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 资助教师参加国际(内)学术范文

时间:2019-05-13 18:27: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 资助教师参加国际(内)学术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 资助教师参加国际(内)学术范文》。

第一篇: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 资助教师参加国际(内)学术范文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

资助教师参加国际(内)学术会议暂行实施办法 为鼓励和支持我校教师参加国际(内)学术会议,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提高交流能力,提升学术水平,特制定本办法。

一、资助对象和条件

(1)申请者是本学科在职教师;

(2)申请者参加的学术会议原则上应为在国(境)外举办的相关研究领域的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或国内举办的高水平全国性学术会议;

(3)申请者必须是论文的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

(4)论文必须署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5)原则上每位教师每年只能申请一次资助。同等条件下,优先资助青年教师。我校教师在国内外学术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的,将全额资助其参加该组织的重要学术活动。

二、资助经费

所提供的资助经费将视具体情况进行资助,资助内容一般包括:旅费、住宿费、会议注册费和论文版面费等。

三、申请材料

(1)填写《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教师参加国际(内)学术会议申请表》;

(2)会议给申请者的邀请函;

(3)论文录用证明;

(4)被录取论文电子版;

(5)会议注册费收取标准。

四、报销相关程序

受资助者在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回国之后,须在一个月内填写《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教师参加国际(内)学术会议总结表》,将下述材料上报后,到财务处报销。

(1)参加会议的总结报告;

(2)参会情景照片若干张(电子版);

(3)相关正式发票原件(所有发票背后需有本人签字;机票应附登机牌)。

五、本办法由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学术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二篇: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学院教师简介汇总

孙玲玲

女,1956年6月出生,1985年3月毕业于杭州电子工业学院,获电路与系统硕士学位。研究员,现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电路与系统”博士生导师;“电路与系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计算机应用”硕士生导师。国家特色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负责人;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电路与系统”学科带头人。主讲的课程包括:集成电路CAD,近代网络理论, 微波集成电路计算机辅助设计 ,数字程控交换技术,射频/微波电路设计导论,VLSI设计导论、EDA技术等;指导本科学生工程训练和毕业设计数十人。主要研究方向:深亚微米及RF/微波IC设计及CAD方向、射频集成电路及应用系统研究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防预研、国际合作等三十多项国家和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已有20多项成果通过国家级和部省级专家技术鉴定或验收,并荣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省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奖励;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近年已在电子学报等刊物和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60余篇。兼任全国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会委员;IFIP中国代表、中国电子学会理事;电子学报、微波学报编委,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主编等。

查丽斌

女,1964年1月出生,陕西西安人,副教授。1991年5月获西安交通大学硕士学位,曾主讲线性电子电路、电路原理、电路分析基础、电力系统分析、数字电路、模拟电路、电机原理及拖动技术、计算机控制原理、模拟电子技术实验课等课程。指导本专科学生毕业设计数十人,有近20年的教学经验,教学责任心强,教学效果良好。主要研究方向:地理信息系统(GIS),教育软件的开发。公开发表论文若干篇,主编出版了教材<<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柴曙华

男,浙江大学电机系毕业,实验师。1978年毕业后一直从事实验教学工作。80年先后和同事们完成了电工实验室的筹建、教材编写、实验项目改革的任务。2000年后参与完成了下沙校区电工、电路、信号与系统综合实验室筹建、扩建等工作。先后从事〈〈电工学实验〉〉、〈〈电路分析实验〉〉、〈〈电路电子学实验〉〉、〈〈模拟电子线路实验〉〉、〈〈线路实习〉〉、〈〈电子线路CAD〉〉、〈〈信号与系统实验〉〉、〈〈电机修理〉〉、〈〈中国竹笛〉〉等课程教学。教学责任心强,教学效果良好。

陈瑾

女,硕士学位,讲师,通信电子电路课程负责人。毕业于杭州电子工业学院,获电路与系统专业工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模拟集成电路故障诊断。毕业留校任教至今,主讲《通信电子电路》、《模拟电子电路》和《电子测量》等课程,并指导《电子线路CAD》和《通信电子电路实验》、毕业设计等实践性环节。曾负责校级“电子类专业基础课程群建设”课题中《非线性电子线路》课程的建设,制作并完成该课程的网上辅导系统、答疑系统及题库的建设等。有十多年高校教学经验,教学责任心强,教学作风严谨、细致,教学效果优良,曾在原三分院主办的“青年教师讲课基本功比赛”中荣获二等奖中第一名,03年在国家教委本科教学评估中受到听课专家的好评。参与完成1项国家“八五”攻关项目及多项横向课题,编著并由浙大出版社出版25万字教材《电子测量自学指导书》。

程知群

男,1964年3月出生。1986年和1995年在合肥工业大学半导体器件与微电子学专业分别获学士和硕士学位,2000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并获所长奖学金和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称号。2001年8月和2002年8月分别在清华大学微波专业进修“微波集成电路和射频子系统设计”专题;2003年10月在法国巴黎UMS 公司进修“MMIC设计与制造工艺”专题;2004年2月到2006年8月在香港科技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现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微电子CAD研究所研究员,电路与系统方向研究生导师,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先后从事半导体器件(如GaAs和GaNHEMT等)研究、射频/微波集成电路与系统研究。已在国家一级期刊、国际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60 余篇论文,发明专利3项。

目前主要研究领域为:应用于无线通信领域射频单片集成电路(如:低噪声放大器,混频器,压控振荡器,锁相环,频率合成器,功率放大器,滤波器,调制解调器等),新型半导体器件(如:基于GaN材料的PHENT器件)的大信号建模建库研究,特殊应用的超宽带电路研究,射频收发前端的系统集成研究。

高惠芳

女,1965年8月生,浙江省嘉兴市人,电子信息学院副教授。1986年毕业于郑州工学院,获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学士学位,1986年9月至1989年3月在天津大学自动化系读研究生,获理论电工专业硕士学位。毕业后一直在高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讲“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数字电路”、“电子设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等课程,主持和参加校级、浙江省科技厅、横向课题多项,在《电子技术应用》、《仪表与检测》、《电力电子技术》、《电工技术》、《电工杂志》等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主编和参编教材各1部。研究方向为单片机控制技术,电子设计技术等,2006年获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高明煜

1963年生,男,毕业于浙江大学电力电子技术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电子系统集成研究所副所长,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浙江赛区专家组副组长,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类学科竞赛组委会副主任兼专家组组长,浙江省电源学会理事。曾主持研究开发浙江省科学技术厅重大科技攻关项目2项、面上科技攻关项目4项,另外为企业研制的横向课题10多项,目前致力于汽车电子技术、嵌入式系统应用、电子系统集成等应用研究,目前正在进行的研究项目有:车辆行驶综合信息系统、车载多功能GPS导航器、车载D类功率放器、汽车前照灯控制系统等项目,2007年实到科研经费近100万元。讲授的专业课程有:《电子系统设计》、《电力电子技术》、《集成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现代电子技术》等。

顾梅园

女,1979年12月出生,浙江普陀人。毕业于杭州电子工业学院,获硕士学位、讲师。曾经主讲过《电路分析》、《模拟电子电路》、《电路分析实验》和《脉冲与数字电路实验》等课程。现负责全院的《电子技术仿真软件使用》短学期实践环节。曾荣获校第四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一等奖。发表教学科研论文数篇。至今在电子信息学院系统集成研究所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无线数据通信。

官伯然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曾主讲本科生《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波器件与电路》、《微波技术基础》,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矩量法》、《电磁场数值分析》、《高等微波网络》、《高等电磁场理论》和《微波系统工程》等课程。有26年高校教学经验,注重教学法研究和教材建设,注重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和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70余篇。科研成果先后获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及其他奖励。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电磁场理论与微波技术、移动通信与微波通信技术、电磁孤子理论及其应用、超导电子技术等。

胡体玲

女,1977年5月生,河南潢川人,讲师。1998年参加工作,主要从事教学活动。2004年获得南京理工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工学硕士学位。2007年获得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毫米波精确探测与目标识别、电路与系统方面的研究,已发表论文10余篇。现主要承担《模拟电子电路实验》、《线性电子线路实验》的教学工作。

华柏兴

男,1952年6月出生,浙江省龙游县人, 高级实验师,现任模拟电子电路实验室主任,线性电子电路实验课程负责人。77年3月毕业于本校的电子技术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到至今。其中84年9月至87年7月在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在职就读电气工程专业,并于87年7月毕业。在高校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已经31年,具有丰富且广泛的实践教学经验与技能,曾独立主讲和任教的课程有:“电路与电子学实验”、“线性电子电路实验”,“模拟电子电路实验”、“数字系统课程设计”、“电子系统综合课程设计”等15门课程。还担任电子信息工程等6个专业的本、专科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教学责任心强,教学效果良好。主编并出版了《模拟电子技术实验》、《电路与电子学实验》、《线性电子电路实验》等教材5部,参编教材一部。长期从事电子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技术的应用与研究的科研和教学以及相关实验室的建设、实验教学的改革与研究以及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主持和参加的研究课题20项,其中有省部级及以上的课题6项,厅局级及以下的课题14项。在核心期刊或杂志上发表了学术论文6篇。被学校评为2006毕业设计优秀指导教师,所主持的“电子电路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项目荣获了2006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所主编的《线性电子电路实验》和参编的《电子线路实习指导教程》两部教材获选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黄海云

男,硕士,讲师。曾主讲课程有“微电子概论”、“电子设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导论”。指导本科学生工程实践和毕业设计数十人。主要研究方向为模拟/射频集成电路设计、主持浙江省教育厅项目1项,主要参与国家基金2项,主要参与省自然基金与省科技计划项目3项,2005年被评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优秀指导教师,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篇。

黄继业,男, 讲师,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电子工程专业毕业。主讲课程有:EDA技术、单片机、电子设计、嵌入式系统应用、SOPC技术及其应用、传感器原理及其应用等;指导单片机课程设计、电子设计实验;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及工程训练;多次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学生竞赛;与潘松老师合著《EDA技术实用教程》、《现代DSP技术》、《SOPC技术实用教程》、《EDA技术与VHDL》、《EDA技术实用教程(Verilog版)》;发表论文多篇,主持或参加多项省科技厅重点科研项目,参与完成多项企业项目,涉及遥测遥控、深海探测、航空电子、便携式或手持设备、光通信等方面。

胡冀

男,1977年7月出生,硕士,讲师,毕业于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研究方向智能传感器及传感器网络。在国内外各级刊物上发表了数篇中、英文学术论文; 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科技重点科研项目研究。已讲授课程:数字电路、可编程控制器、单片机原理、现代电子技术等课程。

李训根

男,工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已在《电路与系统学报》等国内外杂志上发表十余篇论文。目前承担着浙江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一项、浙江省教育厅高校科研计划项目一项、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一项及多项横行课题等课题。作为主要参与者参与了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武器装备预研基金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研究工作。讲授的专业课程有:《集成电路设计原理》、《电路与电子学》、《嵌入式系统设计原理及应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布图理论和算法》。

王光义

男,1957年生,电路与系统专业工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高校教龄28年。现任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中心主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副主编。长期从事本科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主讲模拟电子电路(线性或低频电子线路)课程,还曾主讲通信电子电路(高频或非线性电子电路)、电路分析、自动控制原理、近代网络理论(研究生)等课程。教学中注重教学研究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近几年主持省级教学研究项目1项,校高教研究重点项目1项,指导的本科毕业设计学生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并被SCI、EI收录。研究方向为非线性电路与系统,混沌电子学,混沌保密通信。主持“十一五军事预研”和省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多项,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加国家和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计划项目研究5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曾主审21世纪和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3部,参编教材多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或学术会议发表论文70多篇。其中近几年发表的论文被SCI收录12篇,EI收录4篇。获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三等奖1项,曾宪梓高校教师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曾获省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章雪挺

男,1978年1月出生,浙江省湖州人, 讲师。1996年7月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获应用物理专业理学学士学位,2000年7月毕业于浙江大学,获光学工程专业硕士学位。2003年4月进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任教至今,目前主要从事海洋电子技术方面的研究以及多门基础课、专业课的教学。2004年青年教师讲课技能比赛一等奖,2005年参加了国家首次环球科学考察,2006年主持863子课题1项,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1项,2007年带队参加电子设计竞赛并获赛区三等奖。开课课程:电路分析、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单片机技术、集成传感器与应用、电子设计、现代电子技术。

王勇佳

男,硕士学位,讲师。198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1985毕业于原信息产业部第十三研究所,获工学硕士学位。同年到杭电工作。曾经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半导体光电器件,集成电路及其CAD。曾有2项科研成果获得原电子部(现信息产业部)的科研成果鉴定,在各级期刊和会议上共发表论文若干篇。因健康原因,现主要从事教学工作。主讲过《低频电子线路》,《电子技术》,《电路与电子学》,《光纤通信》,《电路CAD》等课程。有十多年的教学和科研经验。

方志华

男,1976年7月出生,浙江省东阳市人,助教,现为电子信息学院天线与微波技术研究所教师。1998年7月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2001年7月,研究生结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9月至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任教。教学方面主要是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方向,科研方面主要是单片机技术,计算机技术,微波电路等方向;主讲课程有《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波电路》,《电磁场与微波实验》。

孔庆鹏

男,讲师,1972年出生。2006年12月于浙江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波纹补偿器、电梯控制系统、振动信号分析、虚拟仪器等。曾参加沈阳市科学技术攻关、浙江省科技厅产业化、国家863计划等项目,曾获得1项沈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共发表学术论文四篇,其中国家一级期刊三篇,其中二篇EI检索。主讲课程有《模拟电子电路》、《线性电子电路》、《电子技术基础》。

李金新

男,副教授。曾经主讲过本科生的“电磁场与电磁波”,“现代电子技术”,“线性电子电路”,“信号与系统”等多门课程,讲授研究生的“高等电磁场”,“电磁场数值分析”,“光子学基础”等课程,有数年高校教学经验。多年来,一直从事无线电和光纤通信工程的技术开发,组网。

李芸

女,1977年8月生,江西赣州人,讲师。2004年3月在浙江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主要从事数字电路设计与通信网络方面的研究,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主讲课程有:《EDA技术与VHDL语言》、《脉冲与数字电路》、《单片机原理》等。

梁亚平

女,1996年7月本科毕业于广州华南理工大学自动化系;1996年7月至1999年9月,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13研究所从事微波电路CAD设计工作;1999年9月在美国继续深造,于2004年6月获得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电子工程系硕士学位;于2007年9月获得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电子工程系博士学位;2007年10月至今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微电子CAD所任教。主要研究方向:射频微机电器件与电路的研究;相控阵雷达的研究;射频、微波及毫米波器件及电路、系统的研究。

林弥

女,讲师。2004年4月毕业于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系电路与系统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现为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系电路与系统专业在读博士。主要从事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路方面的研究,在多个高级刊物上发表了数十篇论文。主讲《通行电子线路》、《模拟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通信电子线路实验》等课程,编写了《通信电子线路实验教材》。

刘纯虎

男,讲师,2004年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获硕士学位。从事控制系统软硬件开发,参与和主持10余项课题。主讲课程:信号与系统。

刘公致

男,副研究员,1994年毕业于杭州电子工业学院,获无线电技术专业学士学位,2001年获浙江大学计算机专业硕士学位,曾参与多项国家“八五”,“九五”攻关项目,“863”项目,负责或参与多项横向课题,在国内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获实用新型专利2项。讲过单片机基础,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课程,带通信电路实验,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和电子设计竞赛,获国家和省级奖多项。主要研究方向:集成电路设计,单片机系统开发,电子电路设计。

刘国华

男,1975年5月出生,河南淮阳人,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讲师,通信电路实验课程负责人。1997年7月毕业于上海铁道大学电信工程系,获工学学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电子科学技术系,获工学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通信电路设计、信息隐藏与数字水印。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和学术期刊发表相关论文10余篇。主要承担通信电子电路、通信电子电路实验、模拟电子技术、电子设计和MATLAB及在电子信息技术中的应用等课程的教学。参与国家和省级各项研究课题3项。自编通信电路实验讲义两本。

刘建岚

女,1964年3月出生,副教授,电子科技大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硕士。曾主讲:《电路分析》、《模拟电子电路》、《线性电子线路》、《高频电子线路》、《通信电子线路》、《电磁场理论》、《微波技术》、《通信电子电路实验》、《模拟电子电路实验》和《电子线路CAD》等多门课程。参与编写了《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教材。有二十多年高等学校的教学经验,教学作风严谨,已在各类期刊上发表论文若干篇。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具有一定的造诣。

刘敬彪

男,硕士,1964年4月出生,教授,硕士生导师。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副院长、系统集成技术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高级会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光机电技术与系统集成分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电子系统集成技术、计算机数据采集与控制、智能仪器仪表、遥测遥控、海洋电子设备等领域的产品研发与现场应用。近五年主持国家863计划课题3项,浙江省科技计划和中国大洋课题6项,主持完成横向课题近10余项,完成科研经费5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获国家知识产权局软件著作权登记10项;主讲过本科《信号与系统》、《数据采集系统》、《C语言程序设计》、《电子测量技术》、《现代电子技术》、《面向对象系统设计》等课程;2005年获教育部提名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2006年获杭电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200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02-05学年获:“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优秀共产党员”;2003-04学年获:“省教育工会家庭事业兼顾型先进个人”;2006获:“信息产业部先进个人”;2006获:“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

刘圆圆

女,1978年9月出生,讲师。2004年3月毕业于浙江大学,获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硕士学位。毕业后就职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学院,现在系统集成技术研究所海洋电子研究室,同时承担“模拟电子电路”理论及实验教学工作。研究方向:信号与信息处理,数字图像处理。曾在电子学报和浙大学报(工学版)等期刊上发表论文若干篇。

卢山鹰

男,博士,副教授,硕士导师。主讲课程包括《电磁场与电磁波》和《光波导理论》等。主要从事于集成光学、光电子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对集成光开关、光耦合器方面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和研究成果,目前的研究方向包括集成光波导器件仿真算法研究和硅纳米线波导器件。先后参与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以及横向科研项目。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多篇学术论文被EI收录。

吕伟锋

男,1977年11月生,浙江桐乡人,讲师。200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系,获电路与系统专业工学硕士学位,2006年9月在职攻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深亚微米集成电路与系统、逻辑人工神经网络方面的研究。在核心及以上期刊发表和录用论文近10篇,被EI收录2篇。参与的项目有省科技计划项目,省精品课程项目,国家实验示范中心建设项目及其他教学研究项目。合著出版精品课程教材一部。为本科生开设电路分析、电子测量等理论课程、开设实验课程有信号与系统实验、电路分析实验等。

吕幼华

男,1959年10月出生,浙江省杭州人,电路与系统专业副教授,《电路分析》课程负责人。1994年7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获无线电物理硕士。毕业后在电工教研室任讲师、副教授。研究方向:电路与系统。现主讲《电路分析》、《电路与电子学》、《线性模拟电路》、《MSP430单片机》等课程,有14年高校教学经验。主持完成6项科研项目。主持《电路分析双语教学》教学科研项目,参加完成《电路分析基础的教学改革与探索》教学科研项目, 获得院和省级奖两次。在国家一级学刊上发表3篇论文,核心学刊发表6篇论文。

马金龙

男,1965年12月出生,浙江省上虞市人,副教授,1989年5月毕业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获电路与系统硕士学位。毕业后在天线与微波技术研究所工作。研究方向:开关电容网络、信号与系统的理论分析。教学上主要从事《信号与系统》、《电路分析》、《电机与控制》等电子类课程的教学工作。在核心期刊上发表10篇论文,完成7项科研,出版《电机与控制自学指导书》、《信号与系统》、《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学习与考研辅导》等教材。曾获分院和学校《青年教师讲课基本功比赛》一等奖和二等奖,学院和省委《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二等奖。

秦会斌

男,1961年生于山东,工学博士,教授。主要从事集成化电子器件、抗EMI技术的研究工作。1997年6月前任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元器件分析研究中心副主任、电子科技大学电子显微学实验室主任。1997年6月调入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现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学院院长,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新型器件与应用研究所所长、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实验室负责人。现任中国电子学会敏感技术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电子装备技术开发协会科研院所工作委员会理事、半导体学报理事、传感器技术学报编委、微纳电子技术理事、电子与封装技术编委。先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预研、国家电子发展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预研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技人才专项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重点资助、浙江省重点科技计划等项目。先后在国际、国内刊物和学术会议发表论文100余篇,发表的论文中获浙江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2次。成果获2004年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2005年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郑梁

男,1981年出生于浙江,硕士,新型电子器件与应用研究所讲师。主要从事集成化电子器件、抗EMI技术的研究工作。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一项,参加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多项,先后在国内外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周继军

男,1962年出生于山东,新型电子器件与应用研究所教授级高工。主要从事抗EMI技术的研究工作。先后完成国家创新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目前承担浙江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一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一项,所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陕西省电子厅科技进步一等奖三次、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

任兵

男,硕士学位,讲师职称,近二十年来在电子信息系电子技术教研室工作,一直从事基础课教学,曾先后主讲《脉冲与数字电路》、《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电路与电子学》、《电子技术》、《现代电子学》等课程以及相关的实验课程辅导。教学作风严谨、细致,注重启发式教育,效果良好。期间曾参与全国《脉冲与数字电路》试题库的编题以及《脉冲与数字电路》实验指导书的编写,近年来参加了电子技术课程群建设和实验课程CAI课题等项目,发表论文若干篇。

盛庆华

男,讲师。2003年4月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路与系统专业,获硕士学位。主要讲授《数字逻辑电路》和《EDA技术》。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篇,研究方向为视频图像压缩,深海探测。

汪洁

女,江西九江人,讲师。2004年毕业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获计算机应用专业硕士学位;2006年考入浙大电气工程学院,攻读电路与系统的博士。参与了国防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并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并被EI收录;主讲课程有《集成电路设计原理》、《电路与电子学》,《现代电子技术》。

王宛苹

女,1957年5月出生,副教授,1982年7月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获学士学位。曾主讲《电路分析基础》、《电路与电子学》、《模拟电路》、《信号与系统》等课程,有近十年部级研究所科研开发的经验和十多年高校教学经验。教学责任心强,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改革,效果良好。主持和参加的科研项目9项。其中二项为国家七五攻关项目,分别排名二、三。参与一项军事电子预研项目。主持的电路原理CAI系统曾获浙江省高校教师自制多媒体教学软件评比一等奖,主要参加的电路分析基础的教学改革与探索获浙江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教学成果二等奖及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主要参加的信号与系统课件制作获浙江省高校教师自制多媒体教学软件评比三等奖。已发表的学术论文8篇,参与编著的教材5部,近期主编的一部教材已与国防工业出版社签约。曾获院级先进工作者,2007年被评为校十佳教师。

吴爱婷 女,电路于系统硕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博士在读,讲师。曾主讲《电磁场与电磁波》和《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等理论课及其相应的实验课程。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微波通信,先后参与了国防预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厅等项目。在国内外各级刊物上发表了中、英文论文数篇。

游彬

女,副教授。2003年7月毕业于上海大学,获无线电物理专业理学博士学位。2003年到2004年在中科院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工作,2004年到2005年在UT斯达康公司任职。主要从事射频/微波电路及射频/微波有源、无源器件的研究。在国内外期刊及会议上发表论文数十篇,部分被SCI、EI索引。

于海滨

1979年出生与辽宁大连,2007 年9月获得浙江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博士学位后,进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学院任教至今。主要研究方向为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计算机并行处理以及电子系统集成技术。曾作为科研骨干参与多项纵向和横向课题的研究工作,其中包括铁道部科技攻关项目“车辆视频测速系统”、浙江省科技计划重大项目“基于机器视觉的汽车客流统计系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无扫描三维激光成像的理论和应用研究”等。迄今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近10 篇。

曾毓

男,1979年11月出生,江西省宁都县人, 助教,高级程序员。2001年6月毕业于杭州电子工业学院,获工学学士学位。毕业后在电子信息学院任助教。研究方向:嵌入式应用、自动控制系统软件设计。教学科研工作方面承担EDA技术、通信电子线路实验、单片机课程设计等课程指导。参与浙江省科技厅科研课题多项,登记有6项软件著作权,参编教材1部。

张海峰

男,1961年7月出生,浙江省台州路桥人, 电路与系统专业硕士生导师,副教授。1986年7月毕业于浙江大学热物理获工学硕士学位,1986年8月至今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从事教学科研等工作,主开设课程:单片机与智能控制,脉冲与数字电路、模拟电子技术、现代电子技术等。长期专业从事智能仪器设备的开发,项目有:半导体器件筛选设备的设计开发、噪声振动测试仪、智能流量计、远程控制智能流量计、远程控制电磁流量计、TM碰触卡读写器、IC卡门锁、RFID读卡器、等科研项目涉及和开发。研究方向为集成控制系统开发设计、智能测试控制系统开发设计、嵌入式智能测试系统开发设计、IC卡应用开发设计等。

张海鹏

男,1973年11月生,东南大学博士毕业,副教授。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省自然科学基金和重中之重开放基金资助等多项科研工作,公开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已被EI/ISTP收录10余篇,境外期刊3篇,国际会议论文6篇。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申请发明专利2项。副主编《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教材1部。主讲课程:电路与电子学,半导体物理与微电子器件,电路原理,集成电路原理。荣获浙江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1项。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

张文超

男,1955年3月出生,山东维坊人, 电子信息专业硕士生导师,博士,教授。1991年3月电子科技大学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或硕士学位),2003年6月华东理工大学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或博士学位)。从事高等教育工作20多年,主讲过《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基础》、《EDA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和《单片机与智能控制》等本科课程。主讲过《现代信号处理技术》、《现代传感技术》、《现代电子技术》、《信号分析与处理》等研究生课程。研究方向为智能仪器与自动测试系统,近期研究方向为生命科学仪器。2000年以来发表《基因扩增分析仪器温控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基于CAN总线的生命科学仪器硬件系统设计》和《超声波电动机步进特性和定位控制技术》等论文23篇。参加和主持过《单光子计数器》、《高效液相色谱仪和激光诱导控制器的研制(上海市2002科技攻关项目)》、《荧光实时定量基因扩增分析(PCR)仪的研制》和《实时荧光分析仪研制开发》等20多个科研项目。多次获得优秀教学奖励和优秀指导教师奖励。

张显飞

男,1980年5月出生,安徽安庆人,讲师,电路与系统专业工学硕士。主讲课程:《电路与电子学》,《模拟电子电路实验》,《线性电子电路实验》,《电路与电子学实验》等。研究方向:EDA、IC设计等。参与了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省信息产业厅重点项目等项目的研发工作。

张晓红

女,1977年11月出生,江苏省丰县人,工程师。2002年6月毕业于杭州电子工业学院,获通信工程学士学位。毕业后在CAD研究所任助理工程师、工程师。2005年9月至2009年3月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读电子与通信工程工程硕士。研究方向:电路设计、专用集成电路设计。主要从事电路设计、专用集成电路设计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讲电子类本科生电子电路设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与实践、专用集成电路设计等5门课程。张珣

男,副教授,硕士导师,浙江大学物理电子学博士,电工电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副主任,脉冲与数字电路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浙江省杭州湾环境与资源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可再生能源协会会员。

教学上主讲过微机原理及应用、数字电路、模拟电路、现代电子技术、单片机与智能控制、智能仪器与微机接口、神经网络、信息安全保密技术、计算机网络基础、高级单片机和现代DSP技术等十多门课程,历任多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省内专家和校内竞赛组委会副组长,有十多年本科教学经验。

科研上,主要从事医疗电子、可再生能源与环境先进技术的研究,具有较宽的知识面,擅长多领域交叉学科研究,有丰富的DSP以及多系列微控制器的产品开发经验,曾承担或参加85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军事预研等省部级项目,主持或参与开发了十多个电子产品开发,拥有多项专利。

张亚君,女,1956年9月出生,浙江兰溪人,电路与系统硕士生导师,高级实验师,现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示范中心副主任。1978年毕业于杭州无线电工业学校(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前身),毕业后一直从事电子技术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承担了脉冲与数字电路、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电路与电子学等理论课教学以及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数字系统课程设计、电子综合设计等实践环节教学。

近年来,先后主持和参加省级及校级科研项目多项,参编教材2部,在学术刊物和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目前主持和参与的科研项目主要有:①主持浙江省科技厅面上项目――基于RFID技术的药品识别与跟踪系统研发;②主持浙江省科技厅面上项目――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手表式心电监测仪;③主持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项目――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信息化平台与共享机制的建设;④主持校级精品课程――脉冲与数字电路实验;⑤主持校高教研究项目――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立体化实验教学体系的建立与实践。

获奖情况:①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工作先进个人;②《电工电子基础课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校教学成果一等奖;③2005优秀学习指导教师。

陈 龙,男,1979年7月出生,山东宁阳人,硕士,讲师。2004年毕业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后,一直从事电子技术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担任脉冲与数字电路、电子技术基础、电路与电子学等理论课教学以及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实验、数字系统课程设计、电子综合课程设计、单片机系统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教学,指导本科毕业设计30余人。

近年来,先后主持和参与的省级和校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在学术刊物和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6篇。目前主持和主要参与的科研项目主要有:①主持浙江省教育厅项目――大容量数码存储系统中的BCH码纠错算法研究;②主持校科研基金项目――基于PIC指令系统的16位RISC CPU IP核的设计;③参与浙江省科技厅面上项目――基于RFID技术的药品识别与跟踪系统研发;④参与国际合作项目――SOC嵌入式处理器芯片设计;参与教学改革类的项目5项。

获奖情况:①浙江省高等学校第四届现代教学技能比赛优秀奖;②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首届“教坛新秀”称号;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毕业设计优秀指导教师;④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教练组教练,指导学生获全国一等奖、二等奖各一组。

牛小燕,女,1978年7月出生,硕士,助理研究员,2004年毕业于湖南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学院,从事集成电路测试方面的研究。2004年起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工作,担任过《数字逻辑电路实验》、《数字电路》、《计算机网络系统》、《Matlab及在电子信息课程中的应用》等课程的主讲教师。

章坚民

男,中共党员,电子信息学院教授,“电路与系统”“控制理论与工程”硕士生导师,浙江省重大科技项目咨询专家。研究方向:嵌入式系统应用、智能信息集成与数据服务、信息采集与管理信息系统。本科主讲课程:《电子信息专业英语》、《电子测量》、《电子技术》、《电子行业法规》等,研究生主讲课程:《电子信息集成技术》、《电子系统设计导论》等。1987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获发电厂工程工学硕士学位,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勇传教授;1991年受水利部公派留学印度2年,在印度卢凯伊大学(UNIV.OF ROORKEE)获第二硕士学位。先后主持承担过《三峡-葛洲坝梯级日运行优化方式研究》、《浙江电网水电系统优化运行研究》、《用电管理信息系统》、《农村水电电网线损理论计算实用软件开发》《浙江电网继电保护故障信息系统》《配电自动化及配电管理技术研究》《浙江省地方电厂管理信息系统》等部、省级项目,两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得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以第二完成人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主编出版一部电力信息化培训教材;合作专著“电网故障信息系统应用技术”入选首届国家原创科技著作一百本;在各级重要刊物《电力系统自动化》《电网技术》《水利学报》《水文》《水电能源科学》等发表了35余篇论文,被EI收录8篇。

郑立

男,1972年,高级工程师。曾主讲课程有“集成电路设计原理”、“VLSI系统设计与实践”,“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导论”(研究生课程)。指导本科学生工程实践和毕业设计数十人。主要研究方向为ASIC设计、IP复用技术。参与研究的科研项目主要有九五军事预研项目(3项,已通过信息产业部/国家教育部科技成果鉴定)、信息产业部电子工业生产发展基金。参与的教学项目有“EDA课程群建设”。在国内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篇,荣获浙江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排名4)、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等(排名4)。在集成电路和集成系统设计领域具有丰富的设计经验。

郑雪峰

男,1973年生,浙江杭州人,讲师,1996年毕业于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无线电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获硕士学位;主讲《数字电路》、《MATLAB语言》《集成传感器与应用》。参加国家863项目:VDSM互连建模技术研究,浙江省教育厅项目:射频集成电路cad技术研究;发表论文2篇;参加编写《传感器原理及工程应用》一书;主要研究方向:人工神经网络建模。

钟文华

女,1979年7月生,广西合浦人,助教。2006年8月毕业于丹麦Aalborg University,获工学硕士学位。主要讲授《线性电子电路》。

周磊 男,1975年10月生,山东省潍坊人。讲师,毕业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电路与系统专业,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为微电子CAD研究所教师。目前正在攻读浙江大学电路与系统专业博士学位。作为负责人主持国防预研基金项目一项,作为主要参加人员,参与过国家863项目,国家基金项目,国防预研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多个项目的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省高校科研成果奖两项。曾在《电路与系统学报》,《微波学报》,《半导体学报》等重要期刊及IEEE ASICON,INEC,IET CIICT等国际会议发表论文多篇。主要研究方向:集成电路EDA算法及工具开发,应用软件开发等。目前主要讲授本科《微机原理与应用》课程。

第三篇:电子科学与技术

天津大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结业论文

学院:化工学院

班级:应用化学工(工)一班 姓名:滕欣余 学号:3010207403

生活的使者

----------论电子科学与技术与通信与信息系统

关键词:电子科学 通信 生活便捷 发展史 纳米技术

在现实的生活中,无时无刻的感觉到,电子器械与电子产品已经充斥于我们的生活,自信息革命以来,电子科学产业迅速崛起,在二十世纪后期至二十一世纪以来,发展尤为猛烈。我们现在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电子产品和电子科学了。

可以说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便捷的生活离不开电子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也分很多的方向,有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磁兼容与电磁环境等。主要分微电子技术和光电子技术两个分支。

微电子技术一般是指以集成电路技术为代表,制造和使用微小型电子元器件和电路,实现电子系统功能新型技术学科,主要涉及研究集成电路的设计、制造、封装相关的技术与工艺。由于实现信息化的网络、计算机和各种电子设备的基础是集成电路,因此微电子技术是电子信息技术的核心技术和战略性技术,是信息社会的基石。微电子技术相关行业主要是集成电路行业和半导体制造行业,它们既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又是投资密集型产业,是电子工业中的重工业。

光电子技术涉及以下内容:作为光子产生、控制的激光技术及其相关应用技术;作为光子传输的波导技术;作为光子探测和分析的光子检测技术;光计算和信息处理技术;作为光子存储信息的光存储技术;光子显示技术;利用光子加工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光子加工与光子生物技术。

在电子科学与技术中存在一个分支及通信与信息工程对我们的生活来说也是十分重要。所谓的通信与信息系统是信息社会的主要支柱,是现代高新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是国家国民经济的神经系统和命脉。

本学科所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以信息获取,信息传输与交换,信息网络,信息处理及信心空竹等为主体的各种通信与信息系统,塔索设计的范围很广,包括电信,广播,电视,雷达,声纳,导航,遥控和遥测,遥感,电子对抗,测量,控制等领域,以及军事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各种信息系统,本学科与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理论与技术,航空航天科学与技术以及兵器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科有着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关系,并派生出许多新的边缘学科和研究方向。

信息技术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信息产业,包括信息交流所用的媒介(如通信、广播电视、报刊图书以及信息服务)、信息采集、传输和处理所需用的器件设备和原材料的制造和销售,以至计算机、光纤、卫星、激光、自动控制等由于其技术新、产值高、范围广而已成为或正在成为许多国家或地区的支柱产业。电子技术及微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新技术革命带来根本性和普遍性的影响,电子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既出现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计算机,又促成了现代通信的实现。电子技术正在向光子技术演进,微电子集成正在引伸至光子集成。光子技术和电子技术的结合与发展,正在推动通信向全光化方向通信的快速发展,而通信与计算机越来越紧密的结合与发展,正在构建崭新的网络社会和数字时代。通信工程与信息系统对电子器件及半导体器件有很高的要求,从1947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发明了晶体管,开创了固体电子技术时代开始,通信工程的发展可以说是基于电子科学与技术的快速发展而迅猛发展起来的,其过程坎坷而辉煌,通信技术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1)初级通信阶段(以1838年电报发明为标志)年 代 历 史 事 件

1838年 莫尔斯发明有线电报,开始了电通信阶段 1843年 亚历山大•本取得电传打字电报的专利

1864年 麦克斯韦创立了电磁辐射理论,并被当时的赫兹证明,促使了后来无线通信的出现

1876年 贝尔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发明了电话 1879年 第一个专用人工电话交换系统投入运行 1880年 第一个付费电话系统运营 1892年 加拿大政府开始规定电话频率 1896年 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

(2)近代通信阶段(以1948年香农提出信息论为标志)年 代 历 史 事 件 1948年 香农提出了信息论,建立了通信统计理论 1950年 时分多路通信应用于电话系统 1951年 直拨长途电话开通 1956年 铺设越洋通信电缆 1957年 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58年 发射第一颗通信卫星

1962年 发射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开通国际卫星电话;脉冲编码调制进入实用阶段

20世纪60年代 彩色电视问世;阿波罗宇宙飞船登月;数字传输理论与技术得到迅速发展;计算机网络开始出现

1969年 电视电话业务开通

20世纪70年代 商用卫星通信、程控数字交换机、光纤通信系统投入使用;一些公司制定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3)现代通信阶段(以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的光纤通信应用、综合业务数字网崛起为标志)

年 代 历 史 事 件

20世纪80年代 开通数字网络的公用业务;个人计算机和计算机局域网出现;网络体系结构国际标准陆续制定

20世纪90年代 蜂窝电话系统开通,各种无线通信技术不断涌现;光纤通信得到迅速普遍的应用;国际互联网得到极大发展

1997年 68个国家签定国际协定,互相开放电信市场

相应的,通信文化也经历了三波浪潮,即模拟通信文化浪潮、数字通信文化浪潮和宽带通信文化浪潮三个阶段。在通信方面,从传输、交换到终端设备,从有线通信到无线通信,正在全面走向数字化,促进了通信技术从低速向高速、从单一语音通信向多媒体数据通信转变;在广播电视和新闻媒体领域,节目制作、传送和接收及印刷出版等均已开始实现数字化分布式处理。网络技术大趋势是试图将整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发展都架构在信息网络上,发展网络经济、网络社会。与此同时,随着计算机结构和功能将向着微型化、超强功能、智能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发展,人机界面将更为友好。通信技术能有如此的发展是离不开电子科学的发展和电子器件,集成电路的广泛应用,为通信设备的微型化、智能化、自动化和数字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通信技术正在向着融合、宽带、高速的方向发展。代表性的通信技术主要有:光纤通信;数据通信;移动通信;智能网(IN)技术。

以光纤通信和移动通信为例。

光纤通信:现在的光纤技术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主流,上世纪30年代,有人提出这样的观点:“总有一天光通信会取代有线和微波通信而成为通信主流”。该观点反映出光纤通信技术在未来通信中已显示出其重要性。今天,光纤通信技术已经很成熟,光纤通信已是各种通信网的主要传输方式,光纤通信在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把光纤通信放在了国家发展的战略地位。现在光纤的使用已不只限于陆地,光缆已广泛铺设到了大西洋、太平洋海底,这些海底光缆使得全球通信变得非常简单快捷。现在不少发达国家又把光缆铺设到住宅前,实现了光纤到办公室(FTTO)、光纤到家庭(FTTH)。光纤通信技术之所以发展这样迅速,除了人们日益增长的信息传输和交换需要外,主要是由光纤通信本身所具有的优点决定的。

移动通信:自20世纪70年代末第一代模拟移动通信系统面世以来,移动通信产业一直以惊人的速度迅猛发展,已经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高科技产业之一,并对人类生活及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CDMA码分多址移动通信技术以其容量大、频谱利用率高、保密性强、绿色环保等诸多优点,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成为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核心技术。

从其对比关系来看,通俗点讲,电信学的是如何把一个个电路集成板做出来,通信学的是如何将一个个电路板功能连接并达到数据的转换与传输。以电子器件及其系统应用为核心,重视器件与系统的交叉与融合,面向微电子、光电子、光通信、高清晰度显示产业等国民经济发展需求,培养在通信、电子系统、计算机、自动控制、电子材料与器件等领域具有宽广的适应能力、扎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具备创新意识的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并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及经济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能从事这些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及技术开发等方面工作。而电子科学与技术是世界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电子工业发展的作用,工程技术人员将围绕着小,薄,轻,微,集成化,数字化,高速,低功耗,廉价,可靠,长寿命这个总目标,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发展趋势比较明朗

可见,只有电子科技的发展为通信系统和通信技术的提升奠定了基础,也是其发展的基石。

现在电子科技正在从微点子学向纳米电子学发展,纳米技术是今年来新崛起的一个科研方向,在社会上各种领域都在研究和试运用阶段,可以毫不迟疑的预见到纳米材料作为一个新兴技术在未来一定会成为主流产品,无论如何,纳米电子学时代的到来已经初见端倪,原来电子学是向微电子学发展的,将微电子学与真空电子学相比,其革命性的变化有:①基本电子器件由真空电子改变为半导体晶体管;②电子电路和系统由分立元器件为基础组合改变为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乃至集成系统;③导致了电子系统性能价格比大大下降,在此基础上推动了一次电子信息系统的技术革命;④电子学的处理对象由

电子信号的放大、振荡等简单处理发展为高速数字信息处理,等等。同样,从今日推测,纳电子学将带来的革命性改变可能包括:①基础电子器件为纳电子器件,器件很可能多样化,包括电子器件与光子器件相结合;②改集成电路为主导为以集成系统为主导,特别是基于新工作机理的纳系统,纳系统的基本形式也可能不如今日单一;③芯片的性能价格比、处理能力/功耗优值比比之微电子芯片进一步有数个量级的提升;④智能信息处理和人类知识处理将轻而易举。

可以想象一下,当我们所用的电子产品均是高性能高质量的纳米材料,当我们享受着纳米通信技术所带来的福音时,我们会深深的感谢科学所带给我们的惊喜,深深的被它的魅力所折服。

电子科学与技术是造福人类的一门科学,通信与信息系统更是具体的服务了我们的生活,它联系起了全世界,使世界真正的成为了地球村,对我们的经济,文化,贸易,交流,合作等皆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愿这门科学的前景越来越广阔,也愿这个世界在这门科学的覆盖下会越来越好。

第四篇:电子科学与技术

电子科学与技术

一、专业特色

本专业针对光电信息技术和现代微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突出光电技术和微电子与信息处理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以光电成像探测理论与技术及微电子理论与技术为专业特色。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光电信息处理与微电子学领域内宽厚理论基础、实验能力、知识面宽、创新能力强,能在光电信息工程、微电子技术和通信与计算机等研究领域从事光电子器件、光电系统和集成电路的设计、开发、应用和管理等方面的高素质研究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培养要求

本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光电信息处理和微电子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光电信息系统和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设计、开发、集成及应用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光电子和微电子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主要包括光电成像探测、微电子学、集成电路设计与工艺、计算机原理及应用、图像处理等基本知识;

2.掌握光电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存储、显示等基本知识及相关系统和器件的分析研究、开发设计和制造的工程应用能力;

3.掌握集成电路设计、集成电路制造工艺等基本知识及相关系统和器件的分析研究、开发设计和制造的工程应用能力;

4.了解电子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动态,具备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能适应学科交叉和光电子和微电子产业的发展趋势;

5.具有一定独立工作能力、科学研究能力、以及知识自我更新和不断创新的能力;

6.具有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并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四、主干学科、交叉学科

主干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

交叉学科:光学工程、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

五、主要课程

光电技术方向:

电路、模拟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微机原理与应用、半导体物理学、软件技术基础、光学、光电信号处理、光辐射测量、光电子器件、光电成像技术、光电子技术、显示技术、光电检测技术、数字图像处理等。

微电子技术方向:

电路、模拟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微机原理与应用、半导体物理学、软件技术基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半导体集成电路、集成电路测试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子线路、光辐射测量、光电子器件、电视原理、数字图像处理等。

六、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

军事训练、金工实习、电子实习、电子线路实验、光电子与微电子技术综合实验、生产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

第五篇:电子科学与技术专题报告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题

报告

学院:电子与控制工程学院

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

班级:

学号:

姓名:

电科专题报告

在网上查到被长安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录取的时候,我真是一脸茫然啊!甚至不知道自己到底以后是干什么的,总觉得自己是搞电的吧。当时同学聚会都互相问在哪个大学,学什么呀,我真是回答不上来呀。我是个没心的人,即使大学上了半年也不知道是干什么的。但是多多少少也对这个专业的就业情况又了一点了解。记得老师说过:我们这个专业如果不考研基本上从事不了本专业的工作。我想这好啊,反正我不喜欢这专业,也不想在西安这里多呆,赶紧会我们大东北多好!后来又知道电科专业在全国专业排行榜里还在前列,瞬间觉得本专业是“高大上”啊!对于电子专业中国目前并未处于全世界领先水平,像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等都竞相将微电子技术和光电子技术引入国家发展计划,所以中国肯定也想要发展自己的技术,那么首要的任务就是培养这方面的人才,由此个人觉得电科专业还是很有发展的。电科专题课上老师讲过我们专业的培养方向是“培养具备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宽厚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够从事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单片系统集成和光电子学、汽车电子等领域的研究、设计和应用的高级专业人才。”还有我们要学的课程“电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信号与系统、理论物理、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微电子器件、集成电路设计与分析、光电子集成技术、汽车电子系统设计,模拟电子技术等。”后来他还建议学校加入了我们刚考完的,也是让我们很头疼的《数学物理方程与特殊函数》。还有一位老师讲了很多关于我们以后可以去哪些公司上班等问题,例如华为,爱立信,还有三星。。。个人觉得三星不错。听了这些课程以后觉得对我们专业的前景有了好多的了解,也不像原来那么无知了。

由于国家急需电子方面的人才,所以不同层次的大专院校开办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也应定位于不同的培养层次上。一般来讲,大学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通用性专门人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层次研究型专业人才。本来对与考验并不热衷的我也决定考研了,本来对这个专业就不是很喜欢的我也不得不趋于现实,如果毕业了又不从事本专业,还真不知道干嘛去。所以只能一条路走到黑,继续为电子事业奋斗。原来也想过能不能学点别的东西,这样就不用走电科这条路了,但是如果真的选择别的方向,但又不是专业的,就不知道能不能好就业了。所以原本没有考研计划的我,准备继续考研,读书,争取能在电科方面有所作为。还有一个头疼的问题,我国关于电子方面的研究并不是很多,所有有关这方面的文献基本上都是英语编写的,对于英语不好的我还真是一个重大的挑战,这也是我不喜欢这个专业的原因之一。觉得与英语沾边的东西太多了,让我摸不透啊。

关于考研我查了一些资料,也去听过一些报告。像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可以考一些例如: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微电子与固体物理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等等。长安大学也有对应的研究生点: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也有博士点为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中国的电子技术起步于1965年。但在之后30年间发展缓慢,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差距愈拉愈远。到了“九五”计划期间,国家加大投资,才拉开了新世纪中国内地加速发展微电子产业的序幕。关于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我觉得,国内在短时间内一定发展不起来,要追上发达国家更是难上加难。所以我们只能稳步前进,稳中求胜。即使我们这一代不能将国内电子技术发展的很好,也希望能给未来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接下来是我查到的关于电子科学与技术国内个个方向的发展趋势。

微电子技术相关行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微电子技术一般是指以集成电路技术为代表,制造和使用微小型电子元器件和电路,实现电子系统功能新型技术学科,主要涉及研究集成电路的设计、制造、封装相关的技术与工艺。由于实现信息化的网络、计算机和各种电子设备的基础是集成电路,因此微电子技术是电子信息技术的核心技术和战略性技术,是信息社会的基石。

微电子技术相关行业主要是集本专业培养适应海外、港澳台地区社会发展需要和内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备光电子学和物理电子学领域、微电子和集成电路设计领域内宽厚理论基础、实验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在该领域内从事各种光电子材料、光器件和光电子系统的设计、制造,或从事集成电路设计和集成系统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以及相应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能适应现代通信、信息科学和光电子等行业需要,学生毕业后可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技术公司等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生产设计、应用开发和专业技术管理工作。微电子工业发展的主导国家是美国和日本,发达国家和地区有韩国和西欧。从技术层面上考虑,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的发展经历了6个阶段:小规模集成电路(SSI)(1962年)、中规模集成电路(MSI)(1966年)、大规模集成电路(LSI)

(1967年)、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1977年)、特大规模集成电路(ULSI)(1993年)和巨大规模集成电路(GSI)(1994年)。

光电子技术相关行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光电子技术涉及以下内容:作为光子产生、控制的激光技术及其相关应用技术;作为光子传输的波导技术;作为光子探测和分析的光子检测技术;光计算和信息处理技术;作为光子存储信息的光存储技术;光子显示技术;利用光子加工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光子加工与光子生物技术。由以上技术形成的光电子行业的五大类产业格局:光电子材料与元件产业、光信息(资讯)产业、传统光学(光学器材)产业、光通信产业、激光器与激光应用(能量、医疗)产业。许多国家,特别是工业发达国家,都在大力发展光电子技术和产业,虽然2000—2002年光通信领域出现较大滑坡,但是根据美国光电子行业协会(OIDA)的统计,全世界光子技术产业的市场规模已达1.5万亿美元。国外光电子产业主要在美国、日本和西欧,美国和日本的光电子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具有代表性。美国将光电子技术的应用领域分为民用和军用两大类:民用包括计算、通信、娱乐、教育、电子商务、公共卫生和交通运输;军用包括部队指挥和控制系统、照相、雷达、飞行传感器和光制导武器。光电子技术行业的主要产品包括:激光器、光盘、成像传感器、光纤以及关键部位使用光电子元器件的所有仪器和系统。在北美(美国和加拿大)有大约15万人从事光电子方面的工作,光电子技术产业创造的税收从1991年的40亿美元增长到2003年的超过200亿美元。看着国际发达国家的电子科技飞速发展我对我国的电子科技甚是感到担心,不知到什么时候中国也能成为在大哥行列。

对于自身这个行业我确实很担心,都说这个行业很辛苦,要加班,要到处奔波。我觉得这种工作不适合女生参加。远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绚丽多彩:张扬的个性源自技能的自信,时尚现代的生活方式由于富余的回报,不知道是不是应该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

下载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 资助教师参加国际(内)学术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 资助教师参加国际(内)学术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080606 电子科学与技术[推荐]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物理电子、光电子与微电子学领域内宽厚理论基础、实验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在该领域内从事各种电子材料、元器件、集成电路、乃至集成电子系统和光电......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主要课程:电子线路、计算机语言、微型计算机原理、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理论物理、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物理电子与电子学、微电子学等。 专业实验:物......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半导体照明技术及其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秋季) 一、课程名称:半导体照明技术及其应用Semiconductor Lighting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 二、课程编码: 三、学时与学分:32/2......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描述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描述 首发外贸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描述本专业培养具备物理电子、光电子与微电子学领域内宽广理论基础、实验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在该领域内从事各种电子材料......

    电子科学与技术 简历模版

    葛拉拉 三年以上工作经验 | 男 |26岁(1983年11月1日) 居住地:武汉 电 话:139********(手机) E-mail:Gelala@51job.com最近工作 [ 3 年2个月] 公 司: XX微电子有限公司 行 业: 电子技......

    电子科学与技术(推荐5篇)

    电子科学与技术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电子学、电子信息技术和通信等方面的宽厚理论基础和基本专业知识,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跟踪本领域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能够胜任......

    电子科学与技术 电气工程

    电子科学与技术 电气工程 试题一:PLC内容 1. 教材: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可编程序控制器及其应用》第二版 主编: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组织编写 2. 内容: PLC控制电动机......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测控技术与仪器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电子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 (国家级特色专业、 国家管理专业点、 工信部与广西区共建重点专业) 专业概况:本专业始建于1980年,原名为电子仪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