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建立干部理论学习激励约束机制与考核评价标准的思考
关于建立干部理论学习激励约束机制与考核评价标准的思考
近年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多次号召“全党要重视学习,善于学习,兴起一个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新高潮”,要求党的干部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在全党全国努力造成一种普遍的浓厚的学习风气”,“建设学习型社会”。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与重视下,全国广大党的干部在新世纪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的需要,如饥似渴地学习理论,特别是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极大地加强了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推进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然而在少数地方和一些干部中,也存在着认为学习是软任务,经济建设是硬指标的错误观念?在学习中浅尝辄止,穷于应付,学风不正,形式主义现象严重。我们认为,解决干部理论学习中存在的这—问题,关键是建立一种严密的激励约束机制,形成一个科学的考核评价标准体系,通过“机制”来促学,通过“标准”来考学,从而激发广大干部学习的自觉性。
一、关于建立干部理论学习激励约束机制问题
何谓“机制”,概而言之,即某一事物、现象及与其相关的基本准则.相应制度及决定其行为的各种内外因素、相互关系的总称之所谓也。干部理论学习的激励约束机制,则是一整套激励、督促、制约、管理、考核干部学习的制度、措施、标准、原则的总称,是干部理论学习活动必然发生的机能的总和。那么,这一机制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呢?纵观干部理论学习活动,主要有岗位自学、单位集体学习(包括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脱产培训学习(党干校调训)三种形式,在实践中,各地也相应建立了诸如党委(党组)中心学习组学习日制度、岗位自学制度、党校(干校)培训轮训制度,对不同对象,不同形式的学习作出了制度性的规定。怎样保证这些学习制定的落实,则要通过一系列的督查制度、约束措施.考核标准,导向原则,形成相关的机制来启动、规范、制约干部的理论学习活动。具体说来,主要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1、实行“督学”制度,形成“督学”促“自学”机制。
“督学”,指的是对干部理论学习的督促、检查与指导,其针对的行为客体是干部的岗位自学、单位集体学习,党委(组织)中心组学习等活动。“督学”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健全的组织领导制度。县以上党委应成立干部学习教育领导小组,负责干部的学习培训工作,由党委分管书记负总责,由组织、人事、宣传,党校、讲师团等相:关单位负责同志组成。作为办事机构可设办公室,与组织人事部门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机构合署办公。其主要职责是:制定学习培训规划;部署学习内容与安排;指导、督查与考核学习情况。②专兼职的“督学”员制度。党委的干部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应设置“督学”职务,并聘请基层党委的组织、宣传委员和有关的理论教育工作者为兼职的“督学”,赋予他们通过调研,访谈,督查等形式对基层干部“督学”的职责。
③完善的督查指导制度,必须明令要求各级党委应建立各种学习制度,诸如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日制度,干部轮训培训制度、理论学习考试考核制度、学习情况检查通报制度等,实行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学习检查制度。定期是指通常在每半年或一年对各基层单位的干部学习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考核与通报。同时,根据实行情况与重点内容学习安排对少数单位情况进行或座谈、或检查、或调研形式的督查,抓典型,促全面。
④明确的督查内容范围规定。“督学”制度,应明确规定督查的内容与范围,如单位的学习计划安排,学习制度的执行情况,干部个人的学习考勤与学习效果领导干部的学习笔记等。我们把这种对学习的组织领导制度、督学员制度、督导制度,督查内容范围的规定,通称为“督学”制度,使制度这一主体与其相制约的客体行为规范化、准则化甚至是强制化,从而形成“督学”促“自学”的机制。
2、强化“管学”措施,形成“管学”促“调学”机制。这里,“管学”侧重指加强对干部脱产培训的学习管理问题,按照中央的有关规定,各地均建立了领导干部“三年”或“五年”任期内到党干
校进行一次培训的制度,后备干部培训制度,干部晋升岗前培训制度,以贯彻党的重要会议、文件精神为主题的研讨班、读书班、专修班的调训制度。然而,在实际执行中往往出现或调
训率不高。或调学后,参训率不高及调主官难等现象。有的通过各种关系请假,有的通过换
人让工作责任相对较轻的同志去学,造成有的同志成了学习代表,有的调学不离职不放权,办公会和工作汇报会开到了党干校。因此,要抓好“调学”,必须切实强化“管学”措施,我们
认为这些措施主要包括:
统筹规划,合理安排,保证总体培训规划与年度调训计划的严肃性与可行性。包括在时
间安排,调训对象搭配上,要从实际出发,安排合理可行且科学。
严格纪律,领导负责,强调组织部门调训的权威性。一经确定的调训名单,非特殊情况
经党委主要负责同志批准的一律不得请假,落实各单位领导服从训干安排的责任制。实行领
导干部离职培训、停职制度。凡领导干部脱产时间较长的如二、三个月培训,离职即停职,被调单位对其分管工作进行短期调整,学习结束后恢复行使职权。训干单位采取科学的严格的管理与考核办法,强化管理,以严办学。近年来我省一些党校采取的学分制管理办法,实
践表明其对提高学员的授课率、减少请假、改进考核方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实行培训情况通报制度。对调训的总体情况,单个学员的学习表现,分别采取以党委文
件形式通报,以学习鉴定形式向各单位反馈通报等。
通过这些有效措施,成为对干部“调学”的一种客观的外在的共同的规范和约束,从而形
成“管学”促“调学”的机制。
3、制定“考学”标准,形成“考学”促“真学”机制。
干部理论学习活动,近年来呈现出向纵深发展,向自觉行动转化的好势头,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对全党的思想指导、意志凝聚和精神推动的伟大力量得到了初步展示。然而,对理论学习取得的成绩不能估计过高,在一
些地方、部门和一部分干部中,仍 然存在着轻视理论,钻研理论自觉性不高,学习风气不浓的情况。一些党组织在干部学习是一般号召多,具体指导少,泛泛
而谈多,考核检查少。如何从氛围上,从外动力上形成一种促使干部自觉学、真
正学的机制,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考学”,通过把“考核”、“考试”手段
引入干部理论学习,以考试成绩量化和检查干部掌握理论程度,以考核结果评价
和判定干部理论学习的态度和运用理论的能力。对于“考学”,必须认真解决好
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必须把对干部理论学习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的“考学”制度,融入对干部的培养、选拔、使用、管理的全过程。“考学”有两种含义是,一方面,通过考
试考核,形成对干部学习的压力与动力,去培养和提高干部:另一方面,在选拔
使用干部上,考察干部,必须考“学绩”,了解干部的学习情况,干部提拔晋升
必须过“考”关,通过“考学”了解干部理论素养知识水平。
二是必须制定科学的“考学”内容范围和标准。对于学习的考核,实质也是
对干部综合素质的一种考察,理应包括“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德即学风;
能即学习能力,理论水平;勤即学习勤奋程度;绩即学习效果,对理论的运用。
三是把“考学”与干部的政绩考核包括每年一度的工作考核结合起来。要把
理论学习状况纳入目标管理的范围,作为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理论学习差的干部不能评优,理论学习差的单位不能评为先进单位。
这里,“考学”核心的问题是科学地确定考核内容标准,形成一套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对此,本文后半部分再进一步论述。
4.坚持“用学”原则,形成“用学”促“要学”机制。
“用学”,就是讲要把干部的学习培训与使用结合起来,以解决“学用脱节”及“学与不学
一个样、学好学差一个样”,“不是我要学,而是要我学”的问题。要把“用学”作为干部使用
一个重要原则,考察干部,要把考学作为重要内容,考察干部的自觉学习情况和思想理论素
质;提拔使用干部,要把理论学习考试考核的结果作为重要依据之一。要给“学而优则仕”
注入时代的阶级的新内容。
要使坚持“用学”这一原则,使之落到实处,必须切实做到:
把好“考学”关。干部竞争上岗、提拔晋级、换届任命“关”都必须设“考关”,一要考察晋
级前及任期内学习情况,包括是否脱产培训过:二是要进行理论测试。坚持对没有离岗培训,学习反映差,理论测试不合格的干部一个都不提拔,一个都不任命。
建立学习档案。对干部在理论学习中的考试成绩、考察情况,干部在党干校培训的鉴定情况,在学习上的奖惩情况都应建立的档案,有的可直接进入干部个人档案。应由上级组织部门统一制表,确定内容,明确登记与进档办法。
实行干部理论学习证书制度。可借鉴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和普通高校的素质教育
证书制度,干部人手—册,记载着其本人理论学习的考试情况、脱产培训情况和其它学习情
况,作为参加各种考试,例如公务员选拔、竞争上岗。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等报考的必备证件
之一。
坚持理论学习评优评先的奖惩制度。可以规定,在—定时期内对理论学习开展评先评优
活动,采取评“十佳”,“学习标兵”的形式对学习好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对于学习差的单
位和个人或通报批评,或离岗培训、责令补学甚至与年终考核晋升工资、评定工资直接挂钩,进行惩处。因为只有坚持“用学”,形成这种内在的动力机制,才能 使干部做到“我要学”。
二、关于干部理论学习考核评价标准问题
“考学”是干部理论学习激励约束机制中重要一环,它旨在通过建立一种客观的外在评价
标准,运用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形成对干部理论学习的压力与动力。从而,对学习活
动这一客观行为起启动与导向作用。
首先是要解决“为什么要考的问题,在主观上,多数同志都能认识到加强理论建设是党的建设,特别是干部队伍建设的根本大计。但观实的情况是,仍然存在着党的事业急需用科
学的理论武装全党与当前理论学习现状不容乐观的差异和矛盾:而加强“考学”,完善健全干
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考试考核制度,从而形成“压力”与“动力”,发挥“启动”与“导向”作用,这是干部理论学习面临突出问题的一把“钥匙”,也是解决学习制度自身发展的一种内在要
求,以及进一步用创新理论武装全党的当务之急。
其次是“考什么”的问题,即如何建立一个合理的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有易于定量定性分析的内容和可操作可把握的标准。目前对干部全面工作的考核,已初步形成了—个包含“德能
勤绩”四方面内容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同样,理论学习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重要
组成部分,是一种客观的实践准备行为,是参与者众多的具体的活动。我们认为,其考评体
系也应包括“德能勤绩”四个部分:
1.考“德”。即考学风状况,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学风,有正确的学习态度,把理论作为“活的行动指南”。其具体内容有:
一一在学习态度上,是经常看书学习,能“挤”善“钻”,还是穷于应酬.忙于事务;
一一在学习风气上,是善于思考,能提出较深层次的问题,还是浅尝辄止,搞“花架子”,学习上的形式主义;
一一在思想作风上,是与时俱进,思想活跃,还是 圃于老祖宗的个别论断,不讲新话;
一一在思想方法上,是重点把握创新理论,还是在学习上眉毛胡子—把抓;
一一在学习目的上,是真正通过学习理论去改造世界观,还是一边学理论,一边搞唯心,甚至信仰宗教,甚至修炼法轮功.
2.考“能”。即考学习能力、理论水平,能否对现实问题进行理论思考,能否比较全面
准确地理解把握基本理论,特别是“鲜活”的创新理论,并运用理论来说明实际问题.具体内
容包括:
一一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的掌握情况;
一一对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握理解情况;
一一理论研究的功底,能否撰写有一定质量的理论论文、调研文章,并在一定级别的刊
物上发表;
一一在实际工作中理论分析综合概括能力,体现在讲话、文章、工作报告中能否.上升
到理论高度来说明实际问题。
一一对国内外思想理论界的发展、动态,新的流行 学派主要观点能否有所了解。
3.考“勤”。即考学习出勤,学习的勤奋程度,包括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学习、培训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
一一参加本单位组织的集体学习包括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的累计时间及请假缺席情
况;
一一脱产参加党校干校及其它形式培训累计的时间、听课的课时量,以及请假缺席情况;
一一在学习中涉及的理论广度,读过的书目及内容;
一一在学习中摘录的笔记量,撰写的心得体会文章、理论论文。调研文章的篇数;
一一在学习中包括脱产培训的奖惩情况.
4.考“绩”。即考学习效果,看在实践中对理论掌握和运用的情况,“考绩”主要体现在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两个方面。
理论成果方面:
一一各种理论测试、考试的成绩;
一一理论论文、调研文章在各报刊物的发表及获奖情况;
理论论文、调研文章运用理论分析说明思考现实问题的社会反响。
实践成果方面:
一一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指导自己的工作,所承担的工作得到社会认可及方
方面面的好评;
一一学习理论指导改造主观世界,在勤政廉政、执政为民方面,口碑好,受
到各种表彰。
最后是“怎样考”的问题,即采取那些适宜的可行的“考学”形式和方法。
总的原则是:从实际出发,坚持考试和考核结合,考“学绩”与考“政绩”相结
合,简便、易行、适宜.多样,切忌形式主义和过多过繁过难的繁琐哲学.其基
本形式主要有笔试和考核两种:
笔试,主要是测试干部对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可根据不同对象不同要求采
取开卷与闭卷两种形式.笔试的运用适应于下列情况:大范围内的干部每年一次
理论学习情况测试;对竞争上岗、提拔晋取、换届任命的领导干部岗前理论素质
测试;党干校等脱产培训班的重要课程学习效果的测试.
考核,广义的考核即“考学”。当然包括笔试在内,这里讲的考核指除笔试
外的包括对单位整体学习情况和干部个人学习情况的综合考核。考核的具体形式包括:①个人述学,即干部对本人理论学习的自我评价。②面试,运用提问、演讲、答辩的形式对干部部进进行测试。③调阅读书笔记。④统计上报理论论文、调研文章撰写情况。⑤全面检查,即派员深入基层进行面对面和背靠背的全面了解学习情况,包括检查学习记录,脱产调训,学习成果等各方面情况。但是,根据简便适宜易行的原则,在实际考核中,这些形式的运用可区别情况,或单个运用,或综合运用。例如,对竞争上岗、提拔晋级的干部的“考学”,就可结合干部任用考察进行全面考核;对一个时期重大的理论学习任务,为了加强“督学”,对单位集体也可采取全面检查的形式:对典型单位学习情况的了解,可采取其中几种形式的组合;对领导干部某个时期的学习情况,可采取调阅读书笔记或统计上报理论研究成果的形式,灵活多样,因人因时制宜。
同时,“考学”要注意量与质的结合,使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有机结合起来,科学地发挥“考学”的激励约束机能,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充实对干部理论学习的考核评价体, 其日臻完善、切实可行。
(彭松秀 徐行溥 章国忠 徐叔忠
第二篇:试析建立党政干部激励与约束机制
试析建立党政干部激励与约束机制
摘要:建立一套有效的千部激励与约束机制,是培养一支勤政、廉洁、高效、充满活力的党政千部队伍的需要。党政干部的激励机制包括利益机制、竞争机制;党政千部的约束机制包括民主机制、法律机制、目标管理机制、典论机制、监察机制等。
关键词:党政千部 激励机制 约束机制 必要性 主要内容
为政之要在于用人,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主要源于干部的精明强干和积极主动。基于此,如何使党政干部克己奉公、清正廉洁,一直是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的一个大问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近年来我们在完善干部考核和加强对党政干部监督方面不断加大了力度,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党政干部办事效率,促进了廉政建设。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当前党政干部普遍缺乏敬业精神的现象仍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以权谋私的腐败行为还在蔓延。究其原因就在于我国一直未建立起有效的制约党政干部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党政干部私人目标与社会目标的偏离,党政干部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干扰了社会公共利益的增进。所以,只有建立起一套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才能培养出一支勤政、廉洁、高效、充满活力的党政干部队伍。本文将对党政干部激励与约束机制做几点探讨。
一、党政干部激励与约束机制建立的必要性
1.党政干部“经济人”的社会角色。一段时期,我们对党政干部社会角色的制度规定暗含了“道德人”的假设,即认为他们在公务活动中会无条件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认真遵循人民整体利益原则,而不带有个人私利。在这一前提之下,道德规范和思想教育就成为个人行为动力的惟一机制。事实上,如果人人都是大公无私,也就不存在激励与约束的问题了,现实中一些党政干部的谋私行为和腐败现象也就无法得到合理的解释了。西方经济学中的公共选择理论从个人主义方法论出发,用“经济人”的行为模式分析政府的政治行为给了我们以启示。该理论认为政府官员也是以理性经济人的身份出现,他们也是以自身效用最大化作为自身行为的原则。这一假设更符合现实,即现实生活中,党政干部的目标函数不是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至少不是单纯的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而是包括了更高的薪金、职务晋升、更多的闲暇等经济利益和自利性动机。在无约束的情况下党政干部可能会把个人利益列人公务行为中加以考虑。基于党政干部“经济人”角色,对于党政干部行为存在的问题,就不应单纯地从官员的个人品质上去找原因,而是应该转向激励与约束的制度安排,转向能否提供一种良性的压力,引导个人的理性行为做出有利于社会的选择,并有效地发挥党政干部主观能动性。
2.委托代理制与“内部人控制”间题。在现代企业理论中,所谓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就是指由于缔约各方的目标不一致,代理人有可能利用其控制权来谋取个人利益,损害所有者利益。在政府中也存在着类似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在现代社会,人民把权力委托给国家行使,国家又把权力层层委托给各级党政干部执行。这样就在广大民众和各级党政干部之间形成了多层委托代理链,使广大民众与政府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复杂化了。如果信息是完全的、对称的,那么无论在民众与官员之间的代理链有多长,他们双方对各自的行为特征及其公共权力执行结果都完全了解,也就不会产生“内部人控制问题”了。但是,实际上,政府一旦取得民众授权代理行使公共权力后,便会由于其行政上的权威性而处于一种独立、超然的地位,民众作为委托者必然在信息掌握上处于不利位置,不论在公共权力委托代理的隐含契约形成前还是以后信息都是不完备的。由此在民众与官员之间的公共权力多层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人对执行者的选拔任命很难在充分了解党政干部全面情况的基础上做出,导致公共权力代理人作为内部人为追求私人目标对公共权力委托人目标的偏离,主要就是权力寻
租、滥用权力和效率低下等问题。要克服这些问题,关键在于形成有效的委托人对代理人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整合党政干部个人利益目标与公共利益目标,从而使个人利益的追求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做出有利于社会公共利益的选择。
二、党政干部激励与约束机制的主要内容
所谓党政干部的激励机制,是指激励主体(民众)通过激励因素与激励客体(党政干部)相互作用的形式;党政干部的约束机制则是约束主体(民众)通过约束因素与约束客体(党政干部)相互作用的形式。在党政机关中,这些相互作用的形式即表现为一系列相互配合的激励和约束党政干部行为的制度的集合,又表现为对党政干部有激励和制约作用的价值观念、文化传统、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以及激励或约束党政干部行为的目标、诱导或约束党政干部行为的因素及这些因素作用的时间、条件和程度等,这就构成了一套党政干部激励约束的完整机制。根据管理学的激励约束理论,以及我国的现实状况,我们认为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
1.党政干部激励机制的建立
(1)利益机制。首先,要适当提高公务人员工资收人,实现“以薪养廉”。我国公务人员大都是通过严格的选拔程序才得以进人工作岗位的,受教育程度和基本素质都较高,所以,他们的工资收人应当与这些因素成正比。只有充分满足公务人员的基本需要,充分认可和尊重公务人员的社会地位,公务人员才能够集中精力进行公务活动。基于公平理论,公务人员报酬数量绝对值高低对其积极性的影响并不大,其报酬的社会比较或历史比较的相对值往往与其满意程度和积极性更为相关,即公务人员的满意程度和积极性主要取决于他们的报酬与社会同等学历、能力人群的报酬相比或与自己以前获得的报酬相比是否公平。同时,在确定公务人员的报酬水平时,还要充分考虑各种工作的责任轻重、难易程度、劳动强度、工作环境及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和经验水平等因素,要适当拉开距离。其次,要优化报酬结构,充分实现工资的激励约束功能。“高薪”是建立一个高素质政府的前提,但仅仅实行“高薪”却只能是形成一个养懒人的政府,因为工资的高低并不是决定个人的工作积极性和效率的主要因素。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基本的工资报酬只是属于保健因素,不会引发被激励者内心的积极性。这意味着领取报酬者为了这份在其他地方得不到满足其生存需要的工资报酬,不得不约束自己的机会主义行为,而按照所有者的要求去工作。因而基本的工资报酬只能算是一种约束因素,约束公务人员工作中不出现会导致结束其职业生涯的读职行为和失误。而如果报酬的结构是多元化的,即除了包括固定报酬还包括风险收入,那么激励作用就会随着风险收人的增多而逐渐增加,直至报酬全部变为风险收入,激励作用也就达到最大化。
(2)竞争机制。可在党政干部的录用、晋升与降职、职务任免以及辞退等方面全面引人竞争机制。现阶段完善我国党政干部竞争机制,要把握三个方向:首先,竞争范围要拓展。竞争范围也就是竞争机制适用的领域,以及在这一领域中得以应用的广度。目前我国党政干部竞争的适用范围有一定限制,无法推行竞争机制。只有摆脱旧体制的历史惯性,消除竞争运行中的形式化,确保竞争到位,实现范围上的拓展,才能使竞争深入到党政干部队伍管理的每个角落。其次,竞争形式要创新。竞争就是要实现党政干部职业的市场化,加大职业的挑战性。我国目前的公务员任用实行考试、委任、聘任等形式,公务员使用实行职务常任,这些制度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相应地也存在一些弊端。目前巫待解决的问题是用竞争精神改革常任制,实现一定的形式创新。最后,竞争环境要完善。我国目前巫须发展市场经济,提高经济领域的竞争实力,从而培育党政干部竞争机制作用发挥的良好外部环境。要求加强行政立法工作,在法律规则的制定上确保竞争意识的充分体现,形成有效竞争的机制。同时要求党政干部更新观念,只有实现了新的竞争观念在公务员系统中的主导地位,才能以观念为指导,规范公务员的行为,使他们自觉接受竞争,积极地面对竞争。
2.党政干部约束机制的建立
(1)民主机制。实现民主机制的途径包括:第一,实现党内民主。如果党内民主严重不足,全民民主也就无法实现。发扬党内民主,应该使党章明文规定的各项权利和民主措施真正贯彻实行;要特别重视发扬广大党员的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要特别重视发挥党代会作为党的最高权力机关的作用,使党代会和党员大会成为党的权力中心。第二,完善人大制度。要使人大及其常委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权力机关,成为人民监督系统的真正中枢;要落实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和责任,使其具备应有的权力和责任。
(2)法律机制。主要是进一步完善行政法、行政诉讼法、行政程序法等法律。当前,我国行政法方面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第一,明确国家权力界限,转换政府职能,完善行政立法。在我国,行政立法常被拿来为部门利益、地方利益服务。要真正根除这种现象,惟有从明确国家权力界限,转换政府职能开始,明确哪些领域应由国家直接宏观调控,哪些领域应通过间接调控管理,哪些间题应由市场和个人决定,哪些问题应由私法规则解决。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国家与社会分离,政治与经济二元化,小政府、大社会的良性社会结构。第二,制定行政程序法,保证公众的了解权和参与权。行政程序法之于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在于行政机关集行政与立法职能于一身之事实无可避免,而人大和法院对于行政立法的监督受到相当的限制,无法完全保证行政立法充分反映社会的公共利益。在此情况下,只能通过加强行政机关的程序要求来保证结果的公正性。第三,必须保证司法独立。没有司法的独立,无论多么完善的行政法也都只是一纸空文。
(3)目标管理机制。目标管理是保证行政效率的基本措施。目标管理在我国的具体形式是目标责任制。目标责任制实施的关键在于考核机制的完善。目前,我国党政干部考核机制存在的主要功能障碍,一是考核结果的误差问题,二是考核方法的问题。这就要求:第一,选择高素质的考核人员从事考核工作;对考核者进行必要的工作作风和考核方法、考核技术训练;明确考核标准,选择好考核要素。第二,党政干部的考核应建立在对考核对象量的分析与质的确定上,并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三,具体考核方法可采取先分项评分,再综合评语,然后评等的方式进行。分项评分可以提高考核结果的准确性,综合评语可以体现党政干部考核的综合性与考核对象的个性特点,评等则可使考核结果简洁明了,可感性强,从而增强党政干部考核制度的激励功能。
(4)舆论机制。舆论监督是社会的预警系统。它在整个监督体系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在权力的运行过程中保持探照灯式的监督,对用权者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对腐败分子产生震慑。舆论对于完善监督制度和执行监督程序,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因而能起到专门监督机构所起不到的作用。现阶段,我国应出台《新闻法》等专门法规,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用以弥补法制和道德规范方面的缺失。
(5)监察机制。这是一种事后监督补救的机制,是通过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的工作实现对党政干部不良或违法行为的监督。当前,我国的监察系统由于受党政部门的干扰,往往不能很好地发挥监督作用。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第一,提高监察部门的政治地位,防止行政权对监察权的干涉,保证监察部门能独立行使权力。这也正是监察机制有效运作的基本条件。第二,国家在制定反腐反贪等法规时,要充分考虑到它们的实际操作性和威慑性。在这方面,香港的反腐倡廉法规是借鉴。在香港政府制定的《舞弊及非法行为条件》、《防止贿赂要例》等法律中,对所涉及的法律用语均有准确无误的界定,对其要打击的各种违法行为均有详细的列举,对规定的罚则均确切肯定。同时,香港的法律还赋予执法者特别调查、额外搜查、检取和扣留旅行证件等权力。监察人员甚至还可以根据一个公务员的财产状况,即可判定其是否犯有贪污受贿罪。
第三篇:建立激励保障约束机制
建立激励保障约束机制激发农村干部整体活力 ——麻家坞镇关于农村村干部管理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为了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激发农村班子内在活力,巩固农村执政基础,几年来,麻家坞镇先后推行了村级班子“双向承诺制”,对农村工作实行“千分考核”,对农村干部实行“联绩计酬”,提高离任干部待遇等一系列制度,采取“双述职、双评议”立体考核、镇村干部联查工作、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多种措施,逐步建立、健全了农村干部激励、保障、约束机制,充分调动了农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在探索新形势下农村干部管理的路子上又向前走了一步。
一、主要作法及成效
(一)狠抓“双强”培养,强化村级班子建设
一是创新载体争“双强”。在全镇开展了争当“创业带富标兵”和设岗定责活动,全镇60岁以下的有劳动能力的党员、干部全部参加,根据各村实际情况和党员具体情况科学设岗、党员认岗、支部定岗、群众评岗等措施,全镇680多名党员上岗,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二是双向用力育“双强”。为广储“双强”后备,实施了“三个培养”(把优秀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三是拓宽渠道选“双强”。在选人用人上,拓宽选拔思路,不仅仅局限于农民党员,还注意从退伍人员、优秀民营企业家、退休干部、下岗工人等群体中,选择有创业意识、有致富本领的“双强”型人才担任-1-
“两委”干部。对村内有合适人选,条件成熟的村,采取“两推一选”等方式选人。2006年,通过“两推一选”产生“双强”支部书记8名,涌现出了吴章罕、郝玉锁等先进典型。对一些暂没有合适人选的村,象北一和麻家坞二村。以前一直没有选出支书人选,班子处于瘫痪状态。党委任命农村工作能力强的2名机关干部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他们上任以来,带头调整产业结构,把群众的精力集中到发展经济上来。在他们的带动下,这两个村发展肉鸡养殖,修路、加强基础建设等,使这两个村很快扭转了落后被动的工作局面。
(二)狠抓农村干部管理,建立干部激励保障约束机制
1、“千分考核、联绩计酬”。从2001年开始,麻家坞镇即对农村工作和村干部工资的发放实行“千分考核、联绩计酬”,把各项农村工作分类量化,村干部工资由固定工资和绩效奖金两部分构成,固定工资保证村干部的最低误工补贴,绩效奖金实行“千分考核、联绩计酬”。在具体操作上,一是量化考核目标。党委、政府每年将农村各项主要工作细化量化,定出分值,各项工作总分1000分,另对阶段性非常项工作单独计分,纳入总分之内。二是认真考核。对农村各项工作进行半年初评、年终总评,确定各村考核得分。三是奖优罚懒。各村干部工资按得分多少决定,得分越多奖金越高。对考核为优秀的村,绩效奖金100%发放;考核为一般的村,绩效奖金80%发放;不合格的不予发放,并给与一定的经济和组织处理。2007年全镇24个村中6个村被评为优秀,17个村被评为一般,1个村被评为不合格,村干部工资中,工资
最高与最低相差2000余元,极大的调动了村干部的干事创业积极性。
2、“双述职、双评议”。即由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把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向镇党委和党员会述职,由全镇领导干部和各村村民代表会成员进行评议,“双述职、双评议”半年初评、年终总评。在“双述职、双评议”中,镇党委认真组织,做到“两把关、三审核”。“两把关”即由包片领导和包村干部把关,把好年初承诺目标制定关,把好考核得分关。“三审核”即全年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和下承诺目标要经包村干部和包片领导审核签字,镇党委审核后,才能进行公开述职评议。为使活动不搞形式不走过场,镇党委组成督导组对各村述职评议全程进行督导检查,同时负责对“双述职、双评议”大会上交的评议表进行汇总。评议结果公示半月,作为“千分考核、联绩计酬”的主要依据,实现工作成效与经济待遇挂钩。对工作差,作风差、群众满意率低的村干部视情况进行诫免谈话,责令限期整改或按照组织程序进行调整。2005年来,镇党委指派专人对评议结果较差的5名村干部进行诫免谈话,派出了3个工作组对工作差的村进行后进支部整顿。
3、发挥离任干部作用。从2000年开始,每逢换届、工程建设、调研、重大节日等工作前,镇党委都会派出专门的工作人员,到离任干部家中走访慰问,征求意见。同时,在每个村聘请1名离任干部做民情调查员,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今年,麻家坞镇抽调人员组成调查组,深入到全镇24个村,对目前在世的在村中
任过职的人员逐人进行详细调查,通过查阅资料、走访老党员、与群众座谈等形式,对全镇的离任老干部进行详细登记造册,彻底掌握了全镇离任干部的底数。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在职干部看到了希望,免除了后顾之忧。
(三)狠抓创业承诺,强力推进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
首先拓宽四个主体。一是“两委”集体承诺。农村党支部、村委会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对工作目标进行具体量化,公开承诺。二是干部个人承诺。120名“两委”干部结合分管工作作出个人承诺。三是配套组织承诺。全镇48个村级配套组织,如团支部等也都做出承诺。四是无职党员承诺。无职党员在设岗定责的基础上,结合各自的岗位职责做出承诺,每年在职责范围内为群众做1-2件实事。其次抓好五个环节。一是承诺。村两委的承诺由两委会制定、村民大会通过、党委审查、报组织部备案;其它个人和组织的承诺目标由各组织和个人制定、村党支部审核备案。二是践诺。各承诺主体要认真对照承诺目标,每月进行自查,确保按期完成承诺目标。三是督诺。村两委的目标完成情况由镇党委督导,其它的践诺情况由镇党委和村党支部共同督导。镇党委每季度督导一次,开展镇村干部联查一次,定期通报督查情况。四是述诺。实行双向述诺,村两委、无职党员和村级组织负责人在村民代表会上进行述诺。五是评诺。在双向述诺的基础上,实行“双评”,即对承诺目标的完成情况和群众满意度两个方面进行测评,对承诺目标完成情况较差或群众满意度测评结果
较差的班子、个人限期整改。承诺完成情况和评议情况作为评优评先和村干部奖金确定、发放的主要依据。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村干部工资整体水平低。由于镇财政收支矛盾较大,对村干部工资补助的资金仍然有限,短期内难以提高村干部工资的整体水平。
二是村干部专职人员较少。由于专职人员少,各项繁杂的工作任务要靠主要干部去执行,他们大部分时间忙于村中事务,农事无暇顾及,家庭照顾不周。使有的干部觉得划不来,难免产生主动辞职的想法和行动。
三是农村干部整体素质偏低。农村干部80%为初中及以下文体程度,文化素质较低;部分村干部年龄较大,思想上因循守旧,接受新事物的意识和能力较差,缺乏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持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看摊守业思想。
三、建议和对策
一是强力发展经济。增强经济实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物质基础,化解村级债务负担,增加农村干部的办公经费,提高工资整体水平。
二是减少农村干部职数。严格控制干部职数,提倡和推行交叉任职,换一种途径增加在职干部收入,减少财政负担。
三是加大奖励力度。拿出一笔专项资金,对做出突出贡献和成绩的村集体和个人进行重奖,实行以奖代补,形成浓厚的干事创业竟争氛围。
四是完善教育培训机制。加强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解决村干部“不想干”、“不会干”的问题。通过培训逐步规范农村干部行为,提高队伍整体水平。
五是建立健全农村干部养老保险机制,为农村优秀干部缴纳养老保险金,为离任干部发放定额补贴,让他们在职安心工作,退职无后顾之忧。
2008年12月20日
第四篇:关于国有企业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建立
关于国有企业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建立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11-01-11 14:43:00 ]作者:姜丹 孟庆彬编辑:studa090420
论文摘要:国有企业改革中一个难题在于如何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充分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实现经营者的人力资本价值。文章分析了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建议和对策。
论文关键词:国有企业;激励约束机制;经营者;问题;对策
我国已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使我国企业完全置身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际大环境之中。如何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长期以来,困扰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难题是如何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笔者拟从企业理论出发,试图探讨国有企业激励与约束机制存在的问题,分析我国实行经营者股票期权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建立的理论基础
1、委托代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认为,在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的情况下,企业的所有者通过与经营者签订一系列或明或暗的契约,授予经营者代表其从事经营活动的某些权利。这样,在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在这种委托代理关系中,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所获取的有关企业经营情况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因为所有者没有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不可能像经营者自身一样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由于信息不对称,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签订的只能是一种不完全契约,因为契约无法规定未来所有情况下经营者应采取的行为。在契约无法完全约束的情况下,所有者的投资是否面临风险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营者的“道德自律”。然而作为理性经济人的经营者往往做出有利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决策,从而使所有者面临“道德风险”。这种道德风险主要表现为:(1)偷懒行为。在经营者不拥有企业股权的情况下,经营者具有强烈的偷懒动机。(2)短期行为。经营者仅仅关注企业短期财务指标的变化,而不关注企业的长远发展。(3)控制行为。经营者通过掌握的一部分控制权,将生产性资源转化为非生产性资源进行“在职消费”。(4)保守行为。经营者往往具有更高的风险规避偏好,更加倾向于相对安全的经营计划。
2、产权理论。企业产权理论认为,企业的所有者拥有“剩余索取权”,即对企业货币收入支付的各项成本、费用之后的剩余索取权。与剩余索取权相对应的企业控制权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在企业契约中明确规定的权利,称为特指控制权;另一部分是在企业契约中没有明确规定的权利,称为剩余控制权。特指控制权通过契约委托给经营者行使;剩余控制权则由企业所有者拥有,以保证其利益不受侵犯。在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的情况下,所有者和经营者都有自己的目标效用函数.并追求各自效用的最大化。
很显然,两者的利益很难趋卜一致。由于在经营者目标效用函数的诸变量中,企业剩余索取权的分配形式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变量,企业的分配体制直接影响着经营者的决策行为。因此企业的分配体制是否合理,能否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关键是企业是否建立了有效的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的配置机制。作为代理人的经营者拥有部分控制权(特指控制权),就理应拥有部分剩余索取权,否则企业的经营者就会利用掌握的特指控制权来侵蚀企业的剩余。
3、激励机制。企业法人内部治理实质上是一种委托代理合约。这一相互制衡的组织结构,着重予监督与制衡.忽视了激励合约。公司治理中的代理成本与道德风险问题仅仪依靠监督与制衡不可能解决,关键是设计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经营者激励机制是解决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关系的动力问题,即委托人如何通过一套激励机制促使代理人采取适当的行为,最
大限度的增加委托人的效用。因此,激励机制是关于所有者和经营者如何分享经营成果的一种契约。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使企业经营者与所有者的利益一致起来.使前者能够努力实现企业所有者利益即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而不是单纯追求公司的短期利益,目的是吸引最佳的经营人才且最大程度的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防止偷懒、机会主义等道德风险。
二、国有企业激励与约束机制存在的问题
首先,由于制度上的原因,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收入分配制度不甚合理。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日前公布的对31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万名企业家的调查结果显示,在企业平均收入上,私营企业经营者最高,年平均收人11.16万元;国有企业经营者平均收人最低。只有2.63万元。在住房的比较上,80.3%的私营企业老板有完全属于自己的住房,而国有企业经营者有住房的比例仅为32.6%。从以上比较可以看出,同样付出了企业带头人的心血,国企经营者和私企经营者的收入却相差甚大。与内部职工相比,企业经营者的名义收人并不高,政府有关部门也作了不少规定,最为典型的一种就是规定企业经营者的收入不能高于一般职工平均收入的若干倍。但企业经营者拥有特殊的人力资本——经营才能和管理才能,其工作的重要性不是一般职工所能比的。并且其工作的艰辛程度也非一般职工所能及,尤其是工作岗位所决定的责任更不能与一般的职工相提并论。在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质利益的刺激还是居于激励手段的首位当一个企业的经营者与其在工作中所付出的劳动相比较。其合理的收入预期与实际收入产生较大差距时,他在企业发展中的主观能动性就很难有效发挥,内心便会充满不平衡感,甚至会采取·些不利于企业的行为来谋求自身利益,如过分的“在职消费”和“59岁现象”等等。很多国企的经营者在离职之前,利用手中的权利为自己牟取私利。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个深层次的原因是经营者的激励不足而且缺乏长期性的激励,经营者的地位、作用、荣誉和企业的长期经营效益没有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或者因为有过分的权利而没有长期的物质利益的保障。
其次,国有企业除了不能保障经营者的物质利益外,对经营者的选择仍旧是行政配置下的组织人事部门委任制。许多国企实行股份制改造后,在法人治理结构上有董事会,但在企业经营者的选择聘用上没有太多的权利。行政配置经营者的选择机制与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是不一致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政企分开.企业能够经营自主,但是行政配置经营者的选择机制使得政企分而不开,要么行政干预过多,企业没有足够的经营自主权;要么企业出现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做出损害所有者利益的行为。
三、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建立的对策
l、物质激励。有效激励的核心是将经营者对个人效用的追求转化为对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因此可以确定一个最优报酬计划来实现对经营者的激励与约束。传统的经营者薪酬制度是指经营者所得工资和奖金,这种工资加奖金的结构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企业的经营机制,因为企业经营者的基本工资与企业的经营业绩之间一般呈弱相关性,基本工资的提高对经理人员的激励效果并不显著;按照经营业绩确定的奖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克服经营者的偷懒行为,但更容易导致短期行为。同时,经营者不拥有剩余索取权,不能参与剩余的分配,却有通过控制权侵蚀企业剩余的动机,因此不能规避道德风险。
笔者认为,国有企业经营者的货币收人=固定工资+奖金+股票期权+高额退休金+职位消费。
(1)固定工资可采用月薪制或西方国家普遍采用的年薪制,设置在本行业或本企业平均工资的水平上,不能上浮太高,仅是维持生活的最基本的条件,占经营者货币收人的很小一部分。
(2)奖金和股票期权是经营者的风险收人,也是主要收人,取决于企业经营业绩。奖金是奖励经营者的短期成果,占风险收人的比重不大,这是为了避免经营者的短期行为。(3)经营
者股票期权(ExecutiveStockOption,ESO)是把衍生金融工具中的股票期权概念运用于企业薪酬制度的一种激励措施。其基本内容是赋予企业以首席执行官(CEO)为首的经营者在未来某特定的时间按某一确定的执行价格购买本企业一定数量普通股的权利。其激励逻辑是:企业授予经营者股票期权——经营者努力工作——企业经营业绩提高——企业股票价格上升——经营者执行期权获得收益。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第一,由于股票价格是企业价值的外在表现,在有效率的资本市场上,股票价格不仅反映了企业当期的经营业绩,还反映了投资者对企业未来长期经营业绩的预期,股票持有人获得的收人更加依赖于企业的长期发展状况。ESO将经营者的薪酬和企业的长期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鼓励经营者更加关注企业的长远发展,克服短期行为。第二,ESO赋予企业经营者部分剩余索取权,允许他们参与企业剩余的分配,把对经营者的外部激励与约束变成了经营者的自我激励和自我约束,可以减弱经营者的偷懒动机,降低过分的在职消费。第三.由于经营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激发出来,股东无需密切注视经营者是否努力工作,是否将企业资金投人到有效益的项目上,以及是否存在其他损害股东利益的行为,从而有效地降低企业的代理成本。(4)高额退休金的建立能保证优秀的经营者退休以后继续保持较高的生活水平,免除后顾之忧,并有效防止“59岁现象”,还可以鼓励经营者长期从事企业经营工作,与企业建立起休戚与共的关系。(5)职位消费实际上给予经营者的特权,例如在企业内部为经营者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并为经营者工作提供良好的服务等。
2、精神激励。精神激励也是激励机制的重要一面,要在注重物质激励的同时,更注重精神激励。传统的精神激励主要授予某种荣誉或称号,新的机制下精神激励更注重提升企业经营者的社会地位,使他们在得到社会尊重的基础上,以多种方式提高他们的业务技能和管理水平,使他们更好地贡献他们的才智,同时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全身心的投人工作。企业的高层经营者,一般非常注重自己职业生涯的声誉,良好的职业生涯声誉一方面是荣誉或荣誉激励,使他们产生成就感和心理满足,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未来的货币收人,经营者追求货币收人最大化是长期行为,现期货币收人和声誉之间有一定的替代关系。
四、实行以上激励与约束机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
1、改善经营者股票期权制的实施环境。ESO实施中股票来源、股票变现及税收处理在我国都存在一定问题。实行ESO的企业必须储备一定数量的股票,以备期权持有者行权时使用。然而,我国目前的新股发行政策还没有关于准许从上市公司在首次公开发行中预留股份以实施ESO;同时,我国《公司法>第149条规定“公司不得收购本公司股票,但为减少公司资本而注销股份或者与持有本公司的其他公司合并时除外”。由于这些体制和政策的制约,我国股票的来源问题成为推行ESO的最大障碍。其次,《公司法》和《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都规定经营者持有的企业股票不能在任期内转让,这样就使得ESO的收益长期停留在帐上而不能变现,使其激励作用大打折扣。最后,我国现行《税法》并没有对期权持有人行权时的差价收益到底是在成本中列支还是在税后利润中直接扣除做出规定。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首先应建立ESO法律体系。ESO是一种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为发挥其作用,可以适当修改《公司法》中不允许公司回购自身股票和限制经营者所持股份流通地规定,允许上市公司持有不超过一定比例的本公司股票专门用于实施对经营者和技术中坚力量的股权激励。其次对因ESO产生的税收问题实施特别处理,这可以充分提高经营者的参与热情,增强ESO的激励作用。最后,要建立健全有效的证券市场。ESO激励作用的发挥依赖于一个高度有效、结构合理的证券市场。事实上,我国的证券市场是一个弱式有效市场,远未达到强式或半强式的水平,企业的股票市场价格和企业实际经营业绩相关性极低,为此,要进一步培育证券市场,加强市场监管,倡导理性投资理念,审慎调节市场供求,使之向高效、稳定方向发展,促进ESO的激励作用的发挥和企业的发展。
2、建立和完善市场环境。完善的市场包括经营者市场、产品市场和物质资本市场,是激励经营者人力资本的关键因素。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实践来看,一个有效激励经营者人力资本和约束代理成本的市场环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充分竞争的经营者市场和经营者职业利益风险机制。经营者市场的竞争越充分,经营者人力资本越商品化,越可以动态评价经营者的经营决策能力,并确定绩效补偿额度。同时,还应建立经营者职业利益风险机制,将企业家的经济收人、社会声望、发展前途、职业生涯和企业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格局。二是竞争、有序的产品市场。在产品市场上,经营者的表现和业绩会通过其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产品利润的变化直接表现出来,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及带来的破产威胁会使经营者尽力发挥其人力资本,提高企业经营效率。三是发达、完善的物质资本市场。在资本市场上,经营者的表现和业绩会通过公司股票的升值表现出来,因此资本市场的竞争可以对经营者人力资本的开发和利用形成强有力的激励和约束。
3、健全法律制度和相关政策。传统的法律制度建立在物权的基础上,强调的是对物质资本的保护,对人的保护也仅限于对基本人权的保护,未能对人的人力资本做出法律上的界定和保护。人力资本是经营者最重要的资本和企业宝贵的资源,因此要建立新型的法律制度,不仅要保护物质资本,而且要保护人力资本,要赋予经营者法律地位,切实保护经营者利益不受侵犯。
同时,要从法律上约束企业家行为,将其纳人法制化轨道。我国长期以来将经营者纳人国家行政干部行列,用官位的升迁激励经营者,近年来又强调对国企经营者的管理,将经营者人力资本紧紧纳人到行政配置之中,使经营者人力资本市场化配置难以实施。因此在政策上应取消经营者的行政级别和退休年龄的限制,使经营者职业化,从职业角度约束与管理经营者。
第五篇:加强绩效考核管理 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如何加强企业绩效考核管理
□马根厚
绩效考核是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一项重要内容。绩效考核是用一定方法对员工绩效进行客观的描述,根据描述来确定绩效高低。然而,由于受过去计划经济的影响,许多国有企业的绩效考核中还存在与市场经济要求相悖的弊端。
问题与弊端
绩效考核的定位存在偏差。考核的定位是绩效考核的核心问题,其实质就是通过绩效考核要解决什么问题,绩效考核工作的管理目标是什么。考核的定位直接影响到考核的实施,定位的不同必然带来实施方法上的差异。考核定位的偏差主要体现在片面看待考核的管理目标,对考核目的的定位过于狭窄。
绩效考核的指标缺乏科学性。对于如何科学地确定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以及如何将考核的指标具有可操作性,许多企业则考虑得很不周到。一般来说,员工的绩效中可评价的指标一部分应该是与其工作产出直接相关的,有的管理学家将这部分绩效指标称为任务绩效;一部分为工作过程中的一些表现,通常被称为周边绩效。对任务绩效的评价通常可以用质量、数量、时效、成本、他人的反映等指标来评价,对周边绩效的评价通常采用行为性的描述来评价。这样就使得绩效考核的指标形成了一套体系,同时也可以操作化地评价。
绩效考核的周期设置不合理。考核的周期是指多长时间进行一次考核,这与考核的目的有关系。如果考核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分奖金,那么自然就会使得考核的周期与奖金分配的周期保持一致。对于任务绩效的指标,一般需要较短的考核周期。对于周边绩效的指标,则适合于在相对较长的时期内进行考核。
绩效考核的方法过于单一。各层领导由于所站的角度不同,考评评语可能会产生意见分歧。这样,一方面,被考评者的直接上级感到自己没有实权而丧失了责任感;另一方面,员工也会认为直接上级没有权威而不服从领导,走“上层路线”,使企业内的正常管理秩序遭到破坏。
出路与办法
充分认识绩效考核意义。从更深远的意义来说,它是一种“基于绩效而管理、基于绩效而发展”的管理哲学。量化和科学的评价并不是绩效管理的终极意义所在,它更大的价值在于帮助管理者养成科学的管理习惯,帮助员工提高工作效率,从而促成企业目标的实现。
选择绩效考核方法。绩效管理体系中考核方法的选择,是一个关键而又敏感的问题。在一些成熟的企业里,由于已经形成了良好的绩效考评文化,诸如纵向考评、横向考评、360度考评、自我考评等方式和方法。但是,在一个刚开始介入绩效管理体系的企业,机械地套用上述办法,很容易使考核过程变成考核者与被考核者的博弈
游戏,或者成为填表游戏,并不能真正发挥提高绩效的作用,还可能使员工与主管间产生矛盾,影响员工的工作热情。
确定绩效考核内容。确定考核内容要与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相一致。考评内容实际上就是对员工工作行为、态度、业绩等方面的要求和目标,它是员工行为的导向。在考评内容中必须明确:企业在鼓励什么,又在反对什么,给员工以正确的指引。
做好绩效考核沟通。绩效评估需要上级和员工之间进行持续不断的双向沟通。通过沟通,使员工对既定的工作职责、员工的工作对公司实现目标影响、员工和上级之间应如何共同努力达成共识。在考核之前,主管人员需要与员工沟通,共同确认工作目标和应达成的绩效标准。在考核结束后,主管人员需要与员工进行绩效面谈,共同制定今后工作改进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