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开展课题研究的作用与意义
开展课题研究的作用与意义
(一)是个人发展的需要
一是教师个人专业化水平提升的需要
二是教师个人评先评优的需要
三是晋职(职称)晋级(职务)的需要
(二)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一是学校树立品牌形象、扩招壮大的需要。
二是学校上等级(上省级、上国家级,创省强)的需要。
三是学校提高教育教育质量的需要。学校的生命线在于教育教学质量,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教育教学科研。
(三)是教育发展的需要
第二篇:课题研究意义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近年来,我校的现代教育技术设施有了质的飞跃,已建有现代化的多媒体网络教室2个,配制了投影仪、实物展示台、电视、音响等先进的教学设备。学校每学期都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校本培训,教师均掌握了较高的现代教育技术,部分教师能熟练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逐步实现了理想的教学环境,从而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
从我校全体师生的调查显示:我校20名教师中有18名教师家庭安装了宽带网络,教师间可以利用博客、QQ、微博等网络工具实现实时交流。而且我校已经创建了校园专题网站,并对网站内容及时更新,师生可以借此实现资源共享。现在,大部分学生认为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具有深刻印象,这种教学模式逐渐被师生所认可与接受。因此,我校有针对性地申报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这一课题。
二、课题研究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努力让教师将学科内容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不断探索出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性的有效模式,形成在教学过程中合理有效、适时有度的使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良好课堂氛围,从而使信息技术在小学学科教学中发挥它应有的积极作用,更有质、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现代信息素养。
三、课题研究目标、内容、主要观点
1、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设计出符合新课程标准的以信息技术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的实施方案。这种有效教学设计方案,即有一般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和程序,但更具有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学习的有效性、开放性、选择性、自主性、互动性、丰富性、形象性等。如何充分吸收一般学科教学的优势,巧妙利用信息技术的特点,在丰富的教学个案中归纳出小学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的学习模式,这是本课题需研究的范畴与重点。
2、研究的主要内容、主要观点
研究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新的教学环境中,从教学目标、内容、教学策略、学习方式等多方面探究信息技术对课程的影响力。通过研究,努力让教师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入到具体的学科教学中,从而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重点子课题的项目
①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 ②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 ③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 ④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
四、研究思路、方法(1)研究思路、步骤:
①加强资源库的建设,每个教师建立自己的资源包:课件、教学设计、试题、图片等。
②加强校本培训,实现学校师资培训进一步信息化。
③努力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不断反思、探究、寻找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的有效对策,创造整合的内、外条件策略。
④创建校园网站及学生、教师个人空间、博客、微博。(2)研究方法
①个案研究法 选取具有典型性的课例、课堂教学设计等为研究对象,研究现代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实效性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规律。
②行动研究法 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整合,不断从研究案例中反思、探究、寻找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模式。
③积极开展培训活动(如文字录入、文本处理、课件制作、资源收集、学科融合课例)
五、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
1、准备有关研究材料,申报、立项。
2、成立课题组,制订相应的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明确分工,明确方向。
3、开展课题理论学习,统一思想,统一认识。
4、收集资料为实验提供信息。
(二)、实施阶段:
1、根据各子课题实施计划、方案展开研究
2、定期召开教师会议,开展研讨活动,交流经验。
3、收集、整理研究过程中各种案例,有针对性的撰写研究文章,汇总阶段性研究成果。
(三)、总结阶段:
1、各子课题小组提交研究报告,进行试验总结。
2、撰写结题报告,总结论文。
七、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
我校目前已建有多媒体网络教室2个,并配有投影仪、实物展示台、音响等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设备。课题组成员每天上网至少1小时,并建立个人教育信息资源库。为保证本课题研究能顺利有效的实施,学校优先考虑,提供充分的财力保证,让研究组成员外出学习、研讨,解除后顾之忧,有其经济保障。
第三篇: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在幼儿早期学习中,阅读兴趣、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对幼儿学习能力的提高、智力的开发及终身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早期阅读对幼儿早期的语词、概念、能力的形成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幼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早期阅读备受幼教界的关注。许多幼教工作者对早期阅读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研究,如:阅读环境的创设研究、阅读材料选择研究、指导策略的实践研究、以及家园互动培养幼儿阅读兴趣的实践研究等,在不同方面都总结出了一定的教育经验。我园过去也曾对早期阅读进行了一些尝试性研究,发现幼儿对早期阅读颇有兴趣,但在实践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有些教师在指导幼儿阅读时有灌输的现象,忽视为幼儿创造良好的阅读教育环境;重知识轻能力,把早期阅读等同于识字教育;重结果轻过程,忽视情感体验和创造性思维训练;重集体教学,忽视日常培养;重幼儿园教育忽视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的作用。为此,从2009年7月起我园将对幼儿早期阅读的培养进行更深入、更细致的研究和探讨。并有针对性的从2——3岁幼儿早期阅读指导为切入点,在分析2——3岁幼儿阅读特点的基础上,以图画读物为主,以看、听、说有机结合为主要手段,通过家园同步开展早期阅读指导策略的研究,实现家园教育资源的共享;提高教师、家长指导幼儿阅读的水平的能力,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幼儿阅读理解能力,并在阅读过程中,引起幼儿阅读识字的愿望,获得有关书面语言的知识,发展想象、思维、表达能力。
二、研究的主要思路
1.研究目的:了解教师与家长在2—3岁早期阅读指导过程中的困惑,总结出一套有效解决2—3岁早期阅读指导的方法和策略。
2.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法、观察法、案例收集法、追踪记录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
3.研究途径:
① 通过调查分析了解教师及家长对早期阅读指导的困惑;
② 通过文献的搜集与整理,获得理论上的经验积累;
③ 通过具体方案的实施,不断观察幼儿的阅读特点,进行案例的总结,个案分析;
④ 积累2—3岁早期阅读指导的策略,并总结出适宜的指导方法;
二、研究价值
本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有很大的研究价值:一方面,可以丰富和提高本幼儿园上在早期阅读的材料、指导方法等方面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细致探讨一下针对2—3岁幼儿的、教师与家长在早期阅读指导中的策略,同时让好的图书在幼儿2—3岁这个年龄段发挥更好的作用,并在研究过程中实现辐射家庭的目的。
三、研究基础
在以前的工作中,进行过有关早期阅读材料和指导的初步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这是这次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如2007年6月,梅建宁的教案—
—《小鸟的家》收录在《幼儿园发展课程——教师用书》中,2008年2月,倪雪春的文章《开展家园互动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全国创建和谐校园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2008年9月,倪雪春图文《虫虫爬》在《现代教育报》启蒙专刊刊登等。
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对适合2-3岁幼儿的阅读材料已经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并搜集了大量的图书(比如……),同时也认识到有些方法能帮助幼儿更好地养成阅读的习惯(比如……)。但要更好地发挥图书的作用,就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和探讨。因为图书只是阅读过程的第一步,它还需要具体指导策略、阅读环境和氛围的营造以及家庭参与等方面的因素。因此,在前面获得大量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将通过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如何更好地发挥图书的作用、如果更好地指导和干预幼儿的阅读过程,帮助他们享受阅读的兴趣,并不断获得阅读能力的提升和发展。
第四篇:课题研究的作用
课题研究能使教师专业素质由低到高不断提升,帮助教师缩短由非专业人员成长为专业人员的历程,由教学新手成长为专家型教师。
教研活动是个人与集体相结合的活动。只有人人参与才有意义。因为只有充分发挥个人和集体的聪明智慧,才能让教学活动真正成为一种创造性的劳动。
课例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很好的教研活动形式,“课例研究”直接与教师的教学工作产生联系。课例研究的是教师自己教学上遇到的问题、矛盾和困惑。这种研究让教师感到亲切,容易接受,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实效性强,有利于改善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它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个鲜活的课堂案例,创造了一个个真实的情景,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别人的课堂,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促进自身专业成长。它以案例为平台,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立足课堂研究,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切入点和促进教师成长的载体,它能使其中的先进理念转变成为教师的“群体”行为,促进教师的整体发展。
在课改实践中,不少教师积累了一些经验,有的含有实践者创新的成分,有的是可贵的鲜活的素材,这些在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的“实践智慧”就可通过课例加以传递,让大家共享。这种研究有利于构建一个动态的合作学习、反思提升的研究主体。比如我在讲授青岛版五年级下册《方向与位置》时,由于其联系实际强,易错点多,所以课前我网上观看及与同事交流讨论了本课学生容易采纳的方法,思路,做到胸有成竹。因此从效果来看,上的很流畅,同时易错和难点都在授课过程中一一化解,避免了课后大量无谓的补救。
平时学科组集体备课进行总结与反思,对教学活动中的共性问题进行反思记录,共同研讨改进方法;对本单元的典型课形成不同的课例。评课时,对每位教师课堂教学的亮点与不足都进行了剖析与反思,提出了改进措施,整理成比较完善而又各具特色的教案。这种教研组、年级组内的单元式课例研究深入持久地开展下来,改变了以前教师闭门造车的传统教学方式,打破了教师之间孤立与封闭的局面。老师们学会了合作、乐于合作、善于合作,在合作中资源共享,互利共赢。
开展课例研究,使教师的主体意识得到唤醒。教师自始至终都是研究的主体,在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中,他们的经验、学识、品质、情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课例研究关注教师的亲身体验,使教师真正成为研究者、创造者。教师自始至终都是研究的主体,在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中,他们的经验、学识、品质、情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得到陶冶、提高,教学水平由原生态的自我摸索式产生了质的飞跃。推动了教师对教育教学理论的渴求、学习和应用。教师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常觉得深奥、难懂、不解渴。开展课例研究,不是从“本本”到“本本”,而是在教学的具体情境中进行叙事研究,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老师们就感到不是难以“高攀”。开展课例研究,使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构建了一种新型的讲求沟通、主动、共识、合作的人际关系,催生着崭新的合作文化。
在新的课例研究中,我期望对我的专业成长发挥哪些作用?
以课例为载体,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把教学和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使教学与研究真正成为教师工作生活的一部分,使新的课例研究成为学习交流的阵地,在这一过程中老师们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努力把每节课上得更好,把教师引入研究的状态,具备研究的意识和方法,使学习、思考与研究成为教师的职业习惯。大家借助这一载体,展开行动研究,大家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调整改进教学设计。老师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行为,或对行为产生的结果进行深入的审视和分析。研究的过程是大家多种观点碰撞的过程,是多种方法比较的过程,是个体经验交融的过程,也是同伴们经验分享的过程,这一过程使大家共同受益,共同提高。老师们在研究的过程中,搜集、学习专家的有关理论,观看专家的录像课,这些让老师们感到,专家虽然不在眼前,他们的观点、理念却时时烛照着我们。通过新的课例研究这面“镜子”照照自己的教学实践。思考如何实践于自己的教学之中或者剖析失败的原因,结合自己实践中的成功案例提出改进的策略。在活动的过程中,总结提炼自己的成果,把 “知”和 “行”统合起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了再研究,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反馈于实践。
第五篇:课题研究有哪些作用
课题研究有哪些作用?
刘学平发布时间: 2010-11-3 22:00:58 这是我们在继续教育继续学习的过程中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专家告诉我,不管是哪种类型的研究课题,它都必须首先指向其教育实践应用方面的价值,即使侧重教育理论学术价值的课题,其最终目的也是指导教育实践应用,最终也会转化为教育实践应用方面的价值。从一些突出的现实问题中提出课题进行研究,能直接的提高教学质量。在研究的过程中找出化解问题的方法,从而走出困境,提升教学效果。如此看来,课题研究的作用还在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