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困生发展的策略与方法
学困生发展的策略与方法
枣庄市三十五八年级三班
班主任:张兆利
时间:2014.6.5.学困生,简言之,就是学习困难生,即那些在智力、体力、生理、心理等方面,无任何先天缺陷,由于教育、环境等后天因素的影响,导致不能严格要求自己、行为习惯较差、学习成绩较低的部分在校学生。当今,尽管学困生愈来愈受到大家的关注,但由于长期被压抑,致使学困生的心理变得复杂多样,在班级里的表现:
一、易冲动,缺乏理智。许多学困生不能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感,易为所欲为。比如邵安强、廉明锦、甚至少数女生也参与拉帮结伙,打架肇事,逃学撒谎,小偷小摸等,尽管他们也能认识到其言行的错误与危害,但由于年龄小,自控力差,往往在情感驱动下无法理智对待。
二.易自卑,自尊心扭曲。学困生闫吉哲常常破罐破摔:反正我也不会,爱得多少得多少。这是自尊心被扭曲而走向反面的变态心理。学困生由于学习不好,又屡犯错误,时常受到家长、老师的指责、批评、嘲讽、冷落、体罚或变相体罚,而被同学疏远,造成他们的烦闷、孤独、无助,从而形成自卑心态。
3.易反复,行为习惯差。学困生赵苗苗在家长和老师的帮助教育下,也决心痛改前非。然而,一旦将誓言付诸行动时,往往旧“病”复发。原因在于大部分学困生长时间养成了懒散习惯,缺少强烈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上进心,缺乏毅力,意志薄弱,他们很容易转移学习目标,去打电子游戏、看电视、外出玩耍等。
事实上,我们对学困生的教育也存在着种种误区:第一,严多爱少。“教不严,师之惰”。我们对学困生只一味地强调严格要求,不去了解他们的困难,不去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转化效果不理想。第二,罚多教少。学困生考分低了,出现了差题,尤其是基础型题目,如:计算、看拼音写词语等,有些教师常常简单粗暴地进行惩罚:或是语言挖苦,或是作业惩罚„„这样以惩罚代替教育,不但对学困生的转化收效甚微,反而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第三,抑多扬少。有的老师很少对学困生进行表扬和鼓励,他们常常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长此下去,学困生会觉得努力了也没有进步,所以,情绪低落,甚至自暴自弃。第四,堵多疏少。有些教师喜欢让学困生写保证书,规定他们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这种方法是典型的“堵”,其结果屡禁屡犯。殊不知,只有充分了解学困生,并耐心地、正确地疏导才能真正转化。
面对棘手的学困生问题,我们有什么策略和方法呢?
策略之一:最大限度地宽容。宽容的内涵就是尊重、理解、关爱。对于学困生施以爱心,期以耐心,持以恒心,亲近他们,了解他们,包容他们,是创设学困生发展空间的基础。其一,在接触学困生时,教师要先微笑,后开口;先请坐,后谈话;先表 扬,后批评;先成绩,后缺点,始终追求一种平等,民主、亲切、自然的师生关系。其二,教师的关爱除了致力于纠正缺点外,更多的应是预防缺点。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用进废退,而“每对孩子们进行一次批评,实际上就是让他又一次加深了我是坏孩子、恶劣孩子、十分讨人嫌的坏孩子的印象。”
策略之二:无微不致地帮助。(1)树榜样,帮学困生找比学、赶、超的目标;(2)绘前景,帮学困生制订人生奋斗的方向;(3)勤参与,让学困生在参与中去实践,去体会,去发展;(4)勇表现,帮学困生搭建展示自己才干的舞台;(5)敢竞争,放手让学困生也参与班委会的竞选,在竞争中调动其积极性;(6)真信赖,把担子压到学困生身上,并信任他能成功;(7)动真情,让学困生从教师的言行中体会出对他的爱,做学困生的“贴心人”。(8)多肯定,只要学困生有一点进步,或一个小特长,小优点,都及时给予肯定。
具体转困过程中我们可采用如下方法:
第一,四环节自我教育。“能够促使人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构建四环节自我教育体系,即:(1)自我对照——认识自我;(2)制订计划——要求自我;(3)付诸实践——重塑自我;
(4)冷静反省——评价自我。通过自我教育,使他们不仅认识到自己
周围的事物和现象,更重要的是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扬长避短,自觉地走出学困期。
第二,五步骤转困模式。具体做法是:第一步,为学困生建立个人成长档案。教师逐个剖析,充分了解学困生的成因,并逐一登记,形成初步的学困生档案资料;之后,学校统一登记备案,并推出与之配套的转困措施及奖励条例。第二步,制订计划和转困方案。计划分为班级整体计划和学生个案专门计划两种,内容包括:指导思想,目的意义,学困生对象及基本情况,主要措施,阶段目标等。第三步,落实计划,逐一转化。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即使很一般的学生在教师充满信心与深情的关怀、鼓励下,也会变得自信开朗,进步神速。第四步,抓反复,反复抓。学困生工作不可能一劳永逸,同样会曲折与反复,教师要不断对其进行耐心教育,不可急冷忽热。第五步,总结表彰,长期跟踪。“每个人都具有自觉性、自尊心和荣誉性,只有受到尊重和信任,他们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热情单纯的小学生尤其如此。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正视学困生,理性而科学地研究学困生问题,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培养模式和目标的需要。我们必须加大“转困”力度,动脑筋,想办法,形式多样,内容具体,方法科学,效果显著,操作性强地为学困生创设更多更优的发展空间,让每一个学生在多元、变化、竞争与合作的未来世界里健康、文明、幸福地成长!
第二篇:《学困生转化策略与方法》课题研究方案
《学困生转化策略与方法》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变化日益复杂,学校教育的难度日趋上升。因此在教育教学中由于种种因素导致了一定数量的“学困生”的产生。”这些“学困生”是现代教育客观存在的一个群体,对他们的教育和管理是构建和谐校园,体现以人为本的一项重要工作。学困生在班里所占比例虽然较小,但影响较大,甚至影响班风、纪律和正常的教育教学,同时还制约着学校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若教育不当会给学校、家庭、社会带来不良后果。所以,如何转化“学困生”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的迫切要求。
转化学困生是落实新的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情感,因此是课程改革的需要。
由于我校是离县城较远的农村学校,信息闭塞、经济落后,所以一部分学生的家长外出务工,出现了留守儿童,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及家长的正确导向,使班级中出现了一部分学习态度消极、兴趣淡薄,缺乏信心的“学困生”。为此,要给这些原本同样可爱的孩子一个美好的童年,使每个学生有所发展,为他们的一生负责,就有必要对这些学困生特点、成因、转化策略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界定
1、本课题拟重点研究怎样有效转化学困生的方法和策略。建构不影响优生学习的前提下,根据学困生的不同类型进行有效辅导,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模式。
2、本课题预定研究我校的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等学科的学困生,找出原因,实施转化对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课题主要概念的含义及分解.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学生,是指智力正常,但由于生理、心理、行为、环境和教育等原因,在常态学习过程中,难以或无法完成学业任务要求的学生。它是个相对的概念,伴随学生群体存在,往往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因而也是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
学困生成因:是指造成学生学习困难、成绩落后的所有因素,有非学校教育因素和学生自身因素。有非学校教育因素、有生理因素、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学校教育因素有办学思想,教育者自身的缺陷,学校内部各种教育力量没有形成合力等;学生自身因素有兴趣、动机、习惯等。这些因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构成导致学困生的总体因素。
转化策略:针对成因,采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策略实行转化学困生,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途径等。
四、课题研究的价值与实践意义
1、根据学困生的认知特点,转化已存在的学困生,减少新的学困生的出现,从而最大程度的降低低分率,能够大面积的提高教学质量。
2、针对我校存在的一部分留守儿童,这些学生缺乏父母有效地监管和呵护,思想、心理、行为难免产生偏差,影响了学习,出现学困,根据这一实际,探索学困生转化的途径和方法。
3、有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真正体现平等教育和均衡教育。
4、把握学困生的认知特点及规律,寻求有效地教学对策,丰富当前教学论,促进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有利于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五、研究目标
1、调查学困生的现状,分析形成的原因。
2、根据学困生的认知特点及规律,寻求有效地教学策略。
3、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4、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5、及时总结,灵活调整,形成有效转化的多元模式。
六、研究的内容
1、学困生的成因及心理分析,主要研究导致学困的家庭、社会、学校及学生个体内部因素。
2、调查分析学困生的不良行为、学习习惯,研究转化措施。
3、课堂教学如何转变学困生,研究课堂教学中的指导策略。
4、学校、社会和家长形成合力,研究三者在学困生转化中的动态关系。
七、研究对象
简池小学各个年级的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等学科中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八、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法:收集、检索国内国际相关理论成果,提供必要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基础。
2、调查、比较法。切实调查学生在实验的初始状态及实验各阶段的情况和变化趋势,认真比较,进行统计分析,看学生的变化是朝着实验所希望的方向发展还是事与愿违,并及时调控。
3、行动研究法:全体参与教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研究水平,总结经验,提高研究的实效性。
4、个案研究:对具有典型特点的学生,进行调查、跟踪、从个性到共性揭示一般规律。
5、经验总结。根据专题研究计划,对各阶段或全过程研究进行分析概括,揭示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促进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最终形成比较科学的、系统的、行之有效的学困生工作经验与理论。
九、研究步骤
该课题研究实施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启动阶段(2014年2月——2014年3月)
1、组建简池小学研究课题小组,2、研究制定课题。
3、申报立项。
4、课题组讨论、修改研究方案。
5、讨论研究计划、形成实施方案。
6、成果形式
(1)课题研究方案。(2)会议记录。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4年3月——2014年6月)
1、调查问卷。
2、理论学习笔记和学习心得。
3、教学实践与研究。
4、不定期实施检测,检验试验效果
5、成果形式:
(1)制定研究计划。
(2)试验研究或调查报告;
(3)研究论文、工作月总结、教案、案例、教育反思、心得体会等文章;(4)师生成长档案。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4年7月——2014年8月)
1、检测研究成效,整理过程性材料,作出定性定量分析,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2、召开课题研究成果现场会。
3、进行成果推广,建立学困生研究的长效机制。
4、成果形式
(1)调查报告和结题研究报告;(2)相关音像材料;(3)师生成长档案;(4)研究论文集或著作。
第三篇:策略与方法
小学生文明礼仪特色教育策略与方法
根据对小学生文明礼仪知识、行为等问卷调查,学校根据实际情况,于2010年9月张集小学领导经过精心研究讨论,决定以“小学生文明礼仪”为学校特色,形成一种文化与精神引领学校各项工作的实施与开展,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学校的特色。从而深化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随着社会的发展,独生子女群体的产生,在家庭教育中,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文明礼仪教育相对薄弱,更多的家长则是在不断满足孩子精神和物质的要求上,放在头上怕吓着,含在口里怕化了的过分溺爱,使孩子在生活中逐步养成了依赖、自卑、任性、唯我独尊等不良心理。随之而来的不文明行为习惯一一呈现在他人面前。在学校的行为存在某些不和谐因素,例如不文明用语、打架、起哄、乱扔垃圾、走廊上追逐打闹、走路推推搡搡等,学生的文明礼仪修养与现代文明社会的要求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给学校教育带来负面影响,制约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明确提出了中小学创办特色学校的要求。这是一个实实在在、有重大意义的工程,不容我们忽视!我校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决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指针,以践行八荣八耻为契机,结合我校在文明礼仪教育方面的探索所取得的阶段成果及成功经验,期望探索文明礼仪特色学校教育运行机制策略方法研究,打造独具特色的礼仪之学校。期望在深入分析、明确特色学校内涵的基础上,立足于我校文明礼仪教育的实际,积极探索以学校行政部门为导向、学校教科室为支撑、以学校大队部为统领,以学校班级为实施主体的“四位一体”的特色学校教育策略,从课程改革的角度出发,本着“立足与导、着眼与小、放眼与长远”的思想,为孩子的将来着想,把我校办成淮安市淮阴区的文明礼仪特色学校。
一、主要工作
第一阶段——组织学习、宣传发动、特色项目创建阶段(2010年9月——2011年1月)
2010年9月-2011年1月确定研究人员及对象、收集相关资料,初步完成实验方案,接着对学生礼仪行为进行调查分析,广泛收集资料,分析我校文明礼仪建设已有研究成果,找准切入点,形成特色项目,拟定研究方案。完善礼仪教育特色组织、制度建设,制定短期、中期、长期实施规划。同时完善我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及其监督、考评制度。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特色建设阶段(2011年2月——2011年6月)修订《文明礼仪读本”》,编印文明礼仪家校联系手册,制定学校礼仪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措施,形成一个德育分流工程。建立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辅助的礼仪教育模式。学习部分具有特色研究基础的“特色学校创建”经验,邀请专家对课题研究的价值、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进行论证。
第三阶段——总结提高、全面推广阶段(2011年9月——2012年1月)依据学生文明习惯形成的四个环节:认识——强化——内化——外化本阶段分四学期完成:
本阶段组织我校研究人员分析本校特色研究资料,聘请专家对我校的办学思路、办学特色创建等工作进行指导;在分析总结我校研究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归纳出一系列特色办学的基本策略、衡量指标,及具体优差等级标准,依此衡量学校办学的特色和水平,找出阻碍其特色办学的主要问题和不足,并制定改善或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案;总结形成特色学校创建的“三位一体”模式和具体策略。第一层面:认识 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根本论述。人对世界的反映过程,是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是人类追求并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人的认识不仅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能动性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小学生对文明礼仪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认识过程,就是对文明礼仪文明礼仪行为习惯规则的分辨、识别、理解的过程,是对文明礼仪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正确的能动反映。具体内容表现为:①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内容的认识;②文明礼仪行为习惯作用的认识。
1.以校本德育课程为依托,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
我校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课题实施目标,开发了中华传统经典名著校本课程。按照“讲故事—明道理—提要求—重践行”的途径,挖掘中华传统经典名著中“忠、孝、礼、勤、俭、让、仁、诚”等内容,吐故纳新,结合时代要求,编写了《小学生礼仪》的校本教材。(1)校本教材。
(2)校本课程的延伸。把传统美德故事,《弟子规》《三字经》四书中的经典名言警句,近现代爱国主义教育作为课程的一种延伸,并把每一个德育项目都用口号贯穿行动。(3)校本课程的使用。
《小学生礼仪》利用“地方与学校课程”进行。
第二层面:强化 是对学生基于已有的习惯行为经验和知识,运用必要的工具,作用于客观对象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活动,是能动地、创造地对获取的信息不断地进行加工,形成真理性的习惯行为认识和观念的过程。向学生提出习惯形成的要求,必须先强化小学生的认识。
创设“至善至正”校园文化,加强传统美德熏陶。
在构建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时,以“明礼善行德润人生”为理念,将现代文明气息与国学传统文化底蕴,与“站好走好人人争好”的校训有机渗透,揉和“校史文化、现代礼仪、古代礼仪、师生风采等文化墙”、“浮雕墙、学校赋文墙” 等主题鲜明、图文并茂、富有教育性、趣味性的校园文化,不断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
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以“文化”为切入口,以德育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建设高品位的班级文化。在班级里营造一种充满柔性的、温和的、情感的精神(风气、氛围)、制度、关系和环境的互相融合的文化。每个班都根据自己的实际设计班训、行为准则,建立图书角、荣誉栏和展示台,提供学生交流传统经典名著的平台,展现学生文明的闪光点。第三层面:内化 是把外部的东西转化为内部的东西,把客体的东西转化为主体的东西,把不稳定的认识转化成稳定信念。内化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刺激—理解—接受。“内化”即食物的消化,“内化”的前提是人饿了。因此,小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内化前提,就是主体必须对特定文明礼仪行为习惯有了内心需要,对行为规范有了意识自觉和认同感。只有这样,内化才成为可能。行为规范的内化是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是否能真正形成的关键。学科课程中有机渗透传统美德、传统文化,增强文明礼仪教育实效。在语文课中,加强对经典诗文的教学,挖掘教材中的传统美德的要素,宏扬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内化成自己的礼仪行为。在音乐课上学唱经典诗词歌曲,使学生对诗词中所蕴涵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美术课上让学生选自己喜爱的诗句,根据对诗句的理解绘画,并把学生的优秀作品收集起来,制成作品集,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把品德课中的教育内容及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进行了归纳、整合,形成了目标明确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
第四层面:外化 是学生自动地将行为规范表现为外在的行为。行为规范的“内化到外化”是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是否真正形成的标志。外化行为直接与行为规范相对应。开展体验教育,践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将传统美德教育和少先队体验教育结合起来,构建了校内“学校——班级——个人”和校外“学校——家庭——个人”三个层面的学习网络。在学校层面,利用校会、大队活动、国旗下讲话、红领巾广播时间对全体师生进行叙事说理,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德育人,从规范学生文明礼仪行为做起,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如:开展“一周一个好习惯”的活动。着力于加强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制定《五小文明活动方案》《路队放学实施方案》《隆化六小文明礼仪小标兵争创活动方案》;定期开展专题体验评比活动周:“五小文明”小标兵如“地面无纸巾日”、“抽屉无垃圾周”、“无追跑中队”、“无欠交作业周”、“和电视say goodbye”;配合“一周一个好习惯”的活动的开展,开展“好习惯标兵”的评选、习惯和我一块成长”的征文评选、“一周一记”等活动。让“好习惯标兵”在升旗仪式上亮相,表扬并授予他们作为升旗手的荣誉,调动了同学们参与活动的热情,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在班级层面,通过早读、诵读、抄写经典诗文和传统美德的警句名言,认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体验传统美德的价值;通过集会、班队活动,自主制订班规、班训,在讨论、筛选、确定、执行班规中自己教育自己,让学生在个人层面上努力规范自己。在校外的层面上,通过召开家长会,举行家长开放日活动,以专题讲座、交流研讨、印发资料等形式让家长参与传统美德的教育,并以身作则,影响教育孩子。
(二)策略与方法
1.组织教师学礼仪、规范自己的行为,教师学习教研理论,制定课题研究实施计划。让教师设计礼仪课教案,开展说课、上课、评课系列活动。深化文明礼仪教育。
2.本实验是全校性实验,每周全校集中收看礼仪专题讲座。学习文明礼仪,同时利用校本课程---《文明礼仪读本》和新修订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弟子规》、《三字经》、《四书五经》读本选编为教学蓝本来深入学习文明礼仪。3.利用校本课程---《文明礼仪读本》和中华传世经典选编读本把礼仪课做为学生道德体验教育基础训练课,采用分散和集中相结合。在自然常态下进行每班每周一节课;同时加强礼仪教育在各科教学活动中的渗透,尤其将校本礼仪课教学与思想品德课整合,强化道德认识,进行文明礼仪行为道德体验的训练。
4.学校大队部开展大型的文明礼仪主题活动训练学生文明礼仪,同时在少先队雏鹰争章活动中学习实践文明礼仪(社会调查、综合实践活动与农村小伙伴交往,通过礼仪课堂教学,口语交际礼仪的运用得以强化); 5.各中队也利用晨会、班队会活动作为礼仪教育拓展课程,诵读中华传统经典名著,扎实规范学生行为,让学生自主设计自主评价,全员参与。
6.学校组建文明礼仪特色训练队,分阶段总结、评比。每学期评比礼仪特色班,为特色班级挂牌。评比、表彰礼仪小标兵。开展“最受学生喜爱的老师”评选、表彰。以榜样带动师生自觉遵守规范自身文明礼仪行为。
7.创设良好校园环境。把有关的礼仪教育内容的誓言、警句做成礼仪展板、专栏张贴在校园里,从而净化美化文明校园,使学生一入校园,就能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礼仪氛围。
8.加强与家庭、社区的联系,了解学生的家庭生活和社会活动情况。家长参与对孩子家庭礼仪、社会公德礼仪的培养与评价,以形成家庭礼仪教育的氛围和教育场。学校设立“红领巾监督岗”按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九条要求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检查评比(从晨起上学在校放学回家就寝前等规范出九项具体要求),通过队员自评、家长评、教师评、学校综合评,评选出本学期的文明礼仪之星和文明礼仪小标兵。
9.让学生编写传唱校园礼仪三字歌;开展礼仪知识竞赛,礼仪行为表演等活动 ;收集古典礼仪名言,宣讲古人、名人礼仪故事;开展中华传世经典名著咏读等等形式教育活动。
10.向学生家长发放文明礼仪教育的倡议书,扩大文明礼仪教育的辐射面,增强文明礼仪教育的有效度。
第四篇:《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与方法》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与方法》
课题研究方案
泰华学校1—6年级数学教研组
一、课题的提出:
1、从本校学生数学学习的实情来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学生家长外出打工,很多孩子成了“留守学生”,家庭教育、辅导成为空白,加上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缺乏动手、动脑的机会,出现了一部分学生跟不上正常的教学进度,从而态度消极,兴趣淡薄,缺乏信心,他们上课无精打采,厌倦作业,害怕考试,更缺乏独立思考和钻研的精神和能力。本课题以四至六年级各班数学学困生为实验样本,运用观察、调查、统计、实践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分析具体原因,因材施教,恢复学生的自信,激发学生的潜力,有力地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为在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形式下提高学困学生数学学习效率进行有益的探讨。
2、从本校学生数学学习发展来看
从小学四至六年级学生参加期末考试成绩中看出,学生的整体素质,特别是数学素质有所下降。出现了较多的低分,一些学生对学习数学失去了信心。学习数学是一项长期的工 程,它需要不断的积累、沉淀。出现低分不是“一日之寒”,是对数学学习逐渐放弃的过程。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其原因,在教学中要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防止和努力控制学困生的产生,有力地做好转化学困生的工作,如在中、高年级数学学习学困生转化取得突破并得以推广,这对于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科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发展意义。
3、从数学观的角度来看
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主要课程,其重要性已被绝大多数学生所认识,但对于小学生来说,他对数学学习真正的价值和意义还很不正确和到位,他仅仅认识到数学基础对于记数、算帐有用,不了解与其他学科的学习有一定的关系;看到了数学工具性浅显的一面,而数学工具性更深层次的一面,以及数学的人文性,学生的认识十分肤浅。一个人的数学观支配着他从事数学活动的方式,极大地影响着他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动机和动力,决定着他用数学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了解学生的数学观,并积极地引导他形成正确的数学观从而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获得学习数学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真正学到应该学到的东西,是数学教师应该做好的具有深远意义的一项工作。
4、从新课标来看 新课标要求“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素养”,“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本课题从中、高年级数学学困生入手,以一切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好良好基础,符合课标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标:
1、课题研究目标
(1)在数学学困生成困基础上,搞清学困生的类型及特点。
(2)根据数学学困生成因,寻求转化方法策略。(3)争取转化成功,使其在学习、能力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课题界定:
学困,指学习上有障碍,进步比较慢,水平比较低的人或集体。
数学学习学困生,指在正常的教学要求下,对数学学习感到困难,计算较慢正确率低,记忆力较弱,成绩较差的学生(以下简称“学困生”),学困生中较为严重的是连续得低分的学生。
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即是在数学学习上感到困难的学生,在一定形式的辅导下,学习上有了好的改变。
四、课题研究内容:
1、良好的师生关系的研究; 学困生转化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特别需要老师有信心、恒心和爱心。积极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
2、因材施教的应用;
为了实施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益,考虑到学困生客观上存在较大的个性差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这里包括从近期学习目标、认真听课、独立完成作业入手,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并及时反馈信息,了解他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查清主要症结,对症下药,避免再次分化。对于学习主动、积极进步的表现应有不失时机的加以鼓励,让他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促进学困生转化。
3、学习兴趣与自信心的培养的研究;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宝贵的心理因素,在这种情绪下,大脑异常活跃、神经细胞处于兴奋状态,必然会提高学习效率,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对于学困生来说,教师更应该加强学法指导。当他在学习中遭受挫折和失败时,需要老师耐心的心理疏导和方法点拔,“开小灶”进行知识上的查漏补缺;当他在学习上或行为中出现“闪光点”时,哪怕是课堂上专心听讲,我们都应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可以让他体会到信赖、满意、亲切的情感,从而树立他的学习信心,以满腔热情投身到学习中来,增强向优生转化的勇气。
4、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的研究;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动手动脑相结合,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变紧张压抑的被动接受为轻松愉快的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投身到教学过程中来。
5、家庭教育和社会文化对学困生的影响的研究;
家庭教育是学生的启蒙教育,对学生的前期思想起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气氛和健康的社会文化可以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使学生从小远离不良风气的侵袭。
五、研究方法及对象:
1、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从多学科角度开展对学习困难学生教育转化研究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把握研究发展趋势。
(2)调查研究法。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对比研究,使转化学困生的措施更有效。
(3)行动研究法。不断实践,不断修正,不断完善转化学困生方法,以形成一套转化学困的理论框架。(4)个案研究法。主要是通过对学困生的跟踪分析,摸清他学习困难的成因,及转化效果,为研究提供最直接的材料。
2、研究对象: 本校一至六年级学生。
六、研究步骤:
研究起止时间:2013年2月—2014年12月
1、准备与试点阶段:(2013年2月——2012年3月)A、确定课题。
B、学习有关理论,筛选教学改进经验,做好理论准备。C、制定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12年4月——2014年10月)A、实施课题研究方案,进行个人情况分析,家庭情况分析。对其学习数学动机和兴趣了解,行为、智力及周围其他因素了解分析。分析造成其学困的主要原因。
B、探索并阶段性总结转化学困生策略。
C、对自我教学上进行反思,对教材难点进行深入分析,课堂上加以改进,使学困生乐学、爱学。
D、积累、收集、分析和整理研究数据、案例。
3、总结阶段(2014年11月——2014年12月)A、系统分析、整理实验资料、研究数据,总结经验 B、成果交流与推广。
七、研究的预期成果形式:
1、问卷调查表及分析
2、观察记录以及跟踪记录表
3、学生学习兴趣与自信心的培养(论文)
4、课堂转化学困生的案例(或课堂研讨课)
5、结题报告和有关论文
6、学生实绩展览等
2013年3月
第五篇:学习的方法与策略
实用学习方法
《学会生存》一书的作者埃德加•富尔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由此可见,学习方法是多么的重要。对学生来说,学习方法是不是科学实用,不仅体现了学习能力的高低,而且直接关系到学习的成败;对教师来说,不能满足于学生“学会”,更要引导学生“会学”。
梁启超对此也有重要论述:“教员不是拿所得的结果教人,最要紧的是拿怎样得着结果的方法教人……善于教人者教人以研究的方法,或者他得的能和你一样多,或者可看出你的错处。”那么,什么是实用的学习方法呢?笔者以为,就是科学用脑、合理用时、选择适用于自己的学习方法。
一、科学用脑
人的大脑由左右两部分构成,且各有不同功能。右脑担负着艺术、音乐、情感和信息处理等功能。在日常生活中,左半脑作用发挥较大,而右半脑却往往处于休息状态。怎样开发右半脑,怎样使左半脑得到充分的休息呢?我们当然可以安排适当的时间和机会,学习艺术、音乐、戏剧,也可以有意识地多使用左手,因为左手由右脑所控制。这是使左半脑休息、放松的好办法。如果我们遇到难题,不妨先搁置一旁,听听音乐,让右脑去酝酿好了。
开发右脑,也会使人更聪明。据研究,人们开发使用的脑量只占
大脑的20%,所以,不仅我们的右脑,就是左脑也大有潜力可挖。另外,我们在用脑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采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要先易后难,先基础后关键;
2、把最难的问题安排在自己脑子最好使的时候去考虑;
3、遇到难题,不冥思苦想,不焦虑急燥,而养成逻辑分析、综合推理的好习惯;
4、思路被打断时,不做徒劳无益的追想;
5、避免自我压抑,力戒对他人的嫉妒心理;
6、晚上用脑要适可而止。
这是因为大脑皮层的脑细胞有分工。如果长时间从事某一件事,即只让大脑的同一部分持续工作,极易出现脑疲劳和视疲劳,这必然降低了学习效率。一旦用脑疲劳,可以闭上眼睛,一面做深呼吸,一面从1数到10,如此反复10次后,再用手轻柔眼睛,当你再睁开眼,精神就会焕然一新。
二、合理用时
首先是惜时。鲁迅先生说过:节省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生命更加有效,而也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如古人所提倡的“三上”即马上、枕上、厕上的学习法——连上厕所的工夫都不放过,可以想见其用功程度。
其次是提效。最好的方法就是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合理分配时间,注意不同知识内容的先后转换。如居里夫人经常在同一时段读几本书。这不是几本书同时读,而是轮换着读。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是不使
某一处大脑皮层处于疲劳状态;二是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对同学们而言,多花时间在较差学科上,提高成绩的空间更大);三是符合化整为零的强化记忆的规律。
三、讲究方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有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勤于思考,二是亲自动手,三是要有创造精神。
勤于思考,是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核心。对中学生而言,这是学习的消化阶段。有些同学不懂得思考的重要性,总是强调自己脑子笨,其实是懒于思考。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学习成绩差,原因可能有很多,最根本的一条恐怕就是不动脑。
亲自动手,对学生而言,就是勤动笔、多做题——我们不搞题海战术,但每一类型的题要做到一定的量,以量变促质变。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子。动手,有助于消化学过的知识,作到融会贯通。有同学背诵东西,如背单词,手里只拿一本书,不读不写,这怎么行?效果不好是当然的。
创造精神,学习当然需要创造精神。托尔斯泰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速算大王” 史丰收还是在上小学二年级做加减法时,就突发奇想:能不能从左往右从高位算起呢?工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千心万苦的潜心钻研,终于,他创造了13位数以内的加减乘除快速计算法。要培养创造精神,就要刻苦学习,勤有思考,充分理解把握课本的内容;进而发现问题,得到启示,形成独立见解——虽然不一定正确,却可能孕育着
创新的火花。
四、常用学法推介
在此,只简介几条有关阅读和记忆的卓有成效的方法。
1、阅读方法
读书之法分精读、略读。
如果文章确有精彩独到之处,且时间许可,不妨精读细读反复研读,体味意蕴,熟读成诵。
若时间不够,比如考试就宜速读:一般是先把文章和问题浏览一遍,然后带着问题到文中去找答案,即抓中心词句,抓关键语句。至于阅读消遣类的小说,完全可以采用扫描似的浏览,一目十行,也不影响阅读的效果。
读书还要多动笔,最好是记读书笔记。边读书边做笔记,好处有三:有助于抓住中心,领会要点;有助于加深理解,帮助记忆;可以留做资料,方便日后查找。笔记形式也多种多样:勾画、批注、摘录、提要或提纲、心得等,任你选用。
2、记忆方法
良好的记忆力表现在:记忆的速度快、范围广、时间长,再现提取的精度高。但良好的记忆力也不是天生的,完全是后天训练的结果。一般需要注意的是:
首先做好心理准备。对所要掌握的内容有兴趣,有信心,有积极饱满的情绪。
其次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只有理解了才能学得好,记得牢。
所谓理解,就是对记忆对象进行详尽的分析综合,化抽象为具体,并与已有的知识联系、比较,找出知识的内在规律,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常用且行之有效的记忆方法:谐音法、理想法、归类法、对比法、歌诀法。这样,新知识就进入了你的记忆库,供你随时查阅、提取。
再次充分发挥各种器官的综合作用,即尽量发挥眼、耳、口、手、脑的作用,通过听、说、读、写和想,牢固掌握所学内容。比如背英语单词,记忆历史、地理方面长而拗口的人名、地名。
还要注意集中学习、分散学习两种方法的交替使用。
对中学生来说,随着记忆难度加深、数量增多,一般以分散学习比较有效。比如背10个单词需要5分钟,那这5分钟可分成5次在2天内使用,一次1分钟,而不是一次用光。当然,用多长时间、分成几次以及间隔多久,一方面要兼顾遗忘规律 ——记忆具有不均衡性:最初遗忘较快,以后便渐慢;另一方面也要根据内容难易及个人情况而定。至于做数理化套题、作文或读课外书如读小说,还宜集中时间学习。但集中学习的弊端是时间一长,容易疲劳。
学习方法因人而异。说不定你有更好的方法,如果效果不错,就坚持原来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