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素质教育推进计划(2011-2015)

时间:2019-05-13 18:29: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东营市素质教育推进计划(2011-2015)》,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东营市素质教育推进计划(2011-2015)》。

第一篇:东营市素质教育推进计划(2011-2015)

关于印发《东营市素质教育推进计划(2011-2015)》的通知

东教发〔2011〕13号

东营市素质教育推进计划

(2011-2015年)

根据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山东省素质教育推进计划(2011-2015年)》、《山东省学校德育与学风建设计划(2011-2015年)》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素质教育为战略主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着力破解制约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建设合格学校,全面贯彻课程方案,全面培育合格学生。

二、总体目标

全市公办中小学校基本达到《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以下简称办学条件标准),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推进市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保持在99.6%以上,普通高中办学特色更加鲜明。特殊教育办学体系逐步完善,残疾人受教育权利得到更好保障。德育工作机制更加完善,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有机结合,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不断增强。师资队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基本实现现代化。

三、工作任务

(一)建立规范办学长效机制

1.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公告制度。在坚持严格规范学校节假日、作息时间的同时,着力解决中小学课程开设不齐、考试次数过多、文体活动偏少、课后作业量过大、统一征订教辅资料等突出问题。加大对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的监管力度,对违规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坚决予以取缔。强化对高考补习学校及民办学校的监管,到2012年秋季公办高考补习学校全部退出。牢固树立健康第一思想,保证学生睡眠时间,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探索建立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办法,并定期向社会发布监测公告。

2.完善规范办学行为监管机制。健全素质教育督导责任区制度,完善规范办学行为随机督导制度、违规办学投诉定期通报制度和挂牌督办制度,构建全方位、经常化的规范办学督查机制。各级教育督导部门定期在辖区主流媒体公布随机督导结果,发布投诉信息和调查处理情况,并将其作为年度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作为表彰奖励、行风评议的重要依据。

3.落实教育行政问责制度。对违规学校,根据情节轻重依法给予责令整改、通报批评、撤销先进称号、责令停止招生、吊销办学许可证等惩处,并追究学校负责人的责任。对出现严重违规办学被给予通报批评以上惩处的中小学,调减直至取消其省、市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的推荐计划,普通高中学校取消下一年度省级优秀学生推荐资格。对出现多次严重违规办学行为的县区,撤销其各种教育荣誉称号,同时,追究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的责任,直至追究当地党政负责人的责任。明确学校责任,把禁止在职教师参与有偿补习纳入教师考核和学校聘用合同管理,实行教师年度考核有偿补习“一票否决制”;对从事各种有偿补习活动

或者动员、组织学生接受有偿补习的在职教师,视情节轻重予以处理,情节严重者可予以解聘;对出现较多在职教师参与有偿补习的学校,严肃追究学校负责人的责任。

(二)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进一步完善德育工作机制。推进德育课程改革,把德育纳入学生生活实践中,逐步完善新的德育课程体系。建立全员育人导师制、班教导会制度,实施教书育人“一岗双责”考核制度。全面建立中小学生学习与生活指导制度,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友、心理、活动、实践、发展等各个方面予以指导。高度关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每10个班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全面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实施家庭教育普及工程,探索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机制。积极发展社团组织,支持学生自主管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完善学校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体系,做好不良行为学生的教育矫治和转化工作,建立严重不良行为学生情况年报制度。

2.加强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与管理。开展“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教育行动”,把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日常运转、维护和开展公益性活动的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2015年前,市本级建成一处综合性、多功能的青少年学生活动中心,各县区分别建设至少一所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各类青少年宫、青少年学生活动中心、儿童活动中心、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科技馆、博物馆、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场所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建立校外实践教育社会义务制度,各级机关、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要承担学生参观学习、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责任。加强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综合治理,加强对歌舞厅、游戏机房、网吧等娱乐场所和书籍、报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的监督与管理,为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建立和完善德育评价体系。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学校德育评估办法,学校制定对班主任、辅导员、任课教师的德育工作评价体系。定期表彰优秀班主任、优秀中小学德育课教师、德育先进工作者、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和德育先进集体。完善学生的成长记录,做好品德素质评价。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探索制定客观的德育量化标准,建立学生奖惩情况、思想道德表现等方面的档案。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与教师、家长、社会评议相结合的办法,增强德育评估的透明度,防止片面性和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努力做到客观公正。

4.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体验教育活动。在各种法定节日、传统节日、重大历史纪念日和杰出、英模人物诞辰、逝世纪念日,以及开学、毕业典礼、入队、入团、成人誓词等有特殊意义的重要日子,举行庆祝、纪念活动和仪式,增进爱国情感,提高道德素养。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工学结合、勤工俭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品质。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适时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等,进行现场德育教学。适时组织竞争性活动,培养学生的意志品格和拼搏精神。开展科技创新竞赛和科技体验活动,为学生搭建发明创造的舞台,体验发明创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中小学生必修内容,列入教育教学计划,保证实践活动时间初中生每年20天、高中生每年30天。

(三)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提高教育设施现代化水平。在保证校舍安全的基础上,以教学用房和学生生活用房为重点,推进中小学校舍标准化建设。以体育运动场地标准化建设为重点,着力解决学校运动场地不足等问题。以实验教学仪器配备、图书资料配备、教育信息化、探究实验室、通用技术教室和综合实践活动室建设为重点,推进教学装备标准化建设。到2012年,全市公办普通中小学基本达到办学条件标准。重视城乡新建居民小区配套学校建设,实行教育行政部门前置审核制度,确保配套学校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

2.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对教育信息技术的硬件、资源建设给予重点支持。建设视频公开课、网络教学研究、跟进式教学指导、学科试题库等课程资源与教学研究平台,推进教育教学与教学研究的信息化,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完善教育城域网建设,融合先进的网络技术,加

快市、县、校教育网络互联互通建设进程,推动100M连到每所中小学校,实现多媒体“班班通”,努力形成信息公开、多方互动、全员参与、资源共享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网络。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东营教师教育网,开发“齐鲁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平台、班主任网络研修平台,完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络管理平台。同时,建设学校管理、招生考试、教师研修培训等管理信息系统,形成较为完备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3.建立健全防止与控制学生辍学和动员辍学学生复学制度。把控辍情况作为考核县区党委、政府政绩的重要指标,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在初中阶段适当引进职业教育课程,加强初中毕业年级学生的因材施教和分流教育工作。建立减负工作机制,让学生爱学、乐学。加强对企业用工的监督和检查,杜绝企业招用或者变相招用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

4.完善特殊群体学生就学和资助政策。继续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和公办中小学接收为主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机制,保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当地居民子女接受同等条件的义务教育。实施“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计划”,及时解决留守儿童思想、学业、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和困难。健全义务教育贫困学生救助体系,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完善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制度,扩大资助范围,提高资助标准。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逐步建立奖助学金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5.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建立健全中小学安全工作责任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定期开展学校安全工作专项督查,强化学校安全工作的人防、物防和技防措施,指导学校完善安全规章制度,科学规划和实施有针对性的应急演练,增强师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保证学校各项安全措施落实到位。

6.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制度。以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切入点,尽快研究制定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督导评估制度,定期对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标进行监测分析,并以适当方式予以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列入县区政府年度教育责任考核重要内容,并作为进行表彰奖励的依据。

(四)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切实加强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省定课程计划组织教育教学,开全课程,开足课时,严禁任何地方和学校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加大投入,配齐师资和设施,切实开好音乐、体育、美术及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切实开好安全教育、环境教育、传统文化、人生指导等义务教育必修地方课程,强化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的地方课程体系,鼓励开发学校课程。完善课程教材三级管理体制,构建体系完备、结构合理、充满活力、适应性强的基础教育教材体系。

2.着力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在开齐开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积极开设更多的选修课程,大力推进“选课制”、“走班制”,督促指导各学校尽快全面实现“选课走班”教学。以特色课程建设为核心,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办学。控制普通高中规模和班额,新建普通高中原则上不超过50个班。到2015年,普通高中班额控制在50人以内。

3.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引领。加强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建立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定期向社会发布监测公报,推动形成中小学教学过程各环节的研究、分析与反馈系统。发挥好课改定点联系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培育和推介课改先进典型。深入开展教学改革,认真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坚持因材施教,倡导启发式、探究式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教育主管部门、各中小学校设立读书节、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组织开展中小学生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等联赛,丰富学生生活。

4.进一步完善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估制度。按照“以评促改、以评促建、评建结合”的原则,继续开展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估,面向社会发布评估报告,公布课程实施合格学校和不合格学校,并建立教学跟进指导制度。

(五)加强教育队伍建设与管理

1.加强教育干部队伍建设。把加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教育领导能力建设纳入干部教育规划,定期举办各级干部教育领导能力建设培训班。严格规范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人的任职资格标准。

2.建立完善的中小学校长管理制度。依据山东省中小学校长任职标准,建立中小学校长资格准入制度,明确校长任职资格、条件和选聘办法,实行竞争上岗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由县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归口管理,严禁不具备任职资格者担任中小学校长,促进校长队伍专业化建设。稳步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度。建立中小学校长培训、交流制度,支持鼓励中小学优秀校长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任职。建立中小学校长任职考核监督制度、职务激励制度、跟踪培养制度,激发校长的积极性。

3.均衡配置区域内教师资源。加强中小学编制管理工作,逐步实行城市、县镇、农村中小学教职工执行同一编制标准,对农村中小学实行倾斜政策。对部分学科教师紧缺的中小学,探索完善有效措施,安排选配急需教师,逐步对不再适应教学工作的教师予以分流、转岗转向,保持教师新进、退出数量基本平衡。建立区域内城乡之间、学校之间教师定期合理流动机制,促进师资校际间的合理良性流动。鼓励教师在农村学校任教,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发放向农村教师倾斜;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在规定比例内向农村中小学倾斜;长期在农村中小学任教的教师可优先评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在表彰奖励中的比重。对在农村地区长期从教、贡献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撤销乡镇(街道)教管办,清理占用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实行县域内教师定期轮换制度。城镇中小学教师在评聘高级职务(职称)时,必须要有一年以上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经历。

(六)改革考试评价制度

1.加强中小学考试管理。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近免试入学制度,不得在适龄儿童进入小学和初中时进行任何形式的考试与测查。改革日常考试评价制度,严格规范考试科目与次数,严禁不必要的统考统练,严禁随意组织参加各种统考、联考和竞赛、考级。在义务教育阶段推广日常考试无分数评价和等级评价。不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不按考试成绩给学生排名次。为每个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档案。

2.深化高中招生制度改革。深入实施初中学生学业考试制度与基础性发展目标评价制度,按照学业考试成绩、基础性发展目标评价等级录取学生,逐步扩大普通高中将招生指标分配到招生范围初中学校的比例。严格考风考纪,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作为调控普通高中教育教学、制止文理分科的基本制度,保证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诚信可用。

3.建立科学的学校办学水平评价制度。全面落实《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价指导意见》,坚持发展性评价,综合学校的课程实施、规范办学、育人情况、师资队伍、办学条件等指标进行全面评价,推动学校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遵循教育规律,落实国家课程方案,规范办学行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4.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机制。坚持内容全面、主体多元原则,综合考虑教师的师德表现、工作量、专业发展、育人效果、所教学科学业水平考试合格率、优秀率等情况,努力形成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和专业发展的评价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班主任评价奖惩机制,提高班主任待遇。在教师年度考核中,实行职业道德表现“一票否决”制度。

(七)加快发展特殊教育

1.完善特殊教育办学体系。完善以随班就读为主体、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送教服务为补充的特殊教育体系。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加快发展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开展面向成年残疾人的职业培训。建立市特殊教育学校定期委派教师到普通学校巡回指导随班就读工作制度。支持接收随班就读残疾儿童少年的学校建立资源教室、配备指导教师。

2.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根据教育教学和指导随班就读的需要,科学核定市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合理配备巡回指导教师或辅导教师。落实国家特殊教育教师资格标准,实行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建立特殊教育教师培训长效机制,将在职教师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规划。切实保障特殊教育教师待遇,按中央、省有关规定提高特殊教育岗位补助津贴,在优秀教师表彰中提高特教教师比例,鼓励教师终身从事特殊教育工作。

3.加大特殊教育投入力度。把特殊教育事业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大特殊教育事业专项投入。支持市特殊教育学校办成集特殊教育、康复教育、特殊教育研究、职业培训、艺术体育培训和随班就读指导于一体的特殊教育服务中心。2014年前按照山东省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标准完成市特殊教育学校的迁建。继续实施残疾儿童少年免费教育,逐步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公用经费标准。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资助力度,对偏远农村地区贫困残疾学生发放交通费用补助。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基础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把推动基础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作为重要职责,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列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健全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在部署、检查、总结年度工作时把基础教育作为重要内容,不断提高规划、指导、决策水平。要把推进基础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要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报告基础教育工作情况。

(二)提高基础教育保障水平。要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完善各级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保障学校办学经费的稳定来源和增长。要根据办学条件标准以及教育教学的需要,逐步提高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保证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在核定的公用经费总量内,向农村学校、学生人数较少的学校倾斜。要依法加强城市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的征收、管理和使用,专项用于教育。明确政府职责,尽快化解普通高中债务。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教。要根据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完善配套地方教育制度体系,建立健全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完善教育行政决策、执行、监督机制,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维护教育公平和教育秩序。要以简政放权和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要改变直接管理学校的单一方式,综合应用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加强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依法落实校长负责制,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管理,坚持校务公开,构建决策、执行、监督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完善教育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众对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四)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战略主题,大胆探索,深入实践,在解决影响基础教育发展全局的若干重大问题方面,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探索建立基础教育行政管理、教育教学研究与指导、课程教学改革年度创新成果表彰推广制度,及时宣传总结推广规范办学行为、促进基础教育科学发展的好经验、好典型。进一步加强舆论宣传,发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动员和引导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事业,营造推动基础教育科学发展的良好环境氛围。

主题词:教育素质教育计划通知

东营市教育局办公室2011年3月31日印发

第二篇:滨州市素质教育推进计划

滨州市素质教育推进计划

(2011-2015年)

根据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山东省素质教育推进计划(2011-2015)》《山东省学校德育与学风建设计划(2011-2015年)》精神,结合我市基础教育工作实际,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战略主题,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核心问题,通过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改革中小学考试评价和中等学校招生制度、建立和完善素质教育保障制度等措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改革目标

到2015年,义务教育更高水平普及,基本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达100%,巩固率达到99%以上。高中阶段教育进一步普及,毛入学率达到97%以上。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权利得到更好保障。所有普通中小学全部达到省定办学条件标准要求,其中所有普通高中、50%初中、30%小学达到省级规范化学校标准要求;70%以上中小学达到市级规范化学校标准要求。基本形成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基本 建立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的评价导向机制,基本建立保障素质教育实施的政策保障机制,基本形成学校、社会、家庭有机结合的素质教育推进合力和优良环境,基本形成具有滨州特色的素质教育工作机制和推进模式。在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及方法、师资水平、教育设施、教育公平等方面初步实现现代化。

三、工作原则

要突出战略主题的原则,坚持把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主题,把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之中。

要突出德育为先的原则,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德育工作摆在学校教育的首要地位,把德育工作当作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来抓。

要突出能力为重的原则,通过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要突出全面发展的原则,教育工作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工作措施

(一)完善工作机制,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

1.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在严格规范学校节假日、作息时间的同时,着力解决中小学课程开设不全、考试次数过多、文体活动偏少、作业量过大、统一征订教辅资料等突出问题。强 化对高考补习学校及民办学校的监管,到2012年秋季公办高考补习学校全部退出。加大对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的监管力度,着力减轻学生课外学习负担。牢固树立健康第一思想,保护学生视力,保证学生睡眠时间,保证学生每天体育锻炼一小时。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公告和问责制度,把学生课业负担作为社情民意调查的重要内容,委托统计机构进行科学的调查统计,并定期向社会发布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情况监测公告。

2.完善规范办学行为监管机制。完善素质教育督导责任区制度,建立随机督导制度,构建全方位、经常化的规范办学督查机制。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每年在辖区主流媒体公布随机督导结果,并将其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作为衡量巩固提高和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指标,作为表彰奖励、行风评议的重要依据。完善违规办学投诉挂牌督办制度,定期向社会发布投诉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3.建立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制度。加强全市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建立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每年对中小学生的公民素质、身体和心理健康水平、学业水平和学习素养、艺术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影响学生发展的环境等进行深度监测分析,定期向社会发布监测公报,推动形成对中小学教学过程各环节的研究、分析与反馈系统。

4.完善教育行政问责制度。对违规学校,根据情节轻重依法给予责令整改、通报批评、撤销先进称号、责令停止招生、吊销办学许可证等惩处,并追究学校负责人的责任。对出现严重违规 办学被给予通报批评以上惩处的普通高中学校,取消下一高校自主招生推荐资格和省级优秀学生推荐资格,调减直至取消其省级三好学生及省级优秀学生干部的推荐计划。对出现多次严重违规办学行为的县(区),撤销其市级教育行政部门以上授予的教育荣誉称号,同时,追究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的责任,直至追究当地党政负责人的责任。对违规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坚决予以取缔。把禁止在职教师参与有偿补习纳入教师考核和学校聘用合同管理,实行教师考核有偿补习“一票否决制”;对从事各种有偿补习活动或者动员、组织学生接受有偿补习的在职教师,视情节轻重予以处理,情节严重者予以解聘;对出现较多在职教师参与有偿补习的学校,严肃追究学校负责人的责任。

(二)坚持育人为本,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1.加强中小学德育课程建设。中小学校按照国家课程方案要求开齐开好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初中《思想品德》和高中《思想政治》等德育类课程。同时,开设省里统一开发建设的《传统文化》《人生规划》《安全教育》《环境教育》四门地方课程和时事教育课程,逐步完善新的德育课程体系。强化各类学科的德育功能,认真落实各学科“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目标,任课教师要根据不同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把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起来,把德育有机地渗透到各学科教学的全过程。探索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激励学生理性发展。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上。要积极培养学生的生命情感,关注生命意识,培养学生乐观 的生活态度。

2.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德育管理干部的培养,努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信念坚定、业务精湛的德育管理队伍。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进一步健全班主任的选拔、聘任、培训、考核、评优制度,选派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建立班主任工作评比和表彰制度,进一步改善和提高班主任工作待遇,把班主任工作年限和业绩纳入教师评聘职称和评优树先的量化中。班主任津贴纳入绩效工资管理,在绩效工资分配中要向班主任倾斜。加强学校团队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少先队、共青团、学生会组织的作用,把团队工作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的总体规划,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支持学生群团组织开展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评价能力。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把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并作为考核学校校长的重要内容。学校全体教职员工要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热爱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进一步完善校外辅导员制度和队伍建设,聘请“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各有关方面有责任心、有能力、有经验的人士担任校外志愿辅导员,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成效。

3.努力建设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学 校办学思想和育人理念的集中体现。要重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教育方针和新课程理念,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在规范办学、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开发特色课程,创建特色学校,营造文化氛围,形成独特、稳定、鲜明的办学风格。要扎实开展以校风、教风、学风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征集和创建校训、校风、学风、教风、校旗、校徽、校歌,创立校刊、校报,建立校史陈列室、德育展室,开辟校园文化长廊等,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增强师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切实加强以各类主题活动、学生社团活动、文艺体育活动和庆典纪念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建设。要进一步加强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把校园绿化、美化、亮化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常抓不懈、常抓常新。要更加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建设。积极开展创建“绿色学校”活动,逐步提高校园绿化美化的档次和水平。积极开展“文明班级” “文明宿舍”和“文明学校”等创建活动,使学校成为当地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要建立固定的宣传阵地,如黑板报、壁报、橱窗、宣传栏、广播站、校园电视台、校园网站等,有计划地利用这些固定阵地开展教育活动。

4.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配合的德育网络。密切配合社区文明建设,创建由学校主导,家长、社区主动参与的新型德育协作机制。通过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以及学校开放日、校长信箱、家访、书信、网络等多种方式,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择业观,掌握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有针对性 地开展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贫困家庭、残障家庭、外来务工家庭等特殊家庭子女教育,保障他们接受教育和健康成长的权利,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中小学生必修内容,列入教育教学计划,保证实践活动时间初中生每年20天、高中生每年30天。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民主法治、国防安全、环境保护及预防毒品、艾滋病等方面的教育。完善学校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体系,做好不良行为学生的教育矫治和转化工作。配合有关部门进行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对歌舞厅、游戏机房、网吧等娱乐场所和书籍、报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的监督与管理,为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5.建立和完善德育评价方式。建立科学的德育评价标准和可操作性的评估办法。改革和完善考核制度,发挥德育评价对学生成长方向的引导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的自由发展。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对学校德育、校风和学风的评估办法。学校制定对班风和班主任、辅导员、任课教师的德育工作评价体系。完善学生的成长记录,做好品德素质评价。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探索制定客观的德育量化标准,建立学生奖惩情况、思想道德表现等方面的档案。通过把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家长、社会评议结合的办法,增强德育评估的透明度,防止片面性和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努力做到客观公正。

6.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开展“中小学生 社会实践教育行动”,把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日常运转、维护和开展公益性活动的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到2015年,每个县(区)都要建设至少一所综合性、多功能的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因地制宜建立农林实践基地。各类青少年宫、青少年学生活动中心、儿童活动中心、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科技馆、博物馆、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场所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对公益性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的建设和维护予以扶持。建立校外实践教育社会义务制度,政府机关、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要承担学生参观学习、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责任。

(三)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着力转变人才培养模式。1.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省定课程计划组织教育教学,开全课程,开足课时,严禁任何地方和学校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确保学生有足够时间用于发展个性特长和体育锻炼。加大投入,配齐师资和设施,提供条件,切实开好音乐、体育、美术及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保证学生活动时间和空间。加强地方课程建设,切实开好《安全教育》《环境教育》《传统文化》《人生规划》等义务教育必修地方课程,强化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的地方课程体系。指导中小学校成立学校课程开发委员会,科学设计学校课程与实施方案。完善课程教材三级管理体制,构建体系完备、结构合理、充满活力、适应性强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2.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引领。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对课程及教学内容进行研究,认真落实省教育厅出 台的教学指导意见,适当降低课程教学难度,减少教学内容。在初中阶段探索开设综合学科。深入开展教学改革,认真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坚持因材施教,倡导启发式、探究式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和潜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环境。

3.着力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推动普通高中在开齐开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积极开设选修课程,大力推进“选课制”“走班制”,尽快全面实现“选课走班”教学。普通高中不得对2011年以后入学的高中生进行文理分科。贯彻落实省教育厅出台的特色高中建设方案,以特色课程建设为核心,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办学。实施“高等学校与特色高中联合育人计划”,推动高校与特色高中通过联合开发课程、学术资源向高中生开放、高中生参与高校科学实验及课题研究等方式,对有特殊才能的高中生进行联合培养。明确政府职责,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推动地方化解普通高中债务。严格控制普通高中规模和班额,新建普通高中不得超过50个班,现有普通高中要严格控制班额,到2015年平均班额控制在50人以下。

4.建立学科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指导,引导学生科学规划节假日、双休日的学习与生活。正确处理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教师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坚持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推动各县(区)、各中小学校设立读书节、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组织开展适 宜学生参加的中小学生篮球、排球、足球等联赛,丰富学生生活。

5.完善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估制度。按照“以评促改、以评促建、评建结合”的原则,每年采取定期和随机相结合的办法开展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估工作,面向社会发布评估报告,公布课程实施合格学校和不合格学校。凡不能完全落实国家课程方案的学校,严肃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

(四)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建立推进素质教育政策导向机制。1.改革完善基础教育阶段考试制度。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近免试入学制度,不得在适龄儿童进入小学和初中时进行任何形式的考试和测查。深化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实行初中学业考试制度与基础性发展目标评价制度,按照学业考试成绩、基础性发展目标评价等级录取学生,继续推动普通高中将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学校,扩大高中学校招生自主权。完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及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严格考风考纪,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作为调控普通高中教育教学、制止文理分科的基本制度,保证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诚信、可用。改革日常考试评价制度,严格规范考试科目与次数,严禁不必要的统考统练,严禁随意组织参加各种统考、联考和竞赛、考级,推广日常考试无分数评价和等级评价,不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不按考试成绩给学生排名次,为每个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档案。

2.建立科学的学校办学水平评价制度。全面落实《滨州市普通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价实施方案》,坚持发展性评价,综合学校的课程实施、规范办学、育人情况、师资队伍、办学条件等指标 进行全面评价,以推动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遵循教育规律,落实国家课程方案,规范办学行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3.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机制。结合实施绩效工资制度,坚持内容全面、主体多元原则,综合考虑教师的师德表现、工作量、专业发展、育人效果、所教学科学业水平考试合格率、优秀率等情况,努力形成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和专业发展的评价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班主任评价奖惩机制,提高班主任待遇。在教师考核中,实行职业道德表现“一票否决”制度。

(五)加强教育干部和校长队伍建设,大力推进教育家办学。1.加强教育干部队伍建设。把加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教育领导能力建设纳入干部教育规划,定期举办各级干部教育领导能力建设培训班。严格规范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人的任职资格标准。从2011年起,协助省教育厅组织好县(区)分管教育工作的县(区)长培训班和县(区)教育局长培训班,定期举办县(区)教育局分管局长和乡镇分管教育工作的乡镇长培训班,不断提高广大教育行政干部的教育管理水平。

2.建立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制度。认真执行国家关于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的有关规定和省教育厅即将出台的中小学校长任职标准,建立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准入制度,明确校长的任职资格、条件和办法,严禁不具备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者担任中小学校长,促进校长专业化。稳步推行普通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度。普通中小学校长从具有校长任职资格的人选中实行竞争上岗或面 向社会公开招聘,由县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归口管理。

3.建立完善的中小学校长队伍管理制度。按照“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实行中小学校长聘任制、任期制,可以连聘连任。建立中小学校长培训、交流制度,支持鼓励中小学优秀校长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任职。建立中小学校长任职考核监督制度、职务激励制度、跟踪培养制度,激发校长的积极性。

(六)以教育公平为导向,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1.提高教育设施现代化水平。结合中小学布局调整,在保证校舍安全的基础上,以教学用房和学生生活用房为重点,推进中小学校舍标准化建设;以体育运动场地标准化建设为重点,着力解决学校运动场地不足等问题;以实验教学仪器配备、图书资料配备、教育信息化、探究实验室、通用技术教室和综合实践活动室建设为重点,推进教学装备标准化建设。到2015年,所有普通中小学达到基本办学标准。重视城乡新建居民小区配套学校建设,实行教育行政部门参与前置审核制度,确保配套学校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

2.均衡配置区域内教师资源。加强中小学编制管理工作,逐步实现城乡中小学教职工执行同一编制标准,对农村偏远地区实行倾斜政策;对部分学科教师紧缺的中小学,可采取先进后出的方式,先安排选配急需的教师,逐步对不适应教学工作的教师予以分流、转岗转向,保持教师新进、退出数量基本平衡。建立区域内城乡之间、学校之间教师和校长定期合理流动机制,促进师 资校际间的合理良性流动。鼓励教师在农村学校任教,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发放向农村一线教师倾斜;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在规定比例内向农村中小学倾斜,长期在农村中小学任教的教师可优先评审高一级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在表彰奖励中的比重。对在农村地区长期从教、贡献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建设农村地区学校教师周转宿舍。撤销教委、教育组等乡镇一级教育管理机构,清理占用的教职工编制。

3.大力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实施以信息化推动基础教育现代化战略,对教育信息技术的硬件、资源建设给予重点支持。建设基础教育管理、教学、课程资源信息化平台;完善基础教育城域网建设,融合先进的网络技术,推动100M宽带网络连到每所中小学校,实现多媒体“班班通”,努力形成信息公开、多方互动、全员参与、资源共享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网络。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完善全市教师远程研修网络系统,开发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平台、班主任网络研修平台,完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络管理平台。推进教学研究信息化,开发建设网络教学研究、跟进式教学指导、教师备课及学科试题库平台。推进教育教学信息化,加快市、县、校教育网络互联互通建设进程,建设基础教育课程资源平台。

4.建立健全防止与控制学生辍学和动员辍学学生复学制度。把控辍情况作为考核地方党委、政府政绩的重要指标,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在初中阶段适当引进职业教育课程,加强初中毕业年级学生的因材施教和分流教育工作,建立减负工作机制,让 学生爱学、乐学。加强对企业用人的监督和检查,严厉打击企业招用或者变相招用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

5.关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和农村留守儿童。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和公办中小学接收为主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机制,按照就近入学原则,保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当地居民子女接受同等条件的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研究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实施“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计划”,在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地方,适当增加寄宿制学校,及时解决留守儿童思想、学业、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和困难。

6.加强贫困学生资助工作。健全义务教育贫困学生救助体系,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改善中小学生营养状况;完善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制度,扩大资助范围,提高资助标准。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逐步建立奖助学金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7.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中小学安全工作责任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每年定期开展学校安全工作专项督查,强化学校安全工作的人防、物防和技防措施,指导学校完善安全规章制度,科学规划和实施有针对性的应急演练,增强师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保证学校各项安全措施落实到位。

(七)加快发展特殊教育。

1.加大特殊教育投入力度。把特殊教育事业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大特殊教育事业专项投入。加快市特殊教育学 校建设,整合优化全市特殊教育资源,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实施残疾儿童少年从学前教育至高中阶段的免费教育,逐步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公用经费标准。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资助力度,对偏远农村地区贫困残疾学生发放交通费用补助。

2.完善特殊教育办学体系。进一步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完善以随班就读为主体、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送教服务为补充的特殊教育体系。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加快发展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开展面向成年残疾人的职业培训。支持接收随班就读残疾儿童少年的学校建立资源教室、配备指导教师。

3.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根据教育教学和指导随班就读的需要,科学核定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根据随班就读工作需要,合理配备巡回指导教师或辅导教师。落实国家特殊教育教师资格标准,实行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建立特殊教育教师培训长效机制,将在职教师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规划。切实保障特殊教育教师待遇,按中央、省有关规定提高特殊教育岗位补助津贴,在优秀教师表彰中提高特教教师比例,鼓励教师终身从事特殊教育工作。

4.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质量。认真贯彻落实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积极推进特殊教育课程改革,深入开展特殊教育研究。加强特殊教育的针对性,注重残疾学生的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实现教育与康复训练的有机结合。切实加强劳动技术和职业教育,全面推进随班就读工作,加快特殊教育信息化,提高残疾学生综合素质。

五、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对基础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把推动基础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作为重要职责,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列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健全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在部署、检查、总结工作时把基础教育作为重要内容。要把推进基础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要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报告基础教育工作情况。

(二)积极深化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以简政放权和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明确各级政府责任,改变直接管理学校的单一方式,综合应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积极培育专业教育服务机构,探索建立委托管理制度,完善教育中介组织的准入、资助、监管和行业自律制度,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专业学会、基金会等各类社会组织在教育公共治理中的作用。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加强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依法落实校长负责制,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管理,坚持校务公开,构建决策、执行、监督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

(三)积极组织实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围绕推进基础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重大问题,包括规 范办学机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中小学考试评价,中小学教师考核评价,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价,创新教师配备机制,实施校长任职资格制度,县(区)、乡镇党委、政府教育政绩考核等,建立若干试验区、示范区,切实发挥先行先试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四)研究制定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办法。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完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提高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在政绩考核中的比重,把教育投入和实施素质教育作为“一票否决”的指标。重点考核县(区)政府财力用于教育的比例,小学、初中、高中生均拨款标准,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合格率,县(区)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水平,各县(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与普通高中在校生比例,各县(区)义务教育学校最大班额,各县(区)义务教育辍学率,各县(区)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学校安全管理,各县(区)规范办学行为等指标。

(五)营造促进基础教育科学发展的良好氛围。积极开展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验试点工作,以素质教育为主要内容,大胆探索,深入实践,在解决影响基础教育发展全局的若干重大问题方面,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建立基础教育地方行政管理、教育教学研究与指导、学校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成果表彰推广制度,及时宣传总结推广规范办学行为、促进基础教育科学发展的好经验、好典型。加大对违规办学的曝光力度,严禁炒作高考、中考状元及升学率。

主题词:基础教育 素质教育 计划 通知 滨州市教育局办公室 2011年7月26日印发

第三篇:滨州市素质教育推进计划

滨州市素质教育推进计划

(2011-2015年)

根据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山东省素质教育推进计划(2011-2015)》《山东省学校德育与学风建设计划(2011-2015年)》精神,结合我市基础教育工作实际,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战略主题,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核心问题,通过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改革中小学考试评价和中等学校招生制度、建立和完善素质教育保障制度等措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改革目标

到2015年,义务教育更高水平普及,基本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达100%,巩固率达到99%以上。高中阶段教育进一步普及,毛入学率达到97%以上。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权利得到更好保障。所有普通中小学全部达到省定办学条件标准要求,其中所有普通高中、50%初中、30%小学达到省级规范化学校标准要求;70%以上中小学达到市级规范化学校标准要求。基本形成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基本建立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的评价导向机制,基本建立保障素质教育实施的政策保障机制,基本形成学校、社会、家庭有机结合的素质教育推进合力和优良环境,基本形成具有滨州特色的素质教育工作机制和推进模式。在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及方法、师资水平、教育设施、教育公平等方面初步实现现代化。

三、工作原则

要突出战略主题的原则,坚持把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主题,把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之中。

要突出德育为先的原则,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德育工作摆在学校教育的首要地位,把德育工作当作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来抓。

要突出能力为重的原则,通过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要突出全面发展的原则,教育工作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工作措施

(一)完善工作机制,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

1.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在严格规范学校节假日、作息时间的同时,着力解决中小学课程开设不全、考试次数过多、文体活动偏少、作业量过大、统一征订教辅资料等突出问题。强化对高考补习学校及民办学校的监管,到2012年秋季公办高考补习学校全部退出。加大对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的监管力度,着力减轻学生课外学习负担。牢固树立健康第一思想,保护学生视力,保证学生睡眠时间,保证学生每天体育锻炼一小时。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公告和问责制度,把学生课业负担作为社情民意调查的重要内容,委托统计机构进行科学的调查统计,并定期向社会发布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情况监测公告。

2.完善规范办学行为监管机制。完善素质教育督导责任区制度,建立随机督导制度,构建全方位、经常化的规范办学督查机制。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每年在辖区主流媒体公布随机督导结果,并将其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作为衡量巩固提高和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指标,作为表彰奖励、行风评议的重要依据。完善违规办学投诉挂牌督办制度,定期向社会发布投诉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3.建立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制度。加强全市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建立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每年对中小学生的公民素质、身体和心理健康水平、学业水平和学习素养、艺术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影响学生发展的环境等进行深度监测分析,定期向社会发布监测公报,推动形成对中小学教学过程各环节的研究、分析与反馈系统。

4.完善教育行政问责制度。对违规学校,根据情节轻重依法给予责令整改、通报批评、撤销先进称号、责令停止招生、吊销办学许可证等惩处,并追究学校负责人的责任。对出现严重违规办学被给予通报批评以上惩处的普通高中学校,取消下一高校自主招生推荐资格和省级优秀学生推荐资格,调减直至取消其省级三好学生及省级优秀学生干部的推荐计划。对出现多次严重违规办学行为的县(区),撤销其市级教育行政部门以上授予的教育荣誉称号,同时,追究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的责任,直至追究当地党政负责人的责任。对违规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坚决予以取缔。把禁止在职教师参与有偿补习纳入教师考核和学校聘用合同管理,实行教师考核有偿补习“一票否决制”;对从事各种有偿补习活动或者动员、组织学生接受有偿补习的在职教师,视情节轻重予以处理,情节严重者予以解聘;对出现较多在职教师参与有偿补习的学校,严肃追究学校负责人的责任。

(二)坚持育人为本,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加强中小学德育课程建设。中小学校按照国家课程方案要求开齐开好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初中《思想品德》和高中《思想政治》等德育类课程。同时,开设省里统一开发建设的《传统文化》《人生规划》《安全教育》《环境教育》四门地方课程和时事教育课程,逐步完善新的德育课程体系。强化各类学科的德育功能,认真落实各学科“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目标,任课教师要根据不同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把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起来,把德育有机地渗透到各学科教学的全过程。探索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激励学生理性发展。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上。要积极培养学生的生命情感,关注生命意识,培养学生乐观的生活态度。

2.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德育管理干部的培养,努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信念坚定、业务精湛 1 的德育管理队伍。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进一步健全班主任的选拔、聘任、培训、考核、评优制度,选派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建立班主任工作评比和表彰制度,进一步改善和提高班主任工作待遇,把班主任工作年限和业绩纳入教师评聘职称和评优树先的量化中。班主任津贴纳入绩效工资管理,在绩效工资分配中要向班主任倾斜。加强学校团队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少先队、共青团、学生会组织的作用,把团队工作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的总体规划,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支持学生群团组织开展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评价能力。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把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并作为考核学校校长的重要内容。学校全体教职员工要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热爱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进一步完善校外辅导员制度和队伍建设,聘请“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各有关方面有责任心、有能力、有经验的人士担任校外志愿辅导员,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成效。

3.努力建设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学校办学思想和育人理念的集中体现。要重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教育方针和新课程理念,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在规范办学、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开发特色课程,创建特色学校,营造文化氛围,形成独特、稳定、鲜明的办学风格。要扎实开展以校风、教风、学风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征集和创建校训、校风、学风、教风、校旗、校徽、校歌,创立校刊、校报,建立校史陈列室、德育展室,开辟校园文化长廊等,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增强师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切实加强以各类主题活动、学生社团活动、文艺体育活动和庆典纪念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建设。要进一步加强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把校园绿化、美化、亮化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常抓不懈、常抓常新。要更加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建设。积极开展创建“绿色学校”活动,逐步提高校园绿化美化的档次和水平。积极开展“文明班级” “文明宿舍”和“文明学校”等创建活动,使学校成为当地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要建立固定的宣传阵地,如黑板报、壁报、橱窗、宣传栏、广播站、校园电视台、校园网站等,有计划地利用这些固定阵地开展教育活动。

4.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配合的德育网络。密切配合社区文明建设,创建由学校主导,家长、社区主动参与的新型德育协作机制。通过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以及学校开放日、校长信箱、家访、书信、网络等多种方式,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择业观,掌握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贫困家庭、残障家庭、外来务工家庭等特殊家庭子女教育,保障他们接受教育和健康成长的权利,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中小学生必修内容,列入教育教学计划,保证实践活动时间初中生每年20天、高中生每年30天。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民主法治、国防安全、环境保护及预防毒品、艾滋病等方面的教育。完善学校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体系,做好不良行为学生的教育矫治和转化工作。配合有关部门进行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对歌舞厅、游戏机房、网吧等娱乐场所和书籍、报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的监督与管理,为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5.建立和完善德育评价方式。建立科学的德育评价标准和可操作性的评估办法。改革和完善考核制度,发挥德育评价对学生成长方向的引导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的自由发展。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对学校德育、校风和学风的评估办法。学校制定对班风和班主任、辅导员、任课教师的德育工作评价体系。完善学生的成长记录,做好品德素质评价。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探索制定客观的德育量化标准,建立学生奖惩情况、思想道德表现等方面的档案。通过把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家长、社会评议结合的办法,增强德育评估的透明度,防止片面性和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努力做到客观公正。

6.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开展“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教育行动”,把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日常运转、维护和开展公益性活动的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到2015年,每个县(区)都要建设至少一所综合性、多功能的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因地制宜建立农林实践基地。各类青少年宫、青少年学生活动中心、儿童活动中心、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科技馆、博物馆、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场所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对公益性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的建设和维护予以扶持。建立校外实践教育社会义务制度,政府机关、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要承担学生参观学习、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责任。

(三)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着力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1.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省定课程计划组织教育教学,开全课程,开足课时,严禁任何地方和学校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确保学生有足够时间用于发展个性特长和体育锻炼。加大投入,配齐师资和设施,提供条件,切实开好音乐、体育、美术及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保证学生活动时间和空间。加强地方课程建设,切实开好《安全教育》《环境教育》《传统文化》《人生规划》等义务教育必修地方课程,强化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的地方课程体系。指导中小学校成立学校课程开发委员会,科学设计学校课程与实施方案。完善课程教材三级管理体制,构建体系完备、结构合理、充满活力、适应性强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2.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引领。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对课程及教学内容进行研究,认真落实省教育厅出台的教学指导意见,适当降低课程教学难度,减少教学内容。在初中阶段探索开设综合学科。深入开展教学改革,认真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坚持因材施教,倡导启发式、探究式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和潜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环境。

3.着力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推动普通高中在开齐开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积极开设选修课程,大力推进“选课制”“走班制”,尽快全面实现“选课走班”教学。普通高中不得对2011年以后入学的高中生进行文理分科。贯彻落实省教育厅出台的特色高中建设方案,以特色课程建设为核心,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办学。实施“高等学校与特色高中联合育人计划”,推动高校与特色高中通过联合开发课程、学术资源向高中生开放、高中生参与高校科学实验及课题研究等方式,对有特殊才能的高中生进行联合培养。明确政府职责,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推动地方化解普通高中债务。严格控制普通高中规模和班额,新建普通高中不得超过50个班,现有普通高中要严格控制班额,到2015年平均班额控制在50人以下。4.建立学科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指导,引导学生科学规划节假日、双休日的学习与生活。正确处理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教师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坚持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推动各县(区)、各中小学校设立读书节、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组织开展适宜学生参加的中小学生篮球、排球、足球等联赛,丰富学生生活。

5.完善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估制度。按照“以评促改、以评促建、评建结合”的原则,每年采取定期和随机相结合的办法开展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估工作,面向社会发布评估报告,公布课程实施合格学校和不合格学校。凡不能完全落实国家课程方案的学校,严肃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

(四)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建立推进素质教育政策导向机制。1.改革完善基础教育阶段考试制度。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近免试入学制度,不得在适龄儿童进入小学和初中时进行任何形式的考试和测查。深化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实行初中学业考试制度与基础性发展目标评价制度,按照学业考试成绩、基础性发展目标评价等级录取学生,继续推动普通高中将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学校,扩大高中学校招生自主权。完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及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严格考风考纪,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作为调控普通高中教育教学、制止文理分科的基本制度,保证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诚信、可用。改革日常考试评价制度,严格规范考试科目与次数,严禁不必要的统考统练,严禁随意组织参加各种统考、联考和竞赛、考级,推广日常考试无分数评价和等级评价,不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不按考试成绩给学生排名次,为每个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档案。

2.建立科学的学校办学水平评价制度。全面落实《滨州市普通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价实施方案》,坚持发展性评价,综合学校的课程实施、规范办学、育人情况、师资队伍、办学条件等指标进行全面评价,以推动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遵循教育规律,落实国家课程方案,规范办学行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3.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机制。结合实施绩效工资制度,坚持内容全面、主体多元原则,综合考虑教师的师德表现、工作量、专业发展、育人效果、所教学科学业水平考试合格率、优秀率等情况,努力形成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和专业发展的评价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班主任评价奖惩机制,提高班主任待遇。在教师考核中,实行职业道德表现“一票否决”制度。

(五)加强教育干部和校长队伍建设,大力推进教育家办学。1.加强教育干部队伍建设。把加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教育领导能力建设纳入干部教育规划,定期举办各级干部教育领导能力建设培训班。严格规范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人的任职资格标准。从2011年起,协助省教育厅组织好县(区)分管教育工作的县(区)长培训班和县(区)教育局长培训班,定期举办县(区)教育局分管局长和乡镇分管教育工作的乡镇长培训班,不断提高广大教育行政干部的教育管理水平。

2.建立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制度。认真执行国家关于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的有关规定和省教育厅即将出台的中小学校长任职标准,建立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准入制度,明确校长的任职资格、条件和办法,严禁不具备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者担任中小学校长,促进校长专业化。稳步推行普通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度。普通中小学校长从具有校长任职资格的人选中实行竞争上岗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由县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归口管理。

3.建立完善的中小学校长队伍管理制度。按照“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实行中小学校长聘任制、任期制,可以连聘连任。建立中小学校长培训、交流制度,支持鼓励中小学优秀校长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任职。建立中小学校长任职考核监督制度、职务激励制度、跟踪培养制度,激发校长的积极性。

(六)以教育公平为导向,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提高教育设施现代化水平。结合中小学布局调整,在保证校舍安全的基础上,以教学用房和学生生活用房为重点,推进中小学校舍标准化建设;以体育运动场地标准化建设为重点,着力解决学校运动场地不足等问题;以实验教学仪器配备、图书资料配备、教育信息化、探究实验室、通用技术教室和综合实践活动室建设为重点,推进教学装备标准化建设。到2015年,所有普通中小学达到基本办学标准。重视城乡新建居民小区配套学校建设,实行教育行政部门参与前置审核制度,确保配套学校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

2.均衡配置区域内教师资源。加强中小学编制管理工作,逐步实现城乡中小学教职工执行同一编制标准,对农村偏远地区实行倾斜政策;对部分学科教师紧缺的中小学,可采取先进后出的方式,先安排选配急需的教师,逐步对不适应教学工作的教师予以分流、转岗转向,保持教师新进、退出数量基本平衡。建立区域内城乡之间、学校之间教师和校长定期合理流动机制,促进师资校际间的合理良性流动。鼓励教师在农村学校任教,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发放向农村一线教师倾斜;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在规定比例内向农村中小学倾斜,长期在农村中小学任教的教师可优先评审高一级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在表彰奖励中的比重。对在农村地区长期从教、贡献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建设农村地区学校教师周转宿舍。撤销教委、教育组等乡镇一级教育管理机构,清理占用的教职工编制。

3.大力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实施以信息化推动基础教育现代化战略,对教育信息技术的硬件、资源建设给予重点支持。建设基础教育管理、教学、课程资源信息化平台;完善基础教育城域网建设,融合先进的网络技术,推动100M宽带网络连到每所中小学校,实现多媒体“班班通”,努力形成信息公开、多方互动、全员参与、资源共享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网络。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完善全市教师远程研修网络系统,开发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平台、班主任网络研修平台,完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络管理平台。推进教学研究信息化,开发建设网络教学研究、跟进式教学指导、教师备课及学科试题库平台。推进教育教学信息化,加快市、县、校教育网络互联互通建设进程,建设基础教育课程资源平台。

4.建立健全防止与控制学生辍学和动员辍学学生复学制度。把控辍情况作为考核地方党委、政府政绩的重要指标,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在初中阶段适当引进职业教育课程,加强初中毕业年级学生的因材施教和分流教育工作,建立减负工作机制,让学生爱学、乐学。加强对企业用人的监督和检查,严厉打击企业招用或者变相招用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5.关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和农村留守儿童。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和公办中小学接收为主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机制,按照就近入学原则,保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当地居民子女接受同等条件的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研究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实施“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计划”,在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地方,适当增加寄宿制学校,及时解决留守儿童思想、学业、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和困难。

6.加强贫困学生资助工作。健全义务教育贫困学生救助体系,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改善中小学生营养状况;完善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制度,扩大资助范围,提高资助标准。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逐步建立奖助学金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7.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中小学安全工作责任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每年定期开展学校安全工作专项督查,强化学校安全工作的人防、物防和技防措施,指导学校完善安全规章制度,科学规划和实施有针对性的应急演练,增强师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保证学校各项安全措施落实到位。

(七)加快发展特殊教育。

1.加大特殊教育投入力度。把特殊教育事业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大特殊教育事业专项投入。加快市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整合优化全市特殊教育资源,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实施残疾儿童少年从学前教育至高中阶段的免费教育,逐步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公用经费标准。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资助力度,对偏远农村地区贫困残疾学生发放交通费用补助。

2.完善特殊教育办学体系。进一步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完善以随班就读为主体、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送教服务为补充的特殊教育体系。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加快发展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开展面向成年残疾人的职业培训。支持接收随班就读残疾儿童少年的学校建立资源教室、配备指导教师。

3.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根据教育教学和指导随班就读的需要,科学核定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根据随班就读工作需要,合理配备巡回指导教师或辅导教师。落实国家特殊教育教师资格标准,实行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建立特殊教育教师培训长效机制,将在职教师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规划。切实保障特殊教育教师待遇,按中央、省有关规定提高特殊教育岗位补助津贴,在优秀教师表彰中提高特教教师比例,鼓励教师终身从事特殊教育工作。

4.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质量。认真贯彻落实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积极推进特殊教育课程改革,深入开展特殊教育研究。加强特殊教育的针对性,注重残疾学生的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实现教育与康复训练的有机结合。切实加强劳动技术和职业教育,全面推进随班就读工作,加快特殊教育信息化,提高残疾学生综合素质。

五、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对基础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把推动基础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作为重要职责,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列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健全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在部署、检查、总结工作时把基础教育作为重要内容。要把推进基础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要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报告基础教育工作情况。

(二)积极深化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以简政放权和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明确各级政府责任,改变直接管理学校的单一方式,综合应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积极培育专业教育服务机构,探索建立委托管理制度,完善教育中介组织的准入、资助、监管和行业自律制度,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专业学会、基金会等各类社会组织在教育公共治理中的作用。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加强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依法落实校长负责制,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管理,坚持校务公开,构建决策、执行、监督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

(三)积极组织实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围绕推进基础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重大问题,包括规范办学机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中小学考试评价,中小学教师考核评价,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价,创新教师配备机制,实施校长任职资格制度,县(区)、乡镇党委、政府教育政绩考核等,建立若干试验区、示范区,切实发挥先行先试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四)研究制定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办法。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完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提高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在政绩考核中的比重,把教育投入和实施素质教育作为“一票否决”的指标。重点考核县(区)政府财力用于教育的比例,小学、初中、高中生均拨款标准,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合格率,县(区)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水平,各县(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与普通高中在校生比例,各县(区)义务教育学校最大班额,各县(区)义务教育辍学率,各县(区)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学校安全管理,各县(区)规范办学行为等指标。

(五)营造促进基础教育科学发展的良好氛围。积极开展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验试点工作,以素质教育为主要内容,大胆探索,深入实践,在解决影响基础教育发展全局的若干重大问题方面,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建立基础教育地方行政管理、教育教学研究与指导、学校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成果表彰推广制度,及时宣传总结推广规范办学行为、促进基础教育科学发展的好经验、好典型。加大对违规办学的曝光力度,严禁炒作高考、中考状元及升学率。

主题词:基础教育 素质教育 计划 通知

滨州市教育局办公室 2011年7月26日印发

第四篇:学校素质教育推进计划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素质教育推进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学校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着眼于学生及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具体措施

(一)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教师队伍的素质必须进一步提高,既要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提高教学水平,又要在教育手段、方法上有所创新和突破,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和提高,以适应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地需要。

1、以“爱岗敬业”为重点,加强师德教育,要求教师必须热爱学生,诲人不倦,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为学生着想、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位学生,以较强地情感自控能力协调与学生及家长的关系,树师表形象。

2、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生观、质量观。在教育教学中具备创新意识,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生活的启发者活动的参与者进步的帮助者。

3、重视教师的在岗继续教育培训,掌握现代化教育手段,开展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要求青年教师做到“六个一”,即一手漂亮的钢笔字,一幅精美的简笔画,一次流利的说课,一份优质的教案,一堂生动的汇报课,一篇优秀的教科研论文,进行评估并将成绩记入个人档案。

4、加强教师的科研意识,教研和科研活动做到有计划,有活动记录、有小结,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在教师中大力推广先进的教学方法,鼓励教师向县市等报刊和杂志投稿,进行素质教育的讨论和交流。

5、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听著名教师及专家上示范课,作讲座,组织听课、评课,校内人人都要上合格课,新上岗教师上“亮相课”,中老年教师上“研究课”,青年教师上“汇报课”,骨干教师上“优质课”,学科带头人上“示范课”。

6、认真抓好中队辅导员以及班主任队伍建设,定时召开素质教育交流会,认真开展中队主体观摩活动,努力提高教师的素质。

(二)严格课程计划,优化教学过程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把国家规定的所有课程开启开足开好,建设和保证活动类课程,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必须优化教学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1、依法治教

(1)严格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规律办学,认真执行教育行政部门的课程计划,课程呈教育局备案,并通过学生座谈会及校内检查,了解课程表执行情况,及时整改。

(2)切实抓好教学“六认真”管理,建立课堂教学规范,严格控制作业量,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3)新生入学不进行任何测试,各年级不以成绩高低重新编班,不搞课后、假期中的集体补课,建立部分学生跟踪制度。

(4)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分析,严格控制考试次数,认真做好质量抽测工作,期末时根据教育局教研室指导性命题参加测试。(5)严格按照教育局审定类目征定学生用书,由总务及教导处把关,征定教学用书。

2、落实德育课程

(1)建立德育序列化教育,确定德育主体,形成循序渐进由若干个教育活动组成的德育体系,不断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定期表彰先进集体、优秀班主任、五好生、好队员制度。(2)通过《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素质要求》等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要求学生在校内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公民,经常学习,经常训练,经常检查,经常评比,促进学生文明习惯的形成,并通过红领巾监督岗,对全校的文明、卫生、纪律进行督促评比,养成自我约束的习惯。(3)树立“全员育人”的思想,除加强思品课和班队工作外,要重视各学科主渠道渗透,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建立心理咨询相关部门。

(4)通过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对学生加强自我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继续深入各项活动。

(5)加强社区教育,形成学校,社会,家庭“共建共管共育”德育新格局,共同开创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局面。充分利用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的活动,对家长进行宣传,并发放书面宣传材料,开好家长座谈会,谈素质教育体会,通过学生的作业展示、活动汇报、听课形式,让家长了解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

3、优化学科管理。

(1)组织教师学习大纲和教育部中小学课程调动意见,加强业务学习,努力做到课堂教学的“四优化”:优化教学目标的制定,优化教学环节的设计,优化教学方法的组合,优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充分鼓励教师个人的创造,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2)面向全体学生,强调主体作用,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方式,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3)建立科学的学生评价制度,改变以试卷、分数作为唯一标准评定学生发展水平的做法。建立考试、作业检查、学生座谈、家长调查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取消百分制,采用等级制,重视学生评语改革,坚持正面肯定、表扬、鼓励为主,学生评语由教导处把关,确定无刺激性评语才可与学生见面。

4、强化活动课程

(1)保证搞好常规型的班级活动,包括文体、阅读、小制作、办手抄报等。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不挤占体育活动时间和场地。

(2)组织兴趣小组活动,定人定时间,以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培养健康个性,使95%以上的学生参加科技、美术、微机、英语等各种活动,定期举办各种类型的竞赛活动,为学生创造展示才华的机会。

(3)充分利用图书馆的优势,继续实行图书借阅制度,每天抽时间各班学生轮流进图书馆阅览,并开辟班级图书角,开展读好书、征文、演讲比赛。

5、开发环境课程。

(1)教师注重以情育人,建立和谐融洽,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

(2)利用黑板报、宣传橱窗、红领巾广播站、班会活动、国旗下讲话等阵地和渠道,向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宣传,大力宣扬校内先进人物的思想和事迹,激励全体学生团结向上,积极创优争先。(3)挖掘开发学校环境所蕴含着的育人功能,教室、校园保持整洁,教学楼、实验楼、宿舍楼的每一面墙上都有名人名言、养成教育、学生的书画作品,在艺术长廊以及教室的墙壁上有“文明礼貌用语”等主题的彩色画,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突出我校艺术教育特色。

(4)优化校园自然环境,建立花坛和绿化带,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并倡导学生种花、种树、爱护花草树木。

6、补充地方课程和现代科技课程。

(1)加强计算机教育,把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引进课堂。(2)按要求开设英语课程,努力实现愉快教学和情景教学。

(二)加强教育科研,深化教学改革

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深刻改革,必须以深化改革为动力,通过改革开辟新路,实现素质教育的理想目标,通过教科研改革实验获取经验,丰富素质教育的内涵。

1、形成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各课题组教师组成的教育科技网络。抓好教科研组长,课题主持人和广大青年教师组成的教育科研三级梯队的建设,争创教学科研先进学校。

2、在市教育局,县教研室得当指导下,进一步规范课题研究,安排实验汇报,写阶段实验报告,并对实验中出现的倾向性及时加以纠正,鼓励教师在教改实验中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理论和教育水平。

3、利用现有的教学设备,优化教育手段和方法,将电脑等现代教学手段引进课堂,鼓励教师多上计算机辅助教学课,并做好相应记录。

4、定期召开教研工作及课题组负责人会议,对工作进行总结,分析,提出新的目标和工作安排,促进教科研工作的健康发展和不断深入提高。

5、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形式,外出学习,请专家来校作指导,提高教科研水平。

第五篇:《滨州市素质教育推进计划(2011—2015年)》

中共滨州市委组织部 滨州市机构编制委

员会办公室

滨州市教育局 滨州市财政局 滨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滨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共青团滨州市委 关于印发《滨州市素质教育推进计划(2011-2015年)》的通知

各县(区)党委组织部、编办、教育局、财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团委,市直各学校:

为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工作,扎实做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根据《山东省素质教育推进计划(2010-2015年)》《山东省学校德育与学风建设计划(2011-2015年)》《滨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精神,市教育局等7部门研究制定了《滨州市素质教育推进计划(2011-2015年)》,现印发给你们,希望高度重视,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切实推进全市基础教育工作科学发展。

中共滨州市委

滨州市机构编制 组织部

委员会办公室

滨州市教育局

滨州市财政局

滨州市人力资源

和社会保障局

滨州市文化广电

共青团

新闻出版局

滨州市委

二〇一一年七月二十六日

滨州市素质教育推进计划

(2011-2015年)

根据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山东省素质教育推进计划(2011-2015)》《山东省学校德育与学风建设计划(2011-2015年)》精神,结合我市基础教育工作实际,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战略主题,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核心问题,通过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改革中小学考试评价和中等学校招生制度、建立和完善素质教育保障制度等措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改革目标

到2015年,义务教育更高水平普及,基本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达100%,巩固率达到99%以上。高中阶段教育进一步普及,毛入学率达到97%以上。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权利得到更好保障。所有普通中小学全部达到省定办学条件标准要求,其中所有普通高中、50%初中、30%小学达到省级规范化学校标准要求;70%以上中小学达到市级规范化学校标准要求。基本形成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基本建立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的 3

评价导向机制,基本建立保障素质教育实施的政策保障机制,基本形成学校、社会、家庭有机结合的素质教育推进合力和优良环境,基本形成具有滨州特色的素质教育工作机制和推进模式。在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及方法、师资水平、教育设施、教育公平等方面初步实现现代化。

三、工作原则

要突出战略主题的原则,坚持把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主题,把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之中。

要突出德育为先的原则,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德育工作摆在学校教育的首要地位,把德育工作当作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来抓。

要突出能力为重的原则,通过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要突出全面发展的原则,教育工作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工作措施

(一)完善工作机制,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1.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在严格规范学校节假日、作息时间的同时,着力解决中小学课程开设不全、考试次数过多、文体活动偏少、作业量过大、统一征订教辅资料 4

等突出问题。强化对高考补习学校及民办学校的监管,到2012年秋季公办高考补习学校全部退出。加大对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的监管力度,着力减轻学生课外学习负担。牢固树立健康第一思想,保护学生视力,保证学生睡眠时间,保证学生每天体育锻炼一小时。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公告和问责制度,把学生课业负担作为社情民意调查的重要内容,委托统计机构进行科学的调查统计,并定期向社会发布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情况监测公告。

2.完善规范办学行为监管机制。完善素质教育督导责任区制度,建立随机督导制度,构建全方位、经常化的规范办学督查机制。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每年在辖区主流媒体公布随机督导结果,并将其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作为衡量巩固提高和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指标,作为表彰奖励、行风评议的重要依据。完善违规办学投诉挂牌督办制度,定期向社会发布投诉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3.建立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制度。加强全市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建立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每年对中小学生的公民素质、身体和心理健康水平、学业水平和学习素养、艺术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影响学生发展的环境等进行深度监测分析,定期向社会发布监测公报,推动形成对中小学教学过程各环节的研究、分析与反馈系统。

4.完善教育行政问责制度。对违规学校,根据情节轻重依法给予责令整改、通报批评、撤销先进称号、责令停止招生、吊销办学许可证等惩处,并追究学校负责人的责任。对 5

出现严重违规办学被给予通报批评以上惩处的普通高中学校,取消下一高校自主招生推荐资格和省级优秀学生推荐资格,调减直至取消其省级三好学生及省级优秀学生干部的推荐计划。对出现多次严重违规办学行为的县(区),撤销其市级教育行政部门以上授予的教育荣誉称号,同时,追究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的责任,直至追究当地党政负责人的责任。对违规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坚决予以取缔。把禁止在职教师参与有偿补习纳入教师考核和学校聘用合同管理,实行教师考核有偿补习“一票否决制”;对从事各种有偿补习活动或者动员、组织学生接受有偿补习的在职教师,视情节轻重予以处理,情节严重者予以解聘;对出现较多在职教师参与有偿补习的学校,严肃追究学校负责人的责任。

(二)坚持育人为本,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加强中小学德育课程建设。中小学校按照国家课程方案要求开齐开好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初中《思想品德》和高中《思想政治》等德育类课程。同时,开设省里统一开发建设的《传统文化》《人生规划》《安全教育》《环境教育》四门地方课程和时事教育课程,逐步完善新的德育课程体系。强化各类学科的德育功能,认真落实各学科“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目标,任课教师要根据不同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把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起来,把德育有机地渗透到各学科教学的全过程。探索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激励学生理性发展。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把心 6

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上。要积极培养学生的生命情感,关注生命意识,培养学生乐观的生活态度。

2.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德育管理干部的培养,努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信念坚定、业务精湛的德育管理队伍。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进一步健全班主任的选拔、聘任、培训、考核、评优制度,选派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建立班主任工作评比和表彰制度,进一步改善和提高班主任工作待遇,把班主任工作年限和业绩纳入教师评聘职称和评优树先的量化中。班主任津贴纳入绩效工资管理,在绩效工资分配中要向班主任倾斜。加强学校团队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少先队、共青团、学生会组织的作用,把团队工作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的总体规划,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支持学生群团组织开展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评价能力。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把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并作为考核学校校长的重要内容。学校全体教职员工要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热爱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进一步完善校外辅导员制度和队伍建设,聘请“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各有关方面有责任心、有能力、有经验的人士担任校外志愿辅导员,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成效。

3.努力建设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整个社 7

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学校办学思想和育人理念的集中体现。要重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教育方针和新课程理念,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在规范办学、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开发特色课程,创建特色学校,营造文化氛围,形成独特、稳定、鲜明的办学风格。要扎实开展以校风、教风、学风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征集和创建校训、校风、学风、教风、校旗、校徽、校歌,创立校刊、校报,建立校史陈列室、德育展室,开辟校园文化长廊等,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增强师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切实加强以各类主题活动、学生社团活动、文艺体育活动和庆典纪念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建设。要进一步加强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把校园绿化、美化、亮化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常抓不懈、常抓常新。要更加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建设。积极开展创建“绿色学校”活动,逐步提高校园绿化美化的档次和水平。积极开展“文明班级” “文明宿舍”和“文明学校”等创建活动,使学校成为当地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要建立固定的宣传阵地,如黑板报、壁报、橱窗、宣传栏、广播站、校园电视台、校园网站等,有计划地利用这些固定阵地开展教育活动。

4.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配合的德育网络。密切配合社区文明建设,创建由学校主导,家长、社区主动参与的新型德育协作机制。通过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以及学校开放日、校长信箱、家访、书信、网络等多种方式,引 8

导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择业观,掌握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贫困家庭、残障家庭、外来务工家庭等特殊家庭子女教育,保障他们接受教育和健康成长的权利,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中小学生必修内容,列入教育教学计划,保证实践活动时间初中生每年20天、高中生每年30天。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民主法治、国防安全、环境保护及预防毒品、艾滋病等方面的教育。完善学校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体系,做好不良行为学生的教育矫治和转化工作。配合有关部门进行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对歌舞厅、游戏机房、网吧等娱乐场所和书籍、报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的监督与管理,为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5.建立和完善德育评价方式。建立科学的德育评价标准和可操作性的评估办法。改革和完善考核制度,发挥德育评价对学生成长方向的引导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的自由发展。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对学校德育、校风和学风的评估办法。学校制定对班风和班主任、辅导员、任课教师的德育工作评价体系。完善学生的成长记录,做好品德素质评价。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探索制定客观的德育量化标准,建立学生奖惩情况、思想道德表现等方面的档案。通过把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家长、社会评议结合的办法,增强德育评估的透明度,防止片面性和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努力做到客 9

观公正。

6.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开展“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教育行动”,把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日常运转、维护和开展公益性活动的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到2015年,每个县(区)都要建设至少一所综合性、多功能的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因地制宜建立农林实践基地。各类青少年宫、青少年学生活动中心、儿童活动中心、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科技馆、博物馆、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场所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对公益性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的建设和维护予以扶持。建立校外实践教育社会义务制度,政府机关、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要承担学生参观学习、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责任。

(三)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着力转变人才培养模式。1.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省定课程计划组织教育教学,开全课程,开足课时,严禁任何地方和学校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确保学生有足够时间用于发展个性特长和体育锻炼。加大投入,配齐师资和设施,提供条件,切实开好音乐、体育、美术及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保证学生活动时间和空间。加强地方课程建设,切实开好《安全教育》《环境教育》《传统文化》《人生规划》等义务教育必修地方课程,强化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的地方课程体系。指导中小学校成立学校课程开发委员会,科学设计学校课程与实施方案。完善课程教材三级管理体制,构建体系完备、结构合理、10

充满活力、适应性强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2.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引领。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对课程及教学内容进行研究,认真落实省教育厅出台的教学指导意见,适当降低课程教学难度,减少教学内容。在初中阶段探索开设综合学科。深入开展教学改革,认真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坚持因材施教,倡导启发式、探究式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和潜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环境。

3.着力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推动普通高中在开齐开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积极开设选修课程,大力推进“选课制”“走班制”,尽快全面实现“选课走班”教学。普通高中不得对2011年以后入学的高中生进行文理分科。贯彻落实省教育厅出台的特色高中建设方案,以特色课程建设为核心,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办学。实施“高等学校与特色高中联合育人计划”,推动高校与特色高中通过联合开发课程、学术资源向高中生开放、高中生参与高校科学实验及课题研究等方式,对有特殊才能的高中生进行联合培养。明确政府职责,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推动地方化解普通高中债务。严格控制普通高中规模和班额,新建普通高中不得超过50个班,现有普通高中要严格控制班额,到2015年平均班额控制在50人以下。

4.建立学科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指导,引导学生科学规划节假日、双休日的学习与生活。11

正确处理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教师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坚持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推动各县(区)、各中小学校设立读书节、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组织开展适宜学生参加的中小学生篮球、排球、足球等联赛,丰富学生生活。

5.完善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估制度。按照“以评促改、以评促建、评建结合”的原则,每年采取定期和随机相结合的办法开展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估工作,面向社会发布评估报告,公布课程实施合格学校和不合格学校。凡不能完全落实国家课程方案的学校,严肃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

(四)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建立推进素质教育政策导向机制。

1.改革完善基础教育阶段考试制度。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近免试入学制度,不得在适龄儿童进入小学和初中时进行任何形式的考试和测查。深化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实行初中学业考试制度与基础性发展目标评价制度,按照学业考试成绩、基础性发展目标评价等级录取学生,继续推动普通高中将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学校,扩大高中学校招生自主权。完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及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严格考风考纪,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作为调控普通高中教育教学、制止文理分科的基本制度,保证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诚信、可用。改革日常考试评价制度,严格规范考试科目与次数,严禁不必要的统考统练,严禁随意组织参加 12

各种统考、联考和竞赛、考级,推广日常考试无分数评价和等级评价,不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不按考试成绩给学生排名次,为每个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档案。

2.建立科学的学校办学水平评价制度。全面落实《滨州市普通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价实施方案》,坚持发展性评价,综合学校的课程实施、规范办学、育人情况、师资队伍、办学条件等指标进行全面评价,以推动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遵循教育规律,落实国家课程方案,规范办学行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3.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机制。结合实施绩效工资制度,坚持内容全面、主体多元原则,综合考虑教师的师德表现、工作量、专业发展、育人效果、所教学科学业水平考试合格率、优秀率等情况,努力形成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和专业发展的评价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班主任评价奖惩机制,提高班主任待遇。在教师考核中,实行职业道德表现“一票否决”制度。

(五)加强教育干部和校长队伍建设,大力推进教育家办学。

1.加强教育干部队伍建设。把加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教育领导能力建设纳入干部教育规划,定期举办各级干部教育领导能力建设培训班。严格规范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人的任职资格标准。从2011年起,协助省教育厅组织好县(区)分管教育工作的县(区)长培训班和县(区)教育局长培训班,定期举办县(区)教育局分管局长和乡镇分管教 13

育工作的乡镇长培训班,不断提高广大教育行政干部的教育管理水平。

2.建立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制度。认真执行国家关于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的有关规定和省教育厅即将出台的中小学校长任职标准,建立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准入制度,明确校长的任职资格、条件和办法,严禁不具备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者担任中小学校长,促进校长专业化。稳步推行普通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度。普通中小学校长从具有校长任职资格的人选中实行竞争上岗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由县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归口管理。

3.建立完善的中小学校长队伍管理制度。按照“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实行中小学校长聘任制、任期制,可以连聘连任。建立中小学校长培训、交流制度,支持鼓励中小学优秀校长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任职。建立中小学校长任职考核监督制度、职务激励制度、跟踪培养制度,激发校长的积极性。

(六)以教育公平为导向,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1.提高教育设施现代化水平。结合中小学布局调整,在保证校舍安全的基础上,以教学用房和学生生活用房为重点,推进中小学校舍标准化建设;以体育运动场地标准化建设为重点,着力解决学校运动场地不足等问题;以实验教学仪器配备、图书资料配备、教育信息化、探究实验室、通用技术教室和综合实践活动室建设为重点,推进教学装备标准化建设。到2015年,所有普通中小学达到基本办学标准。14

重视城乡新建居民小区配套学校建设,实行教育行政部门参与前置审核制度,确保配套学校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

2.均衡配置区域内教师资源。加强中小学编制管理工作,逐步实现城乡中小学教职工执行同一编制标准,对农村偏远地区实行倾斜政策;对部分学科教师紧缺的中小学,可采取先进后出的方式,先安排选配急需的教师,逐步对不适应教学工作的教师予以分流、转岗转向,保持教师新进、退出数量基本平衡。建立区域内城乡之间、学校之间教师和校长定期合理流动机制,促进师资校际间的合理良性流动。鼓励教师在农村学校任教,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发放向农村一线教师倾斜;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在规定比例内向农村中小学倾斜,长期在农村中小学任教的教师可优先评审高一级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在表彰奖励中的比重。对在农村地区长期从教、贡献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建设农村地区学校教师周转宿舍。撤销教委、教育组等乡镇一级教育管理机构,清理占用的教职工编制。

3.大力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实施以信息化推动基础教育现代化战略,对教育信息技术的硬件、资源建设给予重点支持。建设基础教育管理、教学、课程资源信息化平台;完善基础教育城域网建设,融合先进的网络技术,推动100M宽带网络连到每所中小学校,实现多媒体“班班通”,努力形成信息公开、多方互动、全员参与、资源共享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网络。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完善全市教师远程研修 15

网络系统,开发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平台、班主任网络研修平台,完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络管理平台。推进教学研究信息化,开发建设网络教学研究、跟进式教学指导、教师备课及学科试题库平台。推进教育教学信息化,加快市、县、校教育网络互联互通建设进程,建设基础教育课程资源平台。

4.建立健全防止与控制学生辍学和动员辍学学生复学制度。把控辍情况作为考核地方党委、政府政绩的重要指标,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在初中阶段适当引进职业教育课程,加强初中毕业年级学生的因材施教和分流教育工作,建立减负工作机制,让学生爱学、乐学。加强对企业用人的监督和检查,严厉打击企业招用或者变相招用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

5.关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和农村留守儿童。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和公办中小学接收为主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机制,按照就近入学原则,保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当地居民子女接受同等条件的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研究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实施“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计划”,在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地方,适当增加寄宿制学校,及时解决留守儿童思想、学业、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和困难。

6.加强贫困学生资助工作。健全义务教育贫困学生救助体系,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 16

准,改善中小学生营养状况;完善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制度,扩大资助范围,提高资助标准。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逐步建立奖助学金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7.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中小学安全工作责任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每年定期开展学校安全工作专项督查,强化学校安全工作的人防、物防和技防措施,指导学校完善安全规章制度,科学规划和实施有针对性的应急演练,增强师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保证学校各项安全措施落实到位。

(七)加快发展特殊教育。

1.加大特殊教育投入力度。把特殊教育事业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大特殊教育事业专项投入。加快市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整合优化全市特殊教育资源,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实施残疾儿童少年从学前教育至高中阶段的免费教育,逐步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公用经费标准。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资助力度,对偏远农村地区贫困残疾学生发放交通费用补助。

2.完善特殊教育办学体系。进一步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完善以随班就读为主体、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送教服务为补充的特殊教育体系。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加快发展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开展面向成年残疾人的职业培训。支持接收随班就读残疾儿童少年的学校建立资源 17

教室、配备指导教师。

3.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根据教育教学和指导随班就读的需要,科学核定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根据随班就读工作需要,合理配备巡回指导教师或辅导教师。落实国家特殊教育教师资格标准,实行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建立特殊教育教师培训长效机制,将在职教师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规划。切实保障特殊教育教师待遇,按中央、省有关规定提高特殊教育岗位补助津贴,在优秀教师表彰中提高特教教师比例,鼓励教师终身从事特殊教育工作。

4.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质量。认真贯彻落实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积极推进特殊教育课程改革,深入开展特殊教育研究。加强特殊教育的针对性,注重残疾学生的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实现教育与康复训练的有机结合。切实加强劳动技术和职业教育,全面推进随班就读工作,加快特殊教育信息化,提高残疾学生综合素质。

五、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对基础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把推动基础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作为重要职责,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列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健全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在部署、检查、总结工作时把基础教育作为重要内容。要把推进基础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要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报告基 18

础教育工作情况。

(二)积极深化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以简政放权和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明确各级政府责任,改变直接管理学校的单一方式,综合应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积极培育专业教育服务机构,探索建立委托管理制度,完善教育中介组织的准入、资助、监管和行业自律制度,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专业学会、基金会等各类社会组织在教育公共治理中的作用。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加强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依法落实校长负责制,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管理,坚持校务公开,构建决策、执行、监督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

(三)积极组织实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围绕推进基础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重大问题,包括规范办学机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中小学考试评价,中小学教师考核评价,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价,创新教师配备机制,实施校长任职资格制度,县(区)、乡镇党委、政府教育政绩考核等,建立若干试验区、示范区,切实发挥先行先试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四)研究制定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办法。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完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提高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在政绩考核中的比重,把教育投入和实施 19

素质教育作为“一票否决”的指标。重点考核县(区)政府财力用于教育的比例,小学、初中、高中生均拨款标准,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合格率,县(区)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水平,各县(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与普通高中在校生比例,各县(区)义务教育学校最大班额,各县(区)义务教育辍学率,各县(区)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学校安全管理,各县(区)规范办学行为等指标。

(五)营造促进基础教育科学发展的良好氛围。积极开展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验试点工作,以素质教育为主要内容,大胆探索,深入实践,在解决影响基础教育发展全局的若干重大问题方面,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建立基础教育地方行政管理、教育教学研究与指导、学校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成果表彰推广制度,及时宣传总结推广规范办学行为、促进基础教育科学发展的好经验、好典型。加大对违规办学的曝光力度,严禁炒作高考、中考状元及升学率。

主题词:基础教育 素质教育 计划 通知 滨州市教育局办公室 2011年7月26日印发

下载东营市素质教育推进计划(2011-2015)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东营市素质教育推进计划(2011-201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推进素质教育

    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方案作者:吕新春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3更新时间:2007-11-4一、全面落实教育方针,严格按照吉林省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计划,开齐学科开足课时。各校做到“......

    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享受均衡教育资源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我们坚持把学习作为教师最大的福利,主张“认真就是水平,实干......

    山东省素质教育推进计划[共五篇]

    在24日召开的2011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按照会议的安排,我介绍了省委组织部、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社厅印发的《山东省素质教育推进计划》。 山......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一) 素质教育及其特征:1.素质与素质教育的概念:素质是人们与生俱来的自然特点与 其后天获得一系列稳定的社会特点的有机结合,是人的智力、身心、道德、意志、......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促进师生全面发展 ——江苏省句容高级中学迎接省素质教育督导评估汇报 学校概况 江苏省句容高级中学始建于1926年,现有在职教职工246人,专职教师184人。在......

    如何推进素质教育心得体会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党中央和国务院为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做出的又一重大决策。近期,我认真的学习领会了“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这一精神。,感受很深,觉得当前提出这个......

    因材施教,推进素质教育(精选合集)

    浅谈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摘要: 中等职业学校生源质量的普遍下降,使得中专学校作为学历教育而沿袭了几十年的教育教学习惯,已不再适合当前的要求。为了中职教育的发展和学......

    如何推进素质教育心得体会

    江南办事处就如何推进素质教育总结办事处辖区各中小学校: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党中央和国务院为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做出的又一重大决策。近期各学校认真的学习领会了“切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