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想对学校说,对学校的建议
想对学校说
一、坚定走职高之路,加大投入,做大做强精品专业。
这两、三年学校办得越来越被老百姓认可,加之政策之因,学校规模已上了层次,近4000人的职业学校了。现在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师资、专业教室、实验室,合理引导学生分流调整专业设计、改革课程设计的时候了。调整专业设计:
1、学校推荐就业办最有发言权,招得进,送得出,专业设计与学生就业做到无缝对接,专业才有生机和长远发展。专业对口就业是学校对学生应负的责任,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教导处与实习处对学校的师资、实验室最了解、对调整专业设计,怎样使人力、物资配置合理,发挥最大的育人功能,很有话语权。开设什么专业、要怎样实训器材、场地,需要什么样的专业老师,可以说教导处与实习处两处室较为清楚。因而建言开各处研讨会。研讨合理开设专业设计,最大限度地让师资、实验室发挥最大的功效。专业要适应市场,要适应社会,更要适合家长、学生的择选。开设合理的专业,筹措资金,做大做强精品专业,学生对口就业、收入高,造成一定的社会影响,使家长愿意送子女到职中就读,学生自愿自豪就读职业中专。改革课程设计:学校在课程设计上应作调整,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招得进,留得住,学得会,推得出。职高学生知识水平应低于普高学生。多开设素质课,如书法、信息、普通话、礼仪、就业指导、心理学、法制、健康等课程。
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纲要已经出台和实施,把握这一机遇调整专业设计与改革课程设计,坚定走职高之路,加大投入,做大做强精品专业。才能使我校成为国家级示范职业中专学校。
二、加强师资培训和引进,培育良好师德师风的校园文化。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教师的成长需要培养。现在我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尤其专业教师。双师型教师口号是喊了多年,但仍寥寥无几。学校应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双师型教师待遇,多引用社会上技师型教师来校任教,既能教好学生又能提高学校的教师。具立真正的省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这面旗帜。培育师德师风同样重要。师德师风建设既需制度保障更人文精神,因为师德师风也是一面大旗,而且是更激励人上进的大旗,应想方设法让老师人人愿扛这二面大旗、想扛这二面大旗。学校更应让能扛这二面大旗的老师感到光荣和实惠。
三、完善制度,重抓落实。
学校的制度已经较多了,但有些制度仍需完善。建立量化考核制度,制度最好有连续性,但更应在落实花功夫。制度理应明职责、有分工、重结果。
学校的制度已经较全了、落实也还行。但订制度中应注意“竞争意识”的渗入。社会上胜为王、能为师,制度化鼓励竞争、培育竞争,工作才能有干劲、事业才有生气和成效。制度管人和事,制度考核,让能做事、多做事、做好事的人员成为优秀。狠抓制度落实,落实制度则能奖勤促怠、奖勤促学。力争做事前立制度,行动有方案,事后有评价。
四、统筹统谋,形成合力。
学校工作是一盘棋,统筹统谋,形成合力。理顺各处室间的工作,分工具体、合作顺畅。学校的事情是需大家齐心协力的,学校的工作安排,各处室需要联动。总之,使之先尽己责,争多拾柴。
最后就招生工作谈点想法:生源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只有规模做大了才能做强。政策已经有了。特别是今年学校领导招生思路对头、措施得力。2010年下学期招生人数近2000新生,成绩喜人。说明学校招生的指导思想是对头的,学校统筹、组长负责组员包班是个好办法。人人有目标、个个能尽己所能,措施也是恰当的,学校应予坚持。但招生中一些细节问题,我想谈点看法:1.人员安排分配。以前由个人报名到招生组,各招生组人数由学校定、招生人员由招生组长定,但富余人员让招生组长为难。2.奖励及时。奖金终归要发。优先安排资金发放初中相关人员的奖金效果可能更好。
学校是我家,发展靠大家。正因斯言才写上述绌言,不妥之处还望学校领导、老师见谅。
2011年元月
第二篇:学校,我想对你说
学校,我想对你说
六(2)班梁浩贤
母校二字,听起来是那么的和蔼,那么的温馨,我们在它的怀抱中,健康快乐的生活了六年。
这六年,它像一本书,记载着我们多姿多彩的童年生活;同时它又是一部精彩无比的剧本,酸、甜、苦、辣,样样具全。让我们我们学会了人生道路上应有的点点滴滴的哲学。
我门从一个不懂事的弟弟妹妹到一个有主见的哥哥姐姐,回头看看自己六年走过的路,我在沉思,同时我也在眷恋。
我在沉思自己六年走过的路是否一步一个脚印,是否坚定、扎实。
我在眷恋自己所做的每一件错事,因为,正是这每一件错事,才让我一次一次地进步,一次一次地成长。
六年的小学时光,是我们的第一个起点,在漫长的跑道上,我曾多次跌倒,但每次跌倒后,我依然豪迈的笑,因为这一次的跌倒,让我吸取了一次教训,总结了一次经验,然而每一次的跌倒,都是那么宝贵,我们要把它收藏起来,印入我们的脑海中。我们有了好的起点,也要有好的终点,在这起点与终点之间,离不开我们的启蒙老师。
古人云:老师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这句话,我到现在才证实。是啊,我们成功的果实,怎么离得开老师辛勤的汗水,总而言之,统儿言之,没有老师,我们就没有今天的成长。在这里,我想对老师说一声:"老师,您辛苦了,谢谢您”
其实一句感恩的话语,是一朵洁白而又美丽的花,是不需要多少华丽的词藻和多少优美的诗篇的,你一颗感恩的心,就足以表达你所要说的千言万语。
在此,我也要祝我的母校永远桃李满天下。
第三篇:对学校工作建议
对学校工作建议
尊敬的校领导你们好,我作为敦煌中学的一员。今以诚恳的心态对学校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第一、关于新课程理念的问题。
重视和加强教研组建设,创建学习型共同体组织。教研组建设中的教研制度建设需要扭转有计划无落实或者有形式无实质现象,注重教学问题的针对性主体性系列性研究。要营造一种学习交流和自觉研究的氛围,促进课堂教学,将学习力作为专业发展的推动力来认识和推进。
第二、关于教师培养方面
要千方百计地帮助教师寻找和体验到自己人生的意义,深刻享受工作的幸福。要发掘教师队伍中健康的优秀的治教品质和典型,给生命以一种向上的力量。要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不是不能或不可能,而是缺乏一种乐观积极的心态和完善自我的意志。人生是一场马拉松,真正的成功者需要的是一种恒心与毅力,是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生活的精彩在于在自己的工作中寻找诗意。当跨过艰辛之后,收获的将是掌声和鲜花。
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一个层次与坡度的关系,要有总体规划和分层推进的策略。要在整体规划之后采用切实可行的措施分步实施。一是逐步完善教师素质的结构内容,二是合理分解年龄结构的培训方案,三是加强系列跟进和深化的操作方式。要加强对教师的人性关怀,一则可以激发教师的主动热情,二则可以发现教师的感动故事,三则可以营造学校的精神家园。第三、关于学校文化建设问题。
教育有时候需要一种返璞归真的态度,要坚守一些恒定的优秀的真实的朴素的教育规律,稳妥而扎实地把价值观深入人心。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日常化生活化的,常规工作更是需要一种恒久不变的耐心才能收获教育的果实。改革的前沿也许并不一定就是实践的主流,理念先行但不能脱离了实际。我并不反对创新发展,但是,我更注重遵循科学规律。
校长的办学思想是一个关键因素。目前来讲,一所学校的前进方向,更多的是要看校长的办学思想。以人为本,以校为本,需要建立共同的信念,要有典型的引领,有制度的规范,有持之以恒的行为精神。在前进的道路上,一种沉静的勇气和顽强的品质,先打造自己的品质,才能走出品牌之路。
学校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词眼,办好学校肯定要建设好学校文化。在学校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建设者、传承者和创造者。丧失文化很容易,建设文化很艰难。我想,从物质到精神、从制度到人文、从特色到品牌,更重要的是脚踏实地,更关键的是人人努力。
第四篇:家长对学校建议
家长对学校的建议
10月14日学校召开了期中考试家长会。当天各班家长踊跃发言。足见福兴中学办学质量提高以后,引来好学苗的同时,家长素质也逐年提升。字里行间洋溢着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的感激与诚意。我们将谈话内容整理为三点: 1.家长对学校首肯 2.家长对教师认可 家长对学校的建议。家长对学校的建议:
1.在严格管理、严谨治学的前提下,也可以针对每个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希望在这方面下点功夫。2.希望学校食堂的饭菜质量有所提高。3.把每一个孩子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4.希望学校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能够展示进步和才艺的窗口和舞台。如,办校报,登载学生的文章。激发学习潜力和动力。5.可否让学生有一些运动时间,身体好了,学习更有效率。
第五篇:对学校的建议
我们可爱的母校——华中科技大学即将迎来她的六十华诞。在她的哺育下,我们表达着对她的热爱,为她生日的到来而欢呼。同时,我们也怀揣着希冀,望她不断发展与前进。
我们的想法说不尽道不完,无不是想让我们的学校在各方面都表现出色,成为既是莘莘学子汲取丰养的“沃土”,又是年轻的人们无憾地度过青春的“桃源”。以下是我所认为较为合理而重要的提议。
作为“沃土”——我们的学校以学风严谨而著称,毕业于华科的我们的学哥学姐们是因为他们扎实的知识功底和精炼的技术而备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大学期间,学习依然不变的是头等重要的事情,同时参加学生工作或者社会工作也是不可或缺的课程的观念已然被大家所接受。我们学校有各种奖助学金,在除学习以外的方面设置了众多的奖项用来奖励对应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这确实是起着很大的激励作用。但是我认为,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这两个含金量最重的奖学金的评比标准,更确切的说应该是入围标准,显得有些不太合适。毕竟这两个奖项代表的荣誉是其他奖项不可比拟的,如果一位非常优秀的学生工作者仅因为学习不拔尖而立即被判死刑的话确实无法反映出学校对学生除学习以外能力的重视。所以,我希望我们学校转变一下对学生评价以及教育评估的观念,多多将注意力移向学生工作和社会工作等方面,当然学习依旧是最大的头,无可撼动。
作为“桃源”——当大家眼里的大学寝室成为大家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所住的地方时,如何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学生们心里拥有一份“家”的归属感应该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课题。一间四人分享的寝室,是我们学习和就寝的理想地方;操场、社团和城市里的各个角落都是可以让我们挥洒热情、过着丰富外面生活的世界;但大家似乎还缺少一种“室内”生活的场所——如每一部分寝室就可以自由分配的一种类似于会客厅、拥有浓郁生活氛围,温馨的房间。公房很适合严肃的会议,可它并不符合那样的条件:它不在乎大不大,只要有舒服的沙发、可以看的电视和漂亮的茶几,就能成为想端着咖啡、面对面交谈的学长学弟的会客厅,成为两个欲拿着笔记本敲着键盘研究问题的同学的研究室,亦或是一群兄弟姐妹为了某一件值得庆祝的事情聚在一起欢呼的派对地点。它就像大家临时的家,一块大家在其中就能感受到生活滋味的地方。当然,恣意的使用对学习是有影响的,如此,一位导师,若能抽出时间来,既管理起这个地方,同时这种管理又为学生们与导师相会交流提供了更便利的条件,那便是很美好的一件事了。
在我们可爱的华科即将过生日的时候,我以我的两个提议作为对她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