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拓展训练在班组长培训中的应用---
拓展训练在班组长培训中的应用
吴松涛
班组长培训的培训对象是工人骨干,他们是工人群体中的佼佼者经验丰富工作技能过硬,聪明好学。在培训中他们大多数表现为好动不好静,不喜欢灌输填鸭式的培训,也不喜欢大段的理论说教。对培训师长篇大论的管理理念、管理知识以及价值观方面的讲授,很容易产生抵触情绪。针对班组长的学习特点,在培训过程中把需要学员掌握的内容,先不强迫他们认同;而是通过适时引入拓展训练,调动学员全情投入,经过适当引导使他们感悟。在体验拓展训练成功与失败的甘苦中自己总结出培训内容,学员有茅塞顿开、恍然大悟之感。
一、引入拓展训练的目的拓展训练作为一项教学手段,在班组长培训中应用有以下几个目的:
(一)强化训练
拓展训练设计出许多模拟的惊险情景,使学员在克服各种障碍,完成目标之后获得人生难得的“高峰体验”。在一个惊心动魄的瞬间,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通过这种模拟效果,学员加深了对生命的体验和感受,对团队的认知,对自己人格和心理品质进行了一次洗礼。这时无论是学员自己总结的、还是他们同伴的总结以及培训师点评的话语,都会深深印在学员的脑子里,理解记忆非常深刻。这一过程,把人的身心能力中最杰出的、最有潜力的部分,升华到了极致。
(二)学到的东西易于迁移
无论管理理念还是管理知识,以及价值观、态度等方面的培训。培训内容与实际情况如何有效的结合,如何将培训内容尽快应用到较为复杂的情景中去。一直是该类培训面临的一个难题。拓展训练本身就是一种体验式教学法,而且设计了相对复杂的情景。在训练过程中摆脱了空洞的说教,学员必须充分调动自己的经验,使用前段培训的内容,来完成训练任务。这样对学员在以后的工作中,运用培训内容是一个很好的铺垫。
(三)激发学习兴趣
成人在接受培训前,都在长期工作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经验。班组长刚开始总是抱着一种审视的态度来听培训师讲授。这样在培训师与学员之间就形成了一道无形的障碍。影响师生间沟通理解,影响培训效果。另外,工人的特点是好动不好静,长时间的听课、讨论易使他们厌倦。造成“人在心不在,听课不思考”的后果,培训目的无法达到。适时引入拓展训练:这些精心设计的,模拟惊险情景的训练项目,是学员人生经验中从来没有遇到过的,只用以往的经验无法完成这些项目。这就有效激发了学员参与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学员全身心投入训练项目,有意无意之中就使用了培训内容。即便训练中有失败的,学员间的讨论、培训师的点评也能使学员豁然开朗。使他们对培训内容由一知半解到“顿悟”。
(四)改善学员间的人际关系
参加培训的班组长大多不是很熟悉。在开始培训时难免拘谨,讨
论、发言,紧张、谦让不能很快进入角色。培训需要的宽松、愉快、积极动脑、全身心投入的气氛不容易形成。通过参与拓展训练,学员间交流增加、相互帮助、相互提醒、相互鼓励,共同完成训练任务的同时,可在短时间内改善学员间的人际关系,拉近彼此间距离。为培训顺利完成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操作拓展训练的体会
拓展训练在班组长培训中的应用,至今已有两年时间。在具体操作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
(一)授之鱼不如授之渔
传统培训的一面大旗是“缺什么,补什么”,短短三四天的班组长培训,能传授给学员多少技能,学员又能真正掌握多少?我们引入的拓展训练,则不提供任何具体的方法和技巧,重在心理品格的锻炼。在班组长培训中我们有意识的把握:教会学员如何适应环境,不如增强其心理素质,提高适应性以不变应万变;交给学员一种具体技能,不如坚定其信心,提高他们的接受能力,让他们自己选择和学习;教育学员如何与他人相处,不如让他们在独特的情景中自己去体验——团队的力量;一句话,交给人具体的航海技巧,不如给他一颗面对风浪镇定自若的心。
(二)拓展训练引入要适时
班组长引入拓展训练的时机有一定技巧。拓展训练作为一项教学手段,要为班组长培训的内容服务。因此引入拓展训练的时机,要视班组长培训具体内容灵活掌握。无论是在培训开始、中间或最后进行;
还是,将其分散到每天的培训内容中。都要以能提升学员对培训的兴趣,激发学员思考,印证培训内容,使学员在训练后有所感悟;能有的放矢的结合培训内容,阐述自己的观点;检讨在培训中的得失,为适时。
(三)意会为主言传为辅
每个拓展训练项目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运用体验式教学法。通过一系列生动、惊险、有趣的游戏和活动,让学员自己从中体会、感悟、总结。即使在训练后总结时,培训师也不会象上课时那样滔滔不绝。整个训练过程中,培训师不控制训练结果。培训师在拓展训练过程中只起:组织指导、安全监督、营造气氛、激发学员参与、提出问题、引发学员思考、鼓励学员发言、做最忠实的听众、总结学员观点、激荡学员深入思考的作用。培训师的最后点评,言简意赅,尽量引用学员的话语,鼓励为主。这样培训内容可以较好的由学员自己内化,有效减少了外部强制灌输。
(四)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前期准备工作是否完善,决定了拓展训练成功与否。这里所说的前期准备包括两方面。一是培训师课前的准备,主要包括:反复检查器械,熟悉训练要求及游戏规则。尽可能提前熟悉学员特点,并针对整体培训内容,制订一到两个实施预案。培训师还要对拓展训练中可能出现的危险情况,认真研究提前采取措施。二是上课开始时培训师帮助学员进行心理准备,包括明确传达给学员一个信息——不是为了游戏而游戏。培训师要把规则,注意事项讲清楚。培训师要营造一个
与拓展训练内容相一致的气氛,引起学员重视,使学员产生责任感,减少随意性。培训师要告诉学员训练结束时,就训练情况,结合培训内容每一个学员都要发言,参与讨论。只有做好这两方面的准备,拓展训练才能在班组长培训中真正发挥作用。
(五)当好裁判员做好观察员
训练进行过程中,培训师把握规则的尺度,一定要一致,避免引起奇议,影响训练效果。培训师在训练过程中,应少说多看,除了涉及安全问题,最好一言不发。仔细观察学员在训练中的表现,并做好记录,为后续引导讨论、总结做好准备。
三、需长期探索思考的问题
拓展训练的培训效果是潜在的间接的,人者见人,智者见智。如何将潜在的效果与直接的效益相结合,加强拓展训练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实践的联系,提高拓展训练的含金量,使人们更觉得拓展训练的效果看得见、摸得着、清晰可测是我们正在探索思考的问题。
相关介绍
拓展训练源于西方,英文为“OutwardBound”,原意为一艘小船离开安全的港湾驶向波涛汹涌的大海,迎接一连串的挑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和德国人打仗,大西洋船务公司的船队经常受到德军的袭击。出人意外的是从海中劫后余生的船员不是那些结实健壮的年轻人,而是一些老海员。老海员经历过风风雨雨,具有坚强的心理意志,终于赢得了成功。人们受此启发创立了“阿伯德威海员训练学校”(AberdoveySailingSchool)培训海员心理素质和出事后的自救能力。和平年代虽然不需要生存训练,但这种方法和创意被保留了下来。运用到团队精神,心理人格训练,管理培训中。1995年北京出现中国第一家拓展训练学校。
第二篇:拓展训练在高中体育课中的应用
浅析拓展训练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汉中市汉台中学 赵庆文
拓展训练是当前一项时尚的新兴体育运动,已被广泛地应用于企事业单位和各类团队对员工的培训中,拓展训练同其他运动项目比较更能有效地完善和发展人的综合素质和心理品质,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发挥出强大的作用。拓展训练已经走进了大学体育课堂,但在中学学校体育领域中,由于受到经济、意识、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拓展训练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还相当的少。为了适应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给高中体育教学带来新的活力,拓展训练进入高中体育课堂是高中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实现高效体育课堂的需要。
一、拓展训练的概念及起源
拓展训练,又称户外拓展训练(Outward bound),原意为一艘小船驶离平静的港湾,义无反顾地投向未知的旅程,去迎接一次次挑战,去战胜一个个困难。
拓展训练起源于二战时期,当时盟军的商船在海上受到德国潜艇的袭击,海员伤亡特别大。哲学家库尔特·汉恩惊奇的发现,这些生还者并不是像我们常人所想象的那种年轻力壮的年轻人,而是年龄相对比较长、生活阅历比较丰富、求生的意志比较强、懂得互相支持的中年人。他发现了这些特点之后,与好友劳伦斯在阿波德威(音译)岛上建立了一所海员训练学校,以年轻海员为训练对象,这是拓展训练最早的一个雏形。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这种具有独特创意的特殊训练方式也逐渐得到了推广。现代意义的拓展训练,是指通过专门设计的具有挑战性的课程,利用各种典型场景和活动方式,让团队或个人经历一系列的活动,以达到增进团队精神或战胜自我 的目的。
二、拓展训练的教育意义
拓展训练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专门设计的个人挑战类、沟通类、团队类项目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综合素质的体验式教育课程。拓展训练课程寓教于乐,融挑战性、教育性、实用性为一体,拓展训练选择性进入高中体育课不仅是丰富和改善体育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教育思想和理念上的创新。拓展训练丰富了体育课程的内容,增强了体育课程的实用性、趣味性和挑战性,体现了体育课程的多种功能和价值,对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
三、拓展训练应用于高中体育教学的理论依据
第一、教育改革的需要。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从强调教师的主体教学地位转移到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说明了教学改革的方向是体验式的、探究式的。拓展训练是让学生在充满快乐、充满刺激与充满挑战中学习体验、培养团队精神与挖掘个人的潜力。拓展训练应用于高中体育教学是对传统体育教育模式的发展和完善,也是对体育教学的创新。
第二、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体育教学要求的需要
《课程标准》对体育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注重学生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和身体健康的发展外,更加注重学生在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锻炼。拓展训练的主要目标是挖掘个人潜力,促进身心健康,培养个人自信心、进取心、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从这点来看,与课标所提出的社会适应目标是非常吻合的,拓展训练的目的与体育教育的目的也是相一致。
四、拓展训练应用于高中体育教学的实践案例
我学习了拓展训练的基本知识和教学方法,试探性地将拓展训练中两项
简单易行的项目融入了高三体育教学内容。课堂上,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积极地投入到练习中去,尽管在某些练习中配合还不够理想,还存在着由于心理原因而表现出来的犹豫不决、恐惧、害羞等现象,但在老师与同学的鼓励之下,都能获得了成功,并在成功后表现出了极大的成就感和自豪感。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拓展训练进入高中体育课堂是可行且必要的。
案例1:合作跑“滚雪球”
方法:依据班级人数将学生分为若干组,每组4—6人为一队。每队学生成一路纵队站在起跑线后。发令后,各队第一位迅速向前跑进20米,绕过终点标志杆跑回起点,与第二位两人手拉手再跑向终点,绕过终点标志杆跑回起点,再拉第三位的手成三人跑,依次类推,直到整个队伍手拉手全部跑过起点线,用时最少的队获胜。
目的:学会评价自己和同伴,依据个人的体能合理安排位次,个人的奔跑能力要适应团队合作跑的节奏,处理好个人与团队的相互作用。
案例2:信任背摔
方法:参加实施的队员,两手反交叉握拢弯曲贴紧自胸前,两脚并拢,全身绷紧成一体;后倒时,头部内扣,身体不能弯曲,两手不得向外打开,参加保护的队员,两腿成弓步且相互抵紧,两手搭于对方肩上,掌心向上,上体和头部尽量后仰,当实施队员倒落时,全身协力将实施队员平稳接住。
场地:大多数中学没有背摔台,可以利用学校的主席台,台高80厘米左右,台下铺体操垫。
目的:营造信任环境,建立换位思考的意识,通过身体接触实现情感的沟通,培育一种责任,建立信任与被信任的良好人际关系。
五、拓展训练应用于高中体育教学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拓展训练的项目很丰富,体育教师要依据项目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选择设置适合在学校开展的项目。走进体育课堂的拓展项目必须要符合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充分利用校内体育资源,开发拓展训练的校本教材——具有自己学校特色的运动项目,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使学校体育课堂的拓展训练教学充满活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拓展项目的设计必须适合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先设计不太难的、精神强度不太大的科目,等学生适应后再从事高强度的拓展训练,遵循先初级后高级的发展规律,逐步培养学生自信心和意志力,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以及掌握人际间的协调能力。教学时必须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以实践训练为主,以课堂讲授为辅,采取各种措施,力争使教学形式丰富多彩、形象生动。
拓展训练大多的项目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这就要求学校在进行拓展训练时要考虑到本校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决不可盲目追崇那些高、难、险的项目,同时在器材的选择上一定要坚固耐用,保护更要丝毫不得马虎。课堂教学时要选择安全的地点和训练内容,检查体育器材,最后对训练方法进行安全检查。练习前,老师一定要讲清练习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根据学生身体状况确定承受的强度来进行训练。
随着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拓展训练融入到高中体育教学中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中学体育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锐意进取,勇于开创体育教学的新局面。
第三篇:班组长拓展培训体会
长江水电第五期班组长培训体会
2011年10月19日至21日,我很荣幸的参加水电公司各项目部班组长的业务培训和素质拓展训练。通过本次活动,我不仅锻炼了自己,考验自己不肯放弃的精神及团队精神,还从各个活动项目中受益匪浅,感想良多。
这次培训以2天得户外拓展训练为开始,在这次拓展训练中有几个项目让我印象深刻比如说:
信任背摔。
“背摔”,这是拓展训练中最具典型意义的项目之一。当人站在1.4米的跳台上直挺挺地向后倒下的时候,在台下方的同事会用手托起成一个“人床”把台上摔下的人接住。不少队友出于本能的恐惧,在后倒时心理上出现犹豫,弓起身子,屁股先下去,这样在下面接的同伴承受的局部重力过大,容易导致伤害。当台上的人问到:“我要跳了,你们准备好了吗?”,台下所有组成人床的同伴异口同声地回答“我们准备好了,请相信我们!”这就是承诺。团队同伴的承诺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是勇气、力量和信心的源泉。
承诺体现了一种责任感,当说出自己的承诺时,相当于把自己的人品、公信力、责任心置于公众的考验中。在人的一生中,有一些东西是值得誓死捍卫的。
台下同事表现出死守阵地,精神高度集中的状态,能让台上同事抛开心中的疑虑放心地摔下去,这体现了彼此间信任的作用。工作中的信任,来自长期的沟通、了解和默契。集体的温暖、团队的力量都会在信任中得到解释和感受。
只有在心理放松、姿势标准的情况下,倒下的人最安全,而接的人也最省力。当我们对同伴或者团队出现信任危机时,就会猜疑、无法真诚相对,然后动作就会变形、行动容易出轨,我们的所作所为不仅得不到支持,还有可能损害到团队的利益,而且最终让自己受到损害。
穿越电网。
在一个架子之间挂着一张网,网上有大小不一的20个格子。要求每个人逐一从其中一个格子过去,身体的任何部分(包括头发、衣襟)都不能碰到网,否则“触电”。只要有一人“触电”,全队失败,先前通过的人,都必须重新来过。这是一项非常严厉而艰难的游戏,也是我认为最有教育意义的项目。
一开始大家跃跃欲试,但事实发现,单靠个人根本无法通过。于是,大家想办法,根据网格的大小和队员的体形,合理进行安排,先尝试过去几个同伴,虽然通过的过程很艰难,而且刚开始屡屡“触电”,只好重新来过。大家冷静下来,进行了严密的分工,有人指挥,有人帮助、有人监护,“抱、抬、托、举”,各种手段都用上了,最终大家全部顺利钻过了“电网”。
有很多事靠个人的力量根本无法完成,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协同配合,这就是组建团队的意义和价值。一个团队成立时,一定要建立
强有力的组织指挥体系,进行合理的分工和协作,才能保证团队工作有序的开展。
大小不一的电网格子,有的非常小,象征着不同的环境和艰难的条件。游戏就像是一个社会竞争,不要试图轻易改变游戏规则或者社会环境,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环境。同时,游戏的规则会不断改变,犹如社会环境和竞争环境在改变,竞争是一个不断学习、改进的过程,不断寻找它的突破点。
大的格子非常有限,我们不能让瘦小的女生占用大格子,必须留给身材高大的同伴,这说明资源是有限的,必须学会合理分配。因此,任何一项工作开始之前,团队领导人要审时度势,根据实际条件和资源,统筹计划,合理安排。
组织中虽然各有分工,但是所有人都对结果和最终的绩效负有责任。任何一个工序的失误,都可能导致“触电”,团队的成果将前功尽弃、毁于一旦。我们在“抱、抬、托、举”的时候,都必须留意一下其他同伴的动作,团队所有成员都必须在相互协作中善意提醒、彼此关注。
每托起一个同伴,我们都小心冀冀,凝神屏气。工作中,我们不正是需要这种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吗?
一个人的成功不能代表整个团队的成功,只有团队成员群策群力,鼎力相助,才能最终完成团队的目标。
这次拓展使我明白良好的团队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
现代人应有的基本素质,也是现代人人格特质的两大核心内涵。有一位企业家说过:不要以为你什么都行,离开了团队,你可能一事无成;也不要以为你势单力孤,有了团队,你也许什么都行,这就和我们现在所在的班组一样。在接下来的3天时间里我们又进行了一系列的关于班组建设以及自我定位的课程培训,如果说户外拓展是对人身体上的培训的话,那么这后三天的课程则为我们在以后的班组建设和个人在企业中价值的体现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
第四篇:在阅读教学中拓展习作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拓展习作训练,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探究
摘要:
根据新课标“以人为本,读写结合,加强整合,把阅读、感悟、理解、积累、运用、表达有机结合起来”的原则,立足教材文本,将写作训练渗透于阅读教学中,在阅读中积累运用。并在运用中将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内化成自己的习作能力。实现新课标对写作提出的总目标,即“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关键词:语文 教学 阅读 写作
从小学三年级起,语文教材文本的重点从识字转变为阅读与表达,文本的终结目标是通过阅读学会表达。而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把阅读与写作分割开来进行,常常不经意地违背‚读写结合‛这一重要原则。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与作文指导,习作训练应该是有机统一的,如果阅读教学不与写作训练结合起来,学生就会眼高手低,不能学以致用,写作能力难以提高。同样,如果脱离了阅读教学,单独地去训练学生的写作技巧,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如何操作一种内容上更具开放性、可借鉴性,方法上更具灵活性、多样性,思维上更具自主性、创造性的读写训练方法呢?又如何把这种训练方法融会成一种既缘于‚读‛又不拘泥于‚读‛,实现文本的基点放射性、展示个体独特性,并通过阅读教学有效拓展习作训练,让学生在读写结合中升华情感,历练思维,会读、爱读,会写、爱写呢?
暨此,我将几点实践心得写出来,与同行共同探讨。
一、挖掘教材文本的课程资源,帮助学生在效仿‚文法‛基础上 1
生成‚文法‛,促进习作能力的提高
(一)有效利用教材文本的‚可仿性‛和‚可生成性‛
老一辈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与习作技巧。‛这句话揭示了语文教材文本的‚可仿性‛。所以我们首先视文本为‚范文‛或‚例文‛,在习作中,可以照着去做,但又绝不是照着去抄。我们所仿照的是范文的方法,探究的也是方法,最终还是‚举一反三,练习阅读与习作技巧‛,让学生通过‚读‛来实现‚写‛,这就是文本的‚可生成性‛。
就语文教学的目的来看,‚读会‛是基础,‚会读‛是关键,‚会写‛才是目的。那么,怎样通过‚读会‛而至‚会读‛最终‚会写‛呢?这就要求我们在利用教材文本的‚可仿性‛的基础上去探索其‚可生成性‛,认真挖掘文本的课程资源。
(二)引导学生在读中生疑,在读中解疑,在解疑中积累运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觉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而在教学中我多用读代替分析,用质疑探究代替问答,在自读自问中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意识与习惯,在朗读中感悟语言文字间流露的丰富情感,在合作探究中挖掘教材文本中蕴涵的写作知识和表达技巧。这样学生在明白旧疑的基础上思考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视野得到了拓展,情感得到了升华,思维得到了历练,从而领悟到‚文法‛之妙,便会自然而然地将自己在阅读、质疑、探究中获取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有效整合,久而久之内化成自己的习作能力。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学会质疑,帮助学生探悟‚文法‛的妙处,从而实现举一反三的阅读与写作训练呢?
首先,要深入研究教材,抓住文章‚要害‛(关键点),体悟“文法之妙处。如《养花》一文的教学,在学生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紧紧围绕‚乐趣‛这一主线质疑,诸如‚养花有哪些乐趣?‛‚养花这么辛苦怎么会有乐趣呢?‛‚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达养花的乐趣的?‛等等。然后让学生自主读文,在读中探寻这些问题,把自己对养花乐趣的感受写在相应的段落旁,通过师生合作交流,弄清课文以‚乐趣‛为中心,先概括说明我爱花、养花,并把养花当作一种乐趣,再分述养花的乐趣:能启迪人生、增长知识、有益身心,有喜有忧,最后总结全文点明中心:喜忧参拌,悲喜交加,付出、收获,养花使作者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这些都是养花的乐趣。至此不仅作者的思想感情得以体会,而且文章脉络在学生头脑中有了清晰的把握,本文首尾呼应,先总述再分述最后又总结的写作特点也就不言而喻,写作中如何围绕中心组织安排材料的问题也迎刃而解了。在此基础上我引领学生细细品读每段开头的第一句话,通过讨论启发学生在习作中学会运用这样的过渡句把文章前后段落紧紧联系起来,围绕一个意思按一定顺序写。这样内容才具体、思路才清晰,表达才明白。课后及时让学生效仿作者这种布局谋篇的方法和把事物写具体的方法练练笔,写个小片段,实现阅读感悟、理解积累、运用表达的有机整合。
其次要把握教学的高潮,领悟作者的动情点,作者的动情点也就是作者感情的爆发点,情与文的焊接点,同时也是意境的落脚点。此处设疑,有助于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体会文章的情感意境。从而培养学生在习作中 “表达真情实感‛的意识。在教学达到高潮时设疑引读,引发其感情的升华,在精神亢奋的状态下积极思考,探求新知,课文的关键点和学生思维活动的高潮点就融为一体了。以《丰碑》一文的教学为例,课文以将军思想感情的发展为线索,通过侧面描写表现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当警卫员跑来报告‚前面有人冻死了‛时将军愣住了,将军最后得知被冻死的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时再次愣住了。教学到这已达高潮,于此,教师深情地启发学生
质疑:‚将军为什么愣住了?他愣什么?‛‚这两次‘愣’一样吗?‛接着引导学生抓住描写将军神态动作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将军震惊、内疚、自责、难过、崇敬的复杂心情,从中感悟军需处长的高贵品质,从而领会侧面描写的‚文法‛之妙,即能产生更加感人的力量和留给人们更多的回味余地。在思想感情得以升华的同时引导学生将作者的表现手法运用到习作中,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说服力。
二、立足教材文本,找准读写结合的切入点,把阅读和思维训练、口语交际、习作有机合起来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重讲授和抄写,而绝少将感悟、理解、积累、表达有机结合。讲读课和作文课几乎互不联系,搞成两张皮,只在作文课上才讨论怎样写作文,进行写作训练,这样学生的作文能力难以培养起来。语文教学必须凭借听说读写的方式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而语言文字训练的目的又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要时时考虑读写结合,甚至在每一篇课文的语言训练中都要见缝插针地渗透写作训练。读写结合关键要做到读与思、读与说,读与写的相互配合与相互促进,但也不能搞成读写知识的归纳与运用,不能机械地模仿。那么,读写怎样结合?又如何把握写的时机和方式呢?
(一)在自读领会时写。
培养学生自学课文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如何在培养自学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深思的。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时也可挤进写的训练。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教师在指导预习或自学课文时,一般应要求他们边读边思边动笔圈生字、点重音、划中心、注词义、批理解。在这圈、点、划、注、批中,“批”与“注”也是一种思维和语言互为表里的有效训练。“批”时,写出自己对文中精彩之处的共鸣与赞叹,又可以写出自己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见解。“注”主
要是对新学的词语进行注释,或对不解之处提出困惑。‚批‛和‚注‛都需要学生较好地组织书面语言方能表达得恰当得体,因而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指导学生‚批‛和‚注‛的训练,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
(二)、在理解重点词时写话。
‚说话‛是口语交际的一种形式,是学生进行“篇”的作文训练的一种“部件”练习,切不可等闲视之。针对重点词句,在理解的基础上采用‚说话‛这种形式让学生在发展语言过程中规范语言,在规范语言过程中发展语言,进行内化运用。可多数教师一般仅让学生动口说说,极少让学生去写。窃以为,将口头语言训练上升到书面语言训练,学生的语文水平才能有质的提高。因此,还要相机指导学生动手写,鼓励从多个角度写句,而且要尽量把句子写具体,写自己真实的感悟,培养学生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的能力。
(三)、在精读理解中写段
“写段”具有承句启篇的作用,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种十分重要的运用性的语言训练模式,练习形式非常灵活,教师在操作时应创造性地运用,做到“因课制宜”,合理安排。可以在文本的‚留白‛处写。课文常因表述需要而对某些内容有所省略,这些“留白”处,往往言有尽而意无穷,是读写结合的最佳切入点,应适当地让学生依据文意发挥想象,对课文进行延伸拓展,如在教学《一件运动衫》一文时,激发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插图,展开想象,续写小男孩穿上失而复得的运动衫后的情景,培养学生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的能力。可在‚含蓄处写,比如《荔枝》一文中,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品味,对课文进行延伸拓展,在最后一句‚荔枝依旧年年红‛后续写出作者未表达出的余情。还可以在总结学习收获时写。每学完一篇课文,我们都应让学生说说自己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并把这些收获及时写下来。
总之,在指导学生有滋有味地读课文的同时,想方设法地、见缝
插针地对进行写作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必定会突飞猛进!当然,‚读‛与‚写‛应紧密结合,互为促进。学生写完后还应有感情地读一读,相信写的效果会更好。
附:
参考书目:
语文》《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新课程教师学科教学培训 《小学语文教师》《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2008年3月
第五篇:在拓展训练中的感悟
在拓展训练中的感悟
“放心去飞勇敢的挥别说好了这一次不掉眼泪”
为期三天的拓展训练落下了帷幕。泪水在这一刻得到释放,激情在这一刻充分燃烧!三天,只是人生路上的短短一瞬;三天,只是历史长河的一滴水,却在每个参与人的心中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其实,没有人会预料到这次拓展训练的结果,似乎没有人相信它能给自己带来什么,但当离别就在眼前,当呐喊即将消散,每个人的感受却永远无法逝去,激情、团结和感动充斥了每个心灵!
激情,似乎这个词应该算是一个中性词。有人说,激情是个天使,可以使你进步,可以让你获得成功;也有人说,激情就是恶魔,可以让你浮躁,可以让你直面失败。无可否认,激情在随波逐流的世界总有着矛盾的两面,但却有人忽视了,年轻不怕失败,年轻就会努力,年轻需要激情。每个人都有着激情,只不过在世故的面前被深深地掩饰,而今天在训练营中就是去让我们释放激情、释放年轻。
我不得不说要感谢训练营中的培训师们,是他们逐步诱导着点燃了每个人心中的那团热火,激情就在开营仪式的那一瞬间得到了充分的燃烧。不管是做游戏还是进行训练项目,每个队员都积极地参与着,没有人愿意落后,没有人愿意成为沉默者,一种热情的氛围围绕在整个训练营的上空,每个人都被深深地感染着。一位刚参加工作的队员跟我说:“以为参加工作就变得沉闷了,没想到大家都这么有激情,很享受这种感觉”。
提起拓展训练,似乎每个有大体概念的人都会想到“锻炼团结”,的确,这也是训练营的目的所在,但简单的这样思考,却也有些贬低“锻炼团结”的深层意义。
团结,是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行为的表达。拓展训练就是要表现这种形式,表达这种行为,但更是要锤炼其中的核心——团结力。从“n人n足”的简单配合到“钻电网”的集体合作,从“瞎子与哑巴”的无声世界到“我们是最棒的团队的”的协调一致,无不尽显着团结的魅力,此时团结已经不再是外表的体现,更多的是团结已经深入到每个人的内心世界。只有充分信任你的同伴,相信你的集体,他们才会在你需要帮助时给你最无私、最真诚的支持;只有信任你的同伴,相信你的集体,我们在集体中才会有归属感和责任感。
短短三天时间,似乎并没有太多的言语,然而“感谢”两个字弥漫了整个训练营中。感谢队友的鼓励、感谢队友的帮助、感谢教练的指导、感谢学校的关怀,几乎每个人的发言都带着“感谢”,似乎每个人都有着说不完的谢意。这,不是做作,更不是虚伪,这是真情的表露,更是内心的直白。不能忘记自己站在七米高中无法迈步时队友的鼓励,那加油声会永远响彻在内心底处;不能忘记“跨断桥”、“钻电网”队友们的帮助,那建议声让自己学会了协作;不能忘记教练的指导,是他们用智慧让我们获得了成功,自信将在内心永远不倒;不能忘记公司的关怀,是公司给了我们释放激情、学会团结、树立自信、体验感动的机会。
如果说“瞎子与哑巴”的游戏,让我懂得了人间的关爱和互助,让我在体验人间冷暖的同时漂洗了自己的心灵,那么“感恩的心”的手语歌和那动人的故事,让我明白了真情无处不在,时刻不要忘记感恩父母、感恩他人、感恩每一个帮助过自己的人。
高二AP1——郭思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