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的调查报告

时间:2019-05-13 18:20: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有关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的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有关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的调查报告》。

第一篇:有关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的调查报告

有关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的调查报告

剑阁县元中学王晓斌

一 调查背景

教学是教与学共同活动的体现,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了解把握学生数学学习的实际状况,是数学教师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好学生的根本保证。

我从事数学教学多年,又长期担任数学教研组工作,依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规律,结合平时教学中学生学习数学的表现,联系考试成绩不难发现,我校近几年有近一半以上的学生不喜欢上数学课,低分人数特多,平常很多数学教师也在抱怨学生基础差,厌学、困学不学之类的话,事实上确实如此:困学,厌学和不学的学生日益增多。面对这一现状,如何培养优秀人才,帮助学困生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也迫在眉睫,也是我们每位教育者不可推卸的艰巨任务。

二 调查对象和方法

调查对象:我校初

一、初

二、初三的部分数学学困生和学困生家长以及部分数学教师。调查方法:采用问卷(问卷分学困生、家长和教师三种)调查和个别座谈的方法。具体做法是将调查问卷发放给每班抽取的五名数学学困生和家长(全校共28个班,累计140份)以及10名数学教师。

三 调查内容和结果

调查问卷的内容涉及数学学困生自身学习现状,学困生家庭因素以及教师因素等几方面,并对问卷调查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表1学困生自身对待数学学习的现状

表2 家长对待学困生数学学习的认识现状

表3 数学教师对学困生的关注现状

四 数学学困生的成因

通过上述调查和座谈发现,数学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既有自身方面的因素、又涉及社会和家庭以及学校教师等方面的因素,但就其实质和主要因素将其成因分为两种:

(一)内部原因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大多数学困生自控能力差,上课不愿听讲,甚至违反纪律,不能坚持学习,作业照抄,平时贪玩,经不起诱惑,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 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考试屡考屡败,长期处于班级的底层,内心深处一般都很自卑,缺乏学习信心,心理上敏感、脆弱、易形成挫折感,导致对学好数学缺乏自信心,从而自暴自弃。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效率低。没有形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良好习惯,大部分学生只会对课本上的定义、公式、定理等机械的记忆,缺乏应变能力。对于所学知识不会比较,不善于整理归纳,知识松散凌乱,导致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十分吃力,不能适应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依赖心理强,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调查中发现,很多数学学困生尚未从机械学习中解脱出来,无法适应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的学习,上课依赖老师,作业依赖同学,把数学学习的希望寄托在老师和同学的身上。对于所学的知识,不善于独立思考,总结归纳,逐步形成了数学学困生学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农村学生数学基础普遍较差。随着初中数学的加深,更加使学生缺乏学习热情和兴趣,并由此产生高度焦虑或其他消极情绪,逃避数学课程的学习。

(二)外部原因

1对教材的不适应。初中数学教材内容增多,知识难度增大,学生学习负担加重,再加上学科增多,整天应付作业,没有时间消化,从而影响数学课的学习。目前我们使用的新教材要比旧教材更新颖、更有灵活性,但有的知识不是很合理化,如旅游线路设计、超市购物打折、装修铺设地板、储蓄利息计算等知识,对很少去县城的山区农村孩子来说就很陌生, 教学时学困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就有一定的难度,同时也就造成了他们连续学习过程中的疑问积累,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的分化。社会的不良影响。一是就业难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教育得到了社会的高度重视和提高。但大、中专学生不包分配就业难,也自然的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是社会的消极影响,由于社会上的游戏厅、网吧、手机、大量的不良影视作品等对学生的不良影响,吞噬学生纯净的心灵,造成学生厌学、弃学等。

3突发事件的影响。如父母离异、生病、去世等突发事件,致使学生学习中断及心灵可能遭受重创,使学生出现心理偏差,造成学生的突然学习困难,若不及时从思想上解决会导致这部分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4家庭监管不够。我校地处农村,由于大部分的家长文化素质不高,无法对子女的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学生回到家里只看有无作业,很少和孩子交流学习情况,很少主动来校了解,和沟通,造成学校家庭的严重漏洞。加之目前许多家长在外打工,留守学生数量增多,缺少父母管理,沟通;由于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造成孩子心理的障碍,生活上讲吃比穿,惰性心理极强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孩子读书无动力、无压力、对学习成绩的好坏不甚关注,从而严重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

5教师教学的影响。当前我校大多数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受 应试教育 的困扰,知识本位、智力第一的教育思想支配着数学教学;教学观念陈旧,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法指导;教学设备的不足,致使教学缺乏直观性和多样性;同时教师偏爱优生的多,关爱 学困生的少。

五 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与建议

我们认真分析不同学困生的形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缩短学困生的比例,帮助学困生完善学习过程,特作以下建议: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兴趣不是天生的,它是在学习中逐渐培养起来的,作为教师应善于结合课本内容,采用情景引入,介绍一些古今中外数学史,或有趣的数学知识,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尽情地“欣赏”。帮助学困生树立自信,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困生普遍存在压抑感,深感前途渺茫,具有厌学情绪。教师应该主动地关爱他们,多站在他们的立场考虑问题,多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帮助他们寻找失败的原因,消除恐惧心理,减少学习困难的自卑感。3 加强学法指导,督促课后巩固。有些学困生虽然学习数学也有积极性,但成绩却总是上不去。主要原因就是他们缺乏数学学习策略,不会调控自己的数学认知过程与方法。因此,对这样的学困生应尽可能让他们掌握较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培养善于灵活应用各种方法的能力,强调课后多巩固复习,减少遗忘。注意培养学困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学困生思想不稳定,上课容易分心。在课堂上应不断以目光、表情、手势以及声音的变化,或者作必要的停顿来警示他们,使其感到自己始终臵于老师的关注之下,从而自觉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教师要多关心、热爱、尊重学困生。对于学困生,教师不仅要关注学困生的学习、生活,还要关注学困生的心理。学困生和其他学生一样,有特长和闪光点,教师要善于捕捉学困生的光闪点,给予肯定和表扬,用真爱去感化学困生的心灵,使其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加强个别辅导,及时弥补知识缺陷。学困生知识缺陷多,而数学是逻辑性、连贯性较强的一门学科,要使“学困生”在认知上不矛盾,就得使他们前后的知识有机的衔接起来。个别辅导是有效的方法,教师必须帮助他们分析错误,进行个别辅导,让其理解基本原理,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7加强直观教学,适当降低教材难度。课堂上除了多采用教具,模型以及实际生活的例子,适当进行多媒体教学,让抽象变得简单直观,必要时也可适当对学困生降低一些教学要求,提高学困生的可接受性,增强学习信心

8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困生转化。教学创新,培养学困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提高学困生学习能力,适当开展合作学习,发动学生互帮互学,指导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掌握反馈信息,精心设计练习,要求有梯度,让各类学生都得到发展,数学教学生活化,多元化,让学生自觉参与数学活动,9建议父母多与学困生沟通交流,减少他们的心理负担。农村中学留守儿童较多,缺乏父母管教,要求和建议父母多打电话鼓励沟通,关心学习发展状况,以减少学困生的负疚感。10加强家庭、社会、学校的联系,构建德育网,共同实现学困生的转化。学校、家庭对学生有各种各样的影响,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要密切配合,杜绝网吧,游戏等对学生的影响,要求学生尽量不使用或正确使用手机,尽量减少外在因素的影响和诱惑,才能有效地促进学困生的转化。

总之,数学学困现象已经严重阻碍我校数学教学发展的进程,是一个值得认真探索和研究的紧迫课题。希望我校数学教师在关注这一现象的同时,认真作好学困生的转化,在探索新课程教学模式下,积极稳妥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作出重大贡献。

二 0 0二 年 三 月 二 十 五 日

第二篇: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教育与转化策略研究

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教育与转化策略研究

开题报告

陈述人:李建忠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嘉宾:

我代表课题组做开题报告,恭请各位指正。报告共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课题研究论证报告 第二部分:课题研究设计报告

第一部分:课题研究论证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

1、《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地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通过“九五”课题《非智力因素对学生数学分化影响的研究》表明智力因素固然起重要作用,但导致数学“学困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存在较大差异,一个人都能的发展与发挥,只有经过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才能实现。课程标准也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2、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反映了教育的重要作用。小而言之,对大多数人来说,教育是改变自身或家庭命运,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因此,教育应以人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作为教师更应该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让每位学生受到民主、平等的对待,让每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应有的尊重,让每位学生都能健康地成长,这就不可避免的会碰到学生有困难的学生,因此我们就更有责任和义务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帮助他们建立自信,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

(二)问题的提出:

1、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落实“两基”(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现“两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都说明了新世纪对基础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要求我们性质重视素质教育,加大改革的力度,摒弃一切陈旧的、落后的、与现代化教育不相适应的有碍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模式和做法,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全面发展。

2、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指出:学生间的智力差异是存在的,而且是呈亚态分布的,在能力分布的高端(5%左右)可能是具有学科特殊才能的学生,他们能比别人更顺利地学习某一学科并加以应用。在能力分布的低端,则是缺乏特殊类型学习所需特定能力的学生,大约为5%,尽管学生智力上的差异是存在的,但差异并不像人们想像的那样大,如果通过成功的教育,这种情况是定会可以改变的,可能会有95%的学生(5%以上优生加上90%的中等生)获得较高的学习成绩。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只有少数学生能够按要求顺利通过规定课程,多数学生只能勉强通过或者根本通不过,随着年级的逐渐升高,通不过课程的学

生越来越多,出现这种矛盾的首要原因是:传统的教育观念使许多教师存在:学生学习能力很难改变的心理倾向,误解了他们学习能力的差异,导致教师对学生学习上的困难不采取任何积极的措施,使学生“知识”失误的“积累”逐渐增多,形成了大量的“学困生”。

3、我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农村学校,经济较落后,因此,学生的素质良莠不齐,环境大都比较差,自主学习的意识普遍比较差,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还未养成。进入初中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加深,普遍自我意识增强,开始从比较单纯的接受他人的评价转向能自觉地进行自我评价。学生的表现欲逐步增强,尤其是学困生希望被别人重视、渴望被人理解和尊重,他们也开始在意自己在同学和老师心目中的形象,在意自己的成绩,而做为基础学科的数学成绩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他们信心的建立。如果他们不能克服暂时的学习困难,将会导致他们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久而久之也使得他们成为“问题学生”,这不仅影响了数学质量的提高,也大大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这与新世纪所需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是相悖的。因此,及时关注和研究数学学困生,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是每一个数学教师必须而迫切的问题,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预计的研究突破

(一)目前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状况

在西方,对学困生的研究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

1、奠基期(1800—1930年):大都是由医生或生理学家以脑部伤害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做的脑功能及脑功能失常的研究。例如:布罗卡发现大脑左半球的特定区域受到伤害,患者将失去说话能力;威尼克发现大脑颞叶的特定部分受到伤害,患者将失去听觉、理解能力等。

2、转移期(1930—1960年):转移期的研究重点是由对脑伤病患者脑部组织的研究转为对儿童及教学的临床实践研究。对这种实践进行尝试的第一

个研究者是美国的一位精神病医生奥桓。他提出了一套训练与教育的方法。这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是由美国医生史特劳斯、心理学家和特殊教育家韦纳和凯夫特等人所做的有关知觉及知觉——运动功能的研究,他们的研究被认为是学困生研究的先驱工作。

3、疏整期(1960年—1980年):始于美国学者柯克1963年提倡使用“学习困难”一词。这一时期可以说明“学困生”研究在教育系统快速发展的阶段,不论教学理论、教育法令及专业组织等都在这一时期蓬勃发展与整合。

4、当代期(1980—现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大,学习困难学生的研究不再限于教学过程,而开始注意到学习困难的心理特点和社会背景方面的探索。其中较有影响的有记忆研究方面、元认知方面的代表人物佛雷钦那、卡耐特和加涅。注意缺陷研究方面的代表人物梅塞,行为障碍方面的代表人物汤普森和塞特。国内在“学困生”研究方面较有影响的是吴增强《学生不良学生类型与特点的聚类分析》、《赖铭次》特儿童异常行为诊断及治疗、钟启《差生心理与教育》、洪丽瑜《学习障碍者教育》,他们都是从学困生在综合学习方面表现出来的症状进行分析,查找原因,并找到教育与转化的策略,而没有分学科,根据各学科的特点进行实验研究。本课题将以数学学科中的学困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寻找形成原因,并探索教育与转化的策略。

(二)本课题预计的研究突破

基于以上国内外对本课题研究现状的述评及分析,本课题在此基础上预计有以下研究突破:

1、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教育与转化策略方案的制定。

2、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实施数学“学困生”教育与转化的策略。

(三)本课题要解决的问题

21世纪国际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提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提出了教育发展的“四大

”:即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存。2001年9月5日第46届国家教育大会的主题为:“学会共存”,可以说这里的“学会共存”的理念使每个人在认识世界的同时了解自己和他人,促进相互理解,以求实现彼此和睦相处与协调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就是资本,知识就是财富,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都与其人口素质密切相关,人口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国际竞争力的强弱。邓小平同志曾说过,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要想提高整个人口的素质,就必须关注学困生,要帮助他们学会学习,培养他们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建立自信,从而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基于以上分析,本课题要解决的问题是:

1、改变“学困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使学困生从思想上根本改变,在态度上对数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品质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改变教师较落后的学生观,构建正确的学生评价观和平等的师生关系,使教师真正走上科研之路。

3、努力解决教师教学设计与实际操作之间、全面发展与个体指导之间、组织教学与转化学困生之间的矛盾。

三、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实践意义:数学学困生的数学成绩将直接影响学校整体数学教学质量,在教育与转化措施得力的前提下,数学学困生的学习成绩将会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这对整个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将数学学困生教育与转化策略真正落实下来,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评价观,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素质,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正确的人生观,最终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理论价值:以往对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大多都归咎于学生数学基础差,智力差、厌学,并没有过多地去从教师自身找原因,认为“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是天方夜谭,通过对数学学困生教育与转化策略的研究,可以找出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措施中偏差的方面,从而对数学学困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为教育与转化数学学困生进行有益的尝试。

四、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课程标准指出:⑴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⑵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不仅要考虑学生自身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2、因材施教教学理念: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学生的共同特点,又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⑴了解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学。经常了解和研究学生,既掌握全班学生的一般特点,又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如兴趣、爱好、数学理解能力,努力程度、数学知识储备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方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⑵面向全体,使学习的深度、广度、进度是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所能接受的。⑶正确对待个别差异,善于发现和培养具有特殊数学都能的学生,同时要热情关怀,帮助和辅导数学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使他们逐步赶上。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⑴知识并不是简单的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⑵相对于一般地认识活动而言,学习活动的一人主要特点就是于:这主要是一个“顺应”的过程,也就是认识框架的不断变革或重组,而后者又正是新的学习活动与认知结构想到作用的直接结果。这就是说,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逐步积累、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认知主体在对前面的知识予以建构时发生了问题,就会影响到后面的学习。因此,教师在引导帮助学困生学习的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帮助学困生的学为主要任务,加强学习指导,以过程的优化促进学习目标的实现。

4、“育人为本”理念:在中学生行为规范素养形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探索数学教学适宜的方法,提高数学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及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他们学发数学、为今后的成才与做人打好基础。

八、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前期工作积累

在近几年工作期间,我们对数学“学困生”一直很关注,采取了一些措施,也取得了一些成效,尤其是课题组负责人李建忠老师在“学困生”转化方面效果较明显,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并在学校范围内开展了“学困生”教育与转化策略的讲座活动,受到广大老师的好评。在此基础上,又组织数学组老师学习了相关的理论,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掌握了国内同类课题的研究状况,学习了建构主义、认知理论及教育心理学等理论。制定出了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调查问卷和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学习动机与态度调查问卷,并对问卷进行整理分析,制定出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教育与转化策略 的研究方案。

2、研究者的水平⑴课题负责人:

①班学儒:为中学数学高级教师,有20年的教龄,是自治区骨干教师,石嘴山市“351”拔尖人才50名之一。曾任惠农区教研室数学教研员,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

②李建忠:中学一级教师,惠农区级骨干教师,学校数学教研组组长,有着较高的数学专业知识。教学思想新颖,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对“学困生”教育与转化非常关注,在校多次开展了“学困生”教育与转化策略讲座活动,并在全县的公开课活动中受到教研员及广大老师的好评。

有班学儒校长的理论水平和李建忠老师的扎实苦干,为本课题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⑵课题组成员:大多是中学高级教师,市、县级骨干教师,一直在教学一线,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对教育教学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3、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

课题负责人班学儒校长的课题研究报告《数学学困生学习诊治及教育对策》获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一等奖。课题负责人李建忠的论文《创设情景,关注学生》在宁夏教育发表。课题组成员的论文《减负后如何使学困生进步》、《让学生在寻求自然规律中成长》获自治区三等奖;论文《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动起来》获市级二等奖。第二部分 课题设计报告

(一)课题的界定

(1)学困生:所谓学困生,是指那些在知识技能、能力、态度、品格、方法与

体质等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没有得以正常开发,不能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或给予补偿和矫治的学生。学困生具有相对性、暂时性、可变性,其主要表现在发现问题困难,提出问题困难、理解问题困难、分析问题困难、解决问题困难。(2)数学学困生:指在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方面不能达到的学生。他们一般数学基础差,学习能力弱,学习习惯差。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如智力的、非智力的,家长的、环境的、社会的、教师的、教材的、应试教育的、教育评价的,使得数学学困生较多地表现为被动接受知识,死记硬背,缺乏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导致失去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形成恶性循环,对学习数学感到厌恶,产生逆反心理。

(3)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以促进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为目的,以传授知识、经验为手段,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从狭义方面来说就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主要是指学校对儿童青少年进行培养的过程。而本课题所说的教育是指用道理说服学生,使其能够照着教师的指示或要求去做。

(4)转化:指矛盾的双方经过斗争,在一定条件下,各自向着和自己相反的方面转变,向着对立方面所处的地位转变。本课题中的转化是指学困生经过教师的教育,能够由厌学变为乐学,由被动变为主动,在学习习惯、学习品质方面有良好转变。

(5)策略:指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本课题的策略是指根据学困生的特点、类型、表现及其发展情况,在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方式方法,制定有效的行动方针。

(6)学困生教育与转化策略:指为了使学困生能够在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方面有所转变而制定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与方法。如通过交流消除学困生的自卑心理;通过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学困生大胆发言;通过个别辅导提高学困生的基础;通过家访使学困生内心感到温暖;通过简单有趣的数学实践活动和诙谐幽默的教育艺术培养学困生学习兴趣等。

二、研究的假设: 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1、理论假设: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差生可以分为三类:一类于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第二类属于“天赋”面纱尚未揭开的学生;第三类属于“理解力差和头脑迟钝”的学生。美国的心理学家布卢姆的“掌握学习”教育理论认为:如果提供了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的机会等方面,就会变的十分相似。这里所说的学习条件就是指学生学习并达到掌握所学内容必需的学习时间,给予个别指导机会和学习的机会,因此,我们可以做也一个假设:数学学困生的“因”只是因为他们在数学思维上、数学思考中有一个结未打开,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地引导,并多关心帮助他们,给他们提供相对多一些的时间,学困生就能摆脱学习之困,从而能够象其他学生一样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步学习方面正常发挥。

2、实践假设:提高数学“学困生”的成绩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九五”重点教育科研课题《非智力因素对学生数学学习分化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影响一个人成才的讴诸多因素中,非智力因素优秀者都超过非智力因素不良者,这说明导致学生两极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将数学学困生教育与转化策略真正落实到实际教学中,达到培养学困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最终向着正常方向发展,取得好的成效的目的。

三、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

本课题研究按照文献研究——调查研究——设计策略方案——进行策略实验的路线进行。

即通过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及教育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数学“学困生”的现状进行诊断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的方法,寻求和建立科学可行的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教育与转化策略方案,并对涉及原则、设计方法、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论证研究,对于如何在实际中应用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有益的尝试。

(二)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本课题搜集的文献有:

⑴新课程标本教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资系列)。

⑵成功素质教育全集(新华出版社),其中包括心理方面的诸多因素。⑶教学教育工作者所作的关于初中生数学能力培养的实践总结及在数学“学困生”教育与转化方面的研究文章。

通过文献研究,我们了解了数学“学困生”的含义及成因。

2、调查研究法

本课题通过问卷法所要了解的主要问题主要是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的类型及其成因。如何在设计问卷时达到调查的效果是所要考虑的重点。因此针对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的实际情况,考虑教育与转化策略的实际效果,设计简单的、可操作的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调查问卷。

通过对我校初中各年级几百名学生的调查,获取大量丰富的资料,对它们进行详细而深入的分析,了解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的思想及学习现状,在此基

础上诊断出问题的所在。

问卷设计有两种类型:⑴选择题:要求学生从备选项中选择一个答案。⑵结果开放性题目,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解答,力求答案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3、行动研究法

本课题以本校初

一、初

二、初三共10个教学班为的数学“学困生”为研究对象,其中以七年级三个班为重点,先对学困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动机、学习态度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困生学习现状,然后再通过教师教育与转化过程,到期末再进行一次问卷调查,将“学困生”期中测试与期末测试成绩进行对比,寻找差距,并对成功的做法讨论形成理论;对不足的方面进行修改,在此期间,教师要对“学困生”的成长过程记录,装入档案袋,我们称之为数学“学困生”成长记录袋,要保证每生一袋,情况要真实可靠。

4、个案研究法

主要是通过对一些学困生的跟踪分析,摸清他们学习困难的成因,及转化效果,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最直接的材料。这是本课题最主要的研究方法。

(三)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教育与转化策略的具体操作过程:

1、对学生数学学习情况(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动机和意志品质)进行摸底了解。初一学生入学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了解,教师可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2、制定一个短期数学“学困生”培养方案,在对学生情况通过观察、问卷调查、谈话家访等方式了解后,教师中针对学困生情况制定一个短期培养方案,可以征求学生意见,制定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方案。

3、教师为每一位数学“学困生”建立成长档案记录袋。主要记录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及学习成绩的转变,同时学生对自己每周学习数学的感受及感到困惑的地方进行记录,教师每一周检查一次,要求学生要坚持写感受,特别是自己取得的成功和进步的方面。

4、个人自评。一段学时或一学期结束后,要求学困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一个小结,对自己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方面进行自评。在自评的基础上再进行互评,学困生之间对一学期或一段学时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5、教师评价。在一学期或一段学时结束后,教师在学生自评和互评的基础上再对学困生进行评价,主要以学生的进步表现为主,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正视自己的缺点,达到使外部的指导转化学生内心的学习动力。

四、预期研究成果

本研究希望通过对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教育与转化策略的研究,最终达到教育与转化“学困生”在学习数学方面能够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在学习习惯、学习品质等方面能够良性发展,学会主动学习,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从而为提高学生数学能力、提高学校数学教学质量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方法来。预期研究成果:

1、案例:有关数学“学困生”教育与转化方面的成功案例。

2、策略实施前后学生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动机、意志品质等方面的对比分析报告。

3、论文集:《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教育与转化策略研究报告》。

五、研究的范围 学科:数学

实验学校:惠农区回民学校

学生:惠农区回民学校初

一、初

二、初三部分学生,主要以初一为主。教师:惠农区回民学校全体初中数学教师

六、研究工作计划

研究工作阶段划分及各阶段的主要工作:

(一)准备阶段:2006年5月——2006年10月,理论学习,参阅文献。

1、组建课题组

2、制定农村中学数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调查问卷。

3、制定农村中学数学学习动机、态度调查问卷。

4、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二)实验研究阶段:2006年10月——2009年7月

1、通过问卷分析、家访、与学生谈话交流,分析数学学困生成因。

2、研究对策:针对学困生的种类及成因,制定相应的策略。

3、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运用成功教育的理论指导教师转化学困生,同时研究总结出一条适合本校实际的理论与方法。

(三)实验总结阶段:2009年7月——2009年8月

1、对研究成果分析汇总,形成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

2、召开课题总结会,做好成果的价值宣传和推广应用。

七、课题组成员背景及分工

班学儒:中学数学高级教师,校长。负责对本课题研究过程的指导和管理。哈名雄:中学数学高级教师,负责查阅相关文献,提供研究思路。

谢生俊:中学数学高级教师,负责对“学困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调查分析。孙学智:中学数学高级教师,负责对“学困生”学习动机、态度调查分析。

马政权:中学数学一级教师,负责学困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调查分析 杨少勇:中学数学一级教师,负责“学困生”学习动机、态度的调查分析。马秀琴:小学数学高级教师,负责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参考文献:

1、叶晓城、向鹤梅主编《全日制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武汉。

2、时龙主编《教育科学研究》,教育科学研究出版社,2006年第6期。

3、郑毓信、梁 成编《认知科学建构主义与数学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10月版。

4、顾继玲、章飞主编《初中数学新课程》,开明出版社,2003年11月。

5、《新课程校本培训》,由《新课程校本培训》编委会编,新华出版社。

6、总主编:孙锦涛、纪登,主编:高宏存《成功素质教育全集》,新华出版社。

第三篇:学困生调查报告

“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社会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要使每个学生得到全面而健康地发展。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初中升入高中学习后,学生“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非智力因素的学习困难学生(简称学困生),如何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从而提高他们的素质,是当今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基于这种认识,我对××中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问题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时间

2010.9.15—2011.3.5

三、调查对象

××中学在校的20个班近1000名中学生。

四、调查过程

1、学困生的界定

我本人和参与调查的教师首先学习相关资料,把握准“学困生”的概念。我们认为,对于学困生的界定要把握住三性,即外延的明确性、揭示本质的准确性和内涵的全面性。据此,我们在本调查把学困生界定为:指那些在知识、能力、品格、方法、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开发,心理得不到健康发展,能力、方法不能达到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或心理健康辅导措施给予补尝和矫治的学生。

2、调查过程

(1)通过对班主任、学科教师对学困生进行基本情况的问卷调查,从“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年龄特点”“教材教法”“学校管理”“家庭背景”等八个方面收集数据。

(2)选取代表性较大的学困生班主任采取家访、电访的形式进一步了解家庭教育情况。

(3)对学困生的作业、试卷、手抄报等书面形式的文字材料进行调查分析。(4)与个别学困生进行谈话了解情况。

3、数据整理

班主任及学科教师以书面的形式汇报学困生的基本情况,我本人依据所报材料及我所收集到的数据分析学困生个体形成的原因,并对学困生的转化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五、材料分析

(一)综合调查数据表明:

××中学学困生约占总数的15%左右,学困生中男女生的比例大约为5/2,随年级的升高学困生呈增长趋势。

(二)通过问卷的数据统计发现,学困生普遍具有如下特点:

1、缺乏人生奋斗和参与社会竞争的动力。(62%左右)

2、对学习改变命运缺乏信心。(57%左右)

3、不能独立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对主要学科的学习缺乏兴趣。(68%左右)

4、学习做不到专心,缺乏合作精神。(94%左右)

5、教师、家长辅导相对跟不上。(60%左右)

6、班集体意识和班级荣誉感较差。(83%左右)

7、自我评价学习成绩不理想、不满意。(94%左右)

8、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80%左右)

9、对提高成绩、获得尊重有很高的期望值。(92%左右)

10、对教师、家长的爱能感受得到,从心里爱老师、爱家长。(95%左右)前六项反映了学困生在学习动机、学习品质、学习习惯、学习环境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后四项反映出他们不满于现状的情感意识和心理动机。

(三)通过学科教师对“学困生基本情况分析”可以看出:

1、部分学困生有明显的智力障碍(在界定学困生的概念时已将其划为另类研究范畴,本专题不作研究)。

2、学困生的学习成绩普遍偏低,在知识结构上存在断层。

3、学困生的学习品质、学习习惯较差,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4、转化提高的办法大多集中在交流、谈话、辅导及与家长的沟通配合上。

5、对学困生的转化大多数教师感觉有一定的难度,但同时也能充满信心。

五、发现的问题及结论

通过观察、询问、调查,发现产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各不相同,其成因是极其复杂和多方面的,但从教育教学角度来审视可将其形成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一)内部原因

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大多数学困生由于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认为读书无用,无心学习;认为学习是一种负担,读书是碍于家长的要求。因此,他们缺乏上进心,上课不愿听讲,甚至违反纪律或旷课去玩,作业照抄,应付老师,从没想到提高自己。

2、学习意志不强。学习的毅力和耐力较差,只有三分热情,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由于学困生长期处于班级的“底层”,处于被遗忘、被摒弃的角落,他们内心深处一般都很自卑。认为自己不行,不愿意接近教师,对教师缺乏信任或对老师怀有敬而远之、敬而怕之,很少主动提问和回答问题。太多的失败使学困生常感到学数学很无聊、很枯燥,情绪低落、沉闷,心理上敏感,脆弱,易形成挫折感,导致对学习缺乏自信心。

4、知识结构缺乏系统性。学困生基础差,知识脱节多,知识结构不完整。对知识的掌握只停留在表象上,没有深入到实质。

5、学习方法差、学习效率低。学困生没有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满足于“喂一口吃一口”的学习方法。知识掌握只重视结论,生搬硬套,定势强,有疑问也不及时弄清楚,学习时也抓不住重点,成绩低下,学习效率低。

6、认识水平低,思维不力。思考问题表面化,反映慢,表达力差。遇到实际问题时,不知所措,分析综合能力差,概括力和想象力不够,不能灵活运用知识。

7、依赖心理强。上课依赖老师,作业依赖同学,把学习的希望寄托在老师和同学的讲解上。依赖心理的存在,使之对知识的理解不深刻,解答问题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因而学习时表现为程式化、模式化,缺乏创新和变通能力,影响了学习效果。

(二)外部原因

1、应试教育原因。目前,应试教育仍然在唱“主角”。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学脱离学生实际,赶进度,造成教师授课“重”知识的传授,“轻”知识的发生过程,不重视知识的消化和巩固。学校、家长对学生成绩的期望值高,教师的应考思想会促使学生忙于大量的练习中,学困生始终吃不了。

2、教材原因。教材内容增多,知识难度增大,学生学习负担呈现加重的趋势,再加上学科教学的重要性都在加强,整天应付作业,没有时间消化,影响了他们学习成绩的提升。

3、社会原因。由于社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金钱的诱惑,读中专大学学费高、不包分配,就业难以及网吧,游戏厅的吸引,加上学校、家长未给予及时正确地引导。“读书无用”论又在悄然地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4、教师的原因。教师是科学知识的主要传播者和学生迈向正确人生道路的引领者。他们的师德和业务素质,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和学生的成长。教师职业的辛苦、清贫以及“经商热”的高涨等,致使部分教师不安心本职工作,不进行必要的政治业务学习,讲课敷衍了事,教法单调、乏味,内容安排上缺乏层次,没有充分照顾学困生这一弱势群体;不注意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对学生的了解,渗透着个人的意识偏向,以教师自己的认知、情感、意向和个性特征去认识学生,致使部分教师产生心理偏差,出现体罚、讽剌、挖苦学生的现象,严重地挫伤了这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

5、家庭的原因。现在学生中独生子女占有较大比例。家长一方面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另一方面又过分地溺爱,造成了学生复杂的矛盾心理,形成自私、蛮横的不良恶习,没有吃苦耐劳、认真学习、帮助别人的意识,对学习失去信心、对教师的善意批评教育记恨在心;一些家长认为对学生的教育认为是老师的事,不主动与教师配合,助长了这些学生的不良行为,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导致这部学生受到冷遇,困难得不到及时解决,随着问题的积累,成绩下降,沦为“学困生”。

6、突发事件的影响。如父母离异、生病、去世等,致使学生学习中断及心灵遭受重创,使学生出现心理偏差,造成学生的突然学习困难,若不能及时从思想上解决,随着时间地推移、问题的积累,导致这部分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七、转化措施及建议

1、消除学生思想障碍,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自觉性

结合学科课堂教学实际,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和理想前途教育,让学生懂得学习的目的不在于升学,而是掌握知识,“本领”才会大,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兴趣,激励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学习自觉性。

2、排除学生心理障碍,树立学习信心,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

学困生心理素质差,自尊心脆弱,自卑感强,经不起老师、同学、家长等方面的冷落和剌激,教师要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给予充分的尊重、理解和信任,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捕捉学困生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积极情感积累有助于在心理上形成良性循环,增强学困生的学习自信心和进取心。

3、教师要加强学生学法指导,促进学习能力的提升

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正确,直接影响学习效率的高低。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创造机会,指导学生如何学习,使他们不但能“学会”而且能“会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进行思维训练、探究性活动训练,尽可能地让学困生掌握较多的学科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善于调控自己学习过程和灵活应用各种知识的能力。

4、教师要落实“以人为本”新理念,积极评价,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要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正确认识学生,提高教学设计水平;教学中,注意创设问题情景,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模式,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自主探究模式;教学内容从易到难,降低坡度和起点,多复习回顾,重点处放慢速度,及时释疑;教法上适用学生分层、目标分层、课堂分层、练习和作业分层、测评分层、激励分层等一系列措施,充分考虑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因材施教。

5、学生家长和教师要端正学生人才观、教学质量观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和家长必须把握好对学困生的期望值,对他们的期望值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学困生学习信心不足或不稳定。教师和家长有意识地给予他们主动锻炼的机会,给予他们更多的赞许和信任,都将会内化为学困生的自信心,一旦成功或进步,会得到更多的情感体验,就会更加自信,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我们长期从事教育教学的实践表明,只有把好学困生的脉,才能对症下药,有效地调动学困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增强自信心,才能有助于他们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才能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让每个学生在他的求知空间里得到和谐、健康、全面地发展。

第四篇:关于农村学困生问题的调查报告专题报告

关于农村学困生问题的调查报告

在这里实习了一个学期之后,我发现每个班级都有几个学困生。特别是四年级,整个班级都处在一种很压抑的氛围之下。上课的时候,他们抬起头,眼睛睁得特别大地盯着黑板,乍一看,这班孩子上课很认真,其实不然,他们的成绩是这个学校里最差的一个班级了。30个学生的班级,有留级生8个,加上本来就有的7个学困生,这个班级在学校里也是属于比较特殊的,成绩很难上去,连课外活动都很难找到他们的身影。这些学困生引起了我的好奇之心,为什么都是学生,有些学生就能学的那么好,有的就永远都不及格?为什么会有学困生?学困生的困难到底在哪里?学困生有什么心理特征?我对这个现象进行了调查。

学困生的存在,一方面对学生自身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对于整个班级的共同进步有着很大影响。随着学习知识的增多与深入,学困生与学优生之间的差距将越来越大。最严重的后果是,任课教师放弃对他们的努力,学困生也自暴自弃。出现学困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生理、心理方面的主观原因,也有学校、教师、家庭和社会等方面的原因。

首先,我做好了一份问卷调查,复印100份,分别给了100个学生,主要针对我校三年级到六年级学困生展开(调查对象的界定主要依据学生成绩以及从班主任处了解的学生日常表现),要求他们不记名地回答我的调查问题。经过一周时间的问卷调查设计和一周时间的调查走访,从学困生的现状入手,通过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家庭情况、学习兴趣以及老师、家长的反馈意见进行分析,基本上对该校学困生情况有了基本了解。

一.学困生的分类

1.智力欠缺型学困生。有一部分学生智力发展低于同龄其他学生平均水平,他们记忆困难,理解缓慢,对于知识不能变通;他们愿学、乐学,但结果往往是在学习上花的时间比其他的学生多,而成绩却远远不如他们。四年级有两位学生就属于这种情况,他们上课很认真,作业也做的很认真,但是几乎都是错的。

2.无良好习惯型学困生。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长辈溺爱使得一部分学生从小就没有养成刻苦耐劳的习惯。他们依赖性强,在学习和生活上一有任何困难就找家长和老师,从而养成不愿动脑,稍微做不来的或抄或空白或等老师讲。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依赖他人的习惯,自己从来不动脑思考。

3.缺乏动力型学困生。此类学生头脑灵活,只是于学习动机引起学习困难。他们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足,学习态度消极,学习过程中不能自制,不能坚持始终。比如,我们景宁县有一个规定,少数民族学生(畲族)一律可以上民中(我们县最好的初中),这就给那些畲族的学生开了一道很好的后门,很多学生觉得反正自己都是去那所学校的,学与不学都无所谓了。久而久之,对学习也没那么努力了,渐渐地缺乏了动力。

经过调查的总结,再加上其他班主任的意见,综合网上查来的资料,学困生一般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心里特征:

二.学困生的心理特征

1.依赖心理严重。学困生在课堂上跟不上教师的进度,常跟着老师的思路转,很难有自己思考的时间,久而久之,学生就形成了遇到难题就中断思考或不愿思考来等待答案。可以说,学生的思维方式也就被改变了。

根据问卷调查十六题“你有过厌学心理吗?如果有的话,自己认为是为什

么?”百分之七十三的学生回答的是“有”,而在回答原因时,绝大多数同学认为是由于有时课上听不懂老师讲授的内容,久而久之,学习上逐渐落后于其他同学,最终导致学困。学生跟不上学习进度,一方面是由于初中老师工作量大,需要照顾的学生面广;另一方面便是由于学生习惯从老师口中得到答案,而不是自己思考,长期依赖教师,这一方面的占得因素更多一些。

2.情绪变化大。学困生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和自身心理因素的制约,因而心

理情绪很不稳定。上课听懂一点就兴奋不已;受到批评时情绪低落;不适应或没听懂时就开小差。这样也极容易引起亲人的指责、老师的批评,久而久之也就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创伤,难以治愈。

3.缺乏良好的意志品质。学困生也强烈要求进步,也希望得到优异的成绩,得到老师的重视和承认,同学的赞扬,家长的鼓励。但随着学习任务的加重和难点的增加而自己又不能很快跟上节奏的时候,他们就容易心理崩溃,丧失迎难而上的决心和勇气,没有坚持下去的意志,最后导致学习困难

4.自觉性和自制力差。学困生起初会难以约束和克服自己的行为习惯,课堂

学习效率很低,长久之后,学生会变得无责任心,不肯承认错误,无所谓成绩好与坏,甚至扰乱课堂纪律。

根据问卷调查第五题“你上课时最喜欢干什么?”(多项选择题)。

A听讲B和同学说话C玩游戏D想其他事情E发呆

选A的占百分之五十,选B的占百分之三十,选C的占百分之十七,选D的占百分之三十,选E的百分之七。由此可以看出学困生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自觉性和自制力差。同时,由于生源较差,很多学生在升入初中之前就是问题学生,很多陋习已经形成,很难改正。

6.习惯差。这部分学生很多事情由于在小时侯都有家长和教师的非常细心管理会比较容易的解决,但一旦环境改变无人或少有人管理后他们自己的事情就完全改变了。由此就会养成一些不良习惯从而导致学习落下,甚至有的学生连小学都被疏于管理,长久以后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例如完成作业,他们一般都不会先完成再休息,而是玩够了再完成作业,如果累了或是题难了就抄或者不做,老师和家长批评多了也就习惯了。

根据问卷调查第八题“回家后最喜欢干什么?”

A写作业B看电视C打游戏机D和同学去玩

选A的占百分之三十,选B的占百分之五十七,选C的占五,选D的占百分

之十三。

7.厌学思想严重。学困生由于在学习上无成功感,基本上都会厌学。对于学校或班级组织的学习活动兴趣都不高,但组织的其他活动如体育活动、课外活动等积极性都很高。根据问卷调查第十六题结论:百分之七十三的学困生有厌学心理。

三.学困生的产生原因

1.形成学困生的主要原因不是智力因素,而是由于自己长久以来所形成的习惯所造成的。

2.学习方法运用不当,学习兴趣不高。由于学习方法不当,造成成绩较差

学习兴趣不高;同时,由于对某些学科不感兴趣,导致排斥老师,使学习方法产生问题。

在问卷调查第十一题“你认为造成自己学习困难的原因是什么?”中,选择

B选项“学习方法”和C选项“学习兴趣”的占总数的百分之六十。

3.学校内的校风影响。校风,学风,班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一个学校是否有吸引力,一个班级是否有吸引力,也是形成学困生的原因之一。农村初级中学由于软件以及硬件设施差,生源质量难以保证,造成学校校风较差。

四、转化学困生的具体措施

1.从情感教育入手,调动学习积极性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老师,首先要

尊重每一位学生,热爱每一位学生。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教师的感情投入尤为重要。学困生由于学习成绩差,受到教师、家长的冷落,往往有较强的自卑感。教师、家长要多予信任、关怀,并不断的给予鼓励和帮助,化自卑为自尊。最后产生兴趣,愿意去学习、才能学好。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困生身上的闪亮点,善于应用多种奖赏方式。鼓励和培养学生对学习的情感,开发他们的潜能。

2.开展一帮一,互相学习的活动。

每个学困生和优生结成一对一的小组,开展优生个别辅导学困生的一帮一活

动。优生带学困生,因为认知水平比较接近所以从操作到练习等随时都可以帮助。而且学困生与优生之间无隔阂,无拘无束,讲的认真,学的透彻。这样既弥补学困生的知识,也使优生得到复习和巩固。

3.注重学法指导,培养良好习惯

学困生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学习方法不得当造成学习困难。大多数学生不会合理利用学习时间、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单

一、缺乏科学性。在日常教学生活中教师除了要学生传授知识外,更重要的是传授学习的方法。将教学和学法融入日常教师活动中去,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更好的促进学习。

小学生学习现状问卷调查表

1、你愿意与老师交流吗?

A愿意B有时愿意C不愿意

2、你喜欢上课吗?

A.喜欢B.比较喜欢C.不喜欢

3、老师讲课你听得懂吗?

A.听得懂B.大部分听得懂C.有一点听不懂

4、上课你举手发言吗?

A.发B.有时发C.不发D.老师根本不叫我5、你上课时最喜欢干什么?(可多选)

A.听老师讲课B.和同学讲话C.玩游戏D.想其他事情E.什么也不想,发呆

6、你想不想做作业?

A.作业多,不想做B.作业难,不会做 C.只想玩,不愿做

7、学习上有困难时,你最想找谁帮助你?

A.找老师B.找同学C.找父母

8、回家后最喜欢干什么?

A.写作业 B.看电视C.打游戏机D.和同学玩

9、在家里,你爸妈管不管你?

A管B有时管C不管

10、在家里你经常与爸妈交流吗?

A经常B偶尔C从不

11.你认为造成自己学习困难的原因是什么?

A动力因素B学习方法C学习兴趣D身边环境影响(主要是同龄人)

12.父母对你现在的学习状况满意吗?

A 满意B不满意C 无所谓.你对你现在的学习状况满意吗?

A满意B不满意C无所谓

15.你认为学习有用吗?

A 用处很大B没有用处C不一定有用D不知道

16.你有过厌学心理吗?

A有用B没用

17.你对自己的未来有什么打算?(理想,具体一点)

第五篇:浅谈中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

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

______”对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实验总结 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这些都阐明了数学作为基础学科的重要性。而数学学困生就其个人成长来说,由于学科的基础与工具性,及将直接影响到对他们的后继教育、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与成才问题;对教育来说,关系到学科教学的平衡性与课程改革的重大战略和基础教育水平的根本大计;对国家来说,关系到劳动者的素质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可见,数学学困生的转化问题,成为当前教育常抓不懈的大课题。我们课题组从主观和客观上分析导致学习受困的原因。并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习方法、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入手提出三大对策,做学困生的转化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果。

众所周知在中学,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特别严重,在数学方面尤为突出。优生在不断减少,学困生在逐渐增多,而且队伍越来越庞大。如果教师不及时引导,定会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所谓的学困生,即是在班上学习较差,进步很慢的学生。他们主要表现为:基础差,上课不专心听讲,精力不集中、反映迟钝,接受能力差、平时作业靠抄袭来完成任务,考试经常挂红灯、学习方法不得当、学习没有积极性等等。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教师肩上的担子很重,因此对学困生的转化是问题的关键。

一、导致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我们认为导致学困生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分为主观和客观原因。

(一)主观:

主观上的因素是导致学困生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其表现为

1、学生的意志薄弱,情感脆弱、自觉性差。意志是为了实现学习目而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是学习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学习活动总是与不断克服学习困难相联系的,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中学数学难度加深,教学方式的变化也比较大,教师辅导减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在中小学衔接过程中有的学生适应性强,有的学生适应性差,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2、缺乏自信心:课堂上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或布置的练习漠不关心,若无其事。解题过程没有步骤,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缺乏积极思考的动力,不肯动脑筋,总是缺乏自信,漫不经心,避而不答、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上进心和学习动力,对不懂的问题不去认真钻研,或者请教别人,而是马虎应付,遇难不究,抄袭了事,不想寻根问底。

3、缺乏责任感。解题时不遵循一定的步骤,解题过程和逻辑性。不能正确灵活地运用定理、公式。对作业练习等应付了事。不重视考试,缺乏竞争意识。抱着我反正不会做,可有可无的态度参加考试。不愿认真复习、马虎应付,考场上“临时发挥”。考后更不注意总结反思。久而久之,造成误差积累,使学习更加困难,丧失学习信心。

4、自学能力和基础差:不能认真主动的学习分析教材,总结不出教材的知识结构及知识的形成过程,更不能找出问题的重点和难点,说不清楚掌握了哪些,同时也提不出问题,对学过的知识点不会用,更谈不上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相比小学数学而言,中学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

5、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习兴趣与学习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当学生对某门学科产生学习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力求掌握知识的理智感,集中自己的注意力,采取积极主动的意志行动,使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在浓厚兴趣推动下的学习活动,一旦达到成功,取得一定的成绩时,就会导致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学生学习的价值感、荣誉感和喜悦感,促进学习兴趣的深化和丰富,这样的学生将会越学越好。相反,对数学缺乏学习兴趣的学生上课如嚼蜡般无味,很难集中精神去听课,导致恶性循环,最终放弃。

6、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的要求。调查表明,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是影响学业成绩的又一因素。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学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一定的要求。而我们的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又一个关键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而且学生个体差异也比较大,有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因此就表现出学生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还有的学生学习方法不恰当,总是死记硬背公式,不能灵活运用各种公式。并且这类学生既不向优生请教,又不问老师。总是以不懂装懂的学习方法来应付自己,久而久之学习上造成一个恶性循环,导致学习成绩后进。

(二)客观:

客观上的因素也是导致学困生产生的的原因之一。表现在:

1、家庭方面:家长是子女的 挣到大钱;或有些靠不法手段成了“爆发户”,致使一些学生过早的放弃了求学的观念。只想混日子,让学生也觉得读书无用,别人大学毕业有许多没有找到饭吃呢?不读书同样可以去当老板,甚至还有许多家长也这样教育孩子的;还有的学生沉迷于电子游戏等现代游戏娱乐设施,不能自拔。以上这些也是造成学生厌学的原因。针对以上原因,我们教师怎样转化呢?下面就谈谈学困生转化的策略:

二、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由于学困生的形成原因的复杂性,有其自身的原因,也有外部原因:家庭、学校、社会。在转化学困生方面,有许多工作是教师无能为力的、爱莫能助的,如父母离异、学校教育环境、教师素质、应试教育等等,但教师在转化学困生方面起的作用又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我们应着重从教师教育方面来研究如何转化学困生。

(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1、重情感教育,用爱心感染学生,增强学生的自尊心,树立主人翁的责任感。中学数学是一门较枯燥的学科,多数农村中学的学生不喜欢学习数学,觉得难,没有兴趣。那么要让学生喜欢你的这门课,首先得让学生喜欢你这个人。马卡连柯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要有爱心和耐心,爱心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前提,耐心是爱心的延续,是一种冷静和宽容。爱心促使他们不断进步、积极向上的基本保证。比如我们学校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家里的经济条件都不是很好,多数家庭的父母都外出打工,用那微薄的工资来养家糊口。故而就存在着许多留守学生,我班上就有一个叫何明兵的学生刚从外校转来,父母都外出打工去了,家里只剩下他一人还在读书。他性格内向,对新的环境又不熟悉。所以表现得很孤独、无助。他的学习也不好,主要基础差,对学习也没有多大的兴趣。人显得很自卑,怕同学瞧不起他。从我的观察发现,他还是想学好,但力不从心,有问题又不敢问老师和同学。针对这些情况,我先找了班上几个较优秀的学生主动靠近他,和他一起玩,和他谈心,做他的思想工作,揭开他优秀的一面。然后我也找他谈,消除他自卑的心理,逐渐让他融入到集体当中。看见他和同学在一起时那开心劲,我悬着的心总算落了地。另外,我从生活、学习上也尽量帮助他。开校初他没有钱交学费,我先给他垫上,并为他争取学校的减免,争取贫困生的生活补助等等,减少了他一定的经济负担。他

成绩差,我找了个数学成绩好的同学经常帮助他。同时我也耐心辅导,就这样,一颗无助的心找到了依靠。他的成绩突飞猛进,我也初试了成功的喜悦。教育中献出爱心,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这一点很重要。教师深入学生、全面了解学困生的心态,对学困生学习目的、态度、兴趣、爱好、志向、心理变化和生理特点、家庭环境、生活环境以及行为品德等方面作全面调查、深入研究,并采取分类教育的方式,随时比较和修正教育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熏陶下潜移默化地克制约束不良心态的滋生发展,用教师美好的灵悟、理智来塑造学生美好纯洁的心灵,使学困生领悟到身边的同学、老师都对“我”的进步寄予很大的希望,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使后进生转变思想,鼓足勇气,直面现实,积极向上,鼓励他们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一步一步地培养学困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使教师的情感理智融入他们的心田,并能扎根、发芽、开花和结果。

2、让“成功”走进课堂,增强学困生的自信心。

从心理学角度讲,十几岁的青少年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而且在他们成功时,由于心理上得到欣慰和满足,很容易接受别人的引导和鼓励。因此,要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除了注重情感教育外,还要破除学生对成功的神秘感,并处理好许多的“ 质,学习方面的经验,以激发其他同学的学习兴趣,为实现目标而拼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样的教育富有想象性,感染性和可信性。

3、化枯燥为有趣,让学困生在快乐中学习。

数学多为抽象、枯燥的,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无味,这也是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使之变为形象、生动、有趣的问题,或者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在游戏中、实践中学到知识。例如:教学“轴对称”这一节课时,书本上定义为:某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能够完全重合,则称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图形。定义很抽象、难懂。课本开头只是引用了青山倒映在水中。教师在教学举例时,可以张开双手,掌心面向学生,一边将双手合拢一边问道:你们看老师的双手成轴对称吗?以实际例子更形象展示,学生易懂。还可以让学生动手亲自剪纸、操作,使他们身临其境。再举举生活中的实例,这样把枯燥的内容就变得生动有趣,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

4、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中学生正处于对任何事物都倍感好奇的年龄阶段,教师可以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大胆创设他们好奇的问题。例如:在讲相似三角形中,教师可以直接指着操场上一棵参天大树说:“在没有较大的工具的情况下我能得出这颗树的较准确的高度,你们知道怎么测吗?”然后告诉学生学习了今天的课后你也能测出树较准确的高度。这样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1、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预习是学习各门课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农村中的学生大多数不会预习。因此,教师有必要教会他们预习的方法。预习就是在上课前将所要学的内容提前阅读,达到熟悉内容、认识自己不懂的地方的一种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教会他们作记号,以便在上课时认真听讲。从而真正理解这些有困难的内容。

2、教会学生听课的方法。听课是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多数学生在听课时不懂方法,学习效率也就不显著。那么怎样听好课呢?

(1)在听课时必须专心,不要身在教室心在外。

(2)抓住重点作上笔记,上课时老师会强调某些重要问题,以及还会把某些公式定理及方法板书在黑板上。那么就要求作上重点符号,并作上笔记,将某些知识点记录下来,以便复习巩固。

(3)在预习中作上记号的知识点应认真听,多提问,保证能听懂。(4)积极回答教师的提问,做到先思考再回答,不要不作思考的回答

3、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认真完成课堂练习,将所学知识掌握巩固。多数学生在学习过后不习惯于将所学知识进行归类,这就要求教师教会学生将所学知识点同以往学习的内容进行归纳、对照、比较其异同点。比如说在学习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后,针对这些不同的解法,什么样的问题选择什么样的解法,师生共同学习总结各自的特点,然后拿出题型让学生思考应该用什么方法来解,再具体操作。可以增强学生对几种方法的理解、掌握,并可以使学生对不同的题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

(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人生。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90%以上的学生的智力是相差很小的,都能学好。数学学困生往往是没有好的数学学习习惯造成的。他们不会学习,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死记硬背;不愿动脑筋,一遇到问题就问老师,甚至扔在一边不管。在教学中,我注意要求学生预习、自学,在学习中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结构和联系,总结寻找学习的规律,培养了学生自觉学习的好习惯。解答问题时,也要注意启发引导,让他们自己动脑,引导他们分析问题,解答问题。从不给他们现成答案,要随时纠正他们在分析解答中出现的错误,逐步培养他们自觉思考的能力。

现在我们的教材可谓一个‘新’字,在初中课程里每章每节中编排了做一做、想一想、读一读,在高中课程里每章由章头图、引言、正文、本章回顾、复习题、探究案例、实习作业等构成,其独具匠心。其宗旨是设法使学生感到有趣,学方法、学内容同时对教师的教法提出了高标准,高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重的方面:

1、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好习惯。这不仅仅是在课前的预习,还是课堂上的学习,甚至是课后的练习巩固。都需要学生通过自觉学习来完成。又特别是学困生,养成了自觉学习的习惯后,成绩一定会突飞猛进的。

2、培养探讨的习惯。课堂上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客观性的提问,引发学困生进入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场景中,引发他们积极探讨数学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的习惯。如在教完相似三角形的同时,你可以向学生提问“我们教学楼前的石柱子你怎样测得他的直径?”让学生讨论,找出相应的方法和规律。

3、培养学生善观察的习惯。观察是引发学生学习的一种动力。学困生的观察能力必然要差些,所以我们的老师就要有方法。采用丰富多彩的画面去引导学生观察,从而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们就能够积极主动地去观察思考,获的知识,以至于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这样使学生体会观察而带来的收获与兴奋,就自觉养成了观察的好习惯。

4、培养小结的习惯。在课后教师要求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小结,即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重点在什么地方,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在哪里?这样强调自己去学习。小结使学生学习的效果明显,认识结构清晰,学过的知识不容易忘记。教学实践证实,只有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才能保持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另外,教师在布置作业和考试命题时,注意难易程度。我很注重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转化,督促他们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对作业做得较好或作业有所进步的学困生,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教师要注意克服急躁冒进的情绪,如对他们加大、加重作业量的做法就很不可取。对待学困生,要放低要求,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谆谆诱导的方法,从起点开始,耐心地辅导他们一点一滴地补习功课,让他们逐步提高。

一个学生思想觉悟的提高、道德行为的形成、学习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教师平时的努力,而对后进生的转化,更应倾注教师不懈的努力,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更应更新观念,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努力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在教育实践中如何引导和转化学困生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体会也各不相同,还有待于我们共同研究和探讨。以上是我们几年来的一点粗浅看法,有不足之处还望各位领导指导批评。

执笔人:亭湖区新兴中学

仇汉青

二〇一一年五月三十日

下载有关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的调查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有关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的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中学数学教学初探

    农村中学数学教学初探 摘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今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本文针对农村中学数学教育的薄弱环节,结合具体实际,提出自己一些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其中包括如何创设适......

    浅谈中学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

    浅谈中学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问题 「内容摘要」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学困生问题时刻围绕着农村初级中学的教学工作,本文将重点分析学困生的日常表现及形成原因,并从提高学......

    浅谈中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

    浅谈中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 [内容摘要]: 一、初中数学学困生形成的主客观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学生自身因素等等;二、转化数学学困生的一些策略:学校与家庭相结......

    学困生成因调查报告[合集]

    学困生成因调查报告 任侯兰 学困生的存在是教学工作中的必然现象,也是制约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的重要因素。教育要转化好学困生,成为每一位教师的强烈愿望,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

    浅论如何提高农村中学数学教学质量

    “三、三、六”教学模式下如何提高农村中学数学教学质量【论文关键词】“三、三、六”农村中学 数学教学 质量思考 【论文摘要】“三三六”教学模式风靡大江南北,各地教育同......

    农村中学数学有效课堂浅议

    农村中学数学有效课堂浅议 嘉鱼县城北中学刘柏青 在近几年的数学教学中,我发现农村中学在实施有效课堂教学中,存在许多实际问题:一是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低,甚至出现无效课......

    农村中学数学教法浅谈数学论文

    农村中学数学教法浅谈数学论文 中学数学是较为枯燥的一门学科,多数农村学生不喜欢学习数学,没有兴趣。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可......

    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问题的成因及对策研究6(小编整理)

    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问题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定州市花张蒙初级中学、米彩英 据统计:全国的中小学生大约有2亿3千万人,近30%的数学学习困难学生,涉及6千多万个家庭,由此看到,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