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唱响学在城西、打造教育名县的调研报告
关于唱响学在城西、打造教育名县的
调 研 报 告根据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2008年11中旬起,由县政协主席祝家炎,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胡红英、县政府副县长黄统征等领导领题,由县政协办、教育局负责,组织开展了“唱响学在城西、打造教育名县”专题调研。调研组在县政协黄立新副主席的带领下,采取实地考察和召开座谈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先后深入到县中、二中、职校、一小、二小等县城各学校和部分乡镇中小学实地调查,分别召开部分公办学校校长、民办学校法人代表、教师代表、学生家长代表、相关部门负责人和教育界老专家座谈会,对全县的教育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从本次调研情况来看,近几年我县教育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在广泛收集意见、系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调研组对我县如何唱响学在城西、打造教育名县,提出了初步的意见和建议。现将本次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教育工作基本状况
目前,全县共有中小学校375所。其中普高11所(公办4所,民办7所),职高7所(公办1所、民办6所),初中25所(公办24所、民办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8所(公办4所、民办4所),中心小学25所,完小115所(公办113所、民办2所),村小91所,教学点92所,特教学校1所;另有教师进修学校1所和幼儿园292所。在校中小学生13.5万人,在校学前幼儿1.72万人。在职教职工6242人,其中普通高中340人,职业高中63人,初中2541人,小学3234人,进修学校29人,特殊教育学校6人,县直幼儿园29人。近年来,我县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全面落实“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教育投入,教育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主要体现在如下六个方面:1、教育投入不断加大。一是预算内义务教育经费逐年增长。2004年、2005年、2006年义务教育经费拨款分别为9157万元、11477万元、12159万元,分别比上年度增长14.7%、25.3%、5.9%,经常性收入分别为12003万元、13866万元、13439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15.5%、3.8%。教育拨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比例为分别为:1.7%、9.8%、2.1%。二是预算内生均事业经费逐年增长。2004年、2005年、2006年义务教育生均事业经费小学分别为659元/生、816元/生、830元/生,初中分别为721元/生、1018元/生、1141元/生。三是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达到省定标准。义务教育保障经费实行了封闭运行管理,确保了按时足额拨付到们。
2、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全县在岗教职员工中,研究生学历4人、本科学历1686人,大专学历2021人,中师学历1739人。中学高级职称357人,中级职称1988人,初级职称3935人。仅县中就有12名教师先后获得“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大力实施了“名师工程”,在全县教育系统开展了比学赶超的各种竞赛活动,狠抓了校长队伍的管理,建立了能者上、庸者下的竞争激励机制,进一步加强了师德师风教育,不断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
3、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学校网点布局调整起步早、力度大,一直走在全市前列。通过调整,初中小学由2000年的29所减少到现在的23所,完全小学由2000年的185所减少到现在的124所。初小由2000年的151所减少到现在126所。2007年,又开始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将茗洋中小学、汪村中小学、石狮中小学合并为九年一贯制学校。2005年通过政府投入、市场运作等多种渠道,投资2600多万元启动县二中、县一小扩建工程,目前县二中新教学楼和综合大楼已竣工并投入使用,县一小办公楼正在加紧施工建设,确保明年秋季开学全部投入使用。两所学校的扩建工程,新增校舍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新增教室120间。
4、办学水平不断提升。自2003年以来,全县共投入农村教育信息化装备资金2076万元,为农村中、小学校配备计算机2468台,双向闭路教学系统15套,语音设备39套,老师备课系统1套,卫星远程教育设备35套,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日趋完善。2006年,在全省基础教育工作会上,县教育局作为全市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作的唯一代表作了先进发言。我县对学校图书室的建设一直没有放松,通过各种渠道补充中小学的藏书量,并积极开展读书活动,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了新鲜活力。2007年启动了“精读百书”工程,投入85余万元购买图书,发放到学校,人手1册书,并以每年新增85万元图书的投入来实施该项工程。目前,我县有“全国优秀学校”1所,“省示范性学校”1所,“市名优学校”2所,“市级示范性学校”32所、“市特殊教育学校”1所。
5、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近几年来,我县初中教育教学质量具有良好的发展态势。下图可以直观说明。
近几年全县中考达优率、及格率、平均分情况年份平均分及格率及格率全市排位优秀率优秀率全市排位200138.4第十一位10.2第七位200247.42第九位13.63第六位2003(初中学制转换)2004378.741.24第五位10.7第五位2005398.5850.05第五位20.18第三位2006422.1355.84第四位29.46第一位2007432.0357.5321.89高考成绩更有质的飞跃。近几年来,上饶县高考屡传佳音,县中上二本线以上人数逐年递增。上清华、北大的学生达10余人之多。上饶县近五年高考上线人数比较年份考生总数文 科理 科二本以上总数一本数二本以上数一本数二本以上数2003年178720651162164172004年223213641513145422005年2507191202106107302006年2158311501554706202007年372122151168504672全县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吸引了不少县外学生慕名前来。据统计,在县中的现有学生中,外县和市区学生达到1300余人,县一小在市区影响力也较大,吸引了槠溪河对岸的龙潭村及市区学生就有150余人。二、当前我县教育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县教育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若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必将阻碍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影响我县“唱响学在城西、打造教育名县”战略的顺利实施。1、教育投入不足,城区办学条件滞后。城区学校场地狭小,学生多、班额大,学位不足问题十分突出,大班额的条件下教学,教育质量是难以保证的。调查中发现,县二中有学生总数近5000人,初中平均班额达66.47,高中也达59.74。县六中拥有学生1500多人,但无校舍,只得租用教学用户。小学班额大部分在70人以上,部分班级近80人,县一小在校学生3780人,学校占地面积20亩,还包括教师家属楼,生均占地仅4平方米,而按省定标准,生均占地应为15平方米,课间操时,一年级学生只能在走廊看,其他学生也拥挤不堪。由于学生过多,县一小、县二小等校只得把语音室、微机室、试验室挤占为教室。
2.学校负债严重。据统计,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共计负债2517万元。其中“两基”负债校建工程款约1008万元,其他历史性负债和近年来新增公费医疗、校建等负债约计1509万元,县城学校负债尤为严重,如县二中149万元、县五中94万元、县四中72万元。负债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学校“一费制”以后,学校教育经费入不敷出。二是教师公费医疗学校负担部分财政没有解决,全县支付教师公费医疗资金每年约在210万元。三是“两基”以来,学校欠下的校建工程款。3、学校布局不科学。目前,我县城区面积扩大到10多平方公里,人口也增加了3倍,达9万余人。但是,学校还是原来的布局,且这些学校的占地基本框定,已无扩展的空间。根据《义务教育法》和《上饶市城区学校网点布局规划》,县城教育发展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校网布局小学服务半径不大于500米,初中服务半径不大于1000米,而我县城区仅有一小、二小两所小学,较多学生就学距离远远超过500米。根据规划,至2020年旭日片区人口将有18.2万人,罗桥片区人口将有3.5万人,届时旭日片区小学生将达1.8万人,初中生达1.2人。罗桥片区小学生达3500万人,初中生达2200人。现有的学校尚且不能满足目前所需,今后这些新增学生的安置更是问题。
4、教师队伍失衡。一是我县小学教师队伍出现年龄老化现象,社会流传“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伯伯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的说法。全县3234名小学教师中,46岁以上的教师有1300余人,在农村村小很难找到年轻教师。而且这部分年龄偏大的教师基本上是以前转正的民办教师,他们在转变思想观念、创新教学方法等方面显得很吃力,很难适应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二是部分学科教师紧缺。我县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物理、化学等科目教师严重不足,部分学校甚至没有一个师范院校毕业的英语等学科教师。每年到外面也很难招聘到这些学科的教师,很多学校不得不采取教师“中途改行”、“赶鸭子上架”等办法来解决专职教师不专的问题。三是师德水平难以适应素质教育发展要求。受市场经济大潮等因素的影响,极少数教师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出现了不敬业、不爱岗,只讲报酬,不讲奉献;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打牌赌博等现象也严重影响教师的整体形象。四是教师素质城乡差别太大。县城教师队伍相对素质较高,而农村小学,尤其是有些村小,不是代课老师,就是老弱老师,正规学校毕业的几乎没有。而近几年来,农村小学好的教师,由于县城考选,也都往城里挤,农村学校往往空培养了一番,不能对自己的教学起到预想的带动作用。
5、教育管理机制不灵活。学校是培养人的基本教育组织,现代学校的核心功能就是追求教育的质量和效益,这也是构成优质教育资源的基本要素。上饶县教育经过多年努力,教育资源的总量不断扩大,但优质教育资源相对不足,还没有在全市具有标志性品牌的学校。学校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不配套、不灵活也是根本原因之一。
6、教育环境不优。尽管我县出台过“未经党委、政府分管教育的负责人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擅自对学校进行检查、收费、罚款,否则视为‘三乱’行为”的规定,但收效不是太明显,有些部门与单位还会到学校进行不必要的检查,造成了学校管理者的疲于应付,不能专心进行学校管理。同时学校周边环境整治也还存在一定问题,如一小原本出口狭窄,且小摊小贩围满路口,不仅造成学生出行不便,也会影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7、职业教育发展滞后。目前,我县职业教育与当前市场需求间存在很多不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一是师资配备上。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县职业教师专业水平不高,很难有效对学生进行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教育。如今我县职校只得自己外聘专业教师。二是基础设施上。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如果没有先进的设备设施,学生就无法接受到与社会和市场衔接的先进技术教育。我县职业技术教育的基础设备设施虽有更新,但由于资金投入上有限,而且去年又刚搬到新址,一切建设还得从头开始,已远远跟不上发展需要。另外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也很缺乏,学生如果局限于关门学习,不多参加社会实践,也很难掌握到适应市场需要的专业技能。
8、民办教育发展不全面。上饶县的民办教育虽然这几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民办教育的经营模式、组织形态和管理模式,带有相当的自发性。经营管理模式存在着相当的经验性和局限性,特别是在办学理念、经营模式、管理体制、人才培养模式上表现的尤为突出。大部分的民办学校存在家族式管理模式,制约了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同时,民办初中学校由于竞争的需要,只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过分挖掘学生学习潜力,造成学生身心超负荷,影响了学生在高中段的进一步发展。
三、唱响学在城西、打造教育名县的总体目标及对策建议
(一)总体目标
调研组认为,要唱响学在城西、打造教育名县,必须先有一个总体目标。根据我县教育发展的现状,调研组试提出如下一个打造教育名县的总体目标:从2008年到2012年,通过5年努力,力争把我县建设成全省范围内名生辈出、名师荟萃、名校叠现的教育名县,形成县内生源不流失,县外学生纷纷来我县就学的良好的氛围。即到2012年,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100%;初中教育教学质量成绩优秀率达50%;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95%以上,其中普高和职高的比例为1:1,高考本科上线率达50%,每年至少有5人上清华、北大分数线,实现名生辈出。培育名师500名,其中县级名师465名,市级名师20名,省级名师15名,实现名师荟萃。建设省重点高中2所,省级职业技术示范学校1所,全县基础教育阶段省级基础教育示范校总数达50%,实现名校叠现。(二)对策、建议
由于我县教育存在着困难和不足,虽然目前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要唱响学在城西,打造教育名县,还是任重而道远,还需要全县上下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围绕上述总体目标,调研组建议:县委县政府要尽快制订出台一个《关于唱响学在城西、打造教育名县的实施意见》,从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合理规划布局教育网点、打造各级学校品牌、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等方面提出明确意见,高位推动,形成全县上下尊师重教、推动教育发展的浓厚氛围。同时,需要制定并实施一系列有效的发展战略。1、实施教育投入优先战略。投入是打造教育名县的根本保证。要实施教育投入优先战略,坚持“三增长”原则,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积极筹措教育经费,协助、配合税务部门征足、征好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基金、职教基金。要加大对农村教育转移支付的力度,解决农村学校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继续落实财政保教师工资、转移支付保危房改造、杂费保运转的“三保政策”。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化解教育债务的办法。农村教育债务不能无限期由学校承载下去,债务剥离不能停留在文件和口头上,要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解决,可以考虑采取“国家投一点、地方拿一点、群众集一点”的办法加以解决。加强对基建、修缮等建设项目全过程的审计和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2、实施学校布局规划战略。教育城市化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对拉动县域经济消费,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要结合城西(县城)和农村城镇化规划建设要求,着力推行“三个集中”,即:高中教育集中在县城,初中教育集中在县城和中心乡镇,小学教育集中在乡镇和中心村,实施新一轮全县中小学校网点布局调整。
(1)合理布局高中教育网点。要打造城西教育品牌,普高教育要做强做精,并集中在县城。一是进一步做强做优县中,加快县中扩建工程实施步伐,办学规模达到8000—9000人。二是做大做强县二中,县二中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大部已配套,可重点向高中教育发展,逐步扩大高中规模,初中逐步脱离,力争建成市级、省级重点高中。三是在罗桥和旭日交接地域内新建一所高中学校,办学规模达到5000人。加上民办高中学校,县城高中在校生将达到2万人以上。同时,继续允许县三中、县五中办高中,为扶持县三中、县五中发展,可分别冠以上饶县第二、第三职业技术学校,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管理模式,使这两所学校享受职高的政策待遇(国家每学年生均补助900元)。(2)合理布局县城中小学网点。承担县城义务教育初中阶段教学任务的公办学校主要是3所。一是收回国信学校在原地建设县七中,国信学校占地100亩,可建设一所在校生3000人的高标准初中。二是收回信芳学校在原地建设县六中,招收凤凰大道以南学区初中学生,信芳学校占地40亩,可容纳在校生1500人。在三清山大道以北学区扩建县四中,使其规模达到3000人。承担县城小学教育任务的公办学校主要有四所,分别是县一小、二小、三小、四小。其中县一小、三小都要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扩建,学校办学规模分别是3000人。县二小要搬至进修学校内新建,进修学校则迁至二小。在工业园区高松岭附近新建县四小、在校生数达到2000人。在国信附近还要新建一所小学,规模为2000人左右。如此,县城小学生就学就可近距离,而且学校规模也不会太大,有能力做成精品学校。县城幼儿生数达到2000人,特教学生100人。(3)合理布局农村中小学校网点。我县农村中小学数量较多,一方面教育投资不足,师资缺乏,另一方面又因教育规模、布局不甚合理而浪费了有限的教育资源。因此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是乡镇教育资源调整和重新配置的一项重要工作,又是减少投入、增加效益的一项重要措施。建议按照“整体构思、分步实施、重点发展、形成规模”的调整思路,撤并规模偏小效益偏低的中小学,扩大中心乡镇中学规模和乡镇、中心村小学规模,达到学校网点和教育资源的重新优化配置。3、实施县城学校品牌战略。要打造教育名县,吸引更多的人学在城西,就必须有一批名牌学校。近两年来,要根据我县财力,先集中力量分别打造一所高中、初中、小学的品牌学校,让它们成为城西的标志性学校、龙头品牌学校,成为全市中小学中环境最优、设施最全、条件最好、教学质量最高的学校,成为花园式、园林式的读书场所。
(1)继续扩大高中品牌效应。一是继续做优县中。这几年来,县中在全市的知名度迅速提升,很多县外学生也慕名而来。因此,要保护好当前县中的美誉度,在抓好县中扩建工程、提高县中硬件设施水平的同时,要集中全县的优秀学生和优秀教师到县中就读和任教,形成更加浓厚的学习氛围,争创更好的高考成绩,吸引更多的外县学子到城西就学。二是建强二中。继续加强二中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将初中从二中剥离出来,大力提高高中教育质量,着力将其建成一所省重点高中学校,与县中互为补充,相互竞争,相互促进,相互发展。(2)重新打造初中龙头学校。在将初中从县二中逐步剥离的同时,高标准建好和办好县六中、七中,集中初中学校的优势资源,将此两所学校建成我县初级中学的龙头学校,逐步取代县二中初中部在我县初中的龙头地位,从而保证初中从县二中剥离后,仍然有初中学校的“领头羊”。(3)大力建美一小。县一小原先为“全良小学”,在全市具有一定的知名度,要让它成为花园式小学。要对现在的学生进行分流,腾出更多的空间以加大环境美化等建设4、实施城乡教育统筹发展战略。农村教育特别是边远乡镇村中小学是我县教育发展的“软肋”。如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也是一个关键问题。统筹城乡教育发展,要大力做到“四个均衡发展”。
(1)学校之间均衡发展——加大城乡挂钩力度。实施县城学校与农村学校联合挂钩制度,充分发挥县城学校及中心小学在学校管理及课程改革中的辐射、管理和指导作用,加强校际之间横向联动活动,即联合研究课题、联合开发校本课程、联合组织专题教研活动、联合组织校本培训等,帮助村小寻找课改的支撑平台和发展抓手。(2)领导之间均衡发展一一校级领导挂职锻炼。好学校必须有好校长,学校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校长的发展。为尽快提高农村学校的管理水平与领导能力。可实行每学年农村学校派一名校级领导到县城学校跟班学习,全方位地感受对方领导班子工作态度、工作思路,工作方式以及工作作风。县城学校派一出中层干部到农村学校挂职锻炼,列席各种会议,承担一定课务,履行校级领导的工作职责,全面参与学校的领导决策工作。取长补短,从理念上、方法上获得管理精髓。(3)教师群体之间均衡发展——骨干教师下乡支教。县城以上骨干教师落实支教学校,或直接进校挂职上课,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参与定点学校的主要教研活动,与挂钩学校教师青蓝结对,指导结对教师的备课、上课、科研等,自己也要上一节示范课,作一次专题讲座,参与一个课题研究,指导一次中心活动,从而展示自己的成功经验,凸现自己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特色,带动挂钩学校骨干苗子共同发展。(4)不同区域学生之间均衡发展——城乡学生手拉手。单纯的学科教育难以完成素质教育的重任,难以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从现状看,县城学校平时比较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锻炼了学生的才能,而乡村学校由于物力和人力的限制及部分教师、家长思想观念的原因,学生活动的形式相对单调一些。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开展“城乡学生手拉手”系列活动,尽量缩小城乡差异,让农村学生的潜能也以焕发、个性得以彰显、主体性得以张扬,促进城乡学生共同发展。4、实施, 教育人才高地战略。名教师是教育发展水平的具体体现,也是全面提升教育品质的重要保证。要着力培养一批具有先进理念、突出能力的优秀教育工作者,打造一支在全市乃至全省有贡献、有影响、有声望的教育专家队伍,建成一个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创新精神,能够挑起“学在城西”战略实施的大梁的优秀教师群体。要加强教师培养,实施教师队伍建设“三进工程”:一是“引进工程”,从全国重点师范院校招聘优秀毕业生,坚持通过“绿色通道”引进省级以上优秀教师,坚持面向全国公开招考招调优秀教师;“促进工程”,作为“省课改实验基地”,大力开展教师的学习培训、教学研究,交流评比等活动,探索富有特色的区域教育校本研修和教师专业成长模式,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二是“先进工程”,每年评选“优秀教师”100名、“名师”300名,设立重奖制度奖励县中、县二中等高中学校高考取得突出成绩的优秀教师。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名师”工程,充分发挥名师的引领、辐射作用。取得名师称号的教师将获得一定的政治待遇和物质奖励。对特别优秀且有突出贡献的名校长、名师政府要给予重奖。同时,充分发挥名师效应,组织名师在全县中小学校开展优质课巡回教学活动,将300名名师的优质公开课制成光碟,发放到全县中小学校,作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要策应名师工程效益,进一步加大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力度,从教育公用经费中统筹5%的资金,专项用于教师业务培训。
5、实施教育改革深化战略。通过强化学校管理促进学校和谐发展,创建和谐教育平台。一是加强校长对学校的管理,实施名校长工程。逐步建立校长业绩和待遇挂钩的梯级管理制度,健全和不断完善教师激励机制,促进教育系统干部人才有效流动。二是教师管理实行“五制”。即资格准入制、定期支教服务制、考核评估制、继续教育学分制和职称动态管理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使学校真正成为传承文明、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摇篮。三是教育行政管理日趋规范。严格遵守上级教育部门关于教育教学的政策法规,坚决执行义务教育“一费制”收费,全面杜绝各级各类学校违规收费现象。让“学生在城西读书投资最少、效益最高、回报最大”成为全县内外群众的共识。此外,由于县城内高中、初中、小学均有多所,要在校与校之间引入竞争机制,让每一个学校均有紧迫感和危机感,如此才不会固步自封,也就能促进城西教育整体的提高。
6、实施职业教育振兴战略。职业教育是城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教育名县,必须做到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并重,“两驾马车”齐驱并进,推动我县教育发展。随着我市、我县招商引资工作的深入推进和开放型经济的快速发展,入入驻我县和经济开发区的企业越来越多,企业所需职业技术员工也急剧增多,这给我县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广阔空间。一是高标准建设我县职业技术学校。我县职校刚搬新址,建为高标准建设提供了契机。因此,要采取“政府送一程”的办法,在政策上加以倾斜,在资金上加以扶持,在办学上加以指导,明确办学定位,突出办学特色。结合我县产业实际和企业实际需要,合理调整科目设置,注重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同时,加强实训基地建设,让学生在校就学会,到企业就能干,力争创办为“省级示范性职业学校”。二是出台优惠政策,积极吸引民间资本来我县创办各具特色的职业技术学校(院),大力发展高职院校,引导企业自身重视技术人才的培养,鼓励企业选派员工到职业院校培训,努力形成企业与职业院校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花雕发展的良好局面。
7、实施民办学校扶持战略。近年来,我县积极鼓励社会各界以多种形式投资办学,鼓励民办教育发展,取得了较大成效。当前,针对县内民办学校较多的特点,我县应挑选1两所重点予以扶持,帮助其塑造全省知名品牌民办学校,从而鼓励带动其他民办学校的发展。同时,也要着力规范民办教育的发展,强化民办学校内部管理,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质量,形成公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
领题人:祝家炎、胡红英、黄统征课题组成员:黄立新、李永芳、徐建华2008年11月28日第二篇:对唱响学在城西打造教育名县的思考
对唱响学在城西,打造教育名县的思考
上饶县教育局 徐建华“唱响学在城西,打造教育名县”是在我县在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所提出的教育事业发展目标,体现出县委、县政府发展教育事业的决心和信心。那么,如何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就成了当前乃至以后发展我县教育事业的一个重大课题,作为县教育局局长,身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县的教育发展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三年来,我县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在改革开放中加快发展,在与时俱进中开拓创新,在克服困难中奋发有为,在机遇挑战中乘势而上,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教育质量与教学管理、学校建设和后勤化服务及参与经济建设等各个方面取得明显成就,呈现出“基教突出、特色明显、整体推进”的良好局面,为国家输送了一大批人才,为县域经济社会快速稳定协调发展提供了人力和智力保障,成为上饶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亮点。30年来,我县教育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一是素质教育成效明显。切实抓好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诚信教育、孝道教育、文明习惯养成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积极开展了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一批学校先后被评为省、市级文明学校和市、县级德育示范学校;一批教师、学生被评为省、市级优秀。二是学前教育发展迅速。从1987年,全县有部门幼儿园66所,在园学生2412人;到2007年,全县有幼儿园171所,在园学生17201人,由此可见学前教育的发展迅速。特别是在1994年开办第一所私立民办幼儿园以后,民办幼儿园如雨后春笋,遍布全县各地,形成了以县保育院为龙头,民办幼儿园为主体,部门幼儿园为辅的良好局面。目前,学前一年幼儿毛入园率达85.8%,学前三年幼儿毛入园率达55.9% 以上。三是基础教育扎实推进。1997年10 月,“普九”工作顺利通过省政府验收。“九五”期间,圆满完成了由“五三”学制向“六三”学制的过渡,实施“普九”工作动态监控机制,高中办学规模持续扩增,有效地解决了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2007年11月,“两基”工作顺利通过省政府复验,巩固提高了“两基”工作成果。目前,全县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53%以上,初中入学率达95%,小学入学率达100%。四是职业教育长足发展。职高学生数从1987年的1031人到2007年的10455人,可见职业教育得到长足发展。目前,我县普、职高学生比为56.9:43.1,高于全省20个百分点,每年安排学生就业率达95%以上。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撑起了全县人才技能培训和高中阶段教育两个重点,跨入了市职业教育先进行列。五是民办教育蓬勃发展。90年代,县委、县政府采取“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顺应时代要求,开始创办民办学校。从1992年3所农村私立小学,4个班,在校生128人,专任教师4人;到现在39所民办中小学(不含学前教育民办校),教职工762人,在校生达1.4万人,形成了从幼儿教育到高中阶段教育的完整序列体系,成为我县教育史上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六是师资队伍不断壮大。师资队伍是发展教育的根本,我县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不断壮大和加强教师队伍,夯实教育根基。1988年来,坚持“按需设岗、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的原则,认真落实专任教师持证上岗制度和教职工聘任制,激活了教师队伍的活力。到2007年,按照省定标准核编定岗,我县已有中小学教职工5796人。2005年来,县委、县政府又新补充教师478人,其中引进县外优秀教师42人,充实到农村中小学任教,确保了教师的稳定增长。七是教育装备快速发展。1987年,全县现代化教育设备有电教仪器307件,有音乐器材163件,美术器材102件,体育器材1320件,图书11万册;1993年,罗桥中学率先建成语音室;1994年,上饶县中率先配备42台电脑。目前,全县学校现有微机室65个,电脑2600余台,多媒体教室56个,语音室25个,图书百余万册。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教育网接入点达61个,全县教育网覆盖率达100%,基本实现“校校通”。二、我县教育现状分析
(一)基本情况
目前,全县共有中小学校375所,其中普高11所(公办4所、民办7所),职高7所(公办1所、民办6所),初中25所(公办24所、民办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8所(公办4所、民办4所),中心小学25所,完小115所(公办113所、民办2所),村小91所,教学点92所,特教学校1所;另有教师进修学校1所和幼儿园292所。在校中小学生13.5万人,在园学前幼儿1.72万人。有在职教职工6242人,其中普通高中340人,职业高中63人,初中2541人,小学3234人,进修学校29人,特殊教育学校6人,县直幼儿园29人。
(二)存在问题
一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主要表现在:现有教师年龄结构老化。据统计,全县46以上的教师有1837人,其中800余名教师属民师转正人员,27.7%的人员起始学历属小学和初中,学历低、教法陈旧、综合素质差。专任教师少,职工比例大,专任教师第一学历达标率不高。据统计,全县起始学历不合格人数达507人。二是优质资源既弱又小。一方面县城人口集中,学校少,学生多,造成中小学大班额,成为制约教育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目前,县城高中平均班额60.7人,初中平均班额69.4人,小学平均班额67.2人。大班额问题造成教师劳累不堪,使学校疲于应付,学生身心健康受到影响,教育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另一方面优质高中资源小。我县目前仅有一所独立高中(县中),已是满负荷运转。县二中目前既有高中又有初中,不利于开展专业管理。三是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农村小学、初中阶段教学管理赶不上步伐。为了整合教育资源,从2006年开始,我县按照相关要求,加快了农村中小学布点调整,对充分利用教育资源、进行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但是,由于部分学校资金问题,配套设施不健全,部分学生仍在原教学点就读,造成了大量的小班额,造成教师资源的巨大浪费,相当多的学校不得不聘请临时代课人员。四是教育资金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我县属于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财力较差,虽然近年来不断加大了教育投入,但除去经济社会发展和其它社会事业发展所需资金外,投入教育的资金还难以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五是学校负债严重。根据上半年学校债务审计情况,全县义务教育阶段“普九”欠债 万元,虽然国家已经在解决处理,但目前一时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直接影响了当前教育的发展。六是政策不协调,自创环境差。我县一方面缺乏创新性教育发展政策,另一方面国家现有教育优惠政策不能全面落实(如教师津补贴不低于公务员的问题)。多年来,尽管县委、县政府对教育高度重视,但就社会整体而言,缺乏对教育发展的统一认识,形不成整体合力。
三、对今后教育发展的思考
我县教育事业要科学发展,必须解放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开拓发展思路、把握发展内涵、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完善发展机制,促进教育发展切实走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只有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方向,坚持以育人为根本,全面实施农村教育城镇化、学校建设标准化、教育装备现代化、师资队伍专业化、教育管理科学化、教育教学优质化战略,发展教育文化,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办出教育特色,才能实现名生辈出、名师荟萃、名校叠现的省级“教育名县”品牌。(一)开拓教育发展思路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必须创新思维、创新模式、创新方法,必须拓宽教育发展思路,认真研究和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明确目标定位。目前,我们把“唱响学在城西,打造教育名县”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其主要是要把教育发展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生存和发展方式,满足全体公民基本学习需要,为他们提供掌握自己命运和承担相应社会责任的可能性;贯彻教育公平原则,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让教育资源为公民共享;调整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避免任何形式的教育浪费,科学地实施农村教育城镇化战略。二是提高服务能力。要正确处理教育发展自主与从属、独立与受制、应为与难为的关系,找准教育自主、独立、应为的立足点,主动服务社会。通过培养高素质人才表现出来,促进教育功能的生成与释放,回报社会和人民,提高服务能力。教育功能的生成,必须遵循教育规律,避免主观意志和感情用事;教育功能的释放,则要根据社会需要和所提供的可能条件,发挥最大的作用。三是完善衡量机制。要建立教育的自我衡量机制,通过教育的不断自我革新,增强教育的自主能力和适应能力。要充分认识和有效释放教育的功能,在“需要”与“可能”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点、对接点,适当超前,统筹规划,科学谋划发展进程,使教育办出时代特色,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二)把握教育发展内涵教育发展的内涵主要包括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又好又快地发展。一是教育的全面发展,包括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和提高等等。二是教育的协调发展,包括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受教育者的德智体美劳协调发展;要统筹教育的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结构和质量,统筹和保障受教育者的权利和机会均等,统筹教育量的积累与质的跃迁,统筹教育发展的重点与一般,统筹解决教育发展中的难点与薄弱环节,统筹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合理配置。三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包括教育发展的衔接性、持久性、连续性、服务性;要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充分考虑人民的教育需求与教育发展的承受能力,解决好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充分考虑教育发展的“硬件”和“软件”,研究制订、完善教育发展的规范、标准、制度、机制,认真研究并解决好人的发展基础和发展后劲,研究提高受教育者发展的学习能力和就业的竞争能力,研究教育发展的支持能力和提高服务能力。(三)创新教育发展模式根据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构建各级各类教育结构合理的、相互衔接和沟通的、开放的教育结构体系;建立以德育为首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受教育者德心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体系;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教育发展需要,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的、多元的教育资源体系;建立教育与经济、科技紧密结合,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教育服务体系。(四)破解教育发展难题教育发展就是解决问题,特别是要破解教育发展中的难题。难题制约甚至阻碍教育发展,破解难题是考量领导能力的重要标志。教育发展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有不同的难题,必须解放思想,围绕发展主题,采取非常规的办法,千方百计地加以解决。教育发展的难题很多,如“两基”成果的巩固提高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职业教育发展、素质教育实施及教育文化建设等等。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全县上下解放思想,共同努力,解决了很多教育难题,应该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提高破解教育发展难题的能力,促进教育的健康发展。(五)提高教育发展质量教育发展质量是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教育教学优质化是教育工作者奋力追求的目标,也是提高教育发展质量的根本。提高教育发展质量,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根据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制订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采取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方法;转变教学行为,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学会学习,正确处理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夯实基础,提高学习能力;加强教育质量管理,建立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研究解决教育过程中的问题。(六)完善教育发展机制完善教育发展机制,就是要实施教育管理科学化,包括管理策略和管理方式的科学化。在管理策略上,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策略。在管理方式上,要由经验管理向制度管理与文化管理相结合的转变。要全面推进以法兴教、依法治教,形成决策科学民主、快速高效的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加强和改进师资管理工作,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以激励竞争为导向,形成新的历史条件下,有利于充分发挥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师资管理运行机制,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以改革教育体系和优化教学过程为中心,建立新的质量与效益评价体系及办法,健全教育运行机制;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形成办学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的教育发展运行机制。四、我县教育发展建议和意见
我县教育发展还面临着很多问题需要研究,根据“唱响学在城西,打造教育名县”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就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等问题谈谈自己的建议和意见。(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一要明确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路:实施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理念的核心,根本在人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第一,树立素质教育观念。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观,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建立以人格和智能全面发展的质量观。第二,明确素质教育目标。素质教育的目标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三,完善素质教育评价。重视学生健康发展、个性的充分发展,注意识别和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强化优势智能和改善弱势智能,促进各种智能协调发展。建立以生成、发展、过程为主线,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主要内容,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指标的评价体系。二要制定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第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德育资源,根据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采用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育教学,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要突出主体参与与实践体验,自我教育与激励教育,寓教于学与寓教于做,寓教于玩与寓教于乐,生动活泼与形式多样。第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坚持心理学的发展观,通过专题讲座、学科教学和生活的渗透,以及个别疏导,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体验、完善自我,养成良好的健康的心理品质。第三,推进教育改革。要积极探索课程改革,课程目标要由知识教育转向学习能力培养,课程内容要实现智力开发与非智力开发的结合,课程结构要彰显模块化课程的开放性、灵活性,课程实施要从传统的“教程”向“学程”转变。第四,优化教育环境。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是基础教育理念的重要指向,要加强联系,优化育人环境,让学校教育得以延伸,家庭教育得以改善,社会教育受到重视。第五,改进教育评价。建立健全的、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和评价办法,对学校进行全面、客观、科学地评价,对学生重视综合评价、生成评价、激励评价,对教师重视职业道德、育人业绩和专业发展的全面评价。(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办学指导方针。一要正确把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区域内部城乡之间、乡镇之间、学校之间达到大体相当的平衡发展。要科学地分析义务教育发展“差距”的客观性和“均衡”的相对性,积极探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体制创新,努力做到受教育者入学机会公平、教育资源配置公平和教育质量评价公平。义务教育在实现普及后,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教育布局结构不均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教育质量不均衡。教育发展不均衡是客观存在、历史形成的事实。因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产生地区差别,因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差异造成城乡差别,因政策、文化、历史等因素形成学校差别。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历史的概念,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发展的整体战略,包括城乡之间、乡镇之间、校际之间的结构均衡,教育经费、师资、教学设备等资源的配置均衡,实行办学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的管理均衡等等。二要理性选择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教育均衡发展,包括分类发展、和谐发展、特色发展。要根据县域实际情况,实行分区规划、分步实施的分类发展,而不是“削高补低”的平均发展;实行“创优扶差”、高位平衡的和谐发展,而不是“限优等低”的制约发展;实行整体布局、规范基准、张扬个性的特色发展,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同步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要实施农村教育城镇化战略,要采取四个策略:一是抓好重点,促进城乡均衡发展;二是抓住关键,实现区域均衡发展;三是抓好切人点,推进校际均衡发展;四是张扬个性,激励学校特色发展。三要在三个层面采取有效措施。在物质层面上,追求优质教育资源相对均衡配置,为受教育者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与条件,在就学过程中得到同等的对待和支持,不要人为地制造不平等。在制度层面上,保障受教育者权利平等的实现,获得平等入学机会,不要人为地制造新矛盾。在意识层面上,关注每个学生潜能的最大程度的发展,并为之提供最适宜的发展环境和条件,不要人为地限制个性发展。实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政府应切实承担起主要责任,采取积极推进、实事求是、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工作方针,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快教育资源区域内流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循序渐进地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四要采取有效的教育均衡发展办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布局合理调整是基础,教师合理配置是关键;教育资源配置,要以标准定均衡,共享促均衡,监测促均衡。具体办法有:一是调整网点布局,因地制宜,合理集中办学,合理调整初中过大班额。二是制订办学条件标准,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教师、装备等),使区域内所有学校都达到基本标准。三是加强薄弱学校建设,积极发展寄宿制学校。四是实行“按需设岗、量化测评、竞争择优”的聘任制度和机制,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合理流动。五是加强校长和教师培训,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六是实行支教、跟班学习、名师示教等制度,组织骨干教师到乡村学校支教,组织城镇教育资源支持乡村学校,组织县级名师巡回教学、示范和指导。七是发展远程网络教育,充分利用好教师电子备课系统,提供和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八是健全激励机制,实行过程管理,促进学生发展,落实教育公平。(三)普高的加快发展和质量提高普通高中教育是通识教育,是教育体系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既影响义务教育的巩固提高,又制约高等教育的生源质量,更影响国民素质提高,是全社会关注的教育问题。发展内涵:高中教育发展包括量的积累和质的跃迁,是义务教育的巩固提高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普通高中教育以高考为主要出口,与社会要求存在差距,也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普通高中教育搞平均主义并不能实现教育的平等,只能因势利导,利用教育的分层和流动功能,让不同需要的人受到不同需要的教育。普通高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直接源头,要下大力气认真解决高中教育滞后、制约各级教育协调发展这个“瓶颈”。发展思路:一是坚持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并举。二是合理集中与科学布局统筹兼顾。三是提高质量与扩大规模统筹协调。四是普通高中与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的合理衔接。五是政府办学为主与多元办学相结合。六是普通高中教育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发展对策:一是加快高中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政府管理职能要逐步转向教育规划、政策供给、执法监督和教学督导等宏观管理,承担信息、咨询、监督的任务,逐步落实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的人权、财权和事权。二是调整高中学校布局,形成以城区为主体的高中学校布局,抓好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加强等级学校建设,实行普通高中“分级达标、分类推进、动态管理”的激励机制,提高办学水平,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三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用政策积极鼓励、引导社会力量投资高中教育,努力发展民办高中,形成多元办学体制。四是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高中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狠抓落实。积极推行“全员聘任,岗位管理”的人事制度改革,鼓励学校引进优秀教师和管理人才,加强骨干教师力量。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加强校本培训和研修,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五是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素质教育为目标,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逐步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对学校、教师、学生的评价制度。加强教育科研和校本教研,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使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张扬和提升,切实改革普遍存在的满堂灌、注入式、题海战术、机械训练的教学方式。六是培养提高高中学生的自我意识,正确认识自己的智能优势和发展潜力,正确选择成长路径。积极探索普通高中的分流以及与职业高中的沟通,拓宽普通高中毕业生的“出口”,向高等学校和社会输送更多素质良好的毕业生。(四)扩大职业教育与提高劳动者素质办学定位:职业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技能教育,是优化教育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举措,关系到人力资源强县发展战略的落实,要作为攻坚工程来抓。发展思路:实行集中办学,学历教育为主、长班与短训相结合,根据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布局和劳务市场的需要,培养与现代化建设、市场经济紧密结合的适销对路的高素质劳动者,保持职业教育办学出口与进口畅通、招生与毕业生就业良性循环,为经济结构调整和促进技术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三农”服务。发展对策:一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的转变,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把职业教育办大、办好、办活。二是坚持多元办学,探索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扩大职业教育规模。三是面向社会市场,根据产业设置专业,根据岗位设置课程,大力加强文化基础教学和专业技能训练。四是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把企业应用的新技术引入教学,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办学的培养模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工作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心理调适能力,增强核心就业能力。五是认真搞好教学基地建设,包括校内基地和校外基地。六是实行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包括思想品德、文化基础与专业技能等的评价。2008年11月20日第三篇:打造“平安**”调研报告
市“平安**”课题组
平安既是一个地区的形象,也是一个地区重要的投资环境,我市各项改革措施的顺利实施,经济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都需要一个平安的社会环境。为此,我们就市委、市政府打造“平安**”这个课题,深入部分镇乡(街道)和有关部门作了专题调研,并到宁波**和杭州**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形成了对打造“平安**”的一些设想。
一、打造“平安**”的客观必要
近年来,我市通过不断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创新工作机制,夯实基层基础,强化特殊人群、公复场所、特种行业管理,完善长效机制,确保了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全市稳定工作总体形势比较好。但目前我市与其他县市一样,也正处在一个大变革、大开放、大发展的时期,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国内“四个多样化”趋势的发展,经济社会正处在深刻的变化之中,社会稳定工作也出现了错综复杂的情况。在这种形势之下,打造“平安**”活动的开展,对于适应形势,顺应民意,创新机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打造“平安**”是形势所趋。
当前无论是全国还是我市,政治稳定的形势不容乐观,一是西方敌对势力和一些不法组织,利用人权、民主、宗教、民族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各种渗透破坏活动,其手段越来越具体化,方法越来越多样化,领域越来越广泛化。特别是危害社会的有害气功组织的不法活动在我市比较猖獗。二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社会的管理体制、组织结构、利益关系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活动区域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的管理工作在很多方面还跟不上发展变化了的新形势,导致刑事案件高发,特别是盗窃、抢夺、抢劫等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的侵财性案件居高不下,团伙犯罪、流窜作案日趋增多。根据公安部门提供的信息,今年1—7月,全市发生的刑事案件中,侵财性案件超过90%。三是我市是一个市场发育早、个私经济发展较快的经济强市,外来人员流动性强,外来流动人口大量涌入,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遵纪守法的,但其中也混杂了不少品德低下、游手好闲之徒,甚至有一部分违法犯罪分子也隐匿其中。今年来,作案人员中,外来人员占75%,外来人员作案已成为影响我市刑事案件高发的一个重要因素。四是在“四个多样化”的新形势下,社会组织增多,就业方式多样,许多人由过去的“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自然人”变成了“利益人”,社会管理工作出现了一些“盲区、盲层、盲点、盲人”,治安隐患增多,综合治理工作的难度加大。特别是由于各种文化相互激荡,加之受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盲目崇拜、贪图享乐、追求刺激等不良风气,对一些自身意志薄弱、家庭教育不健全的青少年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是比较大的。今年1-7月份,我市14至25周岁青少年违法犯罪,约占作案总数的63 %。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和管理,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任务将是长期的、艰巨的。以上这些都说明,社会稳定既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又是一个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更是一个必须引起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的政治问题,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具有复杂性、动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
(二)打造“平安**”是民意所盼。
打造“平安**”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在和平时期,老百姓最大的愿望就是富裕和平安。没有安全感就不会有幸福感,不能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就不能调动人民群众创业致富的积极性。七月份,政法委在全市所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开展了一次安全感调查,在如何评价政法机关对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一栏中,认为“时宽时严”的占68%,比去年增加了21%;认为“宽严适当”的占12%,与去年同比减少22.6%;而有20%的人认为还过宽,比去年上升1.6%。说明人民群众对政法机关防范和打击犯罪活动的期望值在提高。但目前我市的社会治安状况还不够理想,表现在:
1、各类案件居高不下:一是每万人口刑事案件立案数和治安案件受理数高于**平均数。今年1-7月份,刑事案件共立案1801起,每万人立案数为24.9起,与**市的平均22.7起相比是比较高的。治安案件共受理2289起,每万人口治安案件受理数为31.7起,这个数字在**市各县市区中也是比较高的。二是毒品案件与去年同期比增长快。全市1-7月份共发案8起,而去年同期只有3起。三是八类案件多。1-7月份共发生111起,占全部刑事案件的6.16%,其中杀人案件5起,故意伤害案件35起(1起为故意伤害致死),放火案件4起,强奸案件7起,抢劫案件60起,也高于去年同期发生数,而且恶性程度大,社会危害严重。
2、矛盾纠纷频发不断。因企业改制、土地征用、旧城改造、环境污染等引发的各种民间矛盾比较突出,而且矛盾涉及的范围更具广泛性,触及的层次更具深刻性,牵涉的对象更具群体性,呈现的状态更具复杂性,显现的方式更具尖锐性。今年上半年,市、镇(乡、街道)两级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3363件(次),同比上升5.7%,其中来信1578件,来访1785件5705人次。而且今年全市的集体上访有所上升,上半年共发生集体上访171件2520人次,越级到**的集体上访3件68人次,去省的集体上访2件21人次。全市上半年调处的民间纠纷也达到616件。从矛盾纠纷的内容来看,利益主导性突出,处理的难度都比较大,一些矛盾稍有不慎,就极可能转化为刑事案件。这些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就会削弱,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就会降低。通过打造“平安**”,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治安问题,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是民心所向、民愿所盼、民意所求,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打造“平安**”是创新所需。
按照辩证法的观点,一个地区的稳定是相对的,不稳定是绝对的,稳定具有阶段性、区域性,不稳定具有长期性、广泛性。对于我市来讲,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新的问题和矛盾也会不断涌现。而且,今年,浙江省建立了综治评估体系,将对各地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情况进行排名。对照省综治评估体系,我市在这方面的差距比较大,特别是与市里提出的综治工作要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要求还有较大的距离。综合治理的合力还不够强,意识还不够浓,基层基础还不够扎实,只有通过开展打造“平安**”活动,积极创新维护稳定的方式方法,才能有效解决各种问题,化解各类矛盾,从而为实现**的长治久安创造条件。“平安**”作为一个“大稳定”的概念,在扎实开展平安乡镇、平安村(居、社区)、平安大道、安全文明校园等基层系列安全创建活动的基础上,以全市为单位来开展安全创建活动,是稳定工作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是稳定工作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种新的积极的探索,通过进一步整合全市各方面的力量,发挥市一级的优势,依法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整治治安问题多发的地区,解决突出的治安问题,把“严打、严管、严防、严治”紧密结合,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活动,这无疑是我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在新时期的有益创举。
二、打造“平安**”的目标定位
通过借鉴外地成功经验,针对我市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的现状,我们认为,作为一个经济比较发达,但区域不大、人口不多的县级市来讲,“平安”的内涵主要是政治层面的安全、治安层面的安全和生产层面的安全三个方面。从一定意义上讲,打造“平安**”是与建设小康社会相一致的,因为打造“平安**”是我市实现小康社会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社会发展进步的终极价值追求。
为此,我们建议把打造“平安**”活动的时间初定为三年,其目标定位为:通过三年的努力,力争达到“一个化解”、“两个控制”、“三个落实”和“四个不发生”,真正实现“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平安**”目标。具体来说,一个化解,即各类矛盾纠纷得到及时化解。推广“枫桥经验”,落实“四前”工作机制,矛盾纠纷调处率、调处成功率分别达到95%和90%以上,力争做到“小事不出村(居),大事不出镇乡(街道),矛盾不上交”,防止因调处不及时而激化为民转刑案件。两个控制,即各类刑事、治安案件和各种安全生产事故得到有效控制。抢劫、抢夺、扒窃、入室偷盗、盗窃机动车等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的多发性侵财犯罪案件明显下降;各类刑事案件的发案率逐年下降,刑事破案率逐年上升;“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达到80%以上。一般性交通事故得到有效遏制,交通死亡人数控制在**市控指标内,并做到稳中有降,不发生一次死亡5人(含)以上的重大恶性交通事故;杜绝群死群伤或直接经济损失超300万元(含)的特大恶性火灾事故,控制重大火灾事故,减少一般火灾事故的发生。安全生产事故逐年减少,当年各项安全生产指标不突破上级下达的控制指标,不发生企业职工一次死亡3人(含)以上的重特大事故。三个落实,即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归正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和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得到落实。青少年犯罪人员占全市刑事作案人员的比例控制在45%以内。归正人员安置率和帮教率分别达到90%、95%以上,重新犯罪率控制在3%以下。流动人口办证、管理、教育、服务、维权体系建立,犯罪同比率下降,暂住人口登记发证率不低于95%。四个不发生,即不发生严重危害社会的恶性暴力刑事案件和带黑社会性质的团伙犯罪;不发生造成社会恶劣影响的大规模群体性事件;不发生群死群伤的重特大灾害事故;不发生“法轮功”顽固分子进京滋事事件。从而使全市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投资环境优良,企业平安经营。
三、打造“平安**”的推进措施
小康社会首先应该是平安社会。打造“平安**”,必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真正把这项任务完成好,我们认为必须坚持打防结合,重在预防的原则,在领导保障、长效机制、基层基础、队伍建设四个方面下功夫、化力气,从根本上预防、减少违法犯罪和各类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坚持加强领导与落实责任相结合,大力提高打造“平安**”的整体合力。打造“平安**”活动作为市委、市政府的战略决策,首要的是必须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相关责任,为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保障、创造条件。首先,市、镇乡(街道)党委、政府(办事处)要切实加强对打造“平安**”活动的领导。要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切实履行“富裕一方、平安一方”的职责,将打造“平安**”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为民办事的实事工程和重要的政治任务,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落实责任制。要加强对基层打造“平安**”活动的调查研究,善于从基层实践中总结经验,指导工作,及时发现问题,找出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实实在在地加以解决;要尊重并鼓励基层和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营造勇于改革、大胆创新的氛围,形成激励成功、支持探索的竞争机制;要加强对打造“平安**”的理性思考,对创新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在调查研究、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积极寻求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同时,市、镇乡(街道)政府(办事处)要认真落实打造“平安**”活动的工作经费,积极解决警力不足、政法经费紧张这一困扰活动开展的实际问题,为活动提供有力支持,确保活动充满活力,健康发展。其次,要落实综治及其成员单位的责任,切实发挥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作用。按照综治工作的职责分工和要求,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的原则,认真落实好各项安全管理和防范措施,管好自己的人,看好自己的人,办好自己的事。要推行综治成员单位年终述职制度,通过述职,把当开展综治工作的情况作为工作实绩加以总结,做到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为维护全社会的整体稳定出力。第三,要提高人民群众对打造“平安**”活动的参与度。警力有限,民力无穷。广大群众参与的程度决定打造“平安**”活动的力度、深度、广度和进度。为此,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依靠民众,鼓励广大群众自觉与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保护群众参与打造“平安**”的积极性,提高群众的自我防范意识和法制意识。通过强化群众参与意识,广泛宣传群众,深入发动群众,使“平安**”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形成人人思平安、人人创平安、人人为“平安**”献计出力的良好局面。
(二)坚持“打、防、控”相结合,建立健全打造“平安**”的长效机制。要善于以跳出**、跳出政法的思维来审视目前我市的“打、防、控”一体化建设水平,把握优势,找准弱点,切实提高驾驭控制社会治安的能力。一要以服务发展为目标,继续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做到打得准、打得狠,为全面实施“平安**”战略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打造“平安**”,必须抓住“打击”这个首要环节,进一步完善打击机制,形成定期摸排—专题研究—集中优势兵力重拳出击的扫黑除恶新机制。要始终保持高压态势,把“严打”方针落实到日常侦查破案、批捕起诉、定罪量刑等执法环节中,依法严厉打击严重危害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各类刑事犯罪活动,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及时、全面、准确地搜集社会治安信息,进行科学研判,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通过发挥快速反应机制、警署体制综合效能等优势,综合运用刑事技术、情报信息、阵地控制等多种手段,开展“破案追逃”、“破案会战”、“两反一禁”等专项斗争,对重大案件进行全力攻坚,对现行恶性案件做到快侦快破,采取小区域、快节奏、短周期的方法,以梧桐、濮院、乌镇、崇福等地区为重点,开展集中整治。整治既要治标,更要治本,综合运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措施,从制度上、管理上堵塞漏洞,从而跳出整治—复发—再整治—再复发的恶性循环。要始终把那些危害大、影响广的黑恶势力犯罪、严重暴力犯罪作为主攻目标来抓,对多发的拦路抢夺、入室抢劫、马路诈骗、盗窃机动车等侵财性案件,以及杀人、强奸、投毒、放火等恶性案件,更要作为打击的重点,坚决予以打击,力争使这些案件的破案率明显提高、发案数明显下降,使一切危害我市稳定大局的犯罪分子依法受到严惩,使群众依法得到保护。二要按照“防范严密、控制有力、全面设防”的要求,着力构建专群联动、动静结合,点线面相衔接、人技物相配套,各项防范措施相配合、各种防范力量相策应的高效防控新格局。当前,首先是要建立和健全“三级防范网络”,加强人防。第一级防范,以市公安局巡警、治安、交警等公安职能部门为主,负责市内主干道巡逻控制和治安防范工作;第二级防范,以各镇乡、街道政府、办事处和公安警察署、派出所为主,组织联防力量在辖区小街小巷开展巡逻控制;第三级防范,以内保单位、社区和各行政村为主,组织保安人员、治安积极分子和群众开展单位内部、楼群院落和乡村的值班巡逻。在城市社区,要构建与社区管理相配套的综治、警务室,全面落实“一区一警”工作制度,完善社区警务模式。在农村,要重点抓好以专职、义务巡逻队为主体的多层次治安联防机制建设,努力形成邻里守望、互防联动、协作共防的治安大巡防格局。在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要健全内部治保机构,充实治保力量,落实防范责任,同时要积极参与所在地和周边地区的共建联防,共同构筑社会面的治安防线。同时,要大力扶持和发展保安服务业,在出租车司机、特种行业和重要场所从业人员等特殊群体中广泛建立信息员,不断推进社会治安工作的社会化,夯实防范工作的社会基础。其次要着力推进科技防范,加强物防技防。要以内部单位为点,以沿街店面为线,以居民小区为片,以城乡结合部为环,推进物防技防网络建设,进一步强化市区及中心镇的反暴卡点、治安检查站、出租车出城登记服务站、岗亭、摩托车巡逻等的综合防控功能,力争将更多的犯罪嫌疑人抓获在本地。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大力推广安装CK报警装置,在重点街区和重点部位,实施电子监控工程,对新建的居民小区和住宅项目中,要把技防物防建设列入规划,推广红外线报警装置。在进一步完善梧桐街道、濮院镇电子监控系统建设的基础上,可在崇福皮毛市场、乌镇景区等实施技防监控工程建设,并逐步发展到镇区,切实加强技防物防建设。进一步推动基层派出所改革,使派出所成为融刑事破案、治安管理、安全防范、交通管理、消防管理、服务群众为一体的多功能战斗实体,从整体上提高基层派出所动态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三)坚持强化基层安全与推进全市平安相结合,努力夯实打造“平安**”的基层基础。重点要抓好基层组织建设、重点人群教育管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和基层系列安全创建等四项工作。一要抓好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以村(居、社区)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党政组织建设和治保会、调委会建设,配齐人员,落实待遇,充分发挥其在维护稳定中的第一道防线作用;进一步加强镇乡(街道)综治委(办)、公安派出所、人民法庭、司法所等基层政法综治组织建设,提高基层的教育管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确保打造“平安**”活动在基层有人干、有条件做,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内部、解决在萌芽状态。二要严格重点人群教育管理。在流动人口的管理方面,要进一步强化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综治委牵头,有关部门密切配合,融教育、管理、服务、维权为一体的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机制,实施市民化管理、亲情化服务、人性化执法的新举措,建立健全流动人口服务保护机制,帮助提供就业、居住、教育、法律、培训等服务。把外来人员的劳动就业纳入就业介绍和指导的范畴;在全市积极创造条件,建造“民工之家”,推广全方位服务、全方位管理的模式,解决外来人员的居住问题,尽可能地实行集中居住、集中服务、集中管理;协调有关学校积极吸纳附近打工的外来人员的子女,并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外来人员子弟学校,切实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打击各种侵犯外来人员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规范劳务市场,对恶意逃废外来务工人员工资、随意延长劳动时间等违法违规现象,依法坚决查处,真正体现同工同酬;组织好技能培训,进行必要的安全常识、自我保护意识教育等。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方面,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中小学校法制副校长作用,加强对在校学生的法制和思想品德教育。深入开展“安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优化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在归正人员的安置帮教方面,由司法行政部门牵头,公安、劳动、工商、税务、民政等部门积极配合,共同做好安置帮教工作。对“法轮功”练习者,要落实专门人员,采取各种措施,控制重点对象,做好转化工作,防范和打击“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非法活动。三要着力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充分发挥乡镇司法信访联动服务中心的作用,完善预警排查、报告、督办、处置等各项工作制度,推进排查调处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要密切关注和分析群体性上访事件多发行业、单位群体的动态变化趋势,坚决防范和制止跨地区、跨行业、跨系统串联引发的群体性上访事件。依法处理利用人民内部矛盾纠纷实施违法犯罪的活动。对重大的矛盾纠纷要实行挂牌督办,把责任落实到主管部门、单位和负责人。对群体性事件,事发所在地党政领导要全权负责,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要亲临一线,靠前指挥,各职能部门要密切配合,快速反应,坚持慎用警力,慎用武器、警械,慎用强制措施的原则,讲究方法策略,做好疏导化解,尽快平息事态,防止矛盾激化。四要深入开展基层系列安全创建活动。坚持积小胜为大胜,积小安为大安,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平安乡镇(街道)”、“无毒社区”、“治安安全单位”、“平安社区”、“平安村(居)”、“交通安全村” “平安大道”和 “安全文明校园”共八个大项的基层安全创建活动,组织动员人民群众参与打造“平安**”活动。
(四)坚持从严治警和科技强警相结合,全面锻造打造“平安**”的过硬队伍。打造“平安**”,关键在人,关键在队伍。政法队伍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专门力量,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柱石,更是打造“平安**”的主力军,队伍战斗力如何,直接影响到打造“平安**”的成效。坚持从严治警,进一步建立完善选人用人机制、教育培训机制、监督制约机制、奖惩激励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提高广大政法干警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牢固树立政法队伍“严格执法、热情服务”的良好形象。每年组织开展一次有针对性的政法系统集中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干警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法治意识和服务意识,切实解决“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这一根本问题,从领导干部做起,建好班子,带好队伍,树好警风,使政法干警的综合素质年年有新的提高,政法队伍的自身形象年年有新的改进,政法部门的各项工作年年有新的加强。坚持科技强警。在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实施装备现代化的同时,结合政法干警职业化建设要求,根据政法各部门不同的工作性质,进一步加大业务技能培训力度,开展各种形式的岗位练兵活动,提高政法干警运用科技装备和应对复杂情况的能力。同时要坚持从优待警。从各个方面落实从优待警的各项政策措施,为政法干警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通过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政法干警队伍,更好地适应打造“平安**”活动的需要。
第四篇:打造“平安**”调研报告
市“平安**”课题组
平安既是一个地区的形象,也是一个地区重要的投资环境,我市各项改革措施的顺利实施,经济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都需要一个平安的社会环境。为此,我们就市委、市政府打造“平安**”这个课题,深入部分镇乡(街道)和有关部门作了专题调研,并到宁波**和杭州**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形成了对打造“平安**”的一些设想。
一、打造“平安**”的客观必要
近年来,我市通过不断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创新工作机制,夯实基层基础,强化特殊人群、公复场所、特种行业管理,完善长效机制,确保了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全市稳定工作总体形势比较好。但目前我市与其他县市一样,也正处在一个大变革、大开放、大发展的时期,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国内“四个多样化”趋势的发展,经济社会正处在深刻的变化之中,社会稳定工作也出现了错综复杂的情况。在这种形势之下,打造“平安**”活动的开展,对于适应形势,顺应民意,创新机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打造“平安**”是形势所趋。
当前无论是全国还是我市,政治稳定的形势不容乐观,一是西方敌对势力和一些不法组织,利用人权、民主、宗教、民族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各种渗透破坏活动,其手段越来越具体化,方法越来越多样化,领域越来越广泛化。特别是危害社会的有害气功组织的不法活动在我市比较猖獗。二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社会的管理体制、组织结构、利益关系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活动区域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的管理工作在很多方面还跟不上发展变化了的新形势,导致刑事案件高发,特别是盗窃、抢夺、抢劫等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的侵财性案件居高不下,团伙犯罪、流窜作案日趋增多。根据公安部门提供的信息,今年1—7月,全市发生的刑事案件中,侵财性案件超过90%。三是我市是一个市场发育早、个私经济发展较快的经济强市,外来人员流动性强,外来流动人口大量涌入,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遵纪守法的,但其中也混杂了不少品德低下、游手好闲之徒,甚至有一部分违法犯罪分子也隐匿其中。今年来,作案人员中,外来人员占75%,外来人员作案已成为影响我市刑事案件高发的一个重要因素。四是在“四个多样化”的新形势下,社会组织增多,就业方式多样,许多人由过去的“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自然人”变成了“利益人”,社会管理工作出现了一些“盲区、盲层、盲点、盲人”,治安隐患增多,综合治理工作的难度加大。特别是由于各种文化相互激荡,加之受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盲目崇拜、贪图享乐、追求刺激等不良风气,对一些自身意志薄弱、家庭教育不健全的青少年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是比较大的。今年1-7月份,我市14至25周岁青少年违法犯罪,约占作案总数的63 %。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和管理,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任务将是长期的、艰巨的。以上这些都说明,社会稳定既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又是一个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更是一个必须引起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的政治问题,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具有复杂性、动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
(二)打造“平安**”是民意所盼。
打造“平安**”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在和平时期,老百姓最大的愿望就是富裕和平安。没有安全感就不会有幸福感,不能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就不能调动人民群众创业致富的积极性。七月份,政法委在全市所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开展了一次安全感调查,在如何评价政法机关对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一栏中,认为“时宽时严”的占68%,比去年增加了21%;认为“宽严适当”的占12%,与去年同比减少22.6%;而有20%的人认为还过宽,比去年上升1.6%。说明人民群众对政法机关防范和打击犯罪活动的期望值在提高。但目前我市的社会治安状况还不够理想,表现在:
1、各类案件居高不下:一是每万人口刑事案件立案数和治安案件受理数高于**平均数。今年1-7月份,刑事案件共立案1801起,每万人立案数为24.9起,与**市的平均22.7起相比是比较高的。治安案件共受理2289起,每万人口治安案件受理数为31.7起,这个数字在**市各县市区中也是比较高的。二是毒品案件与去年同期比增长快。全市1-7月份共发案8起,而去年同期只有3起。三是八类案件多。1-7月份共发生111起,占全部刑事案件的6.16%,其中杀人案件5起,故意伤害案件35起(1起为故意伤害致死),放火案件4起,强奸案件7起,抢劫案件60起,也高于去年同期发生数,而且恶性程度大,社会危害严重。
2、矛盾纠纷频发不断。因企业改制、土地征用、旧城改造、环境污染等引发的各种民间矛盾比较突出,而且矛盾涉及的范围更具广泛性,触及的层次更具深刻性,牵涉的对象更具群体性,呈现的状态更具复杂性,显现的方式更具尖锐性。今年上半年,市、镇(乡、街道)两级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3363件(次),同比上升5.7%,其中来信1578件,来访1785件5705人次。而且今年全市的集体上访有所上升,上半年共发生集体上访171件2520人次,越级到**的集体上访3件68人次,去省的集体上访2件21人次。全市上半年调处的民间纠纷也达到616件。从矛盾纠纷的内容来看,利益主导性突出,处理的难度都比较大,一些矛盾稍有不慎,就极可能转化为刑事案件。这些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就会削弱,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就会降低。通过打造“平安**”,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治安问题,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是民心所向、民愿所盼、民意所求,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打造“平安**”是创新所需。
按照辩证法的观点,一个地区的稳定是相对的,不稳定是绝对的,稳定具有阶段性、区域性,不稳定具有长期性、广泛性。对于我市来讲,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新的问题和矛盾也会不断涌现。而且,今年,浙江省建立了综治评估体系,将对各地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情况进行排名。对照省综治评估体系,我市在这方面的差距比较大,特别是与市里提出的综治工作要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要求还有较大的距离。综合治理的合力还不够强,意识还不够浓,基层基础还不够扎实,只有通过开展打造“平安**”活动,积极创新维护稳定的方式方法,才能有效解决各种问题,化解各类矛盾,从而为实现**的长治久安创造条件。“平安**”作为一个“大稳定”的概念,在扎实开展平安乡镇、平安村(居、社区)、平安大道、安全文明校园等基层系列安全创建活动的基础上,以全市为单位来开展安全创建活动,是稳定工作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是稳定工作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种新的积极的探索,通过进一步整合全市各方面的力量,发挥市一级的优势,依法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整治治安问题多发的地区,解决突出的治安问题,把“严打、严管、严防、严治”紧密结合,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活动,这无疑是我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在新时期的有益创举。
二、打造“平安**”的目标定位
通过借鉴外地成功经验,针对我市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的现状,我们认为,作为一个经济比较发达,但区域不大、人口不多的县级市来讲,“平安”的内涵主要是政治层面的安全、治安层面的安全和生产层面的安全三个方面。从一定意义上讲,打造“平安**”是与建设小康社会相一致的,因为打造“平安**”是我市实现小康社会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社会发展进步的终极价值追求。
为此,我们建议把打造“平安**”活动的时间初定为三年,其目标定位为:通过三年的努力,力争达到“一个化解”、“两个控制”、“三个落实”和“四个不发生”,真正实现“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平安**”目标。具体来说,一个化解,即各类矛盾纠纷得到及时化解。推广“枫桥经验”,落实“四前”工作机制,矛盾纠纷调处率、调处成功率分别达到95%和90%以上,力争做到“小事不出村(居),大事不出镇乡(街道),矛盾不上交”,防止因调处不及时而激化为民转刑案件。两个控制,即各类刑事、治安案件和各种安全生产事故得到有效控制。抢劫、抢夺、扒窃、入室偷盗、盗窃机动车等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的多发性侵财犯罪案件明显下降;各类刑事案件的发案率逐年下降,刑事破案率逐年上升;“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达到80%以上。一般性交通事故得到有效遏制,交通死亡人数控制在**市控指标内,并做到稳中有降,不发生一次死亡5人(含)以上的重大恶性交通事故;杜绝群死群伤或直接经济损失超300万元(含)的特大恶性火灾事故,控制重大火灾事故,减少一般火灾事故的发生。安全生产事故逐年减少,当年各项安全生产指标不突破上级下达的控制指标,不发生企业职工一次死亡3人(含)以上的重特大事故。三个落实,即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归正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和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得到落实。青少年犯罪人员占全市刑事作案人员的比例控制在45%以内。归正人员安置率和帮教率分别达到90%、95%以上,重新犯罪率控制在3%以下。流动人口办证、管理、教育、服务、维权体系建立,犯罪同比率下降,暂住人口登记发证率不低于95%。四个不发生,即不发生严重危害社会的恶性暴力刑事案件和带黑社会性质的团伙犯罪;不发生造成社会恶劣影响的大规模群体性事件;不发生群死群伤的重特大灾害事故;不发生“FLG”顽固分子进京滋事事件。从而使全市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投资环境优良,企业平安经营。
三、打造“平安**”的推进措施
小康社会首先应该是平安社会。打造“平安**”,必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真正把这项任务完成好,我们认为必须坚持打防结合,重在预防的原则,在领导保障、长效机制、基层基础、队伍建设四个方面下功夫、化力气,从根本上预防、减少违法犯罪和各类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第五篇:打造“平安**”调研报告
市“平安**”课题组
平安既是一个地区的形象,也是一个地区重要的投资环境,我市各项改革措施的顺利实施,经济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都需要一个平安的社会环境。为此,我们就市委、市政府打造“平安**”这个课题,深入部分镇乡(街道)和有关部门作了专题调研,并到宁波**和杭州**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形成了对打造“平安**”的一些设想。
一、打造“平安**”的客观必要
近年来,我市通过不断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创新工作机制,夯实基层基础,强化特殊人群、公复场所、特种行业管理,完善长效机制,确保了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全市稳定工作总体形势比较好。但目前我市与其他县市一样,也正处在一个大变革、大开放、大发展的时期,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国内“四个多样化”趋势的发展,经济社会正处在深刻的变化之中,社会稳定工作也出现了错综复杂的情况。在这种形势之下,打造“平安**”活动的开展,对于适应形势,顺应~,创新机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打造“平安**”是形势所趋。
当前无论是全国还是我市,政治稳定的形势不容乐观,一是西方敌对势力和一些不法组织,利用~、民主、宗教、民族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各种渗透破坏活动,其手段越来越具体化,方法越来越多样化,领域越来越广泛化。特别是危害社会的有害气功组织的不法活动在我市比较猖獗。二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社会的管理体制、组织结构、利益关系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活动区域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的管理工作在很多方面还跟不上发展变化了的新形势,导致刑事案件高发,特别是盗窃、抢夺、抢劫等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的侵财性案件居高不下,团伙犯罪、流窜作案日趋增多。根据公安部门提供的信息,今年1—7月,全市发生的刑事案件中,侵财性案件超过90%。三是我市是一个市场发育早、个私经济发展较快的经济强市,外来人员流动性强,外来流动人口大量涌入,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遵纪守法的,但其中也混杂了不少品德低下、游手好闲之徒,甚至有一部分违法犯罪分子也隐匿其中。今年来,作案人员中,外来人员占75%,外来人员作案已成为影响我市刑事案件高发的一个重要因素。四是在“四个多样化”的新形势下,社会组织增多,就业方式多样,许多人由过去的“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自然人”变成了“利益人”,社会管理工作出现了一些“盲区、盲层、盲点、盲人”,治安隐患增多,综合治理工作的难度加大。特别是由于各种文化相互激荡,加之受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盲目崇拜、贪图享乐、追求刺激等不良风气,对一些自身意志薄弱、家庭教育不健全的青少年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是比较大的。今年1-7月份,我市14至25周岁青少年违法犯罪,约占作案总数的63%。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和管理,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任务将是长期的、艰巨的。以上这些都说明,社会稳定既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又是一个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更是一个必须引起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的政治问题,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具有复杂性、动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
(二)打造“平安**”是~所盼。
打造“平安**”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在和平时期,老百姓最大的愿望就是富裕和平安。没有安全感就不会有幸福感,不能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就不能调动人民群众创业致富的积极性。七月份,政法委在全市所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开展了一次安全感调查,在如何评价政法机关对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一栏中,认为“时宽时严”的占68%,比去年增加了21%;认为“宽严适当”的占12%,与去年同比减少22.6%;而有20%的人认为还过宽,比去年上升1.6%。说明人民群众对政法机关防范和打击犯罪活动的期望值在提高。但目前我市的社会治安状况还不够理想,表现在:
1、各类案件居高不下:一是每万人口刑事案件立案数和治安案件受理数高于**平均数。今年1-7月份,刑事案件共立案1801起,每万人立案数为24.9起,与**市的平均22.7起相比是比较高的。治安案件共受理2289起,每万人口治安案件受理数为31.7起,这个数字在**市各县市区中也是比较高的。二是毒品案件与去年同期比增长快。全市1-7月份共发案8起,而去年同期只有3起。三是八类案件多。1-7月份共发生111起,占全部刑事案件的6.16%,其中杀人案件5起,故意伤害案件35起(1起为故意伤害致死),放火案件4起,强奸案件7起,抢劫案件60起,也高于去年同期发生数,而且恶性程度大,社会危害严重。
2、矛盾纠纷频发不断。因企业改制、土地征用、旧城改造、环境污染等引发的各种民间矛盾比较突出,而且矛盾涉及的范围更具广泛性,触及的层次更具深刻性,牵涉的对象更具群体性,呈现的状态更具复杂性,显现的方式更具尖锐性。今年上半年,市、镇(乡、街道)两级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3363件(次),同比上升5.7%,其中来信1578件,来访1785件5705人次。而且今年全市的集体上访有所上升,上半年共发生集体上访171件2520人次,越级到**的集体上访3件68人次,去省的集体上访2件21人次。全市上半年调处的民间纠纷也达到616件。从矛盾纠纷的内容来看,利益主导性突出,处理的难度都比较大,一些矛盾稍有不慎,就极可能转化为刑事案件。这些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就会削弱,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就会降低。通过打造“平安**”,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治安问题,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是民心所向、民愿所盼、~所求,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打造“平安**”是创新所需。
按照辩证法的观点,一个地区的稳定是相对的,不稳定是绝对的,稳定具有阶段性、区域性,不稳定具有长期性、广泛性。对于我市来讲,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新的问题和矛盾也会不断涌现。而且,今年,浙江省建立了综治
评估体系,将对各地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情况进行排名。对照省综治评估体系,我市在这方面的差距比较大,特别是与市里提出的综治工作要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要求还有较大的距离。综合治理的合力还不够强,意识还不够浓,基层基础还不够扎实,只有通过开展打造“平安**”活动,积极创新维护稳定的方式方法,才能有效解决各种问题,化解各类矛盾,从而为实现**的长治久安创造条件。“平安**”作为一个“大稳定”的概念,在扎实开展平安乡镇、平安村(居、社区)、平安大道、安全文明校园等基层系列安全创建活动的基础上,以全市为单位来开展安全创建活动,是稳定工作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是稳定工作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种新的积极的探索,通过进一步整合全市各方面的力量,发挥市一级的优势,依法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整治治安问题多发的地区,解决突出的治安问题,把“严打、严管、严防、严治”紧密结合,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活动,这无疑是我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在新时期的有益创举。
二、打造“平安**”的目标定位
通过借鉴外地成功经验,针对我市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的现状,我们认为,作为一个经济比较发达,但区域不大、人口不多的县级市来讲,“平安”的内涵主要是政治层面的安全、治安层面的安全和生产层面的安全三个方面。从一定意义上讲,打造“平安**”是与建设小康社会相一致的,因为打造“平安**”是我市实现小康社会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社会发展进步的终极价值追求。
为此,我们建议把打造“平安**”活动的时间初定为三年,其目标定位为:通过三年的努力,力争达到“一个化解”、“两个控制”、“三个落实”和“四个不发生”,真正实现“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平安**”目标。具体来说,一个化解,即各类矛盾纠纷得到及时化解。推广“枫桥经验”,落实“四前”工作机制,矛盾纠纷调处率、调处成功率分别达到95%和90%以上,力争做到“小事不出村(居),大事不出镇乡(街道),矛盾不上交”,防止因调处不及时而激化为民转刑案件。两个控制,即各类刑事、治安案件和各种安全生产事故得到有效控制。抢劫、抢夺、扒窃、入室偷盗、盗窃机动车等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的多发性侵财犯罪案件明显下降;各类刑事案件的发案率逐年下降,刑事破案率逐年上升;“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达到80%以上。一般性交通事故得到有效遏制,交通死亡人数控制在**市控指标内,并做到稳中有降,不发生一次死亡5人(含)以上的重大恶性交通事故;杜绝群死群伤或直接经济损失超300万元(含)的特大恶性火灾事故,控制重大火灾事故,减少一般火灾事故的发生。安全生产事故逐年减少,当年各项安全生产指标不突破上级下达的控制指标,不发生企业职工一次死亡3人(含)以上的重特大事故。三个落实,即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归正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和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得到落实。青少年犯罪人员占全市刑事作案人员的比例控制在45%以内。归正人员安置率和帮教率分别达到90%、95%以上,重新犯罪率控制在3%以下。流动人口办证、管理、教育、服务、维权体系建立,犯罪同比率下降,暂住人口登记发证率不低于95%。四个不发生,即不发生严重危害社会的恶性暴力刑事案件和带~性质的团伙犯罪;不发生造成社会恶劣影响的大规模群体性事件;不发生群死群伤的重特大灾害事故;不发生“#”顽固分子进京滋事事件。从而使全市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投资环境优良,企业平安经营。
三、打造“平安**”的推进措施
小康社会首先应该是平安社会。打造“平安**”,必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真正把这项任务完成好,我们认为必须坚持打防结合,重在预防的原则,在领导保障、长效机制、基层基储队伍建设四个方面下功夫、化力气,从根本上预防、减少违法犯罪和各类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坚持加强领导与落实责任相结合,大力提高打造“平安**”的整体合力。打造“平安**”活动作为市委、市政府的战略决策,首要的是必须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相关责任,为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保障、创造条件。首先,市、镇乡(街道)党委、政府(办事处)要切实加强对打造“平安**”活动的领导。要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切实履行“富裕一方、平安一方”的职责,将打造“平安**”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为民办事的实事工程和重要的政治任务,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落实责任制。要加强对基层打造“平安**”活动的调查研究,善于从基层实践中总结经验,指导工作,及时发现问题,找出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实实在在地加以解决;要尊重并鼓励基层和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营造勇于改革、大胆创新的氛围,形成激励成功、支持探索的竞争机制;要加强对打造“平安**”的理性思考,对创新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在调查研究、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积极寻求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同时,市、镇乡(街道)政府(办事处)要认真落实打造“平安**”活动的工作经费,积极解决警力不足、政法经费紧张这一困扰活动开展的实际问题,为活动提供有力支持,确保活动充满活力,健康发展。其次,要落实综治及其成员单位的责任,切实发挥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作用。按照综治工作的职责分工和要求,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的原则,认真落实好各项安全管理和防范措施,管好自己的人,看好自己的人,办好自己的事。要推行综治成员单位年终述职制度,通过述职,把当开展综治工作的情况作为工作实绩加以总结,做到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为维护全社会的整体稳定出力。第三,要提高人民群众对打造“平安**”活动的参与度。警力有限,民力无穷。广大群众参与的程度决定打造“平安**”活动的力度、深度、广度和进度。为此,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了解~、集中民智、珍惜民力、依靠民众,鼓励广大群众自觉与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保护群众参与打造“平安**”的积极性,提高群众的自我防范意识和法制意识。通
过强化群众参与意识,广泛宣传群众,深入发动群众,使“平安**”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形成人人思平安、人人创平安、人人为“平安**”献计出力的良好局面。
(二)坚持“打、防、控”相结合,建立健全打造“平安**”的长效机制。要善于以跳出**、跳出政法的思维来审视目前我市的“打、防、控”一体化建设水平,把握优势,找准弱点,切实提高驾驭控制社会治安的能力。一要以服务发展为目标,继续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做到打得准、打得狠,为全面实施“平安**”战略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打造“平安**”,必须抓装打击”这个首要环节,进一步完善打击机制,形成定期摸排—专题研究—集中优势兵力重拳出击的扫黑除恶新机制。要始终保持高压态势,把“严打”方针落实到日常侦查破案、批捕起诉、定罪量刑等执法环节中,依法严厉打击严重危害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各类刑事犯罪活动,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及时、全面、准确地搜集社会治安信息,进行科学研判,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通过发挥快速反应机制、警署体制综合效能等优势,综合运用刑事技术、情报信息、阵地控制等多种手段,开展“破案追逃”、“破案会战”、“两反一禁”等专项斗争,对重大案件进行全力攻坚,对现行恶性案件做到快侦快破,采取小区域、快节奏、短周期的方法,以梧桐、濮院、乌镇、崇福等地区为重点,开展集中整治。整治既要治标,更要治本,综合运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措施,从制度上、管理上堵塞漏洞,从而跳出整治—复发—再整治—再复发的恶性循环。要始终把那些危害大、影响广的黑恶势力犯罪、严重暴力犯罪作为主攻目标来抓,对多发的拦路抢夺、入室抢劫、马路诈骗、盗窃机动车等侵财性案件,以及杀人、强奸、投毒、放火等恶性案件,更要作为打击的重点,坚决予以打击,力争使这些案件的破案率明显提高、发案数明显下降,使一切危害我市稳定大局的犯罪分子依法受到严惩,使群众依法得到保护。二要按照“防范严密、控制有力、全面设防”的要求,着力构建专群联动、动静结合,点线面相衔接、人技物相配套,各项防范措施相配合、各种防范力量相策应的高效防控新格局。当前,首先是要建立和健全“三级防范网络”,加强人防。第一级防范,以市公安局巡警、治安、交警等公安职能部门为主,负责市内主干道巡逻控制和治安防范工作;第二级防范,以各镇乡、街道政府、办事处和公安警察署、派出所为主,组织联防力量在辖区小街小巷开展巡逻控制;第三级防范,以内保单位、社区和各行政村为主,组织保安人员、治安积极分子和群众开展单位内部、楼群院落和乡村的值班巡逻。在城市社区,要构建与社区管理相配套的综治、警务室,全面落实“一区一警”工作制度,完善社区警务模式。在农村,要重点抓好以专职、义务巡逻队为主体的多层次治安联防机制建设,努力形成邻里守望、互防联动、协作共防的治安大巡防格局。在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要健全内部治保机构,充实治保力量,落实防范责任,同时要积极参与所在地和周边地区的共建联防,共同构筑社会面的治安防线。同时,要大力扶持和发展保安服务业,在出租车司机、特种行业和重要场所从业人员等特殊群体中广泛建立信息员,不断推进社会治安工作的社会化,夯实防范工作的社会基矗其次要着力推进科技防范,加强物防技防。要以内部单位为点,以沿街店面为线,以居民小区为片,以城乡结合部为环,推进物防技防网络建设,进一步强化市区及中心镇的反暴卡点、治安检查站、出租车出城登记服务站、岗亭、摩托车巡逻等的综合防控功能,力争将更多的犯罪嫌疑人抓获在本地。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大力推广安装CK报警装置,在重点街区和重点部位,实施电子监控工程,对新建的居民小区和住宅项目中,要把技防物防建设列入规划,推广红外线报警装置。在进一步完善梧桐街道、濮院镇电子监控系统建设的基础上,可在崇福皮毛市尝乌镇景区等实施技防监控工程建设,并逐步发展到镇区,切实加强技防物防建设。进一步推动基层派出所改革,使派出所成为融刑事破案、治安管理、安全防范、交通管理、消防管理、服务群众为一体的多功能战斗实体,从整体上提高基层派出所动态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三)坚持强化基层安全与推进全市平安相结合,努力夯实打造“平安**”的基层基矗重点要抓好基层组织建设、重点人群教育管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和基层系列安全创建等四项工作。一要抓好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以村(居、社区)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党政组织建设和治保会、调委会建设,配齐人员,落实待遇,充分发挥其在维护稳定中的第一道防线作用;进一步加强镇乡(街道)综治委(办)、公安派出所、人民法庭、司法所等基层政法综治组织建设,提高基层的教育管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确保打造“平安**”活动在基层有人干、有条件做,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内部、解决在萌芽状态。二要严格重点人群教育管理。在流动人口的管理方面,要进一步强化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综治委牵头,有关部门密切配合,融教育、管理、服务、维权为一体的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机制,实施市民化管理、亲情化服务、人性化执法的新举措,建立健全流动人口服务保护机制,帮助提供就业、居注教育、法律、培训等服务。把外来人员的劳动就业纳入就业介绍和指导的范畴;在全市积极创造条件,建造“民工之家”,推广全方位服务、全方位管理的模式,解决外来人员的居住问题,尽可能地实行集中居注集中服务、集中管理;协调有关学校积极吸纳附近打工的外来人员的子女,并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外来人员子弟学校,切实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打击各种侵犯外来人员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规范劳务市场,对恶意逃废外来务工人员工资、随意延长劳动时间等违法违规现象,依法坚决查处,真正体现同工同酬;组织好技能培训,进行必要的安全常识、自我保护意识教育等。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方面,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中小学校法制副校长作用,加强对在校学生的法制和思想品德教育。深入开展“安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优化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在归正人员的安置帮教方面,由司法行政部门牵头,公安、劳动、工商、