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六章教育制度习题
第六章教育制度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指的是(D)。
A.教育设施B.学校教育制度C.教育法规D.教育制度
2.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指的是(B)。
A.教育设施B.学校育制度 C.教育法规D.教育制度
3.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其关系的是(A)。
A.学制B.教育组织 C.教育法规D.教育制度
4.(C)是整个教育制度的主体和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集中体现了整个教育制度的精神实质。
A.教育法规 B.教育组织C.学制D.教育制度
5.许多国家都规定孩子的入学年龄为5到6岁,这是由于儿童到了这个年龄,脑的发育已经成熟,能够适应系统的学习活动。这反映了学制的确立应依据(D)。
A.政治经济制度B.科技水平C.人口状况D.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6.18、19世纪,在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后,西欧普遍出现了供富家子弟上学的贵族式学校和供少劳动人民子女入学的群众性学校并立的现象,于是就形成了欧洲现代教育的双轨学制。这反映了学制的确立要依据(B)。
A.生产力发展水平B.政治经济制度C.人口状况D.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7.实行单轨学制的典型国家是(C)。
A.英国B.苏联 C.美国D.德国
8.实行介于双轨学制和单轨制之间的分支型学制的国家是(B)。
A.英国B.苏联 C.美国D.德国
9.在我国1951年新学制中,职业教育占有重要地位,确定了各类技术学校和专门学校的地位,体现了重视培养各种建设人才和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表现了我国学制向(A)方向发展。
A.分支型学制B.单轨学制C.双轨学制D.延长学制年限
10.在我国1951年新学制中,重视工农干部的速成教育和工农群众的业余教育,坚持了面向工农开门的方向,初步表现了我国学制由学校教育机构系统向包括幼儿教育和成人教育在内的现代教育机
构系统的发展,显示出(D)的萌芽。
A.职业教育B.业余教育 C.专门教育D.终身教育
11.提早入学年龄,进行了六岁入学的试验:为了缩短年限,进行了中小学十年一贯制的试验;为了贯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采取多种形式办学,创办了农业中学、半工半读学校,进一步发展了业余学校。这反映的是(B)。
A.1951年学制B.1958年学制
C.1985年《中兵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D.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2.确定了20世纪末教育发展“两基”、“两尘”、“两革”(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建设好一批重点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总目标的是(A)。
A.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B.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C.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D.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13.下列文件中,最早提出“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的是(B)。
A.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B.1985年《中兴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C.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D.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14.提出“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教育内在规律相适应、不同类型教育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教育体制,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的是(C)。
A.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B.1985年《中兴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C.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D.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15.提出“”改革考试评价和招生选拔制度,小学成绩评定应实行等级制,中学部分学科实行开卷考试,重视实验操作能力考查,学校和教师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和按考试结果公开排队的是(D)。
A.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B.1985年《中兴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C.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D.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16.把幼儿教育列入学制系统,这是现代学制向(C)制度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A.职业教育B.业余教育 C.终身教育 D.普通教育
17.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家庭、学校和社会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是(B)。
A.职业教育B.义务教育C.基础教育 D.普通教育
18.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我们现在正走的道路是通过发展基础教育后的职业教育走向分支型学制,下一步要走的道路是通过高中综合化走向(B)。
A.分支型学制B.单轨学制C.双轨学制D.混合型学制
19.现代学制在当代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A)阶段学制的多类型及结构的多样化。当代三个类型的学制事实上变成了这个阶段的三个类型。
A.高中 B.初中C.小学D.幼儿教育
20.在现代学制改革中同时肩负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任务的美国式高中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这反映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正走向(D)。
A.现代化 B.统一C.分化D.综合化
2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主张,建设学习化社会的关键在于(C)。
A.改革正规教育B.发展成人教育 C.实施终身教育D.推行同归教育
22.义务教育的基本内涵是:国家与社会有义务确保全体适龄儿童接受法定年限的学校教育、家长有义务送适龄子女接受法定年限的学校教育和(B)。窍
A.学校有义务为适龄儿童提供公平的教育B.适龄儿童有义务接受法定年限的学校教育
C.公共机构有对适龄儿童开放并进行教育的义务D.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不得雇用学龄儿童
23.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D)。
A.教育管理制度B.国民教育制度C.义务教育制度D.学校教育制度
三、简答题:
1.学制确立的依据是什么? 1.学制确立的依据主要有:(1)生产力发展水平;(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人口状况;
(4)人的身心发展规律;(5)本国学制的历史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2.各级各类学校系统包括哪些内容? 2.学校系统按级别大致包括幼儿教育阶段、小学教育阶段、初中教育阶段、高中教育阶段与高等教育阶段等;按类型分大致包括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等。
3.简述我国1951年新学制的主要内容及其优越性。3.1951学制的主要内容有:(1)吸收了老解放区的经验、1922年学制和苏联学制的合理因素,发扬了我国单轨学制的传统,使各级各类学校互相衔接,保证了劳动人民子女受教育的平等权利。(2)职业教育在新学制中占有重要地位,体现了重视培养各种建设人才和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计,表现了我国学制向分支型学制方向的发展。(3)重视工农干部的速成教育和工农群众的业余教育,坚持了面向工农和向工农开门的方向,初步表现了我国学制由学校教育机构系统向包括幼儿教育和成人教育在内的现代教育机构系统的发展,显示出终身教育的萌芽。
1951年学制符合了当时我国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是解放后我国长期实行的基本学校教育制度。新学制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劳动人民在文化教育上无权利、无地位的时代己经过去,标志着我国学制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新学制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第一,明确地和充分地保障了全国人民特别是工农干部受教育的机会,体现了教育为工农服务的方针;第二,新学制明确规定了各类技术学校和专门学校在学制中的地位,保证了各种人才的培养,体现了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计;第三,保证了一切青年知识分子和工农知识分子都有受革命的政治教育的机会;第四,体现了方针、任务的统一性和方法、方式的灵活性。
4.简述我国1958年的学制改革的主要内容。4.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指出“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有权对新学制积极地进行典型试验”。为了多快好省地发展教育事业,在学制改革的指导思想上确立了“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和“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具体原则。许多地区开展了学制改革的试验,如,(1)提早入学年龄,进行了六岁入学的试验。(2)为了缩短年限,进行了中小学十年一贯制的试验。(3)为了贯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采取多种形式办学,创办了农业中学、半工半读学校,进一步发展了业余学校。但是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不仅使学制改革的试验不可能在正常的教学秩序下进行,而且一大批新创办的各级各类学校,由于师资、设备跟不上,也难以维持。
5.简述1985年学制改革的主要内容。5.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有关教育制度的内容主要有:
(1)加强基础教育,有步骤地实施九年义务教育;(2)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3)改革高等教育招生与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的自主权;(4)对学校教育实行分级管理。基础教育管理权属地方,省、市(地)县、乡分级管理的职责划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决定。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主要由地方负责。高等教育实行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心城市三级办学的体制。
6.简述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关于学制的说明。6.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有关教育制度的内容主要有:(1)确立基础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坚持基础教育优先发展。坚持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促进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重视和发展学前教育。(2)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确保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发放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责任;坚决刹住一些地方和学校的乱收费,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等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一责制”收费制度;规范义务教育学制。国家将整体设立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完善并落实中小学助学金制度;巩固扩大扫除青壮年文盲成果。(3)改革考试评价和招生选拔制度。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小学成绩评定应实行等级制;中学部分学科实行开卷考试,重视实验操作能力考查。学校和教师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和按考试结果公开排队。推进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和选拔制度改革,在科学研究、发明创造及其他方面有特殊才能并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免试进入高等学校学习。(4)推进办学体质改革,促进社会力量办学健康发展。基础教育以
政府办学为主,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
四、分析论述题:
1.试论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学制改革。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学制改革主要包括:
(1)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有关教育制制度的改革:(1)加强基础教育,有步骤地实施九年义务教育;(2)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3)改革高等教育招生与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的自主权;(4)对学校教育实行分级管理。基础教育管理权属地方,省、市(地)县、乡分级管理的职责划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决定。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主要由地方负责。高等教育实行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心城市三级办学的体制。
(2)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有关教育制度的改革:(1)确定了20世纪末教育发展的总目标: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安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建设好一批重点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上述内容简称为“两基”、“两全”、“两重”)(2)调整教育结构。大力加强基础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重视成人教育重视和扶持少数民族教育事业,重视和支持残疾人教育事业,积极发展广播电视教育。(3)改革办学体制。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传统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基础教育应以地方政府办学为主;高等教育要逐步形成以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的新格局。(4)改革高校的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实行国家任务计划与调节性计划相结合,并逐步实行收费制度;改变“统招统分”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制度。(5)改革和完善投资体制。增加教育经费,逐步建立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以征收教育税费、收取学费、校办产业收入、社会捐资集资、设立教育基金等为辅的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制度。
(3)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有关教育制度的改革:(1)明确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改造薄弱学校,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的整体办学水平。(2)调整现有教育体系结构,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规模;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急需的专门人才。(3)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教育内在规律相适应、不同类用教育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教育体制。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要创造条件实行弹性的学习制度,放宽招生和入学的年龄限制;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和其他继续教育;逐渐完善终身学习体系。(4)继续完善基础教育主要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切实落实和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5)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6)加快改革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逐步建立具有多种选择的、更加科学和公正的高等学校招生选拔制度;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实行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升学的办法。(7)切实加大教育投入,逐步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百分之四的目标;不断完善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
(4)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有关教育制度的改革:(1)确立基础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坚持基础教育优先发展。坚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促进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重视和发展学前教育。(2)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确保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发放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责任;坚决刹住一些地方和学校的乱收费,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等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一费制”收费制度;规范义务教育学制。国家将整体设置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完善并落实中小学助学金制度;巩固扩大扫除青壮年文盲成果。(3)改革考试评价和招生选拔制度。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小学成绩评定应实行等级制;中学部分学科实行开卷考试,重视实验操作能力考查。学校和教师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和按考试结果公开排队。推进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和选拔制度改革。在科学研究、发明创造及其他方面有特殊才能并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免试进入高等学校学习。(4)推进办学体制改革,促进社会力量办学健康发展。基础教育以政府办学为主,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
2.分析论述现代教育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2.现代教育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
(1)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如美国和加拿大规定义务教育的年限为十二年,即普及到高中阶段。普及率达90%以上。日本1961年为九年,70年代初为十二年,入学率达99.8%。法国是九到十年。
(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在现代学制改革中,同时肩负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任务的美国式高中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正走向综合。
(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二战以后,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层次增多,不仅有两年制的短期大学也有四年制的本科,而且有二到三年的研究生院等;短期大学迅速发展;开放性的招生政策和严格的选拔考试相综合,不拘一格培养人才;高校的院系、科系、专业类型十分繁多;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越来越多,高等教育正日益走向大众化。
(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比如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英国开创了“开放大学”(Open University),它是为那些失去机会的人们提供本科或研究生水平的高等教育而设立的高等教育机构。终身教育成为改革成人教育和学校教育并使之一体化的基本指导理论,并在日本等很多国家占据了教育改革中的指导理论地位。
2.现代教育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
(1)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如美国和加拿大规定义务教育的年限为十二年,即普及到高中阶段。普及率达90%以上。日本1961年为九年,70年代初为十二年,入学率达99.8%。法国是九到十年。
(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在现代学制改革中,同时肩负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任务的美国式高中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正走向综合。
(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二战以后,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层次增多,不仅有两年制的短期大学也有四年制的本科,而且有二到三年的研究生院等;短期大学迅速发展;开放性的招生政策和严格的选拔考试相综合,不拘一格培养人才;高校的院系、科系、专业类型十分繁多;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越来越多,高等教育正日益走向大众化。
(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比如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英国开创了“开放大学”(Open University),它是为那些失去机会的人们提供本科或研究生水平的高等教育而设立的高等教育机构。终身教育成为改革成人教育和学校教育并使之一体化的基本指导理论,并在日本等很多国家占据了教育改革中的指导理论地位。
第二篇:教育制度
前言:
江苏卫视播出的科学类真人秀《最强大脑》引起了多方的兴趣和关注。在各领域专家探究解密思维科学之谜时,我们也为人类思维的高深莫测倍感惊奇。这天才汇集的挑战中,选手的表现可能引发社会热议。这便让人联想到中国战队的李云龙。他的故事将作为我们分析国内最突出的行政问题——教育制度的实例。
简介:
在第十期《最强大脑》的中意对抗赛,第三组的记忆对抗比赛节目中出现了一个“状况”,意大利的十二岁男孩安德烈在给全场报出自己的记忆结果的同时,同为十二岁的中国男孩李云龙表情由震惊到绝望,最后痛哭,情绪几近失控,原因是因为他听到对方报出的结果与自己不符,认为自己输掉了比赛,与此同时现场的嘉宾和观众也不吝自己的掌声,纷纷给予他鼓励和安慰,父亲上台的安抚,使他得以平复情绪继续录制比赛。然而后面的比赛情节出现反转,李云龙的记忆结果不仅没错,并且因为记忆用时更少,使他赢得了比赛。
但是,他的脆弱的举动却引发了社会对教育体制的思考。显而易见,其行为可以理解在其父高压式教育之下,其心理变得不堪一击。中国的教育制度,使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更偏向于追求胜利、荣誉和物质。
中国在很早以前便坚持不懈地进行教育制度改革。基础教育改革已经成功减少了中小学课业负担,当然也成功激发了各种培训班队伍的壮大;高等教育领域宣扬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但在社会大众的共同
注视之下,“一考定终身”依旧微笑着走在高考这个“希望的田野”上;暂且不谈各种改革试点,毕竟让实践来检验就需要付出时间的代价···因此,虽然改革,只是改革成效尚如沧海一粟,何来乐观之谈?综合近年来改革政策,一个深奥的规律已经跃然而立:目前为止的所谓的改革,只是换一种无效的方式让如今的不堪继续变本加厉!
问题:
1、从学生个人角度分析:
1)学生的意识动机出现严重偏差,他们将学习当成追求功名利禄的手段和途径,试图取得一切领域的成功来证明自身的能力。
2)学生的心理变得极其脆弱,一丝一毫的挫败都极有可能对其心理产生打击。
3)沉重的学业负担对学生在身体上也产生了严重影响。在应试教育之下,学生的创新意识被逐渐淡化,更多情况下,他们是一种固定思维模式的被灌输者,这种教育机制不需要他们创新,也不会要求他们创新,思维的固化将是这种教育的永恒主题。
2、从家庭角度分析: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尝试各种形式,使孩子谋求全面发展,以便应付未来的激烈竞争,来自父母的压力更是该教育制度之下的产物。
3、从社会角度分析:
然而这样的家庭教育必然是受到了一定的社会环境的影响,李
云龙的父亲也无奈的表示“中国人生存,真的越来越难,等李云龙长大,如果父母无法给孩子提供任何社会背景、地位优势,他们认为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变得更强大,以后的路才会平坦更多。社会上对孩子成绩的看重、补习班的泛滥、压力越来越大的升学考试等现象,使每个父母对孩子的成绩尤为看重;可是这样“厚此薄彼”,忽视了孩子其他素质的培养,以后的路如何“平坦”呢?
4、从历史角度分析:
中国从隋唐时期开始实行科举制,由此延续了千年的制度已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埋下无法磨灭的影响,历朝历代上至统治者下至文儒书生无不推崇这样的选拔制度,这个传统观念至今仍在影响着中国父母,就差“光宗耀祖”的地步罢了。
原因:
之所以会造成如此优秀的孩子在心理承受方面比较脆弱,是受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说得再严重些,培养出来的这些不健全“人才”是家庭、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共同影响导致的。
1.家庭:家庭教育作为一切教育的基础,我认为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
(1)期望值过高,家教过于严厉。
面对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很多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非常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因此对子女严加管教,甚至剥夺孩子起码的休息、游戏、娱乐的时间,扼杀了孩子全面发展的自由个性。
(2)教育方式专权独断,不顾孩子感受。
部分家长封建家长作风严重,家长至尊,不顾孩子的自尊,经常要求孩子无条件地服从自己不被孩子理解的规则。有的甚至认为“棍棒下面出孝子”,信奉棍棒教育。并且缺乏与孩子的交流,缺少对孩子正确的思想教育,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在父母面前所需要的是服从,根本没有与孩子沟通的意愿。长此以往,孩子变得胆小、退缩、冷漠,或以攻击和敌意对待他人。
(3)教育内容单一,普遍存在重智轻德现象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制约,大部分家长只注重孩子的衣食住行和学习成绩,而在他们眼中,往往是分数代表着一切,只关注孩子“成才”而不是“成人”,过度看重学习成绩的好坏、名次的位置,忽视了对孩子品德修养和心理素质的教育,忽视了健全人格、优良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家庭教育目标的偏离,使不少家长落入“重身体轻心理,重智育轻德育,重物质满足轻精神需求,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的误区。
2.社会: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其观念对孩子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社会上衡量好孩子的标准是“成绩好”、“听话”“无个性”等等。那些成绩好的、循规蹈矩的孩子往往受到更多的嘉奖和夸赞,得到大人们的宠爱;而成绩差的、不听话的孩子则会受到批评,甚至惩罚。再加上社会的一些“成功导向”、“完美导向”等观念,使得许多学生过分注重成功的结果,且越优秀的学生给自己的定位越高。从而形成这样一种趋势:只要成绩好就会被认可。
3.学校: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加工厂”,其影响力不言而喻
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普遍实行的是“应试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强调选拔功能,始终把应试教育与升学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和个性差异,力求锻造“驯服听话、考试高分”的标准。而老师也因受教学业绩的压力,只能顺应应试教育,不敢放手实施素质教育。
4.政治、经济、文化:要说以上是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因素,那么,政治、经济、文化则属于间接因素 政治上有高考相关政策在指挥高考,以致对学生、家庭、社会和学校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迫使其对高分趋之若鹜。经济上,由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主要由中央和省级财政负担,基础教育由地方财政负担,职业教育、培训主要依靠行业和企事业单位,其他经费来源有限。经费的不足不利于全面培养全方位人才。文化上,受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影响,一些观念深入人心,比如“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以致人们存在只有学习好才有出路的观念。
第三篇:浅谈教育制度
浅谈中国教育体制
前面有同学谈论了幼师虐童事件,其实这种事件发生的本质是幼儿园管理行为中存在的失误和幼儿教育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还有同学列举了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这表现了全民基本道德素质不够高。试想如果全中国有90%以上的公民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还会有这种事情发生吗?
当今世界,民族国家间的竞争已从中古农业文明时代,仅凭原始体力肉搏取胜的“体才力战争”;演化到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凭借人造机械取胜的“机械战争”;发展到现在、未来,已是凭快速信息、先进知识的脑力创造取胜的“知识战争”,在竞争面前,完善的教育体系是普及知识,提高国民素质的唯一法宝。
大家可能都认为中国的教育制度很不好,因为大家都认为自己是中国教育体制的受害者。这种观点只是个人想法,但如果站在国家的角度来看的话,观点就不一样了。中国的领导人也知道中国的教育体制需要改革,但是这不是一个可以在短时间内解决的问题,这需要循序渐进的去完善。而且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社会发展的重心仍然是在经济的发展上面。同时教育的发展也是不可忽视的,毕竟人才是21世纪最宝贵的资源。
政府对教育发展的重视
(1)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规模在不断扩大,国民教育水平也在飞速提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各级教育的相对入学率均较低。例如,1952年全国小学入学率仅为49.2%,全国文盲率高达80%,国民教育水平十分低下。而到2000年,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1%,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85%,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基”目标初步实现 2。这充分说明国民教育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另外,各级各类学校数、招生数、在校生数以及毕业生数都在逐年增加,师生比也有所提高。1985年,全国普通高校共有1016所,专任教师34.4万人,在校生数170.3万人,而2002年的同类数字则分别是1396所、61.8万人和903.4万人,与1985年相比有了长足进展。高中阶段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2002年全国普通高中15.4万所,在校生1683.8万人。2000年普通初中和小学辍学率分别为3.21%和0.55% 3。另外,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迅速发展。数以亿计的城乡劳动者,接受了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岗位、技术和专业培训。以广播电视、信息网络以及电脑多媒体等高科技手段为媒介的远程教育发展迅速。留学回国人员逐年增多。为各条战线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
(2)教育投资不断增加,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总额从1978年的75.05亿元人民币,增加到1998年的1726.30亿元人民币,增长了23倍。自1990年以后的9年中,教育经费年均增长率17.31%,远高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
中国教育体制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章规定,中国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国家建立科学的学制系统。学制系统内的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的设置、教育形式、修业年限、招生对象、培养目标等,由国务院或者由国务院授权教育行政部门规定。
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各级人民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学。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以及有关社会组织和个人有义务使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并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国家实行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各级人民政府、有关行政部门以及企业事业组织应当采取措施,发展并保障公民接受职业学校教育或者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国家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使公民接受适当形式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业务教育和终身教育。国家实行国家教育考试制度。国家教育考试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种类,并由国家批准的实施教育考试的机构承办。国家实行学业证书制度。经国家批准设立或者认可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颁发学历证书或者其他学业证书。国家实行学位制度。学位授予单位依法对达到一定学术水平或者专业技术水平的人员授予相应的学位,颁发学位证书。各级人民政府、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企业事业组织应当采取各种措施,开展扫除文盲的教育工作。按照国家规定具有接受扫除文盲教育能力的公民,应当接受扫除文盲的教育。国家实行教育督导制度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评估制度。中国教育体制的弊端
现在的孩子一生下来一岁就会叫爸爸妈妈,一岁半两岁就会唱歌,每天跑上跑下跳来跳去,顽皮的要死,太活泼,甚至你都怀疑你的孩子是不是有多动症,可这么聪明的孩子,一上小学考试38分,你这个做母亲的,是不是看不下去了,把你的宝贝儿子或宝贝女儿叫过来痛骂一顿,说你看,妈妈当初念小学的时候,还是班长,考了98分,回家我就痛哭一场,因为没有到100分的标准,你这个小孩可好,考了38分,还每天笑嘻嘻的,还皮来皮去的,讨厌得要死,难道你不知道检讨吗?那我再请问各位父母,当你在骂小孩那一刹那,你有没有想到你所以考到98分,因为你是个解题高手,你的儿子或者你的女儿所以考到38分,因为他是一个创造力的小孩,一个解题高手,在骂一个有创造力的人,你不觉得这就是一个荒谬的事件吗?那么各位父母再想一想,像你这种有创造力的小孩,在中国这种教育制度之下,他都是第一批被淘汰的,因为中国的教育体系,它是不培养创造力的,再举个例子,我们小学老师最喜欢什么样的小孩,最喜欢按时交作业,上课手背在后面,仔细听讲,不说话的孩子,但这种孩子我也很喜欢,坦白讲,但你晓不晓得,小学老师所喜欢的孩子,正是一群特别没有创造力的小孩。
1.学校教育正在培养千千万万“教条笨人”
如果说现在的学校教学是在教孩子越来越笨拙越来越教条,你可能不信,原因是几千年来学校教育就是读历史,要把几千年的文明史(包括他国的文明史当然也包括他国的科学历史)读得稀烂,这就是叫上学。我们现在的教育从小学到大学是最没有创造力的教育,它其实
(一)是一种“反刍”教育,它的教学内容是历史材料,教师会逐章逐节把它灌输给你,让你背下来,然后到考场上去对号入座,求得高分;
(二)是“翻箱倒柜”教育,你必须把中国和外国各种历史文化现象科技现象翻箱倒柜像筛箩那样反复过滤,否则你不知它会考什么;
(三)是“杠杆教育”,你看见机械杠杆是怎样反复往来水平工作吧,我们的教育和它相似极了。数理化永远是那样的题目,你做一万年还是那样,永远是做不完的题,你不做不行,高考就考那样的题;
(四)是“赌博教育”,你不信吧?每次考试来了,教师与学生就开始猜题估题了,猜估水平高教师就受欢迎,学生自己猜得准就自鸣得意。教师学生互相封闭猜估信息,不到秋之为霜则不会露根露底。如此教育教学的直接后果是扼杀了学生的天性,远离善良的本性,走向教条,封闭,走向厌烦,消极,虚浮,不重实际,有的走向反人性的死胡同。
2.僵硬的教育正在扼杀创造力
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要经受非常功利的考试,而每一次考试都会被劝戒分数与你的前途与你的命运紧密相联。那劝戒是在鼓励你做人上人的事业,我记得一个非常聪明的女生,一个所谓的地区统考第一的女生,在她的高中的第一篇作文就是鼓吹要做人上人先得苦中苦。人在功利中受的教育总是培养了非常坚强的自私心理,而中国的历史就是个人欲望不断自私的历史。创造精神是需要圣洁的心灵和寂寞的品格,需要非常自由的精神,需要异想天开和天方夜谈。自由是创造力培养的早期土壤,这样的土壤能保持鲜活的绿色思维之河的流动,可是我们的教育是最没有自由精神的,僵硬的体制死板的教材,大人先生永远不可侵犯的结论语言,孩子就没有一点自由思考核批判的空间了。刷卡刷卡答案答案,所有的程式都给你安排得死死的,你的思维你的躯体其实是一块被随意搬动的砖头,该放到那个地方已经有人给你定位安排得好好的了。
中美教育的差距
(1)为谁而学:
美国教育告诉学生学习是自己的事,让学生自己去想,想学什么东西,因而学生一般学得主动、灵活、高兴。而中国的教育总是要事先给学生做出细致繁琐的各种规定,该学什么,学多少,什么时候学,该怎么学等等,中国的学生视学习为功利,因而习惯于应付,学习是家长、老师的事情,是为升官发财找工作而学,学得被动、教条、无奈。
(2)育人目标:
美国不太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极其看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因而才会有美国白领不会算10减6等于几貌似“可笑”的事情发生,他们觉得要趁孩子年龄小时抓紧培养创造性思维,而中国教育特别重视所谓的“双基”,重在练“基本功”,不重视对学生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美国的学生低分高能,中国的学生高分低能。因而世界500强企业,一般不愿意接收中国学生,在他们看来,中国教育是培养知识的奴仆,而不是在“育人”。
(3)课堂:
中国的教育善于给孩子一个总结,把学生教到无问题就好;美国的教育善于给孩子一个启发,把学生教到能不断提出新问题。中国的课堂要举手发言,美国的课堂鼓励自由发言。中国的课堂如果对教师的结论不同意会遭受批评,而在美国的课堂上则受到表扬。中国的课堂讲纪律,美国的课堂讲人权。
(4)师生关系:
在中国,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孩子刚踏入学校就知道老师总是高高在上,而在美国教授也没有什么权威可谈的。美国人不承认权威。中国孩子盲目崇拜老师,觉得老师总是对的,中国的老师喜欢保持威严,不苟言笑,美国老师很喜欢和小孩一起聊天,是要好的朋友关系。考试制度不同
(5)考试制度:
美国的考试经常是开卷,孩子们一周内交卷即可,而中国的考试则如临大敌,单人单桌,主监副监严防紧守。在中国,考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淘汰;而美国的考试目的在于寻找自身存在的不足,查漏补缺,以利于今后的发展。
(6)班级人数:
中国虽明文规定每班不超过45人,但乡镇及县级学校班级人数平均60人之多,法律并不能约束什么。而在美国,一个班的人数不超过30人,31个人就属于违反教育法,不同的是美国人看重的是诚信——自我信誉度,故不敢越雷池半步。
(7)时间:
在一年中,中国中学生有8个月是上课时间,每天11个小时左右的在校时间。美国学
生每年只有1000个小时左右。上学时间短、课业负担少,这是让孩子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孩子有了更多的自由安排时间还能让孩子学习自己安排时间。
(8)成绩单:
成绩在美国属于“隐私”。老师给家长看成绩单,他只给你看自己小孩的成绩,不会公布全班的成绩。在中国,行政部门会想方设法的公布学校成绩。教师的考核也要看学生的升学率、优秀率。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在这样的机制下长达12年之久,心理压力之大是显而易见的。
(9)教材:
美国的教材浅显,对孩子没有严格的要求,特别是数学,导致许多的成年人离开计算机对数字就没了概念,连日常生活的计算都成了难题,看之非常可笑,但是他们注重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我国的教材一味的强调夯实基础,才导致机械重复的作业一堆堆,其结果是造就了一批有一批的高分低能的人才。
(10)课外生活:
中国一般不太允许小孩参加真正的社会活动。但在美国小学生一旦走进校门就开始真正参与社会活动了。美国的课外活动是学生自发参与,经费也是大家共同出资、共同寻求赞助。比如,8岁的孩子会帮人家清洗洗衣机,一次8美元,为别人演奏等等,把赚到的钱拿来搞活动。当然并非所有的活动都是为了赚钱,也有很多是打义工的。美国让小孩接触社会环境的方式非常多,他们认为教育即生活。
总结:在两国的教育体制相比之下,美国的教育体制在某些方面确实要好很多。虽然两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完全不一样,但这并不能代表我们不能汲取他们好的一方面。还是希望同学们能够站在国家世界的角度来看,教育制度改善的问题。虽然凭借我们的能力不能改变现在的教育制度,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我们仍然可以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我们也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出国留学,去体验那里的良好的教育制度。
组员: 计科1101 郭武楠 2011310200524 计科1101 陶伟锋 2011310200502 计科1101 陆佳彬 2011310200514 计科1101 龚文 2011310200518
第四篇:爱国教育制度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制度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印发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加强以青少年为重点的爱国主义教育,并使爱国主义教育成为德育的重要内容贯穿于中学各个教育阶段,形成由浅入深稳定的教育序列,特制定实施细则。
总目标是: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深入进行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主要内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中国近现代史和基本国情为依托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以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优秀文化传统教育,从小培养学生对祖国对家乡对同胞对亲人的亲切感和依恋感,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传统美德、建设成就的自尊、自豪感;逐步加深对党的领导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从而树立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跨世纪新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任务与要求:
一、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变化及祖国的壮丽河山、灿烂文化和古老文明,培养他们爱家乡、爱祖国的深厚情感,立志成为四化建设需要的人才。
二、初步认识祖国人口、民族、资源和环境,认识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聪明智慧、富有革命传统的伟大民族。
三、进行党的基本路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发展前景及民族大团结的教育。
四、引导学生爱班、爱校、爱集体,以丰富形象的教育活动,逐步培养他们树立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
五、进行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制教育,了解《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有关法律常识,懂得法与社会、家庭、个人的关系,做守法爱国的好公民。
六、进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的教育。了解中华民族在创造灿烂中华文明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文化。引导学生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培养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内容与途径
一、学科教学
思想政治
1、了解我国是世界人类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古代文明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懂得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社会主义中国的诞生和发展的必然性。
3、知道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了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要求,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4、了解我国社会、文化、人口、资源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了解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步骤和宏伟前景,增强振兴中华、实现现代化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5、了解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归功于人民,做热爱人民和忠于祖国的人。
6、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角色责任,树立国家观念,履行维护祖国统一与尊严的公民义务。
7、尊重国旗、国徽、国歌,理解国歌的内容和国旗、国徽的涵义,会唱国歌。
8、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良好道德;发扬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创业精神;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
9、培养集体主义精神,遵守学校纪律;学习有关法律,树立法制观念,做知法、守法、护法的好公民。
二、课外活动
班团队活动
初一进行爱国旗和新生入学教育,促进班级建设。主要开展:
l、爱国旗系列活动:了解国旗、国徽涵义;开展观升旗、讲国旗、颂国旗和“我为国旗增光辉”教育活动。
2、主题班、队会:如“迈好中学第一步”、“伟大的祖国,可爱的广州”、“勤奋学习,立志成长”、“我为红领巾添光彩”。
3、讨论会:“当代中学生的风采”、“我和‘四化”’。
4、评选活动:“礼仪少年”、“尊师爱校标兵”。
5、组织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夏令营活动。初二抓好青春期及建团教育。主要开展:
1、主题班、队会:“十四岁的思索和追求”、“青春遐想”、“奔向2000年”、“让好书伴我们度过中学时光”等。
2、以团的基础知识教育为主题的团活动:“追随金色的航标”、“我们的旗帜,我们的徽章”等。
3、讨论会:“告别红领巾,迈向新征程”。
4、组织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冬令营活动。
初三
毕业前途及人生理想教育。主要开展:
1、主题班会:“做合格中学生”、“祖国在我心中”、“我们正年轻”、“成长之路在脚下”等。
2、讨论会:“长大以后干什么?”、“谈奉献”。
3、与校友会面:“楷模――优秀毕业生”、“大家都为家乡增光彩”。
三、常规制度
1、按(国旗法》要求,严格组织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全体师生高唱国歌)。
2、认真搞好每年重大礼仪活动。如:初一新生入学典礼;初中毕业典礼;新团员宣誓仪式;三好学生授证仪式等。
3、组织好每年的重大纪念日活动。如:清明节;“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七・一”党的生日;“八・一”建军节;“十・一四”广州解放日;元旦迎新活动等。
4、营造爱国主义教育环境。在教学楼、走廊、专用教室要悬挂革命领袖、爱国名人和我国著名科学家、文学家、音乐家画像及爱国诗词、格言条幅等。
教室挂国旗;学校显著地方挂《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
学校广播、橱窗、黑板报,定期安排爱国主义教育的宣传内容。
四、社会实践
1、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公益劳动和义卖、义买、义演等活动。
2、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街道、社区有关活动,主动接触群众、接触社会。
五、家庭教育
l、了解学校不同阶段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与要求,密切配合学校教育,积极、热情地支持孩子参加班级、学校组织的各项教育活动。
2、适时地向孩子介绍家乡解放前后的变化,做到知家乡、爱家乡,引导孩子感受家乡的可爱。
3、家长可利用节假日带孩子远足、旅游,饱览祖国壮丽河山,通过摄影、写游记等方式深化爱国情感。
4、支持孩子观看爱国主义教育优秀影视片,阅读爱国书籍,有条件的可建立家庭图书角(柜),指导孩子写观后感、读后感。
5、带领孩子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指导他们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
6、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孩子迈好青春第一步,鼓励他们积极进取和争取入团的向上要求。
第五篇:心理健康教育制度
心理健康教育制度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当代独生子女特有的心理特点,面临更严峻的形势。因此,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结合本校实际,特制定相关制度如下:
1、认真贯彻上级主管部门的有关精神,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结合实际渗透到德育工作中去。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和组织建设。逐步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专兼职心理辅导员和班主任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加强对师资队伍的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培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素质。
3、立足校本特色教育,坚持预防为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4、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普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有效的渗透到学科教育中,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5、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开展个别咨询与辅导,健全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排解心理困扰,并对有关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诊断、矫治的有效途径。
7、重视家长学校建设,强化家校联系,指导家长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8、建设好校园环境,使学生有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