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沟学校绿色学校创建工作自评报告
丹江口市大沟林区九年制学校
十堰市级绿色学校创建工作自评报告
丹江口市大沟林区九年制学校始建于1951年,建校初期为完全小学,文革时期改为东风高中,上世纪八十年代改为初级中学,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将大沟林区中学和大沟林区小学合并为大沟林区九年制学校至今,学校位于大沟林区集镇北端,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齐备,校园环境优雅,学习氛围浓厚。学校现有7个教学班,学生146名;现有教职工总数27人,在岗教师26人,其中本科学历15人,专科学历10人,中级职称20人,小教一级教师6人。学校占地面积25余亩,绿化面积达50%。三年来投资近250万元,实现了道路硬化、设施齐全、环境美化、校园净化,达到了“春有花、夏有荫、秋有香、冬有绿”,营造出了“一草一木都能说话,一砖一瓦皆可育人”的充满艺术氛围和人文精神的校园环境。
多年来,学校在丹江口市教育局和大沟林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学校求真务实抓管理,开拓进取谋发展,确立了“一个目标四种理念”的办学方向(即“做人民满意教师创办人民满意学校”的办学目标;“追求智慧的教育、成就智慧的教师、发展智慧的学生”的办学理念;“创造适合学生差异的教育,学校一切工作服务于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知识管理,文化创新,形成学校和谐发展、持续发展的动力”的管理理念;“教育应走在发展的前头,着力打造公认的教育品牌,兴办适度超前的现代化教育”的发展理念),以提高质量为根本,以教育现代化为突破口,扎实开展教育科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创建人民满意学校为目标,强化创新意识、质量意识、服务意识,积极推进精细化管理,重视学校安全卫生管理工作,创建节约型校园和绿色学校,积极筹措资金,改善学生学习条件和教师办公环境,三年来投资近250万元,实现了道路硬化、环境美化、校园净化,达到了“春有花、夏有荫、秋有香、冬有绿”,营造出了“一草一木都能说话,一砖一瓦皆可育人”的充满艺术氛围和人文精神的校园环境。学校各项工作呈现出快速、高效、科学发展的局面,赢得了社会和家长对学校广泛赞誉。学校多次受到上级表彰,先后评为丹江口市“文明单位”、“卫生先进单位”、连续几年被评为丹江口市“社会综合治安先进单位”、“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和“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明确把环境教育列为创建办学特色的目标之一,本着“以人为本,绿色关怀;崇尚绿色,崇尚生命”的创绿理念,致力于形成“绿色学校”——“绿色教育”——“素质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教育链条,充分发挥了绿化环境的育人效果,营造出良好的学习、育人环境,深入有效地开展环境教育和创建绿色学校工作。
一、营造氛围,实施绿色管理
1.思想重视,释解绿色真谛。为了使大家明确创建绿色学校的有关要求,学校邀请相关专家来我校作有关创建省绿色学校的专题讲座,使大家明确“绿色学校”内涵,明确创建绿色学校的意义、原则、创建的具体步骤方法途径等;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学校还利用升旗仪式、在国旗下讲话中加入“增强环境意识,珍爱青青家园”、“爱护校园环境,从小事做起”、“共创洁净美好家园”、“珍惜水资源,保护水环境”等内容,使环境教育渗透到国旗教育中,提高了师生的环保意识;组织了“创建绿色学校”的专题讨论活动,在讨论中,大家的思想得到了碰撞,理解了意义,明确了目标,清晰了思路。人人理解了绿色学校的真谛,为创建绿色学校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 精心规划,实施绿色管理。
(1)建立领导机制。我校为了更好的开展创建绿色学校工作,学校成立了以王春启校长为组长的创建绿色学校领导小组,明确了环境教育主管领导,明确各部门各人员的职责,确保了“创绿”工作有计划、有措施、有落实、有检查、有反馈。
(3)形成教育网络。学校创绿领导小组全面领导规划,学科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渗透环境教育,少先队精心设计组织环保活动,全体师生积极参与环境教育,还有以“走进家庭,走进社区”等形式的家长教育活动、以志愿者服务为形式的社区环保活动,这一切构成了广阔的绿色教育网络。
(4)提供物质保障。为确保创建工作的顺利进行,创建绿色学校领导小组从宏观上统筹环境教育的规划与实施,从人力、物力、财力几方面给予环境建设与环境教育以保障。学校设立了环境教育专栏,建起了绿色文化长廊,购置了一
批环保书刊。充分利用校园、电视台、广播、黑板报、橱窗、宣传栏、校园网等,进行环保宣传。各班定期办环保板报,并制作绿色环保网页。
(5)完善各项制度。为了保证校园的绿化、美化环境,我校建立了一套较完善的规章制度,如环保检查评比制度、班级量化考核制度等。在养成教育的持续开展和严格的制度约束下,全校师生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已初步形成。校园洁净,无乱摆放现象;教室整洁,窗明几净;厕所始终保持清洁无异味。
二、深入教育 实施绿色行为
“教育无小事,处处有联系”。环境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在开展环境教育的实践中,采用多管齐下,齐头并进的教育方法。
1.认真抓好课堂环境教育工作。学校各年级、各学科均将环境教育列入了学科工作计划,各学科课堂教学中,有机地渗透环境教育。有序地从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环境包涵行为的养成,环境保护的实践,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等方面来进行教育,使学生 “初步获得环境的感性认识,懂得环境与自己健康的关系,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具有保护绿化,爱护有益动物,保护水源的意识。” “开始了解有关环境污染,治理,优化的理性认识,初步树立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观念。” “开始懂得生态平衡,环境污染的危害,了解本地区的环境状况,以及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初步具有环保的法制观念。”体现了环境具有的普及性,从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使环境保护教育符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将学校的环保教育与学生的行为规范相结合,与文明班级和优优少年评比挂钩,促使环保教育得到落实。
学校在课堂环保教育方面,主要抓了以下四方面:①节约能源教育,让学生知道水、电、粮食、纸张等,资源是来之不易的;②变废为宝教育,如何有效节约能源,重复使用;③注意环境卫生,吃东西选择绿色食品,有利于健康;④保护动物、植物。
各科任课教师根据各自的学科特点,灵活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增强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扩大了社会影响,净化了环境,提高了学生的文明素质。
2.认真抓好课外环境教育工作。
我校少先队向全校同学发出了环保倡议,并按计划开展环保宣传、植树、净化校园、环境监测和参加市区组织的环保活动,各班进行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班会。同学们从自己的环境认识出发,内容涉及地球、天空、大气、河流、森林、水质、城市、动物保护、噪声、臭氧层、生态平衡、能源“三废”利用等方方面面内容。在少先队的带动下,各班相继成立了环保活动兴趣小组,大家从班级环境做起,从自我做起,开展形式多样的环保活动,如撰写环保小论文、读环保书、开展环境调查、举办环境知识竞赛、手抄报竞赛和绘画竞赛,举办环保演讲、环保文艺演出等活动。
以美术组老师为主,辅导学生编辑了多幅精美的环保教育宣传画,既对师生进行了环保教育,又美化了校园。
我校以现代化技术为依托,再现了校园绿色,又开拓了学生知识视野。
3.积极开展环保主题活动。
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既是德育工作的有效实现形式,又是开展环境教育,促进学校创建绿色学校工作的有效载体。为此,我们组织学生开展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环境实际、喜闻乐见的环境教育实践活动,全方位提升学生基础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的环境意识。每学期,我校组织学生清理街道、居民区等地杂草、杂物、乱张贴;为了配合“3月12日植树节”开展了“我为家乡添绿色”活动;4月份开展了“世界地球日”活动,组织学生开展了“地球,我们的家园”主题班会,举办了专题讲座,少先队大队部发出了“绿色环保倡议书”,并且制定了《大沟学校环境保护公约》,举行了“世界地球日”学生绘画比赛;
5、6月份开展了“世界环境日”活动,除了布置主题栏,举行“世界环境日”主题班会,还带领学生走进社区,走向社会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绿色环保课外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扩大了社会影响,净化了环境,提高了学生的文明素质。
三、内外协调,共建绿色家园
在学校中广泛开展环境教育,对学生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每个家庭的环保意识和习惯对全社会的环保风气的形能起重要的作用。因此,我校努力实践“通过一个学生唤醒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带动多个家庭,多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理念,竞相为绿化环保作出贡献,从而倡导绿色家庭的创建。为此,我校开展了一系列的“绿色在我心中”的活动,学生和家长一起开展了植树护绿、制作环保袋、宣传环保知识、环保小制作比赛、征
集环保宣传口号等活动,受到全校师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学校每学期都组织开办家长学校,利用家长学校课程向广大家长宣传创建绿色学校的意义和环保知识,动员家长参与绿色环保行动,为推动绿色家庭的创建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以小手拉大手,结合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环境教育活动是我校的一大特色。几年来,我校先后组织几百人次,参与创建活动,组织学生开展“我是环保小哨兵”主题活动,走上街头清除“白色垃圾”、“牛皮癣”和义务植树等活动。学校成立环保少年志愿者服务队伍,在课余和节假日在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环保活动,形成立足学校,辐射社区的环境教育网络。在校内开展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宣传教育工作中,使学生们受到了一次生动的保护水资源,爱护家乡河,保护南水北调源头的生动教育。活动中既活动跃了学生的身心,又增强了绿化环保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学校与社区的绿色共建,使得一名学生影响一个家庭,一个家庭辐射一个小社区,进一步促进了社区环保风尚的形成,也促进了我校绿色学校的创建工作。
四、齐抓共管,绿色教育显魅力
通过养成教育的持续开展和环境教育,校园更绿、更美了,全体学生养成了自觉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校园随处可见环保小分队(绿色环保志愿者)的身影,道路、运动场、教室地面洁净,无纸屑杂物;宣传栏、牌匾设计新颖,内容生动、醒目;草地、花圃有维护栏、花草树木有“身份证”,大型树木上有鸟巢;公共场所摆放鲜花、盆景;学生不乱扔杂物,不随地吐痰;大家爱护花草,不乱折乱踏;不高声喧哗,不干扰他人学习;做到了“地面无纸屑,门窗无乱画,墙壁无鞋印,桌面无乱摆,走廊无高声,人人衣冠整,个个讲卫生”的要求。
创建绿色学校活动推动了我校的各项工作。环境教育和环境保护活动的开展,使德育、美育自然融为一体,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知识面;陶冶了学生情操,激发了他们爱绿、爱美的高尚志趣;使学生自觉爱护校园的一草一木,爱学校、爱动物、爱大自然,培养其纯洁的爱心。
五、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问题和不足:
1、对“绿色学校”创建和环境教育的理念缺乏深刻理解,存在着重荣誉,轻过程的思想,以局部的环境教育教学活动代替全方位的环境教育、环境管理内容
和过程及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的创建活动;
2、对创建活动所必需的教育资源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导致已有的教育资源不能充分利用,或寻不到适宜的教育资源(教育设施、师资、社区教育资源、社会环保社团、自然生态、城市生态、大众传媒、书籍资料、网络信息等);
(二)解决问题的主要对策:
1、积极组织学校相关领导和教师深入学习,提高理论水平,作好知识储备,掌握适宜的方法途径;加强对创建绿色学校工作的深入考察和调研,整合学校环境教育资源,大力开发环境教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切实把创建活动纳入其中,使之成为有效开展环境教育的重要载体;
2、鼓励开展以创建“绿色学校”为内容的课题研究,积极推动学校开发与校本课程相适应的校本教材;
3、加强学校之间、地区之间环境教育工作和创建活动的信息沟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竞争与合作;
4、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对创建活动中成绩突出的先进班级、先进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绿色的理念,绿色的管理;绿色的教育,绿色的行动;绿色的社区,绿色的家庭;绿色的学校,绿色的希望。今天,我们努力创建绿色的学校,在学生的心灵中,播撒的是绿色的种子,放飞的是绿色的希望,我们相信,这绿色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第二篇:创建绿色学校工作自评报告
倡导绿色文明,建设绿色家园
——***********创建国家级绿色学校自评报告
一、学院概况
***********是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面向全国招生的公办全日制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现有在校生5300人。学院隶属于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建校历史五十余年,学科涉及文、管、农、工等应用领域,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素有“管理人才的摇篮,科技专家的沃土”之称。
全院共有教职工363人,其中专任教师178人,含省级学术带头人7人,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87人,双师型”教师54人,具有注册执业资格的教师8人。
学院占地1900亩,建筑面积20.3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7亿元;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公寓楼、餐饮楼、俱乐部、产业化教学基地群、标准化田径运动场、商业服务中心等设施一应俱全、功能齐备;各类实验室、标本室55个。建有电视卫星接收站、外语小电台和校园信息网。图书馆藏书21.8万册,电子读物3.93万种。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学院形成了人才培养基地化,合作办学国际化,校企一体、双元制教学,校农合作、产学研紧密结合,教科农工贸一体化,仿真模拟教学,多种形式办学,与就业准入制度接轨,毕业生就业率高等特色和优势。已跨入全国高校600强行列。
二、工作开展情况
我们的目标是:不但要成为环境保护、环境治理和绿色农业生态示范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而且还要成为环保知识教育宣传基地,为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组织管理
学院领导十分重视绿色学校建设工作,从2002年开始就制定了绿色学校创建工作方案,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教务处、专业系、学工团委、办公室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成立了宣传教育、课内教育、课外教育、环境建设四个工作小组,分工负责组织绿色学校的创建工作。同时,为了保证创建工作的顺利进行,通过培训、派出学习等多种形式对员工进行培训。2003年10月份结合学院实际,进行了ISO14000环境管理国际标准认证工作,对相关人员进行了有关环境、环保等方面知识的学习,目前,此项工作已通过初审。
(二)课内教育
1、开设选修课
全院公共选修课中开设《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绿色食品管理与生产技术》等课程。
2、课内渗透
在全院各专业公共基础课中渗透环境教育内容,在《思想品德修养》课第九章(追求高尚人格)的第一节(道德品质的形成与作用)中渗透“保护环境”等内容;在《邓小平理论》课中第三章(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的第五节(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渗透“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等内容。
在《经济学原理与农村经济》、《农村经济》、《农业经营与管理》等课程中渗透“农业资源管理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在《园林植物环境》、《园林绿化》、《旅游地理》、《农村政策法规》、《花卉学》、《作物栽培学总论》、《植物保护学通论》、《家畜环境卫生学》、《农业生物技术》、《药用植物栽培学》等课程中渗透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环境教育的意义、作物生长与环境条件、农业自然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3、班会课
各班级定期在班会课中专题或渗透环境教育内容,加强对学生的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4、环保实验操作技能培养
种植类专业在实验中渗透环保内容,注重在相关实验中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具体表现在喷雾器的使用、肥料鉴别实验、作物病虫害的防治、野生植物标本的采集、土壤剖面观察等项实验中。
(三)课外教育
1、成立课外活动小组。
学院团委组织成立了3个环保课外活动小组。分别组织了植树、节约用水实践周、保护环境主题教育会、环保知识竞赛等活动。课外小组活动要求定期、定内容、定辅导教师、定地点。
2、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环保科普宣传活动。
党办、团委、德育教研室共同进行组织,采用广播、板报、征文、宣传画、讲座等形式,开展环保主题教育。
3、环境教育与团队活动相结合。
每年组织教师及学生参加牡丹江市、宁安市组织的春秋两季植树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精神,也使学生受到了热爱环境、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
(四)环境建设
学院将环境育人纳入学院的四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方针之中,并已付诸实施。
1、校园绿化美化
多年来,共植树60多个品种36000多株,种植草坪1.2万平方米,覆盖13万多平方米,占可绿化面积的100%,实现了多年来裸露地全部进行软硬覆盖的目标,另拨出3万平方米土地作为环境保护和绿化美化的园林、风景林、丰产林苗基地,近几年,每年用于环境建设方面的投资均在20万元以上,为环境建设任务的落实提供了保证。
2、开展ISO9001国际质量标准认证和ISO14001环境管理国际标准认证工作
为实现教学质量管理、环境管理工作与国际接轨,达到标准化的规范,也为满足专业实训的需要,学院与北京世标认证中心联合,于2003年10月份开始进行ISO9000国际质量标准和ISO14000环境管理国际标准认证的准备工作,并于今年5月末通过了ISO90001:2000国际质量标准认证,通过了ISO14001:2000的环境管理国际标准的初次审核。这标志着学院的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及服务质量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环境建设也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制订校区环境保护办法
学院针对实际,制定了校区环境保护法,对产生的烟尘、异味、噪声等污染行为及对卫生的不规范行为进行有效制止,并采取防污治污措施,多年来,共消灭小锅灶200多个,集中锅炉房,采用符合国家防污标准的锅炉,保证了校园内空气清新,取缔校园内的游戏厅及不规范的经营行为,保证了校园环境的健康有序。
3、定期进行卫生清扫
对校园的卫生坚持经常清扫,保持校园干净、教室整洁、食堂卫生符合标准、厕所清洁无味,并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能回收再利用的进行回收,不能回收利作的进行集中处理,保证了校园内的洁净。
三、工作成果
多次获得区、市级绿化先进单位称号;城市园林绿化甲级单位、市级绿色学校、省级绿色学校、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精神文明单位、精神文明标兵单位,省级庭院绿化先进单位、省级甲级庭院绿化先进单位、省级花园式单位、省级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省级精神文明单位。
通过多年的努力,学院的环境建设逐步提档升级、学生的文明程度逐渐提高,营造了优美、文明的育人环境,为学院更大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培养优秀人才创造了优越的条件。但是,仍存在由于资金方面的限制使环境建设档次不高,地处村镇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学生环境意识还需进一步提高等不足和不利之处,我们今后还将进一步努力,加大育人环境的建设力度,加快学院的建设和发展,使学院早日成为环境一流、学风一流、师资一流、管理一流、质量一流、特色一流的职业学院。
***********
2004年6月24日
第三篇:原创-创建绿色学校工作自评报告
原创范文:创建绿色学校工作自评报
告
倡导绿色文明,建设绿色家园 ——***********创建国家级绿色学校自评报告
一、学院概况
***********是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面向全国招生的公办全日制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现有在校生5300人。学院隶属于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建校历史五十余年,学科涉及文、管、农、工等应用领域,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素有“管理人才的摇篮,科技专家的沃土”之称。
全院共有教职工363人,其中专任
教师178人,含省级学术带头人7人,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87人,双师型”教师54人,具有注册执业资格的教师8人。
学院占地1900亩,建筑面积万平方米,固定资产亿元;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公寓楼、餐饮楼、俱乐部、产业化教学基地群、标准化田径运动场、商业服务中心等设施一应俱全、功能齐备;各类实验室、标本室55个。建有电视卫星接收站、外语小电台和校园信息。图书馆藏书万册,电子读物万种。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学院形成了人才培养基地化,合作办学国际化,校企一体、双元制教学,校农合作、产学研紧密结合,教科农工贸一体化,仿真模拟教学,多种形式办学,与就业准入制度接轨,毕业生就业率高等特色和优势。已跨入全国高校600强行列。
二、工作开展情况
我们的目标是:不但要成为环境保护、环境治理和绿色农业生态示范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而且还要成为环保知识教育宣传基地,为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做出更大的贡献。
组织管理
学院领导十分重视绿色学校建设工作,从2002年开始就制定了绿色学校创建工作方案,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教务处、专业系、学工团委、办公室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成立了宣传教育、课内教育、课外教育、环境建设四个工作小组,分工负责组织绿色学校的创建工作。同时,为了保证创建工作的顺利进行,通过培训、派出学习等多种形式对员工进行培训。xx年10月份结合学院实际,进行了ISo14000环境管理国际标准认证工作,对相关人员进行了有关环境、环保等方面知识的学习,目前,此项工作已通过初审。
课内教育
1、开设选修课全院公共选修课中开设《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农业
生态与环境保护》、《绿色食品管理与生产技术》等课程。
2、课内渗透在全院各专业公共基础课中渗透环境教育内容,在《思想品德修养》课第九章的第一节中渗透“保护环境”等内容;在《邓小平理论》课中第三章的第五节中渗透“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等内容。
在《经济学原理与农村经济》、《农村经济》、《农业经营与管理》等课程中渗透“农业资源管理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在《园林植物环境》、《园林绿化》、《旅游地理》、《农村政策法规》、《花卉学》、《作物栽培学总论》、《植物保护学通论》、《家畜环境卫生学》、《农业生物技术》、《药用植物栽培学》等课程中渗透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环境教育的意义、作物生长与环境条件、农业自然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3、班会课各班级定期在班会课中专题或渗透环境教育内容,加强对学生 的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4、环保实验操作技能培养种植类专业在实验中渗透环保内容,注重在相关实验中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具体表现在喷雾器的使用、肥料鉴别实验、作物病虫害的防治、野生植物标本的采集、土壤剖面观察等项实验中。
课外教育
1、成立课外活动小组。
学院团委组织成
第四篇:创建绿色学校工作自评报告
创建绿色学校工作自评报告
倡导绿色文明,建设绿色家园
——***********创建国家级绿色学校自评报告
一、学院概况
***********是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面向全国招生的公办全日制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现有在校生5300人。学院隶属于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建校历史五十余年,学科涉及文、管、农、工等应用领域,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素有“管理人才的摇篮,科技专家的沃土”之称。
全院共有教职工363人,其中专任教师178人,含省级学术带头人7人,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87人,双师型”教师54人,具有注册执业资格的教师8人。
学院占地1900亩,建筑面积20.3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7亿元;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公寓楼、餐饮楼、俱乐部、产业化教学基地群、标准化田径运动场、商业服务中心等设施一应俱全、功能齐备;各类实验室、标本室55个。建有电视卫星接收站、外语小电台和校园信息网。图书馆藏书21.8万册,电子读物3.93万种。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学院形成了人才培养基地化,合作办学国际化,校企一体、双元制教学,校农合作、产学 研紧密结合,教科农工贸一体化,仿真模拟教学,多种形式办学,与就业准入制度接轨,毕业生就业率高等特色和优势。已跨入全国高校600强行列。
二、工作开展情况
我们的目标是:不但要成为环境保护、环境治理和绿色农业生态示范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而且还要成为环保知识教育宣传基地,为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做出更大的贡献。
组织管理
学院领导十分重视绿色学校建设工作,从XX年开始就制定了绿色学校创建工作方案,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教务处、专业系、学工团委、办公室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成立了宣传教育、课内教育、课外教育、环境建设四个工作小组,分工负责组织绿色学校的创建工作。同时,为了保证创建工作的顺利进行,通过培训、派出学习等多种形式对员工进行培训。XX年10月份结合学院实际,进行了ISO14000环境管理国际标准认证工作,对相关人员进行了有关环境、环保等方面知识的学习,目前,此项工作已通过初审。
课内教育
1、开设选修课
全院公共选修课中开设《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绿色食品管理与生产技术》等课程。
2、课内渗透
在全院各专业公共基础课中渗透环境教育内容,在《思想品德修养》课第九章的第一节中渗透“保护环境”等内容;在《邓小平理论》课中第三章的第五节中渗透“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等内容。
在《经济学原理与农村经济》、《农村经济》、《农业经营与管理》等课程中渗透“农业资源管理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在《园林植物环境》、《园林绿化》、《旅游地理》、《农村政策法规》、《花卉学》、《作物栽培学总论》、《植物保护学通论》、《家畜环境卫生学》、《农业生物技术》、《药用植物栽培学》等课程中渗透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环境教育的意义、作物生长与环境条件、农业自然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3、班会课
各班级定期在班会课中专题或渗透环境教育内容,加强对学生的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4、环保实验操作技能培养
种植类专业在实验中渗透环保内容,注重在相关实验中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具体表现在喷雾器的使用、肥料鉴别实验、作物病虫害的防治、野生植物标本的采集、土壤剖面观察等项实验中。
课外教育
1、成立课外活动小组。
学院团委组织成立了3个环保课外活动小组。分别组织了植树、节约用水实践周、保护环境主题教育会、环保知识竞赛等活动。课外小组活动要求定期、定内容、定辅导教师、定地点。
2、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环保科普宣传活动。
党办、团委、德育教研室共同进行组织,采用广播、板报、征文、宣传画、讲座等形式,开展环保主题教育。
3、环境教育与团队活动相结合。
每年组织教师及学生参加牡丹江市、宁安市组织的春秋两季植树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精神,也使学生受到了热爱环境、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
环境建设
学院将环境育人纳入学院的四育人方针之中,并已付诸实施。
1、校园绿化美化
多年来,共植树60多个品种36000多株,种植草坪1.2万平方米,覆盖13万多平方米,占可绿化面积的100%,实现了多年来裸露地全部进行软硬覆盖的目标,另拨出3万平方米土地作为环境保护和绿化美化的园林、风景林、丰产林苗基地,近几年,每年用于环境建设方面的投资均在20万 元以上,为环境建设任务的落实提供了保证。
2、开展ISO9001国际质量标准认证和ISO14001环境管理国际标准认证工作
为实现教学质量管理、环境管理工作与国际接轨,达到标准化的规范,也为满足专业实训的需要,学院与XX世标认证中心联合,于XX年10月份开始进行ISO9000国际质量标准和ISO14000环境管理国际标准认证的准备工作,并于今年5月末通过了ISO90001:XX国际质量标准认证,通过了ISO14001:XX的环境管理国际标准的初次审核。这标志着学院的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及服务质量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环境建设也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制订校区环境保护办法
学院针对实际,制定了校区环境保护法,对产生的烟尘、异味、噪声等污染行为及对卫生的不规范行为进行有效制止,并采取防污治污措施,多年来,共消灭小锅灶200多个,集中锅炉房,采用符合国家防污标准的锅炉,保证了校园内空气清新,取缔校园内的游戏厅及不规范的经营行为,保证了校园环境的健康有序。
3、定期进行卫生清扫
对校园的卫生坚持经常清扫,保持校园干净、教室整洁、食堂卫生符合标准、厕所清洁无味,并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能回收再利用的进行回收,不能回收利作的进行集中处理,保证了校园内的洁净。
三、工作成果
多次获得区、市级绿化先进单位称号;城市园林绿化甲级单位、市级绿色学校、省级绿色学校、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精神文明单位、精神文明标兵单位,省级庭院绿化先进单位、省级甲级庭院绿化先进单位、省级花园式单位、省级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省级精神文明单位。
通过多年的努力,学院的环境建设逐步提档升级、学生的文明程度逐渐提高,营造了优美、文明的育人环境,为学院更大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培养优秀人才创造了优越的条件。但是,仍存在由于资金方面的限制使环境建设档次不高,地处村镇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学生环境意识还需进一步提高等不足和不利之处,我们今后还将进一步努力,加大育人环境的建设力度,加快学院的建设和发展,使学院早日成为环境一流、学风一流、师资一流、管理一流、质量一流、特色一流的职业学院。
***********
XX年6月24日
第五篇:创建绿色学校工作自评报告
创建绿色学校工作自评报告
倡导绿色文明,建设绿色家园——***********创建国家级绿色学校自评报告
一、学院概况***********是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面向全国招生的公办全日制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现有在校生5300人。学院隶属于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建校历史五十余年,学科涉及文、管、农、工等应用领域,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素有“管理
人才的摇篮,科技专家的沃土”之称。全院共有教职工363人,其中专任教师178人,含省级学术带头人7人,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87人,双师型”教师54人,具有注册执业资格的教师8人。学院占地1900亩,建筑面积万平方米,固定资产亿元;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公寓楼、餐饮楼、俱乐部、产业化教学基地群、标准化田径运动场、商业服务中心等设施一应俱全、功能齐备;各类实验室、标本室55个。建有电视卫星接收站、外语小电台和校园信息网。图书馆藏书万册,电子读物万种。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学院形成了人才培养基地化,合作办学国际化,校企一体、双元制教学,校农合作、产学研紧密结合,教科农工贸一体化,仿真模拟教学,多种形式办学,与就业准入制度接轨,毕业生就业率高等特色和优势。已跨入全国高校600强行列。
二、工作开展情况我们的目标是:不但要成为环境保护、环境治理和绿色农业生态示范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而且还要成为环保知识教育宣传基地,为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组织管理学院领导十分重视绿色学校建设工作,从2002年开始就制定了绿色学校创建工作方案,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教
务处、专业系、学工团委、办公室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成立了宣传教育、课内教育、课外教育、环境建设四个工作小组,分工负责组织绿色学校的创建工作。同时,为了保证创建工作的顺利进行,通过培训、派出学习等多种形式对员工进行培训。2003年10月份结合学院实际,进行了ISO14000环境管理国际标准认证工作,对相关人员进行了有关环境、环保等方面知识的学习,目前,此项工作已通过初审。
(二)课内教育
1、开设选修课全院公共选修课中开设《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绿色食品管理与生产技术》等课程。
2、课内渗透在全院各专业公共基础课中渗透环境教育内容,在《思想品德修养》课第九章(追求高尚人格)的第一节(道德品质的形成与作用)中渗透“保护环境”等内容;在《邓小平理论》课中第三章(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的第五节(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中渗透“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等内容。在《经济学原理与农村经济》、《农村经济》、《农业经营与管理》等课程中渗透“农业资源管理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内容。在《园林植物环境》、《园林绿化》、《旅游地理》、《农村政策法规》、《花卉学》、《作物栽培学总论》、《植物保护学通论》、《家畜环境卫生学》、《农业生物技术》、《药用植物栽培学》等课程中渗透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环境教育的意义、作物生长与环境条件、农业自然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3、班会课各班级定期在班会课中专题或渗透环境教育内容,加强对学生的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4、环保实验操作技能培养种植类专业在实验中渗透环保内容,注重在相关实验中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具体表现在喷雾器的使用、肥料鉴别实验、作物病虫害的防治、野生植物标本的采集、土壤剖面观察等项实验中。
(三)课外教育
1、成立课外活动小组。学院团委组织成立
了3个环保课外活动小组。分别组织了植树、节约用水实践周、保护环境主题教育会、环保知识竞赛等活动。课外小组活动要求定期、定内容、定辅导教师、定地点。
2、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环保科普宣传活动。党办、团委、德育教研室共同进行组织,采用广播、板报、征文、宣传画、讲座等形式,开展环保主题教育。
3、环境教育与团队活动相结合。每年组织教师及学生参加牡丹江市、宁安市组织的春秋两季植树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精神,也使学生受到了热爱环境、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
(四)环境建设学院将环境育人纳入学院的四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方针之中,并已付诸实施。
1、校园绿化美化多年来,共植树60多个品种36000多株,种植草坪万平方米,覆盖13万多平方米,占可绿化面积的100,实现了多年来裸露地全部进行软硬覆盖的目标,另拨出3万平方米土地作为环境保护和绿化美化的园
林、风景林、丰产林苗基地,近几年,每年用于环境建设方面的投资均在20万元以上,为环境建设任务的落实提供了保证。
2、开展ISO9001国际质量标准认证和ISO14001环境管理国际标准认证工作
为实现教学质量管理、环境管理工作与国际接轨,达到标准化的规范,也为满足专业实训的需要,学院与北京世标认证中心联合,于2003年10月12全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