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研究_课题开题报告
《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研究》
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在我国古代,早就有了“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说法。由此可见,从一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主动的、自主化了的持久学习方式,它是一个人学习品行的一部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一个人成长中有多方面的作用。它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重要手段。它广泛存在于学习的所有内容中,体现在学习过程里。例如课前预习、专心听讲、积极发言、独立认真作业,自觉检查订正的习惯等都属于学习习惯。
但现实中,少年儿童却普遍养成了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如作业马虎,拖拉,上课开小差等;另一方面,农村家长的素质普遍不够高,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没有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如果任其发展,必然影响学生日后的健康成长。因此,开展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研究就很有价值。
二、理论意义:
习惯是一种可以主宰人生的,顽强的、巨大的力量。学习习惯是指学生为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性。小学生的学习习惯是以小学生为培养对象,以学习活动为内容,有目的地经过重复或练习逐步形成,进而巩固下来并为之需要的学生行动方式。据统计,习惯在一切活动中处于轴承地位,如:形成好成绩的各种因素的比重是:学习习惯占33%,兴趣占26%,智力占15%,家庭影响占5%,其它占25%,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学习习惯的培养。
学习习惯是影响各门学科学习成绩的重大因素。因此,从所有学科的第一课时开始,就应该根据教学条件、学习情况、课本、教师所用教学法体系以及所依据的教学理论,有计划地、持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研究措施:
该课题立项后,学校领导十分重视,把它当作主要任务来抓。我们要在注重科学性、规范性的同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在实践中逐步摸索经
验、澄清认识、提高水平,力争早出成果。为此,主要采取了以下三方面措施:
〈一〉、精选组员,优化人力资源
要使本课题研究工作卓有成效地展开,关键是有一支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厚实的现代教育理论底蕴,乐于奉献,善于思考,大胆实践的研究队伍。
课题组长;„
人员分工;
1.小学生数学、综合科等学习习惯的养成负责人;„
2.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负责人;„
3.小学生英语科学习习惯的养成负责人;„
〈二〉、课余充电,提高科研能力
1、强化理论学习
(1)规定每位课题组成员至少订阅两种优秀的教育报刊或杂志;
(2)鼓励教师上网查阅资料,学习先进的经验,实现资源共享;
(3)每月学习一次与课题相关的优秀推荐论文,写好摘要与心得,再组织讨论与交流。
2、参与各类培训
(1)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课件制作培训班,让课题组成员能自己进行课件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到周边兄弟学校听课学习,开阔课题组成员的眼界,外出教师回校后,向课题组成员汇报学习情况;
(3)学校教育宽带网使用后,进行网络常识和网络教学技术的培训。
四、研究策略及过程:
〈一〉、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调查和分析:
课题研究的第一阶段,我们要设计关于学生学习习惯的调查问卷,把本校小学部1-6年级学生分成低、中、高三个层面,以部分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这些学生的学业水平,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情况,为研究对策提供依据。在研究的实验过程中,要针对这些学生作连续的追踪调查,并进行学生学习习惯现状的调查分析。
调查内容包括:课堂听讲情况,预习复习情况,家庭作业环境情况,课外阅读情况,对待各科作业的态度等,共18道试题。
调查方式:以学生、家长问卷调查为主,辅以教师、家长、学生座谈会,个别交流等。
经过调查分析后,课题组要针对低、中、高三个层面,拟订了三份调查报告,制定相应的策略。要改变学生不良习惯,应该在实际操作中对各类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首先为学生的学习引路,设疑和指迷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严谨自学的良好品质,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一种自觉行为,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以适应当前的学习和今后的学习和工作,跟上当前科技迅猛的步伐。
〈二〉、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
针对调查报告,课题组成员要积极探索,采取点面结合,逐步有序推进的方法,一方面拟订了三份低、中、高年级实验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措施,另一方面课题组每名成员选择了一名学习习惯差的学生,一名学习习惯好的典型学生作为个案进行分析研究,论证。
〈三〉、借助“各方”力量,内外因素结合,促使习惯的养成。
学习习惯的形成和发展,一般受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方面的影响。外部因素是指影响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社会、家庭、学校因素,内部因素是指学生自身的生理条件,智力发展和学生的自我意识能力。只有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共同努力、紧密配合,保持教育思想、教育目的的一致性,才能共同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环境。
我们要充分利用班级家长会,部分家长座谈会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对学生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及其目的,取得家长的配合参与,对每个学生进行检查和督促。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毕竟是相辅相成的,家庭的氛围和情景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学校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改进活动课程,优化校园文化环境。通过“我的理想”“学习习惯交流会”“学习方法经验交流会”和“这样的孩子好吗?”等主题班会,以及召开“内因、外因”谁起作用的辩论会,“抄作业的好处与坏处”等讨论会,部分学生座谈会等形式,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通过活动,学生明确自己有哪些好的学习习惯,存在哪些坏的学习习惯,并能针对不好的学习习惯,总结改进方法和措施。每个教室、家庭、文具盒里张贴有关学习习惯方面的挂图和名人名言,让学生发挥主体意识,时刻激励自己,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
五、研究方法:
1、坚持每月一次的课题组例会制度。及时分析总结前阶段工作得失,部署下阶段的工作,不定期开设科研沙龙,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学习交流活动;
2、建立课题组研究课制度。抓好备课、上课、说课、评课、课堂评议五关,每堂研究课设有研究指标、达成情况、研究课听课笔记与课堂教学评议表,全体成员听课、评课,从中得到提高;
3、撰写研究性文章。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每学期撰写与课题有关的论文。
4、进行资料积累。要求课题组成员把既是重要参考资料又是成果的课题研究资料、学习材料及时整理好,学期结束时及时收缴与归档,以便于同组成员学习借鉴其中的有价值的经验。
六、研究阶段及预期研究成果
2013.3.20---201.3.30.准备阶段:
1、申报课题。
2、制定课题实验方案。
3、做好动员发动工作。4制定课题实验方案、实施计划.2013.4.1---2013.12.30。实施阶段:
1、成立子课题研究小组。
2、课题组成员选定自己实验课题。
3、全面深入开展研究。4.定期做好汇报、总结工作.2014.1.1---2014.1.15.结题阶段:
1、做好材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2、所有研究人员撰写论文。
3、总结上报,做好结题工作。4.形成一批有价值的论文.通过近一年的研究,我们相信,一方面能促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我们教师享受深受收获的喜
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研究,需要我们边实践边思考边总结,主要在研究策略方面努力,以提高研究效率。
2012.5
第二篇: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研究 课题开题报告.
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研究 课题
开题报告
2011年2月,我校承担了胶州市课题--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研究任务,为了更好的开展课题研究,进一步教师对此课题的认识,提高教师实施的自觉性,学校特举行开题会。
一、课题提出背景:
习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指出:“简单地说,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英国教育家洛克也曾说过,一切教育都可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同样,在我国古代也早就有了“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说法。由此可见,从一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主动的、自主化了的持久学习方式,往往它成为一个人学习品行的一部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一个人成长中有多方面的作用,它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重要手段,它广泛存在于学习的所有内容中,体现在学习过程里。例如课前预习、专心听讲、积极发言、独立认真作业,自觉检查订正的习惯等都属于学习习惯。
少年儿童中却普遍养成了一些不良学习习惯,如作业马虎,拖拉,上课开小差等,而且农村家长的素质普遍不够高,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没有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如果任其发展,必然影响学生日后的健康成长。
二、理论意义:
“学习习惯”的界定:
习惯是一种可以主宰人生的顽强的、巨大的力量。学习习惯是指学生为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性。小学生的学习习惯是以小
学生为培养对象,以学习活动为内容,有目的地经过重复或练习逐步形成,进而巩固下来并为之需要的学生行动方式。据统计,习惯在一切活动中处于轴承地位,如:形成好成绩的各种因素的比重是:学习习惯占33%,兴趣占26%,智力占15%,家庭影响占5%,其它占25%,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学习习惯的培养。
学习习惯是影响各门学科学习的重大因素,因此,从所有学科的第一课时开始,就应该根据教学条件、学习情况、课本、教师所用教学法体系以及所依据的教学理论,有计划地、持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研究措施:
该课题申报成为胶州市立项课题后,学校领导十分重视,把它当作主课题来抓,在注重科学性、规范性的同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在实践中逐步摸索经验、澄清认识、提高水平。主要采取了以下三方面措施:
一、精选组员,优化人力资源
要使本课题研究工作卓有成效地展开,关键是有一支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厚实的现代教育理论底蕴,乐于奉献,善于思考,大胆实践的研究队伍。课题组开始成立时,学校与课题组成员签定了《课题申请报告》《课题研究任务书》,对课题组成员的职责,权利作出明确的规定,保证他们认真参与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又吸收了一批优秀教师来参于课题研究,为课题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课余充电,提高科研能力
1、强化理论学习
(1)规定每位课题组成员至少订阅两种优秀的教育报刊或杂志;
(2)邀请专家、领导进行讲座,把新课程、教改的信息及时传达给老师;
(3)鼓励教师上网查阅资料,学习先进的经验,实现资源共享;
(4)每月学习一次与课题相关的优秀推荐论文,写好摘要与心得,再组织讨论与交流。
2、参与各类培训
(1)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课件制作培训班,让课题组成员能自己进行课件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到外事市以及周边兄弟学校听课学习,开阔课题组成员的眼界,外出教师回校后,向课题组成员汇报学习情况;
(3)学校教育宽带网使用后,进行网络常识和网络教学技术的培训。
四、研究策略及过程:
一、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调查和分析:
课题研究的第一阶段我们就设计了关于学习习惯的调查问卷,把本校小学部1-6年级学生分成低、中、高三个阶段,以部分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这些学生的学业水平,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情况,为研究对策提供依据。在研究的实验过程中,将针对这些学生作连续的追踪调查。进行学习习惯现状的调查分析。
调查内容包括:课堂听讲情况,预习复习情况,家庭作业环境情况,课外阅读情况,对待各科作业的态度等18道试题。调查方式:以学生、家长问卷调查为主,辅以教师、家长、学生座谈会,个别交流等。
课题组要经过调查分析后,针对低、中、高三个阶段,拟订了三份调查报告。认为要改变学生不良习惯,应该在实际操作中对各类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首先为学生的学习引路,设疑和指点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严谨自学的良好品质,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一种自觉行为,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以适应当前的学习和今后的学习和工作,跟上当前科技迅猛的步伐。
二、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
针对调查报告,课题组成员要积极探索,采取点面结合,逐步有序推进的方法,一方面拟订了三份低、中、高年级实验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措
施,另一方面课题组每名成员选择了一名学习习惯差的学生,一名学习习惯好的典型学生作为个案进行分析研究,论证,三、借助“各方”力量,内外因素结合,促使习惯的养成;
学习习惯的形成和发展,一般受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方面的影响。外部因素是指影响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社会、家庭、学校因素,内部因素是指学生自身的生理条件,智力发展和学生的自我意识能力。只有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共同努力、紧密配合,保持教育思想、教育目的的一致性,才能共同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环境。
其次,我们要借用班级家长会,部分家长座谈会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对学生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及其目的,取得家长的配合参与,对每个学生进行检查和督促,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毕竟是相辅相成的,家庭的氛围和情景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改进活动课程,优化校园文化环境,通过“我的理想”“学习习惯交流会”“学习方法经验交流会”和“这样的孩子好吗?”等主题班会,以及召开“内因、外因”谁起作用的辩论会,“抄作业的好处与坏处”等讨论会,部分学生座谈会等形式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通过活动,学生明确自己有哪些好的学习习惯,存在哪些坏的学习习惯,并能针对坏的学习习惯总结改进方法和措施。再加上教室、家庭、文具盒里张贴有关学习习惯方面的挂图和名人名言,让学生发挥主体意识,时刻激励自己,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
五、研究方法:
1、坚持每月一次的课题组例会制度,及时分析总结前阶段工作得失,部署下阶段的工作,不定期开设科研沙龙,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学习交流活动;
2、建立课题组研究课制度,抓好备课、上课、说课、评课、课堂评议五关,每堂研究课设有研究指标、达成情况、研究课听课笔记与课堂教学评议表,全体成员听课、评课,从中得到提高;
3、撰写研究性文章,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每学期撰写与课题有关的论文,参加各级各类论文评选,或向有关报刊、杂志投稿;
4、进行资料积累,要求教师把既是重要参考资料又是成果的课题研究资料、学习材料及时整理好,学期结束时及时收缴与归档,以便于同组成员学习借鉴其中的有价值的经验。
六、研究阶段及预期研究成果
准备阶段(2006年1月--2007年2月)`
1、申报课题。
2、制定课题实验方案。
3、做好动员发动工作。课题实验方案、实施计划
实施阶段(2007年2月--2008年10月)
1、成立子课题研究小组。
2、全校教师选定自己实验课题。
3、全面深入开展研究。定期做好汇报、总结工作
结题阶段(2008年10月--2008年12月)
1、做好材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2、所有研究人员撰写论文。
3、总结上报,做好结题工作。形成一批有价值的论文
七、课题人员分工
--小学生数学、综合科等学习习惯的养成--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小学生英语科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研究,需要教师边实践边思考边总结,主要在研究策略方面努力,以提高研究效率。今后此课题还应在深化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丰富,更要重视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使学生真正成为“理想远大,不怕挫折,敢于迎接挑战的成功者。”
第三篇: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研究-开题报告(范文)
凤鸣镇茅山小学校
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提出
经过调查发现:现在因为诸多因素,许多学生学习存在如下问题:
1、不善于合理安排时间,缺乏有计划学习的习惯;
2、书写不规范,不注意认真书写的习惯;
3、缺乏预习和课前准备的习惯;
4、不善于做笔记,有的甚至没有做笔记的习惯;
5、不善于使用工具书,缺乏查资料和课外阅读的习惯;
6、上课精力不集中,沉迷于幻想的习惯;
7、学习懒散,依赖性强,缺乏认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8、不善于温故知新,有的甚至没有自觉复习的习惯;
9、考试审题不严,缺乏认真仔细检查的习惯;
10、学习死记硬背,只求结论,不重探究过程,缺乏大胆质疑、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习惯……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制约了学生的进一步发展。许多学生进入高中之后,不能很好地适应高中的学习,学习心理疲惫不堪。教师在进行教学时,由于学生的车轮转不起来,教学效果也不佳。
所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对教师﹑对农村家庭﹑对我校的发展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叶圣陶先生也曾说:”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讲,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是为了不教,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是优化学习过程、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益的重要环节,更是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的具体体现和学生获取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我校是一所农村学校,“十二五”期间将工作重点移至教育科研,向教科研要成绩,逐步形成我校鲜明的特色。
本课题研究不是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层面,而是有效针对新时期的农村小学生的新特点、新问题、新动向,用行动来践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过程。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深化操作原理,细化操作过程,明确操作方法,加大操作的针对性,增强操作的可行性,提高操作的实效性。
此外,从选题上来看,是从我校实际情况和已有的研究经验出发,通过研究彰显学校特色,从而使学校特色实现新的提升。本课题的研究有效针对各个年级,各门学科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体现习惯培养的学科性和层次性。
鉴于以上,我们决定展开课题为“农村初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一)“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一般指长期逐渐养成的、较稳定的学习行为与态度。就其性质而言可分为不良学习习惯与良好学习习惯,前者如作业拖拉、缺交、抄袭、考试作弊等,后者如独立思考,独立作业,勤学好问等;就层次而言,可以分为基本学习习惯与高级学习习惯两大类。基本学习习惯有预习习惯、复习习惯、专心听讲习惯、做笔记习惯、独立作业习惯等,高级学习习惯包括认真观察的习惯、勤于思考的习惯、勇于提问的习惯、自学与研讨的习惯、学用结合的习惯等。
学习习惯的培养应从基本习惯入手,循序渐进,发展到高级习惯。
(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
我们所说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就是指要根据农村小学生的特点与所处的环境,(农村小学生最大的特点:纯朴,但各方面习惯较差。所处环境的重要特点是:家长或望子成龙,但教育无策;或做工较忙,又宠爱过度,对子女学习疏于关心,等等。)课题组从各门学科,各个年级入手,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活动,帮助学生克服不良的学习习惯,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为学生的良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并使他们的学习水平提升,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平台,全面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形成特色,有力地推动素质教育。
三、研究的理论支持
国内外有关行为习惯的研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和财富。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作为学习心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国内外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有许多这方面的专著。如《学与教的心理学》(皮连生著)、《学习风格论》(谭顶良著)、《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林格著)等。许多学校也有类似的研究课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为本课题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但对新时期农村小学学生的新特点、新问题、新动向而言,适应性不是很高,尤其是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和评价方面等实践操作技术层面显得薄弱。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深化操作原理,细化操作过程,明确操作方法,加大操作的针对性,增强操作的可行性,提高操作的实效性。
四、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发挥学生最大的学习主动性,引导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开发学生潜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发展。
总体目标:
(1)矫正学生不良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2)建立农村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体系,形成师生重视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课堂模式,并将成功的经验推广。
(3)形成一套学习习惯的有效评价体系,完善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评价反馈机制。
五、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一)研究内容:(1)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的调查研究,包括各个年级段,各门功课。
(2)各个年级段,各门学科基本学习习惯培养系列(包括培养目标、方法策略、预期效果,习惯培养的反馈情况)。
(3)分年级、分学科对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重点培养,并分析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条件、背景、过程和主要因素。实践并完善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具体内容:课前能做好充分的准备,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课中能时刻保持良好精神状态;认真倾听、善于思考,积极发言;勤于动笔,做好笔记;课后能独立作业,主动纠错,善于归纳和整理,不懂就问,加强阅读,读写结合。
(4)重视学习习惯培养的课堂研究。(5)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和良好的评价反馈机制的研究。
(二)研究思路:
本研究将基本遵循这样一条思路:从现象到本质,从事实到成因,从探究到实践的思路,解释现象,解决问题。实践与反思相结合。
我们以教研组为单位,首先是对小学生学习习惯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用教学研讨的形式对影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形成进行归因分析。其次是制定各年级各学科重点学习习惯的培养实施计划,那就是通过二年的努力,让大部分学生都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能做好充分的准备,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课中能时刻保持良好精神状态;认真倾听、善于思考,积极发言;勤于动笔,做好笔记;课后能独立作业,主动纠错,善于归纳和整理,不懂就问,加强阅读,读写结合等等。从基本学习习惯入手,循序渐进,发展到高级学习习惯。同时,组织教师进行围绕课题的理论学习,提高认识。再次,立足课堂进行培养习惯的实践研究。我们的课堂教学,不仅要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科教学任务,还要完成习惯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努力将习惯目标转化成课堂行为,利用各个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教育与培养。通过教育实验获得个案。最后,实践后再进行数据对比、理论分析,针对研究目标进行反思、归纳。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和良好的评价反馈机制。不断地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
六、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由于本校规模小,所以研究对象定为所有学生。但良好的学习习惯应从小、从早抓起,因此重点对象拟放在低年级学生。
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文献法、调查法等。
(1)行动研究法:有计划有步骤的对研究学生习惯培养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由教师共同合作边研究边行动,以解决实际问题。
(2)文献研究法:以“学习习惯”为核心词,广泛查阅文献,深入调研,搜集资料。
(3)调查法:为了达到设想的目的,制定某一计划全面或比较全面地收集学生学习习惯的各种材料,并作出分析、综合,得到某一结论。它的目的可以是全面把握学生当前的学习习惯的状况,弄清前因后果,为进一步的研究或决策提供观点和论据。
七、组织保障
1、人员保障
组长:蔡勇贵(负责课题统筹、组织、经费保障)
副组长:曾羽(负责起草本课题研究方案、组织、监督督促、检查及落实情况。)
主研人员:蔡勇贵、曾羽、王小平、罗太莲、岳砚(其中罗太莲、岳砚根据课题制定课程计划、内容、组织实施、收集资料等,为形成德育教育园本课程提供素材。)
2、制度保障
(1)制订管理条例,管理者和课题承担者明确自己的职责。(2)完善课题考核、评估制度。
(3)制订激励机制,对在课题研究中成绩突出的教师,给予名誉和物质奖励等,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经费保障制度,学校要在不同阶段,根据学校课题研究需要适当投入一定的资金作为保障,使研究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八、课题研究的过程
1、准备阶段(2014年2月-2014年8月):主要工作是学习理论,统一思想,设计方案,确定研究对象,培训研究教师,课题立项、开题及有关物质准备等。
2、实施阶段(2014年9月-2015年1月):主要工作是撰写课题方案,展开研究活动,搞好阶段总结。
3、深入阶段(2015年2月-2016年1月):主要工作是进行中期评估,调整方案等。
4、推广与总结阶段(2016年2月-2016年6月):主要工作是在中期成果的基础上,扩大研究范围,收集整理资料,进行分析,撰写报告,请专家鉴定,进行结题。
九、效果预测
1、学生发展目标: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
提高学生独立、自学能力,促进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
2、家长发展目标:提高家长科学育儿态度和水平
家长通过家校联系,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儿童观、成长观,明白教育子女家长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再把教育的责任完全推卸给学校。在理念上开始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在实践过程中家长们开始重视“家校同育”的教育价值,密切关注家校教育动态,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好子女。
3、教师发展目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加强师风师德学习,树立职业理想,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我发展和自我超越的意识。教师之间开展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中进行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共同成长。进一步完善教师的教育行为,提高教师的共育指导与研究能力、活动实施与反思能力、与家长协作交往能力等。逐步能独立承担科研任务,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等。
茅山小学校 2014年2月
第四篇:《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研究》课题研究
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研究的背景:
习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指出:“简单地说,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英国教育家洛克也曾说过,一切教育都可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同样,在我国古代也早就有了“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说法。由此可见,从一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习惯是一种可以主宰人生的顽强的、巨大的力量。学习习惯是指学生为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性。小学生的学习习惯是以小学生为培养对象,以学习活动为内容,有目的地经过重复或练习逐步形成,进而巩固下来并为之需要的学生行动方式。学习习惯是影响各门学科学习的重大因素,因此,从所有学科的第一课时开始,就应该根据教学条件、学习情况、课本、教师所用教学法体系以及所依据的教学理论,有计划地、持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主动的、自主化了的持久学习方式,往往它成为一个人学习品行的一部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一个人成长中有多方面的作用,它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重要手段,它广泛存在于学习的所有内容中,体现在学习过程里。例如正确的坐姿、书写习惯、阅读习惯、听课习惯、作业习惯等都属于学习习惯内容。
少年儿童中却普遍养成了一些不良学习习惯,如作业马虎,拖拉,上课开小差等,而且农村家长的素质普遍不够高,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没有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如果任其发展,必然影响学生日后的健康成长。
2、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学习习惯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是明显的,它是提高学习质量的诸多重要条件之一,是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指标。学会学习是指个体在以往活动中学到的态度、习惯、方法、技能技巧等综合经验,运用到新的学习情境时,使学习变为容易。学生学会了学习,必然使学习成绩得以提高。早在本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心理学赫尔在其学习理论中就提出了学习过程是由内驱力和习惯或习惯强度两方面的因素构成,当内驱力为零时,反应势能就会为零;当内驱力增大时,反应势能就增高,增到多高,这就要视习惯强度而定。尽管赫尔的观点也有不足之处,但他重视习惯在学习中的作用,给予了我们很重要的启示。以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人的行为即受外在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个体的自我调节因素的制约,这从另一个侧面指出了学习习惯对学习活动的影响。从本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人们开始重视研究元认知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所谓元认知是指个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与自我监控。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等三个部
分。目前,大量的研究表明,学习习惯与元认知有着密切的关系。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威特罗克在其生成学习论中指出,生成模式的一个根本前提就是“人们倾向于生成与以前的学习相一致的知觉与意义”。”各项研究都证明了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3、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习惯是一种可以主宰人生的顽强的、巨大的力量。学习习惯是指学生为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性。小学生的学习习惯是以小学生为培养对象,以学习活动为内容,有目的地经过重复或练习逐步形成,进而巩固下来并为之需要的学生行动方式。据统计,习惯在一切活动中处于轴承地位,如:形成好成绩的各种因素的比重是:学习习惯占33%,兴趣占26%,智力占15%,家庭影响占5%,其它占25%,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习惯是影响各门学科学习的重大因素,因此,从所有学科的第一课时开始,就应该根据教学条件、学习情况、课本、教师所用教学法体系以及所依据的教学理论,有计划地、持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程把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已作为首要学习内容,因为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促使学生更加主动、自觉、积极投入地学习。这不仅有助于当前的学习,而且是学生个体由幼稚走向成熟、由依赖走向独立的重要标志,是学生个体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基本条件和根本保证。可见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一个人的素质的提高和长远发展具有重要、长远的意义、价值。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和基本内容:
1、课题研究的目的:
在小学教育教学中,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活动、家庭学习为辅,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从小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
2、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研究对象主要是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范围很广,在课堂上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内容、途径探索;如何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外学习习惯;如何利用少先队阵地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学习习惯的评价方法初探。课题研究的重点是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内容、途径探索,难点是学习习惯的评价方法初探。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将使用示范诱导法、观察法、调查法、对比法和行动研究法。
四、课题的组成领导:
课题组组长:罗寿文
课题主持人:钟随波
课题组成员:罗全新、王奎、五、课题研究过程及基本方法
该课题申报成为十堰市立项课题后,学校领导十分重视,把它当作主课题来抓,在注重科学性、规范性的同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在实践中逐步摸索经验、澄清认识、提高水平。主要采取了以下三方面措施:
(一)、精选组员,优化人力资源
要使本课题研究工作卓有成效地展开,关键是有一支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厚实的现代教育理论底蕴,乐于奉献,善于思考,大胆实践的研究队伍。课题组开始成立时,学校与课题组成员签定了《课题申请报告》《课题研究任务书》,对课题组成员的职责,权利作出明确的规定,保证他们认真参与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又吸收了一批优秀教师来参于课题研究,为课题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课余充电,提高科研能力
1、强化理论学习
(1)规定每位课题组成员至少订阅两种优秀的教育报刊或杂志;
(2)邀请专家、领导进行讲座,把新课程、教改的信息及时传达给老师;
(3)鼓励教师上网查阅资料,学习先进的经验,实现资源共享;
(4)每月学习一次与课题相关的优秀推荐论文,写好摘要与心得,再组织讨论与交流。
2、参与各类培训
(1)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课件制作培训班,让课题组成员能自己进行课件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到外事市以及周边兄弟学校听课学习,开阔课题组成员的眼界,外出教师回校后,向课题组成员汇报学习情况;
(3)学校教育宽带网使用后,进行网络常识和网络教学技术的培训。
四、研究策略及过程:
一、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调查和分析:
课题研究的第一阶段我们就设计了关于学习习惯的调查问卷,把本校小学部1—6年级学生分成低、中、高三个阶段,以部分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这些学生的学业水平,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情况,为研究对策提供依据。在研究的实验过程中,将针对这些学生作连续的追踪调查。进行学习习惯现状的调查分析。
调查内容包括:课堂听讲情况,预习复习情况,家庭作业环境情况,课外阅读情况,对待各科作业的态度等18道试题。调查方式:以学生、家长问卷调查为主,辅以教师、家长、学生座谈会,个别交流等。
课题组要经过调查分析后,针对低、中、高三个阶段,拟订了三份调查报告。认为要改变学生不良习惯,应该在实际操作中对各类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首先为学生的学习引路,设疑和指点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严谨自学的良好品质,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一种自觉行为,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以适应当前的学习和今后的学习和工作,跟上当前科技迅猛的步伐。
二、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
针对调查报告,课题组成员要积极探索,采取点面结合,逐步有序推进的方法,一方面拟订了三份低、中、高年级实验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措施,另一方面课题组每名成员选择了一名学习习惯差的学生,一名学习习惯好的典型学生作为个案进行分析研究,论证,三、借助“各方”力量,内外因素结合,促使习惯的养成;
学习习惯的形成和发展,一般受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方面的影响。外部因素是指影响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社会、家庭、学校因素,内部因素是指学生自身的生理条件,智力发展和学生的自我意识能力。只有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共同努力、紧密配合,保持教育思想、教育目的的一致性,才能共同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环境。
其次,我们要借用班级家长会,部分家长座谈会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对学生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及其目的,取得家长的配合参与,对每个学生进行检查和督促,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毕竟是相辅相成的,家庭的氛围和情景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改进活动课程,优化校园文化环境,通过“我的理想”“学习习惯交流会”“学习方法经验交流会”和“这样的孩子好吗?”等主题班会,以及召开“内因、外因”谁起作用的辩论会,“抄作业的好处与坏处”等讨论会,部分学生座谈会等形式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通过活动,学生明确自己有哪些好的学习习惯,存在哪些坏的学习习惯,并能针对坏的学习习惯总结改进方法和措施。再加上教室、家庭、文具盒里张贴有关学习习惯方面的挂图和名人名言,让学生发挥主体意识,时刻激励自己,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
五、研究方法:
1、坚持每月一次的课题组例会制度,及时分析总结前阶段工作得失,部署下阶段的工作,不定期开设科研沙龙,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学习交流活动;
2、建立课题组研究课制度,抓好备课、上课、说课、评课、课堂评议五关,每堂研究课设有研究指标、达成情况、研究课听课笔记与课堂教学评议表,全体成员听课、评课,从中得到提高;
3、撰写研究性文章,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每学期撰写与课题有关的论文,参加各级各类论文评选,或向有关报刊、杂志投稿;
4、进行资料积累,要求教师把既是重要参考资料又是成果的课题研究资料、学习材料及时整理好,学期结束时及时收缴与归档,以便于同组成员学习借鉴其中的有价值的经验。
六、研究阶段及预期研究成果
七、课题人员分工
徐丽小学生数学、综合科等学习习惯的养成李倩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尹鹏小学生英语科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研究,需要教师边实践边思考边总结,主要在研究策略方面努力,以提高研究效率。今后此课题还应在深化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丰富,更要重视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使学生真正成为“理想远大,不怕挫折,敢于迎接挑战的成功者。”
第五篇: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小学低年级课堂学习习惯的养成研究》开题报告
习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指出:“简单地说,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英国教育家洛克也曾说过,一切教育都可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由此可见,从一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2013年9月,一年级新生入学,为了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上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我与同组三位教师主动承担了题为“小学低年级课堂学习习惯的养成研究”课题研究任务。为了更好的开展课题研究,加强教师对此课题的认识,提高教师实施的自觉性,特举行本次开题会。
一、课题的提出
在儿童身心发展的早期,能否给予系统的、良好的教育,对人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基础教育的任务不应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并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小学是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是一个人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人成长的奠基时期。因此,必须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生可塑性强,习惯易于养成,通过有意识的进行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对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依据
良好的学习习惯较之知识和能力对学生的发展更重要,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条件。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个体的学习习惯是个人内部自相适应的一种自动化行为的动力系统。习惯一经养成,人们的优势心理反应是维持一种习惯而不是去改变这种习惯,这是学习习惯形成应遵循的心理规则。古代教育家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获得成功,成就大未来。英国教育家培根在《论习惯与教育中》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则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是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育的重中之重,作为教师,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应该把怎样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放在首位。
三、研究措施 该课题申报自治区立项课题后,学校领导十分重视,把它当作主课题来抓,在注重科学性、规范性的同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在实践中逐步摸索经验、提高水平。主要采取了以下三方面措施:
1、加强管理,优化人力资源
要使本课题研究工作卓有成效地展开,关键是有一支具有先进教育理念,乐于奉献,善于思考,大胆实践的研究队伍。课题组开始成立时,学校对课题组成员的职责、权利作出明确的规定,保证实施者认真参与研究。
2、课余充电,提高科研能力
1、强化理论学习
(1)规定每位课题组成员至少订阅两种优秀的教育报刊或杂志;
(2)把新课程、教改的信息及时传达给老师;(3)鼓励教师上网查阅资料,学习先进的经验,实现资源共享;
(4)学习与课题相关的优秀论文、书籍,写好摘要与心得,再组织讨论与交流。
2、参与各类培训
(1)积极学习课件制作方法,让课题组成员能自己进行课件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外出学习或在校内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开阔课 题组成员的眼界,外出教师回校后,向课题组成员汇报学习情况;
(3)学校教育宽带网使用后,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通过现代化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四、研究过程
1、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调查和分析:
课题研究的第一阶段我们就设计了关于低年级学习习惯的调查问卷,以部分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这些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情况,为研究对策提供依据。
调查内容包括:课堂听讲情况,作业书写情况,课外阅读情况等。调查方式:以学生、家长问卷调查为主,辅以教师、家长个别交流。
2、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研究策略:
经过调查分析后,课题组成员要积极探索,针对低年级学段学生情况,在实际操作中采取点面结合,逐步有序推进的方法,一方面拟订了学生课堂学习习惯养成研究的具体措施;另一方面,课题组成员要在具体的教学法过程中选择典型学生作为个案进行分析研究。
3、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既有内因,也有外因,因此,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学生自身能力都成为影响学生习惯养成的因素。因此,只有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共同努力、紧密配合,保持教育思想、教育目的的一致性,才能 共同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育人环境,让学生发挥主体意识,时刻激励自己,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
五、研究方法
1、坚持每学期一次的课题组例会制度,及时分析总结前阶段工作得失,部署下阶段的工作,不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学习交流活动;
2、建立课题组研究课制度,抓好备课、上课、说课、评课、课堂评议五关,每堂研究课设有研究指标、达成情况、研究课听课笔记与课堂教学评议表,全体成员听课、评课,从中得到提高;
3、撰写研究性文章,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每学期撰写与课题有关的阶段性总结或教学随笔;
4、进行资料积累,要求教师把既是重要参考资料又是成果的课题研究资料、学习材料及时整理好,学期结束时及时收缴与归档,以便于同组成员学习借鉴其中有价值的经验。
六、研究阶段及预期研究成果
准备阶段(2013.6-7-2013.7):
1、调查问卷;
2、申报课题;
3、做好动员发动工作; 起始阶段(2013.9-2014.5):
1、制定课题实验方案;
2、成立课题小组;
3、收集资 料,为课题开展做好准备。
实施阶段(2014.6-2015.12):
1、全面开展深入研究,制定计划;
2、定期做好汇报、总结工作。
结题阶段(2016.3-2016.7):
1、做好材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2、所有研究人员撰写论文;
3、总结上报,做好结题工作。
七、课题人员分工
组长:马春芝(课题的组织、管理及协调工作)副组长:徐淑荣(实验指导)
成员:王向莉(课题研究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数据整理)辛海清、朱宏杰、任伟红、岑继业(课堂实践)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学生课堂学习习惯的养成研究,需要教师边实践,边思考,边总结,主要在研究过程与方法方面努力,以提高研究效率。今后此课题还应在深化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丰富,更要重视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使学生真正成为理想远大,追求上进的好少年。
汇报人:辛海清
201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