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工作汇报材料5篇

时间:2019-05-13 16:07: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工作汇报材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工作汇报材料》。

第一篇: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工作汇报材料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工作汇报材料

市教育局

**市高度重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工作,从深入推进教育公平,落实《义务教育法》规定出发,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原则,出台相关政策,放宽入学手续,减免学习费用,拨付专项经费,多渠道、多形式地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宁就学创设公平的政策环境,切实保障他们的受教育权利。

一、全面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权利

我市始终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纳入全市教育工作目标任务,统筹规划,分级管理,已形成市、区、校三级工作网络,做到了全市覆盖,不留空白。我们要求全市各区应对区域内未来一段时期义务教育阶段学龄人口的变化情况,以及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流入数量、分布和变化趋势进行科学预测,在此基础上合理规划学校布局,通过整合现有教育资源,挖掘公办学校接纳潜力,逐步提高随迁子女进入公办学校的就读比例。对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居住密集、就学压力较大的区,应未雨绸缪,提前规划,通过新建、扩建、改造、置换等形式,有效扩大公办学校办学规模,为区域内适龄儿童和随迁子女就学提供足够的公办学位,切实保障他们的义务教育权利。

2013年,适逢“金猪宝宝”入学高峰来临,加之今年我市对义务教育阶段招生政策做了相应调整,给全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学位保障带来了巨大压力。结合今年招生形势的变化,我局于今年5月下发了“关于做好2013年我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工作的通知”,文件提出“各区要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充分挖掘公办学校潜力,各校起始年级接收随迁子女人数不得低于去年”的要求。同时,将今年随迁子女招生政策通过报纸、网络等各种新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设立服务与咨询电话,随时接听群众来电咨询,及时回复市委书记信箱、市长信箱、局长信箱、“12345”的各类来信,解释相关政策,化解群众投诉,方便进城务工人员及时为子女办理入学手续。各区也想方设法,在执行省市文件要求的情况下,尽最大可能满足随迁子女的入学需求。**区在报名工作开始前,就事先根据去年接纳规模,为随迁子女预留出义务教育学位;**区在公办学位紧张的情况下,通过增加班级、扩大班额保障随迁子女入学需求;**区将公办学校学位情况统一公告,通过“电脑派位”的形式化解入学矛盾。

据统计,2013年我市共接纳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7.5万人,比上年度增加约4000人,其中小学生5.6万人,初中生1.9万人,有97.5%的随迁子女在我市公办中小学就读。各区除1至2所热点学校不安排随迁子女入学外,其它所有学校均敞开大门全方位接纳,个别学校接纳比例已逾90%。全市现有民办外来工子弟学校3所,在校生近2千人,占全市接纳总数的2.5%。

二、落实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宁参加升学考试

我市自2005年以来,就将随迁子女在宁享受同城待遇,参加高中升学考试并接受高中教育纳入工作范畴,在每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工作意见”中均明确规定:“在**市就读初中并取得学籍的非**市户籍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如在**市继续升学,报名、考试、录取与所在区的**市户籍的考生相同。”据统计,2013年在我市参加中考并被录取的外地学生有5747人,其中普通高中录取2578人,职技类学校录取3169人,占全市中考录取总人数的12.8%,另有552名应届初中毕业外地学生回原籍继续学习。

2012年底,江苏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做好来苏务工就业人员随迁子女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意见的通知》,文件要求从2013年起,凡在我省取得普通高中学籍并有完整的普通高中学习经历,其监护人在我省有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的随迁子女,均可在就读地报名参加江苏普通高考和本科、专科层次录取。参加江苏普通高考的随迁子女与江苏籍考生一样,须参加全省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并符合高考报名资格要求,享受与江苏籍考生同等的录取政策。我市严格按照省里要求,做好外地考生的报名组织、资格审查、考试实施、招生录取等工作。对不符合条件的非江苏籍考生,积极做好指导服务工作,为考生回原籍参加普通高考提供便利条件。据统计,2013年我市参加普通高考的外省学生有99人,从今年报名情况看,参加2014年普通高考的外省学生将达到473人。

三、深入推进“三同教育”

我市早在2003年就提出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实施“三同教育”,即“同城待遇、同班学习、同步发展”的教育模式。在教育收费上,随迁子女与本市户籍学生一样,享受免杂费、免课本费、免借读费、免作业本费的同城待遇。另外,我市还在入学分班、评奖评优、入队入团、考试毕业等各个方面均做到一视同仁,不断为随迁子女创设公平的教育环境。各区学校在平时的工作中,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用爱心施以教育,用真情感动学生,坚持做到对随迁子女多一些关心和鼓励,多一些辅导与帮助,多一些家校间沟通,多一些心理疏导和安慰。有的学校针对随迁子女学习底子薄、学习能力弱、学习习惯差的特点,注重抓学校教学工作管理,实施“重平时、重过程、重细节”的管理策略,采取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相结合的方式规范教学行为;有的学校通过开展本市学生与外地学生“手拉手”、“一帮一”的结对帮扶活动,有效地帮助外地学生更好更快地融入城市校园生活,提高学习成绩;有的学校开展了“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的新“三好”教育;有的学校通过成立“扶困助学基金”,发动在校师生帮助家庭困难的外地学生定校服、定中餐、定牛奶,形成了良好的校园互助氛围;还有学校专门为外地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通过各种校园活动的开展,不仅保证了每位随迁子女在宁“有学上”,而且还努力让他们“上好学”,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四、关注随迁子女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由于跟随父母频繁流动,陌生的环境、城乡生活的巨大差异和自身能力的不足,使得这些孩子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内向、胆小多疑、孤独自闭、自我评价消极、合作意识差等性格缺陷或心理障碍。我市各级学校在实施教学工作的同时,不忘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许多学校开设了诸如“阳光小屋”、“知心姐姐”的心理咨询室,帮助学生打开心结,排解困惑;部分学校通过开展自信心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等系列活动,为外地学生创设展示自我、寻找成功、体验快乐、提高自信的平台。通过不同活动的开展,拉近了师生间、学生间的距离,也让每位学生都有发挥自己才能和特长的机会,从而缓解学生压力,促进健康成长。

为了给随迁子女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家庭教育能力,促进学生、教师、家长三方的和谐互动,我市将随迁子女的家长教育也纳入工作范围。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建立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或开办“家长学校”,通过定期培训,帮助学生家长提高思想认识,找准角色定位,明确自身在家庭教育中应该履行的职责,为其树立正确的亲子观、教育观,培养合理的教育方式,提高教育能力和水平,按照孩子的成长规律和社会需要施以教育,解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我市**区开展的“家庭教育系列讲座”,**区开展的“争创文明学习家庭”评比等一系列活动,均在当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效地改善了进城务工人员的家庭教育水平。

五、健全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我市坚持把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经费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按照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和实际在校生人数,对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足额拨付教育经费,确保学校各项工作正常开展。自2003年起,我市每年安排一定经费,对接纳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的公办中小学实行公用经费补助,补助标准为小学生120元/人?学年、初中生180元/人?学年。此项工作实施以来,已累计向全市公办中小学下达经费近7000余万元,较好地缓解了公办学校经费不足的矛盾。同时,我市每年还安排部分专项经费,向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成绩突出的学校给予奖励,帮助民办外来工子弟学校改善办学条件,2003年以来已陆续投入700万元资金。另外,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还不定期向我市下达部分奖励资金用于改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状况。2013年至今,我市已下达省、市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经费共计1016万元,惠及我市13个区400余所学校,为全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经费保障。

六、帮助民办外来工子弟学校提档升级

近年来,我市通过财力帮扶、设备更新、师资培养等有效措施,不断改善民办外来工子弟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水平。我局坚持以“零租金”的形式,为民办外来工子弟学校配备课桌椅、计算机、多媒体等教育教学设备,2006年至今已先后投入600余万元,仅2013年,我市就投入40万元帮助现有3所民办外来工子弟学校改善办学条件。部分区还利用本地区布局调整后闲置的公办校舍,以较低的价格租给办学者作为教学场地,帮助他们改善校园环境。同时,我们针对这些学校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不高的情况,要求各区必须将外来工子弟学校的教育教学纳入本区工作范围,做到统一管理、同步进行,通过几年的“传、帮、带”,有效地提高了这些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对教育质量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我市必将按照三中全会精神,全面分析当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认真研究进一步推进教育公平,为随迁子女提供更便捷更优质教育服务的新政策、新措施,把**建设成为一座优质、公平、均衡、开放的教育名城。

第二篇: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工作总结

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工作总结

一年来,我校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入学教育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简化入学手续,安排随班就学

随着来场务工人员的增多,我校决定简化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手续,凡在我学区经商和务工的人员在其子女入学时,提供相关证明,我校就会先安排其子女随班就读,与本学区学生共享相同的教育资源,然后按照学籍管理要求,完成相应的转学手续。本里共安置2名务工随迁子女。

二、坚持免试入学,同享各项政策

我校坚持免费免试入学原则,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当地学生一视同仁,并采取免试入学、同编班级,免收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等政策措施,切实减轻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费用负担。

三、开展校园活动,增强学生信心

我校定期举行主题班会、队会和各种文体活动,鼓励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积极参与,让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生活在欢乐、和睦、关爱、幸福的环境氛围中,增强学习、生活信心,让他们切实体会与农场孩子一样的成功与愉悦。

四、关心学生生活,感受“家庭”温暖

我校教师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格外关爱,建立了学生档案,实行帮扶机制,不仅在学习上无偿地课外辅导,在生活上也非常的关心他们的冷暖,无论哪个学生身体不舒服或遇到什么困难,都尽力去帮助他们,并能深入到学生当中和学生谈心,及时发现学生之间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防患于未然,做“知心的妈妈”,让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感受到“家庭”温暖无处不在。

我校重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对他们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到底存在什么问题,深层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存在问题等等进行调查。各班主任为学生做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增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

六、建立家校联系,促进健康成长

进城务工人员多为种地户和打工者,平时忙于种地和打工,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和关心学生的学习。为了帮助家长了解随迁子女的在校情况,进一步增进了家长与教师的沟通、交流,互相了解学生在另一半时间和空间里的情况,引导进城务工人员用更合理的方式教育和管理孩子,我校教师充分利用校讯通、电话、微信等与家长联系与沟通,向家长们汇报了孩子们现在的心理状况、学习状况及行为习惯,引起了家长们对孩子学习、成长的关注。关心和保护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今后,我校要继续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让他们和本场学生共享一片蓝天,在同一片蓝天下健康成长。

第三篇:2015年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工作总结

2015-2016学年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工作总结

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民大量涌入农场种地、打工或经商等,到我校就读的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多达430人。为此,我校严格遵照《黑龙江省农垦牡丹江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做好流动人口子女就学工作的意见》及农场《关于进一步做好流动人口子女就学工作》的通知精神,努力完善“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的网络教育模式,弥补子女家庭教育的空白,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家长安心在农场工作。

一、妥善做好进城务工随迁人员子女入学工作

凡在我场经商和务工的人员在其子女入学时,提供真实有效的工商管理机构和务工单位出具的相关证明,我校就会安排其子女随班就读,与本场学生共享相同的教育资源。本里共安置430名务工随迁子女(其中一年级新生75人),确保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本场儿童享有同等的政策,享受同等的优质、公平的教育条件和教育机会。

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本地学生同享各项政策

我校坚持免费免试入学原则,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当地学生一视同仁,并采取免试入学、同编班级,免收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等政策措施,切实减轻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费用负担。本住宿生受助33人。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本地学生同享各项政策,在学生管理、评优奖励、入队入团、考试竞赛、文体活动等方面与农场儿童少年同样对待。

三、帮助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树立学习生活的信心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大多家庭经济困难,家长忙于生计,无暇照顾孩子,或者是观念陈旧,无法科学引导孩子,因此部分学生学业基础较差,缺少关爱,有很强的自卑感。对此,我校教师经常家访,并与家长保持电话和校讯通联系,了解学生校内外情况,经常找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谈心,对他们进行思想上的引导,平时注意鼓励表扬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在学业和生活上帮扶他们,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消除自卑感。

2015年10月,生活教师组织全体住校生开展了才艺展示表演,为这些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提供了展现自我风采的平台,使学生们在活动中找到自信,增强了进取精神,对引导学生积极向上,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缩小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本场学生之间的差距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大多来自落后的、教育质量不高的农村学校,教育水平、教学进度、早期教育、家长文化水平有着明显差异,因此学生的学习基础与本场学生差别很大。为此,我校教师对学习有困难的进城务工子女,加强辅导,让他们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为了能够尽快缩短这些差距,很多老师除了完成正常的课程外,他们还利用休息时间、课外不辞辛苦,主动为他们无偿补课,并向家长传授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在老师们的无私奉献中,孩子们在学习上不再自卑,而是不甘落后,有的学生学习成绩突飞猛进,甚至超过了本地学生。

五、开展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心理教育方面的问题研究

近年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我校就读人数约占学生总数的比例居高不下,达到三分之一以上。我部为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诸多教育问题,对他们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到底存在什么问题,深层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存在问题等等进行调查,继续开展《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研究》课题研究,边研究边实践,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线,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心育老师针对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内向不愿与同学交往、心理存在芥蒂和隔阂等问题,专门进行了心理辅导,以心理游戏的方式来提升他们的自信心。

六、加强家校沟通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共同撑起一片蓝天

进城务工人员大多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和学习。老师利用课余时间为这些孩子补习功课,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利用校讯通、电话、微信等与家长经常联系,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地召开家长会,让进城务工人员及时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如何及学习状况等。2015年11月,召开了主题为“同心协力,共铸孩子美好的明天!”的家长会、举办了“重视家庭建设培养优秀人才”的家庭教育讲座,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检视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错误、失误和不足,深刻领悟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为今后帮助孩子走向成人,走向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家教基础。

虽然我们在进城务工子女教育问题上取得了成效,在今后,我们会继续在此基础上发扬成绩,克服不足,争取把此项工作做到更好。

第四篇:2018年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工作总结

2018-2019学年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工作总结

近年来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必然趋势,随着农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农场外来务工人员也随之增加。随着学校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人数日趋增多,关爱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入学问题尤为重要。

一、坚持免试入学,同享各项政策

我校坚持免费免试入学原则,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当地学生一视同仁,并采取免试入学、同编班级,免收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等政策措施,切实减轻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费用负担。本住宿生受助2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本地学生同享各项政策,在学生管理、评优奖励、入队入团、考试竞赛、文体活动等方面与农场儿童少年同样对待。确保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本场儿童享有同等的政策,享受同等的优质、公平的教育条件和教育机会。

二、开展校园活动,增强学生信心

我校定期举行主题班会、队会、书画展、墙壁文化和各种文娱体育等各种活动,鼓励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积极参与,如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争当四好少年》、《我谈理想》、《与书为友》等主题班队会;让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生活在欢乐、和睦、关爱、幸福的环境氛围中,增强学习、生活信心,让他们切实体会与农场孩子一样的成功与愉悦。

三、关心学生生活,感受“家庭”温暖

我校教师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格外关爱,不仅在学习上无偿地课外辅导,在生活上也非常的关心他们的冷暖,无论哪个学生身体不舒服或遇到什么困难,都尽力去帮助他们,并能深入到学生当中和学生谈心,及时发现学生之间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防患于未然,做“知心的妈妈”,让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感受到“家庭”温暖无处不在。

四、关注学生心理,调整教育对策

我部重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对他们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到底存在什么问题,深层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存在问题等等进行调查,心理辅导老师为学生做团体心理游戏辅导,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增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

五、建立家校联系,促进健康成长

进城务工人员多为种地户和打工者,平时忙于种地和打工,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和关心学生的学习。为了帮助家长了解随迁子女的在校情况,进一步增进了家长与教师的沟通、交流,互相了解学生在另一半时间和空间里的情况,引导进城务工人员用更合理的方式教育和管理孩子,我校教师充分利用校讯通、电话、微信等与家长联系与沟通,从学习、生活、心理等全方位地关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关心和保护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是“同一片蓝天下流动的花朵”,他们生活在八五四农场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感受着农场的优美环境和人文气息。今后,我校要继续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让他们和本场学生共享一片蓝天,在同一片蓝天下健康成长。

延津县杨庄学校

2018年10月9日

第五篇:2014年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工作总结

2014-2015学年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工作总结

近年来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必然趋势,随着农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农场外来务工人员也随之增加。随着学校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人数日趋增多,关爱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入学问题尤为重要。

一、简化入学手续,安排随班就学

随着来场务工人员的增多,我校决定简化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手续,凡在我场经商和务工的人员在其子女入学时,提供真实有效的工商管理机构和务工单位出具的相关证明,我校就会先安排其子女随班就读,与本场学生共享相同的教育资源,然后按照学籍管理要求,完成相应的转学手续。本里共安置553名务工随迁子女(其中一年级新生110人)。

二、坚持免试入学,同享各项政策

我校坚持免费免试入学原则,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当地学生一视同仁,并采取免试入学、同编班级,免收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等政策措施,切实减轻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费用负担。本住宿生受助26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本地学生同享各项政策,在学生管理、评优奖励、入队入团、考试竞赛、文体活动等方面与农场儿童少年同样对待。确保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本场儿童享有同等的政策,享受同等的优质、公平的教育条件和教育机会。

三、开展校园活动,增强学生信心

我校定期举行主题班会、队会、书画展、墙壁文化和各种文娱体育等各种活动,鼓励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积极参与,如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争当四好少年》、《我谈理想》、《与书为友》等主题班队会;2014年6月,为住校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举办了一场体育技能大赛活动;2014年9月开展“走进蛋壳艺术——绘画蛋壳”活动,同学们悉心的在纤薄的蛋壳上绘画出了自己的艺术梦等等,让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生活在欢乐、和睦、关爱、幸福的环境氛围中,增强学习、生活信心,让他们切实体会与农场孩子一样的成功与愉悦。

四、关心学生生活,感受“家庭”温暖

我校教师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格外关爱,不仅在学习上无偿地课外辅导,在生活上也非常的关心他们的冷暖,无论哪个学生身体不舒服或遇到什么困难,都尽力去帮助他们,并能深入到学生当中和学生谈心,及时发现学生之间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防患于未然,做“知心的妈妈”,让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感受到“家庭”温暖无处不在。

五、关注学生心理,调整教育对策

我部重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对他们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到底存在什么问题,深层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存在问题等等进行调查,本我部开展了《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研究》课题研究,拟用调研的成果,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线,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心理辅导老师为学生做团体心理游戏辅导,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增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

六、建立家校联系,促进健康成长

进城务工人员多为种地户和打工者,平时忙于种地和打工,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和关心学生的学习。为了帮助家长了解随迁子女的在校情况,进一步增进了家长与教师的沟通、交流,互相了解学生在另一半时间和空间里的情况,引导进城务工人员用更合理的方式教育和管理孩子,我校教师充分利用校讯通、电话、微信等与家长联系与沟通,从学习、生活、心理等全方位地关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11月1日,我们还特邀中国少年儿童教育中心“全国家庭教育报告巡回讲座团”的曹彦飞教授,针对现在的家庭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做了《学做成功父母、培养优秀孩子》专题报告,引导家长科学教育孩子。召开全校近千名家长会,向家长们汇报了孩子们现在的心理状况、学习状况及行为习惯,引起了家长们对孩子学习、成长的关注。

关心和保护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是“同一片蓝天下流动的花朵”,他们生活在八五四农场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感受着农场的优美环境和人文气息。今后,我校要继续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让他们和本场学生共享一片蓝天,在同一片蓝天下健康成长。

下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工作汇报材料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工作汇报材料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