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堂改革的新思路
课堂改革的新思路
——红旗村小学新学期理论培训简讯
新学期伊始,红旗村就进入了紧张而有序的学习工作状态。15日下午,学校特请区教科室李红路科研员以《课堂改革,改什么?》为主题,为全体老师做一次教育观念上的洗礼。
在培训中,李主任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传统课堂“全班问答”、“背面而坐”和“教学过度”的三大顽症,并从脑科学的角度为我们揭示了学习的12个基本原理和三大教学公理,要求老师们能根据孩子们脑的生理特征安排学习活动。在此基础上,李红路科研员提出“有效学习”的四要素:有效的知识、积极的情感、完整的活动、充分的练习。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出发点。“课堂改革,改什么?”,就这一问题,李科研员从“重构课堂常识”、“再造教学流程”、“开发教学工具”、“变革研究方式”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刻、细致的阐述。
这次培训将视频、互动、体验等方式有机结合,使得整个学习过程活跃而有序。其中一些关于学习科学的观念,诸如“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教师是学习的专家”、“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习”、“最好的学习发生在教师停止讲授之后”等,引起了老师们的强烈兴趣,冲击甚至颠覆了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相信这些前瞻的教学观念一定能激发我校老师教科研的热情,并融入老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让我校的科研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第二篇:公车改革的新思路
公车消费作为“三公消费”当中重要的一环,历来备受社会的关注,公车的过度使用往往也成为腐败的重要表现,在中央厉行节俭、严控三公消费的大背景下,公车改革逐步被提上日程,此次浑南新区推出的“公务的士”政策无疑是对公车改革的一次有益尝试,新思路、新方法、新的切入点也给其他省市公车改革提供了样板。
第一,“公务的士”可以有效节约财政开支。之前公车的购置保养和运营费用都由政府财政负担,几乎全都可以报销,这就不可避免的出现公车私用等不良现象,从而导致资金的大量浪费,不仅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形象,而且还产生公共财政为私人买单的情况,引起群众的极大不满。“公务的士”的新政策采取软件约车,打折计费的方式就很好的避免了公车的滥用和对财政资金的浪费。
第二,“公务的士”可以有效遏制公车私用等违法违纪行为。公车历来被视为特权的象征,部分地方工程成为领导的专用御品,无论公事私事都用公车,甚至有的部门超标配车,导致违纪违规现象时有发生。而 “公务的士”上全部安装GPS监管系统,实现车辆和驾驶员的全程监控监管,只要操作落实到位,就能很好减少公车使用中的违规违纪现象。
第三,通过第三方平台实现监督管理提高政策执行效率。之前各地的公车改革都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单位对公车的调配和管理权,这就难免出现改革走形式,钻空子等问题,而公车的滥用、私用依旧存在。此次通过第三方平台监管,直接斩断了各单位对公车的拥有和调配权,有助于公车使用的合理化和规范化,对于政府工作效率的提升也有直接的意义。
总之,“公务的士”作为推进公车改革的有益尝试值得肯定,但我们也要避免监管不到位,或看人派车的现象出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政策的价值,提升公车的使用效率,杜绝“新式”公车腐败的产生。
第三篇:事业单位改革新思路
一.主要问题
(一)政事关系错乱
长期以来,各项事业一直采取全部由政府直接组织方式,大到机构设立、目标确定、经费供给,小到人员管理、具体业务活动组织等等,几乎全部都要依靠政府。近些年来,虽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全面扩大了事业单位的自主权,但总体上看,由政府直接组织社会事业的体制,特别是政府与事业单位的基本关系模式并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我国政事关系错乱已成为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中存在的最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政事组织不分
政府机关与事业单位在法律上虽然属于两类不同的组织,由于事业单位法人制度尚未真正建立起来,政府机关不仅通过各种权力、运用多种方式直接管理事业单位,而且政府部门与事业单位之间缺乏严格的组织界限,事业单位往往依附于政府及政府的各个部门,有的甚至出现了以“一个机构两块牌子”(行政的、事业的)的形式存在的行政事业混编机构。此外,许多事业单位套用行政级别,建立科层制组织形式,按行政机关的形式运行,按政府管理的方式提供服务,形成行政化、官僚化组织模式和运行方式。
2.政事人事管理不分
1993年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2002年事业单位全面推行聘用制,逐步将机关人事制度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分离开来,但行政一体化问题依然突出。而所谓的“全员聘用”制度在实际运作中基本上就是“全部聘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拥有的“事业身份”,“国家干部身份”并未根本取消,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的问题也并未随聘用制的推行而解决。此外,事业单位领导基本由政府主管部门委任,体现事业单位特点的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尚未形成。
3.政事产权不分
首先,政府作为事业单位的出资人,无偿提供事业单位建设资金和运营资金。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约60%财政全额拨款,约20%财政差额拨款,各项事业经费支出占政府财政支出的30%以上,事业单位日常运营及基本建设高度依赖政府财政,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事业单位财产的独立性。其次,个别机关与事业单位资产实行一体化管理,在资产分类上机关与事业单位资产均属于非经营性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长期以来按照一种体制进行管理,事业单位资产难以同行政单位资产彻底分离。同时,一体化管理不利于事业单位通过盘活资产优化配置进而实现资产保值增值。再次,许多事业单位缺乏独立的财产权,尽管随着“搞活”、“创收”等政策被事业单位积极乃至过度使用,事业单位经济方面的自主权开始扩大,但主管部门调用事业单位财产情况仍经常发生,甚至许多事业单位成了主管部门的“小金库”。①最后,部分事业单位依托行政权力进行创收,如许多事业单位拥有“政策性收入”权力,“政策性收费”实质是行政权力收费,由此形成的收入明显属于政事不分的产物。
(二)缺乏科学、严格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央政府有关部门及不少地方政府对事业单位的微观管理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基本改革内容就是全面扩大事业单位在业务活动及内部分配制度等各个方面的自主权,并允许事业单位利用所占有的资源或结合业务内容进行创收,而且创收收入可以全部或部分由各个机构自主支配,可以或多或少与员工收入和福利挂钩。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各种社会事业不仅由政府直接组织,事业单位的所有内部事务也都要接受严格的计划管理。这种僵化体制的结果就是机构及个人都缺乏积极性,运行效率极其低下。
(三)体制僵化、忽视市场作用
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与传统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相适应的传统观念。例如,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科学、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活动都属于“事业”,而凡是“事业”都应该由政府举办,并应由财政供给经费。这些观念既是形成传统事业管理体制的理论基础,又是传统事业管理体制的现实反映。再加上我国长期以来对公共事业资源配置缺乏明确的目标,各事业部门和单位之间不通有无,相互分割,相互封闭,互不开放,从而导致大量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造成公共事业资源的大量浪费。这些传统观念已经成了阻碍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因素,必须进行彻底的转变。
(四)法制不健全
首先,从立法角度来看,缺乏公共事业组织单行法。政府虽然承认公共事业组织的多样性,但对不同性质的公共事业组织仍然采取了“一法统揽”的做法,这样就使公共事业组织的特殊性在法律上得不到体现。其次,当前我国公共事业管理法规的立法层次较低,立法的权威性不足,约束力不强。新中国成立以来颁布的三个公共事业管理条例(即1950年的《社会团体登记暂行办法》及1989年和1998年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都属于程序性法规。虽然现行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较前两个法规多了一些实体性的规定,但从总体上来看,仍然主要是以社团登记管理为核心的程序性规定,缺乏实体性内容的体统规范。
此外,我国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中还存在政府监管体制不健全,公共事业运行机制效率低下和财务管理不严,导致资金严重浪费等不良现象,急需推进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全面改革。
二.改革内容
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包括政府的职责定位,政府与事业单位的关系、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政府对事业单位管理的创新等,要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原则,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方式,可重点研究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转变政府职能。如何明确政府与事业单位的职责划分,切实保证政府与事业单位在职能、机构和运行机制上的分开;如何收回和整合事业单位行使的行政职能,实现行政
职能的有机统一,规范依法行政行为;如何加强政府的宏观管理和行业管理,减少对事业单位的行政审批和直接干预。
(二)明确事业单位功能定位。如何根据事业单位的不同属性,实施分类改革,将主要承担行政职能和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分离出去;如何从财政投入、税收政策、资产管理、人事管理、社会保障等制度方面促进事业单位强化公益属性;如何进一步落实事业单位的用人权、薪酬分配权、职称评聘权、经费设施使用权、自主运营权等法人自主权。
(三)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如何根据事业单位公益属性的不同,实施分类管理;如何实现政府管理职能和出资举办职能的适度分离;积极探索管办分离有哪些有效的实现形式;如何建立完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如何加强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
(四)完善政府投入机制。如何加大投入力度、改革投入方式、完善投入监督机制,形成职权明确、分级负担、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事业单位投入机制;如何明确不同层级政府的公益服务责任,举办相应事业单位。
(五)积极促进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服务。一方面,如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打造政策平台,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服务的提供;另一方面,如何加强对社会公益组织行为规范的监管,完善有关收费标准、资产处置、收益分配、服务质量等政策,规范社会力量的公益服务行为。
三.对策建议
(一)实行政事分开
应将政府的行政管理与公共事业组织的公共事业管理严格区分开来,正确划分政府机构与公共事业组织各自的职责范围,实现政事分开。政府行政机构应承担行政管理职能,而公共事业组织则应依法从事各项公共事业经营活动。对原由行政机构承担的部分公共事业职能,应进行剥离,交给现有的事业单位承担;对现有事业单位所承担的行政职能归还政府部门。在重新界定和划分政府机构与事业单位职责的基础上,实现政事机构分开。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杜绝政事职责不分、政事机构混设、政事人员混用等政事不分的现象再次发生。同时,也有利于加强财政监督,防止行政机构占用或挪用事业经费。由于行政机构与事业单位的性质、职责、功能和特点都不相同,因此,应分别采用不同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实现政事管理体制分开。如事业单位不仅要在机构名称上与行政机构脱钩,而且在机构等级、劳动人事制度、目标考核制度、组织领导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组织运行与管理方式等方面,均应与行政机关脱钩。事业单位应取消行政级别,逐步淡化并最终脱离事业单位与行政部门的隶属关系,使其成为依法向社会自主开展事业经营活动的独立事业法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开。
(二)推进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化
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化是指通过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进行准公共产品的生产和提供。在这里,公共事业社会化管理强调的是社会力量应成为公共事业的主体。社会力量包括社会上的集体及个人的财力和物力,以实现公共事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多元化投资主体将使公共事业的资本形态,从过去比较单一的国有资本形态转化为社会集团形态或融资资本形态;公共事业组织的投资和经营风险,也将由国家集中承担转变为社会分散承担;同时也使过去的国家独享资本利益,转变为社会分享资本利益。我国在改革中实行的“公办民助”或“民办公助”、委托“公共事业投资公司”管理和经营公共事业资源,以及鼓励集体和个人直接兴办等形式进行公共事业运营,正是符合了这一社会化的方向。今后,还应继续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公共事业,充分调动社会资源,为社会提供数量更多、质量更好、效益更高的公共事业产品与服务。
(三)引入市场机制,促进公共事业管理市场化
公共事业管理市场化与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化是相辅相成的。只有真正做到产权明晰,权责明确,并按照市场规律使人、财、物、无形资产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才能真正体现它们的价值,也才会使我国的公共事业步入一个良性发展的轨道。只有实现“事业”产品和服务的商品化,大力培育科学技术市场、教育市场、文化市场、体育市场、卫生市场以及其他各类相关市场,才能让这些“事业”单位及其人员找到不断发挥作用的领域。为此,应加快公共事业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改革,为公共事业组织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改变现有事业单位的服务对象与经营范围,促使其逐步转向市场,开展自主经营,并打破各种行政性的市场垄断,取消各种不合理和不必要的经营限制,从而逐步形成统一规范的科学技术市场、教育市场、文化市场、体育市场、卫生市场以及其他各类相关市场,以实现公共事业服务方向的社会化和市场化。
(四)改革事业单位财政资金供应方式
为配合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促使公共事业社会化和市场化,从根本上减轻国家财政负担,财政应区分不同公共事业的性质和特点,对现有的国有事业单位采取不同的改革措施。如,对于那些可以立即实现产业化的现有事业单位,应要求其尽快转化为企业,坚决推向市场,财政不再供给事业经费;对于那些具有一定特殊性、需要继续由国家财政供应资金的事业单位,如基础科学研究、义务教育、社会公益性文化事业等,应改革其资金供应方式,可针对不同单位的具体情况,分别实行事业基金、零基预算,绩效预算、政府采购合同等多种形式,将竞争机制引入公共事业领域,同时严格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提高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和事业经费使用效益。
(五)加强事业单位监督机制建设
首先,应通过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界定政府监督主体,明确监督主体之间的具体职责划分。政府监督的重点应放在公共事业组织的活动是否违法违规上。其次,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促使公共事业组织活动透明化,由此形成一个由社会来评价各公共组织业绩,并由业绩决定其能否继续生存的社会氛围,客观上起到社会公众对公共事业组织运营的监督作用。第三,应建立公共事业组织行业监管自律机制,通过公共事业组织在本系统内部建立的监督制约机制,来评价各公共事业组织的工作效率及其成果。第四,加强公共事业法制建设。为适应我国公共事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加强对公共事业组织活动的法制化管理,应尽快提高公共事业管理立法层次,加强其权威性,并切实充实和完善现有的法规内容,为进一步深化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提供可靠的法律保证。
总之,在我国社会管理体制走向“小政府,大社会”的转型过程中,许多社会职能将要更多地依托公共事业组织来承担,公共事业管理将在社会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事业管理的内涵,改革传统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对促进我国公共事业快速发展,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转变观念,大胆创新,不断探索,才能使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从而迎接社会转型给公共事业发展带来的各种新的机遇和挑战。
第四篇:课堂改革
如何改革课堂教育模式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体现着学校的教育思想和管理水平。为促进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课堂教学改革也是重中之重。
一、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课堂教学整体来看,存在下列问题:
1、未能完全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堂上,老师“讲”的时间还是多于学生“学和练”的时间,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思考、讨论交流的时间不足。学生习惯于围着老师转、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按着老师的设计学习。教师也很少指导学生如何学、怎样学。致使思维不积极、回答不主动、课堂不活跃。
2、未能完全做到思维为主旨、练习为主线。教师的教学思想还是定位在我要讲什么、学生应该记什么上,仅考虑“我”如何将知识讲清楚、讲明白,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生的学习过程考虑很少。教师只注重课本知识传授,忽视了教学的生成性和学生的差异,不能让学生通过思维过程去感悟知识、理解原理、掌握规律、熟练方法。练习的针对性差,不能将例题和习题归类、拓展、延伸,还做不到举一反三。不能精心设计自主作业、分层作业和创意作业,学生整天埋头于统一的、大量的作业之中,只有题量的增加没有能力的提高。
3、未能完全做到使用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教师考虑较多的是学科本身的知识点和训练量,就本论本、就题讲题,对学科之外的资源使用很少。如对有效的课外读物、音像资源、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运用和各种有利于提高学生兴趣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活动、实验以及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潜在影响等思考不多,至使现有的教学资源(如图书、影像、实验仪器、多媒体)多数闲置。
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还没有真正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根本,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为目标。教是为学服务,教是为了不教,教育的根本是呼唤学生的主动意识,没有学生的自主和自觉,任何教育都是徒劳的。
2、课堂教学评价缺乏创新。课堂教学评价不能体现高效课堂的特点,评价不能激发教师的改革意识和热情,不能促进教学及研究能力的提高。
3、教学研究还流于形式。教学研究仅是个别教师的自我行为,教学研究风气还不浓,还不能深入到对课堂教学策略、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及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上。研究课题缺乏针对性,不能针对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日常教学行为、教学习惯、教学活动所存在的问题或困惑,教学研究没有真正起到促进学校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二、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学习的自主性,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都有提高,使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让教适应学,让教辅助学,让教服务学。教师真正做到教好教会,学生真正做到学好学会。
三、课堂教学改革的措施与要求
每位老师都要充分认识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把课堂教学改革作为教学工作的重点、作为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加强学习、大胆实践,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1)各年级、各教研组、每位老师都要依据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或困惑,进行专题研究与实践。自主选题、重点研究、各个突破。并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不断总结,最终取得成效、取得成果,写出总结报告,进行交流或推广。各年级、各教研组要拿出详细的、具体的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让每位老师都清楚课堂改革怎样开展。各年级、各教研组要强力推进、务求实效。
(2)积极构建高效课堂。
(一)先学后教。教师应先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学会解读信息、捕捉信息、研究信息、运用信息。每节课教师要使学生明确目标、要求、方法、重难点。先学后教的教应注意三点:
1、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后还不能理解和掌握的地方。学生自学已掌握的,一律不教。
2、教的要求。不就本论本、不就题讲题,而是以问题和习题为载体寻找出规律、探讨方法。
3、教的方式。让学生先讲,如果学生讲对了,教师不再重复;讲不完整的,达不到深度的,教师再补充;讲错的教师要更正。
(二)合作探究。学生自学后,将碰到的问题或教材设置的探究环节与小组内的同学讨论交流。新教材中设置了许多讨论与交流、拓展一步等探究问题,要让学生在合作探究悟出道理、得出结论。
(三)当堂训练。学生自学教材与合作探究,把基本问题弄清以后,就可以做课本中的练习或习题,老师要善于将课本题拓展、引伸,围绕核心知识、主干知识选编补充题。教师要使尽可能多的习题在课内得到解决,减轻学生课后的学习负担。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布置一些有趣味性、挑战性、创新性的选做题。对解题有一定困难的学生,由教师和同组的同学予以指导,帮助其完成基础题、中档题。从基础抓起,从最差的学生抓起,差生的学习上来了,全班也就上去了。这样可使上层生吃得饱,下层生吃得了,人人有事做,人人得到发展。当堂检测在课末10至5分钟完成。检测题要分层设立。课后批阅、下节点评。
(四)评价激励。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要密切注视各组学生的讨论、探究和训练情况,学生提出的问题要逐个解决,对每个发言和学生做的题目做出评判,较易的问题让中下层生解决,适时启发引导、适时查漏补缺、适时评价表扬,让他们多感受学习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信心。
(3)年级校长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第一责任人。领导干部要深入课堂、深入教师、深入学生,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引领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各学科组长、教研组长,要认真组织本学科及本教研组的教学研究活动,并做好活动的考勤机活动情况记录。各年级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建立有关制度,把教师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作为教师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根据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制定本年级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案,积极开展课堂教学评价活动。
2、强化备课。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永恒的主题,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切入点,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必须在备课和教学设计上寻找突破口。
首先,必须改变观念,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根本,树立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认识主体和发展主体的思想。在教学设计上,要侧重学生学什
么?怎样学?学的结果如何?老师指导什么?如何指导?怎样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其次,集体备课要改变一人主备的形式,把备课作为教研。倡导以说课形式,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构思、教学理论依据、教学反思等方面各述己见,表达自己的观点,备课是学习、是研究,也是提高和创新的过程。
其三,认真研究“学案”。“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路线图和风向标,教师要认真设计“学案”,同组老师要认真研究“学案”,让学生用“学案”学习。“教学案”一体,更应认真设计和研究,既要突显教师如何教,又要突显学生如何学。坚决克服课本内容移植和练习题堆积的现象。要将课本内容问题化,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探究问题、尝试练习。
3、加强校本教研。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加强对教学中的小现象、真问题的研究。所谓教学小现象,是指日常教学中一些习以为常的“小”问题。所谓真问题,是指具有真实作用的问题。通过研究,改变课堂教学行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4、积极开展听评课活动。各年级要开展听课、评课活动,教研组长一定要认真负责,组织好听课、评课。通过听课、评课,使教师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提高教师的研究意识和反思能力。
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核心,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必须更新观念、勇于探索、大胆实践,构建实效显著、特色明显的课堂文化,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五篇:课堂改革
课堂改革,让学校焕发生命光彩
淮阳外国语中学自新课改实施以来,学校坚持“科研带动,以质立校”的思路,以“名师强校,科研强校,质量立校”为发展策略。紧紧围绕“课堂教学,校本教研,骨干培养,设施建设”四项重点工作,全力打造“培育名师,带动队伍”工作亮点。学校领导班子齐心协力,带领全体教师在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创造一流名校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第一部分:基本情况介绍
一、学校基本情况
我校是周口市示范性中学,现有教职工260余名,省学科(技术)带头人4人,特级教师2人,市学科带头人6人,市骨干教师5人,中学高级教师16人,中学一级教师76人;任课教师学历达标率100%,硕士生学历13人。现有在校学生2703名,分设为47个班级。
二、课改基本情况
总而言之,我校课改实验工作开局是顺利的,进展是健康的,成效是显著的。简述如下:
(一)课改理念深入人心,教育行为发生转变。许多教师通过培训和学习,体会到新课改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要和学生做朋友,建立平等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目前,我校已涌现出一大批课改骨干教师。
(二)课堂模式凸现主体,自主学习张扬个性。从学校课改情况来看,学校独创的“七环相扣 和谐互动”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效应进一步提升,师生关系进一步和谐,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教育科研得到提升,多维发展有了空间。参与课改,积极投身课改研究,努力探求课改真谛,在不少老师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四)课程改革凸显优势,社会氛围基本形成。通过课程改革,课堂活跃了,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也正因为如此,我校课程改革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理解和大力支持。第二部部:课改开展情况
一、广泛宣传发动,形成合力抓课改
当课改的春风吹进校园时,学校便积极探索课程改革,并制定了课改实施方案,提出“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让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让校园成为师生的乐园”的办学思想;提出了学校持续发展的四条途径,即“四个关注”――关注教学质量,关注课程改革,关注队伍建设,关注教育现代化。在2010年,我校进一步加大课改力度,积极组织有关老师参加各级课改培训和新教材教法培训;开学后召开全校课改动员大会,并通过各种宣传方式学习“七环”教学模式,营造了浓郁的课改气氛。课改实施以来,学校多次通过课改论坛的形式交流新老教师的课改心得体会,通过校内刊物和学习交流材料指导全校课改工作。目前,我校课改的校本培训呈现出领导高度重视,学习气氛浓厚,教师全员参与的良好局面。
二、建立组织管理机构,制定完善课改相应方案
为切实加强我校新课程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学校及时建立了组织管理与业务指导机构——课改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和其它校领导为副组长,全面负责学校新课程实验,加强决策和部署,并对实验过程进行监控。下设宣传、师训、课改科研办公室。一是成立课改宣传办公室:负责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对社会、对家长、对教师、对学生广泛深入地宣传课程改革的目的、任务、意义、内容及各阶段的成果。努力营造有利于新课程实验的氛围,争取各方面对实验工作的理解、支持和实施,并负责上报我校新课改进展情况。二是成立课改师训办公室:负责各种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在培训中坚持“四结合四为主”的原则,即:集中教研和分散教研相结合,以分散教研为主;走出去与请进来培训相结合,以请进来培训为主;课程改革专家引领与本校骨干教师引领相结合,以本校骨干教师为主;理论学习与案例研讨相结合,以案例研讨为主。四是成立课改科研办公室:负责组织开展我校教学模式的推广和课题研究、课题的论证、立项、结题等工作。
组织和制度是新课改的保障。为保证新课程实验的顺利实施。学校在修订完善了原有的一些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同时,制订了推行“七环”指导意见、《课改师资培训工作方案》、《课改课研办公室 工作案》、《教师集体备课制度》、《教师专业发展计划》、《名师培养实施方案》、《课堂教学评价方案》、《教学常规管理实施细则》、《优秀教研组评选办法》,完善了各类人员工作职责,并且不断完善课改管理制度,做到课改研究培训有计划、有落实、有总结,建立起一套可操作的管理系统。发挥组织的管理功能,保证新课程实验的顺利实施。
三、明确课改目标,积极打造精品学校
为积极实施新课程改革,强力推行“七环相扣 和谐互动”教学模式,我校制定了《淮阳外国语中学课改工作三年规划及管理方案》,通过建立健全的组织机构,分项落实工作责任,着力践行课改各项具体工作。同时进行目标规划,分期实施,制定出《淮阳外国语中学推行“七环”教学模式实施意见》,在实施过程中突出重点,变革实践,有效推进素质教育。
我校新课程改革的“三年目标规划”既注意有课程的基本要求,又具有较大灵活性,有利于开发和建设适应学校、学生、教师实际,促进教师和学生发展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又注意发挥课程体系的整体教育功能,构建适合我校新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促进学生健康、活泼、主动、全面地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效推进素质教育。
为进一步细化课程改革,我们实施年年有计划、期期有小结,活动有记录、有反思,努力推动教师专业成长,着力打造精品学校。
四、加强师资培训,树立新课程理念
我校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努力做到教师进入新课程前有足够的思想和理论准备。
(一)建立了常规化的校本培训制度。①参加了省、市培训的教师分别到本备课组进行了传达、分析,使教师都对新课程实验有关事项,各科新课程标准有了更深的理解。如:我校王琳君老师通过学习为全校教师作了《如何备课、听课、评课》的专题讲座。②在教研活动时,各学科都观看了本学科的新课程标准解读的光盘、录像资料,并分别就新课程标准进行了分析、讨论,提高认识,统一思想。③在平时教研活动中,经常性地组织课堂案例分析,对新课程环境下的教学方式进行研讨等等。④学校为教师的远程教育培训积极创造条件,例如联系新课程教学资源网、远程教育资源网等供教师自己上网浏览及下载资料。
(二)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学习先进经验。①2011年12月我校派出骨干教师赴山东杜朗口中学考察学习。②2011年,派派骨干班主任组织的考察团赴郑州考察学习,参观了郑州中学、郑州58中。③2011年2月27日请到了陈莱健开展西点执行力暨校本研修培训,引发了教师对实施新课程的更深层次的思考。④2011年11月,又派出多名骨干教师到天津鉴开中学参加全国首届和谐杯“我的模式我的课”。⑤2011年3月,组织语文骨干教师参加全国语文课堂学习,聆听了著名课程教育专家—魏书生的报告。⑥2011年,学校分别聘请了《教育时报》首席记者张志博站长为我校做课程改革的专题讲座等。
通过以上对教师的培训,使全体教师统一了思想、明确了目的、转变了观念,也增强了实践的信心,逐步形成了时时谈课改、事事比课改、处处话课改、人人都课改的良好氛围。
五、强化课堂教学,构建“七环相扣 和谐互动”教学模式
(一)抓好典型培育,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把典型培育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结合在一起,我们作了积极的探索。
1、以集体备课为载体,建立高效、共享、反思的新型备课方式
我校倡导教师分工协作,集体交流实现智慧共享,每周教研活动规范进行,并创造性开展教研工作。教案设计要求体现知识体系,体现思维方法,体现训练过程,体现能力提高。在学校实施“三个一”教研活动(每学期在备课组内开展讲好一节研究课,制作一个优秀课件,撰写一篇教学案例分析)、“四优”创建活动(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写一手漂亮的硬笔字,拿出一本优秀教案,讲一节优秀的公开课)和“一三五九”名师培训工程(要求青年教师“一年入门、三年成熟、五年成骨干、九年成校内名师”)。
2、以“五课”为载体,搭建骨干教师成长交流的舞台。
我校全力打造“高效课堂”,搭建骨干教师成长交流的舞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狠抓了“五课”的落实。一是任务课:每月分管教学领导深入课堂听课至少两节,教研组长至少一节,教师间相互听课至少两节。听课后及时评课,互相交流,共同探讨;二是骨干教师示范课:骨干教师每学期上一节示范课,并进行说课,为全体教师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三是汇报课:凡外出学习教师返校后在一周内上交一篇学习体会,并向同学科教师传达会议精神,两周内上一堂汇报课;四是研讨、反思课:每学期,同学科教师在一起集体备课一次,轮流执教,上完就反思、修改一次,等后再上,再反思修改,直到达到最优化的设计;五是比武课:每学年进行赛课活动。同学科赛课的课型相同,都按照一定比例评出一、二、三等奖进行奖励。
3、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近年来,我们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立足教育教学实际,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为工作思路,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着力点,创新教学研究机制,有效地促进了校本教学研究的开展,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推进了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在课题研究中通过学习、实践、研究、反思,我校搭建课题研究学习与交流平台、课堂展示与切磋的平台、成果收集与呈现的平台。几年来,全校各级各类课题申报和研究得到了广泛开展,让教师学会了将问题转化为课题,学会了筛选问题,培养了对问题的敏感性,学会了“小题大做”,使立项的课题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教师专业自主发展能力增强。目前我校已结项省级科研课题3项,其中一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
4、积极开展多层面、多层次的互动教研,创建多种形式的专业引领
(1)加强学习,从思想上理解现代教育理念,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2)专题培训。我校采用请进来送出去方式进行。(3)构筑教师同伴互助的平台
① 为让骨干教师“亮”起来。我们采取“请进来教”、“送出去学”、“实践中练”的方法,让一些骨干教师向专家名师学习,进行“零距离”接触和面对面的交流,让他们现场去体验和感受名师的教学风范。
② 骨干示范。在教学教研中我校充分发挥各层次骨干教师的辐射、帮带、示范的作用。通过实施“青蓝”结对工程,进行教学示范、听课、评课;要求每一学年开示范课一节,听评课每学期20节,指导青年教师1-2名,通过多种形式起示范作用,让其他教师从中汲取营养和经验。
(二)构建实践创新教学模式,转变教学和学习方式
面对新课程改革,我校从以下几方面做出了努力。
1、学习新理念,转变教学思想,转换角色。
我校以常规课堂为主阵地,以学校的推门课活动为途径,以学校领导和管理人员为主,采用听后即评议,评后即整改的方式,促使 教师行为的转变和角色的转换。
2、改革课堂教学,创新“七环相扣 和谐互动”教学模式。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目标,积极实践“七环”教学模式,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积极地、主动的、富有个性发展的过程。我校主要通过教案编写等活动规范教师的课堂模式,通过汇报课平台提升课堂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3、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精神,构建和谐高效课堂。
“七环”模式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展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的过程。因此,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带着自 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先看、先想、先说、先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更多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 学生的创新实践精神。
(1)自主学习是合作的前提。自主学习的核心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旨在从思想上变“ 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通过参与和体验,加深了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认识,情感价值观得到进一步升华,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又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主动探索、思考,并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感受到人生学习的价值,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实现新课改中由“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转变。(2)合作探究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新课改要求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和提高;教师的职能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学生学习的灵感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潜能的开发才有可能实现。在开展有效的合作探究学习,教师首先要注意小组的建设包括小组人员、规模等,来进一步优化小组关系;第二,选择适当的合作探究学习内容和时机,有选择性地采用合作学习方式;第三,培养小组独学和群学能力,营造和谐的小组文化。
4、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注重于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要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为此学校专门制定了学生发展评价体系和实施方案,对学生发展评价办法的实施原则、评价机构、评价体系、具体实施运作都作了规定和说明。评价实施的方式有以下几点:(1)从评价主体的角度划分:
①自我评价:评价的内容围绕学习完成哪些情况,完成得最好的工作及原因,没有完成或完成不好的原因,提出哪些较好的意见或建议,小组采纳情况或同学的反思,遇到的困难及如何解决困难,值得学习的对象及原因,收获和体会,可以通过“反思自己”或“自我总结评价表”体现。
②小组评价。分为对组员的评价,小组的自我总结,教师对小组的评价。在小组内建立同桌协议,协议内容:学习方面:课堂、作业及学习的态度和业绩;课堂表现:小组课堂交流情况、合作学习的主动性和实效性,以及课堂提问、质疑、答辩和课堂讨论展示参与的积极性;作业情况:学科自学提纲及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各学科知识的反馈和巩固情况等。(操作过程给每一位同桌留足够的时间进行自我反省,寻找不足,及时改正。协议评价:班级开展“同桌比”计划,每周评出周优秀同桌,每月评一次月优秀同桌,每学期开展一次期优秀同桌,评选学校颁发奖状、奖品。
③组际互评。这一点我们在实际操作较少运用,可以在汇报课前,组织学生相互观摩活动记录、成果,对小组“完成质量”、“工作优点及原因”、“不足之处及原因”、“成果体现方式”等方面进行评价,并提出“小组的建议”。小组之间作出的评价是描述而不是评定性,允许小组之间有差异性的意见存在,对于不同意见,可以陈述本组的看法或申辩原因。
④教师家长及相关指导人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在评定各位组员的基础上,小组可从目标的达成,成员的表现,成果的获取等方面分析和总结活动的经验与收获,总结出一些方法和注意事项,为形成优质的合作小组打好基础。教师对小组活动展开的评价,可以适当的方式进行评定,描述小组的活动的历程,肯定学生成绩,关注活动状态,重视反思效益,提出合理建议。
各种评价方式,学校专门设置了《成长足迹》,由本人、小组、同桌、班主任、学科教师、家长参与点评,展开对话交流,形成多层次的和谐互动。对学生取得的成绩及时肯定和鼓励,解答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困惑和疑虑,帮助他们树立生活、学习的信心。(2)评价在实施上注重“三结合”。
①自评与他人评价相结合,以自评为主。对学生的评价采取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等。但主要是由学生自评,让学生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调节自己的学习探究活动,积极地把评价要素纳入到自己学习活动中去,从而逐步形成和提高学生自我分析、自我调节、自我评价的能力。
②过程评价与阶段评价相结合,以过程评价为主。把日常教学中的评价与期末评价结合起来。③统一评价与差异评价相结合,以差异评价为主。在评价中,有组间统一评价,但更多的是对学生个体差异评价。承认学生的差异,采取相应的评价办法,给学生多次评价、多层次评价的机会,扩宽发展空间。一是给学生多次修改自己学习态度和学习成果的机会;二是对于有困难的学生,还允许他们提出请求教师、同学帮助的要求。三是需要动手操作或收集资料的实践性作业,评价不受时间限制。四是作业、提问、活动、操作分为不同的档次,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评价层次,只要有进步就给予充分肯定,鼓励学生分层递进。第五,为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可以设立了单项奖、特长奖、进步奖、诚实奖等。
六、充分利用校本资源和地方特色,开发体现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我校为了使国家、地方、校本课程三维一体,形成完整的体系。本着早谋划、早准备的思路。制订了《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方案》,目的是本着从学校及本地实际出发,补充有关部门课程开发的不足。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提升办学品位、促进学校的发展。
(一)课程实施情况
学校根据课改的有关要求,并实施三级课程管理。为认真落实课程设置计划,学校按规定开齐了课程、开足了课时。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
1、社会实践活动课程
我校的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其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军训: 主要进行军事知识教育、军事技能训练和纪律的养成教育。一般在每年9月份对初一新生进行为期一周的军训。
校内活动:在非毕业年级各班每周一节的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充分利用每周班会活动时间,各班开展演讲、辩论及主题教育等活动;在举办艺术节文艺汇演;举办运动会;举办书法绘画比赛及展览活动;举办读书月、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活动;学校各社团独立开展的各项活动;学校重大活动的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建立学生会、级委会,实行“三级自治”;成立了校园广播站等均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自主管理。校外活动:主要是指学校团委开展的学雷锋系列活动和青年志愿者活动;以及学校各种学生社团组织的校外公益活动。
2、社区服务
由政教处和学校团委统一规划,班主任具体布置,学生利用寒暑假实施。
3、研究性学习
我校在全校各年级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目前主要由各学科任课教师担任辅导教师,时间实行弹性课时制,本期主要安排在周末研究性学习时间。
(三)优化学校资源,实施第二课堂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有关精神,学校制定了《实施第二课堂的意见》,建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第二课堂领导小组,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张。
我校第二课堂开展时间为以每天下午第四节课,开设有英语角、篮球协会、乒乓球协会、舞蹈协会、美术协会、书法协会、器乐协会、音乐协会等社团,活动的主体性、内容的广泛性、形式的多样性、参与的实践性有益地补充了课堂教育的内容,为培养学生的个性和促进其全面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可以提升校园文化活动品味,逐步建立一套与我校“七环”教学模式相适应的、面向全校学生的第二课堂素质教育活动体系。
通过有效的激励手段,激发广大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自觉性,实现素质教育从“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从个体素质发展到群体素质提高;从整体要求到个性塑造等三个方面的转变。
七、规范作业质量,减轻学生负担
学校为进一步推行“七环”教学模式,让学生的作业当堂完成,学校对作业总量统筹,避免“超标”,提倡当堂完成当堂作业,并将作业量和估算的作业时间统一记录在册,进行了严格的控制。同时,在当堂训练中,控制机械操练,鼓励原创题。
八、课改经验总结与反思
(一)“七环”教学模式的优越性
“七环”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实践中规避了课堂教学中的越位、缺位、错位现象,破解了课堂的“三位”困境,开启了独特的课堂教学变革之道,初步体现出了它的优越性。●矫正越位:学生如何不被老师牵着走 ●弥补缺位:直击合作学习的“软肋” ●调整错位:让有效评价携助课堂教学
(二)“七环”教学模式在全县推广
为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开展,在全县迅速形成校校抓教研、乡乡搞教改的高潮,县教体局将2010年4月份定为“课堂教学改革学习月”,号召全县各乡镇中心校及局直学校,认真组织教师学习淮阳外国语中学新教学模式,进一步领会“七环相扣·和谐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质,以确保全县课堂教学改革健康有序地推进。
(三)“七环”教学模式媒体宣传报道
我校创新的“七环相扣·和谐互动”教学模式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中国央视网、《中国教师报》、《教育时报》、《青年导报》、《周口日报》等省市重要宣传媒体均做过报道。特别是《中国教师报》以《破解课堂“三位”困境》为题、《教育时报》以《以生为本,打造和谐高效新课堂》为题,报道了我校的课改情况后,兄弟学校纷纷到我校听课学习、沟通交流。
(四)教学质量提高,教师成长迅速
淮阳外国语中学在对比“七环”教学模式实施前后的数据发现,95%以上的学生思想素养、实际操作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语言交际能力等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在全县举行的初中教学质量评估中,该校连续多年位居全县第一,成绩令人振奋。
淮阳外国语中学通过“七环相扣和谐互动”教学模式的运用,教学成绩逐年攀升。2010年中考,全县中考600分以上共4人,该校占3人;2011年全县中考600分以上共10人,该校占9人。
教师专业化成长迅速,师资队伍建设取得重大成绩。该教学模式得到河南省教育厅教育科学研究所专家组高度评价,获省级科研课题一等奖,在第二届河南教育名片评选中获得提名奖,学校先后被评为周口市课程改革先进单位、河南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学校、周口市民办教育先进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