搬弄是非者,有些相当于中国人常说的麻雀;―Всякая сорока от своего языка погибает(喜鹊都因最快而倒霉)‖;―Сорока скажет вороне,ворона борову,а боров всему городу(喜鹊告诉乌鸦,乌鸦告诉公猪,公猪传遍全城)‖。―журналъ‖(鹤)在俄罗斯人眼中是忠于祖国的象征,而在中国人眼里象征的却是延年益寿;在俄罗斯文化中,―дракон‖(龙)是生有双翅,喷吐火焰的蛇形怪物,是邪恶的象征,在中国,―龙‖深入民心,―龙‖象征着中华民族,海内外的华夏儿女都自称为―龙的传人‖,古代帝王称自己为―真龙天子‖。由此可见,不同文化背景下,相同词语所表现的韵意差别甚大。
四、俄汉词语数字中文化意义的差异
数字除具有本身的数量意义外,还兼有神秘―非数字‖的意义,他们被称为―圣数‖或―神秘数字‖。在俄罗斯人们的心中,―七‖(семь)有其特殊的形象和意义。人们通常把―七‖看成幸福和吉祥的数字,如成语―на седьмом небе‖(如登天堂);Одного твоего слова достаточно,чтобы он почувствовал себя на седьмом небе.(只要你一句话就足使他感到如登天堂一样幸福。)俄罗斯人喜欢数字―七‖,因此,在很多谚语、成语中经常可以看到―семь‖(七):如:семь раз отмерь——один раз отрежь.(三思而后行);семимильными шагами(一日千里);семь пядей во лбу(非常聪明)。如果说俄罗斯人热爱数词―七‖,那么中国人更热爱数词―九‖。(девять)因为在汉语中,―九‖与―久‖谐音,所以它在古代中国被视为吉祥之数。李白诗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古代传说天有九重,也叫重霄或九重霄,指及高处。九天也指皇室,九重旧指帝王所居之处。中国人崇尚九,也偏爱九的倍数,如―十八般武艺‖、―十八般兵器‖、―三十六计‖。汉语中以九打头的成语也不少,如:―九牛二虎‖、―九关虎豹‖,―九牛一毛‖,―九故十亲‖,―九九归一‖等。
五、思维方式的差异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思维方式上往往不同。中俄两国人们在思维模式上是截然相反的两种模式。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综合思维和整体优先,即注重事物整体的关联性。在贸易交往中表现为总是从大的原则出发,从总体上权衡利弊。在具体的贸易谈判中,中国人特别注重总的指导原则。谈判双方在先确定总原则一致的情况下,再去谈具体的条款和一些细节问题。而俄罗斯人的思维方式属于分析性思维方式,即凡事总喜欢从具体细节出发,先把整体分解成部分,从小到大,从具体到笼统。这种思维模式在贸易谈判中的具体表现是非常注重合同的细节问题而往往缺乏一个总体原则。
中俄双方这种思维方式上的冲突在贸易交往中,表现为重―义‖还是重―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应―重义轻利‖。在现代国际贸易活动中,中国人仍然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保证生意成功的关键。中国人总是先交朋友,这叫作―感情投资‖,期待与合作伙伴建立长期稳定地的关系。商业谈判中,中国人希望能在友好的氛围中讨论和解决问题,有时会舍小利而顾大局。而俄罗斯的文化是在商品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商人言利是被人们广泛接受的。各种商业活动―唯利是图‖。人们在交易活动以商业―契约‖为准,法律意识非常强,缺少中国人很看重的人情味。俄罗斯人认为,生意是生意,人情归人情,他们也不会从一开始就作长期合作的打算。
中俄文化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是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中都要面临的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跨文化交流也日益广泛,不同民族间的文化是可以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的。我们应该意识到这些文化差异,本着―求同存异,互相尊重,平等相待,以诚相见‖的原则,采取包容、尊重的态度而不是敌视对立的态度,尽力了解对方民族文化心理,以达到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王救文:《多语种外语教学模式研究与探索》,华文出版社2005年版。
[2]戴桂菊:《俄语学习》,北京外国语大学2004—2005年。
[3]周力:《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辽宁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12期。
[4]王淑杰:《语言学习中的中俄文化差异》,《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3月。
[5]《俄罗斯语言国情辞典》,北京现代出版社2000年版。
[6]《Словарь синонимов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практический справочник》。Москва:Русский язык,1995。
第五篇:从价值观角度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从价值观角度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价值观是个人对周围世界中的人、事、物的基本看法,是人们进行是或非、有意义或无意义、值得接纳或不值得接纳的判断时所依据的一系列最基本的准则或尺度。正确的价值观能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而健康心理是中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的基础。本文的宗旨,建议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价值观;中学生;心理健康
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G.Gordon Willard Allport,1897~1967)曾指出:“明确而坚定的价值观念的有无是区分一个人人格是否健康、心理是否成熟的标志。”价值观的形成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同时它也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从价值观的角度对中学生施加积极影响具有一种方向性的意义。
一、价值观的心理学内涵
人类学家克拉克洪(Kluckhohn, 1951)认为价值观是一种外显的或内隐的有关什么是“值得”的看法,它是区分不同个体与群体之间差异的特征,它影响人们对行为方式、手段和目的的选择,是个人对周围世界中的人、事、物的基本看法,是人们进行是或非、有意义或无意义、值得接纳或不值得接纳的判断时所依据的一系列最基本的准则或尺度。
(一)从内容上看,价值观包括价值目标、价值手段和价值评价
价值目标是个体思考、确定并追求的对其行动具有重要意义的目标,是关于“人的行动是为了什么”的问题。价值手段是个体为达到价值目标而采取的途径和方法,关于“人怎样行动”的问题。价值评价是个体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对客观事物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做出的判断,是关于“人的行动有无意义和意义大小”的问题。价值评价是价值观的重要方面,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对人生和社会行为的价值进行评价,并由此产生值得不值得、幸福不幸福的价值感和意义归纳,从而对价值目标和手段的方向和程度以及相应的社会行为产生或促进或维持或组织或改变的影响。
(二)从心理结构上看,价值观包括认识因素、情感因素和意志因素 认识因素是指对事物价值属性的感知、理解以及对事物价值大小的认识、评价。一个人对事物形成价值认识的同时,相应的也产生了对他的情感体验。当一个人认识到某事物能满足自身和他人的需要时,就会对它产生肯定的情感,或尊敬他、或同情他或喜欢他,而当一个人认识到某事物不能满足人的需要,或有害于自己或他人时,就会鄙视它,憎恨他,厌恶他。意志因素是指一个人从自己的价值认识出发,根据自己的选择性情感体验,采取措施,克服困难,以追求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或实现自己确定的价值目标的心理过程。影响价值观念形成的因素有个体的需要层次、自我意识特点和生活经验。人与人之间价值观念的差异就是由其生理、心理和生活环境、生活经验的差异造成的,而这些价值观念又反过来影响人的行为、情绪和人格发展。
二、价值观与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关系
(一)中学生诸多的心理问题是由个体的价值冲突引起的
目前我们中学生正处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冲突、磨合、交融的过程中,他们经常处于价值选择的困难之中,也就是出现了价值冲突。它包括价值取向模糊、价值评价偏差、价值认同失衡、价值观念错位。这种价值冲突表现为个体的心理冲突,冲突不能及时解决,个体就会产生不安全感,导致情绪问题,发展成为心理问题。如中学生心理咨询与辅导中出现的自卑、自负、嫉妒、空虚、双重人格、自杀、自我封闭、盲目从众、逆反、自私、享乐等,这类心理问题的根源实质就在于价值评价偏差、价值认同失衡、价值观念错位等。自卑、自负就是自我评价不正确,过多地自我否定或过多地自我肯定,产生的一种狂妄自傲或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嫉妒是因为只注重暂时的表面利益,看重优越的地位及孤立浅薄的评价方式引起的;空虚就是过分讲究个人得失,一旦个人要求得不到满足而万念俱灰等错误观念导致的;双重人格的形成,是中学生律人律己两种相互对立的价值评价标准在并存中彼此消长的反应;而自杀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因价值评价的客观性和多维性等因素的不合理性造成的,这种不合理性是个体对当前挫折产生了错误的态度和认知。自我封闭的学生很少或不受外界影响,极力维持已有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使自己陷入怀旧、失衡、自得状态中,过度的恋旧使他们思想封闭,不愿与外界交流与沟通,因而感到孤独。盲目从众的学生,面对新的观念、思潮、娱乐方式、流行文化在未作理性分析和价值判断的情况 下,盲目模仿,从而导致社会角色混乱。具有逆反心理、自私心理、享乐心理等的学生就是价值观念错位。
(二)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客观因素是通过个体的价值观而起作用的
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既有生物因素、家庭环境及教养方式、学校状况和人际关系以及社会区域文化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也有气质、性格、情绪等主观因素的影响;身处相同的环境,面对同样的压力和挫折,不同的中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感受,其实也就是其价值取向不同。古今中外学者有关心理健康的论述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心理状态、成长发展、社会适应和道德伦理,其可以看出价值观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
第一,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要求自己能自知、自控、自律,从而使自己保持愉快的情绪,充满自尊、自信。
第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要求个体了解外界,积极支配环境,妥善地处理人际关系,对于适应的一些信念如宽容、热心、友爱和合群等,本身都是价值观念。
第三,具备积极的成长发展趋势,要求个体不断成长、不断成熟,走向自我完善,怎样走向“自我完善”,这就是关于“自我”的一系列价值观念。
第四,具有高尚的伦理道德精神,马斯洛提出人们应向着“越来越完善”努力,也就是向着大多数人叫做美好的价值前进,向着安详、仁慈、英勇、正直、热爱、无私、善良前进。心理健康的伦理道德标准就是要求个体具备进步的价值观。
(三)协调的、稳定的、正确的价值观是良好的心理健康的一个主要条件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心理健康的一条标准是:“是否具有一种正确合理的哲学观。”认知疗法的创始人艾利斯也说过:“一个人只要有了合情合理的哲学观,那么他就不容易受各种情绪的困扰。”我们中国也有世事无好坏,心境使其然的说法。这里说的哲学观、心境事实上指的就是一种认知、一种对现实的看法,即价值观。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必须拥有和谐统一的人格系统,价值观念是人格形成的前提和基础。价值观是世界观的一部份,使人生观的核心。它最能体现人们的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因为人的活动选择总有一个思考的过程,而这种思考过程总是和这样的五个问题相联系得:需要与否、喜欢与否、值得与 否、能够与否、实行与否。这五个问题都必然和一个人的认知———价值取向相联系,如人们在思考问题时,对事物是否值得的考虑就是由价值观所决定的。价值观作为一种认知,它是刺激与反应的中介,外界事物的输入总是通过认知(主要是价值观)的转换,而使刺激具有了不同的性质和不同的意义。各种认知是相互协调、是否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心态,就决定了一个人的心理平衡,它是一个人心理正常运作的主要条件,是一个人心理过程的背景。如果人对各种问题的看法处于一种协调的状态,人的心理就处于一种平衡状态。反之当价值观处以一种矛盾的和不稳定的状态时,处于不平衡状态中,就会产生认知失调,造成不快,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为此一个人具有协调的、稳定的、正确的价值观就成了我们良好的心理健康的一个主要条件。
三、建议
中学生价值观与心理健康存在必然的联系,正确的价值观能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而健康的心理是中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的基础,所以,笔者建议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增强中学生心理健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中学生常常处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和困惑中,感情的激动多于理性的思考。学生们感叹学校教育和社会现实的反差,也感受着外部教育和自己内心价值判断水平、道德水平的矛盾。再加上社会上各种错误价值观念的影响,使他们在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表现出摇摆性和反复性。因此在中学生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就业、恋爱等方面出现的孤独、矛盾和困惑,我们要正确地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知识价值观、职业价值观、人际价值观、婚恋价值观、健康价值观等。价值观作为他们的行为观念体系,指导着他们的行为方向,对于他们的人格养成、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质性意义和作用。
(二)进行价值观教育时,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引导方法
中学生价值观的引导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采取单一固定的方式常常难以奏效。实践表明,针对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教育,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从对象看,应采取多层次的教育,在中学生价值观中,存在性别差异、年级差异、文理差异、个体差异等,应根据不同的对象实施不同的方法,提出不同的要求。在内容上,应围绕价值观这个主题,根据不同需要适当变化,进行立体化教育。通过各种专题教育的深入开展,从 而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形式上,应尽量多样化。如果老是采用一种形式,它们就会感到厌倦。由于价值观教育本身具有丰富的内容,同时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花样翻新。因而在教育中采取生动活泼、中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融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就会增强教育的说服力、感染力和吸引力。
(三)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构建多样化的中学生价值观教育模式。我国教育工作者目前已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并进行实验尝试的主要教育模式有:整体构建模式、情感教育模式、活动教育模式、心育工程模式、学会负责教育模式等。国外学者提出的价值澄清模式理论,强调道德或价值观是经过自由选择、反省和行动澄清出来的,而不是靠教导获得的。价值澄清理论对于我们构建多样化的中学生价值观教育模式有着启发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中学生价值观教育模式更应体现多样化色彩。包括:第一,情境教育模式,指根据教育内容和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典型场景,使学生在典范的激励中,在亲身体验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第二,案例教育模式,指利用现实生活各个领域中具体真实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事迹、事件、活动的记述组织课堂教学,以达到教学目的;第三,双向互动教育模式,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具体问题,通过和学生的对话、交流、研讨,达到教学相长,从而实现教育目标。
(四)融价值观教育于多学科的教学之中。
第一,要从文化知识教育角度考虑。文化教育要真正地与中学生的精神思想融合,成为个人血肉之躯的一部分,并使之转化为中学生内在的价值观念;第二,要从心理健康教育角度考虑。价值观教育决定中学生的主体意识、目标理想、规范体系、实践模式、价值本位的取向,而心理健康教育旨在维护人格的完善、个体的身心健康;第三,要从法制教育角度考虑。在当前社会失范现象比较严重和人们的自律意识匮乏的情况下,强化法制教育有助于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五)注意培植并发挥中学生先进群体的积极作用。
同辈群体对于价值观的确立有很大影响,我们应重视这种影响,加强对中学生同辈群体的正确引导。要培植中学生先进群体,并发挥其典型示范作用。例如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通过广泛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使中学生更加理性地面对社会、面对人生、面对未来,深刻反省自身,在为社会服务、为他人服务的同时,使自己树立正确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人生 价值观。
(六)充分发挥各种教育载体的积极作用。
许多文化现象是携带价值观的传播媒介,有些甚至是价值观的体现、象征或标志。第一,要充分利用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影响作用;第二,要有效发挥校园文化载体的教育功能,校园文化是一种亚文化,它包括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念、精神境界、校风、教风、学风、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学校的传统和习惯、学生社团及文化活动、学校的环境布局等方面。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对于陶冶中学生的情操、培养中学生的健康心理、促进中学生身体健康和全面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七)要为中学生价值观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外环境。
家庭和社区对中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长期的、深刻的影响。随着我国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一些家庭教育的缺陷日益显露,家长要么过分溺爱孩子,使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顾及他人和社会的利益;要么对子女管教过严,使他们形成了冷酷、缺乏自信等不良性格特点,这都不利于中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中学生通过参与社区生活,可以获得各种角色扮演的机会,从而更深刻地感受社会规范及其对个人的约束。我们要加强学校与家庭、社区的联系,为中学生价值观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