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B绿色学校创建工作自评报告
如皋市九华镇九华幼儿园
“绿色学校”创建工作自评报告
【学校概况】
如皋市九华镇九华幼儿园(原如皋市九华镇中心幼儿园)座落于如皋市最南端一个美丽的充满现代气息的乡村小镇——九华镇。1976年,我园创建于苏北四小寺之一——九华地藏寺北侧;2008年,因发展需要异地新建,现址在九华镇郭李社区中心区域,总占地面积6136㎡,绿化面积1470㎡。目前我园共有12个班级,600多名幼儿,38名教职工。自我园确立了创建南通市“绿色学校”目标后,坚持以“与绿色同行,建和谐校园”为主题,将环保活动渗透到课堂内外,把环保教育纳入日常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全园教职工统一认识,把环境美化、环境教育与整体育人相结合,把环保教育和德育相结合,使创建绿色学校活动渗透于课堂、融汇于教研、推广于校园、延伸于家庭及社区,取得了环境教育与教育教学的“双赢”的良好局面。近几年,我园连续被评为“江苏省健康促进学校”、如皋市“文明单位”、“无烟学校”、“收费诚信单位”、“特色项目学校”。
【主要措施】
一、健全机制,落实责任
幼儿园成立了“创绿”领导小组,由园长任组长,由后勤园长任副组长,全面负责,宏观调控,创建小组下由卫生老师及后勤组长,教研组长任主任,教师为成员,具体落实工作。创建办每学期至少召开二次关于“创绿”的专题工作会议,布置各项创建任务,把学科教育、课堂渗透、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环境改造、活动宣传等分别划归后勤及教研等部门负责,由于目标明确,内容清晰,责任落实,各部门开展工作按计划,有步骤,互相配合,井然有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真正实现了“绿色幼儿园”的终极目标——人的“绿化”。
二、拓展创新,绿“透”全程
1.开展环境知识培训,促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如若对环境知识没有充分的认识,会造成环境教育过程中片面的、错误的理解。为使我园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环境教育工作的队伍,我园经常组织教师进行环境教育学习。幼儿园还拿出一部分资金购买有关的环保书刊,为教师提供了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材料,进一步完善了教师自身的水平。为了提高教师环境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我们每学期开展两次环保知识专题讲座,并在园内开展环保知识测试活动,通过有计划的培训活动来丰富教师的环保知识。2.开展幼儿园环境主题教育,渗透绿色课程。
环境意识的培养是一个综合的过程,是一个教育内容全方位的渗透与融合的过程。九华幼儿园根据本地实际,确立了环境教育主题,并将其列入日常教育教学计划之中,保证了环境教育在幼儿园各年龄阶段的有效实施。如阳春三月,老师便带领孩子走出校园,户外踏青,感受大自然的气息,陶冶孩子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增强了幼儿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坏境的环保意识;在4月7日世界卫生日时,保健老师通过宣传板报活动,开展了防病治病、健康教育的宣传;5月9日将爱鸟周活动与“小鸟,你好”主题活动有机融合,组织开展了爱鸟护鸟系列活动,孩子们通过活动,增强了“热爱动物、保护环境”的环保意识。这些主题活动从不同的侧面对幼儿进行了综合环境教育启蒙,对幼儿环境情感、环境道德的培养及环境意识的萌发、对环境知识的了解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融环境教育于幼儿一日活动之中。
我园非常重视在日常生活中抓住点滴的机会对幼儿进行环境渗透教育,实现环境教育生活化。在一日生活和各种教育活动中渗透环保教育以及开展适合幼儿特点的环境教育的专题活动,并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都渗透了环境教育的内容。如进餐时教给幼儿正确的进餐姿势,爱惜粮食,知道粮食来之不易,尽量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保持桌面清洁。洗手时要求幼儿注意水流不能开得太大,洗完后关紧水龙头。保护园内教室内的清洁,看到纸屑能捡起来,在班上开展废物回收活动。在课间播放轻柔的音乐,提醒幼儿做到轻声说话、走路,物品轻拿轻放,减少噪音等等。
4.巩固课堂教育,延伸课外环境教育
我们在环境教育方面,做到一手抓课堂,一手抓活动,养成教育不松懈,课外活动促特色。如为增强幼儿“绿色环保 爱护地球”的意识,幼儿园组织开展了以“爱护地球妈妈”为主题的专项教育活动,大班的孩子们还在老师的指导下手持倡议书,走进社区、走进街道,向大家宣传“绿色环保 爱护地球”的健康生活理念,让更多的人们践行“节能环保、低碳生活”的理念;9月14日是“世界清洁地球日”,大班年级组围绕“清洁地球,从我做起”的主题,老师带领孩子们到居民小区、超市、广场等开展公益活动,让孩子们深入到社会中,深入生活中接受环境教育,以实现“教育一个幼儿,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区”的活动效果。
5.收集环境教育资料,编写环保教育教案。
通过收集绿色环保教育材料,整理成册。组织教师撰写教育方案,对孩子们进行学习教育,寓教于乐,将环保教育融入游戏、活动之中。我们有意识地把环境教育有机渗透在各学科的教学中,使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在学习中得到潜移默化。
三、营造氛围,浸润心灵
为了使幼儿拥有一个安全、舒适、优美、丰富的生活、活动环境,满足孩子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两年来,幼儿园通过购置花木品种来增加绿色,并设置种植园地,各个班级设置了自然角、饲养角,以随时满足幼儿探索的愿望。饲养角里养着孩子们喜爱的小动物,如小蝌蚪、小乌龟、小蜗牛、小金鱼等,种植园里栽种着幼儿们从家里带来的各种农作物的种子,如青菜、黄豆、蚕豆等,为幼儿进行观察、记录等实践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现在园内各类场地比例均匀,布局合理,安全卫生,使用率高,是一所美丽、温馨、布局合理,具有发展潜力的农村幼儿园。
在环境创设与管理上,我们积极倡导环境布置环保化,空间利用合理化。我们充分利用公共走廊、过道、楼梯等集体环境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将这些地方布置的内容丰富、五彩缤纷、琳琅满目,并且定期更换,成为了环境教育的好阵地、好形式。我们还利用废旧物把教室打扮得丰富多彩,把活动区布置得尽然有序,把自然角丰富得春意盎然;利用各种废旧材料为幼儿制作许多的活动用具。如:报纸制作球、饮料罐制作保龄球、矿泉水制作花瓶等。这些不但丰富了孩子的活动,更为幼儿园节约了资金,为社会节约了资源。
幼儿园推出创建“无烟幼儿园”目标,明令禁止教师和家长在幼儿园的公共场所吸烟,各公共场所均贴有“为了健康,请勿吸烟”“禁止吸烟”等宣传标语,以教师的亲历亲为去感染孩子们,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创建成果】
1.幼儿园整体绿化效果突出
我园现校园绿化面积达到了1470平方米,绿化率达到23.9%,人均绿化面积2平方米,形成了四季有鲜花,终年可见绿的优美校园。
2.师生的环境意识明显增强,爱护环境已成为师生的自觉行为。幼儿园师生环保参与意识强,通过参加社区公益活动、环保宣传活动、等形式对社区、家庭改善环境质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声誉。3.创建“绿色幼儿园”工作也推动了幼儿园各方面的工作,幼儿园的办学水平不断地提高
我园在创绿的工作中,各项工作都得到了长足发展,先后被评为市“文明单位”、“无烟学校”、“收费诚信单位”、“江苏省健康促进学校”、“特色项目学校”。我园张锦锦老师《结合环保节日对大班幼儿进行环保教育的实践研究》如皋市级微型课题申报成功,马高建园长被评为“绿色园丁”,《小青虫的梦》《布谷播谷》《气象播报员》三部环保话剧分获镇一二等奖,陈 霞、夏晶晶、夏莎莎三位老师在绿色学校创建中表现突出,被评为九华幼儿园“环境教育优秀教师”。
【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存在问题:
1.对环境教育理论学习和研究不够。2.对教师环境教育的校本培训有待加强。
3.在环境教育与活动过程中资料的积累还有待加强。改进措施:
1.加强师资配备和校本培训。
2.出台鼓励教师学习环境教育理论、撰写研究论文的制度,激发教师的研究热情。
3.进一步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使教育活动经常化。4.积极探索环境教育的新途径。
争创是一个过程,我们会把每个活动作为一个起点,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我们在争创绿色学校、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教育理念上,一定会走得更远更好。
第二篇:创建绿色学校工作自评报告
倡导绿色文明,建设绿色家园
——***********创建国家级绿色学校自评报告
一、学院概况
***********是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面向全国招生的公办全日制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现有在校生5300人。学院隶属于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建校历史五十余年,学科涉及文、管、农、工等应用领域,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素有“管理人才的摇篮,科技专家的沃土”之称。
全院共有教职工363人,其中专任教师178人,含省级学术带头人7人,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87人,双师型”教师54人,具有注册执业资格的教师8人。
学院占地1900亩,建筑面积20.3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7亿元;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公寓楼、餐饮楼、俱乐部、产业化教学基地群、标准化田径运动场、商业服务中心等设施一应俱全、功能齐备;各类实验室、标本室55个。建有电视卫星接收站、外语小电台和校园信息网。图书馆藏书21.8万册,电子读物3.93万种。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学院形成了人才培养基地化,合作办学国际化,校企一体、双元制教学,校农合作、产学研紧密结合,教科农工贸一体化,仿真模拟教学,多种形式办学,与就业准入制度接轨,毕业生就业率高等特色和优势。已跨入全国高校600强行列。
二、工作开展情况
我们的目标是:不但要成为环境保护、环境治理和绿色农业生态示范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而且还要成为环保知识教育宣传基地,为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组织管理
学院领导十分重视绿色学校建设工作,从2002年开始就制定了绿色学校创建工作方案,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教务处、专业系、学工团委、办公室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成立了宣传教育、课内教育、课外教育、环境建设四个工作小组,分工负责组织绿色学校的创建工作。同时,为了保证创建工作的顺利进行,通过培训、派出学习等多种形式对员工进行培训。2003年10月份结合学院实际,进行了ISO14000环境管理国际标准认证工作,对相关人员进行了有关环境、环保等方面知识的学习,目前,此项工作已通过初审。
(二)课内教育
1、开设选修课
全院公共选修课中开设《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绿色食品管理与生产技术》等课程。
2、课内渗透
在全院各专业公共基础课中渗透环境教育内容,在《思想品德修养》课第九章(追求高尚人格)的第一节(道德品质的形成与作用)中渗透“保护环境”等内容;在《邓小平理论》课中第三章(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的第五节(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渗透“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等内容。
在《经济学原理与农村经济》、《农村经济》、《农业经营与管理》等课程中渗透“农业资源管理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在《园林植物环境》、《园林绿化》、《旅游地理》、《农村政策法规》、《花卉学》、《作物栽培学总论》、《植物保护学通论》、《家畜环境卫生学》、《农业生物技术》、《药用植物栽培学》等课程中渗透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环境教育的意义、作物生长与环境条件、农业自然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3、班会课
各班级定期在班会课中专题或渗透环境教育内容,加强对学生的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4、环保实验操作技能培养
种植类专业在实验中渗透环保内容,注重在相关实验中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具体表现在喷雾器的使用、肥料鉴别实验、作物病虫害的防治、野生植物标本的采集、土壤剖面观察等项实验中。
(三)课外教育
1、成立课外活动小组。
学院团委组织成立了3个环保课外活动小组。分别组织了植树、节约用水实践周、保护环境主题教育会、环保知识竞赛等活动。课外小组活动要求定期、定内容、定辅导教师、定地点。
2、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环保科普宣传活动。
党办、团委、德育教研室共同进行组织,采用广播、板报、征文、宣传画、讲座等形式,开展环保主题教育。
3、环境教育与团队活动相结合。
每年组织教师及学生参加牡丹江市、宁安市组织的春秋两季植树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精神,也使学生受到了热爱环境、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
(四)环境建设
学院将环境育人纳入学院的四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方针之中,并已付诸实施。
1、校园绿化美化
多年来,共植树60多个品种36000多株,种植草坪1.2万平方米,覆盖13万多平方米,占可绿化面积的100%,实现了多年来裸露地全部进行软硬覆盖的目标,另拨出3万平方米土地作为环境保护和绿化美化的园林、风景林、丰产林苗基地,近几年,每年用于环境建设方面的投资均在20万元以上,为环境建设任务的落实提供了保证。
2、开展ISO9001国际质量标准认证和ISO14001环境管理国际标准认证工作
为实现教学质量管理、环境管理工作与国际接轨,达到标准化的规范,也为满足专业实训的需要,学院与北京世标认证中心联合,于2003年10月份开始进行ISO9000国际质量标准和ISO14000环境管理国际标准认证的准备工作,并于今年5月末通过了ISO90001:2000国际质量标准认证,通过了ISO14001:2000的环境管理国际标准的初次审核。这标志着学院的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及服务质量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环境建设也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制订校区环境保护办法
学院针对实际,制定了校区环境保护法,对产生的烟尘、异味、噪声等污染行为及对卫生的不规范行为进行有效制止,并采取防污治污措施,多年来,共消灭小锅灶200多个,集中锅炉房,采用符合国家防污标准的锅炉,保证了校园内空气清新,取缔校园内的游戏厅及不规范的经营行为,保证了校园环境的健康有序。
3、定期进行卫生清扫
对校园的卫生坚持经常清扫,保持校园干净、教室整洁、食堂卫生符合标准、厕所清洁无味,并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能回收再利用的进行回收,不能回收利作的进行集中处理,保证了校园内的洁净。
三、工作成果
多次获得区、市级绿化先进单位称号;城市园林绿化甲级单位、市级绿色学校、省级绿色学校、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精神文明单位、精神文明标兵单位,省级庭院绿化先进单位、省级甲级庭院绿化先进单位、省级花园式单位、省级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省级精神文明单位。
通过多年的努力,学院的环境建设逐步提档升级、学生的文明程度逐渐提高,营造了优美、文明的育人环境,为学院更大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培养优秀人才创造了优越的条件。但是,仍存在由于资金方面的限制使环境建设档次不高,地处村镇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学生环境意识还需进一步提高等不足和不利之处,我们今后还将进一步努力,加大育人环境的建设力度,加快学院的建设和发展,使学院早日成为环境一流、学风一流、师资一流、管理一流、质量一流、特色一流的职业学院。
***********
2004年6月24日
第三篇:原创-创建绿色学校工作自评报告
原创范文:创建绿色学校工作自评报
告
倡导绿色文明,建设绿色家园 ——***********创建国家级绿色学校自评报告
一、学院概况
***********是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面向全国招生的公办全日制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现有在校生5300人。学院隶属于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建校历史五十余年,学科涉及文、管、农、工等应用领域,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素有“管理人才的摇篮,科技专家的沃土”之称。
全院共有教职工363人,其中专任
教师178人,含省级学术带头人7人,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87人,双师型”教师54人,具有注册执业资格的教师8人。
学院占地1900亩,建筑面积万平方米,固定资产亿元;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公寓楼、餐饮楼、俱乐部、产业化教学基地群、标准化田径运动场、商业服务中心等设施一应俱全、功能齐备;各类实验室、标本室55个。建有电视卫星接收站、外语小电台和校园信息。图书馆藏书万册,电子读物万种。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学院形成了人才培养基地化,合作办学国际化,校企一体、双元制教学,校农合作、产学研紧密结合,教科农工贸一体化,仿真模拟教学,多种形式办学,与就业准入制度接轨,毕业生就业率高等特色和优势。已跨入全国高校600强行列。
二、工作开展情况
我们的目标是:不但要成为环境保护、环境治理和绿色农业生态示范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而且还要成为环保知识教育宣传基地,为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做出更大的贡献。
组织管理
学院领导十分重视绿色学校建设工作,从2002年开始就制定了绿色学校创建工作方案,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教务处、专业系、学工团委、办公室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成立了宣传教育、课内教育、课外教育、环境建设四个工作小组,分工负责组织绿色学校的创建工作。同时,为了保证创建工作的顺利进行,通过培训、派出学习等多种形式对员工进行培训。xx年10月份结合学院实际,进行了ISo14000环境管理国际标准认证工作,对相关人员进行了有关环境、环保等方面知识的学习,目前,此项工作已通过初审。
课内教育
1、开设选修课全院公共选修课中开设《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农业
生态与环境保护》、《绿色食品管理与生产技术》等课程。
2、课内渗透在全院各专业公共基础课中渗透环境教育内容,在《思想品德修养》课第九章的第一节中渗透“保护环境”等内容;在《邓小平理论》课中第三章的第五节中渗透“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等内容。
在《经济学原理与农村经济》、《农村经济》、《农业经营与管理》等课程中渗透“农业资源管理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在《园林植物环境》、《园林绿化》、《旅游地理》、《农村政策法规》、《花卉学》、《作物栽培学总论》、《植物保护学通论》、《家畜环境卫生学》、《农业生物技术》、《药用植物栽培学》等课程中渗透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环境教育的意义、作物生长与环境条件、农业自然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3、班会课各班级定期在班会课中专题或渗透环境教育内容,加强对学生 的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4、环保实验操作技能培养种植类专业在实验中渗透环保内容,注重在相关实验中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具体表现在喷雾器的使用、肥料鉴别实验、作物病虫害的防治、野生植物标本的采集、土壤剖面观察等项实验中。
课外教育
1、成立课外活动小组。
学院团委组织成
第四篇:创建绿色学校工作自评报告
创建绿色学校工作自评报告
倡导绿色文明,建设绿色家园
——***********创建国家级绿色学校自评报告
一、学院概况
***********是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面向全国招生的公办全日制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现有在校生5300人。学院隶属于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建校历史五十余年,学科涉及文、管、农、工等应用领域,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素有“管理人才的摇篮,科技专家的沃土”之称。
全院共有教职工363人,其中专任教师178人,含省级学术带头人7人,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87人,双师型”教师54人,具有注册执业资格的教师8人。
学院占地1900亩,建筑面积20.3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7亿元;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公寓楼、餐饮楼、俱乐部、产业化教学基地群、标准化田径运动场、商业服务中心等设施一应俱全、功能齐备;各类实验室、标本室55个。建有电视卫星接收站、外语小电台和校园信息网。图书馆藏书21.8万册,电子读物3.93万种。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学院形成了人才培养基地化,合作办学国际化,校企一体、双元制教学,校农合作、产学 研紧密结合,教科农工贸一体化,仿真模拟教学,多种形式办学,与就业准入制度接轨,毕业生就业率高等特色和优势。已跨入全国高校600强行列。
二、工作开展情况
我们的目标是:不但要成为环境保护、环境治理和绿色农业生态示范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而且还要成为环保知识教育宣传基地,为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做出更大的贡献。
组织管理
学院领导十分重视绿色学校建设工作,从XX年开始就制定了绿色学校创建工作方案,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教务处、专业系、学工团委、办公室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成立了宣传教育、课内教育、课外教育、环境建设四个工作小组,分工负责组织绿色学校的创建工作。同时,为了保证创建工作的顺利进行,通过培训、派出学习等多种形式对员工进行培训。XX年10月份结合学院实际,进行了ISO14000环境管理国际标准认证工作,对相关人员进行了有关环境、环保等方面知识的学习,目前,此项工作已通过初审。
课内教育
1、开设选修课
全院公共选修课中开设《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绿色食品管理与生产技术》等课程。
2、课内渗透
在全院各专业公共基础课中渗透环境教育内容,在《思想品德修养》课第九章的第一节中渗透“保护环境”等内容;在《邓小平理论》课中第三章的第五节中渗透“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等内容。
在《经济学原理与农村经济》、《农村经济》、《农业经营与管理》等课程中渗透“农业资源管理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在《园林植物环境》、《园林绿化》、《旅游地理》、《农村政策法规》、《花卉学》、《作物栽培学总论》、《植物保护学通论》、《家畜环境卫生学》、《农业生物技术》、《药用植物栽培学》等课程中渗透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环境教育的意义、作物生长与环境条件、农业自然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3、班会课
各班级定期在班会课中专题或渗透环境教育内容,加强对学生的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4、环保实验操作技能培养
种植类专业在实验中渗透环保内容,注重在相关实验中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具体表现在喷雾器的使用、肥料鉴别实验、作物病虫害的防治、野生植物标本的采集、土壤剖面观察等项实验中。
课外教育
1、成立课外活动小组。
学院团委组织成立了3个环保课外活动小组。分别组织了植树、节约用水实践周、保护环境主题教育会、环保知识竞赛等活动。课外小组活动要求定期、定内容、定辅导教师、定地点。
2、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环保科普宣传活动。
党办、团委、德育教研室共同进行组织,采用广播、板报、征文、宣传画、讲座等形式,开展环保主题教育。
3、环境教育与团队活动相结合。
每年组织教师及学生参加牡丹江市、宁安市组织的春秋两季植树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精神,也使学生受到了热爱环境、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
环境建设
学院将环境育人纳入学院的四育人方针之中,并已付诸实施。
1、校园绿化美化
多年来,共植树60多个品种36000多株,种植草坪1.2万平方米,覆盖13万多平方米,占可绿化面积的100%,实现了多年来裸露地全部进行软硬覆盖的目标,另拨出3万平方米土地作为环境保护和绿化美化的园林、风景林、丰产林苗基地,近几年,每年用于环境建设方面的投资均在20万 元以上,为环境建设任务的落实提供了保证。
2、开展ISO9001国际质量标准认证和ISO14001环境管理国际标准认证工作
为实现教学质量管理、环境管理工作与国际接轨,达到标准化的规范,也为满足专业实训的需要,学院与XX世标认证中心联合,于XX年10月份开始进行ISO9000国际质量标准和ISO14000环境管理国际标准认证的准备工作,并于今年5月末通过了ISO90001:XX国际质量标准认证,通过了ISO14001:XX的环境管理国际标准的初次审核。这标志着学院的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及服务质量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环境建设也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制订校区环境保护办法
学院针对实际,制定了校区环境保护法,对产生的烟尘、异味、噪声等污染行为及对卫生的不规范行为进行有效制止,并采取防污治污措施,多年来,共消灭小锅灶200多个,集中锅炉房,采用符合国家防污标准的锅炉,保证了校园内空气清新,取缔校园内的游戏厅及不规范的经营行为,保证了校园环境的健康有序。
3、定期进行卫生清扫
对校园的卫生坚持经常清扫,保持校园干净、教室整洁、食堂卫生符合标准、厕所清洁无味,并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能回收再利用的进行回收,不能回收利作的进行集中处理,保证了校园内的洁净。
三、工作成果
多次获得区、市级绿化先进单位称号;城市园林绿化甲级单位、市级绿色学校、省级绿色学校、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精神文明单位、精神文明标兵单位,省级庭院绿化先进单位、省级甲级庭院绿化先进单位、省级花园式单位、省级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省级精神文明单位。
通过多年的努力,学院的环境建设逐步提档升级、学生的文明程度逐渐提高,营造了优美、文明的育人环境,为学院更大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培养优秀人才创造了优越的条件。但是,仍存在由于资金方面的限制使环境建设档次不高,地处村镇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学生环境意识还需进一步提高等不足和不利之处,我们今后还将进一步努力,加大育人环境的建设力度,加快学院的建设和发展,使学院早日成为环境一流、学风一流、师资一流、管理一流、质量一流、特色一流的职业学院。
***********
XX年6月24日
第五篇:创建绿色学校工作自评报告
创建绿色学校工作自评报告
倡导绿色文明,建设绿色家园——***********创建国家级绿色学校自评报告
一、学院概况***********是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面向全国招生的公办全日制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现有在校生5300人。学院隶属于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建校历史五十余年,学科涉及文、管、农、工等应用领域,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素有“管理
人才的摇篮,科技专家的沃土”之称。全院共有教职工363人,其中专任教师178人,含省级学术带头人7人,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87人,双师型”教师54人,具有注册执业资格的教师8人。学院占地1900亩,建筑面积万平方米,固定资产亿元;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公寓楼、餐饮楼、俱乐部、产业化教学基地群、标准化田径运动场、商业服务中心等设施一应俱全、功能齐备;各类实验室、标本室55个。建有电视卫星接收站、外语小电台和校园信息网。图书馆藏书万册,电子读物万种。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学院形成了人才培养基地化,合作办学国际化,校企一体、双元制教学,校农合作、产学研紧密结合,教科农工贸一体化,仿真模拟教学,多种形式办学,与就业准入制度接轨,毕业生就业率高等特色和优势。已跨入全国高校600强行列。
二、工作开展情况我们的目标是:不但要成为环境保护、环境治理和绿色农业生态示范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而且还要成为环保知识教育宣传基地,为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组织管理学院领导十分重视绿色学校建设工作,从2002年开始就制定了绿色学校创建工作方案,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教
务处、专业系、学工团委、办公室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成立了宣传教育、课内教育、课外教育、环境建设四个工作小组,分工负责组织绿色学校的创建工作。同时,为了保证创建工作的顺利进行,通过培训、派出学习等多种形式对员工进行培训。2003年10月份结合学院实际,进行了ISO14000环境管理国际标准认证工作,对相关人员进行了有关环境、环保等方面知识的学习,目前,此项工作已通过初审。
(二)课内教育
1、开设选修课全院公共选修课中开设《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绿色食品管理与生产技术》等课程。
2、课内渗透在全院各专业公共基础课中渗透环境教育内容,在《思想品德修养》课第九章(追求高尚人格)的第一节(道德品质的形成与作用)中渗透“保护环境”等内容;在《邓小平理论》课中第三章(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的第五节(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中渗透“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等内容。在《经济学原理与农村经济》、《农村经济》、《农业经营与管理》等课程中渗透“农业资源管理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内容。在《园林植物环境》、《园林绿化》、《旅游地理》、《农村政策法规》、《花卉学》、《作物栽培学总论》、《植物保护学通论》、《家畜环境卫生学》、《农业生物技术》、《药用植物栽培学》等课程中渗透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环境教育的意义、作物生长与环境条件、农业自然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3、班会课各班级定期在班会课中专题或渗透环境教育内容,加强对学生的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4、环保实验操作技能培养种植类专业在实验中渗透环保内容,注重在相关实验中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具体表现在喷雾器的使用、肥料鉴别实验、作物病虫害的防治、野生植物标本的采集、土壤剖面观察等项实验中。
(三)课外教育
1、成立课外活动小组。学院团委组织成立
了3个环保课外活动小组。分别组织了植树、节约用水实践周、保护环境主题教育会、环保知识竞赛等活动。课外小组活动要求定期、定内容、定辅导教师、定地点。
2、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环保科普宣传活动。党办、团委、德育教研室共同进行组织,采用广播、板报、征文、宣传画、讲座等形式,开展环保主题教育。
3、环境教育与团队活动相结合。每年组织教师及学生参加牡丹江市、宁安市组织的春秋两季植树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精神,也使学生受到了热爱环境、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
(四)环境建设学院将环境育人纳入学院的四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方针之中,并已付诸实施。
1、校园绿化美化多年来,共植树60多个品种36000多株,种植草坪万平方米,覆盖13万多平方米,占可绿化面积的100,实现了多年来裸露地全部进行软硬覆盖的目标,另拨出3万平方米土地作为环境保护和绿化美化的园
林、风景林、丰产林苗基地,近几年,每年用于环境建设方面的投资均在20万元以上,为环境建设任务的落实提供了保证。
2、开展ISO9001国际质量标准认证和ISO14001环境管理国际标准认证工作
为实现教学质量管理、环境管理工作与国际接轨,达到标准化的规范,也为满足专业实训的需要,学院与北京世标认证中心联合,于2003年10月12全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