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用结合,自主探究,寓学于乐
学用结合,自主探究,寓学于乐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四点:
1、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我认为学生的日常生活是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主渠道。我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进行参观访问、上网查询等。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我就先让学生课前搜集关于地球的知识,再去观察、了解我镇被污染的情况,为增加学生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奠定了基础,使学生加深了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2、组织学生开展活动
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在班级里举行故事会、朗诵比赛、演课本剧编排、动员学生参与设计校园文明宣传标语,与学生一起共同动手布置学习园地等等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这样做,我们既可以使得我们的校园更加优美,还可以拓展语文学习空间,让学生用语文知识丰富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
3、教会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最主要的是要学会学习,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只有教给他们学习方法、探究技能和学会质疑的意识与本领。我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就坚持这一先进理念展开的。这样你就会发现,学生对文章时常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为了这些见解,他们会争论得面红耳赤。
4、留给学生快乐空间
我曾经在一次学生习作中将学生喜欢的卡通人物“喜洋洋”、“灰太狼”等引进课堂,以学生喜欢的“幸运52”、“智勇大冲关”等游戏展开各式句子练习,以冲关的形式贯穿整个课堂。我用带有启发、诱导性的语言激起学生探究习作方法和习作讲话的兴趣,使他们乐于去解决习作问题。通过这样的习作活动,这次作文中,很大一部分同学表现都表现得非常出色。所以留给学生快乐学习的空间,可让学生用语文知识丰富活动,在活动中快快乐乐地学习语文。
第二篇:《寓教于乐 寓学于乐》论文
寓教于乐 寓学于乐
玉溪市易门县龙泉小学 柳叶儿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是促使学生主动发展的必要条件。在这种氛围中,能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使自己得到充分的发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并用数学知识较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情感。
【关键词】和谐 愉悦 快乐学习提高效果
“数学就是计算,数学就是测量,数学抽象,难以理解,数学枯燥无味”,这是学生对数学的一种普遍的认识。现在随着数学自身的发展,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数学是一种工具,数学是一种语言,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是提高人们思维能力的推进器,数学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遵循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学数学、用数学。数学教学必须由书本走向生活中,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加工,恰当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生产科技密切相关的情境和问题,把社会生活的鲜活题材引入教学中,赋予教材以新的内涵。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并用数学知识较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情感。
审视我们自己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数学学习应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数学奇境的探索与渴望,让学生在奇妙的数学情境中成为具有“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探索者、体验者,用自己的策略探索解决数学问题,体验数学的神奇与价值。让学生徜徉于生活数学、活动数学、探索数学的快乐生活之中。
一、创设问题情境以疑激趣,以趣求乐。
新课标倡导情境教学,实施此教学的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以疑激学,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并从中得到快乐。因此,在学习新知识之前要精心的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使学生学习情绪达到最佳境界。
例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利用多媒体互动影像来引入新课,《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去取经,孙悟空去化斋,带回了三块一样大的饼。唐僧说:三块大饼,我们四个人怎么吃呢?孙悟空说:“你分给我一块饼的四分之三就行了” 唐僧就把第一块大饼平均分成4块,拿了3块给孙悟空。沙僧说:“我想要6块”
唐僧把第二块大饼平均分成8块,拿了6块给沙僧。猪八戒觉得太少了,吃不饱,他说:“我要12块,我要12块”,于是唐僧把第三块大饼平均分成16块,给了猪八戒12块。猪八戒觉得这还差不多,乐呵呵地笑了。孙悟空在一边也偷偷地笑了。学生听完、看完后,我随即出示:34681216、、这三个分数。同学们,请你们做小老师,你认为他们三人谁分得多?这时学生情绪高涨,带着浓厚的兴趣步入对新知识的探索。这样的教学,突破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并能按学生的学习需要,通过生动有趣、学生喜爱的画面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这样创设出的学习情境课堂,显得生动有趣,学生的积极性大大的调动起来,老师也不用担心学生一上课就走神,学习效果自然很好。
二、给孩子选择学习的权利,提高学生的主体性。
教育要促进人的发展。过去的课堂教学中过分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成为容纳知识的容器。至于选择怎样的学习内容、选择怎样的学习方式,那都是教师的权利,学生只是按照教师要求进行指令性的活动,学习就是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一系列任务。要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认识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特性”时,教师首先为学生提供“小明家到学校哪条路最近?为什么?”这一研究问题的情境,让学生思考、猜想、讨论?
从而让学生产生迫切研究三角形的特性和这一问题的欲望与需要,让学生通过在生活情境中产生疑问,小组合作探究“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问题,并运用各种方法来加以验证,说明、证明自己的猜想与假设。当规律得以发现,猜想得以证明时,学生的创造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学生无比激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习生活做到“学有兴趣,学有方法,学有疑问,学有主见,学有时间,学有伙伴”。
三、让孩子把握学习的时间,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平时课堂教学,教师惟恐学生的研究不如自己讲得精,使课堂时间的主动权仍为教师所拥有,教师的讲解仍占有主要地位,不愿放手让学生自主去探索。数学新课程标准一再强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应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特性”时,我给学生一些小木棒,让学生自由组合一个三角形。在拼三角形时,有的可以拼成,有的不能,让孩子自己发现问题,并通过指引,让学生自己寻找规律,解决问题。确实,我们给学生的不是一个起早贪黑、聚精会神得来的沙金,而是一个点石成金的手指,不仅仅要“学会”,更要“会学”,让学生再次亲身经历“数学家探索数学之路”,经历数学化与再创造的过程,让学生品尝探索后成功的欢欣。
四、数学教师的情感要真挚,要重视情感投资。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的情感交流和思维交流,师生关系直接制约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学实践也证明,爱是教学成功的保证。因此,教师要重视情感投资,把密切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矫正学生对数学恐惧心理的突破口。课内多启迪多提问;课外辅之适当的数学讲座,开辟“数学角”,成立兴趣小组,引导他们在数学海洋中遨游,让他们看到数学天地的无限宽广。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期待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当学生从教师那里感受到真诚的关怀和挚爱,感受到积极期望时,他就
会有一种受到信赖、鼓舞和激励的内心情感体验,就会愉快地接受教师教诲,并努力把这种教诲转化或行动,变为努力学习和掌握数学的动力,便可有效地激发兴趣。正如赞可夫所说:如果教师本身就“燃烧着对知识的渴望”,学生就会“迷恋”于获取知识。这样,何愁学习没兴趣呢?因此,从情感因素入手,优化师生关系,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也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解学生所疑,解学生所难,乐学生所乐。
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相互联系的,任何认识过程都伴随着情感。初中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情感密不可分,他们往往不是从理性上认为某学科重要而去学好它,而是常常因为喜欢某教师而去学习该课程。要让学生喜欢教师,教师就得喜欢学生、关心学生,以满腔的热情帮助、诱导每一位学生;以真诚的态度和每一位学生交往,使学生从内心感到老师的可亲、可近。教育家捷尔斯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他才能教育孩子。”只要我们平时注意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蹲下身和学生交流和沟通,且多去班级各学生谈谈心,了解学生身边的事,和学生拉拉家常,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和他们成为朋友,学生一定会喜欢你!
六、积极鼓励学生,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感。
新课程倡导对学生的评价不要只看结果,应该是重过程。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综合素质包括认知基础、学习兴趣、情感体验、实验能力、创新精神等应给予积极的评价。我们老师要给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让每一位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针对小学生的年龄小,喜欢受表扬的特点,老师在课堂上多表扬、多鼓励,可以激发他们从小对学习产生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例如:低年级采用“星级奖励”,一颗小星星,一朵小红花,对成年人来说,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事情,但在课堂上,奖励给低年级的小同学,这是无
比光荣的事情,是老师对他们表现的肯定和鼓励,更激发他们对学习无比的热情和信心。这样,学生才有更大的信心迎接后面的挑战。
作业批改过程正是老师批阅“童心、保护童心、呵护童心”的过程,在平时的教学中投学生所好,充分利用生动形象的简笔画、分数、优良等级对学生作业进行评价,会让老师手中的笔也多一些“感情“,真正尊重学生的人格,用我们富有艺术化的评价去点击孩子心灵的鼠标,用我们的赏识圈点孩子的骄傲。
素质教育的真谛在于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让每个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因此,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设法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使他们成为快乐学习的主人,唯有让学生自主地、快乐地去学习数学的课堂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小学教学参考》
2、《小学数学教师》
3、《教与学》
4、《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
5、《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第三篇:乐教勤业 寓德于教[范文模版]
乐教勤业 寓德于教
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对教师这一职业又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我深刻地认识到学生、家长和教师共同组成了一个教育教学的有机整体,其中教师起着最关键的作用,而只有有高尚师德的教师,才能使这个有机整体取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才能让自己的教学达到引路人的标准。
一、关心学生的一切,关心一切学生。
原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认为: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关心热爱学生。在多年的教学中我注重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上,体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健康发展,同情学生的痛苦与不幸,与学生建立起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我深深地知道一位师德高尚的老师,不只是爱少数学生,而是爱每一个学生,爱全体学生,尤其要关心、爱护、帮助家庭有困难、学习落后、身患疾病的同学。
二、尊重家长,体现自身师德修养。
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位和永久的教师,他们在人的一生成长中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与家庭是两个并肩工作的雕塑家,有着相同的理想观念,并朝着一个方向行动。在创造人的工作上,两个雕塑
桃李满天下的快乐。对教师职业的热爱给了我乐教勤业的巨大动力。
为了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今天的我倍加珍惜自己的岗位,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对我来说不再是平凡、琐碎的单调劳动,而是成了我展示个人才能的舞台。不断研究教育教学方法,寻找科学的育人规律,是勤业乐教的重要体现。教师工作的纯熟性源于他的积极进取和勤奋精业精神,只有乐教勤业的老师,才能全面、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工作的伟大意义,才能为教育工作本身所具有的乐趣而深深吸引。我越是勤奋工作,越是能体会到教师工作的无穷魅力。
总而言之,我理解到师德修养对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推动作用。我相信自己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一定会不断提高师德修养,规范自己的行为,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地更新自我,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真正做到寓德于教,为人师表。
第四篇:寓德育教育于语文教学之探究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寓德育教育于语文教学之探究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更在于让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培养一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中学生的心理正处于一段特殊的转变期,其心理多变复杂,积极敏感,可塑性极强,再加上商品经济社会下外部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媒体时代的各种信息的无处不在,这为德育教育提供了必要条件,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同时,我们也应该庆幸,中学语文教材有着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厚实底蕴,又为寓德育教育于语文教学提供了可行性。本文在教学模拟的基础上结合人教版中学教材,对寓德育教育于语文教学进行粗浅探究,意在说明寓德育教育于语文教学的必要性、可行性和重要性。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寓于关系、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思想品德教育,是古今中外教育教学家们倡导并实践的传统教学观念。《左传》有言曰:“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雅斯贝在《什么是教育》中亦言:“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倘若我们不注意学生高尚而纯洁的灵魂的铸造,那么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就有可能像一架安装了坏发动机起飞了的飞机一样,不但会自身毁灭,而且也给别人带来牺牲。”可见,古今中外对于教育目的的认识,不只是为了成材,更不单纯是为了传递知识,而是使学生成人,使其德、才、学、识均衡、全面发展。因此,可以说语文教学天生是和德育联系在一起的。《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注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语文一科不仅是传授工具、传递知识、培养能力、欣赏文学,更重要的是教育其思想。人类的意识中,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思维的外壳,每一种思想都是依附于语言而存在,而在语文教学中,纯粹的为文而文是不可能存在的,无文不以载道,这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教书育人的有利条件。而语文教师更应该责无旁贷的努力探索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行教育,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又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的。
一、寓德育教育于语文教育中的必要性 如今中学教师的教学对象是“90后”了,这是一个饱受争议的群体,他们的语言、行为、心理正处在一个充满变化而有毫无方向的阶段,各种外在因素的影响更使他们的这一阶段增加了无数的突变和诱因,尤其是娱乐时尚、社会潮流的波浪使他们的思想和道德正在经历巨大的冲击,所以他们的语言显得更为另类独特,行为表现出一种不属于这个年龄阶段的怪异和属于这个年龄阶段青春期的叛逆,心理更是一个万花筒,没有定型,对传统的中学生文化和传统的中学生心理不予以肯定。商品经济下,人们的道德观、价值观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蜕变,而在这个大背景下,孩子们,尤其是对中学生的道德观和思想品德,我们更应该给予更大的关注,因为他们是这个社会的接受群体,对于各种思想观念和社会意识只能去被动的接受或者去主动的学习模仿,而不是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思想意识,这种关系之下,中学生不得不面对鱼龙混杂的复杂局面,而更因为自己的从众心理和偶像崇拜意识的潜意识指导,对于社会背景中的部分观念和意识不能有自己的判断,娱乐明星的推波助浪让他们更加丧失了自己的方向。大多数“90后”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在一个相对封闭和狭窄的生活圈子中成长,缺乏同龄人相互间的情感交流,更容易陷入自我的迷失之中。不可否认,我国青少年的犯罪率在呈上升的趋势,也有一些年轻人道德败坏,他们见利忘义,行骗、偷窃、抢劫、杀人,作奸犯科的现象屡见不鲜。学校里也有一些学生自私自利,凡事只替自己打算,不顾他人利益。更有一些学生不懂得礼貌谦让,同学间稍有摩擦,开口秽言,举手龌龊,他们确实都缺少了做人起码应有的道德。回忆我们的中学时代,曾经几代中学生学雷锋、学王杰、学赖宁,拾金不昧,助人为乐。而现在的这些青少年学的是各种娱乐明星,网络时代的信息使他们更方便的接触了更为复杂的社会,让人喟然叹息。叹息之余,引起人们的深思:商品经济的社会,要维护社会的安定,实现民族的振兴更要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如果要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就必须多渠道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而中学的语文教育就是其中一条十分重要的渠道。因此,作为中学的语文教师,就必须把德育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
二、寓德育教育于语文教学中的可行性 中学的语文教材,有着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厚实底蕴,韩愈曾说:“文以载道”。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蕴含着爱国主义思想和做人的道理,也体现了作者高尚的道德情操。例如:吴晗写的《谈骨气》,文章弘扬了作为中国人应有的人格、气节。这些文章载的是世上为人之道,论述有理,雄辩恣肆,文中人物皆为楷模,让青少年树立起坦荡的人生观和道德观。而一些文言小品,如周敦颐的《爱莲说》、刘禹锡的《陋室铭》等文则表现了作者不慕虚荣,洁身自好的高尚道德情操。这些淡泊明志,格调清新的文章,教师可以以此引导学生调正心态,不受拜金主义和享乐思想的诱惑而要保持做人的尊严。中学语文教材中此类可作为德育教育素材的内容比比皆是。因此,教师只要充分利用这些生动的教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完全可以使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
三、“寓”与“于”——“被包含”与“包含”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在新时期的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当中固然重要,但我们要确保德育教育不能变成单调无味的政治说教,毕竟语文课不是政治思想课。语文,乃语文学文化文明,语文课的重心依然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因此,语文课上,教师不应该也不能够向学生作长篇大段的理论说教。那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就要充分利用教材自身特点,教师在分析教材的同时,采用各种方式去诱导学生,去让他们自己寻觅发现,去感悟文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道德规范。这便是“寓”与“于”之间的关系,是德育包含于语文教育之中的关系。不同的教材可以作不同的处理。例如像《卖油翁》这样的寓言文言故事,只要把文章分析透彻,文意讲析清楚,学生也就明白了熟能生巧的意义,德育教育也就渗透在里面了。这就像刀刃与刀锋的关系,刀刃磨快,刀锋自然闪现。只需三言两语的点拨,可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所以,处理好“寓”与“于”的关系不是单纯的区分割裂二者之间,而是确定谁是载体谁是发散体,这无关语文教学的最终效果,但在对语言文字的分析中拨动学生的心弦的同时,加深了学生的体会,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这份珍贵的文化副产品。
四、寓德育教育于语文教育中的途径
1、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德育教育素材。中学语文教材中可用作德育教育素材的随处可见。《谈骨气》这样的议论文,其思想性以及对学生所起的教育作用自不必说,就是散文、诗歌、小说甚至说明文中也有许多德育教育的好教材。海子的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提醒我们关注身边的每一个亲人,认真的过好每一天。冰心的散文《小桔灯》,突出小姑娘的性格特征,教育学生乐观向上,充满自信,力戒忧郁颓废。一些描写山水风光的古体诗,诸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岳》等,也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至于说明文,如《中国石拱桥》,看似平淡无奇,但稍加琢磨就能发现其中也歌颂了中华民族的创造精神。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千万不要轻易放弃这些素材,而要善于把它们挖掘出来,把它们渗透到语文的教学中去。虽然有时只是点点滴滴,但学生耳濡目染多了,也就自然会受其影响,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
2、突出德育教育素材中的闪光点。上文说到语文教材中可用作德育教育的素材很多,但其阐述的道理或表现的思想精神,教师若只是把它们看作是归纳文章的主题的程式的一部分,或者是全部而轻描淡写地带过,也就很难震撼学生的心灵,使学生产生共鸣。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就要突出那些素材中的闪光点,使学生发现其光辉,且深切地感悟到其道理的正确或精神的可贵,他们也就把这些种子撒播到自己的心田。例如,朱自清先生写的《背影》这篇课文,我们该让学生通过体会文中深挚的父子情,让学生认识到亲情的可贵,这就是此素材的闪光点,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读读《我的母亲》,让学生思考。将两种写最亲的人放在一起,学生通过对比可发现亲情的可贵并去珍惜。而在《藤野先生》、《最后的一课》等课文中,则要让学生体会师爱的可敬可贵与人间的真情。
3、针对学生实际,转化学生思想。青年期是从少年期向成年期发展的过渡时期,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转变期,他们的主要特点是半幼稚和半成熟、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冲动性等各种矛盾互相交错,可以说处于这个过渡期的中学生情绪往往不太稳定、心理也比较复杂。因此,在教学上我们应该更多地考虑他们的心理特点选取更为恰当的方法,适当模拟他们的心理和思维方式,换位思考。只有方法恰当,才能让学生接受的顺利和轻松,让他们的心理受到健康良好的教育。由于受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又缺乏独立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因此也时常会表现出一些不良的行为。对此,教师要及时发现并利用语文教材中与之相关的德育教育的内容,有的放矢,对他们作正确的引导,促使他们转化思想,规范行为。例如,如果有相互攀比的心理,在虚荣心和自尊心的界定方面出现了偏差,那么,教师应当引用适当的语文教材对此进行议论评析讨论,如课外阅读文章《俭以养德》,来正确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观和人生观、价值观,并在课堂教学上,引导学生认识节俭对道德修养的意义,适当情况下联系实际。可见,语文教学中增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其效果更加显著。
4、对部分语文教材中宣扬的观点作辩证的分析,正确引导学生与时俱进。例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文中赞扬鲁达“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对此,教师就要向学生讲明这是在封建社会,官府贪赃枉法,社会暗无天日,鲁达不得已才拔刀相助,伸张正义。而现在是社会主义社会,司法公正严明,我们切不可一时冲动,哥们义气深重,干违法乱纪的傻事。又如,孔子宣扬“君子固穷”,而我们则要“穷则思变”。只有思变,才能发展前进。再如,陶渊明、刘禹锡等人消极避世,洁身自好,那是他们不与封建统治阶级同流合污,在当时是值得称道。而今则要积极进取,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与时俱进的辩证分析,引导学生对语文教材中的一些观点去其糟粕而取其精华,如此,方可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从而适应时代的要求。
5、善于采用灵活的方式方法,增强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生动性和趣味性。空洞的理论、乏味的说教,无法获得学生的认可,也难以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广开思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诱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质疑、去感悟,才能使学生乐于接受也容易接受那些良好的思想及道理。因此,教师应善于组织学生开展话题讨论、专题辩论等活动,让学生自己思考总结,书写思想,有机地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正如教育家魏书生所说:“我觉得格言警句像一盏心灯,倘在学生心灵中点燃,会有利于学生选择正确的道路,朝着自己理想的高峰攀登。”我们或可以推行“每日一句”,即每天让学生利用早晚读课前的时间抄一句格言警句,我的高中时代就是在这样的一种氛围中度过的,由值日生在黑板的拐角处抄写一句格言,日复一日,自己在积累中也能体会到格言所包含的哲理意味。
6、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对学生作正确的引导。德国的心理学家做了实验:选任课教师的性格、态度不同的几个班级,然后给各班学生分配完全相同的工作。结果表明,任课教师性格急噪、感情冷漠、对学生严厉的,学生大多精神沮丧,相互倾轧,不能顺利地合作完成工作:而任课教师情感丰富又热爱学生的,学生都具有和睦相处、正直互助等品格。由此可见,教师的修养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有着大的影响,所以,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提高业务知识,更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力求通过身教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古语言曰:“其身正,不令自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德高身正才能成为学生的表率。综上所述,寓德育教育于语文教学中是现代教育的一部分必要内容,是素质型人才培养所必需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们可以形象地说,由道德概念到道德信念的道路是从行为和习惯开始的,而行为和习惯中又渗透着儿童对于所见所为事物的深刻情感和个人态度。”我国古代著名文学家韩愈也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语文课同样要做到这些,不仅要向学生展示祖国语言文字的美,还要利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利用它在无痕育人方面的优势,适时地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这样既能加强了思想教育,又有效地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教师只要正确处理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的关系,善于挖掘、利用教材中德育教育的素材,有针对性且又能正确引导,生动活泼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一定能使学生在提高语文知识水平的同时,提高思想觉悟、道德修养,在人才的全面培养上达到“德才兼备”的水准。本文参考书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8)2、《心理学》(沈阳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3、《中学语文教育学》(黄汉清、黄麟生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4、《普通教育学》(徐学莹、张荣盛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5、《魏书生文选》(第二卷)(魏书生著,漓江出版社)
第五篇:寓德于教材料
寓德于教材料 石门县第六中学 邓海林
一、加强德育,义不容辞教人要教心,育才先育德。
教书与育人必须并重。尤其中小学的教学更是如此,这是由中小学生的年龄段和自身特点所决定的。
以我校为例。我校为农村寄宿制中学,留守学生多,一般十五六岁,年龄小,知识少,好奇、贪玩,辨别能力差,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生长发育期,这种自身特点,相应形成了很强的可塑性,处于人生道路上的十字路口,是人生历程中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一生事业的基础。
当前改革开放的大潮,一方面为这些天真可爱的中学生创造了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和优越的学习条件,但另一方面由于“拜金主义、金钱万能”的影响,使一些学生产生了轻读书、重经商的思想苗头,致使有的学生学习不刻苦,成绩上不去。
中等生和差生就本身而言,天资并不十分差,大多数聪明伶俐。经调查了解,他们中一部分认为学习不好照样可以赚大钱,有的学生在日记中写道,自己的理想是将来当美容店的女老板,既神气又阔气 ;有的学生讲,他要像马云一样,用互联网改变世界。而相当多的学生认为考大学还不如在电厂当工人,挣钱又多又省力。
可以看出,这些学生学习差的根本原因,一是受经商热、下海热的影响,认为有钱就有一切 ;二是读书无用论冲击了年轻一代,认为“教书的不如卖盒饭的,造原子弹的不如贩鸡蛋的”。因而相当多的学生家长不想让孩子吃亏,而有些学生自己也不想好好读书继续升学,因而错误地认为父母会为我安排好的,只要有一碗饭吃就行了。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这一代学生最缺乏的不是物质条件而是老一辈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承担历史责任的理想和抱负。这一切都必须通过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来实现。无论学校行政领导还是教师,都应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放在首位,融化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在课堂上。这样做不仅是贯彻执行教育法所要求的,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
二、研究大纲,指导实践
《中学地理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中学地理教学的目的之一是:教给学生对于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在现行的地理教科书中,蕴含着丰富的现实生活中的的素材,只要努力挖掘,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插入,就能够把我们的现实生活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深刻理解,把知识融汇贯通,而且有助于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形成,发展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三、课外活动,增趣添乐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深化,也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好方法。
1、组织专题讲座。讲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和名人的轶事趣闻,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事。如爱迪生钻研实验,不怕挫折,长大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大王的奋斗历程;选择举世瞩目的居里夫妇以身殉职,献身化学事业,为人类做贡献的事迹,举办居里夫人生平事迹报告会,使同学们激动不已,深受教育。
2、组织参观,了解社会,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读死书无用,只有把书本知识和社会联系起来,用书本知识分析社会现象,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3、组织野外考察,亲近自然,融入自然,于自然中明白我们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总之,贯彻执行“教育法”,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任务,只要我们努力挖掘教材,积极渗透,既要传授知识,发展培养各种能力,又不放松思想教育,才能达到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