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流动儿童良好学习习惯培养途径与策略的实践研究
培养流动儿童良好学习习惯的思考与实践
常州市西仓桥小学(钟楼区蓝天第二学校)邱玲
一、我的思考
【思考一】培养流动儿童成为一个合格“新市民”的必须
习惯,往往起源于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却蕴含了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巨大能量。我校的大部分新市民子弟由于受家庭文化背景、成长环境、生活习惯等诸多因素影响,造成良好行为和学习习惯的严重缺失,甚至积聚了较多的陋习。为了流动儿童健康成长,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从小培养他们的良好学习习惯,就成为了一件大事。
【思考二】认真调查分析,为培养良好习惯提供有效决策的导向素材。通过问卷调查和课堂教学现场观测,我们发现:
(1)教师对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部分老教师在教育行为和教育习惯中比较偏重于自身教学任务的完成,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基本采取的是号召式的,没有习惯培养的具体要求和措施;一些青年教师课堂教学中几乎没有对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意识和行为措施。从全校各学科组调查中发现整个学科组没有统一的学科学习习惯的要求与培养措施。
(2)从学生方面看,课堂学习时有良好倾听习惯(能听、能思、能发言)的少于5%,而不听、不想、不发言的多于50%;作业经常不按时完成约占40%,虽能完成但正确率低、书写潦草、卷面不洁的多于70%,回家能预复习的基本为零;朗读拖腔拖调,读不流畅的占80%;规定的背诵与默写合格率低于40%。
(3)从学校教学管理看,比较偏重于学科的考核分数,偏重于教师个体课堂教学专业能力的改善研究,对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缺乏导向与评价。
(4)从家长调查结果看,家长对学生学习口头过问的内容大致两项:一是作业完成没有占40%,二是考试是几分占60%;关心学生在校课堂学习习惯的占5%;课外关注学生预复习的几乎为零。
二、实践探索
【实践一】建构流动儿童良好学习习惯培养指标与具体要求的基本框架
1、明确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基础性
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很多,而本课题研究需要构建的学习习惯指标必须从我校流动儿童现有的基础出发,所定的指标要能为流动儿童群体所接受,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最基本的学习习惯培养起。
参照性
即每项指标从宏观到要求细化,要让师生在习惯培养的过程中如何操作有参照。
阶段性
学习习惯指标的构建不可能一下子形成,根据研究的需要,我们把良好学习习惯指标的构建分三个阶段分步展开研究。研究的基础阶段构建课堂学习的良好习惯指标与要素;发展阶段重点构建课外学习良好习惯指标与要求;深化阶段重点研究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评价指标,这样使良好学习习惯指标构建有针对性、重点性和实效性,使研究更为扎实。
发展性
对同一学习习惯的培养要从学科学习的通适性习惯向学科学习的个别性习惯发展,学习习惯从课内向课外发展,学习习惯要从低到高循序递进的发展。
2、坚守以学生为本教师为主体的理念。
由教师个体到教师群体,由单一学科到学科综合,至下而上的思考、提议、讨论,初步形成试行稿;在试行过程中采取用评价调整来确定形成适合我校校情的良好学习习惯指标框架体系。
【例如】按“知、情、意、行”的心理发展规律对感知、情感、意识、行为、素
【实践二】探索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策略 【策略】1行为提示策略 ①环境提示:
每个教室黑板上都有“专心倾听、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认真作业”的提示语,教师引导学生每节课前一分钟默读黑板上的习惯要求,以自我提示执行习惯要求。
②自我提示:
给每个学生印发一份课题学习习惯基本指标与具体要求,让学生常读、常思、常对照,经常积极地自我提示。
③教师提示: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关注行为习惯控制困难学生弱势个体,一经发现不良习惯的行为表现及时予以表情提示、动作提示,让学生有效及时地纠正坏习惯。
【策略】2任务驱动策略
针对小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薄弱的特点,并针对流动儿童普遍存在缺乏课堂学习习惯意识和行为控制困难等特征,教师积极探索以任务驱动的策略及在解读文本师生对话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先提出相关问题的任务驱动策略,迫使和激活学生集中注意力,带着问题收看、带着问题观察、带着问题倾听、带着问题思考,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被动倾听,被动思考,去辨析教师讲课及学生发言内容。日趋日渐采用任务驱动策略实现了学生由被动倾听、思考、发言向主动倾听、思考、发言转化,逐步养成良好的听课、思考、发言习惯。同时,以此提升教师、学生发言者与倾听者以及与教材文本、与技术文本之间的网状互动,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策略】3以有效教学设计吸引有效倾听策略
流动儿童在课堂学习中缺乏良好学习习惯,尤其学生本身的主观原因,如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情感等,但对于小学生,课堂学习习惯养成更多的是在于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能否吸引和调动学生倾听、思考、发言的积极性。从现状调查的课例中我们发现将近70%的教师忽略了教学活动的有效设计,较多的是用现成的教案照本宣科,一本书一支粉笔,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工具单一,教学方式单一,甚至没有重难点。冗长的说教严重地降低了学生听课的兴趣,久而久之,教师只管教,学生课堂学习习惯越来越趋向不良。面对这一严重教学状态,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把以有效教学设计基于引导学生倾听、思考,养成良好习惯作为重点进行研究,采用了“独立备课、组内议课、专家对话、零距离辅导”的三备两上的方式提升教学活动设计的有效性。其间特别强调教学活动设计的有效性及生活化、趣味化、情景化、技术化,以连续的、有效的教学活动激活维持和发展学生的倾听的注意力,并以此来激活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参与的需求。
【策略】4“专项训练及矫正的策略”
①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认真倾听,积极思考,然后交流反馈,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②课前两分钟专项倾听训练。
③专项训练凸显在学科教材阅读的训练与指导上。(例如数学作业审题的专项训练与指导)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班级的教情和学情的实际情况,选定其中的某几项策略在课堂教学中予以重点实践应用。
【策略】5情景吸引策略
有效的情景创设,能激活维持发展学生倾听的注意力和情绪,同时刺激学生思考和表述的需要。
情景有技术性情景和非技术性情景。技术性情景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符合生活情趣的声像视觉情境信息,刺激儿童来倾听,从而调动他们的视觉、听觉、情感态度以及语言智能。这一策略符合小学生的心理认知需求,有利于激发学生倾听的欲望;非技术性情景策略指的是根据教学本身及学生认知心理需要,创设多元化情景,例如:课例《我叫足球》《统计》《第一次抱母亲》中的表演、猜谜、游戏、录像等活动情景„„促进生本、生生、师生互动。这其中尤其要关注学困生,创设给予他们心理安全的学习环境,使他们在没有顾虑,互动学习的氛围中自觉地专心倾听,给予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真切的帮助和服务。这一策略在各学科、各年级培养良好学习习惯起到了较大的作用,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策略】6情感诱导策略
首先探索教师体态语言感染策略,教师以自身良好的体态语言,丰富的教学情感以及童趣化、艺术化的语言吸引和诱导学生专心倾听、积极思考、热烈发言。
同时实施适时适度的鼓励性动态评价策略。在教学中,教师恰当运用体态语言(如手势,眼神,面部表情,人际距离和自身动作等)向学生传递关爱的信息,这对引起学生的求知欲,调节课堂氛围,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温馨的学习环境等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三是实施互动评价促进好习惯的养成策略。我们采用了课后四人组或者六人组进行课堂学习过程中倾听、发言、作业等好习惯养成情况的互评,评出好习惯的“进步星、示范星”;并开展教学班读书习惯周周评。【策略】7科际年段协作策略
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不是一个教师、一个学科、一个年段所能完成的,它首先需要营造一个整体养成环境和整体协作监督环境。因此,在研究中,我们采用了全体教师、全部年级、所有学科通力协作、同步开展、分层发展的协作策略。以黑板报、走廊标题、楼梯提示语、教室专栏营造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整个校园环境。同时,在升旗仪式上进行良好习惯周周评价,营造一个以先进树榜样、学榜样推进良好习惯的养成。
第二篇: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途径与策略研究(模版)
《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途径与策略研究》
实施阶段总结(高段)
申报课题以来,我们依据课题实施方案,遵循科学的研究方法,大胆实验,努力探索,在前期的研究中,我们发现有些课题教师重视不够,学生对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有哪些也没有明确的认识,本学期,我们课题研究的重点依旧是“如何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这是我们这个课题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校教师把语文学习习惯和学生的学习、生活融为一体,真正做到了习惯、习惯,习而惯之。下面我就这一阶段高段学生语文良好习惯的养成进行一个总结:
一、主要培养方向和措施:
一)预习习惯的培养
我们的学生有一部分没有预习的习惯,上课时跟不上老师的节奏,本阶段以来我校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学习新课之前能按老师的要求预习课文,要求做到:把课文读熟,借助拼音自主学习生字;借助工具书自主理解难解的生词;对要学的内容,认真思考,把不懂的问题做好标记;对自己感受深刻的词句写上自己的体会。老师在教学新课之前,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你会发现学生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预习是学习的第一步,走稳这一步,后面的路就好走多了。教学中常常可以看到:自觉进行了预习的同学,上课就积极主动,认真听讲,对新知识接受快,学习效率就高;成绩越来越好,反过来又促使他自觉地预习。这样,良性循环就形成了。
二)课堂习惯的培养
1、每一课都抓常规,重检查,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准备的习惯。
课堂的伊始应该从上课铃响,这时候是教师管理的盲区,那学生就会随心所欲,继续玩耍。既不关心上什么课,也不准备好学习用具,因此,对此行为,我校教师对学生提出了以下要求:铃声响,进课堂;用品齐,不慌张。互致礼,起勿响;坐姿正,身舒畅。让学生用儿歌的形式,熟读成诵,并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
2、每一课都是写字指导课,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书法教育是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和发展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书法作为学生的一项重要基本功,越来越受到重视。我认为学生的写字学习、写字训练可以结合每一篇课文进行,让每一课都成为写字课。在写字教学中有效利用时间,充分利用好每一篇课文的第一课时的教学时间,对学生进行坐姿要领、执笔姿势、运笔技巧以及汉字的笔顺、间架结构等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每学习一篇新课文,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把正确坐姿及握笔的要点编成儿歌,如:“写字时,要做到:右手握笔背挺直,眼离书本约一尺。手离笔尖约一寸,胸离桌子约一拳。‘三个一’,要做到,字写工整视力好”。让学生熟记成诵,并按“三个一”的要求去做。课堂上,老师注意随时提醒、纠正,使学生养成正确坐姿及握笔的好习惯。汉字的结构变化多样。在教学中要提示学生注意。在每一次写字中,我都要求学生做到“三到”:即眼到、手到、心到。首先要让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生字的结构。明确各部分构字部件在田字格中所占的比例和准确的位置。然后再分类指导写法。通过教师的教,让学生养成认真写好规范字的好习惯。
3、每一节课都是书声琅琅的阅读指导课,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是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们请不要忘记为阅读教学打开一扇窗,让新鲜的、丰富的、充裕的空气得以流入课堂,让轻松的、活跃的、和谐的气氛永驻教室。打开了这扇窗,学生就能领略与观赏到窗外那更多更美的风景,外面的世界无限精彩。
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方面,我要求学生从读书的姿势,书本的摆放规范自己的读书行为;其次让学生读熟课文,要求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此基础上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指名学生读课文,比如:开火车轮读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同时教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及时纠正。以使学生在读课文时音正调准。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最后注重有感情朗读的指导,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
4、每节课都是学习方法指导课,培养学生积累、掌握学习方法的良好习惯。
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首要的是教会学生会学习。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什么,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如何学习,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教师应该把每节课都当成学习方法指导课,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法的掌握,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教师的指点。
例如识字教学,教师必须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识字的规律,教给学生怎样拼读音节,怎样识记字形等等。当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教师可把规定学习的程序和方法的材料传授给学生,要求学生按规定的学习规程进行实践,进而形成习惯,掌握方法。
我们还教给学生理解句子的方法,如: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性词语。如《一夜的工作》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我走进总理的办公室。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我们可以抓住“极其简单”和“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这两个关键词。国家总理的办公室,却只有寥寥几件必不可少的办公设备,的确“极其简单”,这与“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此而已”是“不过这样罢了”的意思,在课文中的意思是仅仅这几样,再一次强调了设备极其简单。这个句子说明周总理生活极其简朴。
此外,还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阅读教学,教师要把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教给学生,引导学生去模仿,从而去学习新的同类知识即“读写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教者应根据不同的知识点传授,渗透学法,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三)作业习惯的培养
作业的问题一直是各位老师最为头疼的事了,因为作业的掌控遥不可及,状况最多了,如:不做作业,作业的质量差,写的字不规范等等,成为了一个老大难。为了培养我校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我校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
1、课题组开展多形式的评比活动,激发学生认真书写的兴趣。课题组采取了多种评价和激励手段激发学生写好字的兴趣:如网络平台、学校公共展示区域、各班课室墙报展示区等;定期开展优秀作业评比和写字能手评比等,如:硬笔书法比赛、毛笔字书写比赛、优秀作业展览等活动。学校涌现了一批批“书写之星”,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对良好的书写习惯培养的积极性。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书写的乐趣。
丰富多彩活动是培养良好作业书写习惯的有效载体,它具有现实生活中所不及的凝练和精神,针对学生良好作业书写习惯的培养,围绕书写训练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达到使学生自愿强化的目的。比如说“我的作业我负责”、“坐的艺术”、“让作业更富有情趣”、“比比谁最不会写错别字”、“谁的作业最清楚”、“比比谁的字漂亮”、“抓俘虏,看看谁的错字多”“争当小小书法家”等系列活动;有的老师利用班会课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古今书法家勤学苦练的事迹;有的老师通过开展《走进丰富多彩的书法世界》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锻炼和提高对书法的认识。我们还通过“学科作业标兵”、“书法小能手”、“一周作业之星”等评比,唤醒并树立少年儿童的主体意识,使孩子由“要我”成长,转变为“我要”成长,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励更多的孩子注重规范的、美观的作业书写。同时,我们还利用学校丰富的校园文化资源和便利的网络资源,让学生参观名家书法作品,使他们在懂得什么样的字更美观的同时,获得艺术享受、受到陶冶熏陶;达到培养良好作业书写习惯的目的。
3、注重个案研究,以点带面,寻求有效策略。
我们在一至六年级各选取了一个实验班开展实验。课题试验前阶段以个案研究为主,每班的语文、老师选取了有代表性的试验对象,在学校科研处的指导下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学校科研处为此制定了相关个案研究的要求,各位老师按要求进行观察、记录和指导。课题组定期进行交流、汇报,以及讨论相关策略。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和规律,以点带面推及到整个试验班。试验研究不仅纠正了个案中的学生的不良书写习惯,也促进了其他同学努力养成良好的作业书写习惯,取得较好的效果。
4、家校合作,促进良好作业习惯养成的可持续性。
我们采用了家校合作学习的形式,通过发放《致家长一封信》、家长会、校内外墙报、校园网等形式进行宣传教育,使家长从思想上重视孩子的书写习惯,从自己做起,做好榜样,耐心指导小孩的作业书写;对小孩作业的书写进行监督和指导;大力配合学校和老师开展相关的作业书写评价活动。
四)课外阅读的习惯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树立大语文观,去引导学生在会读一本书的基础上,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博览群书,吸收名家名篇的语言精华。为使我校的学生能够爱上读书,爱上阅读,我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一)营造了一个书香校园环境。
1.学校进一步完善了图书馆建设,并定期开放图书馆、阅览室。
2.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
3.把《小学生必背古诗词》推荐小学生必读书目。
4.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二)营造了一个书香班级环境。
1.各实验班根据课题方案和本班实际制订了具体实施细则。
2.设立了班级图书角。建议学生将图书交流。
3.利用黑板报开辟“班级书香”栏,让每个学生都有了展示读书成果、交流思想的舞台。
4.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三)营造了一个书香家庭环境。
1.用心引导家庭文化,利用一切机会将书香气息带给家庭。2.通过开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利用一切与家长接触的机会,将学校营造书香校园的信息带给家庭。
(四)读书活动四步骤:
1.设立了“四读”时间——多读
(1)晨间自由读。积极倡导学生一、三、五晨间自由地诵读经典,畅谈读书感受。
(2)课堂指导读。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由任课老师指导学生阅读(可带入图书馆,也可在班里)。积极倡导学生自由地交流读书体会,畅谈读书感受。交流可以是两人,也可以是多人;可以是几人“同读一本书”后的专题讨论,也可以是“各读各的书”后的大杂谈;内容可以是说说书中的主要内容、印象最深的情节等,也可以讲讲自己读书的收获。
(3)午间休闲读。倡导学生午间休闲时,自由读书,喜欢读什么就读什么,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让读书成为孩子们午间最好的休闲方式。
(4)睡前放松读。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建议每个孩子都在家中的床头放一本自己喜爱的书。每晚睡觉之前轻轻打开书本,慢慢品尝一番,让书香伴着孩子入眠。
2、倡导三个“共读”。
(1)同伴共读。这是最重要的读书方式,同伴阅读的经验对孩子很重要,可以产生良性竞争的作用。
(2)师生共读。强化阅读氛围,营造书香校园,每个教师都要做学生读书的指导者,指导学生读好书,好读书,共读一本书。(3)亲子共读。积极倡导亲子共读,内容包括父母与孩子一起读书、与孩子交流读书心得、与孩子一起玩读书游戏等。
在过去的一年中,学校为学生搭建了阅读的舞台,促进了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
二、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提升,我们的教师不仅仅是课题的实施者,也是课题的受益者。为了使我校的课题能够深入实施,我校老师经常阅读有关习惯养成的论文、著作,作了大量的读书笔记。与此同时,还把理论带入课堂,每上一次研究课,我们都能找到老师在学生习惯培养的下的功夫。此外,老师还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个案调查,个案
通过本课题的实施分析,个案跟踪等等,以点带面,不断地反思,总结,根据自己的课题实验教学写出有价值性的教学反思和教学论文。
三、问题分析与思考:
本课题的实施阶段虽然已经结束,也留给我们很多思考:对学生的习惯培养已有初步成效,但是仍有个别学生我行我素;在以后的习惯迁移中,我们应该如何使我们的方法发挥更大的功效。因此我们还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整理:穆燕书
2014年8月
第三篇: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
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
1.培养自觉性,形成坚强的意志力
作为教师或家长要注重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而要使孩子能有意识地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必须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必须让他们明确坚强的意志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条件。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必须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由小积大,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严格要求,反复强化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对他们严格要求。给他们制定一些严格的学习规范与制度,必要时可让家长监督执行,做到持之以恒,最终实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目标。
3.整体培养,相互促进
对中学生来说,要养成的良好习惯颇多,诸如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等,最重要的是生活习惯,因为一旦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为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卫生习惯打下基础,也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要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与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结合起来。4.消除恶习,破旧立新
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必须要求学生自觉地抵制不良习惯,并用良好的习惯代替它,这就是“破旧立新”的意思。要做到这
一点,首先要认识坏习惯的危害性,下决心改掉它;其次要落实具体措施;最后还要做到不搞“下不为例”。关于这一点,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明确指出:“每一回破例,就像你辛辛苦苦绕起来的一团线掉下地一样,一回滑手所放松的线,比你许多回才能绕上去的还要多。”
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途径
1.上课环节
课堂是同学们获取知识的主渠道。然而,听课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在课堂上“走神”的现象十分严重,对老师讲的什么,重点、难点是什么,全然不知。至于只听老师讲不动脑去分析,学习处于被动地位,不假思索、不求甚解的同学大有人在。2.读书环节
要提高读书的效果,应当把握以下三个环节:即“上课前要先读”,即预习,可以“粗读”,这样就能做到心中有“底”、有疑、有问进课堂;做作业之前要再读,即复习,要求“细读”;在训练中遇到疑难问题,找到对应章节反复读,要求“精读”。另外,读教科书还要从中把握好知识点、重点、难点,通过自己的归纳、小结,形成本节课或本章节的知识结构,把零碎的、一点一滴的知识形成一个知识体系。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训练,同学们可亲自去体验、品尝读书的味道,真正认识到“书本是最好的教师”,从而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掌握了读书方法,自学能力也就自然提高了。
3.练习环节
课堂练习或课后练习的目的都是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检查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完整地掌握课堂所学知识,训练学生应用知识的技能、技巧,发展思维能力。对于这些目的,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明白,对此,教师要心中有数。要告诉学生,练习要认认真真地完成,因为它既是知识和能力的训练,又是学风、意志和品德的考验。不仅要保质保量,而且还要独立和按时完成,更要从中有所收获。
抓好以上三个环节,是提高中学生学习效果、学习质量的有效手段。当然,好的学习习惯还有很多,例如:制定学习计划的习惯;自觉预习的习惯;勤于思考、积极发言的习惯;认真作好笔记的习惯;独立做作业的习惯;认真系统复习的好习惯等。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磨炼学生坚强意志与良好品格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增强责任心,根据学生的年龄及个性特征,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长期抓、反复抓、抓反复,使中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四篇:初中“留守儿童”良好家庭作业习惯培养的策略研究
初中“留守儿童”良好家庭作业习惯培养的策略研究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与课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机制,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许多孩子都是交给老人或亲戚抚养,此时便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及教育条件相对落后,“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许多问题。作为一名一线教师,体会最深的就是他们在家的作业习惯不好,自主学习态度的不端正,导致成绩不理想。这不仅关系到这些学生学科素养的提高,而且会腐蚀其他学生良好作业习惯的根基,直接关系到学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新课程标准》要求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并提出,“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学生的家庭作业就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同时也是一个过程性的评价,态度的评价。良好的作业习惯是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基础,是发展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石。因此,从小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将受益终生。
我校作为一所非住宿制的村学校,是全市唯一一所在近几十年来从没有开展初一二夜自修的农村学校,学生在校时间较短、学习时间上较难以保证。特别是近几年来,我校“留守儿童”的数量呈上升趋势,根据本学期期初对全校442位学生的调查统计,我校“留守儿童”共有185人,其中女生73人,男生112人,全校“留守儿童”的总数较上学期初增加20人。据每各位从初三毕业班现轮回到初一任教的教师反馈:新一届学生在家认真做作业的好习惯一届不如一届。究其原因,一方面就是小学里缺乏对学生良好的家庭作业习惯的培养,毕竟初中生在家学习各方面要求较小学更高。另一方面就是这些“留守儿童”的学生缺乏良好的家庭环境。而对于我校不进行夜自修的初中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成绩提高,很大一部分与学生在家自觉、自主、高效的作业习惯密不可分。因此可以说,如果没有培养好“留守儿童”学生良好的家庭作业习惯,我校的教学质量的提高寸步难行,我校多年来沉积起来的教学质量在社会上良好的信誉受到威胁。因此,如何突破这个制约学校质量提高的“瓶颈”,是我校每一位教师亟待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二、课题的界定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课题的界定
初中 “留守儿童”:是指外出务工连续三个月以上的农民托留在户籍所在地家乡,由父、母单方或其他亲属监护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初中学生。
习惯是指在某种时间、某个地方、某种条件下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定型的动作和行为。习惯一经养成,即如同“条件反射”一样,是一种不需要强制而超越强制的自然而然的力量。
家庭作业习惯是指学生对待家庭作业方式、方法的行为习惯。学生的家庭作业,既体现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与巩固,也可以训练学生一定的思维观念,空间观念及社会观念。良好家庭作业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主动的、自主化了的持久学习方式,往往它成为一个人学习品行的一部分,它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例如:学生在家作业时能独立思考、认真书写、正确率高且准时完成,做好作业后能自我检查,做错之后能及时订正的行为习惯。良好家庭作业习惯的形成与学生的认知水平、自制能力相关,与学校、家庭的环境相关。
2、国外研究现状
(1)习惯领域(Habitual Domains)理论。美国堪萨斯大学商学院的游伯龙教授在潜心研究和总结社会心理学、脑神经科学、系统科学、管理科学等学科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人类行为和决策的观察、分析后,于20世纪80年代初正式提出习惯领域理论。它的基本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主体大脑编码和存储信息、知识的总体,称为潜在能力;二是指人们认识问题、处理问题的习惯性,称为表现。习惯领域一旦稳定后所表现出来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其一,它表明行为主体积累的智慧和经验,反映该主体具有一定的能力,有助于提高主体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可将其称为正面效应;其二,它可能阻碍新信息的进入和接收,容易产生守旧思想,缺乏创新精神,可将其称为负面效应。
(2)人本主义的心理学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重视人的尊严价值,主张发展人性和追求自我实现,主张人类具有自我实现的性向、潜能和倾向性,认为人是主动的、理性的、成长的、追求有价值目标的、有其积极生命和生存态度的。因而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人性化,“认为人具有先天的优良潜能,教育的作用在于使人的先天潜能得以实现”。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正是以学生为本,是学生探索、认识、肯定和发展自己的一种方式,是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逐渐自然习得的,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它着眼学生现在,关注学生未来。
3、国内研究现状
(1)素质教育的理论。21世纪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主体性、发展性的教育,即促进人的素质现代化,以人的现代化促进社会现代化的教育。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素质教育总的要求:让学生做到: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审美、学会劳动,使学生具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在变化的环境中应用知识和技能的高度适应能力,具有创造意识,并能不断获得新知,而且有能力克服自身的局限。
(2)贾翠琴在《中国教育研究与创新杂志》2006年6月版的《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作业习惯》中指出:要培养学生规范的数学作业习惯,数学作业是巩固数学知识,激发数学学习兴趣,训练数学能力的重要环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做作业的目的,培养规范的作业习惯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另外,《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初中生数学作业后反思习惯培养研究》、《小学生良好的数学作业习惯的培养》等。这些研究成果很好,有些方法可以借鉴使用,但是他们大多是结合当地实际阐述,大多是停留在小学阶段的研究,对初中“留守儿童”家庭作业习惯培养未得到深入的研究成果,同时对本课题进行实践研究的策略的有关文献资料很少。
三、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本课题探究留守儿童不良家庭作业习惯产生的家庭因素、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的根源,寻求培养这些特殊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最佳途径。使整个校园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本课题的研究将引发教师及学生行为观念的转变,促进农村初中教师专业化发展。使不良作业习惯的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研究的内容及采取的措施
1、研究内容
(1)通过问卷、访谈调查本校学生的作业数量及质量的现状,了解学生课前、课上、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作业的形式及质量,调查学生做家庭作业的习惯,以便间接或直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以便于针对性采取措施;调查和分析学校在现阶段培养学
生作业习惯的实施策略;从学校管理、班级管理、学科教学、家校协作等四个层面探讨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培养小学生作业习惯的途径和方法。
(2)对于心理因素造成的留守学生,主要着重于他们的养成教育,督促他们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他们从无习惯到有习惯,从坏习惯到好习惯,最终让好习惯伴随他们成长。对于生理因素造成的留守学生基本上是“暂差生”。对他们主要从关爱入手,根据他们的实际智力水平进行地分层作业,并多方鼓励和帮助,激发他们求知欲望和上进心,相信自己“我能行”。
2、研究措施
措施一:通过同类互比、印象概推、投射效应、近而亲、相互回报、物以类聚、责任扩散等策略指导学生认识良好的家庭作业习惯,促进学生养成良好作业习惯。
措施二:丰富家庭作业的形式的策略。学生的基础不同,身心发展不同,家庭作业也可以在固定的形式上面加一定的特殊性。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设置多层次的作业。
措施三:评价策略,采用多种形式对作业习惯养成进行评价。针对特殊性,由学生自我检查,互评互检,教师辅导与检查,优秀作业展览等多个环节来保证学良好作业习惯的形成。
措施四:家校配合养成习惯的策略。学校与家庭紧密配合,通过电访、年底家访各种形式联合家长共同纠正学生的坏习惯,研究策略,共同培养学生良好作业习惯,以达到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兴趣的目的,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五、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 :用书面问卷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召开有关学生座谈会进行调查。
2、观察法:通过观察了解学生作业的习惯和习惯矫正的成效,老师注重观察学生,发现问题,开展针对性的研究。
3、行动研究法 :用理论指导实践,对学生进行良好作业习惯的培养。
4、经验总结法:根据教学实践进行经验交流、总结、提炼成果撰写论文。
5、个案法:对部分研究对象尽可能搜集更多的资料加以分析、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探讨对实施良好家庭作业习惯策略后的成果。
六、研究成果构想
1、收集资料及相关论文,装订成册。
2、教师布置作业更科学,业务更精通,探索、创新意识更强 ;每一位学生作业习惯得到良好的形成,从而改变原有不良的家庭作业习惯,使学生能做到自觉、认真、及时、独立完成课后作业,并能延伸到在校期间良好作业习惯的形成,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成绩。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
1、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1月)
选题讨论申报立项设计方案论证修改学习有关理论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2年12月——2013年8月)
将课题实施方案落实到人,实行具体操作,在面向全体的同时做好个案的跟踪调查,统计分析数据。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1月)
汇总研究资料并分析比较,撰写结题报告,将课题研究成果汇编成集,召开结题会,展示推广研究成果。
2、课题研究人员分工
(1)课题负责人:***主要负责确定内容、制定目标、实施研究、撰写报告。
(2)组成人员:***主要负责调查资料收集、分析、反馈。***主要负责课题研究指导、协调。***主要负责案例收集分析。
3、条件分析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老师课题研究工作,并能给予科学有效指导,并有相应的奖励制度,对完成个人课题的教师设课题奖;学校教师也能给予大力支持,平时能在一起研讨相关问题,也将为本人课题研究顺利进行提供帮助。我们相信,有上级教育专家的理论指导,有我校领导的大力支持,有课题组人员的不懈努力,我们一定能按课题研究计划,不断积累资料,进行阶段性总结,成功的完成研究。
第五篇:浅谈培养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
浅谈培养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
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人生。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行为特征,学习习惯是指学生为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性。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学困生不良学习习惯是多方面因素长期形成的,转化学困生首先应对其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找准根源,对症下药.一、学困生群体不良学习习惯的表现及成因分析
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这类学生进入学校时,几乎一无所知,在与人的交往中,显得被动、压抑、不愿、自卑、不谈学习、不议论他人。在教师走访中知道,在小学时因不完成作业,经常挨批,在家挨打、挨骂,提起学习,便觉茫然无措,完全没有学习意识,对批评教育无所谓,对考试成绩不关心。
智力差的学生:这类学生表现为一问三不知,说话、表达不清楚,但对人有礼貌,做作业很认真,规规矩矩,不拖欠,只是几乎是全错。上课时表现为盯住教师,面无表情,平时守纪律,听老师的话。
行为习惯差的学生:这类学生大多因为缺少正常、健全的家庭教育,在学校表现差,又经常受批评,或因不良行为习惯没有得到认真的帮助教育愈演愈烈,不思学习,不认真反思自己的错误,使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都不朝好的方向发展。但该类学生往往热爱劳动,乐于助人,常做好人好事。
思想意识差的学生:这类学生是教育过程中最不好“对付”的一类,表现为不守纪律,经常迟到、旷课,不完成作业,发怪声扰乱课堂秩序,对女生动手动脚,早恋,喜欢染发、涂指甲,穿奇装异服,上课传递纸条等。
这些学困生不良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除去个性形成的原因外,家庭、社会等外界因素是形成他们不良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重要原因。
二、确定转化学困生不良学习习惯的原则
(一)循序渐进原则。
转化学困生的不良习惯,不能操之过急。
(二)全面性原则。
转化学困生的不良学习习惯,要和学困生的不良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分析,不孤立看问题。
(三)针对性原则。
对个别表现突出,经多次教育帮助,仍无改变的学困生,问题突出,性质严重的学困生,遵循个别现象,个别对待。
(四)“爱”的原则。
学困生客观上缺少感情慰藉,渴望得到爱的滋润,教师的爱心,会使他们重新燃起希望的火焰,起着积极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鼓励性原则。
学困生的不良习惯很大程度上来自学习的缺陷得不到弥补,日积月累而成空洞,破罐子破摔,教师应善于发现他们细微的成功与进步,适时鼓励。
(六)分层分类原则。
要把学习习惯差和思想品质差区别开来,把单科学习状态与全科学习状态区别开来,把一贯和偶然区别开来,“因差施教”。
(七)尊重人格原则。
即使对做了许多工作,而成效不大,或反复很大的学困生,也不采取简单粗暴的办法,要尊重其人格,尽最大可能地不造成他们在教师教育问题上的逆反心理,让他们随时有配合学习的认识和行动。
(八)理解原则。
即使面对学困生的不配合,或过激反应,也应冷静对待,从他们的角度出发,理解他们,逐步引导。
(九)疏导原则。
高压与纯道理的教育不可取,易走进死胡同,形成僵局,要对学困生内心的积怨与积虑边疏边导,善疏善导。
三、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预习新课的习惯。
预习是获取知识的一个前提,也是为更好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的一环。通过预习,让学生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的大概情况及重点掌握的部分,以便与老师课堂上的教学顺利,更使学生潜意识里存在所学知识的模型,便于他们对新知识的接受和把握。就整个学习过程而言,教师是直接的因素也是非主要因素,教师只是个引路人,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体,是学习的主因,学习中的大量问题,主要靠自己去解决。
(二)认真听讲的习惯。
学生学习,主要形式是课堂教学,任何知识的接受,课堂效果占决定因素。曾经听一个老教师说,在课上多认真听讲一分钟,比课后苦哈哈的拼命补习一小时要强的多。课堂这个知识的直接传授渠道,是学生知识取得的最主要因素。课堂上认真听讲的学生往往成绩不会差到哪里,而课上只顾两眼发直,或者左转右转,前顾后盼做小动作得学生一般不会优秀。所以,要让学生养成课上良好得听讲的习惯。
(三)认真作业的习惯。要求学生作业干净整齐,作业时看清想好才下笔写,特别注意不要抄错数字和运算符号,尽量避免因粗心造成的错误,尽量少涂改,做到少用或不用橡皮擦。
(四)有错必纠的习惯。
作业本发下去以后,要求学生首先看看作业中有无错题,对错题要寻找分析错误原因,及时纠正,避免错误对新学知识的影响。
(五)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有的差生不能很好地利用时间,课堂作业布置后不马上动笔,东摸西看,浪费时间,别人已经做了几题,他还在找笔找纸,一点紧迫感也没有。往往时间到了,还有好几题未做,因此,成绩总上不去。为了使他们克服这个坏习惯,要严格训练他们作好课前准备工作。要求他们作业一布置,立即动笔做。经过反复的重点指导训练后,有这种毛病的差生逐渐加快了作业速度。形成习惯后,他们在测验、考试中也能按时完成,成绩跟着提高了。
(六)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有些学生往往是因贪玩或不懂,为了应付而抄袭作业。针对这些情况,除了要他们重新做作业外,还教育他们正确处理好作业和玩耍的关系,同时,每节课都注意掌握他们学习的情况,及时辅导,并鼓励他们不懂要敢问,对有进步的,在班上进行表扬。
(七)练后反思的习惯。
学习过程中,每个同学都进行强度较大的练习,但做完题目并非大功告成,重要的在于将知识引申、扩展、深化,因此,反思是解题之后的重要环节。而大部分学生对于反思这个过程很无所谓,甚至在老师评讲题目的时候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这样的话,往往做了大量的题目,但效果却微乎其微。而有时,往往精做精思的人即是我们所谓的会学习的人。所以我要求学生及时反思,对于错题更要找到原因。一般说来,习题做完之后,要从五个层次反思:①自己是怎样做这道题目的?(即想解题采用的方法);②我为什么这样做?(想解题依据的原理);③我怎么想到用这种方法做题目的?(想解题的思路);④想是否还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去解题?想哪种方法更好一点?(想多种途径,培养求异思维);⑤我是否能变通一下吧原题改成另一习题?(想一题多变,促使思维发散)。当然,如果发生错解,则更应进行反思:错解根源是什么,我为什么会做错,是不会还是粗心?解答同类试题应注意哪些事项?如何克服常犯错误?在“吃一堑,长一智”的过程中,逐步不断的完善自己。
四、学困生群体不良习惯转化的途径和方法
(一)学习动机激发。
在教学实践中,首先重视经常对差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结合应用题教学,以一些生动事例说明数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学好数学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讲一些古人和科学家刻苦学习的故事,或利用班级中认真学习的典型,为他们树立榜样,让他们从中汲取精神力量,端正学习态度。
(二)检查督促。
帮助学生制定符合实际的、起点较低,留有余地的计划的同时,严格的督促要求学生完成计划,制定自检、互检、教师检查的制度。开始检查的密度大,每天互检一次,教师抽检一次。半个月后,就每周互检一次,教师检查一次。人与人竞赛,组与组也比完成计划的情况。检查的同时进行作业展览,每个人都是观众,每个学生的作业也都是展品。
(三)“一对一”、“一帮一”。
在学困生对象确定以后,班主任、科任教师都落实在每一个教学班,采取一个教师追踪调查转化一个学困生的结对子办法。班主任和科任老师交流信息,取长补短。班主任与科任教师之间,班与班之间、学科与学科之间、年级与年级之间,定期或不定期交流转差情况,咨询问题,以达到整体和个别相结合,合理确定转化方式和找到准确的切入点。
(四)家、校联合教育促使学习习惯养成。
学习习惯的养成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良习惯克服的过程,这需要一定的时间阶段作保证,而对现在的孩子来说,在校集体学习的时间固然很长,但在家自学的时间也不短。如果光靠学校里的监督,而忽略了家长的配合,好的学习习惯就很难能顺利的养成。班主任老师不妨常利用电邀、家访、家长会的方式,了解学生的校外表现,与家长达成一致,密切配合,从而共同促进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单亲家庭,学校尽可能寻找能对学困生起到一定教育管理作用的亲友,以求得配合。
另外,教师在布置作业时,注意难易程度。我很注重加强对后进生的辅导、转化,督促他们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对作业做得较好或作业有所进步的后进生,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教师要注意克服急躁冒进的情绪,如对他们加大、加重作业量的做法就很不可取。对待后进生,要放低要求,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谆谆诱导的方法,从起点开始,耐心地辅导他们一点一滴地补习功课,让他们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