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托邦》读后感

时间:2019-05-15 06:22: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乌托邦》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乌托邦》读后感》。

第一篇:《乌托邦》读后感

《乌托邦》读后感

就像陶渊明有一个世外桃源一样,莫尔有一个乌托邦,它们并不存在于现实,紧紧存在于一个美好的理想里,人类之所以会发展,进步,是因为对社会有着美好的设想并为之奋斗!

莫尔全名托马斯〃莫尔,一生只活了57年,欧洲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创始人,才华横溢的人文主义学者和阅历丰富的政治家,以其名著《乌托邦》而名垂史册。

1478年,莫尔生于伦敦的一个法学家庭,毕业于牛津大学,曾当过律师、国会议员、财政副大臣、国会下院议长、大法官。1535年因反对亨利八世兼任教会首脑而被处死。1886年,在莫尔去世三百多年后,被罗马天主教会的教皇庇护十一世册封为圣人,在1980年与主教费舍尔一起被John Paul II尊为守护上帝的殉道者。尽管他不是一位正统的天主教信徒。他非常罕见的获得了左右翼的一致推崇,左翼发现了他的共产主义理想,右翼发现了他的对天主教的忠诚。

莫尔之所以会有如此的成就,他的第一位老师--他的父亲有着重要的影响。托马斯〃莫尔约于1478年2月7日出在英国伦敦一个不太显赫的富有家庭。莫尔幼年丧母,由父亲带大。他的父亲约翰〃莫尔(JohnMore)曾担任过皇家高等法院的法官,是一位勤俭持家、正直明达的人,对儿子要求极为严格,这对莫尔一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所以说,莫尔对社会底层的人们有着很深的了解,并且有着深深的同情之感。所以为他写《乌托邦》奠定了基础。书里面,莫尔赞扬岛国的贤明制度,实际上是批判欧洲,特别是英国都铎王朝的君主专制制度。莫尔生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代,他在“乌托邦”这本书中批判了新生的资本主义关系,描写了人民的痛苦。他以无比激动的心情揭露圈地运动的结果说:“你们的绵羊本来是那么驯服,吃一点点就满足,现在据说变成很贪婪很凶蛮,甚至要把人吃掉……那儿的贵族豪绅,乃至主教圣人之流……不让任何人在庄园上耕种,把整片地化做牧场,房屋城镇都给毁掉了,只留下教堂当作羊圈……佃农从地上被逐出,他们的财产被用诡计或压制的方式剥夺掉。有时他们受尽折磨,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家业。那些不幸的人们想尽办法,只有离乡背井了……等到他们在流浪生活中把卖来的钱花得一干二净,他们就只有盗窃,受绞刑的处分,否则就是挨家沿户讨饭了。”莫尔“羊吃人”的名言成了当时民歌中经常引用的佳句,他那对圈地运动的详细描写成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叙述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野蛮方法时所引用的生动素材。当然,处于那个时代的莫尔还不可能理解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也无法指出实现理想制度的真正途径,他的乌托邦只是一个空想而已。

对,对于乌托邦的定位就是空想,他对当时社会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实质上就是空想的国度。

作品本身而言:莫尔所构想的乌托邦社会,其政治制度是民主政体,其经济制度是没有私有财产、在内部也没有金钱流通的全民公有制;

乌托邦实行严格的人口控制政策;在婚姻方面,乌托邦实行一夫一妻制,并对婚前性行为和婚外性行为采取极为严厉的惩罚措施。

莫尔对于乌托邦社会的设想,作为对现实社会弊端的批判和对人类社会发展原则的启示,无疑是很有意义的,对于我们今天社会的发展仍有很深的借鉴意义。

作为初中生,我没有那么远大的见解,我只是很佩服,单纯的佩服莫尔的所有设想,正如我开头所说的,有了设想,就如大楼有了根基。才是建设社会的基础,看吧……他的许多设想,如今已经成真,并且人类受惠于此。

我的崇拜不止于此,他能有这些设想,不仅仅因为他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这一切的关键在于他的观察,他的关心,他的关注,他的体恤,他的同情,他的一切,造就了《乌托邦》这个,他为社会底层,人类建造的乌托邦。

第二篇:乌托邦读后感

乌托邦读后感

乌托邦读后感1

“乌托邦”——子虚乌有的地方,包含了人类的多少美好向往。从记事起我就听到过“乌托邦”一词,它是完美、空想、追求的代名词。我就一直在想,乌托邦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国度?有人说它美,美到荒诞,那它究竟又是怎样地虚幻美好、不切实际?如今,我有幸拜读了莫尔先生的这部作品。

《乌托邦》语言优美流畅,字里行间无不流露莫尔先生悲天悯人的情怀,读来如饮甘露、如沐春风,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这本书叙述了一个航海家走进了一个奇乡异国“乌托邦”的旅行见闻。《乌托邦》共分为两个部分,在第一部分,莫尔借航海家之口断言,私有制是万恶的根源。如果私有制度仍然保留下来,那么大多数人类,并且是最优秀的人类会永远被压在痛苦难熬的悲惨负重下。在书的第二部分,他描绘了乌托邦这个与世隔绝的幸福海岛,财产共有是乌托邦的最大特点,物资取之不尽,家家户户可以免费领取所需要的东西,不受数量限制,却也从来没人多领。在乌托邦,所有的人都要参加劳动,并要学会至少一门手艺。每个城里人都要先去农村住满至少两年,以种田为业。人们每天吃食堂,每天工作六个小时就足够了。小孩儿必须上学接受知识与品德教育。乌托邦人没有贫富差距,鄙视金银,金银被用来做马桶和罪犯身上的枷锁。岛上人人平等,住房每隔十年抽签调换一次,人人自由进出。乌托邦人追求精神的富足与心灵的幸福。

大约在5前,有一个水手扬帆出海,去寻找这座传说中的岛屿。他听说,在那个两头窄中间宽的新月型海岛上,那里的全部财富为大家共有,没有私有财产,金钱在这里失去了意义,也就没有了堕落和罪恶。这位水手找了三天三夜,差点儿被巨浪吞没,最终也没能找到这座海岛。我又听说大约在500年前,有一个水手扬帆出海,去寻找一座传说中的岛屿。他听说,在那个两头窄中间宽的.新月型海岛上,那里的全部财富为大家共有,没有私有财产,金钱在这里失去了意义,也就没有了堕落和罪恶。这位水手找了三天三夜,差点儿被巨浪吞没,最终也没能找到这座海岛。

在人类智慧和思想的海洋上,有许多哲人像这位水手一样扬帆起航。从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到中国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无不在苦苦找寻着人类的完美世界。我不禁想起了电影《血滴子》里边的场景:所有的人穿着同一个颜色的衣服,人人劳作,人人有饭吃,病人能得到他们需要的药草,小孩子开心地在水车上玩耍这安宁的美深深打动着我。

我不禁在想这位在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生活的作家是如何跨越时代潮流,怀着对广大劳苦群众的深切同情写下这本书的。于是我特意了解了一下作者莫尔。1478年,莫尔出生于英国伦敦一个贵族家庭。14岁时,莫尔来到牛津大学深造。当时的牛津大学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传播中心。那个时代,麦哲伦和他的船队刚刚用帆船证明了地球是圆的;哥白尼正在书斋中论证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达芬奇·拉斐尔和米开朗琪罗同时在世人的肉体的热量和活力正从神祗的禁锢中释放出来。莫尔如饥似渴地阅读人文主义著作和古典作家的作品。他最喜爱的就是柏拉图的《理想国》。很快,年轻的莫尔成长为一位出色的律师和国会议员。因为他刚直不阿、主持正义,无权无势的人民被欺负都爱找莫尔律师。在为平民打官司的过程中,莫尔隐秘地觉察到一种前所未见的压迫,这种压迫来势汹汹,虽与温顺的绵羊有关,却格外暴虐、蛮横。“绵羊本来是那么驯服,吃一点点就满足,现在据说变得很贪婪很凶蛮,甚至要把人吃掉。”《乌托邦》中的这段描述就是注明的圈地运动。马克思说:“圈地运动使用血与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

莫尔从各种描写美洲新大陆的游记中发现,尚处于原始社会阶段美洲印第安人的那种共同拥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生活资料的情景正是他的向往。他相信,自己发现了人类社会的奥秘,许多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人类的私有制度。他严厉批评国王贵族的贪婪残酷奢侈无度,深深同情劳苦大众陷于水深火热的疾苦,莫尔为拯救这些社会疾病开出消除私有制实行公有制的药方。工人农民提出消除私有制实行公有制比如通过“打土豪,分田地”实现社会公正,我并不认为他们的多么高尚,站在自己的利益上且坚持这就是公正那是胜利者的专利;这一主张却是出自出身富裕而且是国家重臣的莫尔足见难能可贵。

《乌托邦》果然是美得荒诞。组合家庭怎么能有血亲家庭来得亲切自然?具有着占有基因的人类怎能抛弃这一本性?男女相亲时怎能一丝不挂?乌托邦有奴隶的存在是否说明莫尔还保有奴隶社会中奴隶主思想的残余?也许乌托邦人从小就在接受这样一种文化,对这些习以为常,也就没有什么。乌托邦虽也有它的非现实性,但跟当时的欧洲比起来制度似乎更加优越,人民生活更加和谐,乌托邦俨然已经美好了太多。它在当时更多地充当了现实的麻醉剂和社会的反面映射。

然而跨时代的遐想自然是荒诞的。莫尔看不到劳苦群众有改变社会制度的力量,更不能设想无产者有朝一日作为一个阶级将是革命的主力并是一切革命力量的领导阶级。《乌托邦》作为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开山之作,虽然有些不切实际,却引起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正因为有了乌托邦,才有了后来活跃在美洲和欧洲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才有了马克思的结合实际深入思考,创造了更加成熟的社会主义,造就了社会主义体制的国家。

关于乌托邦,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有人对它的狂热崇拜,也有人对它的严重排斥。总之,对于21世纪的人类来说,正确认识乌托邦的空想主义,有效利用乌托邦意识和精神,必将对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产生巨大促进作用。而我认为,乌托邦空想主义必须与现实理性相结合,既不能把它抬得太高、视作万能的所在,同时也不能忽视它对人类积极的一面。唯有善用它,才可以促使人类和整个社会向更高、更广的方向发展。

乌托邦读后感2

“乌托邦”一词是从希腊文ou(没有)和topos(地方)两字组合,构成一个新词,取其意为“乌有之乡”。看完《乌托邦》这本书深深地为乌托邦这个完美国家所震撼。乌托邦,如果作为一个小说中的国度存在,那它是一个十分完美的国度,然而如果从构建未来社会的角度说,其制度的是不可行的,许多问题莫尔并没有从本质上解决。事实也正是如此,乌托邦的图景虽然美好,却终究只是托马斯·莫尔的愿望。乌托邦终究是乌有之乡。

书的第一部分写作者与航海家拉斐尔的对话,他们讨论了许多当时英国社会的.现实问题。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作者在引导读者反思现实从而引出第二部分对那个理想社会的描写。将书中第一、第二部分结合来看,其实乌托邦是作者虚构出来用以解决当时社会上存在的种种问题的。托马斯·莫尔希望能通过自己对于社会的看法和设想来引起统治阶级的注意,来改善黑暗、混乱的社会。而莫尔为改变社会现状所构建的乌托邦终究只是他一个人的设想,它的存在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许多制度还缺乏可行性,还是有许多问题没有从本质上解决。

乌托邦美丽得有些虚幻,虚幻得有些不真实。这样一个丰衣足食,人人依靠劳动而获得快乐,所有财产完全公有的社会,其实有很多东西仔细想想莫尔先生并没有给我们交代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很强的空想性。乌托邦是一个极度集体主义的社会,个人几乎被消解于集体之中,从而事实上会打击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无法实现制度的最大合理化,从而在事实上阻断了真正的国民幸福和社会和谐的制度目标的达成。而且因为只有在人性善的前提下,人们才可能完全为社会献身。然而,人性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东西,绝对的纯粹的人性善在现实生活中真的是很难实现。莫尔在书中并没有说明这种高尚的精神感召是如何满足人们的世俗需要,因此在现实中人们总要先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这一过程就很难保证人们能够一直保持善良的本性。

然而对于整个人类来说,乌托邦彰显了人类无限的想象潜能,是对现实政治生活的不满和批判,是对正义、自由、美德等一系列美好事物的向往,是对美好人生的追求。作文

乌托邦读后感3

看透人间生与死,不执古今是与非

“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这样说道。由此,人生究竟是更显重要还是更显轻渺?

我想,很多事情,其实我们内心自有选择,真、善、美,其实有某种共通的本质。率性而为,抛开名利与生死,那才叫“活”,无所谓可不可以去相比与修正,也就无惧将来会不会后悔。

书中的“乌托邦”就是一种精神,一种独立、自由的人格,高于世俗的`境界。

读此书,当煮茶在旁,因为书中言语精炼、典雅,如诗如画;读此书,应立大海之滨或坐于高山之巅,因为名士的种种超脱皆由自然感悟,孤寂、浩渺中思永恒。

名士有狂举,庄子曳尾于涂,阮籍穷途之哭,嵇康打铁,阮咸与猪同饮,陶渊明与王冕皆耕种为农。名士有奇才,东方朔进言三千竹简,蔡邕识音,陆羽鉴水。名士无生死,庄子鼓盆而歌,孔融兄弟争死,谭嗣同愿流血醒世。名士无是非,阮籍在丧母之时竟下棋、喝酒、食肉,刘伶与阮籍裸体示人。

看到这名士们的异常行为,狂笑难忍;想想这名士们的一生,却哀叹不已。

而今生活中可有此类名士?恐怕寥寥无几。才华且不可得,况名利、生死、是非豁达之情怀?

乌托邦读后感4

小时候就听说乌托邦这个词了,它被用来指称不切合实际的幻想,知道有这本书也有很长时间了,直到最近才看到这本书,《乌托邦》语言优美流畅,字里行间无不流露莫尔先生悲天悯人的情怀,读来如饮甘露,如沐春风,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平生第一次萌生写读后感的愿望,琐事分心再上生性懒散一直迟迟没有下笔,虽时隔多日却依然萦怀在胸,此书对我的影响可见一般。

正如尼采通过学习查拉斯图拉代言,托马斯.莫尔在书中通过拉斐尔讲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王国。我很欣赏拉斐尔的人格,他学识渊博周游世界阅历丰富。完全能够像莫尔和其他人所劝说的通过向国王献策谋取高位享受荣华富贵。自从拉斐尔游历乌托邦后就觉得他是世界上最理想的国家制度。他深知这一制度很难获得其他各国国王的赞同实行。这让我想起春秋战国时代的商鞅。他起先建议秦孝公推行帝道。秦孝公的反映很冷淡,即使降到王道也没能打动秦孝公。最后不得已提出霸道春孝公顿时来了精神”亦步亦趋”。现实如此无可奈何。在理想与实行的两难中商鞅选择降低理想以求实行,拉斐尔选择即使实行不了也不降低理想以迎合国王,他为了自由甘于平淡。

托马斯·莫尔出身富裕家庭。喜好哲学却迫于父亲的压力改学法律从事律师行业,后来当了法官大臣。莫尔对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充满了深深的同情。即使是罪犯也表现出宽容。他并没有像别的律师法官一味指责罪犯的道德品行。绝大多数人是迫于生计才挺尔走险。从社会制度来看待犯罪问题。莫尔认为贫穷是一切罪恶的起源,贫穷是社会不公引起的,而社会不公是私有制引起的。他严厉批评国王贵族的贪婪残酷奢侈无度,深深同情劳苦大众陷于水深火热的疾苦,莫尔为拯救这些社会疾病开出消除私有制实行公有制的药方。工人农民提出消除私有制实行公有制比如通过“打土豪,分田地”实现社会公正,我并不认为他们的多么高尚,站在自己的利益上且坚持这就是公正那是胜利者的专利;这一主张却是出自出身富裕而且是国家重臣的莫尔足见难能可贵,把高尚的光环安放在他的身上我想没多少人会反对。莫尔因反对国王亨利八世离婚及其暴政而宁死不屈最终被下狱外死,为了理想不惜违背自己的利益甚至牺牲生命仅凭此莫尔的品格足以令人敬重。

乌托邦是个四面环海的岛国,土地肥沃风调雨顺盛产黄金珠宝,和柏拉图的理想国一样实行精英政治哲学家治国;岛上人人都得参加劳动官员可以免除这一义务,但很多官员都会放弃这一特权,因为劳动对他们就是一种娱乐,每人每天只要工作七个小时就足以丰衣足食,而别的国家之所以整天工作还吃不饱穿不暧是因为要养活很多不干活的人如贵族富豪及其仆役,还有为他们提供娱乐的人。乌托邦是共产主义国家,没有货币甚至连交易都没有,需要东西直接到仓库去拿,人们鄙视金银只有奴隶罪犯才穿金戴银(他们的镣铐是金子做的),珠宝是小孩的玩具,大人要是戴珠宝就会遭到耻笑,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却保护别国商人的私有财产,因为他们知道金钱对他们没有意义而对别国商人却意味着一切,这和苏联的共产主义的天壤之别。穿衣都是很简单的款式没有那么多的花里胡哨,这和八十年代以前的中国一样。吃饭都在大食堂里吃,如果你愿意自己做饭可以去仓库领取食物自己做,一般的人都不会这么做因为你不会做得比食堂可口,这和中国公社时代的大食堂又有很大区别。乌托邦有很好的医保制度医生医术精湛服务热情,病人会得到很好的照顾,如果救治不了乌托邦提倡安乐死,因为他们觉得病人放弃的是痛苦而不是享受,死是上帝对生人的召唤,恐惧和不舍违背上帝的旨意是不受上帝悦纳的,当然非本人同意他们是不会对病人实行安乐死的,而且会尽心尽力的照顾病人直至死亡,但他们并不提倡自杀,自杀如没经过议会和教士批准就得不到体面的安葬。乌托邦实行宗教信仰自由,超脱于当时的加尔文主义,另外他们认为宗教信仰是公民道德的有力保障,一个连神都无所畏惧的人还会畏惧道德吗?乌托邦人工作之余很喜欢学习,他们唯一的娱乐就是整理自己的花园。乌托邦很注重对孩子的`教育从严审核教材,绝不允许败坏道德,扭曲人生观价值观的内容出现在教材上像荷马的史诗宣扬神的欺诈就在禁止之列,所以他们比较单纯比较容易满足,不像今天媒体到处充斥欺诈暴力堕落的内容。乌托邦人反对战争特别是为扩张领土而战,但为了自由正义他们不怕战争,一旦开战他们会用金钱怂恿别国参战或用重金悬赏敌国国王将领的人头,再不行就花钱请雇佣军,因为比起本国人的性命金钱是毫无意义的,大有《孙子兵法》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之意。

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远见,他远在十六世纪就看出当前社会以及未来社会会出现什麽样的弊病。于是在书中他建构出一个没有阶级、十分平等的社会,人人都能在其中获得生存的最基本需求。同时他也指出人们对金钱的追逐是十分愚蠢的,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的社会,人们盲目的追求物质生活,科技的发达使得人们每天更疲于奔命,几无休喘时间,于是精神上的快乐与满足的缺乏真的是现代社会严重的问题。此外更难得可贵的是作者看出了宗教与宗教之间的争斗所会带来的种种伤害,所以主张人人拥有宗教的自由,这于作者当时身处的环境而言,其想法是非常难得可贵的。

托马斯·莫尔不认为这个世界上有乌托邦这个国家。但他宁愿相信乌托邦就存在世界的某个角落。

这正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虽然他知道桃花源不存在于世界上,却寄托了他的希望。《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在腐朽的社会中的美好愿望,是陶渊明在黑暗的现实中心灵的一方净土。

没有剥削,没有战争,共同劳动,风俗淳朴,人人安居乐业。这是作者的向往。虽然《桃花源记》的最后“不复得路”,但理想中的乌托邦始终使我们追求的方向。

而作者在书中所提倡的这些理念,一直以来都有人们积极的去推动,但是时至今日,已经有非常多人失败了,然而为何会失败,我想应该是这种理想与人性有一段很大的落差吧!但是作者以及许多这方面的努力者所提出的理念,有一部份也已经被落实在社会福利制度当中,如欧洲国家在这方面的制度就发展的十分完善,可见其理念还是有其可行性与珍贵性的,只是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与试验才能看到那成果出现,现在世界各国无不努力推行各种社会福利,我想这应该就是这个理念开花结果的时候了吧!

乌托邦读后感5

感觉像是厚重版的《谣言》。

很像,不是,更好看。

一直觉得书之于我的意义就是学习新知,展现新世界,新观念。它办到了,我看得很HIGHT。算是迫不及待的看完了。

就常识来说,一般认为群体较之于个人所做的决定或得出的答案相对更优异,而协商更能将多人智慧这种优势发挥。但在实验和跟踪调查中协商有时仅仅只是放大错误。

独立的个体拥有的经常是不完整的相对矛盾的信息。通过群体力量,信息得以流通,最终达到共享,即一个人拥有群体所整合的知识。在一些情况下,群体协商可以得到正确答案。假设群体内部,各自拥有各个方面的信息,即总有一个人知道正确答案。那么成员便会听从该人——不论对个人或群体而言,自信都与正确性有关。

真正的协商和推理可以纠正个体的'错误,而不是灌输他们集中于最准确的群体成员的判断。由此,协商失败有两个根源:信息的影响和社会压力。如果成员彼此倾听,他们可能会顺从领导者,或者明显一致意见,因而缄默不语。作为群体性动物的人类,异者很容易因为不同而被群体排斥,从而面对社会制裁。而信息影响和社会压力对于低社会地位的成员都可能格外强大。群体强调所有人会大多数人持有的信息,而牺牲一人或少数人持有的信息,死角就是后果之一。观点相近的人聚到一起,他们通常放大他们的偏见,散播错误。

当今,媒体和互联网遍布于我们的生活,在信息超负荷的时代里,我们很容易退回自己的偏见里。博客等等的网络工具让人们更容易选择与自己意见相近的人或团体并加以关注。因此,当你看到与你相似的观点时,便在潜意识中加强,于是更加坚信在自己的正确。就如同在自身之外建立茧房,隔绝异议,而相似观点或者称之为偏见则在茧房内如同回声般来回,不断放大,最终形成更加偏激的观点。

文中提出建立订立价格机制,可预测市场,维基,开放资源软件等。修正老的信息聚合方法,使得拥有信息的人披露信息~~

乌托邦读后感6

因为现实已经不能教我存有半点感情,于是我虚构出一个世界,在这个虚构的世界中,我看到了爱、看到了希望、看到以往遗失的良善,和光明,原来我晓得我并不属于这个现实的世界里,我是住在理想国中的一员,而这理想国并不仅仅由我一人虚构,它代表了世人美好的愿景。

现实里总是缺少太多和理想靠近的东西,在现实的世界里已不能勾画出理想的轮廓,因长久累积的积习已经太深,人人都在向往光明、和平、公义,但指望现实实在太难实现这种深深蕴藏在人内心深处的光明、和平、公义,人们在现实的`逼迫下,无奈于寄希望于宗教中的上帝,因他完全、纯正、代表世上一切的正直、公平、善良,但人们盼望了千年、渴望了千年,仁义公正的国还是无法完整的实现。

预言书里写道,理想的国要建立在这尘世间,但谁有这完全的智慧,在这现实的尘世间,建立一个完整的属于仁义、正直、和平、公正的理想国呢,恐怕这样的智慧,千百年来也难以寻找得到。

然而,人,永远也不可算准将来的事情照着何种方向发展,并不能看到眼下似乎是一种失望的境地,就以为未来没有指望了,只要是心中构画的蓝图,你以为是属于正义的,那么就倾尽热血去实行它,付尽热忱、以一颗完整的爱心去将它实践。

凡真正正义一类的蓝图,虽因环境的斥肘而导致践行的失败也不至于最终无果,后人会以你当时的念想而前赴后继,跟随着你激情的理想去全力以赴,以继续完成你所未完成的绩业,直到最终实现的那一天到来。

那时,你将在另一个世界的窗口,观看到当初构画思想的蓝图在这尘世间得到落实,你的理想得到了安排,你所精心构画的事情得到了落实,那时,在你脸上闪现的光芒将照亮全世界,你的智慧之光将得到众人的赞美,但你并不以此为尊宠,你深深的确切你只不过是接受了来自内心深处永恒的召唤,去为了实现一项正义的使命而付出生命。

啊,今天我受了感动而写了关于你,仿佛我好像先知,但我真正的是谁呢,不过是万千个人之中向往理想国的一员。

乌托邦读后感7

小时候就听说乌托邦这个词了,他被用来指称不切合实际的幻想,知道有这本书也有很长时间了,直到最近才看到这本书,《乌托邦》语言优美流畅,字里行间无不流露莫尔先生悲天悯人的情怀,读来如饮甘露,如沐春风,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平生第一次萌生写读后感的愿望,琐事分心再上生性懒散一直迟迟没有下笔,虽时隔多日却依然萦怀在胸,此书对我的影响可见一般。正如尼采通过学习查拉斯图拉代言,托马斯。莫尔在书中通过拉斐尔讲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王国,我很欣赏拉斐尔的人格,他学识渊博周游世界阅历丰富,完全能够像莫尔和其他人所劝说的通过向国王献策谋取高位享受荣华富贵,自从拉斐尔游历乌托邦后就觉得他是世界上最理想的国家制度,他深知这一制度很难获得其他各国国王的赞同实行,这让我想起春秋战国时代的商鞅,他起先建议秦孝公推行帝道,秦孝公的反映很冷淡,即使降到王道也没能打动秦孝公,最后不得已提出霸道春孝公顿时来了精神“亦步亦趋”,现实如此无可奈何,在理想与实行的两难中商鞅选择降低理想以求实行,拉斐尔选择即使实行不了也不降低理想以迎合国王,他为了自由甘于平淡。

托马斯。莫尔出身富裕家庭,喜好哲学(或是文学)却迫于父亲的压力改学法律从事律师行业,后来当了法官大臣,莫尔对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充满了深深的同情,即使是罪犯也表现出宽容,他并没有像别的律师法官一味指责罪犯的道德品行,绝大多数人是迫于生计才挺尔走险,从社会制度来看待犯罪问题。莫尔认为贫穷是一切罪恶的起源,贫穷是社会不公引起的,而社会不公是私有制引起的。他严厉批评国王贵族的贪婪残酷奢侈无度,深深同情劳苦大众陷于水深火热的疾苦,莫尔为拯救这些社会疾病开出消除私有制实行公有制的药方。工人农民提出消除私有制实行公有制比如通过“打土豪,分田地”实现社会公正,我并不认为他们的多么高尚,站在自己的利益上且坚持这就是公正那是胜利者的专利;这一主张却是出自出身富裕而且是国家重臣的莫尔足见难能可贵,把高尚的光环安放在他的身上我想没多少人会反对。莫尔因反对国王亨利八世离婚及其暴政而宁死不屈最终被下狱外死,为了理想不惜违背自己的利益甚至牺牲生命仅凭此莫尔的品格足以令人敬重。

乌托邦是个四面环海的岛国,土地肥沃风调雨顺盛产黄金珠宝,和柏拉图的理想国一样实行精英政治哲学家治国;岛上人人都得参加劳动官员可以免除这一义务,但很多官员都会放弃这一特权,因为劳动对他们就是一种娱乐,每人每天只要工作七个小时就足以丰衣足食,而别的国家之所以整天工作还吃不饱穿不暧是因为要养活很多不干活的人如贵族富豪及其仆役,还有为他们提供娱乐的人。乌托邦是共产主义国家,没有货币甚至连交易都没有,需要东西直接到仓库去拿,人们鄙视金银只有奴隶罪犯才穿金戴银(他们的.镣铐是金子做的),珠宝是小孩的玩具,大人要是戴珠宝就会遭到耻笑,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却保护别国商人的私有财产,因为他们知道金钱对他们没有意义而对别国商人却意味着一切,这和苏联的共产主义的天壤之别。穿衣都是很简单的款式没有那么多的花里胡哨,这和八十年代以前的中国一样。吃饭都在大食堂里吃,如果你愿意自己做饭可以去仓库领取食物自己做,一般的人都不会这么做因为你不会做得比食堂可口,这和中国公社时代的大食堂又有很大区别。乌托邦有很好的医保制度医生医术精湛服务热情,病人会得到很好的照顾,如果救治不了乌托邦提倡安乐死,因为他们觉得病人放弃的是痛苦而不是享受,死是上帝对生人的召唤,恐惧和不舍违背上帝的旨意是不受上帝悦纳的,当然非本人同意他们是不会对病人实行安乐死的,而且会尽心尽力的照顾病人直至死亡,但他们并不提倡自杀,自杀如没经过议会和教士批准就得不到体面的安葬。乌托邦实行宗教信仰自由,超脱于当时的加尔文主义,另外他们认为宗教信仰是公民道德的有力保障,一个连神都无所畏惧的人还会畏惧道德吗?乌托邦人工作之余很喜欢学习,他们唯一的娱乐就是整理自己的花园。乌托邦很注重对孩子的教育从严审核教材,绝不允许败坏道德,扭曲人生观价值观的内容出现在教材上像荷马的史诗宣扬神的欺诈就在禁止之列,所以他们比较单纯比较容易满足,不像今天媒体到处充斥欺诈暴力堕落的内容。乌托邦人反对战争特别是为扩张领土而战,但为了自由正义他们不怕战争,一旦开战他们会用金钱怂恿别国参战或用重金悬赏敌国国王将领的人头,再不行就花钱请雇佣军,因为比起本国人的性命金钱是毫无意义的,大有《孙子兵法》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之意。

托马斯。莫尔不认为这个世界上有乌托邦这个国家,但他宁愿相信乌托邦就存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我也持这一态度,正如我们相信天堂,这有关信仰无关常识。

乌托邦读后感8

总之,摩尔的“乌托邦”是一种高度发达的组织形式,追求回归原始、自然、有序的生存状态。与马克思主义不同,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摩尔致力于风俗习惯(包括宗教、价值观、婚姻制度等)的建设,探索重塑精神面貌(荣誉感、集体观念、公众意识等)的可能性。如何尊重人类的个性,弘扬人性的“好”的组成部分,如何将个人的利益和公众和抑制人性中“恶”的增长,摩尔没有腔狂热和盲目乐观,只有拉斐尔的口将完成这个想法。

然而,为什么乌托邦仍然是错误的?我认为,一方面,摩尔只给出了理想的一个完整的概念,但没有指出通往这个领域的可行途径;其次,无论是习俗、历史阶段还是地理环境,乌托邦都是完全脱离现实的;第三,细节的微妙概念实际上导致乌托邦的脆弱——即使是地形和地貌,也必须预先精确地设定在论点的开头。乌托邦的适应性和现实意义值得怀疑。最后,乌托邦的繁荣取决于“其他国家”的堕落(至少他们需要被金钱诱惑,被诽谤煽动,以确保战争的`胜利)。“孤独”的明显倾向是否限制了它的普遍价值?

乌托邦读后感(2)后的感想:梦想,变成现实

在阅读《乌托邦》之后,我们才发现马克思老先生的共产主义思想,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在剽窃《乌托邦》。甚至在某些观点上,马克思仍然离不开摩尔的理论,如物质的极大满足,劳动是人的第一需要。等待。

乌托邦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但并不意味着它没有一定的可行性。它的出发点是当今世界没有完美的制度。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只有根除它,人类才能创造一个和谐的世界。

摩尔为乌托邦设计的系统是天才的概念。它试图一劳永逸地解决不合理的争端,寻找一个和谐的未来世界,让人类不再被困在痛苦中,永远享受天堂的幸福。这是一个纯洁可爱的理想。

当然,没有一个系统是完美的,摩尔的理论也不例外。他试图消除不平等,但他的制度中有奴隶。

乌托邦读后感9

去年的热播剧《奋斗》风靡全国,人们街头巷尾、茶余饭后都在讨论着剧情。带着热乎劲儿,前段时间,我又读了它的续集《奋斗乌托邦》。

“每个人都是城市中微小的尘埃,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一个宏大的乌托邦。”这是《奋斗乌托邦》扉页的卷首语。

它是《奋斗》的续写,以陆涛和夏琳在法国的生活为主线,描述中国当代80后年轻人自我、独立、奋斗的故事。在看完结尾合上此书的那一刹那,令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天底下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尤其是感情!曾经说的山盟海誓在当以往的新鲜转化为习惯之后,当视线从这个转移到那个之时,人开始有了微妙的变化。《奋斗》故事里的夏琳,独立、有思想、好强、进取……可是她千不该万不该表现的那样不拿陆涛当回事儿。她没有父母殷实的家底儿、也没有万分之一概率的机遇,但是,老天却赐给了她最大的幸福——陆涛!我不明白为什么一定要把夏琳刻画的那么要强,甚至过了头儿。纵然她和陆涛都是设计师,但为什么要赋予他们冲突?为什么要让夏琳活得那样累、那样自我、那么的把理想当回事儿?这是个悲剧。所以,即使她离开了陆涛,也得不到幸福。

米莱、郭栩如,富二代。她们唯一不同的`是,郭栩如知道自己追求的事业,她活得有目标。唯独米莱,像她这样的女孩儿不管是不是富二代,到人群里都措堆儿。倘若家境平平,也是这样无味儿的走完自己的一生。米莱一直找不到生命的价值,说不好听的她就是个造粪机。但是,没想到续集里她居然顿悟了,那我只能说,你这样活着才有意义。

乌托邦读后感10

《乌托邦》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哲学家、政治家莫尔写的。在书中,莫尔借一位海外游人拉斐尔希斯拉德之口,来谈自己对现实的思考和对未来的设想。书中,莫尔首次用羊吃人来揭露罪恶的圈地运动,并提出了公有制,讨论了以人为本、和谐共处、婚姻自

由、尊重女权等与现代人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揭露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种种弊端,第二部分则是关于乌托邦新岛形象的全面描述,他系统地为我们描述了理想社会乌托邦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社会生活、宗教、对外关系等方面的主要特征。

在乌托邦,人们过着健康向上的生活,相互之间平等、互助、融洽、友爱。大家都在公共食堂吃饭,很少人会自己单独从市场上买回食物。乌托邦人是不允许自己的公民从事屠宰业的,因为他们认为这会逐渐消灭人性中最可贵的恻隐之心。从这可以看出,乌托邦人是很善良淳朴的,他们不希望自己的人民变成充满暴力跟杀戮的人。乌托邦人是很懂得互相尊重的,他们以侮辱丑角而感到羞耻。他们觉得人是不可能达到很完美的,只要珍惜天然的美就好了,同时,他们认为涂脂抹粉是一种很不光彩的事情。在我们今天,涂脂抹粉却是很多女性的特点,或是为了掩饰自己的不足,或是为了在交往上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有的时候也是出于对对方的尊重。但是大部分人还是很爱惜自己的天然美的,不过,有的时候人们对于长得不太好看的人以及扮演丑角的人却无法像乌托邦人民一样怀着一种尊重,甚至在其面前表现出厌恶以及暗地给他们起外号。

在乌托邦人眼中,家庭伦理的意义重大,尊爱爱幼是永远不变

的传统,他们每个家庭人数限制在16口人以内,并由父亲管理。妻

子侍奉丈夫,子女侍奉父母,年轻人侍奉年长者。在乌托邦,不允

许一夫多妻,也不允许离婚,除非有通奸或者难以忍受的反常现象

发生,可以由国家接触婚约,并允许受害者另行婚配。但是犯有罪

行的人是不允许再婚的。这也是他们制度的一个局限。在乌托邦,

女性与男性是平等地参与各项社会活动的,并对社会的发展发挥着

重要的作用。这些都跟我们国家今天制度大同小异,都是支持男女平等的。

乌托邦的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民主,即除奴隶之外的全体乌托邦人当家作主。乌托邦有一套完备的官员制度,高级行政官员必须从博学多才的学者中挑选。乌托邦并没有律师,人人都能用法律来保护自身的利益和民主权利。

乌托邦人注重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规定,不论男女都必须经常阅读,而且要作为终生的`习惯。这个跟我们现在提倡的终身学习差不多。同时,他们也很注重外来文化的学习。

在乌托邦人眼中,金钱就如粪土,国家实行财产公有,农业是经济结构的基础。他们认为金钱被取消了,和金钱相关的欺骗、盗窃、抢劫、骚乱、叛乱等罪行也就不会发生了一旦金钱废除,贫穷也就马上减少以至于消失了。但是在我们今天,没有金钱被认为是万万不能的。而且没有货币,没有商品流通,国家就无法得到发展。

总之,莫尔笔下的乌托邦是一个和平,美好的国家。或许有些地方不太合理,但是,这是莫尔甚至于很多人心中所向往的桃花源。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很多在乌托邦中的美好制度都在现实中被实现了,这是一个很值得高兴的事情,希望这个世界有一天能在合理的发展下变成一个大乌托邦。

乌托邦读后感11

之前看青春励志电视剧《奋斗》里面的女主人公们把她们的地方叫心碎乌托邦,那时对乌托邦这个词的理解仅限于知道这个层面上,自己理解的乌托邦的涵义是一个子虚乌有的理想国。类似于香格里拉这样的词汇。直到今日看了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才真正理解这个词的由来以及这个词汇所寄予的深刻内涵。

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拉斐尔与旅行家希斯拉德的对话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深刻地揭露了英国广大人民那个时期所受的深重苦难。在《乌托邦》一书的序言中说:“莫尔之所以超出同辈,直到今天还享有盛名,其作品还未丧失现实意义,恰在于其高度关心人民大众的生活。”他在书地第一部提出了这样的社会问题,第二部描写的乌托邦则是在解决这些问题,这样一个乌托邦便可使人民脱离苦难,这样的乌托邦国家是莫尔的理想,然而在别人眼里却成了空想。

时代的局限性必然造成科学的局限性,因此也造成思想的局限性。莫尔的这种思想在当时是进步的。但是他忽略了生产力的重要性,因此,他成了空想主义的代表,或者,这并不是莫尔所愿见到的结果。说他是空想主义者,但是无疑他又是西欧历史上第一个最伟大的空想主义者。维彼沃尔金在《乌托邦》的历史意义一文中说:“在他的'思想中集中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一切矛盾,并构成一个独特的统一的思想体系。这个是大是资本主义正在诞生的时代,这时的资本主义正在冲破封建关系的重围而突飞猛进的成长起来,并以带有资本主义所特有的那些新的社会对抗的萌芽了。”

在当时君主专制制度下的英国,英王用刑残酷,杀人如麻。“我在那儿住过几个月,在英国西部人民起义反抗英王惨遭失败后不久,起义受到镇压,杀戮很重。”在文中,莫尔借希斯里德话说:“你们的羊一向是那么驯服,那么容易喂饱,据说现在变得很贪婪,很凶蛮。以至于吃人,并并把你们的田地,家园和城市蹂躏成废墟。”这个说法的先进处在于这是第一次有人用羊吃人的比喻来批判圈地运动,这段话也被马克思在资本论讲原始积累中两次引用。

到了乌托邦的第二部分,就开始描述乌托邦——莫尔心中的理想盛世。在那里,财财产公有,人们务农为生,人口不多也不少,妻子侍候丈夫,儿女服侍父母,年轻人照顾老年人,其乐融融。想多另一城市探望朋友或是从事游览的公民可以轻易得到许可。等等。乌托邦人的生活无疑是美好的。给那个时代的受压迫的人们无限的向往。然而,乌托邦的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现在看来并不是科学的,没有办法得到发展和循环运作。因此,乌托邦只能注定是空想主义的代表,而不能实现。但是它的历史意义不能泯灭,在空想主义时期乃至整个发展史上起着重要作用,有着进步意义。

乌托邦读后感12

乌托邦的幻想太多了,无论是在电影里还是在下午的聊天中。但我不认为很多人的理想乌托邦和原来一样。

《乌托邦》绝对是一部受时代控制的划时代作品。原著作者摩尔从来没有想过,在十八世纪,四百多年前,社会主义的概念开始演变。在未来的一百年里,一些国家和组织将实践他们所设想的理想社会。无论成功或失败,它都足够伟大。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是,它强化和发展了柏拉图时期的民主观念。每个人都是自由平等的。粮食、服装、住房和交通得到保障。它也可以说是一个小康社会,有充足的食物和衣服。财产是常见的,但没有人会被金钱诱惑而试图将其私有化,而黄金、白银和珠宝被视为廉价商品。它们是只有奴隶才戴的脚镣。生产劳动力是如此的高效,它不需要担心短缺,也不会私下存在。农业是基础,城乡界限模糊。城市规划整洁统一,严格制定人口政策和移民措施。健康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工作与休闲的结合。教育学者,倡导人人接受义务教育,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遵守。

现代社会的每一个国家,不论其社会性质如何,都是在治国理政的重要政策范围内提出这种建议的。它的愿景远远超前于当时的资本主义,但仍然笼罩在封建君主制下的'社会意识形态之中。

受时代的限制,原因是他的很多想法虽然超前,但不切实际,荒谬可笑。

现在,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摆脱主要的贫富矛盾。在最发达的国家,仍然有相对贫穷的人

乌托邦读后感13

托马斯·莫尔爵士(SirThomasMore,由于被天主教会封为圣人,又称“圣托马斯·莫尔”SaintThomasMore,1478年2月7日-1535年7月6日)是英格兰政治家、作家与空想社会主义者。15用拉丁文写成《乌托邦》一书,此书对以后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有很大影响。1478年生于伦敦的一个法学家庭,毕业于牛津大学,曾当过律师、国会议员、财政副大臣、国会下院议长、大法官。1535年反对亨利八世兼任教会首脑而被处死。

莫尔的《乌托邦》是在1516年写成的,而在那个时代看来确实是一个奇葩。

莫尔生活的年代有着很强的背景。从经济上看,资本主义出于萌芽上升状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阶段,新兴的资产阶级强烈要求积累更多的财富,但是却对下层阶级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从政治上看,那个时期出于地理大发现时期和殖民掠夺时期,欧洲人走向世界,大开眼界,各种新兴的思想在欧洲不断涌现。从思想上看,那个时期正是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人文主义诉求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各种人文主义思想者竞相争艳。而在宗教上,处于宗教改革时期。总的看来,那个时期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思想还是宗教等各个方面都呈现出新兴的迹象,社会处于急剧变革的时期,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出现了各种伴随资本主义的弊病,引起了人文主义者们的高度关注,莫尔是其中典型代表之一。在14、15世纪,在农奴制解体过程中,英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暴力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强占农民份地及公有地,剥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限制或取消原有的共同耕地权和畜牧权,把强占的土地圈占起来,变成私有的大牧场、大农场。这就是英国历史上的“圈地运动”。圈地运动给当时的英国农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佃农被迫脱离了土地,那些拥有土地的人们也被当时的大地主通过各种强迫手段廉价出卖自己的土地,最终,大批农民流离失所,在用完自己的资金之后由于无法找到工作,被迫沦为盗贼和流民等,而当时的英国法律却严厉禁止盗贼和流民等,如若发现,则会被处死,在这样的情况下,莫尔出于对当时社会严重的不公平的同情,写出了《乌托邦》这一划时代的著作。

《乌托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莫尔针对当时英国存在的严重不合理的制度,并对其进行了强烈的讽刺。里面谈到英国的圈地运动对农民生活造成的眼中影响,使农民沦为盗贼和流民,而英国当时无人性的法律也使莫尔产生了强烈的反感,莫尔对圈地运动的严重后果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针对英国当时的法律进行了强烈的讽刺。而莫尔并不止于此,他通过这种现象,看到了存在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私有制的存在,并且在第一部分的最后几页论述了私有制的严重弊端,这成了本书的`中心,并在此基础之上展开了对第二部分的详细论述。第二部分是作者虚构的一个理想社会,在这个社会里,私有制是不存在的,人人平等,共同劳动,人们之间相处和谐,社会出于良性运行的状态,并且作者特别论述了财产共有、生产劳动、务农为本、城市规划、卫生健康、学术研究、宗教活动、民主政治等社会中的方方面面,构建了一个理想社会。这是本书的主体部分,而作者的构思并不是完全没有根据的,很多方面是来源于对现实的不满,而作者凭借深厚的学术修养,对古希腊古罗马学术的了解以及当时地理大发现对作者的影响,形成了他的“乌托邦”社会理想,虽然作者在论述他的“乌托邦”时并没有说明乌托邦存在的条件以及如何从起点建立一个这样的社会,但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能够产生出这样的思想实属开天辟地之作,并且被尊奉为空想社会主义的鼻祖,我觉得这是应该的。关于他的这一思想的更进一步的理解,还需要回到柏拉图的《理想国》等著作以及对他后来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如欧文、圣西门、傅立叶等人的著作的阅读以及关于马克思在这些思想家们的基础之上建立的所谓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解,这一点待后面的进一步阅读,在后面系统阅读马克思的时候再回过头来详细综合论述,这里就止于此。

乌托邦读后感14

帕斯卡尔有一句名言,“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这句话冷酷而精准的表达出人类本身在茫茫宇宙中的微不足道;他还告诉我们,“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考。”哲学家们穷尽毕生,试图让我们接受这样一个结论,“思考是人类与其它东西根本的区别。”

可是思考本身是痛苦的,特别是在人类形成群居习惯以后。

思考是一种“分辨”,是一种“明白”,是那转瞬不见的“灵光一闪”……归根到底,思考总是源于疑问,疑问源于不认可,而不认可在某种意义上即是“异类”。

我看过很多的解析,前人们都告诉我,(《我们》《1984》《美丽新世界》)这三本书的作者是努力通过自己的笔触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从来不存在“天堂”,不存在“伊甸乐园”。乐园是无法打造的,“集体制度”不行,“计划制度”也不行,寄托于用看似“完全公平”的社会制度打造人类的天堂,这样的“乌托邦”是水中镜,雾中花,是绚烂泡沫中的气泡。

抛开书中浓重的意识形态不言,我在这三部书里只读到了“孤独”,这种孤独,源自思考,源自不同。

在《我们》里,“我”原本是大一统帝国里满足而且有地位的设计师,“我”信仰着施恩主,活在“我们”当中,以成为统一的“编号”感动无比光荣。可是当“我”学会爱情,被另一个编号唤醒沉睡在基因当中数百年的“灵魂”时,“我”陷入了一种不可名状的狂热当中,陷入脆弱的患得患失当中,陷入孤独的反抗的当中……从“我”长出灵魂,从“我们”当中脱离出来以后,“我”的生活变得乱七八糟,害怕于自己不一样的想法,惶恐着无所不知的护卫……“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是因为我们都是一样的存在,“我们”就是一个人。当“我”发现自己与“我们”的差别时,就像一只手的第六根手指,多余而且丑陋,对于别人每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表现得无比在意。

最开始人类的祖先为了应对野兽的威胁而聚合起来,共同生活,集体劳作。后来在发现所有人集合起来以后不仅安全性得到了提高,劳作的效率也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久而久之人类养成了群居的生存,再是群居的生活。明明每一个个人最开始的群居是为了安全,为了个人得到更多发展机会。为了上述的目的的达成,个人有必要为集体做出一些牺牲,可是在群居的习性发展成为统治的未来,当国家机器的出现,当每个生活在集体中的个人不得不为了统治的稳定而不断做出让步,受到越来越多的拘束以后,甚至因为个人的“异类”思想影响了集体所谓的“统一”而被剥夺发展甚至生存的权利时,那个时候,得失到底该如何衡量。“我”不知道,温斯顿不知道,赫尔赫兹不知道,约翰不知道。

在所有故事的最后都是兔死狐悲的不幸,失去灵魂的“我”,重新变回了“我们”;被思想改造的温斯顿最终成为了“思想纯洁者”;企图隐居的约翰在全世界的关注下悬梁自尽。

在集体里面,越是过多的'思考,越是发现自己的不同,越是痛苦。所以,“异类”是痛苦的。“异类”们往往得不到“集体”的认可,当他们被自觉或者不自觉的排斥,来自基因中对集体的依赖让他们变得惶惶不可终日。要么屈服大众,要么驱逐自我。

在一个愚昧的时代里,思考是一种“异类”。

在一个充满错误的时代里,修改错误是一种“背叛”。

思考的痛苦,苏格拉底知道,布鲁诺知道,哥白尼知道,伽利略知道,马克思知道……

可是我宁愿痛苦,因为思考是每个人天赋的权利。

宁可自己痛苦的清醒着,也不愿平安的愚昧着。

肉体可以被同化,灵魂的独立却永远不能被剥夺。

这个道理毕勒克知道,鲁迅先生知道。

我宁愿像那个野蛮人约翰,挑衅一般回答全世界,“我不想要舒适!我想要上帝,我想要贫穷,我想要真正的危险、自由和善!我想要罪恶!”没错,如果用独立的灵魂去换取无病无灾,换取舒适生活,换取青春永驻,我宁愿不知好歹的选择“我渴望受苦的权利!”

日渐衰老、丑陋、阳痿、生梅毒患癌症得伤寒,过一种食不果腹、凄凄惨惨、永远不知道明天将发生什么的惴惴不安的生活,还有被各种难以言说的痛苦折磨。是的,“我渴望这一切!”约翰成为一个孤独的斗士,哪怕只是蚍蜉撼树,也始终信仰着自己的独立灵魂,走到生命的尽头。

所以我宁可选择像一个朝圣者,五步一拜,十步一跪,无谓饥饿疾病、寒冷苦累,朝着自由思考的圣地前进。

乌托邦读后感15

很早就听过乌托邦这个词,百度可知其本意为“没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延伸开来我们还能得出其还有“理想,不可能完成的好事情”这一类的含义,同时也是人类对美好社会的憧憬。

乌托邦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肥沃的土地和四季宜人的风雨。这个地方顺盛产黄金珠宝,并且和柏拉图的理想国一样实行精英政治哲学家治国;岛上的所有人都得参加劳动,唯独官员可以免除这一义务。这是一项特权,但奇怪的事,这里的很多官员都会放弃这一特权,因为劳动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辛苦,而是娱乐的方式。人们每天只要工作七个小时就足以丰衣足食,而别的国家之所以整天工作还吃不饱穿不暧是因为要养活很多不干活的人如贵族富豪及其仆役,还有为他们提供娱乐的人。

乌托邦是一个共产主义国家,没有货币,甚至连交易都没有。一旦有人需要东西便直接到仓库去拿。人们鄙视金银只有奴隶罪犯才穿金戴银(他们的镣铐是金子做的,是因为这里黄金珠宝太多而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珠宝是小孩的玩具,大人要是戴珠宝就会遭到耻笑,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却保护别国商人的私有财产,因为他们知道金钱对他们没有意义而对别国商人却意味着一切,这和苏联的共产主义的天壤之别(所以这种想象更加奇特,保护他人财产的同时是不是也因该禁止他们在乌托邦获得财产的确立)。穿衣都是很简单的款式没有那么多的花里胡哨,这和八十年代以前的中国一样。吃饭都在大食堂里吃,如果你愿意自己做饭可以去仓库领取食物自己做,一般的人都不会这么做因为你不会做得比食堂可口,这和中国公社时代的大食堂又有很大区别。

乌托邦有很好的`医保制度医生医术精湛服务热情,病人会得到很好的照顾,如果救治不了乌托邦提倡安乐死,因为他们觉得病人放弃的是痛苦而不是享受,死是上帝对生人的召唤,恐惧和不舍违背上帝的旨意是不受上帝悦纳的,当然非本人同意他们是不会对病人实行安乐死的,而且会尽心尽力的照顾病人直至死亡,但他们并不提倡自杀,自杀如没经过议会和教士批准就得不到体面的安葬。乌托邦实行宗教信仰自由,超脱于当时的加尔文主义,另外他们认为宗教信仰是公民道德的有力保障,一个连神都无所畏惧的人还会畏惧道德吗?乌托邦人工作之余很喜欢学习,他们唯一的娱乐就是整理自己的花园。

乌托邦很注重对孩子的教育从严审核教材,绝不允许败坏道德,扭曲人生观价值观的内容出现在教材上像荷马的史诗宣扬神的欺诈就在禁止之列,所以他们比较单纯比较容易满足,不像今天媒体到处充斥欺诈暴力堕落的内容。乌托邦人反对战争特别是为扩张领土而战,但为了自由正义他们不怕战争,一旦开战他们会用金钱怂恿别国参战或用重金悬赏敌国国王将领的人头,再不行就花钱请雇佣军,因为比起本国人的性命金钱是毫无意义的,大有《孙子兵法》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之意。

《乌托邦》探讨了公有制的发展,莫尔等把财产公有制理解为生产资料和消费品都公共占有。摩莱里、欧文等则理解为除日常生活品以外的财产的公共占有,即是生产资料的公共占有。少数空想社会主义者如圣西门、傅立叶在自己的理想社会中保存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这是资产阶级倾向的明显表现。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也提出了计划经济的思想。圣西门主张,在实业制度下要有计划地组织生产,彻底根除无政府状态。另外,本书还探讨了城乡结合的问题,从托马斯·莫尔开始,许多空想社会主义者都注意到解决城乡对立、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对立的问题。罗伯特·欧文主张,把城市和乡村结合起来,把工业和农业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

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远见,他远在十六世纪就看出当前社会以及未来社会会出现什麽样的弊病。于是在书中他建构出一个没有阶级、十分平等的社会,人人都能在其中获得生存的最基本需求。同时他也指出人们对金钱的追逐是十分愚蠢的,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的社会,人们盲目的追求物质生活,科技的发达使得人们每天更疲于奔命,几无休喘时间,于是精神上的快乐与满足的缺乏真的是现代社会严重的问题。此外更难得可贵的是作者看出了宗教与宗教之间的争斗所会带来的种种伤害,所以主张人人拥有宗教的自由,这于作者当时身处的环境而言,其想法是非常难得可贵的。

同时,该书是一本珍贵的历史资料,是一本发人深省的人生感悟录,提示了人类天性中的极端矛盾性,一方面向往着宁和、幸福,没有尔谀我诈、你争我斗,没有穷富差别,没有私有财产的理想王国。一方面又为了私利,(有金钱上的,也有名誉地位,权欲上的)不择手段,不惜践踏别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由于人性的决定,共产主义虽然美好,但事实上,只能是一个海市蜃楼,只能是“乌托邦”。

第三篇:乌托邦读后感

读《乌托邦》有感

“乌托邦”——子虚乌有的地方,包含了人类的多少美好向往。从记事起我就听到过“乌托邦”一词,它是完美、空想、追求的代名词。我就一直在想,乌托邦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国度?有人说它美,美到荒诞,那它究竟又是怎样地虚幻美好、不切实际?如今,我有幸拜读了莫尔先生的这部作品。

《乌托邦》语言优美流畅,字里行间无不流露莫尔先生悲天悯人的情怀,读来如饮甘露、如沐春风,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这本书叙述了一个航海家走进了一个奇乡异国“乌托邦”的旅行见闻。《乌托邦》共分为两个部分,在第一部分,莫尔借航海家之口断言,私有制是万恶的根源。如果私有制度仍然保留下来,那么大多数人类,并且是最优秀的人类会永远被压在痛苦难熬的悲惨负重下。在书的第二部分,他描绘了乌托邦这个与世隔绝的幸福海岛,财产共有是乌托邦的最大特点,物资取之不尽,家家户户可以免费领取所需要的东西,不受数量限制,却也从来没人多领。在乌托邦,所有的人都要参加劳动,并要学会至少一门手艺。每个城里人都要先去农村住满至少两年,以种田为业。人们每天吃食堂,每天工作六个小时就足够了。小孩儿必须上学接受知识与品德教育。乌托邦人没有贫富差距,鄙视金银,金银被用来做马桶和罪犯身上的枷锁。岛上人人平等,住房每隔十年抽签调换一次,人人自由进出。乌托邦人追求精神的富足与心灵的幸福。

大约在500年前,有一个水手扬帆出海,去寻找这座传说中的岛屿。他听说,在那个两头窄中间宽的新月型海岛上,那里的全部财富为大家共有,没有私有财产,金钱在这里失去了意义,也就没有了堕落和罪恶。这位水手找了三天三夜,差点儿被巨浪吞没,最终也没能找到这座海岛。我又听说大约在500年前,有一个水手扬帆出海,去寻找一座传说中的岛屿。他听说,在那个两头窄中间宽的新月型海岛上,那里的全部财富为大家共有,没有私有财产,金钱在这里失去了意义,也就没有了堕落和罪恶。这位水手找了三天三夜,差点儿被巨浪吞没,最终也没能找到这座海岛。

在人类智慧和思想的海洋上,有许多哲人像这位水手一样扬帆起航。从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到中国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无不在苦苦找寻着人类的完美世界。我不禁想起了电影《血滴子》里边的场景:所有的人穿着同一个颜色的衣服,人人劳作,人人有饭吃,病人能得到他们需要的药草,小孩子开心地在水车上玩耍„„这安宁的美深深打动着我。

我不禁在想这位在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生活的作家是如何跨越时代潮流,怀着对广大劳苦群众的深切同情写下这本书的。于是我特意了解了一下作者莫尔。1478年,莫尔出生于英国伦敦一个贵族家庭。14岁时,莫尔来到牛津大学深造。当时的牛津大学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传播中心。那个时代,麦哲伦和他的船队刚刚用帆船证明了地球是圆的;哥白尼正在书斋中论证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达芬奇·拉斐尔和米开朗琪罗同时在世„„人的肉体的热量和活力正从神祗的禁锢中释放出来。莫尔如饥似渴地阅读人文主义著作和古典作家的作品。他最喜爱的就是柏拉图的《理想国》。很快,年轻的莫尔成长为一位出色的律师和国会议员。因为他刚直不阿、主持正义,无权无势的人民被欺负都爱找莫尔律师。在为平民打官司的过程中,莫尔隐秘地觉察到一种前所未见的压迫,这种压迫来势汹汹,虽与温顺的绵羊有关,却格外暴虐、蛮横。“绵羊本来是那么驯服,吃一点点就满足,现在据说变得很贪婪很凶蛮,甚至要把人吃掉。”《乌托邦》中的这段描述就是注明的圈地运动。马克思说:“圈地运动使用血与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

莫尔从各种描写美洲新大陆的游记中发现,尚处于原始社会阶段美洲印第安人的那种共同拥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生活资料的情景正是他的向往。他相信,自己发现了人类社会的奥秘,许多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人类的私有制度。他严厉批评国王贵族的贪婪残酷奢侈无度,深深同情劳苦大众陷于水深火热的疾苦,莫尔为拯救这些社会疾病开出消除私有制实行公有制的药方。工人农民提出消除私有制实行公有制比如通过“打土豪,分田地”实现社会公正,我并不认为他们的多么高尚,站在自己的利益上且坚持这就是公正那是胜利者的专利;这一主张却是出自出身富裕而且是国家重臣的莫尔足见难能可贵。

《乌托邦》果然是美得荒诞。组合家庭怎么能有血亲家庭来得亲切自然?具有着占有基因的人类怎能抛弃这一本性?男女相亲时怎能一丝不挂?乌托邦有奴隶的存在是否说明莫尔还保有奴隶社会中奴隶主思想的残余?也许乌托邦人从小就在接受这样一种文化,对这些习以为常,也就没有什么。乌托邦虽也有它的非现实性,但跟当时的欧洲比起来制度似乎更加优越,人民生活更加和谐,乌托邦俨然已经美好了太多。它在当时更多地充当了现实的麻醉剂和社会的反面映射。

然而跨时代的遐想自然是荒诞的。莫尔看不到劳苦群众有改变社会制度的力量,更不能设想无产者有朝一日作为一个阶级将是革命的主力并是一切革命力量的领导阶级。《乌托邦》作为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开山之作,虽然有些不切实际,却引起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正因为有了乌托邦,才有了后来活跃在美洲和欧洲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才有了马克思的结合实际深入思考,创造了更加成熟的社会主义,造就了社会主义体制的国家。

关于乌托邦,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有人对它的狂热崇拜,也有人对它的严重排斥。总之,对于21 世纪的人类来说,正确认识乌托邦的空想主义,有效利用乌托邦意识和精神,必将对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产生巨大促进作用。而我认为,乌托邦空想主义必须与现实理性相结合,既不能把它抬得太高、视作万能的所在,同时也不能忽视它对人类积极的一面。唯有善用它,才可以促使人类和整个社会向更高、更广的方向发展。

保持美好的梦想,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愿我们有朝一日可以迎来更加美好的国度。

第四篇:《奋斗乌托邦》读后感

“我发现,我以前很情绪化,原因是不懂得什么叫专注。” --米莱。看奋斗的时候就很喜欢米莱,欣赏她的性格,喜欢她身上特有的俏皮的倔强,总觉得奋斗的结局不该是米莱的归宿,她会有属于自己更绚烂的生活。前几天在图书馆淘到了《奋斗乌托邦》,续写《奋斗》中的那些人物接下去的命运。续集中陆涛身上曾经拥有的光环现在已经褪色,当读到:他就坐在她们身边,像一张纪念照,封闭而自足的时候,为陆涛感到悲哀,她们都曾狂热的爱过他,而如今她们都已经成长,他却依然停留在原地,他已无法理解她们已经理解的,更无法知道,是什么让她们理解了那些东西。他在朋友中拥有的主导权消失了,他不知道未来并不一定要在过去的延长线上。夏琳和米莱在巴黎相遇,找回了她们最初的友谊-米莱说“夏琳,只要你愿意,我们永远是好朋友”……夏琳附到米莱耳边:“以后我会因你的风格而需要你”……米莱的眼泪夺眶而出,她终于从夏琳嘴里听到了她最想要的那一句话……在夏琳家,她们像约好一样,同时转身,走出洗手间,迅速背上包,走出门外,默契一如当初… 安德鲁的出现,让夏琳明白她并不爱陆涛,至少曾经以为爱,现在不爱了。飞机场上--米莱望着走进的陆涛说:“我不喜欢机场,好像所有的坏事都跟机场有关。”富有戏剧性的是,这一次却是她替夏琳说夏琳不爱他的事实,他看到陆涛的每一个动作所携带的震惊与痛苦,就像看到曾经的自己,封闭自我又轻信,一厢情愿,不会察颜观色,在自己觉得跟别人很亲密的时候,其实只是自己跟自己在一起……她蹲在他的身边眼睛里包含泪水,她知道那眼泪与爱与恨无关… 米莱终究是米莱,与其说奋斗是一帮年轻人的奋斗史,不如说是米莱一个人的蜕变史,若干年前,站在陆涛对面的米莱,就像球场上的陆涛,无法反抗,只是等待着下一击。而如今,她对于自己已了解得足够清晰,知道自己该去做什么,她绕过了很多不必要的弯路,直奔主题,从夏琳的眼睛中她看到自己正在脱胎换骨,她执着地做好自己想做的事,并把所做的事做到了极致。米莱的车技,米莱的球技等等足以证明她的努力和改变。米莱对生活,对人生,对感情的感悟,足以显示出她内心的强大。现在的她已不再是那个不懂得什么是专注的小女生。正如夏琳对陆涛说:“她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米莱,你将要看到得只是一个小证明。” “乌托邦”-人们心中最美的梦,也许永远无法实现,正如夏琳说:梦想无法满足。可是安德鲁也说:梦想本身就是一种满足……

第五篇:乌托邦的读后感

大约是在十多年前?初中政治课的时候第一次接触到“乌托邦”这三个字,尽管当时仅是作为马克思大人启蒙学习的一个名词而存在。即使后来陆续看到许多次出现,也一直把乌托邦作为一个虚幻,而大约是世外桃源般的存在来理解。

“落英缤纷,芳草鲜美。”漫天的粉红色花瓣旋转起舞,飘飘洒洒抚过勃勃生机的青草地。微风拂面,所过之境皆是清新的自然花香、和谐又静谧的世外桃源。

嗯,到这里可以“咔”了。

这是中国文人归隐园田居式的美好幻境,绝对不是乌托邦!不是乌托邦!乌托邦!重要的事要说三遍。

理解为是中西方人的脑回路不一样,乌托邦里描绘的大同世界不是中国人情境里的田园小清新,而是不折不扣的政治大工厂。

翻开《乌托邦》,书本以对话的形式展开,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借外来者之口描绘了当时英国的现状,比如耳熟能详的“羊吃人”圈地运动之类的;第二部分是书的大头,详细描述了乌托邦这个国家,地理位置、城市规划、婚姻家庭、职业供给、社会构成、奴隶战争、宗教信仰以及everything,甚至对什么是幸福快乐都有探讨。

可是,看完后我却对乌托邦这个国家完全没有向往,反而是深深的恐惧。或许是大跃进期间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后果太铭心刻骨?

书本尽管一直在着墨刻画乌托邦这个国家对于信仰的尊重和自由,但更多的是人之为人的不自由。按照已经设想好的固定模子来抚养、教育一个人,定义什么才是幸福,什么才是快乐,规定什么样的兴趣爱好才是正当的符合要求的喜好。甚至于为了避免市民失去怜悯之心,规定宰杀牲畜这种事情只能由奴隶来完成。弘扬一切真善美,杜绝一切假丑恶。一个人不像是社会的细胞,更像是社会大机器的一颗螺丝钉。哪里需要补哪里,so easy。

我们都知道天下大同是幻觉,可是我们还是期待了那么久,并且一直在远眺。

再说被评价为血淋淋资本积累的圈地运动,其实跟现代房地产何其相似。原住民被赶走,豪绅贵族换来直接快速的经济利益,原住民获得与所得经济利益相比微乎其微的报酬,被从自己土地上赶走以后生活无依。“贵族豪绅把耕地一片接一片地圈起,变作牧场,用来养羊,提供纺织毛呢需要的羊毛。这就是所谓圈地运动。”——“地产企业把耕地一片接一片地占用,变作商圈,用来盖房,提供可供高价出售的住房。这就是所谓房地产。”历史与现实又走了同样的轨迹。大约是从古至今的方式都一样,只是与时俱进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是的,被那个城市设计的构想深深“!”到,所有城市的格局都一样,所以无论走到哪个城市都不会有陌生感,都可以迅速找到想要的东西o(╯□╰)o,是否完全不用考虑地形的吗?!那个环海的港湾设计不是所有地方都能建成的,在东北大平原上和横断山脉区建起来的城市怎么能保证格局一样?这分明是偷懒的城市规划好把。要求住的房子也一样、衣着打扮也一样,怎么不要求男的女的都一样?

不过,严肃认真地算起来,中国倒是真的过了一段这样的日子,不能说水深火热,但绝对够鸡犬不宁。

总之,这本书被我按照任务来完成了,越看到后来越仓促,觉得看不下去,于是我的读书笔记也这样草草而了。

下载《乌托邦》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乌托邦》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乌托邦读后感1500(五篇)

    乌托邦读后感1500 小时候就听说乌托邦这个词了,他被用来指称不切合实际的幻想,知道有这本书也有很长时间了,直到最近才看到这本书,《乌托邦》语言优美流畅,字里行间无不流露莫尔......

    《乌托邦》读书笔记

    政治学原理作业学号:王慧JQ094038 《乌托邦》读书笔记一、《乌托邦》故事概述 《乌托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理想国的蓝图,全书共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对15、16世纪的英国乃至整......

    《理想国》读后感---乌托邦的开山之作

    [《理想国》读后感---乌托邦的开山之作] 经典的影响力,不在于天马行空的文句,也不在于振聋发聩的论断,而在于它给世人幽暗闭塞的观念世界以一道耀眼的闪光,《理想国》读后感--......

    读后感之信息乌托邦(INFOTOPIA) (五篇范文)

    感觉像是厚重版的《谣言》,读后感之信息乌托邦(INFOTOpIA)。很像,不是,更好看。 一直觉得书之于我的意义就是学习新知,展现新世界,新观念。它办到了,我看得很HIGHT。算是迫不及待......

    浅谈乌托邦[精选]

    乌托邦的政治思想浅析张松 13110108摘要:乌托邦描绘了一个理想蓝图,这是对未来完美世俗社会的设计,意味着对现存政治秩序的否定、超越和挑战。乌托邦的理论基础是人性善、人有......

    读乌托邦有感

    读《乌托邦》有感“乌”是没有,“托”是寄托,“邦”是国家,“乌托邦”三个字合起来的意思即为“空想的国家”。他是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乌托邦》一书共分两部。在第一部......

    读“乌托邦“有感

    读《‘乌托邦’记》有感 财政071刘燕2020607107 该书是一本珍贵的历史资料,是一本发人深省的人生感悟录,提示了人类天性中的极端矛盾性,一方面向往着宁和、幸福,没有尔谀我诈、......

    读书报告《乌托邦》

    关于《乌托邦》的读书报告 刘金珠 商学院七班 2011190712 首先,我要介绍一下《乌托邦》的作者——莫尔。莫尔,16世纪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哲学家、政治家。在《乌托邦》中莫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