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江四中2014年暑假教职工政治学习活动的五篇

时间:2019-05-13 17:21: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沅江四中2014年暑假教职工政治学习活动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沅江四中2014年暑假教职工政治学习活动的》。

第一篇:沅江四中2014年暑假教职工政治学习活动的

沅江四中2014年暑假教职工政治学习活动的实施方案

一、活动目的和意义

为进一步提高广大教职工的政治思想素质,强化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促使广大教师规范从教行为,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提高业务水平和师德修养,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根据沅江市教育局安排和本校实际,决定组织暑期教职工集中政治学习活动,集中开展教育各项法律法规的再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讨和班主任培训,大力弘扬正气,整肃思想作风和工作纪律,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教育管理队伍。现将今年暑期教职工政治学习安排如下:

二、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和“三个代表”为指导,以构建和谐教育为目标,开展暑假教职工政治学习,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深入开展“教育管理年”活动,大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牢固树立“率先发展、均衡发展、内涵发展、持续发展”四个意识,深化改革,加快科学发展,推进我校各项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的。

三、活动内容:

1、开展师德师风学习教育活动。以弘扬高尚师德,塑造教师良好形象为目标,做好师德典型的学习宣传和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组织教师学习刘敬老师的专题讲座,学习校内身边的师德楷模的先进事迹。

2、开展教育法规教育学习活动。以规范教师履职行为和提高履职能力为目标,组织教师重点学习新《义务教育法》、《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教育法律法规,提高教师对教育法律法规的理解水平和贯彻能力,切实提高教师在履行教育教学职责过程中依法依规依纪办事的能力和水平。

3、组织开展教师职业纪律教育。利用本次活动,完善学校各项管理制度与纪律要求,并组织教师学习,进一步强化纪律意识与责任意识。

4、开展总结反思考核规划。组织教师对照有关教师管理规定,全面回顾和反思个人一年来师德师风、教育教学、教学水平质量等方面存在的倾向性问题,通过自查反思、批评与自我批评、民主评议等方式重点查找存在的问题,并与教师绩效考核挂钩。同时,结合自查反思情况,制定教师个人新学年工作规划。

四、活动安排:

暑期政治学习时间为8月26日至8月30日。具体安排为:

1、8月26日上午:教师报到;传达暑期工作会议精神,进行暑期政治学习动员;教师在结对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基础上,制定新学年工作规划,内容包括前学年工作优点与存在的不足,新学年工作目标与具体措施。

2、8月26日下午:劳动,内容包括:办公室与教学楼文化布置,办公室打扫、整理,室外环境打扫,绿化修剪等。

3、8月27日上午:集中交流个人新学年工作规划;全面总结学校教师前学年师德建设工作,总结优缺点,提出新学年学校工作目标。

4、8月27日下午:集中学习《义务教育法》、《教育法》等教育法规;教师自学法律法规、师德、业务等内容。

5、8月28日:研究、制定或修改、讨论、通过学校《工作量测算办法》、《班主任考核办法》、《教师月绩效考核办法》,考核7、8月分份工作。

6、8月29日:劳动,内容包括:给新课桌编号,调整各年级教室课桌,清理校园杂草;进行暑期政治学习活动总结。

7、8月30日:完成新学年教职工岗位聘任工作,安排新学期工作,做好开学相关准备。

8、8月31日:学生报名;搬动教材及作业;准备开学工作。

五、组织领导

(一)成立暑期集中政治学习领导小组

组长:雷汉文(校党组书记、校长)

常务副组长:罗子文(校党组成员、副校长)

副组长:刘敬(校党组成员、工会主席)

丁运满(校党组成员、校党组副书记)

成员: 盛志武 卜令波 金立平

五、活动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充分认识到加强教师培训学习和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加强对暑期政治学习的领导,周密部署,精心安排,制定切实

可行的实施方案,形成“校长亲自抓,班子成员分头抓,齐心协力共同抓”的工作局面,确保今年暑期政治学习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严明纪律,统一要求。一是要全员参与。原则上,所有在编在岗教职工一律不准请假,要按时出勤,保证学习时间,不得无故缺席、迟到或早退,学校要严格考勤,并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与教职工绩效考核挂钩。二是要做到“三入格”。各校的学习方案要有可操作性,将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和学习负责人一一对应起来,切实做到“三入格”。三是要做好记录。学校集体和教师个人均要有同步的书面学习记录,内容要翔实,能够再现学习的具体过程,体现学习的主要内容。四是要撰写心得体会。每位教职工要认真撰写学习心得体会,并存入教师科技档案备查。

(三)注重实效,保证质量。要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弘扬人民教师的优良传统,提升广大教职工的荣誉感、使命感和职业幸福感,使理论学习内化为教职工自觉搞好教学工作的内在动力;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创新活动载体,提高学习效益,激发广大教师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把暑期政治学习活动和当前及今后的教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增强学习活动的前瞻性、指导性和针对性,确保学习活动取得实效。

(四)落实责任,加强督查。要进一步落实责任,保证政治学习有序、高效地进行。督查组将对学校的政治学习情况进行不定时督查,对学习活动中敷衍塞责、走过场、应付了事的学校,将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五)将把全体教职工的学习情况纳入对教职工的年度考核中去。

二○一四年八月二十四日

第二篇:2011年64小学暑假教职工政治学习总结

乌市第64小学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暑假教职工政治学习总结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也是启动“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教职工的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教职工思想政治素质和政治理论水平,积极营造重视学习、崇尚学习的浓厚氛围,有效推进学习型校园建设,乌市第六十四小学党支部按照水教党发【2011】16号《关于开展2010—2011学年暑假政治学习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工作实际,认真组织教职工暑假政治学习工作,现将总结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切实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推进学校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二、科学计划、合理安排

按照《64小学暑假教职工学习计划》的要求,认真安排,切实做到学习制度、学习计划、领导责任“三落实”。根据学习计划,有重点、分层次、多形式地组织实施,确保时间、内容、人员、效果的落实。紧密联系实际工作,紧密联系自身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认识和解决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增强思想上的坚定性、行动上的自觉性和工作上的创造性。

三、精心组织,提高学习实效。

我校本次教职工暑假政治学习,采取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采取专题辅导讲座、研讨交流、观看电教片、自学、撰写心得体会等方式。

1、学校党支部副书记赵晓燕在教职工暑假政治学习时间,对全体教职工进行了,全国“两会”相关内容、自治区党委七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区委八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的传达,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中国产共党历史》、《中国新疆地方史》、《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

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报刊国内外形势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相关内容、《国学》解读弟子规相关内容的学习和答卷。组织全体党员学习《党章》相关内容、廉政准则各项规定。带领全体党员开展了以“提高党性修养,服务教育教学”为主题的学习教育活动和查找党性修养和思想作风自查活动,分析根源,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辅导并结合实际提出了我校的工作要求,引导全体教职工进行了讨论和交流。

2、校长戴文兰利用教职工暑假政治学习时间,带领全体教职员工学习了《水磨沟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相关内容。

3、副校长王志梅利用教职工暑假政治学习时间,带领全体教职员工学习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自治区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乌鲁木齐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4、学校党支部下发了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自治区党委七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区委八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自治区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乌鲁木齐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学习材料并提出要求,教职工做好自学笔记,撰写心得,以教研组为单位上交了各组讨论《水磨沟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记录。全体教师上交了学习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自治区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乌鲁木齐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全体党员、团员、培养对象、入党积极分子、写入党申请书的教师上交了学习党史心得体会。

5、学校党支部从教职工的心得体会精选写的较好心得体会进行大会交流并计划制作展板进行展出。

乌市第64小学党支部

2011年7月1日

乌市第64小学暑假教职工政治学习总结

乌市第64小学党支部

2011年7月1日

第三篇:教职工政治学习参考资料

教职工政治学习参考资料

(2017年第8期)

常熟理工学院党委宣传部编

2017年12月19日

●学习主题: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学习资料:

1、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

2、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负责人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答记者问;

3、不忘育人初心,牢记时代使命——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育部座谈会经验交流发言摘登。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

教党〔2017〕6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教育工作部门、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党委,部内各司局: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已经部党组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有关落实情况,请及时报告我部思想政治工作司。

中共教育部党组 2017年12月4日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

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把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精神引向深入,大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特制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以下简称《实施纲要》)。

一、目标原则

1.总体目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优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强化基础、突出重点、建立规范、落实责任,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切实提高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不断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2.基本原则。(1)坚持育人导向,突出价值引领。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教育有机结合,建立健全系统化育人长效机制。(2)坚持遵循规律,勇于改革创新。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坚持以师生为中心,把握师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优化内容供给、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载体,激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生动力。(3)坚持问题导向,注重精准施策。聚焦重点任务、重点群体、重点领域、重点区域、薄弱环节,强化优势、补齐短板,加强分类指导、着力因材施教,着力破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提高师生的获得感。(4)坚持协同联动,强化责任落实。加强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全员协同参与的责任体系。加强督导考核,严肃追责问责,把“软指标”变成“硬约束”。

二、基本任务

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

1.课程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 1 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2.科研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发挥科研育人功能,优化科研环节和程序,完善科研评价标准,改进学术评价方法,促进成果转化应用,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培养师生至诚报国的理想追求、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

3.实践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整合各类实践资源,强化项目管理,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拓展实践平台,完善支持机制,教育引导师生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实践能力、树立家国情怀。

4.文化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校风学风,繁荣校园文化,培育大学精神,建设优美环境,滋养师生心灵、涵育师生品行、引领社会风尚。

5.网络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大力推进网络教育,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拓展网络平台,丰富网络内容,建强网络队伍,净化网络空间,优化成果评价,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引导师生强化网络意识,树立网络思维,提升网络文明素养,创作网络文化产品,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守护好网络精神家园。

6.心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深入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着力培育师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师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

7.管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把规范管理的严格要求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结合起来,加强教育立法,遵守大学章程,完善校规校纪,健全自律公约,加强法治教育,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促进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强化科学管理对道德涵育的保障功能,大力营造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

8.服务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结合起来,围绕师生、关照师生、服务师生,把握师生成长发展需要,提供靶向服务,增强供给能力,积极帮助解决师生工作学习中的合理诉求,在关心人、帮助人、服务人中教育人、引导人。

9.资助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建立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实现无偿资助与有偿资助、显性资助与隐性资助的有机融合,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着力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

10.组织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把组织建设与教育引领结合起来,强化高校各类组织的育人职责,增强工作活力、促进工作创新、扩大工作覆盖、提高辐射能力,发挥高校党委领导核心作用、院(系)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和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工会、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的联系服务、团结凝聚师生的桥梁纽带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各项工作和活动,促进师生全面发展。

三、主要内容

1.统筹推进课程育人。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完善课程设置管理、课程标准和教案评价制度,实施高校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创新计划,推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提高思想品德、人文素养、认知能力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修订各类专业教材,加强课堂教学设计,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思想政治理论课统编教材编写修订,研制课程育人指导意见,充 2 分挖掘和运用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作为教材讲义必要章节、课堂讲授重要内容和学生考核关键知识。发挥专业教师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健全课程育人管理、运行体制,将课程育人作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作为教学督导和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方面。加强教材使用和课堂教学管理,建立哲学社会科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目录,研制引进教材选用管理办法,建立国家优秀教材评选奖励制度,制定高校课堂教学管理指导意见,明确课堂教学的纪律要求。培育选树一批“学科育人示范课程”,建立一批“课程思政研究中心”。

2.着力加强科研育人。改进科研环节和程序,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选题设计、科研立项、项目研究、成果运用全过程,把思想政治表现作为组建科研团队的底线要求。完善科研评价标准,改进学术评价方法,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评价标准和科研成果评价办法,构建集教育、预防、监督、惩治于一体的学术诚信体系,治理遏制学术研究、科研成果不良倾向,组织编写师生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读本,在本科生中开设相关专题讲座,在研究生中开设相应公选课程。健全优秀成果评选推广机制,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全社会思想文化建设。培养师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实施科研创新团队培育支持计划、科教协同育人计划、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计划等项目,引导师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团队和科研创新训练,及时掌握科技前沿动态,培养集体攻关、联合攻坚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加大学术名家、优秀学术团队先进事迹的宣传教育力度。大力培育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培养选树一批科研育人示范项目、示范团队。

3.扎实推动实践育人。整合实践资源,拓展实践平台,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大学科技园、城市社区、农村乡镇、工矿企业、爱国主义教育场所等,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创业实习基地。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社会公益、志愿服务、科技发明、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传统经典项目,组织实施好“牢记时代使命,书写人生华章”“百万师生追寻总书记成长足迹”“百万师生重走复兴之路”“百万师生‘一带一路’社会实践专项行动”等新时代社会实践精品项目,探索开展师生志愿服务评价认证。深入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适度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原则上哲学社会科学类专业实践教学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专业不少于25%。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开发专门课程,健全课程体系,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支持学生成立创新创业类社团。完善支持机制,推动专业课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志愿服务、军事训练等载体有机融合,形成实践育人统筹推进工作格局,构建“党委统筹部署、政府扎实推动、社会广泛参与、高校着力实施”的实践育人协同体系。培育建设一批实践育人与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4.深入推进文化育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 “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开展“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戏曲进校园”等文化建设活动,展示一批体育艺术文化成果,建设一批文化传承基地,引导高雅艺术、非物质文化、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走近师生。挖掘革命文化的育人内涵,实施“革命文化教育资源库建设工程”,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复兴重任”主题教育,组织编排展演一批以革命先驱为原型的舞台剧、以革命精神为主题的歌舞音乐、以革命文化为内涵的网络作品;有效利用重大纪念日契机和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开展革命文化教育。开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开展高校师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推广展示一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典型案例,选树宣传一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典型。大力繁荣校园文化,创新校园文化品牌,挖掘校史校风校训校歌的教育作用,推进“一校一品”校园文化建设,引导高校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实施“高校原创文化经典推广行动计划”,支持师生原创歌剧、舞蹈、音乐、影视等文艺精品扩大影响力和辐射力;广泛开展“我的中国梦”等主题教育,推选展示一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建设美丽校园,制作发布高校优秀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名录,推动 3 实现校园山、水、园、林、路、馆建设达到使用、审美、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评选“全国文明校园”,把高校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高地。

5.创新推动网络育人。加强工作统筹,建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打造信息发布、工作交流和数据分析平台,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信息管理系统共建与资源互享。强化网络意识,提高建网用网管网能力,加强师生网络素养教育,编制《高校师生网络素养指南》,引导师生增强网络安全意识,遵守网络行为规范,养成文明网络生活方式。拓展网络平台,发挥全国高校校园网站联盟作用,推动“易班”和中国大学生在线全国共建,推选展示一批校园网络名站名栏,引领建设校园网络新媒体矩阵。丰富网络内容,开展“大学生网络文化节”“高校网络育人优秀作品推选展示”“网络文明进校园”等网络文化建设活动,推广展示一批“网络名篇名作”。优化成果评价,建设“高校网络文化研究评价中心”,建立网络文化成果评价认证体系,推动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高校科研成果统计、列为教师职务职称评聘条件、作为师生评奖评优依据。培养网络力量,实施“网络教育名师培育支持计划”“校园好网民培养选树计划”,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网络工作队伍。

6.大力促进心理育人。加强知识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组织编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教材,开发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等在线课程,实现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全覆盖。开展宣传活动,举办“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等品牌活动,充分利用网络、广播、微信公众号、APP等媒体,营造心理健康教育良好氛围,提高师生心理保健能力。强化咨询服务,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与服务中心建设水平,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4000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每校至少配备2名专业教师。加强预防干预,推广应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测评系统”,提高心理健康素质测评覆盖面和科学性;建立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建立转介诊疗机制,提升工作前瞻性、针对性。完善工作保障,研制高校师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意见,保证生均经费投入和心理咨询辅导专用场地面积,建设校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拓展培养基地,培育建设一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

7.切实强化管理育人。完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加快制(修)订教育规章,保障师生员工合法权益。健全依法治校、管理育人制度体系,结合大学章程、校规校纪、自律公约修订完善,研究梳理高校各管理岗位的育人元素,编制岗位说明书,明确管理育人的内容和路径,丰富完善不同岗位、不同群体公约体系,引导师生培育自觉、强化自律。加强干部队伍管理,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要求和好干部标准,选好配强各级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制定管理干部培训五年规划,提高各类管理干部育人能力。加强教师队伍管理,严把教师聘用、人才引进政治考核关,依法依规加大对各类违反师德和学术不端行为查处力度,及时纠正不良倾向和问题。加强经费使用管理,科学编制经费预算,确保教育经费投入的育人导向。强化保障功能,健全依法治校评价指标体系,深入开展依法治校创建活动。把育人功能发挥纳入管理岗位考核评价范围,作为评奖评优条件。培育一批“管理育人示范岗”,引导管理干部用良好的管理模式和管理行为影响和培养学生。

8.不断深化服务育人。强化育人要求,研究梳理各类服务岗位所承载的育人功能,并作为工作的职责要求,体现在聘用、培训、考核等各环节。明确育人职能,在后勤保障服务中,持续开展“节粮节水节电”“节能宣传周”等主题教育,推动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建档,大力建设绿色校园,实施后勤员工素质提升计划,切实提高后勤保障水平和服务育人能力。在图书资料服务中,建设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和服务体系,优化服务空间,注重用户体验,提高馆藏利用率和服务效率,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引导师生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维护信息安全。在医疗卫生服务中,制订健康教育教学计划,开展传染病预防、安全应急与急救等专题健康教育活动,培养师生公共卫生意识和卫生行为习惯。在安全保卫服务中,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建设,全面开展安全教育,提高安保效能,培养师生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增强 4 供给能力,建设校园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充分满足师生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合理需求。加强监督考核,落实服务目标责任制,把服务质量和育人效果作为评价服务岗位效能的依据和标准。选树一批服务育人先进典型模范,培育一批高校“服务育人示范岗”。

9.全面推进资助育人。加强资助工作顶层设计,建立资助管理规范,完善勤工助学管理办法,构建资助对象、资助标准、资金分配、资金发放协调联动的精准资助工作体系。精准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全四级资助认定工作机制,采用家访、大数据分析和谈心谈话等方式,合理确定认定标准,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实施动态管理。坚持资助育人导向,在奖学金评选发放环节,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成绩、创新发展、社会实践及道德品质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培养学生奋斗精神和感恩意识。在国家助学金申请发放环节,深入开展励志教育和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意识。在国家助学贷款办理过程中,深入开展诚信教育和金融常识教育,培养学生法律意识、风险防范意识和契约精神。在勤工助学活动开展环节,着力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创新创业的进取精神。在基层就业、应征入伍学费补偿贷款代偿等工作环节中,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创新资助育人形式,实施“发展型资助的育人行动计划”“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素养培育计划”,开展“助学﹒筑梦﹒铸人”“诚信校园行”等主题教育,组织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担任“学生资助宣传大使”。培育建设一批“发展型资助的育人示范项目”,推选展示资助育人优秀案例和先进人物。

10.积极优化组织育人。发挥各级党组织的育人保障功能,进一步理顺高校党委的领导体制机制,明确高校党委职责和决策机制,健全和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推动学校各级党组织自觉担负起管党治党、办学治校、育人育才的主体责任。启动实施高校党建工作评估,全面推开校、院(系)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分中央和地方两级开展示范培训。实施“高校基层党建对标争先计划”,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遴选培育全国百个院(系)党建工作标杆,培育建设一批先进基层党组织,培养选树一批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创建示范性网上党建园地,推选展示一批党的建设优秀工作案例。发挥各类群团组织的育人纽带功能,推动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团组织创新组织动员、引领教育的载体与形式,更好地代表师生、团结师生、服务师生,支持各类师生社团开展主题鲜明、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发挥教研室、学术梯队、班级、宿舍在师生成长中的凝聚、引导、服务作用。培育建设一批文明社团、文明班级、文明宿舍。

四、实施保障

1.强化改革驱动。推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遴选部分工作基础较好的省(区、市)和高校作为“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在省级层面,整合育人资源,统筹发挥校内外自然资源、红色资源、文化资源、体育资源、科技资源、国防资源和企事业单位资源的育人功能,带动支持在本地区打造“三全育人共同体”,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的协同育人机制。在学校层面,以《实施纲要》所涵盖的“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系统梳理归纳各个群体、各个岗位的育人元素,并作为职责要求和考核内容融入整体制度设计和具体操作环节,推动全体教职员工把工作的重音和目标落在育人成效上,切实打通“三全育人”的最后一公里,形成可转化、可推广的一体化育人制度和模式。

2.搭建工作平台。建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依托部分省(区、市)和高校建设一批理论和实践研究中心,推动开展党的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工作、维护安全稳定等方面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建设省级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支持各省(区、市)建设本地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推动各地整合网络建设管理资源,深入开展网络意识形态研判分析、网络舆情研究引导、师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网络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等工作,统筹推动“易班”和中国大学生在线全国共建共享。建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5 培训研修中心,依托部分省(区、市)教育工作部门和高校建设队伍培训研修中心,以强化理论武装、提升政治引领为重点,组织开展线上线下培训、高级访问研修、学历学位教育、课程体系研发、思政文库建设等工作,不断提高培训研修的覆盖面和受益率,推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成果转化应用。

3.建强工作队伍。完善教师评聘和考核机制,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严格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在教师教学评价、职务(职称)评聘、评优奖励中,把思想政治表现和育人功能发挥作为首要指标,引导广大教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人才培养使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工作上。加强专门力量建设,推动中央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建设的政策要求和量化指标落地。大力培育领军人才,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中,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领域高层次人才倾斜支持力度。加大培养培训力度,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国家示范培训,遴选骨干队伍参加海内外访学研修、在攻读博士学位。强化项目支持引领,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支持出版理论和实践研究专著,培育一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建设一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名师工作室。

4.强化组织保障。成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委员会,加强工作统筹、决策咨询和评估督导。设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经费专项,保证《实施纲要》各项目顺利实施。健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机制,研究制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创新评价方式,探索引进第三方评价机构。强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督导考核,把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纳入高校巡视、“双一流”建设、教学科研评估范围,作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各地各高校结合实际,将《实施纲要》实施纳入整体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明确路线图、时间表、责任人。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负责人

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

答记者问

问题一:请介绍一下出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背景是什么?

一是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需要。党的十九大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描绘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宏伟蓝图,进一步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党的十九大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号召广大青年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这些重要论述和战略部署,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制定《实施纲要》,就是为了立足新时代,不忘教育强国之初心、牢记民族复兴之使命,不忘立德树人之初心、牢记人才培养之使命,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深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综合改革,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二是把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引向深入的需要。一年来,各有关部门、各地各高校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旗帜鲜明讲政治上当标杆,在强化落实、落地见效上下功夫,召开专门会议部署,出台了实施方案和配套文件,加强工作指导和督查。教育部作为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政会精神的重要部门,部党组高度重视、认真落实会议精神和中央部署,进行超前化部署,实施清单化管理,着力机制化推进,推动绩效化评估,强化学理化支撑,开展品牌化营造,加强督导化检查,切实推动高校思政会精神落地生根、落地有声。深入开展学习调研。会议召开前夕,教育部所有党组成员就分赴各省(区市),分片区开展高校思政工作专题调研。会后,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第一时间主持召开党组会进行集体学习,亲力亲为抓落实,到全国31个省(区市)开展高校思政工作专项督导调研,实现全覆盖。对机关直属单位干部和各地各高校党委负责同志,开展全员轮训,推动层层深入学习。制订出台实施方案。梳理形成9大类108项任务清单。制定印发一系列配套文件。目前,《普通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43号令)《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加强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等系列文件已经相继印发,相关文件将陆续出台。完善工作体制机制。深入推动构建各部门统筹联络机制、部内各司局统筹协调机制、战线统筹推动机制,形成了上下联动、同频共振、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聚焦突破重点难点。聚焦薄弱环节、重点难点和普遍性问题,主动打好打赢高校党的领导、基层党建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三大战役”,扭住不放啃下教师思政、课程思政、网络思政“三块硬骨头”。比如,将2017年确定为“思政课教学质量年”,组织200名知名专家旁听思政课3000堂。再比如,遴选培训1000名优秀辅导员开展十九大精神全国高校巡讲和网络巡礼,推动十九大精神学习宣传全覆盖。总体上看,从中央到地方,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断深化,工作措施针对性不断增强,全社会关心关注高校思政工作的态势不断向好,氛围前所未有。印发《实施纲要》,就是要在前期工作基础上,根据十九大精神的新要求,按照总书记提出的“强化基础,抓住重点,建立规范,落实责任”的十六字方针,不断完善工作标准,健全制度体系,强化评价激励,提升育人实效,深化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是解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需要。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也面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比如,不同区域、不同类型高校、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之间的不平衡问题,教师思政有待进一步加强、基层党建有待进一步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还未完全形成等不充分问题。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我们从体制机制、育人理念、教育方式、队伍建设、条件保障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坚持育人为本、坚持改革创新,抓制度完善,抓标准健全,抓关键环节,抓全面统筹,明确“项目书”,绘制“工程图”,系统化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长效机制,努力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问题二:《实施纲要》的总体思路是怎样的?

《实施纲要》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顶层设计,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由全面施工到内部精装修”的施工蓝图,其总体思路是聚焦短板弱项,坚持把破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作为目标指向,着力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

坚持一体化育人,就是要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从体制机制完善、项目带动引领、队伍配齐建强、组织条件保障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从宏观、中观、微观各个层面一体化构建育人工作体系,实现各项育人工作的协同协作、同向同行、互联互通。在省级层面,统筹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育 7 人资源,构建宏观的一体化育人体系;在学校层面,以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等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推动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构建中观的一体化育人体系;在操作层面,根据各项工作内在的育人元素和育人逻辑,构建微观的一体化育人体系。

坚持打通最后一公里,就是要通过挖掘各群体、各岗位的育人元素,并作为职责要求和考核内容融入整体制度设计和具体操作环节,着力打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盲区、断点,真正把各项工作的重音和目标落在育人效果上,切实做足育人大文章,唱响育人最强音,使教育教学更有温度、思想引领更有力度、立德树人更有成效,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成长诉求、时代发展要求、社会进步需求,不断提升工作科学化水平。

问题三: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要把握好哪些原则?

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要把握“四个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育人导向,突出价值引领。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教育有机结合,建立健全系统化育人长效机制。

二是坚持遵循规律,勇于改革创新。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坚持以师生为中心,把握师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优化内容供给、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载体,激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生动力。

三是坚持问题导向,注重精准施策。聚焦重点任务、重点群体、重点领域、重点区域、薄弱环节,强化优势、补齐短板,加强分类指导、着力因材施教,着力破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提高师生的获得感。

四是坚持协同联动,强化责任落实。加强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全员协同参与的责任体系。加强督导考核,严肃追责问责,把“软指标”变成“硬约束”。

问题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的基本任务,是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等与学生成长成才密切相关的十个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切实构建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等十大质量提升体系。

问题五: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实施纲要》详细规划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的实施内容、载体、路径和方法。

一是统筹推进课程育人。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实施高校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创新计划,建立哲学社会科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目录,建立国家优秀教材评选奖励制度,制定高校课堂教学管理指导意见,培育选树一批“学科育人示范课程”,建立一批“课程思政研究中心”。

二是着力加强科研育人。发挥科研育人功能,优化科研环节和程序,完善科研评价标准,改进学术评价方法,促进成果转化应用,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培养师生至诚报国的理想追求、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评价标准和科研成果评价办法,构建集教育、预防、监督、惩治于一体的学术诚信体系,健全优秀成果评选推广机制,实施科研创新团队培育支持计划、科教协同育人计划、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计划,培养选树一批科研育人示范项目、示范团队。

三是扎实推动实践育人。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整合各类实践资源,强化项目管理,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拓展实践平台,完善支持机制,教育引导师生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实践能力、树立家国情怀。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创业实习基地,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牢记时代使命,书写人生华章”“百万师生追寻总书记成长足迹”“百万师生重走复兴之路”“百万师生‘一带一路’社会实践专项行动”等项目,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构建“党委统筹部署、政府扎实推动、社会广泛参与、高校着力实施”的实践育人协同体系,培育建设一批实践育人与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四是深入推进文化育人。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校风学风,繁荣校园文化,培育大学精神,建设优美环境,滋养师生心灵、涵育师生品行、引领社会风尚。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革命文化教育资源库建设工程”,开展“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复兴重任”“我的中国梦”“戏曲进校园”等活动,推进“一校一品”校园文化建设,实施“高校原创文化经典推广行动计划”,制作发布高校优秀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名录,开展文明校园创建。

五是创新推动网络育人。大力推进网络教育,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拓展网络平台,丰富网络内容,建强网络队伍,净化网络空间,优化成果评价,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引导师生强化网络意识,树立网络思维,提升网络文明素养,创作网络文化产品,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守护好网络精神家园。建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编制《高校师生网络素养指南》,推动“易班”和中国大学生在线全国共建,开展“大学生网络文化节”“高校网络育人优秀作品推选展示”“网络文明进校园”等活动,建设“高校网络文化研究评价中心”,建立网络文化成果评价认证体系,实施“网络教育名师培育支持计划”“校园好网民培养选树计划”。

六是大力促进心理育人。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深入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着力培育师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师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组织编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教材,开发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在线课程,举办“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活动,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4000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推广应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测评系统”,建立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研制高校师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意见,培育建设一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

七是切实强化管理育人。把规范管理的严格要求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结合起来,加强教育立法,遵守大学章程,完善校规校纪,健全自律公约,加强法治教育,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促进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强化科学管理对道德涵育的保障功能,大力营造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健全依法治校、管理育人制度体系,9 研究梳理高校各管理岗位的育人元素,制定管理干部培训五年规划,严把教师聘用、人才引进政治考核关,把育人功能发挥纳入管理岗位考核评价范围,培育一批“管理育人示范岗”。

八是不断深化服务育人。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结合起来,围绕师生、关照师生、服务师生,把握师生成长发展需要,提供靶向服务,增强供给能力,积极帮助解决师生工作学习中的合理诉求,在关心人、帮助人、服务人中教育人、引导人。充分发挥后勤保障、图书资料、医疗卫生、安全保卫等各类服务岗位的育人功能,落实服务目标责任制,加强监督考核,选树服务育人先进典型,培育一批高校“服务育人示范岗”。

九是全面推进资助育人。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建立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实现无偿资助与有偿资助、显性资助与隐性资助的有机融合,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着力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完善勤工助学管理办法,健全四级资助认定工作机制,开展励志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和金融常识教育,实施“发展型资助的育人行动计划”“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素养培育计划”,开展“助学﹒筑梦﹒铸人”“诚信校园行”等活动,培育建设一批“发展型资助的育人示范项目”,推选展示资助育人优秀案例和先进人物。

十是积极优化组织育人。把组织建设与教育引领结合起来,强化高校各类组织的育人职责,增强工作活力、促进工作创新、扩大工作覆盖、提高辐射能力,发挥高校党委领导核心作用、院(系)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和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工会、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的联系服务、团结凝聚师生的桥梁纽带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各项工作和活动,促进师生全面发展。启动实施高校党建工作评估,全面推开校、院(系)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高校基层党建对标争先计划”,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遴选培育全国百个院(系)党建工作标杆,培育建设一批先进基层党组织,培养选树一批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创建示范性网上党建园地,推选展示一批党的建设优秀工作案例,培育建设一批文明社团、文明班级、文明宿舍。

问题六:如何确保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的有效实施?

为保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的有效实施,接下来我部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实施纲要》的贯彻落实。

一是强化改革驱动。建设一批“三全育人”示范区和示范校。在省级层面,整合育人资源,统筹发挥校内外自然资源、红色资源、文化资源、体育资源、科技资源、国防资源和企事业单位资源的育人功能,带动支持在本地区打造“三全育人共同体”,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的协同育人机制。在学校层面,系统梳理归纳各个群体、各个岗位的育人元素,并作为职责要求和考核内容融入整体制度设计和具体操作环节,形成可转化、可推广的一体化育人制度和模式。

二是搭建工作平台。主要是要建设三大中心群,第一是建设一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推动开展党的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工作、维护安全稳定等方面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第二是建设一批省级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推动各地整合网络建设管理资源,开展网络意识形态研判分析、网络舆情研究引导等工作,推动“易班”和中国大学生在线全国共建共享。第三是建设一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组织开展线上线下培训、高级访问研修、学历学位教育、课程体系研发、思政文库建设等工作,推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成果转化应用。

三是建强工作队伍。针对所有教师,完善教师评聘和考核机制,在教学评价、职务(职称)评聘、评优奖励中,把思想政治表现和育人功能发挥作为首要指标。针对高校思政和党务工作队伍,加大培养培训、访学研修、学位提升、项目支持力度,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中,加大对思政相关领域高层次人才倾斜支持力度,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培育一批高校思政工作精品项目。

四是强化组织保障。成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委员会,加强工作统筹、决策咨询和评估督导。设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经费专项,保证《实施纲要》各项目顺利实施。健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机制,研究制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创新评价方式,探索引进第三方评价机构。

五是加强督查落实。强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督导考核,把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纳入高校巡视、“双一流”建设、教学科研评估范围,作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各地各高校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和相关配套政策,明确路线图、时间表、责任人,确保按照责任分工和时间节点落实相关重点工作。

(来源:教育部网站)

不忘育人初心,牢记时代使命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育部座谈会

经验交流发言摘登

聚焦“六有”要求 坚持红专并进 努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委员会

总书记在考察中国科大时强调“做有理想、有追求的大学生,做有担当、有作为的大学生,做有品质、有修养的大学生”。校党委以不断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为目标,坚持“六有”要求,坚持红专并进,取得积极成效。

推动“六有”要求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立起来、化为实践。制定培养“六有”大学生、班集体、团支部等多个方案,将“六有”要求贯穿于入学到毕业各个环节、课堂到实践各个场景。充分发挥校训、校歌、校史的育人作用。深入挖掘老一辈科学家和新时期一线科研工作者在校工作的先进事迹。创作“青春与信仰”“学习在路上”等多种形式的网络文化 11 产品,开展“感恩教育年”主题活动和“社团传统文化月”活动。

推动“六有”要求在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中强起来、落到实处。明确师德师风标准是教师任职的首要条件,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环节实行“一票否决”。实施“名师名课工程”,与安徽省委党校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每年组织全校学生开展“诚信”教育和“荣誉”教育。深入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和大学生研究计划。从选拔、考核、培养多个环节全面强化思政队伍建设,打造政治和业务过硬的思政工作队伍。

推动“六有”要求在科教报国中做起来、见到实效。每年组织新生观看讲述“两弹一星”元勋、我校创校先贤郭永怀先生感人事迹的音乐剧《爱在天际》,举办思政与国防教育专题报告会。以大学生研究计划、科技文化节、机器人大赛等品牌活动带动校园科技创新氛围营造,设立“青年创新创业中心”“学生创新创业苗圃”“极客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将学生科技创新、服务社会取得的实绩纳入学分制管理。举办校领导为南极科考队员壮行、研究生支教队出征仪式等活动,勉励同学们勇挑重担、勇攀高峰,增强学生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担当意识。

坚持立德树人 培育工匠精神 努力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中共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委员会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育工匠精神为育人导向,创新开展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筑牢办好新时代高职院校的事业根基。制定“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等22项制度。在全校开展学习一个专题、研究一个问题、达成一项共识、推动一项工作“四个一”大讨论大学习活动。充分利用河南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将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融入师生理想信念教育。在职称评聘量化考核中把教师思想政治指标权重由5%增加到15%。每年投入思政工作经费130万元、党建工作经费300万元。

突出工匠精神培育,把鲜明的育人导向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聚焦德技兼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推进思政课教学与专业建设、学生工作、社会实践、科学研究、网络教育的有机结合。挖掘拓展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打造8个特色专业群,建设1个国家级、14个校内专业教学资源库。实施“知识+技能+态度”课程考核方式,推动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岗位素质、工作规范有效对接。把水利工程“搬进”校园,建设涵盖27个水工建筑物的水电实训基地。举办企业家大讲堂,开展职业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精益求精、严谨细致、团结协作的精神品质。

聚焦创新人才培养,不断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建设12门创新创业类网络课程,投入2300万元支持双创载体和创新实训中心建设。与黄河水利委员会签署水利技术研发战略合作协议,与地方政府合作建设7大协同创新技术服务平台。与“一带一路”沿线8个国家15所院校互派学生游学,培养复合型国际化专业技能人才。

党建驱动 党旗引领 全面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

中共复旦大学委员会

复旦大学党委聚焦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广大教师不忘立德树人的育人初心,助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强化党建驱动,以党旗引领教师成长。一是构建党管教师思政工作新体制。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组建单独建制的党委教师工作部。开展理论中心组学习、讲座论坛管理、教材使用全覆盖专项检查。二是夯实基层教师党支部“硬底盘”。对全校388个教师党支部排摸家底,着力整顿35个薄弱党支部。推进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三是促进党员教师发挥更大作用。党委书记、校长以及各院系党组织书记带头上思政课,党员教师带头担任“书院导师”“寝室导师”。

强化教育带动,筑牢教师理想信念根基。一是抓思想引领。突出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实施骨干教师轮训计划。二是抓师德师风。坚持把政治标准和师德师风表现作为人才引进、职称评审、导师遴选、岗位考核的首要标准,落实师德“一票否决”。三是抓典型引路。收集整理100余位校史名师故事,编辑出版《复旦名师剪影》丛书。连续10年开展“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好导师”评选活动,累计评选教书育人典型近300名。在全校开展向全国优秀教师、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钟扬同志学习活动。

强化实践行动,锤炼教师“四个服务”使命担当。一是引导教师主动贡献党的理论创新。编写出版理论通俗读物18本。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两大工程,引导教师在服务党的理论创新中坚定“四个自信”。二是引导教师自觉服务党中央治国理政。每年组织百余名教师撰写各类决策咨询报告。率先在海外高校建立3个中国研究中心,每年选派教师80余人次赴所在国开展交流活动,讲好中国故事,服务国家战略。三是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计划选派教师参加对口支援、定点扶贫等。

牢记总书记嘱托

用延安精神凝聚起铸魂育人的强大力量

中共延安大学委员会

今年,总书记对延安大学建校8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学校把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同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紧密结合,努力探索依托革命文化、红色资源开展师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之路。

不忘初心使命,把延安精神贯穿于教书育人主阵地。一是着力构筑延安精神教育体系。制定《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延安精神教育的实施方案》,推动形成延安精神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二是着力推动延安精神“三进”。建立了延安精神融入式教育和规范性操作流程,分年 13 级、分时段、分群体,覆盖从入学到毕业各个环节。三是着力加强延安精神研究阐发。围绕延安精神与延安十三年党史研究、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等方向研究阐发。开发建设延安时期红色文献数字研究平台。

传承红色基因,把延安精神融入到实践育人主战场。一是注重师生亲身实践。设定8个实践学时,有计划、分批次地组织全体师生阅读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参观梁家河知青旧居,开展现场教学。二是注重搭建平台载体。在梁家河设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实践基地。依托校园内的路遥墓和路遥文学馆,开展“让路遥精神与青春同行”主题教育。三是注重辐射引领带动。创办延安大学“泽东干部学院”,依托优势特色学科专业、课程资源,面向全国高校、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延安精神培训教育。

勇于改革创新,把延安精神体现在办学治校全过程。制定《贯彻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 加快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实施意见》。全面推进学校综合改革,激发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发展动力和创新活力。培育凝练“红色卓越”党旗领航、“特立班”党员帮扶等“一院一品”基层党建特色项目,开展基层党支部书记、学生党员“讲延安精神”党课比赛,不断提升党的建设质量,为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有力保证。

党建引领 砥砺前行 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办大学

中共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委员会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坚持立德树人,以“教育创造学生价值、学生创造社会价值”为办学理念,积极探索民办高校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特色之路。

坚持“初心”,保证学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建立健全董事会、党政联席会、校长办公会等议事规则与决策程序,党委书记进入董事会,保证党组织有效参与学校重大问题决策。按1∶1000为院系党总支配备专职组织员,按1∶200配备专职辅导员75名,同时配备10名舍务辅导员。实施辅导员+班导师制、学生骨干+学生助导制、党政干部联系班级制,形成全员育人合力。每年划拨专项党务经费30万元,按教师党员每人200元、学生党员每人100元标准安排党员活动经费,保障基层党组织活动有效开展。

力求“入心”,师生思想政治工作提质增效。整合学工办和教研室功能,成立专业教育管理团队,形成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同步设计、同步实施、相互促进的一体化工作体系。构建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多维立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把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工作紧密融合。

下移“重心”,基层组织凝聚力不断增强。把支部建在专业上,成立专业党支部,师生党员同在一个支部,实现党建引领下的教学科研、思想教育、群团工作的融合促进。制定实施《党支部规范化建设示范点实施方案》,以点带面强化支部规范化建设。实施教师党员“123”工程,每位教师党员联系1个班级、2名积极分子、3名普通学生;实施学生党员“1带2”工程,每名学生党员联系1个班级、1个寝室。

运用“匠心”,创新党建工作载体。利用信息化手段,搭建党校培训平台、网络教育平14 台、“红色之旅”党建APP等,形成党建和思政教育“全天候”柔性学习体系。开发30多门慕课丰富党员教育内容。自主开发微党课,设计微活动,开展微思政,运用学校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增强理论学习吸引力。

《光明日报》(2017年12月18日 11版)

第四篇:教职工政治学习参考资料

教职工政治学习参考资料

(2018年第4期)

苏州大学党委宣传部编 2018年6月4日

 学习内容

党的十九大有关意识形态工作方面的会议精神和决策部署

专题学习

一、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有关意识形态工作方面的论述........................1

二、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3

三、切实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性..................................................17

四、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19

五、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26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有关意识形态工作方面的论述

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要加强理论武装,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1页

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2页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2页 2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

在对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问题上,绝大部分同志认识是清醒的、态度是坚定的。同时,也有一些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深、理解不透,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在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社会上也存在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中国现在搞的不是马克思主义;有的说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意识形态说教,没有学术上的学理性和系统性。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这种状况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即使在当今西方社会,马克思主义仍然具有重要影响力。在本世纪来临的时候,马克思被西方思想界评为“千年第一思想家”。美国学者海尔布隆纳在他的著作《马克思主义:赞成与反对》中表示,要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前景,必须向马克思求教,人类社会至今仍然生活在马克思所阐明的发展规律之中。实践也证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28页

互联网是一个社会信息大平台,亿万网民在上面获得信息、交流信息,这会对他们的求知途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会对他们对国家、对社会、对工作、对人生的看法产生重要影响。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同心干,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如果一个社会没有共同理想,没有共同目标,没有共同价值观,整天乱哄哄的,那就什么事也办不成。我国有13亿多人,如果弄成那样一个局面,就不符合人民利益,也不符合国家利益。

凝聚共识工作不容易做,大家要共同努力。为了实现我们的目标,网上网下要形成同心圆。什么是同心圆?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动员全国各族人民,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古人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很多网民称自己为“草根”,那网络就是现在的一个“草野”。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不然怎么联系群众呢?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是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不断提高这项本领。

网民大多数是普通群众,来自四面八方,各自经历不同,观点和想法肯定是五花八门的,不能要求他们对所有问题都看得那么准、说得那么对。要多一些包容和耐心,对建设性意见要及时吸纳,对困难要及时帮助,对不了解情况的要及时宣介,对模糊认识要及时廓清,对怨气怨言要及时化解,对错误看法要及时引导和纠正,让互联网成 4 为我们同群众交流沟通的新平台,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成为发扬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的新渠道。

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谁都不愿生活在一个充斥着虚假、诈骗、攻击、谩骂、恐怖、色情、暴力的空间。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利用网络鼓吹推翻国家政权,煽动宗教极端主义,宣扬民族分裂思想,教唆暴力恐怖活动,等等,这样的行为要坚决制止和打击,决不能任其大行其道。利用网络进行欺诈活动,散布色情材料,进行人身攻击,兜售非法物品,等等,这样的言行也要坚决管控,决不能任其大行其道。没有哪个国家会允许这样的行为泛滥开来。我们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形成良好网上舆论氛围,不是说只能有一个声音、一个调子,而是说不能搬弄是非、颠倒黑白、造谣生事、违法犯罪,不能超越了宪法法律界限。我多次强调,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发挥舆论监督包括互联网监督作用。这一条,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要注意,首先要做好。对网上那些出于善意的批评,对互联网监督,不论是对党和政府工作提的还是对领导干部个人提的,不论是和风细雨的还是忠言逆耳的,我们不仅要欢迎,而且要认真研究和吸取。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35页

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我国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国,研究队伍、论文数量、政府投入等在世界上都是排在前面的,但目前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具有什么特点呢?我认为,要把握住以下3个主要方面。

第一,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哲学社会科学的现实形态,是古往今来各种知识、观念、理论、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结果。我们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3方面资源。一是马克思主义的资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成果及其文化形态,如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我国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社会、生态、外交、国防、党建等领域形成的哲学社会科学思想和成果。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内容,也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最大增量。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分宝贵、不可多得的资源。三是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包括世界所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取得的积极成果,这可以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有益滋养。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融通各种资源,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既向前看、准确 6 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

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我说过,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

我们既要立足本国实际,又要开门搞研究。对人类创造的有益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我们应该吸收借鉴,但不能把一种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当成“唯一准则”,不能企图用一种模式来改造整个世界,否则就容易滑入机械论的泥坑。一些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可以用来说明一些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历程,在一定地域和历史文化中具有合理性,但如果硬要把它们套在各国各民族头上、用它们来对人类生活进行格式化,并以此为裁判,那就是荒谬的了。对国外的理论、概念、话语、方法,要有分析、有鉴别,适用的就拿来用,不适用的就不要生搬硬套。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批判精神,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可贵的精神品质。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范畴很广,不同学科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对一切有益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我们都要研究借鉴,不能采取不加分析、一概排斥的态度。马克思、恩格斯在建立自己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就大量吸收借鉴了前人创造的成果。对现代社会科学积累的有益知识体系,运用的模型推演、数量分析等有效手段,我们也可以用,而且应该好好用。需要注意的是,在采用这些知识和方法时不要忘了老祖宗,不要失去了科学判断力。马克思写的《资本论》、列宁写的《帝国主义论》、毛泽东同志写的系列农村调查报告等著作,都运用了大量统计数字和田野调查材料。解决中国的问题,提出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要坚持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如果不加分析把国外学术思想和学术方法奉为圭臬,一切以此为准绳,那就没有 8 独创性可言了。如果用国外的方法得出与国外同样的结论,那也就没有独创性可言了。要推出具有独创性的研究成果,就要从我国实际出发,坚持实践的观点、历史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

第二,体现原创性、时代性。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不仅难以形成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而且解决不了我国的实际问题。1944年,毛泽东同志就说过:“我们的态度是批判地接受我们自己的历史遗产和外国的思想。我们既反对盲目接受任何思想也反对盲目抵制任何思想。我们中国人必须用我们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并决定什么东西能在我们自己的土壤里生长起来。”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社会总是在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总是层出不穷的,其中有一些可以凭老经验、用老办法来应对和解决,同时也有不少是老经验、老办法不能应对和解决的。如果不能及时研究、提出、运用新思想、新理念、新办法,理论就会苍白无力,哲学社会科学就会“肌无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可大可小,揭示一条规律是创新,提出一种学说是创新,阐明一个道理是创新,创造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是创新。

理论思维的起点决定着理论创新的结果。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马克思曾深刻指出:“主要的困难不是答 9 案,而是问题。”“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洛克的《政府论》、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汉密尔顿等人著的《联邦党人文集》、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约瑟夫·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弗里德曼的《资本主义与自由》、西蒙·库兹涅茨的《各国的经济增长》等著作,过去我都翻阅过,一个重要感受就是这些著作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是思考和研究当时当地社会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结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理论创新,正确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课题,不断根据新的实践推出新的理论,为我们制定各项方针政策、推进各项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导。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总体国家安全观,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坚持正确义利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等等,都是我们提出的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概念和理论。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作出了重大贡献,也形成了不可比拟的优势。

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10 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加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领域的分析研究,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这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着力点、着重点。一切刻舟求剑、照猫画虎、生搬硬套、依样画葫芦的做法都是无济于事的。

第三,体现系统性、专业性。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涵盖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党建等各领域,囊括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冷门学科等诸多学科,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现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已基本确立,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一些学科设置同社会发展联系不够紧密,学科体系不够健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比较薄弱。下一步,要突出优势、拓展领域、补齐短板、完善体系。一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二是要加快完善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如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民族学、新闻学、人口学、宗教学、心理学等,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学科体系。三是要注重发展优势重点学科。四是要加快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使这些学科研究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突破 11 点。五是要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这些学科看上去同现实距离较远,但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需要时也要拿得出来、用得上。还有一些学科事关文化传承的问题,如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等,要重视这些学科,确保有人做、有传承。总之,要通过努力,使基础学科健全扎实、重点学科优势突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创新发展、冷门学科代有传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辅相成、学术研究和成果应用相互促进。

学科体系同教材体系密不可分。学科体系建设上不去,教材体系就上不去;反过来,教材体系上不去,学科体系就没有后劲。据统计,全国本科院校几乎都设立了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文科生也占了在校学生很大比例。这些学生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后备军,如果在学生阶段没有学会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没有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将来就难以担当重任。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养成科学思维习惯,促进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培养出好的哲学社会科学有用之才,就要有好的教材。经过努力,我们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过程中,教材建设取得了重要成果,但总体看这方面还是一个短板。要抓好教材体系建设,形成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立足国际学术前沿、门类齐全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在教材编写、推广、使用上要注重体制机制创新,调动学者、学校、出版机构等方面积极性,大家共同来做好这项工作。

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 12 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这项工作要从学科建设做起,每个学科都要构建成体系的学科理论和概念。要鼓励哲学社会科学机构参与和设立国际性学术组织,支持和鼓励建立海外中国学术研究中心,支持国外学会、基金会研究中国问题,加强国内外智库交流,推动海外中国学研究。要聚焦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推出并牵头组织研究项目,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要加强优秀外文学术网站和学术期刊建设,扶持面向国外推介高水平研究成果。对学者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发表学术文章,要给予支持。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极其繁重的任务,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要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搭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平台,全面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创新。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报刊网络理论宣传等思想理论工作平台的作用,深化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要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图书文献、网络、数据库等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加快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建设,构建方便快捷、资源共享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信息化平台。要创新科研经费分配、资助、管理体制,更好发挥国家社科基金作用,把财政拨款和专项资助结合起来,把普遍性经费资助和竞争性经费资助结合起来,把政府资助和社会捐赠结合起来,加大科研投入,提高经费使用效率。要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建立优秀成果推介制度,把优秀研究成果真正评出来、推广开。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38页 希望大家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创作出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和个性的优秀作品,要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更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使自己的作品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没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

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无一例外受到其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产生的文艺精品和文艺巨匠的深刻影响。中华民族精神,既体现在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和奋斗业绩中,体现在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中,也反映在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产生的一切优秀作品中,反映在我国一切文学家、艺术家的杰出创造活动中。

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都留下了无数不朽作品。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共同铸就了灿烂的中国文艺历史星河。中华民族文艺创造力是如此强大、创造的成就是如此辉煌,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我们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豪,也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信。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 14 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反映时代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回答时代课题。

古今中外,文艺无不遵循这样一条规律:因时而兴,乘势而变,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在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头,文艺都能发时代之先声、开社会之先风、启智慧之先河,成为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离开火热的社会实践,在恢宏的时代主旋律之外茕茕孑立、喃喃自语,只能被时代淘汰。

对文艺来讲,思想和价值观念是灵魂,一切表现形式都是表达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载体。离开了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再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也是苍白无力的。文艺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以反映时代精神为神圣使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坚定不移用中国人独特的思想、情感、审美去创作属于这个时代、又有鲜明中国风格的优秀作品。

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歌唱祖国、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最动人的篇章。我们要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用生动的文学语言和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装点祖国的秀美河山,描绘中华民族的卓越风华,激发每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对中华民族的英雄,要心怀崇敬,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让英雄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传扬,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绝不做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事情。要抒写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实践,抒写多彩的中国、进步的中国、团结的中国,激励全国各族 15 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没有历史感,文学家、艺术家就很难有丰富的灵感和深刻的思想。文学家、艺术家要结合史料进行艺术再现,必须有史识、史才、史德。

历史给了文学家、艺术家无穷的滋养和无限的想象空间,但文学家、艺术家不能用无端的想象去描写历史,更不能使历史虚无化。文学家、艺术家不可能完全还原历史的真实,但有责任告诉人们真实的历史,告诉人们历史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戏弄历史的作品,不仅是对历史的不尊重,而且是对自己创作的不尊重,最终必将被历史戏弄。只有树立正确历史观,尊重历史、按照艺术规律呈现的艺术化的历史,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才能立之当世、传之后人。

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只有扎根脚下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文艺才能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正所谓“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创作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又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让我国文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49页 切实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性

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关系到全体党员的理想信仰,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关系到全国人民奋斗的价值取向。因而,我们党要把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和领导权牢牢抓在手上,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我们党一直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了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解决了过去多年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办成了很多大事。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为继续有效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指明了方向。面对今天快速发展变化的世界和中国,如何提高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性,确实值得思考和探讨。

继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近年来,中国意识形态领域并不平静,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继续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必须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对噪音杂音进行精准判断、精准回应、精准打击。意识形态工作具有很强的政治性,不提高针对性和精准度,用高射炮打蚊子,会事倍功半,带来很多后遗症。因此,特别要针对近年来的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进行不间断、可持续性地深刻剖析、反驳。当然,增强针对性也要讲究章法,要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从中国实际出发,讲事实、摆道理,做到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强力压人。

继续增强工作的系统性。意识形态工作是一个涉及面很广复杂性程度很高的工作。仅仅靠一两个部门,很难解决实际存在的大量问题。我们应该认识到,意识形态工作是全党都要一起做的工作。每个党员都是一面旗帜,每个干部都是一面旗帜。全党从上到下都要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分内工作来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特别注意加强了意识形态工作的系统性,要求党员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在涉及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做到立场旗帜鲜明,亮剑毫不含糊。要在全党达成共识,呼吁大家一起来做这项工作。部门之间要更加紧密的配合起来,沟通更加畅快起来,打破条条块块的束缚,形成工作合力。

继续增强工作的制度性。制度带有根本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意识形态工作必须逐渐走向动态的制度化状态。我们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其中必然包涵意识形态工作的制度化和工作能力的现代化。中央发布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有关制度,凸显了意识形态工作的制度化取向。因而,今后要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建设方面继续发力,狠抓主体责任落实,确实推动各级党委加大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落实力度,明确责任。

继续增强工作的前瞻性。意识形态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做人的思想方面的工作,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主观性。因而,要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研判,着力探求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中国意识形态工作的规律。目前,中国在进入改革攻坚期深水区、社会交往网络化虚拟化的社会情况下,从事意识形态工作不能只进行静态思考,而是要积极面对社会变化和人的思想变化,加强战略思维训练,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瞻性。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中西方的意识形态工作尽管有不同,但一些内容还是值得相互借鉴学习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人的思想有不同的变化。我们要深入研究这些变化,发现其中的规律,才能切实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性。

(来源:光明网2017年9月15日)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总书记所作的党的十九大报告着眼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明确提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这一重大任务,并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长期积累的宝贵经验,深刻反映了我们党对意识形态工作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达到一个新的境界。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把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一、充分认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重大意义

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对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反复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总书记就意识形态领域的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重大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指导和推动意识形态工作开创了崭新局面。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文化自信得到彰显,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在充分看到意识形态工作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意识形态领域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认识到意识形态领域依然并不平静,各种较量和斗争依然尖锐复杂。特别要认识到,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的社会环境和现实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思想面临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挑战日益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面临市场逐利性的挑战日益凸显,传统的宣传管理方式面临迅猛发展的新媒体的挑战日益凸显,我国在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过程中面临各种敌对势力的遏制和渗透的挑战日益凸显。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才能更好巩固和发展主流意识形态,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坚定干部群众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强党、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二、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必须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发展马克思主义。长期以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要求,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成果,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也有力巩固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开辟了治国理政、管党治党新境界。实践没有止境,理论 20 创新也没有止境。要使党和人民事业不停顿,首先在理论上不能停顿。在新的征程上,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继续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不断总结经验、认识规律,不断作出新概括、创造新成果。要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坚持问题导向,聆听时代声音,深入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更加鲜明的时代特色、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使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三、坚持不懈加强理论武装

加强理论武装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关键所在。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理论武装,坚持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推动形成步调一致向前进的强大力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加强理论武装,最重要的任务、第一位的要求,就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引导人们深刻领会这一思想的时代背景、科学体系、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历史地位,深刻领会这一思想贯穿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刻领会蕴含其中的坚定信仰信念、鲜明人民立场、强烈历史担当、求真务实作风、勇于创新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发挥好党委(党组)理论中心组的作用,发挥好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的作用,推动各级领导干部读 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做到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以带动广大干部群众的学习贯彻。理论研究越深入,对科学理论的认识越深刻,掌握理论、运用理论才会越自觉。要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继续打造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报刊网络理论宣传等理论工作平台,发挥好国家社科基金的引导作用,加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力度,不断推出有深度、有说服力的研究成果,帮助人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更加自觉地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四、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是一个民族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的重要反映,是一个国家价值观念和思想文化影响力的重要体现。巩固壮大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离不开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党中央专门印发《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站到了时代的高起点上。要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和研究导向,坚持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坚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要旗帜鲜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解决好真懂真信真用的问题,确保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繁荣发展。要坚持以研究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重大理 论和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创新是学术的生命力所在,要深入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教材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打造具有原创性、时代性、标识性的概念和理论,使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深化拓展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着力打造一批国家亟需、特色鲜明、制度创新、引领发展的高端智库,更好服务党和政府决策,更好传播中国思想,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

五、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

传播力决定影响力。任何思想理论只有广泛传播才能产生更大影响、发挥更大作用,意识形态建设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传播能力建设。随着网络新技术新运用新平台的迅猛发展,信息传播和获取越来越快捷,谁的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念就能广为流传,谁就能在掌握话语权上占据主动。这几年,我们积极应对传播形态、传播格局深刻变革带来的挑战,统筹推进国内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不断创新传播手段、开辟传播平台、拓展传播渠道,基本形成了多层次、立体化的现代传播体系。尤其是,我们大力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把发挥传统媒体内容优势和新兴媒体传播优势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实现优势互补、此长彼长,我国媒体传播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为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赢得了战略主动。要认真总结近年来创造的新鲜经验,坚持以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为重点,深入推动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努力实现我国整体传播力量的跨越式发展。媒体融合发展,关键是融为一体、合而为一。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进一步创新工作理念思路,深化媒体内部体制机 制改革,拓宽传播平台载体,强化人才支撑和政策保障,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尽快从相“加”迈向相“融”,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竞争力强的新型主流媒体和新型媒体集团,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六、切实加强网络建设和治理

互联网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最前沿。现在,意识形态领域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往往因网而生、因网而增,许多错误思潮也都以网络为温床生成发酵。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把互联网建设管理运用作为重中之重,切实过好互联网这一关。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做大做强网上正面宣传,改进创新网上正面引导,广泛开展网络公益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网络空间正能量,使积极健康的内容多起来、向上向善的氛围浓起来。要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善于通过网络了解民情民意,主动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凝聚共识,更好构筑网上网下同心圆。应当认识到,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依法依规加强网络空间治理。要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调动各方面力量,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形成网络治理的强大合力,特别要把强化互联网企业主体责任和管理部门监管责任结合起来,分清责任边界,确保责任落地,走出一条齐抓共管、良性互动的新路。要坚持把党管媒体原则贯彻到新媒体领域,所有从事新闻信息服务、具有媒体属性和舆论动员功能的传播平台都要纳入管理范围,所有新闻信息服务和相关业务从业人员都要实行准入管理,统一导向、统一标准、统一尺度,推动形成清朗的网络空间。

七、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建立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是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的重大举措。必须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切实抓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决不能让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旁落。意识形态工作本质上是政治工作,要旗帜鲜明讲政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要增强责任担当,旗帜鲜明支持正确思想言论,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敢抓敢管,敢于亮剑,当“战士”、不当“绅士”。阵地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依托,要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认真落实主管主办和属地管理原则,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使各类阵地始终成为传播先进思想文化的坚强阵地,决不给错误思想观点提供传播渠道。意识形态问题往往比较复杂,政治性、政策性很强,无论是分析研判还是应对处理,都需要很高的政治素养和专业能力。要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既不能把小事说大、把一般的学术观点和思想认识问题政治化,也不能把大事说小、把政治原则问题当作一般学术观点和思想认识问题来对待。无论处理什么问题,都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从大局出发,都要着眼于化解消极因素、调动积极因素,都要有利于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有利于促进改革发展稳定。

(来源:人民网 2017年12月01日)

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文化基础,是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任务和基本遵循。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意义重大

习近平同志指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进入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意义重大。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的必然要求。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只有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进一步固本培元、凝魂聚力,才能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支柱和灵魂。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锲而不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教育引导人们更加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把握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不断提高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的能力。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 新成果,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指导思想。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直接关系用这一重大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实际成效,直接关系全党全国人民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自觉坚定“四个自信”。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深刻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历史地位、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全面深入掌握其揭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独特优势、发展规律、建设路径,使全党全国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凝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直接关系马克思主义在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关系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正确方向;关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更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关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价值取向和社会导向;关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文化竞争力的实际成效。

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必然要求。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维护国家政治稳定、保障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只有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才能有效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统领和整合能力,有效应对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的挑战,牢牢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才能在世界范围的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中,有力应对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面临的各种遏制和渗透,有力应对在价值观和社会制度上面临的竞争和挑战,切实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

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处于新的历史方位,这为丰富发展壮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供了有利机遇和广阔空间。但也应认识到,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要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把 握问题,有针对性地研究解决问题。当前,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面临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影响与挑战。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立党立国根本指导思想的地位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各种社会思潮对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地位的冲击和挑战日益凸显。例如,长期存在的新自由主义、西方宪政民主、历史虚无主义等,总体上看其影响程度逐渐下降,但它们仍寻机发声,有时彼此呼应,形成噪音杂音,冲击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和影响。意识形态终结论、意识形态淡化论、去意识形态化、非意识形态化等论调,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也构成挑战,马克思主义在有的领域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影响与挑战。随着社会变革深入推进,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多样性、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不断增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整合多元价值观念的难度在加大。例如,市场经济的逐利性导致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蔓延,冲击和影响着集体主义精神、团结互助精神和奉献精神;西方消费主义、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增强了社会思想价值观念的复杂性,有人甚至提出“消解主流意识形态”。这些问题造成一些人价值观混乱,对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不利影响。

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面临国际上一些势力的遏制与渗透。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和引领力不断提升,中国的发展道路、发展理念、发展经验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贡献得到世界各国高度赞誉。但一些西方国家认为中国崛起是对其社会制度和价值观的挑战、对现存国际秩序的挑战,进而大肆渲染“中国威胁论”“中国称霸 论”“中国不遵守国际规则论”,到处煽风点火、混淆视听。一些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图谋一直没有改变,有时借机插手我国内部矛盾和问题,蓄意制造各种事端。

意识形态管理工作方式面临新媒体的影响与挑战。互联网不仅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最前沿和主阵地,而且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许多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往往因网而生、因网而增,一些错误思潮以网络新媒体为平台生成、发酵和传播。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必须过好互联网和新媒体这一关。还应清醒认识到,一些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中仍占据优势地位,网络新媒体已成为其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主要依托。这给我国意识形态管理工作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而传统的管理方式和做法远不能适应网络新媒体的迅速发展。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的着力点

加强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两个巩固”为目标,以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为方针,以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为着力点,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强大的思想引领、舆论引导、理论支撑和精神力量。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聚魂。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切实增强干部群众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不断增强“四个意识”,自觉坚定“四个自信”。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贯穿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这一科学理论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意识形态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持党管宣传、党管阵地、党管舆论、党管媒体,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确保意识形态绝对安全,让意识形态工作为改革发展稳定明确思想引领、汇聚强大力量、凝聚广泛共识。

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和引领力。围绕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具有说服力的理论阐释、具有号召力的教育引导、具有感染力的典型宣传,弘扬主旋律、壮大正能量。以丰富发展壮大主流意识形态为目标,更加积极主动地推进话语权建设,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巩固和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着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在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构建对外话语体系、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讲好中国故事,特别是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人民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

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积极开展舆论斗争,及时分析研判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新动向、新特点、新趋势,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特别是对长期以来刻意歪曲主流意识形态、不遗余力渗透错误观点的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观、历史虚无主义等,以及各种质疑改革开放、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错误思潮和观点,要旗帜鲜明地予以反对和抵制,廓清思想迷雾。

不断创新意识形态工作方式方法。适应网络新媒体传播方式和发展变化趋势,加强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汇聚正能量,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准确分析研判网络舆情,创新传播手段,拓宽传播渠道,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运用大众化、通俗化形式,将主流意识形态中的政治话语、理论话语、学术话语转化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生活话语,切实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来源:《人民日报》 2018年02月22日 07 版)

第五篇:教职工学习计划政治学习计划

奎屯市第七中学2011年教职工政治学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七次四届、五届全会精神为指导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创人民满意的教育、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做人民满意的教师”为宗旨,打造“幸福教育、平安教育”,以《公民道德实施纲要》、新课程的改革探索、各种法律法规及时事政治为主要内容。在深入上下功夫,在开拓上下功夫,在力求务实上下功夫,把全校师生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学校提出的奋斗目标和要求上来,为我校教育事业再上一个新台阶提供有力的思想保障。

二、学习内容和要求:

1、认真学习2011年中央、自治区两会精神及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及省市提出的目标上来。特别是结合学校新一届领导班子工作思路,树立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意识,立足本校,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

2、根据学生身心特点,把思想道德建设落实到实处,在学习中提升教师的道德标准,深入贯彻《纲要》精神,引导教师模范履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不断提高教师的全面道德修养。

3、继续学习报刊上有关的评论员文章及英雄人物先进人物的事迹,以加深教师对人生观的进一步理解。

4、学习报刊上有关国内外形势教育的文章。通过学习,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和关注当前国内外形势及我国各项改革的进展情况。明确任务、增强信心、鼓舞斗志、同心同德、努力奋斗、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

5、继续认真学习有关的教育法律法规,着重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通过学习统一思想,使全体教师进一步明确自己的义务和法律责任,不断提高对自己肩负特殊使命的认识。

6、继续认真学习有关民族团结的相关知识,在全体师生中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深刻理解和掌握“四个认同”、马克思主义五观、六个好等具体内容,强化“稳定是福,**是祸“的思想,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四、学习方法:

1、认真组织好教师隔周一次的政治学习,做到内容时间有保证。学习有笔记。

2、形式上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

3、联系实际,适时组织讨论,写好心得体会。

五、考核:

1、政治学习情况是教师评优评模的首要必须条件。

2、考核组按照定期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办法对教师政治学习进行考核。

奎屯市第七中学党支部

2011年9月

附:奎屯市第七中学2011年教职工政治学习计划安排表 9月: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2、学习胡锦涛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重要讲话 注:每位教师心得笔记一篇。10月:

1、民族团结有关知识

2、中央关于新疆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注:每位教师心得笔记一篇。11月:

1、科学发展观有关知识

2、《义务教育法》

注:每位教师心得笔记一篇。12月:

1、《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2、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关内容

注:每位教师心得笔记一篇。

下载沅江四中2014年暑假教职工政治学习活动的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沅江四中2014年暑假教职工政治学习活动的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职工政治学习总结

    本学期,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xx届五中、六中及市委八届九次全会、区委一届八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按照社工委、教育处、教育署等有......

    教职工政治学习计划

    教职工政治学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为核心,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解......

    教职工暑期集中政治学习活动方案

    为促进教职工职业道德水平,增强依法执教意识和能力,切实纠正当前教育系统存在的突出问题,根据《广安市教育局印发〈关于落实市纪委纪律检查建议书的工作方案〉的通知》(广市教办......

    教职工政治学习参考资料(合集5篇)

    教职工政治学习参考资料 (2017年第4期) 常熟理工学院党委宣传部编2017年06月07日 ●学习内容: 学习民法总则 让民法精神深入人心 ●参考资料: 1、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全国普法......

    2010上半年教职工政治学习总结

    2010上半年教职工政治学习总结 水丰路小学分校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教职工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技能,更好地加......

    附小教职工政治学习计划

    2011年师范附小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 学习计 划 一、指导思想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将迎来建党90周年,总的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

    2007年教职工政治学习计划

    武胜县烈面镇初级中学 2007年教职工政治学习计划为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师德师风建设,现制定2007年教师思想政治学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 按照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

    大同四中教职工考勤制度

    校政字(2014)2号大同四中教职工考勤制度(修定)根据市教育局党组《关于进一步整肃劳动纪律的通知》,结合我校目前的实际情况,为了进一步强化对教职工劳动纪律的管理,创建优良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