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五风食品看中小企业如何提升业绩
从五风食品看中小企业如何提升业绩
导读:休闲食品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中小食品企业在大品牌的挤压下喘不过气。产品同质化严重,利润空间有限,品牌知名度低,各种成本的上升,都让中小食品企业看不到未来发展的方向。
中小食品企业发展一直受到大品牌企业的挑战,就如五风公司的郑立扬总经理所说的那样,“难道我赖以生存的家门口的一亩三分地也保不住了吗?”事实上,假如不能做出有效的应对,还是两说。对于这样一家年产值不足5000万元的小食品企业,对于其未来的生存前景还真有些担忧。原因是其所经营的软面包系列烘焙食品已经基本走向成熟期,不但产品利润空间有限,而且在众多知名品牌的夹缝里很难生存。那么,五风食品怎样快速发展,做大做强?
战略定位?——给自己一个合适的市场落脚点
相对于企业的创业阶段而言,如今的五风食品可不能再摸着石头过河了,因为能够摸到的石头都已经深不可测,很可能刚刚摸到石头自己就被淹死。显然,过去的那种跟随性战略已经过时,不能再跟着达利园、盼盼等赚取剩余市场了,知名品牌的渠道下沉和终端精细化运营,挤得本为地头蛇的五风简直就要窒息了。
企业做什么?怎么做?企业如何在软面包市场上与达利园盼盼等知名品牌周旋?这些问题都到了不得不认真思考的时候了,用其郑总经理的话说,就是“企业再不思考这些问题,恐怕就不会再给你思考的机会了”。
在做定位之前,显然细分市场成为大家重点思考的问题。难道软面包市场就没有细分给五风的市场了吗?我们做了大量的市场调研和目标消费群体的分析,发现软面包这个产品的成长经历非常与众不同:最初,这个产品的普遍定位是年轻父母买给孩子吃,也就是定位于青少年消费人群,可随着市场的发展,软面包的目标消费人群的年龄也随之增长,软面包渐渐成为20—40岁的年轻人的休闲烘焙食品,这些人成为其主力消费人群。那么,如何通过品质改进和营销诉求把软面包的目标消费群重新定位成青少年消费群体呢?
显然,如果再把普通的软面包销售给青少年消费群体,显然已经不再可能,品质的创新和营销的创新必不可少。为了给五风食品一个市场落脚点,两大创新便被迅速提上议事日程。品质创新与消费需求间的结合点
如果单纯从品质创新上来看,能够给五风带来的选择空间巨大,面粉品质、风味、口感、添加营养素等等,都是五风可以选择做差异化的选项。这时,一个重要的观点又再次被提起,就是需求永远是创新的源动力。只有围绕着目标消费群体的需求进行的创新才最能受到消费者的关注和倾心。
经过大量的市场调研,搜集了近万份的市场调研数据,通过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我们发现,之所以过去的软面包的主力消费群发生转移,是因为青少年消费群没有时间吃,这似乎成为一个无法认知的悖论。怎么会呢?事实恰恰如此。中小学生每天上学,早餐草草吃过,就去上学,中餐在学校里吃,晚餐家人难得团聚,必定大餐伺候,而家长对于孩子吃休闲零食的控制又近乎苛刻的地步,况且软面包又跟薯片、棒棒糖等休闲食品消费方式不同,市场营销上就很难把青少年做为目标消费人群。
基于上面的认知,那么把五风的目标消费群定位于青少年消费者岂不笑谈?其实,我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就是早餐时间,城市里的上班族很难有时间为孩子做早餐,于是街头的早餐小吃便成为孩子的早餐,如果把五风软面包定位成为早餐食品,那么不就正好迎合了青少年消费者的需求吗?
显然,不能单凭一个早餐的概念就把软面包与青少年消费者联结在一起。接下来,公司与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工程学院专家教授进行联合开发,成功开发出五风牌早餐时间营养软面
包,其核心品质是含有丰富的钙、维生素、益智元素等营养物质,从而成功地锁定了青少年这一目标消费群体,甚至还可以扩展到所有脑力劳动者。
营销诉求找到创新发力点
产品创新之后,显然需要在营销上发力了。快消食品营销创新的两个重点,两个创新点都涉及消费沟通,一个是包装上要容易建立品牌认知和消费认同,另一个是营销传播用语要给足目标消费者消费理由。尽管在营销理论上,这两个创新点是无关轻重的,但在市场营销实践当中它们却成为掘取销售业绩的杀手锏。
在产品包装上,首先大家最先摒弃掉典雅、奢华、尊贵等常规概念性元素,而是选择能够顺利被接受并能够建立起沟通交流的品牌元素,于是“早餐时间”成为副品牌,当时虽然尚未注册商标,但仍然被大胆地使用,这四个字被设计师无限地放大在包装上。另一个就是突显青少年消费者的个性特征,我们利用巨人形象与青少年形象的结合元素,呈现出“我要长大”的青少年的普遍心理。
在营销宣传语的提炼上,我们颇费脑筋,为了给足青少年消费者早餐食用软面包的理由,也为了能够让家长放心让孩子食用,我们最后提炼出“五风早餐时间,我要长大,想吃就吃”的广告语。
事实证明,两大营销发力点彻底走出市场阴霾,五风软面包一亮相就迅速在市场上走红。系统的营销策略是保证营销业绩的重中之重
为了保证前面制定的战略、定位、思路能够顺利实施,制定好的系统的营销策略体系乃重中之重。市场营销的成功最重要的是系统的成功,也就是说你是否帮助企业制定了科学有效快速运营的营销操作系统,有了这套系统,战略、定位、理念、创意等才可以运营起来,才能够创造价值,否则,这些东西就一文不值。
上述营销策略的重心是营销执行,在营销执行策略上,我们对于市场和消费群进行严格的评估,制定了非常精细化的营销执行策略,此外,更是在市场营销渠道上,制定了明晰的营销政策系统。
结语:每个企业所处的环境和所面对的问题都不尽相同,但通过五风食品的例子可以发现,只要能找清问题,做好产品定位,终会有属于自己企业的消费群体;然后再进行对应的营销策划,突出个性化营销、精确化营销,思路清晰,就能够在食品市场上分一杯羹。
第二篇:从OA看中小企业信息化
国内中小企业受到自身条件以及意识方面的限制,信息化起步较晚。由于OA系统属于信息化管理基础应用系统,使用简单、投入相对较小,大多数中小企业往往选择从OA着手,逐步进入信息化。过去我们发现,中小企业实施OA系统容易走进两个极端,一种是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缺乏信心,抱着浅尝辄止的态度,去选择那些价格便宜、功能一般的OA产品,这样实施的结果往往是:OA产品功能有限、性能不稳定,系统上线后作用不明显,企业失去进一步信息化的信心。另一种是对企业信息化管理过分自信,贪大求全,选择那些功能繁多、名气颇大、价格不菲的OA产品,这样的企业往往容易陷入OA系统的应用困境,花费过多精力在OA系统,信息化被严重搁置。
承元OA建议:中小企业信息化,首先应该认清形势,然后结合自身管理现状,最后制定相应的实施规划,从OA系统开始,分阶段的实施,由浅到深循序渐进,才能取得全局的胜利。
1、企业信息化培训是提高企业整体素质、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工作;
2、从OA系统开始,逐渐引进其它的信息化应用系统;
3、结合企业自身管理特点对部分管理软件进行二次开发,修改计划中某些难以适用当前工作所需的部分,使之能与企业当前的管理现状较好地融合在一起;
4、管理者的心态要及时调整,企业信息化获得企业内部领导、管理人员和职工的支持,尤其是管理者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对软件产品的选择不只是选择产品质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选择未来长久的合作伙伴关系的问题。从这样观点的高度出发,软件的选择,特别OA软件选择可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OA产品性能稳定,维护要相对容易;
2、功能既要能满足企业长期发展成长的需要,又要能满足未来多样化的需要;
3、选择的公司要拥有完整的售后服务机制,可以提供升级、定制等二次开发服务;
4、尽量选择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上线的OA方案;
5、在各方面的条件都一致的情况下,优先选择成本较低的。
中小企业信息化从OA开始已经是一种共识,承元OA建议用户选择技术先进的平台型OA,不仅提供实用的个性化OA产品,同时提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架构平台。
第三篇:从财务战略角度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浅析中小企业困境问题
【摘要】我国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后金融危机时期的到来,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财务困局问题越来越凸显。本文将从分析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进而从生产经营成本、融资难题、中小企业自身素质及政府扶持政策四个方面具体分析造成目前中小企业困境的主要原因,并给出相应的措施与策略。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困局融资难题政策扶持体系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革新技术的重要生力军。但是随着后金融危机时期的到来,世界经济形势和国内经济形势总体上十分严峻复杂,各种快速增长中被掩盖的矛盾不断凸显。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着劳动力成本攀升、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土地供应日趋紧张、人民币升值、出口减缓等等诸多挑战,以及中小企业自身发展规模、筹资结构、内部管理和财务风险管理战略等方面的制约,共同形成了目前中小企业的财务困局问题。本文将从成产经营成本、融资难题、政府扶持政策及中小企业自身素质四个方面具体分析形成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经营困境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给出相应的措施与策略。
一、中小企业的界定及发展概况
1.1中小企业的界定
面临新形势,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于2011年6月18日联合印发了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把中小企业划分为中型、小型、微型三种类型,具体标准根据企业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等指标并结合行业特点制定。将我国中小企业分为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等16个细分行业。以工业为例,从业人员100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40000万元以下的为中小微型企业。其中,从业人员300人及以上,且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为中型企业;从业人员20人及以上,且营业收入300万元及以上的为小型企业;从业人员2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300万元以下的为微型企业。
1.2中小企业的发展概况
截止2011年5月,我国拥有全国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约4000万户,占整个注册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销售支出、完成利税占总量的57%和40%;流通范畴中小企业占全国批发网点的90%以上。提供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完成了我国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近年来的出口总额中,有60%以上是中小企业提供的。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我国中小企业主要分布在批发和零售企业、制造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
二、中小企业的困境分析
2.1外因分析
2.1.1 生产经营成本上升
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进一步加深,世界经济形势和国内经济形势总体上十分严峻复杂,受国内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的影响,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着劳动力成本攀升、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土地供应日趋紧张、人民币升值、出口订单大量减少、运输费用不断增加等等诸多挑战,使得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普遍上升。但由于其大多处于价值链生产的低端环节,成本的大幅上升使很多小型微利企业面临关门倒闭的困境。
2.1.2融资渠道单一。
融资困难一直都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资料显示,内部融资为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但其有限的内部积累无法满足企业发展壮大的资金需求;外部融资中无论是银行贷款还是证券市场直接融资,但都由于中小企业自身规模小、经营风险大,多分布于劳动
密集型行业等原因,使得中小企业难以获得所需资金。且中小企业由于其资信状况不良,均面临着较高的融资成本,实际融资成本高于约定利率。
2.1.3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遭遇重创的外向型中小企业亟须融资渡过难关,各地担保公司蜂拥成立,数量急速膨胀。在急速膨胀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健全的担保管理体系,且缺乏足够约束,使许多地方的担保业经营不规范。出于盈利的考虑,许多担保公司打着理财的旗号,从事担保主业之外的民间借贷活动,不但违规高息揽储,也向一些资金紧张的小企业发放高息贷款。在一些民间资金充裕的地区,一些担保公司的担保业务只是“招牌”,实际的角色都是资金掮客,是地下资金拆借的主要中介机构。因此,从其实施情况来看,都没有切实满足中小企业的实际需求。
2.1.4政府扶持力度较小
除此之外,我国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够。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老牌经济发达国家,政府主要以宏观手段来间接扶持小企业。利用法律来消除不利于中小企业公平竞争的障碍,通过制定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引导商业银行和民间的资本投向小企业。而以日本为代表的后起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则偏重于微观经济的调控。由政府集中必要的财力,通过设立一整套政策性金融体系,形成了中央与地方共担风险、担保与再担保保险相结合的全国性多元化、多层次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直接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相比于国外各国,我国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比较小,以及现行有关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体制也不够完善。
2.2内因分析
2.2.1中小企业组织形式,管理制度不健全
我国的中小企业由于受自身的内部组织形式、管理模式和产权结构的限制,无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多为家族化管理模式、个人主业制和合伙制管理,缺乏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企业内部控制及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方式不科学,管理理念落后,使经营管理和投资理财能力有限。
2.2.2财务管理不科学
中小企业领导者受其自身素质的影响,财务管理理念薄弱,企业内部缺乏有效财务管理制度、预算及成本控制制度,财务预警机制不健全,筹资及投资结构不合理,财务杠杆不能发挥适当的作用,使得企业经营管理和投资理财能力有限,风险管理能力差,竞争力弱。
三、对策
3.1逐步建立多层次的中小企业融资市场体系,长远来看,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这一问题,就必须消除我国银行业的国有垄断,逐步开放市场,大力发展服务于中小企业的中小金融机构,规范民间资本,建立多层次的中小企业融资市场体系,逐步完善我国现有融资体系,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3.2加大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
现阶段,政府应继续完善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机制,发挥其强制性作用,运用行政手段,一方面对中小企业进行政策性的引导,推动社会资源向中小企业流动,积极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加强对现行银行信贷体系的引导与监管,促使各大中型商业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快中小企业的发展。
3.3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信用担保体系
首先,政策性担保公司要发挥担保主渠道作用,不仅要为国有大中型企业提供担保,也要服务于辖内众多的民营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与此同时,担保机构还要适当降低担保门槛,吸引中小企业积极投保。其次,加强对民间担保公司的监管,积极推动担保机构参与信用评级,不断改善自身的资信状况,提高自己的信用等级,增强银行对其的信任度,真正为中小企业解困。
3.4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面临后金融危机时期的种种机遇与挑战,中小企业应积极响应政府政策,努力实现其经济发展发放的转变,由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向产业链高端转移,通过技术进步与创新,不断研发新产品,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提高产品的经济附加值,提高资源利用率,最终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3.5加强中小企业自身素质
中小企业应加强自身企业文化的建设,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有效的财务管理模式,实行严格预算及成本控制制度,提高企业经营管理和投资理财能力有限,风险管理能力。同时,要加强企业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与整体素质。,
第四篇:从食品成分看中西方饮食结构的差异
从食品成分看中西方饮食结构的差异
人体为了维持正常的活动,需要的营养素很多,但概括起来可分为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和水,据一些科技人员研究,许多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如糖尿病、肥胖病、癌症等等都和目前人们饮食品种单纯有关,世界上营养不足的人仍有15% 左右[1] 而且,我们先人提出营养二字的涵义,实在和国外一些国家所用的 Nutrition 一词不完全一致,西方的这一名词指的是以滋养、养料的涵义为主,没有明确包含有中国古代的“营”字,“营”者谋取营运也,中医的营、卫、气、血之一也。
1.中餐的营养成分 中国居民传统膳食是以谷类事物为主要能量来源[2],它所提供的热量约占膳食总热量的75%,所提供的蛋白质约占蛋白质总量的66% 而动物性食品所提供的热量约占8%,所提供的蛋白质约占11%。这样的膳食结构在营养学上称为高谷类膳食,它含有一定数量的蔬菜、水果,但由于中国居民传统的烹饪技术及对口味的要求,许多蔬菜在洗、切、煮等过程中有大量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健康物质被剔除了。由于谷类食物蛋白质含量不高,其氨基酸组成又不完善,这类膳食提供的蛋白质不仅表现为数量不足,其生理价值也较低,钙的摄入量不足以及铁、锌等微量元素的利用率低,维生素含量不足也是这类膳食普遍存在的问题。
随着膳食结构的调整,粮食消费量逐年下降,而动物性食物消费量则呈上升趋势[3]。但是,根据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的结果,在一些比较富裕的家庭中,动物性食物的消费量已经超过了谷类的消费量。这种“西方化”或“富裕型”的膳食提供的能量和脂肪过高,而膳食纤维过低,对一些慢性病的预防不利。为了改善传统膳食结构中存在的不足,中国营养学会与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组成了专家委员会,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4]结合中国居民的膳食结构特点,设计出了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5]。平衡膳食宝塔提出了一个营养上比较理想的膳食模式,它所建议的食物量,特别是奶类和豆类的量可能与大多数人当前的实际膳食还有一定的距离,对某些贫困地区来讲可能距离还很远,但为了改善中国居民的膳食营养状况,这是不可缺的,应把它看作是一个奋斗目标,努力争取,逐步达到。
2.西餐的营养成分构成 当前发达国家上行的是过盛行膳食,以肉类物质为主要能量来源,其特点是含能量密集过多,富于油脂和食糖而缺少复合碳水化合物。虽然营养素供给不足,会导致营养不足,出现多种营养缺乏症,但如果营养摄入过多,则会引起营养摄入过剩,这不仅加重了消化器官的负担,引起胃的疾病,同时这也是肥胖病、心血管病与糖尿病的根源,同样不利于身体健康。西方国家目前也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因此普遍推荐中国的膳食结构。
值得一提的是,在“吃什么?怎样吃?”的问题上,中西方由于各方面的不同,得出的结果也不相同,中国人在饮食上更注重口味上的要求,而西方人更注重营养的搭配。
可见,合理饮食,平衡营养是保障人体健康的关键。中餐风味与西餐风味的比较 菜肴之美,当以味论,而味首在本味.个国家的民族食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该国家民族的某些特色,比如德国菜肴实惠,富有家庭便餐风味,就表现了德意志民族的朴实性格和务实精神。
中西方由于社会背景,文化背景等的不同,对于食物在口味上的要求也不一样。综上所述,“吃”作为人生的头等大事,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今天,不能停留在“吃饱”上,而应该考虑怎样“吃”才能吃得有营养,另外随着中西文化的不断交流,世界各地的风味美食也将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接受。
第五篇:从浙江现象看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之路
从“浙江现象”看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之路
发布时间:2009-5-12信息来源:
[摘要]近年来“浙江现象”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浙江以许多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模式表现出来的巨大经济活力,使浙江省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省份之一。本文从“浙江现象”入手,研究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特点,用发展的眼光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发展建议。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迈克尔?波特曾形象地描述:“对于产业而言,地理集中性就好像一个磁场,会把高级人才和其他关键要素吸引进来。”中小企业集群是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特色产业为支柱,网络结构为基础的一种空间产业组织。
一、“浙江现象”——中小企业产业集群
依靠当地的商业传统和沿海开放地区的有利区位,形成了以小商品生产和零配件加工为主的中小企业集群,表现出“一镇一品,一乡一业”的专业化生产特色,学者称之为“浙江现象”。浙江的产业集群起源于20世纪世纪80年代初温台地区,20世纪80年代中期辐射到宁波、绍兴地区,而后扩展至金华等地,并于20世纪90年代末基本遍及全省,形成了“小企业、大集群”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截至2005年全省年产值超亿元的产业集群区块有601个,其中10亿元以上的285个,100亿元以上的37个,产业集群区的产值约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二。
二、中小企业产业集群面临的问题
1.缺乏创新与科研能力。从近年来的新生增量看,浙江大部分是原有区块的扩张或扩散,源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新生区块不多。总体上看浙江块状经济产品低档次、低附加值的特征没有根本改变,仍然处在模仿创新为主、价格竞争为主阶段。产业集群中企业技术创新的速度不快、开发新产品能力薄弱、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是中小企业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存在的棘手问题。
2.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普遍面临着优化升级的困境。一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太少,导致企业缺乏自主技术创新的人才基础;企业员工素质普遍较低,多数人只有初中以下的文化程度,导致企业缺乏自主技术创新的劳动力技能基础。二是中小私营企业贷款难,导致企业缺乏自主技术创新的经济基础。三是外资企业在产业集群多采用标准化的技术,而把核心产品的开发、设计和生产留在母国,外资企业的技术和管理知识的扩散十分有限。四是制度障碍和组织效率低下,使得一些大制造商宁可承担高额的运输成本在海外组织零配件的生产,也不愿与所在地企业合作,进一步限制了外资的技术扩散,影响了产业集群的优化升级。
3.产业集群内产业链未形成、欠科学。许多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业务关联性和技术关联不大,缺乏明确的产业分工和产业特色,产业结构趋同严重,难以形成各种能够推动企业有效互动和相
互促进的公共机制。大量“小而全”的企业在同一个集群中阻碍了产业链的延伸并危及集群自我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整个中小企业集群化经济中纵向的产业链条关系并未形成。
三、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之路
“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机会大于挑战,加快中小企业发展面临许多有利因素。同时“非公36条”的实施,为中小企业的新发展又一次提供随制度变迁而获得成长的新机遇。
1.产业集群区域大力创新,增加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将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一是建立以产业集群为基础的科技创新平台,形成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网络。积极吸引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块状经济内设立研发中心。同时鼓励规模企业建立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二是建立创新储备基金制度。克服创新资金的不足,提高区域内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的建设。
2.加快品牌建设, 向高端市场拓展, 以品牌力量引领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一是要制订产业集群品牌梯队培育建设规划。编制出台区域产业集群品牌指导目录,建设一批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和品牌产业,形成若干个品牌集群。二是要实施产业集群品牌建设扶持政策。整合政府各部门资源,争创中国名牌产品、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商品。三是要注重培育和树立企业家品牌。产业集群能否发展成为品牌集群,关键是看能否培养出一批知名的具有战略眼光的大企业家。
3.构建中小企业管理机构,充分发挥商会和行业协会的作用。实践表明企业的自组织产业协会在产业区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要推进行业协会的建设, 鼓励组织中小企业协会、商会、行会或合作社。政府应及早制定专门支持中小企业集群的法规,同时健全完善市场体系和社会信用机制,特别是在培育行业协会、引导差异化竞争、加强职业技术培训和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做更多的努力。
4.产业集群内设立相应的物流园区。产业集群的企业众多,相应的物流需求大而集中,而广大中小企业从经营成本和竞争压力以及技术等诸多因素考虑,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的物流进行过多的投入,这为在产业集群设立集原材料供应、产品分校和第三方物流企业于一体的综合物流区成为必要。
5.努力形成以价值链为基础的分工协作网络。以少数大企业为主导、大量中小企业配套协作、产业链专业分工为基础的分工组织网络,能形成产业内部分工替代产业之间分工,有助于增强企业组织的资产专用能力,增强产业竞争力。形成以价值链为纽带,形式多样的专业化协作网络。《商场现代化》 2007年第15期
■ 孙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