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秋学期教师政治业务学习计划1
2011春学期教师政治业务学习计划
江子明
根据学校2011年学校工作计划,结合本人实际,现对2011年政治业务学习计划制定如下:
一、学习内容
1.学习《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和习近平同志《关于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及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有关文件精神。
2.经常参加形势教育。积极学习各类会议精神,认清形势,明确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提高自身政治理论基础。
3.坚持进行各类法规学习。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不断提高自身的遵纪守法的意识。
4.强化自身师德师风教育。宣传新事迹,展现新风貌,探索新思路,使高尚的师德风范可亲、可近、可学。
5.观看专家视频课,进行教学案例学习,观看纪录片,对事件或人物的真实追踪,用来获得对某一观点或问题的理解。
二、学习形式
采取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专题辅导与专题讨论、座谈研讨与体会交流相结合等方式。
三、学习要求及措施
1.积极参加学习,仔细阅读,并及时作好记录,积极发言。
2.认真学习,勤作笔记,每月15日完成学习笔记。
3.学习过后写好心得。
第二篇:2011秋学期教师政治业务学习计划1
2011年砥柱小学教师政治业务学习计划
根据学校2011年学校工作计划,结合实际,现对2011年政治业务学习计划制定如下:
一、学习内容
1.学习《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和习近平同志《关于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及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有关文件精神。
2.经常参加形势教育。积极学习各类会议精神,认清形势,明确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提高自身政治理论基础。
3.坚持进行各类法规学习。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不断提高自身的遵纪守法的意识。
4.强化自身师德师风教育。宣传新事迹,展现新风貌,探索新思路,使高尚的师德风范可亲、可近、可学。
5.观看专家视频课,进行教学案例学习,观看纪录片,对事件或人物的真实追踪,用来获得对某一观点或问题的理解。
二、学习形式
采取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专题辅导与专题讨论、座谈研讨与体会交流相结合等方式。
三、学习要求及措施
1.积极参加学习,仔细阅读,并及时作好记录,积极发言。
2.认真学习,勤作笔记,每月15日完成学习笔记。
3.学习过后写好心得。
第三篇:秋学期教师业务学习计划
帽子村小学
2009年秋学期教师业务学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为促进广大教师更快地融入课改的大潮中去,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逐步完善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尽快提高教师专业化的水平,促进教育教学良性发展,特制定本计划。新一轮基础课程较之原有课程在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诸多方面都有大的突破和创新,要更好地适应这样的状况,必须打破多年来所形成的教学方式和行为,对自己重新的认识和定位,改变以往习惯模式,掌握课程开发的技术。基于这样的认识,本学期的教师业务学习突出理清课程改革的思路,以促进教师群体以有效的方法打破思想禁锢,加快课程改革的步伐。
二、学习目标:
结合课程目标提出的要求,以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广大教师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为目的。通过各级各类培训,进一步促进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教学工作,使全体教师目标明确,立足课改,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形成新型教学观,加快教育教学工作的良性发展。
三、学习内容:
1、各学科课程标准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2、训练必备的教学基本功,提高基本专业技能。
3、各学科专业知识,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4、各教育教学刊物的文章,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并结合工作实际撰写论文,积极投搞。
5、体现新课标理念和课程改革精神的课堂教学,缀经验交流,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
6、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下发的各种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掌握相关方针政策。
四、学习重点:
(一)各学科新课程标准
1、教师角色的定位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力。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重在启发,贵在引导,妙在点拨,巧在如何帮助学生设计正确的学习思路,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有自己的空间去探索、合作、体验、创造,完成各种教学活动。教师始终不能忽视自己的角色定位,适时点拨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
2、学习新课程标准的基础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文化素养。
(2)正确把握各学科教育的特点。应重视各学科对学生熏陶感染的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各学科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各学科课程。应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实践能力。
(二)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三)教师继续训练必备的教学基本功,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
五、学习方式及组织实施
(一)培训学习
1、集中培训。主要对教师进行新课程标准培训,通过培训打造共同的教学理念,要注重培训内容的系统性。本学期我们计划由学校领导、和通过观看VCD光盘等形式系统地分类、分期对教师进行培训,通过培训,使教师对新课程标准产生思想、观念、情感上的认同,以此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该培训由学校教科室具体组织实施。本学期,学校教科室将通过“示范课”、“研讨课”、“教案设计”、“新课标知识与能力测试”、“评选各科论文”等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有计划地集中培训与指导。
2、校内培训。各组可以自搞活动或几组联合组织活动,通过“示范课”、“研讨课”、“演讲”、“集体研讨”等形式,对教师进行经常性的校内培训和指导,从而引导广大教师不断反思自己,将新课标的精髓升华为自在的观念、思想。
(二)自学、自练
教师自学内容要包括上级教育部门下发的各种教育教学指导性文件、方针、政策。各级各类教育报刊、杂志,校内外能充分体现新课标观念的课堂教学经验,教师必备的教学基本功、教学基本技能等。
六、预期目标
1、每学期教师业务学习笔记不少于8篇,学习心得不少于4篇。
2、每学期教师撰写体现新课标理念的教学论文不少于1篇,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撰写的论文,每学期至少有1篇在校交流。
3、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教学基本知识与技能、新课标知识与能力检测能通过制定的标准。
七、保障措施
1、学校教科室为领导小组,具体指导、检查教师的业务学习情况。
2、对教师必备的基本功、基本知识与技能、教师论文及各项比赛,要定期进行考核、检查评比。
3、每双周四课外活动时间为教师业务学习时间,其它学习时间各组自行安排。
黎塘镇帽子村小学
2009年9月
第四篇:2018秋政治业务学习
学习方式:自学
时间:第二周
主题: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 内容:
为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指导,切实将党和国家关于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要求落细落小落实,着力构建方向正确、内容完善、学段衔接、载体丰富、常态开展的德育工作体系,大力促进德育工作专业化、规范化、实效化,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特制定本指南。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为根本,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为重点,以落实《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为抓手,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不断完善中小学德育工作长效机制,全面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水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学习方式:自学
时间:第三周
主题: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 内容: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正确方向。加强党对中小学校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中小学思想政治和德育工作主导权,保证中小学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二)坚持遵循规律。符合中小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注重学段衔接和知行统一,强化道德实践、情感培育和行为习惯养成,努力增强德育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针对性、实效性。
(三)坚持协同配合。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引导家庭、社会增强育人责任意识,提高对学生道德发展、成长成人的重视程度和参与度,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调一致的育人合力。
(四)坚持常态开展。推进德育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创新途径和载体,将中小学德育工作要求贯穿融入到学校各项日常工作中,努力形成一以贯之、久久为功的德育工作长效机制。
学习方式:自学
时间:第四周
主题: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 内容:
三、德育目标
(一)总体目标
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学生理解、认同和拥护国家政治制度,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养成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学段目标
小学低年级
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和有关祖国的知识,保护环境,爱惜资源,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形成自信向上、诚实勇敢、有责任心等良好品质。
小学中高年级
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了解家乡发展变化和国家历史常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党的光荣革命传统,理解日常生活的道德规范和文明礼貌,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和民主法治观念,养成良好生活和行为习惯,具备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形成诚实守信、友爱宽容、自尊自律、乐观向上等良好品质。
学习方式:自学
时间:第五周
主题: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 内容:
四、德育内容
(一)理想信念教育。开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教育,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教育,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领会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加强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教育、革命文化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中国梦主题宣传教育、时事政策教育,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深刻领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培养学生对党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落实到中小学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国家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法治教育、诚信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等,引导学生牢牢把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深刻理解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觉遵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精神内涵,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四)生态文明教育。加强节约教育和环境保护教育,开展大气、土地、水、粮食等资源的基本国情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地理地貌,开展节粮节水节电教育活动,推动实行垃圾分类,倡导绿色消费,引导学生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发展理念,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环保、自觉劳动的生活习惯,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五)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认识自我、尊重生命、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人生规划以及适应社会生活等方面教育,引导学生增强调控心理、自主自助、应对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学习方式:自学
时间:第六周
主题: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 内容:
五、实施途径和要求
(一)课程育人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中小学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
严格落实德育课程。按照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标准,上好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课,落实课时,不得减少课时或挪作它用。
要围绕课程目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挖掘课程思想内涵,充分利用时政媒体资源,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发展学生道德认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发挥其它课程德育功能。要根据不同年级和不同课程特点,充分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德育资源,将德育内容有机融入到各门课程教学中。
语文、历史、地理等课要利用课程中语言文字、传统文化、历史地理常识等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因素,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
数学、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要加强对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树立勇于创新、求真求实的思想品质。
音乐、体育、美术、艺术等课要加强对学生审美情趣、健康体魄、意志品质、人文素养和生活方式的培养。
外语课要加强对学生国际视野、国际理解和综合人文素养的培养。
综合实践活动课要加强对学生生活技能、劳动习惯、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用好地方和学校课程。要结合地方自然地理特点、民族特色、传统文化以及重大历史事件、历史名人等,因地制宜开发地方和学校德育课程,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人口状况和发展成就,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树立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的意识。
统筹安排地方和学校课程,开展法治教育、廉洁教育、反邪教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环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劳动教育、毒品预防教育、影视教育等专题教育。
学习方式:自学
时间:第七周
主题: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 内容:
(二)文化育人
要依据学校办学理念,结合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因地制宜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使校园秩序良好、环境优美,校园文化积极向上、格调高雅,提高校园文明水平,让校园处处成为育人场所。
优化校园环境。学校校园建筑、设施、布置、景色要安全健康、温馨舒适,使校园内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
学校要有升国旗的旗台和旗杆。建好共青团、少先队活动室。积极建设校史陈列室、图书馆(室)、广播室、学校标志性景观。
学校、教室要在明显位置张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教室正前上方有国旗标识。
要充分利用板报、橱窗、走廊、墙壁、地面等进行文化建设,可悬挂革命领袖、科学家、英雄模范等杰出人物的画像和格言,展示学生自己创作的作品或进行主题创作。
营造文化氛围。凝练学校办学理念,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形成引导全校师生共同进步的精神力量。
鼓励设计符合教育规律、体现学校特点和办学理念的校徽、校训、校规、校歌、校旗等并进行教育展示。
创建校报、校刊进行宣传教育。可设计体现学校文化特色的校服。
建设班级文化,鼓励学生自主设计班名、班训、班歌、班徽、班级口号等,增强班级凝聚力。
推进书香班级、书香校园建设,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提倡小学生每天课外阅读至少半小时、中学生每天课外阅读至少1小时。
建设网络文化。积极建设校园绿色网络,开发网络德育资源,搭建校园网站、论坛、信箱、博客、微信群、QQ群等网上宣传交流平台,通过网络开展主题班(队)会、冬(夏)令营、家校互动等活动,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网络,避免沉溺网络游戏,远离有害信息,防止网络沉迷和伤害,提升网络素养,打造清朗的校园网络文化。
学习方式:自学
时间:第八周
主题: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 内容:
(三)活动育人
要精心设计、组织开展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教育活动,以鲜明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力量激励学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开展节日纪念日活动。利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中华传统节日以及二十四节气,开展介绍节日历史渊源、精神内涵、文化习俗等校园文化活动,增强传统节日的体验感和文化感。
利用植树节、劳动节、青年节、儿童节、教师节、国庆节等重大节庆日集中开展爱党爱国、民族团结、热爱劳动、尊师重教、爱护环境等主题教育。
利用学雷锋纪念日、中国共产党建党纪念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七七抗战纪念日、九三抗战胜利纪念日、九一八纪念日、烈士纪念日、国家公祭日等重要纪念日,以及地球日、环境日、健康日、国家安全教育日、禁毒日、航天日、航海日等主题日,设计开展相关主题教育。
开展仪式教育活动。仪式教育活动要体现庄严神圣,发挥思想政治引领和道德价值引领作用,创新方式方法,与学校特色和学生个性展示相结合。
严格中小学升挂国旗制度。除寒暑假和双休日外,应当每日升挂国旗。除假期外,每周一及重大节会活动要举行升旗仪式,奏唱国歌,开展向国旗敬礼、国旗下宣誓、国旗下讲话等活动。
入团、入队要举行仪式活动。
举办入学仪式、毕业仪式、成人仪式等有特殊意义的仪式活动。
开展校园节(会)活动。举办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校园节(会)活动,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充实学生校园生活,磨练学生意志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学校每学年至少举办一次科技节、艺术节、运动会、读书会。可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学生实际,自主开发校园节(会)活动,做好活动方案和应急预案。
开展团、队活动。加强学校团委对学生会组织、学生社团的指导管理。明确中学团委对初中少先队工作的领导职责,健全初中团队衔接机制。确保少先队活动时间,小学1年级至初中2年级每周安排1课时。
发挥学生会作用,完善学生社团工作管理制度,建立体育、艺术、科普、环保、志愿服务等各类学生社团。学校要创造条件为学生社团提供经费、场地、活动时间等方面保障。
要结合各学科课程教学内容及办学特色,充分利用课后时间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娱、体育等社团活动,创新学生课后服务途径。
学习方式:自学
时间:第九周
主题: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 内容:
(四)实践育人
要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紧密结合,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每学年至少安排一周时间,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践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开展各类主题实践。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益性文化设施、公共机构、企事业单位、各类校外活动场所、专题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等资源,开展不同主题的实践活动。
利用历史博物馆、文物展览馆、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等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利用革命纪念地、烈士陵园(墓)等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利用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等开展法治教育。
利用展览馆、美术馆、音乐厅等开展文化艺术教育。
利用科技类馆室、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设施等开展科普教育。
利用军事博物馆、国防设施等开展国防教育。
利用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展览馆、污水处理企业等开展环境保护教育。
利用交通队、消防队、地震台等开展安全教育。
利用养老院、儿童福利机构、残疾人康复机构等社区机构等开展关爱老人、孤儿、残疾人教育。
利用体育科研院所、心理服务机构、儿童保健机构等开展健康教育。
加强劳动实践。在学校日常运行中渗透劳动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绿化美化,普及校园种植。
将校外劳动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小学、初中、高中每个学段都要安排一定时间的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习等劳动实践。
教育引导学生参与洗衣服、倒垃圾、做饭、洗碗、拖地、整理房间等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组织研学旅行。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促进研学旅行与学校课程、德育体验、实践锻炼有机融合,利用好研学实践基地,有针对性地开展自然类、历史类、地理类、科技类、人文类、体验类等多种类型的研学旅行活动。
要考虑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能力,安排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研学旅行。
要规范研学旅行组织管理,制定研学旅行工作规程,做到“活动有方案,行前有备案,应急有预案”,明确学校、家长、学生的责任和权利。
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要广泛开展与学生年龄、智力相适应的志愿服务活动。
发挥本校团组织、少先队组织的作用,抓好学生志愿服务的具体组织、实施、考核评估等工作。
做好学生志愿服务认定记录,建立学生志愿服务记录档案,加强学生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宣传。
学习方式:自学
时间:第十周
主题: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 内容:
(五)管理育人
要积极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要求贯穿于学校管理制度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完善管理制度。制定校规校纪,健全学校管理制度,规范学校治理行为,形成全体师生广泛认同和自觉遵守的制度规范。
制定班级民主管理制度,形成学生自我教育、民主管理的班级管理模式。
制定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工作制度,健全应急处置预案,建立早期预警、事中处理及事后干预等机制。
会同相关部门建立学校周边综合治理机制,对社会上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不法行为依法严肃惩处。
明确岗位责任。建立实现全员育人的具体制度,明确学校各个岗位教职员工的育人责任,规范教职工言行,提高全员育人的自觉性。
班主任要全面了解学生,加强班集体管理,强化集体教育,建设良好班风,通过多种形式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联系。各学科教师要主动配合班主任,共同做好班级德育工作。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育、宣传师德标兵、教学骨干和优秀班主任、德育工作者等先进典型,引导教师争做“四有”好教师。
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注册、考核、职务(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的首要标准。
细化学生行为规范。落实《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鼓励结合实际制订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引导学生熟知学习生活中的基本行为规范,践行每一项要求。
关爱特殊群体。要加强对经济困难家庭子女、单亲家庭子女、学习困难学生、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等群体的教育关爱,完善学校联系关爱机制,及时关注其心理健康状况,积极开展心理辅导,提供情感关怀,引导学生心理、人格积极健康发展。
学习方式:自学
时间:第十一周
主题: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 内容:
(六)协同育人
要积极争取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学校德育工作,引导家长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社会氛围。
加强家庭教育指导。要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工作机制,统筹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日等各种家校沟通渠道,丰富学校指导服务内容,及时了解、沟通和反馈学生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认真听取家长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家长了解学校办学理念、教育教学改进措施,帮助家长提高家教水平。
构建社会共育机制。要主动联系本地宣传、综治、公安、司法、民政、文化、共青团、妇联、关工委、卫计委等部门、组织,注重发挥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专家学者以及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的作用,建立多方联动机制,搭建社会育人平台,实现社会资源共享共建,净化学生成长环境,助力广大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学习方式:自学
时间:第十二周
主题: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 内容:
六、组织实施
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中小学德育工作作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指导和管理。学校要建立党组织主导、校长负责、群团组织参与、家庭社会联动的德育工作机制。学校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切实加强对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把握正确方向,推动解决重要问题。校长要亲自抓德育工作,规划、部署、推动学校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学校要完善党建带团建机制,加强共青团、少先队建设,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的思想性、先进性、自主性、实践性优势。
加强条件保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进一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将德育工作经费纳入经费预算,完善优化教育手段,提供德育工作必需的场所、设施,订阅必备的参考书、报刊杂志,配齐相应的教学仪器设备等。
加强队伍建设。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重视德育队伍人员培养选拔,优化德育队伍结构,建立激励和保障机制,调动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有计划地培训学校党组织书记、校长、德育干部、班主任、各科教师和少先队辅导员、中学团干部,组织他们学习党的教育方针、德育理论,提高德育工作专业化水平。
加强督导评价。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学校德育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对学校督导的重要内容,建立区域、学校德育工作评价体系,适时开展专项督导评估工作。学校要认真开展学生的品德评价,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反映学生成长实际状况。
加强科学研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机构和学校要组织力量开展中小学德育工作研究,探索新时期德育工作特点和规律,创新德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定期总结交流研究成果,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和做法,增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效性。
学习方式:自学
时间:第十三周
主题:最新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内容:
为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完善义务教育治理体系,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以下简称学校)依法办学、科学管理,根据《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制定本标准。
学校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办学质量。学校管理标准既应考虑办学条件的改善,更要强调学校内涵的提升。本标准针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提出具体要求,也是对学校和校长进行考评的重要依据。
本标准的发布与实施,将推动学校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实现学校治理的法治化和规范化。
一、基本理念
(一)育人为本
全面发展
坚持育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办学宗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将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促进公平
提高质量
树立公平的教育观和正确的质量观,提高办学水平,教好每一个学生,切实保障学生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建设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实施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安全和谐
充满活力
建设安全卫生的学校基础设施,完善切实可行的安全、健康管理制度,开展以生活技能和自护、自救技能为基础的安全和健康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为师生创造安定有序、和谐融洽、充满活力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
(四)依法办学
科学治理
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提升校长依法科学治理能力,拓宽师生、家长和社会民众参与学校治理的渠道,建立健全学校民主管理制度,构建和谐的家庭、学校、社区合作关系,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
学习方式:自学
时间:第十四周
主题: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的基本内容 内容:
一、平等对待每位学生 1.维护学生平等入学权利 2.建立“控辍保学”工作机制 3.满足需要关注学生的需求
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提升学生道德品质 2.帮助学生学会学习3.增强学生身体素质 4.提高学生艺术素养 5.培养学生生活本领
三、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1.加强教师管理和职业道德建设 2.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3.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
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1.建设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 2.实施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 3.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4.提供便利实用的教学资源
五、营造和谐安全环境
1.建立切实可行的安全与健康管理制度 2.建设安全卫生的学校基础设施
3.开展以生活技能为基础的安全健康教育 4.营造尊重包容的学校文化
六、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1.提升依法科学管理能力 2.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
3.构建和谐的家庭、学校、社区合作关系 学习方式:自学
时间:第十五周
主题: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实施要 内容:
(一)本标准是对学校管理的基本要求,适用于全国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鉴于全国各地区的差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可以依据本标准和本地实际提出实施意见,细化标准要求。在实施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实施,逐步完善,促进当地学校治理水平的提升。
(二)本标准对学校治理工作提出具体要求,是学校工作的重要依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培训机构要将本标准作为校长和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结合当地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使广大校长和教师充分了解基本要求,掌握精神实质,指导具体工作。
(三)学校要将本标准作为学校治理的基本依据,树立先进的学校治理理念,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完善工作机制。校长和教师要按照本标准的要求规范自身的管理和教育、教学行为,把标准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四)教育督导部门应按照本标准修订完善义务教育学校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和标准,开展督导评估工作,促进学校规范办学、科学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学习方式:自学
时间:第十六周
主题:学生实验守则 内容:
一、学生应遵守实验室管理制度,听从老师指导,遵循实验安全操作规程,爱护仪器设备,增强环保意识,爱惜药品和实验材料,保持实验室整洁、安静。
二、实验前,学生应对实验所需仪器、药品、器材进行认真清点,发现问题及时报告老师。实验台要保持整洁,各物品应放在合适的位置。与他人共用的仪器,用后立即放回原处。
三、实验时,学生应以严谨的科学态度,积极思考实验课题,细心观察实验现象,如实做好实验记录。在实验中出现事故或损坏仪器应及时报告老师,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迅速妥善处理。
四、实验完毕,学生应整理仪器、装置,关闭电源、水源,玻璃器皿清洗后放回原位。未经许可,学生不得将实验用品及设备带出实验室。
五、学生应认真分析实验结果,及时写好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应如实反映实验结果和实验过程,不得随意臆造或抄袭他人实验数据和记录。
学习方式:自学
时间:第十七周
主题:仪器室规则 内容:
一、仪器室是存放教学仪器设备的专用场所,不得存放与实验无关物品。
二、仪器室要有防火、防潮、防晒、防磁、防毒、防霉、防蛀、防腐、防盗、防触电等安全保护措施。要经常通风换气,并保持室内清洁。
三、仪器设备要分类、分柜定位存放、贴好标签、科学保养、及时维修,保持仪器设备处于完好状态。
四、要做好仪器设备明细账和低值易耗品账目登记,做到入账及时、账目清楚、账物相符、账账相符。
五、妥善保管好仪器设备的记账凭证、使用说明书、实验记录等资料。
六、未经同意,无关人员不得进入仪器室或将室内的物品带出室外。
七、开学前,管理人员要根据教材要求和任课老师的教学计划编排各班的实验教学计划,同时编制仪器、设备补充和添置计划,报学校审批,尽早购置。学期结束要全面清点库存,及时完成统计、报损、报废、查漏和存档等工作,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并按要求上报。
九、管理人员调动时,必须办好交接手续,接账点物,逐件移交,交、接、学校三方签字完成交接,发现重大问题必须及时上报。学习方式:自学
时间:第十八周
主题:形体、音乐、美术专用教室规则 内容:
一、形体、音乐、美术专用教室是开展形体舞蹈、音乐、美术等艺术类教学活动的专用教室,必须专室专用。
二、室内应配备防火、防盗、防毒、防潮、防触电等安全防范器材、设备,师生应会使用防护器材。
三、在专用教室内,所有人员须严格遵守专用教室规则,强化安全意识。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前,必须接受安全教育,了解有关安全规程,熟悉工具、仪器和设备正确使用方法,掌握必要的安全操作知识。
四、师生要爱护环境、爱护仪器设备,保持专用教室清洁整齐,及时通风换气。
五、教室应保持安静、文明的学习环境和良好秩序,禁止追逐打闹、大声喧哗。
六、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要按老师要求认真整理教学器材,经允许后方可离开。
七、课后,老师或专用教室管理员应检查设备、设施,关闭水源、电源、气(火)源,锁好门窗。
学习方式:自学
时间:第十九周
主题:图书馆(室)规则 内容:
一、中小学图书馆(室)是学校文献信息资源中心,是为学校教育、教学和研究服务的机构。
二、图书馆(室)应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和研究的需要广泛采集各种文献信息资源,优先选用国家和自治区推荐的优秀图书。收藏的文献信息资源必须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坚决杜绝非法出版物、不健康的书刊进入学校。
三、文献信息资源应按《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修订)》规定的藏书分类比例表配备,做到结构合理。藏书量不得低于《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修订)》规定的标准,应根据学校办学规模配备合理的复本量。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应以学生需求为主,兼顾教职员工需要。
四、图书馆(室)应以全开架借阅和半开架借阅为主,有条件的学校使用信息化管理手段。要开展好外借、阅览、宣传推荐等服务工作,并发挥班级图书角、图书柜的作用。
五、新书到馆(室)后,管理人员要及时验收、登记、分类、编目、上架,及时外借,加速书刊资料的流通工作;师生还书后管理人员要及时整理,归类上架。
六、管理人员定期清理书刊、柜架,保持整洁卫生,做好防火、防盗、防鼠、防虫、防晒、防霉、防潮等各项工作。
学习方式:自学
时间:第二十周
主题:学习关于加强师德建设的文件 内容:
一、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
2.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长期以来,广大教师教书育人、敬业奉献,赢得了全社会的尊重。
二、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1.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
2.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理想。
3.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
4.着力解决师德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5.积极推进师德建设工作改进创新。
三、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主要措施
1.强化师德教育。
2.加强师德宣传。3.严格考核管理。
4.加强制度建设。
四、切实加强对师德建设的领导
1.要将教师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2.各部门要把师德建设作为一项事关教育工作全局的大事,纳入教育事业总体规划,加强领导,统筹部署,切实做到制度落实、组织落实、任务落实。
3.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工作的首位,贯穿于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学校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师德建设。学校基层党组织、广大党员教师要充分发挥政治核心和先锋模范作用。
第五篇:2012-2013第二学期教师政治业务学习计划
2012——2013学第一学期
教师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
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理论水平,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二、基本思路:
教师培训和业务学习的基本思路概括为“两条主线并进”:
“两条主线并进”是指业务学习以读名著,学理论为主线;教师培训以提高师德、激发动力,研究课例、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学生文化素养为主线。
本学期要求学校每位教师做到:
1、读一本与从事学科相关的教育专著;
2、每学期面向全校甚至兄弟学校教师作一次公开的教育、教学专题讲座;
3、每学期至少撰写一篇与本学科相关的教育、教学论文;
4、参与或领导一个课题的研究;
5、面向校内外教师公开上一堂示范课。主要形式:
学校教师培训和业务学习主要形式可以概括为“五个结合”:
一、学习与实践结合。把理论学习、观摩学习与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以学习促实践,在实践中学习。
二、教学与反思结合。组织引导教师经常性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对自己教学过程中成功的或失败的案例进行个人反思或集体会诊。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完善教学环节,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三、研究与培训结合。以教研组为依托,以课题为抓手,把教研活动与教师培训有机结合。
四、通识培训与学科培训结合。集中培训分通识培训与学科培训两种形式。通识培训即全校性集中业务学习、听专家讲座和优秀教师报告。学科培训以观摩优质课,学科教研组课题研究为主。培训做到“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讲人员。
五、集中与分散结合。读名著以教师自学和教研组讨论和集体交流三结合的形式,每月学校组织一至两次集中性学习交流活动。双周四下午两节课后为教研组学习交流讨论时间,单周三下午两节课后为备课组集体备课,期间由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或组内骨干教师轮流主持,借助教学案例,进行研讨或评析。培训对象:全校教师。
具体内容:
一、以激发教师奋发向上为重点的师德培训
本促进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确立奋发向上有所作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教师职业观,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及心理素质,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
二、以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理念为主的理论培训
认真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学习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目标及相关政策等。本继续以学科课程标准和《<课程改革实施纲要>解读》的学习和对新课程改革教学过程中问题的研究为主要内容,搜集、整理相关课改信息,组织学习、研讨交流,使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促进教师将先进的理念内化为教学行为。
三、以提高学科教学质量为主的教学能力培训
在各学科教师中开展以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学科教学质量为主要内容的学科教学工作能力培训:一是围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一核心,进行优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设计、优化教学方法“三优化一提高”的教学能力培训;二是围绕正确有效地整体把握学生学习情况的形成性检测技能的培训;三是围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为中心的教学反思性研究培训;四是围绕“五认真”为主的教师教学常规培训。
四、以教育教学课题研究为主的教育科研方法培训
教育科研能力是校本培训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要逐步树立教研科研意识,围绕新课程的实施,结合课堂教学,进行教育科研基本方法的培训。本年期重点进行教育 2 教学科研课题,有效地开展课题实验。引导教师从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提高教育科研的专业技能水平。
五、以信息技术为主的教育教学技能培训
在全体教师中开展以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教学技能培训;一是信息技术基础理论和设备操作的培训,二是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培训。利用好学校网站和个人博客,引导教师把自己的思想观点交汇在这个可以畅所欲言、无所不谈的平台上,从而使教师养成善于交流的习惯,进一步转变其教育观念。考核办法:
对教师培训和业务学习的考核强调效果,总体指导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淡化”三个“强化”。即:
淡化定量考核,强化定性考核。注重教师学习培训的“质量”。教师一学期学习笔记、心得体会、业务学习摘记篇数不少于4篇(则)。包括教导处规定的学科教学业务摘抄一学期不少于2则。
阅读中外教育专著,学校定期根据相关章节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交流,以指导、督促教师认真阅读体会教育专著的思想内涵。
淡化一般性摘抄,强化个性化笔记。阅读专著,要求每位教师在阅读过程中圈圈划划,作批注、写心得、谈体会,不定时收缴检查存档。一个学期撰写一篇心得笔记。
每位教师全年撰写教育教学论文不少于1篇、其它教师论文内容不限、体裁不限、级别不限。
师德培训全年摘记或心得体会及领导、名师、专家讲座记录不少于4篇。淡化“一人读,众人听”形式单
一、呆板的学习模式,强化“个人自读,小组讨论,大组研究交流”形式多样互动的学习模式。一学期组织开展两次全校性学习心得体会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教学实践案例交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