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校管理智慧找到学校的魂》读后感专题
当彼得.圣洁的《第五项修炼》传入我国并被越来越多的国人了解和接受的时候,创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城市”、“学习型企业”,成为了这个社会执著的追求,与此同时,近几年,我们都能切身地体会到,我旗教育系统学习气氛越来越浓了,国际上许多知名的学习型企业都有一条重要的经验,那就是需要“首席学习官”。我们杭锦旗学习化的教育系统也一样,我们拥有既重视自身学习、又重视整个教育系统教师学习的局领导团队。在这一浓厚气氛的熏陶下,这一假期我潜心阅读了《学校管理智慧找到学校的魂》一书,在书中我找到了理论与我们现实的契合一、构建学习型学校,实现智慧型成长
《学校管理智慧找到学校的魂》一书中明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对现阶段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有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智慧,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进行持续、系统的学习。”而我认为,做为学校的领导者,更应积极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学校文化系列,把以学校实践活动文化、个体观念文化、集体风纪文化、学校实体文化和学校制度文化为其外延形态而存在的学校文化,内化为全体教职员工的内在需求。
人们常说:“学校是学习知识的地方”,而我们更想说,学校是引发学习的地方,教育家弗莱雷曾经说过:“教育的作用就是为学习自觉化的形成提供援助。”所以说,引发学习才是学校最重要的意义。而且学校不仅要引发学生学习,更要引发教师的学习,才能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障。
书中还提到“教育,是„体验‟,是智慧的体验;教育是„穿行‟,是智慧的穿行,教育是„成长‟,是智慧的成长。在文化的浸润下,学校理所当然要„生成‟智慧,实现师生共同的„智慧成长‟,从而让校园充满人文气息和生命力。”
首先,教师成为学习型教师
学校的领导者应该意识到“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原动力,是实现师生共同智慧生成的关键接点。“要使我们的教学成为永不枯竭的”智慧挑战”,教师必须舍“匠气”而就“师道”,必须变护送式的“教学者”为终身化的“学习者”。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有广阔的教育视界,才会有灵魂的教学策略,才可能在与学生一起“跑”的进程中,富有创造性地变“课程跑道”为“人生跑道”。
“终身教育是学习化社会的基石。”终身教育的实现,除了社会机制的保障,更取决于个体自觉地进取,从这个意义上讲,终身教育既终身学习。对教师而言,学习的取向是多元的,学习的方式同样也是多样的。
一多读书,有眼界。
社会的浮躁,让学校跟着急功近利,快餐文化与信息超市,在赐予教师极大便捷的同时,不知不觉也让教师迷走于快餐与信息之中。书中提到的“阅读的退化,即文明的褪色;教育的肤浅,即成长的脆弱。”教师的不读书不深读书,势必会引起学生的不好读书,不读好书。二多思辨,有境界。
教学是反思,是探索,是批判,是建构。教师的工作,既要“躬行”“到位”-----实,又要灵动、超脱---活。既要苦练功夫,又要锤炼高境界。特别是我们的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务必要站到教育平台的中心,以前瞻的姿态,领先一步,师德、师艺并重,教学、科研并举,理论、实践并行,做到“两手抓、两手都硬”,只有有了境界,有了理念的引领,理论的支撑,教师才有大气、底气与灵气,才能昂首做教材的建设者,而不是低头做教参的传声筒;才能机敏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而不是呆气加霸气地充当教学的主宰。
其次、一流学校就是要让学校更有朝气,让师生更添智慧,让学校更具美感,让教育更富创造,让员工更加和谐。
陈教授说,要想让学校有朝气蓬勃的活力,就必须要改变全体成员的期望。正所谓“有大志
才能有大器”,同样的道理:卓越的成果源于对卓越的追求,提升一个人要从提升其人生目标开始,提升一个组织就要从提升其精神追求入手。卓越的学校要有卓越的校园精神,要有一批追求卓越的教师,要有一批追求卓越的学生。要改变一个学校首先要改变这个学校的精神;要改变一个教师首先要改变他的价值追求;要改变一个学生首先要改变他的人生目标。归根结底,其实就是一个精神追求、价值取向的问题。联系自己想一想,我们的价值追求是什么?做一名好老师,优秀的学校干部,一名能促进学生发展的老师、领导,不能总满足于现状,要给自己制定一个发展规划,树立一个年度目标,然后按照既定的目标去发展、去努力!目标的指引会使我们不再盲目,不再茫然,有再多的干扰也能神定气闲,有再多的困难也能坦然面对。当我们不断实现目标时,其实也就实现了个人的持续发展,工作面前我们也会变得更加轻松、更加从容、更加自信。
二、团队、制度的再认识
故事一:小宏的裤子小宏要参加毕业典礼了,怎么也得精神点把这一美好时光留在记忆之中,于是他高高兴兴上街买了条裤子,可惜裤子长了两寸。吃晚饭的时候,趁奶奶、妈妈和嫂子都在场,小宏把裤子长两寸的问题说了一下,饭桌上大家都没有反应。饭后大家都去忙自己的事情,这件事情就没有再被提起。妈妈睡得比较晚,临睡前想起儿子明天要穿的裤子还长两寸,于是就悄悄地一个人把裤子剪好叠好放回原处。半夜里,狂风大作,窗户“哐”的一声关上把嫂子惊醒,猛然醒悟到小叔子裤子长两寸,自己辈分最小,怎么得也是自己去做了,于是披衣起床将裤子处理好才又安然入睡。老奶奶觉轻,每天一大早醒来给小孙子做早饭上学,趁水未开的时候也想起孙子的裤子长两寸,马上快刀斩乱麻。最后小宏只好穿着短四寸的裤子去参加毕业典礼了。
一、一个团队仅有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要积极引导并靠明确的规则来分工协作,这样才能把大家的力量形成合力,管理一个项目如此,管理一个部门一所学校也是如此。、团队协作需要默契,但这种习惯是靠长期的日积月累来达成的,在协作初创起,还是要靠明确的约束和激励来养成,没有规则,不成方圆,冲天的干劲引导不好就欲速不达。、一个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组成的整体,经过优化设计后,整体功能能够大于部分之和,产生1+1>2的效果。
方法一:拟定一个人负责分粥事宜。很快大家就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多,于是又换了一个人,总是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最多最好。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绝对腐败。
法二:大家轮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这样等于承认了个人有为自己多分粥的权力,同时给予了每个人为自己多分的机会。虽然看起来平等了,但是每个人在一周中只有一天吃得饱而且有剩余,其余6天都饥饿难挨。于是我们又可得到结论:绝对权力导致了资源浪费。方法三:大家选举一个信得过的人主持分粥。开始这品德尚属上乘的人还能基本公平,但不久他就开始为自己和溜须拍马的人多分。不能放任其堕落和风气败坏,还得寻找新思路。方法四:选举一个分粥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形成监督和制约。公平基本上做到了,可是由于监督委员会常提出多种议案,分粥委员会又据理力争,等分粥完毕时,粥早就凉了。
方法五:每个人轮流值日分粥,但是分粥的那个人要最后一个领粥。令人惊奇的是,在这个制度下,7只碗里的粥每次都是一样多,就像用科学仪器量过一样。每个主持分粥的人都认识到,如果7只碗里的粥不相同,他确定无疑将享有那份最少的。
同样是七个人,不同的分配制度,就会有不同的风气。所以一个单位如果有不好的工作习气,一定是机制问题,一定是没有完全公平公正公开,没有严格的奖勤罚懒。如何制订一个完善的制度,是每个领导需要考虑的问题。
什么制度是一个集体最好的制度?适合适用的就是最好的。
制度是从我们的自身的土壤里生长出来的,而不是从知名学校或专家学者的专著中、生搬硬套而来。制度是生物,不是产品。
制度至关紧要,好的制度浑然天成,清晰而精妙,既简洁又高效,令人为之感叹。读完《学校管理智慧找到学校的魂》一书,我掩卷长思,好的学校管理是真诚的,它需要学校领导层有高尚的人文关怀,具有优秀的职业道德,做学校的引路人,努力创造一个安全、愉快与和谐的校园环境,使师生得到尊重,受到鼓舞。好的学校管理是深刻的,它需要学校领导层丰富自己的人格修养,具有广博的专业素质,都能潜心做一个读书人,带领师生展开深入的思维过程和交互活动,从而达成对人的发展的深层理解。好的学校管理是丰富的,它需要学校领导层完善自己的管理艺术,具有科学管理的能力,为了学校的发展精心策划每一个管理细节,从而在与学校共成长中获得自我的升华。
祝愿我们杭锦教育界每一所学校都能以人本奠基,用文化浸润。让每一位学子怀揣一个梦想,创造一个梦想,让每一位教师拥抱一个愿景,成就一个愿景,祝愿我们的校园始终充盈成长气息,永远闪耀创造光芒,真正成为展现师生生命价值的葱郁绿洲。
第二篇:《学校管理智慧找到学校的魂》读后感
读《当今名校长的治校智慧》心得体会
当彼得.圣洁的《第五项修炼》传入我国并被越来越多的国人了解和接受的时候,创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城市”、“学习型企业”,成为了这个社会执著的追求,与此同时,近几年,我们都能切身地体会到,我市教育系统学习气氛越来越浓了,国际上许多知名的学习型企业都有一条重要的经验,那就是需要“首席学习官”。我们学习化的教育系统也一样,我们拥有既重视自身学习、又重视整个教育系统教师学习的局领导团队。在这一浓厚气氛的熏陶下,这一假期我潜心阅读了《当今名校长的治校智慧》一书,在书中我找到了理论与我们现实的契合
一、构建学习型学校,实现智慧型成长
《当今名校长的治校智慧》一书中明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对现阶段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有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智慧,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进行持续、系统的学习。”而我认为,做为学校的领导者,更应积极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学校文化系列,把以学校实践活动文化、个体观念文化、集体风纪文化、学校实体文化和学校制度文化为其外延形态而存在的学校文化,内化为全体教职员工的内在需求。
人们常说:“学校是学习知识的地方”,而我们更想说,学校是引发学习的地方,教育家弗莱雷曾经说过:“教育的作用就是为学习自觉化的形成提供援助。”所以说,引发学习才是学校最重要的意义。而且
学校不仅要引发学生学习,更要引发教师的学习,才能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障。
书中还提到“教育,是„体验‟,是智慧的体验;教育是„穿行‟,是智慧的穿行,教育是„成长‟,是智慧的成长。在文化的浸润下,学校理所当然要„生成‟智慧,实现师生共同的„智慧成长‟,从而让校园充满人文气息和生命力。”
首先,教师成为学习型教师
学校的领导者应该意识到“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原动力,是实现师生共同智慧生成的关键接点。“要使我们的教学成为永不枯竭的”智慧挑战”,教师必须舍“匠气”而就“师道”,必须变护送式的“教学者”为终身化的“学习者”。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有广阔的教育视界,才会有灵魂的教学策略,才可能在与学生一起“跑”的进程中,富有创造性地变“课程跑道”为“人生跑道”。
“终身教育是学习化社会的基石。”终身教育的实现,除了社会机制的保障,更取决于个体自觉地进取,从这个意义上讲,终身教育既终身学习。对教师而言,学习的取向是多元的,学习的方式同样也是多样的。
一多读书,有眼界。
社会的浮躁,让学校跟着急功近利,快餐文化与信息超市,在赐予教师极大便捷的同时,不知不觉也让教师迷走于快餐与信息之中。书中提到的“阅读的退化,即文明的褪色;教育的肤浅,即成长的脆弱。”教师的不读书不深读书,势必会引起学生的不好读书,不读好书。
二多思辨,有境界。
教学是反思,是探索,是批判,是建构。教师的工作,既要“躬行”“到位”-----实,又要灵动、超脱---活。既要苦练功夫,又要锤炼高境界。特别是我们的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务必要站到教育平台的中心,以前瞻的姿态,领先一步,师德、师艺并重,教学、科研并举,理论、实践并行,做到“两手抓、两手都硬”,只有有了境界,有了理念的引领,理论的支撑,教师才有大气、底气与灵气,才能昂首做教材的建设者,而不是低头做教参的传声筒;才能机敏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而不是呆气加霸气地充当教学的主宰。
其次、一流学校就是要让学校更有朝气,让师生更添智慧,让学校更具美感,让教育更富创造,让员工更加和谐。
陈教授说,要想让学校有朝气蓬勃的活力,就必须要改变全体成员的期望。正所谓“有大志才能有大器”,同样的道理:卓越的成果源于对卓越的追求,提升一个人要从提升其人生目标开始,提升一个组织就要从提升其精神追求入手。卓越的学校要有卓越的校园精神,要有一批追求卓越的教师,要有一批追求卓越的学生。要改变一个学校首先要改变这个学校的精神;要改变一个教师首先要改变他的价值追求;要改变一个学生首先要改变他的人生目标。归根结底,其实就是一个精神追求、价值取向的问题。联系自己想一想,我们的价值追求是什么?做一名好老师,优秀的学校干部,一名能促进学生发展的老师、领导,不能总满足于现状,要给自己制定一个发展规划,树立一个目标,然后按照既定的目标去发展、去努力!目标的指引会使我们
不再盲目,不再茫然,有再多的干扰也能神定气闲,有再多的困难也能坦然面对。当我们不断实现目标时,其实也就实现了个人的持续发展,工作面前我们也会变得更加轻松、更加从容、更加自信。
二、团队、制度的再认识
故事一:小宏的裤子小宏要参加毕业典礼了,怎么也得精神点把这一美好时光留在记忆之中,于是他高高兴兴上街买了条裤子,可惜裤子长了两寸。吃晚饭的时候,趁奶奶、妈妈和嫂子都在场,小宏把裤子长两寸的问题说了一下,饭桌上大家都没有反应。饭后大家都去忙自己的事情,这件事情就没有再被提起。妈妈睡得比较晚,临睡前想起儿子明天要穿的裤子还长两寸,于是就悄悄地一个人把裤子剪好叠好放回原处。半夜里,狂风大作,窗户“哐”的一声关上把嫂子惊醒,猛然醒悟到小叔子裤子长两寸,自己辈分最小,怎么得也是自己去做了,于是披衣起床将裤子处理好才又安然入睡。老奶奶觉轻,每天一大早醒来给小孙子做早饭上学,趁水未开的时候也想起孙子的裤子长两寸,马上快刀斩乱麻。最后小宏只好穿着短四寸的裤子去参加毕业典礼了。
一、一个团队仅有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要积极引导并靠明确的规则来分工协作,这样才能把大家的力量形成合力,管理一个项目如此,管理一个部门一所学校也是如此。、团队协作需要默契,但这种习惯是靠长期的日积月累来达成的,在协作初创起,还是要靠明确的约束和激励来养成,没有规则,不成方
圆,冲天的干劲引导不好就欲速不达。、一个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组成的整体,经过优化设计后,整体功能能够大于部分之和,产生1+1>2的效果。
方法一:拟定一个人负责分粥事宜。很快大家就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多,于是又换了一个人,总是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最多最好。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绝对腐败。
法二:大家轮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这样等于承认了个人有为自己多分粥的权力,同时给予了每个人为自己多分的机会。虽然看起来平等了,但是每个人在一周中只有一天吃得饱而且有剩余,其余6天都饥饿难挨。于是我们又可得到结论:绝对权力导致了资源浪费。方法三:大家选举一个信得过的人主持分粥。开始这品德尚属上乘的人还能基本公平,但不久他就开始为自己和溜须拍马的人多分。不能放任其堕落和风气败坏,还得寻找新思路。
方法四:选举一个分粥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形成监督和制约。公平基本上做到了,可是由于监督委员会常提出多种议案,分粥委员会又据理力争,等分粥完毕时,粥早就凉了。
方法五:每个人轮流值日分粥,但是分粥的那个人要最后一个领粥。令人惊奇的是,在这个制度下,7只碗里的粥每次都是一样多,就像用科学仪器量过一样。每个主持分粥的人都认识到,如果7只碗里的粥不相同,他确定无疑将享有那份最少的。
同样是七个人,不同的分配制度,就会有不同的风气。所以一个单位如果有不好的工作习气,一定是机制问题,一定是没有完全公平公正
公开,没有严格的奖勤罚懒。如何制订一个完善的制度,是每个领导需要考虑的问题。
什么制度是一个集体最好的制度?适合适用的就是最好的。
制度是从我们的自身的土壤里生长出来的,而不是从知名学校或专家学者的专著中、生搬硬套而来。制度是生物,不是产品。
制度至关紧要,好的制度浑然天成,清晰而精妙,既简洁又高效,令人为之感叹。
读完《当今名校长的治校智慧》一书,我掩卷长思,好的学校管理是真诚的,它需要学校领导层有高尚的人文关怀,具有优秀的职业道德,做学校的引路人,努力创造一个安全、愉快与和谐的校园环境,使师生得到尊重,受到鼓舞。好的学校管理是深刻的,它需要学校领导层丰富自己的人格修养,具有广博的专业素质,都能潜心做一个读书人,带领师生展开深入的思维过程和交互活动,从而达成对人的发展的深层理解。好的学校管理是丰富的,它需要学校领导层完善自己的管理艺术,具有科学管理的能力,为了学校的发展精心策划每一个管理细节,从而在与学校共成长中获得自我的升华。
祝愿我们教育界每一所学校都能以人本奠基,用文化浸润。让每一位学子怀揣一个梦想,创造一个梦想,让每一位教师拥抱一个愿景,成就一个愿景,祝愿我们的校园始终充盈成长气息,永远闪耀创造光芒,真正成为展现师生生命价值的葱郁绿洲。
许屯中心小学
吕军
读《当今名校长的治校智慧》心得体会
许屯中心小学
吕军 2014/1/13
第三篇:《有效学校管理》读后感
窥管理之一斑,知有效之全豹
——《有效学校管理》读后感
一
借着攻读教育硕士的机会,认识了杨天平教授,认识了这位“既和蔼又严格,和蔼而不放纵,严格而不冷酷”的老师,同时也接触到了他所翻译的《有效学校管理》一书。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沐浴在杨教授以平实的教学风格营造的融洽教学氛围之中,收获现场的感悟之外,自然而然地对杨教授的大作充满期待。怀着这样的心情,以近乎饥渴的心态快速地浏览了《有效学校管理》全书,虽时间所限,还未及深入品味其中细处深味,但已经对这样一部独特的充满“洋味”和“土味”的书产生了特有的体验。
说到“洋味”自不为奇,原因有二:一是本书的三位作者都是地地道道的英国人:伯蒂·埃弗拉德、杰弗里·莫里斯和伊恩•威尔逊,前两位是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且都有教育培训方面的成就,伊恩•威尔逊则是一位勇于实践的校长,并担任英国皇家学会教育委员会委员。二是本书的呈现方式也是我读过的书中非常有“洋气”的一本,编排独特,目录详尽,图表丰富,似一部学术专著,又似一部资料手册,更似一部管理说明书。
那么“土味”又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很简单,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解释就是非常“接地气”,诚如作者所说,该书“不是一本学者给学者写的书,而是一本实践者给实践者写的书”,是一本关于管理实践
和组织运作的专业书籍,也是一本为改造组织管理和运作而提供方法的工作手册。
二
在这份“洋味”和“土味”兼备的最初体验之后,我开始随着译者杨教授的脚步,踏进其一进进独特的“屋宇”。核心感受就是,通过阅读本书窥见了学校管理之“一斑”。
来具体谈一谈这部书的结构吧。
全书共 18章,从“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管理”和“变革管理”3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如何实现高效管理、如何实现成功运作”等基本命题。第1部分“人力资源管理”,主要阐述学校管理者自身的素质特征、自我管理、领导行为与风格,对员工的聘用、培训、激励与评价,学校的决策与施行,学校的会议管理与冲突管理等基本内容,并介绍了一系列可供操作的要则和方式。第2部分“组织管理”,逐一缕述组织的要素与模式、团队的建设与绩效管理、课程的管理与改编、学校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学校的资源与环境管理等基本内容,并提出了人人都要坚持学习、注重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实现组织与个人共赢等有效学校管理的核心理念。第3部分“变革管理”,着力析解变革的本质与方法、成功实施变革的条件与示例、转型管理在学校变革中的作用及其保障等基本内容,并阐发了组织变革的程序和步骤、提高变革管理有效性的实践智慧等。
通读全书,其具有以下4个特点:
1.实用性。本书含有大量来自教学管理第一线的经验、步骤和
方法,对教育管理工作者十分切用,既适合个人在家里或工作时学习参考,还可以作为其长期或短期课程的阅读材料,或是作为我们一线教育管理者的参考书目与工作指南。
2.操作性。该书力戒作哲学式的讨论,少有理论说教,更没有居高临下的腔调,采用商量的口吻,与读者一起探讨有效学校管理的运作方式,就像同行之间的交流与切磋,娓娓道来,言简意赅,力图对实践有所指导和助益。在体例编排方面,该书有意识地将书本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每个章节都安排了一些练习题、测试题和讨论题,让学习者结合各自的工作进行针对性的练习、操作与诊断,以加深对书本内容的体会与领悟。
3经历,既有深厚的企业管理背景,又有丰富的教育管理学识。作者一方面着意降减专业术语的使用,尽量缩小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以形成思想上的互动和心灵上的共鸣;另一方面又积极引导读者根据这些常识和原则进行实践和运作,以提高学校工作的效率和效能。这样,也就构成了本书所独具的行文朴素、语言通晓等特征,因而读来明白流畅、通俗易懂。
4.可读性。杨教授“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一名之立,旬月踌躇”,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扎实的专业根底和深厚的语言修为,为这部书实现了近于完美的翻译,使这部充满“洋味”的书散发出亲切的可读性。纵览全书,杨教授以平和醇实的文字表达了原著对有效学校管理的精辟认识及其自身的深邃洞察,让我们在领略到原著的见
解与风格。
三
学以致用,读书当然须联系实际,方能不辜负作者、译者的一番心血。我作为一线的教育管理者,更是深切感受到本书所具备的现实指导价值,产生了探寻有效学校管理“全豹”的浓厚兴趣。
不愧是实践者给实践者的书,全书处处有我可以借鉴、操作、学习的理念、方法、案例。不及一一列举,仅以全书第2章“作为领导者的管理者”和第10章“团队”为例,谈谈我自己的实践体会和认识。
有人说:“一个校长决定一所学校”;也有人说:“再能干的校长也无法离开团队的力量来管理学校”。没错,我是刚刚走上校长岗位的一位学校管理“新兵”,在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要当好一名校长有两个决定因素:一是要有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二是要带出一支有战斗力的管理团队。本书教会了我如何当好一名管理者,如何通过团队的力量来管理好一所学校。
管理风格有“任务定向型”和“人际关系定向型”两类倾向,对应的产生5种管理模式,即“专断型”、“关怀型”、“消极型与政治型”、“行政型”和“动机型与问题解决型”,从本书的分析中我体会到一名优秀的管理者,要尽力使自己向“动机型与问题解决型”靠拢,积极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学校整体环境,不断积极工作经验,辨识各种不当行为。
比如,我刚到这所学校担任校长时,曾经误以为领导需要有一定的“神秘感”和威严,而刻意保持与教师的距离,后来,我意识到这是一种不明智的做法,因为自身对教师的“封闭”会带来一个直接的问题,就是无法产生最贴切的“激励”,老师们会绕开你,向那些对他们感兴趣的人陈述自己的意见。这正是本书中提到的“专断行为使用不当”的表现。幸好我能及时意识的问题,并注意关心教师的生活,诸如孩子接送存在困难,外地教师住房紧张等问题,并着手给予一定的帮助。从“专断型”向“关怀型”的迁移,为我实现了最初阶段的顺利过渡,赢得了教师的信任和尊重。而冷静应对冲突、让员工参与决策等要点的关注也同样是我的成功体验,我正在让自己逐渐成为一名“动机型与解决问题型”校长。
校长的管理风格只是学校管理的一个角度,而管理的落实则需要一支强有力的中层干部团队。当一个校长注重提升自身的人际关系处理技巧时,他自然而然会关注到团队建设的问题;团队建设的核心也正是人际关系处理。因此,本书的第2章与第10章我个人认为正是关联度极高的姊妹章节。
在实践中,我注重了解中层干部每个人的个性特长,与他们分别建立融洽的私人关系,并强调个人与团队的动态交互,使整个行政班子有效开展工作。比如为人聪明却稍有懒惰心态的校长助理,我让他多次承担智囊角色,担纲核心研究者与任务分配、监督;再如工作效率高、执行力强的教导主任,我让他在大小事务中充当急先锋,往往能有所收获;年长的老骨干我们尊重他,年轻的新骨干我们激励他„„找到关心人和关心工作的平衡点,把教师放在心上,学校里没有被遗忘的人,也没有被闲置的人。在人际处理的智慧中,团队的力量生根、发芽。
四
总之,《有效学校管理》这本书,为我开启一扇提升管理水平、历炼管理境界之门,窥管理之一斑,知有效之全豹。还要万分感谢杨教授亲自签名赠书,让这本书显得更加珍贵。我将把它视为陪伴左右的良师益友,共同走在学校管理实践的大道之上!
第四篇:《李嘉诚管理智慧全集》读后感
《李嘉诚管理智慧全集》读后感
看了这本书,想了解李嘉诚现在在做什么,于是上网搜了一下关于他的新闻,还不少,其中一条:李嘉诚日前获得2010年DHL/南华早报香港商业奖颁发的“终身成就奖”。李嘉诚的成功众所周知,我在十几年前就听说过李嘉诚了,但是对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并不清楚,对于他的成功,印象中是白手起家,是在炒股中爆发起来的。现在读了这本书以后,才知道是误解。本书从人文管理、用人之道、战略管理、目标管理、决策艺术、创新管理、自我管理、财务与投资管理、危机和风险管理、企业形象管理十个方面展示了李嘉诚的管理智慧,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他的自我管理,就像他所说的,做事定要先做人,商道即人道,“做人”与“做生意”的道理其实是一样的,对于管理者来说,管理自己是成大事的基本因素,应该做到位,不可乱了方寸。
从书中我了解到,李嘉诚最突出的个人品质是:勤奋、诚信、节俭,这些品质也就形成了他的个人品牌。勤字当先,对于很多成功的人,展示在世人眼前的只是表面的光鲜,然而光鲜背后的辛劳和汗水,也只有自己才知道。和他的勤奋对比,觉得自己真的差太远,作为一名年轻人,应该在勤奋中不断强化自己的能力,提升自我的品牌价值。
诚信即诚实、信誉,李嘉诚把诚信视为他的第二生命,而且他也做到了,不管对谁,只要自己作出了承诺,必定是要兑现的。对于做生意的人来讲,信誉比钱更重要,钱没有了可以挣回来,而一次失信,别人对你的印象和信任就会大打折扣,可以说诚信是一个人的个人品牌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在商场中和职场中,为了利益而失去信誉的人并不少见,而有一部分还是很有前途的年轻人。可能有些人所处的环境有很多诱惑,但是不能因此而忘本,人不管在何种年龄段、在何种环境下都要以诚信为本,因为优良的个人品牌价值才是无价的,不要因小失大。对于做生意而言,不可迷信各种所谓赚钱的手段,真正成功的绝招是:诚信无敌!
节俭。节俭对有钱人来讲,是一个很难得的品质。李嘉诚对待金钱的态度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更要用之有道。对于他来讲,金钱不过是个数字,但他依然很节俭,衣服往往是要穿个七八年,鞋子破了补好了继续穿,从来不刻意追求品牌,那他是如何用之有道呢?慈善。他把慈善作为自己的事业,他成立了李嘉诚基金会,多年以来,他一直坚持将他财产的三分之一投入到慈善事业。
他被誉为世界华人的典范和骄傲!是我们每一个年轻人和商人的榜样!
更多读后感及复印机相关维护知识请关注快力文办公用品商城专家答疑版块,会有专门的专家回答您的提问。成都复印纸
第五篇:《人生智慧管理》读后感精选
《人生智慧管理》读后感精选
●换个角度看工作
《人生智慧管理》一书中,告诉我们生活中用多角度思维的重要性。我想,如何将这一概念运用在工作中,同样会产生释疑解惑、重整行装再出发的效果。
在基层工作多年,我有一种感悟。如果你把工作当作一个成长跳板,你的工作热情不会超过3年,因为多数人很难在3年内成功跳槽;如果把工作当作一份谋生的职业,你的工作积极性不超过5年,因为你的收入始终无法跑赢你的支出;如果你把工作当作个人升迁、平步青云的平台,你的拼搏精神很难持续10年,因为多数人受制度的束缚,要么遇到了职业的“天花板”,要么在“独木桥”上被挤了下去。如果你的初心基于此,结果往往是走不远、即使走得远,也走的非常累。
但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把工作当作一种兴趣和乐趣,就像喜欢唱歌、运动、逛街等爱好一样,要我工作变为我要工作,被动工作变为主动工作;因为我喜欢、所以我在辛苦劳作中感受快乐;因为我爱好,所以在无数付出后不图回报;因为我愿意,所以我对成功失败无怨无悔;角度不同结果也会不同。
我们唯有保持这样的初心,方能在自己的工作生涯中,始终敬畏工作、珍惜工作、喜欢工作、享受工作。
——牛振亮
●拜读完《人生智慧管理》这本心灵鸡汤,我所思考的是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可以从六个方面入手实现:
其一:我们自身必须具有优秀的潜能,一个好的因,方能结出好的果,打铁还需自身硬,有本事走遍天下,无能耐寸步难行。我们只有加强学习文化和各方面的专业知识,努力掌握科学的方法和过硬的本领,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合理的发展方向,才能为进一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二:正确认识自己,要有好的心态,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切忌自高自大,目空一切。
其三:要有恒心和定力,力戒浮躁浅薄,欲战胜困难首先要战胜自己。
其四:学会跟随,学会聆听,尊重他人,谦虚谨慎,先当学生,后当先生。
其五:具有一定的自我掌控能力,头脑清楚,意志坚定,不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其六:欲成大器,必能吃苦,不能吃苦,难成大器;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
人生的价值不是单纯的自我满足和自我享受,它有着更高的意义,更丰富的内涵。它是爱,是奉献,是责任,是寒冬的一盆火,是黑夜的一盏灯,是炎炎烈日下的一片绿荫。
——张琳琳
●学习其实是要从中找到指导人生的道理并加以应用,无论是工作还有生活。
曾记得有一次看到一个故事:有一位万念俱灰、人生失意的小伙子,几经徘徊,痛下轻生的念头。有一天,他留下遗言,乘车踏上了去轻生的不归路。也许是他命不该绝,在车上他无意中看到了一则广告语:“不是路已到了尽头,而是已到转弯的时候了。”此语入目,立刻触发了他那颗迷茫死寂的心,小伙子幡然醒悟,打住了轻生之念,重拾信心,再整河山,终于跨出绝境。
“转弯”言简意深,它饱含着人生的大智慧。世事纷纭,人生莫测,处处隐考验,时时藏挫折。于此紧要关头,每每要不得脆弱、畏缩和怯阵,它需要冷静、理智、勇气和智慧。只要心怀一线希望,总有破障前行的机会和可能,并在前行中,既强壮自身筋骨,又积累下更多宝贵的迎接新挑战的经验与教训。世间没有任何一条绝对坦荡的路途,人类有限的目光也不可能穷尽路之尽头。所以,走在人生的迢迢长途中,平坦处,当有居安思危之心;险峻时,当抱柳暗花明之念。在人生的打拼路上,巧用智慧去支配脚下的行走,当快则快,当慢则慢,当转弯时就转弯。
——冯义明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修行的人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修行中会碰见沟坎,会有愉悦的体验,也会有郁闷的打扰。用心体会自己即将走过的五十年岁月,对照书中所写,还是觉得好多东西看起来容易,真要一一做到真的很难,很多是需要时间、甚至要用一生的时光才能感悟到的。人生智慧很多来源于人的情商,情商是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情商高的人能够心情愉快的投入工作,能够保持健康的生活情趣,能够坚定自己的信仰和追求,情商的自觉培养是提升人生智慧的重要途径。一个有智慧的人,首先是能很好认识自我的人,只有充分知道了自己有哪些优点可以发扬,又有哪些缺点需要克服,才能不会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因情绪化影响到自己的心情;其次是能够很好管理好自我的人,正确管理自我就是很大的智慧,是能在任何时候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调节好自己的心境,不会让自己在逆境中沉沦、在高兴中忘却自我;第三是能够时刻激励自己,让自己每天活在希望之中,发现自我的价值,控制好负面情绪,保持乐观的心态,才能感到工作的愉快,才能感到生活的幸福。学习人生智慧管理,关键是要学懂悟透,且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自觉接受锻炼,随时矫正自己的错误与缺点,少一些抱怨、多一份理解,少一些计较、多一份宽容,少一些议论、多一份实干,我们的生活就会像《点亮智慧人生》歌中唱的那样“点亮智慧人生,点亮智慧的灯,生活从此不会懵懂,生活从此会不同”。
——张旭勇
●文章《人生智慧管理》内容丰富,全方位阐述了如何对待人生、怎样渡过人生的智慧,读后受益匪浅。要想有一个充实而美好的人生,重要的是要不断提升自我修养,那么我们该如何使自己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呢?首先我们要认真学习,把握自我。要想提高个人的修养,我们就得用文化知识来充实自己,只有掌握了文化知识,才能明辨是非,分清善恶,懂得美丑,才能把握正确的自我。第二,我们要做到待人接物和蔼可亲,其实,礼貌也是提高个人修养道德的重要标志。要想提高个人的修养,必须提高自己的素质,在与他人相处中,礼让在先,相互理解,做事不要斤斤计较。第三,为人要诚实守信,做事勤奋节俭,无论是在学习当中,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心须养成勤奋好学,积极进取,诚实守信,勤俭节约的好习惯。第四,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在生活或学习当中,遇到不懂的事情我们不要急躁行事,而是要虚心向人请教,做出了成绩我们不要过于骄傲,而是要更谦虚地向别人学习。只有这样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才会真正地得到提高和完善。
人生的道路既短暂又漫长,既有欢乐幸福又有沟沟坎坎,面对我们的人生,应做到‘四知四自’,即知彼已、知荣辱、知得失、知进退;坚持自省自明、自严自律,努力把握自已的人生方向不越轨迹。
——袁广慧
●差距的长度源于自己
自己总是抱怨命运不济,并未从自身找根源,没有想过怎么充实自己,提升自己,改变自己,通过自身的努力,进而实现目标。更多的是被动的接受,“无奈”的随遇而安,这就是与别人的差别,并扩大为差距,抱负不见得是功名利禄,但最起码看住“饭碗”,具有一定的业务能力和工作能力,正所谓“口有余粮心不慌”。
懂积累,善于沉淀。古话说“艺不压身”,只有多学习,勤学习,方能水到渠成。从本职工作业务学起,清楚业务内容,业务流程,业务政策,达到业务精通。学习别人的处理事的方法和诀窍,结合实际,敢于面对问题,逐步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多看一些书,来开阔眼界,拓展思路,分析问题由浅入深,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不断提升处理问题的能力。只有通过这样的长期积累和沉淀,才能进一步增加底蕴。
借平台,善于思考。岗位就是平台,岗位没有轻重、主次,别人优秀源于思考,在于爱岗,敢于担当。要经常结合岗位思考和分析工作,应经常思考工作应怎么干?自己在工作中存在问题?以后应如何改进?不断修正缺陷和问题,不断促进工作。不要轻言放弃,没有岗位就体现不出自己的价值。工作中没有小舞台,只缺好演员,人生大舞台需要靠自编自演,既需好剧本也需好演员。
有情商,善协调。一个人不可能孤立的存在,无论在家庭还是单位都由一定的成员组成。也许自己情商不高,甚至有些低,不会圆滑变通,但自己要真诚。也许无特殊环境,但自己要努力。要用诚心打动他人,用尊重赢得他人,放下没必要的姿态与别人多沟通、勤商量、多交流,认真听取别人意见和建议,把工作弄清、弄通弄透,切实找到做好工作的方法和路径,为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王 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