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承德市实验小学绿色学校创建工作自评报告
承德市实验小学绿色学校创建工作自评报告
一、学校概况及创建工作简介
学校环境教育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全民族环保意识的奠基性工程,也是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校历来高度重视绿色学校的创建工作,在这方面拥有优良的传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校就连续多年保持市级“花园式单位”和“文明单位”
桂冠,2004年又被授予全省“绿色学校”的殊荣。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革,我们对“绿色学校”的认识也日益深入。最近一个阶段,我校积极落实《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精神,将创建工作与教育教学有机融合,坚持用和谐发展思想、可持续发展观审视工作实践,全方位、多渠道地推进环境教育,不断提升师生的环境意识和人文素养。我校的办学理念中的“和谐、发展”四个字,不仅是强调学生个体身心的和谐、素质的协调,也是我们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辩证统一关系的科学阐释,是对“可持续发展观”深入理解的集中体现。
二、绿色学校创建工作的基本思路、主要措施和成果
(一)健全组织,建章立制,统一思想,真正形成创建工作网络。
在创建工作过程中,我们首先成立绿色学校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由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教务处、德育处、总务处和少先大队等各部门相互配合、齐抓共管;我校还注重这方面的建章立制工作,不断完善和优化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和实施细则,逐渐形成了全员参与、群策群力、运转高效的崭新格局和长效机制;我校不仅将其纳入学校工作要点之中,还研究制定专项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领导班子把该项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每学年初专门召开会议,谋划部署有关工作。经过不懈努力,我校全体员工切实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进一步增强了做好绿色学校创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以校本培训为基本途径,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活动的实施、学校工作的开展,关键在于教师。我校认为,绿色学校工作的创建工作同样需要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作用。因此,我们以校本培训为基本途径,致力打造一支热爱环境教育事业,观念领先、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几年来,我校一方面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教师赴外地参观,学习借鉴先进学校的成功经验,聘请环保领域的专家来校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另一方面引领广大教师依托国际互联网和校园网等现代媒体,占有丰富的环境教育资源,同时图书馆订阅了相关期刊杂志,如《中国环境报》3份,《环境教育》和《人与自然》各1份,成为我们了解最前沿信息动态的有效途径。
(三)认真贯彻新课程改革精神,全力抓好学生的环境教育。
1、整合课程资源,牢牢把住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
依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校把环境教育渗透进语文、科学、社会、思想品德等学科教学的全过程,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因素。教师要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撰写环境教育实施计划,将环境教育体现在教案设计和实际操作中,学校也相应地修订了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学生在课堂中了解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掌握了环境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生态平衡、资源、污染、垃圾分类等概念有了初步理解,获得了一定的情感体验。
2、将环境教育与“自主德育”有机结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自主德育”是我校“十五”期间申报的市级立项科研课题,是深化德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其实质是充分尊重和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通过内化的过程,最终达成优良的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这种理念运用到环境教育领域同样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与此同时,我校又大胆革新德育价值观,确立了“新一代合格小公民”的德育培养目标,而在提出的“合格小公民”具体标准中,又把“基本的环境素养”作为十分重要的一条。
上述观念的更新、思想的转变,为环境教育增添了新的助推力,也增强了德育工作和环境教育的实效性,可谓一举两得。这样更加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激发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从而自觉地养成环保习惯,发自内心地踊跃投身到环保实践当中。
3、寓环境教育于课外校外活动、综合实践活动之中。
实践活动是实施环境教育的有效载体。我校坚持创新活动形式,拓宽活动领域,开展丰富多彩的环境教育系列活动,为学生搭建广阔的实践平台,使环境知识与环保行为有机结合起来。
一是开展主题班(队)会、环保知识竞赛、以环保为题材的书画、征文以及小制作展览活动。学校经常性地举行“珍爱生命,关爱家园”、“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等主题班(队)会;每学期的环保征文、绘画活动更异彩纷呈,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尤其是学生纷纷用废旧物品制作工艺品和科技作品,既培养了环保意识,又锻炼了动手和创新能力。
二是抓住植树节、爱鸟周、无烟日、世界地球日和世界环境日等有利时机举行教育活动。例如,每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之际,我校学生都制作展板,上街发放宣传资料。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以来我校学生向市民共计发放宣传资料4500多份;近两年的无烟日前夕,我校都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由宋庆龄基金会、全国少工委联合举办的“太阳花”杯无烟花季劝阻青少年吸烟活动,发起全校范围内的学生拒绝吸烟签名行动,学生有近2300多人(次)参与了签名,教育效果非常显著,12名师生荣获使者称号,学校连续两年被评为“‘太阳花杯’公益活动组织奖”。
三是利用校园宣传媒体,营造浓郁的环境教育氛围。板报橱窗开设环境教育专栏,并定期更换内容;校内楼内的布置设计匠心独运,“少一片垃圾,便多一片清洁”、“天空是小鸟的家,河流是鱼儿的家,地球是我们的家”等宣传画、宣传标识随处可见,学生在潜移默化间思想情操受到了陶冶;红领巾广播站、“七色光”电视台(闭路电视系统)和蒲公英校报经常播(刊)出环境教育内容。在这些宣传阵地发挥影响的同时,广大学生轮流参与到宣传实施过程中,这本身就是一种极佳的情感体验。
四是蓬勃开展环保实践周和文明班级、“环保小卫士”评比。我校一直大力倡导“我为校园弯弯腰”,号召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为了加强对学生卫生习惯的监督管理,我们采取班级小监督员上岗值勤,对学生的行为起到了示范、督促的作用,并将每班学生的表现情况纳入班级量化考核,作为文明班集体评选的重要参考依据;学校还出台了“环保小卫士”评选标准,每学期评出“环保小卫士”若干名,予以表彰奖励。
五是将“环保假日小队”活动引向深入。我们坚信,将环保教育带进家庭,辐射社区,才是绿色学校创建工作的根本意义所在,于是我校坚定不移地把“环保假日小队”活动作为创建工作的一个切入点。几年来,假日小队的足迹遍布大街小巷、文物景点、机关单位,如桃李街、中心广场、避暑山庄、“母亲河”武烈河等。他们拣拾垃圾,清除“白色污染”、非法小广告,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为维护名城形象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特别是他们围绕环境污染收集了大量信息,深入开展了调查研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并以书信形式寄给了市长。
六是深入、持久地开展“手拉手,地球村”回收活动。少先大队动员学生回收垃圾,分类处理,并将所得款项陆续寄送了《中国少年报》编辑部,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四年多以来,回收款总计2165.3元。
4、将环境教育纳入校本教研和科研的范畴,提升到科学的层面。
针对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结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与学校实际,我校又积极开展校本研究,摸索新时期、新形势下环境教育规律,先后进行了《“自主德育”理念下的环境教育》、《新课程实施与环保实践》的专题实验,总结和提炼出了一整套较为科学完善的教育策略。
(四)加强环境建设,重视环境育人的巨大作用。
在环境卫生方面,学校严格执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教室、宿舍、餐厅和办公室等场所定期消毒;学校为各个班级划分卫生担当区,落实责任制,每天由指定班级学生打扫,部分区域则由专人负责清扫,校园各处做到“五无”,即地上无痰渍纸屑、墙壁无污痕、桌面无刻画、门窗无破损、卫生无死角,为师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空间。如今,我校校容整洁,秩序井然,给来参观的客人们留下了美好深刻的印象。
(五)加大管理力度,杜绝和减少浪费,努力建设节约型校园。
本着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我校对设施、设备、财物在内的各种资源,统筹使用,合理配置,规范管理,厉行节约,重复利用。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师生不浪费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已经蔚然成风,节约光荣、浪费可耻成为广大同学的共识,回收废纸,多使用再生纸,拒用一次性餐具已经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六)打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
我们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环境教育的层面上,而是继续丰富绿色的内涵,上升到人文、文化的高度去理解和审视绿色学校的创建工作。我校认为,“绿色”象征了自然、和谐、人文和民主。基于这种理念,我们又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打造浓郁的校园文化。
①围绕绿色学校的创建工作,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学生精心排演的小话剧《森林爷爷》以及在避暑山庄文化节上表演的舞蹈《百人荷花舞》就是其中的代表。
②倡导“书香校园”,创建学习型组织,师生将读书、学习视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式,自觉地浸润在书香氛围和快乐体验当中。
③营造宽松、愉悦的人际环境和心理环境,一是构建平等、和谐、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二是推行人文化管理,体现在关心教工生活,为教师创造性工作营造自主的空间等等,校园处处洋溢浓浓的人文关怀。
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我校绿色学校的创建活动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花园、乐园、学园、家园的境界已经初见端倪;师生的环保意识和环境素养明显增强,绿色的生活方式、人生信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已经牢牢熔铸在学生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中,体现在日常行为里。学生还在《个性化作文平台》、《承德日报》和《承德晚报》等报刊上发表有关环境方面的作文30多篇。承德电视台、《承德日报》等新闻媒体也多次报道了我校绿色学校的创建情况。
学校的创建活动还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其它各项工作的开展。近几年,我校在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改科研等方面成绩显著,受到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这与绿色学校创建的作用密不可分,息息相关。
三、关于未来的几点设想
我校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与外地先进学校先比还有差距,因此我校经过研究,决定今后要从以下几点寻求突破与创新:
1、环境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今后的日子里,一方面我校将聘请更多的资深专家、学者作为校外辅导员,开辟更多的校外活动基地,举办各种形式的贴近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的座谈、讲座、参观、观摩与实践活动,提高活动的实效性;另一方面,要在环境教育带动家庭、辐射社区这方面狠下功夫、大做文章,努力唤起全社会的关注与支持,切实建立起“一带二”、“一促一”新模式(“一带二”即一个孩子带动父母二人,“一促一”即一个家庭促进一个街道或小区),并力争探索出新经验、新做法。
2、致力于开发“绿色校本课程”。我校要立足乡土,把握潮流,放眼未来,开发出一套具有“大避暑山庄文化”特点与本校办学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并尽快投入到实施过程之中。
总之,我校将以此次省级绿色学校验收工作为契机,继续巩固已有的成果,不断吸收先进经验,将绿色学校的创建作为实现“办让人民满意的学校、创河北省一流的品牌学校”这个总目标的关键一环来抓,努力争创国家级绿色学校,建设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学校,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
二oo六年三月
第二篇:承德市实验小学绿色学校创建工作自评报告
承德市实验小学绿色学校创建工作自评报告
一、学校概况及创建工作简介
承德市实验小学始建于1949年,其前身是承德师范附属小学。目前学校占地面积15974M2,建筑面积12292M2,现共有46个教学班,158名教职员工,2900多名在校生。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我校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享誉热河大地。特别是近些年来,学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德立校、以科兴校、依法治校”的方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逐渐形成了鲜明的“自主、快乐、和谐、发展”的育人理念,并以此作为指导,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实践,取得显著的办学成果。学校曾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全国小学作文教改实验校、河北省德育示范校、省自主学习教改实验校、省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示范校等多项荣誉称号。
学校环境教育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全民族环保意识的奠基性工程,也是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校历来高度重视绿色学校的创建工作,在这方面拥有优良的传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校就连续多年保持市级“花园式单位”和“文明单位”桂冠,2004年又被授予全省“绿色学校”的殊荣。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革,我们对“绿色学校”的认识也日益深入。最近一个阶段,我校积极落实《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精神,将创建工作与教育教学有机融合,坚持用和谐发展思想、可持续发展观审视工作实践,全方位、多渠道地推进环境教育,不断提升师生的环境意识和人文素养。我校的办学理念中的“和谐、发展”四个字,不仅是强调学生个体身心的和谐、素质的协调,也是我们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辩证统一关系的科学阐释,是对“可持续发展观”深入理解的集中体现。
二、绿色学校创建工作的基本思路、主要措施和成果
(一)健全组织,建章立制,统一思想,真正形成创建工作网络。
在创建工作过程中,我们首先成立绿色学校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由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教务处、德育处、总务处和少先大队等各部门相互配合、齐抓共管;我校还注重这方面的建章立制工作,不断完善和优化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和实施细则,逐渐形成了全员参与、群策群力、运转高效的崭新格局和长效机制;我校不仅将其纳入学校工作要点之中,还研究制定专项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领导班子把该项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每学年初专门召开会议,谋划部署有关工作。经过不懈努力,我校全体员工切实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进一步增强了做好绿色学校创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以校本培训为基本途径,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活动的实施、学校工作的开展,关键在于教师。我校认为,绿色学校工作的创建工作同样需要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作用。因此,我们以校本培训为基本途径,致力打造一支热爱环境教育事业,观念领先、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几年来,我校一方面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教师赴外地参观,学习借鉴先进学校的成功经验,聘请环保领域的专家来校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另一方面引领广大教师依托国际互联网和校园网等现代媒体,占有丰富的环境教育资源,同时图书馆订阅了相关期刊杂志,如《中国环境报》3份,《环境教育》和《人与自然》各1份,成为我们了解最前沿信息动态的有效途径。
(三)认真贯彻新课程改革精神,全力抓好学生的环境教育。
1、整合课程资源,牢牢把住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
依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校把环境教育渗透进语文、科学、社会、思想品德等学科教学的全过程,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因素。教师要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撰写环境教育实施计划,将环境教育体现在教案设计和实际操作中,学校也相应地修订了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学生在课堂中了解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掌握了环境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生态平衡、资源、污染、垃圾分类等概念有了初步理解,获得了一定的情感体验。
2、将环境教育与“自主德育”有机结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自主德育”是我校“十五”期间申报的市级立项科研课题,是深化德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其实质是充分尊重和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通过内化的过程,最终达成优良的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这种理念运用到环境教育领域同样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与此同时,我校又大胆革新德育价值观,确立了“新一代合格小公民”的德育培养目标,而在提出的“合格小公民”具体标准中,又把“基本的环境素养”作为十分重要的一条。
上述观念的更新、思想的转变,为环境教育增添了新的助推力,也增强了德育工作和环境教育的实效性,可谓一举两得。这样更加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激发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从而自觉地养成环保习惯,发自内心地踊跃投身到环保实践当中。
3、寓环境教育于课外校外活动、综合实践活动之中。
实践活动是实施环境教育的有效载体。我校坚持创新活动形式,拓宽活动领域,开展丰富多彩的环境教育系列活动,为学生搭建广阔的实践平台,使环境知识与环保行为有机结合起来。
一是开展主题班(队)会、环保知识竞赛、以环保为题材的书画、征文以及小制作展览活动。学校经常性地举行“珍爱生命,关爱家园”、“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等主题班(队)会;每学期的环保征文、绘画活动更异彩纷呈,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尤其是学生纷纷用废旧物品制作工艺品和科技作品,既培养了环保意识,又锻炼了动手和创新能力。
二是抓住植树节、爱鸟周、无烟日、世界地球日和世界环境日等有利时机举行教育活动。例如,每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之际,我校学生都制作展板,上街发放宣传资料。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以来我校学生向市民共计发放宣传资料4500多份;近两年的无烟日前夕,我校都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由宋庆龄基金会、全国少工委联合举办的“太阳花”杯无烟花季劝阻青少年吸烟活动,发起全校范围内的学生拒绝吸烟签名行动,学生有近2300多人(次)参与了签名,教育效果非常显著,12名师生荣获使者称号,学校连续两年被评为“‘太阳花杯’公益活动组织奖”。
三是利用校园宣传媒体,营造浓郁的环境教育氛围。板报橱窗开设环境教育专栏,并定期更换内容;校内楼内的布置设计匠心独运,“少一片垃圾,便多一片清洁”、“天空是小鸟的家,河流是鱼儿的家,地球是我们的家”等宣传画、宣传标识随处可见,学生在潜移默化间思想情操受到了陶冶;红领巾广播站、“七色光”电视台(闭路电视系统)和蒲公英校报经常播(刊)出环境教育内容。在这些宣传阵地发挥影响的同时,广大学生轮流参与到宣传实施过程中,这本身就是一种极佳的情感体验。
四是蓬勃开展环保实践周和文明班级、“环保小卫士”评比。我校一直大力倡导“我为校园弯弯腰”,号召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为了加强对学生卫生习惯的监督管理,我们采取班级小监督员上岗值勤,对学生的行为起到了示范、督促的作用,并将每班学生的表现情况纳入班级量化考核,作为文明班集体评选的重要参考依据;学校还出台了“环保小卫士”评选标准,每学期评出“环保小卫士”若干名,予以表彰奖励。
五是将“环保假日小队”活动引向深入。我们坚信,将环保教育带进家庭,辐射社区,才是绿色学校创建工作的根本意义所在,于是我校坚定不移地把“环保假日小队”活动作为创建工作的一个切入点。几年来,假日小队的足迹遍布大街小巷、文物景点、机关单位,如桃李街、中心广场、避暑山庄、“母亲河”武烈河等。他们拣拾垃圾,清除“白色污染”、非法小广告,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为维护名城形象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特别是他们围绕环境污染收集了大量信息,深入开展了调查研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并以书信形式寄给了市长。
六是深入、持久地开展“手拉手,地球村”回收活动。少先大队动员学生回收垃圾,分类处理,并将所得款项陆续寄送了《中国少年报》编辑部,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四年多以来,回收款总计2165.3元。
4、将环境教育纳入校本教研和科研的范畴,提升到科学的层面。
针对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结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与学校实际,我校又积极开展校本研究,摸索新时期、新形势下环境教育规律,先后进行了《“自主德育”理念下的环境教育》、《新课程实施与环保实践》的专题实验,总结和提炼出了一整套较为科学完善的教育策略。
(四)加强环境建设,重视环境育人的巨大作用。
我校多方筹措资金,不断加大投入,逐步地改造校园,真正实现了硬化、亮化、绿化和美化。自2002年开始,我校按计划铺设了水泥方砖,修建了校园雕塑,粉刷了墙壁;每年购买栽种各种花草树木,使校园绿意盎然,生机勃勃。最近五年以来,仅绿化费用就相继投入约100余万元。特别是投资400多万元的新教学楼和投资80多万元的现代化运动场先后于2004年底和2005年8月份竣工,更为校园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环境卫生方面,学校严格执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教室、宿舍、餐厅和办公室等场所定期消毒;学校为各个班级划分卫生担当区,落实责任制,每天由指定班级学生打扫,部分区域则由专人负责清扫,校园各处做到“五无”,即地上无痰渍纸屑、墙壁无污痕、桌面无刻画、门窗无破损、卫生无死角,为师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空间。如今,我校校容整洁,秩序井然,给来参观的客人们留下了美好深刻的印象。
(五)加大管理力度,杜绝和减少浪费,努力建设节约型校园。
本着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我校对设施、设备、财物在内的各种资源,统筹使用,合理配置,规范管理,厉行节约,重复利用。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师生不浪费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已经蔚然成风,节约光荣、浪费可耻成为广大同学的共识,回收废纸,多使用再生纸,拒用一次性餐具已经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六)打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
我们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环境教育的层面上,而是继续丰富绿色的内涵,上升到人文、文化的高度去理解和审视绿色学校的创建工作。我校认为,“绿色”象征了自然、和谐、人文和民主。基于这种理念,我们又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打造浓郁的校园文化。
①围绕绿色学校的创建工作,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学生精心排演的小话剧《森林爷爷》以及在避暑山庄文化节上表演的舞蹈《百人荷花舞》就是其中的代表。
②倡导“书香校园”,创建学习型组织,师生将读书、学习视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式,自觉地浸润在书香氛围和快乐体验当中。
③营造宽松、愉悦的人际环境和心理环境,一是构建平等、和谐、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二是推行人文化管理,体现在关心教工生活,为教师创造性工作营造自主的空间等等,校园处处洋溢浓浓的人文关怀。
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我校绿色学校的创建活动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花园、乐园、学园、家园的境界已经初见端倪;师生的环保意识和环境素养明显增强,绿色的生活方式、人生信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已经牢牢熔铸在学生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中,体现在日常行为里。学生还在《个性化作文平台》、《承德日报》和《承德晚报》等报刊上发表有关环境方面的作文30多篇。承德电视台、《承德日报》等新闻媒体也多次报道了我校绿色学校的创建情况。
学校的创建活动还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其它各项工作的开展。近几年,我校在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改科研等方面成绩显著,受到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这与绿色学校创建的作用密不可分,息息相关。
三、关于未来的几点设想
我校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与外地先进学校先比还有差距,因此我校经过研究,决定今后要从以下几点寻求突破与创新:
1、环境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今后的日子里,一方面我校将聘请更多的资深专家、学者作为校外辅导员,开辟更多的校外活动基地,举办各种形式的贴近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的座谈、讲座、参观、观摩与实践活动,提高活动的实效性;另一方面,要在环境教育带动家庭、辐射社区这方面狠下功夫、大做文章,努力唤起全社会的关注与支持,切实建立起“一带二”、“一促一”新模式(“一带二”即一个孩子带动父母二人,“一促一”即一个家庭促进一个街道或小区),并力争探索出新经验、新做法。
2、致力于开发“绿色校本课程”。我校要立足乡土,把握潮流,放眼未来,开发出一套具有“大避暑山庄文化”特点与本校办学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并尽快投入到实施过程之中。
总之,我校将以此次省级绿色学校验收工作为契机,继续巩固已有的成果,不断吸收先进经验,将绿色学校的创建作为实现“办让人民满意的学校、创河北省一流的品牌学校”这个总目标的关键一环来抓,努力争创国家级绿色学校,建设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学校,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
二OO六年三月
第三篇:创建绿色学校工作自评报告
倡导绿色文明,建设绿色家园
——***********创建国家级绿色学校自评报告
一、学院概况
***********是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面向全国招生的公办全日制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现有在校生5300人。学院隶属于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建校历史五十余年,学科涉及文、管、农、工等应用领域,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素有“管理人才的摇篮,科技专家的沃土”之称。
全院共有教职工363人,其中专任教师178人,含省级学术带头人7人,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87人,双师型”教师54人,具有注册执业资格的教师8人。
学院占地1900亩,建筑面积20.3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7亿元;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公寓楼、餐饮楼、俱乐部、产业化教学基地群、标准化田径运动场、商业服务中心等设施一应俱全、功能齐备;各类实验室、标本室55个。建有电视卫星接收站、外语小电台和校园信息网。图书馆藏书21.8万册,电子读物3.93万种。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学院形成了人才培养基地化,合作办学国际化,校企一体、双元制教学,校农合作、产学研紧密结合,教科农工贸一体化,仿真模拟教学,多种形式办学,与就业准入制度接轨,毕业生就业率高等特色和优势。已跨入全国高校600强行列。
二、工作开展情况
我们的目标是:不但要成为环境保护、环境治理和绿色农业生态示范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而且还要成为环保知识教育宣传基地,为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组织管理
学院领导十分重视绿色学校建设工作,从2002年开始就制定了绿色学校创建工作方案,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教务处、专业系、学工团委、办公室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成立了宣传教育、课内教育、课外教育、环境建设四个工作小组,分工负责组织绿色学校的创建工作。同时,为了保证创建工作的顺利进行,通过培训、派出学习等多种形式对员工进行培训。2003年10月份结合学院实际,进行了ISO14000环境管理国际标准认证工作,对相关人员进行了有关环境、环保等方面知识的学习,目前,此项工作已通过初审。
(二)课内教育
1、开设选修课
全院公共选修课中开设《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绿色食品管理与生产技术》等课程。
2、课内渗透
在全院各专业公共基础课中渗透环境教育内容,在《思想品德修养》课第九章(追求高尚人格)的第一节(道德品质的形成与作用)中渗透“保护环境”等内容;在《邓小平理论》课中第三章(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的第五节(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渗透“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等内容。
在《经济学原理与农村经济》、《农村经济》、《农业经营与管理》等课程中渗透“农业资源管理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在《园林植物环境》、《园林绿化》、《旅游地理》、《农村政策法规》、《花卉学》、《作物栽培学总论》、《植物保护学通论》、《家畜环境卫生学》、《农业生物技术》、《药用植物栽培学》等课程中渗透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环境教育的意义、作物生长与环境条件、农业自然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3、班会课
各班级定期在班会课中专题或渗透环境教育内容,加强对学生的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4、环保实验操作技能培养
种植类专业在实验中渗透环保内容,注重在相关实验中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具体表现在喷雾器的使用、肥料鉴别实验、作物病虫害的防治、野生植物标本的采集、土壤剖面观察等项实验中。
(三)课外教育
1、成立课外活动小组。
学院团委组织成立了3个环保课外活动小组。分别组织了植树、节约用水实践周、保护环境主题教育会、环保知识竞赛等活动。课外小组活动要求定期、定内容、定辅导教师、定地点。
2、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环保科普宣传活动。
党办、团委、德育教研室共同进行组织,采用广播、板报、征文、宣传画、讲座等形式,开展环保主题教育。
3、环境教育与团队活动相结合。
每年组织教师及学生参加牡丹江市、宁安市组织的春秋两季植树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精神,也使学生受到了热爱环境、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
(四)环境建设
学院将环境育人纳入学院的四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方针之中,并已付诸实施。
1、校园绿化美化
多年来,共植树60多个品种36000多株,种植草坪1.2万平方米,覆盖13万多平方米,占可绿化面积的100%,实现了多年来裸露地全部进行软硬覆盖的目标,另拨出3万平方米土地作为环境保护和绿化美化的园林、风景林、丰产林苗基地,近几年,每年用于环境建设方面的投资均在20万元以上,为环境建设任务的落实提供了保证。
2、开展ISO9001国际质量标准认证和ISO14001环境管理国际标准认证工作
为实现教学质量管理、环境管理工作与国际接轨,达到标准化的规范,也为满足专业实训的需要,学院与北京世标认证中心联合,于2003年10月份开始进行ISO9000国际质量标准和ISO14000环境管理国际标准认证的准备工作,并于今年5月末通过了ISO90001:2000国际质量标准认证,通过了ISO14001:2000的环境管理国际标准的初次审核。这标志着学院的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及服务质量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环境建设也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制订校区环境保护办法
学院针对实际,制定了校区环境保护法,对产生的烟尘、异味、噪声等污染行为及对卫生的不规范行为进行有效制止,并采取防污治污措施,多年来,共消灭小锅灶200多个,集中锅炉房,采用符合国家防污标准的锅炉,保证了校园内空气清新,取缔校园内的游戏厅及不规范的经营行为,保证了校园环境的健康有序。
3、定期进行卫生清扫
对校园的卫生坚持经常清扫,保持校园干净、教室整洁、食堂卫生符合标准、厕所清洁无味,并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能回收再利用的进行回收,不能回收利作的进行集中处理,保证了校园内的洁净。
三、工作成果
多次获得区、市级绿化先进单位称号;城市园林绿化甲级单位、市级绿色学校、省级绿色学校、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精神文明单位、精神文明标兵单位,省级庭院绿化先进单位、省级甲级庭院绿化先进单位、省级花园式单位、省级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省级精神文明单位。
通过多年的努力,学院的环境建设逐步提档升级、学生的文明程度逐渐提高,营造了优美、文明的育人环境,为学院更大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培养优秀人才创造了优越的条件。但是,仍存在由于资金方面的限制使环境建设档次不高,地处村镇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学生环境意识还需进一步提高等不足和不利之处,我们今后还将进一步努力,加大育人环境的建设力度,加快学院的建设和发展,使学院早日成为环境一流、学风一流、师资一流、管理一流、质量一流、特色一流的职业学院。
***********
2004年6月24日
第四篇:原创-创建绿色学校工作自评报告
原创范文:创建绿色学校工作自评报
告
倡导绿色文明,建设绿色家园 ——***********创建国家级绿色学校自评报告
一、学院概况
***********是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面向全国招生的公办全日制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现有在校生5300人。学院隶属于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建校历史五十余年,学科涉及文、管、农、工等应用领域,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素有“管理人才的摇篮,科技专家的沃土”之称。
全院共有教职工363人,其中专任
教师178人,含省级学术带头人7人,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87人,双师型”教师54人,具有注册执业资格的教师8人。
学院占地1900亩,建筑面积万平方米,固定资产亿元;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公寓楼、餐饮楼、俱乐部、产业化教学基地群、标准化田径运动场、商业服务中心等设施一应俱全、功能齐备;各类实验室、标本室55个。建有电视卫星接收站、外语小电台和校园信息。图书馆藏书万册,电子读物万种。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学院形成了人才培养基地化,合作办学国际化,校企一体、双元制教学,校农合作、产学研紧密结合,教科农工贸一体化,仿真模拟教学,多种形式办学,与就业准入制度接轨,毕业生就业率高等特色和优势。已跨入全国高校600强行列。
二、工作开展情况
我们的目标是:不但要成为环境保护、环境治理和绿色农业生态示范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而且还要成为环保知识教育宣传基地,为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做出更大的贡献。
组织管理
学院领导十分重视绿色学校建设工作,从2002年开始就制定了绿色学校创建工作方案,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教务处、专业系、学工团委、办公室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成立了宣传教育、课内教育、课外教育、环境建设四个工作小组,分工负责组织绿色学校的创建工作。同时,为了保证创建工作的顺利进行,通过培训、派出学习等多种形式对员工进行培训。xx年10月份结合学院实际,进行了ISo14000环境管理国际标准认证工作,对相关人员进行了有关环境、环保等方面知识的学习,目前,此项工作已通过初审。
课内教育
1、开设选修课全院公共选修课中开设《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农业
生态与环境保护》、《绿色食品管理与生产技术》等课程。
2、课内渗透在全院各专业公共基础课中渗透环境教育内容,在《思想品德修养》课第九章的第一节中渗透“保护环境”等内容;在《邓小平理论》课中第三章的第五节中渗透“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等内容。
在《经济学原理与农村经济》、《农村经济》、《农业经营与管理》等课程中渗透“农业资源管理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在《园林植物环境》、《园林绿化》、《旅游地理》、《农村政策法规》、《花卉学》、《作物栽培学总论》、《植物保护学通论》、《家畜环境卫生学》、《农业生物技术》、《药用植物栽培学》等课程中渗透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环境教育的意义、作物生长与环境条件、农业自然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3、班会课各班级定期在班会课中专题或渗透环境教育内容,加强对学生 的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4、环保实验操作技能培养种植类专业在实验中渗透环保内容,注重在相关实验中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具体表现在喷雾器的使用、肥料鉴别实验、作物病虫害的防治、野生植物标本的采集、土壤剖面观察等项实验中。
课外教育
1、成立课外活动小组。
学院团委组织成
第五篇:创建绿色学校工作自评报告
创建绿色学校工作自评报告
倡导绿色文明,建设绿色家园
——***********创建国家级绿色学校自评报告
一、学院概况
***********是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面向全国招生的公办全日制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现有在校生5300人。学院隶属于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建校历史五十余年,学科涉及文、管、农、工等应用领域,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素有“管理人才的摇篮,科技专家的沃土”之称。
全院共有教职工363人,其中专任教师178人,含省级学术带头人7人,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87人,双师型”教师54人,具有注册执业资格的教师8人。
学院占地1900亩,建筑面积20.3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7亿元;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公寓楼、餐饮楼、俱乐部、产业化教学基地群、标准化田径运动场、商业服务中心等设施一应俱全、功能齐备;各类实验室、标本室55个。建有电视卫星接收站、外语小电台和校园信息网。图书馆藏书21.8万册,电子读物3.93万种。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学院形成了人才培养基地化,合作办学国际化,校企一体、双元制教学,校农合作、产学 研紧密结合,教科农工贸一体化,仿真模拟教学,多种形式办学,与就业准入制度接轨,毕业生就业率高等特色和优势。已跨入全国高校600强行列。
二、工作开展情况
我们的目标是:不但要成为环境保护、环境治理和绿色农业生态示范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而且还要成为环保知识教育宣传基地,为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做出更大的贡献。
组织管理
学院领导十分重视绿色学校建设工作,从XX年开始就制定了绿色学校创建工作方案,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教务处、专业系、学工团委、办公室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成立了宣传教育、课内教育、课外教育、环境建设四个工作小组,分工负责组织绿色学校的创建工作。同时,为了保证创建工作的顺利进行,通过培训、派出学习等多种形式对员工进行培训。XX年10月份结合学院实际,进行了ISO14000环境管理国际标准认证工作,对相关人员进行了有关环境、环保等方面知识的学习,目前,此项工作已通过初审。
课内教育
1、开设选修课
全院公共选修课中开设《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绿色食品管理与生产技术》等课程。
2、课内渗透
在全院各专业公共基础课中渗透环境教育内容,在《思想品德修养》课第九章的第一节中渗透“保护环境”等内容;在《邓小平理论》课中第三章的第五节中渗透“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等内容。
在《经济学原理与农村经济》、《农村经济》、《农业经营与管理》等课程中渗透“农业资源管理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在《园林植物环境》、《园林绿化》、《旅游地理》、《农村政策法规》、《花卉学》、《作物栽培学总论》、《植物保护学通论》、《家畜环境卫生学》、《农业生物技术》、《药用植物栽培学》等课程中渗透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环境教育的意义、作物生长与环境条件、农业自然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3、班会课
各班级定期在班会课中专题或渗透环境教育内容,加强对学生的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4、环保实验操作技能培养
种植类专业在实验中渗透环保内容,注重在相关实验中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具体表现在喷雾器的使用、肥料鉴别实验、作物病虫害的防治、野生植物标本的采集、土壤剖面观察等项实验中。
课外教育
1、成立课外活动小组。
学院团委组织成立了3个环保课外活动小组。分别组织了植树、节约用水实践周、保护环境主题教育会、环保知识竞赛等活动。课外小组活动要求定期、定内容、定辅导教师、定地点。
2、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环保科普宣传活动。
党办、团委、德育教研室共同进行组织,采用广播、板报、征文、宣传画、讲座等形式,开展环保主题教育。
3、环境教育与团队活动相结合。
每年组织教师及学生参加牡丹江市、宁安市组织的春秋两季植树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精神,也使学生受到了热爱环境、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
环境建设
学院将环境育人纳入学院的四育人方针之中,并已付诸实施。
1、校园绿化美化
多年来,共植树60多个品种36000多株,种植草坪1.2万平方米,覆盖13万多平方米,占可绿化面积的100%,实现了多年来裸露地全部进行软硬覆盖的目标,另拨出3万平方米土地作为环境保护和绿化美化的园林、风景林、丰产林苗基地,近几年,每年用于环境建设方面的投资均在20万 元以上,为环境建设任务的落实提供了保证。
2、开展ISO9001国际质量标准认证和ISO14001环境管理国际标准认证工作
为实现教学质量管理、环境管理工作与国际接轨,达到标准化的规范,也为满足专业实训的需要,学院与XX世标认证中心联合,于XX年10月份开始进行ISO9000国际质量标准和ISO14000环境管理国际标准认证的准备工作,并于今年5月末通过了ISO90001:XX国际质量标准认证,通过了ISO14001:XX的环境管理国际标准的初次审核。这标志着学院的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及服务质量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环境建设也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制订校区环境保护办法
学院针对实际,制定了校区环境保护法,对产生的烟尘、异味、噪声等污染行为及对卫生的不规范行为进行有效制止,并采取防污治污措施,多年来,共消灭小锅灶200多个,集中锅炉房,采用符合国家防污标准的锅炉,保证了校园内空气清新,取缔校园内的游戏厅及不规范的经营行为,保证了校园环境的健康有序。
3、定期进行卫生清扫
对校园的卫生坚持经常清扫,保持校园干净、教室整洁、食堂卫生符合标准、厕所清洁无味,并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能回收再利用的进行回收,不能回收利作的进行集中处理,保证了校园内的洁净。
三、工作成果
多次获得区、市级绿化先进单位称号;城市园林绿化甲级单位、市级绿色学校、省级绿色学校、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精神文明单位、精神文明标兵单位,省级庭院绿化先进单位、省级甲级庭院绿化先进单位、省级花园式单位、省级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省级精神文明单位。
通过多年的努力,学院的环境建设逐步提档升级、学生的文明程度逐渐提高,营造了优美、文明的育人环境,为学院更大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培养优秀人才创造了优越的条件。但是,仍存在由于资金方面的限制使环境建设档次不高,地处村镇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学生环境意识还需进一步提高等不足和不利之处,我们今后还将进一步努力,加大育人环境的建设力度,加快学院的建设和发展,使学院早日成为环境一流、学风一流、师资一流、管理一流、质量一流、特色一流的职业学院。
***********
XX年6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