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生读书习惯的养成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党的“十五大”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科教兴国”对学校的要求就是通过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特别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来“兴国”。“知识经济”、“知识爆炸”、“信息社会”等时代特征要求学生学会学习,能通过自主读书、自主学习掌握文化知识,达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目的。2.《语文课程标准》非常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第一次明确规定了课内外阅读量和背诵的篇数:小学阶段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因此,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也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的任务。而我们的课外阅读长期存在一些问题。目前,小学生课外阅读没有引起教师的普遍重视,忽视课外阅读,课外阅读呈无序状态,阅读习惯与能力较差。
3.人生是从读书起步的,读书是精神的探险,灵魂的遨游。人需要物质的食粮,也需要精神上的“食粮”,一个国家谁在看书,看了哪些书,决定一个国家的未来,作为培养、铸就下一代,为下一代打根基的小学教育,应让小学生从小养成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学生的个性化行动。具备良好的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的基本能力,这是现代社会对公民的要求。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是社会环境、学校教育、个人成长的需要。因此,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已经是我们教育者刻不容缓的工作重点。我们深信,在学生时代播下了种子,肯定能赢得未来的收获,有了阅读的兴趣,掌握了阅读方法,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在没有任何强制的因素情况下,能饶有兴趣去读书、写作、服务社会,这就是习惯,习惯的养成则是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所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都很重视儿童阅读教育的研究。在一些发达国家,课外阅读已成为阅读教学目标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有些国家甚至由政府直接介入。如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1998年10月签署了阅读卓越法案,超过五十万名孩子从1999会计年度中拨给的2亿6千万美元中受惠,美国的儿童每天有一个小时在阅读作业室工作;早在1995年4月,意大利教育部长就宣布了一个“促进学生阅读计划”;英国提出“要利用班级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中的读物”,使儿童阅读内容的选择视其兴趣享有相当的自由;法国在假日中心建立课外阅读计划;台湾从2000年8月到2003年8月在全岛实施儿童阅读计划。从我们国内的情况看,目前很多学校和老师在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阅读实践等方面,进行很多有益的尝试,总结出了不少可贵的经验。著名儿童文学家梅子涵先生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十分推崇,他认为童年时代的课外阅读为其一生的发展作铺垫。北京市特级教师窦桂梅的《语文教学要关注人的发展》在推荐阅读书目,拓宽阅读范围,积累语言文字,熏陶民族文化等方面,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江苏扬州教育学院的徐冬梅老师以“亲近母语”为目标的课外阅读教材研究与实验在儿童阅读教育理论、小学阅读课程的构建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以上课外阅读的研究成果与实施措施,都为我们的课外阅读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帮助与警示。但总的来说,缺乏从读书习惯培养角度来探讨习惯策略的研究。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 1.小学语文新课标要求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2.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突破了一定的界限,就会出现质变。小学生课外阅读也是如此,学生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与指导下,阅读一本本书籍,达到一定的量,就能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纠正各种不良动机,良好的阅读动机得以激发与培养。3.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博览课外书籍,就得先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兴趣之火。有了饱满的读书兴趣,学生才会对课外阅读产生强烈的需要,积极地投身其中。4.时代赋予的责任
其它国家相比,就可以看出我们的读书问题很严重。犹太人平均每人每年读书64本,前苏联平均每人每年读55本,美国自克林顿总统启动了全民阅读计划,平均每人每年读书要达50本。上海市对九年义务教育时期的阅读量调整为4000万字,平均每个学生每年读书近50本。可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是实现课程标准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开辟多种有效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其阅读能力是形势所趋、势在必行的。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一)课题研究内容: 1.做到“五个养成”:
(1)养成购书借书的习惯。广泛阅读,应有书源。鼓励购书、借书,成立班级图书角,保持书源不断,读时有书。
(2)养成自觉读书的习惯。读书习惯的养成,贵在“自觉”二字。当学生有了时间,就会自觉地读书,阅读习惯自然就形成了。(3)养成读书动笔的习惯。古人曰:“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能动笔,是读书有收获重要之处。“走马观花”式的读书,将无法形成喜爱读书,扎实读书的态度,实效性不大。
(4)养成边读边思的习惯。一边读书,一边思考,是保持读书习惯持久的关键之处。读有所思,才会品出读书的乐趣,读书的益处。当读书有了兴趣,经常性的读书才会成为自觉的行动。
(5)养成爱惜书籍的习惯。建立家庭自己的小书库,改正随便撕书,在书中乱写乱画的坏习惯。2.实现“三个提高”:
(1)提高自觉意识。引导学生在良好阅读习惯培养过程中去认识自觉读书是自觉意识的体现,让学生的自主意识在阅读习惯中形为自觉读书的行为。
(2)提高读书水平。读书习惯的养成,最终是要达到读书水平不断提高的目的。因此,在读书习惯的养成的过程中,要注意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读书的水平。(3)提高读书成效。有成效的读书,才是有收获的读书。因此,学校应多层次,多方面引导学生读有所获。3.形成“两个局面”:
(1)形成爱读书的局面。当学生有了会读书的兴趣,读书的愿望才会强烈。读书的行动才会持久,这样有利于读书习惯的养成。
(2)形成会读书的局面。当学生有了会读书的能力,读书的兴趣会更浓,读书的效果会更好,这样有利于读书水平的提高。4.促进“一个创建”:
创建书香校园——把学校建成读书乐园,营造自觉读书,喜爱读书,争相读书的氛围。
(二)课题研究方法:
1、整体研究法:将语文教材与《同步阅读》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将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指导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课堂阅读教学必须向《同步阅读》延伸,《同步阅读》必须以课堂阅读教学为基础。
2、文献研究法:组织课题组成员通过自学、辅导、培训等形式学习相关理论,利用网络、文献资料广泛收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3、问卷调查法:对学生的阅读习惯现状进行前测与后测,前测将作为确立研究内容和培养目标的依据,并作为基础数据进行保存;后测作为分析研究结果的重要依据,与前测结果对比,分析研究的实效。
4、实验研究法: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确定研究方向,明确实验目标,分阶段有侧重点地开展实验研究工作。
5、课例研究法:开展课例研究(集体备课制定教学设计,开展听课、说课、评课活动等)、开展案例研究(通过教育叙事的方式,进行总结反思,提出新的构想等)。
6、经验总结法:在开展课例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定期交流、总结,撰写科研论文,总结经验,揭示教训。五.研究工作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自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具体的实验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2018年10月——2018年11月)
1、明确本课题研究的整体方向,学习相关文献资料,形成课题方案,申请立项。
2、建立课题组。
3、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新课改理论,学习学生阅读习惯、阅读能力培养的相关理论。
(二)实施阶段(2018年12月——2019年 2月)
1、举行开题仪式,调动师生、家长参与研究实践的积极性。
2、收集信息,归纳整理。
A、发放学生问卷调查,从学生那里了解他们目前的阅读习惯。
B、召开语文教师阅读教学现状论证会,摸清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C、将各种信息归纳总结,分析找到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方法。
3、针对教材以及课堂教学情况,发现阅读教学中存在问题,围绕课题完善课堂教学模式设计,探索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指导、培养的途径,形成教学典型案例。
4、阶段性成果展示(各参研人员汇报),根据上阶段的研究情况及经验,推广应用上阶段研究成果,完善已探索的教学模式,探索学生阅读习惯与阅读能力培养的操作策略,形成课堂教学、课外指导及探究典型事例。
5、深入实验班级调研,开展主题教研活动和教学观摩,推进课题的研究与交流。收集有关资料,组织撰写相关的论文和阶段性总结报告。
(三)总结阶段(2019年4月——2019年11月)
1、完善并形成相对稳定的培养小学生阅读习惯的教学模式;在全校进行推广,不断地深入阅读教学的改革。
2、课题组对材料进行总结,整理分析,撰写研究报告,做好结题工作。
3、课题成果展示。六.研究措施
1.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让教师明确课外阅读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让教师懂得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2.对所有参研人员定期进行培训,让他们掌握研究的基本思想和操作要求。邀请专家诊断指导。每阶段完后,邀请上级有关教育专家对课题进行验证,进行评估和指导,为下一阶段课题的进行提出明确的方向。
3.及时总结。定期召开专题研究会、经验交流会,研讨存在的问题,及时修订方案,以有效地推动研究工作的开展。
第二篇:小学生文明礼貌习惯养成研究开题报告
殷都区教育科学研究所“少年儿童主体多元发展实验研究”德育、活动、家教三系列课题
小学生文明礼貌习惯养成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环境和人们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面临革新。自殷都区教改以来,老师们全身心投入课堂教学,一味地追求“高效课堂”,学生的高效学习,忽视了学生德育的发展,致使学生德育缺失,造成许多新问题,引起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经讨论决定课题“小学生文明礼貌习惯养成”,通过研究力争改良学校德育现状,使学生全面发展,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行为习惯,我们选择该课题进行研究,以期解决以下问题。
1、每节课渗透文明、礼貌习惯的养成。
2、鼓励学生自主管理,提高学生的参与面。
3、加强家校联系,借助一切可以借助的力量。
以创建“中小学行为规范示范校”为载体,以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切实加强行为习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营造良好育人氛围,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二、课题研究的概念界定
“学生文明礼貌习惯”包括以下四方面:
1、文明举止习惯;
2、讲究卫生的习惯;
3、会用礼貌用语;
4、尊重关心他人。(此四点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2、3、4、5、9条中有具体要求)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根据
1、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本课题如果研究成功,第一可以改变本校小学生文明礼貌习惯较差现状;第二对学校改进德育工作方法有帮助;第三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习惯,为将来成为合格公民打下基础。
2、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小学德育纲要》规定“小学德育主要向学生进行以‘五爱’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社会常识教育,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可见文明礼貌习惯的培养是小学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对此项内容也作了具体要求。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第三条指出“加快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的改进和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资源,深入研究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努力构建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积极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和形式,采用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下发的文件和书报中也一再要求学校要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进行德育课题研究。
四、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和趋势分析
21世纪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力资源的竞争,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积极致力于教育的改革和研究。南师大教授朱小蔓在她主编的《中小学德育专题》一书中说“德育是中小学教育的灵魂,它致力于对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格素质的培养,体现中小学教育的基本目的和归宿„„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教育界不约而同地愈益重视这个领域„„”学生文明礼貌习惯的养成教育,作为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在国内各地也引起广泛关注,据教育科研网查寻显示:《小学生学会尊重的培养研究》作为国家教科研“十五”规划课题,正在进行研究,《小学生习惯培养的研究》、《小学生行为问题与良好习惯的研究》已写出结题报告,我校目前尚未有上级有关课题结果推广的信息,所以,我们选取该课题进行研究,既切合当前工作需要,又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五、课题研究的原则
1、正面教育和自主参与性原则
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来自正确的道德认识和积极的道德情感体验,我们通过校外辅导员教育、校园讲座等正面教育,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观念。然后通过愉快的体验,使学生自主参与活动,自主建构认识体系,自主约束不良行为,形成良好习惯。
2、督导与纠错原则
教师和学生检查员及时提醒学生,帮助学生自主约束能力的形成。
3、家校配合原则
家庭和学校是学生道德形成的两个主要环境,家长和老师是学生道德模仿的主要对象,学生的表现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及时认可,因此家校结合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所在。
3、行动研究原则
此为校本研究,旨在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边实施边调整,边优化,发现问题及时研究,及时解决。
六、课题研究特色
1、实用性,本课题来源于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主要由课题组一线教师在工作中实施研究,研究成果又将在实际工作中推广,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2、采用阶段性交流的方式进行研究。本研究为期一年,由课题组教师深入教学,对学生文明礼貌习惯形成过程中的发展变化进行记录,阶段性交流、研究,及时调整,保证研究的科学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研究成功的可能性。
七、课题研究实施的方法和策略
1、以班级为单位,用自主管理的方法,以集会进行宣传教育,家长生活中的督促、鼓励,各阶段的总结评价为主要形式,实施教育和培养。
2、以教师撰写小结、论文进行交流、探讨为主要形式进行研究。
八、预期达到的研究目标
1、使学生养成具体的文明礼貌习惯
通过课题研究,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从而调整人际关系,创建和谐校园,全面优化校园育人环境。
2、让学生在文明礼貌的养成教育中养成自我管理、形成良好的文明礼貌好习惯,并内化为自己的一种素质。
3、通过礼貌教育,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树立自信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及提高学习主动性、自觉性等都产生积极的影响,形成良性循环。
4、摸索出一整套行之有效、为学生所喜爱的“养成教育”的方式方法,为改进和优化学校德育工作、积累丰富经验。
九、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课题在全校开展研究,在实验基础上,进行专题研究。
研究方法主要有:问卷调查法、激励表彰法、观察研究法、实践探究法、个案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进行实验。
十、课题研究阶段与任务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一年(2011.9——2012.9),拟定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进行:
(一)准备筹划阶段(2011.9——2011.10)
1、筹建课题组,论证课题,要求组员作相关知识准备。
2、课题负责人研究、撰写课题立项申请书,进行申报。
(二)具体实施阶段(2011.11——2012.5)
1、全面开展实验,实施研究计划。
2、每月进行一次小结交流。
3、学期末进行阶段总结,收集各种资料归档。进行分析研究,报请上级专家参加论证,调整下一步方案。
(三)课题总结阶段(2012.6——2012.9)
1、课题组全体人员进行自我总结,撰写经验论文。
2、课题负责人撰写课题研究总结。
3、邀请上级教育专家进行评估验收。
十一、课题成果表现
本课题于2012年9月结束时,预计有以下成果:
1、本课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2、教师教育片段
3、学生成长记录
4、典型活动记录照片
5、论文
十二、成员组成及分工 本课题组人员及分工如下: 课题主要负责人:马静
主要成员:李小强 张文叶 于天九 张艳梅 牛爱花 分 工:
马 静:撰写相关报告
李小强、张文叶:组织实施,准备所需表格,文件等资料 于天
九、张艳梅:负责资料搜集、整理
牛爱花、贺用红:负责照相、录像,获取第一手资料。
十三、经费预算:3000元
贺用红
学生文明礼貌习惯研究开题报告照片
课
题
开
题
讲
座
开
题
时
激
烈
交
第三篇: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研究-开题报告(范文)
凤鸣镇茅山小学校
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提出
经过调查发现:现在因为诸多因素,许多学生学习存在如下问题:
1、不善于合理安排时间,缺乏有计划学习的习惯;
2、书写不规范,不注意认真书写的习惯;
3、缺乏预习和课前准备的习惯;
4、不善于做笔记,有的甚至没有做笔记的习惯;
5、不善于使用工具书,缺乏查资料和课外阅读的习惯;
6、上课精力不集中,沉迷于幻想的习惯;
7、学习懒散,依赖性强,缺乏认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8、不善于温故知新,有的甚至没有自觉复习的习惯;
9、考试审题不严,缺乏认真仔细检查的习惯;
10、学习死记硬背,只求结论,不重探究过程,缺乏大胆质疑、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习惯……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制约了学生的进一步发展。许多学生进入高中之后,不能很好地适应高中的学习,学习心理疲惫不堪。教师在进行教学时,由于学生的车轮转不起来,教学效果也不佳。
所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对教师﹑对农村家庭﹑对我校的发展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叶圣陶先生也曾说:”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讲,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是为了不教,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是优化学习过程、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益的重要环节,更是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的具体体现和学生获取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我校是一所农村学校,“十二五”期间将工作重点移至教育科研,向教科研要成绩,逐步形成我校鲜明的特色。
本课题研究不是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层面,而是有效针对新时期的农村小学生的新特点、新问题、新动向,用行动来践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过程。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深化操作原理,细化操作过程,明确操作方法,加大操作的针对性,增强操作的可行性,提高操作的实效性。
此外,从选题上来看,是从我校实际情况和已有的研究经验出发,通过研究彰显学校特色,从而使学校特色实现新的提升。本课题的研究有效针对各个年级,各门学科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体现习惯培养的学科性和层次性。
鉴于以上,我们决定展开课题为“农村初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一)“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一般指长期逐渐养成的、较稳定的学习行为与态度。就其性质而言可分为不良学习习惯与良好学习习惯,前者如作业拖拉、缺交、抄袭、考试作弊等,后者如独立思考,独立作业,勤学好问等;就层次而言,可以分为基本学习习惯与高级学习习惯两大类。基本学习习惯有预习习惯、复习习惯、专心听讲习惯、做笔记习惯、独立作业习惯等,高级学习习惯包括认真观察的习惯、勤于思考的习惯、勇于提问的习惯、自学与研讨的习惯、学用结合的习惯等。
学习习惯的培养应从基本习惯入手,循序渐进,发展到高级习惯。
(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
我们所说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就是指要根据农村小学生的特点与所处的环境,(农村小学生最大的特点:纯朴,但各方面习惯较差。所处环境的重要特点是:家长或望子成龙,但教育无策;或做工较忙,又宠爱过度,对子女学习疏于关心,等等。)课题组从各门学科,各个年级入手,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活动,帮助学生克服不良的学习习惯,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为学生的良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并使他们的学习水平提升,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平台,全面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形成特色,有力地推动素质教育。
三、研究的理论支持
国内外有关行为习惯的研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和财富。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作为学习心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国内外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有许多这方面的专著。如《学与教的心理学》(皮连生著)、《学习风格论》(谭顶良著)、《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林格著)等。许多学校也有类似的研究课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为本课题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但对新时期农村小学学生的新特点、新问题、新动向而言,适应性不是很高,尤其是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和评价方面等实践操作技术层面显得薄弱。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深化操作原理,细化操作过程,明确操作方法,加大操作的针对性,增强操作的可行性,提高操作的实效性。
四、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发挥学生最大的学习主动性,引导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开发学生潜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发展。
总体目标:
(1)矫正学生不良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2)建立农村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体系,形成师生重视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课堂模式,并将成功的经验推广。
(3)形成一套学习习惯的有效评价体系,完善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评价反馈机制。
五、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一)研究内容:(1)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的调查研究,包括各个年级段,各门功课。
(2)各个年级段,各门学科基本学习习惯培养系列(包括培养目标、方法策略、预期效果,习惯培养的反馈情况)。
(3)分年级、分学科对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重点培养,并分析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条件、背景、过程和主要因素。实践并完善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具体内容:课前能做好充分的准备,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课中能时刻保持良好精神状态;认真倾听、善于思考,积极发言;勤于动笔,做好笔记;课后能独立作业,主动纠错,善于归纳和整理,不懂就问,加强阅读,读写结合。
(4)重视学习习惯培养的课堂研究。(5)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和良好的评价反馈机制的研究。
(二)研究思路:
本研究将基本遵循这样一条思路:从现象到本质,从事实到成因,从探究到实践的思路,解释现象,解决问题。实践与反思相结合。
我们以教研组为单位,首先是对小学生学习习惯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用教学研讨的形式对影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形成进行归因分析。其次是制定各年级各学科重点学习习惯的培养实施计划,那就是通过二年的努力,让大部分学生都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能做好充分的准备,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课中能时刻保持良好精神状态;认真倾听、善于思考,积极发言;勤于动笔,做好笔记;课后能独立作业,主动纠错,善于归纳和整理,不懂就问,加强阅读,读写结合等等。从基本学习习惯入手,循序渐进,发展到高级学习习惯。同时,组织教师进行围绕课题的理论学习,提高认识。再次,立足课堂进行培养习惯的实践研究。我们的课堂教学,不仅要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科教学任务,还要完成习惯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努力将习惯目标转化成课堂行为,利用各个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教育与培养。通过教育实验获得个案。最后,实践后再进行数据对比、理论分析,针对研究目标进行反思、归纳。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和良好的评价反馈机制。不断地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
六、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由于本校规模小,所以研究对象定为所有学生。但良好的学习习惯应从小、从早抓起,因此重点对象拟放在低年级学生。
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文献法、调查法等。
(1)行动研究法:有计划有步骤的对研究学生习惯培养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由教师共同合作边研究边行动,以解决实际问题。
(2)文献研究法:以“学习习惯”为核心词,广泛查阅文献,深入调研,搜集资料。
(3)调查法:为了达到设想的目的,制定某一计划全面或比较全面地收集学生学习习惯的各种材料,并作出分析、综合,得到某一结论。它的目的可以是全面把握学生当前的学习习惯的状况,弄清前因后果,为进一步的研究或决策提供观点和论据。
七、组织保障
1、人员保障
组长:蔡勇贵(负责课题统筹、组织、经费保障)
副组长:曾羽(负责起草本课题研究方案、组织、监督督促、检查及落实情况。)
主研人员:蔡勇贵、曾羽、王小平、罗太莲、岳砚(其中罗太莲、岳砚根据课题制定课程计划、内容、组织实施、收集资料等,为形成德育教育园本课程提供素材。)
2、制度保障
(1)制订管理条例,管理者和课题承担者明确自己的职责。(2)完善课题考核、评估制度。
(3)制订激励机制,对在课题研究中成绩突出的教师,给予名誉和物质奖励等,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经费保障制度,学校要在不同阶段,根据学校课题研究需要适当投入一定的资金作为保障,使研究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八、课题研究的过程
1、准备阶段(2014年2月-2014年8月):主要工作是学习理论,统一思想,设计方案,确定研究对象,培训研究教师,课题立项、开题及有关物质准备等。
2、实施阶段(2014年9月-2015年1月):主要工作是撰写课题方案,展开研究活动,搞好阶段总结。
3、深入阶段(2015年2月-2016年1月):主要工作是进行中期评估,调整方案等。
4、推广与总结阶段(2016年2月-2016年6月):主要工作是在中期成果的基础上,扩大研究范围,收集整理资料,进行分析,撰写报告,请专家鉴定,进行结题。
九、效果预测
1、学生发展目标: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
提高学生独立、自学能力,促进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
2、家长发展目标:提高家长科学育儿态度和水平
家长通过家校联系,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儿童观、成长观,明白教育子女家长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再把教育的责任完全推卸给学校。在理念上开始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在实践过程中家长们开始重视“家校同育”的教育价值,密切关注家校教育动态,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好子女。
3、教师发展目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加强师风师德学习,树立职业理想,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我发展和自我超越的意识。教师之间开展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中进行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共同成长。进一步完善教师的教育行为,提高教师的共育指导与研究能力、活动实施与反思能力、与家长协作交往能力等。逐步能独立承担科研任务,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等。
茅山小学校 2014年2月
第四篇: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研究 课题开题报告.
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研究 课题
开题报告
2011年2月,我校承担了胶州市课题--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研究任务,为了更好的开展课题研究,进一步教师对此课题的认识,提高教师实施的自觉性,学校特举行开题会。
一、课题提出背景:
习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指出:“简单地说,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英国教育家洛克也曾说过,一切教育都可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同样,在我国古代也早就有了“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说法。由此可见,从一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主动的、自主化了的持久学习方式,往往它成为一个人学习品行的一部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一个人成长中有多方面的作用,它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重要手段,它广泛存在于学习的所有内容中,体现在学习过程里。例如课前预习、专心听讲、积极发言、独立认真作业,自觉检查订正的习惯等都属于学习习惯。
少年儿童中却普遍养成了一些不良学习习惯,如作业马虎,拖拉,上课开小差等,而且农村家长的素质普遍不够高,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没有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如果任其发展,必然影响学生日后的健康成长。
二、理论意义:
“学习习惯”的界定:
习惯是一种可以主宰人生的顽强的、巨大的力量。学习习惯是指学生为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性。小学生的学习习惯是以小
学生为培养对象,以学习活动为内容,有目的地经过重复或练习逐步形成,进而巩固下来并为之需要的学生行动方式。据统计,习惯在一切活动中处于轴承地位,如:形成好成绩的各种因素的比重是:学习习惯占33%,兴趣占26%,智力占15%,家庭影响占5%,其它占25%,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学习习惯的培养。
学习习惯是影响各门学科学习的重大因素,因此,从所有学科的第一课时开始,就应该根据教学条件、学习情况、课本、教师所用教学法体系以及所依据的教学理论,有计划地、持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研究措施:
该课题申报成为胶州市立项课题后,学校领导十分重视,把它当作主课题来抓,在注重科学性、规范性的同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在实践中逐步摸索经验、澄清认识、提高水平。主要采取了以下三方面措施:
一、精选组员,优化人力资源
要使本课题研究工作卓有成效地展开,关键是有一支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厚实的现代教育理论底蕴,乐于奉献,善于思考,大胆实践的研究队伍。课题组开始成立时,学校与课题组成员签定了《课题申请报告》《课题研究任务书》,对课题组成员的职责,权利作出明确的规定,保证他们认真参与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又吸收了一批优秀教师来参于课题研究,为课题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课余充电,提高科研能力
1、强化理论学习
(1)规定每位课题组成员至少订阅两种优秀的教育报刊或杂志;
(2)邀请专家、领导进行讲座,把新课程、教改的信息及时传达给老师;
(3)鼓励教师上网查阅资料,学习先进的经验,实现资源共享;
(4)每月学习一次与课题相关的优秀推荐论文,写好摘要与心得,再组织讨论与交流。
2、参与各类培训
(1)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课件制作培训班,让课题组成员能自己进行课件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到外事市以及周边兄弟学校听课学习,开阔课题组成员的眼界,外出教师回校后,向课题组成员汇报学习情况;
(3)学校教育宽带网使用后,进行网络常识和网络教学技术的培训。
四、研究策略及过程:
一、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调查和分析:
课题研究的第一阶段我们就设计了关于学习习惯的调查问卷,把本校小学部1-6年级学生分成低、中、高三个阶段,以部分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这些学生的学业水平,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情况,为研究对策提供依据。在研究的实验过程中,将针对这些学生作连续的追踪调查。进行学习习惯现状的调查分析。
调查内容包括:课堂听讲情况,预习复习情况,家庭作业环境情况,课外阅读情况,对待各科作业的态度等18道试题。调查方式:以学生、家长问卷调查为主,辅以教师、家长、学生座谈会,个别交流等。
课题组要经过调查分析后,针对低、中、高三个阶段,拟订了三份调查报告。认为要改变学生不良习惯,应该在实际操作中对各类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首先为学生的学习引路,设疑和指点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严谨自学的良好品质,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一种自觉行为,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以适应当前的学习和今后的学习和工作,跟上当前科技迅猛的步伐。
二、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
针对调查报告,课题组成员要积极探索,采取点面结合,逐步有序推进的方法,一方面拟订了三份低、中、高年级实验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措
施,另一方面课题组每名成员选择了一名学习习惯差的学生,一名学习习惯好的典型学生作为个案进行分析研究,论证,三、借助“各方”力量,内外因素结合,促使习惯的养成;
学习习惯的形成和发展,一般受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方面的影响。外部因素是指影响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社会、家庭、学校因素,内部因素是指学生自身的生理条件,智力发展和学生的自我意识能力。只有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共同努力、紧密配合,保持教育思想、教育目的的一致性,才能共同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环境。
其次,我们要借用班级家长会,部分家长座谈会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对学生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及其目的,取得家长的配合参与,对每个学生进行检查和督促,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毕竟是相辅相成的,家庭的氛围和情景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改进活动课程,优化校园文化环境,通过“我的理想”“学习习惯交流会”“学习方法经验交流会”和“这样的孩子好吗?”等主题班会,以及召开“内因、外因”谁起作用的辩论会,“抄作业的好处与坏处”等讨论会,部分学生座谈会等形式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通过活动,学生明确自己有哪些好的学习习惯,存在哪些坏的学习习惯,并能针对坏的学习习惯总结改进方法和措施。再加上教室、家庭、文具盒里张贴有关学习习惯方面的挂图和名人名言,让学生发挥主体意识,时刻激励自己,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
五、研究方法:
1、坚持每月一次的课题组例会制度,及时分析总结前阶段工作得失,部署下阶段的工作,不定期开设科研沙龙,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学习交流活动;
2、建立课题组研究课制度,抓好备课、上课、说课、评课、课堂评议五关,每堂研究课设有研究指标、达成情况、研究课听课笔记与课堂教学评议表,全体成员听课、评课,从中得到提高;
3、撰写研究性文章,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每学期撰写与课题有关的论文,参加各级各类论文评选,或向有关报刊、杂志投稿;
4、进行资料积累,要求教师把既是重要参考资料又是成果的课题研究资料、学习材料及时整理好,学期结束时及时收缴与归档,以便于同组成员学习借鉴其中的有价值的经验。
六、研究阶段及预期研究成果
准备阶段(2006年1月--2007年2月)`
1、申报课题。
2、制定课题实验方案。
3、做好动员发动工作。课题实验方案、实施计划
实施阶段(2007年2月--2008年10月)
1、成立子课题研究小组。
2、全校教师选定自己实验课题。
3、全面深入开展研究。定期做好汇报、总结工作
结题阶段(2008年10月--2008年12月)
1、做好材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2、所有研究人员撰写论文。
3、总结上报,做好结题工作。形成一批有价值的论文
七、课题人员分工
--小学生数学、综合科等学习习惯的养成--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小学生英语科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研究,需要教师边实践边思考边总结,主要在研究策略方面努力,以提高研究效率。今后此课题还应在深化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丰富,更要重视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使学生真正成为“理想远大,不怕挫折,敢于迎接挑战的成功者。”
第五篇:《读书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开题报告
《读书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非常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第一次明确规定了课内外阅读量和背诵的篇数:小学阶段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因此,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也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的任务。而我们的课外阅读长期存在一些问题。目前,小学生课外阅读没有引起教师的普遍重视,忽视课外阅读,课外阅读呈无序状态,阅读习惯与能力较差。
人生是从读书起步的,读书是精神的探险,灵魂的遨游。人需要物质的食粮,也需要精神上的“食粮”,一个国家谁在看书,看了哪些书,决定一个国家的未来,作为培养、铸就下一代,为下一代打根基的小学教育,应让小学生从小养成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学生的个性化行动。具备良好的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的基本能力,这是现代社会对公民的要求。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是社会环境、学校教育、个人成长的需要。因此,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已经是我们教育者刻不容缓的工作重点。我们深信,在学生时代播下了种子,肯定能赢得未来的收获,有了阅读的兴趣,掌握了阅读方法,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在没有任何强制的因素情况下,能饶有兴趣去读书、写作、服务社会,这就是习惯,习惯的养成则是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所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都很重视儿童阅读教育的研究。在一些发达国家,课外阅读已成为阅读教学目标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有些国家甚至由政府直接介入。如:早在1995年4月,意大利教育部长就宣布了一个“促进学生阅读计划”;英国提出“要利用班级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中的读物”,使儿童阅读内容的选择视其兴趣享有相当的自由;法国在假日中心建立课外阅读计划;台湾从2000年8月到2003年8月在全岛实施儿童阅读计划。从我们国内的情况看,目前很多学校和老师在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阅读实践等方面,进行很多有益的尝试,总结出了不少可贵的经验。著名儿童文学家梅子涵先生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十分推崇,他认为童年时代的课外阅读为其一生的发展作铺垫。北京市特级教师窦桂梅的《语文教学要关注人的发展》在推荐阅读书目,拓宽阅读范围,积累语言文字,熏陶民族文化等方面,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江苏扬州教育学院的徐冬梅老师以“亲近母语”为目标的课外阅读教材研究与实验在儿童阅读教育理论、小学阅读课程的构建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以上课外阅读的研究成果与实施措施,都为我们的课外阅读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帮助与警示。但总的来说,缺乏从读书习惯培养角度来探讨习惯策略的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
1、小学语文新课标要求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 基本的语文素养。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2、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博览课外书籍,就得先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兴趣之火。有了饱满的读书兴趣,学生才会对课外阅读产生强烈的需要,积极地投身其中。
3、新时代责任
其它国家相比,就可以看出我们的读书问题很严重。犹太人平均每人每年读书64本,前苏联平均每人每年读55本,美国自克林顿总统启动了全民阅读计划,平均每人每年读书要达50本。上海市对九年义务教育时期的阅读量调整为4000万字,平均每个学生每年读书近50本。可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是实现课程标准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开辟多种有效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其阅读能力是形势所趋、势在必行的。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一)课题研究内容:
1、做到“五个养成”:(1)养成购书借书的习惯。广泛阅读,应有书源。鼓励购书、借书,成立班级图书角,保持书源不断,读时有书。
(2)养成自觉读书的习惯。读书习惯的养成,贵在“自觉”二字。当学生有了时间,就会自觉地读书,阅读习惯自然就形成了。
(3)养成读书动笔的习惯。古人曰:“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能动笔,是读书有收获重要之处。“走马观花”式的读书,将无法形成喜爱读书,扎实读书的态度,实效性不大。
(4)养成边读边思的习惯。一边读书,一边思考,是保持读书习惯持久的关键之处。读有所思,才会品出读书的乐趣,读书的益处。当读书有了兴趣,经常性的读书才会成为自觉的行动。
(5)养成爱惜书籍的习惯。建立家庭自己的小书库,改正随便撕书,在书中乱写乱画的坏习惯。
2、实现“三个提高”:
(1)提高自觉意识。引导学生在良好阅读习惯培养过程中去认识自觉读书是自觉意识的体现,让学生的自主意识在阅读习惯中形为自觉读书的行为。
(2)提高读书水平。读书习惯的养成,最终是要达到读书水平不断提高的目的。因此,在读书习惯的养成的过程中,要注意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读书的水平。
(3)提高读书成效。有成效的读书,才是有收获的读书。因此,学校应多层次,多方面引导学生读有所获。
3、形成“两个局面”:(1)形成爱读书的局面。当学生有了会读书的兴趣,读书的愿望才会强烈。读书的行动才会持久,这样有利于读书习惯的养成。
(2)形成会读书的局面。当学生有了会读书的能力,读书的兴趣会更浓,读书的效果会更好,这样有利于读书水平的提高。
4、促进“一个创建”:
创建书香校园——把学校建成读书乐园,营造自觉读书,喜爱读书,争相读书的氛围。
(二)课题研究方法:
整体研究法
将语文教材与《同步阅读》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将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指导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课堂阅读教学必须向《同步阅读》延伸,《同步阅读》必须以课堂阅读教学为基础。
文献研究法
组织课题组成员通过自学、辅导、培训等形式学习相关理论,利用网络、文献资料广泛收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问卷调查法
对学生的阅读习惯现状进行前测与后测,前测将作为确立研究内容和培养目标的依据,并作为基础数据进行保存;后测作为分析研究结果的重要依据,与前测结果对比,分析研究的实效。
实验研究法
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确定研究方向,明确实验目标,分阶段有侧重点地开展实验研究工作。
课例研究法
开展课例研究(集体备课制定教学设计,开展听课、说课、评课活动等)、开展案例研究(通过教育叙事的方式,进行总结反思,提出新的构想等)。
经验总结法
在开展课例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定期交流、总结,撰写科研论文,总结经验,揭示教训。五.研究工作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自2013年9月至2015年10月,具体的实验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学习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0月)
1、学习本课题方案,各科组成立子课题组,选定子课题,制定研究方案。
2、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学习,全体教师参与课题研究。
3、向学生以及家长宣传本课题实施意义。
(二)实施阶段(2013年11月——2014年10月)
1、全面展开行动研究。
2、收集研究过程的各种资料、信息。
3、组织教师培训和经验交流活动。
4、形成阶段性经验材料。
(三)总结阶段(2014年11月——2015年10月)
1、各子课题组完成结题报告。
2、接受课题的评估和验收,并做好反思。
3、整理成果进行展示、出版。六.研究措施
1.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让教师明确课外阅读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让教师懂得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2.对所有参研人员定期进行培训,让他们掌握研究的基本思想和操作要求。邀请专家诊断指导。每阶段完后,邀请上级有关教育专家对课题进行验证,进行评估和指导,为下一阶段课题的进行提出明确的方向。
3.及时总结。定期召开专题研究会、经验交流会,研讨存在的问题,及时修订方案,以有效地推动研究工作的开展。七.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和专长:
本课题由校长贾俊平负责。学科组长:刘红莲、刘莉静、刘芳珍、李丽叶、张良枝,曾参与我校的课题小组先后完成了两项省级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课题组成员都是长期从事语文教学的一线教学骨干,都具有大专学历,教学经验丰富,教科研能力强,一直致力于我校学生读书习惯养成的研究,有丰富研究经验,为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将通过课题的不断进展,努力为学生的阅读习惯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学生“书海扬帆”。我们将认真根据既定计划和方案,逐项落实,定期检查,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请示。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题研究,保证按时结题。学校各类教学设施完善先进,有语音室,网络中心,班班拥有多媒体设备,多媒体教学,网络资源共享,这些为我校实现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八、课题的成果形式
学生习作选、学生读书笔记汇编、教师研究随笔汇编、教师读书心得、教师研究心得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