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HR眼中最欣赏的10大能力
HR眼中最欣赏的10大能力
当今时代,现代人在职场中的竞争力既包括“硬实力”(学历、资格证书、专业技能、办公自动化运用能力、外语能力),又包括“软实力”(态度、经验、人脉、个人形象、获取情报能力)。
职场中很多拥有傲人学历的人士之所以没有获得成功,并非是“硬件”出了问题,而是“软件”出了问题。他们认为自己太优秀,或喜欢单打独斗,缺乏团队合作精神;或不肯主动付出,没有奉献精神;或希望工作环境好,缺少吃苦耐劳精神;或遇到挫折就退却,缺少企图心!一个人身上的“软实力”比“硬实力”其实更重要。“硬实力”中的学历专业技能,通过一定时间的学习,是能够掌握的!但是“软实力”的弹性却很大,决非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而且人的性格很难改变,必须用“心”做好“自我修炼”。
在这里,笔者将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逐一点评“硬实力”和“软实力”。
学历
现在的学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格外重要,无论是进外企、国企、民营,还是做公务员,入门槛就是本科学历。若你的第一学历不够硬,又不想自己做老板(老板是不需要学历的),则需要提高自己的学历。如报考国内硕士学位班,用最高学历“磨掉“先前较软的学历。尤其现在国内提升学历的各种渠道非常多,各种在职硕士班、MBA和EMBA班,完全可以拿到一个好学校的热门专业的硕士学位。
资格证书
目前国内很多专业都逐渐走向“职业资格证书”化了,如:人力资源管理、计算机管理、物流管理、进出口管理、文秘、公共关系等。随着跨国公司的大量涌入中国,很多国际化的资格证书也都非常吃香,如:国际培训师、国际注册会计师、国际金融分析师、国际内部审计师等。如果你的学历条件稍差,不妨力争考取国际化的“资格证书”,来弥补学历的不足。
专业技能
在校期间所培养的专业,只是你进入职场的敲门砖。当今职场需要的是“T”字型人才,如果你具备一专多能,将可以使你在职场中保持领先的地位。当今科技快速发展,今天热门的专业,也许明天就夕阳斜下了。假如你不能随时跟上行业的最新发展,也许不用8年、10年,你就会面临着失业的危险。所以,在不同的生涯阶段,需要适度保持专业技能的弹性。
办公自动化运用能力
办公自动化软件的运用,如OA系统中的:PowerPoint、Excel、Outlook、Word等,几乎普遍成为企业用人的必备技能要求之一。很多企业在招聘简章中都明确表示:熟练操作电脑者优先。能否熟练地使用搜索引擎,已经是衡量文盲的新标准。
外语能力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大量的跨国公司涌入中国,外语的重要性也日渐突出。尤其是身处外企的职场人士,若不能和总部上司直接沟通,则往往意味着升迁机会的减少。在听说读写算的五项技能中,说是最重要的,哑巴英语等于零。需要说明的是:真正语言能力强的,往往母语和外语的水平都很好,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除了上述的“硬实力”之外,“软实力”也不可或缺。不论你是老总、还是部门经理或是一般职员,你都需要具备做报告的能力,要具备举办一场会议的能力,要具备做策划方案的能力,要具备创新思考的能力,要具有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具备对内外部客户服务技巧的能力。
态度
态度决定胜负!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态度比教育、金钱、环境更重要。生活中,并非只有知识可以创造价值,百分之百的态度,可以让你成为驾驭知识的优胜者。当态度成为竞争的决定胜负时,你准备好了吗?
经验
经验有时候甚至比学历更重要,君不见很多招聘简章里面都写着:学历不够,特殊经验者优先。“轮岗”则是培养人才的最重要方法之一,让你在不同部门之间培养经验,能够让你系统思考问题,从而培养更全面的经验。对职场新人来说,应争取外派出差的机会或主动接手陌生有难度的事情来磨练自己,也是快速积累经验的途径。
人脉
史丹福研究中心:你赚的钱12.5% 来自知识,87.5%来自人脉。人脉,是红利;人脉,是存折;人脉,往往会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助你一臂之力。要想得到“贵人”的帮助,平时就要勤于耕耘,但求付出、不求回报;而且本身要有「可利用价值」。不要只会做事、不会做人。
个人形象
根据“7:38:55”法则,人们对你的印象只有7%取决于你谈话的内容;有38%在于辅助表达这些话的方法,也就是口气、手势等等;但是却有高达55%的比重决定于:你看起来够不够份量、够不够有说服力,简单地说,也就是你的「个人形象」。可见在专业形象上,个人形象的重要性外在胜过内在。就算专业也需要包装!
获取情报能力
进入知识快速“折旧”的年代,如果不能随时更新知识,很快就会跟不上时代了。大学毕业三年后,如果没有加强学习,你的知识折旧率是70%。但是,只有持续学习的上进心还不
够,更需要懂得快速有效地掌握最新的关键情报。现在是速度制胜,谁获取的情报快,谁就掌握赢的先机。因此“获取情报能力”已成为职场中成功人士必备的技能之一。
学校所能教你的,不外乎专业知识。但是在职场上,“硬实力”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搭配“软实力”,才能让你发挥得淋漓尽致。学历和专业知识只是你步入职场的敲门砖,要想有出色的工作表现、要想出人头地,还得靠“软实力”。
笔者建议那些有志向上的大**们,应该主动争取公司分配的特殊任务,不要有为什么偏偏找上我的想法。因为,你今天比别人多一份历练,就多一份学习的机会,从中获得的经验,是别人偷不走的,使你明天在职场中更具竞争力!
第二篇:HR胜任能力分析
HR胜任能力分析
作者:佟天佑
入库时间:2009年12月15日
当前,许多文章和书刊都在大张旗鼓地传导执行力,其实胜任能力比执行力更为重要,做什么?如何做?做得好?没有足够的理解能力和适应力、素质基础与实操经验支撑,如何也会使执行力打折扣。其实,执行力源自胜任力,以下简要地对HR胜任力进行分析。
一、从人员配置谈起
人员配置是指人与事的配置关系,目的是通过人与事的配合以及人与人的协调。充分开发和利用员工,实现组织目标。目前,人员合理配置成为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状态是否良好的标志之一。所谓以开发为先正是要求找对的人,做恰当(正确)的事。
从人的方面看,有能力性质、特点的差异,即能力的特殊性;个人能力的特殊性,形成他的专长、特长,即他能干什么?最适合做什么?还有能力水平的差异,不同的人,能力是不同的,有的高些,有的低些。实际上也不存在两个能力水平完全相等的人,承认人与入之间能力水平上的差异,目的是为了在人力资源的配置上,掌握用人方略:“大才大用,小才小用,各尽所能,人尽其才。”
二、关键胜任能力因素
1、工作规范主要说明
什么类型的人能够胜任什么工作,这是工作规范中所要说明的,包括列出该职业所需的技能和资格条件等。这样做能够保证只有那些符合要求的人来应聘,从而对以后的甄选与录用工作提供帮助。
通常来说,要想预测一个人将来工作得怎样,最好看看他过去都有哪些成绩。这表明在挑选员工时,工作经历是一项重要的考虑因素。比如,很多企业在招聘广告都明确提出应聘者要具备几年的工作经验。但是,工作经验的质量和数量真的如此重要吗?一个有学历、有经验的人。一定能够保证他在未来的工作中会做得很出色吗?正如本人在HR认证课程中谈到的,资历和能力充其量只能是应聘与考察的条件,但不是绩效的证明。至少这些因素是不够完整的。
因此,在编制工作规范与描述时,有必要分别指出哪些能力对于完成这一工作是必要的;哪些能力是在未来的工作中取得更好的关键因素。这样,在一些工作规范中就将必备的任职资格和理想的任职资格两部分区分出来,必备资格条件应包括从事该工作至少要达到的教育水平、工作经历、技术技艺能和个人特点,在甄选过程中,不具备必备资格条件的应聘者将被淘汰。理想的任职资格并不是最低要求,它是对符合必备任职资格条件的员工的“额外”要求,是帮助该员工在工作达至胜任且能成功的重要条件。
2、关键胜任能力描述
在多个顾问的项目调研与评价中,发现从企业出发的“理想”任职资格与条件中的一些关键胜任能力因素,包括与通常的工作绩效有直接因果关系的一系列能力、个性、工作风格等因素,对于许多工作来说,具体可见、以衡量的技能是至关重要的,但其他方面的因素可能会对工作成功起到更大的作用。如认知能力、适应能力、工作风格、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等。
①认知能力
主要指—个人从自我角色出发的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比如,解决问题的能力、决策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项目管理能力、时间管理能力、有效利用资源的能力等:这些能力不像具体的技术技能那样容易测量,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些能力更为重要。
②工作风格
这些工作风格主要涉及的是一个人在某种情境下,是如何采取相应行动的。比如,市场部的岗位要求有高水平的客户满意度,那么就应该关心在应聘者的工作风格中是否包含以下方面的行为:
——他是否致力于建立和维系与客户的长期关系?
——他是否不断地对客户进行跟踪而保证客户的长期关系?
——他是否能耐心地倾听客户的反馈意见?
——在做决定时,他是否能充分考虑客户的意见?
——当他作为一个团队的领导时,他是否能帮助团队成员理解客户的需求?从以上种种问题中都可以反映出一个应聘者是否能够很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这些测试可通过相应的问卷方式进行。
③适应能力
通俗地说,是适者生存的能力,也是随着内外环境变化而懂得自我调节与校对的能力。比如,一个新应聘到岗的员工,在试用期如何融入企业中,以不断调节自我去适应该企业“软硬”环境的变化,从而逐步表现和发挥出自己过往的特长与工作能力。
④人际交往
与人打交道的方式方法,也属于一些胜任力的范畴。所谓平易近人,自然获得别人的好感。在工作中的,人际和人脉关系很大程度上为业务的展开和提升业绩做出铺垫都。试想,自吹自擂者会得到同事的认同吗?
⑤沟通能力
这是与人际交往紧密联系的,而且是做为一个成功职业角色必不可少的技能。比如,一名人事行政经理,对沟通能力的测试是主要项目之一。
——他是一个能够积极地倾听的人吗?
——当他面临挫折时,是否能够很好地自我控制?
——他是否能够与各种不同特点的人配合工作?
——在部门内,他是否能够激励下属的工作热情?
——他是否尊重他人的意见和观点?
——他是否对他人的反馈和批评持接纳的态度?
——他是否能有效地化解人际矛盾?
在企业中,该职位随时随地都需要与人打交道。而且许多“是非曲直”不很清晰的人与事都需要面对和处理的。可以说,沟通能力和态度。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人际关系的“好与差”。
三、胜任力特征分析
职位分析和说明往往和岗位胜任特征分析是连接的,一个是前提与基础,一个是校对与保证。一般地说,在实际操作上可以概括为发现胜任特征水平,基本界定胜任特征和评估胜任特征程度:
1、发现胜任特征水平
为了找到这些胜任特征,一方面,可以从现有职位说明书的资料中进行查询,有些岗位分类的资料中会显示山常见岗位的一些关键胜任特征,比如,所需技能和特长等。接近或相应同类岗位的胜任特征界定也可以作为参考;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法就是运用关键事件的方法,这种方法往往是发现岗位关键特征的最常用的方法。
所谓关键事件方法,也就是通过对岗位典型的成功事例和失败事例进行分析,得到导致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从内到外找到问题的出处;这些原因往往就是关键胜任特征。关键事件法通常是在随机中或是任职者与其上级主管进行面谈与沟通时获得的。
2、基本界定胜任特征
从任职者和任职者主管那里获得的有关关键胜任特征的信息通常是比较散乱的,需要进一步归纳和整理。对关键胜任特征的界定通常要包括该胜任力的定义和行为描述,有时还要将行为描述划分成几个等级。
例如,人际交往与理解能力。其基本定义为:在人际交往中理解他人的言语、情感、行为等的含义和原因的能力水平。一般地是接层次或等级进行界定:E级水平——能够理解他人当前的情感;
D级水平——不仅可以理解当前的情绪反应;
C级水平——能够理解和明白对方的意思;
B级水平——能够理解和把握“言外之音”;
A级水平——能够发现和揭示复杂的潜在问题。
3、评估胜任特征程度
在上述关注和界定基础上,可以通过相关的图形对胜任能力水平进行分析(图略),以得到招聘依据或在试用期胜任程度的判断,为成功地招聘所需要的人才奠定基础和做好合适配置与用人保证招聘从预期到实际的效果。
在实际考察中,根据职位要求,其测定和评估还有许多。比如:语言表达能力、书面文字能力、算术能力、空间判断能力和颜色分辨能力等等。
〖本文提示〗
许多情况下,企业都会通过测试做评估,如何找到能力的着陆点与创设适合与适应的工作环境也是有效检验胜任力的因素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在企业用力人之胜任能力中,越是往高职位上升其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应更强,它是营造胜任力的“催化剂”,更是实现职业目标的“驱动器”。
第三篇:高级HR能力自述范本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能力自述
一、设计和完善组织架构
公司组织架构决定于公司的长期发展战略,决定着公司组织的高效运作与否。我们本着简洁、科学、务实的方针设计组织架构,因为组织的过于简化会导致责权不分,工作负荷繁重,中高层管理疲于应付日常事务,阻碍公司的发展步伐;而组织的过于繁多会导致管理成本的不断增大,工作量大小不均,工作流程环节增多,扯皮推诿现象,员工人浮于事,组织整体效率下降等现象,也同样阻碍公司的发展。我们根据公司的经营目标和计划,完善组织架构,确定和区分每个职能部门的权责,做到组织架构的科学适用,保证公司的运营在既有的组织架构中运行。同时,协同各部门研讨制定公司的职位设置(包括职位说明书)与人员配置计划。
2003年5月完成了公司现有组织架构和职位编制的合理性调查和公司各部门未来发展趋势的调查; 2003年6月完成了公司组织架构的设计草案并征求各部门意见,报总经理办公会议审批通过;2003年7月完成了公司组织架构图及各部门组织架构图、公司人员编制方案,并辅导各部门编写本部门职位说明书和工作流程。
二、人才引进
我们在分析员工增补需求的基础上思考招聘渠道,主要渠道有:在前程无忧网站、新安人才网和合肥人才网等专业招聘网站上发布招聘信息;参加由合肥中高级人才市场、安徽省人才市场、安徽省工商联人才市场和合肥市人才市场等人才中介机构所组织的大型人才招聘会;在《新安晚报》、《合肥晚报》等平面媒体上发布招聘信息;在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举办校园招聘会(招聘宣讲会);与合肥企业经营者人才公司(合肥中高级人才市场)合作(猎头);公司内部员工推荐(公司内部员工推荐中高级人才,经公司考核录用为正式员工,每成功一名,奖励推荐员工500元)。
三、薪酬政策
我们本着“对内体现公平性和激励性,对外具有竞争力和吸引性”的原则,设计和调整薪酬政策,以适应争夺、维护人才的需要和应对CPI不断增长所带来的压力。我们对职位进行评估,以确定职位工资;对个人资历进行评估,以确定技能工资;对工作表现进行评估,以确定绩效工资。我们对本地区本行业的薪资水平和公司盈利情况、支付能力进行评估,以 1
确定公司整体薪酬水平。此外,我们在操作过程中对个别特例进行了个案处理,全面考虑整体影响,以免因个案而影响全局。
2004年10月完成了公司薪酬状况分析,结合公司组织架构设置和各职位工作分析,改进公司薪酬体系。即公司员工薪资等级、薪资结构(基本薪资、绩效薪资、津贴、学历津贴、职务津贴、技术津贴、特殊岗位津贴及年终奖金等)、薪资调整标准等方案。
四、员工福利与激励
员工福利政策是与薪酬管理相配套的增强企业凝聚力的工作之一。而与薪酬政策不同的是,薪酬仅是短期内因应人力资源市场竞争形势和人才供求关系的体现,所以在各种因素影响下,薪酬是动态中不断变化的。而员工的福利则是企业对雇员的长期的承诺,也是企业更具吸引力的必备条件。员工激励是福利政策的延伸与补充,福利政策事实上仅是员工激励的组成部分。其物质激励落实到具体政策上即成为员工福利,而员工激励则涵盖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大部分。做好员工激励工作,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主动性、稳定性、向心力、凝聚力、对企业的忠诚度、荣誉感等问题。员工福利和激励是相辅相承的关系,工作的认真与否直接影响到员工士气、人才流动率、企业凝聚力和吸引力、公司整体人才层次、企业运作效率和公司的长期发展方向。因此,我们站在公司长远利益的立场上,做好员工福利与激励工作。
2004年11月完成了福利项目与激励政策的具体制订。我们设立的福利项目有:加班补贴、满勤奖、节假日补贴、外地员工过节聚餐会、婚嫁礼金、年终(春节)礼金等。激励政策有:月(季度)优秀员工评选与表彰、优秀员工评选表彰、内部升迁和调薪调级制度、员工合理化建议(提案)奖、对部门设立团队精神奖、建立内部竞争机制等。
五、绩效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
绩效考核工作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处罚未完成工作指标和不尽职尽责的员工,而是有效激励员工不断改善工作方法和工作品质,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持续不断地提高组织工作效率,培养员工工作的计划性和责任心,及时查找工作中的不足并加以调整改善,从而推进企业的发展。
2005年9月,我们完成了绩效管理制度和配套方案的制订,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绩效管理工作牵涉到各部门各职员的切身利益,因此,我们在保证绩效管理与薪酬体系链接的基础
上,做好绩效管理根本意义的宣传和释疑。从正面引导员工用积极的心态对待绩效管理,以期达到通过绩效管理改善工作、校正目标的目的。绩效管理体系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新生事物,在操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问题,我们在操作过程中注重听取各方面各层次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和改进工作方法。绩效管理工作本身就是一个沟通的工作,也是一个持续改善的过程。我们在操作过程中会注意纵向与横向的沟通,确保绩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六、员工培训与开发
员工培训与开发是公司着眼于长期发展战略必须进行的工作之一,也是培养员工忠诚度、凝聚力的方法之一。通过对员工的培训与开发,员工的工作技能、知识层次和工作效率、工作品质都进一步加强,从而全面提高公司的整体人才结构构成,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对员工培训与开发的投资不是无偿的投入,而是回报颇丰的长期投资。
2005年9月完成了培训管理制度的拟定。我们采用的培训形式有:外聘讲师到企业授课;派出需要培训人员到外部学习;选拔一批内部讲师进行内部管理和工作技能培训;购买先进管理科学VCD、软件包、书籍等资料组织内部培训;争取对有培养前途的职员进行轮岗培训;以老带新培训;员工自我培训(读书、工作总结等方式)等。我们平时注意培训课题的研究与开发,及时搜集培训课目资料,结合公司需要和部门需求,不定期地向有关部门推荐相关培训课题信息。为了避免培训形式化,我们要求有培训、有考核、有提高。注意培训后的考评组织和工作绩效观察。其结果存入员工个人培训档案,作为员工绩效考核、升迁和调薪、解聘的依据之一。我们在安排培训时,一要考虑与工作的协调,避免工作繁忙与培训时间的冲突,二要考虑重点培训与普遍提高的关系,尽可能避免某一部门某一个人反复参加培训,而其他部门却无机会参加培训的现象,综合考虑,以公司利益和需要为标准,全面提高员工队伍素质。
七、其他工作
人力资源部的工作涉及到各个部门和公司工作的各个层面,日常工作中人力资源部还有许多不可预见的工作任务。此处其他工作是部门工作中比较重要的部分。包括:协调处理好劳资双方关系,合理控制企业人员流动率;建立公司内部沟通机制;企业文化的塑造和宣贯;部门管理等部分。
劳资关系的处理是一个比较敏感的工作,它既牵涉到企业的整体利益,也关系到每个员工的切身利益。我们必须从公司根本利益出发,尽可能为员工争取合理合法的权益。只有站在一个客观公正的立场上,才能协调好劳资双方的关系。我们在日常工作中时刻注意员工思想动态,并了解每一位辞职员工的真正离职原因,从中做好分析,找出应对方法,确保避免员工不正常流动。在实施内部沟通机制时,我们认识到所有沟通机制应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原则,注意操作方式的可行性,不因设置的沟通方法导致问题。我们多观察、多聆听、多思考,找出合理有效的沟通方法。对员工的思想工作,把握原则,不能循私,不因个人感情放弃公司利益,不泄露公司秘密。对发现的思想问题能解决的我们负责解决,不能解决的必须及时向相关部门或上级反馈。企业文化塑造不只是文字工作或文体活动。我们在操作中抓住关键工作,确定工作目的。旨在团结广大员工,将每个员工的思想和观念统一到公司的精神、宗旨、理念上来。部门内部管理体现公司的人性化管理。不因部门内部管理导致员工的抵触情绪。虚心听取员工的意见,不断修正工作方法,建立公司和谐、宽容、团结、自觉的办公室气氛。
第四篇:学生欣赏能力
浅淡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林头小学:
何锦英
美术课堂教学的目的并不是要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一个专业人才,除了知识技能的教学外,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兴趣,进行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让学生学会以一种美好的心态去面对周遭的一切,面对未来。美术欣赏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对提高学生对美的感染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操起着重要的作用。美术欣赏能愉悦学生的性情,陶冶美的情操,使人们更全面,更具体地感受到现实生活的意义,能培养学生完整健全的人格,从而使他们能更有效地在德智体方面得到发展。因此,在学生美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美术欣赏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知道学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地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更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
审美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但我们都有观察世界的眼睛和一定的想象力,把它们转化为审美的眼睛和审美的想象力是我们进行美术欣赏的目的。只有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借助于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去吸引、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美的熏陶,才能培养起学生向往美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趣。怎样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的能力呢?
首先是选材,即选择欣赏的对象,教师在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时要选择一些高品味和高格调的优秀作品供学生欣赏,要让学生区分开社会上一些低级庸俗的色情图画,这样才能为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提供了前提条件。
其次是扩大欣赏的范围,教师在上欣赏课时不能只限于欣赏美术绘画作品,应把欣赏的范围推广到各个领域,即从古今中外的名家作品,民间的各种手工制作,到世界上各地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的图片欣赏,再可推广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生活用品以及衣食住行。
最后是引导学生进行欣赏的过程。欣赏的过程可按下面四种方法来展开。第一是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来欣赏。了解与作品的有关知识,并把这些知识与作品的形式即构图、色彩、线条、明暗、风格样式等联系起来整体感受和领悟,这样才能把这些知识转化为一种审美经验,这是提高欣赏能力的重要部分。例如在欣赏王肇民的《绿苹果》时,我让学生拿出在课前布置带来的苹果,让学生在把玩、抚摸苹果的过程中,通过手的接触,感觉到苹果圆的实体,果皮的细嫩,光滑,舒服;通过鼻子对苹果的嗅觉体验,闻到了水果的清香和芬芳;通过滚动水果的观察,视觉的体验,不但认识了圆体,而且发现滚动水果与静止水果的区别;通过让学生主动参与,才能发现平面上的圆和生活中的圆有很大的差异,但又相互联系。使学生对认知活象产生兴趣,产生爱意,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去体验和感悟,能动地拥抱知识,认识知识,学习主体与知识学习活动融为一体,在主客体的交融体验学习中,知识融入了学生的生命之中,使学生尝试到每一次学习过程都是生命意义的升华和对生命价值的体验,而获得对学习美术的持久兴趣和美感。这样让学生自己欣赏,教师在旁引导,这幅画画了什么?用了哪几种色彩?苹果的摆设以及构图是怎样的?看了这幅画你有什么感受?为什么几个平平凡凡的苹果在画家笔下会有如此美妙的?效果?在教师一系列问题的启发下,学生对这幅画就有了一定的认识。然后教师在逐一讲解,并作小结。整幅画以强烈的红、黑、黄、绿几色将常见的苹果赋予音乐般的调与和生命,几个苹果分几组有聚有散、有多有少,富有节奏地分布在红黑两块呈方形的色块里,整幅画点 线面结合,具有很强的形式感。经过欣赏,叙述对这幅画形成了一定的美感,知道怎样构图才会好看,懂得运用色彩的对比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知道怎样使一些简单平凡的东西经过一定的白色也会显出美来,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既尝到了欣赏的乐趣,又可学到许多绘画知识。第二是从一件作品所包含的意义来讲,美术欣赏可以结合对人的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来欣赏,鲁迅先生说过:“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治。”如欣赏山水画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精神,欣赏花鸟画可以感受到生命的可贵,人物画更让我们看到了各种人物精神性格的美。第三,美术欣赏可以结合其他学科进行欣赏,如在欣赏色彩的调予时可结合音乐的旋律和节奏美,欣赏人体的各种动态时可集合上体育课时人的各种优美动作来欣赏。最后我们平时还应该尽可能提供机会,多给学生欣赏一些不同形式,不同种类和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比如欣赏非洲的图腾柱,让学生感受原始艺术稚拙,古朴,粗犷之美,和其色彩的艳丽;有针对性地欣赏一些现代艺术,让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刺激,从而开拓思维,启发创造。
培养学生美术欣赏的能力可以从下面三个方式进行。一是课堂欣赏,即除了固定的美术欣赏课外,还应在平时上课时也要结合教学目标穿插一些欣赏内容,如在画第三册的《听听画画》(湘版教材)时,可结合各种音乐欣赏,如播放儿童音乐、民族音乐、中国古典音乐、钢琴曲等让学生聆听,通过欣赏,了解音乐的韵律美、节奏美其实与绘画的线条美、色调美等很相似,以次为作画打下了基础。二是专题欣赏,即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展览,如参加校、镇、市举办的少儿书展、美术展、手工展或参加一些名家举办的画展,多制造机会让学生享受这些有浓郁艺术氛围且较高层次的展览,以熏陶感染学生。三是户外欣赏,可带学生外出采风、写生或游玩,让学生领略到大自然优美的风光,在欣赏之余以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操,开阔学生的视野,且能体验生活。如在上《美丽的昆虫》(湘版教材)一课时,我先带学生到野外捕捉观察昆虫,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不仅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从中领略到人与大自然的密切关系,也欣赏到不同昆虫的外形美、颜色美。
针对儿童长知识、长身体、活泼好运、对新事物充满好奇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培养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的教学方法上,要做到:一要形式多样,寓教于乐,忌形式单一,气氛沉闷,教师要制造轻松愉快的气氛或环境,得用各种教学用具和综合各种教学方法,使用丰富有趣的语言来展开学生的欣赏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欣赏兴趣,享受到欣赏美时所带来的愉悦心情,以提高欣赏的质量;二是要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美术欣赏所产生的影响不是通过硬性灌输,也不是通过纪律约束来强迫接受获得的,而是美术作品或欣赏对象所包含的美和意义的熏陶,感染了学生的结果,欣赏能力或审美能力是通过审美教育过程慢慢地培养起来的,所以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需要教师有耐凡且持久,长期对学生进行艺术的熏陶,使他们不断积累审美经验,使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作品的感染和教育,精神境界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变化,审美的能力也就慢慢培养出来了;三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实现师生互动,让学生自主参与。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更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趣、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通过自主参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在不知不觉请学生把在欣赏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在绘画及其他的创作中;四在教学活动中,避免渗入“个人情感”。美术欣赏课是门特殊的学科,颇有点“纸上谈兵”的味道。既然是欣赏课,欣赏的过程中必然有争论。任何一件美术作品在不同的人看来可能有不同的评价,即使是同一个人,对同一件美术作品在不同 时间、不同环境、不同形式的展现中也可能会有不同的评价。所以要充分认识到每一个学生潜在的品质,不能只看学生消极的一面,不看其积极的一面,要避免对学生抱有偏见。对学生的回答、讨论多鼓励、读表扬,美术欣赏本身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培养学生美术欣赏的能力中,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的自身文化水平和审美素质的高低,影响着学生的欣赏能力的培养。高素质的教师,不一定有高素质的学生,低素质的老师难于教出品味高的学生,这都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上和审美素质上不断地提出挑战,在认真做好教学基础工作上,要经常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努力吸取更多的文化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以努力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只有通过师生互动,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相互交流、学习、共同发展,才能使小学美术欣赏课充满生机,才能把提高学生的审美、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落到实处。现今,我们适逢美术新课程改革的时期,应该以学生为主体,积极主动地学习,走出过去美术教学的传统模式,展示全新的自我。与此同时,开发一切美育途径,用丰富的知识,科学的头脑,充沛的热情,高尚的情操,彻底改变美术欣赏课一直以来以教师为主宰,欣赏变“讲赏”的传统的美术教育观念。
小学美术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栏目名:学科基地 点击数:318 来源:xkjd
欣赏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绘画、工艺组成了小学美术教学体系。但在教学中,有的老师往往忽视了这一重要环节,他们认为美术课无非就是让学生画几幅画。有的即使上欣赏课,也只是随便说说了事。没有把教材中欣赏课的内容充分挖掘出来,发挥欣赏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欣赏可以激发儿童探求美,表现美的强烈欲望和浓厚的兴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看到一幅美的图画时,都会有一种愉悦感。儿童更是这样,当他们看到美的图画时,会显得很高兴,甚至手舞足蹈或惊叫起来。这时很多儿童就会产生自己也来画一幅美丽图画的念头。很多人对美术的兴趣就是由此而来的。小学生新学期开学发书本,他们最喜欢看的书通常会是美术、音乐之类有大量图片的书本,他们会不厌其烦的翻看这里面的图片。这充分说明欣赏对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欣赏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要使学生初步懂得怎样欣赏一幅美术作品,通过作品的具体形象,理解作品的内容和形式,领会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成就。在欣赏中分辨美丑,评价优劣,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受到熏陶。
欣赏与工艺相辅相成。它是绘画和工艺的基础,要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首先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在教学中,除了课本内的专题名作欣赏外,还应结合所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欣赏。如通过范画、实地写生景物等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从而达到提高表现能力的目的。
原创:用新理念引领小学美术欣赏教学
厦门市思明区青少年宫 朱茜
摘要:《美术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美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质,陶冶高尚情操,完善人格。”所以美术教师要真正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的艺术魅力,提高课堂效益,创新求变,才能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美术欣赏、人文精神、情感体验、自主欣赏、创造能力、审美观点
有人认为“小学美术欣赏”就是拿美术作品让学生看,多么轻松!其实不然。《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可见,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对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培养审美能力、激发创造力、陶冶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美术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美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质,陶冶高尚情操,完善人格。”所以美术教师要真正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的艺术魅力,提高课堂效益,创新求变,才能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
小学美术欣赏课蕴藏着巨大的教育功能。
一、注重作品的文化情境,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美术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因为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它都是在一定的文化情境中创作出来的。所谓的文化情境,实际上指美术作品创作时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创作构思。因此在美术教学时不能停留在单纯的技能技巧的欣赏层面,而要把美术作品放到一定的文化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美术的热爱。
我们知道艺术源于生活,生活中的美术现象随处可见。在美术教学时可将教材内容与校内、外的活动相结合,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如:《现代建筑艺术》一课,可让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走走,结合学校建筑和校园外的建筑,分析、评论校园建筑及周边建筑的特点和布局,感悟建筑产生的美。通过这样的教学手段,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学 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认识到建筑艺术的多样性和美术对社会的独特贡献。而欣赏董希文的油画作品《开国大典》。则可在引导学生欣赏作品艺术特点的同时,通过查找资料让学生了解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品所产生的社会意义,通过理解作品的文化情境,进一步引导学生加深对《开国大典》这幅优秀作品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美术作品的热爱。
二、创设良好教学情境,内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分为四个阶段:视觉感受、意象感受、审美心理及心境共鸣。即先产生视觉上的快感,再进一步体验作品体现的情境和思想感情,从而感受到美,最后产生欣赏者情感上的共鸣。那么审美的视象、意象感受的外在因素就是情境,要使学生产生审美感受,使之内化,就应该重视情境的创设。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形式多样、别具一格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受到情境的感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艺术感受,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如欣赏中国画时,教师可事先在教室多挂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古代、近代、现代的中国画图片,使学生一进教室马上置身其中,同时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欣赏过程中,教师可播放一些中国的古典音乐来启发联想,并借助古诗词描述出一幅幅清丽、淡雅的中国画,以此内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因为中国古诗词、中国的古典音乐、中国画三者都善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所以借助古典音乐、古诗词既可以渲染学习气氛,又能帮助学生通过情感联想理解中国画的墨分五色、色彩淡雅的艺术特色。
三、引导学生通过体验培养学生的自主欣赏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改变学生静止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强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鼓励学生参与探究。只有在课堂上有效发挥师生的互动才能体现美术教学的生命力,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激发学生的感知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
以《认识图形标志》为例,教师课前让学生收集大量的图形标志,并要求学生对自己收集的图形标志进行了解。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各种图形,同时让学生相互提问,相互解答,并可分组讨论、探究图形标志和图形设计的意图和设计特点,通过生生间、师生间的讨论、探究,全面了解图形的艺术特点,达到取长补短,教学相长。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课堂教学强调教学过程是互动的发展过程,较之以往的单一的接受式欣赏教学,它更注重课堂教学的过程性和体验性,通过激发学生的亲身体验,改变他们静止、被动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创造能力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达到更强的感官效果,大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为现代教育技术确立的新定义为:“现代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理论和实践。”它带给教育的不仅是教学方法的变革,而是包含教育观念与教学模式在内的一场历史性变革。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传统的接受式美术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出来,现代教育技术确实给美术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这种融图像、文字、声音、信息、动画为一体的教学技术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使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能更好地得到诠释。
例如《有趣的汉字》一课,利用课件的演示,直观欣赏、了解文字的演变过程,通过大量有突出特征的象形字实例引导学生了解象形字的主要特征,启发学生的想象能力,领略象形字的妙趣,并尝试用夸张的手法、突出的特征,创造出各种具有特色的象形字。所以根据教材内容适时、适当、具有实效性地应用多媒体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五、倡导探究学习方式、完善学生的审美观点
传统的美术欣赏教学是教师满堂灌的教学,因此学生没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而这种带有“权威性”的评论,常常不能被学生所理解,因为它是以成人的眼光和专业化的要求来看作品,忽视了儿童的年龄特点,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违背了小学美术欣赏课注重提高学生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的教育原则。其实,对知识的探究不只是成人的专利,学生一样可以做到。在课堂上我们常常听到学生这样的发言:“我认为„„”“这件作品应该„„”“我是这样理解的„„”,可见对于教学内容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独特的想法,并且学生具有好奇的天性及探究欲,所以学生特别乐意参与问题的讨论和探究。通过探究、讨论,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感受与同学分享,同时也接纳与自己不同的见解和感受,完善了审美观点。
在具体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有序地探究,完善各自的审美观点,我们不妨借鉴美国费德门教授的欣赏程序来展开探究活动。它分为: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四个步骤。如欣赏、评述《民间玩具》一课,展开探究步骤如下:(1)通过观察民间玩具的图片、录像等资料你对哪一种玩具印象最深?民间玩具塑造了什么形象?民间玩具什么地方引起你的关注,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民间玩具?„„要求学生用笔记下自己的想法,为下面的探究、讨论做好准备。(2)简述各自的观点和看法,提出问题,在小组内分析、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小组长作笔记。(3)小组长汇报各组的独特见解,并提出本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对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探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民间玩具认识的完 整性。(4)通过师生共同对民间玩具进行欣赏和评价,小组内再次谈谈欣赏后的体会和感觉,把个人的见解和集体的智慧融合起来,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把握民间玩具传递出的文化信息。
六、指导学生写作小短文、发挥美术欣赏的功能
传统的美术欣赏教学都是以口头语言表达为主,一幅作品通常由几个学生从各方面相互补充,就算完成了欣赏教学,也无法做到全班参与。其次,一个学生一般只能谈一点对作品的认识,由于没有充分的时间思考,所回答的问题大多是一闪而过的念头,所以难免有些肤浅、随意。再者,口头表达使教师无法确切知道全班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是否认真思考。教师更不知道每个学生对作品是否理解和认识。有鉴于此,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可适当采用写作小短文的形式,以延续美术欣赏教学的内容,发挥美术欣赏课的功能。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作品的内容、色彩、构图、时代背景、社会意义,作品意境、作家的精神等方面,选取各自最感兴趣、感受最深、能产生丰富联想的若干方面的内容,重点写出自己的感性认识和客观的分析,并把此作为欣赏评述的作业上交,教师可把此项作业作为欣赏评述综合评价的依据之一。这一作法可促进每个学生收集更多资料,认真思考,综合地了解作品的内涵,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得以加强,使美术欣赏教学得以完整。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审美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欣赏教学活动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当学生有兴趣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他们学得最好;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来呈现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被鼓舞和信任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有更高的自我期待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他们学得最好。就让我们带着信念去追求,带着希望去寻找,带着爱心去探索,带着自信上路吧。
美术教学论文:浅谈小学美术欣赏教学
——对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特殊性的再认识
由于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实施,小学美术教学正在日益受到重视。然而美术学科教学法建设毕竟不及语文数学那么完善。美术课堂教学中存在语言堆砌过多,形象提供不足,作业辅导和讲评不适当等状况,昭示我们应尽快搞清楚小学美术教学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小学美术教学是小学各科教学的一部分,前人总结的普通教育学对小学教学基本适用,普通师范对小学教师的就业要求规定为各科都能教,有它的合理性。然而美术教学和语文、数学等教学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美术教学有它的特殊性。
下面从知识技法传授、练习辅导、作业讲评几方面谈谈对小学美术教学特殊性的认识,与同行们一起来分析美术教学的现状,揭示美术教学的误区,使今后的工作更科学一些。
1.关于传授知识留意看看美术技法工具书,我们发现有一个共同特点:美术知识的表述往往是前面薄薄的一部分文字,后面厚厚的一大半图例。这简短的文字加大量的图例,是美术知识得以流传的习俗,而决不是因为美术家做不成大块文章,只好以美术作品充塞工具书。我们可以从这样一种特殊的表述方式中领悟到,美术知识的传授固然离不开语言文字,但那些只有用眼睛去看和用心灵去感受的“美术语言”,只能由美术作品去说话,用语言作注解有时会说不清道不明。如果把美术和其它学科作横向比较,语文课中语言的运用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语言文字本来就是其学习内容;数学课中语言则是传授数学知识、进行数学思维的首要工具;在美术课又是另一番 景象,形象成了传授知识的首要角色。形象作为美术知识的载体呈现在学生面前,能直接传播美术知识、技法 的“形象语言”。语言固然也可以传递美术信息,且必不可少,但它毕竟只能用语言符号描述形象知识,相对于用形象直接传授美术知识,它就显得间接乏力多了。唯其如此,在美术课中,作为传授知识的工具,课堂用语应为形象服务,因为我们所从事的是美术教学,是视觉形象,而不是语言文字或其它。
传统美术教学已把精讲多练列为重要特点,对精讲和多练引起重视,这是对的,但对发挥美术作品的直接传授知识作用尚认识不足,不够重视。课堂教学中老师手拿课本讲上十来分钟,然后学生照课本依样画葫芦画上半小时了事的情况比比皆是。如此,那些只有用眼睛去看的知识,学生就难以得到了,至于发展视觉感受能力、审美情趣的培养更是谈不上。
试想,美术课充斥口头语言的讲述、讲解、谈话、讨论,却抽去了形象的提供,抽去了让学生感受造型艺术作品的视觉思维活动,抽去了直接从美术作品中获取知识的机会,那还剩什么呢?如果标签贴错了,那只会压抑而不是推动美术教学,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美术教师的注意力应保持在直 接的视觉观察,对美术作品的目力接触,学生自己对美术实践的体验,直接的美术体验才是美术教学值得讨论 之处。我之所以坚持这一点,就是因为将注意力转移到美 术作品其它方面的诱惑力既强大又普遍。美术作品的体验很难用语言表述,很难抓住,也很难评价,而用语言表述作品中有些什么东西、作品表达了什么意思则要容易得多,因此很多老师便将精力投于此道。
实践证明,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制备具有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作为教具,引导学生从具体作品中可以看到的东西出发,也就是从作品所传达的表现内容的特定感觉出发,充分地感知对象,同时以作品讲评,启发谈话的简炼语言讲解知识要点,是体现美术教学特殊规律的好教法,这 种引导学生在观赏对象中“看”到美术知识的教学活动,理应成为美术教学的重要方法,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审 美情趣、传授美术“双基”,提高运用形象表达感受的能力,提高美术素质,具有一举多能的功能。
演示对于传授美术基础技法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演示能使技法操作过程一一呈现出来,从而使学生能清楚辨认材料性能、操作方法、制作步骤、作品效果等等基础技法知识,这是看作品、听讲解所得不到的,是美术教学中又一特别需要的教法。值得一提的是,演示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被曲解为“完成作业的示范”,或者说是“完成作业的规定”,老师在演示,学生亦步亦趋练完为止。事实上这样的演示反而成了束缚学生的框框,因为学生在作业中的表现是老师的演示无法实现的。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角度分析,演示确是引导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解决教学难点的好方法,不可不用;从提高学生美术素质的角度看,运用演示的教法应 是为了使学生尽快地掌握教学内容中的基础技法,而不能使之成为作业的最后效果的规定和示范。
2.关于练习辅导学生掌握美术知识的过程不同于掌握语文数学知识。学习美术知识技法,除了接受老师讲授的那一部分,还有一大半靠练习中去体验,去领悟。美术的练习过程本身也是体验、理解知识的过程。另外,语数作业强调独立完成,因为那个相同的答案一经抄袭或交谈就没有了练习的意义。而美术练习恰恰相反,它需要在群体的互相影响中进行,哪怕是画家培养自己的子女学画也宁可送去业余绘画班学习。因此,美术课的练习时间中,根据需要和可能组织同学互相看看,讨论作业,是符合美术教学特殊规律的。美术课中的如此安排,非但不属于组织纪律问题或抄袭作业问题,反而是体现美术教学特殊性的良好方式。
美术课的这种在练习中学习知识的特性,在专业美术学校能普遍予以理解和应用于教学,但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要开花结果却艰难得多。我们常会看到高年级学生低着头、埋怨自己无能,面对美术作业愁不能完成,然后在这种心理驱使下,虽努力为之仍交了一份连自己也不满意的作业就算了。久而久之,美术低能就成了定局,在“全面发展”中形成一块美术低能的缺憾。研究解决此问题,对于实现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有很大的价值,于是我常留意于思考这个问题。调查研究表明,学生的美术能力并不是全面低下的。主要在美术技能的低下。
例如五年级安排了一个学习水墨画的单元,在检查学生的学习结果时,学生对于用墨有焦浓重淡轻之分、用 笔有中锋和侧锋之分,用水有干湿之分的浅显知识都能对答如流,取出一张练习过的示范画让学生指出哪里是 中锋用笔哪是侧锋用笔,则正确者较少,命学生画一只练过的小鸡,则效果更差。又例如六年级的操作水平确是普遍存在“低幼化”现象,但欣赏课却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同样是没有见过的名画,经老师讲解都有所掌握,欣赏后写一段文字,还都有一番见解呢。看来学生好象天生喜欢接受口头表述的知识,而对操作技能反应迟钝。
其实不然,剖析美术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内幕,我们可以发现美术教学内容中认知的那一部分和技能的那一部分相比,其难度和所花时间差距较大。墨分五色的认知用3分钟即可掌握,可是,掌握在练习纸上画 出五种墨色的技能则需30分钟,甚至更多。尽管美术课的时间分配总是练习时间多,但由于练习质量问题和练习时间不足,难以使认知和技能平衡发展,于是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技能水平拉开了距离,这是技能低下的原因之一。
可这还没有涉及问题的根本,学生掌握技能较难,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突出技能传授,突破技能教学的难点,在技能获得的重要环节——练习时间抓紧抓好辅导。但老师往往只重新课讲授,轻作业辅导,表现 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总是投于如何讲授新课,而很少过问如何辅导练习,在观念上认为练习是知识的运用,是学生的事。
甚至有的校长听美术课也只是注意讲课如何,学生练习时就离去了,认为听课就是听老师如何讲课.其实,美术的练习不是简单地象语文、数学的练习那样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知道了墨分五色,并不能画出五 种墨色,这后面的练习需要作更多的辅导。课堂练习时间老师不作巡视辅导,或巡而不视、视而不导地走一圈 了事,学生诚如在黑暗中各自摸索,其作业失败率自然是居高不下,这是由于教学不当造成技能低下的又一原 因。我们老是埋怨学生年级长高了,可美术作业仍然很幼稚,《中国美术教育》载文称此为“低幼化现象”,形成此问题固然有心理发展的规律性,从课堂教学研究来分析,没有把好练习辅导关也有不可推御的责任。我们应正视这一教学上的失误,重视练习时间的个别辅导,尽可能使每一次作业达到练习要求,以提高技能辅导 的效率来推动作业质量的提高,这也是教学上所能做到的改变“低幼化现象”的切入口。
目前,在备课和课堂 教学活动中如何作练习时间的个别辅导研究较少,提高学习效率还大有文章可做。我认为一次作业至少要进行二次面向全体学生的巡视辅导。第一次是作业开始的3~5分钟内。每次作业总有学生在构思构图等问题上做得 不妥,这类学生的练习若不予以及时纠正,则后面的大量练习时间即便很认真也是失败成定局。作业开始,教师快速巡视一遍,画面布局不当之类的问题及时纠正掉,为全体学生的作业可能达到成功创设一个好起点。第二次是续第一次后至完成的较长时间内,主要是观察分析学生对教学重点难点的掌握运用情况,以及个性创造 性能力的发挥情况,据学生的知识能力起点予以不同辅导,使教学内容中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在这一时间 内予以落实——一个学生一个学生地落实。如此抓课堂练习效率,学生只会说不会操作的“低幼化现象”定可 改观。
从真正意义上说,儿童美术作品是儿童独特的个性和创造性的表现。正因为儿童具有天真率直的心灵,没有拘束,尽管他们没有具备画家的技法水平,也能把自己的感受大胆地诉诸形象,创造富有特点的美术作品。儿童个性和创造性表现在美术作品中,决定了作品的面貌人人不一样。这种“不一样”的存在,要求教师对每一学生的个别辅导也“不一样”。练习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全体学生用独特地观察、思维、想象,大胆表现各自的独特感受。同时,应俯下身去,观察每个学生的作业效果和心态,轻声地个别交谈,给以恰当的个别辅导。这样的个别辅导,应是对学生渲泄个别独特情感的渠道的沟通,是美术课特有的提供给学生发现个性、发展 个性、发挥创造才能的机会。美术课有大量的练习时间,这时教师的责任是忙于“不一样”的个别辅导,这是 区别于其它学科的又一重要特点,是美术老师在课堂练习时间应承担的责任。
3.关于作业讲评美术课的作业讲评一般都是老师拿了几张作业,讲讲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这样做本来没错。可重复多了,发现表扬批评的总是原来几位同学,讲的也总是原来的话。对此,因搞教学研究就自然会提出一些疑问:是否符合素质教育的面向全体学生?是否符合每课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是否符合美术教学的特殊规律?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常有老师出于鼓励学生积极性的愿望,搞作业评比竞赛,其结果往往是表面的热热闹闹掩盖了有悖于美术教学规律的弊端。小孩子会因为评比的导向而改弦易辙,使自己的作品迎合得奖需要,丢弃那“不 一样”的个体创造,却不会意识到这是一次自我意识的丢失和创造意识的封闭;小孩子会兴致盎然地为第一名 拍掌称贺,却不会去为第一名打个问号——认为那是老师定的,肯定无疑。比赛的效果往往会引起这样的思考 :还是不要比赛为妥,换个角度换种说法不是更好吗?
如前所述,儿童美术作品应是“不一样”的,这就使得评价很难用一根尺子量出长短来,作业讲评的确成了伤脑筋的事。但静心分析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同学们在完成作业后有一种取得成果的满足和喜悦,同时也希望得到群体的认可。面对全班“不一样”的作业和学生的这种心理状态,如何设计讲评一环呢?我认为讲评的话题首先应注意紧扣课堂教学要求,因每课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不同,所以讲评也有不同的话可讲;其次要注意鼓励全体学生的自信心,据素质教育的需要,除了考虑作业的可视效果的质量外,对于那些认真参与学习、大胆表现自己的真实感受的同学都应给予肯定,给予鼓励,特别是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鼓励比批评更能增加 他们的上进信心。讲评的方式除了语言讲解外,应注意美术的形象特点,把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使学生观赏 其他同学的作品。展示方式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来设计,如窗花展示于窗上,挂件就悬挂起来,这样做不仅创设了接触其他同学作品的机会,也使学生直接体验作品的适当展示才是最后完成。在众多的讲评方式中全 体同学的作品都展示出来,不失为一种讲评的上策。
专用教室的黑板应整大块都钉上铁皮做成磁性黑板,这样用小吸铁石固定作品就很方便,学生作业完成后自行上前放上自己的作品。展示全部作品,有利于全体同学平等地建立自信心自不待言,更有价值的是全体同学能获得一个开放交流的环境和机会,能在这么一个难得的环 境和机会里感受、议论、切磋、沟通、理解、触发,其内含远远超出教师选几份作业讲评一番。实践证明这是 特别值得提倡的。至于作业评比竞赛究竟如何,可以通过横向比较来认识:如果和语数学科的求相同答案比赛作比较,或者和体育运动公众信服的公平竞技比较,美术作品有明显的非竞技性特点,儿童美术作品尤其是这样。因此评比第一的做法务须慎重用之。
小学美术课的类型绝大部分属于综合课。综合课的主要环节往往离不开新知识讲授、技法演示、学生练习、教师巡视辅导、作业讲评等,这是本文为什么要选上述几方面研究美术教学特殊性的旨意所在,也是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直接相关的躲不掉绕不开的问题。
课题命名:县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现状分析 组长:张文
组员: 陈雨
罗斌
潘辉
方祎清
指导老师:王建国
年级:高二年级
任务分工: 陈雨、罗斌、潘辉、方祎清收集相关资料内容、张文负责整理资料和总结
表达方式:论文研究背景:随着人们对于教育认识的提高,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深入人心,中小学美术教育逐步被人们重视起来。但由于经济、观念、师资等诸方面的因素,在城镇美术教育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农村美术教育却存在着长期落后、举步不前的状况。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对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强调中,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肯定,但在广大的农村初中,美术学科的开课和教学情况并没有引起真正重视和落实。为此通过对全县13所农村初中美术教学现状的调查,发现一些实质性的问题,以提高农村初中美术教学的质量,切实推进素质教育。
二、调查方法及数据整理
我们对一个县13所农村初中采用问卷、下乡听课、座谈以及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并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整理。计有美术教学环境(资源)现状调查统计表、美术课堂教学情况调查统计表和学生拥有画具情况调查表。
三、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现状分析
新课改的声势已在全国中小学浩浩荡荡的展开,纵观九年制义务教育新教材,有其成功之处,比起旧教材来内容更加丰富,更切实际。但是美术教育到底要达到什么目的,我认为在方向上没有根本的改变。而美术作为人类的一大社会精神行为,其本质从来就是以审美与实用共存共荣的一门艺术。美术教育也就必须适应于时代的要求,必须为现代化的需求和国家精神文化建设服务的同时为物质文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而当前农村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美术教育,是提高整个国民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很长的时间里,农村美术基础教育总是没有起色,真正相当一大部分学校还没落实美术课,由于片面强调给语文、数学教师的作业课、自由课、轻松课;长期如此语文、数学成为老师的责任田,而艺术学科则成为被遗弃的一片荒土,无种无收。大部分农村学校老师将美术课视为负课,可上可不上,有美术活动任务就上一上,活动一过,学生就再也想不到上美术课,在各级各类美术竞赛活动中,农村学生获奖甚少。严重的是使学生失去一个最重要的培养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时机,因为多数农村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毕业后就不升学了,他们再也没有机会接受应有的美术教育,于是许多人在艺术方面就成了终生“荒废”,造成农村人口素质低下,长期以来制约了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
针对上述种种现象,在当前农村小学美术课堂中,我觉得不例外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主观认识不足
应该看到,美术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正在为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认同。但是,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仍然把应试教育作为首选,与考试无关的美术课,被不少人视为“鸡肋”,弃之不能,食之无味。尽管上级一再强调必须开齐上好各门课程,教育部也签发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但还有相当多的学校至今未按国家规定的中小学课程开齐开足美术课,表现尤其突出的是初三年级的美术课居然在全县将近一半的学校课程表上消失。虽然有一些学校的课表上做了明确安排,但一个学期下来也上不了几节美术课,原因是美术课时不时地遭主课教师的抢占。兼职教师或者缺乏相应的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或者忙于主课的教学,或者对美术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总是喜欢发挥专长把美术课上成主课。从调查结果来看兼职教师基本上不写美术课教案,能在课堂上蒙混美术教学已算不错,如果是主课教师兼职便很有可能挪为他用,所以调查美术课是否改上过其他学科时,回答有时和经常的人数高达87%。表面上看确实按计划开课,但拿一些基本的书本知识抽查学生就会发现很多学生一无所知,掌握一定的技法更是无从谈起。
(二)教学理念的陈旧 新课程下的美术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农村教师因信息闭塞、教学设施等条件的限制,传统的教学磁场仍强于新课程的理念。因此,在教学观念上仍旧是:美术教学就是传统知识与技能,教室是唯一的教学场所,教材是唯一的教学内容;教学还是重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
(三)教学目标的片面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社会、家庭和学校等各领域只重视语、数教学质量的评价,而忽视了美术等其它艺术学科的探索。其次,学生往往只通过一些简单方式参加美术活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和所需的最基础的“美感”,而忽略了发展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他们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再者,因为美术在整个学科体系中“地位”不高,又不需要应付考试,从而导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丢弃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的培养;最后教师仍然是教学内容的决定者,教学方法的选择者,教学过程的设计者,教学效果的检测者;学生是美术作品的“复制者”,教师仍是应试教育的“效仿者”。
(四)教学方式的落后
美术教学不只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还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努力使学生对美术产生持久的兴趣。而在农村小学的美术课堂中呈现出来的现象却是:教师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仍然只重视单纯的技能与技巧的训练,而且轻视美术文化的学习;只重视教师的示范演习,轻视了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
(五)评价标准的单一
以往美术教学评价只强调美术技能技法,而忽略认知和情意。即使是技法部分也只强调训练而已,因此评价的内容是单一的。除此之外,传统评价只是学生完成作品,教师一个人给与评价,因此,评价方式、评价人都是单一的。多数美术教师的评价仍是在甄别与选拔功能的层面,忽略了学生在美术学习能力、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注重一些标准化、规范化的技能训练,轻视了学生多元的、逆向的思维创新及人文素养的有效养成。
误区一:(传统评价)教师以传统的眼光看待作品,往往以画面干净、比例适当、涂色均匀为标准,忽视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及表现力。同时评价形式单一,影响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
误区二:(主观评价)教师认为美术教学评价就是教师评价,课堂上,学生作业刚完成,教师便凭主观意识给出一个等级评价(或优或合或待),打上“优”的固然高兴,但不知好在哪里,打上“待”的心里难过也不知差在何处,导致学生未能及时掌握学习信息,压抑了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长此以往造成迷惑厌学情绪。
误区三:(单一评价)教师除了只重视作业评价外,对学生期末美术成绩的评定也采用简单的“一画定成绩”的做法。即让学生临摹一幅画,然后给出一个成绩,未能很好地体现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的要求,忽视了美术评价的全面性。
(五)环境条件的制约
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有三大制约:一是教育管理者教育意识落后,他们往往只是为了任务而任务,特别是山村完小学校,为了各自学校的语、数质量在中心学校的排名,几乎都是语、数教师包班上课,完全剥夺了学生上美术课的权利;二是农村师资队伍力量不足,大部分担任美术课都由语、数老师兼任,缺乏相应的美术学科的教学培训,所以也缺少这方面的观念,更没有及时开展美术学科的教研探索;三 是相应的教学设施欠缺及交通、信息等方面的闭塞,特别是在信息时代下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相对缺乏,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与城市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距离。
(1)、美术教育资源匮乏美术课相对其他功课来说并没有压力,学生喜欢上美术课是情理之中的事,因而调查表中是否喜欢上美术课的回答中选择是的高达82%,但学校对美术教学投入不够,甚至是没有投入,从2003年秋学期的调查情况来看全县13所农村初中投入美术教学的资金居然是零,这样给美术课中的欣赏、手工等教学内容的课堂教学增加了难度。由于对美术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各方面对美术教育的不重视,教师上课“放羊”,学生上课做其他练习,不带课本和工具,家长不给学生买应有的绘画工具等现象使美术教学的开展举步维艰。在学生美术课现状调查表“美术课要准备的工具是否让你为难”一栏中,有81%的同学回答“是”,因为大多数农村初中都因经费的紧张未曾征订美术配套学具(学生本人更是无从准备),导致学生除了一本薄薄的图画本和一支铅笔之外别无他物,稍有常识的人就知道目前学生在用的60克纸张的作业本根本无法胜任美术作业之用,而该县农村初中在用这种作业本的人数高达86.5%,这就直接导致了大多数学生根本无法进行美术技法的练习,难以达成最基本的课堂教学要求。有些学校甚至连学生的美术教科书都没有,美术课堂教学更是无从谈起。
(2)、美术教师师资队伍薄弱。由于学校领导重考试科目,轻非考试科目,所以常常抽调美术教师堵枪眼而兼教其他一些主课,导致目前全县农村初中配备美术专职教师的学校还不到一半,所占比例较少。尽管美术专职教师均为大专学历,但由于他们从美术专科学校毕业不久,尚未脱离狭隘的专业教学思想,他们的教育观一时还难以适应现代教育改革的要求。再加上美术教师在学校的人数少,有的归入年级组、有的归入音体美组,美术教师的教学交流活动几乎没有,都是各自为政,使他们的教学处于闭塞与被动之中,缺乏积极性。而大部分的兼职教师对非本人所学专业的知识钻研不透,难以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教师本人的美术基本知识技能欠佳,难以给学生起到讲解示范的作用。所以在调查中问起美术课堂教学情况时,学生或说自由画或说照着书上画。若我们依赖那些上美术课只布置学生照书本画画,甚至连教案也不写的老师来完成我们的美术教育,境况可想而知。总之农村初中的美术教学是一个薄弱环节,有待于上下共同的努力,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新路来。
四、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策略设置
通过对农村学校美术教育状况的分析,深感素质教育在农村学校难以真正实施,特别是中小学美术教育后劲不足。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开展农村学校的美术教学工作,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转变观念,反思扬弃,让美术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
多年来,农村小学的美术教育受传统观念的禁锢,加上教育管理意识落后,师资队伍力量不足,相应教学设施落后,使得这旧传统教学模式依然与新课程下的教学模式相互并存,并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课改的实施。小学美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启蒙教育,它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当然,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也有其合理的内容和成功的经验,但缺少开放性、太注重机械化的模仿;我们应汲取传统教学的精华,剔除有悖于新课改理念的糟粕。我们意识到富有人文性的美术课堂要义不容辞地为学生打开通向生活的大门,让学生的美术学习从封闭走向开放,把生活嫁接到绘画中,把绘画融入生活中,用生活来解读课本。因此,美术教师应努力走出课堂,让学生开拓视野,体验生活,引导学生共同完成整合资源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去体验美术的趣味,体验美术带给生活的魅力,体验成功学习的喜悦。
(二)加强师资,改善条件,释放美术教师的活力。
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而且多是兼职,因此学校应加强美术师资队伍建设,抓好教师的培训工作。培训中可充分发挥业务能力较强教师的带动作用,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渠道提高教师的美术素养。此外,要鼓励教师不断总结经验,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挖掘乡土文化,自制乡土教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科学的态度和创业精神去研究美术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全面开展各种特色的乡土教学。
选择美术素质较好的老师担任美术专职教师,分管学校美术教学、美术特长生培养、学校文化宣传等方面的工作,有利于学校美术总体水平的提高。比如我所在的学校就是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美术竞赛、作品展览,以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和活跃学校的气氛,释放美术教师的活力,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三)重视教研,开展活动,给美术课堂增添春天的气息。
1.农村学校美术教育教学科研活动得不到开展,其主要原因是缺乏正确理论导向,没有教育研究成果作借鉴,加上美术教师自身美术素质不高,他们多半是美术爱好者,优秀一点的美术教师也仅限于师范学一点点。因此,美术教师必须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提高学校美术教育活动高水平,给学校带来生机,给学生创造一个美的氛围。
2.开展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科研活动,循序渐进,不可盲目不讲方法不讲顺序。教师兴趣一来就教,活动一来就搞,上面布置的是素描就搞素描,是色彩就搞色彩,是创作就搞创作,不管学生是学了还是未学,也不管学生能否接受。因此,首先要重视美术课堂教学的优化,教师要灵活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新颖、实用和科学的教学手段,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安排教学内容。
3.开展农村美术教育科研活动,美术欣赏是不可忽视的。多年来,农村美术教学很少上美术欣赏课,而重点是临摹,再其次是写生,因此,导致有些学生一本书上完了,还不了解书中欣赏课内容怎么欣赏,欣赏什么。美术欣赏可以帮助我们开阔视眼,扩大知识领域;美术欣赏还可以陶治学生思想情操。这种教育是潜移默化的,美术欣赏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四)因地制宜,激发兴趣,让美术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感与认知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堂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为此,在课堂上应尽量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与手段,如:多媒体的运用、情境的创设、游戏的贯穿、材质的变化,使学生的多种器官参与美术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对美术的兴趣。曾经我听过这样一节活动课《办年货》,老师先利用电教手段播放节日的场景,让学生体验过节的气氛,让学生融入其中,进而引导他们用多种材质为自己做新衣服,帮年夜饭配菜„„整堂课同学们忙的不亦乐乎,这么积极的态度都出与他们对教学内容的浓厚兴趣及对生活的热爱。从这堂课中也不难看出,我们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与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在农村,要让学生配齐所有的美术用品不太可能的,但可以让一部分学生先“富”起来。有些学生的家长对孩子的培养很重视,教育投资意义比较强,抓住家长这个心理,就可以向家长做思想工作,为孩子买好一点美术学习用品以此来带动班里其他同学的进步。当然,教学内容不能面面俱到,就该因地制宜作些调整,发挥农村自身的资源优势。
1.绘画方面,可以选择节约材料的形式,教学以线描为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构图技巧,还能培养学生的写生能力和丰富的再造想象力。绘画以农村为题材进行写生或创作,不仅形成特色,还从中给学生进行了爱家乡的思想教育。
2.在教学色彩知识时,可以以演示为主,并结合一些生活实例,(如利用学生服装的颜色进行冷暖色,对比色等进行游戏)3.工艺课的灵活性更大,除了简单的剪纸处,还可以让学生在这些基础上进行想象、创意,剪出与众不同的花样来。泥塑,没有橡皮泥,可以利用学校附近砖瓦、陶瓷厂所用的泥土,泥土大小不受限制,更能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和创造力。树叶也是农村到处可见的,用各种各样的树叶制作树叶画,学生特别有兴趣。用家里的蔬果制成果雕,让学生真正体验生活带来的乐趣,体验艺术的魅力,同时使课堂更加的有活力。
4.欣赏课除了书本上的作品外,还可以走出户外,欣赏家乡的新楼房,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培养立志为家乡建设作贡献的思想感情。设计十年后家乡的样子、楼房的样子、马路的样子、学校的样子„„,使学生的思维无限地得到延伸。
新课改下的美术教学方式是多元化、多样化的,作为美术教育者不再“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在“用”教材之余,应走出课堂、跨出教材,因地制宜,结合本土实际特色,挖掘乡土文化,如山区学校可进行竹工、木工制作;湖滩地带学校可用柳条、芦柴、编管或制作草编小用具等,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面开展各种特色的乡土美术教学。
(五)张扬个性、体验情感,让美术教学“寓教于情”,洋溢人文关怀。
美术教学中,教师往往以讲授为媒介,以作业成果为最终目的,殊不知运用情感因素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学中,教师首先进入角色,把自己的真实情感酣畅淋漓的抒发出来,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这样,即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也行成了心灵的共鸣。因此,教师应尽可能的设定一些“情感背景”,也可以创设具有情感色彩的形象,譬如,运用电教手段,通过音乐和画面,将蕴含在作品中的隐性情感展示出来,让学生感知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真心的情感美,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诚挚,从而养成美好的道德品质。
(六)加强城乡互动交流,促进农村美术教育的发展
(七)优化作业,多元评价。
评价活动是美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评价学生对学生学习美术起着至关重要的激励的作用,直接关系到儿童对美术的兴趣,关系到学生自身人格的健康成长。而传统的美术教学评价,只重结果不重过程更不关心学生学习美术的情感态度。久而久之,必然会使学生失去美术学习的兴趣。《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①“对学生美术作业应采用多样的评价方法。学生美术作业评价呈现方式可以是分数或等级,可以是评语,也可以采用评语与等级相结合的方式,还可以采用互评或座谈等方式,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并使学生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与发展方向”。因此,我认为,在美术教学中如何进行正确有效的评价是值得我们深思的环节。
(八)教育部门的支持与重视
总结
1.评价宜以模糊为主。美术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作业是学生观察、记忆、想象、创造等各种综合能力的外在表现,用僵硬的分数去衡量一幅画或一件工艺作品是不恰当的。85分与90分的作业相比常常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这种简单的评价看似严谨,却容易给学生较大的心理冲击,造成负面影响。往往几分的差距就会使一个学生怀疑自己的美术能力,降低对美术的兴趣。因此,我认为,小学美术课业考核宜采用等级评价加评语的评价方式。如根据一定的作业评价标准,在作业上批注优、良、及格和待及格等方式,再加以简洁的说明优点或缺点的评语,这样的评价既有大的等级区间,又有切合实际的批改说明,便于学生全面接受反馈的评价信息,及时改进学习方法。2.可采用教师评价与学生个人评价、小组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小学美术教师往往要同时教多个班级学生多,对大多数的学生了解不是很清楚,因此对学生的评价带有很大的主观性,不能做到公平、公正。而学生时时生活、学习在一起对同学的学习情况相对较为熟悉,所以我们可以采用教师评价为主,学生、小组评价为附的方式,以求公平、公正。
3.评价的主要方式是鼓励与表扬。批评、训斥、讽刺、体罚、恐吓在很大程度上伤害了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变得心情阴郁、毫无生气。只有多采用鼓励、表扬的方式,使学生心情开朗,易于接受、理解,才能收到积极的效果,尤其是学习困难的学生。小学生美术作业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不是严格地给学生的美术知识及技能作出“分毫不差” 的评判,以说明成绩的精确性呢?学生的作业受到教师称赞,特别是作为优秀作业展现给大家看,他们的心情是无比兴奋的,这将成为巨大的推动力促使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人到下一次的学习活动中去。因此,给学生作业作出评价除了表明学生真实的学习结果外,还应对学生的学习成果作出鼓励性评价。我们要探索设计更新颖更有时代感的作业评价方法,让学生爱学好学,充满自信、充满兴趣地上好每一堂美术课,那才是我们真正的目的所在。
教育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一次次教学课堂探索中我们总感到有许许多多的不足与遗憾!我觉得,美育是一门即遗憾的又很美的艺术,在一次次的遗憾中我找到美的不足。如果我们的“美”育能够实现平等对话、民主融洽、师生互动的心智对流,那么,一颗颗跳动的活泼的火花瞬间就会被点燃。教师用爱心施教的同时,要给学生创设适宜的人际环境,给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给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舞台,让学生在实践中求知,在实践中创造
第五篇:HR如何判断一个人的能力?
HR如何判断一个人的能力?
员工能力,是人才管理的起点、也是终点,更是人才管理最底层的理论。那么在讨论人才管理和人才发展之前,必须要厘清底层的能力结构,即能力到底是什么?企业中如何有效解构能力?才能真正管理好员工的能力,实现员工能力成长,从而助推企业经营。
应用员工能力模型时存在的普遍困惑
能力这个词,大家都能够理解和交流,但其内涵的解读却是因人而异,往往两个HR在讨论能力,但其实能力的内涵却完全不一致。对于能力,每个咨询公司和学术专家都给出了各自的定义和模型,显得纷乱繁杂,这也导致员工能力的管理显得非常弹性和模糊,而基于能力的评价和发展体系也就难以建立。
总体上,麦可利兰提出了能力的冰山模型,对能力的内部结构进行了解析,区分出表象和潜在的能力要素,比较概括和抽象地对员工能力的内涵进行了说明,具有经典性和权威性。然而,当这样一个能力的冰山模型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作为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者,肯定是感觉无从下手,在使用时显得过于抽象而难以应用。于是学习了各类能力模型,包括胜任力、素质模型、工作风格、领导行为、领导特征等等,但在众多的概念面前,更加茫然和乱了阵脚,会有一堆的问题困扰着HR,笔者尝试列举几个自己在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困惑:
问题1:能力的内部结构到底包含哪些要素与特点,相互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和逻辑关系? 问题2:不同类型的员工,所需要关注的能力点有哪些不同?
问题3:不同的能力要素,成长性是不是存在差异,哪些能力是可以发展,哪些能力是难以改变的?企业需要在哪些角度投入资源?
问题4:在人力资源的具体应用上,各个模块如何与员工能力有效对接,哪些能力要素适合于培养发展,哪些能力要素适合于人员招聘选拔?
这些问题如果不梳理明白,员工能力就会一直是团迷雾,而失去这个根基,能力体系和能力标准难以成型,人才管理工作就像雾里看花,难以有效运转。
解构员工能力的内在属性:组织与个人属性
作为企业雇主,在我们深入解读员工能力的时候,一方面会把员工能力放到组织框架中,基于行业特性、发展阶段、业务模式以及职层职级考虑,形成组织对能力的需求;另一方面要基于员工的个人框架,这是作为一个人本身所拥有的情感、经历以及个性等,这从他/她的家庭和环境中发展而来。因此,当我们从组织视角和个人视角去看员工能力的时候,就会发现员工能力的两大属性,即组织属性与个人属性。
对能力而言,越是表象,如知识技能,组织的属性越强,与岗位、行业高度相关;越是潜在的,如个性、风格和动机,个人的属性越强,与个人的生理特质和潜意识越相关。
组织属性越强,较容易习得,在岗位、企业和行业进行累积而愈加丰富;个人属性越强,越稳定和越难改变,很大程度上是父母遗传和童年经历所决定。
过往,我们在思考能力、定义能力的时候,总是把个人与组织的属性总是交织在一起思考,那就会显得非常混乱。我们在思考能力体系和能力标准的时候,一定要把能力内在逻辑解剖清楚。
员工能力两大属性的逻辑关系
在能力的内部逻辑和长期发展性来看,个人属性的能力会决定了组织属性的水平高低,即冰山下的潜在能力会决定冰山上的表象能力。
我们在考察大学生,主要考察能力的冰山下部分,因为,大学生还没有经历过岗位、企业和行业的积累,没有公司所需要的冰山上的知识和技能,只能通过考察潜能来看他的未来成长性。因此大学生特别需要系统培养,尽快丰富其冰山上部分的能力结构。
同时,能力的个人属性部分往往在人生较早的阶段就已经变得比较稳固,而且较难改变,这也是企业不需要对个人属性的能力发展投入过多的精力进行培养的原因,而只能成为人员筛选和潜才选拔的依据。但进入职场后,员工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得以快速积累和发展,就是人生和职场阅历,成为重要的资本和筹码。
因此,越是高层,我们越需要静态的看他的能力结构,他冰山上的知识技能与经验经过多年积累已经基本成型,也是企业在面试时需要重点考察,并在入职后能够短期内对企业产生实际价值。个人属性部分的能力经过历练,演变成了工作的风格。
企业应用员工能力的策略与工具
企业是一个功利性组织,不是学校和教育机构,存在的价值不是只为员工的能力发展。这就注定企业对员工的能力要求不可能是全面关注和无条件接纳,而是赏罚分明,物竞天择。企业需要对员工组织属性的能力成长负有一定责任,组织需要思考有没有为员工提供足够的事业平台,有没有提供足够的学习机会。而个人属性部分的能力成长应该由员工自己负责,员工要通过自身的不断反思和学习而有所改善。企业有限的资源聚焦在员工能力中对企业最有价值的部分,关注能够在最短周期内有效助推绩效提升的能力。因此企业对人才的使用和培养,通过轮岗、培训等方式,应该更多关注和提升员工能力的知识性和经验性部分,从而在短期内对企业产生实质的价值。而员工能力的个人属性,由于存在稳定性和不易改变性,是企业进行选拔和筛选人才,确定目标发展对象的重要依据。
这也要求我们进一步解剖员工能力的内涵,并把当前市面上比较流程的能力管理工具,如任职资格、胜任力、潜能和个性/动力等进行整合性思考,真正理解其价值发挥。
当我们左边列出员工能力的冰山模型,右边列出几项能力的管理工具,就能够清楚地能够看到,任职资格、胜任力、潜能和个性/动力,是如何从能力的冰山上分布到冰山下的深海,各自有所侧重,又形成延续,构建成能力的整体。
员工任职资格管理
任职资格是一种职业资格评定,它的核心主要就是冰山上的部分,针对岗位/组织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体现出很强的组织属性。任职资格评价主要也是考察对象所具备知识、经验和专业技能,通过考察其工作成果和业绩,也就是考察”会做什么,做成什么”。任职资格管理一般与员工职业发展规划相结合,专业通道的员工主要通过其专业知识和技能发挥价值,因此专业序列的能力管理工具多可采用任职资格管理,通过定期申报、评定,实现能力的认证与晋升。
胜任力模型
企业在应用能力管理时,最普遍的应用工具是胜任力或领导力模型。胜任力模型和领导力模型,古典的定义是区分绩优和绩差员工的深层次特征,属于冰山下的部分。
但实际上,胜任力是一种综合的能力和行为表现,直接与目前的岗位表现相对应,并非是完全的冰山上或者冰山下,而是介于中间,差不多就在水面,若隐若现,既有潜在稳定的个人属性部分,也有知识技能经验的组织属性部分。
当我们仔细审视胜任力的具体描述,实际上企业很少会使用纯粹个人属性的能力特质(即底层的能力特征,如洞察力、感受力等),较多糅合组织属性,如业务特性、工作要求和文化习惯要求等,比如胜任力“战略驾驭能力”,既包含了战略思维品质,体现出很强的个人属性,也包含了行业发展趋势的动态把握,具有行业和业务属性,是一种综合的胜任能力,而最后呈现出来是与工作绩效相关的行为描述。即胜任力更多不是领导力特质,而是领导力行为。胜任力更适用于管理者,因管理能力有领导特质,有冰山下潜在特质,而同时也有很强的企业、行业甚至岗位属性,因此用胜任力模型来评价与发展管理能力是相对适用的。
潜能
除了胜任力,我们也会看一个人的潜能,尤其在应届生招聘、人才加速发展项目时会多关注潜能。
实际工作中,我们容易把胜任力和潜能两个工具混淆,这是我们没有正确理解胜任力的缘故。如果我们认同胜任力是处于冰山的水面,那么潜能就是在冰山的下面,完全是个人属性,主要由生物性遗传和童年环境经历所决定,如底层的能力品质(类似智商和情商)、价值观。潜能是比较纯粹的个人属性的能力,它和胜任力最大的区别在于,胜任力直接指向特定的岗位,是特定岗位的标准,多用来评价当前在岗的人员和预测当前的岗位表现;而潜能多是观察目前还不在特定岗位的人员将来有多大可能可以胜任该岗位。
直接用目标岗位的标准来评价后备人员是不恰当,因为对象不在岗位上,因此没有足够进行行为表现的机会,或者相应的技能经验暂时还没累积,从而没有表现相应的行动特征,但是这不等于他就不能胜任该岗位。
这时,就需要考虑对象的潜能,虽然目前不一定能够被容易的观察到(因为不是现有岗位所必需的能力),但是具备这种潜能让对象在更高的职位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个性/动力
市面上有很多的工具用于测量人体的心理动力、个性和风格等。个性与风格主要用于团队匹配和适岗匹配,原则上没有好坏优劣,适合与否的问题。但除了非常突出和显著的个性风格,一般而言用个性风格直接来预测工作绩效和行为会比较糟糕,因为在工作场景中,外部环境的压力比内在的个性风格往往更能预测一个人的行为和反应。当然,在内外一致的情境中,员工内心会更加自然舒适。心理动力表明一个人内驱力的强烈程度,会体现为上进心、抗挫力等,是一项重要品质。
由此,从企业应用的视角,清晰解构出了员工能力的内在机理,为下一步具体的人才管理体系设计,包括能力标准体系、评价与选拔体系、培养与发展体系,构建形成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