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的学前教育会是乌托邦吗

时间:2019-05-13 18:12: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今后的学前教育会是乌托邦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今后的学前教育会是乌托邦吗》。

第一篇:今后的学前教育会是乌托邦吗

今后的学前教育会是“乌托邦”吗?

■ 孙晓娟

看了《中国教育报》记者刘磊老师2月3号的一篇报导《学前教育不能只顾铺摊子》,引起了我深深地思考。国家已经意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安排500亿元的资金用来发展学前教育,作为在幼儿工作岗位工作的我看到了希望。

我们所在的幼儿园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小学附设幼儿园,去年镇上刚为我们建好了一座高质量的教学楼,配备了一定数量的室外和室内的设施及图书、玩具等,着实让我们这些农村的老师和孩子眼前一亮。我们在欣喜之余,对于今后的幼儿工作的开展也陷入了深深的痛苦和矛盾之中,痛苦是因为我们幼儿园绝大多数教师都是非幼师专业的(13名教师中仅有1名是幼师专业的),基本功可想而知;矛盾是国家一再强调不能把幼儿园小学化,我绝对同意这一观点,但现实是很多家长衡量老师的标准是孩子会写多少字,会识、算多少数。你若不在乎家长的感受吧,好像还不尽情理,对工作不够负责,若教别的,我们这些非专业老师还真有一定的难度。我们的同事有的年纪近五十了,课余时间经常向年轻老师请教,看视频,认真学律动,儿歌,及如何更好地管理和引导幼儿。为的是能跟上时代的要求,这也体现了“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毕竟社会越重视学前教育,对于我们的要求也就越高,我们的工作难度也就越大。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我们这些非“巧妇”们,即使有再好的“米”,也会感到相当大的压力,希望全社会的家长都要关注真正意义的学前教育,这就需要社会大力的宣传,全员地参与,共同提高。资金有了,并不等于就能收到理想的效果,为了真正收到实效,相关的制度及激励、改进措施都要同步产生。否则,今后的学前教育就会变成“乌托邦”,我想这个结果是我们任何一个人都不希望看到的。

为了我们这些可爱的孩子们,我们共同努力吧!这绝不仅仅是口号,我们全社会应积极行动起来!关注学前教育,关心、支持、重视学前教育!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业,而是长久的事业,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尤其现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我们翘首期盼着学前教育春天的到来!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榴园镇中心小学幼儿园)

第二篇:浅谈乌托邦

乌托邦的政治思想浅析

张松 13110108

摘要:乌托邦描绘了一个理想蓝图,这是对未来完美世俗社会的设计,意味着对现存政治秩序的否定、超越和挑战。乌托邦的理论基础是人性善、人有理性、诸善共荣、普遍主义的整体价值观。乌托邦对人类政治生活的意义,在于其对未来美好可能性的探索以及对现存社会政治状况的批判。但乌托邦因其科学理论基础的缺失而成为一种想象力而非现实的存在。因此,它是不能被现实化的,它必须恪守自己的边界,与政治现实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关键词:乌托邦;空想社会主义;有限性

无论是在西方文明还是在东方文明中,人类追求美好社会的理想都源远流长,如中国古代便有“世外桃源”之说。但用“乌托邦”这个词来表达这种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却是近代以来的事。莫尔首次使用“乌托邦”这个术语后,乌托邦便成为一个广泛使用的词。

乌托邦(Utopia)这个词本身就是据古希腊语虚造出来的,《牛津英语词典》中列出了乌托邦四个方面的含义:“(1)托马斯·莫尔所描绘的一个想象中的岛,岛上有一个具备完美法律和政治制度的理想社会;(2)任何想象中的或不明确的,遥远的国家、地域或场所;(3)在政治、法律、风俗、生活状态等一切方面都完美无缺的地方。国家或场所;(4)一种不可能的理想计划,尤指社会改革计划。其中第二方面侧重于从“乌托邦”的“无”来理解,强调其是人们头脑中想象的产物,与现实社会的距离是遥远的、难以捉摸的;第三方面指出乌托邦“完美无缺”的性质,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是一种全新完美的状态,是一个于现有社会完全不同的地方。这两个方面是“乌托邦”概念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即“完美但却无法实现”。

根据价值立场,国内外学者对乌托邦的理解可以分为三类:其一,乌托邦的支持者认为乌托邦是不可或缺的,是人类的存在和价值实现方式,是一种积极的理想,意味着历史的创造和人的解放。其目的是企图在贫乏的年代高扬乌托邦精神。其二,乌托邦的反对者认为乌托邦提供了一个完美的社会理想和实现手段,并要求人们据此对现实社会进行彻底的改造和重建,抛弃现存的制度、观念和生活方式,而这必将会导致专政和独裁,也给人类带来灾难。其关注点在于乌托邦思想的实施以及乌托邦运动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实际影响。其三,价值中立者进行整体性的纯学术研究,在肯定乌托邦政治意义的同时探讨其局限性,其关注点在于乌托邦的文本或结构。

可以看出,人们在对乌托邦的理解虽然随时空的变化而变化,但大都是在最初词源意义上的展开和延伸,或强调美好,或强调子虚乌有,或者二者兼而有之。本文对乌托邦的浅析也从这两个维度上展开和延伸。具体来说,就是从乌托邦包含的三个层次入手:从其描绘的理想蓝图来看,它是对未来完美世俗社会的设计;从其于现存秩序的关系来看,它是对现存政治秩序的否定、超越和挑战;从其依存的理论基础来看,它是想象的而非科学思维的产物。

一 乌托邦的理想蓝图

乌托邦为我们勾画出一个完美的世界。人是天生的社会动物,是要过群居的生活,以至于在社会生活中必然会产生矛盾和冲突,这就需要政治来协调。亚里士多德指出“城邦不仅为生活而存在,实在应该为优良的生活而存在”。如果说政治是为了实现优良的生活,那么乌托邦就是指出了什么样的生活才是优良的生活。乌托邦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完美的社会状态:“那是一个遥远的幸福之岛,那里具备完美的社会关系,纯正优良的宪法和永无过错的政府。人们过着单纯而幸福的生活,远离现实生活的一切混乱、烦恼和无穷无尽的忧愁。正是乌托邦描绘的完美世界使得我们发现在我们视野之外,有更广阔的存在,只要我们去探寻,就可以生活得更美好。就像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描述的那样:长时间在洞穴里生活的人已经习惯了黑暗,只看到火光或模糊的影子,便以为这就是生活的全部,直到有一天有人挣脱枷锁,爬出洞穴,看见了第一缕阳光,才发现了生活的本质。而乌托邦就是那向我们揭示真理的第一缕阳光。

对未来完美社会的设想有天国的,有世俗的;有属神的,有属人的;有来世的,有此生的。乌托邦强调对人类生命本身的关怀,所以它是世俗的,属人的,此生的。关于天堂的描述中,理想社会并不存在于世俗的时间和空间里,不能靠普通人的手段来实现;乌托邦则是一种纯粹靠人的手段就可以达到的理想社会。乌托邦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也可以自我完善的,人有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处境。正如《乌托邦》里描述的“乌托邦里几乎每个人都要参加劳动,准予豁免的不到五百人。有些人经过教士的推荐以及摄护格朗特的秘密投票,可以豁免进行各科学术的研究。但是如果任何做学问的人辜负了寄托在他们身上的期望,就被调回去做工。相反,往往有这样的事,一个工人业余钻研学问,孜孜不倦,成绩显著,因而他就可以摆脱自己的手艺,被指定做学问。”

乌托邦的完美社会是对未来的描述。因为只有它存在于我们未知的将来,才能给我们以希望,才能激励我们去发现与当下状态完全不同的全新生活方式,才能带给我们以勇气去追寻新的美好生活。乌托邦透露出来的浓郁的世俗气息,给人类带来了希望和勇气。朱迪斯史科勒一语中的:“一切乌托邦都拒绝原罪说……更重要的是乌托邦否定了一切将人的自然品德和理性看作是脆弱和具有致命之伤的‘原罪’观念。”

二 乌托邦与现存政治秩序

乌托邦是对现存政治秩序的否定和超越。莫尔生活在都铎王朝,当时的英王亨利八世实行残酷的专制统治,对内百般聚敛,巧取豪夺,用刑严酷;对外好战尚武不讲信义。而且在当时还发起了著名的圈地运动,成千上万的农民被迫流浪。在英王政府的血腥统治下,流浪有罪,乞讨有罪,盗窃当然更有罪,总之,百姓动辄得咎,性命不保。莫尔的《乌托邦》便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产生的。莫尔在《乌托邦》中勾画了一个完全不同于现实社会的完美新世界。现有体制是丑陋的,僵化的,不合理的,于是人们便把希望寄托于一种全新、合理的,可欲的政治和社会结构。乌托邦的完美正是发源于现实中的不完美,现实中人们无法获得的幸福可以在乌托邦中寻觅到。因此,乌托邦意味着政治现实背离了真正的人类生活,也预示者政治现实合法性资

源的缺失。乌托邦在否定政治现实的基础上超越了政治现实。它勾画了一个完美和谐的政治社会状态,人们在这里实现了真正的富有人性的生活。

乌托邦意味着对现存政治秩序的挑战和颠覆。乌托邦产生于现有的政治秩序,却往往又倾向于摆脱现实的束缚、打破现存秩序的枷锁。在超越现实的维度上,乌托邦与意识形态一样,所包含的思想体系与现实秩序都不相合适,都是高于现实生活,因而都是情境上超越或不真实的。乌托邦超越现实的目的是为了彰显政治现实的合法性危机,而意识形态超越现实的目的则在于为现实政治提供合法性支持。

三 乌托邦的理论基础

乌托邦描绘了一个完美的社会状态,但因其是“想象”的产物,即它从先验出发,以想象中的人类而不是现实中的人为理论建构的前提,因此缺乏科学的理论基础,而是自己成为空中楼阁。乌托邦建构的理论前提是人性善、人有理性、诸善共容、普遍主义的整体价值观。

乌托邦认为人天生是善良的,是能够不断趋于完善的,只是由于缺乏教育或者是由于社会政治制度的腐败才产生现实政治生活中的种种弊端和苦难。因此,只要设计一个完美无缺的符合人性的社会政治制度,现实的种种罪恶就会得到根除,人类将会成为天使,过上完美的至善的生活。在乌托邦看来,完美的生活之所以可能,乃是因为人自身是完美的,只要有安排得当的制度,使人按照自己的本性发展,人们目前面临的苦难和社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但是,正如赫茨勒所说:“乌托邦思想家不可能对人本性有正确的认识。”因为他们只考虑到人应该是什么样子和应当需要什么而不考虑现实中的人实际上是什么样子。乌托邦中的人是先验的,想象中的,理想的,抽象的人,而不是现实生活中的活生生的有着各种不同需要和特性的人。现实中的人有善有恶,正因为有善的存在,才有道德、美德而言;也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才需要各种强制性的制度加以约束。现实中的人是不完美的,因此是不可能创造一个完美的世界的,而乌托邦也正是因此才产生的。这是乌托邦的悖论和困境。可见乌托邦的人性善的假设是不科学的,它没有按照人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人。乌托邦中的人性并不具有历史的真实性,因此乌托邦注定只能存在与人们的想象之中,如莫尔在《乌托邦》结尾处所说“我只是想想而已,别无他求。”

四 乌托邦的政治意义

乌托邦思想家勾画了一个个美好的社会,但试图将这些理论付诸实施的各种努力都被证明是不可能的。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考:乌托邦的无法实现是不是就表明乌托邦本身毫无价值和意义呢?如果不是,乌托邦的政治意义何在?

真理通常总是做到的比说到的少,虽然柏拉图的理想国在现实中无法实现,却不能说它是一个很糟糕的学说。同理,乌托邦也是。

乌托邦为我们评判现实提供了一个参照物。正如苏格拉底说;“我们看着这些样板,是为了我们可以按照他们所体现的标准,判断我们的幸福或不幸,以及我们幸福或不幸的程度。我们的目的并不是要表明这些样板能成为现实上存在的东西。”在苏格拉底看来,我们之所以探讨正义、描绘理想国,目的不在于要据之在人间实现一个理想的城邦,而只是为批判和观照现实政

治生活提供一个“样板”。曼海姆也指出,乌托邦这个概念“不是被用来当作一个蓝图,世界在任何一个特定时刻将根据它来重建。它只是被用来当作一把“尺子”,据此可以从理论上来估量具体事件的进程。”

乌托邦的批判功能能够避免政治秩序的固化和绝对化,使正义问题处于开放状态。乌托邦不仅为现实政治社会中的人们提供了值得追求的理想,而且在理想的关照下,乌托邦对现实秩序展开否定和批判以实现其政治价值。乌托邦对现有政治秩序的批判,动摇了既定权威合法性的永恒性基础,正如曼海姆所说,乌托邦“由于反对现存秩序辩护的‘保守’观点,它避免了对现存秩序的绝对化。”

乌托邦能够激励人们去追寻可能的生活。乌托邦虽然不能实现,但正如卡西尔所说;“乌托邦的伟大使命在于,它为可能性开拓了地盘以反对对当前现实事态的消极默认。”蒂利希也认为乌托邦的积极意义在于它所体现出来的可能性。没有乌托邦展现的可能性,人类的自我实现就会受到窒息,我们看到的将会一个颓废的现在。乌托邦将人们的思想引向解放,解开紧握着过去的僵死之手,鼓励人们超越现实世界的限制。

总之,乌托邦思想家为我们描绘了完美但永远无法实现的社会。这并不是没有意义的,正如指南针并不因为其永远不能到达而失去指南的作用一样,乌托邦的理想图景为我们提供了优良生活的样板,为现实政治指明了努力前进的方向,虽然它没实现过。乌托邦的意义在于相对于现存它始终是超越性的,否定性的和批判性的。因而用马尔库塞的话来说就是乌托邦“想要继续忠诚于这些人:尽管没有希望,他们已经而且继续在把生命献给那伟大的拒绝。在法西斯年代之初,沃尔待.本杰明写道:‘只是为着那些没有希望的人,我们才被赐予希望。’”

参考书籍:

[英] 托马斯·莫尔著,戴镏龄译:《乌托邦》,商务印书馆,1997年

[古希腊]柏拉图著,郭斌和等译:《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86年[美] 乔·澳·赫茨勒著,张兆麟等译:《乌托邦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990年

陈周旺:《正义之善——论乌托邦的政治意义》,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

第三篇:乌托邦读后感

《乌托邦》读后感

我第一次真正有些了解乌托邦这个词汇的意义,要拜《奋斗》这个电视剧所赐。那个“心碎乌托邦”是那群在人生路上艰苦奋斗的青年人的疗伤之处,他们在那个他们自己定义的乌托邦中可以暂时忘却在奋斗路上所受的伤痛,可以慢慢恢复元气为下一次出发做准备。我那时对乌托邦的理解就是一个逃离尘世远离喧嚣的世外桃源,在那里可以舒心的生活没有那些让人头疼不已的烦心事。于是我向往有一天能找到属于我的乌托邦,在那里平淡幸福的生活。

到了大学才知道乌托邦不仅是一个梦、一个理想圣地,它还是一本书,一本由托马斯·莫尔所著述的关于一个名叫乌托邦的地方的书。其实莫尔能够详尽的知道关于乌托邦的一切要感谢一个冒险家——拉斐尔·希斯拉德。这个冒险家游历了许多国家,喜欢流浪自由,不喜欢束缚,他把本该属于自己的遗产给了自己的兄弟,自己扬着风帆踏着风浪开始了冒险之旅。他睿智沉稳,具有很高的哲学造诣。就是他将那个他居住了五年之久的理想国度介绍给了莫尔。拉斐尔是个令人敬佩的人,我佩服他乘风破浪的勇气,佩服他面对危机时的沉稳执着。

读完《乌托邦》这本书,我对莫尔这个生活在都铎王朝时期对于我们来说很遥远的人才有了一些较为深入的认识,才感觉这个伟人离我们其实也挺近的至少在对理想社会的憧憬的层面上是的。我在想乌托邦或许已经在莫尔的心中建筑了许久了,也许莫尔已经偷偷在那方土地上生活了许久。对于莫尔这个古老的哲人心中总是有种敬畏感。我读了他写给他的好朋友彼得·贾尔斯的信,感到莫尔是一个有些可爱的人。

他很忙忙到只有偷睡觉和吃饭的时间才能把自己心中的乌托邦写成书分享给每一个向往它的人;他很认真认真到不放过关于乌托邦的每一个细节。他说他愿做老实人不愿装聪明人。出身富裕的莫尔对于劳苦大众的痛苦给予深切的同情。他关心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厌恶好逸恶劳骄奢淫逸的贵族生活。

他认为财产私有是罪恶的根源,严厉批判造成大量农民流离失所的英国圈地运动。他主张要根除盗窃这样的犯罪行径只靠严厉的刑罚是不能根除这些弊病的。他认为严厉处罚盗窃犯是越法的,对社会不利。对于盗窃,这是过于严厉的处分,但又不能制止盗窃。仅仅盗窃不是应处以死刑的重罪,而除盗窃外走投无

路的人,随你想出什么惩治的办法,也还是要从事盗窃。在这点上,英国和世界上大多数地方一样,很类似误人子弟的教书匠,他们宁可鞭挞学生,而不去教育学生。你们对一个盗窃犯颁布了可怕的严刑,其实更好的办法是,给以谋生之道,使任何人不至于冒始而盗窃继而被处死的危险。这个道理就好像是我们经常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莫尔是非常反对圈地运动的,他认为它是造成盗窃成风,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苦的重要原因。圈地运动将农民从土地上赶出去,他们失去了生存资料,转而去劳动市场上找工作又经常找不到,窘迫的生活逼着这些人只能走这两条路:

一、盗窃(盗窃被抓住要受绞刑)

二、沿途讨饭(沿途讨饭有可能被当做到处游荡的不务正业的游民抓进监狱)莫尔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根本上恢复佃农对土地的所有权,让佃农重新回到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上,控制垄断,振兴农业和织布,让那些找不到工作在家的人适得其所。对于国王为了个人利益剥夺民众的现象,莫尔作了激烈的批判。其实只有民众普遍富裕了那么国王自然会拥有许多资源财富。莫尔因反对国王亨利八世离婚及其暴政而宁死不屈最终被处死,为了理想不惜违背自己的利益甚至牺牲生命仅凭此莫尔的品格足以令人敬重。

《乌托邦》当中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关于院经式哲学与政治的关系的比喻。柏拉图做了一个经典的比喻:哲学家看到人们走出涌上街头,浑身被经常的阵雨淋湿但却无法劝他们进屋躲雨。哲学家们认为这种情况下至少自己是安全的,对于医治别人的愚蠢,他们是无能为力的。进而比较指出哲学家何以有理由不参与管理国家。

乌托邦是个风景秀丽不易被外人进入的美丽岛屿。岛上有五十四座城市,无不巨大壮丽,有共同的语言、传统、风俗和法律。各城市的布局也相仿,甚至在地势许可的情况下,其外观无甚差别。乌托邦社会实行公有制,那里没有一件东西是私有的,他们的房子是要每隔十年就要用抽签方式调换房屋。他们的房屋很漂亮,整段建筑的住屋后面是宽敞的花园。四围为建筑的背部,花园恰在其中。每家前门通街,后门通花园。乌托邦人酷爱自己的花园,园中种有葡萄、各种果树及花花草草,栽培得法,郁郁葱葱,果实之多及可口实在让人垂涎欲滴。这样看来乌托邦人很会享受生活。他们重视农业,一天只工作六个小时,每天都有其他的娱乐活动,与现代社会相比真是相当惬意呀!

他们的家庭规模被严格控制,家庭中长幼有序。其实说实话我不喜欢他们为使城市人口不过稀也不过密,规定每家成年人不得少于十名,也不得多于十六名,将一户过多的人口抽出,以填补人口不足的一户的做法。我无法想象如何在一个家庭生活了许多年然后这样自由组合家庭,也许乌托邦真的达到那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这种境界也不得而知。

在很大程度上乌托邦是个公平的社会,但是我发现这个公平的社会竟然仍然存在着奴隶,奴隶要做那些特别繁重的劳动,他们跟普通的乌托邦人民在社会上的地位是天差地别的,从这个方面可以看出莫尔身为上层社会人士的局限性。

乌托邦社会的婚配习俗很有意思。他们在选择配偶时,乌托邦人严肃不苟地遵守在我们看来是愚笨而极端可笑的习惯。女方不管是处女抑或是再嫁女,须赤身露体,由一位德高望重已婚老妇人带去求婚男子前亮相,同样,男方也一丝不挂,由一位小心谨慎的男子陪伴来到女方面前。我们笑这样的风俗,斥为愚蠢。乌托邦人却对所有其他国家的极端愚蠢表示惊异。他们认为人们在买一匹花钱本不太多的小马,尚且非常慎重,尽管这匹马差不多是光着身子,尚且不肯付值,除非摘下它的鞍子,取下全副挽具,唯恐下面隐蔽着什么烂疮。可是在今后一生苦乐所系的选择妻子这件事上,他们却掉以轻心,对女方的全部评价只根据几乎是一手之宽的那部分,即露出的面庞,而身体其余部分全裹在衣服里,随随便便和她结成伴侣,如果日后发现什么不满意之处,就很难以融洽地共同生活下去。其实这个习俗乍一看很野蛮但是细细想来他们说的也不无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情不是要坦诚相待吗?但是我们这些自诩为文明人的人,经常对待在与人交往的时候遮遮掩掩穿着厚厚的伪装,让人分不清善伪。我们光是花在鉴别真伪的时间就不是个小数目。现代社会与人交往真的好累,每个人都带着面具,不愿让人真正了解自己。如果我们都能像乌托邦人一样那样希望别人坦诚同时自己也坦诚对人那该多好,那会省掉多少麻烦。乌托邦社会还实行一夫一妻制,对于对婚姻不忠诚的人会给予严厉的惩罚。总体来说,乌托邦的人民整体幸福感很高,它是许多人向往的理想胜地。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我们时常感到无所适从,经常感到无以复加的累,我们希望找到一个能够缓解自己身心疲惫的乌托邦,然后逃离一切。祝福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那个属于自己的乌托邦,然后能够幸福快乐。

第四篇:乌托邦读后感

品读《乌托邦》

理想国、乌托邦、世外桃源、海市蜃楼、空中楼阁这些美好社会生活的代名词,都是人们超越现实生活,摆脱一切感情的干扰和心灵的束缚,静思默想后,把自己先天灵魂中固有的美好理念的影子投射了出来。一言以蔽之,就是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

在乌托邦的国度里,一切都是平均享有的,所以那儿达到了普遍的幸福。那儿的公民都是善良,淳朴,热爱劳动的,他们享受收获劳动果实的幸福滋味,他们只拿自己需要的那部分,达到了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完美搭配。

在那金钱是粪土,人们自然不贪钱,于是就砍掉了烦恼,铲除了罪恶。莫尔说:“所有的人凭现金价值衡量所有的事物,那么一个国家就难以有正义和繁荣。” 如今世上熙熙皆为利来,世上攘攘皆为利往,内心总是被金钱所蒙蔽。

在那,人们热爱学习,视它为一件乐事、一种享受、一种荣耀。他们渴望提升自我修养,充实人生并增长阅历。教育是主动,人们选择自己喜爱的领域,一心一意地刻苦专研,人人都可以是精英,这样的社会怎能不昌盛。

在那,人们感恩造物主的恩赐,他们格外注重保护他们的生活环境,城市是雄伟壮丽的,乡村是难以言语的纯净。他们高兴地按照大自然的旨意,去追求人类所独有的耳、眼、鼻、耳之乐,在静静的夜晚体会星空的璀璨,闻扑鼻的花香和食物的味道,听美妙的音乐和鸟儿的歌唱。不因小快乐而妨碍大快乐,不因快乐而引起痛苦的后果,这就是乌托邦人对德行和快乐的看法。

莫尔的《乌托邦》这本书,理念自成体系,它不是维护统治的宣传词,也不是巩固宗教信仰的赞美诗,它只是一个善良的思想家对现世丑恶的颠覆。莫尔的思想建立在中世纪手工业基础之上,固然跨不出时代局限,但其伴随着智慧和美德而具有的超强洞悉力却突破了时代局限,与每一个善良而仍旧心怀希望的后人产生共鸣。如果恶是现世的写照,一个人何以在现世活得足够好而不至于郁郁而终?没有信仰的灵魂终究不安宁,不相信神,那就选择相信存在于未来世界的至善,不管它有多么遥远。

莫尔生活在16世纪的都铎王朝,政治黑暗,民不聊生。国王是个刚愎自用的暴君,只知横征暴敛,动辄施以极刑,日后也是这位国王要了莫尔的性命。贵族们疯狂投入资本原始积累,圈地养羊,将农民逐出家园沦为流浪者,甚至为生活所迫沦为乞丐盗贼。对此莫尔毫不客气地诘问“你们始而纵民为盗,继而充当办盗的人,你们干的不正是这样的事吗?对于时代的种种丑恶,莫尔大胆地挖掘出了万恶之源,他的结论是跨时代的,他的结论后来得到很多思想家的引用。

我想赞美的不仅是莫尔的先进思想,还有其对人性至善的坚信。乌托邦国民并不是与世隔绝,他们的邻国有的贪婪,有的嗜血,种种丑恶他们看在眼里,却不受熏染。他们保持勤劳、质朴、善良、无私的美德,乐善好施,不与人为难。

最喜欢书中一句话:“一个人可以仰视星辰乃至太阳,何至于竟喜欢小块珠宝的闪闪微光。”经济学上都说金银货币的出现大大便利了商品交换,从而促进了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但金银给人性带来的负面影响却丝毫不亚于积极作用。种种积聚财富为乐,珠光宝气,自以为美的例子都昭示了金银财富怎样将人性扭曲。莫尔对其所做的颠覆是,金银在乌托邦人看来是可耻的标志。而物资是按需分配的,在全民参加劳动的情况下,物资极度丰富的情况下,不会有囤积居奇,也没有人会因为物质上的缺乏而走向犯罪。把人性中善的本质能够得到最大发挥,而恶的因子因为环境的优裕而受到抑制,这就是理想的社会。

沉浸在乌托邦的美丽中,乌托邦思想与我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点一点的交汇融合。但一切皆是逃避!这是圣人的无奈。他们看到的是现实世界的另外的一个世界,内心投射出的影子。所谓的乌托邦的圣地,只是一场梦,一场唯美得让人震撼的梦,梦醒后,我该如何

面对犀利的阳光?而后,如何把我的灵魂,从乌托邦逐出… 尽管如此,但我宁愿相信这份恬淡和谐的生活就存在于这世界的某个角落。

第五篇:乌托邦 读后感

读《乌托邦》有感

“乌托邦”,经常在一些文章中会看到,而一般来说都是为了表达一种不可能实现的或不可能得到的惋惜之情,大有中国古典文化中的“桃花源”之意。乌托邦一词现在常用来比喻无法实现的理想或空想的美好社会,表示某些好但却无法实现的建议。而由之衍生出的“乌托邦主义”也成为了重要的社会理论之一。

乌托邦一词正是出自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书中,由“乌托邦”原意——“没有的地方”或“好地方”就大概能理解它的大体意思。而这本书的全名是《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全书》,书名中的“最完美”——“完美”一词已足够让人唏嘘不已,却又“讽刺”般的“锦上添花”,成了“最完美”,岂能不让人觉得“荒谬”?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本书只是白痴的痴人说梦,相反,他是借由痴人之口道出“似乎”存在的桃花源的美好的一切,进而讽刺当时社会惨状。正如莫尔在书中首次用“羊吃人”来揭露英国罪恶的“圈地运动”,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状的猛烈抨击。早在14世纪末期,英国就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由于毛纺织业的迅速发展,对羊毛需求量越来越大,养羊业成为十分有利可图的部门。大封建贵族为了牟取利益,于是用暴力剥夺大批农民的大量耕地把耕地一片接一片地圈起用来饲养牛群,历史称称之为“圈地运动”。这段“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历史给莫尔以很大的刺激。可以借用弗洛姆.马尔库塞的话“不健全的,-病态的,压抑的,异化的社会”。面对那个病态的,异化的社会,莫尔幻想一个公正合理的理想新社会的到来,试图唤起当代人们的觉醒。

在乌托邦,财产公有化是它的最大的特征。其实,这也可以看作是“共产主义”。在乌托邦,全部社会财富是大家所公有的.不管什么产品,用的还是吃的,都汇聚到每座城市的几个指定的市场.家家户户到市场领取全部所需要的东西,不付钱,不付任何代价,也不受数量限制。在乌托邦岛里“没有穷人、没有乞丐”、“一切为大家所公有”。可以说,整个乌托邦就是一个共产主义大家庭。但需要着重注意的是,与柏拉图的“理想国”不同的是,莫尔的“乌托邦”并非是一个消费性的共产主义,而是一个在人人劳动的前提下、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我想,也许这就是共产主义社会能否实现的关键所在。“按需分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可以实现的,或许说它实现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但“人人劳动”也许在一段时间是可以暂时实现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惰性”就会在安逸的生活条件逐渐显现。并非每个人都具有良好的自觉性,自制性,在可以偷懒的情况下,为何不“小小的”“休闲”一下呢?于是,时间一长,由于竞相暴露的“游手好闲”,本来一向自觉的人也会开始加入其中——这也是人的丑恶本性之一:自以为自己在追求所谓的公平,其实只是变相的利己行为罢了,殊不知自己的丑恶早已迫使自己抛弃了美好!

为了增加和积累社会财富,人人都须参加这种有益的劳动。更让人觉得心生向往的是乌托邦没有贵族、地主等,没有二流子,没有乞讨为生的人。大家都是平等的,没有等级贵贱之分。相反,乌托邦人牢牢地树立了务农为本的观念,特别重视农业劳动农业是很受尊敬的一种劳动。无论男女,从小就在学校接受农业教育,并到田地上实践.城市中每个公民都须在农村住两年,以种田为业。具有慈善价值的是,剩余的物资会用以接济邻近贫困的地区,但决不允许浪费。

不得不说,托马斯.莫尔对于未来的美好前景构想是十分细致,专业的。在文中,他还对教育制度,城市规划,卫生健康作了详细的构想。在乌托邦,规定不论男女都要接受教育,都要经常读书,并且要把它培养成终身的习惯。同时,他们也十分注重对外来文化的学习,并非一味的推崇本国文化而排外。城市人口也有十分严格的限制,一旦超出限额,就要迁到人口较为稀疏的地区。反观当今中国,因为人口超生而“突然”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引发的一系列社会社会冲突与矛盾,不得不为作者的“宏图远虑”而赞赏不已!在乌托邦,每个城市都有四个医院,并且其中设施完美,药物齐全,医生经验丰富。这样,从很大方面抑制了传染病的传播。试想,如果一个国家能够实现之,不仅仅意味着国民健康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意味着国民的安全感与幸福感也会剧增,进而影响一个国家整体风貌。

当然,作者在幻想他的“理想国”,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时代的限制,具有狭隘性。财产公有,意味着国民会失去劳动的积极性。在按许分配的前提下,很少会有人想去创造更多不会属于自己的财富。乌托邦的婚姻是典型的“一夫一妻制”,他们不允许离婚,除非有通奸或是难以忍受的行为发生。同时犯有罪行的是不允许再婚的。一方面,它保障了婚姻的神圣性,但另一方面,它也抑制了人们自由追求幸福的权利,犯有罪行的人并不能被剥夺获得幸福的权利。在婚姻自主的当今社会,不得不说,书中的一些关于婚姻的限制具有时代的限制性和狭隘性。同时乌托邦的社交生活中也显现出了“尊老”的思想,人们统一在食堂用餐,而一旁坐着年长的人,这意味着吃饭是在重重的规矩的约束性进行的。于是在不知不觉间人们的个性就会被压抑,从而人的个性也在不知不觉间被消磨掉了。

乌托邦无疑为我们对未来美好构想提供了一个较为完善的蓝图,也在激励着人们不断为美好未来而不懈奋斗。也许在有生之年不能实现,但却足以为之而奋斗不止了!

下载今后的学前教育会是乌托邦吗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今后的学前教育会是乌托邦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乌托邦读后感[合集]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乌托邦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乌......

    《乌托邦》读书笔记

    政治学原理作业学号:王慧JQ094038 《乌托邦》读书笔记一、《乌托邦》故事概述 《乌托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理想国的蓝图,全书共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对15、16世纪的英国乃至整......

    《乌托邦》读后感

    《乌托邦》读后感 就像陶渊明有一个世外桃源一样,莫尔有一个乌托邦,它们并不存在于现实,紧紧存在于一个美好的理想里,人类之所以会发展,进步,是因为对社会有着美好的设想并为之奋......

    乌托邦读后感

    读《乌托邦》有感 “乌托邦”——子虚乌有的地方,包含了人类的多少美好向往。从记事起我就听到过“乌托邦”一词,它是完美、空想、追求的代名词。我就一直在想,乌托邦究竟是一......

    读书报告《乌托邦》

    关于《乌托邦》的读书报告 刘金珠 商学院七班 2011190712 首先,我要介绍一下《乌托邦》的作者——莫尔。莫尔,16世纪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哲学家、政治家。在《乌托邦》中莫尔......

    《乌托邦》读后感[五篇模版]

    《乌托邦》读后感01作为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作《乌托邦》,从16世纪出版以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思想家和哲学家,为后世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思想。当看到党支部......

    读“乌托邦“有感

    读《‘乌托邦’记》有感 财政071刘燕2020607107 该书是一本珍贵的历史资料,是一本发人深省的人生感悟录,提示了人类天性中的极端矛盾性,一方面向往着宁和、幸福,没有尔谀我诈、......

    读乌托邦有感

    读《乌托邦》有感“乌”是没有,“托”是寄托,“邦”是国家,“乌托邦”三个字合起来的意思即为“空想的国家”。他是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乌托邦》一书共分两部。在第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