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政策法规解读》自测题

时间:2019-05-13 18:46: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政策法规解读》自测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政策法规解读》自测题》。

第一篇:《教育政策法规解读》自测题

《教育政策法规解读》自测题

一、填空题

1.《教育法》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

2.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3.《未成年人保护法》所称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4.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

5.教师的聘任应当遵循双方地位平等的原则,由(学校和教师)签订聘任合同,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6.各级人民政府的教育经费支出,按照(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在财政预算中单独列项。

7.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七)周岁。

8.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受教育权),不得随意开除学生。

9.国家建立统一的义务教育教师职务制度。教师职务分为(初级职务、中级职务和高级职务)。

10.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无正当理由未依照本法规定送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给予批评教育,责令限期改正。

二、选择题

1.王某担任某县高二英语教师期间通过了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学校以王某服务期未满、学校英语教师不足为由不予批准王某在职学习。王某欲以剥夺其参加进修权利为由提出申诉,受理申诉的机构应当是(A)

A.当地县教育局B.当地县人民政府

C.地市教育局D.省教育厅

2.实施义务教育(D)

①是国家对人民的义务②是学生对家庭的义务

③是家长对国家和社会的义务④是公民应尽的一项基本义务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3.王某担任某县高二英语教师期间通过了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学校以王某服务期未满、学校英语教师不足为由不予批准王某在职学习。王某欲以剥夺其参加进修权利为由提出申诉,受理申诉的机构应当是(A)

A.当地县教育局B.当地县人民政府

C.地市教育局D.省教育厅

4.制定规划,认真组织落实;兴办学校,保证必备条件;筹措经费,帮助贫困学生;培养师资,提高教师待遇。这是义务教育法规定的(A)

A.国家职责B.家庭的职责C.社会职责D.学校的职责

5.《教育法》规定,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B)

A、民事责任B、刑事责任

C、一般责任D、行政责任

6.所谓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这里的“义务”是指(B)

A.凡适龄儿童、少年都要入学接受规定期限的义务教育

B.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和适龄儿童、少年都要遵行并应尽的义务

C.国家用法律来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D.社会为九年义务教育提供物质保障

7.某寄宿小学派车接送学生,途中有学生提出要上厕所,司机在路边停车5分钟,5分钟过后,司机没有清点人数就将车开走。小学生王某从厕所出来发现车已经开走,急忙追赶。在追赶过程中摔倒在地,将门牙跌落三颗。王某的伤害由谁承担责任?(B)

A.司机负责B.某寄宿学校负责

C.司机和某寄宿学校共同负责D.司机和王某共同负责

8.因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在履行职务中的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学生伤害事故的,应当(D)

A.由学校予以赔偿B.由直接责任人赔偿

C.学校和直接责任人各赔偿一半或协商赔偿

D.由学校予以赔偿后,可以向直接责任人追偿

9.我国的义务教育包括(A)

A.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两个阶段

B.幼儿园教育和初中教育

C.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两个阶段

D.幼儿园教育、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三个阶段

10.在我国教育法律体系中,保障我国实施义务教育的是(B)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三、简答题

1.教师与学生之间有哪些法律关系?

答:⑴教育和被教育的关系;

⑵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

⑶保护和被保护的关系;

⑷互相尊重的平等关系。

2.简要回答教师的法定权利。

答: ⑴ 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⑵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⑶ 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⑷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⑸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⑹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保障公民受教育权的一项重要法律,教育法规定受教育者享有的权利是什么?

答:(1)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

(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

(3)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

(4)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

(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4.简述《教育法》中规定的学生的义务。

答:(1)遵守法律、法规;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5.简述未成年人的学校保护。

答:(1)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的。

(2)学校以向学生推销或者变相推销商品、服务等方式谋利的。

(3)学校拒绝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残疾适龄儿童随班就读的。

(4)如果学校违反《义务教育法》,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的。

(5)违反《义务教育法》开除学生的。

(6)如果学校选用了未经审核的教科书的。

四、论述题

1.结合工作实际,论依法行使教师的权利。

答:法律上的教师权利,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享有的由教育法赋予的权利。是国家对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可以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许可与保障。它包括

(1)教师实施某种行为的权利,也可称积极行为的权利。如《教师法》规定:“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的权利。

(2)教师要求义务人履行法律义务的权利,如《教师法》规定教师享有“按时获取工资报酬”的权利。

(3)当教师的权利受到侵害时,有权诉诸法律,要求确认和保护的权利。2。结合工作实际进行论述。

2.结合工作实际,论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法律关系。

答:学校与学生存在着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这是由相关的法律法规所设定的。如学校对学生的纪律处分、颁发学历证书、学位证书,制定学校规章制度等。(2)学校与学生是平等的,即学生从注册时起,就有权享受学校为其提供的教育教学的环境与服务,同时,也应遵守学生的法定义务及学校的管理规章制度,学校有为学生提供良好教育环境,保证教学质量等法定义务,学校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3)结合工作进行分析。

五、案例分析题

[案例]擅自离开课堂,导致学生受伤

1990年5月的一天,某中学化学教师徐x正组织学生上实验课,其父突然从外地赶来探望儿子并找到课堂上,徐X随即向学习委员交待了几句便领其父回宿舍休息。等他安顿下父亲匆忙赶到实验室时,发现学生正乱做一团。原来徐X离开实验室后,一实验小组的同学因争着动手做实验碰翻了盛有硫酸的玻璃杯,造成3位同学被硫酸烧伤,其中一位用硫酸溅在眼皮上,造成轻度毁容。事发后,学生家长找到学校要求赔偿损失并追究徐X的责任,而学校则以学生烧伤纯属自己违犯实验规则所致,教师对此没有责任为由,拒绝了家长的要求。在这起学生烧伤事故中,教师有无过错?

参考答案:

这起实验课上学生被硫酸烧伤一事教师徐x是有责任的。首先,徐X因私事未经任何请示离开实验课堂应属擅离职守的行为。其次,学生因争着动手做实验而造成烧伤事故,虽属学生自己违犯实验规则,但与徐X擅自离开课堂的行为是有关系的,因为教师有责任维持正常的实验课教学秩序,约束学生遵守实验规则,导致学生受伤,因此徐X擅离职守的行为与学生受伤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再次,上化学实验课,利用一些危险物品做实验,稍有不慎即有可能发生伤害事故,而徐X擅离职守的行为,说明其在主观上存在轻信学生能够避免

第二篇:《教育政策法规解读及职业道德》学习心得

《教育政策法规解读及职业道德》学习心得

泸州十中 朱巧玲

今天上午的学习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张贻宗老师向我们讲解教育政策法规,主要讲解了常见的政策法规、中小学教师违反教育法规的处理办法、师德以及明确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相比的特殊性;二是潘永莉老师和黄文彬老师现身说法,告诉我们怎样才能成为一名有师德的老师。通过上午的学习,我获益匪浅。以下是我关于本次讲座的心得体会。

一、教育政策法规的心得体会

在教育政策法律法规这一课程的学习中,我了解了各种各样相关的法律知识,增强了法规意识,更新了教育观念,树立了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还深刻体会到师德决定了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对事业的忠诚,决定了教师执着的追求和高尚的人格。高尚而富有魅力的师德就是一部教科书,就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终生受益的。

张贻宗老师对教育政策法规的解读让我知道了教师必须履行的义务:遵守宪法、法律、职业道德;为人师表;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国家的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组织和带领学生开展有意的社会活动;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工作中,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讽刺,挖苦学生,不威胁、责难家长,处处“身正为范”。对于后进生,不拔苗助长,不讽刺挖苦,要耐心教育。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成学生成长成才做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作为教师,知法是重要的权利义务,学法是重要的必修课程,守法是重要的师德内容,用法是重要的基本功课。作为教书育人的人,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我们,应用教育政策法规来规范和鞭策自己,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并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我们只有学法、懂法、守法,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培养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有利于社会的进步的人。

二、有关师德讲座的心得体会

潘永莉老师和黄文彬老师的现身说法让我明白想要成为一名受人爱戴的老师是要有艰辛付出的。教师的工作神圣而艰苦,需要付出感情、时间、精力乃至全部的心血。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必定是甘于寂寞,甘于辛劳的。

教书育人,最重要的是要倾注爱心,爱心是进行教育的前提,爱心可以架起师生之间的桥梁,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注意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要明确每一个孩子都具有极大的可塑性,我们应该爱他们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教育成果。

同样的,黄文彬老师还让我明白了我们也应该学会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但并不放任自流,对于学生的错误行为要及时的、恰如其分的批评指正。但在批评的过程中要讲究语言艺术,处处顾及学生的自尊,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与信任感,愿意与你做心灵的交流,这样学生才能从思想深处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才能感受到教师的教育是真心的爱护。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一定要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心态和正确的价值观。在遵守教育法规的前提下,爱岗、爱生、爱教育,终有一天,会成为一名充满智慧的教师。

第三篇:教育政策法规

教育法含义:广义的教育法指国家机关(包括权力机关和

行政机关)依照法定权限的程度制定颁布的所有有关教育的规定性文件的总称。狭义的教育法指由国家权力机关制

定颁布的教育法律,在我国是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

才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教育法律。我们认为,教育法是由国

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保证实施的调整和规定教育活

动和教育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个称。

教育法的规范作用:指引作用;评价作用;教育作用;预

测作用;强制作用。

我国教育法体系纵向的四个层次:教育法律,教育行政法

规,地方性教育法规和政府教育规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基本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义务教育具有基础性义务教育的基本原则 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予以保障的原则;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省级统筹,县级管理的原则。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本法所称未成年人是指未满18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未成年人保护法》关于未成年人有以下合法权益 人身权利,包括生命健康权,发展权,姓名权,肖像权,人格权,名誉权,荣誉权的是每个人具有的权利。受保护权,包括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它仅次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

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等处于同等法律地位,均属于

国家基本法律。在我国教育法律体系中,《中华人民共和国

教育法》处于教育的母法或教育的宪法的地位,起着统领

作用,具有最高的法律权威,是所有其他教育单行法的立

法依据。

教育法律规范的结构:法定条件;行为准则;法律后果;

教育法律关系,是指由教育法律规范所确认和调整的,表

现为教育法律主体之间权利和义务联系的社会关系。

教育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有三个:教育法律关系主体,教

育法律关系客体,教育法律关系内容。

任何教育法律关系都是其主体间形成的一种权利与义务关

系。

教育法律关系客体一般包括物,行为,与人身相联系的精

神财富(精神产品和其它智力成果)等。

权利和义务是法律关系的核心,没有权利和义务为内容,则无所谓法律关系。

学校与学生的关系既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又是管理与

被管理的关系。

教育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教育法律责任主体;违法行为;

行为人有过错;有损害事实;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具

有因果关系。

教育法律责任的类型

教育根据违法主体的法律地位和违法行为的性质,规定了

承担教育法律责任的三种方式:行政法律责任,民事法律

责任,刑事法律责任。

教育法律救济: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受到侵

害并造成损害时,通过裁决纠纷,纠正,制止或矫正侵权

行为,使受害者的权利得以恢复,利益得到补救的法律制

度。

《教师法》确立的这项维护教师合法权益的行政救济程序的制度,即教师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即教师申诉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于1995年3月18日经第八届全国

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自1995年9月1日起实施。这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划时代的里程碑,是我国教育改革

与发展走上全面依法治教的法制轨道的重大标志。

《教育法》的立法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教育法的制定提供了立法依据。邓

小平理论为教育法的制定提供了理论基础。中国教育改革

和发展纲要为教育法的制定提供了政策依据。教育改革和

发展实践为教育法的制定奠定了实践基础。

教育法的立法宗旨

教育法第一条规定:为了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

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教育1法适用范围:该法的空间适用范围仅限于中华人民共

和国境内,即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地区,不包括台

湾,香港和澳门。

教育公共性原则: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我国教育公共性原则具有自身的特点一,是在中国境内举

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坚持公益性,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二,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公民,对国家,人民和社会公

共利益负责;三,教育活动应当依法接受国家,社会的监

督,任何组织和任何个人从事教育活动,必须遵守宪法和

法律,不得违背国家的意志,或损害国家利益,人民利益

和社会公共利益,否则,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受教育机会平等原则:是指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公

民以不受任何限制的均等的学习机会,其包含三层意思:

公民享有不可剥夺的平等受教育权利,受教育机会既是每个公民享有的法定权利,也是必须履新的义务。

是义务教育阶段公民的就学机会,教育条件和教育效果平

等。

是义务教育阶段结束后公民的入学机会,竞争机会,成功

机会均等。

义务教育是国家根据法律规定对适龄儿童,少年实施的一

定年限的强迫,普及的,免费的学校教育,它属于基础教

育,我国实行是九年义务教育,采用六三三或五四制或九

年一贯制。

我国的学位分为学士,硕士,博士三级。

设立学校的基本条件:有组织机构和章程;有合格的教师;

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有必备的办

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怎样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加强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是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

略的根本保证。

确保教育投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根本措施。

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必须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必须加强教育执法和监督。

教师有两种身份:一方面,他们是普通的公民;另一方面

他们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

教师的义务:是指依照《教师法》及其他的法律法规,从

事教育工作必须履行的责任,表现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

中必须做出一定行为或不得做出一定行为。

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

贯彻教育方针,完成教育教学人物。

依法教育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关心爱护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制止侵害学生的行为,保护学生健康发展。

提高思想觉悟和教育教学水平。

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资格

认定制度,是公民获得教师工作的特定条件和资格。

实行教师聘任制度,将本着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录

取的原则。

教师招聘形式依其聘任主体实施行为的不同可分为:招聘,续聘,解聘,解聘,辞聘。

教师考核的内容:教师法第二十二条规定考核内容是政治

思想,业务水品,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四个方面,即德,能,勤,绩。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简称《义务教育法》于2006

年6月29日经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

通过,并于2006年9月1日起实行。

义务教育的性质

义务教育具有国家性

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

义务教育具有社会性

义务教育具有免费性护等 财产权,指未成年人享有合法继承权。受教育权,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劳动权利,包括就业安排,报酬取得,劳动成果等方面权利。其他合法权益,如参与权,隐私权,司法保护权等。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学校保护的核心。问题学生包括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和思想品行有问题的学生。对未成年人人格尊严的保护和尊严主要体现在 要爱护和平等对待每一个未成年人。要尊重学生的隐私权。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尊重学生的名誉权,肖像权,荣誉权。防范未成年人沉迷于网络 学校和家庭联合 学校要拓展学生学习之外的生活空间。学校要给予学生多元化的评价。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学生伤害事故是当前困扰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学与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适用范围 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者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人生损害后果的事故的处理,适用本法。学校对学生只负有教育,管理,和保护的责任,不承担监护职责,因此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有过错才承担相应的责任。但在特殊情况下学校应该依法承担相应的监护职责:一,法律有明确规定的,学校应该承担监护的职责。二,学校依法接受委托,承担相应的监护职责。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应当根据相关当事人的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依法确定。学生伤害事故可分为意外事故和过错事故两类。意外事故是指无过错方且无法预见的事故。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两种。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双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教育未来发展的原则:教育部提出实施《行动计划》应当采取“全面规划,突出重点,抓住关键,重在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指导我国教育发展的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提高教育质量,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和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建立以提高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优先发展和改革创新则是实现着两大重点任务(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全面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两大重要保证。《教育规划纲要》确定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以及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八项发展任务。明确了六项重点改革任务: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考试招生制度;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学校制度;改革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扩大教育开放。提出六项保障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保障经费投入;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推动依法治教;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加强组织领导。

第四篇:《教育政策法规专题》

《教育政策法规专题》教学提纲

一、基本概念

教育政策:是一个政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任务而制定的行动的准则。教育法规:是统治阶级根据自己在教育方面的意志,通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制定的,调整有关的法律主体在教育活动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体系的总和。

教育道德:是一些能使教师自觉地为崇高的理想服务,提高工作成绩,增进教学的威信和加强对学生教育影响的生活、工作准则所组成的一个体系,其核心是共产主义思想。

依法治教:是指教育管理从依靠政策转变到主要依靠法律的轨道上来,包括依靠法律、依照法律、依据法律三个方面。

教育法规的基本原则:方向性原则、公共性原则、平等性原则、统一性原则、终身性

原则。

教育法律关系:是由教育法律规范所确认和调整的人们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涉及教师的教育法律关系:教师与学校的法律关系、教师与学生的法律关系、教师与

同事的法律关系。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他标志着我国有了一部关系到教育改革发展全局的根本大法,为建立健全教育法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育法处于“母法”的地位,具有最高法律权威,其他各项教育法律、法规都要依它为基本依据,不得与其确定的原则和规范相违背。《教育法》是全面依法治教的重要标志,他确立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方针和基本原则,确立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规定了国家保障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的重要措施,突出强调了各级政府在教育投入方面的责任,确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教育制度的法律基础,规定了基本的教育制度,并为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提供了法律依据。《教育法》共10章84条。

1、《教育法》的重要作用

(1)、制定《教育法》,是确保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需要。

(2)、制定《教育法》,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3)、制定《教育法》,对于巩固教育体制改革成果,引导和保障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有重要的作用。

(4)、制定《教育法》,是全面实现依法治教的需要。

2、《教育法》对我国教育制度的规定

(1)、学校教育制度

(2)、招生考试制度和自学考试制度(3)、教师聘任制度

教师聘任制:就是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由学校或者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教学需要设置的工作岗位,聘请具有教师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的教师职务的一项制度。

(4)、终身教育制度(5)、经费筹措制度(6)、教育管理制度

(7)、教育督导制度和评估制度

3、《教育法》对教育法律责任的规定

法律责任:是违犯法律规定的行为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

(1)、行政责任(2)、民事责任(3)、刑事责任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旧《义务教育法》于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于1986年7月1日开始实行,1992年3月14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教委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2006年6月29日,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2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并于2006年9月1日起实行。

1、义务教育的性质

(1)、义务教育具有国家性(2)、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3)、义务教育具有免费性(4)、义务教育具有基础性(5)、义务教育具有社会性

2、《义务教育法》对学生权利和义务的规定

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1)、学生的权利

A、受教育权 B、物质帮助权 C、公正评价权 D、人身权 E、财产权(2)、学生的义务

A、受教育的义务 B、学习义务 C、守纪义务 D、守法义务 E、养成义务

(3)、学生权利和义务实施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A、年龄特点 B、心理特点 C、生理特点

4、《义务教育法》的实施

(1)、政府的职责 a、组织 b、领导 c、保障 d、检查

(2)、社会的职责

a、支持 b、参与 c、维护 d、监督 e、宣传(3)、学校的职责 a、组织 b、管理 c、安排 d、沟通 e、保证

(4)、家庭的职责 a、支持 b、参与 c、保证 d、监督

(5)、法律责任:违反《义务教育法》要承担相当的法律责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a、刑事责任 b、行政责任 c、民事责任

四、关于素质教育

1992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总结了建国40多年来教育改革发展的经验提出了20世纪90年代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方针、政策和措施。在21世纪来临之时,面对世界环境的深刻变化,教育应作出怎样的调整与深化,落实科教兴国战略,1999年1月,国务院又正式批转了经国家科教领导小组会议审议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又联合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我国教育,由其是中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前景做出了规划。

1、建国40多年来中国教育的现状;

2、中国教育和发达国家的差距;

3、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A、时代的呼唤; B、经济发展的需要; C、社会发展的需要; D、国际竞争的需要; E、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4、素质: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广义素质是指公民或某种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如:身体素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等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的教育;是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

江泽民同志反复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的教育必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创新,在基础教育领域,主要是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发展学生的探究、发现和初步的创造能力。

5、素质教育的实施(1)、改革办学体制(2)、调整教育结构

(3)、建立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6、素质教育的保证(1)、加强领导(2)、改善教育立法(3)、改革用人制度

7、和学员共同探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略)

五、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1、《未成年人保护法》原则

(1)、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应遵循的原则

A、保护权益原则,即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B、尊重人格原则,即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 C、适应发展原则,即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特点 D、教保结合原则,即教育与保护相结合

2、《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基本要求

(1)、学校保护

A、受教育权

B、人格尊严 C、身心健康(2)、家庭保护

A、抚养

B、教育(3)、社会保护

A、授权性规范 B、禁止性规范(4)、司法保护

A、刑法和刑事诉讼法方面的保护:不满14岁的未成年人,对危害社会的行为不负刑事责任,可责令其家长看管或由少管所教养;已满14岁不满16岁的未成年人,对杀人、重伤、放火等8种严重刑事犯罪负刑事责任;已满14岁不满18岁的未成年人犯罪,从轻或减轻,或免于处罚。另外,对14岁以上不满16岁的未成年人的犯罪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对16岁以上不满18岁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一般也不公开审理;羁押和服刑的处所也与成年人分开。

B、继承法与婚姻法方面的保护

3、青少年犯罪新趋势

(1)、犯罪年龄低龄化

(2)、犯罪手段成人化

(3)、犯罪性质严重化

(4)、犯罪因素多样化

4、《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原则

(1)、预防与矫治相结合的原则

(2)、教育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3)、目前与长远相结合的原则

(4)、综合治理与专项斗争相结合的原则

5、《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对学校和教师的基本要求

(1)、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

A、加强德育工作

B、将预防犯罪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

C、加强法制教育的师资力量,举办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活动

(2)、对不良行为的预防

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共有9种表现(略)

A、加强学校自身法制建设,整顿教师队伍 B、对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加强教育、管理 C、制止未成年人组织或参加不良行为同伙(3)、对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 A、认清“严重不良行为”,及时制止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

严重不良行为有9种表现(略)

B、矫治“严重不良行为”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a、了解不良行为的原因

b、奖励和惩罚并用,奖励多于惩罚 c、矫治活动应力求一致性 d、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1、教师资格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担负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1)、教师的条件:

A、国籍条件 B、思想条件 C、学历条件 D、能力条件 E、身体条件 F、其他条件(2)、教师的聘任

2、教师的权利

A、教育教学权 B、学术研究权 C、学生管理权 D、报酬待遇权 E、参与管理权 F、进修培训权

3、教师的义务

A、遵纪守法义务 B、教育教学义务 C、思想教育义务

D、尊重学生人格义务 E、保护学生权益义务 F、提高水平义务

七、班主任的职责

A、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保护学生身心健康。B、教育学生努力完成学习任务。

C、教育、指导学生参加学校规定的各种劳动,协助学校贯彻实施《体育卫生工作条例》,教育学生坚持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

D、关心学生课外生活。E、进行班级的日常管理。

F、负责联系和组织科任教师商讨本班的教育工作,互通情况,协调各种活动和课业负担。

G、做好本班学生的思想品德评定和有关奖惩的工作。

H、联系本班学生家长,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配合,共同做好学生教育工作。

1、班主任工作的原则 A、对学生全面负责的原则 B、正面教育的原则

C、尊重与严格要求的原则 D、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的原则 E、以身作则的原则

6、班主任的条件

A、思想道德素养 B、知识素养 C、能力素养 D、心理素养 E、身体素质

八、中小学校教师常见违法行为

1、教学过程中的违法行为

A、教师超标准教学,对学生的身心造成损害 B、教师擅离课堂,随意停课 C、教师偷取、泄漏考题

2、教育过程中的违法行为

A、教师对学生进行负面宣传

B、教师对学生实施体罚和变形体罚 C、教师泄漏学生隐私

D、教师对学生实施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3、管理过程中的违法行为

A、教师对学生乱收费、乱罚款 B、教师随意剥夺学生受教育权 C、教师奸污学生

D、教师对学生进行伤害

E、教师对在校生未尽监护责任

第五篇:涉农法律法规与农村政策法规知识自测题(DOC)

涉农法律法规与农村政策法规知识自测题

一、名词解释

1、法

2、国家性质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刑法

5、犯罪主观方面

6、故意犯罪

7、过失犯罪

8、刑罚

9、自首

10、立功

11、缓刑

12、减刑

13、假释

14、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

15、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16、民事法律行为

17、代理

18、民事诉讼时效

19、所有权

20、按份共有

21、共同共有

22、他物权

23、遗嘱

24、合同

25、要约

26、证据

27、侦查

28、取保侯审

29、辩护

30、行政诉讼

【参考答案】

1、法: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效力的行为规范体系。

2、国家性质:国家性质又称为国体,体现着一定阶级的专政,反映社会各阶级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我国的国体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指根据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通过普选,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一种基本政治制度。

4、刑法:刑法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行为如何处罚的法律。

5、犯罪主观方面:指犯罪主体对自己实施的危害行为及其所引起的危害结果所持的故意或过失的心理态度。

6、故意犯罪: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7、过失犯罪: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8、刑罚:是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方法,它是一种最严厉的惩罚方法,只能由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的程序对犯罪分子适用。

9、自首:是指犯罪后自动投案,如实交待供述自己罪行的行为。

10、立功:指犯罪分子揭发他人的犯罪行为,查证属实的,或者提供重要线索,从而得以侦破其他案件的行为。

11、缓刑:指对于被判处拘役、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其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附条件地不执行原判刑罚的制度。

12、减刑:指对于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的,或者有立功表现的,而减轻其刑罚执行的制度。

13、假释:指对于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的刑期之后,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而附条件提前释放的制度。

14、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指自然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15、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指自然人通过自己的行为享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16、民事法律行为:指公民或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

17、代理:指代理人在代理权限范围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法律行为,该行为产生的法律效果由被代理人承担的法律制度。

18、诉讼时效:指在法定期间内,当事人如果不行使自己的权利,就丧失在诉讼中的胜诉权的制度。

19、所有权:指财产的所有人按照自己的意志依法对自己的财产进行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并排斥他人干涉的权利。

20、按份共有: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按确定的份额对同一财产分享权利、分担义务的共有。

21、共同共有: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不分份额地对同一财产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

22、他物权:指财产的非所有人根据法律规定或所有人的意志对他人所有的财产享有的进行有限支配的物权。

23、遗嘱:指自然人生前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对其个人财产及与财产相关的其他事务进行预先的处分,并于死后发生法律效力的一种民事法律行为。

24、合同:合同是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协议。

25、要约:要约是表达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愿。

26、证据:指能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

27、侦查:是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仅限于自侦案件)的职责,通过讯问犯罪嫌疑人、询问证人和被害人、勘验、检查、搜查、扣押证据、鉴定、通缉等手段,查明案件真实情况。

28、取保侯审: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责令未被拘留和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并出具保证书,保证随传随到的强制方法。

29、辩护: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辩护人针对指控,根据事实和法律,指出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罪轻或者减轻、免除其刑事责任的材料和意见,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益的活动。

30、行政诉讼: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及共人员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自己的合法权益,向人民法院起诉,并由人民法院审理和裁决的诉讼活动。

二、简答题

1、法具有哪些特征? 答:法具有下列特征:(1)具有规范性;(2)具有国家意志性;(3)具有国家强制性;(4)具有普遍性。

2、法与政策的区别是什么? 答:二者的区别是:

(1)两者制定的机关和程序不同;(2)两者的表现形式不同;(3)两者调整的范围、方式不同;(5)两者的稳定性程度不同。

3、法与道德的区别是什么? 答:两者的区别是:(1)两者起源的时间不同;(2)两者的表现形式不同;

(3)两者的具体内容规定不完全相同;(4)两者实现的方式和手段不同;(6)两者调整的范围不尽相同。

4、我国的各主要国家机构的地位是什么? 答:我国的各主要国家机构及其地位是: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在国家机构中具有最高地位。

(2)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构,也是行使立法权的机关,向全国人大负责,并在人大开会期间向全国人大报告工作。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家主席居于国家机构的首脑地位,所从事的一切职务活动都以国家最高代表的身份进行,但没有超越或与全国人大相等的权力,从属于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受人大监督,与全国人大常委会结合起来行使国家元首的职权。(4)国务院: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由全国人大产生,并对它负责。

(5)中央军事委员会:是全国武装力量的最高领导机关,是中央国家机关体系中一个独立机构。中央军委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产生,中央军委主席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

(6)人民法院与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是我国的审判机关,最高人民法院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人民检察院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

5、犯罪行为的特征是什么? 答:犯罪行为具有三个特征:(1)犯罪具有社会社会危害性;(2)犯罪是触犯刑法的行为;(3)犯罪是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

6、犯罪成立包括哪些条件:

答:犯罪成立的条件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犯罪主体:指实施犯罪行为、依法对自己的行为负刑事责任的人。

(2)犯罪客体:指刑法所保护的被犯罪活动侵害的社会利益。(3)犯罪主观方面:指犯罪主体对自己实施的危害行为及其所引起的危害结果所持的故意或过失的心理态度。

(4)犯罪客观方面:指刑法所规定的,确立犯罪必要的各种客观事实特征。

7、我国刑法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具体规定是什么? 答:刑法规定如下:

(1)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2)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3)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4)不满14周岁的人,实施任何危害社会的行为,都不能作为犯罪处理。

8、正当防卫行为须符合哪些条件: 答:正当防卫行为必须符合下列条件:(1)必须针对不法侵害行为才能进行。(2)不法侵害行为必须是正在进行。

(3)行为人必须是为了保护合法的利益才能进行正当防卫。(4)行为人必须是为了保护合法的利益才能进行正当防卫。(5)防卫行为不能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不能施加给第三人。

9、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原因包括哪些? 答: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原因主要包括:(1)行为人不具有相应的行为能力。

(2)行为人虽然实施了某一行为,但是由于对方的欺诈、胁迫或者乘人之危,导致行为人违背了自己的真实意愿。

(3)双方当事人之间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4)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5)以合法的形式掩盖非法的目的。

10、遗嘱的有效条件包括哪些? 答:遗嘱的有效条件是:

(1)遗嘱人立遗嘱时必须有遗嘱能力;(2)遗嘱必须是遗嘱人真实的意思表示;(3)遗嘱的内容必须合法;(4)遗嘱必须符合法定形式。

11、婚姻法对父母子女关系规定了哪几种类型?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父母子女关系包括基于自然血亲而发生的父母与婚生子女和非婚生子女的关系,以及基于法律拟制而发生的养父母与养子女关系和继父母与继子女的关系。婚姻法对上述类型的父母子女关系分别规定如下:

(1)父母与婚生子女和非婚生子女的关系。非婚生子女是指非夫妻关系所生的子女。在我国非婚生子女的地位与婚生子女是完全相同的。

(2)养父母与养子女的关系。养父母与养子女的关系因合法收养而成立,养子女与生父母及其他亲属的权利义务关系,因收养关系的成立而消除。

(3)继父母与继子女的关系。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基于相互之间形成事实上的抚养,才适用婚姻法关于父母子女关系的规定。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形成的父母子女间权利义务关系,不能因继子女成年独立生活而自然终止,一方要求解除这种关系,必须向人民法院起诉。

12、婚姻法对祖父母、外祖父母与孙子女、外孙子女以及兄弟姊妹间的关系是如何规定的?

答:婚姻法规定:

(1)有负担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对于父母已经死亡或父母无力抚养的未成年的孙子女、外孙子女,有抚养的义务。

(2)有负担能力的孙子女、外孙子女,对于子女已经死亡或子女无力赡养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有赡养的义务。

(3)有负担能力的史、姐,对于父母已经死亡或父母无力抚养的弟、妹,有扶养的义务。由兄、姐扶养长大的有负担能力的弟、妹,对于缺乏劳动能力又缺乏生活来源的兄、姐,有扶养的义务。

13、准予离婚的条件有哪些?

答: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调解无效,应准予离婚:(1)重婚或者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2)实施家庭暴力或者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3)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的;(4)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两年的;(5)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6)一方被宣告失踪,另一方提出离婚诉讼的。

14、合同的主要条款有哪些? 答:合同的下列条款必不可少:(1)当事人的名称或者姓名和住所;

(2)标的,即合同双方当事人权利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3)数量。(4)质量。(5)价款或报酬。

(6)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7)违约责任。(8)争议的解决办法。

15、合同无效包括哪些情形? 答:合同无效包括下列情形:

(1)一方以欺诈、胁迫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5)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合同法还规定了两利免责条款的无效:(1)造成对方人身伤害的;

(2)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的。

16、什么是可撤销的合同?有哪几种情形? 答:可撤销的合同是指已经发生法律效力,因某种法定的原因当事人请求变更或撤销的合同。包括下列三种情形:

(1)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即行为人因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发生错误认识,使行为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较大损失的,属于重大误解。

(2)在订立合同过程中显失公平的,指一方在紧迫或缺乏经验的情况下而订立明显对自己有重大不利的合同。

(3)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的,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这种合同只要不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的利益利益,那么是否维持这种合同效力的权力由受害方行使。

17、民事诉讼的证据包括哪些种类? 答:民事诉讼证据的种类有:(1)书证;(2)物证;(3)视听资料;(4)证人证言;(5)当事人陈述;(6)鉴定结论;(7)勘验笔录。

18、什么是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包括哪些方法?

答: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是指公、检、法机关为保证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的限制或剥夺一定期限的人身自由的强制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拘传:指司法机关强制未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到案接受讯问的强制方法。

(2)取保侯审:指公、检、法机关责令未被拘留和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并出具保证书,保证随传随到的强制方法。

(3)监视居住:指公、检、法机关责令未被拘留和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得离开指定的区域或指定的住所的强制方法。

(4)拘留:指公安机关在侦查过程中,遇有紧急情况时,对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所采取的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方法。

(5)逮捕:指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人民法院决定,由公安机关剥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并予以羁押的强制方法。

19、行政诉讼中对被告的举证责任有哪些主要规定? 答:被告的举证责任如下:

(1)对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

(2)在诉讼过程中,被告及其代理人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

(3)被告认为原告起诉超过法定期限的,由被告承担举证责任。20、合伙企业有哪些特征? 答:合伙企业具有下列特征:

(1)合伙企业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合伙人共同出资;(2)合伙企业以合伙协议为基础;(3)合伙企业的财产由全体合伙人共同管理和使用;(4)合伙企业的事务由全体合伙人共同处理或委托一人或数人处理;

(5)合伙企业不具有法人资格;

(6)合伙人对合伙企业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21、农民股份合作企业的特征是什么? 答:农民股份合作企业的特征是:(1)营利与互利的相互兼顾;(2)资金联合与劳动联合的有机统一;(3)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的同时并存。

22、申请开办农民股份合作企业须提交哪些文件? 答:开办农民股份合作企业申请批准时提交下列文件:(1)村民委员会证明(2)合股者的协议书(3)企业股份合作章程

23、农村土地承包的程序有哪些步骤? 答:农村土地承包程序:

(1)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选举产生承包工作小组(2)承包工作小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拟定并公布承包方案(3)依法召开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讨论通过承包方案

(4)公开组织实施承包方案(5)签订承包合同

24、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的主要条款有哪些?

答: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的主要条款有:(共9分,每项1.5分)(1)发包方、承包方的名称,发包方负责人和承包方代表的姓名、住所;

(2)承包土地的名称、坐落、面积、质量等级;(3)承包期限和起止日期;(4)承包土地的用途;(5)发包方和承包方的权利义务(6)违约责任

25、农村土地承包方的义务有哪些? 答:承包方享有以下义务:

(1)维持土地的农业用途,不得用于非农建设。

(2)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不得给土地造成永久性损害。(3)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26、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平等协商、自愿、有偿原则。

(2)不改变土地所有权的性质和土地的农业用途原则。(3)流转的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剩余年限的原则。(4)受让方须有农业经营能力的原则。(5)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优先原则。

27、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方式有哪些? 答: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转包:指承包方把自己承包期内承包的土地,在一定期限内全部或部分转交给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其他农户耕种。

(2)出租:指承包方作为出租方,将自己承包期内承包的土地,在一定期限内全部或部分租赁给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并收取租金的行为。

(3)互换:土地承包经营人将自己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交换给他人行使,自己行使从他人处换来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4)转让:指土地承包经营人将其所拥有的未到期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以一定的方式和条件转移给他人的行为。

28、转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须符合哪些条件? 答:转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应符合下列条件:(1)转让方有稳定的非农职业或者有稳定的收入来源。(2)经发包方同意。

(3)受让方应当是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户。

29、植物新品种取得品种权,须具备哪些条件? 答:植物新品种取得品种权,须具备下列条件:

(1)新颖性。指申请品种权的植物新品种在申请保护前没有商业化或者没有推广使用。

(2)特异性。指申请品种权的植物新品种应当明显区别于在递交申请以前已知的植物品种。(3)稳定性。指申请品种权的植物新品种经过反复繁殖后或者在特定繁殖周期结束时,其相关的特征或特性不变,即特异性是稳定的,在一定的繁殖世代中相对稳定没有发生变化。

(4)一致性。指申请品种权的植物新品种经过繁殖,除可以预见的变异外,其相关的特征或特性一致。

30、什么是可持续农业?可持续农业的特征是什么?

答:可持续农业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首先,人类不应当以牺牲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权作为取得当今发展的代价;其次,可持续发展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目标模式;再次,可持续发展要同时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可持续农业是一种以科技和知识化的劳动投入为主,兼顾经济、社会、生态等多种利益的农业,它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1)投入的合理性;(2)系统的协调性;(3)发展的持续性和综合性。

31、我国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答:我国政府为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采取了有力的行动,并在土地资源的管理和保护、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方面实施了一系列具体的措施,具体有:

(1)保护耕地(2)保护基本农田

(3)实行封山育林,改善生态环境(4)实行退耕还林(草)(5)保护渔业资源(6)保护森林资源(7)保护草原

下载《教育政策法规解读》自测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政策法规解读》自测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爱的教育自测题

    《爱的教育》阅读测试一、填空 1、《爱的教育》原名(一个意大利四年级小学生的日记),作者是(德·亚米契斯),他是(意大利)人。 2、《爱的教育》中的主人公是(恩里科) 3、作者通过这部书......

    教育政策法规读后感

    教育政策法规学习心得 韩琰 136323 最近我们学校教师对《义务教育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教育政策法规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学习与探......

    教育政策法规复习题

    《教育政策法规》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题,计20分) 1.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法制体系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11年) A.《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

    教育政策法规复习题

    余杭区第四期开放式校长任职资格上岗培训班 教育政策法规复习题 一、 简答题 1.什么是依法治教? 依法治教就是在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上,使教育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

    《教育政策法规》复习题

    《教育政策法规》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法》在教育法规体系中属于(基本法律)范畴. 2.《义务教育法》规定接受义务教育的初始阶段的法定年龄为(6周岁 ) 3.我国中小......

    教育政策法规复习题

    教育政策法规资格应考复习题 第一章 导论 一、 如何理解依法治教?P2-4 答:依法治教就是依据法律来管理教育,规范教育行为。即在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上,使教育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

    教育政策法规复习题

    《教育政策法规》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法》在教育法规体系中属于范畴. A.单项法律 B.基本法律 C.行政法规 D.教育规章 2.《义务教育法》规定接受义务教育......

    教育政策法规试题

    教育政策法规试题 侵占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校舍、场地及其他财产的,依法承担--(D ) A、刑事责任B、行政责任C、AB两种责任D、民事责任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所称的未成年人是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